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台灣舞蹈

臺灣
臺灣主題首頁

臺灣位處中國大陸日本與東南亞島國之間,為聯繫印太各國海上交通的樞紐。台灣的族群活動最早從舊石器時代的臺東縣長濱文化開始[1],之後歷經1624-1662年的荷治時期、1661-1683的明鄭時期、1895-1945的日治時期、1949以後國民政府來台至今。以身體為主要傳達媒介的舞蹈,與人類族群活動密不可分,台灣的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使每個時期台灣舞蹈的形式樹立與轉變,都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息息相關。[2]

台灣舞蹈可粗分為台灣民俗舞蹈和現代舞兩大類。民俗舞蹈強調台灣文化傳承,例如排灣族的八部舞、魯凱族的熊鷹舞等,也有後來加入的八家將、新港舞步、陣頭等舞蹈。台灣舞蹈的特色在於多元面貌,同時也融合了宗教元素。除了台灣民俗舞蹈外,現代舞在台灣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其中雲門舞集最為著名。[3]

臺灣原住民樂舞 编辑

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和語言屬於南島語族。據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統計,臺灣有16個原住民族[4],除了平埔族,其他原住民族居住環境偏僻且自給自足,因此這些部族得以保存與延續他們各具特色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5]

原住民舞蹈通常是集體歌舞形式,動作重複性高。舞蹈根據目的和場合分為祭典、社會儀禮和生活娛樂等類型。由於原住民信奉泛靈信仰,祭典舞蹈是部落集體強化儀式時所跳的舞蹈,具有嚴格的禁忌、規範和完整的結構。[6]賽夏族矮靈祭」、排灣族五年祭」、阿美族「捕魚祭」和「豐年祭」、達悟族飛魚祭」、卑南族「大獵祭」等。[7]

社會儀禮舞蹈是指因特定的人、事、物而唱跳的歌舞,例如出生、成年、婚禮、新屋落成、死亡等儀禮。相較於祭典舞蹈,這類歌舞沒有嚴格的規範,而是依據儀禮的特質在表現上有所不同。例如,屏東縣春日鄉排灣族的《祝婚舞》,新人和祝婚的族人圍成半圓,交互拉手,以同一個舞步循環合歌而舞。[8]

生活娛樂舞蹈是在日常生活中跳的舞蹈,形式不拘一格。例如,卑南族的婦女們在春季農忙時組成「鋤草互助團」,輪流到各家幫忙鋤草,同時會有領唱帶領唱歌跳舞。[9]

日治時期,日本學者收集了許多臺灣原住民樂舞的田野採集相關文獻,使得這些文化得以保存。[10]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後,來自中國的舞蹈家李天民、高棪等人被派往進行「山地歌舞」的採集,並為傳統山地歌舞注入新時代精神。[11]在1952年這些研究採集來的傳統山地歌舞經過重新改編,成為迎賓和軍中康樂活動。[12]

隨著原住民族群意識的興起,傳統的「山地歌舞」被正名為「原住民樂舞」,回歸體現原民文化主體的樂舞[3]。1991年成立的「原舞者」舞團由阿美族懷劭和卑南族斯乃泱16位原住民青年組成[13],進入部落學習傳統樂舞,整理出各部族的祭儀舞蹈與傳統樂舞,將其帶入劇場藝術殿堂,讓原住民舞蹈擺脫過去康樂舞蹈與迎賓舞蹈的形象。[14]

許多具原住民身分的舞蹈家回到部落,結合部落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舞蹈,創作出別具特色的舞蹈作品。例如,來自屏東縣排灣族部落的「蒂摩爾古薪舞集」,由舞蹈專業科系畢業的路之.瑪迪霖及巴魯.瑪迪霖姊弟接棒,轉型成為臺灣首支以排灣族當代舞為主體的全職舞團[15]。同樣是排灣族的前雲門舞者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回到臺東家鄉成立「布拉瑞揚舞團」[16],帶領舞者們走進山裡勞動、臨岸吟唱,在非典型的場域接受訓練,發展編創出不同風格的作品[17]太魯閣族的瓦旦.督喜是前「原舞者」舞團的團長,在花蓮縣成立「TAI身體劇場」,將跨部族的樂舞腳步編成「腳譜」,做為作品動作語彙的基礎,創作出回應當代與傳統的表演作品。[18]

臺灣民族舞蹈 编辑

1661年明鄭時期之始,中國大陸閩粵沿海居民來臺移墾,帶進故鄉的俗民文化信仰[19]。廟宇祭儀慶典等演出活動提供安定人心、酬神娛人功能。當時盛行地方戲曲有南管、北管、潮州戲、歌仔戲、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以及民間雜耍、車鼓、牛犁等歌舞小戲。由聚落居民組織的自衛隊所發展的「藝陣」活動,亦將地方歌舞小戲融入其中[20]。這些戲曲元素與藝陣活動,提供了日後臺灣民族舞蹈的基礎。[21]

國民政府遷臺後的1950年代,是臺灣民族舞蹈的萌芽期[22]。總統蔣中正提出「發揚民族文化」、「復興中華樂舞的訓示」等政令[23]。1952年「中華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中華民國舞蹈學會前身)奉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指示成立,由何志浩中將擔任主任委員及創會理事長,負責推行全民舞蹈教育[24]。1954年,委員會承辦「臺灣地區中華民族舞蹈比賽」,有留日背景的舞蹈家辜雅棽、李淑芬、蔡瑞月、林香芸等人響應號召,以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素材編[25]舞。來自中國大陸的舞蹈家李天民、高梓、高棪、劉鳳學等人,除在校擔任教職,著手研究中國傳統舞蹈,也前往原住民部落採集樂舞做為編創元素。[12]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由於政府對於中華文化的推廣[26],許多編舞家和舞者開始探索中華傳統文化的舞蹈元素,例如蔡瑞月的《苗女弄杯》、李彩娥的《王昭君》、高棪的《宮燈舞》等。這些作品經過時間淬鍊,成為臺灣民俗舞蹈的經典之一。在這段時期,編舞家和舞者們開始從中國大陸和日本的舞蹈中吸取靈感,並且融入了台灣本土文化元素,逐漸地建立出臺灣民族舞蹈的雛型。[27]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28]教育部蔣彥士有感於實質外交工作的重要,於1974年成立「青年友好訪問團」[29],由來自臺灣各大專院校的學生擔任文化親善大使,表演中華文化特色如武術京劇民族舞蹈等,走訪世界各國[30]。李天民、林懷民、許惠美、蔡麗華、李英秀、王玉英、賴秀峰等人皆擔任過節目編導。[31]

1979年1月1日,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接連的外交失利,「中華傳統文化繼承者」的正統性也遭到質疑,取而代之的是對「臺灣主體性」的探尋[32]。1988年,首任文建會主委陳奇祿計劃成立「呈現臺灣傳統文化為主體的表演劇場」[33],蔡麗華接受救國團委託製作「民俗之夜」百場演出,繼而成立「台北民族舞蹈團」,透過收集臺灣地方廟會的民俗藝陣素材,再加以編舞創作,成為在國際舞壇上備受矚目的作品。[34]

臺灣劇場舞蹈 编辑

在日治時期,台灣承接了日本的舞蹈潮流。1930年,日本現代舞先驅石井漠與高田世子率團訪臺;1936年,韓籍舞蹈家崔承喜的舞團也來臺演出,他們的作品形式自由,融合了當地文化元素,並具有現代風格。當時有不少台灣舞蹈家赴日習舞,如林明德、許清浩、林香芸、蔡瑞月、李彩娥、李淑芬、辜雅棽等人[35],他們回臺後相繼開班授課,教授舞蹈類型相當多元[36],包括芭蕾舞、現代舞,山地歌舞(原住民樂舞)、客家舞蹈及中國古典舞和娛樂性舞蹈等[37]。這些豐富的舞蹈課程,透過官辦競賽和展演,成為奠定台灣舞者優異技巧的基石。[38]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華民國政府接受了美國的長期經濟援助[39]。1967年,美國國務院推薦保羅.泰勒舞團英语Paul Taylor Dance Company(Paul Taylor Dance Company)來臺演出,引起了相當大的迴響[40]蔡瑞月的「中華舞蹈社」也邀請旅美現代舞蹈家黃忠良來台,並邀請美國現代舞家金麗娜(Eleanor King)教授美國朵麗絲.韓福瑞英语Doris Humphrey(Doris Humphrey)的現代舞蹈系統[41],游好彥、林懷民、崔蓉蓉、陳學同、雷大鵬、林絲緞林麗珍等人先後前往參加工作坊學習。[42]

1967年,有「中國瑪莎葛蘭姆」之稱的王仁璐,在戲曲專家俞大綱的策劃下,開設舞蹈工作坊、舉辦「現代舞展」,並編創新舞作《白娘子》,陳學同、盧志明、林懷民、許常惠史惟亮皆參與演出,由聶光炎負責燈光設計[43]。這是台灣首次舉辦現代舞展,也是美國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現代舞技巧首度帶入台灣。[44]

臺灣戒嚴時期,現代舞因為政治環境的影響而逐漸被邊緣化,導致許多舞者紛紛前往歐美國家追尋更自由的舞蹈環境[45]。其中,原文秀、林懷民、崔蓉蓉、陳學同等舞者前往美國留學,而游好彥則前往西班牙進修[46]。後來,原文秀成為艾文.艾利舞團英语Alvin Ailey American Dance Theater(Alvin Ailey American Dance Theater)的首席女舞者,而游好彥也成為瑪莎.葛蘭姆舞團英语Martha Graham Dance Company(Martha Graham Dance Company)首位華人舞者。[26]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林懷民創立了「雲門舞集」,口號為「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舞給中國人看。」[47]1978年12月16日,雲門舞作《薪傳》首演當天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48]。 1976年,劉鳳學創立「新古典舞團」,並致力於唐樂舞的重建、原住民樂舞的重現與再創、現代舞及中國現代舞的編創。在此期間,臺灣舞團的作品多以歐美現代舞語彙融合中國經典題材為主,例如「雲門舞集」的《白蛇傳》、「新古典舞團」的《漁歌子》以及「游好彥舞團」的《魚玄機》等作品。[49]

1980年代後期,台灣逐步走向開放解嚴,開放報禁、黨禁,工運、學運、婦女運動等社會運動風起雲湧[50],也開啟舞蹈多元展現的可能性。[51]1994年10月,臺北捷運系統行控中心即將動土,舞蹈家蔡瑞月的「中華舞蹈社」因承租在預定地上面臨拆除命運,許多藝文團體於此處集結,以「1994年台北藝術運動—從這個黃昏到另一個黃昏」為主題,舉辦24小時馬拉松式的藝術嘉年華,以及行為表演《我家在空中》,在颱風來襲當日仍懸吊舞者到15層樓高度,共同為保留舞蹈社請命。 [52]

1984年,舞蹈空間藝術總監平珩以跨領域展演為核心,策辦了《皇冠(迷你)藝術節》[53],並且開辦由香港東京墨爾本及臺灣四地跨國合作的《小亞細亞舞蹈網絡》[54],以促進舞蹈和戲劇之間的交流。1989年,「舞蹈空間」正式成立,作品形式跨界多元[55]。在這個時期,臺灣舞團「光環舞集」的《奧林匹克》[56]、「無垢舞蹈劇場」的《醮》[57]、「太古踏舞團」的《生之曼陀羅》在國際間都表現亮眼。[58]

自千禧年以來,臺灣的劇場舞蹈逐漸開始探索更多元的題材和元素,例如生態環保、當代馬戲、融合街舞、踢踏舞、爵士舞蹈、佛朗明哥等不同風格的舞團,也有一些團體以臺灣地方意識為題材,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如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小事製作、雞屎藤新民族舞團、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壞鞋子舞蹈劇場。[59]

當科技和藝術相互融合,台灣的舞蹈場景也展現出了無限的想像力[60]。2001年,曾在好萊塢製作電影特效的陳瑤和「影舞集表演印象團」與「古舞團」及「舞蹈空間」共同製作《非愛情故事》,這部多媒體音樂劇場融合了影音動畫和舞者肢體,被視為台灣的第一部大型科技表演藝術作品。政府和民間共同推動下,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於2010年首次舉辦了「台北數位藝術表演獎」[61]。此外,廣藝基金會也推出了「廣藝科技表演藝術節」,以培養跨域人才。在這個領域中,蘇文琪的「一當代舞團」[62]黃翊的「黃翊工作室+」[63]、謝杰樺的「安娜琪舞蹈劇場」[64]都有不錯的發展。[65]

台灣舞團 编辑

當代舞 编辑

小事製作、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安娜琪舞蹈劇場、一當代舞團 YiLab.、黃翊工作室+、何曉玫MeimageDance

現代舞 编辑

流浪舞蹈劇場、三十舞蹈劇場、麥提舞團、三意傳統藝術研創室、太古踏舞團、水影舞集、世紀當代舞團、古名伸舞團、台北越界舞團、布拉&芳宜舞團、種子舞團、白舞寺當代舞團、光環舞集舞蹈團、谷慕特舞蹈劇場、林向秀舞團、迪迪舞蹈劇場、風之舞形舞團、庭竹藝術舞蹈團、組合語言舞團、無垢舞蹈劇場雲門舞集、新古典舞團、極至體能舞蹈團、舞工廠舞團、舞蹈空間舞蹈團、潔兮杰舞團、稻草人現代舞蹈團、蕭靜文舞蹈團、靜力劇場、頑筑舞笈、舞次方舞蹈工坊

芭蕾舞

羅德芭蕾舞團[66]、台北芭蕾舞團、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帝國十一芭蕾舞團、、高雄城市芭蕾舞團、蘭陵古典芭蕾舞團、雪璟青少年舞團、飛舞塾

民族舞蹈 编辑

歐陽慧珍舞蹈團、精華舞集團、中華藝術舞蹈團、文盈藝術舞蹈團、台北民族舞團、台南民族舞團、台灣原住民原緣文化藝術團、亦姬舞蹈團、紅瓦民族舞蹈團、原舞者、敦煌古典舞集、雅風舞集、雲舞者舞蹈團、雲之彩民族舞蹈團、新世紀文化藝術團、豫和舞耘、藝姿舞蹈團、藝苓舞集、蘭陽舞蹈團、奧羅土風舞工作群、楓采土風舞社、文化舞者、雪璟青少年舞團、惠風舞蹈工作室、飛舞塾

流行舞蹈 编辑

台北踢踏舞團、台北爵士舞團、吳佩倩舞極舞蹈團、迷火佛拉明哥舞坊、高雄踢踏舞團、精靈幻舞舞團、爵劇影色舞團

綜合 编辑

創舞極致舞團、舞魅阿拉伯舞蹈學校、爵代舞蹈劇場、安國舞蹈團、赤山表演藝術坊、妙璇舞蹈團、芯蕾舞蹈團、悅舞兒童舞蹈團、天使樂舞劇場、心悅舞蹈劇團、吉賽兒舞蹈團、汎美舞蹈團、余欣舞蹈團、竹塹舞人舞蹈劇場、快樂兒童舞蹈團、沅舞藝術舞蹈團、明日之星舞蹈團、肢體音符舞團、飛雲舞蹈劇場、飛鈴表演藝術團、桃園舞蹈團、高雄市爵士芭蕾舞團、高雄囝仔舞團、高雄兒童踢踏舞團、清翔舞蹈研究社、雪璟青少年舞團、惠風舞蹈團、新生代舞蹈團、頑茿舞集、廖末喜舞蹈劇場、舞鈴少年、瓊瑢舞蹈團、靈龍舞蹈團、員林漢心民族舞團

參見 编辑

台灣表演藝術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宋, 文薰. 長濱文化. 中國民族學通訊. 1969, 9: 1-27. 
  2. ^ 林玫君、盧昭惠. 臺灣藝術教育史.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2008: 163–214. ISBN 9789860147469. 
  3. ^ 3.0 3.1 盧玉珍. 現代性與台灣當代舞蹈映像:由迷戀「中國」到迷戀「福爾摩莎」. 文化研究. 2013-11-27, (18). 
  4. ^ 族群(國情簡介-人民). 行政院. [2023-01-30]. (原始内容于2021-03-01). 
  5. ^ 連, 容仕. 平埔族裔身分認定─以我國法制為中心. 國立政治大學. 2021. doi:10.6814/NCCU202100258. 
  6. ^ 趙綺芳. 原住民舞蹈. 台灣大百科全書. 原文發表日期 [203.1.30]. (原始内容于2023-01-30). 
  7. ^ 陳揚威. 現代舞與文化認同 當代臺灣原住民編舞者研究. 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學刊 (南華大學) –通过臺灣博碩士論文網. 
  8. ^ 田, 哲益. 台灣原住民歌謠與舞蹈. 武陵. 2002. ISBN 9789573512035. 
  9. ^ 陳維玠. 除草完工祭 卑南族婦女節 陸續登場. 台東電子報. 2022-03-20 [2023-05-12]. (原始内容于2023-05-14) (中文(臺灣)). 
  10. ^ 黃國超. 反共救國莫忘山地歌舞.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獻. 2016, (30): 6. 
  11. ^ 陳, 雅萍. 中華民國發展史‧文學與藝術. 國立政治大學. 2011: 314. ISBN 9789860297010. 
  12. ^ 12.0 12.1 徐, 瑋瑩. 「體」現中國?:1950-1960年代威權統治下的臺灣民族舞蹈與創作能動性. 中央研究院. 2018, (26): 21. doi:10.6752/JCS.201807_(26).0002. 
  13. ^ 一切感動,都從這裡開始─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表演的根脈源流 《我們都是原舞者—原舞者30週年特展》盛大開幕. 非池中藝術網. [2023-08-16]. (原始内容于2023-08-16). 
  14. ^ 陳, 揚威. 現代舞與文化認同─當代臺灣原住民編舞者研究. 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學刊. 2003: 54. 
  15. ^ 關於蒂摩爾. 蒂摩爾古薪舞集. [2023-01-30]. (原始内容于2022-12-20). 
  16. ^ 關於BDC. 布拉瑞揚舞團. [2023-01-30]. (原始内容于2023-03-12). 
  17. ^ 部落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回鄉舞出母體文化!在舞蹈中找到發聲的自信. La Vie. [2023-05-12]. (原始内容于2023-05-12) (中文(繁體)). 
  18. ^ 瓦旦.督喜用身體當作舞台. 台灣光華雜誌 Taiwan Panorama. [2023-05-12]. (原始内容于2016-05-12) (中文(臺灣)). 
  19. ^ 吳, 梨華. 從明清臺灣的移民史-探尋台灣姓氏文化的根源. 臺灣源流. 2011, (54-55): 39-50. doi:10.29821/TH.201103.0006. 
  20. ^ 陳新瑜. 1949年以降 台灣傳統戲曲發展初探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Taiwanese Traditional Opera in 1949. 中文文學系博士論文 (東吳大學). 2018-06. 
  21. ^ 邱坤良. 時空流轉,劇場重構:十七世紀臺灣戲劇與戲劇中的臺灣 Journal of Theater Studies. 戲劇研究: 1-32. doi:10.6257/JOTS.2013.12001. 
  22. ^ 徐, 瑋瑩. 「體」現中國?:1950-1960年代威權統治下的臺灣民族舞蹈與創作能動性. 中央研究院. 2018, (26): 21. doi:10.6752/JCS.201807_(26).0002. 
  23. ^ 蕭, 義玲. 「文化清潔運動」與五○年代官方文藝論述下的主體建構-一個詮釋架構的反思.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2011, (9): 139-171. 
  24. ^ 石, 志如. 舞蹈刊物研究之芻議:以《民族舞蹈》跨文化議題為例. 台灣舞蹈研究 (台灣舞蹈研究學會). 2020, (15): 93 –通过華藝學術資料庫. 
  25. ^ 林巧棠. 假如我是一隻海燕 從日治到解嚴,臺灣現代舞的故事. 台北市: 衛城. 2020: 44–47. ISBN 9789869681742. 
  26. ^ 26.0 26.1 林巧棠. 1945-1990s 台灣現代舞蹈流變小史. PAR表演藝術. 國家兩廳院. [2023-02-09]. (原始内容于2023-02-09). 
  27. ^ 徐麗紗. 臺灣藝術教育史.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2008: 1–104. ISBN 9789860147469. 
  28. ^ UN Yearbook. United Nations Multimedia, Radio, Photo and Television: 132. [2019-03-05]. (原始内容于2019-03-06) (英语). Thereupon,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29. ^ 張, 權毅. 《中華民國青年友好訪問團》時代性意義之探討─以1992年美國與大陸團為例. 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9: 35-36. 
  30. ^ 認識青訪協會. 青訪協會. 2020-10-22 [2023-08-17]. (原始内容于2023-08-17) (中文(臺灣)). 
  31. ^ 中華青年友好訪問團. 台灣光華雜誌. [2023-08-17] (中文(臺灣)). 
  32. ^ 法律白話文運動、故事編輯部. 中華民國斷交史. 台北: 聯合文學. 2019. ISBN 9789863232889. 
  33. ^ 傅裕惠. 補助與政策影響觀察|成果綜述|現代戲劇專題|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20 [2023-08-17]. (原始内容于2023-08-17) (中文(臺灣)). 
  34. ^ 蔡富澧. 深耕臺灣民族舞蹈的園丁—蔡麗華. 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 (台灣身體文化學會). 2017, (12): 176 [2023-01-30]. (原始内容于2023-01-30). 
  35. ^ 徐, 瑋瑩. 舞蹈、跨域與反殖民:從台灣首位現代舞者林明德赴日拜崔成喜為師,考察日治時期台灣舞蹈史. 台中市: 藝術與文化論衡. 2016: 91. 
  36. ^ 蔡瑞月. 蕭渥廷主編 , 编. 台灣舞蹈的先知—蔡瑞月口述歷史. 台北市: 文建會. 1998.4: 44. ISBN 9789570214703. 
  37. ^ 張中煖. 手舞足蹈 台灣舞蹈躍動百年 (PDF). 美育. 2011, (180): 36-43. 
  38. ^ 江映碧. 台灣現代舞. 台北市: 五南圖書. 1999: 205–206. ISBN 9789571159263. 
  39. ^ 許劍虹. 美國用《租借法案》拉了中華民國一把,也為雙方長達80年的合作拉開序幕. 關鍵評論網. 2021. (原始内容于2022-05-23) (中文(臺灣)). 
  40. ^ 張子午. 退後原來是向前──45年後,由歷史浪尖回歸的雲門《薪傳》. 報導者. [2023-08-17]. (原始内容于2023-08-17) (中文(臺灣)). 
  41. ^ 蔡瑞月. 蕭渥廷主編 , 编. 台灣舞蹈的先知—蔡瑞月口述歷史. 台北市: 文建會. 1998.4: 126. ISBN 9789570214703. 
  42. ^ 歐, 建平. 台灣舞蹈概略. 向舞者致敬:全球頂尖舞團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信實文化. 2008. ISBN 9789868391765. 
  43. ^ 現代舞大師王仁璐分享藝術舞蹈人生. 關渡通訊. 2010-09-15 [2023-01-30]. (原始内容于2023-01-30). 
  44. ^ 邱祖胤. 引進葛蘭姆 王仁璐催生現代舞. 中時新聞網. 2009-11-03 [2023-08-17]. (原始内容于2023-08-17) (中文(臺灣)). 
  45. ^ 吳, 子淯. 舞禁之下的身體政治-台灣戒嚴時期(1949-1987)的跳舞身體及其抵抗. 台灣文學系學術論文. 
  46. ^ 盧健英. 舞過半世紀,讓身體述說歷史 回顧台灣舞蹈五十年. PAR表演藝術. [2023-08-17]. (原始内容于2023-08-17) (中文(繁體)). 
  47. ^ 趙玉玲. 雲門舞集. 台灣大百科全書. 2010-01-18 [2023-01-30]. (原始内容于2023-01-30). 
  48. ^ 江昭倫. 雲門50週年重現《薪傳》 林懷民揭當年秘辛. 中央廣播電台. 2022-12-16 [2023-01-30]. (原始内容于2023-01-30). 
  49. ^ 莫嵐蘭. 臺灣現代舞賞析(上). 藝學網. 2012-03-15 [2023-01-30]. (原始内容于2023-01-30). 
  50. ^ 洪, 家寧. 台灣60 關鍵與超越一甲子以來 推動台灣起飛與超越的關鍵人、事、物. 天下雜誌. 2009, (427). ISSN 1015-2784. 
  51. ^ 徐瑋瑩. 【解嚴三十】舞蹈藝術的狂飆年代. 關鍵評論網. 2017-07-14 [2023-08-17]. (原始内容于2023-08-17) (中文(臺灣)). 
  52. ^ 陳雅萍. 主體的叩問:現代性、歷史、台灣當代舞蹈. 臺北市: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011-11-01: 175. ISBN 9789860297799. 
  53. ^ 張, 懿文. 編舞轉向? 從皇冠藝術節到台灣當代跨域舞蹈. 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54. ^ 舞蹈勢力新開展──. PAR表演藝術. [2023-05-12]. (原始内容于2023-05-12) (中文(臺灣)). 
  55. ^ 第23屆台北文化獎得主揭曉,封德屏、陳錫煌、舞蹈空間舞團、董事長樂團獲獎. 典藏ARTouch.com. 2019-08-21 [2023-08-17]. (原始内容于2023-05-28) (中文(臺灣)). 
  56. ^ 劉蘊芳. 舞蹈界愚公──劉紹爐的光環舞集. 台灣光華雜誌. [2023-08-17] (中文(臺灣)). 
  57. ^ 劉嫈楓. 以生命空緩起舞 無垢林麗珍. 台灣光華雜誌. [2023-08-17] (中文(臺灣)). 
  58. ^ 王凌莉. 二十一世紀之舞東方紅. PAR表演藝術. [2023-08-17]. (原始内容于2023-08-17) (中文(繁體)). 
  59. ^ 盧玉珍 (编). 舞蹈、文化與社會:從動作到行動Dance, Culture and society:From Movement to action. Taiwan Dance Research (Taiwan Dance Research Society). doi:10.6303/TDRJ. 
  60. ^ 林, 祺政; 王, 雲幼. 臺灣當代舞蹈與新數位科技結合之製作探討. 台灣舞蹈研究. doi:10.6303/TDRJ.201212_(7).0004. 
  61. ^ 黃, 貞玲. 無限可能的美麗想像—淺談舞蹈與科技. 美育雙月刊: 90. 
  62. ^ Feng, Scarlett. 獨一無二的星光饗宴!新媒體表演藝術家蘇文琪聯手一當代舞團,打造全新互動式藝術體驗. Tatler Asia. [2023-08-17]. (原始内容于2023-11-04) (中文(繁體)). 
  63. ^ 黃翊:舞蹈融入科技,跨界驚豔世界. 遠見雜誌. 2017-01-06 [2023-08-17]. (原始内容于2023-08-17) (中文(臺灣)). 
  64. ^ Taiwan's dance troupe Anarchy Dance Theatre invited to perform in France. Global Outreach. 2023-01-19 [2023-08-17]. (原始内容于2023-08-17) (英语). 
  65. ^ 台灣當代科技表演藝術環境樣貌的發展與未來想像. 廣藝基金會. [2023-08-17]. (原始内容于2023-08-17). 
  66. ^ 羅德芭蕾舞團. [2023-07-19]. (原始内容于2023-07-19). 

台灣舞蹈,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10月19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包含目錄介紹內容, 2023年5月16日, 請協助改善此條目以更符合列表規範, 若此條目難以改善, 請考慮將其刪除, 臺灣臺灣概況, 臺灣人民, 臺灣人.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10月19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台灣舞蹈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包含目錄介紹內容 2023年5月16日 請協助改善此條目以更符合列表規範 若此條目難以改善 請考慮將其刪除 臺灣臺灣概況 臺灣人民 臺灣人口 臺灣經濟 臺灣奇蹟 臺灣能源 臺灣交通 臺灣政區 臺灣城市 臺灣政治 臺灣政府 臺灣政黨 臺灣選舉 臺灣法律 臺灣總統 臺灣外交 臺灣軍事 臺灣族群 臺灣原民 臺灣人權 臺灣權益 臺海現狀 臺灣問題 臺灣紀錄 臺灣之最 臺灣第一列表臺灣文化 臺灣語言 臺灣文學 臺灣宗教 臺灣喪葬 臺灣古蹟 臺灣遺址 臺灣國寶 民俗文物 臺灣節日 民俗陣頭 臺灣教育 臺灣體育 臺灣媒體 臺灣郵票 臺灣料理 臺灣茶藝 臺灣小吃 臺灣夜市 臺灣建築 臺灣眷村 文化活動 觀光景點 購物中心 百貨公司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臺灣歷史建築百景 臺灣流行文化臺灣藝術 臺灣音樂 臺灣舞蹈 臺灣戲劇 臺 劇 臺灣電影 臺灣攝影 臺灣漫畫 臺灣動畫臺灣地理 臺灣天文 臺灣氣候 臺灣地質 臺灣地震 臺灣斷層 臺灣火山 臺灣生態 臺灣濕地 臺灣山峰 臺灣山脈 臺灣湖泊 臺灣水庫 臺灣河流 臺灣溫泉 臺灣島嶼 臺灣海岸 特有生物 保育物種 棲息環境 保護 區 臺灣國家自然公園 臺灣國家森林遊樂區 臺灣國家級風景特定區 臺灣直轄市風景特定區 縣市級風景特定區臺灣歷史 史前時期 原住民聯盟與政權 荷西時期 明鄭時期 清治時期 日治時期 中華民國時期 各分類歷史臺灣主題首頁臺灣位處中國大陸 日本與東南亞島國之間 為聯繫印太各國海上交通的樞紐 台灣的族群活動最早從舊石器時代的臺東縣長濱文化開始 1 之後歷經1624 1662年的荷治時期 1661 1683的明鄭時期 1895 1945的日治時期 1949以後國民政府來台至今 以身體為主要傳達媒介的舞蹈 與人類族群活動密不可分 台灣的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 使每個時期台灣舞蹈的形式樹立與轉變 都和政治 經濟 社會 文化息息相關 2 台灣舞蹈可粗分為台灣民俗舞蹈和現代舞兩大類 民俗舞蹈強調台灣文化傳承 例如排灣族的八部舞 魯凱族的熊鷹舞等 也有後來加入的八家將 新港舞步 陣頭等舞蹈 台灣舞蹈的特色在於多元面貌 同時也融合了宗教元素 除了台灣民俗舞蹈外 現代舞在台灣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其中雲門舞集最為著名 3 目录 1 臺灣原住民樂舞 2 臺灣民族舞蹈 3 臺灣劇場舞蹈 4 台灣舞團 4 1 當代舞 4 2 現代舞 4 3 民族舞蹈 4 4 流行舞蹈 4 5 綜合 5 參見 6 參考資料臺灣原住民樂舞 编辑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和語言屬於南島語族 據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統計 臺灣有16個原住民族 4 除了平埔族 其他原住民族居住環境偏僻且自給自足 因此這些部族得以保存與延續他們各具特色的語言 文化 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 5 原住民舞蹈通常是集體歌舞形式 動作重複性高 舞蹈根據目的和場合分為祭典 社會儀禮和生活娛樂等類型 由於原住民信奉泛靈信仰 祭典舞蹈是部落集體強化儀式時所跳的舞蹈 具有嚴格的禁忌 規範和完整的結構 6 如賽夏族 矮靈祭 排灣族 五年祭 阿美族 捕魚祭 和 豐年祭 達悟族 飛魚祭 卑南族 大獵祭 等 7 社會儀禮舞蹈是指因特定的人 事 物而唱跳的歌舞 例如出生 成年 婚禮 新屋落成 死亡等儀禮 相較於祭典舞蹈 這類歌舞沒有嚴格的規範 而是依據儀禮的特質在表現上有所不同 例如 屏東縣春日鄉排灣族的 祝婚舞 新人和祝婚的族人圍成半圓 交互拉手 以同一個舞步循環合歌而舞 8 生活娛樂舞蹈是在日常生活中跳的舞蹈 形式不拘一格 例如 卑南族的婦女們在春季農忙時組成 鋤草互助團 輪流到各家幫忙鋤草 同時會有領唱帶領唱歌跳舞 9 在日治時期 日本學者收集了許多臺灣原住民樂舞的田野採集相關文獻 使得這些文化得以保存 10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後 來自中國的舞蹈家李天民 高棪等人被派往進行 山地歌舞 的採集 並為傳統山地歌舞注入新時代精神 11 在1952年這些研究採集來的傳統山地歌舞經過重新改編 成為迎賓和軍中康樂活動 12 隨著原住民族群意識的興起 傳統的 山地歌舞 被正名為 原住民樂舞 回歸體現原民文化主體的樂舞 3 1991年成立的 原舞者 舞團由阿美族懷劭和卑南族斯乃泱16位原住民青年組成 13 進入部落學習傳統樂舞 整理出各部族的祭儀舞蹈與傳統樂舞 將其帶入劇場藝術殿堂 讓原住民舞蹈擺脫過去康樂舞蹈與迎賓舞蹈的形象 14 許多具原住民身分的舞蹈家回到部落 結合部落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舞蹈 創作出別具特色的舞蹈作品 例如 來自屏東縣排灣族部落的 蒂摩爾古薪舞集 由舞蹈專業科系畢業的路之 瑪迪霖及巴魯 瑪迪霖姊弟接棒 轉型成為臺灣首支以排灣族當代舞為主體的全職舞團 15 同樣是排灣族的前雲門舞者布拉瑞揚 帕格勒法 回到臺東家鄉成立 布拉瑞揚舞團 16 帶領舞者們走進山裡勞動 臨岸吟唱 在非典型的場域接受訓練 發展編創出不同風格的作品 17 太魯閣族的瓦旦 督喜是前 原舞者 舞團的團長 在花蓮縣成立 TAI身體劇場 將跨部族的樂舞腳步編成 腳譜 做為作品動作語彙的基礎 創作出回應當代與傳統的表演作品 18 臺灣民族舞蹈 编辑1661年明鄭時期之始 中國大陸閩粵沿海居民來臺移墾 帶進故鄉的俗民文化信仰 19 廟宇祭儀慶典等演出活動提供安定人心 酬神娛人功能 當時盛行地方戲曲有南管 北管 潮州戲 歌仔戲 布袋戲 傀儡戲 皮影戲 以及民間雜耍 車鼓 牛犁等歌舞小戲 由聚落居民組織的自衛隊所發展的 藝陣 活動 亦將地方歌舞小戲融入其中 20 這些戲曲元素與藝陣活動 提供了日後臺灣民族舞蹈的基礎 21 國民政府遷臺後的1950年代 是臺灣民族舞蹈的萌芽期 22 總統蔣中正提出 發揚民族文化 復興中華樂舞的訓示 等政令 23 1952年 中華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 中華民國舞蹈學會前身 奉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指示成立 由何志浩中將擔任主任委員及創會理事長 負責推行全民舞蹈教育 24 1954年 委員會承辦 臺灣地區中華民族舞蹈比賽 有留日背景的舞蹈家辜雅棽 李淑芬 蔡瑞月 林香芸等人響應號召 以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素材編 25 舞 來自中國大陸的舞蹈家李天民 高梓 高棪 劉鳳學等人 除在校擔任教職 著手研究中國傳統舞蹈 也前往原住民部落採集樂舞做為編創元素 12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發 由於政府對於中華文化的推廣 26 許多編舞家和舞者開始探索中華傳統文化的舞蹈元素 例如蔡瑞月的 苗女弄杯 李彩娥的 王昭君 高棪的 宮燈舞 等 這些作品經過時間淬鍊 成為臺灣民俗舞蹈的經典之一 在這段時期 編舞家和舞者們開始從中國大陸和日本的舞蹈中吸取靈感 並且融入了台灣本土文化元素 逐漸地建立出臺灣民族舞蹈的雛型 27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28 教育部長蔣彥士有感於實質外交工作的重要 於1974年成立 青年友好訪問團 29 由來自臺灣各大專院校的學生擔任文化親善大使 表演中華文化特色如武術 京劇和民族舞蹈等 走訪世界各國 30 李天民 林懷民 許惠美 蔡麗華 李英秀 王玉英 賴秀峰等人皆擔任過節目編導 31 1979年1月1日 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 接連的外交失利 中華傳統文化繼承者 的正統性也遭到質疑 取而代之的是對 臺灣主體性 的探尋 32 1988年 首任文建會主委陳奇祿計劃成立 呈現臺灣傳統文化為主體的表演劇場 33 蔡麗華接受救國團委託製作 民俗之夜 百場演出 繼而成立 台北民族舞蹈團 透過收集臺灣地方廟會的民俗藝陣素材 再加以編舞創作 成為在國際舞壇上備受矚目的作品 34 臺灣劇場舞蹈 编辑在日治時期 台灣承接了日本的舞蹈潮流 1930年 日本現代舞先驅石井漠與高田世子率團訪臺 1936年 韓籍舞蹈家崔承喜的舞團也來臺演出 他們的作品形式自由 融合了當地文化元素 並具有現代風格 當時有不少台灣舞蹈家赴日習舞 如林明德 許清浩 林香芸 蔡瑞月 李彩娥 李淑芬 辜雅棽等人 35 他們回臺後相繼開班授課 教授舞蹈類型相當多元 36 包括芭蕾舞 現代舞 山地歌舞 原住民樂舞 客家舞蹈及中國古典舞和娛樂性舞蹈等 37 這些豐富的舞蹈課程 透過官辦競賽和展演 成為奠定台灣舞者優異技巧的基石 3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中華民國政府接受了美國的長期經濟援助 39 1967年 美國國務院推薦保羅 泰勒舞團 英语 Paul Taylor Dance Company Paul Taylor Dance Company 來臺演出 引起了相當大的迴響 40 蔡瑞月的 中華舞蹈社 也邀請旅美現代舞蹈家黃忠良來台 並邀請美國現代舞家金麗娜 Eleanor King 教授美國朵麗絲 韓福瑞 英语 Doris Humphrey Doris Humphrey 的現代舞蹈系統 41 游好彥 林懷民 崔蓉蓉 陳學同 雷大鵬 林絲緞 林麗珍等人先後前往參加工作坊學習 42 1967年 有 中國瑪莎葛蘭姆 之稱的王仁璐 在戲曲專家俞大綱的策劃下 開設舞蹈工作坊 舉辦 現代舞展 並編創新舞作 白娘子 陳學同 盧志明 林懷民 許常惠 史惟亮皆參與演出 由聶光炎負責燈光設計 43 這是台灣首次舉辦現代舞展 也是美國瑪莎 葛蘭姆 Martha Graham 現代舞技巧首度帶入台灣 44 在臺灣戒嚴時期 現代舞因為政治環境的影響而逐漸被邊緣化 導致許多舞者紛紛前往歐美國家追尋更自由的舞蹈環境 45 其中 原文秀 林懷民 崔蓉蓉 陳學同等舞者前往美國留學 而游好彥則前往西班牙進修 46 後來 原文秀成為艾文 艾利舞團 英语 Alvin Ailey American Dance Theater Alvin Ailey American Dance Theater 的首席女舞者 而游好彥也成為瑪莎 葛蘭姆舞團 英语 Martha Graham Dance Company Martha Graham Dance Company 首位華人舞者 26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林懷民創立了 雲門舞集 口號為 中國人作曲 中國人編舞 中國人跳舞給中國人看 47 1978年12月16日 雲門舞作 薪傳 首演當天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 48 1976年 劉鳳學創立 新古典舞團 並致力於唐樂舞的重建 原住民樂舞的重現與再創 現代舞及中國現代舞的編創 在此期間 臺灣舞團的作品多以歐美現代舞語彙融合中國經典題材為主 例如 雲門舞集 的 白蛇傳 新古典舞團 的 漁歌子 以及 游好彥舞團 的 魚玄機 等作品 49 1980年代後期 台灣逐步走向開放解嚴 開放報禁 黨禁 工運 學運 婦女運動等社會運動風起雲湧 50 也開啟舞蹈多元展現的可能性 51 1994年10月 臺北捷運系統行控中心即將動土 舞蹈家蔡瑞月的 中華舞蹈社 因承租在預定地上面臨拆除命運 許多藝文團體於此處集結 以 1994年台北藝術運動 從這個黃昏到另一個黃昏 為主題 舉辦24小時馬拉松式的藝術嘉年華 以及行為表演 我家在空中 在颱風來襲當日仍懸吊舞者到15層樓高度 共同為保留舞蹈社請命 52 1984年 舞蹈空間藝術總監平珩以跨領域展演為核心 策辦了 皇冠 迷你 藝術節 53 並且開辦由香港 東京 墨爾本及臺灣四地跨國合作的 小亞細亞舞蹈網絡 54 以促進舞蹈和戲劇之間的交流 1989年 舞蹈空間 正式成立 作品形式跨界多元 55 在這個時期 臺灣舞團 光環舞集 的 奧林匹克 56 無垢舞蹈劇場 的 醮 57 太古踏舞團 的 生之曼陀羅 在國際間都表現亮眼 58 自千禧年以來 臺灣的劇場舞蹈逐漸開始探索更多元的題材和元素 例如生態環保 當代馬戲 融合街舞 踢踏舞 爵士舞蹈 佛朗明哥等不同風格的舞團 也有一些團體以臺灣地方意識為題材 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如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 小事製作 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壞鞋子舞蹈劇場 59 當科技和藝術相互融合 台灣的舞蹈場景也展現出了無限的想像力 60 2001年 曾在好萊塢製作電影特效的陳瑤和 影舞集表演印象團 與 古舞團 及 舞蹈空間 共同製作 非愛情故事 這部多媒體音樂劇場融合了影音動畫和舞者肢體 被視為台灣的第一部大型科技表演藝術作品 政府和民間共同推動下 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於2010年首次舉辦了 台北數位藝術表演獎 61 此外 廣藝基金會也推出了 廣藝科技表演藝術節 以培養跨域人才 在這個領域中 蘇文琪的 一當代舞團 62 黃翊的 黃翊工作室 63 謝杰樺的 安娜琪舞蹈劇場 64 都有不錯的發展 65 台灣舞團 编辑當代舞 编辑 小事製作 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 安娜琪舞蹈劇場 一當代舞團 YiLab 黃翊工作室 何曉玫MeimageDance 現代舞 编辑 流浪舞蹈劇場 三十舞蹈劇場 麥提舞團 三意傳統藝術研創室 太古踏舞團 水影舞集 世紀當代舞團 古名伸舞團 台北越界舞團 布拉 芳宜舞團 種子舞團 白舞寺當代舞團 光環舞集舞蹈團 谷慕特舞蹈劇場 林向秀舞團 迪迪舞蹈劇場 風之舞形舞團 庭竹藝術舞蹈團 組合語言舞團 無垢舞蹈劇場 雲門舞集 新古典舞團 極至體能舞蹈團 舞工廠舞團 舞蹈空間舞蹈團 潔兮杰舞團 稻草人現代舞蹈團 蕭靜文舞蹈團 靜力劇場 頑筑舞笈 舞次方舞蹈工坊芭蕾舞羅德芭蕾舞團 66 台北芭蕾舞團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 帝國十一芭蕾舞團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 蘭陵古典芭蕾舞團 雪璟青少年舞團 飛舞塾 民族舞蹈 编辑 歐陽慧珍舞蹈團 精華舞集團 中華藝術舞蹈團 文盈藝術舞蹈團 台北民族舞團 台南民族舞團 台灣原住民原緣文化藝術團 亦姬舞蹈團 紅瓦民族舞蹈團 原舞者 敦煌古典舞集 雅風舞集 雲舞者舞蹈團 雲之彩民族舞蹈團 新世紀文化藝術團 豫和舞耘 藝姿舞蹈團 藝苓舞集 蘭陽舞蹈團 奧羅土風舞工作群 楓采土風舞社 文化舞者 雪璟青少年舞團 惠風舞蹈工作室 飛舞塾 流行舞蹈 编辑 台北踢踏舞團 台北爵士舞團 吳佩倩舞極舞蹈團 迷火佛拉明哥舞坊 高雄踢踏舞團 精靈幻舞舞團 爵劇影色舞團 綜合 编辑 創舞極致舞團 舞魅阿拉伯舞蹈學校 爵代舞蹈劇場 安國舞蹈團 赤山表演藝術坊 妙璇舞蹈團 芯蕾舞蹈團 悅舞兒童舞蹈團 天使樂舞劇場 心悅舞蹈劇團 吉賽兒舞蹈團 汎美舞蹈團 余欣舞蹈團 竹塹舞人舞蹈劇場 快樂兒童舞蹈團 沅舞藝術舞蹈團 明日之星舞蹈團 肢體音符舞團 飛雲舞蹈劇場 飛鈴表演藝術團 桃園舞蹈團 高雄市爵士芭蕾舞團 高雄囝仔舞團 高雄兒童踢踏舞團 清翔舞蹈研究社 雪璟青少年舞團 惠風舞蹈團 新生代舞蹈團 頑茿舞集 廖末喜舞蹈劇場 舞鈴少年 瓊瑢舞蹈團 靈龍舞蹈團 員林漢心民族舞團參見 编辑台灣表演藝術參考資料 编辑 宋 文薰 長濱文化 中國民族學通訊 1969 9 1 27 林玫君 盧昭惠 臺灣藝術教育史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2008 163 214 ISBN 9789860147469 3 0 3 1 盧玉珍 現代性與台灣當代舞蹈映像 由迷戀 中國 到迷戀 福爾摩莎 文化研究 2013 11 27 18 族群 國情簡介 人民 行政院 2023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1 連 容仕 平埔族裔身分認定 以我國法制為中心 國立政治大學 2021 doi 10 6814 NCCU202100258 趙綺芳 原住民舞蹈 台灣大百科全書 原文發表日期 203 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1 30 请检查 access date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陳揚威 現代舞與文化認同 當代臺灣原住民編舞者研究 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學刊 南華大學 通过臺灣博碩士論文網 田 哲益 台灣原住民歌謠與舞蹈 武陵 2002 ISBN 9789573512035 陳維玠 除草完工祭 卑南族婦女節 陸續登場 台東電子報 2022 03 20 2023 05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5 14 中文 臺灣 黃國超 反共救國莫忘山地歌舞 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族文獻 2016 30 6 陳 雅萍 中華民國發展史 文學與藝術 國立政治大學 2011 314 ISBN 9789860297010 12 0 12 1 徐 瑋瑩 體 現中國 1950 1960年代威權統治下的臺灣民族舞蹈與創作能動性 中央研究院 2018 26 21 doi 10 6752 JCS 201807 26 0002 一切感動 都從這裡開始 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表演的根脈源流 我們都是原舞者 原舞者30週年特展 盛大開幕 非池中藝術網 2023 08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16 陳 揚威 現代舞與文化認同 當代臺灣原住民編舞者研究 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學刊 2003 54 關於蒂摩爾 蒂摩爾古薪舞集 2023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2 20 關於BDC 布拉瑞揚舞團 2023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2 部落編舞家布拉瑞揚 帕格勒法回鄉舞出母體文化 在舞蹈中找到發聲的自信 La Vie 2023 05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5 12 中文 繁體 瓦旦 督喜用身體當作舞台 台灣光華雜誌 Taiwan Panorama 2023 05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5 12 中文 臺灣 吳 梨華 從明清臺灣的移民史 探尋台灣姓氏文化的根源 臺灣源流 2011 54 55 39 50 doi 10 29821 TH 201103 0006 陳新瑜 1949年以降 台灣傳統戲曲發展初探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Taiwanese Traditional Opera in 1949 中文文學系博士論文 東吳大學 2018 06 邱坤良 時空流轉 劇場重構 十七世紀臺灣戲劇與戲劇中的臺灣 Journal of Theater Studies 戲劇研究 1 32 doi 10 6257 JOTS 2013 12001 徐 瑋瑩 體 現中國 1950 1960年代威權統治下的臺灣民族舞蹈與創作能動性 中央研究院 2018 26 21 doi 10 6752 JCS 201807 26 0002 蕭 義玲 文化清潔運動 與五 年代官方文藝論述下的主體建構 一個詮釋架構的反思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2011 9 139 171 石 志如 舞蹈刊物研究之芻議 以 民族舞蹈 跨文化議題為例 台灣舞蹈研究 台灣舞蹈研究學會 2020 15 93 通过華藝學術資料庫 林巧棠 假如我是一隻海燕 從日治到解嚴 臺灣現代舞的故事 台北市 衛城 2020 44 47 ISBN 9789869681742 26 0 26 1 林巧棠 1945 1990s 台灣現代舞蹈流變小史 PAR表演藝術 國家兩廳院 2023 0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2 09 徐麗紗 臺灣藝術教育史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2008 1 104 ISBN 9789860147469 UN Yearbook United Nations Multimedia Radio Photo and Television 132 2019 03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3 06 英语 Thereupon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張 權毅 中華民國青年友好訪問團 時代性意義之探討 以1992年美國與大陸團為例 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9 35 36 認識青訪協會 青訪協會 2020 10 22 2023 08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17 中文 臺灣 中華青年友好訪問團 台灣光華雜誌 2023 08 17 中文 臺灣 法律白話文運動 故事編輯部 中華民國斷交史 台北 聯合文學 2019 ISBN 9789863232889 傅裕惠 補助與政策影響觀察 成果綜述 現代戲劇專題 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20 2023 08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17 中文 臺灣 蔡富澧 深耕臺灣民族舞蹈的園丁 蔡麗華 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 台灣身體文化學會 2017 12 176 2023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1 30 徐 瑋瑩 舞蹈 跨域與反殖民 從台灣首位現代舞者林明德赴日拜崔成喜為師 考察日治時期台灣舞蹈史 台中市 藝術與文化論衡 2016 91 蔡瑞月 蕭渥廷主編 编 台灣舞蹈的先知 蔡瑞月口述歷史 台北市 文建會 1998 4 44 ISBN 9789570214703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張中煖 手舞足蹈 台灣舞蹈躍動百年 PDF 美育 2011 180 36 43 江映碧 台灣現代舞 台北市 五南圖書 1999 205 206 ISBN 9789571159263 許劍虹 美國用 租借法案 拉了中華民國一把 也為雙方長達80年的合作拉開序幕 關鍵評論網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23 中文 臺灣 張子午 退後原來是向前 45年後 由歷史浪尖回歸的雲門 薪傳 報導者 2023 08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17 中文 臺灣 蔡瑞月 蕭渥廷主編 编 台灣舞蹈的先知 蔡瑞月口述歷史 台北市 文建會 1998 4 126 ISBN 9789570214703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歐 建平 台灣舞蹈概略 向舞者致敬 全球頂尖舞團的過去 現在與未來 信實文化 2008 ISBN 9789868391765 現代舞大師王仁璐分享藝術舞蹈人生 關渡通訊 2010 09 15 2023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1 30 邱祖胤 引進葛蘭姆 王仁璐催生現代舞 中時新聞網 2009 11 03 2023 08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17 中文 臺灣 吳 子淯 舞禁之下的身體政治 台灣戒嚴時期 1949 1987 的跳舞身體及其抵抗 台灣文學系學術論文 盧健英 舞過半世紀 讓身體述說歷史 回顧台灣舞蹈五十年 PAR表演藝術 2023 08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17 中文 繁體 趙玉玲 雲門舞集 台灣大百科全書 2010 01 18 2023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1 30 江昭倫 雲門50週年重現 薪傳 林懷民揭當年秘辛 中央廣播電台 2022 12 16 2023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1 30 莫嵐蘭 臺灣現代舞賞析 上 藝學網 2012 03 15 2023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1 30 洪 家寧 台灣60 關鍵與超越一甲子以來 推動台灣起飛與超越的關鍵人 事 物 天下雜誌 2009 427 ISSN 1015 2784 徐瑋瑩 解嚴三十 舞蹈藝術的狂飆年代 關鍵評論網 2017 07 14 2023 08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17 中文 臺灣 陳雅萍 主體的叩問 現代性 歷史 台灣當代舞蹈 臺北市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011 11 01 175 ISBN 9789860297799 張 懿文 編舞轉向 從皇冠藝術節到台灣當代跨域舞蹈 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舞蹈勢力新開展 PAR表演藝術 2023 05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5 12 中文 臺灣 第23屆台北文化獎得主揭曉 封德屏 陳錫煌 舞蹈空間舞團 董事長樂團獲獎 典藏ARTouch com 2019 08 21 2023 08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5 28 中文 臺灣 劉蘊芳 舞蹈界愚公 劉紹爐的光環舞集 台灣光華雜誌 2023 08 17 中文 臺灣 劉嫈楓 以生命空緩起舞 無垢林麗珍 台灣光華雜誌 2023 08 17 中文 臺灣 王凌莉 二十一世紀之舞東方紅 PAR表演藝術 2023 08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17 中文 繁體 盧玉珍 编 舞蹈 文化與社會 從動作到行動Dance Culture and society From Movement to action Taiwan Dance Research Taiwan Dance Research Society doi 10 6303 TDRJ 林 祺政 王 雲幼 臺灣當代舞蹈與新數位科技結合之製作探討 台灣舞蹈研究 doi 10 6303 TDRJ 201212 7 0004 黃 貞玲 無限可能的美麗想像 淺談舞蹈與科技 美育雙月刊 90 Feng Scarlett 獨一無二的星光饗宴 新媒體表演藝術家蘇文琪聯手一當代舞團 打造全新互動式藝術體驗 Tatler Asia 2023 08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11 04 中文 繁體 黃翊 舞蹈融入科技 跨界驚豔世界 遠見雜誌 2017 01 06 2023 08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17 中文 臺灣 Taiwan s dance troupe Anarchy Dance Theatre invited to perform in France Global Outreach 2023 01 19 2023 08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17 英语 台灣當代科技表演藝術環境樣貌的發展與未來想像 廣藝基金會 2023 08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17 羅德芭蕾舞團 2023 07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7 19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台灣舞蹈 amp oldid 8012645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