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英語:Sino-Tibetan languages),也称跨喜马拉雅语系(英語:Trans-Himalayan languages),是世界主要語系之一,但是划分的形式很多,这个语系至少包含汉语族藏缅语族,共计约400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台灣缅甸不丹尼泊尔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亚洲各国和地區。以汉藏语系语言为母语的人口约有15亿[1]。按使用人数计算,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系

汉藏语系
Sino-Tibetan
使用族群漢族回族藏族緬族土家族白族彝族東幹族門巴族哈尼族羌族納西族景頗族欽族
地理分佈东亚南亞东南亚中亞
谱系学分类世界主要語系之一
原始語言原始汉藏语
分支
语言代码
ISO 639-2 / 5sit
ISO 639-6snot

汉藏语系分布图:

语系研究

漢藏語系的祖語原始漢藏語

文献研究

 
竹简上的上古汉语文本

上古汉语是迄今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汉藏语,铭文可追溯到公元前1250年左右,大量文献可追溯到公元前1千纪,但汉字毕竟不是纯表音文字。学者试图通过比较对中古汉语的模糊描述、汉字谐声系统和上古诗韵重建上古音系。最早的全套构拟见于高本汉的《汉文典》。[2]:471–472

高本汉拟音有点笨拙,许多音素的分布非常不均匀。后来的学者通过借鉴一系列其他来源对其进行了修订。[3]:45一些提议是基于其他汉藏语的同源词进行构拟,尽管学者也只发现了汉语的记录。[4]:25–26例如,最近的上古汉语拟音将高本汉的15元音系统压缩为6元音系统,这个方案最早由包拟古作出。[5]:47相似地,高本汉的上古来母*l被订正为*r,上古以母则改做*l,这样可以和藏缅语同源词相匹配,还能解释古汉语和外语地名的对音。[4]:197, 199–202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上古汉语无声调,中古汉语的声调从韵尾演变而来。其中的*-s被认为是一个后缀,在其他汉藏语中也有同源形式。[4]:315–317

 
吐鲁番市上古藏语文本

自7世纪中叶吐蕃开始使用文字以来,藏语支就有大量文字记录。缅甸语最早的记录(如12世纪摩耶佛塔碑文)较为有限,但后来有了繁多的文献。这两种语言都以字母文字记录,最终源自古印度婆罗米文。大多数比较工作都使用这些语言的保守书面形式,遵循海因里希·奥古斯特·贾舍克(藏语)和艾多奈拉姆·耶德遜(缅甸语)的词典,尽管两者都有来自漫长时期的条目。[6]:xiii–xiv

西夏(1038–1227)的西夏语也有大量记载。西夏文是一种受汉字启发的語素文字,尽管已经找到了多语言词典,它的解释仍存在许多困难。[7]:17

龚煌城比较了古汉语、藏语、缅甸语和西夏语,试图在这些语言之间建立健全的对应关系。[8]:434[9]他发现藏语和缅语/a/对应上古汉语的*a和*ə。[8]:431虽然这被认为是一个单独的藏缅语分支的证据,Hill(2014年)还是发现缅甸语和上古汉语的韵母有直接对应关系:-ay:*-aj;-i:*-əj,因此他认为*ə > *a的变化只独立发生于藏语和缅甸语中。[10]:97–104

实地调查

谢弗和白保罗所用的非文献语言的描述通常是由具有不同语言技能的传教士和殖民地管理者制作的。[2]:472–473[11]:4–5 大多数较小的汉藏语言在人迹罕至的山区使用,其中许多地区在政治或军事上很敏感,因此对调查人员不开放。 直到1980年代,研究最深入的地区还限制在尼泊尔泰国北部。[2]:470, 476–478 在1980年代和90年代,关于喜马拉雅地区和中国西南地区语言的新调查陆续发表。 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四川西部和邻近地区新发现的羌语支[8]:435[2]:482

分布

目前汉藏语言的大部分传播是历史上使用最多的三个分支——汉语、缅甸语和藏语——取代了大量早期语言的结果。这些群体也拥有语系中最久的文献传统。 其余语言大多分布在山区,沿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东南亚地块青藏高原东缘分布。

当代语言

汉藏语系主要分支的母语者人数[12]

  汉语族(94.28%)
  缅彝语群(3.39%)
  藏语支(0.44%)
  克伦语支(0.30%)
  其他(1.59%)

迄今为止最大的分支是汉语族,共有约13亿母语者,绝大部分生活在中国东半部。 汉语最早的书面形式是约公元前1250年的甲骨文,当时上古汉语分布在黄河中游。[3]:4 华东南的崎岖地形使得当地的汉语多样性大于华北平原[3]:187–188

缅甸语缅甸的国语,也是约3300万人的母语。 9世纪初,缅甸语使用者首先从今日云南西部进入伊洛瓦底江北部盆地,当时南诏的入侵大大削弱了骠国的国力。[13]:165

云南西端的德宏州仍使用其他缅语支语言。[14]:195 到11世纪,他们的蒲甘王朝已经扩张到了整个盆地。[13]:165摩耶佛塔碑文等早期文本可以追溯至12世纪早期。[14]:195

藏语支使用人数约有600万,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临近的喜马拉雅山脉四川西部。[15]:117 它们都是中古藏语的后代,它最初分布在雅砻江河谷,7世纪随着吐蕃的统一,扩张到整个青藏高原。[15]:107 吐蕃在9世纪解体,不过近古藏语仍作为藏传佛教的书面语通行。[15]:120

其余语言大都在高地地区使用。 最南端的是克伦语支,使用者约有400万人,分布在缅甸-泰国边境上的山区。最大的多样性在克伦丘陵,那里可能是整个语支的起源地。[7]:18 从印度东北部延伸到缅甸北部的高地上有超过100种高度分化的汉藏语。 其他汉藏语沿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中国西南部和泰国北部分布。[8]:424–425

起源

 
汉藏语系的起源与传播。红椭圆是磁山晚期和仰韶早期的文化。黑色箭头是非汉语族的假定途径。在将语言比较方法应用于沙加尔于2019年开发的比较语言数据数据库以识别声音对应关系并建立同源词后,系统发育方法被用于推断这些语言之间的关系并估计其起源和家乡的年龄。[16]

语言学家对汉藏语系内部各语支亲缘关系、分化时间以及原乡所在长期存在争议,反映出对系属分类和时间深度的不确定[8]:423[1]。在语言分类裡,传统上把汉藏语系中汉语之外的其它语言统称作藏缅语族。然而,因为汉藏语系语言之间差异很大,又缺乏历史文献材料,汉藏语的早期历史,以及汉藏语系各语支之间的亲疏关系在学者之间有很多争议[1][17]:468-498[18]:71-104

早期学者一般认为汉藏语系分为四个语族,即汉语族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197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一般认为苗瑶语系壮侗语系不属于汉藏语系,为独立语系,中國學者則一般仍將苗瑤語族視為漢藏語系的一個語族。克里斯托弗·貝克威思則不认为汉语族藏缅语族有发生学关系。

汉藏语系起源的假说主要有3种:[19]:112

  • 最广为接受的假说是“北方说”,将汉藏语系和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联系起来,如磁山文化(公元前6500–5000年, 河北省),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3000年,陕西、甘肃东部、河南西部一带)或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2000年,甘肃中东部、青海东北部一带)[1],伴随小米农业的扩张而扩张。这种情况和汉语族和藏缅语族的分类有关。此说认为所有汉藏语中,汉语是最早分化出去的,其余的语言,即藏缅语族有共同原始语,后来藏缅语人群逐渐向西南方向迁徙并分化,形成了各个语支[20][1]。支持者包括白保罗马提索夫[21][22]复旦大学张梦翰等(2019)进行的对109种汉藏语的计算机系统发生学分析发现,汉藏语系于约公元前2200至5800年(平均公元前3900年)最早分化于中国北方[1][23]:112-115。沙加尔等 (2019)的基于不同数据与方法的计算机系统发生学分析也得出了相近的结论,但汉藏语系分化日期则是约公元前5200年,这可以和晚期磁山文化和早期仰韶文化的小米农民相联系。[24]:10317-10322詹姆斯·马提索夫认为汉藏语系的最晚分裂发生于约公元前4000年,汉语使用者在黄河沿岸定居,其他族群沿长江湄公河萨尔温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南迁。[2]:470–471此研究同意汉语是最早从汉藏语系中分化出来的,而藏缅语构成一个单独的支系[1]。根据此研究,汉藏语的首次分化时间约在公元前4000年,而藏缅语内部分化约从公元前2800年开始[1]
  • 罗杰·布伦奇和马克·博斯特(Mark Post)(2014)认为汉藏语系发源于约公元前7000年的印度东北部,那里是语言多样性最大的地方。[25]:89罗杰·布伦奇(2009)认为农业词汇不能构拟进原始汉藏语,汉藏语系最早的使用者不是农民,而是相当多样的渔猎人群。[26][1][20]。此观点认为最早分化的汉藏语言有9000年以上甚至上万年的历史。
  • 无我 (语言学家) (2005)认为汉藏语系在公元前7000年以前发源自四川盆地,最早分化的语言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些语言,一支早期移民迁到印度东北部,之後晚期移民北迁、向東傳,才發展出汉语和藏语等[1][27]:455-488[28]:91-95

2020年的新研究較支持北方說,認為最早發生的分歧是漢語支和藏緬語支,但有別於先前研究大多推論6000年的歷史,新的研究認為兩支可能在8000年前即分離,或許和黃河流域的環境變化以及小米農作的早期發展有關。[29]:20792

还有观点认为很难判断这些语支相互之间的远近关系,即“落叶模型”,认为语支就像地上散落的叶子一样,无法知道它们原先在树上的位置,实际上放弃了对汉藏语系语言之间关系的研究[30]

分佈

汉藏语系的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缅甸、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东北部、尼泊尔、不丹等地[1]。汉藏语系已知有400多种语言,其中,汉语藏语缅甸语占据了绝大多数人口及分布区域,而众多其他使用人数较少的语言集中在中国四川西部、云南、西藏东南部、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尼泊尔等地[1]

汉藏语系的语言内部差异非常大。在语法方面,多数汉藏语都是主语-宾语-谓语的语序,比如“我饭吃”,只有汉语、白语(云南大理白族的语言)和缅甸东部的克伦语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如是“我吃饭”[1]。语音上多样性也很强,有的有8个以上声调,也有的没有声调[1]

汉藏语分类歷史

德国学者朱利斯·克拉普羅特早在1823年就提出汉语藏语缅甸语的基础词汇之间有同源关系,而泰语越南语则不同。但後来他的著作被淡忘了,一直到20世纪,学者们才重新重视他的研究。

19世纪流行的分类,一般都是出于人种的考量,例如内森·布朗(Nathan Brown)在1837年提出“印度支那语”的概念,用来表示除阿尔泰语达罗毗荼语以外的所有东方语言,包括日语南岛语

“汉藏语”一词是普祖鲁斯基(Jean Przyluski)在1924年提出的,他的分类如下:

在此基础上,有人把汉语侗台语苗瑶语分开,这种分类在中国比较流行:

20世纪后期,多数西方学者从汉藏语中排除了侗台语苗瑶语,但是保留了汉语和藏缅语的二分法,例如马蒂索夫(Matisoff)、布拉德利(Bradley 1997)、杜冠明(Thurgood 2003)的分类:

目前有学者不认同这种二分法。更有人认为汉语在汉藏谱系树的地位可能比较接近藏语,反而汉语和缅甸语或者羌语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例如Van Driem(2001)就把汉语和藏语并称汉藏语族,作为藏缅语系的一个分支。

与其他语系的关系

語言特色

语言学家认定汉藏语系存在的标准,是该语系中的共享词汇[1]汉语藏语缅甸语彝语嘉绒语白语土家语西夏语景颇语克伦语等共享大量的词汇,尤其是最基本的词汇,如人称代词、数词、亲属关系、身体部位词等[1]。比如古汉语中“五”“吾”“鱼”的发音,和藏语、缅语这三个词的发音都非常相似,而三个词的语义并没有联系,而且都是语言里面非常基本的词汇,很难从其它语言借用,因此认定这几个词有共同来源的[1]。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1]

类型学

语序

在汉语族、白语支克伦语支木卢语支之外,汉藏语最普遍的语序是宾语–谓语,比如“我饭吃”。[31]:43汉语和白语还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主谓宾语序语言,是将从句放在它们所修饰的名词前面。[31]:50大多数学者相信主宾谓语序是原始的语序,汉语、克伦语支和白语是受东南亚语言联盟相邻语言的影响,才将谓语和宾语的顺序颠倒的。[31]:43–45[32]:201–214这一理论被罗端等(2007)批评为不完善,他们转而将原始汉藏语语序构拟为主谓宾。[33]

形态

霍奇森在1849年注意到分布在从喜马偕尔邦尼泊尔东部横跨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域上的“代词化”(综合语)语言,和“非代词化”(分析语)语言之间的区别。Konow (1909)将代词化语言解释为是蒙达语族底层,并认为印度-中国地区的语言本质上是孤立的、带声调的。稍后马思佩罗将假定的底层定为印度-雅利安语支。直到白保罗,这些语言的屈折系统才被(部分地)认为是语系内本来就存在的。学者对各种语言中共有的系统多大程度上能够重建为祖语抱有争议。[8]:430[34]:29–32

配列上看,许多藏缅语都有作格和/或反作格(不是施事的论元)标记。不过,反作格标记没法构拟进早期的祖语中,可能是后来的创新。[34]:34–35

大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原始汉藏语的语音和语法和嘉绒语相似:没有明确的声调系统,有复辅音,有复杂的动词形态。法国学者奥德里库尔早在1954年发现汉语的声调是後起的[35]原始漢語没有声调,到了南北朝韵尾-s和喉塞音分别演变成去声和上声。上古汉语也有保留少量综合性特征,例如:使动的s-前缀:登(端母登韵)上古汉语*təəŋ,增(精母登韵)*s-təəŋ。嘉绒语和藏语裡存在着同样的s-使动前缀。

按照历史语言学的定论,声调的有无、语序(动词主语宾语的相对位置)、音节结构等类型特征无法支持或者否认语言同源关系的假设,因为这些特征容易扩散到不同的语系。惟有共同的形态成分(前缀後缀中缀、元音交替等)和基本词汇才能证明这种关系。

同源关系

汉藏语系各语言之间存在很多同源词,由于原始汉藏语的分化经历了很长时间,对于原始汉藏语的拟构,学术上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另外汉字在表音方面的不足,使得原始汉语的拟构存在多种版本,下表给出了一个汉藏语系各语言之间的同源词。

基数词[36] 原始汉藏语 上古汉语 原始藏语 原始克伦语 原始缅甸语 原始克钦(景颇)语 原始喜马拉雅语 原始博多-加罗语 原始库基语 原始那加语
'1' *k-tyig *yit g-cig *teg *t'i *se *k'at *k'at
'2' *k-nyis *nyis *g-nis *k'-ni *-n'i *nis *g-ni *-ni *k'ni
'3' *k-t'um *sum *sum *g-sum *som *sum *sum *g-tam *-t'um *k-t'um
'4' *p-li *s-yiy *b-liy *wir *p-li *(p)li *bri *-li *p-li
'5' *p-ŋa
*l-ŋa
*ŋaʔ *lŋya *ŋaʔ *ŋa *p-ŋa *p-ŋa *b-ŋa *p-ŋa
*r-ŋa
*p'-ŋa
'6' *t-r'uk
*k-r'uk
*C-r'uk *d-ruk *xru *khyok *k-ru *t-ruk *(k)rōk *k-rūk
*p-rūk
*t-rūk
'7' *s-Nis *tshyit *s-nis *-nøy *nit *s-nit *nis- *s-ni *s-ni *š-ni
'8' *t-r'iat *p-ret *b-r-gyat *xroq *slit *-šiat *žyad *čat *t-riat *-šot
'9' *t-kua *kwyuʔ *d-kuw *gu- *ko *t-ku *gu *t-ku *t-ku *t-ko
'10' *-tsi(?) *gyip *tsi(y) *ts'i *tše *t-tsel *tšī *t-tši *tsom(?)

參見

注釋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严实. 汉藏语系背后的民族源流. www.gmw.cn. 北京日报. 2019-06-05 [2020-10-26]. (原始内容于2021-03-31). 
  2. ^ 2.0 2.1 2.2 2.3 2.4 Matisoff (1991).
  3. ^ 3.0 3.1 3.2 Norman (1988).
  4. ^ 4.0 4.1 4.2 Baxter (1992).
  5. ^ Bodman (1980).
  6. ^ Beckwith (2002a).
  7. ^ 7.0 7.1 Thurgood (2003).
  8. ^ 8.0 8.1 8.2 8.3 8.4 8.5 Handel (2008).
  9. ^ Gong (1980).
  10. ^ Hill (2014).
  11. ^ Hale (1982).
  12. ^ Lewis, Simons & Fennig (2015).
  13. ^ 13.0 13.1 Taylor (1992).
  14. ^ 14.0 14.1 Wheatley (2003).
  15. ^ 15.0 15.1 15.2 Tournadre (2014).
  16. ^ Sagart et al. (2019),第10319–10320頁.
  17. ^ Jacques, Guillaume, and Alexis Michaud. "Approaching the historical phonology of three highly eroded Sino-Tibetan languages: Naxi, Na and Laze." Diachronica 28.4 (2011).
  18. ^ Blench, Roger, and Mark W. Post. "Rethinking Sino-Tibetan phyloge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rtheast Indian languages." Trans-Himalayan Linguistics 266 (2014).
  19. ^ Zhang et al. (2019).
  20. ^ 20.0 20.1 潘悟云谈汉藏语的历史起源研究_语言. www.sohu.com. [2020-10-27]. (原始内容于2021-03-13) (英语). 
  21. ^ Benedict, Paul. "Sino-Tibetan A Conspectus 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72).
  22. ^ Matisoff, James A. Handbook of Proto-Tibeto-Burman: system and philosophy of Sino-Tibetan reconstruction.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23. ^ 张梦翰 等. "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Sino-Tibetan origi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Neolithic." Nature 569.7754 (2019).
  24. ^ Sagart, Laurent, et al. "Dated language phylogenies shed light on the ancestry of Sino-Tibeta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21 (2019).
  25. ^ Blench & Post (2014).
  26. ^ Blench, Roger. 2009. If agriculture cannot be reconstructed for Proto-Sino-Tibetan,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42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 清迈, 2009.11.2–4. (slid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7. ^ Van Driem, George. "Sino-bodic."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97).
  28. ^ van Driem (2005).
  29. ^ Zhang, Hanzhi; Ji, Ting; Pagel, Mark; Mace, Ruth. Dated phylogeny suggests early Neolithic origin of Sino-Tibetan languages. Scientific Reports. 2020-11-27, 10 (1) [2022-10-13]. ISSN 2045-2322. PMC 7695722 . PMID 33247154. doi:10.1038/s41598-020-77404-4. (原始内容于2022-11-07) (英语). 
  30. ^ Driem, George Louis. Languages of the Himalayas: an ethnolinguistic handbook of the greater Himalayan Region: contain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ymbiotic theory of language. Brill, 2001.
  31. ^ 31.0 31.1 31.2 Dryer (2003).
  32. ^ Charles N. Li & Sandra A. Thompson. An explanation of word order change SVO > SOV.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1974, 12. 
  33. ^ Djamouri, Redouane; Paul, Wautraud; Whitman, John. Reconstructing VO constituent order for proto-Sino-Tibetan. 第8届国际历史语言学大会. 2007. 
  34. ^ 34.0 34.1 LaPolla (2003).
  35. ^ Haudricourt, André-Georges. 1961. “Bipartition Et Tripartition Des Systèmes de Tons Dans Quelques Langues d’Extrême-Orient.”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de Linguistique de Paris 56 (1): 163–80. English translation by Christopher Court: “Two-way and Three-way Splitting of Tonal Systems in Some Far Eastern Languages (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Court).” In Tai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edited by Jimmy G. Harris and Richard B. Noss, 58–86. Bangkok: Central Institute of English Language, Mahidol University, 1972.
  36. ^ . [2010-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4). 
  • Sagart, Laurent; Jacques, Guillaume; Lai, Yunfan; Ryder, Robin; Thouzeau, Valentin; Greenhill, Simon J.; List, Johann-Mattis, Dated language phylogenies shed light on the history of Sino-Tibeta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9, 116 (21): 10317–10322, PMC 6534992 , PMID 31061123, doi:10.1073/pnas.1817972116 , 简明摘要 – ScienceDaily (May 6, 2019). 

外部链接

汉藏语系,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4月3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可参照粵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此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2年7月1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4月3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汉藏语系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可参照粵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此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2年7月1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a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a 标签 汉藏语系 英語 Sino Tibetan languages 也称跨喜马拉雅语系 英語 Trans Himalayan languages 是世界主要語系之一 但是划分的形式很多 这个语系至少包含汉语族和藏缅语族 共计约400种语言 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 港澳地区 台灣 缅甸 不丹 尼泊尔 印度 新加坡 馬來西亞等亚洲各国和地區 以汉藏语系语言为母语的人口约有15亿 1 按使用人数计算 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系 汉藏语系Sino Tibetan使用族群漢族 回族 藏族 緬族 土家族 白族 彝族 東幹族 門巴族 哈尼族 羌族 納西族 景頗族 欽族等地理分佈东亚 南亞 东南亚 中亞谱系学分类世界主要語系之一原始語言原始汉藏语分支漢语族 藏缅语族语言代码ISO 639 2 5sit ISO 639 6snot汉藏语系分布图 汉语族 藏语方言 缅彝语群 克伦语支 目录 1 语系研究 1 1 文献研究 1 2 实地调查 2 分布 2 1 当代语言 3 起源 4 分佈 5 汉藏语分类歷史 5 1 与其他语系的关系 6 語言特色 6 1 类型学 6 1 1 语序 6 1 2 形态 7 同源关系 8 參見 9 注釋 10 外部链接语系研究 编辑漢藏語系的祖語為原始漢藏語 文献研究 编辑 竹简上的上古汉语文本 上古汉语是迄今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汉藏语 铭文可追溯到公元前1250年左右 大量文献可追溯到公元前1千纪 但汉字毕竟不是纯表音文字 学者试图通过比较对中古汉语的模糊描述 汉字谐声系统和上古诗韵重建上古音系 最早的全套构拟见于高本汉的 汉文典 2 471 472高本汉拟音有点笨拙 许多音素的分布非常不均匀 后来的学者通过借鉴一系列其他来源对其进行了修订 3 45一些提议是基于其他汉藏语的同源词进行构拟 尽管学者也只发现了汉语的记录 4 25 26例如 最近的上古汉语拟音将高本汉的15元音系统压缩为6元音系统 这个方案最早由包拟古作出 5 47相似地 高本汉的上古来母 l被订正为 r 上古以母则改做 l 这样可以和藏缅语同源词相匹配 还能解释古汉语和外语地名的对音 4 197 199 202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上古汉语无声调 中古汉语的声调从韵尾演变而来 其中的 s被认为是一个后缀 在其他汉藏语中也有同源形式 4 315 317 吐鲁番市上古藏语文本 自7世纪中叶吐蕃开始使用文字以来 藏语支就有大量文字记录 缅甸语最早的记录 如12世纪摩耶佛塔碑文 较为有限 但后来有了繁多的文献 这两种语言都以字母文字记录 最终源自古印度婆罗米文 大多数比较工作都使用这些语言的保守书面形式 遵循海因里希 奥古斯特 贾舍克 藏语 和艾多奈拉姆 耶德遜 缅甸语 的词典 尽管两者都有来自漫长时期的条目 6 xiii xiv西夏 1038 1227 的西夏语也有大量记载 西夏文是一种受汉字启发的語素文字 尽管已经找到了多语言词典 它的解释仍存在许多困难 7 17龚煌城比较了古汉语 藏语 缅甸语和西夏语 试图在这些语言之间建立健全的对应关系 8 434 9 他发现藏语和缅语 a 对应上古汉语的 a和 e 8 431虽然这被认为是一个单独的藏缅语分支的证据 Hill 2014年 还是发现缅甸语和上古汉语的韵母有直接对应关系 ay aj i ej 因此他认为 e gt a的变化只独立发生于藏语和缅甸语中 10 97 104 实地调查 编辑 谢弗和白保罗所用的非文献语言的描述通常是由具有不同语言技能的传教士和殖民地管理者制作的 2 472 473 11 4 5 大多数较小的汉藏语言在人迹罕至的山区使用 其中许多地区在政治或军事上很敏感 因此对调查人员不开放 直到1980年代 研究最深入的地区还限制在尼泊尔和泰国北部 2 470 476 478 在1980年代和90年代 关于喜马拉雅地区和中国西南地区语言的新调查陆续发表 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四川西部和邻近地区新发现的羌语支 8 435 2 482分布 编辑目前汉藏语言的大部分传播是历史上使用最多的三个分支 汉语 缅甸语和藏语 取代了大量早期语言的结果 这些群体也拥有语系中最久的文献传统 其余语言大多分布在山区 沿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东南亚地块和青藏高原东缘分布 当代语言 编辑 汉藏语系主要分支的母语者人数 12 汉语族 94 28 缅彝语群 3 39 藏语支 0 44 克伦语支 0 30 其他 1 59 迄今为止最大的分支是汉语族 共有约13亿母语者 绝大部分生活在中国东半部 汉语最早的书面形式是约公元前1250年的甲骨文 当时上古汉语分布在黄河中游 3 4 华东南的崎岖地形使得当地的汉语多样性大于华北平原 3 187 188缅甸语是缅甸的国语 也是约3300万人的母语 9世纪初 缅甸语使用者首先从今日云南西部进入伊洛瓦底江北部盆地 当时南诏的入侵大大削弱了骠国的国力 13 165云南西端的德宏州仍使用其他缅语支语言 14 195 到11世纪 他们的蒲甘王朝已经扩张到了整个盆地 13 165摩耶佛塔碑文等早期文本可以追溯至12世纪早期 14 195藏语支使用人数约有600万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临近的喜马拉雅山脉 四川西部 15 117 它们都是中古藏语的后代 它最初分布在雅砻江河谷 7世纪随着吐蕃的统一 扩张到整个青藏高原 15 107 吐蕃在9世纪解体 不过近古藏语仍作为藏传佛教的书面语通行 15 120其余语言大都在高地地区使用 最南端的是克伦语支 使用者约有400万人 分布在缅甸 泰国边境上的山区 最大的多样性在克伦丘陵 那里可能是整个语支的起源地 7 18 从印度东北部延伸到缅甸北部的高地上有超过100种高度分化的汉藏语 其他汉藏语沿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中国西南部和泰国北部分布 8 424 425起源 编辑 汉藏语系的起源与传播 红椭圆是磁山晚期和仰韶早期的文化 黑色箭头是非汉语族的假定途径 在将语言比较方法应用于沙加尔于2019年开发的比较语言数据数据库以识别声音对应关系并建立同源词后 系统发育方法被用于推断这些语言之间的关系并估计其起源和家乡的年龄 16 语言学家对汉藏语系内部各语支亲缘关系 分化时间以及原乡所在长期存在争议 反映出对系属分类和时间深度的不确定 8 423 1 在语言分类裡 传统上把汉藏语系中汉语之外的其它语言统称作藏缅语族 然而 因为汉藏语系语言之间差异很大 又缺乏历史文献材料 汉藏语的早期历史 以及汉藏语系各语支之间的亲疏关系在学者之间有很多争议 1 17 468 498 18 71 104 早期学者一般认为汉藏语系分为四个语族 即汉语族 藏缅语族 壮侗语族 苗瑶语族 1970年代以后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苗瑶语系和壮侗语系不属于汉藏语系 为独立语系 中國學者則一般仍將苗瑤語族視為漢藏語系的一個語族 克里斯托弗 貝克威思則不认为汉语族和藏缅语族有发生学关系 汉藏语系起源的假说主要有3种 19 112 最广为接受的假说是 北方说 将汉藏语系和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联系起来 如磁山文化 公元前6500 5000年 河北省 仰韶文化 公元前5000 3000年 陕西 甘肃东部 河南西部一带 或马家窑文化 公元前3300 2000年 甘肃中东部 青海东北部一带 1 伴随小米农业的扩张而扩张 这种情况和汉语族和藏缅语族的分类有关 此说认为所有汉藏语中 汉语是最早分化出去的 其余的语言 即藏缅语族有共同原始语 后来藏缅语人群逐渐向西南方向迁徙并分化 形成了各个语支 20 1 支持者包括白保罗 马提索夫等 21 22 复旦大学张梦翰等 2019 进行的对109种汉藏语的计算机系统发生学分析发现 汉藏语系于约公元前2200至5800年 平均公元前3900年 最早分化于中国北方 1 23 112 115 沙加尔等 2019 的基于不同数据与方法的计算机系统发生学分析也得出了相近的结论 但汉藏语系分化日期则是约公元前5200年 这可以和晚期磁山文化和早期仰韶文化的小米农民相联系 24 10317 10322 詹姆斯 马提索夫认为汉藏语系的最晚分裂发生于约公元前4000年 汉语使用者在黄河沿岸定居 其他族群沿长江 湄公河 萨尔温江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南迁 2 470 471此研究同意汉语是最早从汉藏语系中分化出来的 而藏缅语构成一个单独的支系 1 根据此研究 汉藏语的首次分化时间约在公元前4000年 而藏缅语内部分化约从公元前2800年开始 1 罗杰 布伦奇和马克 博斯特 Mark Post 2014 认为汉藏语系发源于约公元前7000年的印度东北部 那里是语言多样性最大的地方 25 89罗杰 布伦奇 2009 认为农业词汇不能构拟进原始汉藏语 汉藏语系最早的使用者不是农民 而是相当多样的渔猎人群 26 1 20 此观点认为最早分化的汉藏语言有9000年以上甚至上万年的历史 无我 语言学家 2005 认为汉藏语系在公元前7000年以前发源自四川盆地 最早分化的语言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些语言 一支早期移民迁到印度东北部 之後晚期移民北迁 向東傳 才發展出汉语和藏语等 1 27 455 488 28 91 95 2020年的新研究較支持北方說 認為最早發生的分歧是漢語支和藏緬語支 但有別於先前研究大多推論6000年的歷史 新的研究認為兩支可能在8000年前即分離 或許和黃河流域的環境變化以及小米農作的早期發展有關 29 20792还有观点认为很难判断这些语支相互之间的远近关系 即 落叶模型 认为语支就像地上散落的叶子一样 无法知道它们原先在树上的位置 实际上放弃了对汉藏语系语言之间关系的研究 30 分佈 编辑汉藏语系的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 台湾 缅甸 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东北部 尼泊尔 不丹等地 1 汉藏语系已知有400多种语言 其中 汉语 藏语和缅甸语占据了绝大多数人口及分布区域 而众多其他使用人数较少的语言集中在中国四川西部 云南 西藏东南部 缅甸北部 印度东北部 尼泊尔等地 1 汉藏语系的语言内部差异非常大 在语法方面 多数汉藏语都是主语 宾语 谓语的语序 比如 我饭吃 只有汉语 白语 云南大理白族的语言 和缅甸东部的克伦语是主语 谓语 宾语的语序 如是 我吃饭 1 语音上多样性也很强 有的有8个以上声调 也有的没有声调 1 汉藏语分类歷史 编辑德国学者朱利斯 克拉普羅特早在1823年就提出汉语 藏语 缅甸语的基础词汇之间有同源关系 而泰语和越南语则不同 但後来他的著作被淡忘了 一直到20世纪 学者们才重新重视他的研究 19世纪流行的分类 一般都是出于人种的考量 例如内森 布朗 Nathan Brown 在1837年提出 印度支那语 的概念 用来表示除阿尔泰语和达罗毗荼语以外的所有东方语言 包括日语和南岛语 汉藏语 一词是普祖鲁斯基 Jean Przyluski 在1924年提出的 他的分类如下 藏缅语 汉台语 这里的台语不仅包括现在所说的侗台语 还包括苗瑶语 在此基础上 有人把汉语 侗台语和苗瑶语分开 这种分类在中国比较流行 汉语族 藏缅语族 壯侗语族 苗瑶语族20世纪后期 多数西方学者从汉藏语中排除了侗台语和苗瑶语 但是保留了汉语和藏缅语的二分法 例如马蒂索夫 Matisoff 布拉德利 Bradley 1997 杜冠明 Thurgood 2003 的分类 汉语族 藏缅语族目前有学者不认同这种二分法 更有人认为汉语在汉藏谱系树的地位可能比较接近藏语 反而汉语和缅甸语或者羌语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 例如Van Driem 2001 就把汉语和藏语并称汉藏语族 作为藏缅语系的一个分支 与其他语系的关系 编辑 洛朗 沙加爾認為汉藏语系和南岛语系有發生學關係 提出漢 南島超語系 在该观点下 汉藏语系 苗瑶语系 壮侗语系 南亚语系 南岛语系同源 高晶一 爱沙尼亚语 Gao Jingyi 與特努 田德爾 爱沙尼亚语 Tonu Tender 提出了漢 烏拉爾語系 該假說認為漢藏語系與烏拉爾語系存在發生學關係 斯塔罗斯金提出了德內 高加索超語系 該假說認為漢藏語系與巴斯克語 西北高加索語系 東北高加索語系 布魯夏斯基語 叶尼塞语系 納 德內語系 海達語等存在發生學關係 奧古斯特 康拉迪提出了漢藏 印歐語系 該假說認為漢藏語系 與印歐語系存在發生學關係 語言特色 编辑语言学家认定汉藏语系存在的标准 是该语系中的共享词汇 1 汉语和藏语 缅甸语 彝语 嘉绒语 白语 土家语 西夏语 景颇语 克伦语等共享大量的词汇 尤其是最基本的词汇 如人称代词 数词 亲属关系 身体部位词等 1 比如古汉语中 五 吾 鱼 的发音 和藏语 缅语这三个词的发音都非常相似 而三个词的语义并没有联系 而且都是语言里面非常基本的词汇 很难从其它语言借用 因此认定这几个词有共同来源的 1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1 类型学 编辑 语序 编辑 在汉语族 白语支 克伦语支和木卢语支之外 汉藏语最普遍的语序是宾语 谓语 比如 我饭吃 31 43汉语和白语还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主谓宾语序语言 是将从句放在它们所修饰的名词前面 31 50大多数学者相信主宾谓语序是原始的语序 汉语 克伦语支和白语是受东南亚语言联盟相邻语言的影响 才将谓语和宾语的顺序颠倒的 31 43 45 32 201 214这一理论被罗端等 2007 批评为不完善 他们转而将原始汉藏语语序构拟为主谓宾 33 形态 编辑 霍奇森在1849年注意到分布在从喜马偕尔邦至尼泊尔东部横跨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域上的 代词化 综合语 语言 和 非代词化 分析语 语言之间的区别 Konow 1909 将代词化语言解释为是蒙达语族底层 并认为印度 中国地区的语言本质上是孤立的 带声调的 稍后马思佩罗将假定的底层定为印度 雅利安语支 直到白保罗 这些语言的屈折系统才被 部分地 认为是语系内本来就存在的 学者对各种语言中共有的系统多大程度上能够重建为祖语抱有争议 8 430 34 29 32配列上看 许多藏缅语都有作格和 或反作格 不是施事的论元 标记 不过 反作格标记没法构拟进早期的祖语中 可能是后来的创新 34 34 35大部分语言学家认为 原始汉藏语的语音和语法和嘉绒语相似 没有明确的声调系统 有复辅音 有复杂的动词形态 法国学者奥德里库尔早在1954年发现汉语的声调是後起的 35 原始漢語没有声调 到了南北朝韵尾 s和喉塞音分别演变成去声和上声 上古汉语也有保留少量综合性特征 例如 使动的s 前缀 登 端母登韵 上古汉语 teeŋ 增 精母登韵 s teeŋ 嘉绒语和藏语裡存在着同样的s 使动前缀 按照历史语言学的定论 声调的有无 语序 动词 主语和宾语的相对位置 音节结构等类型特征无法支持或者否认语言同源关系的假设 因为这些特征容易扩散到不同的语系 惟有共同的形态成分 前缀 後缀 中缀 元音交替等 和基本词汇才能证明这种关系 同源关系 编辑汉藏语系各语言之间存在很多同源词 由于原始汉藏语的分化经历了很长时间 对于原始汉藏语的拟构 学术上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另外汉字在表音方面的不足 使得原始汉语的拟构存在多种版本 下表给出了一个汉藏语系各语言之间的同源词 基数词 36 原始汉藏语 上古汉语 原始藏语 原始克伦语 原始缅甸语 原始克钦 景颇 语 原始喜马拉雅语 原始博多 加罗语 原始库基语 原始那加语 1 k tyig yit g cig teg t i se k at k at 2 k nyis nyis g nis k ni n i nis g ni ni k ni 3 k t um sum sum g sum som sum sum g tam t um k t um 4 p li s yiy b liy wir p li p li bri li p li 5 p ŋa l ŋa ŋaʔ lŋya ŋaʔ ŋa p ŋa p ŋa b ŋa p ŋa r ŋa p ŋa 6 t r uk k r uk C r uk d ruk xru khyok k ru t ruk k rōk k ruk p ruk t ruk 7 s Nis tshyit s nis noy nit s nit nis s ni s ni s ni 8 t r iat p ret b r gyat xroq slit siat zyad cat t riat sot 9 t kua kwyuʔ d kuw gu ko t ku gu t ku t ku t ko 10 tsi gyip tsi y ts i tse t tsel tsi t tsi tsom 參見 编辑 语言主题 语言学主题 漢藏語列表 中國語言列表 漢藏語系注釋 编辑 1 00 1 01 1 02 1 03 1 04 1 05 1 06 1 07 1 08 1 09 1 10 1 11 1 12 1 13 1 14 1 15 1 16 1 17 严实 汉藏语系背后的民族源流 www gmw cn 北京日报 2019 06 05 2020 10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31 2 0 2 1 2 2 2 3 2 4 Matisoff 1991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Matisoff1991 help 3 0 3 1 3 2 Norman 1988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Norman1988 help 4 0 4 1 4 2 Baxter 1992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Baxter1992 help Bodman 1980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Bodman1980 help Beckwith 2002a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Beckwith2002a help 7 0 7 1 Thurgood 2003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Thurgood2003 help 8 0 8 1 8 2 8 3 8 4 8 5 Handel 2008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Handel2008 help Gong 1980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Gong1980 help Hill 2014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Hill2014 help Hale 1982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Hale1982 help Lewis Simons amp Fennig 2015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LewisSimonsFennig2015 help 13 0 13 1 Taylor 1992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Taylor1992 help 14 0 14 1 Wheatley 2003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Wheatley2003 help 15 0 15 1 15 2 Tournadre 2014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Tournadre2014 help Sagart et al 2019 第10319 10320頁 Jacques Guillaume and Alexis Michaud Approaching the historical phonology of three highly eroded Sino Tibetan languages Naxi Na and Laze Diachronica 28 4 2011 Blench Roger and Mark W Post Rethinking Sino Tibetan phyloge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rtheast Indian languages Trans Himalayan Linguistics 266 2014 Zhang et al 2019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ZhangYanPanJin2019 help 20 0 20 1 潘悟云谈汉藏语的历史起源研究 语言 www sohu com 2020 10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13 英语 Benedict Paul Sino Tibetan A Conspectus 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72 Matisoff James A Handbook of Proto Tibeto Burman system and philosophy of Sino Tibetan reconstruction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张梦翰 等 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Sino Tibetan origi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Neolithic Nature 569 7754 2019 Sagart Laurent et al Dated language phylogenies shed light on the ancestry of Sino Tibeta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 21 2019 Blench amp Post 2014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BlenchPost2014 help Blench Roger 2009 If agriculture cannot be reconstructed for Proto Sino Tibetan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42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 清迈 2009 11 2 4 slid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an Driem George Sino bodic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97 van Driem 2005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van Driem2005 help Zhang Hanzhi Ji Ting Pagel Mark Mace Ruth Dated phylogeny suggests early Neolithic origin of Sino Tibetan languages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11 27 10 1 2022 10 13 ISSN 2045 2322 PMC 7695722 PMID 33247154 doi 10 1038 s41598 020 77404 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07 英语 引文格式1维护 PMC格式 link Driem George Louis Languages of the Himalayas an ethnolinguistic handbook of the greater Himalayan Region contain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ymbiotic theory of language Brill 2001 31 0 31 1 31 2 Dryer 2003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Dryer2003 help Charles N Li amp Sandra A Thompson An explanation of word order change SVO gt SOV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1974 12 Djamouri Redouane Paul Wautraud Whitman John Reconstructing VO constituent order for proto Sino Tibetan 第8届国际历史语言学大会 2007 34 0 34 1 LaPolla 2003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LaPolla2003 help Haudricourt Andre Georges 1961 Bipartition Et Tripartition Des Systemes de Tons Dans Quelques Langues d Extreme Orient Bulletin de La Societe de Linguistique de Paris 56 1 163 80 English translation by Christopher Court Two way and Three way Splitting of Tonal Systems in Some Far Eastern Languages 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Court In Tai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edited by Jimmy G Harris and Richard B Noss 58 86 Bangkok Central Institute of English Language Mahidol University 1972 Numbers in Sino Tibetan Languages 2010 07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5 14 Sagart Laurent Jacques Guillaume Lai Yunfan Ryder Robin Thouzeau Valentin Greenhill Simon J List Johann Mattis Dated language phylogenies shed light on the history of Sino Tibeta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9 116 21 10317 10322 PMC 6534992 PMID 31061123 doi 10 1073 pnas 1817972116 简明摘要 ScienceDaily May 6 2019 外部链接 编辑 英文 Ethnologue Language family trees 中文 西方汉藏语研究简介 英文 Numbers in Sino Tibetan Languag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汉藏语系 amp oldid 7582273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