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菩薩戒

菩薩戒梵語bodhisattva-śīla,菩薩尸羅戒),大乘佛教菩薩道菩薩修行者遵守的戒律,為尸羅的一種,又叫大乘戒佛性戒。有《梵網菩薩戒經》的梵網菩薩戒、《瑜伽師地論》的瑜伽菩薩戒等數種。 其種種戒條,可攝為三聚淨戒梵語bodhisattva-saṃvara,菩薩凈戒),爲菩薩戒的三種概括。聲聞戒律重視種種律儀事相的防護,而菩薩戒則重在菩提心的守護。

概论 编辑

大乘佛教将菩萨戒总结爲三大类,因為戒的精神及戒相乃是為令眾生無漏清淨,所以稱為“淨戒”[1],即三聚淨戒,或叫三聚戒'[2],分别是:

  1. 攝律儀戒:以禁防為體
  2. 攝善法戒:以勤勇為體
  3. 攝眾生戒(饒益有情戒):以勤勇為體

漢傳佛教 编辑

漢傳佛教的菩薩戒來自二大傳統,第一個傳統來自瑜伽行唯識學派的《菩薩地持經》及其《菩薩戒本》,出自《瑜伽師地論》,由曇無讖傳入。後來有其他的譯本傳出,包括求那跋摩的《菩薩善戒經》、失譯的《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以及玄奘的《瑜伽菩薩戒本》,不同譯本之輕戒數目不一,以玄奘本的「四重四十三輕戒」最為通行(又因開合不同,玄奘本的輕戒尚有四十二、四十四、四十五之分法),有慧遠窺基、道倫等疏;第二個傳統來自《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的“十重四十八輕戒”,特別著重於佛性,相傳是由鳩摩羅什譯出,有智顗法藏、明曠等疏。

天監十八年(519年)五月梁武帝敕寫《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卷第一》,其〈序〉中詳記菩薩戒法所依據的經典以及編撰旨趣[3]

「戒本宗流,大抵有二:一出菩薩地持經,二出梵網經。……後有求那跋摩於祇洹寺,譯出菩薩善戒經。地持、善戒,大意相似,曲細推檢,多有不同。......世間所傳菩薩戒法,似欲依二經(地持經、梵網經),多附小乘行事。撰菩薩戒法,乃有多家。鳩摩羅什所出菩薩戒法。高昌曇景口所傳受菩薩戒法。羅什是用梵網經。高昌云彌勒所集。亦梵網經,長沙寺玄暢所撰菩薩戒法[4]。京師有依優婆塞戒經撰菩薩戒法。復有依瓔珞本業經撰菩薩戒法。復有依觀普賢行經撰菩薩戒法。粗是所見,略出六家。......今所撰次,不定一經。隨經所出,採以為證。於其中間,或有未具,參以所聞,不無因緣。不敢執己懷抱,妄有所作。唯有撰次,是自身力集,為在家、出家受菩薩戒法」。

按照法藏大師《華嚴經探玄記》所示菩薩戒,列舉十項如下[5]

  • 依《梵網》等,有菩薩三歸戒。
  • 依《優婆塞戒經》,列五戒、六重二十八輕戒,在家菩薩受。
  • 依《文殊師利問經》,列八戒(八關齋戒),名為世間菩薩戒。
  • 依《文殊師利問經》,列沙彌十戒,名為出家菩薩戒。
  • 依《大方等陀羅尼經》,列二十四重戒,亦在家菩薩受。
  • 依《瓔珞》、《梵網》,列十無盡戒(梵網又多四十八輕戒),通在家、出家菩薩。
  • 依《瑜伽》、《地持》,列四重四十三輕戒,多分出家、亦兼在家。
  • 依《善戒經》,列聲聞四重戒、菩薩四重戒,局為出家菩薩受。
  • 依《毘奈耶瞿沙方廣契經》,菩薩戒有十萬種差別。
  • 依《華嚴經·十無盡藏品》、《華嚴經·離世間品》,列十無盡戒藏、菩薩十種清淨戒。

法鼓山聖嚴法師論及菩薩戒時,認為「十善法不僅是貫串世出世間凡聖五乘的基本善法,也是從凡入聖乃至成等正覺的根本軌範,故被以印度大乘佛教為依歸的漢藏諸大論師們,將之當作菩薩戒的共軌。……以十善法配合三聚淨戒為菩薩戒受持準則的觀念和作法;這是回歸佛陀本懷的無上功德……在他種菩薩戒無法一一遵守的情況下,能以十善戒作為菩薩戒而來涵蓋一切戒,應該是最合佛旨的。」[6]

歷史發展 编辑

漢傳佛教菩薩戒之起源:

  • 據《高僧傳》所載,《梵網經菩薩戒本》是由道融鳩摩羅什所出。不過《出三藏記集》於羅什譯作不列《菩薩戒本》或《梵網經》,僅於「總經序」收錄《菩薩波羅提木叉》後記。屈大成認為《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有其梵本根據,但非羅什譯出,而是在五世紀中至末之間集出流傳[7]
  • 曇無讖(或載曇無懺、曇摩懺),中天竺人,受學於沙門達摩耶舍(譯為法明),後遇白頭禪師,授以涅槃經本。曇無懺攜涅槃經、菩薩地持經等東來傳法,約在北涼玄始元年(412年)至姑臧。有張掖沙門道進向其求受菩薩戒,道進於三年且禪且懺,而得傳授。
  • 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時,祇洹慧義請求那跋摩出《菩薩善戒》,始得二十八品,其弟子代出二品,成三十品。未及繕寫,失序品及戒品,故今猶有兩本,或稱《菩薩戒地》。
  • 禪宗菩薩戒起自四祖道信禪師(580-651)作《菩薩戒法》。北宗《大乘無生方便門》載神秀傳菩薩戒儀,認為「菩薩戒是持心戒,以佛性為戒性」,末後跏趺坐念佛看心淨,其與署名慧思(作者或為慧威[8][9]的《受菩薩戒儀》有許多相似處,而更為簡要[10]。敦煌本《壇經》載南宗惠能授「無相戒」之內容,其菩薩戒儀依次是:見自三身佛、發四弘誓願、無相懺、受無相三歸依戒、末後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無相戒是南宗禪門獨創的弘戒法門,結合《金剛經》的中道思想,與《維摩詰經》的戒律觀[10]神秀的「佛性戒」和惠能的「無相戒」,提倡「戒禪合一」,是以自性清淨為戒的心地法門,不重戒相。其根源來自《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11][10]
  • 玄奘於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出《菩薩戒本》一卷、《菩薩戒羯磨文》一卷,瑜伽師地論第四十卷末至第四十一卷即《菩薩戒本》。窺基著有《受菩薩戒法》為敦煌法藏P.2147號抄本。慧沼《勸發菩提心集》收有「大唐三藏法師所傳西域正法藏受菩薩戒法」,並闡述菩薩戒之內涵。道世(?-683)律師解釋四分律的《毘尼討要》,其中有「受菩薩戒章」,窺基及慧沼的受菩薩戒法在結構和內容上與其有諸多類似處[12]
  • 天台宗荊溪湛然(711-782)的《授菩薩戒儀》依古德及《梵網》、《瓔珞》、《地持》、並高昌等文,編撰授菩薩戒行事之儀式,分為十二門。之後諸多的菩薩戒儀,皆以此為定準[13]。慧沼的受菩薩戒法對湛然的授菩薩戒儀有重大影響[12]

藏傳佛教 编辑

西藏佛教的菩薩戒(藏語:byang chub sems dpa'i sdom pa)有兩個傳承,第一個傳承,主要依用《虛空藏菩薩經》,出自寂天入菩薩行論》與《大乘集菩薩學論》,十八重八十輕戒,謂為龍樹深見傳承,儀軌由勝敵(Jetāri)等人據寂天著作編成。第二個傳承,依用《菩薩地·戒品》,即瑜伽師地論的藏譯本,其註釋有月官英语Chandragomin《菩薩律儀二十頌》等,分為「願菩提心戒」:四不可毀犯共戒及八不可輕棄戒,以及「行菩提心戒」:四重四十六輕戒,謂為無著廣行傳承,儀軌由阿底峽等人據月官著作編成[14]

最早將菩薩戒傳入西藏的是寂護,其內容及形式未見記載。不過藏史《拔協》記錄了當時有「二十根本教誡」的傳譯,或許即是依寂天《大乘集菩薩學論》作為菩薩律儀的行持與儀軌。該書將《虛空藏菩薩經》十八重戒攝為十四,《大方廣善巧方便經》二重戒攝為一,再加上《菩薩地·戒品》的三戒,總成十八數。而二十根本教誡可能就是虛空藏的十八重戒與善巧方便的二重戒[14]

参见 编辑

參考來源 编辑

  1. ^ 《大乘莊嚴經論》卷8〈17 度攝品〉:「菩薩有三聚戒。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戒。初戒以禁防為體。後二戒以勤勇為體。諸菩薩一切時恒守護故。離戒及善趣者。謂不著得戒及不求愛果故。」 (CBETA, T31, no. 1604, p. 630, c13-16)
  2. ^ 《法門名義集》:「三聚淨戒 一切惡無不斷。是攝律儀戒。一切善無不修。是攝善法戒。一切眾生無不度。是攝眾生戒。此三聚戒者菩薩道。」
  3. ^ 顏尚文. 梁武帝受菩薩戒及捨身同泰寺與「皇帝菩薩」地位的建立. 東方宗教研究: 43–89. [2018-01-15]. (原始内容于2020-08-03). 
  4. ^ 菩薩戒義疏:「高昌本者或題暢法師本,原宗出地持而作法小廣......已三說受一切(地持)菩薩律儀戒竟,次說(梵網)十重相竟。......自齊宋已來多用此法......宗出彼郡故名高昌本......又元嘉末有玄暢法師......宣授菩薩戒法大略相似,不無小異,故別有暢法師本。」
  5. ^ 法藏《華嚴經探玄記》:「菩薩戒以三業善為性。二約本亦以真如為性。……一、依梵網等經有菩薩三歸戒。二、依善生經五戒,是在家菩薩戒。三、依文殊問經八戒名世間菩薩戒。四、亦依彼經十戒。謂即沙彌所持者名出家菩薩戒。五依方等經二十四戒亦在家菩薩受。六依瓔珞梵網十無盡戒通在家出家菩薩所受。七依瑜伽地持四波羅夷戒。觀此戒相多分似是出家所受。亦兼在家。八善戒經及重樓戒經等八重戒。謂聲聞四重上加瑜伽中四重。故為八。此文局為出家菩薩受。以先受五戒十戒具戒方得受菩薩戒。如四重樓閣漸次成等故也。九依梁攝論戒學云如毘奈耶瞿沙毘佛略經說。菩薩戒有十萬種差別。十依華嚴經有十十等無盡戒品。如十藏品及離世間說。」
  6. ^ 釋聖嚴.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 中華佛學學報. 1995: 17–40 [2020-04-27]. (原始内容于2020-09-29). 
  7. ^ 屈大成. (PDF). 普門學報. 2007年5月, (39): 5,18 [2018-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3. 
  8. ^ 按呂姝貞 〈慧沼《勸發菩提心集》的戒律思想初探 〉一文,本書題為慧思撰,但在《續高僧傳》卷十七、《大唐內典錄》卷五、《佛祖統紀》卷二十五等所載慧思之著作中,均未見著錄。僅在《傳教大師將來臺州錄》、《天台宗章疏》及《大唐國法華宗章疏目錄》諸錄中始有記載。
  9. ^ 陳英善. 天台智者的戒體論與《菩薩戒義疏》.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2022-03-24]. (原始内容于2020-08-15). 如其所言的「天宮之具緣」,可能是指天宮慧威所作的《受菩薩戒儀》(《卍續藏》冊105,頁1下),此戒儀一向被視為慧思之作,但近代日本學者研究之下,認為天宮慧威之作 
  10. ^ 10.0 10.1 10.2 高毓婷. . [201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11. ^ 釋印順. 中國禪宗史-第二節 東山門下的種種相. [2019-04-04]. (原始内容于2020-12-21). 
  12. ^ 12.0 12.1 雒少锋. 窥基《受菩萨戒法》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 [失效連結]
  13. ^ 呂姝貞. 慧沼《勸發菩提心集》的戒律思想初探 (PDF). [2020-05-02]. (原始内容 (PDF)于2020-12-21). 
  14. ^ 14.0 14.1 釋堅慧. 西藏佛教二種菩薩戒之傳承與其發展之研究 (PDF). 

外部連結 编辑

  • 敦煌本「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巻-序-」について--智〔ギ〕述・灌頂記「菩薩戒義疏」との関連を中心とし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漢傳「受戒法」之考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湛然《授菩薩戒儀》初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菩薩戒, 此條目或章節只使用宗教經典作為第一手來源, 請協助添加第二手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关于1993年的臺灣電影, 请见, 電影, 梵語, bodhisattva, śīla, 菩薩尸羅戒, 大乘佛教菩薩道中菩薩修行者遵守的戒律, 為尸羅的一種, 又叫大乘戒, 佛性戒, 梵網經, 的梵網, 瑜伽師地論, 的瑜伽等數種, 其種種戒條, 可攝為三聚淨戒, 梵語, bodhisattva, saṃvara, 菩薩凈戒, 爲的三種概括, 聲聞戒律重視種種律儀事相的防護, 而則. 此條目或章節只使用宗教經典作為第一手來源 請協助添加第二手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关于1993年的臺灣電影 请见 菩薩戒 電影 菩薩戒 梵語 bodhisattva sila 菩薩尸羅戒 大乘佛教菩薩道中菩薩修行者遵守的戒律 為尸羅的一種 又叫大乘戒 佛性戒 有 梵網菩薩戒經 的梵網菩薩戒 瑜伽師地論 的瑜伽菩薩戒等數種 其種種戒條 可攝為三聚淨戒 梵語 bodhisattva saṃvara 菩薩凈戒 爲菩薩戒的三種概括 聲聞戒律重視種種律儀事相的防護 而菩薩戒則重在菩提心的守護 目录 1 概论 2 漢傳佛教 2 1 歷史發展 3 藏傳佛教 4 参见 5 參考來源 6 外部連結概论 编辑大乘佛教将菩萨戒总结爲三大类 因為戒的精神及戒相乃是為令眾生無漏清淨 所以稱為 淨戒 1 即三聚淨戒 或叫三聚戒 2 分别是 攝律儀戒 以禁防為體 攝善法戒 以勤勇為體 攝眾生戒 饒益有情戒 以勤勇為體漢傳佛教 编辑漢傳佛教的菩薩戒來自二大傳統 第一個傳統來自瑜伽行唯識學派的 菩薩地持經 及其 菩薩戒本 出自 瑜伽師地論 由曇無讖傳入 後來有其他的譯本傳出 包括求那跋摩的 菩薩善戒經 失譯的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以及玄奘的 瑜伽菩薩戒本 不同譯本之輕戒數目不一 以玄奘本的 四重四十三輕戒 最為通行 又因開合不同 玄奘本的輕戒尚有四十二 四十四 四十五之分法 有慧遠 窺基 道倫等疏 第二個傳統來自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 的 十重四十八輕戒 特別著重於佛性 相傳是由鳩摩羅什譯出 有智顗 法藏 明曠等疏 天監十八年 519年 五月梁武帝敕寫 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卷第一 其 序 中詳記菩薩戒法所依據的經典以及編撰旨趣 3 戒本宗流 大抵有二 一出菩薩地持經 二出梵網經 後有求那跋摩於祇洹寺 譯出菩薩善戒經 地持 善戒 大意相似 曲細推檢 多有不同 世間所傳菩薩戒法 似欲依二經 地持經 梵網經 多附小乘行事 撰菩薩戒法 乃有多家 鳩摩羅什所出菩薩戒法 高昌曇景口所傳受菩薩戒法 羅什是用梵網經 高昌云彌勒所集 亦梵網經 長沙寺玄暢所撰菩薩戒法 4 京師有依優婆塞戒經撰菩薩戒法 復有依瓔珞本業經撰菩薩戒法 復有依觀普賢行經撰菩薩戒法 粗是所見 略出六家 今所撰次 不定一經 隨經所出 採以為證 於其中間 或有未具 參以所聞 不無因緣 不敢執己懷抱 妄有所作 唯有撰次 是自身力集 為在家 出家受菩薩戒法 按照法藏大師 華嚴經探玄記 所示菩薩戒 列舉十項如下 5 依 梵網 等 有菩薩三歸戒 依 優婆塞戒經 列五戒 六重二十八輕戒 在家菩薩受 依 文殊師利問經 列八戒 八關齋戒 名為世間菩薩戒 依 文殊師利問經 列沙彌十戒 名為出家菩薩戒 依 大方等陀羅尼經 列二十四重戒 亦在家菩薩受 依 瓔珞 梵網 列十無盡戒 梵網又多四十八輕戒 通在家 出家菩薩 依 瑜伽 地持 列四重四十三輕戒 多分出家 亦兼在家 依 善戒經 列聲聞四重戒 菩薩四重戒 局為出家菩薩受 依 毘奈耶瞿沙方廣契經 菩薩戒有十萬種差別 依 華嚴經 十無盡藏品 華嚴經 離世間品 列十無盡戒藏 菩薩十種清淨戒 法鼓山的聖嚴法師論及菩薩戒時 認為 十善法不僅是貫串世出世間凡聖五乘的基本善法 也是從凡入聖乃至成等正覺的根本軌範 故被以印度大乘佛教為依歸的漢藏諸大論師們 將之當作菩薩戒的共軌 以十善法配合三聚淨戒為菩薩戒受持準則的觀念和作法 這是回歸佛陀本懷的無上功德 在他種菩薩戒無法一一遵守的情況下 能以十善戒作為菩薩戒而來涵蓋一切戒 應該是最合佛旨的 6 歷史發展 编辑 漢傳佛教菩薩戒之起源 據 高僧傳 所載 梵網經菩薩戒本 是由道融請鳩摩羅什所出 不過 出三藏記集 於羅什譯作不列 菩薩戒本 或 梵網經 僅於 總經序 收錄 菩薩波羅提木叉 後記 屈大成認為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 有其梵本根據 但非羅什譯出 而是在五世紀中至末之間集出流傳 7 曇無讖 或載曇無懺 曇摩懺 中天竺人 受學於沙門達摩耶舍 譯為法明 後遇白頭禪師 授以涅槃經本 曇無懺攜涅槃經 菩薩地持經等東來傳法 約在北涼玄始元年 412年 至姑臧 有張掖沙門道進向其求受菩薩戒 道進於三年且禪且懺 而得傳授 宋文帝元嘉八年 431年 時 祇洹慧義請求那跋摩出 菩薩善戒 始得二十八品 其弟子代出二品 成三十品 未及繕寫 失序品及戒品 故今猶有兩本 或稱 菩薩戒地 禪宗菩薩戒起自四祖道信禪師 580 651 作 菩薩戒法 北宗 大乘無生方便門 載神秀傳菩薩戒儀 認為 菩薩戒是持心戒 以佛性為戒性 末後跏趺坐念佛看心淨 其與署名慧思 作者或為慧威 8 9 的 受菩薩戒儀 有許多相似處 而更為簡要 10 敦煌本 壇經 載南宗惠能授 無相戒 之內容 其菩薩戒儀依次是 見自三身佛 發四弘誓願 無相懺 受無相三歸依戒 末後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無相戒是南宗禪門獨創的弘戒法門 結合 金剛經 的中道思想 與 維摩詰經 的戒律觀 10 神秀的 佛性戒 和惠能的 無相戒 提倡 戒禪合一 是以自性清淨為戒的心地法門 不重戒相 其根源來自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 11 10 玄奘於貞觀二十三年 公元649年 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出 菩薩戒本 一卷 菩薩戒羯磨文 一卷 瑜伽師地論第四十卷末至第四十一卷即 菩薩戒本 窺基著有 受菩薩戒法 為敦煌法藏P 2147號抄本 慧沼 勸發菩提心集 收有 大唐三藏法師所傳西域正法藏受菩薩戒法 並闡述菩薩戒之內涵 道世 683 律師解釋四分律的 毘尼討要 其中有 受菩薩戒章 窺基及慧沼的受菩薩戒法在結構和內容上與其有諸多類似處 12 天台宗荊溪湛然 711 782 的 授菩薩戒儀 依古德及 梵網 瓔珞 地持 並高昌等文 編撰授菩薩戒行事之儀式 分為十二門 之後諸多的菩薩戒儀 皆以此為定準 13 慧沼的受菩薩戒法對湛然的授菩薩戒儀有重大影響 12 藏傳佛教 编辑西藏佛教的菩薩戒 藏語 byang chub sems dpa i sdom pa 有兩個傳承 第一個傳承 主要依用 虛空藏菩薩經 出自寂天 入菩薩行論 與 大乘集菩薩學論 十八重八十輕戒 謂為龍樹深見傳承 儀軌由勝敵 Jetari 等人據寂天著作編成 第二個傳承 依用 菩薩地 戒品 即瑜伽師地論的藏譯本 其註釋有月官 英语 Chandragomin 菩薩律儀二十頌 等 分為 願菩提心戒 四不可毀犯共戒及八不可輕棄戒 以及 行菩提心戒 四重四十六輕戒 謂為無著廣行傳承 儀軌由阿底峽等人據月官著作編成 14 最早將菩薩戒傳入西藏的是寂護 其內容及形式未見記載 不過藏史 拔協 記錄了當時有 二十根本教誡 的傳譯 或許即是依寂天 大乘集菩薩學論 作為菩薩律儀的行持與儀軌 該書將 虛空藏菩薩經 十八重戒攝為十四 大方廣善巧方便經 二重戒攝為一 再加上 菩薩地 戒品 的三戒 總成十八數 而二十根本教誡可能就是虛空藏的十八重戒與善巧方便的二重戒 14 参见 编辑佛教戒律 菩薩戒本參考來源 编辑 大乘莊嚴經論 卷8 17 度攝品 菩薩有三聚戒 一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 三攝眾生戒 初戒以禁防為體 後二戒以勤勇為體 諸菩薩一切時恒守護故 離戒及善趣者 謂不著得戒及不求愛果故 CBETA T31 no 1604 p 630 c13 16 法門名義集 三聚淨戒 一切惡無不斷 是攝律儀戒 一切善無不修 是攝善法戒 一切眾生無不度 是攝眾生戒 此三聚戒者菩薩道 顏尚文 梁武帝受菩薩戒及捨身同泰寺與 皇帝菩薩 地位的建立 東方宗教研究 43 89 2018 01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3 菩薩戒義疏 高昌本者或題暢法師本 原宗出地持而作法小廣 已三說受一切 地持 菩薩律儀戒竟 次說 梵網 十重相竟 自齊宋已來多用此法 宗出彼郡故名高昌本 又元嘉末有玄暢法師 宣授菩薩戒法大略相似 不無小異 故別有暢法師本 法藏 華嚴經探玄記 菩薩戒以三業善為性 二約本亦以真如為性 一 依梵網等經有菩薩三歸戒 二 依善生經五戒 是在家菩薩戒 三 依文殊問經八戒名世間菩薩戒 四 亦依彼經十戒 謂即沙彌所持者名出家菩薩戒 五依方等經二十四戒亦在家菩薩受 六依瓔珞梵網十無盡戒通在家出家菩薩所受 七依瑜伽地持四波羅夷戒 觀此戒相多分似是出家所受 亦兼在家 八善戒經及重樓戒經等八重戒 謂聲聞四重上加瑜伽中四重 故為八 此文局為出家菩薩受 以先受五戒十戒具戒方得受菩薩戒 如四重樓閣漸次成等故也 九依梁攝論戒學云如毘奈耶瞿沙毘佛略經說 菩薩戒有十萬種差別 十依華嚴經有十十等無盡戒品 如十藏品及離世間說 釋聖嚴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 中華佛學學報 1995 17 40 2020 04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29 屈大成 從古文本論 梵網經 之真偽 PDF 普門學報 2007年5月 39 5 18 2018 01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1 03 按呂姝貞 慧沼 勸發菩提心集 的戒律思想初探 一文 本書題為慧思撰 但在 續高僧傳 卷十七 大唐內典錄 卷五 佛祖統紀 卷二十五等所載慧思之著作中 均未見著錄 僅在 傳教大師將來臺州錄 天台宗章疏 及 大唐國法華宗章疏目錄 諸錄中始有記載 陳英善 天台智者的戒體論與 菩薩戒義疏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2022 03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15 如其所言的 天宮之具緣 可能是指天宮慧威所作的 受菩薩戒儀 卍續藏 冊105 頁1下 此戒儀一向被視為慧思之作 但近代日本學者研究之下 認為天宮慧威之作 10 0 10 1 10 2 高毓婷 北宗神秀菩薩戒研究 2019 04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14 釋印順 中國禪宗史 第二節 東山門下的種種相 2019 04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21 12 0 12 1 雒少锋 窥基 受菩萨戒法 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 失效連結 呂姝貞 慧沼 勸發菩提心集 的戒律思想初探 PDF 2020 05 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12 21 14 0 14 1 釋堅慧 西藏佛教二種菩薩戒之傳承與其發展之研究 PDF 外部連結 编辑敦煌本 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巻 序 について 智 ギ 述 灌頂記 菩薩戒義疏 との関連を中心として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漢傳 受戒法 之考察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湛然 授菩薩戒儀 初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佛學大辭典 菩薩戒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菩薩戒 amp oldid 7913115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