fbpx
维基百科

历代三宝纪

歷代三寶紀》,一十五卷,中國隋朝費長房編撰的一部兼具史傳和經錄性質的佛教著作,又名《開皇三寶錄》,略稱《長房錄》、《三寶錄》、《房錄》等。

作者

《歷代三寶紀》的作者是中國隋朝長安大興善寺的翻經學士費長房[註 1]。費長房,未詳生卒,僅知其活動年代大致在公元562年至597年(這僅是其《歷代三寶紀》一書裡提到的事實可考的年代,並不是生卒年代),四川成都人,原是北周僧侶,還俗前曾在成都某寺廟出家。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下令廢佛道二教,因而被迫還俗。到了隋文帝楊堅時,於開皇元年(公元581年)設置譯場,因其精通佛學,並通諸子百家,就以俗人身份被搜訪敕召入京,並委任為翻經學士,此後就在大興善寺擔任筆受工作。

主要內容

包括四個部份:

  1. 帝年(卷一至卷三)。費長房在「帝年」部份的記敘起自周莊王十年(公元前687年),到隋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總計一千二百七十四年。以佛教大事和重要政事為線,堪稱一部完整的佛教大事年表。
  2. 代錄(卷四至卷十二)。費長房以朝代為經,以譯人為緯,記敘自東漢至隋十七個朝代,一百九十七人翻譯的各種經典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合六千二百三十五卷。並為每一個譯人都附列了小傳。
  3. 入藏錄(卷十三、十四)。此部份分別大小乘經律論,著錄應入藏的經典,總計一千〇七十六部,三千二百九十二卷。此部份是費長房的創新與貢獻所在,此體例也為後代不少經錄所沿用。雖然漢文大藏經在南北朝時期已初步形成,但遲至《歷代三寶紀·入藏錄》的出現,才說明漢文大藏經已經正式形成,因此可以說,《歷代三寶紀》的編撰完成是漢文大藏經正式形成的標誌。
  4. 總目(卷十五)。著錄《上開皇三寶錄表》、《歷代三寶紀》之總目以及歷代佛教經錄。
其目錄如下:
  • 歷代三寶紀卷第一(帝年 上 周、秦)
  • 歷代三寶紀卷第二(帝年 次 前漢、新王、後漢)
  • 歷代三寶紀卷第三(帝年 下 魏、晉、宋、齊、梁、周、大隋)
  • 歷代三寶紀卷第四(譯經 後漢)
  • 歷代三寶紀卷第五(譯經 魏、吳)
  • 歷代三寶紀卷第六(譯經 西晉)
  • 歷代三寶紀卷第七(譯經 東晉)
  • 歷代三寶紀卷第八(譯經 苻秦、姚秦)
  • 歷代三寶紀卷第九(譯經 西秦、北涼、元魏、高齊、陳氏)
  •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譯經 宋)
  •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譯經 齊、梁、周)
  •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二(譯經 大隋)
  •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三(大乘錄 入藏目)
  •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四(小乘錄 入藏目)
  •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五(上開皇三寶錄表、開皇三寶錄總目)

評價

唐代道宣對其評論道:「以列代經錄散落難收,佛法肇興,年載蕪沒,乃撰《三寶錄》一十五卷。始於周莊之初,上編甲子,下舒年號,并諸代所翻經部卷目。軸別陳敘,凾多條例。然而瓦玉雜糅,真偽難分。得在通行,闕於甄異。錄成陳奏,下勅行之,所在流傳,最為該富矣。」[1]

「以歷代群錄,多唯編經,至於佛僧,紀述蓋寡,乃撰《三寶》,履歷帝年。始自周莊魯莊,至於開皇末歲。首列甲子,傍列眾經。翻譯時代,附見綸綜。今所集錄,據而本之。至於入藏,瓦玉相謬,得在繁富,失在覈通。非無憑准,未可偏削。」[2]
唐代智昇對其評論曰:「『入藏』之中,瓦玉相謬,得在繁富,未可覈通。非無憑准,未可偏削。(撰錄者曰:余檢長房『入藏錄』中,事實雜謬,其闕本、疑偽皆編入藏,竊為不可。又如『大乘錄』中,《賢劫經》、《賢劫三昧經》,此是一經兩名,今存二部,一誤。《須菩提品》及《長安品》,此並《般若鈔》之異名,今別存兩部,二誤。《須真天子經》、《須真天子問四事經》亦一經兩名,重載二部,三誤。《象步經》即《無所希望經》異名,二名各存,四誤。《菩提無行經》即《文殊問菩提經》異名,存其二本。五誤。以《僧佉外道論》入『大乘』中,六誤。『小乘錄』中《達摩多羅禪經》與《不淨觀經》總是一經,其不淨觀,約法為名,達摩多羅,就人立稱,二部俱存,七誤。《十誦律》六十一卷、《十誦律》五十九卷,二本不殊,其六十一卷者,卑摩羅叉伽毘尼序置之於後,餘並無異。今云重譯,二本俱存,八誤。《律二十二》在於律中,《明了論》在於論錄,一題分二,九誤。其《律二十二》乃是《明了論》之半題,今存《律》二十二卷,誤中重誤也。《眾事分阿毘曇論》,『代錄』之中即言『宋朝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舍譯』,『入藏』之內則言『失源』,前後差違,十誤。餘者在錄,不能繁敘)。」[3]
近人梁啟超評價道:「大抵長房為人,貪博而寡識,其書蓋鈔撮諸家之錄而成,蒐采雖勤,別裁苦尠。其最可觀者,實惟前三卷之年表,雖考證事實,舛訛尚多,然體例固彼所自創也。」[4]
陳士強認為此書不足之處在於:「考核不精,偽濫甚多。」[5]
批評最多的則是譚世保,其在《漢唐佛史探真》一書裡通篇批評費長房貪圖名利而作偽,因此《歷代三寶紀》並無多大價值。[6]
至於其他有關評論,則大多不出道宣、智昇的評價。

注释

  1. ^ 漢代有同名同姓者,是方術家。見《後漢書·方術列傳》。

参考文献

  1. ^ 《續高僧傳》卷2 (CBETA, T50, no. 2060, p. 436, b9-14)
  2. ^ 《大唐內典錄》卷5 (CBETA, T55, no. 2149, p. 279, c12-17)
  3. ^ 《開元釋教錄》卷10 (CBETA, T55, no. 2154, p. 576, b26-c9)
  4. ^ 《佛家經錄在中國目錄學之位置》,收錄於《佛教目錄學述要》,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11月二版,第44頁。
  5. ^ 《佛典精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一版,第41頁。
  6. ^ 參見《漢唐佛史探真》,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年6月一版。

历代三宝纪, 歷代三寶紀, 一十五卷, 中國隋朝費長房編撰的一部兼具史傳和經錄性質的佛教著作, 又名, 開皇三寶錄, 略稱, 長房錄, 三寶錄, 房錄, 目录, 作者, 主要內容, 評價, 注释, 参考文献作者, 编辑, 歷代三寶紀, 的作者是中國隋朝長安大興善寺的翻經學士費長房, 費長房, 未詳生卒, 僅知其活動年代大致在公元562年至597年, 這僅是其, 歷代三寶紀, 一書裡提到的事實可考的年代, 並不是生卒年代, 四川成都人, 原是北周僧侶, 還俗前曾在成都某寺廟出家, 北周武帝宇文邕於建德三年, 公元57. 歷代三寶紀 一十五卷 中國隋朝費長房編撰的一部兼具史傳和經錄性質的佛教著作 又名 開皇三寶錄 略稱 長房錄 三寶錄 房錄 等 目录 1 作者 2 主要內容 3 評價 4 注释 5 参考文献作者 编辑 歷代三寶紀 的作者是中國隋朝長安大興善寺的翻經學士費長房 註 1 費長房 未詳生卒 僅知其活動年代大致在公元562年至597年 這僅是其 歷代三寶紀 一書裡提到的事實可考的年代 並不是生卒年代 四川成都人 原是北周僧侶 還俗前曾在成都某寺廟出家 北周武帝宇文邕於建德三年 公元574年 下令廢佛道二教 因而被迫還俗 到了隋文帝楊堅時 於開皇元年 公元581年 設置譯場 因其精通佛學 並通諸子百家 就以俗人身份被搜訪敕召入京 並委任為翻經學士 此後就在大興善寺擔任筆受工作 主要內容 编辑包括四個部份 帝年 卷一至卷三 費長房在 帝年 部份的記敘起自周莊王十年 公元前687年 到隋開皇十七年 公元597年 總計一千二百七十四年 以佛教大事和重要政事為線 堪稱一部完整的佛教大事年表 代錄 卷四至卷十二 費長房以朝代為經 以譯人為緯 記敘自東漢至隋十七個朝代 一百九十七人翻譯的各種經典二千一百四十六部 合六千二百三十五卷 並為每一個譯人都附列了小傳 入藏錄 卷十三 十四 此部份分別大小乘經律論 著錄應入藏的經典 總計一千 七十六部 三千二百九十二卷 此部份是費長房的創新與貢獻所在 此體例也為後代不少經錄所沿用 雖然漢文大藏經在南北朝時期已初步形成 但遲至 歷代三寶紀 入藏錄 的出現 才說明漢文大藏經已經正式形成 因此可以說 歷代三寶紀 的編撰完成是漢文大藏經正式形成的標誌 總目 卷十五 著錄 上開皇三寶錄表 歷代三寶紀 之總目以及歷代佛教經錄 其目錄如下 歷代三寶紀卷第一 帝年 上 周 秦 歷代三寶紀卷第二 帝年 次 前漢 新王 後漢 歷代三寶紀卷第三 帝年 下 魏 晉 宋 齊 梁 周 大隋 歷代三寶紀卷第四 譯經 後漢 歷代三寶紀卷第五 譯經 魏 吳 歷代三寶紀卷第六 譯經 西晉 歷代三寶紀卷第七 譯經 東晉 歷代三寶紀卷第八 譯經 苻秦 姚秦 歷代三寶紀卷第九 譯經 西秦 北涼 元魏 高齊 陳氏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 譯經 宋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 譯經 齊 梁 周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二 譯經 大隋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三 大乘錄 入藏目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四 小乘錄 入藏目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五 上開皇三寶錄表 開皇三寶錄總目 評價 编辑唐代道宣對其評論道 以列代經錄散落難收 佛法肇興 年載蕪沒 乃撰 三寶錄 一十五卷 始於周莊之初 上編甲子 下舒年號 并諸代所翻經部卷目 軸別陳敘 凾多條例 然而瓦玉雜糅 真偽難分 得在通行 闕於甄異 錄成陳奏 下勅行之 所在流傳 最為該富矣 1 以歷代群錄 多唯編經 至於佛僧 紀述蓋寡 乃撰 三寶 履歷帝年 始自周莊魯莊 至於開皇末歲 首列甲子 傍列眾經 翻譯時代 附見綸綜 今所集錄 據而本之 至於入藏 瓦玉相謬 得在繁富 失在覈通 非無憑准 未可偏削 2 唐代智昇對其評論曰 入藏 之中 瓦玉相謬 得在繁富 未可覈通 非無憑准 未可偏削 撰錄者曰 余檢長房 入藏錄 中 事實雜謬 其闕本 疑偽皆編入藏 竊為不可 又如 大乘錄 中 賢劫經 賢劫三昧經 此是一經兩名 今存二部 一誤 須菩提品 及 長安品 此並 般若鈔 之異名 今別存兩部 二誤 須真天子經 須真天子問四事經 亦一經兩名 重載二部 三誤 象步經 即 無所希望經 異名 二名各存 四誤 菩提無行經 即 文殊問菩提經 異名 存其二本 五誤 以 僧佉外道論 入 大乘 中 六誤 小乘錄 中 達摩多羅禪經 與 不淨觀經 總是一經 其不淨觀 約法為名 達摩多羅 就人立稱 二部俱存 七誤 十誦律 六十一卷 十誦律 五十九卷 二本不殊 其六十一卷者 卑摩羅叉伽毘尼序置之於後 餘並無異 今云重譯 二本俱存 八誤 律二十二 在於律中 明了論 在於論錄 一題分二 九誤 其 律二十二 乃是 明了論 之半題 今存 律 二十二卷 誤中重誤也 眾事分阿毘曇論 代錄 之中即言 宋朝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舍譯 入藏 之內則言 失源 前後差違 十誤 餘者在錄 不能繁敘 3 近人梁啟超評價道 大抵長房為人 貪博而寡識 其書蓋鈔撮諸家之錄而成 蒐采雖勤 別裁苦尠 其最可觀者 實惟前三卷之年表 雖考證事實 舛訛尚多 然體例固彼所自創也 4 陳士強認為此書不足之處在於 考核不精 偽濫甚多 5 批評最多的則是譚世保 其在 漢唐佛史探真 一書裡通篇批評費長房貪圖名利而作偽 因此 歷代三寶紀 並無多大價值 6 至於其他有關評論 則大多不出道宣 智昇的評價 注释 编辑 漢代有同名同姓者 是方術家 見 後漢書 方術列傳 参考文献 编辑 續高僧傳 卷2 CBETA T50 no 2060 p 436 b9 14 大唐內典錄 卷5 CBETA T55 no 2149 p 279 c12 17 開元釋教錄 卷10 CBETA T55 no 2154 p 576 b26 c9 佛家經錄在中國目錄學之位置 收錄於 佛教目錄學述要 張曼濤主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大乘文化出版社 1981年11月二版 第44頁 佛典精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11月一版 第41頁 參見 漢唐佛史探真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1年6月一版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历代三宝纪 amp oldid 6124941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