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坐禪

坐禪梵語प्रतिसंलान / प्रतिसंलयन羅馬化:pratisaṃlāna / pratisaṃlayana巴利語paṭisallānā / paṭisallīna[1][2][3],又稱禪坐打坐靜坐燕坐宴坐,是指以坐姿禪修,源起於印度瑜伽。步行走動禪修稱為行禪或經行

日本禪師澤木興道日语澤木興道打坐像。澤木興道以弘揚坐禪聞名,是禪宗於20世紀的重要發揚者之一。

禪修的坐姿有很多,但都以「七支坐法」作為調整、檢核坐姿的七個主要重點。傳入中國之後,道教及儒教也將坐禪列為自我修練方法之一。

用語

坐禪是靜坐、獨處禪修的意思[1],pratisaṃlāna/paṭisallānā或又譯為宴坐、燕坐、獨一靜處、禪思[4]禪定[4][5]

歷史

坐禪是印度流行的修行方法之一,隨著各地修行團體所信仰、主張教義的不同,對於如何才能達到「解脫」也有各自不同的認知,但整體來說仍以透過坐禪達到禪定境界為主。

據說佛陀為了尋求解脫,遍訪名師,曾先後參訪數論派上師阿羅邏伽藍及鬱陀羅摩子(Udraka Ramaputra)修行,分別達到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又譯作非有想非無想定)的禪定狀態,但佛陀皆認為那樣的禪定狀態並不是究竟的解脫境界,而脫離了這兩個修行團體,進入苦行林修行。

依據北傳佛教說法,佛陀在苦行林經過六年苦修,後來發現單純苦行也無法解脫,修行應取中道而行,便改往菩提迦耶於菩提樹下打坐,經過七日七夜後,夜睹明星而悟道。

從這時候開始,雖然一樣盤腳而坐,但因佛陀透過禪定觀察到十二緣起、四諦等無常、無我的觀念,與印度當時的婆羅門教六師外道等團體,開展出完全不同修行結果。後來佛法向印度的北方、南方分別往中國、斯里蘭卡、西藏等地流傳,緣起、無常、無我等的解脫觀念,也因各地區文化特色的不同,漸漸發展出不同偏重的禪坐特色。

坐禪方法的發展

佛陀時代的阿羅漢主要有兩種解脫的類型,一種是因持戒、修定而悟得緣起、無常、無我的俱解脫阿羅漢,另一種是直接聽聞無常、苦、空、無我的佛法觀念,而直接證悟的慧解脫阿羅漢。

佛陀時代

利用坐禪的姿勢坐好之後,使用五停心觀、等方法,使心念集中、統一到一個對象,讓心漸漸地平穩、安定於一念上,再以四念住等方法來體驗生命現象的無常、無我,來斷除我見、我執。

雖然佛陀時代有人可以透過聽聞佛法便證得慧解脫阿羅漢,但仍屬少數,多數阿羅漢仍是同時俱足禪定和無我的智慧而證得解脫道。

中國

經典初傳

佛經初傳中國大約在西元2世紀左右,跟禪坐相關的經典有安世高康僧會譯的《安般守意經》,還有鳩摩羅什譯的《坐禪三昧經》,主要都是以修定為主的禪修方法。

隋朝

到了隋朝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禪修者智顗,從其相關著作可以得知《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又稱《小止觀》、《童蒙止觀》亦有古寫本題為《略明開矇初學坐禪止觀要門》,仍以修定起觀為主,只是將方法分成「止」和「觀」,先培養心的安定性,再於日常生活之中靈活地藉由所接觸到的一切作為無常、無我的對象。

到了晚期的《摩訶止觀》(又名圓頓止觀)著述完成,智顗大師已經將傳統禪定的禪修方法,轉化為中國式的禪修法門。

初唐

中唐:禪宗

明朝:默照禪、話頭禪

禪坐姿勢

七支坐法

七支坐法各家略有不同,通常指的是手、足、背、肩、舌、口、眼七個部位的最適合收心、攝心的姿勢、位置。

  1. 雙足結跏趺坐 - 雙盤:結跏趺坐。依右腳在上或左腳在上,而又稱為不動金剛坐或吉祥如意坐。 - 單盤:又稱半跏趺坐。 - 跨鶴坐:又名日本坐。 - 天神坐:又叫緬甸坐。是南傳佛教在聽法或是打坐時常坐的姿勢。 - 正襟危坐:不一定要盤腿,只要上半身保持打坐的姿勢。 - 如意自在坐
  2. 手結法界定印
  3. 脊背挺直,腰挺,放鬆
  4. 雙肩平正,放鬆
  5. 舌尖略抵上顎
  6. 口閉
  7. 眼睛微張,閉八分,開二分,視線落在前方

禪坐用具

  • 方墊
  • 蒲團
  • 毛巾

参见

參考文獻

  1. ^ 1.0 1.1 阿含辭典 - 坐禪. [2020-04-23]. (原始内容于2020-05-27). 
  2. ^ 燕坐 - NTI Reader. [2020-04-23]. (原始内容于2020-05-27). 
  3. ^ 《雜阿含807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欲二月坐禪,諸比丘勿復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
    《相應部54相應11經》: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我要獨坐三個月(temāsaṃ paṭisallīyituṃ),除以一人送施食外,不論誰都不應該來見我。」
  4. ^ 4.0 4.1 《雜阿含968經》:給孤獨長者作是念:「我今出太早,世尊及諸比丘禪思未起,我寧可過諸外道住處。」
    《別譯雜阿含202經》:(給孤獨長者)復作是念:「我若往彼,日時故早,如來猶未從禪定起,我今應先至彼外道所住之處。」
    《增支部10集93經》:那時,屋主給孤獨這麼想:「這大概不是見世尊的適當時機,世尊在獨坐(Paṭisallīno bhagavā);也不是見值得尊敬的比丘們的適當時機,值得尊敬的比丘們在獨坐,讓我前往其他外道遊行者們的園林。」
  5. ^ 《雜阿含234經》:時,舍利弗從禪覺(pratisaṃlayanād vyutthāya),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中部151經》:那時,尊者舍利弗在傍晚時,從獨坐中出來(paṭisallānā vuṭṭhito),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

坐禪, 梵語, रत, रत, लयन, 羅馬化, pratisaṃlāna, pratisaṃlayana, 巴利語, paṭisallānā, paṭisallīna, 又稱禪坐, 打坐, 靜坐, 燕坐或宴坐, 是指以坐姿禪修, 源起於印度瑜伽, 步行走動禪修稱為行禪或經行, 日本禪師澤木興道, 日语, 澤木興道, 打坐像, 澤木興道以弘揚聞名, 是禪宗於20世紀的重要發揚者之一, 关于与, 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 請見, 禪修的坐姿有很多, 但都以, 七支坐法, 作為調整, 檢核坐姿的七個主要重點, 傳入中國. 坐禪 梵語 प रत स ल न प रत स लयन 羅馬化 pratisaṃlana pratisaṃlayana 巴利語 paṭisallana paṭisallina 1 2 3 又稱禪坐 打坐 靜坐 燕坐或宴坐 是指以坐姿禪修 源起於印度瑜伽 步行走動禪修稱為行禪或經行 日本禪師澤木興道 日语 澤木興道 打坐像 澤木興道以弘揚坐禪聞名 是禪宗於20世紀的重要發揚者之一 关于与 坐禪 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 請見 禪 禪修的坐姿有很多 但都以 七支坐法 作為調整 檢核坐姿的七個主要重點 傳入中國之後 道教及儒教也將坐禪列為自我修練方法之一 目录 1 用語 2 歷史 3 坐禪方法的發展 3 1 佛陀時代 3 2 中國 3 2 1 經典初傳 3 2 2 隋朝 3 2 3 初唐 3 2 4 中唐 禪宗 3 2 5 明朝 默照禪 話頭禪 4 禪坐姿勢 4 1 七支坐法 5 禪坐用具 6 参见 7 參考文獻用語 编辑坐禪是靜坐 獨處禪修的意思 1 pratisaṃlana paṭisallana或又譯為宴坐 燕坐 獨一靜處 禪思 4 禪定 4 禪 5 歷史 编辑坐禪是印度流行的修行方法之一 隨著各地修行團體所信仰 主張教義的不同 對於如何才能達到 解脫 也有各自不同的認知 但整體來說仍以透過坐禪達到禪定境界為主 據說佛陀為了尋求解脫 遍訪名師 曾先後參訪數論派上師阿羅邏伽藍及鬱陀羅摩子 Udraka Ramaputra 修行 分別達到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 又譯作非有想非無想定 的禪定狀態 但佛陀皆認為那樣的禪定狀態並不是究竟的解脫境界 而脫離了這兩個修行團體 進入苦行林修行 依據北傳佛教說法 佛陀在苦行林經過六年苦修 後來發現單純苦行也無法解脫 修行應取中道而行 便改往菩提迦耶於菩提樹下打坐 經過七日七夜後 夜睹明星而悟道 從這時候開始 雖然一樣盤腳而坐 但因佛陀透過禪定觀察到十二緣起 四諦等無常 無我的觀念 與印度當時的婆羅門教或六師外道等團體 開展出完全不同修行結果 後來佛法向印度的北方 南方分別往中國 斯里蘭卡 西藏等地流傳 緣起 無常 無我等的解脫觀念 也因各地區文化特色的不同 漸漸發展出不同偏重的禪坐特色 坐禪方法的發展 编辑佛陀時代的阿羅漢主要有兩種解脫的類型 一種是因持戒 修定而悟得緣起 無常 無我的俱解脫阿羅漢 另一種是直接聽聞無常 苦 空 無我的佛法觀念 而直接證悟的慧解脫阿羅漢 佛陀時代 编辑 利用坐禪的姿勢坐好之後 使用五停心觀 等方法 使心念集中 統一到一個對象 讓心漸漸地平穩 安定於一念上 再以四念住等方法來體驗生命現象的無常 無我 來斷除我見 我執 雖然佛陀時代有人可以透過聽聞佛法便證得慧解脫阿羅漢 但仍屬少數 多數阿羅漢仍是同時俱足禪定和無我的智慧而證得解脫道 中國 编辑 經典初傳 编辑 佛經初傳中國大約在西元2世紀左右 跟禪坐相關的經典有安世高 康僧會譯的 安般守意經 還有鳩摩羅什譯的 坐禪三昧經 主要都是以修定為主的禪修方法 隋朝 编辑 到了隋朝時代 最具代表性的禪修者智顗 從其相關著作可以得知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又稱 小止觀 童蒙止觀 亦有古寫本題為 略明開矇初學坐禪止觀要門 仍以修定起觀為主 只是將方法分成 止 和 觀 先培養心的安定性 再於日常生活之中靈活地藉由所接觸到的一切作為無常 無我的對象 到了晚期的 摩訶止觀 又名圓頓止觀 著述完成 智顗大師已經將傳統禪定的禪修方法 轉化為中國式的禪修法門 初唐 编辑 中唐 禪宗 编辑 明朝 默照禪 話頭禪 编辑禪坐姿勢 编辑七支坐法 编辑 七支坐法各家略有不同 通常指的是手 足 背 肩 舌 口 眼七個部位的最適合收心 攝心的姿勢 位置 雙足結跏趺坐 雙盤 結跏趺坐 依右腳在上或左腳在上 而又稱為不動金剛坐或吉祥如意坐 單盤 又稱半跏趺坐 跨鶴坐 又名日本坐 天神坐 又叫緬甸坐 是南傳佛教在聽法或是打坐時常坐的姿勢 正襟危坐 不一定要盤腿 只要上半身保持打坐的姿勢 如意自在坐 手結法界定印 脊背挺直 腰挺 放鬆 雙肩平正 放鬆 舌尖略抵上顎 口閉 眼睛微張 閉八分 開二分 視線落在前方禪坐用具 编辑方墊 蒲團 毛巾参见 编辑善坐 止觀參考文獻 编辑 1 0 1 1 阿含辭典 坐禪 2020 04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5 27 燕坐 NTI Reader 2020 04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5 27 雜阿含807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我欲二月坐禪 諸比丘勿復往來 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 相應部54相應11經 在那裡 世尊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 我要獨坐三個月 temasaṃ paṭisalliyituṃ 除以一人送施食外 不論誰都不應該來見我 4 0 4 1 雜阿含968經 給孤獨長者作是念 我今出太早 世尊及諸比丘禪思未起 我寧可過諸外道住處 別譯雜阿含202經 給孤獨長者 復作是念 我若往彼 日時故早 如來猶未從禪定起 我今應先至彼外道所住之處 增支部10集93經 那時 屋主給孤獨這麼想 這大概不是見世尊的適當時機 世尊在獨坐 Paṭisallino bhagava 也不是見值得尊敬的比丘們的適當時機 值得尊敬的比丘們在獨坐 讓我前往其他外道遊行者們的園林 雜阿含234經 時 舍利弗從禪覺 pratisaṃlayanad vyutthaya 詣世尊所 稽首禮足 退坐一面 中部151經 那時 尊者舍利弗在傍晚時 從獨坐中出來 paṭisallana vuṭṭhito 去見世尊 抵達後 向世尊問訊 接著在一旁坐下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坐禪 amp oldid 7773106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