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台灣表演藝術

臺灣
臺灣主題首頁

台灣表演藝術可分為音樂舞蹈戲劇戲曲這四種分類[1],每個分類再繼續細分,如戲曲有歌仔戲京劇布袋戲北管戲客家戲等,舞蹈則有民族舞現代舞、原住民舞等。複合型、跨領域、跨媒體演出無法單獨被歸類的如馬戲、沉浸式體驗、魔術等,則被歸於「綜合藝術」類。[1]

台灣本身的地理位置與時空背景,經歷不同政權、族群、種族等而產生相異的文化系統與來源,可能融合、可能牴觸、可能交會、可能抗衡,並隨著時代演進與文明發展,進一步發展出台灣表演藝術的複雜性。

從明鄭到清領時期

表演藝術最初多與祭儀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如原住民舞蹈就可分為祭典舞蹈、社會儀禮舞蹈、生活娛樂舞蹈等,其中的祭典舞蹈包含賽夏族「矮靈祭」、排灣族「五年祭」、阿美族「海祭」和「豐年祭」、達悟族「飛魚祭」、卑南族「大獵祭」等,亦是台灣表演藝術相對早的紀錄。

漢人的民俗信仰則是在1661年至1683年的明鄭時期,開始有閩、粵沿海居民大舉來台移墾。此時盛行的地方戲有南管、北管、潮州戲、歌仔戲、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以及車鼓、牛犁等歌舞小戲與藝陣活動。這些戲曲元素與藝陣活動,帶來心靈慰藉之餘,更成為台灣傳統戲劇的溫床,從南管戲在清前期的獨領風騷,到清後期盛行的北管戲,開始培植家班、職業戲班、子弟結社等;同時,也提供了台灣民間舞蹈的基礎,而南管與北管音樂也是這時期最主要的音樂形式。

台灣此時的戲劇展演仍偏向民間信仰與祭祀儀式,或是農閒期間的娛樂,尚未發展出商業通俗的專業演出。所謂的「表演藝術」也多半要到都市化後的劇院興起、專業人士涉入,才能藉此提高藝術位階,而這得到日治時期之後才發生。反而是台灣的藝術音樂發展,先是17世紀因荷蘭與西班牙分治台灣南北,傳教士也隨行來台,設立教堂傳教,並將西方教會音樂引入台灣;19世紀中期後,更因清朝連年敗戰,歐洲商人大舉來台經商貿易,歐洲商會與公司在台灣設立分公司,同時帶來西方文化,傳教士的數量增加,西方藝術音樂也依靠教會系統傳遞。[2]

日治時期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1895年由日本開始統治台灣,進入日治時期,西方的音樂教育體系也隨著日本的統治引進台灣。此時,「音樂」成為教育體系的核心科目之一,正式扎根於台灣。尤其在師範體系的學校,更是必修項目,形成台灣作曲家其中一條重要的養成體系。從教育系統開始,除音樂家外,亦有舞蹈家赴日學習。

在中日戰爭爆發前,台灣各地北管職業戲班活躍,中國京劇班在台灣流行,並影響北管戲、四平戲等劇種的發展,歌仔戲也從宜蘭發展,成為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在地劇種;其他如客家採茶戲、布袋戲等劇種也都盛行,特別是布袋戲至日治時期以來,都是戲班數量最高者。[3]

同時,台灣現代戲劇也萌芽,相較於戲曲唱演的舊戲劇,而被稱之為「新劇」。其以當代社會環境為背景,穿現代服裝、講白話文,舞台布景也以現代為主,呈現和傳統戲曲完全不同的樣貌。「新劇」在台灣戲劇史上的發展興衰,皆受「政治環境」因素影響,像是1921年由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王敏川等人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就希望藉由戲劇改變當時社會文化的思想觀念,改革社會陋俗,提升一般庶民文化水準,因此被稱為「文化劇」。

在舞蹈方面,1930年日本現代舞先驅石井漠、韓裔舞蹈家崔承喜來臺演出,帶動了臺灣前輩舞蹈家的留日風潮,蔡瑞月、李彩娥、李淑芬等人為代表人物。日本政府統治台灣後一直想要改掉如纏足的舊社會習慣,致力於邁向現代化,現代舞者的訪台可說有著指標性的歷史意義。[4]西方文化最具指標性的芭蕾傳入台灣,也是透過日本作為過渡橋梁而引進。[5]

在日治後期推行的「皇民化運動」下,傳統戲曲大多被禁、或是被迫轉為不同的展演形式,於是職業新劇團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嘗試取代戲曲禁演後的龐大市場。雖然新劇的發展一度熱絡,但受限於社會的發展條件及政治因素,常常受到日本政府及後來國民政府的關注和壓抑,就連呂泉生的歌劇《閹雞》在日治的皇民化時期,是以西方作曲手法創作的台語歌劇,也遭到統治階層關切。最後,以新劇為主的創作體系只能靠業餘性質演出,缺乏更深的藝術成就,再來作品欠缺娛樂性,逐漸退出潮流。[6]

戰後到戒嚴時期

戰後初期,中國各地方劇種的職業劇團爭相來台,並與政府、軍方有一定程度的連結,諸如豫劇、秦腔、京劇、川劇、越劇等。舞蹈方面,在1945至1950年間,官方並沒有限制舞蹈的表演類型或內容。不管是日本的創作舞,還是西方的芭蕾、基督教文化題材,或是取材自世界各國文化的異國情調舞蹈,台灣第一代舞蹈家們都能自由地創作和教學[7]

不過,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制訂「台灣省劇團管理規則」,要求一切演出和活動都必須事先申請登記,加強管制戲劇活動及言論。1949年,國民政府全面撤退來台,隨即頒布「戒嚴令」,在皇民化運動的高壓統治後,戒嚴更讓台灣的思想、行動、人身自由、語言限制上控管得更高壓集權,同時壓抑了表演藝術活動的自由。

像是1950年成立「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提供巨額獎金鼓勵創作「國家民族意識」、「具有反共抗俄意義」的文藝作品。而後成立的「中國文藝協會」,吸收了一批劇場人,加上軍隊、機關學校成立的劇團,將「反共抗俄」的創作推到高峰,不只有戲劇,亦有舞蹈。舞蹈則被當作復興民族文化和凝聚人民集體意識的工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民族舞蹈運動」這項「被創造的傳統」就此誕生。[8]

傳統戲劇方面,歌仔戲在日治時期的內臺商業戲院大受歡迎,戰後到60年代又再創高峰,並隨傳播媒體的轉型,進入廣播、電影、電視等媒介;同樣地,布袋戲亦有相仿情狀。但反共抗俄文藝同樣對傳統戲劇產生箝制與禁錮,唯有京劇,雖在國民政府遷台前就已受到台灣民眾歡迎,更在遷台後於軍中培植,異於一般戲劇發展生態,培育機制有學校正規教育、劇團下附設學校,於焉出現公立與私立的戲劇學校,而這類學校不只培育傳統戲曲人才,後來的馬戲、雜技人才也多出自於此。[3]在音樂方面也多有教育系統成立,一是來自中國大陸音樂家,另一是本土留日音樂家。[9]

現代舞在60年代的引入,在冷戰時期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其背後以現代主義思想與美學風格為大宗的西方文化思潮,深深影響台灣,打開戒嚴時代下的國際視野。70年代後的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台灣人對於自身的認同、國家的正當性,開始在文化上找尋證明,雲門舞集在此時成立。[10]

解嚴之後

台灣第一階段的小劇場運動基本上在解嚴前的60年代就已萌芽,主要是李曼瑰投身推廣戲劇展演,辦理了世界劇展、青年劇展等主題,以校園學子為主的戲劇演出活動。雖然其背後政黨色彩濃厚,也擔任「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劇本審查委員,但在兒童、大專、婦女、宗教等各階層積極推廣戲劇演出,希望戲劇可發揮社會教育的功能。同時,也開始有雜誌引入西方藝術、電影、劇場、創作理論等,在趨於解嚴的時空背景下,重新與西方文化接軌。[11]

1980年,時任「話劇欣賞委員會」主委的姚一葦,推行了第一屆「實驗劇展」,呈現了有別於傳統話劇的新風格,也開啟了傳統與現代戲劇的對話,讓更多人看見更多可能,這結果大大影響後來現代戲劇的發展,也因此被視為台灣現代戲劇發展中重要的里程碑。於是,曾於第一屆實驗劇展演出的蘭陵劇坊,正式開啟台灣小劇場運動的浪潮,充滿前衛、實驗性格,迎來台灣逐步走向解嚴的年代,同時迎向不同階段的小劇場運動,以及更劇烈的社會、藝術、文化等方面的變化。[12]

解嚴前後的台灣,經歷了急速的工業化,貧富差距也日漸擴大。除戲劇在不同實驗風格間回應社會問題,舞蹈也從現代舞的敘事方法,往「後現代舞」的方式回應當代,不以大師、權威和舞蹈明星為尊,並大膽以日常生活作為舞蹈,其核心在於打破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挑戰舞蹈的階層觀念[7],某層面也與當時的小劇場運動彼此呼應。

這時各類型的表演藝術也跳脫原有框架,「跨文化」、「跨界」等成為某種創作與論述的主流,除了找尋藝術性外,也開創商業娛樂的可能。當創作內容走向自由多元,劇場的分工制度也在專業教育、跨國合作[13]等制度面下逐漸完備,包含舞台、燈光、音樂、音效等設計,乃至於近年多被採用的戲劇顧問[14]、創作陪伴[15],以及各類型的創作與製作平台、策展規劃、階段性培育[16]與演出機制,替台灣表演藝術的創作環境打開更多思考面向。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2022表演藝術年鑑》資料登錄表. 表演藝術聯盟. [2023-02-03]. (原始内容于2023-02-03). 
  2. ^ 陳郁秀 編著. 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 台北市: 聯經. 1998: 61–62. ISBN 9571327689. 
  3. ^ 3.0 3.1 徐亞湘. 臺灣劇史沉思. 台北市: 國家. 2015. ISBN 9789573614555. 
  4. ^ 林巧棠. 假如我是一隻海燕 從日治到解嚴,臺灣現代舞的故事. 台北市: 衛城. 2020: 44–47. ISBN 9789869681742. 
  5. ^ 張中煖. 手舞足蹈 台灣舞蹈躍動百年 (PDF). 美育. 2011, (180): 36-43. 
  6. ^ 邱坤良. 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 台北市: 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2. ISBN 1624934795. 
  7. ^ 7.0 7.1 林巧棠. 1945-1990s 台灣現代舞蹈流變小史. PAR表演藝術. 國家兩廳院. [2023-02-09]. (原始内容于2023-02-09). 
  8. ^ 黃宣諭. 圖解台灣戲劇史綱. 台中市: 晨星. 2018: 147. ISBN 9789864434213. 
  9. ^ 游素凰. 臺灣現代音樂發展探索(一九四五—一九七五). 台北市: 樂韻. 2000: 24–29. ISBN 9570342579. 
  10. ^ 徐瑋瑩. 落日之舞:台灣舞蹈藝術拓荒者的境遇與突破1920-1950. 台北市: 聯經出版. 2018. ISBN 9789570850574. 
  11. ^ 黃宣諭. 圖解台灣戲劇史綱. 台北市: 晨星. 2018: 148–149. ISBN 9789864434213. 
  12. ^ 邱坤良主編. 執行編輯:于善祿、曾顯章、張秀玲 , 编. 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1- 戲劇發展概說. 台北市: 文建會. 1998: 36. ISBN 9789570213881. 
  13. ^ 黃馨儀. 製作與創作、地方與國際:談國際共製的權力結構及其切面. PAR表演藝術. 國家兩廳院. [2023-02-09]. (原始内容于2023-02-09). 
  14. ^ 陳茂康. 現象4:「戲劇顧問」角色浮現,豐實了創作厚度?. PAR表演藝術. 國家兩廳院. [2023-02-09]. (原始内容于2023-02-09). 
  15. ^ 吳孟軒. 場館各自貢獻 分段陪伴創作之路. PAR表演藝術. 國家兩廳院. [2023-02-09]. (原始内容于2023-02-09). 
  16. ^ 白斐嵐. 從觀演關係與產業生態,思考「階段性呈現」的下一階段. PAR表演藝術. 國家兩廳院. [2023-02-09]. (原始内容于2023-02-09). 

台灣表演藝術,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式, 標點等使用恰当, 2023年1月25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 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 討論, 此條目的內容疑似复制粘贴自某處, 可能已違反維基百科的著作权方針, 2023年1月25日, 請協助移除任何非自由著作权的內容, 可使用工具, 检查是否侵权, 請確定本處所指的來源並非屬於任何维基百科拷贝网站, 此條目的语调或风格可能不適合百科全書的寫作方式, 2023年1月25日, .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式 標點等使用恰当 2023年1月25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 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 討論 此條目的內容疑似复制粘贴自某處 可能已違反維基百科的著作权方針 2023年1月25日 請協助移除任何非自由著作权的內容 可使用工具 检查是否侵权 請確定本處所指的來源並非屬於任何维基百科拷贝网站 此條目的语调或风格可能不適合百科全書的寫作方式 2023年1月25日 請根據指南協助改善这篇条目 請在讨论页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2023年1月25日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此條目的引用需要进行清理 使其符合格式 2023年1月25日 参考文献应符合正确的引用 脚注及外部链接格式 臺灣臺灣概況 臺灣人民 臺灣人口 臺灣經濟 臺灣奇蹟 臺灣能源 臺灣交通 臺灣政區 臺灣城市 臺灣政治 臺灣政府 臺灣政黨 臺灣選舉 臺灣法律 臺灣總統 臺灣外交 臺灣軍事 臺灣族群 臺灣原民 臺灣人權 臺灣權益 臺海現狀 臺灣問題 臺灣紀錄 臺灣之最 臺灣第一列表臺灣文化 臺灣語言 臺灣文學 臺灣宗教 臺灣喪葬 臺灣古蹟 臺灣遺址 臺灣國寶 民俗文物 臺灣節日 民俗陣頭 臺灣教育 臺灣體育 臺灣媒體 臺灣郵票 臺灣料理 臺灣茶藝 臺灣小吃 臺灣夜市 臺灣建築 臺灣眷村 文化活動 觀光景點 購物中心 百貨公司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臺灣歷史建築百景 臺灣流行文化臺灣藝術 臺灣音樂 臺灣舞蹈 臺灣戲劇 臺 劇 臺灣電影 臺灣攝影 臺灣漫畫 臺灣動畫臺灣地理 臺灣天文 臺灣氣候 臺灣地質 臺灣地震 臺灣斷層 臺灣火山 臺灣生態 臺灣濕地 臺灣山峰 臺灣山脈 臺灣湖泊 臺灣水庫 臺灣河流 臺灣溫泉 臺灣島嶼 臺灣海岸 特有生物 保育物種 棲息環境 保護 區 臺灣國家自然公園 臺灣國家森林遊樂區 臺灣國家級風景特定區 臺灣直轄市風景特定區 縣市級風景特定區臺灣歷史 史前時期 大肚王國 荷西時期 明鄭時期 清治時期 日治時期 中華民國時期 各分類歷史臺灣主題首頁台灣表演藝術可分為音樂 舞蹈 戲劇 戲曲這四種分類 1 每個分類再繼續細分 如戲曲有歌仔戲 京劇 布袋戲 北管戲 客家戲等 舞蹈則有民族舞 現代舞 原住民舞等 複合型 跨領域 跨媒體演出無法單獨被歸類的如馬戲 沉浸式體驗 魔術等 則被歸於 綜合藝術 類 1 台灣本身的地理位置與時空背景 經歷不同政權 族群 種族等而產生相異的文化系統與來源 可能融合 可能牴觸 可能交會 可能抗衡 並隨著時代演進與文明發展 進一步發展出台灣表演藝術的複雜性 目录 1 從明鄭到清領時期 2 日治時期 3 戰後到戒嚴時期 4 解嚴之後 5 參見 6 參考資料從明鄭到清領時期 编辑表演藝術最初多與祭儀有一定程度的關係 如原住民舞蹈就可分為祭典舞蹈 社會儀禮舞蹈 生活娛樂舞蹈等 其中的祭典舞蹈包含賽夏族 矮靈祭 排灣族 五年祭 阿美族 海祭 和 豐年祭 達悟族 飛魚祭 卑南族 大獵祭 等 亦是台灣表演藝術相對早的紀錄 漢人的民俗信仰則是在1661年至1683年的明鄭時期 開始有閩 粵沿海居民大舉來台移墾 此時盛行的地方戲有南管 北管 潮州戲 歌仔戲 布袋戲 傀儡戲 皮影戲 以及車鼓 牛犁等歌舞小戲與藝陣活動 這些戲曲元素與藝陣活動 帶來心靈慰藉之餘 更成為台灣傳統戲劇的溫床 從南管戲在清前期的獨領風騷 到清後期盛行的北管戲 開始培植家班 職業戲班 子弟結社等 同時 也提供了台灣民間舞蹈的基礎 而南管與北管音樂也是這時期最主要的音樂形式 台灣此時的戲劇展演仍偏向民間信仰與祭祀儀式 或是農閒期間的娛樂 尚未發展出商業通俗的專業演出 所謂的 表演藝術 也多半要到都市化後的劇院興起 專業人士涉入 才能藉此提高藝術位階 而這得到日治時期之後才發生 反而是台灣的藝術音樂發展 先是17世紀因荷蘭與西班牙分治台灣南北 傳教士也隨行來台 設立教堂傳教 並將西方教會音樂引入台灣 19世紀中期後 更因清朝連年敗戰 歐洲商人大舉來台經商貿易 歐洲商會與公司在台灣設立分公司 同時帶來西方文化 傳教士的數量增加 西方藝術音樂也依靠教會系統傳遞 2 日治時期 编辑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 清朝戰敗 簽訂馬關條約 1895年由日本開始統治台灣 進入日治時期 西方的音樂教育體系也隨著日本的統治引進台灣 此時 音樂 成為教育體系的核心科目之一 正式扎根於台灣 尤其在師範體系的學校 更是必修項目 形成台灣作曲家其中一條重要的養成體系 從教育系統開始 除音樂家外 亦有舞蹈家赴日學習 在中日戰爭爆發前 台灣各地北管職業戲班活躍 中國京劇班在台灣流行 並影響北管戲 四平戲等劇種的發展 歌仔戲也從宜蘭發展 成為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在地劇種 其他如客家採茶戲 布袋戲等劇種也都盛行 特別是布袋戲至日治時期以來 都是戲班數量最高者 3 同時 台灣現代戲劇也萌芽 相較於戲曲唱演的舊戲劇 而被稱之為 新劇 其以當代社會環境為背景 穿現代服裝 講白話文 舞台布景也以現代為主 呈現和傳統戲曲完全不同的樣貌 新劇 在台灣戲劇史上的發展興衰 皆受 政治環境 因素影響 像是1921年由林獻堂 蔣渭水 蔡培火 王敏川等人成立 台灣文化協會 就希望藉由戲劇改變當時社會文化的思想觀念 改革社會陋俗 提升一般庶民文化水準 因此被稱為 文化劇 在舞蹈方面 1930年日本現代舞先驅石井漠 韓裔舞蹈家崔承喜來臺演出 帶動了臺灣前輩舞蹈家的留日風潮 蔡瑞月 李彩娥 李淑芬等人為代表人物 日本政府統治台灣後一直想要改掉如纏足的舊社會習慣 致力於邁向現代化 現代舞者的訪台可說有著指標性的歷史意義 4 西方文化最具指標性的芭蕾傳入台灣 也是透過日本作為過渡橋梁而引進 5 在日治後期推行的 皇民化運動 下 傳統戲曲大多被禁 或是被迫轉為不同的展演形式 於是職業新劇團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嘗試取代戲曲禁演後的龐大市場 雖然新劇的發展一度熱絡 但受限於社會的發展條件及政治因素 常常受到日本政府及後來國民政府的關注和壓抑 就連呂泉生的歌劇 閹雞 在日治的皇民化時期 是以西方作曲手法創作的台語歌劇 也遭到統治階層關切 最後 以新劇為主的創作體系只能靠業餘性質演出 缺乏更深的藝術成就 再來作品欠缺娛樂性 逐漸退出潮流 6 戰後到戒嚴時期 编辑戰後初期 中國各地方劇種的職業劇團爭相來台 並與政府 軍方有一定程度的連結 諸如豫劇 秦腔 京劇 川劇 越劇等 舞蹈方面 在1945至1950年間 官方並沒有限制舞蹈的表演類型或內容 不管是日本的創作舞 還是西方的芭蕾 基督教文化題材 或是取材自世界各國文化的異國情調舞蹈 台灣第一代舞蹈家們都能自由地創作和教學 7 不過 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後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制訂 台灣省劇團管理規則 要求一切演出和活動都必須事先申請登記 加強管制戲劇活動及言論 1949年 國民政府全面撤退來台 隨即頒布 戒嚴令 在皇民化運動的高壓統治後 戒嚴更讓台灣的思想 行動 人身自由 語言限制上控管得更高壓集權 同時壓抑了表演藝術活動的自由 像是1950年成立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 提供巨額獎金鼓勵創作 國家民族意識 具有反共抗俄意義 的文藝作品 而後成立的 中國文藝協會 吸收了一批劇場人 加上軍隊 機關學校成立的劇團 將 反共抗俄 的創作推到高峰 不只有戲劇 亦有舞蹈 舞蹈則被當作復興民族文化和凝聚人民集體意識的工具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 民族舞蹈運動 這項 被創造的傳統 就此誕生 8 傳統戲劇方面 歌仔戲在日治時期的內臺商業戲院大受歡迎 戰後到60年代又再創高峰 並隨傳播媒體的轉型 進入廣播 電影 電視等媒介 同樣地 布袋戲亦有相仿情狀 但反共抗俄文藝同樣對傳統戲劇產生箝制與禁錮 唯有京劇 雖在國民政府遷台前就已受到台灣民眾歡迎 更在遷台後於軍中培植 異於一般戲劇發展生態 培育機制有學校正規教育 劇團下附設學校 於焉出現公立與私立的戲劇學校 而這類學校不只培育傳統戲曲人才 後來的馬戲 雜技人才也多出自於此 3 在音樂方面也多有教育系統成立 一是來自中國大陸音樂家 另一是本土留日音樂家 9 現代舞在60年代的引入 在冷戰時期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其背後以現代主義思想與美學風格為大宗的西方文化思潮 深深影響台灣 打開戒嚴時代下的國際視野 70年代後的退出聯合國 中美斷交 台灣人對於自身的認同 國家的正當性 開始在文化上找尋證明 雲門舞集在此時成立 10 解嚴之後 编辑台灣第一階段的小劇場運動基本上在解嚴前的60年代就已萌芽 主要是李曼瑰投身推廣戲劇展演 辦理了世界劇展 青年劇展等主題 以校園學子為主的戲劇演出活動 雖然其背後政黨色彩濃厚 也擔任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 劇本審查委員 但在兒童 大專 婦女 宗教等各階層積極推廣戲劇演出 希望戲劇可發揮社會教育的功能 同時 也開始有雜誌引入西方藝術 電影 劇場 創作理論等 在趨於解嚴的時空背景下 重新與西方文化接軌 11 1980年 時任 話劇欣賞委員會 主委的姚一葦 推行了第一屆 實驗劇展 呈現了有別於傳統話劇的新風格 也開啟了傳統與現代戲劇的對話 讓更多人看見更多可能 這結果大大影響後來現代戲劇的發展 也因此被視為台灣現代戲劇發展中重要的里程碑 於是 曾於第一屆實驗劇展演出的蘭陵劇坊 正式開啟台灣小劇場運動的浪潮 充滿前衛 實驗性格 迎來台灣逐步走向解嚴的年代 同時迎向不同階段的小劇場運動 以及更劇烈的社會 藝術 文化等方面的變化 12 解嚴前後的台灣 經歷了急速的工業化 貧富差距也日漸擴大 除戲劇在不同實驗風格間回應社會問題 舞蹈也從現代舞的敘事方法 往 後現代舞 的方式回應當代 不以大師 權威和舞蹈明星為尊 並大膽以日常生活作為舞蹈 其核心在於打破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 挑戰舞蹈的階層觀念 7 某層面也與當時的小劇場運動彼此呼應 這時各類型的表演藝術也跳脫原有框架 跨文化 跨界 等成為某種創作與論述的主流 除了找尋藝術性外 也開創商業娛樂的可能 當創作內容走向自由多元 劇場的分工制度也在專業教育 跨國合作 13 等制度面下逐漸完備 包含舞台 燈光 音樂 音效等設計 乃至於近年多被採用的戲劇顧問 14 創作陪伴 15 以及各類型的創作與製作平台 策展規劃 階段性培育 16 與演出機制 替台灣表演藝術的創作環境打開更多思考面向 參見 编辑台灣音樂 台灣舞蹈 台灣戲劇參考資料 编辑 1 0 1 1 2022表演藝術年鑑 資料登錄表 表演藝術聯盟 2023 02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2 03 陳郁秀 編著 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 台北市 聯經 1998 61 62 ISBN 9571327689 3 0 3 1 徐亞湘 臺灣劇史沉思 台北市 國家 2015 ISBN 9789573614555 林巧棠 假如我是一隻海燕 從日治到解嚴 臺灣現代舞的故事 台北市 衛城 2020 44 47 ISBN 9789869681742 張中煖 手舞足蹈 台灣舞蹈躍動百年 PDF 美育 2011 180 36 43 邱坤良 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 台北市 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2 ISBN 1624934795 引文格式1维护 ISBN错误被忽略 link 7 0 7 1 林巧棠 1945 1990s 台灣現代舞蹈流變小史 PAR表演藝術 國家兩廳院 2023 0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2 09 黃宣諭 圖解台灣戲劇史綱 台中市 晨星 2018 147 ISBN 9789864434213 游素凰 臺灣現代音樂發展探索 一九四五 一九七五 台北市 樂韻 2000 24 29 ISBN 9570342579 徐瑋瑩 落日之舞 台灣舞蹈藝術拓荒者的境遇與突破1920 1950 台北市 聯經出版 2018 ISBN 9789570850574 黃宣諭 圖解台灣戲劇史綱 台北市 晨星 2018 148 149 ISBN 9789864434213 邱坤良主編 執行編輯 于善祿 曾顯章 張秀玲 编 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1 戲劇發展概說 台北市 文建會 1998 36 ISBN 9789570213881 黃馨儀 製作與創作 地方與國際 談國際共製的權力結構及其切面 PAR表演藝術 國家兩廳院 2023 0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2 09 陳茂康 現象4 戲劇顧問 角色浮現 豐實了創作厚度 PAR表演藝術 國家兩廳院 2023 0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2 09 吳孟軒 場館各自貢獻 分段陪伴創作之路 PAR表演藝術 國家兩廳院 2023 0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2 09 白斐嵐 從觀演關係與產業生態 思考 階段性呈現 的下一階段 PAR表演藝術 國家兩廳院 2023 0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2 09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台灣表演藝術 amp oldid 7641373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