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鰂魚涌

鰂魚涌(英語:Quarry Bay)位於香港島東區。在香港歷史的分區之中,鰂魚涌是北角的一部份,包括早期分區、市政局分區以及校網分區。但現根據規劃署劃分已獨立發展,不過部分人仍說北角是舊稱呼。鰂魚涌的西部前稱麗池,因已結業的麗池夜總會而得名。

從九龍望向鰂魚涌
從山上望向鰂魚涌
從柏架山道俯瞰位於山麓的住宅區

歷史

 
鰂魚涌濱海街一帶的唐樓於1961年建成時因鄰近海邊,為防範水漲而興建高地台

淸代嘉慶二十四年刊行的《新安縣誌》尚未出現鰂魚涌地名,可以推測當時本區人煙稀少。港府在開埠以來集中資源發展商業中心中環以及在南洋商家聚居的銅鑼灣(如新加坡首富的信和廣場)。戰後的1950年代,由於出現中國可能收回香港的不確定性,很多東南亞企業遷出香港,但有不少在1960、1970年代陸續回流。隨着戰後銅鑼灣以及北角人口已達到飽和,區內的需求帶動起原屬北角東部的鰂魚涌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商業及住宅區。因為北角以及鰂魚涌有大量閩籍商人和中產聚居,區內有不少閩籍商家的企業,包括南洋首富郭鶴年嘉里中心亦設於鰂魚涌,開始帶動苦力聚居的鰂魚涌發展成港島第三個商業中心,而區內居民以早期北角居民以及其後代為主,包括商人以及中產,以及早期因郭春秧而聚居在北角的日本人。

經濟階層

二戰後香港人口大增,而在逃港潮因逃避国共内战而由大陸抵港而至今仍留在香港的人口及其後代,成為香港人口的主要成份,但隨住香港社會越來越富庶,佔全港近半數的逃港人口,雖然第一代居於木屋區,但他們的部份下一代亦成為香港中產,亦有能力在港島置業,更有成為富有人仕,特別在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亦有部份中產因為在附近工作而遷入北角以及鰂魚涌區。鰂魚涌既有數百萬至過千萬的住宅,人口結構和中環半山相若,既有商人,亦有中產聚居,但收入略比中環半山低,太古城東的收入中位數為62,370[1],太古城西的收入中位數為60,040[2],為半山東區(即70,000)的90%[3],收入比中上環灣仔市區(如軒尼詩25000[4])更高,但比銅鑼灣、北角以及渣甸山、北角半山一帶低,區內亦有不少新加坡、台灣、南洋以及歐美閩僑以及來自全港的中產居住,而原來區內的苦力則遷入筲箕灣的公屋之中。

人口籍貫

香港的閩籍人口達130萬,根據人口普查的語文數據,當中25%居於東區,即30-40萬人口,亦是銅鑼灣、北角以及鰂魚涌人口的主要成份,但絕大多數50歲以下的閩籍港人以至日本人都改以廣州話溝通,香港人口亦接近90%以廣州話為日常生活語言,但區內不少老一輩,如鰂魚涌居民協會會長以及前東區區議會主席黃建彬的廣州話便帶有濃烈的福建口音,區內閩籍下一代和深水埗區一帶由廣州抵港人口的廣州話沒有分別,不少閩籍的專業人仕,包括佔全港各界25%的政協,以及佔全港高達幾十名的閩籍教授[5],當中不少都是北角居民的下一代,聚居在本區,附近的嘉亨灣一帶的中產私樓區亦是鰂魚涌的擴展,雖屬筲箕灣,但亦屬鰂魚涌。鰂魚涌的人口主要來自北角人口以及企業的擴展,除了在這些企業工作外,因為地理位置上遠離廣府人聚居的深水埗區一帶以至其餘族群聚居地,外區中產較少遷入,很多閩籍富豪亦經常在鰂魚涌上班[6]。不少以閩南話為母語的台灣人以及新加坡人亦很喜歡在鰂魚涌置業,區內也有些價格較低的住宅,也有筲箕灣以及柴灣人口的第二代置業。

發展為港島東商業區

相對核心商業區的中上環,鰂魚涌早期是一個偏遠的商業區,但鰂魚涌地理位置鄰近北角,近年來吸引不少企業進駐。

傳統

2018年鰂魚涌傳統組纖燒豬會其中一名成員接受訪問時講述燒豬會這一傳統,燒豬會規定最多只能有22個會員,亦以老人家居多,而每年土地誕,燒豬會也會拜神[7]

命名

鰂魚涌得名於早期溪流中甚多鰂魚[8]。又因19世紀七姊妹一帶設有花崗岩礦場,後以海運輸出而得英文名稱Quarry Bay(採石灣/石礦灣/打石灣)之名。然而前述之溪流與海灣俱於填海工程後消失殆盡,轉型成為商住區。

1883年太古洋行於鰂魚涌設立太古船塢太古糖廠及香港汽水廠,使鰂魚涌成為當時香港最龐大工業區。同年太古公司亦於鰂魚涌旁康山設有水塘,為各廠房供應淡水。1892年太古興建全港首個吊車系統,接駁鰂魚涌至柏架山,以接載太古員工和附近居民,直至1932年停駛[9]。到了1959年,為配合英皇道擴闊工程,鰂魚涌的溪流被覆蓋,變成了暗渠。

1970年代後期,太古公司各廠房陸續停業。太古水塘原址變成了康景花園;太古船塢原址則變成了大型私人屋苑太古城。至於太古糖廠位置,現在則變成了太古坊商業區,而汽水廠則變成康蕙花園

地理位置

鰂魚涌的具體位置,西起英皇道渣華道交界,東至英皇道與康山道交界靠近康山道天橋。然而很多時市民或會以區內著名地點如麗池、太古坊等地標作指示。

鰂魚涌的範圍隨着時代的變遷亦有所不同,而且在政府的規劃圖及學校網,鰂魚涌一帶的地區一直都歸入北角的範圍。因此現時鰂魚涌站旁的北角官立小學亦因而為名。自從地鐵港島綫開通之後,鰂魚涌的範圍不斷西移,而原本屬於鰂魚涌的東部,則被稱為「太古城」。但現時香港郵政局內的分區,這個地區仍然是鰂魚涌的一部份。至於筲箕灣道開始的地帶,過去一直都被認為是西灣河的一部份,但在2005年地政署提交的「鰂魚涌分區發展大綱」及現時,卻包括嘉亨灣所在的地段。這問題的成因,相信是由於過去的都市規劃,都以市政局的選區劃界作標準,而當時整個東區只被分為「銅鑼灣」、「北角」及「筲箕灣」三部份,「鰂魚涌」和「柴灣」是到了比較後期才出現的分區。但直到現在,香港的學校網在東區依然是分成「北角及鰂魚涌」(14區)和「筲箕灣及柴灣」(16區,原屬第15區的筲箕灣於2007年併入第16區)。

人口移民史

 
鰂魚涌益昌大廈 (又稱怪獸大廈) 人口極度密集,「U型」的設計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以至國際知名導演到場為電影取景拍攝

鰂魚涌主要為工業和住宅區,但在1990年代起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商業大廈。鰂魚涌和北角以及銅鑼灣一樣主要以閩籍人口為主,但比北角以及銅鑼灣的閩籍人口較遲抵港,以民國以前來港的閩籍人口大多居住在灣仔區以及中西區[10],很多南洋富商在1950-1980亦遷入灣仔區以及中西區的半山區、南區以及九龍城區,不一定在跑馬地到鰂魚涌一帶[11]銅鑼灣北角和鰂魚涌亦是日本人的主要聚居地,東區佔總日語人口的25%,但人數遠少於福建籍人士,語文統一後各省籍人士亦有進入鰂魚涌居住,參看東區語言殘留人口[12]。這一帶的人口分佈和東區以外的大坑、跑馬地、渣甸山一帶相若,華人同樣是以閩籍為主,亦有很多日本人居住。這些區份都是在維多利亞城邊沿或以外,本來為人口很少,在民國時期大量閩籍人口因為在銅鑼灣天后廟一帶聚居而發展起來的,鰂魚涌一帶的人口大多由北角遷居。至今閩籍以及閩僑後代最集中的地方實在跑馬地以及大坑一帶,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總堂亦設在跑馬地,分堂則設在北角香港仔,在語文未統一的年代,虎豹別墅附近社區皆與新加坡福建無異,但這批人來港較早,鰂魚涌一帶則來港較晚。

社區環境

 
太古城為區內的大型私人屋苑
 
鰂魚涌的商住樓宇
 
港島東中心露天廣場「太古公園」

鰂魚涌附近有大型商場康怡廣場太古城中心,亦有大型百貨AEON STYLE,購物非常便利。鰂魚涌美食亦多不勝數,尤其太古坊商業區及太古城大型屋苑,有多間食肆。鰂魚涌公園亦是居民常到的休憩地方,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亦置於園內。

私人屋苑

居屋屋苑

公共屋邨

商住樓宇

文娛康樂設施

交通

鰂魚涌在香港島的交通可說是非常便捷,除了因為該區有多條巴士路綫及兩條港鐵路綫經過以外,在康山的屋苑還有4條小巴路綫。

主要交通幹道

公共交通

 
港鐵鰂魚涌站曾是香港最深的車站
交通路線列表
港鐵
電車
巴士
小巴

著名藝人

區議會議席分佈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海裕街、渣華道英皇道、民新街以南至柴灣道康山支路以西為範圍。

年度/範圍 2000-2003 2004-2007 2008-2011 2012-2015 2016-2019!2020-2023
英皇道康山支路以西、英皇道、華蘭路(太古城範圍)
英皇道康山支路以西、英皇道柏架山道康山南豐新邨等範圍)
華蘭路以東、海裕街、渣華道英皇道、民新街以南(鰂魚涌站A、B出口等範圍)
鰂魚涌選區、部分柏架山選區及部分健康村選區

註:以上主要範圍尚有其他細微調整(包括編號),請參閱有關區議會選舉選區分界地圖及條目。

參看

參考資料

  1. ^ 2011年人口普查 - 東區區議會太古城東選區 (C02) 統計便覽. www.census2011.gov.hk. [2020-04-18]. (原始内容于2021-03-10). 
  2. ^ 2011年人口普查 - 東區區議會太古城西選區 (C01) 統計便覽. www.census2011.gov.hk. [2020-04-18]. (原始内容于2021-03-10). 
  3. ^ 2011年人口普查 - 中西區區議會半山東選區 (A02) 統計便覽. www.census2011.gov.hk. [2020-04-18]. (原始内容于2021-03-23). 
  4. ^ 2011年人口普查 - 灣仔區議會軒尼詩選區 (B01) 統計便覽. www.census2011.gov.hk. [2020-04-18]. (原始内容于2021-02-03). 
  5. ^ 大公报数字报. paper.takungpao.com. [2013-11-19]. (原始内容于2020-08-06). 
  6. ^ 121625551334730. 最新. 壹週刊. [2020-04-18]. (原始内容于2021-05-26). 
  7. ^ . [2018-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1). 
  8. ^ 說文解字》:「從魚則聲。鯽,鰂或從即」
  9. ^ 陳, 嘉文. 街知巷聞﹕鰂魚涌發迹時 百年前有吊車!. 明報. 2015年5月2日 [2015-05-03]. (原始内容于2017-04-08). 
  10. ^ 民記造勢 港島推「曾李配」 - 香港文匯報. paper.wenweipo.com. [2013-04-10]. (原始内容于2020-03-23). 
  11. ^ 香港人口,人口語文數據
  12. ^ 參看東區以及2011人口普查數據-語言部份

鰂魚涌, 关于与, 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 請見, 鱷魚淚, 英語, quarry, 位於香港島東區, 在香港歷史的分區之中, 是北角的一部份, 包括早期分區, 市政局分區以及校網分區, 但現根據規劃署劃分已獨立發展, 不過部分人仍說北角是舊稱呼, 的西部前稱麗池, 因已結業的麗池夜總會而得名, 從九龍望向, 從山上望向, 從柏架山道俯瞰位於山麓的住宅區, 目录, 歷史, 經濟階層, 人口籍貫, 發展為港島東商業區, 傳統, 命名, 地理位置, 人口移民史, 社區環境, 私人屋苑, 居屋屋苑, 公共屋邨, 商住樓宇. 关于与 鰂魚涌 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 請見 鱷魚淚 鰂魚涌 英語 Quarry Bay 位於香港島東區 在香港歷史的分區之中 鰂魚涌是北角的一部份 包括早期分區 市政局分區以及校網分區 但現根據規劃署劃分已獨立發展 不過部分人仍說北角是舊稱呼 鰂魚涌的西部前稱麗池 因已結業的麗池夜總會而得名 從九龍望向鰂魚涌 從山上望向鰂魚涌 從柏架山道俯瞰位於山麓的住宅區 目录 1 歷史 1 1 經濟階層 1 2 人口籍貫 1 3 發展為港島東商業區 1 4 傳統 2 命名 3 地理位置 4 人口移民史 5 社區環境 5 1 私人屋苑 5 2 居屋屋苑 5 3 公共屋邨 5 4 商住樓宇 5 5 文娛康樂設施 6 交通 6 1 主要交通幹道 6 2 公共交通 7 著名藝人 8 區議會議席分佈 9 參看 10 參考資料歷史 编辑 鰂魚涌濱海街一帶的唐樓於1961年建成時因鄰近海邊 為防範水漲而興建高地台 淸代嘉慶二十四年刊行的 新安縣誌 尚未出現鰂魚涌地名 可以推測當時本區人煙稀少 港府在開埠以來集中資源發展商業中心中環以及在南洋商家聚居的銅鑼灣 如新加坡首富的信和廣場 戰後的1950年代 由於出現中國可能收回香港的不確定性 很多東南亞企業遷出香港 但有不少在1960 1970年代陸續回流 隨着戰後銅鑼灣以及北角人口已達到飽和 區內的需求帶動起原屬北角東部的鰂魚涌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商業及住宅區 因為北角以及鰂魚涌有大量閩籍商人和中產聚居 區內有不少閩籍商家的企業 包括南洋首富郭鶴年的嘉里中心亦設於鰂魚涌 開始帶動苦力聚居的鰂魚涌發展成港島第三個商業中心 而區內居民以早期北角居民以及其後代為主 包括商人以及中產 以及早期因郭春秧而聚居在北角的日本人 經濟階層 编辑 二戰後香港人口大增 而在逃港潮因逃避国共内战而由大陸抵港而至今仍留在香港的人口及其後代 成為香港人口的主要成份 但隨住香港社會越來越富庶 佔全港近半數的逃港人口 雖然第一代居於木屋區 但他們的部份下一代亦成為香港中產 亦有能力在港島置業 更有成為富有人仕 特別在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亦有部份中產因為在附近工作而遷入北角以及鰂魚涌區 鰂魚涌既有數百萬至過千萬的住宅 人口結構和中環半山相若 既有商人 亦有中產聚居 但收入略比中環半山低 太古城東的收入中位數為62 370 1 太古城西的收入中位數為60 040 2 為半山東區 即70 000 的90 3 收入比中上環灣仔市區 如軒尼詩25000 4 更高 但比銅鑼灣 北角以及渣甸山 北角半山一帶低 區內亦有不少新加坡 台灣 南洋以及歐美閩僑以及來自全港的中產居住 而原來區內的苦力則遷入筲箕灣的公屋之中 人口籍貫 编辑 香港的閩籍人口達130萬 根據人口普查的語文數據 當中25 居於東區 即30 40萬人口 亦是銅鑼灣 北角以及鰂魚涌人口的主要成份 但絕大多數50歲以下的閩籍港人以至日本人都改以廣州話溝通 香港人口亦接近90 以廣州話為日常生活語言 但區內不少老一輩 如鰂魚涌居民協會會長以及前東區區議會主席黃建彬的廣州話便帶有濃烈的福建口音 區內閩籍下一代和深水埗區一帶由廣州抵港人口的廣州話沒有分別 不少閩籍的專業人仕 包括佔全港各界25 的政協 以及佔全港高達幾十名的閩籍教授 5 當中不少都是北角居民的下一代 聚居在本區 附近的嘉亨灣一帶的中產私樓區亦是鰂魚涌的擴展 雖屬筲箕灣 但亦屬鰂魚涌 鰂魚涌的人口主要來自北角人口以及企業的擴展 除了在這些企業工作外 因為地理位置上遠離廣府人聚居的深水埗區一帶以至其餘族群聚居地 外區中產較少遷入 很多閩籍富豪亦經常在鰂魚涌上班 6 不少以閩南話為母語的台灣人以及新加坡人亦很喜歡在鰂魚涌置業 區內也有些價格較低的住宅 也有筲箕灣以及柴灣人口的第二代置業 發展為港島東商業區 编辑 相對核心商業區的中上環 鰂魚涌早期是一個偏遠的商業區 但鰂魚涌地理位置鄰近北角 近年來吸引不少企業進駐 傳統 编辑 2018年鰂魚涌傳統組纖燒豬會其中一名成員接受訪問時講述燒豬會這一傳統 燒豬會規定最多只能有22個會員 亦以老人家居多 而每年土地誕 燒豬會也會拜神 7 命名 编辑鰂魚涌得名於早期溪流中甚多鰂魚 8 又因19世紀七姊妹一帶設有花崗岩礦場 後以海運輸出而得英文名稱Quarry Bay 採石灣 石礦灣 打石灣 之名 然而前述之溪流與海灣俱於填海工程後消失殆盡 轉型成為商住區 1883年太古洋行於鰂魚涌設立太古船塢 太古糖廠及香港汽水廠 使鰂魚涌成為當時香港最龐大工業區 同年太古公司亦於鰂魚涌旁康山設有水塘 為各廠房供應淡水 1892年太古興建全港首個吊車系統 接駁鰂魚涌至柏架山 以接載太古員工和附近居民 直至1932年停駛 9 到了1959年 為配合英皇道擴闊工程 鰂魚涌的溪流被覆蓋 變成了暗渠 1970年代後期 太古公司各廠房陸續停業 太古水塘原址變成了康景花園 太古船塢原址則變成了大型私人屋苑太古城 至於太古糖廠位置 現在則變成了太古坊商業區 而汽水廠則變成康蕙花園 地理位置 编辑鰂魚涌的具體位置 西起英皇道與渣華道交界 東至英皇道與康山道交界靠近康山道天橋 然而很多時市民或會以區內著名地點如麗池 太古坊等地標作指示 鰂魚涌的範圍隨着時代的變遷亦有所不同 而且在政府的規劃圖及學校網 鰂魚涌一帶的地區一直都歸入北角的範圍 因此現時鰂魚涌站旁的北角官立小學亦因而為名 自從地鐵港島綫開通之後 鰂魚涌的範圍不斷西移 而原本屬於鰂魚涌的東部 則被稱為 太古城 但現時香港郵政局內的分區 這個地區仍然是鰂魚涌的一部份 至於筲箕灣道開始的地帶 過去一直都被認為是西灣河的一部份 但在2005年地政署提交的 鰂魚涌分區發展大綱 及現時 卻包括嘉亨灣所在的地段 這問題的成因 相信是由於過去的都市規劃 都以市政局的選區劃界作標準 而當時整個東區只被分為 銅鑼灣 北角 及 筲箕灣 三部份 鰂魚涌 和 柴灣 是到了比較後期才出現的分區 但直到現在 香港的學校網在東區依然是分成 北角及鰂魚涌 14區 和 筲箕灣及柴灣 16區 原屬第15區的筲箕灣於2007年併入第16區 人口移民史 编辑 鰂魚涌益昌大廈 又稱怪獸大廈 人口極度密集 U型 的設計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以至國際知名導演到場為電影取景拍攝 鰂魚涌主要為工業和住宅區 但在1990年代起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商業大廈 鰂魚涌和北角以及銅鑼灣一樣主要以閩籍人口為主 但比北角以及銅鑼灣的閩籍人口較遲抵港 以民國以前來港的閩籍人口大多居住在灣仔區以及中西區 10 很多南洋富商在1950 1980亦遷入灣仔區以及中西區的半山區 南區以及九龍城區 不一定在跑馬地到鰂魚涌一帶 11 銅鑼灣 北角和鰂魚涌亦是日本人的主要聚居地 東區佔總日語人口的25 但人數遠少於福建籍人士 語文統一後各省籍人士亦有進入鰂魚涌居住 參看東區語言殘留人口 12 這一帶的人口分佈和東區以外的大坑 跑馬地 渣甸山一帶相若 華人同樣是以閩籍為主 亦有很多日本人居住 這些區份都是在維多利亞城邊沿或以外 本來為人口很少 在民國時期大量閩籍人口因為在銅鑼灣天后廟一帶聚居而發展起來的 鰂魚涌一帶的人口大多由北角遷居 至今閩籍以及閩僑後代最集中的地方實在跑馬地以及大坑一帶 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總堂亦設在跑馬地 分堂則設在北角和香港仔 在語文未統一的年代 虎豹別墅附近社區皆與新加坡 福建無異 但這批人來港較早 鰂魚涌一帶則來港較晚 社區環境 编辑 太古城為區內的大型私人屋苑 鰂魚涌的商住樓宇 港島東中心露天廣場 太古公園 鰂魚涌附近有大型商場康怡廣場及太古城中心 亦有大型百貨AEON STYLE 購物非常便利 鰂魚涌美食亦多不勝數 尤其太古坊商業區及太古城大型屋苑 有多間食肆 鰂魚涌公園亦是居民常到的休憩地方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亦置於園內 私人屋苑 编辑 太古城 康怡花園 康蕙花園 康景花園 南豐新邨 新威園 逸樺園 栢蕙苑 寶峰園 慧雲峰 惠安苑 Casa 880 居屋屋苑 编辑 康山花園公共屋邨 编辑 模範邨 健康邨商住樓宇 编辑 海景樓 海山樓 福昌樓 益發大廈 益昌大廈 文娛康樂設施 编辑 太古公園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鰂魚涌公園 一期及二期 大潭郊野公園 鰂魚涌擴建部份 交通 编辑鰂魚涌在香港島的交通可說是非常便捷 除了因為該區有多條巴士路綫及兩條港鐵路綫經過以外 在康山的屋苑還有4條小巴路綫 主要交通幹道 编辑 東區海底隧道 東區走廊 康山道 太古城道 太古灣道 英皇道 渣華道公共交通 编辑 港鐵鰂魚涌站曾是香港最深的車站 交通路線列表港鐵 港島綫 將軍澳綫 鰂魚涌站 港島綫 太古站電車 巴士港島巴士2 嘉亨灣 中環 港澳碼頭 2A 耀東邨 會展站8H 小西灣 藍灣半島 銅鑼灣 東華東院 18 北角 健康中街 堅尼地城 卑路乍灣 平日早上班次以上環為終點站18P 堅尼地城 卑路乍灣 北角 健康中街 只限平日上午繁忙時間服務18X 筲箕灣 堅尼地城 卑路乍灣 19P 筲箕灣 跑馬地 上 大坑道 只限平日上午繁忙時間服務23X 蒲飛路 西灣河 太康街 只限平日上午繁忙時間服務33X 數碼港 西灣河 太康街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77 田灣 筲箕灣77A 筲箕灣 田灣 只限平日下午繁忙時間服務81 興華邨 勵德邨81A 興華邨 勵德邨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82 小西灣 藍灣半島 北角碼頭85 小西灣 藍灣半島 寶馬山 每日2210後班次以北角碼頭為起 終點站85A 筲箕灣 寶馬山北角碼頭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99 海怡半島 筲箕灣722 耀東邨 中環碼頭N8 會展站 杏花邨 創富道 通宵服務N8X 小西灣 藍灣半島 堅尼地城 通宵服務N72 華貴 鰂魚涌 海澤街 通宵服務X8 跑馬地 上 小西灣 藍灣半島 只限平日上午繁忙時間服務 過海隧道巴士102 筲箕灣 美孚102P 筲箕灣 美孚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106 黃大仙 小西灣 藍灣半島 106A 黃大仙 太古 康怡廣場 只限平日上午繁忙時間服務106P 黃大仙 小西灣 藍灣半島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112 北角 百福道 蘇屋116 慈雲山 中 鰂魚涌 祐民街 302A 慈雲山 北 北角 健康村 只限平日上午繁忙時間服務307P 大埔 汀太路 Cantonese 汀太路 天后站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606 彩雲 豐盛街 小西灣 藍灣半島 平日上午繁忙時間停止服務606A 彩雲 豐盛街 耀東邨 只限平日上午繁忙時間服務608 九龍城 盛德街 筲箕灣613 安泰 西 筲箕灣613A 安泰 西 杏花邨 只限平日早上繁忙時間服務678 上水 銅鑼灣 東院道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682 柴灣 東 馬鞍山 烏溪沙站 平日上午繁忙時間往港島方向以馬鞍山 利安邨 為起點站682A 馬鞍山市中心泥涌 柴灣 東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682B 水泉澳邨 柴灣 東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682P 烏溪沙站 柴灣 東 只限平日上午繁忙時間服務933 荃灣西站 西灣河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948E 青衣站 太古 康怡廣場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952C 掃管笏 太古 康怡廣場 鰂魚涌 新威園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955 屯門 菁田及和田 西灣河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960B 屯門 建生邨 鰂魚涌 英皇道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960X 洪水橋 洪元路 洪水橋 洪福邨 鰂魚涌 英皇道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962C 屯門 龍門居 太古 康怡廣場 鰂魚涌 新威園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968X 元朗 德業街 鰂魚涌 英皇道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969C 嘉湖山莊美湖居天水圍 天瑞邨 太古 康怡廣場 鰂魚涌 新威園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976 新田 西灣河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976A 新田 小西灣 藍灣半島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982C 碩門邨 西灣河 太康街 只限平日上午繁忙時間服務986 沙田圍 西灣河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988 泥涌 柴灣 東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989 火炭 駿洋邨 西灣河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N106 小西灣 藍灣半島 黃大仙 通宵服務N122 筲箕灣 美孚 通宵服務 大嶼山或機場巴士A12 小西灣 藍灣半島 機場 地面運輸中心 NA12 杏花邨 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 經機場客運大樓 通宵服務 小巴綠色專線小巴 紅色公共小巴著名藝人 编辑張學友出生於鰂魚涌區議會議席分佈 编辑為方便比較 以下列表以海裕街 渣華道 英皇道 民新街以南至柴灣道往康山支路以西為範圍 年度 範圍 2000 2003 2004 2007 2008 2011 2012 2015 2016 2019 2020 2023英皇道往康山支路以西 英皇道 華蘭路 太古城範圍 太古城西及太古城東選區英皇道往康山支路以西 英皇道 柏架山道 康山 南豐新邨等範圍 柏架山 南豐 康怡 康山選區華蘭路以東 海裕街 渣華道 英皇道 民新街以南 鰂魚涌站A B出口等範圍 鰂魚涌選區 部分柏架山選區及部分健康村選區註 以上主要範圍尚有其他細微調整 包括編號 請參閱有關區議會選舉選區分界地圖及條目 參看 编辑東區 北角 康山 寶馬山 西灣河 筲箕灣 太古城參考資料 编辑 2011年人口普查 東區區議會太古城東選區 C02 統計便覽 www census2011 gov hk 2020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10 2011年人口普查 東區區議會太古城西選區 C01 統計便覽 www census2011 gov hk 2020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10 2011年人口普查 中西區區議會半山東選區 A02 統計便覽 www census2011 gov hk 2020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23 2011年人口普查 灣仔區議會軒尼詩選區 B01 統計便覽 www census2011 gov hk 2020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03 大公报数字报 paper takungpao com 2013 11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6 121625551334730 最新 壹週刊 2020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26 落區 鰂魚涌有個燒豬會 保平安習俗恐無人繼承 2018 03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3 21 說文解字 從魚則聲 鯽 鰂或從即 陳 嘉文 街知巷聞 鰂魚涌發迹時 百年前有吊車 明報 2015年5月2日 2015 05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4 08 民記造勢 港島推 曾李配 香港文匯報 paper wenweipo com 2013 04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3 23 香港人口 人口語文數據 參看東區以及2011人口普查數據 語言部份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鰂魚涌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劃 東區九龍城區 觀塘區 被維多利亞港相隔 灣仔區 本區主要地方 西貢區北角 炮台山 七姊妹 鰂魚涌 太古城 西灣河 筲箕灣 愛秩序灣 柴灣峽 柴灣 小西灣區內其他地方寶馬山 柏架山 小馬山 畢拿山 大風坳 康山 阿公岩 鯉魚門 白沙灣 杏花邨 西灣山 歌連臣角南區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鰂魚涌 amp oldid 7529849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