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性戒

性戒,佛教術語,是後世對佛教戒律的分類法之一。這些戒律是根本的道德信條和修行規範,防護持戒者不惱害他人、不障礙自身修行,在本質上就不應該違犯,並非因為佛陀釋迦牟尼規定才存在。違犯性戒的行為,稱為性罪,又稱自性罪性重實罪

概論 编辑

在佛教的律藏注釋和論書中,將戒律中的學處歸類為性戒與遮戒,性戒是古印度時代普遍性的社會道德沙門修行基礎,違犯性戒,稱之性罪[1]說一切有部五戒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2]十善中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3],及別解脫戒中的不非梵行等[4],為性戒;在性戒之外,稱為遮戒,以五戒中的不飲酒為其首要[5]。在說一切有部的論書中,十善業道攝於而不含攝三妙行,比如十善業道不攝身語妙行之諸遮戒[6],和《施設論》所說諸業[7]世親俱舍論》引用了持律者[8]对「飲酒是性罪」的一組論證[9]

佛教七眾中,持戒標準不同,出家眾的戒律最嚴,須守一切性戒與遮戒;關於在家優婆塞[10]所應受持的律儀,有說可視個人能力而受持五戒,從受持一戒直至全部受持五戒,更有加持不婬;有說必須受全部五戒,但可部份持戒[11];有說持戒優婆塞必須受持全部五戒[12]。持八關齋戒者必須在一日夜時限內遵守全部八支性戒及遮戒[13]

龍樹大智度論》稱,行善業道及不自放逸,不論受戒與否,皆名尸羅[14],尸羅可略說為八種身口律儀及淨命[15],不飲酒是其中身律儀[16]十善業道是總相戒,在身口業七善道所攝之戒外,不飲酒攝入不貪中[17]十善業道是持戒之根本,又稱為舊戒,佛陀出世與否都常在,而其餘律儀是佛陀出於惡世時制定的戒律,違犯十善戒,懺悔不能除去其惡報[18]

諸宗見解 编辑

天台宗智顗解讀龍樹論著而提出了性戒與客戒學說,性戒是各種佛教戒律的根本所在[19],性戒是尸羅亦即十善[20],而受得之戒如五戒具足戒,則被稱為客戒[21];性戒不論受與不受,持與犯都有相應的福與罪,而客戒不受則無持與犯相應的福與罪[22],持性戒是尸羅波羅密的根本[23]

註釋 编辑

  1. ^ 真諦譯正量部《律二十二明了論》:「佛所立學處有三種,一、性罪,二、制罪,三、二罪。此中性罪者,若是身、口、意惡業所攝,或由隨惑及惑等流故犯,復於此過犯中,故意所攝,有染污業增長,與此俱有罪相續流,是名性罪。異此三因所犯,或由不了別戒,或由失念,或由不故意過犯,此中若無惑及惑等流,又無念念增長,是名制罪。若具二相,是名制性二罪。」
    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99:「云何性罪?謂:性是不善,能為雜染,損惱於他,能為雜染,損惱於自;雖不遮制,但有現行,便往惡趣,雖不遮制,但有現行,能障沙門。云何遮罪?謂:佛世尊,觀彼形相不如法故,或令眾生重正法故,或見所作隨順現行性罪法故,或為隨順護他心故,或見障礙善趣壽命沙門性故,而正遮止,若有現行如是等事,說名遮罪。」
  2. ^ 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23:「問:何故唯依別解脫律儀,安立七眾差別,不依餘耶?答:以別解脫律儀,漸次而得,漸次安立故,謂:若能離四性罪、一遮罪,名鄔波索迦;若復能離四性罪、多遮罪,名室羅摩拏洛迦;若有能離一切性罪、一切遮罪,名苾芻苾芻尼等(鄔波斯迦室羅摩拏理迦式叉摩那苾芻尼),准此應知。」
  3. ^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語四善業道中,離虛誑語獨立學處,而非餘耶?答:……有作是說:虛誑語,性罪所攝,譏嫌最重,離間語等,雖性罪攝,譏嫌少輕,故不立為近事學處。……」
  4. ^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於非梵行中,唯依離犯他妻建立學處,而不依離犯自妻耶?答:……有作是說:犯欲邪行,性罪所攝,世所譏嫌;餘非梵行,雖性罪攝,非世譏嫌,故此不制。……」
  5. ^ 大毘婆沙論》:「問:世尊何故於遮罪中,唯離飲酒立為學處?答:……復有說者:若不防護離飲酒戒,則總毀犯諸餘律儀,餘則不爾。……」
  6. ^ 大毘婆沙論》:「此中三妙行,名略事廣,十善業道,名廣事略,故三妙行攝十善業道,非十善業道攝三妙行,說喻如前。不攝者何?謂:除業道所攝身、語、意妙行,所餘身、語、意妙行,此中何等身、語妙行非業道攝?謂:身、語業道加行、後起,及《施設論》所說諸業,并離遮罪所攝諸業;何等意妙行非業道攝?謂善思。」
  7. ^ 大毘婆沙論》:「彼論(《施設論》)言,問:為身三妙行攝一切身妙行?為一切身妙行攝身三妙行耶?答:一切攝三,非三攝一切,不攝者何?謂:離前說以手杖等捶擊有情,及所應行諸不淨行;并飲酒等諸放逸業,而能安住正知、正念,受用食等;復能正避諸犯戒者,諸如是等所起身業,非三所攝。……」「問:世尊何故於遮罪中,唯離飲酒立為學處?答:……復有說者:若不防護離飲酒戒,則總毀犯諸餘律儀,餘則不爾。……」
  8. ^ 勝友集《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如世尊說:『聽諸病苾芻,所有諸藥,隨意服食,謂:酥油、糖、蜜,於七日中,應自守持,觸宿而服;若苾芻過七日服者,泥薩祇波逸底迦。』……供給病者,除性罪已,餘皆應作。……言諸藥者,總有四種:一、時藥,二、更藥,三、七日藥,四、盡壽藥。……言時藥者,謂:五正食,一、麨,二、飯,三、麥豆飯,四、肉,五、餅,及五嚼食等。……言更藥者,謂八種漿,云何為八? 一、招者漿……,二、毛者漿……,三、孤洛迦漿……,四、阿說也子漿(是菩提樹子也),五、烏曇跋羅漿……,六、鉢魯灑漿……,七、蔑栗墜漿(即是蒲萄果),八、渴樹羅漿……。言七日藥者,謂酥油、粆糖及蜜。言盡壽者,有其五種,謂根、莖、葉、華、果。」
    僧伽跋摩譯《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云何養病?除性罪,餘者,養病,世尊聽飮八種漿。」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佛所說,若見病人應供給者,用何等物而為供侍?佛言:鄔波離!但除性罪,餘清淨物,隨意供給。」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徳!如世尊説,應於病者供給醫藥,未知何物應堪養病?佛言:但除性罪,餘皆供用,令其離苦。」
  9. ^ 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4:「諸持律者言:飲酒是性罪,如『彼尊者鄔波離言:我當如何供給病者?世尊告曰:唯除性罪,餘隨所應,皆可供給。』然有染疾釋種須酒,世尊不開彼飲酒故。……」
  10. ^ 法蘊論》:「齊何名曰鄔波索迦?謂:諸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歸佛、法、僧,起殷淨心,發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願尊憶持,慈悲護念,齊是名曰鄔波索迦。此何名為能學一分?謂:前所說鄔波索迦,歸佛、法、僧,發誠言已,唯能離殺,不離餘四,如是名為能學一分。復何名為能學少分?謂:……能離殺、盜,不離餘三,如是名為能學少分。復何名為能學多分?謂:……離殺、盜、婬,不離餘二,如是名為能學多分。復何名為能學滿分?謂:……具能離五,如是名為能學滿分。」
    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曇論》:「齊幾名為優婆塞?若人諸根男相具足,心無錯亂,不為苦所逼,欲作優婆塞,向尊上心,向彼為主,依於捨彼,喜樂彼,……即說三語,口受三教,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受此三語已,即名優婆塞。」
  11. ^ 大毘婆沙論》:「問:頗有唯受三歸成近事不?為有律儀缺減成近事不?……
    • 健馱羅國諸論師言:唯受三歸,及律儀缺減,悉成近事。……問:若缺減律儀成近事者,便為善順一分等言,所以者何?若受一名一分,受二名少分,受三、受四名多分,具受五名滿分故,云何不有律儀缺減勤策、苾芻等耶?答:佛觀所化,機宜不同,授與律儀,亦不一種,如諸近事,不樂捨家,為攝引故,佛隨其意,於五學處,多少受得,故彼律儀,有缺減受。苾芻、勤策,意樂捨家,為安立故,制具律儀,具受乃得故,彼律儀,無缺減受,以是世尊內眷屬故。
    • 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無有唯受三歸,及缺減律儀,名為近事。……問:若爾,何故說有一分等鄔波索迦耶?答:此說持位,非說受位,謂:於五中持一、不持四名一分,持二、不持三名少分,持三、持四名多分,具持五名滿分。」
    「問:鄔波索迦,若更受持遠離非梵行等五種學處,彼為別得,異先所受諸律儀不?答:更不別得,然名最勝鄔波索迦,以別受持遠離禁故。」
    大智度論》:「是五戒,有五種受,名五種優婆塞:一者、一分行優婆塞,二者、少分行優婆塞,三者、多分行優婆塞,四者、滿行優婆塞,五者、斷婬優婆塞。一分行者,於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滿行者,盡持五戒;斷婬者,受五戒已,師前更作自誓言:我於自婦,不復行婬。」
  12. ^ 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曇論》:「齊幾為持戒優婆塞?若優婆塞,於此五戒中,常持戒,護行、近行,不缺行、不亂行、不濁行、不雜行,隨順戒行,齊是名持戒優婆塞。」
  13. ^ 大毘婆沙論》:「如契經說:『近住律儀,具足八支,何等為八:謂: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非梵行,離虛誑語,離飲諸酒諸放逸處,離歌舞倡伎、離塗飾香鬘,離高廣床,離非時食。』……問:齊何時受?答:齊一晝夜,不增不減,謂:清旦時從師受得,至明清旦律儀便捨。……問:如是所說八支律儀,幾是尸羅支?幾是不放逸支?幾是遠離支?答:五是尸羅支,謂:離害生命,乃至離飲酒;一是不放逸支,謂離非時食;餘二是遠離支。又:前四是尸羅支,離性罪故;第五是不放逸支,雖受尸羅,若飲諸酒,心便放逸,不能護故;後三是遠離支,以能隨順厭離心故,厭離能證律儀果故。」
  14. ^ 大智度論》卷13:「尸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
  15. ^ 大智度論》卷13:「尸羅者,略說身口律儀,有八種:不惱害、不劫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飲酒,及淨命,是名戒相。」「問曰:若八種律儀,及淨命,是名為戒;何以故,優婆塞,於口律儀中,無三律儀,及淨命?答曰:白衣居家,受世間樂,兼修福德,不能盡行戒法,是故佛令持五戒。」
  16. ^ 大智度論》:「不飲酒者,酒有三種:一者、穀酒,二者、果酒,三者、藥草酒。……一切不應飲,是名不飲酒。……如是四罪不作,是身善律儀;妄語不作,是口善律儀;名為優婆塞五戒律儀。」
  17. ^ 大智度論》:「十善為總相戒,別相有無量戒。不飲酒、不過中食,入不貪中;杖不加眾生等,入不瞋中;餘道隨義相從,戒名身業、口業,七善道所攝。……以是故知,說十善道,則攝一切戒。」
  18. ^ 大智度論》:「十善業道為根本,餘者是不惱眾生遠因緣。……十善道為舊戒,餘律儀為客。復次、若佛出好世,則無此戒律;如釋迦文佛,雖在惡世,十二年中亦無此戒,以是故知是客。復次、有二種戒:有佛時或有或無;十善,有佛無佛常有。復次、戒律中戒,雖復細微,懺則清淨;犯十善戒,雖復懺悔,三惡道罪不除,如比丘殺畜生,雖復得悔,罪報猶不除。」
  19. ^ 《摩訶止觀》卷7:「且依《釋論》,有十種戒:所謂不缺,不破,不穿,不雜,隨道,無著,智所讚,自在,隨定,具足。此十通用性戒為根本。」
  20. ^ 《摩訶止觀》卷7:「《大論》云:『性戒者,是尸羅。』身口等八種,謂身三口四,更加不飲酒,是淨命防意地。又云:『十善是尸羅。』佛不出世,世常有之,故名舊戒。」
  21. ^ 《四念處》:「客戒者,謂三歸、五戒、二百五十等。」
    《摩訶止觀》卷7:「今用三歸、五戒、二百五十,為客戒。根本十種得戒人者,如佛自言:善來比丘,自然已得具足戒;如摩訶迦葉,自誓因緣,得具足戒;如憍陳如,見諦故,受具足戒;……如邊地,第五律師,受具足戒,中國,十人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客戒人也。」
  22. ^ 《摩訶止觀》卷7:「性戒者,莫問受與不受,犯即是罪;受與不受,持即是善。若受戒,持生福,犯獲罪;不受無福,不受犯無罪。」
  23. ^ 《摩訶止觀》卷7:「如伐草、害畜罪,同對首懺,二罪俱滅。《大論》解云:『違無作罪同滅耳,而償命猶在。』故知受得之戒,與性戒有異也。故《四分問遮法》云:『不犯邊罪不?』邊罪即性罪也,此罪障優婆塞戒,何況大戒。若性戒清淨,是戒度根本,解脫初因。因此性戒,得有無作受得之戒。小乘明義,無作戒,即是第三聚,大乘中《法鼓經》,但明色心,無第三聚,心無盡故,戒亦無盡,若就律儀戒,論無作可解。」

性戒, 佛教術語, 是後世對佛教戒律的分類法之一, 這些戒律是根本的道德信條和修行規範, 防護持戒者不惱害他人, 不障礙自身修行, 在本質上就不應該違犯, 並非因為佛陀釋迦牟尼規定才存在, 違犯的行為, 稱為性罪, 又稱自性罪, 性重, 實罪, 概論, 编辑在佛教的律藏注釋和論書中, 將戒律中的學處歸類為與遮戒, 是古印度時代普遍性的社會道德和沙門修行基礎, 違犯, 稱之性罪, 說一切有部以五戒中的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婬, 不妄語, 十善中不兩舌, 不惡口, 不綺語, 及別解脫戒中的不非梵行等, 在之外, 稱為. 性戒 佛教術語 是後世對佛教戒律的分類法之一 這些戒律是根本的道德信條和修行規範 防護持戒者不惱害他人 不障礙自身修行 在本質上就不應該違犯 並非因為佛陀釋迦牟尼規定才存在 違犯性戒的行為 稱為性罪 又稱自性罪 性重 實罪 概論 编辑在佛教的律藏注釋和論書中 將戒律中的學處歸類為性戒與遮戒 性戒是古印度時代普遍性的社會道德和沙門修行基礎 違犯性戒 稱之性罪 1 說一切有部以五戒中的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婬 不妄語 2 十善中不兩舌 不惡口 不綺語 3 及別解脫戒中的不非梵行等 4 為性戒 在性戒之外 稱為遮戒 以五戒中的不飲酒為其首要 5 在說一切有部的論書中 十善業道攝於而不含攝三妙行 比如十善業道不攝身語妙行之諸遮戒 6 和 施設論 所說諸業 7 世親 俱舍論 引用了持律者 8 对 飲酒是性罪 的一組論證 9 佛教七眾中 持戒標準不同 出家眾的戒律最嚴 須守一切性戒與遮戒 關於在家優婆塞等 10 所應受持的律儀 有說可視個人能力而受持五戒 從受持一戒直至全部受持五戒 更有加持不婬 有說必須受全部五戒 但可部份持戒 11 有說持戒優婆塞必須受持全部五戒 12 持八關齋戒者必須在一日夜時限內遵守全部八支性戒及遮戒 13 龍樹 大智度論 稱 行善業道及不自放逸 不論受戒與否 皆名尸羅 14 尸羅可略說為八種身口律儀及淨命 15 不飲酒是其中身律儀 16 十善業道是總相戒 在身口業七善道所攝之戒外 不飲酒攝入不貪中 17 十善業道是持戒之根本 又稱為舊戒 佛陀出世與否都常在 而其餘律儀是佛陀出於惡世時制定的戒律 違犯十善戒 懺悔不能除去其惡報 18 諸宗見解 编辑天台宗智顗解讀龍樹論著而提出了性戒與客戒學說 性戒是各種佛教戒律的根本所在 19 性戒是尸羅亦即十善 20 而受得之戒如五戒 具足戒 則被稱為客戒 21 性戒不論受與不受 持與犯都有相應的福與罪 而客戒不受則無持與犯相應的福與罪 22 持性戒是尸羅波羅密的根本 23 註釋 编辑 真諦譯正量部 律二十二明了論 佛所立學處有三種 一 性罪 二 制罪 三 二罪 此中性罪者 若是身 口 意惡業所攝 或由隨惑及惑等流故犯 復於此過犯中 故意所攝 有染污業增長 與此俱有罪相續流 是名性罪 異此三因所犯 或由不了別戒 或由失念 或由不故意過犯 此中若無惑及惑等流 又無念念增長 是名制罪 若具二相 是名制性二罪 玄奘譯 瑜伽師地論 卷99 云何性罪 謂 性是不善 能為雜染 損惱於他 能為雜染 損惱於自 雖不遮制 但有現行 便往惡趣 雖不遮制 但有現行 能障沙門 云何遮罪 謂 佛世尊 觀彼形相不如法故 或令眾生重正法故 或見所作隨順現行性罪法故 或為隨順護他心故 或見障礙善趣壽命沙門性故 而正遮止 若有現行如是等事 說名遮罪 玄奘譯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卷123 問 何故唯依別解脫律儀 安立七眾差別 不依餘耶 答 以別解脫律儀 漸次而得 漸次安立故 謂 若能離四性罪 一遮罪 名鄔波索迦 若復能離四性罪 多遮罪 名室羅摩拏洛迦 若有能離一切性罪 一切遮罪 名苾芻 苾芻尼等 鄔波斯迦 室羅摩拏理迦 式叉摩那 苾芻尼 准此應知 大毘婆沙論 問 何故語四善業道中 離虛誑語獨立學處 而非餘耶 答 有作是說 虛誑語 性罪所攝 譏嫌最重 離間語等 雖性罪攝 譏嫌少輕 故不立為近事學處 大毘婆沙論 問 何故於非梵行中 唯依離犯他妻建立學處 而不依離犯自妻耶 答 有作是說 犯欲邪行 性罪所攝 世所譏嫌 餘非梵行 雖性罪攝 非世譏嫌 故此不制 大毘婆沙論 問 世尊何故於遮罪中 唯離飲酒立為學處 答 復有說者 若不防護離飲酒戒 則總毀犯諸餘律儀 餘則不爾 大毘婆沙論 此中三妙行 名略事廣 十善業道 名廣事略 故三妙行攝十善業道 非十善業道攝三妙行 說喻如前 不攝者何 謂 除業道所攝身 語 意妙行 所餘身 語 意妙行 此中何等身 語妙行非業道攝 謂 身 語業道加行 後起 及 施設論 所說諸業 并離遮罪所攝諸業 何等意妙行非業道攝 謂善思 大毘婆沙論 彼論 施設論 言 問 為身三妙行攝一切身妙行 為一切身妙行攝身三妙行耶 答 一切攝三 非三攝一切 不攝者何 謂 離前說以手杖等捶擊有情 及所應行諸不淨行 并飲酒等諸放逸業 而能安住正知 正念 受用食等 復能正避諸犯戒者 諸如是等所起身業 非三所攝 問 世尊何故於遮罪中 唯離飲酒立為學處 答 復有說者 若不防護離飲酒戒 則總毀犯諸餘律儀 餘則不爾 勝友集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如世尊說 聽諸病苾芻 所有諸藥 隨意服食 謂 酥油 糖 蜜 於七日中 應自守持 觸宿而服 若苾芻過七日服者 泥薩祇波逸底迦 供給病者 除性罪已 餘皆應作 言諸藥者 總有四種 一 時藥 二 更藥 三 七日藥 四 盡壽藥 言時藥者 謂 五正食 一 麨 二 飯 三 麥豆飯 四 肉 五 餅 及五嚼食等 言更藥者 謂八種漿 云何為八 一 招者漿 二 毛者漿 三 孤洛迦漿 四 阿說也子漿 是菩提樹子也 五 烏曇跋羅漿 六 鉢魯灑漿 七 蔑栗墜漿 即是蒲萄果 八 渴樹羅漿 言七日藥者 謂酥油 粆糖及蜜 言盡壽者 有其五種 謂根 莖 葉 華 果 僧伽跋摩譯 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 云何養病 除性罪 餘者 養病 世尊聽飮八種漿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 如佛所說 若見病人應供給者 用何等物而為供侍 佛言 鄔波離 但除性罪 餘清淨物 隨意供給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 大徳 如世尊説 應於病者供給醫藥 未知何物應堪養病 佛言 但除性罪 餘皆供用 令其離苦 玄奘譯 阿毘達磨俱舍論 卷14 諸持律者言 飲酒是性罪 如 彼尊者鄔波離言 我當如何供給病者 世尊告曰 唯除性罪 餘隨所應 皆可供給 然有染疾釋種須酒 世尊不開彼飲酒故 法蘊論 齊何名曰鄔波索迦 謂 諸在家白衣男子 男根成就 歸佛 法 僧 起殷淨心 發誠諦語 自稱 我是鄔波索迦 願尊憶持 慈悲護念 齊是名曰鄔波索迦 此何名為能學一分 謂 前所說鄔波索迦 歸佛 法 僧 發誠言已 唯能離殺 不離餘四 如是名為能學一分 復何名為能學少分 謂 能離殺 盜 不離餘三 如是名為能學少分 復何名為能學多分 謂 離殺 盜 婬 不離餘二 如是名為能學多分 復何名為能學滿分 謂 具能離五 如是名為能學滿分 分别说部 舍利弗阿毘曇論 齊幾名為優婆塞 若人諸根男相具足 心無錯亂 不為苦所逼 欲作優婆塞 向尊上心 向彼為主 依於捨彼 喜樂彼 即說三語 口受三教 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僧 受此三語已 即名優婆塞 大毘婆沙論 問 頗有唯受三歸成近事不 為有律儀缺減成近事不 健馱羅國諸論師言 唯受三歸 及律儀缺減 悉成近事 問 若缺減律儀成近事者 便為善順一分等言 所以者何 若受一名一分 受二名少分 受三 受四名多分 具受五名滿分故 云何不有律儀缺減勤策 苾芻等耶 答 佛觀所化 機宜不同 授與律儀 亦不一種 如諸近事 不樂捨家 為攝引故 佛隨其意 於五學處 多少受得 故彼律儀 有缺減受 苾芻 勤策 意樂捨家 為安立故 制具律儀 具受乃得故 彼律儀 無缺減受 以是世尊內眷屬故 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 無有唯受三歸 及缺減律儀 名為近事 問 若爾 何故說有一分等鄔波索迦耶 答 此說持位 非說受位 謂 於五中持一 不持四名一分 持二 不持三名少分 持三 持四名多分 具持五名滿分 問 鄔波索迦 若更受持遠離非梵行等五種學處 彼為別得 異先所受諸律儀不 答 更不別得 然名最勝鄔波索迦 以別受持遠離禁故 大智度論 是五戒 有五種受 名五種優婆塞 一者 一分行優婆塞 二者 少分行優婆塞 三者 多分行優婆塞 四者 滿行優婆塞 五者 斷婬優婆塞 一分行者 於五戒中受一戒 不能受持四戒 少分行者 若受二戒 若受三戒 多分行者 受四戒 滿行者 盡持五戒 斷婬者 受五戒已 師前更作自誓言 我於自婦 不復行婬 分别说部 舍利弗阿毘曇論 齊幾為持戒優婆塞 若優婆塞 於此五戒中 常持戒 護行 近行 不缺行 不亂行 不濁行 不雜行 隨順戒行 齊是名持戒優婆塞 大毘婆沙論 如契經說 近住律儀 具足八支 何等為八 謂 離害生命 離不與取 離非梵行 離虛誑語 離飲諸酒諸放逸處 離歌舞倡伎 離塗飾香鬘 離高廣床 離非時食 問 齊何時受 答 齊一晝夜 不增不減 謂 清旦時從師受得 至明清旦律儀便捨 問 如是所說八支律儀 幾是尸羅支 幾是不放逸支 幾是遠離支 答 五是尸羅支 謂 離害生命 乃至離飲酒 一是不放逸支 謂離非時食 餘二是遠離支 又 前四是尸羅支 離性罪故 第五是不放逸支 雖受尸羅 若飲諸酒 心便放逸 不能護故 後三是遠離支 以能隨順厭離心故 厭離能證律儀果故 大智度論 卷13 尸羅 秦言性善 好行善道 不自放逸 是名尸羅 或受戒行善 或不受戒行善 皆名尸羅 大智度論 卷13 尸羅者 略說身口律儀 有八種 不惱害 不劫盜 不邪婬 不妄語 不兩舌 不惡口 不綺語 不飲酒 及淨命 是名戒相 問曰 若八種律儀 及淨命 是名為戒 何以故 優婆塞 於口律儀中 無三律儀 及淨命 答曰 白衣居家 受世間樂 兼修福德 不能盡行戒法 是故佛令持五戒 大智度論 不飲酒者 酒有三種 一者 穀酒 二者 果酒 三者 藥草酒 一切不應飲 是名不飲酒 如是四罪不作 是身善律儀 妄語不作 是口善律儀 名為優婆塞五戒律儀 大智度論 十善為總相戒 別相有無量戒 不飲酒 不過中食 入不貪中 杖不加眾生等 入不瞋中 餘道隨義相從 戒名身業 口業 七善道所攝 以是故知 說十善道 則攝一切戒 大智度論 十善業道為根本 餘者是不惱眾生遠因緣 十善道為舊戒 餘律儀為客 復次 若佛出好世 則無此戒律 如釋迦文佛 雖在惡世 十二年中亦無此戒 以是故知是客 復次 有二種戒 有佛時或有或無 十善 有佛無佛常有 復次 戒律中戒 雖復細微 懺則清淨 犯十善戒 雖復懺悔 三惡道罪不除 如比丘殺畜生 雖復得悔 罪報猶不除 摩訶止觀 卷7 且依 釋論 有十種戒 所謂不缺 不破 不穿 不雜 隨道 無著 智所讚 自在 隨定 具足 此十通用性戒為根本 摩訶止觀 卷7 大論 云 性戒者 是尸羅 身口等八種 謂身三口四 更加不飲酒 是淨命防意地 又云 十善是尸羅 佛不出世 世常有之 故名舊戒 四念處 客戒者 謂三歸 五戒 二百五十等 摩訶止觀 卷7 今用三歸 五戒 二百五十 為客戒 根本十種得戒人者 如佛自言 善來比丘 自然已得具足戒 如摩訶迦葉 自誓因緣 得具足戒 如憍陳如 見諦故 受具足戒 如邊地 第五律師 受具足戒 中國 十人白四羯磨 受具足戒 客戒人也 摩訶止觀 卷7 性戒者 莫問受與不受 犯即是罪 受與不受 持即是善 若受戒 持生福 犯獲罪 不受無福 不受犯無罪 摩訶止觀 卷7 如伐草 害畜罪 同對首懺 二罪俱滅 大論 解云 違無作罪同滅耳 而償命猶在 故知受得之戒 與性戒有異也 故 四分問遮法 云 不犯邊罪不 邊罪即性罪也 此罪障優婆塞戒 何況大戒 若性戒清淨 是戒度根本 解脫初因 因此性戒 得有無作受得之戒 小乘明義 無作戒 即是第三聚 大乘中 法鼓經 但明色心 無第三聚 心無盡故 戒亦無盡 若就律儀戒 論無作可解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性戒 amp oldid 5384369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