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文言文

文言古文,漢文化圈外通稱古典漢語(英語:Classical Chinese),也常稱爲“文言文”,是汉语的一種書面形式,起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經潤飾的汉语口语(相較於西周以前被認為晦澀難懂、詰屈聱牙的文獻,如尚書易經等)。据胡适考证,至汉代,文言已经脱离了日常口语,而当时的书面语(即文言)已经开始向复古和口语化两个方向发展[2]

文言
区域漢字文化圈
年代作爲口語從前5世纪使用至后2世纪(上古漢語);
此后直至20世纪初一直被作为文学语言在漢文化圈國家间广泛使用
語系
文字古汉字旧字形规范汉字繁体字简化字新字体
語言代碼
ISO 639-3lzh
Glottologlite1248[1]

中國時期,漢語的口語与先秦时期口语差异更加明显,这時,有三种书面语:

到了的近代时期,情况与中古时期类似,既有模仿上古的书面语,如桐城派的散文,亦有今日所謂的文言(如明史清史稿),又有所謂的近代白话,比如《水滸傳》、《西遊記》等(甚至有《荔鏡記》、《海上花列傳》等方言作品)。由於文言並不是一時一地的一種語言,因此不同時代或地區的文獻,在語法詞彙上會有差異。

20世紀之前,漢字文化圈士大夫均能通曉以漢字書寫的文言,故文言使用於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并且漢字文化圈中語言或口音不通者能以筆談的方式交流,如19世紀時操朝鮮語朝鮮王朝雲峴君清朝大臣吳長慶筆談、20世紀操閩南語林獻堂與操粵語官話梁啟超於日本長崎筆談。

近代因民族主義興起,文言的地位逐漸被各地官方語言(日語韓語越南語)代替,而在中國,則隨着新文化運動發展,标准书面语的地位被基於北方官話白話文取代。

文言文的历史与定义 编辑

文言文主要指以秦汉书面语为标准,脱离口语而写成的文字[3][4]。语言学上,先秦及西汉时使用的语言被称为上古汉语。此时传世的一些文献,如《诗经》《论语》《左传》《韩非子》《史记》 ,被视为文言文的范本[3]。此时的文言,是在当时口语基础上加以修饰[存在爭議],但与口语的词汇语法,没有系统上的不同[3]

甲骨文、金文和部分秦以前的传世文献(如《尚书》),词汇和语法跟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有较大不同,但在现在看来也是文言文[3][4]

东汉开始,汉语书面语和口语逐渐拉开距离,从东汉到的汉语,称为中古汉语[3]。 这段时期中,尽管汉语口语已大有改变,但书面语却仍然保持先秦和西汉的面貌,也就是说,仍然采用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3]。这段时期的文言文典型的代表是《汉书[3]。相较之下,《汉书》的语言形式就比《史记》 更正式、也更偏离口语,有学者认为它是文言传统的起始点[5]。后世的官方文书(含官修史书),也都沿循《汉书》的文言风格[5]

从东汉直到新文化运动以前,形成了相当固定的书面语,都是脱离口语的,继续采用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即是文言文[3]。所以,文言文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先秦和西汉时期文献的语言,是反映口语的,属于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一类是东汉以后的书面语,它们是脱离口语的,继续采用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在是否反映口语这一点上,两类有差别;但在词汇语法系统上,两类一致。今天大家把这两类文献使用的语言都称为文言。

蒋绍愚总结说[3]

所以,文言文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先秦和西汉时期文献的语言,是反映口语的,属于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一类是东汉以后的书面语,它们是脱离口语的,继续采用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在是否反映口语这一点上,两类有差别;但在词汇语法系统上,两类一致。今天大家把这两类文献使用的语言都称为文言。

与文言文相对的是白话文,是指参照近现代口语而写成的文字[3]。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主要区别,在于使用的词汇语法系统,其中相当多的部分,文言与白话不能通用[3]。白话文使用的是近代汉语(从晚唐五代清代中期)和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3]。其中近代汉语的时间跨度很长,其间的词汇语法也有很多变化,但其词汇语法系统是比较固定的[3][6]

同时,文言和白话既有差别,也有继承关系[3]。即使是现代汉语,也保留了许多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3]。历史上的文献,除了典型的文言作品和白话作品,还有许多文白夹杂的作品[3]

举例而言,《聊斋志异·聂小倩》中:

背地不言人。我两个谈道,小妖婢潜来无迹响。幸不訾着短处。

“我两个”、“谈道”、“訾着”等都不是秦汉的用法,而是近代白话[3]

此外,从东汉到晚唐期间,反映了当时口语的文字,则称之为古白话,包括东汉和魏晋南北朝的一些汉译佛经,以及《世说新语》的一些选段[3]

特點 编辑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時語方言少,易於流傳。

文言的特點,相對官話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主要表現在語法詞彙兩方面(以下所述各項特點皆為舉例而未完備)。

語法特點 编辑

文言文的語法特點主要表現在詞類詞序兩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話更多的詞類活用現象。

  • 名詞用作動詞
    1. 「驢不勝怒,蹄之」(柳宗元《三戒·黔之驴》),名詞「蹄」在此做動詞「用蹄踢」。
    2. 「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司马迁史記·项羽本纪》),名詞「王」在此做使役動詞「使……為王」。
    3. 「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歐陽修《賣油翁》),「頷」原為名詞「下巴」,在此作動詞「點頭」。
  • 名詞用作副詞,常与“然”(……的样子)连用:
    1.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於前。”(蒲松龄聊斋志异》),名詞“犬”在动词“坐”前作副词“像犬一样地”。
    2.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临於泉上者,醉翁亭也。”(歐陽脩醉翁亭记》),“翼”在动詞“临”前作副詞“像翼(翅膀)一样”。
  • 宾语前置。目的:使語句順暢。为了強調宾语,将其提前。通常會加語助詞。
    1. 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基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馬首是瞻”即“瞻馬首”。“是”為語助詞。
  • 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誰」、“孰”、「何」、「悉」等置於動詞之前:
    1.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
    2. 「向者之論,阿誰爲失?」(《三國志·蜀志》)
    3.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
    4.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5.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6. “王曰:‘缚者曷(通“何”)为者也?’”(《晏子春秋》)
  • 在否定句中,用代词宾语时,一般都放在动词前面
    1.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 与“以”连用的倒装句:
    1.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
  • 有時會有定語後置的用法,後置的定語常前會加「之」或後面加「者」[7]
    1.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篇第一》)
    3.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韓愈《雜說四首》)
  • 文言文中常见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有作者的主观原因,如一时想不起此字;也有客观原因,如避讳等。
    1.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陶渊明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2. “子曰:‘学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论语·学而》),“說”,通“悦”,喜悦。
    3. “對鏡帖花黃。”(《木蘭辭》),“帖”,通“貼”,貼上。
    4. "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行》)“不”,通"否",嗎。

詞彙特點 编辑

文言文與白話文在詞彙上有很大差異。這個差異通常必須以詞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條列,才能完整表達。不過,有個特點可以概括地觀察:文言文的詞彙較為簡潔,例如:相較於白話文的以雙音節詞為主,文言文中的詞以單音節詞為主,單字有獨立意思。

比較 文言文 現代官話白話文
長短 言簡意賅 較長篇
出處用法 以秦汉时期的书面语为基础,使用这段时期的词汇、语法 「我手寫我口」為主,采用近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
語感 古雅精煉 通俗易明
语气词 “也”“矣”“已”“焉”“乎”“耶(邪)”“与(欤)”“哉”…… “啊”“呀”“呢”“吗”
經典例 桃花源記》《醉翁亭記》《庖丁解牛》《出師表》《六國論》…… 魯迅吶喊》自序、朱自清《綠》、冰心《紙船》、舒乙《香港:最貴的一棵樹》、朱自清《匆匆》……
流傳 有一定傳統文學修養者,曾可於東亞文人中通行 一般中小學生也能看懂,廣傳於華文世界

文體分類 编辑

中國歷代學者對於文體都有不同的分類法。

魏晉南北朝 编辑

魏晉南北朝,是文體分類研究的開始,相關著作有曹丕的《典論·論文》、李充的《翰林論》、摯虞的《文章流別志論》、劉勰的《文心雕龍》、昭明太子主導的《昭明文選》等。其中《典論·論文》將文體分為4類:

  • 奏議
  • 書論
  • 銘誄
  • 詩賦

而《昭明文選》是一本分類很繁雜的選集,將所選的文章分成37類之多。

明清 编辑

明朝吳訥著《文章辨體》、徐師曾著《文體明辨》,清朝姚鼐編《古文辭類纂》,都是討論文體的重要著作。其中《古文辭類纂》將文體分為13類:

  • 論辨
  • 序跋
  • 奏議
  • 書說
  • 贈序
  • 詔令
  • 傳狀
  • 碑誌
  • 雜記
  • 箴銘
  • 頌贊
  • 辭賦
  • 哀祭

現代 编辑

郭錫良等人編著的《古代漢語》修訂本中分析,文體分類有三種標準:依語言形式分、依內容分、依應用範圍分。依語言形式,《古代漢語》先將古代文體分為3大類:

  • 散文
  • 韻文:包括詩詞歌賦、銘箴頌贊
  • 駢文:講究平仄對仗卻不押韻,不能歸於散文也不能歸於韻文,自成一類

在此分類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為4類:

  • 史傳文
  • 說理文
  • 雜記文
  • 應用文

当代傳承 编辑

对于说现代汉语的人来说,文言文的缺點在於難懂、不易普及,須經過適當的訓練才能夠理解文言文的含意,而寫作文言文的難度更高。

開始就存在兒童過早準備科舉狀態的現象,八股文更嚴重影響了中國教育的風氣。甲午戰爭前後,何啟胡禮垣等人便指出文言文的一個弊端:

新文化運動」後,中國文壇提倡的「我手寫我口」、「能識字便能讀」的「白話文」漸漸取代了文言文。

然而也有人認為,所謂文言文「難懂、不易普及」、文言文須「經過適當的訓練」才能夠了解其中的含意、寫作文言文「難度更高」等等論點,其實是因為人們從小就一直接受現代白話文教育造就的;如果從一開始就兼學文言文則不會有如此感覺,尤其對於非北方官話使用者來說,現在白話文並不比文言文易學。[8]

中華地區 编辑

現代華人社會以白話文寫作為主,但文言文作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仍然受到华人相當的重視,文言文對白話文仍有一定的影響力。現在仍有許多人喜愛在寫作白話文時引用文言「典故」、「」,以及華人社會普遍使用的「對聯」等等,中文里的许多成语和俗语亦都来自文言文。而對於有志學習中國文學的人,文言文的訓練更是不可缺少的。

台湾中國大陸以及香港大中华地区的教育中,文言文都是必修内容。學生在小學階段的五、六年級開始接觸文言文,往後逐漸增多,到高中階段,文言文逐渐成为語文課(國文科、中文科)的重要部分。香港中國語文科課程中,初中生須學習文言文,高中生會更進一步研習文言文。

中国大陆的中考高考都有文言文的相关考题,各地不時會出現文言文的高考高分作文。不過自2012年起,《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發布,中國大陸高考作文限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即网络语言、文言文和繁体字均不能再用於高考作文,引起了部分人的批評[9]。不過有指該規定在實際操作中並未嚴格執行,專家會根據具體情況決定。[10]

文壇曾流行三言混合(白話文+文言+廣東話)與「文白夾雜」(白話文+文言)。[11][12]

香港近代由粵劇粵曲粵語流行曲金庸武俠小說等多用「文白夾雜」型式寫就。因此,文言文的詞句得以在香港70後80後90後中得以傳承。

中国国民党在其公文中长期使用文言文;中华民国国际重要文件的中文本,如《波茨坦公告》、《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等都是用文言书写;文言文常被用在中華民國政府公文之中,例如立法院聘請前任立法委員黃淑英任職顧問的公文,便使用文言文書寫[13],由於用詞艱深,有「綆短汲深」等較少見詞彙,使得接到聘書的黃淑英看不懂;立委張曉風則認為書信往來要讓對方看得懂比較有誠意。[14]台灣法院的判決書也存在夾雜文言的情況。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長高榮志認為此類用語不易懂,他提倡開庭用語及判決書應該白話文化。[15]

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語法各自不同的方言種類眾多,惟独文言文始終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操不同方言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但是,文言文在漢語白話文普及,以及英文成為全球準通用語後,其地位與實用性已經大不如前。

日本 编辑

 
日本石川縣金澤市兼六園內石碑碑文所見漢字是文言文

日本,文言文被稱為「漢文」(かんぶん,Kanbun)。日语使用者一般通过训读来诵读和理解汉文。

日本自從中國唐代文化交流,到片假名平假名普及後很多年,文書、碑文、經文等多採用漢字文言文。

圖中所見日本石川縣金澤市兼六園內之《石川縣戰死士盡忠碑》石碑,碑文紀念陣亡將士:「人誰無一死?死而得其所,死亦榮矣…」事件是明治十年(1877年)。石碑立於明治十一年(1878年)。

日本高中也教授漢文文言文。

朝鮮半島 编辑

在朝鮮半島,文言文被稱為「漢文」(한문,Hanmun)。不过随着朝鲜南韓废除汉字改用纯谚文书写,以及南韓在1948年推行的国语纯化运动,现今在朝鲜南韓的年轻人很少接受这类教育,几乎已经看不懂。

越南 编辑

越南,文言文被稱為“文言”(văn ngôn[16]或“古文”(cổ văn[16],現已幾乎不用。

新加坡 编辑

新加坡在二零一九年實行新的中學華文課程時,因古典文學部分異常薄弱而將文言文完全刪除。取而代之的是本國文學作品。

馬來西亞 编辑

在馬來西亞,國中(若有選考華文)和獨中的華裔生須開始閱讀文言文。華文課本會根據年段,慢慢加入文言文的篇數。此外,文言文和古詩(各一篇)也是華文考試的必考項目之一。

文言文研究 编辑

古漢語語法學的建立 编辑

中國古代學者很早就注意對語法現象的觀察和思考,在這方面給後人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見解。但是語法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則是近代的事了,建立古漢語語法學的是清末的馬建忠,他於西元1898年寫成的《馬氏文通》首先創建了一個語法體系。

研究語料 编辑

當我們把鴉片戰爭以前漢族人所使用的語言統稱為古代漢語時,這是個有幾千年漫長歷史的語言。對這個過程中的漢語語料,可以取幾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果我們把“共時研究”與“歷時研究”都考慮在內的話,那麼對古代漢語語料的研究可以歸結為六種:“專書、斷代、泛時”等三種的共時研究;“比較、貫通、漢語史”等三種的歷時研究

注释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文言.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 2.0 2.1 2.2 胡适. 白话文学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 7530632493.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蒋绍愚. (2019). 也谈文言和白话.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1-13.
  4. ^ 4.0 4.1 張中行. "文言和白話." (1995).
  5. ^ 5.0 5.1 Meisterernst, Barbara 梅思德. 2013. 汉朝汉语文言中的 口语成分——《史记》与《汉书》对应卷的语言学比较研究. In Feng Shengli (ed.). 汉语书面语的历史与现状.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6. ^ 吕叔湘. "文言和白话." 国文杂志 1 (1944).
  7. ^ 微幽堂. 定語後置. [2012-12-13]. (原始内容于2021-03-03). 
  8. ^ 俞復《蒙學讀本全書一編約旨》:「日本尋常小學讀本一二編,皆用國音白話,然彼有通國所習之假名,故名物皆可用之。我國無假名,則所謂白話者,不過用這個那個,我們他們,助成名語。兒童素未習官音者,與解淺近文言,亦未見有難易之別,況兒童慣習白話,後日試學作文,反多文俗夾雜之病……」
  9. ^ 多数参与调查者反对高考禁用文言文. infzm.com民调中心. 2012-06-13 [2014-03-29]. (原始内容于2021-03-03). 
  10. ^ . 东方早报. 2012-06-06 [2014-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3). 
  11. ^ 《三及第文體滾瓜爛熟》(星島教育中文網樂). [2013-04-29]. (原始内容于2013-11-03). 
  12. ^ 李婉薇. 《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 ISBN 978-962-04-3082-4 (中文(香港)). 
  13. ^ 何孟奎. 立院公文難懂 王金平:會改革. 中央通訊社. 2012-03-05 [2012-03-06]. (原始内容于2021-03-03) (中文(臺灣)). 
  14. ^ 黃揚明. 立院公文好艱澀 前立委看嘸. 蘋果日報. 2012-03-05 [2012-03-06]. (原始内容于2016-03-08) (中文(臺灣)). 
  15. ^ 司法改革 判決書寫白話文 不要再寫「容非無疑」│TVBS新聞網. TVBS. 2017-01-19 [2023-03-17]. (原始内容于2023-03-17) (中文). 
  16. ^ 16.0 16.1 Nguyễn Tri Tài. Giáo trình tiếng Hán. Tập I: Cơ sở. Nhà xuất bản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Thành phố Hồ Chí Minh. 2002年: 第5页. 

书籍 编辑

  • 左松超,《漢語語法(文言篇)》,五南圖書出版(臺北市),ISBN 978-957-11-5378-0
  • 李佐丰,《古代漢語語法學》,商務印書館,2005年,ISBN 978-7-100-03667-2
  • 郭錫良等,《古代漢語(修訂本)》上、下,商務印書館,1991年
  • 史存直,《文言語法》,中華書局,2005年,ISBN 978-7-101-04585-7
  • 劉景農,《漢語文言語法》,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1112-8
  • 韓崢嶸,《古漢語虛詞手冊》,吉林教育出版社,ISBN 978-7-5383-3430-2
  • 馬建忠,《馬氏文通》,商務印書館,1983年
  • 洪乾祐,《閩南語考釋》,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ISBN 978-957-547-103-3

外部連結 编辑

  • 維基大典
  • 文言文學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周振鹤,
  • 《韓軍: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文言文地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光明網百城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彭富春代表:建议强化古代汉语教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riedrich Hirth,《Hsin-kuan wên-chien-lu: text book of documentary Chinese, with a vocabulary for the special use of the Chinese customs servi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885年
  • 新關文件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编辑

文言文, 古文, 重定向至此, 关于其他用法, 请见, 古文, 消歧义,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8月26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7年4月29日,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 添加相关内联标签和删除原创研究内容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文言或古文, 漢文. 古文 重定向至此 关于其他用法 请见 古文 消歧义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8月26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文言文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7年4月29日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 添加相关内联标签和删除原创研究内容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文言或古文 漢文化圈外通稱古典漢語 英語 Classical Chinese 也常稱爲 文言文 是汉语的一種書面形式 起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經潤飾的汉语口语 相較於西周以前被認為晦澀難懂 詰屈聱牙的文獻 如尚書 易經等 据胡适考证 至汉代 文言已经脱离了日常口语 而当时的书面语 即文言 已经开始向复古和口语化两个方向发展 2 文言区域漢字文化圈年代作爲口語從前5世纪使用至后2世纪 上古漢語 此后直至20世纪初一直被作为文学语言在漢文化圈國家间广泛使用語系汉藏语系 汉语族文言文字古汉字 旧字形 规范汉字 繁体字 简化字 新字体 語言代碼ISO 639 3 a href https iso639 3 sil org code lzh class extiw title iso639 3 lzh lzh a Glottologlite1248 1 至中國唐宋時期 漢語的口語与先秦时期口语差异更加明显 这時 有三种书面语 一种书面语是模仿上古汉文书面文献的书面语 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 即古文運動的作品 2 另一种是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 如西漢 史記 東漢佛經翻譯 南北朝刘义庆的 世说新语 2 第三種則是各語言白話的源頭 如唐代的变文 宋代的话本等 到了元 明 清的近代时期 情况与中古时期类似 既有模仿上古的书面语 如桐城派的散文 亦有今日所謂的文言 如明史 清史稿 又有所謂的近代白话 比如 水滸傳 西遊記 等 甚至有 荔鏡記 海上花列傳 等方言作品 由於文言並不是一時一地的一種語言 因此不同時代或地區的文獻 在語法和詞彙上會有差異 20世紀之前 漢字文化圈的士大夫均能通曉以漢字書寫的文言 故文言使用於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 并且漢字文化圈中語言或口音不通者能以筆談的方式交流 如19世紀時操朝鮮語的朝鮮王朝雲峴君與清朝大臣吳長慶筆談 20世紀操閩南語的林獻堂與操粵語 官話的梁啟超於日本長崎筆談 近代因民族主義興起 文言的地位逐漸被各地官方語言 日語 韓語 越南語 代替 而在中國 則隨着新文化運動發展 标准书面语的地位被基於北方官話的白話文取代 目录 1 文言文的历史与定义 2 特點 2 1 語法特點 2 2 詞彙特點 3 文體分類 3 1 魏晉南北朝 3 2 明清 3 3 現代 4 当代傳承 4 1 中華地區 4 2 日本 4 3 朝鮮半島 4 4 越南 4 5 新加坡 4 6 馬來西亞 5 文言文研究 5 1 古漢語語法學的建立 5 2 研究語料 6 注释 7 参考文献 7 1 引用 7 2 书籍 8 外部連結 9 参见文言文的历史与定义 编辑文言文主要指以秦汉书面语为标准 脱离口语而写成的文字 3 4 语言学上 先秦及西汉时使用的语言被称为上古汉语 此时传世的一些文献 如 诗经 论语 左传 韩非子 史记 被视为文言文的范本 3 此时的文言 是在当时口语基础上加以修饰 存在爭議 但与口语的词汇语法 没有系统上的不同 3 甲骨文 金文和部分秦以前的商 周传世文献 如 尚书 词汇和语法跟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有较大不同 但在现在看来也是文言文 3 4 东汉开始 汉语书面语和口语逐渐拉开距离 从东汉到隋 唐的汉语 称为中古汉语 3 这段时期中 尽管汉语口语已大有改变 但书面语却仍然保持先秦和西汉的面貌 也就是说 仍然采用上古汉语的词汇 语法系统 3 这段时期的文言文典型的代表是 汉书 3 相较之下 汉书 的语言形式就比 史记 更正式 也更偏离口语 有学者认为它是文言传统的起始点 5 后世的官方文书 含官修史书 也都沿循 汉书 的文言风格 5 从东汉直到新文化运动以前 形成了相当固定的书面语 都是脱离口语的 继续采用上古汉语的词汇 语法系统 即是文言文 3 所以 文言文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先秦和西汉时期文献的语言 是反映口语的 属于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 一类是东汉以后的书面语 它们是脱离口语的 继续采用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 在是否反映口语这一点上 两类有差别 但在词汇语法系统上 两类一致 今天大家把这两类文献使用的语言都称为文言 蒋绍愚总结说 3 所以 文言文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先秦和西汉时期文献的语言 是反映口语的 属于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 一类是东汉以后的书面语 它们是脱离口语的 继续采用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 在是否反映口语这一点上 两类有差别 但在词汇语法系统上 两类一致 今天大家把这两类文献使用的语言都称为文言 与文言文相对的是白话文 是指参照近现代口语而写成的文字 3 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主要区别 在于使用的词汇语法系统 其中相当多的部分 文言与白话不能通用 3 白话文使用的是近代汉语 从晚唐五代到清代中期 和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 3 其中近代汉语的时间跨度很长 其间的词汇语法也有很多变化 但其词汇语法系统是比较固定的 3 6 同时 文言和白话既有差别 也有继承关系 3 即使是现代汉语 也保留了许多上古汉语的词汇 语法 3 历史上的文献 除了典型的文言作品和白话作品 还有许多文白夹杂的作品 3 举例而言 聊斋志异 聂小倩 中 背地不言人 我两个正谈道 小妖婢潜来无迹响 幸不訾着短处 我两个 谈道 訾着 等都不是秦汉的用法 而是近代白话 3 此外 从东汉到晚唐期间 反映了当时口语的文字 则称之为古白话 包括东汉和魏晋南北朝的一些汉译佛经 以及 世说新语 的一些选段 3 特點 编辑文言文的特色有 言文分離 行文簡練 時語方言少 易於流傳 文言的特點 相對官話白話 包括口語和書面語 而言 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彙兩方面 以下所述各項特點皆為舉例而未完備 語法特點 编辑 文言文的語法特點主要表現在詞類及詞序兩方面 一般而言 文言文有比白話更多的詞類活用現象 名詞用作動詞 驢不勝怒 蹄之 柳宗元 三戒 黔之驴 名詞 蹄 在此做動詞 用蹄踢 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 司马迁 史記 项羽本纪 名詞 王 在此做使役動詞 使 為王 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但微頷之 歐陽修 賣油翁 頷 原為名詞 下巴 在此作動詞 點頭 名詞用作副詞 常与 然 的样子 连用 少时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於前 蒲松龄 聊斋志异 名詞 犬 在动词 坐 前作副词 像犬一样地 峰回路轉 有亭翼然临於泉上者 醉翁亭也 歐陽脩 醉翁亭记 翼 在动詞 临 前作副詞 像翼 翅膀 一样 宾语前置 目的 使語句順暢 为了強調宾语 将其提前 通常會加語助詞 荀偃令曰 雞鳴而駕 基井夷灶 唯余馬首是瞻 左傳 襄公十四年 馬首是瞻 即 瞻馬首 是 為語助詞 在疑問句中 疑問代詞 誰 孰 何 悉 等置於動詞之前 臣實不才 又誰敢怨 左傳 向者之論 阿誰爲失 三國志 蜀志 吾誰欺 欺天乎 論語 微斯人 吾谁与归 范仲淹 岳阳楼记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 師說 王曰 缚者曷 通 何 为者也 晏子春秋 在否定句中 用代词作宾语时 一般都放在动词前面 君子病无能焉 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 与 以 连用的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柳宗元 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 全石以为底 即 以全石为底 卷石底以出 即 石底卷以出 有時會有定語後置的用法 後置的定語常前會加 之 或後面加 者 7 計未定 求人可使報秦者 未得 司馬遷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螾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下飲黃泉 用心一也 荀子 勸學篇第一 馬之千里者 一食或盡粟一石 韓愈 雜說四首 文言文中常见通假字 出现的原因有作者的主观原因 如一时想不起此字 也有客观原因 如避讳等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陶渊明 桃花源记 要 通 邀 邀请 子曰 学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论语 学而 說 通 悦 喜悦 對鏡帖花黃 木蘭辭 帖 通 貼 貼上 尊君在不 陳太丘與友期行 不 通 否 嗎 詞彙特點 编辑 文言文與白話文在詞彙上有很大差異 這個差異通常必須以詞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條列 才能完整表達 不過 有個特點可以概括地觀察 文言文的詞彙較為簡潔 例如 相較於白話文的詞以雙音節詞為主 文言文中的詞以單音節詞為主 單字有獨立意思 比較 文言文 現代官話白話文長短 言簡意賅 較長篇出處用法 以秦汉时期的书面语为基础 使用这段时期的词汇 语法 我手寫我口 為主 采用近现代汉语的词汇 语法語感 古雅精煉 通俗易明语气词 也 矣 已 焉 乎 耶 邪 与 欤 哉 啊 呀 呢 吗 經典例 桃花源記 醉翁亭記 庖丁解牛 出師表 六國論 魯迅 吶喊 自序 朱自清 綠 冰心 紙船 舒乙 香港 最貴的一棵樹 朱自清 匆匆 流傳 有一定傳統文學修養者 曾可於東亞文人中通行 一般中小學生也能看懂 廣傳於華文世界文體分類 编辑中國歷代學者對於文體都有不同的分類法 魏晉南北朝 编辑 魏晉南北朝 是文體分類研究的開始 相關著作有曹丕的 典論 論文 李充的 翰林論 摯虞的 文章流別志論 劉勰的 文心雕龍 昭明太子主導的 昭明文選 等 其中 典論 論文 將文體分為4類 奏議 書論 銘誄 詩賦而 昭明文選 是一本分類很繁雜的選集 將所選的文章分成37類之多 明清 编辑 明朝的吳訥著 文章辨體 徐師曾著 文體明辨 清朝姚鼐編 古文辭類纂 都是討論文體的重要著作 其中 古文辭類纂 將文體分為13類 論辨 序跋 奏議 書說 贈序 詔令 傳狀 碑誌 雜記 箴銘 頌贊 辭賦 哀祭現代 编辑 由郭錫良等人編著的 古代漢語 修訂本中分析 文體分類有三種標準 依語言形式分 依內容分 依應用範圍分 依語言形式 古代漢語 先將古代文體分為3大類 散文 韻文 包括詩詞歌賦 銘箴頌贊 駢文 講究平仄對仗卻不押韻 不能歸於散文也不能歸於韻文 自成一類在此分類之下 古典散文又可以分為4類 史傳文 說理文 雜記文 應用文当代傳承 编辑对于说现代汉语的人来说 文言文的缺點在於難懂 不易普及 須經過適當的訓練才能夠理解文言文的含意 而寫作文言文的難度更高 晚明開始就存在兒童過早準備科舉狀態的現象 八股文更嚴重影響了中國教育的風氣 甲午戰爭前後 何啟 胡禮垣等人便指出文言文的一個弊端 以文言而道俗情 則為未學者所厭 以俗語而入文字 又為讀書者所嗤 俗語 文言分為兩事 使筆如舌 戛戛其難 何啟 胡禮垣 新政論議 新文化運動 後 中國文壇提倡的 我手寫我口 能識字便能讀 的 白話文 漸漸取代了文言文 然而也有人認為 所謂文言文 難懂 不易普及 文言文須 經過適當的訓練 才能夠了解其中的含意 寫作文言文 難度更高 等等論點 其實是因為人們從小就一直接受現代白話文教育造就的 如果從一開始就兼學文言文則不會有如此感覺 尤其對於非北方官話使用者來說 現在白話文並不比文言文易學 8 中華地區 编辑 現代華人社會以白話文寫作為主 但文言文作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仍然受到华人相當的重視 文言文對白話文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現在仍有許多人喜愛在寫作白話文時引用文言 典故 詩詞 以及華人社會普遍使用的 對聯 等等 中文里的许多成语和俗语亦都来自文言文 而對於有志學習中國文學的人 文言文的訓練更是不可缺少的 在台湾 中國大陸以及香港等大中华地区的教育中 文言文都是必修内容 學生在小學階段的五 六年級開始接觸文言文 往後逐漸增多 到高中階段 文言文逐渐成为語文課 國文科 中文科 的重要部分 香港中國語文科課程中 初中生須學習文言文 高中生會更進一步研習文言文 中国大陆的中考和高考都有文言文的相关考题 各地不時會出現文言文的高考高分作文 不過自2012年起 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 發布 中國大陸高考作文限用 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 即网络语言 文言文和繁体字均不能再用於高考作文 引起了部分人的批評 9 不過有指該規定在實際操作中並未嚴格執行 專家會根據具體情況決定 10 粵港文壇曾流行三言混合 白話文 文言 廣東話 與 文白夾雜 白話文 文言 11 12 香港近代由粵劇 粵曲 粵語流行曲至金庸武俠小說等多用 文白夾雜 型式寫就 因此 文言文的詞句得以在香港70後 80後 90後中得以傳承 中国国民党在其公文中长期使用文言文 中华民国国际重要文件的中文本 如 波茨坦公告 联合国宪章 世界人权宣言 等都是用文言书写 文言文常被用在中華民國政府公文之中 例如立法院聘請前任立法委員黃淑英任職顧問的公文 便使用文言文書寫 13 由於用詞艱深 有 綆短汲深 等較少見詞彙 使得接到聘書的黃淑英看不懂 立委張曉風則認為書信往來要讓對方看得懂比較有誠意 14 台灣法院的判決書也存在夾雜文言的情況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長高榮志認為此類用語不易懂 他提倡開庭用語及判決書應該白話文化 15 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 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 語法各自不同的方言種類眾多 惟独文言文始終保持相近的格式 文言文能讓操不同方言者筆談 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 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但是 文言文在漢語白話文普及 以及英文成為全球準通用語後 其地位與實用性已經大不如前 日本 编辑 nbsp 日本石川縣金澤市兼六園內石碑碑文所見漢字是文言文在日本 文言文被稱為 漢文 かんぶん Kanbun 日语使用者一般通过训读来诵读和理解汉文 日本自從中國唐代文化交流 到片假名平假名普及後很多年 文書 碑文 經文等多採用漢字文言文 圖中所見日本石川縣金澤市兼六園內之 石川縣戰死士盡忠碑 石碑 碑文紀念陣亡將士 人誰無一死 死而得其所 死亦榮矣 事件是明治十年 1877年 石碑立於明治十一年 1878年 日本高中也教授漢文文言文 朝鮮半島 编辑 在朝鮮半島 文言文被稱為 漢文 한문 Hanmun 不过随着朝鲜和南韓的废除汉字改用纯谚文书写 以及南韓在1948年推行的国语纯化运动 现今在朝鲜和南韓的年轻人很少接受这类教育 几乎已经看不懂 越南 编辑 在越南 文言文被稱為 文言 văn ngon 16 或 古文 cổ văn 16 現已幾乎不用 新加坡 编辑 新加坡在二零一九年實行新的中學華文課程時 因古典文學部分異常薄弱而將文言文完全刪除 取而代之的是本國文學作品 馬來西亞 编辑 在馬來西亞 國中 若有選考華文 和獨中的華裔生須開始閱讀文言文 華文課本會根據年段 慢慢加入文言文的篇數 此外 文言文和古詩 各一篇 也是華文考試的必考項目之一 文言文研究 编辑古漢語語法學的建立 编辑 参见 漢語語法 中國古代學者很早就注意對語法現象的觀察和思考 在這方面給後人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見解 但是語法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則是近代的事了 建立古漢語語法學的是清末的馬建忠 他於西元1898年寫成的 馬氏文通 首先創建了一個語法體系 研究語料 编辑 参见 共時語言學和歷時語言學 當我們把鴉片戰爭以前漢族人所使用的語言統稱為古代漢語時 這是個有幾千年漫長歷史的語言 對這個過程中的漢語語料 可以取幾種不同的研究方法 如果我們把 共時研究 與 歷時研究 都考慮在內的話 那麼對古代漢語語料的研究可以歸結為六種 專書 斷代 泛時 等三種的共時研究 比較 貫通 漢語史 等三種的歷時研究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Hammarstro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文言 Glottolog 2 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0 2 1 2 2 胡适 白话文学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 7530632493 3 00 3 01 3 02 3 03 3 04 3 05 3 06 3 07 3 08 3 09 3 10 3 11 3 12 3 13 3 14 3 15 3 16 3 17 蒋绍愚 2019 也谈文言和白话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1 13 4 0 4 1 張中行 文言和白話 1995 5 0 5 1 Meisterernst Barbara 梅思德 2013 汉朝汉语文言中的 口语成分 史记 与 汉书 对应卷的语言学比较研究 In Feng Shengli ed 汉语书面语的历史与现状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吕叔湘 文言和白话 国文杂志 1 1944 微幽堂 定語後置 2012 12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3 俞復 蒙學讀本全書一編約旨 日本尋常小學讀本一二編 皆用國音白話 然彼有通國所習之假名 故名物皆可用之 我國無假名 則所謂白話者 不過用這個那個 我們他們 助成名語 兒童素未習官音者 與解淺近文言 亦未見有難易之別 況兒童慣習白話 後日試學作文 反多文俗夾雜之病 多数参与调查者反对高考禁用文言文 infzm com民调中心 2012 06 13 2014 03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3 高考作文应慎用网络语言 文言文 东方早报 2012 06 06 2014 03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5 03 三及第文體滾瓜爛熟 星島教育中文網樂 2013 04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1 03 李婉薇 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 ISBN 978 962 04 3082 4 中文 香港 何孟奎 立院公文難懂 王金平 會改革 中央通訊社 2012 03 05 2012 03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3 中文 臺灣 黃揚明 立院公文好艱澀 前立委看嘸 蘋果日報 2012 03 05 2012 03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8 中文 臺灣 司法改革 判決書寫白話文 不要再寫 容非無疑 TVBS新聞網 TVBS 2017 01 19 2023 03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7 中文 16 0 16 1 Nguyễn Tri Tai Giao trinh tiếng Han Tập I Cơ sở Nha xuất bản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Thanh phố Hồ Chi Minh 2002年 第5页 书籍 编辑 左松超 漢語語法 文言篇 五南圖書出版 臺北市 ISBN 978 957 11 5378 0 李佐丰 古代漢語語法學 商務印書館 2005年 ISBN 978 7 100 03667 2 郭錫良等 古代漢語 修訂本 上 下 商務印書館 1991年 史存直 文言語法 中華書局 2005年 ISBN 978 7 101 04585 7 劉景農 漢語文言語法 中華書局 ISBN 978 7 101 01112 8 韓崢嶸 古漢語虛詞手冊 吉林教育出版社 ISBN 978 7 5383 3430 2 馬建忠 馬氏文通 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洪乾祐 閩南語考釋 文史哲出版社 1992年 ISBN 978 957 547 103 3外部連結 编辑維基大典 文言文學習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華經典學會 文言文教學價值的再認識 周振鹤 古代文言与白话相去不远 韓軍 沒有 文言 我們找不到回 家 的路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文言文地圖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光明網百城賦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彭富春代表 建议强化古代汉语教学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iedrich Hirth Hsin kuan wen chien lu text book of documentary Chinese with a vocabulary for the special use of the Chinese customs servic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85年 新關文件錄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编辑维基百科提供如下语言版本 文言文维基百科維基教科書中的相關電子教程 文言白話文 現代標準漢語 中国语言 古代漢語 筆談 通用語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文言文 amp oldid 7922220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