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忏悔

忏悔梵語kṣama-āpatti-pratideśana標準藏語sharpa),佛教术语,爲懺摩梵語kṣama)和āpatti-pratideśana)的组合词,意爲对自己的过失、罪业表示,请求他人容忍、原谅,并决心今後永不再犯。忏悔在佛教仪轨中有重要意义。

释义 编辑

懺摩(梵語kṣama),在梵語中意爲“(求)忍”,即對自己過去所作過錯表示慚愧,請求他人容忍、原谅。漢語中本無“懺”字,译师以“忄”(心)作義符、“韱”(或爲“讖”省)作聲符,造出“懺”字,作为音译字。後簡化字也作“忏”。一说忏的含义近乎汉语的悔,因此也将两者组合爲“忏悔”,表示近似的意义;一说忏、悔二字义略有不同,“忏”表示对从前恶愆的後悔,“悔”表示今後不令再犯。[1]義凈法師認為,忏摩梵語kṣama)是请求对轻罪的忍谅,悔是梵语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āpatti-pratideśana)之译,即“犯、罪”(āpatti,阿鉢底)加“陈说”(pratideśana,钵喇底提舍那),表示發露、舉出自己的過錯,不覆藏己罪,也譯作“說罪”。[2]

仪轨和功用 编辑

忏悔在佛教中具有重要意义。懺悔是對自己從前所造之惡業,表示慚愧,請求諒解,並發誓今後永不再犯;是修行中不可缺少之功課;是重罪轉輕之助緣[3]:62。佛法中有多種懺悔法門,但從總相來說,有事懺和理懺,事懺之中又分作法懺和取相懺[3]:62

佛教常以种子长成树木譬喻业因果报的关系,如同种子,在识田种下(造业)後,会随着各种因缘成长,如果此时不加忏悔改正,如同树木开花结果,必将成长为极大的恶报,但如果还未及树木长成便深重忏悔,誓愿不再犯失,就如同减损掉树木长成的因缘,那么树木会变得弱小(重罪轻受)或者枯萎不熟(不受报)。

对于性罪,忏悔尚且有极大的灭罪功用,在佛教戒律制度中就更加重视忏悔。毁犯戒律者通过忏悔,或可使轻罪免受恶报并恢复戒体清净,这些罪目如波逸提罪、提舍尼罪。犯戒者可在僧团中向大众發露忏悔,也可在佛前求忏悔。僧团每半月行布薩,每年的结夏安居中最后一日还有僧自恣日,都是专用于誦戒忏罪的[4]

大乘佛教,强调「神通不及业力,业力不及力。」,在诸佛菩萨(像)前忏悔,通过祂们的愿力,可以蠲除种种罪业,即使是一些原本不通忏悔的大罪。因此在大乘和金刚乘中存在着多种忏悔法门,如水忏水陸懺法梁皇宝忏地藏忏法、八十八佛礼忏法门、百佛名忏法、藥師懺金刚萨埵百字明咒佛顶尊胜陀罗尼忏法等等。

汉传佛教中的诵经功课通常设有《忏悔文》,每日诵持,长养忏悔心。常用的忏悔文为如下版本及其变形:

影响与对比 编辑

「忏悔」一词在古时已成为汉语常用词,并出现了词义扩大,而更广泛地指对一切世间错误表示痛心悔改。[5]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忏悔」也被用来翻译基督教等宗教中的相近概念(confession)。

然而,基督教中的忏悔(confession,原意是表白)和佛教的忏悔意义有不同。前者是指「罪人」向神父牧师耶稣基督告解自己的罪过,祈求上帝宽恕;後者的忏悔是无我无神论的。

註释與參考文献 编辑

  1. ^ 六祖坛经》: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
  2. ^ 見義凈譯根本说一切有部律藏《毗奈耶·卷十五》中的註釋
  3. ^ 3.0 3.1 觀成法師講述、陳其斌整理. 「《慈悲梁皇寶懺》淺談」〈懺悔的意義與方法〉. 《溫暖人間》第525期 (香港: 佛教溫暖人間慈善基金). 2019-10-03. 
  4. ^ 释惠敏. 佛教忏悔法门之「逆转」情节——以《大方等陀罗尼经》为例. 法鼓佛学学报. [2018-12-29]. (原始内容于2020-12-21). 
  5. ^ 《汉语大词典》p.10398

參見 编辑

忏悔, 梵語, kṣama, āpatti, pratideśana, 標準藏語, sharpa, 佛教术语, 爲懺摩, 梵語, kṣama, 和悔, āpatti, pratideśana, 的组合词, 意爲对自己的过失, 罪业表示惭愧, 请求他人容忍, 原谅, 并决心今後永不再犯, 在佛教仪轨中有重要意义, 目录, 释义, 仪轨和功用, 影响与对比, 註释與參考文献, 參見释义, 编辑懺摩, 梵語, kṣama, 在梵語中意爲, 即對自己過去所作過錯表示慚愧, 請求他人容忍, 原谅, 漢語中本無, 译师以, 作. 忏悔 梵語 kṣama apatti pratidesana 標準藏語 sharpa 佛教术语 爲懺摩 梵語 kṣama 和悔 apatti pratidesana 的组合词 意爲对自己的过失 罪业表示惭愧 请求他人容忍 原谅 并决心今後永不再犯 忏悔在佛教仪轨中有重要意义 目录 1 释义 2 仪轨和功用 3 影响与对比 4 註释與參考文献 5 參見释义 编辑懺摩 梵語 kṣama 在梵語中意爲 求 忍 即對自己過去所作過錯表示慚愧 請求他人容忍 原谅 漢語中本無 懺 字 译师以 忄 心 作義符 韱 或爲 讖 省 作聲符 造出 懺 字 作为音译字 後簡化字也作 忏 一说忏的含义近乎汉语的悔 因此也将两者组合爲 忏悔 表示近似的意义 一说忏 悔二字义略有不同 忏 表示对从前恶愆的後悔 悔 表示今後不令再犯 1 義凈法師認為 忏摩 梵語 kṣama 是请求对轻罪的忍谅 悔是梵语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 apatti pratidesana 之译 即 犯 罪 apatti 阿鉢底 加 陈说 pratidesana 钵喇底提舍那 表示發露 舉出自己的過錯 不覆藏己罪 也譯作 說罪 2 仪轨和功用 编辑忏悔在佛教中具有重要意义 懺悔是對自己從前所造之惡業 表示慚愧 請求諒解 並發誓今後永不再犯 是修行中不可缺少之功課 是重罪轉輕之助緣 3 62 佛法中有多種懺悔法門 但從總相來說 有事懺和理懺 事懺之中又分作法懺和取相懺 3 62 佛教常以种子长成树木譬喻业因和果报的关系 业如同种子 在识田种下 造业 後 会随着各种因缘成长 如果此时不加忏悔改正 如同树木开花结果 必将成长为极大的恶报 但如果还未及树木长成便深重忏悔 誓愿不再犯失 就如同减损掉树木长成的因缘 那么树木会变得弱小 重罪轻受 或者枯萎不熟 不受报 对于性罪 忏悔尚且有极大的灭罪功用 在佛教戒律制度中就更加重视忏悔 毁犯戒律者通过忏悔 或可使轻罪免受恶报并恢复戒体清净 这些罪目如波逸提罪 提舍尼罪 犯戒者可在僧团中向大众發露忏悔 也可在佛前求忏悔 僧团每半月行布薩 每年的结夏安居中最后一日还有僧自恣日 都是专用于誦戒忏罪的 4 在大乘佛教 强调 神通不及业力 业力不及愿力 在诸佛菩萨 像 前忏悔 通过祂们的愿力 可以蠲除种种罪业 即使是一些原本不通忏悔的大罪 因此在大乘和金刚乘中存在着多种忏悔法门 如水忏 水陸懺法 梁皇宝忏 地藏忏法 八十八佛礼忏法门 百佛名忏法 藥師懺 金刚萨埵百字明咒 佛顶尊胜陀罗尼忏法等等 汉传佛教中的诵经功课通常设有 忏悔文 每日诵持 长养忏悔心 常用的忏悔文为如下版本及其变形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今对佛前求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灭罪亡两俱空 是则名为真忏悔 影响与对比 编辑 忏悔 一词在古时已成为汉语常用词 并出现了词义扩大 而更广泛地指对一切世间错误表示痛心悔改 5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 忏悔 也被用来翻译基督教等宗教中的相近概念 confession 然而 基督教中的忏悔 confession 原意是表白 和佛教的忏悔意义有不同 前者是指 罪人 向神父 牧师或耶稣基督告解自己的罪过 祈求上帝宽恕 後者的忏悔是无我和无神论的 註释與參考文献 编辑 六祖坛经 忏者 忏其前愆 从前所有恶业 愚迷 骄诳 嫉妒等罪 悉皆尽忏 永不复起 是名为忏 悔者 悔其后过 从今以后 所有恶业 愚迷 骄诳 嫉妒等罪 今已觉悟 悉皆永断 更不复作 是名为悔 見義凈譯根本说一切有部律藏 毗奈耶 卷十五 中的註釋 3 0 3 1 觀成法師講述 陳其斌整理 慈悲梁皇寶懺 淺談 懺悔的意義與方法 溫暖人間 第525期 香港 佛教溫暖人間慈善基金 2019 10 03 释惠敏 佛教忏悔法门之 逆转 情节 以 大方等陀罗尼经 为例 法鼓佛学学报 2018 12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21 汉语大词典 p 10398參見 编辑告解圣事 忏悔录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忏悔 amp oldid 6800433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