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瓔珞本業經

菩萨璎珞本业经[1][2](回譯梵語Bodhisattva keyūra mūlakarma sūtra),又称璎珞本业经本业经璎珞经,属于大乘佛教律藏经典,主要内容是开示菩萨戒律五十二位位阶;題作竺佛念译,出三藏記集載為失譯。

赵城金藏》“克”函《菩提璎珞本业经》卷上,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全书分为《集众品》、《贤圣名字品》、《贤圣学观品》、《释义品》、《佛母品》、《因果品》、《大众受学品》、《集散品》八品,叙述菩萨修行五十二位菩萨戒的十不可悔戒、受菩萨戒法,以及其他大乘义理等。书名“璎珞”,指的是“铜宝”、“银宝”、“金宝”、“琉璃宝”、“摩尼宝”、“水精宝”六种“璎珞”,用它们来比喻菩萨阶位中“四十二贤圣位”的六个等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本业”,指菩萨修行的善业[3]

竺佛念译有《菩萨璎珞经》十四卷,两者內容不同[4]。另有支谦译《菩萨本业经》一卷,是《华严经》中《净行品》、《十住品》等的异译,与本经不同。

主要内容

菩薩三聚凈戒

經中將菩薩戒條概括為三聚凈戒,即:

  1. 攝律儀戒
  2. 攝善法戒
  3. 攝眾生戒

菩薩十波罗夷戒

菩萨戒法“十不可悔戒”,是根据姚秦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十重禁戒日语十重禁戒”节略[3],也就是《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轻戒”中的“十重”。波罗夷爲佛教戒律中的重罪,又叫“极恶法”。佛陀对声闻、缘觉二乘讲四波罗夷、八波罗夷重罪,对大乘菩萨行者则講十波罗夷重罪,以此為戒。分别是:

  1. 不杀生,不可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众生;
  2. 不偷盗,不可偷盗乃至一针一草;
  3. 不婬欲,不可与一切有情行淫事;
  4. 妄语,不可犯大、小妄语;
  5. 不酤酒,不可买卖
  6. 不说四众过,不说出家比丘、比丘尼二众和在家男、女居士二众的七逆十重罪过[5]
  7. 不自赞毁他,不可称赞自己功德,讥讽、传扬他人过恶;
  8. 不悭吝、加毁,不可在他人请求佈施錢財或佛法时,悭吝不予,且加以毁辱;
  9. 不嗔心拒受悔,不可生嗔心辱、击众生,且他人悔过求谅时不接受;
  10. 不毁谤三宝,不可毁谤

這十條重戒,受一分者名一分菩薩,得一分功德,具足十條名具足菩薩戒。[6]經中還指出,菩薩戒以心法为戒体,因心堅固無盡而所受戒條得無盡,故名無盡戒,以心爲際,只有受法沒有捨法,不似比丘戒可捨戒。[7]也因為戒與心法同無盡,故菩薩戒功德極大,勸化受菩薩戒者,勝福無量。[8]

菩薩位階

菩薩的修行位階,經中提出五十二位,爲大乘佛教普遍採引爲標準。[2][9]

本书菩萨阶位中的“十信”,与姚秦鸠摩罗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教化品》所说的“习种性十心”相同。菩萨阶位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与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八、卷十一、卷十四、卷二十三所说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相同。其论述仍以经典为主要资料,旁采其他经论汇编而成,并非是依据本翻译。但义理上,本书所叙述的菩萨阶位,既有佛经根据,自身有完整性,在流传过程中,获到了大乘佛教的广泛认同采纳。明朝蕅益智旭在《梵网经菩萨心地品玄义》中,就有关菩萨阶位的各种论述,称“《璎珞》明五十二位,位次最为周足”[3]

收录

《菩萨璎珞本业经》最初是作为“失译经”(指失落译者姓名的经典),著录于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之中;隋法经等《众经目录》卷一始作“竺佛念译”(经名作《璎珞本业经》),后世经录沿依此说。

《菩萨璎珞本业经》收录于:

註釋

  1. ^ 釋振法. 以佛典目錄論《瓔珞經》一二事.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 2005. 
  2. ^ 2.0 2.1 屈大成. 從文本論《梵網經》之真偽 (PDF). 普門學報. 2007 [2019-01-07]. (原始内容 (PDF)于2018-01-03). 
  3. ^ 3.0 3.1 3.2 陈士强著. 大藏经总目提要·律藏 2.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07: 616–618. ISBN 978-7-5325-7468-1. 
  4. ^ 吴兴文主编. 牟宗三文集 佛性与般若 下.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5.11: 600. ISBN 978-7-5534-9220-9. 
  5. ^ 佛学大辞典》【七逆罪】:又作七遮罪、七遮。略作七逆。乃不顺理行,能障碍受戒之七种重罪。即:(一)出佛身血,(二)杀母,(三)杀父,(四)杀和尚,(五)杀阿阇梨,(六)破羯磨转法轮僧,(七)杀圣人。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一(大四六·一八四中):‘言五逆者,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出血。(中略)若大乘中加杀和尚及阿阇黎,以为七逆。’盖以和尚与阿阇梨为授戒师,若曾杀害者,对现前之戒师亦不生殷重心,从而不能得戒,故称遮罪。[梵网经卷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下(法藏)]
    《佛教哲学大词典》【七逆罪】:亦称七逆、七遮罪。说于<梵网经>下卷。谓:一出佛身血、二杀父、三杀母、四杀和尚、五杀阿阇梨、六破羯磨转法轮僧、七杀圣人。同经于列举七逆后,复称:“若具七遮,即现身不得戒”(大正第二十四卷第一○○八页),谓此罪必堕无间地狱。七逆罪之中,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阿阇梨、破羯磨转法轮僧,是与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同义。羯磨转法轮僧的“羯磨”一词,意译为作法,谓比丘聚于一处,从事授戒、忏悔等作法,以转法轮之意。所以,破羯磨转法轮僧即是破和合僧。和尚是谓出家师父,圣人是出家、在家的师父,即化导众人的领导人。故应报谢师恩,反予杀害者,其罪重大。<念佛无间地狱抄>是合五逆、七逆、八逆为违背主师亲之罪,而立二十逆罪(第一○一页)。此外,其它诸经亦说有七逆罪,<止观辅行传弘决>第二卷之一(大正第四十六卷第一八四页)是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加上杀和尚、杀阿阇梨,称七逆罪。御书圣愚问答抄(第五〇四页)
  6. ^ 《瓔珞經》:“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萨,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
  7. ^ 《菩薩瓔珞經》:“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不尽。”
  8. ^ 《璎珞经》:“法师能于一切国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萨戒者,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塔。”
  9. ^ 證嚴上人, 凡人可成佛:菩萨五十二位阶讲记, [2019-01-07], ISBN 9787309072686, (原始内容于2019-04-13) 

瓔珞本業經,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 但文內引註不足, 部分內容的來源仍然不明, 2023年3月7日, 请加上合适的文內引註来改善此条目, 此條目或章節只使用宗教經典作為第一手來源, 請協助添加第二手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此条目的主題是大乘佛教律藏典籍, 菩萨璎珞本业经, 关于姚秦竺佛念另译的典籍, 菩萨璎珞经, 十四卷, 請見,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本业经, 回譯梵語, bodhisattva, keyūra, mūlakarma, sūtra, 又称璎珞本业经, 本.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 但文內引註不足 部分內容的來源仍然不明 2023年3月7日 请加上合适的文內引註来改善此条目 此條目或章節只使用宗教經典作為第一手來源 請協助添加第二手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此条目的主題是大乘佛教律藏典籍 菩萨璎珞本业经 关于姚秦竺佛念另译的典籍 菩萨璎珞经 十四卷 請見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本业经 1 2 回譯梵語 Bodhisattva keyura mulakarma sutra 又称璎珞本业经 本业经 璎珞经 属于大乘佛教律藏经典 主要内容是开示菩萨的戒律和五十二位位阶 題作竺佛念译 出三藏記集載為失譯 赵城金藏 克 函 菩提璎珞本业经 卷上 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全书分为 集众品 贤圣名字品 贤圣学观品 释义品 佛母品 因果品 大众受学品 集散品 八品 叙述菩萨修行五十二位 菩萨戒的十不可悔戒 受菩萨戒法 以及其他大乘义理等 书名 璎珞 指的是 铜宝 银宝 金宝 琉璃宝 摩尼宝 水精宝 六种 璎珞 用它们来比喻菩萨阶位中 四十二贤圣位 的六个等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觉 妙觉 本业 指菩萨修行的善业 3 竺佛念译有 菩萨璎珞经 十四卷 两者內容不同 4 另有支谦译 菩萨本业经 一卷 是 华严经 中 净行品 十住品 等的异译 与本经不同 目录 1 主要内容 1 1 菩薩三聚凈戒 1 2 菩薩十波罗夷戒 1 3 菩薩位階 2 收录 3 註釋主要内容 编辑菩薩三聚凈戒 编辑 主条目 三聚凈戒 經中將菩薩戒條概括為三聚凈戒 即 攝律儀戒 攝善法戒 攝眾生戒菩薩十波罗夷戒 编辑 主条目 十重禁戒 日语 十重禁戒 菩萨戒法 十不可悔戒 是根据姚秦鸠摩罗什译 梵网经 十重禁戒 日语 十重禁戒 节略 3 也就是 梵網經 十重四十八轻戒 中的 十重 波罗夷爲佛教戒律中的重罪 又叫 极恶法 佛陀对声闻 缘觉二乘讲四波罗夷 八波罗夷重罪 对大乘菩萨行者则講十波罗夷重罪 以此為戒 分别是 不杀生 不可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众生 不偷盗 不可偷盗乃至一针一草 不婬欲 不可与一切有情行淫事 不妄语 不可犯大 小妄语 不酤酒 不可买卖酒 不说四众过 不说出家比丘 比丘尼二众和在家男 女居士二众的七逆十重罪过 5 不自赞毁他 不可称赞自己功德 讥讽 传扬他人过恶 不悭吝 加毁 不可在他人请求佈施錢財或佛法时 悭吝不予 且加以毁辱 不嗔心拒受悔 不可生嗔心辱 击众生 且他人悔过求谅时不接受 不毁谤三宝 不可毁谤佛 法 僧 這十條重戒 受一分者名一分菩薩 得一分功德 具足十條名具足菩薩戒 6 經中還指出 菩薩戒以心法为戒体 因心堅固無盡而所受戒條得無盡 故名無盡戒 以心爲際 只有受法沒有捨法 不似比丘戒可捨戒 7 也因為戒與心法同無盡 故菩薩戒功德極大 勸化受菩薩戒者 勝福無量 8 菩薩位階 编辑 主条目 五十二位 菩薩的修行位階 經中提出五十二位 爲大乘佛教普遍採引爲標準 2 9 本书菩萨阶位中的 十信 与姚秦鸠摩罗什译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卷上 教化品 所说的 习种性十心 相同 菩萨阶位中的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与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华严经 卷八 卷十一 卷十四 卷二十三所说的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相同 其论述仍以经典为主要资料 旁采其他经论汇编而成 并非是依据梵本翻译 但义理上 本书所叙述的菩萨阶位 既有佛经根据 自身有完整性 在流传过程中 获到了大乘佛教的广泛认同采纳 明朝蕅益智旭在 梵网经菩萨心地品玄义 中 就有关菩萨阶位的各种论述 称 璎珞 明五十二位 位次最为周足 3 收录 编辑 菩萨璎珞本业经 最初是作为 失译经 指失落译者姓名的经典 著录于僧祐 出三藏记集 卷四 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 之中 隋法经等 众经目录 卷一始作 竺佛念译 经名作 璎珞本业经 后世经录沿依此说 菩萨璎珞本业经 收录于 高丽大藏经 克 函 宋版大藏经 念 函 赵城金藏 克 函 元铜版大藏经 念 函 永乐北藏 笃 函 112号 菩萨璎珞本业经 二卷 姚秦竺佛念译 乾隆大藏经 笃 函 频伽藏 列 帙 大正新脩大藏經 律部 第24部第1485号 菩萨璎珞本业经 上下两卷 原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瓔珞本業經註釋 编辑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佛學大辭典 菩薩瓔珞本業經 釋振法 以佛典目錄論 瓔珞經 一二事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 2005 2 0 2 1 屈大成 從文本論 梵網經 之真偽 PDF 普門學報 2007 2019 01 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 01 03 3 0 3 1 3 2 陈士强著 大藏经总目提要 律藏 2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07 616 618 ISBN 978 7 5325 7468 1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吴兴文主编 牟宗三文集 佛性与般若 下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5 11 600 ISBN 978 7 5534 9220 9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佛学大辞典 七逆罪 又作七遮罪 七遮 略作七逆 乃不顺理行 能障碍受戒之七种重罪 即 一 出佛身血 二 杀母 三 杀父 四 杀和尚 五 杀阿阇梨 六 破羯磨转法轮僧 七 杀圣人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一 大四六 一八四中 言五逆者 谓杀父 杀母 杀阿罗汉 破僧 出血 中略 若大乘中加杀和尚及阿阇黎 以为七逆 盖以和尚与阿阇梨为授戒师 若曾杀害者 对现前之戒师亦不生殷重心 从而不能得戒 故称遮罪 梵网经卷下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下 法藏 佛教哲学大词典 七逆罪 亦称七逆 七遮罪 说于 lt 梵网经 gt 下卷 谓 一出佛身血 二杀父 三杀母 四杀和尚 五杀阿阇梨 六破羯磨转法轮僧 七杀圣人 同经于列举七逆后 复称 若具七遮 即现身不得戒 大正第二十四卷第一 八页 谓此罪必堕无间地狱 七逆罪之中 出佛身血 杀父 杀母 杀阿阇梨 破羯磨转法轮僧 是与五逆罪 杀父 杀母 杀阿罗汉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同义 羯磨转法轮僧的 羯磨 一词 意译为作法 谓比丘聚于一处 从事授戒 忏悔等作法 以转法轮之意 所以 破羯磨转法轮僧即是破和合僧 和尚是谓出家师父 圣人是出家 在家的师父 即化导众人的领导人 故应报谢师恩 反予杀害者 其罪重大 lt 念佛无间地狱抄 gt 是合五逆 七逆 八逆为违背主师亲之罪 而立二十逆罪 第一 一页 此外 其它诸经亦说有七逆罪 lt 止观辅行传弘决 gt 第二卷之一 大正第四十六卷第一八四页 是五逆罪 杀父 杀母 杀阿罗汉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加上杀和尚 杀阿阇梨 称七逆罪 御书圣愚问答抄 第五 四页 瓔珞經 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萨 乃至二分三分四分 十分名具足受戒 菩薩瓔珞經 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 是故心亦尽戒亦尽 心无尽故戒亦不尽 璎珞经 法师能于一切国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萨戒者 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塔 證嚴上人 凡人可成佛 菩萨五十二位阶讲记 2019 01 07 ISBN 97873090726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4 13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瓔珞本業經 amp oldid 7625566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