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火星

火星拉丁語Mars天文符號:♂),古称荧惑,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为太陽系里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所以在英语中,火星是罗马战神的意思,通常被称为“红色星球”;古漢語中則因为它荧荧如,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接近地球的兩倍[3]。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火星距離地球最近在5400万公里(最遠達4億公里,探測器需飛行約7個月抵達火星)。

火星
火星的真實色彩影像,2007年2月由羅塞塔號拍攝
軌道參數
曆元 J2000[1]
遠日點2.492 3×108 km
1.666 AU
近日點2.066 2×108 km
1.381 AU
半長軸2.279 366×108 km
1.523 662 31 AU
離心率0.093 412 33
軌道週期
  • 686.98地球日
  • 1.88
  • 668.599 火星日
會合週期
平均軌道速度24.13 km/s
平近點角19.3871°
軌道傾角1.850 61°
(對太陽赤道5.6521°)
升交點黃經49.578 54°
已知衛星2
物理特徵
平均半徑3389.5 km
(0.532 倍於地球)
赤道半徑3396.2 km
(0.532 倍於地球)
半徑3376.2 km
(0.531 倍於地球)
表面積
  • 1.441×108 km²
  • 144,798,465 km²
  • 0.282 倍於地球
體積1.631 8×1011 km³
(0.151 倍於地球)
質量6.418 5×1023 kg
(0.107 倍於地球)
平均密度3.9335 g/cm³
表面重力3.693 m/s² (0.377g)
5.02 km/s
恆星週期1.026
(24.622 9 小時)
赤道自轉速度868.22 km/h
轉軸傾角25.19°
北極赤經21 h 10 min 44 s
(317.681 43°)
北極赤緯52.886 50°
反照率0.15
表面溫度 最低 平均 最高
絕對溫標 130 K 210 K 308 K[2]
攝氏溫標 −143℃ −63℃ 35℃
視星等最大:-2.91
衝:平均-2.0
角直徑3.5″-25.1″
衝:平均17.9″
大氣特徵
表面氣壓6.36 hPa (平均半徑)
0.4-8.7 hPa (季節變化)
成分95.32% 二氧化碳

2.7% 氮氣
1.6%
0.13% 氧氣
0.08% 一氧化碳
210 ppm 水蒸氣
100 ppm 一氧化氮
2.5 ppm
300 ppb
130 ppb 甲醛
80 ppb
30 ppb 臭氧

10 ppb 甲烷

火星大氣以二氧化碳為主,既稀薄又寒冷,其表面特徵讓人聯想起月球上的撞擊坑,以及地球上的山谷、沙漠和極地冰蓋。英語中,通常被稱為紅色星球(英語:Red Planet)。[4][5]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因為地表廣泛普遍的分佈著氧化鐵,它使火星呈現出一种红色的外觀,在肉眼可見的天體中獨具一格。火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火星已被數10艘無人太空船探索。1964年11月28日,由NASA發射的水手4號是第一個訪問火星的航天器,於1965年7月15日最接近該行星。蘇聯火星3號飛船於1971年12月實現了軟着陸,但著陸後數秒內失去了聯繫。歐洲空間局成為第三間派遣探測船訪問火星的航太機構,其火星快車號於2003年12月25日到達火星軌道。2014年9月24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火星軌道探測器到達火星軌道,成為第四個成功派遣探測船到達火星的航太機構。接著還有阿聯酋希望號與及中國天問一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八艘的探測船在軌道中運行,分別是美國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火星偵察軌道器MAVEN轨道器、印度火星軌道探測器歐洲太空總署俄羅斯火星微量氣體任務衛星阿聯酋希望號以及中國天問一號,地表還有許多火星車著陸器,包括三台火星車美國好奇號毅力號中國祝融號,固定式登陸探測器洞察號,和已經結束任務的旅居者號精神號鳳凰號機會號、還有首架火星無人飛機機智號。根據探測的證據,火星兩極有冰冠覆蓋,亦觀察到季節性的水氣,與及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而過往的火星亦可能覆蓋大面積的海洋、湖泊及河流。[6]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南極冠有部份退縮。[7]火星快車號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8][9][10]。2008年7月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11]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水)。[12][13][14][15][16]2018年7月25日,意大利航天局宣佈,在火星冰盖之下發現一個直径20公里的冰下湖。這是太空科学家在火星上探测到的首个大型液态水体[17]

由於火星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同時有更多證據證明火星曾擁有類似地球的環境,與及豐富的資源,故此火星成為各國研究的重點,其中美國中國已有載人登陸火星的計劃,長遠在火星建立基地。

行星名稱

  • 古中國:取其「熒熒如火、亮度與位置變化甚大使人迷惑」之意,命名「熒惑」。《尚書·舜典》記載:「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孔穎達疏:「七政,其政有七,於璣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今日則取名「火星」。
  • 古希臘:因火紅之色而取名「Ares」(音:阿瑞斯),源自希臘神話的戰神,天神宙斯的兒子阿瑞斯(希臘語:Ἀρης)。
  • 古羅馬:因火紅之色而取名「Mars」(音:馬爾斯),源自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拉丁語Mars)。

物理特征

 
火星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

以直徑、質量、表面重力來說,火星約介於地球月球中間:火星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月球的兩倍,質量約為地球的九分之一、月球的九倍,表面重力約為地球的38%、月球的2.4倍。火星體積约為地球的15%,質量约為11%,表面積略小于地球陸地面積,密度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還要小很多[18]。2012年8月,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尹安在分析了100张来自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的卫星图片后发现,火星有类似地球主要板块划分的构造特点[19]

長期觀測火星發現,南半球地勢比北半球高,北極盆地顯示有過大撞擊,推論約45億年前遭冥王星大小天體撞擊之後,不但形成火卫一火卫二[20],亦逼使內核熱能散溢出上地幔、內部攪拌逐漸停止,無法以发电机原理持續對流生成磁場[21]由於火星比地球小,相對表面積與體積成反比而較大,因此火星核心也冷卻得比地球的快,地質活動趨緩,磁場和板塊運動消逝,太阳风帶走大氣變薄導致氣壓偏低,而造成液態水在低溫就會沸騰、無法穩定存在。[22]

內部結構

地質

 
古瑟夫撞擊坑充滿沙石的地表
 
Endurance撞擊坑中的沙丘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佈,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與地球相比,地質活動不活躍。

火星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充滿撞擊坑,有密佈的隕石坑火山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冰組成的極冠,而上覆的乾冰會隨季節消長。

基於撞擊坑密度的撞擊坑計數法可判別出地表年齡:撞擊坑大而密集處較老,反之則年輕,進而將地質年代分為四個階段:前諾亞紀諾亞紀赫斯珀利亞紀亞馬遜紀。前諾亞紀沒有留下實質地表,此時地形南北差異形成,有全球性磁層;諾亞紀有大量隕石撞擊,火山活動旺盛,可能有溫暖潮濕的大氣、河川和海洋,侵蝕旺盛,但到末期這些活動已減弱很多;赫斯珀利亞紀,火山活動仍然繼續;亞馬遜紀則是大氣稀薄乾燥,以冰為主要活動,如極冠、冰凍層、冰河,並有週期性變遷,溝壑也是這時期形成,火山活動趨緩並集中在塔爾西斯埃律西昂

現今火星風成地形遍佈,如吹蝕磨蝕等風蝕作用,和沙塵遇地形阻礙而填積、侵積等風積作用。(名詞解釋:[23])前者形成如廣泛分布於梅杜莎槽溝層的風蝕脊[24],後者則如大瑟提斯高原上撞擊坑下風處的沙塵堆積,和撞擊坑中常見的沙丘

地理與命名

 
火星地形圖,中央為東經180度。低到高順序為藍、綠、黃、紅到最高的白。

火星和地球一樣擁有多樣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峽谷。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強烈的對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則是充滿撞擊坑的古老高地,而兩者之間以明顯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眾多峽谷分布各地,南北極有以水冰与干冰組成的極冠,而風成沙丘廣布整個星球。隨著衛星拍攝的越來越多,更發現很多耐人尋味的地形景觀。

20世紀早期地面以無線電波測量火星地形。1976年海盜號進行的地形測量,發現了峽谷和南北半球的巨大差異,而衍生出北方平原本是海洋的假說。火星全球勘測者自1999年起以雷射進行更精確的地形測量,得出目前使用的全球地形圖,以火星大地水準面(Areoid)為基準,最高點在奧林帕斯山,高21,229公尺;最低點在希臘平原,低於基準8,200公尺。[25]現在很多探測器如火星勘察衛星火星快車號火星探測漫遊者運用航照圖的地形判別方法,以視差法來測量區域地形,並製成高解析度立體照片。

火星的經度坐標採用東經0至360度,不是地球的東西經各180度。

來自火星奧德賽號熱輻射成像系統(THEMIS)的影像顯示阿爾西亞山北坡有七個可能的深洞,照片中光線無法抵達底部,推測底部可能更深、更寬,可能免受微隕星、紫外線太陽閃焰和其他高能粒子的侵害,可能是未來尋找液態水或生命痕跡的可行地點。但後來火星勘察衛星的更高解析度HiRISE影像部分推翻了之前猜測,認為只是光線角度造成深不見底的樣子。

大氣

 
由太空所見的火星稀薄且充滿塵埃的紅色大氣層。左下方是阿爾及爾平原。

火星大氣層相對較薄,平均地表氣壓只有6百帕,约为地球表面氣壓的0.6%,相當於地球表面算起35公里高的氣壓,如此低的氣壓使聲音傳播的距離只有在地球上的1.5%。[26][27]隨著季節的變化,火星氣壓變化可達20%。火星大氣层按高度可分为低層大氣、中層大氣、上層大氣和外氣層。其中低層大氣由於氣懸微塵與地表的熱,這部份相對溫暖;中層大氣存在有高速氣流;上層大氣(或熱氣層)溫度很高,大氣分子也不再像下層那樣分布均勻;外氣層高度在200公里以上,大氣漸漸過度到太空,無明顯外層邊界。

火星大氣成分为95%的二氧化碳,3%的氮气,1.6%氬气,很少的氧气水氣等,亦充滿著很多懸浮塵埃,吸收藍光使天空成黃褐色。[28]2003年火星大衝時地面望远镜在大气中发现了甲烷;2004年3月,火星奧德賽號确认了这一发现。由於甲烷易被紫外線分解,存在甲烷表示现在或者最近几百年内在火星上存在製造甲烷的来源,火山作用地質作用彗星小行星撞击甚至生物來源如甲烷古菌等都有可能。[29][30]2013年9月19日,根據從好奇號得到的進一步測量數據,NASA科學家報告,並沒有偵測到大氣甲烷(atmospheric methan)存在跡象,測量值為0.18±0.67 ppbv,對應於1.3 ppbv上限(95%置信限),因此總結甲烷微生物活性概率很低,可能火星不存在生命。但是,很多微生物不會排出任何甲烷,仍舊可能在火星發現這些不會排出任何甲烷的微生物。[31][32][33]

由於火星比地球離太陽遠,日射量較少,表面溫度應較低,計算值約210K,但實際觀測地表平均約240K,則是因為大量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溫室效應。由於大氣層很薄,無法保留很多熱,使地表日夜溫差很大,某些地區地表温度白天可達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52℃。火星大氣環流主要為單胞環流,由赤道相對熱空氣上升,漂至極區下沉,再沿地面回到赤道。另外,在火星的北半球,極冠的二氧化碳昇華進入大氣,使氣壓升高;而南半球由於二氧化碳凝華,氣壓下降,由於進出大氣的二氧化碳量高達25%,造成南北壓力差,空氣便傾向由高壓的夏半球流向低壓的冬半球,形成另一依季節而變向的環流。因此火星的天氣系統趨向成為全球性的,例如塵暴。[34]

火星天氣重覆次數較高,比地球容易預測。如果一個氣象事件在一年的特定時間中發生,可提供的資料(相當稀疏)指出,很可能在下一年幾乎同一個位置再發生一次,誤差最多一個星期。2008年9月29日,鳳凰號拍下了降雪事件,是在接近鳳凰號登陸地點附近海姆達爾撞擊坑之上,高 4.5 公里的雲降雪。這次降雪在到達火星表面時就已蒸發,這現象稱為幡狀雲[35]火星上的风速要超過地球100倍[36]

水文

 
相隔六年即發現新的沖蝕溝沉積物

火星地表遍佈著流水的遺跡,有些是洪水刻畫而成,有些則是降雨或地下水流動而形成,但多半年代久遠。沖蝕溝(gullies)則是另一類規模較小的地形,但形成年代十分年輕,常分布於撞擊坑壁,型態多樣。關於成因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為是由流動的水造成,另一方則認為是凹處累積的乾冰促使了鬆軟物質滑動。[37]

 
北極初夏的冰蓋(1999年)
 
南極仲夏的冰蓋(2000年)

火星南北極有明顯的極冠,曾被認為是由乾冰組成,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為水冰,只有表面一層為乾冰。這層乾冰在北極約1公尺厚,在南極則約8公尺厚,是冬季時凝華而成,到夏季則再度昇華進入大氣,不過南極的乾冰並不會完全昇華。[38]夏季仍存在的部分稱為永久極冠,而整體構造稱做極地層狀沉積(Polar Layered Deposits),和地球南極洲格陵蘭冰層一樣為一層層的沉積構造。北極冠寬達1,100公里,厚達2公里,體積82.1萬立方公里[39]南極冠寬達1,400公里,最厚達3.7公里,體積約1.6百萬立方公里。[40]兩極冰冠皆有獨特的螺旋狀凹谷,推論主要是由光照與夏季接近昇華點的溫度使溝槽兩側水冰發生差異融解和凝結而逐漸形成的。[41][42]

2011年由火星勘察衛星的淺地層雷達發現南極冠有部分原本認為是水冰的地層其實是乾冰,所含二氧化碳量相當於大氣含量的80%,這比以往認為的要多很多。根據此的模擬結果,十萬年一週期的氣候變遷中藉由乾冰昇華、凝結,大氣總質量的變化幅度會達數倍。[43][44]由這些乾冰沉積上方地表的下陷與裂隙判斷,乾冰正在慢慢昇華。[45]

 
一處疑似冰河的地形

自海盜號即發現,火星北半球中緯度有幾處峽谷底含有條紋流動狀的地表特徵,但不確定是富含冰的山崩、含冰土的流動或是塵礫覆蓋的冰河。但根據更新任務的資料與比對地球的相關地形,支持這些是冰河,且推測是自轉軸傾角較大時的氣候狀態下所累積的。[46]

火星奧德賽號X射線光譜儀的中子偵測器得知,自極區延伸至緯度約60°的地方表層一公尺的土壤含冰量超過60%[47][48],推論有更大量的凍在厚厚的地下冰層(cryosphere)。

另外一個關於火星上曾存在液態水的證據,就是發現特定礦物,如赤鐵礦針鐵礦,而這兩者都需在有水環境才能形成。[49]

對於於火星上有冰存在的直接證據在2008年6月20日被鳳凰號發現,鳳凰號在火星上挖掘發現了八粒白色的物體,當時研究人員揣測這些物體不是(在火星有發現鹽礦)就是冰,而四天後這些白粒就憑空消失,因此這些白粒一定昇華了,鹽不會有這種現象。2008年7月31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宣布,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加热土壤样本时鉴别出有水蒸气产生,从而最终确认火星上有存在。

2013年9月2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報告,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 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12][13][14][15]

2015年9月28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宣佈,在火星上發現液態的鹽水。根据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配备的光谱仪获得的数据,研究人员在火星的神秘斜坡上发现了水合矿物。这些暗色条纹表明火星地表随时间变化有流水存在。在较温暖的季节,这些线条的颜色变得更深,表明水流在斜坡上出现,在较冷的季节,这些地表特征变浅。在火星的部分地区,最高温度可以达到摄氏零下23度,此时深色线条最明显。[50]

2018年7月25日,据意大利媒体报道,该国科学家在火星上首度发现一个地下液态水湖。该研究称,“火星地下及电离层高级探测雷达”在火星南极冰层下1.5千米处发现一个大型液态水湖,里面含有盐。湖的直径约为20千米,温度至少为零下10度。[51]

运动规律

 
火星與地球的軌道與季節長度比較。

火星與太陽平均距離為1.52AU,公轉週期為1.88地球年,687地球日,或668.6火星日。火星公转軌道和地球的一樣,受太陽系其他天體影響而不斷變動。軌道離心率有兩個變化週期,分別是9.6萬年和210萬年,於0.002至0.12間變化[52];而地球的是10萬年和41.3萬年,於0.005至0.058間變化(見米蘭科維奇循環)。

火星日平均為24小時39分35.244秒[53],或1.027地球日。[54]火星目前自轉軸傾角為25.19度,和地球的相近,但可在13度至40度間變化,週期为一千多萬年,不像地球的穩定處於22.1和24.5度間,是因為火星沒有如月球般的巨大衛星來維持自轉軸。[55]由于沒有大衛星的潮汐作用,火星自轉週期變化小,不像地球的會被慢慢拉長。

火星自轉軸有明顯傾斜,日照的年變化形成明顯的四季變化,而一季的長度約為地球的兩倍。由於火星軌道離心率大,為0.093(地球只有0.017),使各季節長度不一致,又因遠日點接近北半球夏至,北半球春夏比秋冬各長約40天。2009年10月26日為北半球春分,2010年5月13日為夏至,目前北半球處春季。雖然火星沒有地球般受海洋影響的複雜氣候,但仍有以下特殊之處:火星軌道離心率比地球大,造成日射量在一年當中變化更大,位於近日點時,南半球處夏季,比北半球遠日點夏季所造成的升溫更強;隨季節交替,二氧化碳和水氣會昇華和凝結而在兩極冠間遷移,驅動大氣環流;地表反照率特徵,因顏色深淺和沙、岩性質差異而造成的容積熱容不同,可影響大氣環流;易發生的塵暴會將沙塵粒子捲入高空,沙塵粒子吸收日光與再輻射會使高層大氣增溫,但遮蔽天空的沙塵會使地表降溫;自轉軸傾角和軌道離心率的長期變化則造成了氣候的長期變遷。火星表面的平均温度比地球低30度以上。

目前火星與地球最短距離正慢慢減小。当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离最小时,称为火星衝日。火星相鄰兩次衝日的時間間隔約為779天,最近一次出現在2020年10月13日[56]。當地球與太陽和火星連成一線时,在火星上便可看到地球凌日,在太陽的位置可看到地球的黑點通過,同理还有水星凌日,在地球上则不会看到火星凌日

衛星

 
火衛一(左)和火衛二(右)大小比較(合成圖)。

火星有两个天然衛星——火衛一(Phobos)与火衛二(Deimos),最長直徑各為27公里和16公里,形狀不規則並充滿撞擊坑,以近圓形的軌道於接近火星赤道面處公轉。它們雖然很小,但由於接近火星,使火衛一從火星上看約有滿月直徑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大,而視星等火衛一可達-7,火衛二可達-5,白天可能可見。[57]月球一樣,這兩顆衛星都被火星潮汐锁定,因此他们总是以一面对着火星。火衛一的公转週期比火星自转更快,所以在火星上來看是西升東落的,且只花了約4個小時;而火衛二的公轉周期只比火星自轉慢一些,東昇西落要花約2.4個火星日。[57]因為火衛一離火星很近,火星的潮汐力会慢慢但稳定地减小它的轨道半径,預計再過約760萬年,火衛一将因軌道低於3620公里,也就是火星的洛希极限而被瓦解。[58]另一方面火衛二因为离火星足够远,所以它的轨道反而正在慢慢地被推进。

兩衛星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但新研究認為可能是撞擊事件、或原本的衛星被火星潮汐力拉碎後,由散佈軌道上的岩屑再度吸積而形成。[59]

两颗衛星是在1877年被阿薩夫·霍爾发现的,以希腊神话中的福波斯得摩斯命名,兩者皆為战神阿瑞斯的儿子。

觀測探测

古代

火星的火红色,自古就吸引着人们,希臘人稱為戰神。此時火星觀測和其他天體般,大部分是為了占星,而後漸漸涉及科學方面,如克卜勒探索行星運動定律時是依據第谷积累的大量而精密的火星運行觀測資料。

 
各時期的火星觀測

望遠鏡出現後,人们对火星可以进行更進一步的觀測。使用望遠鏡观测星空的伽利略所見的火星只是一個橘紅小點,然而隨著望遠鏡的發展,觀測者開始辨別到一些明暗特徵惠更斯依此測出火星自轉週期約為24.6小時,而他亦為首次紀錄火星南極冠的人。一開始由于各人各自觀測,意見不一致,地名也未統一(例如用繪製者名字命名)。後來義大利喬范尼·斯基亞帕雷利統合了各家說法而繪製了地圖,地名取自地中海、中東等的地名和聖經等作為來源,而其餘則依照舊有的觀念:暗區被認為是湖(lacus)海(mare)等水體,如太陽湖、塞壬海、明顯的暗大三角——大瑟提斯;而亮區則是陸地,如亞馬遜。這個命名系統一直延續下來。

當時,斯基亞帕雷利和同期觀測者一樣,觀察到了火星表面似乎有一些從暗區延伸出的細線,因為對於暗區是水體的傳統,這些細線命名為水道(canali)。而後來觀察到暗區會在冬季時縮小、夏季時擴張,有人提出暗區是植物覆蓋、而暗區的擴大縮小則是消長所引起的,改變以往認為暗區是水的說法。帕西瓦爾·羅威爾觀察到並宣稱那些「水道」其實是人工挖掘的「運河」,用來灌溉植物,因為水道應太細不可見,而看到的細線應是灌溉出的大片植物。风靡大众的火星科幻和火星人即源于此。不過這些細線大多已證明是不存在的,部分則是峽谷或隕石坑後延伸出的深色沙子。而火星表面颜色的改变则是因为沙被風吹移,或發生火星塵暴。

到了太空時代,水手4號傳回的充滿隕石坑的火星照片粉碎了人們對火星文明的幻想,認為火星只是一處如月球般佈滿隕石坑的死寂星球。但隨著往後水手9號等的巨大峽谷、火山和疑似流水遺跡的發現,火星的獨特性、液態水和生命的可能又重新引起人們的興趣。(見#近代探测


20世紀

 
海盜2號接近火星時所照,可見艾斯克雷爾斯山、水手號峽谷和覆霜的阿爾及爾平原。
動畫展示各個火星探測器的登陸點
 
海盜1號登陸器所攝地景

蘇聯美國歐洲日本印度中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共已發射數十艘太空船研究火星表面、地質和氣候。這些太空船包括軌道衛星登陸器漫遊車,但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任務在完成前或剛要開始時就因種種原因而失敗。目前將一公斤物體由地球表面送往火星平均要花費约30,900美元[60]

1960年10月10日,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第一枚探測器火星1A號,但以失敗告終。此後蘇聯經過多次嘗試,終於在1962年11月1日,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火星1號,這枚探測器終於進入了前往火星的軌道,然而1963年3月21日它飛行到距離地球1.06億公里的距離時,與地面永遠失去了通信聯繫。1965年NASA的水手4號飛掠火星。1971年水手9號進入火星軌道,成為第一個環繞火星的探測船[61]

1971年蘇聯火星計畫火星2號的登陸器墜毀後數日,相同的火星3號的登陸器成功登陸火星,是第一個成功登陸火星的探測器,但登陸十幾秒後隨即失去聯繫,攜帶的火星車Prop-M也未能將訊息傳回地球。1975年NASA發射海盜號,包括兩組軌道衛星和登陸器。海盜1號2號軌道衛星各運作了六年和三年。兩個登陸器皆於1976年成功登陸,並傳送了第一張火星地景的彩色照片[62],而軌道衛星也繪製了很好的火星地圖,甚至到今天都還在使用。

1988年蘇聯發射弗伯斯1號、2號以探測火星和兩個衛星。弗伯斯1號於抵達前失去聯繫,而弗伯斯2號雖然成功拍攝了火星和火衛一,但在放出兩艘登陸器到火衛一前也失去聯繫,所攜帶的著陸器也沒能在火星表面著陸。

在1992年火星觀察者失敗後,NASA於1996年11月發射了火星全球勘測者。火星全球勘測者於1997年進入火星環繞軌道,其出色地完成任務,它在2001年完成了地圖繪製的任務,並三次延長任務,直到2006年11月2日失去聯繫而結束,總計在太空中運作了10年。在火星全球勘測者發射一個月後,NASA發射了火星探路者,並攜帶一個登陸器和漫遊車——旅居者號(Sojourner),於1997年7月登陸在阿瑞斯峽谷。旅居者號成為第一個在火星上成功運作的火星車,並運作長達83個火星日傳回了大量照片。[63]

NASA的火星勘測98計畫於1998、99年發射了火星氣候衛星火星極地登陸者,前者預計研究氣候、水與二氧化碳等,後者則預計於南極登陸,探測器搭載的深空2號則計劃於火星極地登陸者進入大氣時與它分離,直接降落並穿入地表進行研究。但火星氣候探測者號在1999年9月23日在進入火星軌道的過程中失去聯絡,最終任務失敗,極地登陸者則在1999年12月3日探測器登陸火星時失去聯絡,兩者均以失敗告終。

另外,1996年12月16日,俄羅斯發射了火星96號探測器,探測器進入地球軌道後未能成功點火進入前往火星的軌道,而宣告失敗。1998年7月3日日本發射的希望號探測器,於2003年12月10日進行最後的遠程遙控修復作業仍告無效之後,日本放棄「希望號」進入火星軌道的嘗試,項目也以失敗告終。

21世紀

2001年NASA發射了2001火星奧德賽號,任務成功進行並延續到2010年9月。[64]船上的伽瑪射線光譜儀於地表下一公尺內偵測到大量的氫,證明有大量的水分子存在火星近地表。[65]2003年NASA發射了兩台相同的火星探測漫遊者——精神號(MER-A)和機會號(MER-B)。兩台皆於2004年1月成功登陸並工作超過預定時間。傳回的資料中最有價值的是兩地過去有水的確實證據。塵捲風和風暴偶爾清除了太陽能板上的沙塵,使它們能以超過預定任務時間繼續工作。[66]

2003年歐洲太空總署發射了火星快車號,包括軌道衛星和登陸器——小獵犬2號,而小獵犬2號於2004年2月降落失敗。[67]2004年船上的行星傅立葉光譜儀於大氣中偵測到甲烷。2006年6月ESA宣布火星快車號發現極光[68]

2005年8月NASA發射了火星勘察衛星,於2006年3月進入火星軌道展開為期2年的工作。它搭載更進步的通訊系統,頻寬比之前任務總和還寬,且傳回的資料遠多於過去任務的總和。擁有解析度高達0.3公尺的相機——HiRISE,拍攝地表和天氣以尋找未來任務的適合登陸地點。2008年2月19日拍攝到北極冠邊緣的一系列雪崩影像。[69]

2007年2月25日,探測彗星羅塞塔號近距離飛掠火星並拍照,拍到火星的高空雲系。[70]

NASA於2007年8月發射鳳凰號,於2008年5月登陸在火星北緯68度的極區。[71]鳳凰號登陸器有一支可伸及2.5公尺的機械手臂,並可挖掘土壤1公尺深。它還搭載一座顯微鏡,解析度達人類頭髮寬度的千分之一。2008年6月20日確認在2008年6月15日發現的地表白色物質為水冰。[72][73]2008年11月10日進入冬季而無法繼續聯繫鳳凰號,任務結束。[74]2009年2月17日,黎明號飛掠火星以重力助推前往目的地灶神星穀神星,並在接近火星時拍了照。[75]

2011年11月9日中俄合作的福布斯-土壤號于升空,預計送回火衛一土壤樣本。而该探测器还将搭载一颗重110公斤的火星探测器,也就中國第一艘火星軌道環繞器螢火一號(YH-1),預計乘坐俄羅斯的聯盟號運載火箭升空,航程大約10個月。螢火一號主要研究火星的電離層及周圍空間環境,火星磁場等。该探测器发射到近地轨道后,因为与地面失去联系变轨失败,探测器的碎片于莫斯科时间2012年1月15日坠落在太平洋海域。

繼鳳凰號之後,NASA於2011年的發射的火星科學實驗室(好奇号),在2012年8月6日05:31UTC成功登陆火星的盖尔撞击坑。它和火星探測漫遊者一樣是火星車,但比火星探測漫遊者更大、速度更快,而且設備更完善。它搭載雷射化學檢測儀,可在13公尺外分析岩石組成[76]。比起之前其它火星任务,它携带了更多先进科学仪器。本次任务的总成本达到了25亿美元,是历来最贵的火星探测任务。[77]2013年11月19日NASA發射MAVEN探測器,研究火星大氣。[78]2014年9月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MAVEN至今仍在運作。2014年9月24日,印度的火星軌道探測器也成功進入火星軌道。

2016年3月14日,ESA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合作研發的火星微量氣體衛星成功發射,該衛星將分析火星大氣層,並將運載斯基亞帕雷利演示登陸器至火星進行登陸。可挖掘兩公尺深以尋找有機物甚至火星生命。[79]登陸器於2016年10月19日登陸火星,但由於登陸器與火星高速碰撞,造成登陸計劃失敗。原定於2020年7月發射的羅莎琳·富蘭克林號[80],則被推遲到2022年[81]

2020年7月下旬,阿联酋希望号火星探测器、中国国家航天局天问一号、與NASA的毅力号,先後發射升空。2021年2月9日希望號到達火星。2月18日毅力號成功登陸火星,毅力號還攜帶一台火星無人直升機机智号,機智號在2021年4月19日首次試飛獲得成功,這是人類首次實現飛行器在其他星球的受控飛行,4月20日,毅力號成功將火星大氣二氧化碳轉化成,這是地球以外的首次成功造氧。[82]5月15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天问一号着陆器和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83]5月22日,祝融號被成功釋放到火星表面,中國成為了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在火星著陸並且成功部署火星車的國家,而且是第一個一次完成環繞、登陸、巡視的國家。

人類登陸

2004年美國總統布什宣布載人火星任務為太空探索展望中的長期目標。[84]NASA和洛克希德·馬丁已開始研究獵戶座太空船,計劃於2020年以前送人類到月球,作為人類登陸火星的準備。2007年9月28日,NASA執行長麥可·D·格里芬聲明NASA預計於2037年以前送人類到火星。[85]ESA也希望於2030至2035年間將人類送上火星。[86]

直達火星是羅伯·祖賓——火星学会的創始人和主席——提出的極低成本載人火星任務,使用重載的農神五號級火箭,如戰神五號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九號,省略軌道組裝、低地軌道會合和月球燃料補給站而直接用小的太空船前往火星。修改後的計劃,叫做Mars to Stay ,改成先不送回第一批登陸者,狄恩·尤尼克說明送回一開始的四到六人所花費用比送他們到火星還高,反而可再送二十人。[87]

火星生命

 
畫家筆下有生命的火星

2000年,美国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了一块火星陨石。这是一块碳酸盐陨石,后被编号为ALH84001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声称在这块陨石上发现了一些类似微體化石的结构,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火星生命存在的证据,但也有人認為這只是自然生成的礦物晶體。直到2004年,争论的双方仍然没有任何一方占据上风。

有证据顯示火星曾比现在更适合生命存在[來源請求],但生命在火星上到底是否真正存在过还没有确切的结论。某些研究者[谁?]认为源自火星的ALH84001陨石有过去生命活动的证据,但这个看法至今尚未得到公认。另有反对的观点[谁?]认为,自幾十亿年前产生以来,该陨石从未长期处于液态水存在的温度下,因而不会曾有生命活动。[來源請求]

海盜号曾做实验检测火星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实验只分析了海盜号着陆点处的土壤并给出了阳性的结果,但随后即被许多科学家所否定,而这一结果也仍就处在争议之中。现存生物活动也是火星大气中存在微量甲烷的解释之一,但亦有其它与生命无关的解释。人类若对外星殖民,由于火星的适宜条件(同其他行星相比,火星最像地球,而且距离相对较近),它将是人类的首选地点。[來源請求]

2018年6月6日,美國太空總署宣布,好奇號探測車在火星的古老湖床的岩石裏,發現有機物質。這可能對尋找生命給出重要線索。[88]

相关文化及网络用语

中国古人認為火星在位置及亮度上都常變不定,故稱為「熒惑」,在星占學上象徵殘、疾、喪、飢、兵等惡象。「熒惑守心」是火星留守在心宿天蠍座)的天文現象,心宿主要有三顆星,中間這顆最亮,代表皇帝,旁邊的兩顆代表太子、庶子。熒惑守心是很罕見的天象,被認為最不祥,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是皇帝駕崩,或是宰相下台。西漢成帝綏和二年(前7年),天文台觀測到了熒惑守心,宰相翟方進漢成帝賜了毒酒自殺。翟方進死沒幾天,漢成帝突然暴斃[89],王莽後來稱帝,翟方進之子翟義起兵反王莽。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黃一農教授在他的專書《名家專題精講系列—社會天文學史十講》內的其中一篇文章《中國星占學上最凶的天象──「熒惑守心」》提到,現在以電腦推算發現當年並未發生此天象,中國史籍中記載熒惑守心共二十三次,但有十七次是偽造的。中國歷史上實際發生過的熒惑守心則共有三十八次,且在中國史籍多無記錄[90][91]

关于火星的神话传说有:

火星文是中文互联网曾经流行的一种特殊的文本,大量使用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号来表音,难以阅读。称为火星文,取“地球人看不懂的文字”的讽刺意味。

火星人又是一个网络名词,一则指个性讲究中不断泛滥,衍生出的社会现象,另指在中国论坛中,火星被用来形容陈旧的信息,火星人指把大家都已经知道的消息拿来当新闻说的人。[來源請求]

參見

參考文獻

  1. ^ Mars Fact Sheet. NASA. [2007-08-02]. (原始内容于2010-06-12). 
  2. ^ Mars: Facts & Figures. NASA. [2007-03-06]. (原始内容于2011-07-21). 
  3. ^ Peplow, Mark. How Mars got its rust. [200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4). 
  4. ^ Zubrin, Robert; Wagner, Richard. The Case for Mars: The Plan to Settle the Red Planet and Why We Must. New York: Touchstone. 1997. ISBN 978-0-684-83550-1. OCLC 489144963. 
  5. ^ Rees, Martin J. (编). Universe: The Definitive Visual Guide. New York: Dorling Kindersley. October 2012: 160–161. ISBN 978-0-7566-9841-6. 
  6. ^ NASA Images Suggest Water Still Flows in Brief Spurts on Mars. NASA/JPL. 2006-12-06 [2007-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4). 
  7. ^ Webster, G.; Beasley, D. . NASA. 2005-09-20 [2007-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30). 
  8. ^ Trudy E. Bell and Tony Phillips. . Science @ NASA. 2002-03-12 [2008-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6月1日). 
  9. ^ Water ice in crater at Martian north pole http://www.esa.int/SPECIALS/Mars_Express/SEMGKA808BE_0.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Scientists Discover Concealed Glaciers on Mars at Mid-Latitudes . [2011-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5). 
  11. ^ NASA. NASA Spacecraft Confirms Martian Water, Mission Extended. Science @ NASA. 2008-07-31 [2008-08-01]. (原始内容于2012-04-18). 
  12. ^ 12.0 12.1 Leshin, L. A.; et al. Volatile, Isotope, and Organic Analysis of Martian Fines with the Mars Curiosity Rover. Science (journal). 2013-09-27, 341 (6153) [2013-09-26]. doi:10.1126/science.1238937. (原始内容于2015-12-29). 
  13. ^ 13.0 13.1 Neal-Jones, Nancy; Zubritsky, Elizabeth; Webster, Guy; Martialay, Mary. Curiosity's SAM Instrument Finds Water and More in Surface Sample. NASA. 2013-09-26 [2013-09-27]. (原始内容于2019-05-02). 
  14. ^ 14.0 14.1 Webster, Guy; Brown, Dwayne. Science Gains From Diverse Landing Area of Curiosity. NASA. 2013-09-26 [2013-09-27]. (原始内容于2019-05-02). 
  15. ^ 15.0 15.1 Chang, Kenneth. Hitting Pay Dirt on Mars. New York Times. 2013-10-01 [2013-10-02]. (原始内容于2013-10-02). 
  16. ^ NASA:證實火星有流動液態鹽水. PanSci 泛科學. 2015-09-29 [2017-03-09]. (原始内容于2017-05-02) (中文(臺灣)). 
  17. ^ 火星上发现首个液态水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FT中文網.
  18. ^ David R. Williams. Mars Fact Sheet. National Space Science Data Center. NASA. 2004-09-01 [2006-06-24]. (原始内容于2010-06-12). 
  19. ^ 美国科学家:火星也有类似地球板块构造. 联合早报. 2012-08-14. (原始内容于2012-08-14). 
  20. ^ 科学家发现火星的两颗卫星可能是被撞出来的. 腾讯网. 2016-04-10. (原始内容于2016-04-22). 
  21. ^ 宇宙有道理:火星上的生與死(How the Universe Works: Life and Death on the Red Planet). 科学频道. 2017-01-24.
  22. ^ 層層透視大宇宙:征服火星(Strip The Cosmos: Expedition Mars). 科学频道. 2014-12-03.
  23. ^ 自然地理-風力作用和風成地形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09-02-27. 高中地理教師在職進修網,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系製
  24. ^ Yardangs, On the Surface, Martian Fleet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08-08-27.
  25. ^ Highest and Lowest Points on Mars: A volcano is the tallest mountain - An asteroid crater is the deepest bas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eology.com
  26. ^ ASA 151st Meeting Lay Language Papers - Computer simulations of the propagation of sound on Mar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0-07-12.
  27. ^ PIA13265: (Almost) Silent Rolling Stones in Kasei Vall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SA Planetary Photojournal
  28. ^ What color is the Martian sk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uses of Color
  29. ^ 美國科學家稱產甲烷古菌可能是火星生命形式[永久失效連結] 國際在線
  30. ^ 科學人第64期,2007年6月號,【甲烷謎霧:火星和泰坦上有生命嗎?】
  31. ^ Webster, Christopher R.; Mahaffy, Paul R.; Atreya, Sushil K.; Flesch, Gregory J.; Farley, Kenneth A. Low Upper Limit to Methane Abundance on Mars. Science (journal). 2013-09-19 [2013-09-19]. doi:10.1126/science.1242902. (原始内容于2013-09-23). 
  32. ^ Cho, Adrian. Mars Rover Finds No Evidence of Burps and Farts. Science (journal). 2013-09-19 [2013-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0). 
  33. ^ Chang, Kenneth. Mars Rover Comes Up Empty in Search for Methane. New York Times . 2013-09-19 [2013-09-19]. (原始内容于2014-04-11). 
  34.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5. ^ NASA Mars Lander Sees Falling Snow, Soil Data Suggest Liquid Past. 2008-09-29 [2008-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31). 
  36. ^ Mars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ing Group. . NASA. [2007-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7). 
  37. ^ More Recent Landslides Spotted on Ma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Universe Today,2010年10月14日。
  38. ^ Mars, polar cap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39. ^ PIA12200: Radar Mapping of Icy Layers Under Mars' North Po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otojournal: NASA's Image Access
  40. ^ Mars Express radar gauges water quantity around Mars' south po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SA News
  41. ^ Mars Polar Cap Mysery Solved[永久失效連結] Mars Today .com
  42. ^ Pelletier J. D. . Geology. 2004, 32: 365–367 [2007-02-27]. doi:10.1130/G2022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7). 
  43. ^ PIA13985: Cross Section of Buried Carbon-Dioxide Ice on Ma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otojournal: NASA's Image Access
  44. ^ PIA13986: Thickness Map of Buried Carbon-Dioxide Deposi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otojournal: NASA's Image Access
  45. ^ PIA13987: Pitting from Sublimation of Underlying Dry-Ice Lay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otojournal: NASA's Image Access
  46. ^ Head, J. W.; Marchant, D. R.; Dickson, J. L.; Kress, A. M.; Baker, D. M., Northern mid-latitude glaciation in the Late Amazonian period of Mars: Criteria for the recognition of debris-covered glacier and valley glacier landsystem deposits, Earth s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9-06-26, doi:10.1016/j.epsl.2009.06.041 
  47. ^ PIA04907: Water Mass Map from Neutron Spectrome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otojournal: NASA's Image Access
  48. ^ Kostama, V.-P.; Kreslavsky, M. A.; Head, J. W., Recent high-latitude icy mantle in the northern plains of Mars: Characteristics and ages of emplacement,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6-06-03, 33: L11201 [2007-08-12], doi:10.1029/2006GL025946, (原始内容于2009-03-18)  'Martian high-latitude zones are covered with a smooth, layered ice-rich mantle'
  49. ^ Mineral in Mars 'Berries' Adds to Water Story (新闻稿). NASA. 2004-03-03 [2006-06-13]. (原始内容于2007-11-09). 
  50. ^ NASA Confirms Evidence That Liquid Water Flows on Today’s Mars (新闻稿). NASA. 2015-09-28 [2015-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8). 
  51. ^ 刘洁. 科学家首次发现火星液态水湖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 news.cctv.com. [2018-07-26]. (原始内容于2018-07-26). 
  52. ^ . Solex. Universita' degli Studi di Napoli Federico II. 2003 [200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07). 
  53. ^ Technical Notes on Mars Solar Time. [2009-07-14]. (原始内容于2015-11-25). 
  54. ^ Allison, M., and M. McEwen, 2000: A post-Pathfinder evaluation of aerocentric solar coordinates with improved timing recipes for Mars seasonal/diurnal climate studies. Planet. Space Sci., 48, 215-235, doi:10.1016/S0032-0633(99)00092-6.. [2009-07-14]. (原始内容于2008-09-05). 
  55. ^ Phoenix Mars Mission - Education - Overview. [2009-07-14]. (原始内容于2009-06-15). 
  56. ^ 2012-2027年火星衝日數據表. [2017-05-07]. (原始内容于2017-05-13). 
  57. ^ 57.0 57.1 根據Stellarium模擬。
  58. ^ 火衛弗伯斯大限縮短至 1,040 萬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北市立天文館
  59. ^ New Theory Says Phobos Formed From Re-Accretion of Impact Debr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verse Today, 2010-09-20.
  60. ^ NGC: The Universe 3, Cary Mitchell, Purdue University
  61. ^ . NAS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31). 
  62. ^ . Journey through the galaxy. [2006-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0). 
  63. ^ Mars Global Surveyor. CNN- Destination Mars. [2006-06-13]. (原始内容于2006-04-15). 
  64. ^ NASA's Mars Odyssey Shifting Orbit for Extended Mission. nasa.com. 2008-10-09 [2008-11-15]. (原始内容于2012-03-13). 
  65. ^ Britt, Robert. Odyssey Spacecraft Generates New Mars Mysteries. Space.com. 2003-03-14 [2006-06-13]. (原始内容于2006-03-15). 
  66. ^ . NASA MER website. [2006-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0). 
  67. ^ Wardell, Jane. Europe's Beagle 2 Mars Probe Stays Ominously Silent. Space.com. 2004-01-26 [2006-06-13]. (原始内容于2006-02-13). 
  68. ^ Bertaux, Jean-Loup; et al. Discovery of an aurora on Mars. Nature Magazine. 2005-06-09 [2006-06-13]. (原始内容于2007-09-29). 
  69. ^ Caught in Action: Avalanches on North Polar Scarps (PSP_007338_264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iRISE
  70. ^ Beautiful new images from Rosetta’s approach to Mars: OSIRIS UPDA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SA News
  71. ^ . University of Arizona Phoenix mission Website. [2008-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7). 
  72. ^ Phoenix: The Search for Water. NASA website. [2007-03-03]. (原始内容于2012-01-11). 
  73. ^ Frozen Water Confirmed on Mars. UANews.org. [2008-08-24]. (原始内容于2012-03-20). 
  74. ^ NASA Mars Mission declared dead. BBC. 2008-11-10 [2008-11-10]. (原始内容于2012-05-17). 
  75. ^ PIA12065: Dawn's Framing Camera Flys by Ma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otojournal: NASA's Image Access
  76. ^ . NASA's MSL website. [2007-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7). 
  77. ^ 好奇号降落瞬间. [2012-08-07]. (原始内容于2015-09-24). 
  78. ^ NASA Selects 'MAVEN' Mission to Study Mars Atmosphere. [2009-08-19]. (原始内容于2009-06-19). 
  79. ^ Rincon, Paul. European Mars launch pushed back. 2006-11-10 [2006-10-10]. (原始内容于2012-05-17). 
  80. ^ Second ExoMars mission moves to next launch opportunity in 2020 (新闻稿). European Space Agency. 2 May 2016 [2 May 2016]. (原始内容于2016-05-02). 
  81. ^ N° 6–2020: ExoMars to take off for the Red Planet in 2022 (新闻稿). ESA. 2020-03-12 [2020-03-12]. (原始内容于2021-03-30). 
  82. ^ 毅力号火星上造氧 地球以外第一次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 RFI.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1-04-22 [2021-07-08] (中文(简体)). 
  83. ^ 祝融号火星车顺利发回遥测信号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央视网. [2021-05-15]. (原始内容于2021-06-07). 
  84. ^ Britt, Robert. When do we get to Mars?. Space.com FAQ: Bush's New Space Vision. [2006-06-13]. (原始内容于2006-02-09). 
  85. ^ NASA aims to put man on Mars by 2037. AFP. [2009-08-19]. (原始内容于2012-03-12).  (Bad link)
  86. ^ Liftoff for Aurora: Europe’s first steps to Mars, the Moon and beyond. 2002-10-11 [2007-03-03]. (原始内容于2010-10-02). 
  87. ^ O'Neill, Ian. Aldrin: Mars Pioneers Should Not Return to Earth. Universe Today. 2008-10-23 [2020-11-03]. (原始内容于2021-04-17) (美国英语). 
  88. ^ NASA finds ancient organic material, mysterious methane on Mars. JPL. [2018-06-07]. (原始内容于2018-06-08). 
  89. ^ 《漢書》記載:「綏和二年春,熒惑守心。二月乙丑,丞相翟方進欲塞災異自殺,三月丙戌,宮車晏駕。」
  90. ^ 黄一农:《中国星占学上最凶的天象:“荧惑守心”》
  91. ^ 張嘉鳳、黃一農,《天文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以漢相翟方進自殺為例》,清華學報 新二十卷第二期,1990年12月。第361-378頁。[永久失效連結]
  • Nadine G. Barlow (2008). Mar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Interior, Surface and Atmosphe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5226-5 Google圖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artmann, William K. (2003). A Traveler's Guide to Mars. New York: Workman Publishing. ISBN 0-7611-2606-6

外部链接

  • Mars Fact Shee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SA的火星行星參數
  • 火星MOLA地形圖
  •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Mars Syste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火星和衛星地名列表
  • JPL Photojournal: Ma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收錄NASA的火星探測照片
  • Mars24 Suncloc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顯示火星現在時刻的NASA軟體
  • On Mars: Exploration of the Red Planet 1958-197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SA History Office上的火星探測史
火星上的水
  • Dr. Tony Phillips: "Making a Splash on Ma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ience@NASA article, 2000-06-29. Phillips describes the Martian "gullies" and explain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liquid water can exist on the surface of Mars.
  • BBC News story on subsurface ice deposits on Ma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BC News update on Mars Express' findings of polar water ice and water-eroded features on the surfa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ars Rover Scientists Wring Water Story from Rock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is image taken by Mars Rover Opportunity shows microscopic rock forms indicating past signs of water. Courtesy: NASA
火星探索
  • exploreMarsno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active Mars base simulation. Winner of 2003 Webby Award for Science.
  • NASA Mars Exploration Rover Home Pa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e on Ma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aglyphs from the Mars Rovers (3D)

火星, 关于与, 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 請見, 消歧義, 拉丁語, mars, 天文符號, 古称荧惑, 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 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 为太陽系里四顆類地行星之一, 西方稱為瑪爾斯, 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 所以在英语中, 是罗马战神的意思, 通常被称为, 红色星球, 古漢語中則因为它荧荧如火, 位置, 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 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 其質量, 體積仅比水星略大, 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 自轉軸傾角, 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 但繞太陽公轉周. 关于与 火星 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 請見 火星 消歧義 火星 拉丁語 Mars 天文符號 古称荧惑 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 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 为太陽系里四顆類地行星之一 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 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 所以在英语中 火星是罗马战神的意思 通常被称为 红色星球 古漢語中則因为它荧荧如火 位置 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 火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 其質量 體積仅比水星略大 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 自轉軸傾角 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 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接近地球的兩倍 3 在地球上 火星肉眼可見 亮度可達 2 91 只比金星 月球和太陽暗 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火星距離地球最近在5400万公里 最遠達4億公里 探測器需飛行約7個月抵達火星 火星火星的真實色彩影像 2007年2月由羅塞塔號拍攝軌道參數曆元 J2000 1 遠日點2 492 3 108 km1 666 AU近日點2 066 2 108 km1 381 AU半長軸2 279 366 108 km1 523 662 31 AU離心率0 093 412 33軌道週期686 98地球日 1 88年 668 599 火星日會合週期779 94 日 2 135 年平均軌道速度24 13 km s平近點角19 3871 軌道傾角1 850 61 對太陽赤道5 6521 升交點黃經49 578 54 已知衛星2物理特徵平均半徑3389 5 km 0 532 倍於地球 赤道半徑3396 2 km 0 532 倍於地球 極半徑3376 2 km 0 531 倍於地球 表面積1 441 108 km 144 798 465 km 0 282 倍於地球體積1 631 8 1011 km 0 151 倍於地球 質量6 418 5 1023 kg 0 107 倍於地球 平均密度3 9335 g cm 表面重力3 693 m s 0 377g 逃逸速度5 02 km s恆星週期1 026 日 24 622 9 小時 赤道自轉速度868 22 km h轉軸傾角25 19 北極赤經21 h 10 min 44 s 317 681 43 北極赤緯52 886 50 反照率0 15表面溫度 最低 平均 最高絕對溫標 130 K 210 K 308 K 2 攝氏溫標 143 63 35 視星等最大 2 91衝 平均 2 0角直徑3 5 25 1 衝 平均17 9 大氣特徵表面氣壓6 36 hPa 平均半徑 0 4 8 7 hPa 季節變化 成分95 32 二氧化碳2 7 氮氣 1 6 氬 0 13 氧氣 0 08 一氧化碳 210 ppm 水蒸氣 100 ppm 一氧化氮 2 5 ppm 氖 300 ppb 氪 130 ppb 甲醛 80 ppb 氙 30 ppb 臭氧 10 ppb 甲烷火星大氣以二氧化碳為主 既稀薄又寒冷 其表面特徵讓人聯想起月球上的撞擊坑 以及地球上的山谷 沙漠和極地冰蓋 英語中 通常被稱為紅色星球 英語 Red Planet 4 5 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因為地表廣泛普遍的分佈著氧化鐵 它使火星呈現出一种红色的外觀 在肉眼可見的天體中獨具一格 火星地表沙丘 礫石遍布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 火星南半球是古老 充滿隕石坑的高地 北半球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火星已被數10艘無人太空船探索 1964年11月28日 由NASA發射的水手4號是第一個訪問火星的航天器 於1965年7月15日最接近該行星 蘇聯火星3號飛船於1971年12月實現了軟着陸 但著陸後數秒內失去了聯繫 歐洲空間局成為第三間派遣探測船訪問火星的航太機構 其火星快車號於2003年12月25日到達火星軌道 2014年9月24日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火星軌道探測器到達火星軌道 成為第四個成功派遣探測船到達火星的航太機構 接著還有阿聯酋的希望號與及中國的天問一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 火衛一和火衛二 形狀不規則 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 火星目前有八艘的探測船在軌道中運行 分別是美國的火星奧德賽號 火星快車號 火星偵察軌道器 MAVEN轨道器 印度的火星軌道探測器 歐洲太空總署和俄羅斯的火星微量氣體任務衛星 阿聯酋的希望號以及中國的天問一號 地表還有許多火星車和著陸器 包括三台火星車 美國的好奇號 毅力號及中國的祝融號 固定式登陸探測器洞察號 和已經結束任務的旅居者號 精神號 鳳凰號和機會號 還有首架火星無人飛機機智號 根據探測的證據 火星兩極有冰冠覆蓋 亦觀察到季節性的水氣 與及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 而過往的火星亦可能覆蓋大面積的海洋 湖泊及河流 6 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南極冠有部份退縮 7 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 8 9 10 2008年7月31日 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 11 2013年9月26日 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 大約為1 5至3重量百分比 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 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 液態鹽水 12 13 14 15 16 2018年7月25日 意大利航天局宣佈 在火星冰盖之下發現一個直径20公里的冰下湖 這是太空科学家在火星上探测到的首个大型液态水体 17 由於火星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 同時有更多證據證明火星曾擁有類似地球的環境 與及豐富的資源 故此火星成為各國研究的重點 其中美國及中國已有載人登陸火星的計劃 長遠在火星建立基地 目录 1 行星名稱 2 物理特征 2 1 內部結構 2 2 地質 2 3 地理與命名 2 4 大氣 2 5 水文 3 运动规律 4 衛星 5 觀測探测 5 1 古代 5 2 20世紀 5 3 21世紀 5 4 人類登陸 6 火星生命 7 相关文化及网络用语 8 參見 9 參考文獻 10 外部链接行星名稱 编辑古中國 取其 熒熒如火 亮度與位置變化甚大使人迷惑 之意 命名 熒惑 尚書 舜典 記載 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孔穎達疏 七政 其政有七 於璣衡察之 必在天者 知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 木曰歲星 火曰熒惑星 土曰鎮星 金曰太白星 水曰辰星 今日則取名 火星 古希臘 因火紅之色而取名 Ares 音 阿瑞斯 源自希臘神話的戰神 天神宙斯的兒子阿瑞斯 希臘語 Ἀrhs 古羅馬 因火紅之色而取名 Mars 音 馬爾斯 源自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 拉丁語 Mars 物理特征 编辑 火星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 以直徑 質量 表面重力來說 火星約介於地球和月球中間 火星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 月球的兩倍 質量約為地球的九分之一 月球的九倍 表面重力約為地球的38 月球的2 4倍 火星體積约為地球的15 質量约為11 表面積略小于地球陸地面積 密度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還要小很多 18 2012年8月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尹安在分析了100张来自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的卫星图片后发现 火星有类似地球主要板块划分的构造特点 19 長期觀測火星發現 南半球地勢比北半球高 北極盆地顯示有過大撞擊 推論約45億年前遭冥王星大小天體撞擊之後 不但形成火卫一和火卫二 20 亦逼使內核熱能散溢出上地幔 內部攪拌逐漸停止 無法以发电机原理持續對流生成磁場 21 由於火星比地球小 相對表面積與體積成反比而較大 因此火星核心也冷卻得比地球的快 地質活動趨緩 磁場和板塊運動消逝 太阳风帶走大氣變薄導致氣壓偏低 而造成液態水在低溫就會沸騰 無法穩定存在 22 內部結構 编辑 地質 编辑 主条目 火星地質 古瑟夫撞擊坑充滿沙石的地表 Endurance撞擊坑中的沙丘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 地表沙丘 礫石遍佈 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 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 沙塵懸浮其中 每年常有塵暴發生 與地球相比 地質活動不活躍 火星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 充滿撞擊坑 有密佈的隕石坑 火山與峽谷 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 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 水手號峽谷 另一個獨特的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 南方是古老 充滿隕石坑的高地 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冰組成的極冠 而上覆的乾冰會隨季節消長 基於撞擊坑密度的撞擊坑計數法可判別出地表年齡 撞擊坑大而密集處較老 反之則年輕 進而將地質年代分為四個階段 前諾亞紀 諾亞紀 赫斯珀利亞紀和亞馬遜紀 前諾亞紀沒有留下實質地表 此時地形南北差異形成 有全球性磁層 諾亞紀有大量隕石撞擊 火山活動旺盛 可能有溫暖潮濕的大氣 河川和海洋 侵蝕旺盛 但到末期這些活動已減弱很多 赫斯珀利亞紀 火山活動仍然繼續 亞馬遜紀則是大氣稀薄乾燥 以冰為主要活動 如極冠 冰凍層 冰河 並有週期性變遷 溝壑也是這時期形成 火山活動趨緩並集中在塔爾西斯與埃律西昂 現今火星風成地形遍佈 如吹蝕 磨蝕等風蝕作用 和沙塵遇地形阻礙而填積 侵積等風積作用 名詞解釋 23 前者形成如廣泛分布於梅杜莎槽溝層的風蝕脊 24 後者則如大瑟提斯高原上撞擊坑下風處的沙塵堆積 和撞擊坑中常見的沙丘 地理與命名 编辑 主条目 火星地理 火星地形圖 中央為東經180度 低到高順序為藍 綠 黃 紅到最高的白 火星和地球一樣擁有多樣的地形 有高山 平原和峽谷 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強烈的對比 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 南方則是充滿撞擊坑的古老高地 而兩者之間以明顯的斜坡分隔 火山地形穿插其中 眾多峽谷分布各地 南北極有以水冰与干冰組成的極冠 而風成沙丘廣布整個星球 隨著衛星拍攝的越來越多 更發現很多耐人尋味的地形景觀 20世紀早期地面以無線電波測量火星地形 1976年海盜號進行的地形測量 發現了峽谷和南北半球的巨大差異 而衍生出北方平原本是海洋的假說 火星全球勘測者自1999年起以雷射進行更精確的地形測量 得出目前使用的全球地形圖 以火星大地水準面 Areoid 為基準 最高點在奧林帕斯山 高21 229公尺 最低點在希臘平原 低於基準8 200公尺 25 現在很多探測器如火星勘察衛星 火星快車號和火星探測漫遊者運用航照圖的地形判別方法 以視差法來測量區域地形 並製成高解析度立體照片 火星的經度坐標採用東經0至360度 不是地球的東西經各180度 來自火星奧德賽號上熱輻射成像系統 THEMIS 的影像顯示阿爾西亞山北坡有七個可能的深洞 照片中光線無法抵達底部 推測底部可能更深 更寬 可能免受微隕星 紫外線 太陽閃焰和其他高能粒子的侵害 可能是未來尋找液態水或生命痕跡的可行地點 但後來火星勘察衛星的更高解析度HiRISE影像部分推翻了之前猜測 認為只是光線角度造成深不見底的樣子 大氣 编辑 主条目 火星大氣層和火星氣候 由太空所見的火星稀薄且充滿塵埃的紅色大氣層 左下方是阿爾及爾平原 火星大氣層相對較薄 平均地表氣壓只有6百帕 约为地球表面氣壓的0 6 相當於地球表面算起35公里高的氣壓 如此低的氣壓使聲音傳播的距離只有在地球上的1 5 26 27 隨著季節的變化 火星氣壓變化可達20 火星大氣层按高度可分为低層大氣 中層大氣 上層大氣和外氣層 其中低層大氣由於氣懸微塵與地表的熱 這部份相對溫暖 中層大氣存在有高速氣流 上層大氣 或熱氣層 溫度很高 大氣分子也不再像下層那樣分布均勻 外氣層高度在200公里以上 大氣漸漸過度到太空 無明顯外層邊界 火星大氣成分为95 的二氧化碳 3 的氮气 1 6 氬气 很少的氧气 水氣等 亦充滿著很多懸浮塵埃 吸收藍光使天空成黃褐色 28 2003年火星大衝時地面望远镜在大气中发现了甲烷 2004年3月 火星奧德賽號确认了这一发现 由於甲烷易被紫外線分解 存在甲烷表示现在或者最近几百年内在火星上存在製造甲烷的来源 火山作用 地質作用 彗星或小行星撞击甚至生物來源如甲烷古菌等都有可能 29 30 2013年9月19日 根據從好奇號得到的進一步測量數據 NASA科學家報告 並沒有偵測到大氣甲烷 atmospheric methan 存在跡象 測量值為6999180000000000000 0 18 0 67 ppbv 對應於1 3 ppbv上限 95 置信限 因此總結甲烷微生物活性概率很低 可能火星不存在生命 但是 很多微生物不會排出任何甲烷 仍舊可能在火星發現這些不會排出任何甲烷的微生物 31 32 33 由於火星比地球離太陽遠 日射量較少 表面溫度應較低 計算值約210K 但實際觀測地表平均約240K 則是因為大量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溫室效應 由於大氣層很薄 無法保留很多熱 使地表日夜溫差很大 某些地區地表温度白天可達28 夜晚可低至 132 平均 52 火星大氣環流主要為單胞環流 由赤道相對熱空氣上升 漂至極區下沉 再沿地面回到赤道 另外 在火星的北半球 極冠的二氧化碳昇華進入大氣 使氣壓升高 而南半球由於二氧化碳凝華 氣壓下降 由於進出大氣的二氧化碳量高達25 造成南北壓力差 空氣便傾向由高壓的夏半球流向低壓的冬半球 形成另一依季節而變向的環流 因此火星的天氣系統趨向成為全球性的 例如塵暴 34 火星天氣重覆次數較高 比地球容易預測 如果一個氣象事件在一年的特定時間中發生 可提供的資料 相當稀疏 指出 很可能在下一年幾乎同一個位置再發生一次 誤差最多一個星期 2008年9月29日 鳳凰號拍下了降雪事件 是在接近鳳凰號登陸地點附近海姆達爾撞擊坑之上 高 4 5 公里的雲降雪 這次降雪在到達火星表面時就已蒸發 這現象稱為幡狀雲 35 火星上的风速要超過地球100倍 36 水文 编辑 主条目 火星水文和火星極冠 相隔六年即發現新的沖蝕溝沉積物 火星地表遍佈著流水的遺跡 有些是洪水刻畫而成 有些則是降雨或地下水流動而形成 但多半年代久遠 沖蝕溝 gullies 則是另一類規模較小的地形 但形成年代十分年輕 常分布於撞擊坑壁 型態多樣 關於成因有兩派說法 一派認為是由流動的水造成 另一方則認為是凹處累積的乾冰促使了鬆軟物質滑動 37 北極初夏的冰蓋 1999年 南極仲夏的冰蓋 2000年 火星南北極有明顯的極冠 曾被認為是由乾冰組成 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為水冰 只有表面一層為乾冰 這層乾冰在北極約1公尺厚 在南極則約8公尺厚 是冬季時凝華而成 到夏季則再度昇華進入大氣 不過南極的乾冰並不會完全昇華 38 夏季仍存在的部分稱為永久極冠 而整體構造稱做極地層狀沉積 Polar Layered Deposits 和地球南極洲與格陵蘭冰層一樣為一層層的沉積構造 北極冠寬達1 100公里 厚達2公里 體積82 1萬立方公里 39 南極冠寬達1 400公里 最厚達3 7公里 體積約1 6百萬立方公里 40 兩極冰冠皆有獨特的螺旋狀凹谷 推論主要是由光照與夏季接近昇華點的溫度使溝槽兩側水冰發生差異融解和凝結而逐漸形成的 41 42 2011年由火星勘察衛星的淺地層雷達發現南極冠有部分原本認為是水冰的地層其實是乾冰 所含二氧化碳量相當於大氣含量的80 這比以往認為的要多很多 根據此的模擬結果 十萬年一週期的氣候變遷中藉由乾冰昇華 凝結 大氣總質量的變化幅度會達數倍 43 44 由這些乾冰沉積上方地表的下陷與裂隙判斷 乾冰正在慢慢昇華 45 一處疑似冰河的地形 自海盜號即發現 火星北半球中緯度有幾處峽谷底含有條紋流動狀的地表特徵 但不確定是富含冰的山崩 含冰土的流動或是塵礫覆蓋的冰河 但根據更新任務的資料與比對地球的相關地形 支持這些是冰河 且推測是自轉軸傾角較大時的氣候狀態下所累積的 46 由火星奧德賽號X射線光譜儀的中子偵測器得知 自極區延伸至緯度約60 的地方表層一公尺的土壤含冰量超過60 47 48 推論有更大量的水凍在厚厚的地下冰層 cryosphere 另外一個關於火星上曾存在液態水的證據 就是發現特定礦物 如赤鐵礦和針鐵礦 而這兩者都需在有水環境才能形成 49 對於於火星上有冰存在的直接證據在2008年6月20日被鳳凰號發現 鳳凰號在火星上挖掘發現了八粒白色的物體 當時研究人員揣測這些物體不是鹽 在火星有發現鹽礦 就是冰 而四天後這些白粒就憑空消失 因此這些白粒一定昇華了 鹽不會有這種現象 2008年7月31日 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宣布 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加热土壤样本时鉴别出有水蒸气产生 从而最终确认火星上有水存在 2013年9月26日 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報告 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 大約為1 5至 3重量百分比 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 12 13 14 15 2015年9月28日 美国航空航天局宣佈 在火星上發現液態的鹽水 根据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配备的光谱仪获得的数据 研究人员在火星的神秘斜坡上发现了水合矿物 这些暗色条纹表明火星地表随时间变化有流水存在 在较温暖的季节 这些线条的颜色变得更深 表明水流在斜坡上出现 在较冷的季节 这些地表特征变浅 在火星的部分地区 最高温度可以达到摄氏零下23度 此时深色线条最明显 50 2018年7月25日 据意大利媒体报道 该国科学家在火星上首度发现一个地下液态水湖 该研究称 火星地下及电离层高级探测雷达 在火星南极冰层下1 5千米处发现一个大型液态水湖 里面含有盐 湖的直径约为20千米 温度至少为零下10度 51 运动规律 编辑参见 火星衝日和火星計時 火星與地球的軌道與季節長度比較 火星與太陽平均距離為1 52AU 公轉週期為1 88地球年 687地球日 或668 6火星日 火星公转軌道和地球的一樣 受太陽系其他天體影響而不斷變動 軌道離心率有兩個變化週期 分別是9 6萬年和210萬年 於0 002至0 12間變化 52 而地球的是10萬年和41 3萬年 於0 005至0 058間變化 見米蘭科維奇循環 火星日平均為24小時39分35 244秒 53 或1 027地球日 54 火星目前自轉軸傾角為25 19度 和地球的相近 但可在13度至40度間變化 週期为一千多萬年 不像地球的穩定處於22 1和24 5度間 是因為火星沒有如月球般的巨大衛星來維持自轉軸 55 由于沒有大衛星的潮汐作用 火星自轉週期變化小 不像地球的會被慢慢拉長 火星自轉軸有明顯傾斜 日照的年變化形成明顯的四季變化 而一季的長度約為地球的兩倍 由於火星軌道離心率大 為0 093 地球只有0 017 使各季節長度不一致 又因遠日點接近北半球夏至 北半球春夏比秋冬各長約40天 2009年10月26日為北半球春分 2010年5月13日為夏至 目前北半球處春季 雖然火星沒有地球般受海洋影響的複雜氣候 但仍有以下特殊之處 火星軌道離心率比地球大 造成日射量在一年當中變化更大 位於近日點時 南半球處夏季 比北半球遠日點夏季所造成的升溫更強 隨季節交替 二氧化碳和水氣會昇華和凝結而在兩極冠間遷移 驅動大氣環流 地表反照率特徵 因顏色深淺和沙 岩性質差異而造成的容積熱容不同 可影響大氣環流 易發生的塵暴會將沙塵粒子捲入高空 沙塵粒子吸收日光與再輻射會使高層大氣增溫 但遮蔽天空的沙塵會使地表降溫 自轉軸傾角和軌道離心率的長期變化則造成了氣候的長期變遷 火星表面的平均温度比地球低30度以上 目前火星與地球最短距離正慢慢減小 当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离最小时 称为火星衝日 火星相鄰兩次衝日的時間間隔約為779天 最近一次出現在2020年10月13日 56 當地球與太陽和火星連成一線时 在火星上便可看到地球凌日 在太陽的位置可看到地球的黑點通過 同理还有水星凌日 在地球上则不会看到火星凌日 衛星 编辑 火衛一 左 和火衛二 右 大小比較 合成圖 主条目 火星的衛星 火星有两个天然衛星 火衛一 Phobos 与火衛二 Deimos 最長直徑各為27公里和16公里 形狀不規則並充滿撞擊坑 以近圓形的軌道於接近火星赤道面處公轉 它們雖然很小 但由於接近火星 使火衛一從火星上看約有滿月直徑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大 而視星等火衛一可達 7 火衛二可達 5 白天可能可見 57 和月球一樣 這兩顆衛星都被火星潮汐锁定 因此他们总是以一面对着火星 火衛一的公转週期比火星自转更快 所以在火星上來看是西升東落的 且只花了約4個小時 而火衛二的公轉周期只比火星自轉慢一些 東昇西落要花約2 4個火星日 57 因為火衛一離火星很近 火星的潮汐力会慢慢但稳定地减小它的轨道半径 預計再過約760萬年 火衛一将因軌道低於3620公里 也就是火星的洛希极限而被瓦解 58 另一方面火衛二因为离火星足够远 所以它的轨道反而正在慢慢地被推进 兩衛星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 但新研究認為可能是撞擊事件 或原本的衛星被火星潮汐力拉碎後 由散佈軌道上的岩屑再度吸積而形成 59 两颗衛星是在1877年被阿薩夫 霍爾发现的 以希腊神话中的福波斯和得摩斯命名 兩者皆為战神阿瑞斯的儿子 觀測探测 编辑主条目 火星观测历史 古代 编辑 火星的火红色 自古就吸引着人们 希臘人稱為戰神 此時火星觀測和其他天體般 大部分是為了占星 而後漸漸涉及科學方面 如克卜勒探索行星運動定律時是依據第谷积累的大量而精密的火星運行觀測資料 各時期的火星觀測 望遠鏡出現後 人们对火星可以进行更進一步的觀測 使用望遠鏡观测星空的伽利略所見的火星只是一個橘紅小點 然而隨著望遠鏡的發展 觀測者開始辨別到一些明暗特徵 惠更斯依此測出火星自轉週期約為24 6小時 而他亦為首次紀錄火星南極冠的人 一開始由于各人各自觀測 意見不一致 地名也未統一 例如用繪製者名字命名 後來義大利的喬范尼 斯基亞帕雷利統合了各家說法而繪製了地圖 地名取自地中海 中東等的地名和聖經等作為來源 而其餘則依照舊有的觀念 暗區被認為是湖 lacus 海 mare 等水體 如太陽湖 塞壬海 明顯的暗大三角 大瑟提斯 而亮區則是陸地 如亞馬遜 這個命名系統一直延續下來 當時 斯基亞帕雷利和同期觀測者一樣 觀察到了火星表面似乎有一些從暗區延伸出的細線 因為對於暗區是水體的傳統 這些細線命名為水道 canali 而後來觀察到暗區會在冬季時縮小 夏季時擴張 有人提出暗區是植物覆蓋 而暗區的擴大縮小則是消長所引起的 改變以往認為暗區是水的說法 帕西瓦爾 羅威爾觀察到並宣稱那些 水道 其實是人工挖掘的 運河 用來灌溉植物 因為水道應太細不可見 而看到的細線應是灌溉出的大片植物 风靡大众的火星科幻和火星人即源于此 不過這些細線大多已證明是不存在的 部分則是峽谷或隕石坑後延伸出的深色沙子 而火星表面颜色的改变则是因为沙被風吹移 或發生火星塵暴 到了太空時代 水手4號傳回的充滿隕石坑的火星照片粉碎了人們對火星文明的幻想 認為火星只是一處如月球般佈滿隕石坑的死寂星球 但隨著往後水手9號等的巨大峽谷 火山和疑似流水遺跡的發現 火星的獨特性 液態水和生命的可能又重新引起人們的興趣 見 近代探测 20世紀 编辑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9年1月23日 翻譯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語言 也可能使用了機器翻譯 請協助翻譯本條目或重新編寫 并注意避免翻译腔的问题 明顯拙劣的翻譯請改掛 a href Template D html class mw redirect title Template D d a a href Wikipedia CSD html G13 class mw redirect title Wikipedia CSD G13 a 提交刪除 主条目 火星探测 海盜2號接近火星時所照 可見艾斯克雷爾斯山 水手號峽谷和覆霜的阿爾及爾平原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動畫展示各個火星探測器的登陸點 海盜1號登陸器所攝地景 蘇聯 美國 歐洲 日本 印度 中國 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共已發射數十艘太空船研究火星表面 地質和氣候 這些太空船包括軌道衛星 登陸器和漫遊車 但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任務在完成前或剛要開始時就因種種原因而失敗 目前將一公斤物體由地球表面送往火星平均要花費约30 900美元 60 1960年10月10日 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第一枚探測器火星1A號 但以失敗告終 此後蘇聯經過多次嘗試 終於在1962年11月1日 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火星1號 這枚探測器終於進入了前往火星的軌道 然而1963年3月21日它飛行到距離地球1 06億公里的距離時 與地面永遠失去了通信聯繫 1965年NASA的水手4號飛掠火星 1971年水手9號進入火星軌道 成為第一個環繞火星的探測船 61 1971年蘇聯火星計畫火星2號的登陸器墜毀後數日 相同的火星3號的登陸器成功登陸火星 是第一個成功登陸火星的探測器 但登陸十幾秒後隨即失去聯繫 攜帶的火星車Prop M也未能將訊息傳回地球 1975年NASA發射海盜號 包括兩組軌道衛星和登陸器 海盜1號和2號軌道衛星各運作了六年和三年 兩個登陸器皆於1976年成功登陸 並傳送了第一張火星地景的彩色照片 62 而軌道衛星也繪製了很好的火星地圖 甚至到今天都還在使用 1988年蘇聯發射弗伯斯1號 2號以探測火星和兩個衛星 弗伯斯1號於抵達前失去聯繫 而弗伯斯2號雖然成功拍攝了火星和火衛一 但在放出兩艘登陸器到火衛一前也失去聯繫 所攜帶的著陸器也沒能在火星表面著陸 在1992年火星觀察者失敗後 NASA於1996年11月發射了火星全球勘測者 火星全球勘測者於1997年進入火星環繞軌道 其出色地完成任務 它在2001年完成了地圖繪製的任務 並三次延長任務 直到2006年11月2日失去聯繫而結束 總計在太空中運作了10年 在火星全球勘測者發射一個月後 NASA發射了火星探路者 並攜帶一個登陸器和漫遊車 旅居者號 Sojourner 於1997年7月登陸在阿瑞斯峽谷 旅居者號成為第一個在火星上成功運作的火星車 並運作長達83個火星日傳回了大量照片 63 NASA的火星勘測98計畫於1998 99年發射了火星氣候衛星與火星極地登陸者 前者預計研究氣候 水與二氧化碳等 後者則預計於南極登陸 探測器搭載的深空2號則計劃於火星極地登陸者進入大氣時與它分離 直接降落並穿入地表進行研究 但火星氣候探測者號在1999年9月23日在進入火星軌道的過程中失去聯絡 最終任務失敗 極地登陸者則在1999年12月3日探測器登陸火星時失去聯絡 兩者均以失敗告終 另外 1996年12月16日 俄羅斯發射了火星96號探測器 探測器進入地球軌道後未能成功點火進入前往火星的軌道 而宣告失敗 1998年7月3日日本發射的希望號探測器 於2003年12月10日進行最後的遠程遙控修復作業仍告無效之後 日本放棄 希望號 進入火星軌道的嘗試 項目也以失敗告終 21世紀 编辑 2001年NASA發射了2001火星奧德賽號 任務成功進行並延續到2010年9月 64 船上的伽瑪射線光譜儀於地表下一公尺內偵測到大量的氫 證明有大量的水分子存在火星近地表 65 2003年NASA發射了兩台相同的火星探測漫遊者 精神號 MER A 和機會號 MER B 兩台皆於2004年1月成功登陸並工作超過預定時間 傳回的資料中最有價值的是兩地過去有水的確實證據 塵捲風和風暴偶爾清除了太陽能板上的沙塵 使它們能以超過預定任務時間繼續工作 66 2003年歐洲太空總署發射了火星快車號 包括軌道衛星和登陸器 小獵犬2號 而小獵犬2號於2004年2月降落失敗 67 2004年船上的行星傅立葉光譜儀於大氣中偵測到甲烷 2006年6月ESA宣布火星快車號發現極光 68 2005年8月NASA發射了火星勘察衛星 於2006年3月進入火星軌道展開為期2年的工作 它搭載更進步的通訊系統 頻寬比之前任務總和還寬 且傳回的資料遠多於過去任務的總和 擁有解析度高達0 3公尺的相機 HiRISE 拍攝地表和天氣以尋找未來任務的適合登陸地點 2008年2月19日拍攝到北極冠邊緣的一系列雪崩影像 69 2007年2月25日 探測彗星的羅塞塔號近距離飛掠火星並拍照 拍到火星的高空雲系 70 NASA於2007年8月發射鳳凰號 於2008年5月登陸在火星北緯68度的極區 71 鳳凰號登陸器有一支可伸及2 5公尺的機械手臂 並可挖掘土壤1公尺深 它還搭載一座顯微鏡 解析度達人類頭髮寬度的千分之一 2008年6月20日確認在2008年6月15日發現的地表白色物質為水冰 72 73 2008年11月10日進入冬季而無法繼續聯繫鳳凰號 任務結束 74 2009年2月17日 黎明號飛掠火星以重力助推前往目的地灶神星和穀神星 並在接近火星時拍了照 75 2011年11月9日中俄合作的福布斯 土壤號于升空 預計送回火衛一土壤樣本 而该探测器还将搭载一颗重110公斤的火星探测器 也就中國第一艘火星軌道環繞器螢火一號 YH 1 預計乘坐俄羅斯的聯盟號運載火箭升空 航程大約10個月 螢火一號主要研究火星的電離層及周圍空間環境 火星磁場等 该探测器发射到近地轨道后 因为与地面失去联系变轨失败 探测器的碎片于莫斯科时间2012年1月15日坠落在太平洋海域 繼鳳凰號之後 NASA於2011年的發射的火星科學實驗室 好奇号 在2012年8月6日05 31UTC成功登陆火星的盖尔撞击坑 它和火星探測漫遊者一樣是火星車 但比火星探測漫遊者更大 速度更快 而且設備更完善 它搭載雷射化學檢測儀 可在13公尺外分析岩石組成 76 比起之前其它火星任务 它携带了更多先进科学仪器 本次任务的总成本达到了25亿美元 是历来最贵的火星探测任务 77 2013年11月19日NASA發射MAVEN探測器 研究火星大氣 78 2014年9月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 MAVEN至今仍在運作 2014年9月24日 印度的火星軌道探測器也成功進入火星軌道 2016年3月14日 ESA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合作研發的火星微量氣體衛星成功發射 該衛星將分析火星大氣層 並將運載斯基亞帕雷利演示登陸器至火星進行登陸 可挖掘兩公尺深以尋找有機物甚至火星生命 79 登陸器於2016年10月19日登陸火星 但由於登陸器與火星高速碰撞 造成登陸計劃失敗 原定於2020年7月發射的羅莎琳 富蘭克林號 80 則被推遲到2022年 81 2020年7月下旬 阿联酋希望号火星探测器 中国国家航天局的天问一号 與NASA的毅力号 先後發射升空 2021年2月9日希望號到達火星 2月18日毅力號成功登陸火星 毅力號還攜帶一台火星無人直升機机智号 機智號在2021年4月19日首次試飛獲得成功 這是人類首次實現飛行器在其他星球的受控飛行 4月20日 毅力號成功將火星大氣的二氧化碳轉化成氧 這是地球以外的首次成功造氧 82 5月15日 中国国家航天局的天问一号着陆器和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 83 5月22日 祝融號被成功釋放到火星表面 中國成為了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在火星著陸並且成功部署火星車的國家 而且是第一個一次完成環繞 登陸 巡視的國家 人類登陸 编辑 2004年美國總統布什宣布載人火星任務為太空探索展望中的長期目標 84 NASA和洛克希德 馬丁已開始研究獵戶座太空船 計劃於2020年以前送人類到月球 作為人類登陸火星的準備 2007年9月28日 NASA執行長麥可 D 格里芬聲明NASA預計於2037年以前送人類到火星 85 ESA也希望於2030至2035年間將人類送上火星 86 直達火星是羅伯 祖賓 火星学会的創始人和主席 提出的極低成本載人火星任務 使用重載的農神五號級火箭 如戰神五號或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SpaceX 的獵鷹九號 省略軌道組裝 低地軌道會合和月球燃料補給站而直接用小的太空船前往火星 修改後的計劃 叫做Mars to Stay 改成先不送回第一批登陸者 狄恩 尤尼克說明送回一開始的四到六人所花費用比送他們到火星還高 反而可再送二十人 87 火星生命 编辑主条目 火星殖民和火星地球化 畫家筆下有生命的火星 2000年 美国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了一块火星陨石 这是一块碳酸盐陨石 后被编号为ALH84001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声称在这块陨石上发现了一些类似微體化石的结构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火星生命存在的证据 但也有人認為這只是自然生成的礦物晶體 直到2004年 争论的双方仍然没有任何一方占据上风 有证据顯示火星曾比现在更适合生命存在 來源請求 但生命在火星上到底是否真正存在过还没有确切的结论 某些研究者 谁 认为源自火星的ALH84001陨石有过去生命活动的证据 但这个看法至今尚未得到公认 另有反对的观点 谁 认为 自幾十亿年前产生以来 该陨石从未长期处于液态水存在的温度下 因而不会曾有生命活动 來源請求 海盜号曾做实验检测火星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实验只分析了海盜号着陆点处的土壤并给出了阳性的结果 但随后即被许多科学家所否定 而这一结果也仍就处在争议之中 现存生物活动也是火星大气中存在微量甲烷的解释之一 但亦有其它与生命无关的解释 人类若对外星殖民 由于火星的适宜条件 同其他行星相比 火星最像地球 而且距离相对较近 它将是人类的首选地点 來源請求 2018年6月6日 美國太空總署宣布 好奇號探測車在火星的古老湖床的岩石裏 發現有機物質 這可能對尋找生命給出重要線索 88 相关文化及网络用语 编辑中国古人認為火星在位置及亮度上都常變不定 故稱為 熒惑 在星占學上象徵殘 疾 喪 飢 兵等惡象 熒惑守心 是火星留守在心宿 天蠍座 的天文現象 心宿主要有三顆星 中間這顆最亮 代表皇帝 旁邊的兩顆代表太子 庶子 熒惑守心是很罕見的天象 被認為最不祥 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是皇帝駕崩 或是宰相下台 西漢成帝綏和二年 前7年 天文台觀測到了熒惑守心 宰相翟方進被漢成帝賜了毒酒自殺 翟方進死沒幾天 漢成帝突然暴斃 89 王莽後來稱帝 翟方進之子翟義起兵反王莽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黃一農教授在他的專書 名家專題精講系列 社會天文學史十講 內的其中一篇文章 中國星占學上最凶的天象 熒惑守心 提到 現在以電腦推算發現當年並未發生此天象 中國史籍中記載熒惑守心共二十三次 但有十七次是偽造的 中國歷史上實際發生過的熒惑守心則共有三十八次 且在中國史籍多無記錄 90 91 关于火星的神话传说有 阿瑞斯 希腊戰神 玛尔斯 罗马戰神 內爾伽勒 巴比倫神祇 提爾 北歐神話中的戰神 火星 妖怪 中国神話中的妖怪 记载于 搜神记 火星文是中文互联网曾经流行的一种特殊的文本 大量使用同音字 音近字 特殊符号来表音 难以阅读 称为火星文 取 地球人看不懂的文字 的讽刺意味 火星人又是一个网络名词 一则指个性讲究中不断泛滥 衍生出的社会现象 另指在中国论坛中 火星被用来形容陈旧的信息 火星人指把大家都已经知道的消息拿来当新闻说的人 來源請求 參見 编辑 火星主题 太陽系主题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太陽系探索時間線 大流士火星曆 藍莓石 火星科幻 火星三部曲 外星人 火星人 火星生命 宜居帶參考文獻 编辑 Mars Fact Sheet NASA 2007 08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6 12 Mars Facts amp Figures NASA 2007 03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21 Peplow Mark How Mars got its rust 2007 03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9 14 Zubrin Robert Wagner Richard The Case for Mars The Plan to Settle the Red Planet and Why We Must New York Touchstone 1997 ISBN 978 0 684 83550 1 OCLC 489144963 Rees Martin J 编 Universe The Definitive Visual Guide New York Dorling Kindersley October 2012 160 161 ISBN 978 0 7566 9841 6 NASA Images Suggest Water Still Flows in Brief Spurts on Mars NASA JPL 2006 12 06 2007 01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9 14 Webster G Beasley D Orbiter s Long Life Helps Scientists Track Changes on Mars NASA 2005 09 20 2007 02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4 30 Trudy E Bell and Tony Phillips Once Upon a Water Planet Science NASA 2002 03 12 2008 06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6月1日 Water ice in crater at Martian north pole http www esa int SPECIALS Mars Express SEMGKA808BE 0 htm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ientists Discover Concealed Glaciers on Mars at Mid Latitudes 存档副本 2011 11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25 NASA NASA Spacecraft Confirms Martian Water Mission Extended Science NASA 2008 07 31 2008 08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4 18 12 0 12 1 Leshin L A et al Volatile Isotope and Organic Analysis of Martian Fines with the Mars Curiosity Rover Science journal 2013 09 27 341 6153 2013 09 26 doi 10 1126 science 12389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2 29 13 0 13 1 Neal Jones Nancy Zubritsky Elizabeth Webster Guy Martialay Mary Curiosity s SAM Instrument Finds Water and More in Surface Sample NASA 2013 09 26 2013 09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02 14 0 14 1 Webster Guy Brown Dwayne Science Gains From Diverse Landing Area of Curiosity NASA 2013 09 26 2013 09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02 15 0 15 1 Chang Kenneth Hitting Pay Dirt on Mars New York Times 2013 10 01 2013 10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0 02 NASA 證實火星有流動液態鹽水 PanSci 泛科學 2015 09 29 2017 03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5 02 中文 臺灣 火星上发现首个液态水湖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T中文網 David R Williams Mars Fact Sheet National Space Science Data Center NASA 2004 09 01 2006 06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6 12 美国科学家 火星也有类似地球板块构造 联合早报 2012 08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14 科学家发现火星的两颗卫星可能是被撞出来的 腾讯网 2016 04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4 22 宇宙有道理 火星上的生與死 How the Universe Works Life and Death on the Red Planet 科学频道 2017 01 24 層層透視大宇宙 征服火星 Strip The Cosmos Expedition Mars 科学频道 2014 12 03 自然地理 風力作用和風成地形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9 02 27 高中地理教師在職進修網 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系製 Yardangs On the Surface Martian Fleet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8 08 27 Highest and Lowest Points on Mars A volcano is the tallest mountain An asteroid crater is the deepest basi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eology com ASA 151st Meeting Lay Language Papers Computer simulations of the propagation of sound on Mar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0 07 12 PIA13265 Almost Silent Rolling Stones in Kasei Vall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SA Planetary Photojournal What color is the Martian sk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uses of Color 美國科學家稱產甲烷古菌可能是火星生命形式 永久失效連結 國際在線 科學人第64期 2007年6月號 甲烷謎霧 火星和泰坦上有生命嗎 Webster Christopher R Mahaffy Paul R Atreya Sushil K Flesch Gregory J Farley Kenneth A Low Upper Limit to Methane Abundance on Mars Science journal 2013 09 19 2013 09 19 doi 10 1126 science 1242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9 23 Cho Adrian Mars Rover Finds No Evidence of Burps and Farts Science journal 2013 09 19 2013 09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9 20 Chang Kenneth Mars Rover Comes Up Empty in Search for Methane New York Times 2013 09 19 2013 09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4 11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SA Mars Lander Sees Falling Snow Soil Data Suggest Liquid Past 2008 09 29 2008 10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7 31 Mars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ing Group The Martian tropics NASA 2007 09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7 07 More Recent Landslides Spotted on Ma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verse Today 2010年10月14日 Mars polar cap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PIA12200 Radar Mapping of Icy Layers Under Mars North Pol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otojournal NASA s Image Access Mars Express radar gauges water quantity around Mars south pol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SA News Mars Polar Cap Mysery Solved 永久失效連結 Mars Today com Pelletier J D How do spiral troughs form on Mars Geology 2004 32 365 367 2007 02 27 doi 10 1130 G20228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1 27 PIA13985 Cross Section of Buried Carbon Dioxide Ice on Ma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otojournal NASA s Image Access PIA13986 Thickness Map of Buried Carbon Dioxide Deposi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otojournal NASA s Image Access PIA13987 Pitting from Sublimation of Underlying Dry Ice Laye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otojournal NASA s Image Access Head J W Marchant D R Dickson J L Kress A M Baker D M Northern mid latitude glaciation in the Late Amazonian period of Mars Criteria for the recognition of debris covered glacier and valley glacier landsystem deposits Earth s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9 06 26 doi 10 1016 j epsl 2009 06 041 使用 accessdate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PIA04907 Water Mass Map from Neutron Spectromete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otojournal NASA s Image Access Kostama V P Kreslavsky M A Head J W Recent high latitude icy mantle in the northern plains of Mars Characteristics and ages of emplacement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6 06 03 33 L11201 2007 08 12 doi 10 1029 2006GL02594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3 18 Martian high latitude zones are covered with a smooth layered ice rich mantle Mineral in Mars Berries Adds to Water Story 新闻稿 NASA 2004 03 03 2006 06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11 09 NASA Confirms Evidence That Liquid Water Flows on Today s Mars 新闻稿 NASA 2015 09 28 2015 09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9 28 刘洁 科学家首次发现火星液态水湖 新闻频道 央视网 cctv com news cctv com 2018 07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7 26 Mars Orbital eccentricity over time Solex Universita degli Studi di Napoli Federico II 2003 2007 07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9 07 Technical Notes on Mars Solar Time 2009 07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1 25 Allison M and M McEwen 2000 A post Pathfinder evaluation of aerocentric solar coordinates with improved timing recipes for Mars seasonal diurnal climate studies Planet Space Sci 48 215 235 doi 10 1016 S0032 0633 99 00092 6 2009 07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9 05 Phoenix Mars Mission Education Overview 2009 07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6 15 2012 2027年火星衝日數據表 2017 05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5 13 57 0 57 1 根據Stellarium模擬 火衛弗伯斯大限縮短至 1 040 萬年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北市立天文館 New Theory Says Phobos Formed From Re Accretion of Impact Debri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verse Today 2010 09 20 NGC The Universe 3 Cary Mitchell Purdue University Mariner 9 Overview NAS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7 31 Other Mars Missions Journey through the galaxy 2006 06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9 20 Mars Global Surveyor CNN Destination Mars 2006 06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4 15 NASA s Mars Odyssey Shifting Orbit for Extended Mission nasa com 2008 10 09 2008 11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3 13 Britt Robert Odyssey Spacecraft Generates New Mars Mysteries Space com 2003 03 14 2006 06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3 15 Mars Exploration Rovers Science NASA MER website 2006 06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3 20 Wardell Jane Europe s Beagle 2 Mars Probe Stays Ominously Silent Space com 2004 01 26 2006 06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2 13 Bertaux Jean Loup et al Discovery of an aurora on Mars Nature Magazine 2005 06 09 2006 06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9 29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Caught in Action Avalanches on North Polar Scarps PSP 007338 2640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iRISE Beautiful new images from Rosetta s approach to Mars OSIRIS UPDAT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SA News Mars Pulls Phoenix I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hoenix mission Website 2008 05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5 27 Phoenix The Search for Water NASA website 2007 03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1 11 Frozen Water Confirmed on Mars UANews org 2008 08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3 20 NASA Mars Mission declared dead BBC 2008 11 10 2008 11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5 17 PIA12065 Dawn s Framing Camera Flys by Ma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otojournal NASA s Image Access Mars Science Laboratory NASA s MSL website 2007 03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1 07 好奇号降落瞬间 2012 08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9 24 NASA Selects MAVEN Mission to Study Mars Atmosphere 2009 08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6 19 Rincon Paul European Mars launch pushed back 2006 11 10 2006 10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5 17 Second ExoMars mission moves to next launch opportunity in 2020 新闻稿 European Space Agency 2 May 2016 2 Ma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5 02 N 6 2020 ExoMars to take off for the Red Planet in 2022 新闻稿 ESA 2020 03 12 2020 03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30 毅力号火星上造氧 地球以外第一次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RFI RFI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1 04 22 2021 07 08 中文 简体 祝融号火星车顺利发回遥测信号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央视网 2021 05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6 07 Britt Robert When do we get to Mars Space com FAQ Bush s New Space Vision 2006 06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2 09 NASA aims to put man on Mars by 2037 AFP 2009 08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3 12 Bad link Liftoff for Aurora Europe s first steps to Mars the Moon and beyond 2002 10 11 2007 03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10 02 O Neill Ian Aldrin Mars Pioneers Should Not Return to Earth Universe Today 2008 10 23 2020 11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7 美国英语 NASA finds ancient organic material mysterious methane on Mars JPL 2018 06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6 08 漢書 記載 綏和二年春 熒惑守心 二月乙丑 丞相翟方進欲塞災異自殺 三月丙戌 宮車晏駕 黄一农 中国星占学上最凶的天象 荧惑守心 張嘉鳳 黃一農 天文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 以漢相翟方進自殺為例 清華學報 新二十卷第二期 1990年12月 第361 378頁 永久失效連結 Nadine G Barlow 2008 Mar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Interior Surface and Atmosphe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 0 521 85226 5 Google圖書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artmann William K 2003 A Traveler s Guide to Mars New York Workman Publishing ISBN 0 7611 2606 6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火星 分類 Mars Fact Shee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SA的火星行星參數 Mars 1 5 million scale MOLA Imagery 火星MOLA地形圖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Mars Syste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火星和衛星地名列表 JPL Photojournal Ma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收錄NASA的火星探測照片 Mars24 Sunclock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顯示火星現在時刻的NASA軟體 On Mars Exploration of the Red Planet 1958 1978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SA History Office上的火星探測史 New Papers about Martian Geomorphology火星上的水Dr Tony Phillips Making a Splash on Ma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ience NASA article 2000 06 29 Phillips describes the Martian gullies and explain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liquid water can exist on the surface of Mars BBC News story on subsurface ice deposits on Ma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update on Mars Express findings of polar water ice and water eroded features on the surfac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rs Rover Scientists Wring Water Story from Rock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is image taken by Mars Rover Opportunity shows microscopic rock forms indicating past signs of water Courtesy NASA火星探索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ery Large Space Projects Journal Of Evolution and Technology exploreMarsnow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active Mars base simulation Winner of 2003 Webby Award for Science NASA Mars Exploration Rover Home Pag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e on Ma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aglyphs from the Mars Rovers 3D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火星 amp oldid 7508877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