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道经

道經[1],指道教經典。古時候又以「雲笈」、「天章」、「寶文」、「神書」、「玉緯」、「金函」、「仙經」、「丹書」、「道書」等詞稱呼道經[2]。道經的總集稱為「道藏」,為道教的一切經。

中央戊己靈寶符命。夏禹敷中文,出白帝書。來源:《靈寶五符

按道教傳說,道教經誥起於諸天之上、妙氣所成形的自然天書[3],由三清境三位尊神,玉清境天寶君、上清境靈寶君及太清境神寶君各自說講洞真、洞玄、洞神十二部經,合三十六部尊經,再輾轉由高聖仙真傳授給道教各派祖師,流佈人間[4][5]。道士皈依誦曰:「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即要求皈依天尊所講真經[6]

就歷史而論,道教在一千八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攬收先秦老莊典籍,經過長期的宗教實踐活動,並吸收、變造兩漢的方術數術讖緯,與佛典,在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煉方術齋醮科儀等方面,形成了卷帙浩繁、駁雜多端的經籍書文[7]

概要 编辑

道教流派眾多,歷史上不同流派、不同時期的道士所傳承的經籙、丹書、修煉方術、齋醮科儀各有側重,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增刪去取,而產生了多樣化的發展。儘管後世衍生的流派眾多,道教的基本信念和追求目標,皆源自老子無為不爭、虛無清靜之「」,其宗旨在於去除邪雜心念的牽累,澡雪心神,積精聚氣,累德增善,經長久修行,最終與道合真;入世則旁通治術,出世則長生[8][9]

從現代觀點來看,道教一切經可概括為講說道的起源展開,及大羅天界與冥府陰間的教義部門,演示符呪法術與驅邪祓厄齋醮的方術部門,金丹修煉與養氣調息的醫術部門,以及豎立道教戒規的倫理部門[10]。道教典籍雖多,當代道士大多以唸誦《玉皇經》、《三官經》、《功課經》、《清靜經》為主,鑽研道學者才會奉習《道德經》、《南華經》、《黃庭經》以及《悟真篇》、《参同契》等書[11][12]。通行的道教護身咒語,則有遣召丁甲神將的「六甲秘祝」、北帝煞鬼的「天蓬神咒」、役使雷霆的「金光神咒」[13][14]

林语涵所著《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一書,則開列了二十六部主要的道教經典[15]:《道德真經》《南華真經》《文始真經》《沖虛真經》《通玄真經》《度人妙經》《陰符經》《清靜經》《西昇經》《心印經》《黃庭外景經》《黃庭內景經》《玉皇經》《玉樞經》《三官經》《北斗經》《周易参同契》《悟真篇》《太上老君內觀經》《洞玄靈寶定觀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坐忘論》《化書》《重陽立教十五論》《龍門心法》。

鑑於道書繁多,歷代道士因之擷采章句,彙編成類書,亦擇取精要,編為叢書,如《無上秘要》《道教義樞》《雲笈七籤》,外丹術著作《庚道集》,內丹術著作《修真十書》《道樞》,咒語書《太上三洞神呪》,術法書《金鎖流珠引》《道法會元》,齋醮書《靈寶玉鑑》《道門科範大全集》《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

道家學派

老子 (道德經)

莊子 (南華經)

文子 (通玄經) / 淮南子

老子河上公章句

道經丹書
類書

道教義樞

雲笈七籤

道樞

傳佈 编辑

方仙之道 编辑

早期的道教,習尚道家陰陽家神仙家思想,通曉巫鬼之道、方技要訣。以張陵為首的張天師世家,和葛玄葛洪,同為道教初期的重要世家和道流,當時流傳的道書,以《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注》、《老子中經》、《正一法文天師教誡科經》、《太上正一盟威法籙》、《太平經》、《三皇天文》、《靈寶五符天文》、《五嶽真形圖》、《太清丹經》、《九鼎丹經》為主[16],囊括符籙上章金丹藥餌、按摩導引吐吶行氣、房中補精等方術,《抱朴子》為此一時期各種神仙方術理論的總結,尤重金丹(外丹)的功效[17]

列仙傳》、《神仙傳》記載了上古三代至秦漢神仙的事蹟,東漢時則有神化老子的著作撰出[18]

三洞經教 编辑

東晉末年,尊崇元始天尊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玉晨大道君上清經系和靈寶經系開始廣泛流傳。南朝廬山道士陸修靜,「祖述三張,弘衍二葛」,以上清、靈寶、三皇「總括三洞」,編制了《三洞經書目錄》。上清經系,以《上清大洞真經》、《黃庭經》為要,茅山道士陶弘景作《真誥》、《登真隱訣》,教人「存思」身外景物、身中諸神,守「三元真一」,乃至於守「腦九宮」,徊風混合為「帝一」;靈寶經系,以《元始赤書五篇真文》摹畫自然真文,《昇玄步虛章》吟詠洞章,洗心奉齋,《靈寶度人經》宣揚「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之旨,并餘諸經演說科儀齋法、教戒緣起[19]

在三洞體系以外,又有馬跡山道士王纂,傳出《洞淵神咒經英语Divine Incantations Scripture》,北朝嵩山道士寇謙之宣說《老君音誦誡經》,樓觀道道士,傳揚《化胡經》、《西昇經》、《開天經》、《妙真經》,此外還有天師道的《三天內解經》、《女青鬼律》、《赤松子章曆》等,多屬於較為尊崇太上老君的經典。北周武帝宇文邕,令通道觀學士編纂《無上秘要》,集此一時期道書精要之大成。當時還傳有《真靈位業圖》梳理了道教的神仙譜系,《養性延命錄》述養生延年的要訣,以及《洞玄靈寶五感文》、《洞玄靈寶授度儀》論齋法要旨與儀軌[20]

隋唐道士重新闡發《》《》《》《》等道家書籍,融通佛教中觀空性的思想,以重玄為宗,傳揚《昇玄內教經》、《真一本際經》,並有《道體論》、《坐忘論》、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吳筠玄綱論》、譚峭化書》、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莊子疏》、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道教靈驗記》《道門科範大全集》、張萬福《三洞眾戒文》、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等論著,潘師正《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孟安排《道教義樞》為此一時期義理的重要總結[21]

這段時期,也確立三洞四輔體系,以及從「正一」至「太玄」、「洞神」、「洞玄靈寶」,最終到「洞真上清」的經籙法位制度。北宋天禧年間,張君房總括道藏七部精要,編成《雲笈七籤》,即特別突出「洞真上清」的地位。除了重玄思想,當時還有《定觀》、《內觀》、《清靜》、《太古》、《大通》、《胎息》、《消災護命經》、《生天得道經》、《得道了身經》、《虛皇四十九章經》等談論「靜心養性」的小型經典,以及《天童護命經》、《北帝天蓬護命經》等護身咒流傳開來[22]

唐代以後,須經過嚴格的考試,熟讀《道德經》、《度人經》等,才能獲得「度牒」受度入道[23]

性命雙修 编辑

逮至宋元,道教與易學合流,宗奉鍾離權呂洞賓陳摶等人,重新闡發《黃庭經》、《周易參同契》,開創內丹術性命雙修」之法。最著者,為張伯端顯《道德》、《陰符》隱旨,所作的內丹祖書《悟真篇》。另有全真祖師王重陽,提倡三教本一家,勸人誦《心經》、《孝經》、《道德》、《清靜》,作《重陽全真集》、《重陽教化集》、《重陽立教十五論》等,闡明「真功、真行」的全真宗旨。張、王二人皆獨以「內丹鍊養」為登真成仙之道,斥服氣、符祝、外丹、房中為旁門小術[24]

此段期間還有《指玄篇》、《金丹四百字》、《靈源大道歌》、《靈寶畢法》、《鍾呂傳道集》、《西山群仙會真記》、《諸真內丹集要》、《真仙直指語錄》、陳虛白《規中指南》、陳致虛《金丹大要》、李道純中和集英语The Book of Balance and Harmony》、白玉蟾《海瓊玉蟾先生文集》《海瓊白真人語錄》、王志謹《盤山棲雲王真人語錄》、張三丰《大道論》等眾多內丹術著作,以及集煉養要語大成的《道樞》,內丹命功修煉精要的《心印經》流傳。

內丹術同時也促成煉養與符咒結合的雷法盛行,而以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最為活躍,計有《道法會元》、《清微丹訣》、《上清天心正法》、白玉蟾《道法九要》、薩守堅《雷說》《內天罡訣法》、張繼先《明真破妄章頌》等專著,並有與之關係密切的《雷霆玉樞寶經》《雷霆玉經》及其科儀傳出。

陸修靜以來的靈寶齋法,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有《靈寶玉鑑》、《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上清靈寶大法》等靈寶齋法的編纂,尤以「煉度儀」為靈寶之要,視《九天生神章》、《靈寶救苦經》等為煉度亡魂之秘文。奉許遜為祖師,強調「本心淨明,忠孝為貴」的淨明道,則傳下《淨明忠孝全書》[25]

此外,宣說天庭之主玉皇上帝來歷功德的《玉皇經》,召真武大帝收斷妖魔的《真武經》,祈請北斗本命星君消災延壽的《北斗經》,以及宣揚天人感應和善惡報應思想的《太上感應篇》,也在此時廣為流行。南宋紹熙年間,有道士謝守灝編纂了最為全面的老君神話傳記《太上老君混元聖紀》。元代浮雲山道士趙道一修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收神仙、道士899人的傳記。

公元1222年,長春真人丘處機前往西域見成吉思汗,三次向其講道。其談道論玄之言,由成吉思汗的近侍耶律楚材記為《玄風慶會錄》,欲使「天下共知玄風慶會一段奇事」。

正一全真 编辑

元、明以後,天下道門逐漸收攏為居宮觀行「清修」的全真教,和設道壇作「法事」的正一道,並有全真《金蓮正宗記》《甘水仙源錄》、正一《漢天師世家》、上清《茅山志》的道門譜錄編纂。鑑於歷代道藏均已湮滅不存,明成祖明英宗敕令萬法宗壇龍虎山張天師主持《正統道藏》編修,全藏以《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居首。明神宗萬曆年間又刻印《續道藏》,增收《三官經》、洪應明《長生詮經》《無生訣經》《消搖墟經》等道書。明代編修有《歷代神仙通鑑》,又名《三教同原錄》,廣收仙佛聖賢之傳說。

明末清初時,道教逐漸形成早晚課誦的風氣,而編集《功課經》。清初,龍門派王常月住持第一叢林白雲觀開壇授戒,傳下《龍門心法》。這段時期,也產出不少內丹著作,陸西星《方壺外史》,伍守陽《天仙正理直論》,劉一明《修真九要》,李西月《三車秘旨》,黃元吉《樂育堂語錄》等,作者不詳的《性命圭旨》、《太乙金華宗旨》也頗為流行。

正一道龍虎山天師張宇初《道門十規》、全真教龍門派道士王常月《初眞戒律》、閔一得《全真參訪集》列出了當時重視的道門要典,而在清朝嘉慶光緒年間,天仙派刻印《重刊道藏輯要》收錄道藏精要,新增不少題為「孚佑上帝」、「八洞仙祖」、「文昌帝君」的乩仙之作[26]

民國時期,有以黃帝《陰符經》,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及《黃庭經》與《文始經》為「道教五大經典」的說法[27][28],而北京白雲觀每年冬季會對《陰符經》《道德經》《文始經》《南華經》《沖虛經》《功課經》《化書》《參同契》《悟真篇》等重要經典進行講學[29]。《功課經》《玉皇經》《三官經》《清靜經》等,成為道士平日在宮廟必備的誦讀功課。

此外,民間乩壇的盛行,造作出各種雜揉儒釋道思想,敬奉地方民間信仰神明的經書和善書。而以氣功為名,標榜可強身健體的鍊養方法,也因其通俗、簡便而流傳開來。

占驗雜術 编辑

歷代皆不乏兼習醫方術數的道士,近代以五術」稱之。除仙經丹書外,還會研讀《黃帝內經》《聖濟經》《傷寒雜病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枕中方》《和劑局方日语和剤局方》《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脈經》《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針灸甲乙經》《針灸大成》、《五行精紀》《淵海子平》《三命通會》《神峰通考》《三辰通載》《星學大成》《星命溯源》《天官五星》《星平會海》《演禽通纂》《紫微斗數捷覽》《紫微斗數》(續道藏)《河洛理數》、《周易》《皇極經世》《易圖通變》《河洛精蘊》《周易古占法》《易學四同別錄》《卜法詳考》《推背圖》《靈棋經》《京氏易傳》《火珠林》《卜筮元龜》《斷易天機》《卜筮全書》《靈臺秘苑》《乙巳占》《開元占經》《太一金鏡式經》《太一福應集要》《龍首經》《金匱玉衡經》《六壬神定經》《六壬大全》《六壬總歸》《六壬直指》《遁甲符應經》《遁甲演義》《奇門五總龜》《奇門寶鑑》《五行大義》《玉匣記》《曆事明原》《陳子性藏書》《協紀辨方書》《諏吉述正》《風角書》《太白陰經》《參籌秘書》、《月波洞中記》《玉管照神局》《太清神鑑》《神相全編》《相理衡真》《管氏地理指蒙》《葬書》《地理新書》《撼龍經》《疑龍經》《雪心赋》《博山篇》《玉髓真經》《催官篇》《平砂玉尺經》《人子須知》《地理五訣》《陰宅集要》《黃帝宅經》《陽宅十書》《陽宅三要》《陽宅集成》《水龍經》等書籍。

道藏編纂 编辑

分類 编辑

三洞四輔是道教所特有的一種對道經丹書的分類方法,道藏就是用這種方法編目的。其中「三洞」、「四輔」合稱「七部」。三洞為,洞真、洞玄、洞神[30]。四輔為,太玄、太平、太清、正一[31]。三洞之下又再分為十二類,是為三十六部。十二類為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錄、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讚頌、章表[32]

七部各有其道統源流,不同教派的經典有各自的傳授和發展源流,最終形成了七部分類體系。

從道經源流來說,洞真部是上清經,洞玄部是靈寶經,洞神部是三皇經,太玄部是老子經,太平部是太平經,太清部是丹書,正一部是天師道經。隨著道經不斷增加,從唐起,有些道經已不能爲七部所容,《道藏》的分類就有些不適應需要了[33]

明代《正統道藏》視「洞真部」為元始天尊所說,「洞玄部」為靈寶天尊所說,「洞神部」為太上老君所說,對道經的分類就不盡合其源流。如上清經當入《洞真部》,而今大多入《正一部》;《度人經》諸家注當入《洞玄部》,而今入《洞真部》;道家諸子註疏當入《太玄部》,而今入《洞真部》[33]。《道藏輯要》參照明代道藏,將「三洞」及受啟於「三清」的道書放在前面[34]

中華道藏》依道門舊例,保留三洞四輔名目,但所收經書皆據其內容性質,或時代先後、所屬門派,重新分類為三洞真經、四輔真經、道教論集、道法眾術、道教科儀、仙傳道史、目錄索引七大類,分編為49冊。

南宋鄭樵通志·藝文略》將著錄的道經分爲25類:1老子、2莊子、3諸子、4陰符經、5黃庭經、6參同契、7目錄、8傳、9記、10論、11書、12經、13科儀、14符籙、15吐納、16胎息、17內視、18導引、19辟穀、20內丹、21外丹、22金石藥、23服餌、24房中、25修養。

元朝馬端臨文獻通考》將道家之術分為五類:1 清淨:黃帝、老子、列禦寇、莊周之書所言者,清凈無為而巳,而略及鍊養之事,服食以下,所不道也。2 鍊養:赤松子、魏伯陽之徒,則言鍊養而不言清靜。3 服食:盧生、李少君、欒大之徒,則言服食而不言鍊養。4 符籙:張道陵、寇謙之之徒,則言符籙而俱不言鍊養服食。5 經典科教:杜光庭而下,以及近世黃冠師之徒,則專言經典科教,所謂符籙者,特其教中一事,於是不惟清凈無為之說略不能知其旨趣,雖所謂鍊養服食之書,亦未嘗過而問焉矣。

歷史 编辑

南北朝時,陸修靜於公元471年編《三洞經書目錄》是道藏雛形。唐玄宗下令四處搜訪道經,加上原來所藏,纂修成《道藏》,目曰《三洞瓊綱》。宋真宗宋徽宗金世宗等帝王,皆下令搜訪道經,編修道藏,其中宋真宗時又編有《雲笈七籤》,撮道藏之精要,有「小道藏」之譽。元朝時,全真道道士,將全真道新撰著作納入道藏,是為《玄都宝藏》。

元宪宗元世祖先後兩次焚經,元末又被兵禍,《道藏》多毀亡[33]

明朝兩次纂校《道藏》,先後由43代天師张宇初、通妙真人邵以正負責。明英宗正統十年,刊校事竣,共5305卷。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50代天師張國祥刊續《道藏》,凡180卷,名曰《萬曆續道藏》。

清朝無道藏之結集。道書纂修最重要的有《道藏輯要》,收道藏之精華,又收明清時期新出道書。

當代編有《藏外道書》、《敦煌道藏》、《道書集成》、《三洞拾遺》、《莊林續道藏》、《中華道藏》,並且有蒐集整理明《道藏》未收道書,將明代以來數百年問世的道教文獻,編纂為《中華續道藏》的計畫[35]。在選輯方面,丁福保編纂的《道藏精華錄》,不收諸子和外丹齋醮之書,以《雲笈七籤》、《修真十書》、《道貫真源》為核心,尤重內丹典籍。蕭天石主編的《道藏精華》,選錄《道藏》及藏外丹經與孤本佚籍。中國道教協會編纂、李光富主編的《中華道經精要》,收錄了1540部道經,精選明代《道藏》主要經書,並補充大量藏外道書,《道藏》以外的道書佔了百分之四十[36]

現存明代正統萬曆年間編纂的道書總集《道藏》,共有5485卷,1487種書,若加上《道藏》失收,以及明代以後出現的道書,許多學者估計,不下萬卷[2][37]

1 2 3 4 5 6 7 8 選輯
名稱 開元道藏 天宮寶藏 政和萬壽道藏 瓊章寶藏 大金玄都寶藏 玄都寶藏 正統道藏 萬曆續道藏 重刊道藏輯要
發行年 天寶七年(748) 天禧三年(1019) 政和三年(1113) 淳熙二年(1175) 明昌二年(1192) 昭慈后三年(1244) 正統十年(1445) 萬曆三十五年(1607) 光緒三十二年(1906)
數量 3744~7300卷[a] 4565卷 5481卷 5481卷 6455卷 7800卷 5305卷 180卷 531卷(292種書)
狀態 亡佚 亡佚 亡佚 亡佚 亡佚 僅存兩種道書[b] 北京白雲觀上海圖書館等地[c] 藏成都青羊宮[d]
發起人 唐玄宗 宋真宗 宋徽宗 宋孝宗 金章宗 全真教道士宋德方 明成祖 明神宗 四川二仙庵閻永和住持

石刻及墨寶 编辑

道教石刻經文,約始於唐代中葉。最早的道教刻石為唐朝景龍二年 (公元708年)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38]開元26年 (公元738年),龍興觀又造有「唐玄宗御注道德經」經幢,於現存數通古代道德經幢中,保存最為完好[39]。另外,在邢州龍興觀、慶陽縣天真觀、文登縣崑嵛山等地都還存有鐫刻道德經的石碑摩崖或經幢[40][41]。除了老子《道德經》,現下還留存的道教石刻經文,尚有《陰符經》、《常清靜經》、《消災護命經》、《生天得道經》、《北方真武妙經》等十餘種[42]

薈萃了中國古代碑石藝術的西安碑林,就收有郭忠恕用篆書、隸書、古文三體書寫的陰符經[43],以及北宋太平興國五年 (公元980年)長安國子監的《佛道圖文碑》。石碑刻有一篇佛教經文:摩利支天經(道教尊為斗姆元君),和四篇道教經文:黃帝陰符經、太上老君常清淨經、太上昇玄消災護命經、太上天尊說生天得道經[44]。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於河南嵩山刻有《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經》的石碑[45]

明朝宣德三年,貯藏石刻佛經的房山石經第七洞,在全真道士陳風便和正一道士王至玄的募刻下,收納了《高上玉皇本行集經髓》、《太上洞玄靈寶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玉皇本行集經纂》、《無上玉皇心印經》四部道經[46]。珍貴的道書碑刻,則有王屋山的《有唐貞一先生廟碣》。其碑陰刻有道士張弘明抄錄的形神《坐忘論》,和雲笈七籤所收版本不同[47]

書法家寫道經,則始於王羲之楊羲二人,以《黃庭經》和《內景經》為代表。道教經典中,除《黃庭》系統之外,被寫得最多也最早的,為題名褚遂良手書的《陰符經》,褚書所傳另有《度人經》《西昇經[48][49]。唐朝廣受推崇的道經書帖,尚有題名為柳公權書寫的《度人經》《常清靜經》《消災護命經》和鍾紹京《靈飛六甲經》帖[50]

唐代亦為道經寫本發展的高峰期,存世800餘件的敦煌道經寫卷中,種類涵蓋三洞四輔的經藏體系[51]。傳抄最多的為《太玄真一本際經》,老子《道德經》亦佔相當比例[52],其次有《洞淵神咒經》、《老子化胡經》、 《靈寶天尊說十戒經》等。道經雜抄,以及道士論道、行齋醮符籙的文書也在抄寫之列[53][54]

唐代以後,蘇東坡米芾趙孟頫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孔繼涑等人,都是兼寫佛道經典的大家。所留法帖,除了《黃庭經》、《陰符經》、《道德經》、《洞古經》、《玉樞經》、《高上大洞玉經》之外,更廣及《參同契》、《金丹四百字》、《太上感應篇》、《純陽呂祖寶誥》和《關聖帝君寶訓英语Holy Emperor Guan's True Scripture to Awaken the World[48][50]。古代帝王也有道教寫經作品傳世,他們出於對道教經書的重視或者對書法的愛好而有寫經活動。如宋高宗寫《黃庭經》,清聖祖寫《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等。古代帝王特殊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了道教寫經的社會影響力[51]

整體而言,早期道教與書法的關係比佛教密切,後期在三教合流的風氣下,則大多兼寫佛道經[48]。道經刻石則起步較晚,所刻亦少,不及佛經石刻興盛。晚清藏書家葉昌熾就說:「佛經之精者皆大字,而為多;道經之精者皆小楷,而帖為多」[42]

參見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文獻通考》引《宋三朝國史志》記3744卷,杜光庭《太上黃籙齋儀》記7300卷,《道藏尊經歷代綱目》記5700卷。
  2. ^ 至元十七年(1280)釋道辯論道教失敗,元世祖忽必烈下令焚毀《道藏》經文及雕版,令除了《道德經》以外的道書和道經都遭到嚴重的厄運。《道藏》遭蒙古人全毀以後,印本僅存《雲笈七籤》及《太清風露經》兩種,現均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3. ^
    • 1923年至1926年,上海涵芬樓以北京白雲觀藏本(梵夾裝,今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為主,補以其他道觀所存,然仍缺 98 葉,由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 350 部、每部 1120 冊的線裝本《道藏》。
    • 1957年,台灣中華道教會發起,新文豐出版社將明《正統道藏》精審精校縮印,同時增輯了明清以來的散佚道書15種插入,至1977年印成。新文豐版《正統道藏》每部為60巨冊,附目錄1冊。
    • 1986 年日本株氏會社中文出版社亦影印出版 16 開本 30 冊《重編影印正統道藏》。第一冊為《目錄‧通檢》,包括改編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所編之《道藏通檢》。
    • 1988 年中國大陸的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局、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 16 開本 36 冊《道藏》,簡稱三家本《道藏》。三家本《道藏》借用現藏於上海圖書館之上海白雲觀舊藏本補足北京白雲觀所藏明版《道藏》原缺的 98 葉。
  4. ^ 《道藏輯要》最初由北京覺源壇信士蔣元庭,所編輯及刻印。蔣元庭先後主持刻印過數個版本,它們的裝禎、冊數及卷數不盡相同,現時四川圖書館、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東京大學、東洋文庫、巴黎法蘭西學院高等漢學研究所等處,仍存有約9種蔣元庭版。後來經數次翻刻增補,以成都二仙庵編纂出版《重刊道藏輯要》最為通行。多家出版社,如台北考正出版社和新文豐出版公司(分別於1971, 1977, 1983, 1986),成都巴蜀書社(1985, 1986, 1992, 1995),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不斷重印。電子版《道藏輯要》:

參考文獻 编辑

  1. ^ 《南史.卷七五.隱逸傳上.顧歡傳》:「佛經繁而顯,道經簡而幽。」
  2. ^ 2.0 2.1 田誠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2015-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6). 
  3. ^ 《雲笈七籤·道教本始部·道教所起》:「尋道家經誥,起自三元,從本降跡,成於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會。其八會之字,妙氣所成,八角垂芒,凝空雲篆。太真按筆、玉妃拂筵,黃金為書,白玉為簡。秘於諸天之上,藏於七寶玄臺。有道即見,無道即隱。蓋是自然天書,非關蒼頡所作。」
    陶弘景《真誥·運題象》:「實中之空,空中之有,有中之無象。……造文之既肇矣,乃是五色初萌,文章畫定之時,秀人民之交,別陰陽之分,則有三元八會群方飛天之書,又有八龍雲篆明光之章也。其後逮二皇之世,演八會之文,為龍鳳之章,拘省雲篆之跡,以為順形梵書,分破二道,壞真從易,配別本支,乃為六十四種之書也,遂播之於三十六天十方上下也,各各取其篇類,異而用之,音典雖均,蔚跡隔異矣。校而論之,八會之書是書之至真,建文章之祖也,雲篆明光是其根宗所起,有書而始也。今三元八會之書,皇上太極高真清仙之所用也,雲篆明光之章,今所見神靈符書之字是也。」
    《洞玄靈寶玄門大義》:「陰陽初分,有三元五德八會之炁,以成飛天之書,後撰為八龍雲篆明光之章。陸先生解三才謂之三元。三元既立,五行咸具。以五行為位,三五合和,謂之八會。為眾書之原。又有八龍雲篆明光之章,自然飛玄之炁結空成文,字方一丈,肇於未天之內,生立一切也。……赤書又云靈寳赤書五篇真文出於元始之先。即此而論,三元應非三才,五德非五行也。此正應是三寶丈人之三炁耳。……三元者,一曰混洞太無元高上玉虛之炁,二曰赤混太無元無上紫虛之炁,三曰冥寂玄通元無上清虛之炁。五德者,所本有三,即陰、陽、和。陰有少陰、太陰,陽有少陽、太陽,就和中之和五德也。篆者撰集,雲書謂之雲篆,此即三元八會之文、八龍雲篆之章,皆是天書。」
  4. ^ 這三位尊神,照現在道教界的認識,即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參見:
    • 卿希泰. . 道教月刊. 2007, 24: 36–39 [2015-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且三尊之號,在經中只稱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別號則曰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以三境之名而稱之,則曰玉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書而名之,則曰洞真,洞玄,洞神。如此而矣。」
    • 王希巢《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經解》:「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當其天人合同,本無間別。以理推之,天寶即元始,靈寶即道君,神寶即老君。」
  5. ^ * 《道藏闕經目錄》〈道藏尊經歷代綱目〉:「故天書雲篆,則元始天尊開其先;寳笈瓊章,則道君老君繼其後。遂說三洞真經……三部共一百九十三萬四千三百八十卷,祕在玉京玄都、洞天海嶽,未盡降世」
    • 張宇初《道門十規》:「太上三洞諸品經典,乃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道德天尊金口所宣,歷劫相傳,諸師闡化」
    • 《大明道藏經目錄》:「洞真部,則無上法王元始天尊所出,號洞真經而爲大乘上法,乃九聖之道……洞玄部,則三界醫王太上道君所岀,號洞玄經而爲中乘中法,乃九真之道……洞神部,則十方道師太上老君所出,號洞神經而爲小乘初法,乃九仙之道。」
    • 《雲笈七籤》:「然三洞所起,皆有本跡。洞真之教,以教主天寶君為跡,以混洞太無元高上玉皇之氣為本。洞玄之教,以教主靈寶君為跡,以赤混太無元無上玉虛之氣為本。洞神之教,以教主神寶君為跡,以冥寂玄通元無上玉虛之氣為本也。……又洞真法天寶君住玉清境,洞玄法靈寶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寶君住太清境。此為三清妙境,乃三洞之根源,三寶之所立也。……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氣,道氣惟一,應用分三。皆以誘俗修仙,從凡證道,皆漸差故別,有三名。其經題目:《洞神》即云洞神三皇,《洞玄》即云洞玄靈寶,《洞真》即雜題諸名,或言以教垂文,或以色聲著體,並是難思知用,隨方立名耳。……原夫經教所出,按《業報經》、《應化經》並云:天尊曰:吾以道氣,化育群方。從劫到劫,因時立化。吾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在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天尊曰:吾以延康元年,號無始天尊,亦名靈寶君,化在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天尊曰:吾以赤明之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在太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
    • 潘师正《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天寶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其氣青始。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餘天也,其氣白元。神寶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其氣黃玄。故《九天生神章經》云:此三號年殊號異,本同一也,此三君各為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也。其三洞者,謂洞真、洞玄、洞神是也。天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靈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玄教主。神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經……四人天上有三清境:第一太清,第二上清,第三玉清。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行教。太清境,大赤天神寶君說十二部經,其經號曰洞神部,其中一人為仙主。第二上清境,是禹余天,靈寶君為教主,說十二部經,其經號曰洞玄部,其中一人為真主。第三玉清境,清微天,天寶君說十二部經,其經號曰洞真部,其中一人為聖主,所謂仙真聖也。」
    • 《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元始以一炁化生三炁,分為三天。一曰始炁,為清微天,號玉清境,天寶君所化,出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二曰元炁,為禹餘天,號上清境,靈寶君所化,出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三曰玄炁,為大赤天,號太清境,神寶君所化,出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三十六部,亦曰三乘:一曰大乘,二曰中乘,三曰小乘。結飛玄之炁,自然成章,玉字金書,龍文鳳篆,大方一丈八角,垂芒教化,諸天流通。世界始終五劫,常轉法輪,或實或權,有廣有略,因機取悟,隨世修行。雖天地運終,而三洞不滅,開度群品,導引天人,三界十方,俱受利益。……今止告汝一二名焉。始有天地,龍漢之初,吾號無形,化在玉清境,出大洞真經,下代教化,為萬天玄師,無上法王。經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億萬歲,延康之時,吾號無名,化在上清境,出洞玄寶經;下代教化,為三界醫王,太上真尊。經八萬八千八百八十億萬歲,赤明開運,吾號梵形,又號觀世音,化在太清境,出洞神仙經;下代教化,為十方導師至極天尊。經七萬七千七百七十億萬歲,開皇改號,吾號虛皇,化在元陽宮中,敷明三洞;下化人間,稱太上道君。經六萬六千六百六十億萬歲,逮至上皇,吾號元始,化在紫微宮中,廣布經戒,使仙真上聖、妙行真人、飛天神王無量數眾,各化人間,開度一切。如此輪轉,亦無窮也。從劫到劫,從天至天,隨時變見真應化身,因世立號,改易形名,千殊萬異,止是吾身。或假設師資,以相開悟;或權先後,教導人天。」
    • 《太上靈寶洪福滅罪像名經》:「右經十二部,天寶君為教主,在玉清境清微天玉清宮中,計二十三萬五千四百四十卷。……右十二部經,靈寶君為教主,在上清境禹餘天玄都元陽七寶紫微宮,計八十五萬八千一百二十卷。……右十二部經,神寶君為教生,在太清境大赤天太清太極官,計七十萬二千八十卷。右三十六部尊經符圖,金書玉字,凝結三洞飛玄之氣,五合成文,文彩煥耀,洞照八方。元始天尊以延康劫延康元年,於大羅天中金耀玉殿明霞之館,傳授太上大道君、三元太素君,以教三十六天,各攢成一部,遂成三十六部,流演大梵天中無極世界。高真大士宗奉敬禮,以為契仙之妙門。」
    • 《太上洞神天公消魔護國經》:「老君曰:吾昔在三清境上……,哀愍眾生,不悟罪福,遂說三十六部尊經,演三洞上清寶符,設九等齋科,述九轉丹訣,俾一切眾生,因經悟道,佩籙除邪,持齋感真,修真鍊行,歸真得道,乃真長生。夫三十六部尊經者,太上靈寶洞真十二部也,太上靈寶洞玄十二部也,太上靈寶洞神十二部也,凡三十六部,計一百八十八萬四千二百二十卷。洞真十二部者,言天地造化,陰陽出沒,九轉還丹,金液鍊形飛仙之道也。洞玄十二部者,言消灾治病,謝過祈禳,濟度薦拔存亡之道也。洞神十二部者,言治國治家修身之道也。」
    • 《甄正論》:「三洞者,一曰洞真、二曰洞玄、三曰洞神,此之謂三洞。洞者洞徹明悟之義,言習此三經明悟道理,謂之三洞。洞真者,學佛法大乘經,詮法體實相。洞玄者,說理契真。洞神者,符禁章醮之類。今考覈三洞經文,唯老子兩卷微契洞玄之目。其洞真部即是靈寶,經數並是近代吳宋齊梁四朝道士葛玄宋文明陸修靜及顧歡等偽造,咸無典實。其洞神一部,後漢末蜀人張道陵自云,於峨嵋山修道證果,老子從紫微宮下降,授道陵天師之任,及符禁章醮役召鬼神之術,道陵迺自偽造道經數百卷,經中敘道陵與天尊相對說經。」
    • . [2016-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三十六部經藏目﹕洞真十二部,洞玄十二部,洞神十二部。一天之下,三洞寶經合有三十六萬七千卷。二十四萬四千卷在四方,十二萬三千卷在中國。上清二百卷,靈寶四十卷,三皇十四卷,太清三十六卷,太平一百七十卷,太玄二百七十卷,正一二百卷,符圖七十卷。《升玄》、《本際》、《神咒》、《聖紀》、《化胡》、《真誥》、《南華》、《登真》、《秘要》等一千餘卷, 合二千一百三十卷見面在世。三府四典、八索九丘、五經六籍,並出其中。餘十二萬八百七十卷在諸天之上,山洞之中,未行於世。夫三洞經符,道之剛紀,太虛之玄宗,上真之經首;了達則上聖可登,曉悟則高真斯陟。七部玄教,兼該行之,一乘至道,於斯畢矣。 
    •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五千文》包羅備周,眾經祖宗,三洞支條,先分後合,終歸道德,乃極一源也。人生多端,大階三品,小中至大,大洞大上。中小之士,所濟者安,才智洪纖,大者常少。所以眾聖先出小法三皇,先身然後及物,物乃是大非小。小才之始,始於修身,自得入中,從中至大,故有三洞,洞神、洞玄、洞真是也。」
    • 《上清太極隱注玉經寶訣》:「夫太上玄微,三洞初元。至賾之辭,幽而難聞,落落冥冠,包匝羣品。迢迢至德,巍巍高尊,至具所栖,眾妙之門,神仙之宗,集而成文。……上清之高旨,極真之微辭,飛仙之妙經也。靈寶經,或曰洞玄,或云太上昇玄經,皆高仙之上品,虛無之至真,大道之幽寶也。三皇天文,或云洞神,或云洞仙,或云太上玉策。此三洞經符,道之綱紀,太虛之玄宗,上真之首經矣。豈中仙之所聞哉。」
    • 《太極左仙公請問經》:「道德上下經,及洞真、洞玄經、三皇天文、上清眾篇詠等,皆是太上虛皇眾真、十方自然真仙,及帝君之隱位,及諸天大聖眾諸天宮殿城臺,山海立池,或是太上之靈觀,自然之寶闕,並諸天之日月星辰,城郭及門戶之銘,或是大魔王官屬之內諱密字,宮室之處所,太上故撰而為文也。是以不可毀謗妄宣矣。若齋靜禮預,於玄上注心道真,而誦經數句者,則所言華華而響對。」
  6. ^ *張萬福 (编). . [2015-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第二戒者,歸神三十六部尊經 
    • 王常月. . [2015-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 
    • 張受軒. (PDF). 弘道. 2013, 56 [2015-11-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06). 
  7. ^ 卿希泰 (编). 中國道教第二卷. 東方. 1994. 
  8. ^
    • 魏收. 魏書. 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千變萬化,有德不德,隨感應物,厥跡無常。授軒轅於峨嵋,教帝嚳於牧德,大禹聞長生之訣,尹喜受道德之旨。至於丹書紫字,昇玄飛步之經;玉石金光,妙有靈洞之說。如此之文,不可勝紀。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長生世上...其書多有禁秘,非其徒也,不得輒觀。至於化金銷玉,行符敕水,奇方妙術,萬等千條,上云羽化飛天,次稱消災滅禍。故好異者往往而尊事之。 
    • 魏徵 (编). 隋書·經籍志. 道經者,云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所以說天地淪壞,劫數終盡,略與佛經同。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天尊之開劫也,乃命天真皇人,改囀天音而辯析之。自天尊以下至於諸仙,輾轉節級,以次相授。諸仙得之,始授世人。...推其大旨,蓋亦歸於仁愛清靜,積而修習,漸致長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與道合體。 
    • 金允中 (编). 上清靈寶大法. 蓋洞玄之部,品目繁多,詞章浩博。惟《度人》之一卷,備拯濟之深樞。內而鍊行修仙,可以登真度世。外而立功蕆事,可以福顯利幽。隱訣靈音,悉存經內,其如理致幽晦,世未能詳。...靈寶雖為中乘之道,實貫通三洞,總備萬法,端本澄源,學者當知其始終。道之未形,先天先地,自然祖氣,化肇萬生。及其結氣成文,凝雲作篆,於是圖書焉,立教垂科,度人接物,以法為用。但法出於經,而經涵道妙,豈獨區區於齋修禁咒之間而已哉。儻能深徹玄機,稍窺靈奧,要須因法以知經,因經而悟道,知道中之道,則超三界六極之外矣。我之一靈,本不蒙昧。我之一氣,自合道真。 
    • 道法會元(清微道法樞紐). 道者,靈通之至真;法者,變化之玄微。道因法以濟人,人因法以會道,則變化無窮矣。當知法本真空,性源澄湛;了一心而通萬法,則萬法無不具於一心;返萬法而照一心,則一心無不定於萬法。如是,當知道乃法之體,法乃道之用。雷霆者,彰天之威,發道之用者也。明其體用而究其動靜,靜也得太極之體;動也得太極之用。寂然不動,即道之體,感而遂通,即法之用。...清微始祖元始天尊妙道上帝,乃清微法主也。自先天浮黎傳經之後,惟妙行真人得是心傳。乃至十方無極至真大神,無鞅數衆,俱入寶珠之中,同一段光明受用,是謂普殖神靈,萬道之祖。今法書符必先畫一圓,象其為造化,便可見矣。內圓外圓,發揮心上工夫。內外混融,與道合真。...修之內,則遂成至寶,得為至人;施之外,則和天安地,福國裕民。至於呼沆瀣,吸風雲,役鬼神,驅雷電,此皆一真之妙用,出方寸之經綸。 
    • 王喆. 重陽教化集. 夫玉花者,乃氣之宗。金蓮者,乃神之祖。氣神相結,謂之神仙。《陰符經》云:神是氣之子,氣是神之母,子母相見,得做神仙。起置玉花金蓮社,在於兩州,務要諸公認真性養真氣,諸公不曉根源,盡學旁門小術,此乃是作福養身之法,並不干修性命入道之事。稍為失錯,轉乖人道。諸公如要修行,飢來喫飯,睡來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學道。只要塵凡事屏除,只用心中清靜兩箇字,其餘都不是修行。諸公各懷聰慧,每齋場中細細省悟。庶幾不流落於他門,功行乃別有真功真行。若要真功者,須是澄心定意,打疊精神。無動無作、真清真靜、抱元守一、存神固氣,乃為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須是修仁蘊德、濟貧救苦。見人患難,常行拯救之心;或誘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後己,與萬物無私,乃真行也。 
    • 丘處機. 耶律楚材 , 编. 玄風慶會錄. 中國承平日久,上天屢降經教,勸人為善。大河之北,西川江左,悉有之。東漢時,干吉受《太平經》,一百五十卷,皆修真治國之方。中國道人,誦之行之,可獲福成道。又桓帝永壽元年,正月七日,太上降蜀臨邛,授天師張道陵《南斗北斗經》及《二十四階法籙》,諸經籍千餘卷。晉王纂遇太上道君法駕,乘空賜經數十卷。元魏時,天師寇謙之居嵩山,于太上等處,受道經六十餘卷,皆治心修道、祈福禳災、掃除魑魅、拯疾疫之術。其餘經教,不可盡言。降經之意,欲使古今帝王臣民皆令行善。經旨太多,謹舉其要。天地之生人為貴,是故人身難得,如牛之角;萬物紛然,如牛之毛。既獲難得之身,宜趨修真之路。作善修福,漸臻妙道。 
    • 張宇初. 道門十規. 凡符籙、經教、齋品、道法之傳,雖傳世之久,各尊所聞,增減去取,或有不同,而源委則一...後之不究其本、不探其源者,流而忘返,眩異失同,則去太上立教之本,虛無清靜、無為不言之妙日遠矣...孰知學道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雖科教之設,亦惟性命之學而已。若夫修己利人,濟幽度顯,非明性命根基,曷得功行全備。諸師之修鍊成道,皆自靜定之工,庶得道功克就,神通自在。 
  9. ^ 陳攖寧. . 1936 [2017-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10. ^ 李豐楙. . 中華百科全書. 2006 [2017-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4). 
  11. ^ 李養正. . 中華書局. 19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4). 
  12. ^ 陳耀庭. (PDF). 弘道. 2007, 33: 36–45 [2015-11-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08). 
  13. ^ 李遠國. . 中華文化論壇. 2008, (3) [2016-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14. ^ . [2016-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15. ^ 林语涵. .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4 [2017-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16. ^ * 後漢書. 上其師于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其言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後張角頗有其書焉。及靈帝即位,以楷書為然。 
    • 傳授經戒儀注訣. 系師得道,化道西蜀,蜀風淺末,未曉深言,托構《想爾》,以訓初回。 
    •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 《妙真》自吾所作,《黃庭》三靈七言,皆訓喻本經,為《道德》之光華。……諸新故民戶,男女老壯,自今正元二年正月七日已去,其能壯事守善,能如要言,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內無二心,便可為善,得種民矣。 
    • 葛洪. 神仙傳. 漢孝文帝時,結草為庵於河之濱,常讀老子道德經。時文帝好老子之道,詔命諸王公大臣州牧在朝卿士,皆令誦之,不通老子經者,不得陛朝。帝於經中有疑義,人莫能通...河上公即授素書《老子道德章句》二卷,謂帝曰:「熟研究之,所疑自解。余著此經以來,千七百餘年,凡傳三人,連子四矣,勿視非人!」帝即拜跪受經。 
    • 葛洪. 抱朴子. 余從祖仙公,又從元放受之。凡受太清丹經三卷及九鼎丹經一卷金液丹經一卷……仙藥之大者,莫先於金丹。既聞命矣,敢問符書之屬,不審最神乎?抱朴子曰:余聞鄭君言,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內文、五嶽真形圖也。 
    • 葛洪. 神仙傳. 華子期者,淮南人也。師祿裏先生,受隱仙靈寶方。一曰伊洛飛龜秩,二曰伯禹正機,三曰平衡方。按合服之,日以還少,一日能行五百里,力舉千斤,一歲十二易其行。後乃仙去。 
    • 施舟人. . [2016-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4). 陳國符先生在他的《道教源流考》指出,《老子中經》一名《珠宮玉歷》,而《抱朴子》第十九「遐覽篇」著錄的《老君玉歷真經》應該就是這個經。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其它方面找到《抱朴子》與《老子中經》的關係。 
  17. ^
    • 赤松子章曆. 漢代人鬼交雜,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鶴嗚山,授張天師正一盟威符籙一百二十階,及千二百官儀三百大章,法文祕要,救治人物。 
    • 葛洪. 神仙傳. 甘始者,太原人也。善行氣,不飲食,又服天門冬,行房中之事,依容成玄素之法,更演益之,為一卷,用之甚有近效。治病不用針灸湯藥。在人間三百餘歲,乃入王屋山仙去也。 
    • 葛洪. 抱朴子. 余考覽養性之書,鳩集久視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計矣,莫不皆以還丹金液為大要者焉。然則此二事,蓋仙道之極也。服此而不仙,則古來無仙矣。……余問諸道士以神丹金液之事,及三皇內文召天神地祇之法,了無一人知之者。 
    • 方維甸. 抱朴子內篇序. 東漢之季,桓帝好神仙,祠老子。張陵之子衡,使人為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都習。神仙之附會道家,實昉於此。抱朴子內篇,古之神仙家言也。雖自以內篇屬之道家,然所舉仙經神符,多至二百八十二種,絕無道家諸子...又後世學仙者,奉魏伯陽為正宗。是書偶及伯陽內篇之名,並無一語稱述,惟神仙傳中言參同契假爻象以說作丹之意而已。是稚川之學,匪特與道家異,併與後世神仙家無幾微之合。 
  18. ^
    • 王阜. 老子聖母碑. 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濁清之未分。 
    • 邊韶. 老子銘. 其二篇之書,稱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不自生也。厥初生民,遺體相續,其死生之意可知也。或有浴神不死,是謂玄牝之言,由是世之好道者觸類而長之。以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觀天作讖,昇降斗星,隨日九變,與時消息,規矩三光,四靈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蟬蛻渡世,自羲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 
  19. ^
    • 陶弘景. 真誥. 若得《大洞真經》者,復不須金丹之道也,讀之萬過,畢,便仙也...故曰《大洞真經》,讀之萬過便仙。此仙道之至經也。 
    • 閭丘方遠. 太上洞玄靈寶大綱鈔. 天尊於龍漢劫初,從碧落天降大浮黎國,在大地東方說法,演靈寶自然天書五篇真文...世人多疑《靈寶度人經》。天尊說經,不與世間經書符同,暗致疑惑。都五十八卷,其經旨在此《度人經》中。其五十七卷,皆演說科儀齋法、教戒緣起,宗於自然天書。 
    • 上清太極隱注玉經寶訣. 學士雖修善行,或嬰前世之對,疾病災厄,頻煩委頓者,道士法師,當為持齋,轉五千文,及消魔智慧玉清金真洞經,中品威神,營衛病人,所謂臨困得濟者也。救度一切之急,莫有及此之法輪矣...上清之高旨,極真之微辭,飛仙之妙經也。靈寶經,或曰洞玄,或云太上昇玄經,皆高仙之上品,虛無之至真,大道之幽寶也。三皇天文,或云洞神,或云洞仙,或云太上玉策。此三洞經符,道之綱紀,太虛之玄宗,上真之首經矣。豈中仙之所聞哉。 
    • 洞真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 凡學當從下上,按次而修,不得越略,虧天科條。經有三品,道有三真。三皇內文,天文大字,九天之籙,黃白之道,亦得控轡玄霄,游盤五嶽,故為下品之第。靈寶洞玄,亦元始俱生,淵泉深奧,妙趣洞源,齋淨芳蘭,五稱映玄,拔度七祖,解釋罪根,亦致真人下降,飛騰太清,中品之妙,下方地仙。上清道經,太丹隱書,凡三百寶名,玉訣九千,此上真之首目,玉帝之內篇,得者名參玉簡,錄字青宮,白日昇晨,上造帝堂,上品之訣,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宮。夫學當從下品,造於上清也。道有三奇,第一之奇《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第二之奇《雌一寶經》,第三之奇《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此傳已成真人,不傳於始學也。忽遇因緣,得見篇題,不得便妄披於靈文,皆當先練涉學,然後造真,道無不備,萬無不仙,學者詳而奉之,勿虧此言。 
    • 三清. 
    • 王承文. 中古道教「步虛」儀的起源與古靈寶經分類論考. 中山大学学报. 
    • 蕭登福. 六朝道教上清 派存思修鍊法門試論 (PDF). 真佛宗研討會論文. 
  20. ^
    • 孟安排. 道教義樞. 太玄者,重玄為宗,老君所說,故《道君序訣》云:「玄玄道宗」。又《太玄經》云:「旡無曰道,義樞玄玄」。而尹生所受,唯得道德、妙真、西昇等五卷...重玄之心既朗,萬變之道斯成,故三十九章號無生之說,西昇妙典示善入無為之宗,無為之果。既體玄斯致,無生之道即洞遣方成。 
  21. ^
    • 隋書·經籍志. 其所以講經,由以老子為本,次講莊子及靈寶、昇玄之屬。其餘眾經,或言傳之神人,篇卷非一。 
    • 謝守灝. 混元聖記. 朕聽政之暇,常讀《道德經》《文》《列》《莊子》。其書文約而義精,詞高而旨遠,可以理國,可以保身。朕敦崇其教,以左右人也。子大夫能從事於此,甚用嘉之...宜令天下諸觀自來年正月一日至年終已來,常轉本際經,老君所降,以富國安民者也。 
  22. ^
    • 吳筠. 玄綱論. 道雖無方,學則有序。故始於正一,次於洞神,棲於靈寶,息於洞真。皆以至靜為宗,精思為用,齋戒為務,慈惠為先。 
    • 張萬福. 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 凡人初入法門,先受諸戒,以防患止罪。次佩符籙,制斷妖精,保中神炁,次受五千文,詮明道德生化源起。次受三皇,漸登下乘,緣麤入妙。次受靈寶,進昇中乘,轉神入慧。次受洞真,鍊景歸無,還源反一,證於常道。 
    •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 夫經,皆須作藏。凡藏,有二種。一者總藏,二者別藏。總藏者,三洞、四輔,同作一藏,上下或左右前後作重級,各安題目三洞寶經藏。別藏者,三洞、四輔,各作一藏。凡有七種:一者大洞真經藏,二者洞玄寶經藏,三者洞神仙經藏,四者太玄經藏,五者太平經藏,六者太清經藏,七者正一經藏。 
    • 道教義樞. 太清經輔洞神部,金丹以下仙品;太平經輔洞玄部,甲乙十部已下真業;太玄經輔洞真部,五千文已下聖業。正一法文總《道德》,崇三洞,遍陳三乘 
  23. ^ * 唐會要:諸色人中,有情願入道者,但能暗記《老子經》及《度人經》,灼然精熟者,即任入道。其《度人經》情願以《黃庭經》代入者,亦聽。亦令所司,具令立文狀條目,限降誕日內投名請試,今年十月內試畢。
    • 續資治通鑑長編:右街道錄張居善等乞自今補道職,試《道德經》、《靈寶度人經》、《南華真經》等義,並宣讀齋醮科儀、祝讀等為兼經。
    •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自今學道之士,應入學並令州縣勘會保明,不經刑責、不犯十惡姦盜及違八行之人,許入州縣學教養,並依見行學法。所習經以《黃帝內經》、〈道德經》為大經,〈莊子》、〈列子》為小經外,兼通儒書,俾合為一道。大經:《周易》,小經《孟子》。
    • 金史:道士、女冠童行念《道德》、《救苦》(靈寶救苦經)、《玉京山》(昇玄步虛章)、《消災》(昇玄消災護命經)、《靈寶度人》等經,皆以誦成句,依音釋為通,中選者試官給據,以名報有司。
    • 任宗權. (PDF). 弘道. [2017-01-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06). 
  24. ^
    • 張伯端. 悟真篇. 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故道德、陰符之教,得以盛行於世矣,蓋人悅其生也。然其言隱而理奧,學者雖諷誦其文,皆莫曉其義。若不得至人授之口訣,縱揣量百種,終莫能助其功而成其事。 
    • 方維甸. 抱朴子內篇序. 迨及宋元,乃緣參同爐火而言內丹,鍊養陰陽,混合元氣,斥服食胎息為小道,金石符祝為旁門,黃白玄素為邪術,惟以性命交修,為谷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訣。其說旁涉禪宗,兼附易理,襲微重妙,且欲併儒釋而一之。自是而漢晉相傳神仙之說,盡變無餘,名實交溷矣。 
    • 全真教祖碑. 重陽子王先生也,其教名之曰全真。屏去妄幻,獨全其真者,神仙也...先生勸人誦道德、清靜經、般若心經及孝經,云可以修證。 
    • 王重陽. 重陽教化集. 功行乃別有真功、真行。晉真人云:「若要真功者,須是澄心定意,打疊精神。無動無作、真清真靜、抱元守一、存神固氣,乃為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須是修仁蘊德、濟貧救苦。見人患難,常行拯救之心;或誘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後己,與萬物無私,乃真行也。」伏願諸公,早垂鑒照。 
  25. ^ * 靈寶五經提綱. 仰惟《九天生神章經》...既為鬼則受拷酆都,魂神蕩散,非藉神章以攝其遊爽,則無由自拔於長夜,而返陽明之域。是故鍊度家最重斯文者,蓋以此也...仰惟《太上洞玄靈寶救苦拔罪妙經》,本於青霄隱書,蓋鍊度之秘文也。 
    • 張宇初. 太極祭煉內法序. 煉度魂爽,猶為靈寶之要,而煉度之簡捷,猶以祭煉事略而功博,自仙公葛真君藏其教,位證仙品。 
    • 謝世維. (PDF). [2016-12-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12-29). 
  26. ^
    • 張宇初. 道門十規. 道門經籙、太上三洞諸品經典,乃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道德天尊金口所宣,歷劫相傳,諸師闡化。若元始說經,當以《度人上品》為諸經之首。靈寶說經,當以《定觀》內觀為要。太上立教,當以《道德》日用為規。內而修己,則《虛皇四十九章經》、《洞古》《大通》《生天》《清靜》諸經最為捷要。外而濟世度幽,則《黃帝陰符經》、《玉樞》《北斗》《消災》(昇玄消災護命經)《救苦》((靈寶救苦經))《五廚》《生神》(九天生神章)諸經、《玉樞》《朝天》《九幽》諸懺,是皆入道之梯航,修真之蹊逕...所究丹經,惟《石壁記》《龍虎經》《參同契》《悟真篇》《翠虛篇》《還源篇》《指玄篇》《大道歌》《崔公入藥鏡》《金丹四百字》,并諸仙語錄,皆誘人修真入聖之梯航,所宜潛心研究,庶無差慝...世傳三籙內文:《金書》(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玉鑑》(靈寶玉鑑)、《道門定制》、《立成儀》(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等書,已有定規,凡行持之士,必廣參博究,務明性命根宗,累積真功實行。 
    • 王常月. 初眞戒律. 每逢戊日,與同戒者或先覺師,進修德業。或講論《道德》、《南華》、《文始》、《譚子》、《黃庭》等經,並諸家道典。 
    • 閔一得. 清規玄妙全真參訪外集. 凡全真內修者,有五經四書,至要之典,猶儒者之學,不可缺一也。五經者,《陰符經》《道德經》《黃庭經》《清靜經》《龍虎經》。四書者,《參同契》《悟真篇》《三皇玉訣》(陰符經三皇玉訣)《青華秘文》。又有道藏全集,一切真人諸品仙經丹書,講起皆知,隨時能悟,析義無差,釋文有據,此為留心參學大道之通士...凡全真必先功行,乃可漸入仙源,所以外修者,亦必習五經四書至要之典,不可缺一。五經者《玉皇經》《度人經》《玉樞經》《三官經》《斗母經》(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此外修之五經是也。四書者,《生神章》《祭煉科》《祈禱儀》《千金方》,此外修之四書是也。更有諸品經懺,宜習學精通,誦之必應,禱之必靈,為國為民,水旱蟲蝗,瘟邪疫厲,行藥治病,濟困扶危,普度存亡,是為修真之本務 
    • 閔一得. 清規玄妙全真參訪內集. 所閱丹經,《道德》《陰符》《龍虎》;欲聞玄妙,《悟真》《金碧》《參同》。至要於《三皇玉訣》,至顯於《青華秘文》。《規中指南》,字減而言徹,《黃庭內注》,理直以竅明。《南華》則文深義奧,覽之達觀;《清靜》則性見心明,得之了悟 
  27. ^ 王毅. . 青苹果数据中 心. 2014 [2015-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28. ^ 黃公偉. 漫談道教五大經典(陰符經、道德經、南華經、文始真經、黃庭經). 道教文化. 1979, 2 (7): 21–22. 
  29. ^ 任宗權. . [2016-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30. ^ 《道教義樞》:「一者洞真,二者洞玄,三者洞神。真以不雜為義,玄以不滯為義,神以不測為義。通而為語,三名互通。何者?一乘玄書,故是不雜,理然無滯。三洞妙旨,本自難思,故為不測耳。從通制別者,靈秘不雜,故與真名。生天立地,其用不滯,故與玄名。召制鬼神,其功不測,故與神名。通稱洞者,以通同為義,明三教並能通凡入聖,又皆同一大乘也...今檢三洞經目不同,洞神則言洞神三皇,洞玄則言洞玄靈寶,洞真雜題諸名。此則三皇是逐教緣為題,以三皇是禀教之緣故也。靈寶是取教主為題,以生神用靈寶目君故也。洞真無通題,雜題諸名者,此亦示神無方,不可定耳。...其洞真是天寶君所出,玉緯引《正一經》云:元始高上玉帝,稟承自然玄古之道,撰出上清寶經三百卷,玉訣九千篇,符圖七千章,祕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宮,相傳玉文,以付上相青童君,封於玉華青宮。無景元年,又撰一通以封西城山中。又太帝君命扶桑大帝暘谷神王撰出三十一卷,獨立之訣,上經三百首,今獨立亦行於世也。...洞玄是靈寶君所出,高上大聖所撰,今依元始天王告西王母,太上紫微宮中金格玉書,靈寶真文篇目,十部妙經,合三十六卷。按《太玄都四極明科》曰:洞玄經,萬劫一出。今封一通於太山,一通於勞盛山。昔黃帝登峨眉山詣天真皇人,請受此法,駕龍昇天。帝譽之時,九天真王駕九龍之輿,降牧德之臺,授帝此法,帝後封之於北鍾山。夏禹所感之經,出沒有異。...洞神是神寶君所出,西靈真人所撰,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序目》云: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書,亦諸仙人所受,以藏諸名山,其蜀郡西城、峨眉山,具有此文。」
  31. ^ 《道教義樞》:「太清者,孟法師云:大道炁之所結,炁清體太,故曰太清,以境曰經也。今謂此經,從所輔之境得名,何者?此經既明金丹之術,服御之者,遠昇太清,故言泰清也。太平者,太言極大,平謂和平,明六合大通為一,正平之炁斯行。故《太平經》云:今平炁行矣。有解三台正為太平,有解景星見曰太平。今明此經見世,能使六合同文,萬邦共軌,君明物度,可謂太平。太玄者,舊云:老君既隱太玄之鄉。亦未詳此是何所,必非攝跡還本,遣玄之又玄,寄名太玄耶?今明此經名太玄者,當是崇於重玄之致,玄義遠大,故曰太玄。正一者,《盟威經》云:正以治邪,一以統萬。又言:法文者,法以合離,文以分理。此言眾生離本,所以言離,故下文云:反離還合,合真捨偽,由法乃成也。言統萬者,總攝一切,令得還真。故下文云:一切學悟少欲,欲少近乎道宗,宗道在乎一式也。治邪者,文云:眾生根麤,去道奢邈,大道慈愍,立法訓治,趣令心開,兩半成一,一成無敗,與常道合真,故曰正一法文。今明正是不邪,一者非二,此經正義,以破邪迷,雖說百途,終歸一理,故云正一也。...所以太清輔洞神者,洞神召制鬼神,必須太清存守太一,服御金丹,助成此道,神用乃申。洞玄和天安地,保國寧民,太平宗教,亦復如斯。洞真變化無方,神力自在,故須太玄明空,道成此行。重玄之心既朗,萬變之道斯成,故三十九章號無生之說,西昇妙典示善入無為之宗,無為之果。既體玄斯致,無生之道即洞遣方成。正一徧陳三乘者,以具經通明三乘之致也。陳者,申也,言末俗根鈍,迷於三乘,正一徧申明也。又三洞總為一乘之教,故正一云:三洞雖三,兼而該之,一乘道也。太玄為大乘,太平為中乘,太清為小乘,正一通於三乘也。」
  32. ^ 《道教義樞》:「十二部義,通於三乘。今依《本際經》釋,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訣,第四靈圖,第五譜錄,第六戒律,第七威儀,第八方法,第九眾術,第十記傳,第十一讚頌,第十二章表。
    1. 第一本文者,三元八會之書,長行源起之例是也。《真誥》紫微夫人云:三元八會之書,太極高真所用。本者,始也,根也,是經教之始,文字之根;又得理之無,萬法之本。文者,分也,能詮理也,既能分判二儀,又能分別法相,既能辯折萬事,又能表詮至理也。
    2. 第二神符者,即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是也。神以不測為義,符以符契為名,謂此靈跡神用無方,利益眾生,信如符契。
    3. 第三玉訣者,即河上公釋柱下之文,玉訣解金書之例是也。玉名無染,訣語不疑,謂决定了知,更無疑染。
    4. 第四靈圖者,如含景五帝之象,圖局三一之形,其例是也。圖,度也,謂度寫玄妙,傳流下世。
    5. 第五譜錄者,如生神所述三君,本行(太上洞玄靈寶真文度人本行妙經)之陳五帝,其例是也。譜,緒也,錄,記也,謂緒記聖人,以為教法,亦是緒其元起,使物錄持也。
    6. 第六戒律者,如六情十惡之例是也。戒者,解也,界也,止也,能解眾惡之縛,能分善惡之界,又能防止諸惡也。律者,率也,直也,慄也,率計罪愆,直而不枉,使懼慄也。
    7. 第七威儀者,如齋法典式,請經軌儀之例是也。威是儼嶷可畏,儀是軌式所宜,亦是曲從物宜而為威制也。
    8. 第八方法者,如存三守一,制魄拘魂之例是也。方是方所,法者節度,明修行治身,有方所節度也。
    9. 第九眾術者,如變丹鍊石,化形隱景之例是也。眾,多也。術,道也。修鍊多途,為入真初道也。
    10. 第十記傳者,如道君本業,皇人往行之例是也。記,誌也。傳,傳也。謂記誌本業,傳示後人也。
    11. 第十一讚頌者,如五真新頌(太極五真人頌),九天舊章(九天生神章)之例是也。讚以表事,頌以歌德,故詩云: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亦曰偈者,憩也,四字五字,為憩息之意耳。
    12. 第十二章表者,如九齋啟願,三會謁請之例是也。章,明也。表,奏也。謂申明心事,上奏大道之。」
  33. ^ 33.0 33.1 33.2 朱越利. . 中国道教. 1990 [2015-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34. ^ Monica Esposito. . [2015-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2). 
  35. ^ 王卡. . [2016-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36. ^ 道書推介:《中華道經精要》. [2023-03-30]. (原始内容于2023-06-02). 
  37. ^ 陳耀庭. (PDF). 弘道. 2013, 56 [2015-11-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38. ^ . 中國大百科全書. [2016-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39. ^ . 中國道教協會. [2016-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40. ^ . [2016-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9). 
  41. ^ . 济南传统文化研究会. [2016-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42. ^ 42.0 42.1 徐自强. . 文献. 1982, 4: 195–205 [2016-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43. ^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6-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44. ^ 李凇. (PDF). 考古与文物. 2011, 3 [2016-04-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4-23). 
  45. ^ 梅莉. . 中國道教. 2006, 3 [201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46.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0). 
  47. ^ 朱越利. . [2016-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48. ^ 48.0 48.1 48.2 龔鵬程. (PDF). 普門學報. 2002, 10 [2015-12-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0-29). 
  49. ^ 懋勤殿法帖 (PDF). [2023-03-12]. (原始内容 (PDF)于2023-03-12). 
  50. ^ 50.0 50.1 龔鵬程. . [2016-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51. ^ 51.0 51.1 劉志. . 中國宗教學術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3). 
  52.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5). 
  53. ^ 周維平. . 西北民族研究. [2016-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8). 
  54. ^ 張澤洪. . 中國文學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4). 

研究書目 编辑

  • 白雲霽,《道藏目錄詳註》(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年)
  •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中華書局,1949年,ISBN 9787101103052
  • 吉岡義豊, 《道教経典史論》,道教刊行会,1955年
  • 朱越利,《道經總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ISBN 9787538215427
  • 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華夏出版社,1996年,ISBN 7508007824
  • 田誠陽,《道經知識寶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ISBN 9787220029028
  • 丁培仁,《道教典籍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ISBN 9787507204094
  • 施舟人、傅飛嵐,《The Taoist Canon》(道藏通考),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04年,ISBN 0226738175
  • 任繼愈,《道藏提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ISBN 9787500402688
  • 蕭登福,《正統道藏提要》,文津,2011年,ISBN 9789576689482
  • 朱越利,《道藏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ISBN 9787540219680
  • 王卡,《道教經史論叢》,巴蜀書社,2007年,ISBN 9787806599822
  • 丁培仁,《増注新修道藏目錄》,巴蜀書社,2008年,ISBN 9787807520689
  • 黎志添等,《道藏輯要.提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1年,ISBN 9789882371880

外部連結 编辑

文章 编辑

  • Louis Komjathy:Daoist Texts in Transl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張澤洪:
  • 謝世維:從近代西方宗教理論的觀點看六朝道教經典的幾種建構模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承文:論隋唐道經分類體系的確立及其意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張敬梅:正一之法與上清之法——兼論唐代道經與道派的關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朱越利:《道藏》的编纂、研究和整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游玄洞天主人:
  • 田誠陽:
  • 劉志:
  • 白照傑:仙階與經教:先唐道教法位制度源流爬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柏夷:《靈寶經》溯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張超然:
  • 道教徒習誦之經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如何閱讀丹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修道推薦閱讀書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陳攖寧、蕭天石)

道教文本 编辑

參考資源 编辑

道经, 道經, 指道教經典, 古時候又以, 雲笈, 天章, 寶文, 神書, 玉緯, 金函, 仙經, 丹書, 道書, 等詞稱呼道經, 道經的總集稱為, 道藏, 為道教的一切經, 中央戊己靈寶符命, 夏禹敷中文, 出白帝書, 來源, 靈寶五符, 按道教傳說, 道教經誥起於諸天之上, 妙氣所成形的自然天書, 由三清境三位尊神, 玉清境天寶君, 上清境靈寶君及太清境神寶君各自說講洞真, 洞玄, 洞神十二部經, 合三十六部尊經, 再輾轉由高聖仙真傳授給道教各派祖師, 流佈人間, 道士皈依誦曰, 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 得聞正. 道經 1 指道教經典 古時候又以 雲笈 天章 寶文 神書 玉緯 金函 仙經 丹書 道書 等詞稱呼道經 2 道經的總集稱為 道藏 為道教的一切經 中央戊己靈寶符命 夏禹敷中文 出白帝書 來源 靈寶五符 按道教傳說 道教經誥起於諸天之上 妙氣所成形的自然天書 3 由三清境三位尊神 玉清境天寶君 上清境靈寶君及太清境神寶君各自說講洞真 洞玄 洞神十二部經 合三十六部尊經 再輾轉由高聖仙真傳授給道教各派祖師 流佈人間 4 5 道士皈依誦曰 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 得聞正法 故曰經寶 即要求皈依天尊所講真經 6 就歷史而論 道教在一千八百年的發展過程中 攬收先秦老莊典籍 經過長期的宗教實踐活動 並吸收 變造兩漢的方術 數術 讖緯 與佛典 在教理教義 教規教戒 修煉方術 齋醮科儀等方面 形成了卷帙浩繁 駁雜多端的經籍書文 7 目录 1 概要 2 傳佈 2 1 方仙之道 2 2 三洞經教 2 3 性命雙修 2 4 正一全真 2 5 占驗雜術 3 道藏編纂 3 1 分類 3 2 歷史 4 石刻及墨寶 5 參見 6 注釋 7 參考文獻 8 研究書目 9 外部連結 9 1 文章 9 2 道教文本 9 3 參考資源概要 编辑道教流派眾多 歷史上不同流派 不同時期的道士所傳承的經籙 丹書 修煉方術 齋醮科儀各有側重 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 增刪去取 而產生了多樣化的發展 儘管後世衍生的流派眾多 道教的基本信念和追求目標 皆源自老子無為不爭 虛無清靜之 道 其宗旨在於去除邪雜心念的牽累 澡雪心神 積精聚氣 累德增善 經長久修行 最終與道合真 入世則旁通治術 出世則長生成仙 8 9 從現代觀點來看 道教一切經可概括為講說道的起源展開 及大羅天界與冥府陰間的教義部門 演示符呪法術與驅邪祓厄齋醮的方術部門 金丹修煉與養氣調息的醫術部門 以及豎立道教戒規的倫理部門 10 道教典籍雖多 當代道士大多以唸誦 玉皇經 三官經 功課經 清靜經 為主 鑽研道學者才會奉習 道德經 南華經 黃庭經 以及 悟真篇 参同契 等書 11 12 通行的道教護身咒語 則有遣召丁甲神將的 六甲秘祝 北帝煞鬼的 天蓬神咒 役使雷霆的 金光神咒 13 14 林语涵所著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 一書 則開列了二十六部主要的道教經典 15 道德真經 南華真經 文始真經 沖虛真經 通玄真經 度人妙經 陰符經 清靜經 西昇經 心印經 黃庭外景經 黃庭內景經 玉皇經 玉樞經 三官經 北斗經 周易参同契 悟真篇 太上老君內觀經 洞玄靈寶定觀經 太上感應篇 文昌帝君陰騭文 坐忘論 化書 重陽立教十五論 龍門心法 鑑於道書繁多 歷代道士因之擷采章句 彙編成類書 亦擇取精要 編為叢書 如 無上秘要 道教義樞 雲笈七籤 外丹術著作 庚道集 內丹術著作 修真十書 道樞 咒語書 太上三洞神呪 術法書 金鎖流珠引 道法會元 齋醮書 靈寶玉鑑 道門科範大全集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 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 道家學派 老子 道德經 莊子 南華經 文子 通玄經 淮南子 老子河上公章句 道經丹書 靈寶元始無量度人經 太上老君常清靜經 玉皇心印經 太上黃庭經 黃帝陰符經 周易參同契 悟真篇 符籙 五嶽真形圖 靈寶天文五符 正一盟威符籙 類書 道教義樞 雲笈七籤 道樞 傳佈 编辑方仙之道 编辑 早期的道教 習尚道家 陰陽家 神仙家思想 通曉巫鬼之道 方技要訣 以張陵為首的張天師世家 和葛玄 葛洪 同為道教初期的重要世家和道流 當時流傳的道書 以 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想爾注 老子中經 正一法文天師教誡科經 太上正一盟威法籙 太平經 三皇天文 靈寶五符天文 五嶽真形圖 太清丹經 九鼎丹經 為主 16 囊括符籙上章 金丹藥餌 按摩導引 吐吶行氣 房中補精等方術 抱朴子 為此一時期各種神仙方術理論的總結 尤重金丹 外丹 的功效 17 列仙傳 神仙傳 記載了上古三代至秦漢神仙的事蹟 東漢時則有神化老子的著作撰出 18 三洞經教 编辑 至東晉末年 尊崇元始天尊 元始天王 太上大道君 玉晨大道君的上清經系和靈寶經系開始廣泛流傳 南朝廬山道士陸修靜 祖述三張 弘衍二葛 以上清 靈寶 三皇 總括三洞 編制了 三洞經書目錄 上清經系 以 上清大洞真經 黃庭經 為要 茅山道士陶弘景作 真誥 登真隱訣 教人 存思 身外景物 身中諸神 守 三元真一 乃至於守 腦九宮 徊風混合為 帝一 靈寶經系 以 元始赤書五篇真文 摹畫自然真文 昇玄步虛章 吟詠洞章 洗心奉齋 靈寶度人經 宣揚 仙道貴生 無量度人 之旨 并餘諸經演說科儀齋法 教戒緣起 19 在三洞體系以外 又有馬跡山道士王纂 傳出 洞淵神咒經 英语 Divine Incantations Scripture 北朝嵩山道士寇謙之宣說 老君音誦誡經 樓觀道道士 傳揚 化胡經 西昇經 開天經 妙真經 此外還有天師道的 三天內解經 女青鬼律 赤松子章曆 等 多屬於較為尊崇太上老君的經典 北周武帝宇文邕 令通道觀學士編纂 無上秘要 集此一時期道書精要之大成 當時還傳有 真靈位業圖 梳理了道教的神仙譜系 養性延命錄 述養生延年的要訣 以及 洞玄靈寶五感文 洞玄靈寶授度儀 論齋法要旨與儀軌 20 隋唐道士重新闡發 老 莊 文 列 等道家書籍 融通佛教中觀空性的思想 以重玄為宗 傳揚 昇玄內教經 真一本際經 並有 道體論 坐忘論 司馬承禎 服氣精義論 吳筠 玄綱論 譚峭 化書 成玄英 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 莊子疏 杜光庭 道德真經廣聖義 道教靈驗記 道門科範大全集 張萬福 三洞眾戒文 朱法滿 要修科儀戒律鈔 等論著 潘師正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 孟安排 道教義樞 為此一時期義理的重要總結 21 這段時期 也確立三洞四輔體系 以及從 正一 至 太玄 洞神 洞玄靈寶 最終到 洞真上清 的經籙法位制度 北宋天禧年間 張君房總括道藏七部精要 編成 雲笈七籤 即特別突出 洞真上清 的地位 除了重玄思想 當時還有 定觀 內觀 清靜 太古 大通 胎息 消災護命經 生天得道經 得道了身經 虛皇四十九章經 等談論 靜心養性 的小型經典 以及 天童護命經 北帝天蓬護命經 等護身咒流傳開來 22 在唐代以後 須經過嚴格的考試 熟讀 道德經 度人經 等 才能獲得 度牒 受度入道 23 性命雙修 编辑 逮至宋元 道教與易學合流 宗奉鍾離權 呂洞賓 陳摶等人 重新闡發 黃庭經 周易參同契 開創內丹術 性命雙修 之法 最著者 為張伯端顯 道德 陰符 隱旨 所作的內丹祖書 悟真篇 另有全真祖師王重陽 提倡三教本一家 勸人誦 心經 孝經 道德 清靜 作 重陽全真集 重陽教化集 重陽立教十五論 等 闡明 真功 真行 的全真宗旨 張 王二人皆獨以 內丹鍊養 為登真成仙之道 斥服氣 符祝 外丹 房中為旁門小術 24 此段期間還有 指玄篇 金丹四百字 靈源大道歌 靈寶畢法 鍾呂傳道集 西山群仙會真記 諸真內丹集要 真仙直指語錄 陳虛白 規中指南 陳致虛 金丹大要 李道純 中和集 英语 The Book of Balance and Harmony 白玉蟾 海瓊玉蟾先生文集 海瓊白真人語錄 王志謹 盤山棲雲王真人語錄 張三丰 大道論 等眾多內丹術著作 以及集煉養要語大成的 道樞 內丹命功修煉精要的 心印經 流傳 內丹術同時也促成煉養與符咒結合的雷法盛行 而以神霄派 清微派 天心派最為活躍 計有 道法會元 清微丹訣 上清天心正法 白玉蟾 道法九要 薩守堅 雷說 內天罡訣法 張繼先 明真破妄章頌 等專著 並有與之關係密切的 雷霆玉樞寶經 雷霆玉經 及其科儀傳出 陸修靜以來的靈寶齋法 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而有 靈寶玉鑑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 上清靈寶大法 等靈寶齋法的編纂 尤以 煉度儀 為靈寶之要 視 九天生神章 靈寶救苦經 等為煉度亡魂之秘文 奉許遜為祖師 強調 本心淨明 忠孝為貴 的淨明道 則傳下 淨明忠孝全書 25 此外 宣說天庭之主玉皇上帝來歷功德的 玉皇經 召真武大帝收斷妖魔的 真武經 祈請北斗本命星君消災延壽的 北斗經 以及宣揚天人感應和善惡報應思想的 太上感應篇 也在此時廣為流行 南宋紹熙年間 有道士謝守灝編纂了最為全面的老君神話傳記 太上老君混元聖紀 元代浮雲山道士趙道一修撰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 收神仙 道士899人的傳記 公元1222年 長春真人丘處機前往西域見成吉思汗 三次向其講道 其談道論玄之言 由成吉思汗的近侍耶律楚材記為 玄風慶會錄 欲使 天下共知玄風慶會一段奇事 正一全真 编辑 元 明以後 天下道門逐漸收攏為居宮觀行 清修 的全真教 和設道壇作 法事 的正一道 並有全真 金蓮正宗記 甘水仙源錄 正一 漢天師世家 上清 茅山志 的道門譜錄編纂 鑑於歷代道藏均已湮滅不存 明成祖 明英宗敕令萬法宗壇龍虎山張天師主持 正統道藏 編修 全藏以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居首 明神宗萬曆年間又刻印 續道藏 增收 三官經 洪應明 長生詮經 無生訣經 消搖墟經 等道書 明代編修有 歷代神仙通鑑 又名 三教同原錄 廣收仙佛聖賢之傳說 明末清初時 道教逐漸形成早晚課誦的風氣 而編集 功課經 清初 龍門派王常月住持第一叢林白雲觀開壇授戒 傳下 龍門心法 這段時期 也產出不少內丹著作 陸西星 方壺外史 伍守陽 天仙正理直論 劉一明 修真九要 李西月 三車秘旨 黃元吉 樂育堂語錄 等 作者不詳的 性命圭旨 太乙金華宗旨 也頗為流行 正一道龍虎山天師張宇初 道門十規 全真教龍門派道士王常月 初眞戒律 閔一得 全真參訪集 列出了當時重視的道門要典 而在清朝嘉慶 光緒年間 天仙派刻印 重刊道藏輯要 收錄道藏精要 新增不少題為 孚佑上帝 八洞仙祖 文昌帝君 的乩仙之作 26 民國時期 有以黃帝 陰符經 老子 道德經 莊子 南華經 及 黃庭經 與 文始經 為 道教五大經典 的說法 27 28 而北京白雲觀每年冬季會對 陰符經 道德經 文始經 南華經 沖虛經 功課經 化書 參同契 悟真篇 等重要經典進行講學 29 功課經 玉皇經 三官經 清靜經 等 成為道士平日在宮廟必備的誦讀功課 此外 民間乩壇的盛行 造作出各種雜揉儒釋道思想 敬奉地方民間信仰神明的經書和善書 而以氣功為名 標榜可強身健體的鍊養方法 也因其通俗 簡便而流傳開來 占驗雜術 编辑 歷代皆不乏兼習醫方與術數的道士 近代以五術 仙 醫 命 卜 相 稱之 除仙經丹書外 還會研讀 黃帝內經 聖濟經 傷寒雜病論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枕中方 和劑局方 日语 和剤局方 神農本草經 本草綱目 脈經 瀕湖脈學 奇經八脈考 針灸甲乙經 針灸大成 五行精紀 淵海子平 三命通會 神峰通考 三辰通載 星學大成 星命溯源 天官五星 星平會海 演禽通纂 紫微斗數捷覽 紫微斗數 續道藏 河洛理數 周易 皇極經世 易圖通變 河洛精蘊 周易古占法 易學四同別錄 卜法詳考 推背圖 靈棋經 京氏易傳 火珠林 卜筮元龜 斷易天機 卜筮全書 靈臺秘苑 乙巳占 開元占經 太一金鏡式經 太一福應集要 龍首經 金匱玉衡經 六壬神定經 六壬大全 六壬總歸 六壬直指 遁甲符應經 遁甲演義 奇門五總龜 奇門寶鑑 五行大義 玉匣記 曆事明原 陳子性藏書 協紀辨方書 諏吉述正 風角書 太白陰經 參籌秘書 月波洞中記 玉管照神局 太清神鑑 神相全編 相理衡真 管氏地理指蒙 葬書 地理新書 撼龍經 疑龍經 雪心赋 博山篇 玉髓真經 催官篇 平砂玉尺經 人子須知 地理五訣 陰宅集要 黃帝宅經 陽宅十書 陽宅三要 陽宅集成 水龍經 等書籍 道藏編纂 编辑分類 编辑 主条目 三洞四輔十二類 三洞四輔是道教所特有的一種對道經丹書的分類方法 道藏就是用這種方法編目的 其中 三洞 四輔 合稱 七部 三洞為 洞真 洞玄 洞神 30 四輔為 太玄 太平 太清 正一 31 三洞之下又再分為十二類 是為三十六部 十二類為本文 神符 玉訣 靈圖 譜錄 戒律 威儀 方法 眾術 記傳 讚頌 章表 32 七部各有其道統源流 不同教派的經典有各自的傳授和發展源流 最終形成了七部分類體系 從道經源流來說 洞真部是上清經 洞玄部是靈寶經 洞神部是三皇經 太玄部是老子經 太平部是太平經 太清部是丹書 正一部是天師道經 隨著道經不斷增加 從唐起 有些道經已不能爲七部所容 道藏 的分類就有些不適應需要了 33 明代 正統道藏 視 洞真部 為元始天尊所說 洞玄部 為靈寶天尊所說 洞神部 為太上老君所說 對道經的分類就不盡合其源流 如上清經當入 洞真部 而今大多入 正一部 度人經 諸家注當入 洞玄部 而今入 洞真部 道家諸子註疏當入 太玄部 而今入 洞真部 33 道藏輯要 參照明代道藏 將 三洞 及受啟於 三清 的道書放在前面 34 中華道藏 依道門舊例 保留三洞四輔名目 但所收經書皆據其內容性質 或時代先後 所屬門派 重新分類為三洞真經 四輔真經 道教論集 道法眾術 道教科儀 仙傳道史 目錄索引七大類 分編為49冊 南宋鄭樵 通志 藝文略 將著錄的道經分爲25類 1老子 2莊子 3諸子 4陰符經 5黃庭經 6參同契 7目錄 8傳 9記 10論 11書 12經 13科儀 14符籙 15吐納 16胎息 17內視 18導引 19辟穀 20內丹 21外丹 22金石藥 23服餌 24房中 25修養 元朝馬端臨 文獻通考 將道家之術分為五類 1 清淨 黃帝 老子 列禦寇 莊周之書所言者 清凈無為而巳 而略及鍊養之事 服食以下 所不道也 2 鍊養 赤松子 魏伯陽之徒 則言鍊養而不言清靜 3 服食 盧生 李少君 欒大之徒 則言服食而不言鍊養 4 符籙 張道陵 寇謙之之徒 則言符籙而俱不言鍊養服食 5 經典科教 杜光庭而下 以及近世黃冠師之徒 則專言經典科教 所謂符籙者 特其教中一事 於是不惟清凈無為之說略不能知其旨趣 雖所謂鍊養服食之書 亦未嘗過而問焉矣 歷史 编辑 参见 道藏 南北朝時 陸修靜於公元471年編 三洞經書目錄 是道藏雛形 唐玄宗下令四處搜訪道經 加上原來所藏 纂修成 道藏 目曰 三洞瓊綱 宋真宗 宋徽宗 金世宗等帝王 皆下令搜訪道經 編修道藏 其中宋真宗時又編有 雲笈七籤 撮道藏之精要 有 小道藏 之譽 元朝時 全真道道士 將全真道新撰著作納入道藏 是為 玄都宝藏 元宪宗 元世祖先後兩次焚經 元末又被兵禍 道藏 多毀亡 33 明朝兩次纂校 道藏 先後由43代天師张宇初 通妙真人邵以正負責 明英宗正統十年 刊校事竣 共5305卷 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 50代天師張國祥刊續 道藏 凡180卷 名曰 萬曆續道藏 清朝無道藏之結集 道書纂修最重要的有 道藏輯要 收道藏之精華 又收明清時期新出道書 當代編有 藏外道書 敦煌道藏 道書集成 三洞拾遺 莊林續道藏 中華道藏 並且有蒐集整理明 道藏 未收道書 將明代以來數百年問世的道教文獻 編纂為 中華續道藏 的計畫 35 在選輯方面 丁福保編纂的 道藏精華錄 不收諸子和外丹齋醮之書 以 雲笈七籤 修真十書 道貫真源 為核心 尤重內丹典籍 蕭天石主編的 道藏精華 選錄 道藏 及藏外丹經與孤本佚籍 中國道教協會編纂 李光富主編的 中華道經精要 收錄了1540部道經 精選明代 道藏 主要經書 並補充大量藏外道書 道藏 以外的道書佔了百分之四十 36 現存明代正統 萬曆年間編纂的道書總集 道藏 共有5485卷 1487種書 若加上 道藏 失收 以及明代以後出現的道書 許多學者估計 不下萬卷 2 37 1 2 3 4 5 6 7 8 選輯名稱 開元道藏 天宮寶藏 政和萬壽道藏 瓊章寶藏 大金玄都寶藏 玄都寶藏 正統道藏 萬曆續道藏 重刊道藏輯要發行年 天寶七年 748 天禧三年 1019 政和三年 1113 淳熙二年 1175 明昌二年 1192 昭慈后三年 1244 正統十年 1445 萬曆三十五年 1607 光緒三十二年 1906 數量 3744 7300卷 a 4565卷 5481卷 5481卷 6455卷 7800卷 5305卷 180卷 531卷 292種書 狀態 亡佚 亡佚 亡佚 亡佚 亡佚 僅存兩種道書 b 藏北京白雲觀 上海圖書館等地 c 藏成都青羊宮 d 發起人 唐玄宗 宋真宗 宋徽宗 宋孝宗 金章宗 全真教道士宋德方 明成祖 明神宗 四川二仙庵閻永和住持石刻及墨寶 编辑道教石刻經文 約始於唐代中葉 最早的道教刻石為唐朝景龍二年 公元708年 易州 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38 開元26年 公元738年 龍興觀又造有 唐玄宗御注道德經 經幢 於現存數通古代道德經幢中 保存最為完好 39 另外 在邢州龍興觀 慶陽縣天真觀 文登縣崑嵛山等地都還存有鐫刻道德經的石碑 摩崖或經幢 40 41 除了老子 道德經 現下還留存的道教石刻經文 尚有 陰符經 常清靜經 消災護命經 生天得道經 北方真武妙經 等十餘種 42 薈萃了中國古代碑石藝術的西安碑林 就收有郭忠恕用篆書 隸書 古文三體書寫的陰符經 43 以及北宋太平興國五年 公元980年 長安國子監的 佛道圖文碑 石碑刻有一篇佛教經文 摩利支天經 道教尊為斗姆元君 和四篇道教經文 黃帝陰符經 太上老君常清淨經 太上昇玄消災護命經 太上天尊說生天得道經 44 北宋元符二年 1099年 於河南嵩山刻有 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經 的石碑 45 明朝宣德三年 貯藏石刻佛經的房山石經第七洞 在全真道士陳風便和正一道士王至玄的募刻下 收納了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髓 太上洞玄靈寶高上玉皇本行集經 玉皇本行集經纂 無上玉皇心印經 四部道經 46 珍貴的道書碑刻 則有王屋山的 有唐貞一先生廟碣 其碑陰刻有道士張弘明抄錄的形神 坐忘論 和雲笈七籤所收版本不同 47 書法家寫道經 則始於王羲之 楊羲二人 以 黃庭經 和 內景經 為代表 道教經典中 除 黃庭 系統之外 被寫得最多也最早的 為題名褚遂良手書的 陰符經 褚書所傳另有 度人經 西昇經 48 49 唐朝廣受推崇的道經書帖 尚有題名為柳公權書寫的 度人經 常清靜經 消災護命經 和鍾紹京 靈飛六甲經 帖 50 唐代亦為道經寫本發展的高峰期 存世800餘件的敦煌道經寫卷中 種類涵蓋三洞四輔的經藏體系 51 傳抄最多的為 太玄真一本際經 老子 道德經 亦佔相當比例 52 其次有 洞淵神咒經 老子化胡經 靈寶天尊說十戒經 等 道經雜抄 以及道士論道 行齋醮符籙的文書也在抄寫之列 53 54 唐代以後 蘇東坡 米芾 趙孟頫 文徵明 祝允明 董其昌 孔繼涑等人 都是兼寫佛道經典的大家 所留法帖 除了 黃庭經 陰符經 道德經 洞古經 玉樞經 高上大洞玉經 之外 更廣及 參同契 金丹四百字 太上感應篇 純陽呂祖寶誥 和 關聖帝君寶訓 英语 Holy Emperor Guan s True Scripture to Awaken the World 48 50 古代帝王也有道教寫經作品傳世 他們出於對道教經書的重視或者對書法的愛好而有寫經活動 如宋高宗寫 黃庭經 清聖祖寫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 等 古代帝王特殊的社會地位 大大提高了道教寫經的社會影響力 51 整體而言 早期道教與書法的關係比佛教密切 後期在三教合流的風氣下 則大多兼寫佛道經 48 道經刻石則起步較晚 所刻亦少 不及佛經石刻興盛 晚清藏書家葉昌熾就說 佛經之精者皆大字 而碑為多 道經之精者皆小楷 而帖為多 42 參見 编辑仙道人士著作列表 道經目錄 上清經 靈寶經注釋 编辑 文獻通考 引 宋三朝國史志 記3744卷 杜光庭 太上黃籙齋儀 記7300卷 道藏尊經歷代綱目 記5700卷 至元十七年 1280 釋道辯論道教失敗 元世祖忽必烈下令焚毀 道藏 經文及雕版 令除了 道德經 以外的道書和道經都遭到嚴重的厄運 道藏 遭蒙古人全毀以後 印本僅存 雲笈七籤 及 太清風露經 兩種 現均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1923年至1926年 上海涵芬樓以北京白雲觀藏本 梵夾裝 今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為主 補以其他道觀所存 然仍缺 98 葉 由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 350 部 每部 1120 冊的線裝本 道藏 1957年 台灣中華道教會發起 新文豐出版社將明 正統道藏 精審精校縮印 同時增輯了明清以來的散佚道書15種插入 至1977年印成 新文豐版 正統道藏 每部為60巨冊 附目錄1冊 1986 年日本株氏會社中文出版社亦影印出版 16 開本 30 冊 重編影印正統道藏 第一冊為 目錄 通檢 包括改編施舟人 Kristofer Schipper 所編之 道藏通檢 1988 年中國大陸的文物出版社 上海書局 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 16 開本 36 冊 道藏 簡稱三家本 道藏 三家本 道藏 借用現藏於上海圖書館之上海白雲觀舊藏本補足北京白雲觀所藏明版 道藏 原缺的 98 葉 道藏輯要 最初由北京覺源壇信士蔣元庭 所編輯及刻印 蔣元庭先後主持刻印過數個版本 它們的裝禎 冊數及卷數不盡相同 現時四川圖書館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東京大學 東洋文庫 巴黎法蘭西學院高等漢學研究所等處 仍存有約9種蔣元庭版 後來經數次翻刻增補 以成都二仙庵編纂出版 重刊道藏輯要 最為通行 多家出版社 如台北考正出版社和新文豐出版公司 分別於1971 1977 1983 1986 成都巴蜀書社 1985 1986 1992 1995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不斷重印 電子版 道藏輯要 http www daozangjiyao org dzjy texts dzjy 道藏輯要研究計畫 http repository lib cuhk edu hk tc collection daoist ckdzjy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道教經典文庫 參考文獻 编辑 南史 卷七五 隱逸傳上 顧歡傳 佛經繁而顯 道經簡而幽 2 0 2 1 田誠陽 道經知識寶典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2015 11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5 16 雲笈七籤 道教本始部 道教所起 尋道家經誥 起自三元 從本降跡 成於五德 以三就五 乃成八會 其八會之字 妙氣所成 八角垂芒 凝空雲篆 太真按筆 玉妃拂筵 黃金為書 白玉為簡 秘於諸天之上 藏於七寶玄臺 有道即見 無道即隱 蓋是自然天書 非關蒼頡所作 陶弘景 真誥 運題象 實中之空 空中之有 有中之無象 造文之既肇矣 乃是五色初萌 文章畫定之時 秀人民之交 別陰陽之分 則有三元八會群方飛天之書 又有八龍雲篆明光之章也 其後逮二皇之世 演八會之文 為龍鳳之章 拘省雲篆之跡 以為順形梵書 分破二道 壞真從易 配別本支 乃為六十四種之書也 遂播之於三十六天十方上下也 各各取其篇類 異而用之 音典雖均 蔚跡隔異矣 校而論之 八會之書是書之至真 建文章之祖也 雲篆明光是其根宗所起 有書而始也 今三元八會之書 皇上太極高真清仙之所用也 雲篆明光之章 今所見神靈符書之字是也 洞玄靈寶玄門大義 陰陽初分 有三元五德八會之炁 以成飛天之書 後撰為八龍雲篆明光之章 陸先生解三才謂之三元 三元既立 五行咸具 以五行為位 三五合和 謂之八會 為眾書之原 又有八龍雲篆明光之章 自然飛玄之炁結空成文 字方一丈 肇於未天之內 生立一切也 赤書又云靈寳赤書五篇真文出於元始之先 即此而論 三元應非三才 五德非五行也 此正應是三寶丈人之三炁耳 三元者 一曰混洞太無元高上玉虛之炁 二曰赤混太無元無上紫虛之炁 三曰冥寂玄通元無上清虛之炁 五德者 所本有三 即陰 陽 和 陰有少陰 太陰 陽有少陽 太陽 就和中之和五德也 篆者撰集 雲書謂之雲篆 此即三元八會之文 八龍雲篆之章 皆是天書 這三位尊神 照現在道教界的認識 即指元始天尊 靈寶天尊 道德天尊 參見 卿希泰 道與三清關係 道教月刊 2007 24 36 39 2015 11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1 金允中 上清靈寶大法 且三尊之號 在經中只稱元始天尊 太上道君 太上老君 其別號則曰天寶君 靈寶君 神寶君 以三境之名而稱之 則曰玉清 上清 太清 以三洞之書而名之 則曰洞真 洞玄 洞神 如此而矣 王希巢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經解 道不遠人 人之為道而遠 人當其天人合同 本無間別 以理推之 天寶即元始 靈寶即道君 神寶即老君 道藏闕經目錄 道藏尊經歷代綱目 故天書雲篆 則元始天尊開其先 寳笈瓊章 則道君老君繼其後 遂說三洞真經 三部共一百九十三萬四千三百八十卷 祕在玉京玄都 洞天海嶽 未盡降世 張宇初 道門十規 太上三洞諸品經典 乃元始天尊 靈寶天尊 太上道德天尊金口所宣 歷劫相傳 諸師闡化 大明道藏經目錄 洞真部 則無上法王元始天尊所出 號洞真經而爲大乘上法 乃九聖之道 洞玄部 則三界醫王太上道君所岀 號洞玄經而爲中乘中法 乃九真之道 洞神部 則十方道師太上老君所出 號洞神經而爲小乘初法 乃九仙之道 雲笈七籤 然三洞所起 皆有本跡 洞真之教 以教主天寶君為跡 以混洞太無元高上玉皇之氣為本 洞玄之教 以教主靈寶君為跡 以赤混太無元無上玉虛之氣為本 洞神之教 以教主神寶君為跡 以冥寂玄通元無上玉虛之氣為本也 又洞真法天寶君住玉清境 洞玄法靈寶君住上清境 洞神法神寶君住太清境 此為三清妙境 乃三洞之根源 三寶之所立也 又三洞之元 本同道氣 道氣惟一 應用分三 皆以誘俗修仙 從凡證道 皆漸差故別 有三名 其經題目 洞神 即云洞神三皇 洞玄 即云洞玄靈寶 洞真 即雜題諸名 或言以教垂文 或以色聲著體 並是難思知用 隨方立名耳 原夫經教所出 按 業報經 應化經 並云 天尊曰 吾以道氣 化育群方 從劫到劫 因時立化 吾以龍漢元年 號無形天尊 亦名天寶君 化在玉清境 說 洞真經 十二部 以教天中九聖 大乘之道也 天尊曰 吾以延康元年 號無始天尊 亦名靈寶君 化在上清境 說洞玄經十二部 以教天中九真 中乘之道也 天尊曰 吾以赤明之年 號梵形天尊 亦名神寶君 化在太清境 說洞神經十二部 以教天中九仙 小乘之道也 潘师正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 天寶君治在玉清境 即清微天也 其氣青始 靈寶君治在上清境 即禹餘天也 其氣白元 神寶君治在太清境 即大赤天也 其氣黃玄 故 九天生神章經 云 此三號年殊號異 本同一也 此三君各為教主 即是三洞之尊神也 其三洞者 謂洞真 洞玄 洞神是也 天寶君說十二部經 為洞真教主 靈寶君說十二部經 為洞玄教主 神寶君說十二部經 為洞神教主 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經 四人天上有三清境 第一太清 第二上清 第三玉清 三清之上 即是大羅天 元始天尊居其中 施化行教 太清境 大赤天神寶君說十二部經 其經號曰洞神部 其中一人為仙主 第二上清境 是禹余天 靈寶君為教主 說十二部經 其經號曰洞玄部 其中一人為真主 第三玉清境 清微天 天寶君說十二部經 其經號曰洞真部 其中一人為聖主 所謂仙真聖也 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 元始以一炁化生三炁 分為三天 一曰始炁 為清微天 號玉清境 天寶君所化 出洞真經十二部 以教天中九聖 二曰元炁 為禹餘天 號上清境 靈寶君所化 出洞玄經十二部 以教天中九真 三曰玄炁 為大赤天 號太清境 神寶君所化 出洞神經十二部 以教天中九仙 三十六部 亦曰三乘 一曰大乘 二曰中乘 三曰小乘 結飛玄之炁 自然成章 玉字金書 龍文鳳篆 大方一丈八角 垂芒教化 諸天流通 世界始終五劫 常轉法輪 或實或權 有廣有略 因機取悟 隨世修行 雖天地運終 而三洞不滅 開度群品 導引天人 三界十方 俱受利益 今止告汝一二名焉 始有天地 龍漢之初 吾號無形 化在玉清境 出大洞真經 下代教化 為萬天玄師 無上法王 經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億萬歲 延康之時 吾號無名 化在上清境 出洞玄寶經 下代教化 為三界醫王 太上真尊 經八萬八千八百八十億萬歲 赤明開運 吾號梵形 又號觀世音 化在太清境 出洞神仙經 下代教化 為十方導師至極天尊 經七萬七千七百七十億萬歲 開皇改號 吾號虛皇 化在元陽宮中 敷明三洞 下化人間 稱太上道君 經六萬六千六百六十億萬歲 逮至上皇 吾號元始 化在紫微宮中 廣布經戒 使仙真上聖 妙行真人 飛天神王無量數眾 各化人間 開度一切 如此輪轉 亦無窮也 從劫到劫 從天至天 隨時變見真應化身 因世立號 改易形名 千殊萬異 止是吾身 或假設師資 以相開悟 或權先後 教導人天 太上靈寶洪福滅罪像名經 右經十二部 天寶君為教主 在玉清境清微天玉清宮中 計二十三萬五千四百四十卷 右十二部經 靈寶君為教主 在上清境禹餘天玄都元陽七寶紫微宮 計八十五萬八千一百二十卷 右十二部經 神寶君為教生 在太清境大赤天太清太極官 計七十萬二千八十卷 右三十六部尊經符圖 金書玉字 凝結三洞飛玄之氣 五合成文 文彩煥耀 洞照八方 元始天尊以延康劫延康元年 於大羅天中金耀玉殿明霞之館 傳授太上大道君 三元太素君 以教三十六天 各攢成一部 遂成三十六部 流演大梵天中無極世界 高真大士宗奉敬禮 以為契仙之妙門 太上洞神天公消魔護國經 老君曰 吾昔在三清境上 哀愍眾生 不悟罪福 遂說三十六部尊經 演三洞上清寶符 設九等齋科 述九轉丹訣 俾一切眾生 因經悟道 佩籙除邪 持齋感真 修真鍊行 歸真得道 乃真長生 夫三十六部尊經者 太上靈寶洞真十二部也 太上靈寶洞玄十二部也 太上靈寶洞神十二部也 凡三十六部 計一百八十八萬四千二百二十卷 洞真十二部者 言天地造化 陰陽出沒 九轉還丹 金液鍊形飛仙之道也 洞玄十二部者 言消灾治病 謝過祈禳 濟度薦拔存亡之道也 洞神十二部者 言治國治家修身之道也 甄正論 三洞者 一曰洞真 二曰洞玄 三曰洞神 此之謂三洞 洞者洞徹明悟之義 言習此三經明悟道理 謂之三洞 洞真者 學佛法大乘經 詮法體實相 洞玄者 說理契真 洞神者 符禁章醮之類 今考覈三洞經文 唯老子兩卷微契洞玄之目 其洞真部即是靈寶 經數並是近代吳宋齊梁四朝道士葛玄宋文明陸修靜及顧歡等偽造 咸無典實 其洞神一部 後漢末蜀人張道陵自云 於峨嵋山修道證果 老子從紫微宮下降 授道陵天師之任 及符禁章醮役召鬼神之術 道陵迺自偽造道經數百卷 經中敘道陵與天尊相對說經 南竺觀記 2016 07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22 三十六部經藏目 洞真十二部 洞玄十二部 洞神十二部 一天之下 三洞寶經合有三十六萬七千卷 二十四萬四千卷在四方 十二萬三千卷在中國 上清二百卷 靈寶四十卷 三皇十四卷 太清三十六卷 太平一百七十卷 太玄二百七十卷 正一二百卷 符圖七十卷 升玄 本際 神咒 聖紀 化胡 真誥 南華 登真 秘要 等一千餘卷 合二千一百三十卷見面在世 三府四典 八索九丘 五經六籍 並出其中 餘十二萬八百七十卷在諸天之上 山洞之中 未行於世 夫三洞經符 道之剛紀 太虛之玄宗 上真之經首 了達則上聖可登 曉悟則高真斯陟 七部玄教 兼該行之 一乘至道 於斯畢矣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 五千文 包羅備周 眾經祖宗 三洞支條 先分後合 終歸道德 乃極一源也 人生多端 大階三品 小中至大 大洞大上 中小之士 所濟者安 才智洪纖 大者常少 所以眾聖先出小法三皇 先身然後及物 物乃是大非小 小才之始 始於修身 自得入中 從中至大 故有三洞 洞神 洞玄 洞真是也 上清太極隱注玉經寶訣 夫太上玄微 三洞初元 至賾之辭 幽而難聞 落落冥冠 包匝羣品 迢迢至德 巍巍高尊 至具所栖 眾妙之門 神仙之宗 集而成文 上清之高旨 極真之微辭 飛仙之妙經也 靈寶經 或曰洞玄 或云太上昇玄經 皆高仙之上品 虛無之至真 大道之幽寶也 三皇天文 或云洞神 或云洞仙 或云太上玉策 此三洞經符 道之綱紀 太虛之玄宗 上真之首經矣 豈中仙之所聞哉 太極左仙公請問經 道德上下經 及洞真 洞玄經 三皇天文 上清眾篇詠等 皆是太上虛皇眾真 十方自然真仙 及帝君之隱位 及諸天大聖眾諸天宮殿城臺 山海立池 或是太上之靈觀 自然之寶闕 並諸天之日月星辰 城郭及門戶之銘 或是大魔王官屬之內諱密字 宮室之處所 太上故撰而為文也 是以不可毀謗妄宣矣 若齋靜禮預 於玄上注心道真 而誦經數句者 則所言華華而響對 張萬福 编 三洞眾戒文 2015 11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第二戒者 歸神三十六部尊經 王常月 全真教玄科戒律 2015 11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 得聞正法 故曰經寶 張受軒 淺談皈依三寶 PDF 弘道 2013 56 2015 11 23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0 08 06 卿希泰 编 中國道教第二卷 東方 1994 魏收 魏書 道家之原 出於老子 其自言也 先天地生 以資萬類 上處玉京 為神王之宗 下在紫微 為飛仙之主 千變萬化 有德不德 隨感應物 厥跡無常 授軒轅於峨嵋 教帝嚳於牧德 大禹聞長生之訣 尹喜受道德之旨 至於丹書紫字 昇玄飛步之經 玉石金光 妙有靈洞之說 如此之文 不可勝紀 其為教也 咸蠲去邪累 澡雪心神 積行樹功 累德增善 乃至白日升天 長生世上 其書多有禁秘 非其徒也 不得輒觀 至於化金銷玉 行符敕水 奇方妙術 萬等千條 上云羽化飛天 次稱消災滅禍 故好異者往往而尊事之 魏徵 编 隋書 經籍志 道經者 云有元始天尊 生於太元之先 稟自然之氣 沖虛凝遠 莫知其極 所以說天地淪壞 劫數終盡 略與佛經同 以為天尊之體 常存不滅 每至天地初開 或在玉京之上 或在窮桑之野 授以秘道 謂之開劫度人 天尊之開劫也 乃命天真皇人 改囀天音而辯析之 自天尊以下至於諸仙 輾轉節級 以次相授 諸仙得之 始授世人 推其大旨 蓋亦歸於仁愛清靜 積而修習 漸致長生 自然神化 或白日登仙 與道合體 金允中 编 上清靈寶大法 蓋洞玄之部 品目繁多 詞章浩博 惟 度人 之一卷 備拯濟之深樞 內而鍊行修仙 可以登真度世 外而立功蕆事 可以福顯利幽 隱訣靈音 悉存經內 其如理致幽晦 世未能詳 靈寶雖為中乘之道 實貫通三洞 總備萬法 端本澄源 學者當知其始終 道之未形 先天先地 自然祖氣 化肇萬生 及其結氣成文 凝雲作篆 於是圖書焉 立教垂科 度人接物 以法為用 但法出於經 而經涵道妙 豈獨區區於齋修禁咒之間而已哉 儻能深徹玄機 稍窺靈奧 要須因法以知經 因經而悟道 知道中之道 則超三界六極之外矣 我之一靈 本不蒙昧 我之一氣 自合道真 道法會元 清微道法樞紐 道者 靈通之至真 法者 變化之玄微 道因法以濟人 人因法以會道 則變化無窮矣 當知法本真空 性源澄湛 了一心而通萬法 則萬法無不具於一心 返萬法而照一心 則一心無不定於萬法 如是 當知道乃法之體 法乃道之用 雷霆者 彰天之威 發道之用者也 明其體用而究其動靜 靜也得太極之體 動也得太極之用 寂然不動 即道之體 感而遂通 即法之用 清微始祖元始天尊妙道上帝 乃清微法主也 自先天浮黎傳經之後 惟妙行真人得是心傳 乃至十方無極至真大神 無鞅數衆 俱入寶珠之中 同一段光明受用 是謂普殖神靈 萬道之祖 今法書符必先畫一圓 象其為造化 便可見矣 內圓外圓 發揮心上工夫 內外混融 與道合真 修之內 則遂成至寶 得為至人 施之外 則和天安地 福國裕民 至於呼沆瀣 吸風雲 役鬼神 驅雷電 此皆一真之妙用 出方寸之經綸 王喆 重陽教化集 夫玉花者 乃氣之宗 金蓮者 乃神之祖 氣神相結 謂之神仙 陰符經 云 神是氣之子 氣是神之母 子母相見 得做神仙 起置玉花金蓮社 在於兩州 務要諸公認真性養真氣 諸公不曉根源 盡學旁門小術 此乃是作福養身之法 並不干修性命入道之事 稍為失錯 轉乖人道 諸公如要修行 飢來喫飯 睡來合眼 也莫打坐 也莫學道 只要塵凡事屏除 只用心中清靜兩箇字 其餘都不是修行 諸公各懷聰慧 每齋場中細細省悟 庶幾不流落於他門 功行乃別有真功真行 若要真功者 須是澄心定意 打疊精神 無動無作 真清真靜 抱元守一 存神固氣 乃為真功也 若要真行者 須是修仁蘊德 濟貧救苦 見人患難 常行拯救之心 或誘善人入道修行 所行之事 先人後己 與萬物無私 乃真行也 丘處機 耶律楚材 编 玄風慶會錄 中國承平日久 上天屢降經教 勸人為善 大河之北 西川江左 悉有之 東漢時 干吉受 太平經 一百五十卷 皆修真治國之方 中國道人 誦之行之 可獲福成道 又桓帝永壽元年 正月七日 太上降蜀臨邛 授天師張道陵 南斗北斗經 及 二十四階法籙 諸經籍千餘卷 晉王纂遇太上道君法駕 乘空賜經數十卷 元魏時 天師寇謙之居嵩山 于太上等處 受道經六十餘卷 皆治心修道 祈福禳災 掃除魑魅 拯疾疫之術 其餘經教 不可盡言 降經之意 欲使古今帝王臣民皆令行善 經旨太多 謹舉其要 天地之生人為貴 是故人身難得 如牛之角 萬物紛然 如牛之毛 既獲難得之身 宜趨修真之路 作善修福 漸臻妙道 張宇初 道門十規 凡符籙 經教 齋品 道法之傳 雖傳世之久 各尊所聞 增減去取 或有不同 而源委則一 後之不究其本 不探其源者 流而忘返 眩異失同 則去太上立教之本 虛無清靜 無為不言之妙日遠矣 孰知學道之本 非性命二事而何 雖科教之設 亦惟性命之學而已 若夫修己利人 濟幽度顯 非明性命根基 曷得功行全備 諸師之修鍊成道 皆自靜定之工 庶得道功克就 神通自在 陳攖寧 中華全國道教會緣起 1936 2017 08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7 李豐楙 道教經典 中華百科全書 2006 2017 01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4 24 李養正 道教概說 中華書局 19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1 24 陳耀庭 道經的神性 PDF 弘道 2007 33 36 45 2015 11 23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0 08 08 李遠國 中日文化史上的宗教交流 九字秘咒的傳播與演變 中華文化論壇 2008 3 2016 04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7 金光神咒的修持與應用 2016 04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12 林语涵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4 2017 01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02 後漢書 上其師于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 皆縹白素 朱介 青首 朱目 號太平清領書 其言陰陽五行為家 而多巫覡雜語 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 乃收藏之 後張角頗有其書焉 及靈帝即位 以楷書為然 傳授經戒儀注訣 系師得道 化道西蜀 蜀風淺末 未曉深言 托構 想爾 以訓初回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 妙真 自吾所作 黃庭 三靈七言 皆訓喻本經 為 道德 之光華 諸新故民戶 男女老壯 自今正元二年正月七日已去 其能壯事守善 能如要言 臣忠子孝 夫信婦貞 兄敬弟順 內無二心 便可為善 得種民矣 葛洪 神仙傳 漢孝文帝時 結草為庵於河之濱 常讀老子道德經 時文帝好老子之道 詔命諸王公大臣州牧在朝卿士 皆令誦之 不通老子經者 不得陛朝 帝於經中有疑義 人莫能通 河上公即授素書 老子道德章句 二卷 謂帝曰 熟研究之 所疑自解 余著此經以來 千七百餘年 凡傳三人 連子四矣 勿視非人 帝即拜跪受經 葛洪 抱朴子 余從祖仙公 又從元放受之 凡受太清丹經三卷及九鼎丹經一卷金液丹經一卷 仙藥之大者 莫先於金丹 既聞命矣 敢問符書之屬 不審最神乎 抱朴子曰 余聞鄭君言 道書之重者 莫過於三皇內文 五嶽真形圖也 葛洪 神仙傳 華子期者 淮南人也 師祿裏先生 受隱仙靈寶方 一曰伊洛飛龜秩 二曰伯禹正機 三曰平衡方 按合服之 日以還少 一日能行五百里 力舉千斤 一歲十二易其行 後乃仙去 施舟人 老子中经 初探 2016 12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0 24 陳國符先生在他的 道教源流考 指出 老子中經 一名 珠宮玉歷 而 抱朴子 第十九 遐覽篇 著錄的 老君玉歷真經 應該就是這個經 此外 我們還可以從其它方面找到 抱朴子 與 老子中經 的關係 赤松子章曆 漢代人鬼交雜 精邪遍行 太上垂慈 下降鶴嗚山 授張天師正一盟威符籙一百二十階 及千二百官儀三百大章 法文祕要 救治人物 葛洪 神仙傳 甘始者 太原人也 善行氣 不飲食 又服天門冬 行房中之事 依容成玄素之法 更演益之 為一卷 用之甚有近效 治病不用針灸湯藥 在人間三百餘歲 乃入王屋山仙去也 葛洪 抱朴子 余考覽養性之書 鳩集久視之方 曾所披涉篇卷 以千計矣 莫不皆以還丹金液為大要者焉 然則此二事 蓋仙道之極也 服此而不仙 則古來無仙矣 余問諸道士以神丹金液之事 及三皇內文召天神地祇之法 了無一人知之者 方維甸 抱朴子內篇序 東漢之季 桓帝好神仙 祠老子 張陵之子衡 使人為祭酒 主以老子五千文都習 神仙之附會道家 實昉於此 抱朴子內篇 古之神仙家言也 雖自以內篇屬之道家 然所舉仙經神符 多至二百八十二種 絕無道家諸子 又後世學仙者 奉魏伯陽為正宗 是書偶及伯陽內篇之名 並無一語稱述 惟神仙傳中言參同契假爻象以說作丹之意而已 是稚川之學 匪特與道家異 併與後世神仙家無幾微之合 王阜 老子聖母碑 老子者 道也 乃生於無形之先 起於太初之前 行於太素之元 浮游六虛 出入幽冥 觀混合之未別 窺濁清之未分 邊韶 老子銘 其二篇之書 稱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不自生也 厥初生民 遺體相續 其死生之意可知也 或有浴神不死 是謂玄牝之言 由是世之好道者觸類而長之 以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 與三光為終始 觀天作讖 昇降斗星 隨日九變 與時消息 規矩三光 四靈在旁 存想丹田 太一紫房 道成身化 蟬蛻渡世 自羲農以來 世為聖者作師 陶弘景 真誥 若得 大洞真經 者 復不須金丹之道也 讀之萬過 畢 便仙也 故曰 大洞真經 讀之萬過便仙 此仙道之至經也 閭丘方遠 太上洞玄靈寶大綱鈔 天尊於龍漢劫初 從碧落天降大浮黎國 在大地東方說法 演靈寶自然天書五篇真文 世人多疑 靈寶度人經 天尊說經 不與世間經書符同 暗致疑惑 都五十八卷 其經旨在此 度人經 中 其五十七卷 皆演說科儀齋法 教戒緣起 宗於自然天書 上清太極隱注玉經寶訣 學士雖修善行 或嬰前世之對 疾病災厄 頻煩委頓者 道士法師 當為持齋 轉五千文 及消魔智慧玉清金真洞經 中品威神 營衛病人 所謂臨困得濟者也 救度一切之急 莫有及此之法輪矣 上清之高旨 極真之微辭 飛仙之妙經也 靈寶經 或曰洞玄 或云太上昇玄經 皆高仙之上品 虛無之至真 大道之幽寶也 三皇天文 或云洞神 或云洞仙 或云太上玉策 此三洞經符 道之綱紀 太虛之玄宗 上真之首經矣 豈中仙之所聞哉 洞真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 凡學當從下上 按次而修 不得越略 虧天科條 經有三品 道有三真 三皇內文 天文大字 九天之籙 黃白之道 亦得控轡玄霄 游盤五嶽 故為下品之第 靈寶洞玄 亦元始俱生 淵泉深奧 妙趣洞源 齋淨芳蘭 五稱映玄 拔度七祖 解釋罪根 亦致真人下降 飛騰太清 中品之妙 下方地仙 上清道經 太丹隱書 凡三百寶名 玉訣九千 此上真之首目 玉帝之內篇 得者名參玉簡 錄字青宮 白日昇晨 上造帝堂 上品之訣 秘在九天之上 大有之宮 夫學當從下品 造於上清也 道有三奇 第一之奇 大洞真經三十九章 第二之奇 雌一寶經 第三之奇 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 此傳已成真人 不傳於始學也 忽遇因緣 得見篇題 不得便妄披於靈文 皆當先練涉學 然後造真 道無不備 萬無不仙 學者詳而奉之 勿虧此言 三清 王承文 中古道教 步虛 儀的起源與古靈寶經分類論考 中山大学学报 蕭登福 六朝道教上清 派存思修鍊法門試論 PDF 真佛宗研討會論文 孟安排 道教義樞 太玄者 重玄為宗 老君所說 故 道君序訣 云 玄玄道宗 又 太玄經 云 旡無曰道 義樞玄玄 而尹生所受 唯得道德 妙真 西昇等五卷 重玄之心既朗 萬變之道斯成 故三十九章號無生之說 西昇妙典示善入無為之宗 無為之果 既體玄斯致 無生之道即洞遣方成 隋書 經籍志 其所以講經 由以老子為本 次講莊子及靈寶 昇玄之屬 其餘眾經 或言傳之神人 篇卷非一 謝守灝 混元聖記 朕聽政之暇 常讀 道德經 文 列 莊子 其書文約而義精 詞高而旨遠 可以理國 可以保身 朕敦崇其教 以左右人也 子大夫能從事於此 甚用嘉之 宜令天下諸觀自來年正月一日至年終已來 常轉本際經 老君所降 以富國安民者也 吳筠 玄綱論 道雖無方 學則有序 故始於正一 次於洞神 棲於靈寶 息於洞真 皆以至靜為宗 精思為用 齋戒為務 慈惠為先 張萬福 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 凡人初入法門 先受諸戒 以防患止罪 次佩符籙 制斷妖精 保中神炁 次受五千文 詮明道德生化源起 次受三皇 漸登下乘 緣麤入妙 次受靈寶 進昇中乘 轉神入慧 次受洞真 鍊景歸無 還源反一 證於常道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 夫經 皆須作藏 凡藏 有二種 一者總藏 二者別藏 總藏者 三洞 四輔 同作一藏 上下或左右前後作重級 各安題目三洞寶經藏 別藏者 三洞 四輔 各作一藏 凡有七種 一者大洞真經藏 二者洞玄寶經藏 三者洞神仙經藏 四者太玄經藏 五者太平經藏 六者太清經藏 七者正一經藏 道教義樞 太清經輔洞神部 金丹以下仙品 太平經輔洞玄部 甲乙十部已下真業 太玄經輔洞真部 五千文已下聖業 正一法文總 道德 崇三洞 遍陳三乘 唐會要 諸色人中 有情願入道者 但能暗記 老子經 及 度人經 灼然精熟者 即任入道 其 度人經 情願以 黃庭經 代入者 亦聽 亦令所司 具令立文狀條目 限降誕日內投名請試 今年十月內試畢 續資治通鑑長編 右街道錄張居善等乞自今補道職 試 道德經 靈寶度人經 南華真經 等義 並宣讀齋醮科儀 祝讀等為兼經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 自今學道之士 應入學並令州縣勘會保明 不經刑責 不犯十惡姦盜及違八行之人 許入州縣學教養 並依見行學法 所習經以 黃帝內經 道德經 為大經 莊子 列子 為小經外 兼通儒書 俾合為一道 大經 周易 小經 孟子 金史 道士 女冠童行念 道德 救苦 靈寶救苦經 玉京山 昇玄步虛章 消災 昇玄消災護命經 靈寶度人 等經 皆以誦成句 依音釋為通 中選者試官給據 以名報有司 任宗權 道教度牒制度 的興起與終止 PDF 弘道 2017 01 0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0 08 06 張伯端 悟真篇 陰符寶字逾三百 道德靈文滿五千 今古上仙無限數 盡從此處達真詮 故道德 陰符之教 得以盛行於世矣 蓋人悅其生也 然其言隱而理奧 學者雖諷誦其文 皆莫曉其義 若不得至人授之口訣 縱揣量百種 終莫能助其功而成其事 方維甸 抱朴子內篇序 迨及宋元 乃緣參同爐火而言內丹 鍊養陰陽 混合元氣 斥服食胎息為小道 金石符祝為旁門 黃白玄素為邪術 惟以性命交修 為谷神不死 羽化登真之訣 其說旁涉禪宗 兼附易理 襲微重妙 且欲併儒釋而一之 自是而漢晉相傳神仙之說 盡變無餘 名實交溷矣 全真教祖碑 重陽子王先生也 其教名之曰全真 屏去妄幻 獨全其真者 神仙也 先生勸人誦道德 清靜經 般若心經及孝經 云可以修證 王重陽 重陽教化集 功行乃別有真功 真行 晉真人云 若要真功者 須是澄心定意 打疊精神 無動無作 真清真靜 抱元守一 存神固氣 乃為真功也 若要真行者 須是修仁蘊德 濟貧救苦 見人患難 常行拯救之心 或誘善人入道修行 所行之事 先人後己 與萬物無私 乃真行也 伏願諸公 早垂鑒照 靈寶五經提綱 仰惟 九天生神章經 既為鬼則受拷酆都 魂神蕩散 非藉神章以攝其遊爽 則無由自拔於長夜 而返陽明之域 是故鍊度家最重斯文者 蓋以此也 仰惟 太上洞玄靈寶救苦拔罪妙經 本於青霄隱書 蓋鍊度之秘文也 張宇初 太極祭煉內法序 煉度魂爽 猶為靈寶之要 而煉度之簡捷 猶以祭煉事略而功博 自仙公葛真君藏其教 位證仙品 謝世維 宋元時期的 東華派 探討 系譜 聖傳與教法 PDF 2016 12 28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6 12 29 張宇初 道門十規 道門經籙 太上三洞諸品經典 乃元始天尊 靈寶天尊 太上道德天尊金口所宣 歷劫相傳 諸師闡化 若元始說經 當以 度人上品 為諸經之首 靈寶說經 當以 定觀 內觀為要 太上立教 當以 道德 日用為規 內而修己 則 虛皇四十九章經 洞古 大通 生天 清靜 諸經最為捷要 外而濟世度幽 則 黃帝陰符經 玉樞 北斗 消災 昇玄消災護命經 救苦 靈寶救苦經 五廚 生神 九天生神章 諸經 玉樞 朝天 九幽 諸懺 是皆入道之梯航 修真之蹊逕 所究丹經 惟 石壁記 龍虎經 參同契 悟真篇 翠虛篇 還源篇 指玄篇 大道歌 崔公入藥鏡 金丹四百字 并諸仙語錄 皆誘人修真入聖之梯航 所宜潛心研究 庶無差慝 世傳三籙內文 金書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 玉鑑 靈寶玉鑑 道門定制 立成儀 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 等書 已有定規 凡行持之士 必廣參博究 務明性命根宗 累積真功實行 王常月 初眞戒律 每逢戊日 與同戒者或先覺師 進修德業 或講論 道德 南華 文始 譚子 黃庭 等經 並諸家道典 閔一得 清規玄妙全真參訪外集 凡全真內修者 有五經四書 至要之典 猶儒者之學 不可缺一也 五經者 陰符經 道德經 黃庭經 清靜經 龍虎經 四書者 參同契 悟真篇 三皇玉訣 陰符經三皇玉訣 青華秘文 又有道藏全集 一切真人諸品仙經丹書 講起皆知 隨時能悟 析義無差 釋文有據 此為留心參學大道之通士 凡全真必先功行 乃可漸入仙源 所以外修者 亦必習五經四書至要之典 不可缺一 五經者 玉皇經 度人經 玉樞經 三官經 斗母經 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 此外修之五經是也 四書者 生神章 祭煉科 祈禱儀 千金方 此外修之四書是也 更有諸品經懺 宜習學精通 誦之必應 禱之必靈 為國為民 水旱蟲蝗 瘟邪疫厲 行藥治病 濟困扶危 普度存亡 是為修真之本務 閔一得 清規玄妙全真參訪內集 所閱丹經 道德 陰符 龍虎 欲聞玄妙 悟真 金碧 參同 至要於 三皇玉訣 至顯於 青華秘文 規中指南 字減而言徹 黃庭內注 理直以竅明 南華 則文深義奧 覽之達觀 清靜 則性見心明 得之了悟 王毅 道教基本常识 青苹果数据中 心 2014 2015 1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02 黃公偉 漫談道教五大經典 陰符經 道德經 南華經 文始真經 黃庭經 道教文化 1979 2 7 21 22 任宗權 全真正韻 的興起與北京白雲觀 2016 03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6 道教義樞 一者洞真 二者洞玄 三者洞神 真以不雜為義 玄以不滯為義 神以不測為義 通而為語 三名互通 何者 一乘玄書 故是不雜 理然無滯 三洞妙旨 本自難思 故為不測耳 從通制別者 靈秘不雜 故與真名 生天立地 其用不滯 故與玄名 召制鬼神 其功不測 故與神名 通稱洞者 以通同為義 明三教並能通凡入聖 又皆同一大乘也 今檢三洞經目不同 洞神則言洞神三皇 洞玄則言洞玄靈寶 洞真雜題諸名 此則三皇是逐教緣為題 以三皇是禀教之緣故也 靈寶是取教主為題 以生神用靈寶目君故也 洞真無通題 雜題諸名者 此亦示神無方 不可定耳 其洞真是天寶君所出 玉緯引 正一經 云 元始高上玉帝 稟承自然玄古之道 撰出上清寶經三百卷 玉訣九千篇 符圖七千章 祕在九天之上 大有之宮 相傳玉文 以付上相青童君 封於玉華青宮 無景元年 又撰一通以封西城山中 又太帝君命扶桑大帝暘谷神王撰出三十一卷 獨立之訣 上經三百首 今獨立亦行於世也 洞玄是靈寶君所出 高上大聖所撰 今依元始天王告西王母 太上紫微宮中金格玉書 靈寶真文篇目 十部妙經 合三十六卷 按 太玄都四極明科 曰 洞玄經 萬劫一出 今封一通於太山 一通於勞盛山 昔黃帝登峨眉山詣天真皇人 請受此法 駕龍昇天 帝譽之時 九天真王駕九龍之輿 降牧德之臺 授帝此法 帝後封之於北鍾山 夏禹所感之經 出沒有異 洞神是神寶君所出 西靈真人所撰 此文在小有之天 玉府之中 序目 云 小有三皇文 本出大有 皆上古三皇所受之書 亦諸仙人所受 以藏諸名山 其蜀郡西城 峨眉山 具有此文 道教義樞 太清者 孟法師云 大道炁之所結 炁清體太 故曰太清 以境曰經也 今謂此經 從所輔之境得名 何者 此經既明金丹之術 服御之者 遠昇太清 故言泰清也 太平者 太言極大 平謂和平 明六合大通為一 正平之炁斯行 故 太平經 云 今平炁行矣 有解三台正為太平 有解景星見曰太平 今明此經見世 能使六合同文 萬邦共軌 君明物度 可謂太平 太玄者 舊云 老君既隱太玄之鄉 亦未詳此是何所 必非攝跡還本 遣玄之又玄 寄名太玄耶 今明此經名太玄者 當是崇於重玄之致 玄義遠大 故曰太玄 正一者 盟威經 云 正以治邪 一以統萬 又言 法文者 法以合離 文以分理 此言眾生離本 所以言離 故下文云 反離還合 合真捨偽 由法乃成也 言統萬者 總攝一切 令得還真 故下文云 一切學悟少欲 欲少近乎道宗 宗道在乎一式也 治邪者 文云 眾生根麤 去道奢邈 大道慈愍 立法訓治 趣令心開 兩半成一 一成無敗 與常道合真 故曰正一法文 今明正是不邪 一者非二 此經正義 以破邪迷 雖說百途 終歸一理 故云正一也 所以太清輔洞神者 洞神召制鬼神 必須太清存守太一 服御金丹 助成此道 神用乃申 洞玄和天安地 保國寧民 太平宗教 亦復如斯 洞真變化無方 神力自在 故須太玄明空 道成此行 重玄之心既朗 萬變之道斯成 故三十九章號無生之說 西昇妙典示善入無為之宗 無為之果 既體玄斯致 無生之道即洞遣方成 正一徧陳三乘者 以具經通明三乘之致也 陳者 申也 言末俗根鈍 迷於三乘 正一徧申明也 又三洞總為一乘之教 故正一云 三洞雖三 兼而該之 一乘道也 太玄為大乘 太平為中乘 太清為小乘 正一通於三乘也 道教義樞 十二部義 通於三乘 今依 本際經 釋 第一本文 第二神符 第三玉訣 第四靈圖 第五譜錄 第六戒律 第七威儀 第八方法 第九眾術 第十記傳 第十一讚頌 第十二章表 第一本文者 三元八會之書 長行源起之例是也 真誥 紫微夫人云 三元八會之書 太極高真所用 本者 始也 根也 是經教之始 文字之根 又得理之無 萬法之本 文者 分也 能詮理也 既能分判二儀 又能分別法相 既能辯折萬事 又能表詮至理也 第二神符者 即龍章鳳篆之文 靈跡符書之字是也 神以不測為義 符以符契為名 謂此靈跡神用無方 利益眾生 信如符契 第三玉訣者 即河上公釋柱下之文 玉訣解金書之例是也 玉名無染 訣語不疑 謂决定了知 更無疑染 第四靈圖者 如含景五帝之象 圖局三一之形 其例是也 圖 度也 謂度寫玄妙 傳流下世 第五譜錄者 如生神所述三君 本行 太上洞玄靈寶真文度人本行妙經 之陳五帝 其例是也 譜 緒也 錄 記也 謂緒記聖人 以為教法 亦是緒其元起 使物錄持也 第六戒律者 如六情十惡之例是也 戒者 解也 界也 止也 能解眾惡之縛 能分善惡之界 又能防止諸惡也 律者 率也 直也 慄也 率計罪愆 直而不枉 使懼慄也 第七威儀者 如齋法典式 請經軌儀之例是也 威是儼嶷可畏 儀是軌式所宜 亦是曲從物宜而為威制也 第八方法者 如存三守一 制魄拘魂之例是也 方是方所 法者節度 明修行治身 有方所節度也 第九眾術者 如變丹鍊石 化形隱景之例是也 眾 多也 術 道也 修鍊多途 為入真初道也 第十記傳者 如道君本業 皇人往行之例是也 記 誌也 傳 傳也 謂記誌本業 傳示後人也 第十一讚頌者 如五真新頌 太極五真人頌 九天舊章 九天生神章 之例是也 讚以表事 頌以歌德 故詩云 頌者 美盛德之形容 亦曰偈者 憩也 四字五字 為憩息之意耳 第十二章表者 如九齋啟願 三會謁請之例是也 章 明也 表 奏也 謂申明心事 上奏大道之 33 0 33 1 33 2 朱越利 道藏 的編纂 研究和整理 中国道教 1990 2015 11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02 Monica Esposito 一部全真道藏的發明 道藏輯要 及清代全真特徵 2015 12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0 22 王卡 關於啟動 中華道藏 續修工程的倡議 2016 04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8 道書推介 中華道經精要 2023 03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6 02 陳耀庭 三本英文版的道教工具書 PDF 弘道 2013 56 2015 11 24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6 03 04 石刻文獻 中國大百科全書 2016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10 11 河北易縣唐代道德經幢 中國道教協會 2016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8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寫本與碑本 目錄 2016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4 19 威海文登圣经山摩崖石刻 济南传统文化研究会 2016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8 42 0 42 1 徐自强 北京图书馆藏石刻叙录 七 文献 1982 4 195 205 2016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23 傳抄古文字編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6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6 李凇 关于968年京兆府国子监里的 佛道图文碑 PDF 考古与文物 2011 3 2016 04 07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6 04 23 梅莉 台灣及東南亞地區的玄天上帝信仰 以武當山現存碑石 匾額為中心的考察 中國道教 2006 3 2017 07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8 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經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4 20 朱越利 坐忘論 作者考 2016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8 48 0 48 1 48 2 龔鵬程 佛道經典書帖考 PDF 普門學報 2002 10 2015 12 14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0 10 29 懋勤殿法帖 PDF 2023 03 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3 03 12 50 0 50 1 龔鵬程 另闢蹊徑 書法史與道經研究之交涉 2016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6 51 0 51 1 劉志 中國古代道教寫經 中國宗教學術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1 13 從國博藏 太玄真一本際經 談寫經書法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4 15 周維平 從敦煌遺書看敦煌道教 西北民族研究 2016 04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4 18 張澤洪 唐代敦煌道教的傳播 中國文學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8 14 研究書目 编辑白雲霽 道藏目錄詳註 明熹宗天啟六年 1626年 陳國符 道藏源流考 中華書局 1949年 ISBN 9787101103052 吉岡義豊 道教経典史論 道教刊行会 1955年 朱越利 道經總論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1年 ISBN 9787538215427 朱越利 道藏分類解題 華夏出版社 1996年 ISBN 7508007824 田誠陽 道經知識寶典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年 ISBN 9787220029028 丁培仁 道教典籍百问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6年 ISBN 9787507204094 施舟人 傅飛嵐 The Taoist Canon 道藏通考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2004年 ISBN 0226738175 任繼愈 道藏提要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年 ISBN 9787500402688 蕭登福 正統道藏提要 文津 2011年 ISBN 9789576689482 朱越利 道藏说略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年 ISBN 9787540219680 王卡 道教經史論叢 巴蜀書社 2007年 ISBN 9787806599822 丁培仁 増注新修道藏目錄 巴蜀書社 2008年 ISBN 9787807520689 黎志添等 道藏輯要 提要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1年 ISBN 9789882371880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Wikisource 道經文章 编辑 Louis Komjathy Daoist Texts in Transl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張澤洪 道教三洞學說及其在中古道教史上的影響 謝世維 從近代西方宗教理論的觀點看六朝道教經典的幾種建構模式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王承文 論隋唐道經分類體系的確立及其意義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張敬梅 正一之法與上清之法 兼論唐代道經與道派的關係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朱越利 道藏 的编纂 研究和整理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游玄洞天主人 道教文獻學入門 田誠陽 道經知識寶典 劉志 中國古代道教寫經 白照傑 仙階與經教 先唐道教法位制度源流爬梳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柏夷 靈寶經 溯源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張超然 道德經 的傳授 誦讀與道教法位階次 道教徒習誦之經典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如何閱讀丹經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修道推薦閱讀書目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陳攖寧 蕭天石 道教文本 编辑 白雲深處人家 中華傳統道家文化資料館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道教科儀經典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道藏文字版 影印版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anseki Repository 正統道藏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道藏輯要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道教學院 道教研究資料搜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道教經典文庫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道藏綜合目錄檢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SO 2022編碼 道教经典学术研究 文本检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央研究院 正統道藏文本檢索 部份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考資源 编辑 蓬瀛仙館 道教文化資料庫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道教香港青松觀 道教文化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aoist Studies 道教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道教碑文資料庫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簡明道教辭典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李叔還道教大辭典網上版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道经 amp oldid 7929813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