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雜藏

雜藏(梵語:Kṣudraka-piṭaka),是經藏中除四阿含外的諸類雜經[1],以偈頌為主[2][3],又稱少分阿含雜類阿笈摩(梵語:Kṣudrakāgama),南傳上座部稱為小部(巴利語:Khuddakanikāya)。

定義 编辑

法藏部化地部大眾部律藏中,記載第一次集結集出雜藏,為經藏五阿含中的一部,是以偈頌為主的諸類雜經,包含[1][3][4][5][6]

  • 法句(Dharmapada)、自說/出曜(Udāṇa)、本事/如是語(Ityuktaka)、義品英语Aṭṭhakavagga and Pārāyanavagga(Arthavargīya)、彼岸趣英语Aṭṭhakavagga and Pārāyanavagga(Pārāyaṇa)、犀角偈英语Rhinoceros Sutra/麟頌(Khaḍgaviṣāṇa-gāthā)、長老偈英语Theragatha(Sthaviragāthā)、長老尼偈英语Therigatha(Sthavirīgāthā)等讚頌法義的詩偈;
  • 本生(Jātaka)、本行/本起/譬喻(Avadāna)、往古/本行/本事/過去因緣(梵語:Pūrvayoga,巴利語:Pubbayoga)[7]等頌揚佛教賢聖前生因緣的故事;
  • 銅鍱部的律注中,其雜藏還包含了義釋、無礙解道這類屬於優波提舍阿毗達磨的作品,法藏部的四分律亦指出其雜藏包含優婆提舍經和雜難經。

說一切有部的《順正理論》指出雜藏是經藏的差別(意為雜藏是經藏同類衍生而有別異),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不在三藏之外別立雜藏[8]

大唐西域記》、《三論玄義》記載大眾部傳說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集結時,無法參與的大眾,於窟外集結集出「經律論三藏以及雜集藏、禁呪藏」,將雜藏別立於三藏之外。《增壹阿含經·序品》在三藏外別立雜藏[9]。其註釋《分別功德論》解釋雜藏為「非一人說: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諸天讚誦,或說宿緣、三阿僧祇菩薩所生,文義非一,多於三藏,故曰雜藏」,將義深玄邃、述說菩薩乘方廣經,別立為菩薩藏,計為五藏。

大智度論》同時記載三藏和四藏之說,雜藏是四種法藏之一[10][11]。《成實論》既稱三藏,亦列名「修多羅(經藏)、比尼(律藏)、阿毘曇(論藏)、雜藏、菩薩藏」。

歷史 编辑

雜藏主要是來自偈頌(歌詠)等文類的經典集合。十二分教修多羅大多已集結至四阿含內,而其餘未入四阿含的佛語,或是佛所說偈、或是弟子所說偈、或是諸天讚誦、或說過去因緣、或是菩薩本生,因為文義繁多不一,就集為雜藏[3][1][4][5]。《俱舍論》等稱為少分阿含、雜類阿笈摩[12][13]南傳上座部稱為小部、小尼迦耶[1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大智度論》,所記載的第一次集結,未提到雜藏,只記載四阿含集為經藏[15]。不過,說一切有部仍然有雜藏部類,只是未必與三藏等量齊觀[6]。印度發現的梵文本《俱舍論》中提到 Kṣudrakāgama 的稱呼 ,引用了「為波遮利/婆拕梨(Badarī)婆羅門所說偈」[16][17][12][18]說一切有部經量部文獻也經常提及《憂陀那》等被歸為雜藏的經典,顯示在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中保有自己的雜藏[19][20][21]。在1961年出版了在土耳其斯坦發現的梵語《長老偈》殘葉,屬於說一切有部的傳統[22]

雜藏的內容有古有新。小部《經集》中的〈犀角經〉、〈牟尼經〉是有名的偈頌,在不同部派中都有提到,據信應該來自很古的時代[23];但也有部派佛教時期才編入的著作,不能一概而論[24]

漢傳大藏經的雜藏,是從不同部派中分散譯出。法義偈頌類的,如《法句經》、《出曜經》、《本事經》、《義足經》、《天請問經》[25]等。法義偈頌類的諸偈頌,又或見於經律論三藏,為其引用,如《瑜伽師地論》的體義伽他。因緣故事類的,如《鬼問目連經》[26]、《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興起行經》、《太子慕魄經》、《太子須大拏經》、《金色王經》、《生經》、《辟支佛因緣論》[27]等 。此類別的故事,亦見於《六度集經》、《菩薩本生鬘論》、《菩薩本行經》、《菩薩本緣經》、《撰集百緣經》、《賢愚經》、《雜寶藏經》、《中本起經》、《過去現在因果經》、《佛本行集經》等本緣部經及律藏中講述過去因緣的段落。阿毗達磨等論書類的,如《陰持入經》、《那先比丘經》、《惟曰雜難經》[28]等。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五分律》卷三十 :「僧中唱言:此是長經今集為一部,名長阿含;此是不長不短今集為一部,名為中阿含;此是雜說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子、天女說,今集為一部名雜阿含;此是從一法增至十一法,今集為一部名增一阿含;自餘雜說,今集為一部,名為雜藏,合名為修多羅藏。」
  2. ^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此說各異,隨眾意行,是名雜藏。佛說宿緣,羅漢亦說,天梵外道,故名雜藏。中多偈頌,問十二緣,此各異入,是名雜藏。三阿僧祇,菩薩生中,所生作緣,故名三(雜?)藏。中多宿緣,多出所生,與阿含異,是名雜藏。雜藏之法,讚菩薩生,此中諸義,多於三藏。」
    《分別功德論》:「非一人說: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諸天讚誦,或說宿緣、三阿僧祇菩薩所生,文義非一,多於三藏,故曰雜藏」
  3. ^ 3.0 3.1 3.2 見《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二 :「尊者阿難誦如是等一切法藏:文句長者集為長阿含;文句中者集為中阿含;文句雜者集為雜阿含;所謂根雜、力雜、覺雜、道雜,如是比等名為雜;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隨其數類相從,集為增一阿含。雜藏者,所謂辟支佛、阿羅漢自說本行因緣,如是等比諸偈誦,是名雜藏。」
  4. ^ 4.0 4.1 《四分律》卷五十四 :「阿難皆答:如長阿含說,彼即集一切長經,為長阿含;一切中經,為中阿含;從一事至十事,從十事至十一事,為增一;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諸天雜帝釋、雜魔、雜梵王,集為雜阿含。如是生經Jākata、本經Itivṛttaka、善因緣經Nidāna,方等經Vaipulya、未曾有經Adbhuta、譬喻經Avadāna,優婆提舍經Upadeśa、句義經Arthapada、法句經Dharmapada、波羅延經Pārāyaṇa,雜難經、聖偈經Munigāthā?,如是集為雜藏。」
  5. ^ 5.0 5.1 《毘尼母經》 :「若法句Dharmapada,若說義Arthapada,若波羅延Pārāyaṇa;如來所說,從修妒路乃至優波提舍,如是諸經與雜藏相應者,總為雜藏。」
  6. ^ 6.0 6.1 印順. . [2017-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3). 從其他部派的雜藏──南傳赤銅鍱部(Tāmraśāṭīya)名為「小部」(Khuddakanikāya)──內容來看,說一切有部也是有的,但分為二類:一、法義偈頌類;二、傳說故事類。但是對這些,說一切有部是持保留態度,而不與三藏等量齊觀的。...偈頌,每為文句所限,又多象徵、感興的成分,依說一切有部,是不能憑偈頌為法義準量的,所以被判為「有餘說」──不了義說...本生、譬喻、因緣等傳說,是可能誤傳的,不能引用為佛法的定量,而應以三藏教說為依歸。說一切有部的這一態度,是理性的,不輕率的信賴傳說。 
  7. ^ . [202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9). 
  8. ^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如世尊說:老耄出家,持吾三藏,甚為難得!若謂此言依雜藏說,理必不然,以彼即是經差別故;曾無處說別持彼(雜藏)故;唯有處說持素怛纜及毘奈耶、摩呾理迦,而無別處言持雜藏」
  9. ^ 《增壹阿含經》卷一:「契經一藏律二藏,阿毘曇經為三藏,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
  10. ^ 《大智度論》卷11〈1 序品〉:「復次,有人言:以三種法教人:一、修妬路,二、毘尼,三、阿毘曇,是為法施。復次,有人言:以四種法藏教人:一、修妬路藏,二、毘尼藏,三、阿毘曇藏,四、雜藏,是為法施。」 (CBETA, T25, no. 1509, p. 143, c23-25)
  11. ^ 《大智度論》卷49〈20 發趣品〉:「一切善語實語,助八聖道者,所謂八萬四千法眾;十二部經;四藏——所謂阿含,阿毘曇,毘尼,雜藏;摩訶般若波羅蜜等諸摩訶衍經。皆名為「法」。」 (CBETA, T25, no. 1509, p. 412, a5-10)
  12. ^ 12.0 12.1 . [2018-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2). kṣudrake' pi câgame daridrabrāhmaṇam adhikṛtyôktam 
    【真諦譯文】於少分阿含(Kṣudrakāgama)中為波遮利(Badarī,Bādarāyaṇa英语Bādarāyaṇa?)婆羅門說此偈言
    【玄奘譯文】世尊於雜阿笈摩中為婆羅門婆拕梨說
    (《大毘婆沙論》、《順正理論》亦有婆拕梨,是指《中阿含194經》的比丘跋陀和利/跋陀利/跋提婆羅/婆拕梨Bhaddāli,和婆羅門婆拕梨似非同一人)
  13. ^ 玄奘譯《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有五阿笈摩:謂長阿笈摩、中阿笈摩、增一阿笈摩、相應阿笈摩、雜類阿笈摩(Kṣudrakāgama)。」
  14. ^ 《善見律毘婆沙》序品第一 :「大德迦葉問阿難:……以是方便問五部經。何謂為五部?答曰:長阿鋡經、中阿鋡經……答曰:除四阿鋡,餘者一切佛法,悉名堀陀迦經。」
  15. ^ 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九(大正藏T24 p.407.2-17〜p.407.3-4) :「此蘇怛羅是佛真教。復作是言:『自餘經法,世尊或於王宮、聚落、城邑處說,此阿難陀今皆演說,諸阿羅漢同為結集。但是五蘊相應者,即以蘊品而為建立;若與六處、十八界相應者,即以處、界品而為建立;若與緣起、聖諦相應者,即名緣起、(聖諦)而為建立;若聲聞所說者,於聲聞品處而為建立;若是佛所說者,於佛品處而為建立;若與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分相應者,於聖道品處而為建立;若經與伽他相應者,(於八眾品處而為建立);此即名為相應阿笈摩。若經長長說者,此即名為長阿笈摩;若經中中說者,此即名為中阿笈摩;若經說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為增一阿笈摩』。爾時大迦攝波告阿難陀曰:『唯有爾許阿笈摩經,更無餘者』。」
    《大智度論》:「大迦葉語阿難:「從《轉法輪經》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妬路法藏。」」
  16. ^ 袴谷憲昭. (PDF). 駒澤大學佛敎學部硏究紀要. [2022-04-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4-19). śṛṇu tvaṃ Bādare……婆拕梨諦聴……波遮利汝聴……Listen thou, O Bādarāyaṇa……Bādari, celui qui entend 
  17. ^ Marcus Bingenheimer. . Buddhist Studies Review. 2009 [2022-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2). Pruden, in his translation of Poussin, seems to have checked against the Sanskrit text (Prad- han 1967, 466), found 'Daridra' for the Brahmin’s name and silently corrected it, thereby perhaps introducing a mistake (Pruden 1988-1990 vol. 4, 1325). Pāsādika, the most reliable source in this matter, does not mention 'Daridra', but gives 'Badare' following Poussin, and notes even more variants ('Svādare', 'Vādare') 
  18. ^ . [2022-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9). 
  19. ^ 《雜阿含1321經》:「時尊者阿那律陀夜後分時,端身正坐,誦〈憂陀那〉(Udāna)、〈波羅延那〉Pārāyaṇa)、〈見真諦〉(Satyadṛś)、〈諸上座所說偈〉(Sthaviragāthā )、〈比丘尼所說偈〉(Sthavirīgāthā)、〈尸路偈〉(Śailagāthā)、〈義品〉(Arthavargīya)、〈牟尼偈〉(Munigāthā)、修多羅悉皆廣誦 」(梵文根據梵本《有部律皮革事》補充)」
  20.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彼諸商人,晝夜常誦〈嗢拖南頌〉(Udāna)、〈諸上座頌〉(Sthaviragāthā)、〈世羅尼頌〉(Śailagāthā)、〈牟尼之頌〉(Munigāthā)、〈眾義〉(Arthavargīya)經等,以妙音聲,清朗而誦。」
  21.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猶如一切鄔拕南頌(Udāna),皆是佛說,謂佛世尊於處處方邑,為種種有情隨宜宣說。佛去世後,大德法救展轉得聞,隨順纂集,制立品名,謂集無常頌立為無常品,乃至集梵志頌立為梵志品。」
  22. ^ Norman, Kenneth Roy. Pali Literature.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1983: 72–75. ISBN 3-447-02285-X (English). 
  23. ^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雖成立的時代,先後不一,而從多數來說,『經集』所集的諸經,是可以看作原始佛教時代的聖典的。」
  24. ^ 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所以「經藏」的「四部阿含」, 是早期集成,是部派間的共義;而「小部」或「雜藏」,是多少要遲一些。但也不太遲,西元前二世紀,Bhārhut的銘文,已說到「五部」Pachanekāyika了。『小部』或『雜藏』,比 「四部阿含」要遲一些,這是約最初總集為一大部,稱為「小部」或「雜藏」,如約現在所傳的 內容來說,那是也有更早的,也有更後起的,不可一概而論。 」
  25. ^ 窺基《成唯識論述記》:「然四阿含不攝零落之經,諸部皆有,如天請問經等,並是為阿含不攝。」
  26. ^ 法經《眾經目錄》:「雜藏經一卷(晉世沙門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鬼問目連經一卷、餓鬼報應經一卷(一名目連說地獄餓鬼因緣經),右三經同本異譯」
  27. ^ 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部派分立後,聖典還在不斷的傳誦、集出,但沒有編入固有的經、律中去,因為經、律已凝定而被(自部所)公認了。沒有編入「經」、「律」、「論」——三藏的,就屬於「雜藏」或「小部」。這類聖典,現在依據可以考見的,說到一部分。如《入大乘論》卷上說:「舍頭羅經、胎經、諫王、本生、辟支佛因緣,如是八萬四千法藏,尊者阿難從佛受持者,如是一切皆有非佛語過」!《入大乘論》說到的這幾部,是聲聞學者(某些部派)所承認是佛說的,卻不屬於三藏。……《辟支佛因緣》:傳說的辟支佛因緣,出三藏以外而是佛所說的,藏經中有傳說為支謙所譯的《撰集百緣經》「授辟支佛品第三」;所說的辟支佛因緣,共十事。又有秦失譯的《辟支佛因緣論》二卷,都是「昔從先師相傳聞」,展轉傳說而來的。」
  28. ^ 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惟曰雜難經》,這當然是惟曰(vaipulya——方廣)的「雜難經」。然在這部經中,如除去薩陀波崙(Sadāprarudita),惒須蜜(Vasumitra),文殊師利(Mañjuśrī)事,其餘名實相當的「雜問」,與法藏部所傳的《雜難經》,大眾部所傳的《論難經》,極可能是同本別誦。」

雜藏, 梵語, kṣudraka, piṭaka, 是經藏中除四阿含外的諸類雜經, 以偈頌為主, 又稱少分阿含, 雜類阿笈摩, 梵語, kṣudrakāgama, 南傳上座部稱為小部, 巴利語, khuddakanikāya, 定義, 编辑法藏部, 化地部和大眾部等律藏中, 記載第一次集結集出, 為經藏五阿含中的一部, 是以偈頌為主的諸類雜經, 包含, 法句, dharmapada, 自說, 出曜, udāṇa, 本事, 如是語, ityuktaka, 義品, 英语, aṭṭhakavagga, pārāyanav. 雜藏 梵語 Kṣudraka piṭaka 是經藏中除四阿含外的諸類雜經 1 以偈頌為主 2 3 又稱少分阿含 雜類阿笈摩 梵語 Kṣudrakagama 南傳上座部稱為小部 巴利語 Khuddakanikaya 定義 编辑法藏部 化地部和大眾部等律藏中 記載第一次集結集出雜藏 為經藏五阿含中的一部 是以偈頌為主的諸類雜經 包含 1 3 4 5 6 法句 Dharmapada 自說 出曜 Udaṇa 本事 如是語 Ityuktaka 義品 英语 Aṭṭhakavagga and Parayanavagga Arthavargiya 彼岸趣 英语 Aṭṭhakavagga and Parayanavagga Parayaṇa 犀角偈 英语 Rhinoceros Sutra 麟頌 Khaḍgaviṣaṇa gatha 長老偈 英语 Theragatha Sthaviragatha 長老尼偈 英语 Therigatha Sthavirigatha 等讚頌法義的詩偈 本生 Jataka 本行 本起 譬喻 Avadana 往古 本行 本事 過去因緣 梵語 Purvayoga 巴利語 Pubbayoga 7 等頌揚佛教賢聖前生因緣的故事 銅鍱部的律注中 其雜藏還包含了義釋 無礙解道這類屬於優波提舍 阿毗達磨的作品 法藏部的四分律亦指出其雜藏包含優婆提舍經和雜難經 說一切有部的 順正理論 指出雜藏是經藏的差別 意為雜藏是經藏同類衍生而有別異 三藏是經藏 律藏 論藏 不在三藏之外別立雜藏 8 大唐西域記 三論玄義 記載大眾部傳說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集結時 無法參與的大眾 於窟外集結集出 經律論三藏以及雜集藏 禁呪藏 將雜藏別立於三藏之外 增壹阿含經 序品 在三藏外別立雜藏 9 其註釋 分別功德論 解釋雜藏為 非一人說 或佛所說 或弟子說 或諸天讚誦 或說宿緣 三阿僧祇菩薩所生 文義非一 多於三藏 故曰雜藏 將義深玄邃 述說菩薩乘的方廣經 別立為菩薩藏 計為五藏 大智度論 同時記載三藏和四藏之說 雜藏是四種法藏之一 10 11 成實論 既稱三藏 亦列名 修多羅 經藏 比尼 律藏 阿毘曇 論藏 雜藏 菩薩藏 歷史 编辑雜藏主要是來自偈頌 歌詠 等文類的經典集合 十二分教的修多羅大多已集結至四阿含內 而其餘未入四阿含的佛語 或是佛所說偈 或是弟子所說偈 或是諸天讚誦 或說過去因緣 或是菩薩本生 因為文義繁多不一 就集為雜藏 3 1 4 5 俱舍論 等稱為少分阿含 雜類阿笈摩 12 13 南傳上座部稱為小部 小尼迦耶 1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大智度論 所記載的第一次集結 未提到雜藏 只記載四阿含集為經藏 15 不過 說一切有部仍然有雜藏部類 只是未必與三藏等量齊觀 6 印度發現的梵文本 俱舍論 中提到 Kṣudrakagama 的稱呼 引用了 為波遮利 婆拕梨 Badari 婆羅門所說偈 16 17 12 18 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文獻也經常提及 憂陀那 等被歸為雜藏的經典 顯示在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中保有自己的雜藏 19 20 21 在1961年出版了在土耳其斯坦發現的梵語 長老偈 殘葉 屬於說一切有部的傳統 22 雜藏的內容有古有新 小部 經集 中的 犀角經 牟尼經 是有名的偈頌 在不同部派中都有提到 據信應該來自很古的時代 23 但也有部派佛教時期才編入的著作 不能一概而論 24 漢傳大藏經的雜藏 是從不同部派中分散譯出 法義偈頌類的 如 法句經 出曜經 本事經 義足經 天請問經 25 等 法義偈頌類的諸偈頌 又或見於經律論三藏 為其引用 如 瑜伽師地論 的體義伽他 因緣故事類的 如 鬼問目連經 26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興起行經 太子慕魄經 太子須大拏經 金色王經 生經 辟支佛因緣論 27 等 此類別的故事 亦見於 六度集經 菩薩本生鬘論 菩薩本行經 菩薩本緣經 撰集百緣經 賢愚經 雜寶藏經 中本起經 過去現在因果經 佛本行集經 等本緣部經及律藏中講述過去因緣的段落 阿毗達磨等論書類的 如 陰持入經 那先比丘經 惟曰雜難經 28 等 參考文獻 编辑 1 0 1 1 1 2 五分律 卷三十 僧中唱言 此是長經今集為一部 名長阿含 此是不長不短今集為一部 名為中阿含 此是雜說為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天子 天女說 今集為一部名雜阿含 此是從一法增至十一法 今集為一部名增一阿含 自餘雜說 今集為一部 名為雜藏 合名為修多羅藏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 此說各異 隨眾意行 是名雜藏 佛說宿緣 羅漢亦說 天梵外道 故名雜藏 中多偈頌 問十二緣 此各異入 是名雜藏 三阿僧祇 菩薩生中 所生作緣 故名三 雜 藏 中多宿緣 多出所生 與阿含異 是名雜藏 雜藏之法 讚菩薩生 此中諸義 多於三藏 分別功德論 非一人說 或佛所說 或弟子說 或諸天讚誦 或說宿緣 三阿僧祇菩薩所生 文義非一 多於三藏 故曰雜藏 3 0 3 1 3 2 見 摩訶僧祇律 卷三十二 尊者阿難誦如是等一切法藏 文句長者集為長阿含 文句中者集為中阿含 文句雜者集為雜阿含 所謂根雜 力雜 覺雜 道雜 如是比等名為雜 一增 二增 三增 乃至百增 隨其數類相從 集為增一阿含 雜藏者 所謂辟支佛 阿羅漢自說本行因緣 如是等比諸偈誦 是名雜藏 4 0 4 1 四分律 卷五十四 阿難皆答 如長阿含說 彼即集一切長經 為長阿含 一切中經 為中阿含 從一事至十事 從十事至十一事 為增一 雜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私 諸天雜帝釋 雜魔 雜梵王 集為雜阿含 如是生經Jakata 本經Itivṛttaka 善因緣經Nidana 方等經Vaipulya 未曾有經Adbhuta 譬喻經Avadana 優婆提舍經Upadesa 句義經Arthapada 法句經Dharmapada 波羅延經Parayaṇa 雜難經 聖偈經Munigatha 如是集為雜藏 5 0 5 1 毘尼母經 若法句Dharmapada 若說義Arthapada 若波羅延Parayaṇa 如來所說 從修妒路乃至優波提舍 如是諸經與雜藏相應者 總為雜藏 6 0 6 1 印順 永光集 第四節 三藏與四藏 2017 10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0 23 從其他部派的雜藏 南傳赤銅鍱部 Tamrasaṭiya 名為 小部 Khuddakanikaya 內容來看 說一切有部也是有的 但分為二類 一 法義偈頌類 二 傳說故事類 但是對這些 說一切有部是持保留態度 而不與三藏等量齊觀的 偈頌 每為文句所限 又多象徵 感興的成分 依說一切有部 是不能憑偈頌為法義準量的 所以被判為 有餘說 不了義說 本生 譬喻 因緣等傳說 是可能誤傳的 不能引用為佛法的定量 而應以三藏教說為依歸 說一切有部的這一態度 是理性的 不輕率的信賴傳說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二 2022 04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19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如世尊說 老耄出家 持吾三藏 甚為難得 若謂此言依雜藏說 理必不然 以彼即是經差別故 曾無處說別持彼 雜藏 故 唯有處說持素怛纜及毘奈耶 摩呾理迦 而無別處言持雜藏 增壹阿含經 卷一 契經一藏律二藏 阿毘曇經為三藏 方等大乘義玄邃 及諸契經為雜藏 大智度論 卷11 1 序品 復次 有人言 以三種法教人 一 修妬路 二 毘尼 三 阿毘曇 是為法施 復次 有人言 以四種法藏教人 一 修妬路藏 二 毘尼藏 三 阿毘曇藏 四 雜藏 是為法施 CBETA T25 no 1509 p 143 c23 25 大智度論 卷49 20 發趣品 一切善語實語 助八聖道者 所謂八萬四千法眾 十二部經 四藏 所謂阿含 阿毘曇 毘尼 雜藏 摩訶般若波羅蜜等諸摩訶衍經 皆名為 法 CBETA T25 no 1509 p 412 a5 10 12 0 12 1 阿毗达磨俱舍论梵汉对勘 破說我品第九 2018 05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0 02 kṣudrake pi cagame daridrabrahmaṇam adhikṛtyoktam 真諦譯文 於少分阿含 Kṣudrakagama 中為波遮利 Badari Badarayaṇa 英语 Badarayaṇa 婆羅門說此偈言 玄奘譯文 世尊於雜阿笈摩中為婆羅門婆拕梨說 大毘婆沙論 順正理論 亦有婆拕梨 是指 中阿含194經 的比丘跋陀和利 跋陀利 跋提婆羅 婆拕梨Bhaddali 和婆羅門婆拕梨似非同一人 玄奘譯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有五阿笈摩 謂長阿笈摩 中阿笈摩 增一阿笈摩 相應阿笈摩 雜類阿笈摩 Kṣudrakagama 善見律毘婆沙 序品第一 大德迦葉問阿難 以是方便問五部經 何謂為五部 答曰 長阿鋡經 中阿鋡經 答曰 除四阿鋡 餘者一切佛法 悉名堀陀迦經 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雜事 卷第三十九 大正藏T24 p 407 2 17 p 407 3 4 此蘇怛羅是佛真教 復作是言 自餘經法 世尊或於王宮 聚落 城邑處說 此阿難陀今皆演說 諸阿羅漢同為結集 但是五蘊相應者 即以蘊品而為建立 若與六處 十八界相應者 即以處 界品而為建立 若與緣起 聖諦相應者 即名緣起 聖諦 而為建立 若聲聞所說者 於聲聞品處而為建立 若是佛所說者 於佛品處而為建立 若與念處 正勤 神足 根 力 覺 道分相應者 於聖道品處而為建立 若經與伽他相應者 於八眾品處而為建立 此即名為相應阿笈摩 若經長長說者 此即名為長阿笈摩 若經中中說者 此即名為中阿笈摩 若經說一句事 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 此即名為增一阿笈摩 爾時大迦攝波告阿難陀曰 唯有爾許阿笈摩經 更無餘者 大智度論 大迦葉語阿難 從 轉法輪經 至 大般涅槃 集作四阿含 增一阿含 中阿含 長阿含 相應阿含 是名修妬路法藏 袴谷憲昭 心染浄証経典考 PDF 駒澤大學佛敎學部硏究紀要 2022 04 18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2 04 19 sṛṇu tvaṃ Badare 婆拕梨諦聴 波遮利汝聴 Listen thou O Badarayaṇa Badari celui qui entend Marcus Bingenheimer More Suttas on Sakka and why the Shorter Chinese Saṃyukta agama should not be attributed to the Kasyapiya school Buddhist Studies Review 2009 2022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22 Pruden in his translation of Poussin seems to have checked against the Sanskrit text Prad han 1967 466 found Daridra for the Brahmin s name and silently corrected it thereby perhaps introducing a mistake Pruden 1988 1990 vol 4 1325 Pasadika the most reliable source in this matter does not mention Daridra but gives Badare following Poussin and notes even more variants Svadare Vadare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之二 2022 04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19 雜阿含1321經 時尊者阿那律陀夜後分時 端身正坐 誦 憂陀那 Udana 波羅延那 Parayaṇa 見真諦 Satyadṛs 諸上座所說偈 Sthaviragatha 比丘尼所說偈 Sthavirigatha 尸路偈 Sailagatha 義品 Arthavargiya 牟尼偈 Munigatha 修多羅悉皆廣誦 梵文根據梵本 有部律皮革事 補充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彼諸商人 晝夜常誦 嗢拖南頌 Udana 諸上座頌 Sthaviragatha 世羅尼頌 Sailagatha 牟尼之頌 Munigatha 眾義 Arthavargiya 經等 以妙音聲 清朗而誦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猶如一切鄔拕南頌 Udana 皆是佛說 謂佛世尊於處處方邑 為種種有情隨宜宣說 佛去世後 大德法救展轉得聞 隨順纂集 制立品名 謂集無常頌立為無常品 乃至集梵志頌立為梵志品 Norman Kenneth Roy Pali Literature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1983 72 75 ISBN 3 447 02285 X English 引文格式1维护 未识别语文类型 link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雖成立的時代 先後不一 而從多數來說 經集 所集的諸經 是可以看作原始佛教時代的聖典的 印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所以 經藏 的 四部阿含 是早期集成 是部派間的共義 而 小部 或 雜藏 是多少要遲一些 但也不太遲 西元前二世紀 Bharhut的銘文 已說到 五部 Pachanekayika了 小部 或 雜藏 比 四部阿含 要遲一些 這是約最初總集為一大部 稱為 小部 或 雜藏 如約現在所傳的 內容來說 那是也有更早的 也有更後起的 不可一概而論 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然四阿含不攝零落之經 諸部皆有 如天請問經等 並是為阿含不攝 法經 眾經目錄 雜藏經一卷 晉世沙門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鬼問目連經一卷 餓鬼報應經一卷 一名目連說地獄餓鬼因緣經 右三經同本異譯 印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部派分立後 聖典還在不斷的傳誦 集出 但沒有編入固有的經 律中去 因為經 律已凝定而被 自部所 公認了 沒有編入 經 律 論 三藏的 就屬於 雜藏 或 小部 這類聖典 現在依據可以考見的 說到一部分 如 入大乘論 卷上說 舍頭羅經 胎經 諫王 本生 辟支佛因緣 如是八萬四千法藏 尊者阿難從佛受持者 如是一切皆有非佛語過 入大乘論 說到的這幾部 是聲聞學者 某些部派 所承認是佛說的 卻不屬於三藏 辟支佛因緣 傳說的辟支佛因緣 出三藏以外而是佛所說的 藏經中有傳說為支謙所譯的 撰集百緣經 授辟支佛品第三 所說的辟支佛因緣 共十事 又有秦失譯的 辟支佛因緣論 二卷 都是 昔從先師相傳聞 展轉傳說而來的 印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惟曰雜難經 這當然是惟曰 vaipulya 方廣 的 雜難經 然在這部經中 如除去薩陀波崙 Sadaprarudita 惒須蜜 Vasumitra 文殊師利 Manjusri 事 其餘名實相當的 雜問 與法藏部所傳的 雜難經 大眾部所傳的 論難經 極可能是同本別誦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雜藏 amp oldid 7306792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