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Ubh

Unbihexium化學符號Ubh)是一種尚未被發現的化學元素原子序數是126。直到这个元素被发现、确认并确定了永久名称之前,UnbihexiumUbh分别为这个元素的暫定系统命名和化学符号。在扩展元素周期表中,Ubh位於第8週期,预测是屬於g區超锕系元素。由於Ubh的質子數126為理論上的幻數之一,該元素可能處在假想的超重元素穩定島的中央,其部分同位素可能具有很長的半衰期,尤其是中子數可能亦為幻數的310
126
Ubh
354
126
Ubh
[4],可能是穩定島中壽命最長的核素,因而受到核物理學家的關注。

Ubh 126Ubh
氫(非金屬) 氦(惰性氣體)
鋰(鹼金屬) 鈹(鹼土金屬) 硼(類金屬) 碳(非金屬) 氮(非金屬) 氧(非金屬) 氟(鹵素) 氖(惰性氣體)
鈉(鹼金屬) 鎂(鹼土金屬) 鋁(貧金屬) 矽(類金屬) 磷(非金屬) 硫(非金屬) 氯(鹵素) 氬(惰性氣體)
鉀(鹼金屬) 鈣(鹼土金屬) 鈧(過渡金屬) 鈦(過渡金屬) 釩(過渡金屬) 鉻(過渡金屬) 錳(過渡金屬) 鐵(過渡金屬) 鈷(過渡金屬) 鎳(過渡金屬) 銅(過渡金屬) 鋅(過渡金屬) 鎵(貧金屬) 鍺(類金屬) 砷(類金屬) 硒(非金屬) 溴(鹵素) 氪(惰性氣體)
銣(鹼金屬) 鍶(鹼土金屬) 釔(過渡金屬) 鋯(過渡金屬) 鈮(過渡金屬) 鉬(過渡金屬) 鎝(過渡金屬) 釕(過渡金屬) 銠(過渡金屬) 鈀(過渡金屬) 銀(過渡金屬) 鎘(過渡金屬) 銦(貧金屬) 錫(貧金屬) 銻(類金屬) 碲(類金屬) 碘(鹵素) 氙(惰性氣體)
銫(鹼金屬) 鋇(鹼土金屬) 鑭(鑭系元素) 鈰(鑭系元素) 鐠(鑭系元素) 釹(鑭系元素) 鉕(鑭系元素) 釤(鑭系元素) 銪(鑭系元素) 釓(鑭系元素) 鋱(鑭系元素) 鏑(鑭系元素) 鈥(鑭系元素) 鉺(鑭系元素) 銩(鑭系元素) 鐿(鑭系元素) 鎦(鑭系元素) 鉿(過渡金屬) 鉭(過渡金屬) 鎢(過渡金屬) 錸(過渡金屬) 鋨(過渡金屬) 銥(過渡金屬) 鉑(過渡金屬) 金(過渡金屬) 汞(過渡金屬) 鉈(貧金屬) 鉛(貧金屬) 鉍(貧金屬) 釙(貧金屬) 砈(類金屬) 氡(惰性氣體)
鍅(鹼金屬) 鐳(鹼土金屬) 錒(錒系元素) 釷(錒系元素) 鏷(錒系元素) 鈾(錒系元素) 錼(錒系元素) 鈽(錒系元素) 鋂(錒系元素) 鋦(錒系元素) 鉳(錒系元素) 鉲(錒系元素) 鑀(錒系元素) 鐨(錒系元素) 鍆(錒系元素) 鍩(錒系元素) 鐒(錒系元素) 鑪(過渡金屬) 𨧀(過渡金屬) 𨭎(過渡金屬) 𨨏(過渡金屬) 𨭆(過渡金屬) 䥑(預測為過渡金屬) 鐽(預測為過渡金屬) 錀(預測為過渡金屬) 鎶(過渡金屬) 鉨(預測為貧金屬) 鈇(貧金屬) 鏌(預測為貧金屬) 鉝(預測為貧金屬) 鿬(預測為鹵素) 鿫(預測為惰性氣體)
Uue(預測為鹼金屬) Ubn(預測為鹼土金屬)
143 Uqt(化學性質未知) 144 Uqq(化學性質未知) 145 Uqp(化學性質未知) 146 Uqh(化學性質未知) 147 Uqs(化學性質未知) 148 Uqo(化學性質未知) 149 Uqe(化學性質未知) 150 Upn(化學性質未知) 151 Upu(化學性質未知) 152 Upb(化學性質未知) 153 Upt(化學性質未知) 154 Upq(化學性質未知) 155 Upp(化學性質未知) 156 Uph(化學性質未知) 157 Ups(化學性質未知) 158 Upo(化學性質未知) 159 Upe(化學性質未知) 160 Uhn(化學性質未知) 161 Uhu(化學性質未知) 162 Uhb(化學性質未知) 163 Uht(化學性質未知) 164 Uhq(化學性質未知) 165 Uhp(化學性質未知) 166 Uhh(化學性質未知) 167 Uhs(化學性質未知) 168 Uho(化學性質未知) 169 Uhe(化學性質未知) 170 Usn(化學性質未知) 171 Usu(化學性質未知) 172 Usb(化學性質未知)
121 Ubu(化學性質未知) 122 Ubb(化學性質未知) 123 Ubt(化學性質未知) 124 Ubq(化學性質未知) 125 Ubp(化學性質未知) 126 Ubh(化學性質未知) 127 Ubs(化學性質未知) 128 Ubo(化學性質未知) 129 Ube(化學性質未知) 130 Utn(化學性質未知) 131 Utu(化學性質未知) 132 Utb(化學性質未知) 133 Utt(化學性質未知) 134 Utq(化學性質未知) 135 Utp(化學性質未知) 136 Uth(化學性質未知) 137 Uts(化學性質未知) 138 Uto(化學性質未知) 139 Ute(化學性質未知) 140 Uqn(化學性質未知) 141 Uqu(化學性質未知) 142 Uqb(化學性質未知)
※註:119號及以後的元素並無公認的排位,上表
之排位是從理論計算的電子排布推論而得的一種
-

Ubh

-[a]
UbpUbhUbs
概況
名稱·符號·序數Unbihexium·Ubh·126
元素類別未知
可能為超錒系元素
·週期·不適用·8·g
標準原子質量未知
电子排布[Og] 5g2 6f2 7d1 8s2 8p1
(預測[2]
2, 8, 18, 32, 34, 20, 9, 3
(預測)
Ubh的电子層(2, 8, 18, 32, 34, 20, 9, 3
(預測))
物理性質
物態固體(預測)
原子性質
氧化态(1)、(2)、(4)、(6)、(8)(預測)[3]

基於對其高核穩定性假設的興趣,科學家在1971年首次嘗試合成Ubh,並在之後幾年內曾試著從天然樣本中尋找該元素的存在。期間雖然有一些觀察成果被發表,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些實驗結果並不準確。時至今日,Ubh仍未被成功合成出來,在自然界中也沒有發現任何Ubh同位素存在的跡象。不同模型對Ubh穩定性的預測差異很大,有些學者認為穩定島應該位於原子序數較低的超重元素之間,可能更接近

預計Ubh是一種化學性質活潑的超錒系元素,具有從+1到+8的多種氧化態,並且可能是的較重同类物英语congener (chemistry)。其5g、6f、7d和8p軌域能階也預計會相互重疊,使得對該元素化學性質的預測變得複雜。

概论 编辑

超重元素的合成 编辑

 
核聚变反应的图示。两个原子核融合成一个,并发射出一个中子。在这一刻,这个反应和用来创造新元素的反应是相似的,唯一可能的区别是它有时会释放几个中子,或者根本不释放中子。
外部视频链接
  基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计算,核聚变未成功的可视化[5]

超重元素[b]原子核是在两个不同大小的原子核[c]的聚变中产生的。粗略地说,两个原子核的质量之差越大,两者就越有可能发生反应。[11]由较重原子核组成的物质会作為靶子,被较轻原子核的粒子束轰击。两个原子核只能在距离足够近的时候,才能聚变成一个原子核。原子核都带正电荷,会因为静电排斥力而相互排斥,所以只有两个原子核的距离足够短时,强核力才能克服这个排斥力并发生聚变。粒子束因此被粒子加速器大大加速,以使这种排斥力与粒子束的速度相比变得微不足道。[12]施加到粒子束上以加速它们的能量可以使它们的速度达到光速的十分之一。但是,如果施加太多能量,粒子束可能会分崩离析。[12]

不过,只是靠得足够近不足以使两个原子核聚变:当两个原子核逼近彼此时,它们通常会融為一體约10−20秒,之後再分開(分開後的原子核不需要和先前相撞的原子核相同),而非形成单一的原子核。[12][13]这是因为在尝试形成单个原子核的过程中,静电排斥力会撕开正在形成的原子核。[12]每一对目标和粒子束的特征在于其截面,即两个原子核彼此接近时发生聚变的概率。[d]这种聚变是量子效应的结果,其中原子核可以通过静电排斥隧穿。如果两个原子核可以在该阶段之后保持靠近,则多个核相互作用会导致能量的重新分配和平衡。[12]

两个原子核聚变产生的原子核处于非常不稳定,[12]被称为复合原子核英语compound nucleus激发态[15]复合原子核为了达到更稳定的状态,可能会直接裂变[16]或是放出一些中子来带走激发能量。如果激发能量太小,无法放出中子,复合原子核就会放出γ射线来带走激发能量。这个过程会在原子核碰撞后的10−16秒发生,并创造出更稳定的原子核。[16]原子核只有在10−14秒内不衰变IUPAC/IUPAP联合工作小组才会认为它是化学元素。这个值大约是原子核得到它的外层电子,显示其化学性质所需的时间。[17][e]

衰变和探测 编辑

粒子束穿过目标后,会到达下一个腔室——分离室。如果反应产生了新的原子核,它就会被这个粒子束携带。[19]在分离室中,新的原子核会从其它核素(原本的粒子束和其它反应产物)中分离,[f]到达半导体探测器英语Semiconductor detector后停止。这时标记撞击探测器的确切位置、能量和到达时间。[19]这个转移需要10−6秒的时间,因此原子核需要存在这么长的时间才能被检测到。[22]若衰变發生,衰變的原子核被再次记录,并测量位置、衰变能量和衰变时间。[19]

原子核的稳定性源自于强核力,但强核力的作用距离很短,随着原子核越来越大,强核力对最外层的核子质子和中子)的影响减弱。同时,原子核会被质子之间,范围不受限制的静电排斥力撕裂。[23]强核力提供的核结合能以线性增长,而静电排斥力则以原子序数的平方增长。后者增长更快,对重元素和超重元素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24][25]超重元素理论预测[26]及实际观测到[27]的主要衰变方式,即α衰变自发裂变都是这种排斥引起的。[g]几乎所有会α衰变的核素都有超过210个核子,[29]而主要通过自发裂变衰变的最轻核素有238个核子。[27]有限位势垒在这两种衰变方式中抑制了原子核衰变,但原子核可以隧穿这个势垒,发生衰变。[24][25]

 
基于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中设置的杜布纳充气反冲分离器,用于产生超重元素的装置方案。在检测器和光束聚焦装置内的轨迹会因为前者的磁偶极英语Magnetic dipole和后者的四极磁体英语Quadrupole magnet而改变。[30]

放射性衰变中常产生α粒子是因为α粒子中的核子平均质量足够小,足以使α粒子有多余能量离开原子核。[31]自发裂变则是由静电排斥力将原子核撕裂而致,会产生各种不同的产物。[25]随着原子序数增加,自发裂变迅速变得重要:自发裂变的部分半衰期从92号元素到102号元素下降了23个数量级,[32]从90号元素到100号元素下降了30个数量级。[33]早期的液滴模型因此表明有约280个核子的原子核的裂变势垒英语Fission barrier会消失,因此自发裂变会立即发生。[25][34]之后的核壳层模型表明有大约300个核子的原子核将形成一个稳定岛,其中的原子核不易发生自发裂变,而是会发生半衰期更长的α衰变。[25][34]随后的发现表明预测存在的稳定岛可能比原先预期的更远,还发现长寿命锕系元素和稳定岛之间的原子核发生变形,获得额外的稳定性。[35]对较轻的超重核素[36]以及那些更接近稳定岛的核素[32]的实验发现它们比先前预期的更难发生自发裂变,表明核壳层效应变得重要。[h]

α衰变由发射出去的α粒子记录,在原子核衰变之前就能确定衰变产物。如果α衰变或连续的α衰变产生了已知的原子核,则可以很容易地确定反应的原始产物。[i]因为连续的α衰变都会在同一个地方发生,所以通过确定衰变发生的位置,可以确定衰变彼此相关。[19]已知的原子核可以通过它经历的衰变的特定特征来识别,例如衰变能量(或更具体地说,发射粒子的动能)。[j]然而,自发裂变会产生各种分裂产物,因此无法从其分裂产物确定原始核素。[k]

嘗試合成超重元素的物理学家可以获得的信息是探测器收集到的信息,即原子核到达探测器的位置、能量、时间以及它衰变的信息。他们分析这些数据并试图得出结论,確認它确实是由新元素引起的。如果提供的数据不足以得出创造出来的核素确实是新元素的结论,且对观察到的现象没有其他解释,就可能在解释数据时出现错误。[l]

历史 编辑

Unbihexium的名字是作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占位符使用的,例如用于关于探求126号元素的科学文章中。以后的超铀元素都是人工制造的,并且通常最终以科学家的名字或在原子物理中做出贡献的实验室的所在地的名字命名。

第一次嘗試合成Ubh 126号元素是在1971年,Bimot等人使用了所謂的“熱核聚變反應”[47]

 

在實驗中,觀察到的具有高能量的α粒子,這可能可以視為成功合成Ubh 126号元素後發生的衰變現象,但最近的研究發現實際上該α粒子並不是來自Ubh 126号元素,因此該次實驗並沒有成功。

1976年,几位科学家宣称他们在一块独居石中发现了126号元素以及其他一些元素。[48][49]

性質 编辑

根据使用非相对论Skyrme能量密度按Hartree-Fock-Bogoliubov法进行的计算,其很可能是在一个稳定性"井"中或稳定元素岛中最稳定的元素。較早期的文獻認為310Ubh具有126質子,與184中子184126都是幻數,且根據哈特里-福克方程126質子正好填滿了一個質子殼層,故310Ubh可能具有很長的半衰期[50][51],並為穩定元素島的中央。然而後來的核殼層模型認為中子的殼層可能與質子的殼層不同,而認為穩定元素島的中央可能是354Ubh[52]

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所使用的核素圖中預測了小於等於Z = 149和N = 256 的一系列核素之衰變方式。 而在Z = 126 (右上),β穩定(不β衰變的界線)線穿過不穩定區域向自發裂變(半衰期小於1奈秒)的區域,並延伸到N = 228填滿核殼層位置的附近形成一個穩定的“海岬”,其中可能包含了雙幻數的354Ubh,為穩定元素島的中央[52]

估计的126号元素的外观和性质 编辑

合成方式 编辑

目標 發射體 CN 結果
182Hf 136Xe 318Ubh 尚未嘗試
232Th 84Kr 316Ubh 至今失敗
243Am 67Zn 310Ubh 尚未嘗試
248Cm 62Ni 310Ubh 尚未嘗試
249Bk 61Ni 310Ubh 尚未嘗試
251Cf 59Co 310Ubh 尚未嘗試
254Es 56Fe 310Ubh 尚未嘗試
257Fm 53Mn 310Ubh 尚未嘗試
260Md 50Ti 310Ubh 尚未嘗試
268Db 42Ca 310Ubh 尚未嘗試

預測化學品 编辑

由於Ubh会迅速氧化所以可能形成UbhO(氧化Ubh),由於推測的外層電子(2, 8, 18, 32, 38, 18, 8, 2)最外層只有兩個,故易形成Ubh2+的陽離子所以UbhO溶於水將形成Ubh(OH)2。預測Ubh能與酸性物質反應,與鹽酸(HCl)反應也可能形成Ubh鹽即UbhCl2;與硫酸H2SO4)反應也可能形成Ubh的硫酸鹽即UbhSO4

在小說中 编辑

在John Byrne所著的《Action Comics》一书中,将氪星石元素虚构为元素周期表中的126号元素。[53]

注釋 编辑

  1. ^ 原子序的上限為173[1]
  2. ^ 核物理学中,原子序高的元素可称为重元素,如82号元素。超重元素通常指原子序大于103(也有大于100[6]或112[7]的定义)的元素。有定义认为超重元素等同于锕系后元素,因此认为还未发现的超锕系元素不是超重元素。[8]
  3. ^ 2009年,由尤里·奥加涅相引领的团队发表了他们尝试通过对称的136Xe + 136Xe反应合成𬭶的结果。他们未能在这个反应中观察到单个原子,因此设置截面,即发生核反应的概率的上限为2.5 pb[9]作为比较,发现𬭶的反应208Pb + 58Fe的截面为19+19
    -11
     pb。[10]
  4. ^ 施加到粒子束以加速它的能量也会影响截面。举个例子,在28
    14
    Si
    + 1
    0
    n
    28
    13
    Al
    + 1
    1
    p
    反应中,截面会从12.3 MeV的370 mb变化成18.3 MeV的160 mb,最高值是13.5 MeV的380 mb。[14]
  5. ^ 这个值也是普遍接受的复合原子核寿命上限。[18]
  6. ^ 分离基于产生的原子核会比未反应的粒子束更慢地通过目标这一点。分离器中包含电场和磁场,它们对运动粒子的影响会因粒子的特定速度而被抵消。[20]飞行时间质谱法英语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和反冲能量的测量也有助于分离,两者结合可以估计原子核的质量。[21]
  7. ^ 不是所有放射性衰变都是因为静电排斥力导致的,β衰变便是弱核力导致的。[28]
  8. ^ 早在1960年代,人们就已经知道原子核的基态在能量和形状上的不同,也知道核子数为幻数时,原子核就会更稳定。然而,当时人们假设超重元素的原子核因为过于畸形,无法形成核子结构。[32]
  9. ^ 超重元素的原子核的质量通常无法直接测量,所以是根据另一个原子核的质量间接计算得出的。[37]2018年,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首次直接测量了超重原子核的质量,[38]它的质量是根据转移后原子核的位置确定的(位置有助于确定其轨迹,这与原子核的质荷比有关,因为转移是在有磁铁的情况下完成的)。[39]
  10. ^ 如果在真空中发生衰变,那么由于孤立系统在衰变前后的总动量必须保持守恒,衰变产物也将获得很小的速度。这两个速度的比值以及相应的动能比值与两个质量的比值成反比。衰变能量等于α粒子和衰变产物的已知动能之和。[29]这些计算也适用于实验,但不同之处在于原子核在衰变后不会移动,因为它与探测器相连。
  11. ^ 自发裂变是由苏联科学家格奥尔基·弗廖罗夫发现的,[40]而他也是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科学家,所以自发裂变就成了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经常讨论的课题。[41]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认为自发裂变的信息不足以声称合成元素,他们认为对自发裂变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无法将其用于识别新元素,因为很难确定复合原子核是不是仅喷射中子,而不是质子或α粒子等带电粒子。[18]因此,他们更喜欢通过连续的α衰变将新的同位素与已知的同位素联系起来。[40]
  12. ^ 举个例子,1957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省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物理研究所错误鉴定102号元素。[42]早先没有关于该元素发现的明确声明,所以瑞典、美国、英国发现者将其命名为nobelium。后来证明该鉴定是错误的。[43]次年,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无法重现瑞典的结果。他们宣布合成了该元素,但后来也被驳回。[43]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坚持认为他们第一个发现该元素,并建议把新元素命名为joliotium,[44]而这个名称也没有被接受(他们后来认为102号元素的命名是仓促的)。[45]由于nobelium这个名称在三十年间已被广泛使用,因此没有更名。[46]

参考资料 编辑

  1. ^ Walter Greiner and Stefan Schramm, Am. J. Phys. 76, 509 (2008), and references therein.
  2. ^ Haire, Richard G. Transactinides and the future elements. Morss; Edelstein, Norman M.; Fuger, Jean (编). The Chemistry of the Actinide and Transactinide Elements 3rd.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2006. ISBN 1-4020-3555-1. 
  3. ^ Pyykkö, Pekka. A suggested periodic table up to Z ≤ 172, based on Dirac–Fock calculations on atoms and ions.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11, 13 (1): 161–8. Bibcode:2011PCCP...13..161P. PMID 20967377. doi:10.1039/c0cp01575j. 
  4. ^ Bemis, C.E.; Nix, J.R. Superheavy elements - the quest in perspective (PDF). Comments on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1977, 7 (3): 65–78 [2023-09-29]. ISSN 0010-2709. (原始内容 (PDF)于2019-05-13). 
  5. ^ Wakhle, A.; Simenel, C.; Hinde, D. J.; et al. Simenel, C.; Gomes, P. R. S.; Hinde, D. J.; et al , 编. Comparing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Quasifission Mass Angle Distributions.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Web of Conferences. 2015, 86: 00061. ISSN 2100-014X. doi:10.1051/epjconf/20158600061 . 
  6. ^ Krämer, K. Explainer: superheavy elements. Chemistry World. 2016 [2020-03-15]. (原始内容于2021-05-15) (英语). 
  7. ^ .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2020-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1). 
  8. ^ Eliav, E.; Kaldor, U.; Borschevsky, A.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Transactinide Atoms. Scott, R. A. (编). Encyclopedia of Inorganic and Bioinorganic Chemistry. John Wiley & Sons: 1–16. 2018. ISBN 978-1-119-95143-8. doi:10.1002/9781119951438.eibc2632 (英语). 
  9. ^ Oganessian, Yu. Ts.; Dmitriev, S. N.; Yeremin, A. V.; et al. Attempt to produce the isotopes of element 108 in the fusion reaction 136Xe + 136Xe. Physical Review C. 2009, 79 (2): 024608. ISSN 0556-2813. doi:10.1103/PhysRevC.79.024608 (英语). 
  10. ^ Münzenberg, G.; Armbruster, P.; Folger, H.; et al. (PDF). Zeitschrift für Physik A. 1984, 317 (2): 235–236 [20 October 2012]. Bibcode:1984ZPhyA.317..235M. doi:10.1007/BF0142126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7 June 2015). 
  11. ^ Subramanian, S. Making New Elements Doesn't Pay. Just Ask This Berkeley Scientist.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020-01-18]. (原始内容于2019-12-11).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Ivanov, D. Сверхтяжелые шаги в неизвестное [Superheavy steps into the unknown]. nplus1.ru. 2019 [2020-02-02]. (原始内容于2020-04-23) (俄语). 
  13. ^ Hinde, D. Something new and superheavy at the periodic table. The Conversation. 2017 [2020-01-30]. (原始内容于2020-03-17) (英语). 
  14. ^ Kern, B. D.; Thompson, W. E.; Ferguson, J. M. Cross sections for some (n, p) and (n, α) reactions. Nuclear Physics. 1959, 10: 226–234. doi:10.1016/0029-5582(59)90211-1 (英语). 
  15. ^ Nuclear Reactions (PDF): 7–8. [2020-01-27]. (原始内容 (PDF)于2020-11-30).  Published as Loveland, W. D.; Morrissey, D. J.; Seaborg, G. T. Nuclear Reactions. Modern Nuclear Chemistry.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5: 249–297. ISBN 978-0-471-76862-3. doi:10.1002/0471768626.ch10 (英语). 
  16. ^ 16.0 16.1 Krása, A. Neutron Sources for ADS. Faculty of Nuclear Sciences and Physical Engineering (Czech Technical University in Prague). 2010: 4–8. S2CID 28796927. 
  17. ^ Wapstra, A. H. Criteria that must be satisfied for the discovery of a new chemical element to be recognized (PD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1991, 63 (6): 883 [2021-11-28]. ISSN 1365-3075. doi:10.1351/pac199163060879. (原始内容 (PDF)于2021-10-11) (英语). 
  18. ^ 18.0 18.1 Hyde, E. K.; Hoffman, D. C.; Keller, O. L. A History and Analysis of the Discovery of Elements 104 and 105. Radiochimica Acta. 1987, 42 (2): 67–68 [2021-11-27]. ISSN 2193-3405. doi:10.1524/ract.1987.42.2.57. (原始内容于2021-11-27). 
  19. ^ 19.0 19.1 19.2 19.3 Chemistry World. How to Make Superheavy Elements and Finish the Periodic Table [Video]. Scientific American. 2016 [2020-01-27]. (原始内容于2020-04-21) (英语). 
  20. ^ Hoffman, Ghiorso & Seaborg 2000,第334頁.
  21. ^ Hoffman, Ghiorso & Seaborg 2000,第335頁.
  22. ^ Zagrebaev, V.; Karpov, A.; Greiner, W. Future of superheavy element research: Which nuclei could be synthesized within the next few years?.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2013, 420: 3. ISSN 1742-6588. doi:10.1088/1742-6596/420/1/012001 . 
  23. ^ Beiser 2003,第432頁.
  24. ^ 24.0 24.1 Pauli, N. Alpha decay (PDF). Introductory Nuclear,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 (Nuclear Physics Part).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2019 [2020-02-16]. (原始内容 (PDF)于2021-11-28).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Pauli, N. Nuclear fission (PDF). Introductory Nuclear,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 (Nuclear Physics Part).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2019 [2020-02-16]. (原始内容 (PDF)于2021-10-21). 
  26. ^ Staszczak, A.; Baran, A.; Nazarewicz, W. Spontaneous fission modes and lifetimes of superheavy elements in the nuclear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Physical Review C. 2013, 87 (2): 024320–1. ISSN 0556-2813. doi:10.1103/physrevc.87.024320 . 
  27. ^ 27.0 27.1 Kondev, F. G.; Wang, M.; Huang, W. J.; Naimi, S.; Audi, G. The NUBASE2020 evaluation of nuclear properties (PDF). Chinese Physics C. 2021, 45 (3): 030001. doi:10.1088/1674-1137/abddae. 
  28. ^ Beiser 2003,第439頁.
  29. ^ 29.0 29.1 Beiser 2003,第433頁.
  30. ^ Aksenov, N. V.; Steinegger, P.; Abdullin, F. Sh.; et al. On the volatility of nihonium (Nh, Z = 113).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A. 2017, 53 (7): 158. ISSN 1434-6001. doi:10.1140/epja/i2017-12348-8 (英语). 
  31. ^ Beiser 2003,第432–433頁.
  32. ^ 32.0 32.1 32.2 Oganessian, Yu. Nuclei in the "Island of Stability" of Superheavy Elements.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2012, 337: 012005–1–012005–6. ISSN 1742-6596. doi:10.1088/1742-6596/337/1/012005 . 
  33. ^ Moller, P.; Nix, J. R. Fission properties of the heaviest elements (PDF). Dai 2 Kai Hadoron Tataikei no Simulation Symposium, Tokai-mura, Ibaraki, Japan.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1994 [2020-02-16]. (原始内容 (PDF)于2021-11-01). 
  34. ^ 34.0 34.1 Oganessian, Yu. Ts. Superheavy elements. Physics World. 2004, 17 (7): 25–29 [2020-02-16]. doi:10.1088/2058-7058/17/7/31. (原始内容于2021-11-28). 
  35. ^ Schädel, M. Chemistry of the superheavy element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5, 373 (2037): 20140191. ISSN 1364-503X. PMID 25666065. doi:10.1098/rsta.2014.0191  (英语). 
  36. ^ Hulet, E. K. Biomodal spontaneous fission. 50th Anniversary of Nuclear Fission, Leningrad, USSR. 1989. Bibcode:1989nufi.rept...16H. 
  37. ^ Oganessian, Yu. Ts.; Rykaczewski, K. P. A beachhead on the island of stability. Physics Today. 2015, 68 (8): 32–38 [2021-11-28]. ISSN 0031-9228. OSTI 1337838. doi:10.1063/PT.3.2880. (原始内容于2021-11-28) (英语). 
  38. ^ Grant, A. Weighing the heaviest elements. Physics Today. 2018. doi:10.1063/PT.6.1.20181113a (英语). 
  39. ^ Howes, L. Exploring the superheavy elements at the end of the periodic table.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2019 [2020-01-27]. (原始内容于2021-11-28) (英语). 
  40. ^ 40.0 40.1 Robinson, A. E. The Transfermium Wars: Scientific Brawling and Name-Calling during the Cold War. Distillations. 2019 [2020-02-22]. (原始内容于2021-11-28) (英语). 
  41. ^ Популярная библиотека химических элементов. Сиборгий (экавольфрам) [Popular library of chemical elements. Seaborgium (eka-tungsten)]. n-t.ru. [2020-01-07] (俄语).  Reprinted from Экавольфрам [Eka-tungsten]. Популярная библиотека химических элементов. Серебро — Нильсборий и далее [Popular library of chemical elements. Silver through nielsbohrium and beyond]. Nauka. 1977 (俄语). 
  42. ^ Nobelium - Element information, properties and uses | Periodic Tabl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20-03-01]. (原始内容于2021-03-08) (英语). 
  43. ^ 43.0 43.1 Kragh 2018,第38–39頁.
  44. ^ Kragh 2018,第40頁.
  45. ^ Ghiorso, A.; Seaborg, G. T.; Oganessian, Yu. Ts.; et al. Responses on the report 'Discovery of the Transfermium elements' followed by reply to the responses by Transfermium Working Group (PD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1993, 65 (8): 1815–1824 [2016-09-07]. doi:10.1351/pac199365081815. (原始内容 (PDF)于2013-11-25) (英语). 
  46. ^ Commission on Nomenclature of Inorganic Chemistry. Names and symbols of transfermium elements (IUPAC Recommendations 1997) (PD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1997, 69 (12): 2471–2474 [2021-11-28]. doi:10.1351/pac199769122471. (原始内容 (PDF)于2021-10-11) (英语). 
  47. ^ クリプトン加速による類似研究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7-19Physical Review Cアメリカ物理学会
  48. ^ Primordial Superheavy Element 126 Phys. Rev. Lett. 37, 664 – Published 13 September 1976
  49. ^ Evidence for Primordial Superheavy Elements Phys. Rev. Lett. 37, 11 – Published 5 July 1976
  50. ^ Emsley, John.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An A–Z Guide to the Elements New.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592. ISBN 978-0-19-960563-7. 
  51. ^ Mitch Jacoby. Element 126 As-yet-unsynthesized superheavy atom should form a stable diatomic molecule with fluorine.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2006-03-06 [2018-01-29]. (原始内容于2008-10-01). 
  52. ^ 52.0 52.1 Koura, H. Decay modes and a limit of existence of nuclei in the superheavy mass region (PDF).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the Transactinide Elements. 2011 [18 November 2018].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7-04). 
  53. ^ Science Q&A: Is there such thing as Kryptonite?. BluePrint. April 23, 2012 [2018-01-28]. (原始内容于2019-08-13). Kryptonite was described in the first season episode of “Lois and Clark: The New Adventures of Superman” as a transuranic element (element 126) that eventually decays into solid iron. 

参考书目 编辑

  • Beiser, A. Concepts of modern physics 6th. McGraw-Hill. 2003. ISBN 978-0-07-244848-1. OCLC 48965418. 
  • Hoffman, D. C.; Ghiorso, A.; Seaborg, G. T. The Transuranium People: The Inside Story. World Scientific. 2000. ISBN 978-1-78-326244-1. 
  • Kragh, H. From Transuranic to Superheavy Elements: A Story of Dispute and Creation. Springer. 2018. ISBN 978-3-319-75813-8. 

參見 编辑

  • 镎下元素(Eka-neptunium)—钚下元素(Eka-plutonium)—镅下元素(Eka-Americium)
  • 125号元素127号元素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1年4月17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href, te.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1年4月17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Ubh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a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a 标签 Unbihexium 化學符號為Ubh 是一種尚未被發現的化學元素 原子序數是126 直到这个元素被发现 确认并确定了永久名称之前 Unbihexium和Ubh分别为这个元素的暫定系统命名和化学符号 在扩展元素周期表中 Ubh位於第8週期 预测是屬於g區的超锕系元素 由於Ubh的質子數126為理論上的幻數之一 該元素可能處在假想的超重元素穩定島的中央 其部分同位素可能具有很長的半衰期 尤其是中子數可能亦為幻數的310126 Ubh 或354126 Ubh 4 可能是穩定島中壽命最長的核素 因而受到核物理學家的關注 Ubh 126Ubh氫 非金屬 氦 惰性氣體 鋰 鹼金屬 鈹 鹼土金屬 硼 類金屬 碳 非金屬 氮 非金屬 氧 非金屬 氟 鹵素 氖 惰性氣體 鈉 鹼金屬 鎂 鹼土金屬 鋁 貧金屬 矽 類金屬 磷 非金屬 硫 非金屬 氯 鹵素 氬 惰性氣體 鉀 鹼金屬 鈣 鹼土金屬 鈧 過渡金屬 鈦 過渡金屬 釩 過渡金屬 鉻 過渡金屬 錳 過渡金屬 鐵 過渡金屬 鈷 過渡金屬 鎳 過渡金屬 銅 過渡金屬 鋅 過渡金屬 鎵 貧金屬 鍺 類金屬 砷 類金屬 硒 非金屬 溴 鹵素 氪 惰性氣體 銣 鹼金屬 鍶 鹼土金屬 釔 過渡金屬 鋯 過渡金屬 鈮 過渡金屬 鉬 過渡金屬 鎝 過渡金屬 釕 過渡金屬 銠 過渡金屬 鈀 過渡金屬 銀 過渡金屬 鎘 過渡金屬 銦 貧金屬 錫 貧金屬 銻 類金屬 碲 類金屬 碘 鹵素 氙 惰性氣體 銫 鹼金屬 鋇 鹼土金屬 鑭 鑭系元素 鈰 鑭系元素 鐠 鑭系元素 釹 鑭系元素 鉕 鑭系元素 釤 鑭系元素 銪 鑭系元素 釓 鑭系元素 鋱 鑭系元素 鏑 鑭系元素 鈥 鑭系元素 鉺 鑭系元素 銩 鑭系元素 鐿 鑭系元素 鎦 鑭系元素 鉿 過渡金屬 鉭 過渡金屬 鎢 過渡金屬 錸 過渡金屬 鋨 過渡金屬 銥 過渡金屬 鉑 過渡金屬 金 過渡金屬 汞 過渡金屬 鉈 貧金屬 鉛 貧金屬 鉍 貧金屬 釙 貧金屬 砈 類金屬 氡 惰性氣體 鍅 鹼金屬 鐳 鹼土金屬 錒 錒系元素 釷 錒系元素 鏷 錒系元素 鈾 錒系元素 錼 錒系元素 鈽 錒系元素 鋂 錒系元素 鋦 錒系元素 鉳 錒系元素 鉲 錒系元素 鑀 錒系元素 鐨 錒系元素 鍆 錒系元素 鍩 錒系元素 鐒 錒系元素 鑪 過渡金屬 𨧀 過渡金屬 𨭎 過渡金屬 𨨏 過渡金屬 𨭆 過渡金屬 䥑 預測為過渡金屬 鐽 預測為過渡金屬 錀 預測為過渡金屬 鎶 過渡金屬 鉨 預測為貧金屬 鈇 貧金屬 鏌 預測為貧金屬 鉝 預測為貧金屬 鿬 預測為鹵素 鿫 預測為惰性氣體 Uue 預測為鹼金屬 Ubn 預測為鹼土金屬 143 Uqt 化學性質未知 144 Uqq 化學性質未知 145 Uqp 化學性質未知 146 Uqh 化學性質未知 147 Uqs 化學性質未知 148 Uqo 化學性質未知 149 Uqe 化學性質未知 150 Upn 化學性質未知 151 Upu 化學性質未知 152 Upb 化學性質未知 153 Upt 化學性質未知 154 Upq 化學性質未知 155 Upp 化學性質未知 156 Uph 化學性質未知 157 Ups 化學性質未知 158 Upo 化學性質未知 159 Upe 化學性質未知 160 Uhn 化學性質未知 161 Uhu 化學性質未知 162 Uhb 化學性質未知 163 Uht 化學性質未知 164 Uhq 化學性質未知 165 Uhp 化學性質未知 166 Uhh 化學性質未知 167 Uhs 化學性質未知 168 Uho 化學性質未知 169 Uhe 化學性質未知 170 Usn 化學性質未知 171 Usu 化學性質未知 172 Usb 化學性質未知 121 Ubu 化學性質未知 122 Ubb 化學性質未知 123 Ubt 化學性質未知 124 Ubq 化學性質未知 125 Ubp 化學性質未知 126 Ubh 化學性質未知 127 Ubs 化學性質未知 128 Ubo 化學性質未知 129 Ube 化學性質未知 130 Utn 化學性質未知 131 Utu 化學性質未知 132 Utb 化學性質未知 133 Utt 化學性質未知 134 Utq 化學性質未知 135 Utp 化學性質未知 136 Uth 化學性質未知 137 Uts 化學性質未知 138 Uto 化學性質未知 139 Ute 化學性質未知 140 Uqn 化學性質未知 141 Uqu 化學性質未知 142 Uqb 化學性質未知 註 119號及以後的元素並無公認的排位 上表之排位是從理論計算的電子排布推論而得的一種 Ubh a Ubp Ubh Ubs概況名稱 符號 序數Unbihexium Ubh 126元素類別未知可能為超錒系元素族 週期 區不適用 8 g標準原子質量未知电子排布 Og 5g2 6f2 7d1 8s2 8p1 預測 2 2 8 18 32 34 20 9 3 預測 Ubh的电子層 2 8 18 32 34 20 9 3 預測 物理性質物態固體 預測 原子性質氧化态 1 2 4 6 8 預測 3 基於對其高核穩定性假設的興趣 科學家在1971年首次嘗試合成Ubh 並在之後幾年內曾試著從天然樣本中尋找該元素的存在 期間雖然有一些觀察成果被發表 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些實驗結果並不準確 時至今日 Ubh仍未被成功合成出來 在自然界中也沒有發現任何Ubh同位素存在的跡象 不同模型對Ubh穩定性的預測差異很大 有些學者認為穩定島應該位於原子序數較低的超重元素之間 可能更接近鎶和鈇 預計Ubh是一種化學性質活潑的超錒系元素 具有從 1到 8的多種氧化態 並且可能是鈽的較重同类物 英语 congener chemistry 其5g 6f 7d和8p軌域的能階也預計會相互重疊 使得對該元素化學性質的預測變得複雜 目录 1 概论 1 1 超重元素的合成 1 2 衰变和探测 2 历史 3 性質 3 1 估计的126号元素的外观和性质 3 2 合成方式 3 3 預測化學品 4 在小說中 5 注釋 6 参考资料 7 参考书目 8 參見概论 编辑这个部分摘自 超重元素 概论 编辑 超重元素的合成 编辑 nbsp 核聚变反应的图示 两个原子核融合成一个 并发射出一个中子 在这一刻 这个反应和用来创造新元素的反应是相似的 唯一可能的区别是它有时会释放几个中子 或者根本不释放中子 外部视频链接 nbsp 基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计算 核聚变未成功的可视化 5 超重元素 b 的原子核是在两个不同大小的原子核 c 的聚变中产生的 粗略地说 两个原子核的质量之差越大 两者就越有可能发生反应 11 由较重原子核组成的物质会作為靶子 被较轻原子核的粒子束轰击 两个原子核只能在距离足够近的时候 才能聚变成一个原子核 原子核都带正电荷 会因为静电排斥力而相互排斥 所以只有两个原子核的距离足够短时 强核力才能克服这个排斥力并发生聚变 粒子束因此被粒子加速器大大加速 以使这种排斥力与粒子束的速度相比变得微不足道 12 施加到粒子束上以加速它们的能量可以使它们的速度达到光速的十分之一 但是 如果施加太多能量 粒子束可能会分崩离析 12 不过 只是靠得足够近不足以使两个原子核聚变 当两个原子核逼近彼此时 它们通常会融為一體约10 20秒 之後再分開 分開後的原子核不需要和先前相撞的原子核相同 而非形成单一的原子核 12 13 这是因为在尝试形成单个原子核的过程中 静电排斥力会撕开正在形成的原子核 12 每一对目标和粒子束的特征在于其截面 即两个原子核彼此接近时发生聚变的概率 d 这种聚变是量子效应的结果 其中原子核可以通过静电排斥隧穿 如果两个原子核可以在该阶段之后保持靠近 则多个核相互作用会导致能量的重新分配和平衡 12 两个原子核聚变产生的原子核处于非常不稳定 12 被称为复合原子核 英语 compound nucleus 的激发态 15 复合原子核为了达到更稳定的状态 可能会直接裂变 16 或是放出一些中子来带走激发能量 如果激发能量太小 无法放出中子 复合原子核就会放出g射线来带走激发能量 这个过程会在原子核碰撞后的10 16秒发生 并创造出更稳定的原子核 16 原子核只有在10 14秒内不衰变 IUPAC IUPAP联合工作小组才会认为它是化学元素 这个值大约是原子核得到它的外层电子 显示其化学性质所需的时间 17 e 衰变和探测 编辑 粒子束穿过目标后 会到达下一个腔室 分离室 如果反应产生了新的原子核 它就会被这个粒子束携带 19 在分离室中 新的原子核会从其它核素 原本的粒子束和其它反应产物 中分离 f 到达半导体探测器 英语 Semiconductor detector 后停止 这时标记撞击探测器的确切位置 能量和到达时间 19 这个转移需要10 6秒的时间 因此原子核需要存在这么长的时间才能被检测到 22 若衰变發生 衰變的原子核被再次记录 并测量位置 衰变能量和衰变时间 19 原子核的稳定性源自于强核力 但强核力的作用距离很短 随着原子核越来越大 强核力对最外层的核子 质子和中子 的影响减弱 同时 原子核会被质子之间 范围不受限制的静电排斥力撕裂 23 强核力提供的核结合能以线性增长 而静电排斥力则以原子序数的平方增长 后者增长更快 对重元素和超重元素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 24 25 超重元素理论预测 26 及实际观测到 27 的主要衰变方式 即a衰变和自发裂变都是这种排斥引起的 g 几乎所有会a衰变的核素都有超过210个核子 29 而主要通过自发裂变衰变的最轻核素有238个核子 27 有限位势垒在这两种衰变方式中抑制了原子核衰变 但原子核可以隧穿这个势垒 发生衰变 24 25 nbsp 基于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中设置的杜布纳充气反冲分离器 用于产生超重元素的装置方案 在检测器和光束聚焦装置内的轨迹会因为前者的磁偶极 英语 Magnetic dipole 和后者的四极磁体 英语 Quadrupole magnet 而改变 30 放射性衰变中常产生a粒子是因为a粒子中的核子平均质量足够小 足以使a粒子有多余能量离开原子核 31 自发裂变则是由静电排斥力将原子核撕裂而致 会产生各种不同的产物 25 随着原子序数增加 自发裂变迅速变得重要 自发裂变的部分半衰期从92号元素铀到102号元素锘下降了23个数量级 32 从90号元素钍到100号元素镄下降了30个数量级 33 早期的液滴模型因此表明有约280个核子的原子核的裂变势垒 英语 Fission barrier 会消失 因此自发裂变会立即发生 25 34 之后的核壳层模型表明有大约300个核子的原子核将形成一个稳定岛 其中的原子核不易发生自发裂变 而是会发生半衰期更长的a衰变 25 34 随后的发现表明预测存在的稳定岛可能比原先预期的更远 还发现长寿命锕系元素和稳定岛之间的原子核发生变形 获得额外的稳定性 35 对较轻的超重核素 36 以及那些更接近稳定岛的核素 32 的实验发现它们比先前预期的更难发生自发裂变 表明核壳层效应变得重要 h a衰变由发射出去的a粒子记录 在原子核衰变之前就能确定衰变产物 如果a衰变或连续的a衰变产生了已知的原子核 则可以很容易地确定反应的原始产物 i 因为连续的a衰变都会在同一个地方发生 所以通过确定衰变发生的位置 可以确定衰变彼此相关 19 已知的原子核可以通过它经历的衰变的特定特征来识别 例如衰变能量 或更具体地说 发射粒子的动能 j 然而 自发裂变会产生各种分裂产物 因此无法从其分裂产物确定原始核素 k 嘗試合成超重元素的物理学家可以获得的信息是探测器收集到的信息 即原子核到达探测器的位置 能量 时间以及它衰变的信息 他们分析这些数据并试图得出结论 確認它确实是由新元素引起的 如果提供的数据不足以得出创造出来的核素确实是新元素的结论 且对观察到的现象没有其他解释 就可能在解释数据时出现错误 l 历史 编辑Unbihexium的名字是作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占位符使用的 例如用于关于探求126号元素的科学文章中 鈽以后的超铀元素都是人工制造的 并且通常最终以科学家的名字或在原子物理中做出贡献的实验室的所在地的名字命名 第一次嘗試合成Ubh 126号元素是在1971年 Bimot等人使用了所謂的 熱核聚變反應 47 90 232 T h 36 84 K r 126 316 U b h n o a t o m s displaystyle 90 232 mathrm Th 36 84 mathrm Kr to 126 316 mathrm Ubh to mathit no atoms nbsp 在實驗中 觀察到的具有高能量的a粒子 這可能可以視為成功合成Ubh 126号元素後發生的衰變現象 但最近的研究發現實際上該a粒子並不是來自Ubh 126号元素 因此該次實驗並沒有成功 1976年 几位科学家宣称他们在一块独居石中发现了126号元素以及其他一些元素 48 49 性質 编辑根据使用非相对论Skyrme能量密度按Hartree Fock Bogoliubov法进行的计算 其很可能是在一个稳定性 井 中或稳定元素岛中最稳定的元素 較早期的文獻認為310Ubh具有126個質子 與184個中子 184和126都是幻數 且根據哈特里 福克方程 126個質子正好填滿了一個質子殼層 故310Ubh可能具有很長的半衰期 50 51 並為穩定元素島的中央 然而後來的核殼層模型認為中子的殼層可能與質子的殼層不同 而認為穩定元素島的中央可能是354Ubh 52 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所使用的核素圖中預測了小於等於Z 149和N 256 的一系列核素之衰變方式 而在Z 126 右上 b穩定 不b衰變的界線 線穿過不穩定區域向自發裂變 半衰期小於1奈秒 的區域 並延伸到N 228填滿核殼層位置的附近形成一個穩定的 海岬 其中可能包含了雙幻數的354Ubh 為穩定元素島的中央 52 估计的126号元素的外观和性质 编辑 此章節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9年4月9日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 添加相关内联标签和删除原创研究内容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 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18年1月28日 它是一种金属 有放射性 或稳定的 半衰期 最稳定同位素 超过一百万年 來源請求 颜色 亮银色或灰色 來源請求 会迅速氧化 來源請求 在空气中能被火引燃 像镁一样发出非常明亮的光 是固体 熔点 gt 600 C 來源請求 沸点 gt 1500 C 來源請求 硬度 大约 2 5 6 0 Mohs 來源請求 合成方式 编辑 目標 發射體 CN 結果182Hf 136Xe 318Ubh 尚未嘗試232Th 84Kr 316Ubh 至今失敗243Am 67Zn 310Ubh 尚未嘗試248Cm 62Ni 310Ubh 尚未嘗試249Bk 61Ni 310Ubh 尚未嘗試251Cf 59Co 310Ubh 尚未嘗試254Es 56Fe 310Ubh 尚未嘗試257Fm 53Mn 310Ubh 尚未嘗試260Md 50Ti 310Ubh 尚未嘗試268Db 42Ca 310Ubh 尚未嘗試預測化學品 编辑 由於Ubh会迅速氧化所以可能形成UbhO 氧化Ubh 由於推測的外層電子 2 8 18 32 38 18 8 2 最外層只有兩個 故易形成Ubh2 的陽離子所以UbhO溶於水將形成Ubh OH 2 預測Ubh能與酸性物質反應 與鹽酸 HCl 反應也可能形成Ubh鹽即UbhCl2 與硫酸 H2SO4 反應也可能形成Ubh的硫酸鹽即UbhSO4 在小說中 编辑在John Byrne所著的 Action Comics 一书中 将氪星石元素虚构为元素周期表中的126号元素 53 注釋 编辑 原子序的上限為173 1 在核物理学中 原子序高的元素可称为重元素 如82号元素铅 超重元素通常指原子序大于103 也有大于100 6 或112 7 的定义 的元素 有定义认为超重元素等同于锕系后元素 因此认为还未发现的超锕系元素不是超重元素 8 2009年 由尤里 奥加涅相引领的团队发表了他们尝试通过对称的136Xe 136Xe反应合成𬭶的结果 他们未能在这个反应中观察到单个原子 因此设置截面 即发生核反应的概率的上限为2 5 pb 9 作为比较 发现𬭶的反应208Pb 58Fe的截面为19 19 11 pb 10 施加到粒子束以加速它的能量也会影响截面 举个例子 在2814 Si 10 n 2813 Al 11 p 反应中 截面会从12 3 MeV的370 mb变化成18 3 MeV的160 mb 最高值是13 5 MeV的380 mb 14 这个值也是普遍接受的复合原子核寿命上限 18 分离基于产生的原子核会比未反应的粒子束更慢地通过目标这一点 分离器中包含电场和磁场 它们对运动粒子的影响会因粒子的特定速度而被抵消 20 飞行时间质谱法 英语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和反冲能量的测量也有助于分离 两者结合可以估计原子核的质量 21 不是所有放射性衰变都是因为静电排斥力导致的 b衰变便是弱核力导致的 28 早在1960年代 人们就已经知道原子核的基态在能量和形状上的不同 也知道核子数为幻数时 原子核就会更稳定 然而 当时人们假设超重元素的原子核因为过于畸形 无法形成核子结构 32 超重元素的原子核的质量通常无法直接测量 所以是根据另一个原子核的质量间接计算得出的 37 2018年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首次直接测量了超重原子核的质量 38 它的质量是根据转移后原子核的位置确定的 位置有助于确定其轨迹 这与原子核的质荷比有关 因为转移是在有磁铁的情况下完成的 39 如果在真空中发生衰变 那么由于孤立系统在衰变前后的总动量必须保持守恒 衰变产物也将获得很小的速度 这两个速度的比值以及相应的动能比值与两个质量的比值成反比 衰变能量等于a粒子和衰变产物的已知动能之和 29 这些计算也适用于实验 但不同之处在于原子核在衰变后不会移动 因为它与探测器相连 自发裂变是由苏联科学家格奥尔基 弗廖罗夫发现的 40 而他也是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科学家 所以自发裂变就成了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经常讨论的课题 41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认为自发裂变的信息不足以声称合成元素 他们认为对自发裂变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无法将其用于识别新元素 因为很难确定复合原子核是不是仅喷射中子 而不是质子或a粒子等带电粒子 18 因此 他们更喜欢通过连续的a衰变将新的同位素与已知的同位素联系起来 40 举个例子 1957年 瑞典斯德哥尔摩省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物理研究所错误鉴定102号元素 42 早先没有关于该元素发现的明确声明 所以瑞典 美国 英国发现者将其命名为nobelium 后来证明该鉴定是错误的 43 次年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无法重现瑞典的结果 他们宣布合成了该元素 但后来也被驳回 43 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坚持认为他们第一个发现该元素 并建议把新元素命名为joliotium 44 而这个名称也没有被接受 他们后来认为102号元素的命名是仓促的 45 由于nobelium这个名称在三十年间已被广泛使用 因此没有更名 46 参考资料 编辑 Walter Greiner and Stefan Schramm Am J Phys 76 509 2008 and references therein Haire Richard G Transactinides and the future elements Morss Edelstein Norman M Fuger Jean 编 The Chemistry of the Actinide and Transactinide Elements 3rd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2006 ISBN 1 4020 3555 1 Pyykko Pekka A suggested periodic table up to Z 172 based on Dirac Fock calculations on atoms and ions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11 13 1 161 8 Bibcode 2011PCCP 13 161P PMID 20967377 doi 10 1039 c0cp01575j Bemis C E Nix J R Superheavy elements the quest in perspective PDF Comments on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1977 7 3 65 78 2023 09 29 ISSN 0010 27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 05 13 Wakhle A Simenel C Hinde D J et al Simenel C Gomes P R S Hinde D J et al 编 Comparing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Quasifission Mass Angle Distributions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Web of Conferences 2015 86 00061 ISSN 2100 014X doi 10 1051 epjconf 20158600061 nbsp Kramer K Explainer superheavy elements Chemistry World 2016 2020 03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15 英语 Discovery of Elements 113 and 115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2020 03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9 11 Eliav E Kaldor U Borschevsky A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Transactinide Atoms Scott R A 编 Encyclopedia of Inorganic and Bioinorganic Chemistry John Wiley amp Sons 1 16 2018 ISBN 978 1 119 95143 8 doi 10 1002 9781119951438 eibc2632 英语 Oganessian Yu Ts Dmitriev S N Yeremin A V et al Attempt to produce the isotopes of element 108 in the fusion reaction 136Xe 136Xe Physical Review C 2009 79 2 024608 ISSN 0556 2813 doi 10 1103 PhysRevC 79 024608 英语 Munzenberg G Armbruster P Folger H et al The identification of element 108 PDF Zeitschrift fur Physik A 1984 317 2 235 236 20 October 2012 Bibcode 1984ZPhyA 317 235M doi 10 1007 BF01421260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7 June 2015 Subramanian S Making New Elements Doesn t Pay Just Ask This Berkeley Scientist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020 01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11 12 0 12 1 12 2 12 3 12 4 12 5 Ivanov D Sverhtyazhelye shagi v neizvestnoe Superheavy steps into the unknown nplus1 ru 2019 2020 02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4 23 俄语 Hinde D Something new and superheavy at the periodic table The Conversation 2017 2020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3 17 英语 Kern B D Thompson W E Ferguson J M Cross sections for some n p and n a reactions Nuclear Physics 1959 10 226 234 doi 10 1016 0029 5582 59 90211 1 英语 Nuclear Reactions PDF 7 8 2020 01 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11 30 Published as Loveland W D Morrissey D J Seaborg G T Nuclear Reactions Modern Nuclear Chemistry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2005 249 297 ISBN 978 0 471 76862 3 doi 10 1002 0471768626 ch10 英语 16 0 16 1 Krasa A Neutron Sources for ADS Faculty of Nuclear Sciences and Physical Engineering Czech Technical University in Prague 2010 4 8 S2CID 28796927 Wapstra A H Criteria that must be satisfied for the discovery of a new chemical element to be recognized PD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1991 63 6 883 2021 11 28 ISSN 1365 3075 doi 10 1351 pac19916306087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10 11 英语 18 0 18 1 Hyde E K Hoffman D C Keller O L A History and Analysis of the Discovery of Elements 104 and 105 Radiochimica Acta 1987 42 2 67 68 2021 11 27 ISSN 2193 3405 doi 10 1524 ract 1987 42 2 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27 19 0 19 1 19 2 19 3 Chemistry World How to Make Superheavy Elements and Finish the Periodic Table Video Scientific American 2016 2020 01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4 21 英语 Hoffman Ghiorso amp Seaborg 2000 第334頁 Hoffman Ghiorso amp Seaborg 2000 第335頁 Zagrebaev V Karpov A Greiner W Future of superheavy element research Which nuclei could be synthesized within the next few years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2013 420 3 ISSN 1742 6588 doi 10 1088 1742 6596 420 1 012001 nbsp Beiser 2003 第432頁 24 0 24 1 Pauli N Alpha decay PDF Introductory Nuclear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 Nuclear Physics Part Universite libre de Bruxelles 2019 2020 02 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11 28 25 0 25 1 25 2 25 3 25 4 Pauli N Nuclear fission PDF Introductory Nuclear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 Nuclear Physics Part Universite libre de Bruxelles 2019 2020 02 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10 21 Staszczak A Baran A Nazarewicz W Spontaneous fission modes and lifetimes of superheavy elements in the nuclear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Physical Review C 2013 87 2 024320 1 ISSN 0556 2813 doi 10 1103 physrevc 87 024320 nbsp 27 0 27 1 Kondev F G Wang M Huang W J Naimi S Audi G The NUBASE2020 evaluation of nuclear properties PDF Chinese Physics C 2021 45 3 030001 doi 10 1088 1674 1137 abddae Beiser 2003 第439頁 29 0 29 1 Beiser 2003 第433頁 Aksenov N V Steinegger P Abdullin F Sh et al On the volatility of nihonium Nh Z 113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A 2017 53 7 158 ISSN 1434 6001 doi 10 1140 epja i2017 12348 8 英语 Beiser 2003 第432 433頁 32 0 32 1 32 2 Oganessian Yu Nuclei in the Island of Stability of Superheavy Elements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2012 337 012005 1 012005 6 ISSN 1742 6596 doi 10 1088 1742 6596 337 1 012005 nbsp Moller P Nix J R Fission properties of the heaviest elements PDF Dai 2 Kai Hadoron Tataikei no Simulation Symposium Tokai mura Ibaraki Japan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1994 2020 02 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11 01 34 0 34 1 Oganessian Yu Ts Superheavy elements Physics World 2004 17 7 25 29 2020 02 16 doi 10 1088 2058 7058 17 7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28 Schadel M Chemistry of the superheavy element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5 373 2037 20140191 ISSN 1364 503X PMID 25666065 doi 10 1098 rsta 2014 0191 nbsp 英语 Hulet E K Biomodal spontaneous fission 50th Anniversary of Nuclear Fission Leningrad USSR 1989 Bibcode 1989nufi rept 16H Oganessian Yu Ts Rykaczewski K P A beachhead on the island of stability Physics Today 2015 68 8 32 38 2021 11 28 ISSN 0031 9228 OSTI 1337838 doi 10 1063 PT 3 28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28 英语 Grant A Weighing the heaviest elements Physics Today 2018 doi 10 1063 PT 6 1 20181113a 英语 Howes L Exploring the superheavy elements at the end of the periodic table Chemical amp Engineering News 2019 2020 01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28 英语 40 0 40 1 Robinson A E The Transfermium Wars Scientific Brawling and Name Calling during the Cold War Distillations 2019 2020 02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28 英语 Populyarnaya biblioteka himicheskih elementov Siborgij ekavolfram Popular library of chemical elements Seaborgium eka tungsten n t ru 2020 01 07 俄语 Reprinted from Ekavolfram Eka tungsten Populyarnaya biblioteka himicheskih elementov Serebro Nilsborij i dalee Popular library of chemical elements Silver through nielsbohrium and beyond Nauka 1977 俄语 Nobelium Element information properties and uses Periodic Tabl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20 03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8 英语 43 0 43 1 Kragh 2018 第38 39頁 Kragh 2018 第40頁 Ghiorso A Seaborg G T Oganessian Yu Ts et al Responses on the report Discovery of the Transfermium elements followed by reply to the responses by Transfermium Working Group PD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1993 65 8 1815 1824 2016 09 07 doi 10 1351 pac1993650818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3 11 25 英语 Commission on Nomenclature of Inorganic Chemistry Names and symbols of transfermium elements IUPAC Recommendations 1997 PD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1997 69 12 2471 2474 2021 11 28 doi 10 1351 pac19976912247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10 11 英语 クリプトン加速による類似研究 Archive is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2 07 19Physical Review Cアメリカ物理学会 Primordial Superheavy Element 126 Phys Rev Lett 37 664 Published 13 September 1976 Evidence for Primordial Superheavy Elements Phys Rev Lett 37 11 Published 5 July 1976 Emsley John Nature s Building Blocks An A Z Guide to the Elements New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592 ISBN 978 0 19 960563 7 Mitch Jacoby Element 126 As yet unsynthesized superheavy atom should form a stable diatomic molecule with fluorine Chemical amp Engineering News 2006 03 06 2018 01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0 01 52 0 52 1 Koura H Decay modes and a limit of existence of nuclei in the superheavy mass region PDF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the Transactinide Elements 2011 18 Nov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7 04 Science Q amp A Is there such thing as Kryptonite BluePrint April 23 2012 2018 01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8 13 Kryptonite was described in the first season episode of Lois and Clark The New Adventures of Superman as a transuranic element element 126 that eventually decays into solid iron 参考书目 编辑Beiser A Concepts of modern physics 6th McGraw Hill 2003 ISBN 978 0 07 244848 1 OCLC 48965418 Hoffman D C Ghiorso A Seaborg G T The Transuranium People The Inside Story World Scientific 2000 ISBN 978 1 78 326244 1 Kragh H From Transuranic to Superheavy Elements A Story of Dispute and Creation Springer 2018 ISBN 978 3 319 75813 8 參見 编辑稳定元素岛 鈇 120号元素 126号元素 元素 元素周期表 幻数镎下元素 Eka neptunium 钚下元素 Eka plutonium 镅下元素 Eka Americium 125号元素 127号元素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Ubh amp oldid 8040829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