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三法印

法印日语法印梵語Trilakṣaṇā dharmamudrā 或 Tri-dṛṣṭi-nimitta-mudrā),佛教術語,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靜」三項標準,大乘佛教認為可以用這三項標準來驗證教說是否屬於佛教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其內容可見於《雜阿含經》,但將這三種教說並列,稱為三法印,可最早追溯至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在南傳的上座部佛教中相對應的概念是三相(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南傳佛教將其作為一切萬法存在之徵。

字義

三法印中的「印」,可對應到梵語mudrā,是圖章、印章之意。如普光在《俱舍論記》中,認為三法印如同印章,可用來印證佛法,因此得名[1]

起源

三法印的內容最早出自《雜阿含經》中,諸比丘教導闡陀的內容,為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三者,但在《雜阿含經》中並未稱此為法印[2]。正式舉出三法印的名稱,則是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3],與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中[4]。印順法師認為,三法印是由三三昧發展而來[5]

龍樹《大智度論》中,將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三者,並列合稱三法印[6]

《成實論》中有相同記載[8],大乘佛教佛經中亦有記載[9]

其他法印說

諸佛教印

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聖法印

雜阿含經》中,將隨順三解脫門,觀察無常,離知見,得清淨見,稱之為「聖法印」[10][11][12]

瑜伽師地論》解釋了「聖法印」[13],由遍知無常等八相,出離過患,善遍知『一切法中無有我性』[14]

四法印

增壹阿含經》中將一切行無常、苦、無我,涅槃,並列為四法本末[15]。《瑜伽師地論》中,稱之為四種法嗢拖南(梵語Udāna):一切諸行皆是無常、苦,一切法無有我,涅槃寂静[16][17],此四者為佛菩薩欲令有情清淨,依三解脫門[18],而說的記事教導[19]

大智度論》中記載另一種法印,將無常、無我、無相與涅槃寂滅,四者合稱四法印[20]

五法印

根據《維摩詰經》,有五法印的說法,即無常(諸行無常),苦(諸漏是苦),空(諸法本空),無我(諸法無我),寂滅(涅槃寂靜)五者[21]

實相印

妙法蓮華經》中有實相印[22]天台宗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中,以諸法實相為一實相印,為大乘佛教的判準[23]

解說

漢傳佛教三法印印證佛經的真偽[24],最典型論述如智顗《妙法蓮華經玄義》:

  •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藉因緣所生之諸行法,當因緣變化時,即無法保有常恆不變之相。
  • 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亦即無有本來自在、不藉諸緣出生、常恆不變的本體;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
  • 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無有一切生死的煩惱與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來不去的般若中道體性義。

影響

三法印同時也是佛教與在其之前的婆羅門教以及其他沙門教派,相比較時的主要不同之處。佛教在許多方面,承襲或相似於婆羅門教和沙門傳統,如禪定頭陀行等,佛教反對苦行:悉達多太子雖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後來他覺悟到苦行非正道,不能解脫。於是捨棄苦行,另求正法[26]。三法印即是佛教與婆羅門教的不同處,三法印為佛所宣說,用來印證真如體性。

引用

  1. ^ 普光《俱舍論記》卷1:「經教雖多,略有三種,謂三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謂四法印:四法huo印即是諸法實相,此印諸法,故名法印。若順此印,即是佛經。若違此印,即非佛說。」
  2. ^ 雜阿含經》卷10〈262經〉:「佛般泥洹未久。……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3.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時摩竭魚聞是語已。於世尊所深生敬信。世尊即為說三句法。告言賢首。諸行皆無常。諸法悉無我。寂靜涅槃即證得諸法實相。是名三法印。」
  4. ^ 玄奘譯《法蘊足論》卷12:「於三法印,而起猶預:為一切行無常?為非一切行無常?為一切法無我?為非一切法無我?為涅槃寂靜?為非涅槃寂靜?」
  5. ^ 印順《空之探究》:「從空,無所有,無相,著重於正觀的三三昧,演化為空,無願,無相的三三昧,只是著重於 出世道的出發於厭離,終於不願後有生死的相續而解脫。在聖道中,依無常(苦)而引發的厭離 (無願),是有重要意義的。」
  6. ^ 大智度論》卷二十二
  7. ^ 大智度論》卷十五:復次菩薩雖未得無漏道,結使未斷。能信無漏聖法及三種法印。 一者,一切有為生法無常等印。 二者,一切無為生法無我等印。 三者,涅槃實相法印。 得道賢聖人自得自知。菩薩雖未得道,能信能受,是名「法忍」。
  8. ^ 《成實論》卷1〈法寶論初三善品〉:「又佛法中,有三法印:一切無我,有為諸法念念無常,寂滅涅槃。是三法印。」
  9. ^ 《蓮花面經》卷下:「佛告阿難,佛缽舍利所放光明,復更至於十方世界。於其光中,而說偈言:『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及寂滅涅槃,此三是法印。』」
  10. ^ 雜阿含經》卷3〈80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諦聽!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
  11. ^ 竺法護譯《佛說聖法印經》:「是時,佛告諸比丘:『聽!諸比丘!』……『當為汝說聖法印所應威儀,現清淨行,諦聽!善思念之!』佛言:『比丘!假使有人說不求空,不用無想,欲使興發至不自大禪定之業,未之有也。設使有人慕樂空法,志在無想,興發至要消除自大、憍慢之心禪定之業,此可致矣,輒如道願,普有所見,所以者何?慕樂於空,欲得無想、無慢自大見,於慧業皆可致矣。何謂比丘聖法印者,其聖法印所可更習,至清淨見?假使比丘處於閑居,若坐樹下空閑之處,解色無常,見色本無;已解無常,解至空無,皆為怳惚、無我、無欲,心則休息,自然清淨而得解脫,是名曰空。……得致柔順之定……以故謂言至於無想,故曰無欲……其心續存柔順之定,彼則見除所有貪婬、瞋恚、愚癡,是故,名曰無欲之定……曉了是者,乃知無本,得至降伏消一切起,得入道行,是乃逮致除於自大無慢放逸禪定之業,現清淨行,是則名曰由聖法印清淨之業,從始至終,究竟本末。』」
  12. ^ 施護譯《佛說法印經》:「佛告苾芻眾言:「汝等當知,有聖法印,我今為汝分別演說。……諸苾芻!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脫門,是諸佛根本法,為諸佛眼,是即諸佛所歸趣故。是故汝等,諦聽諦受,記念思惟,如實觀察。」
  13. ^ 雜阿含經》卷3〈80經〉:「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
  14. ^ 瑜伽師地論》:「復次、於諸行中,略有二種離增上慢、觀無我見。何等為二?一不善清淨,二善清淨。……當知此智,由二因緣,不善清淨。……由是因緣,作如是念,我今於空,能修能證,空是我有,由是空故,計我為勝。如空,無相及無所有,當知亦爾。……又由八相,能遍了知,遍了知故,除諸過患,當知是名,極善清淨,離增上慢,無我真智。
    1. 又於此中,已滅壞故,滅壞法故,說名無常。
    2. 諸業煩惱所集成故,說名有為。
    3. 由昔願力所集成故,名思所造。
    4. 從自種子現在外緣所集成故,說名緣生。
    5. 於未來世衰老法故,說名盡法。
    6. 死歿法故,說名歿法。
    7. 未老死來為疾病等種種災橫所逼惱故,名破壞法。
    8. 由依現量,能離欲故,能斷滅故,名於現法,得離欲法及以滅法。
    當知此中,除離欲法及以滅法,由所餘相,略觀三世所有過患,由所除相,觀彼出離。若由如是,過患出離,遍知彼識,名善遍知:『一切法中無有我性』,名諸法印。即此法印,隨論道理,法王所造,於諸聖身,不為惱害,隨喜能得一切聖財,由此自然吉安,超度生死廣大險難長道,是故亦名眾聖法印。」
    印順《雜阿含經論會編》:「若由如是過患、出離,遍知彼識,名善遍知。一切法中無有我性,名諸法印。」
  15. ^ 《增壹阿含經》卷18〈26 四意斷品〉:「今有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云何為四?一切諸行無常,是謂初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一切諸行苦,是謂第二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一切諸行無我,是謂第三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涅槃為永寂,是謂第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是謂,諸賢!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CBETA, T02, no. 125, p. 640, b13-19)
  16. ^ 瑜伽師地論》卷46:「復有四種法嗢拖南,諸佛菩薩欲令有情清淨故說。何等為四:一切諸行皆是無常,是名第一法嗢拖南。一切諸行皆悉是苦,是名第二法嗢拖南。一切諸法皆無有我,是名第三法嗢拖南。涅槃寂靜,是名第四法嗢拖南。諸佛菩薩多為有情,宣說如是法相應義,是故說名法嗢拖南。」
  17. ^ 菩薩地持經》卷8:「有四憂檀那法,諸佛菩薩為令眾生清淨故說。云何為四:一切行無常是憂檀那法,一切行苦是憂檀那法,一切法無我是憂檀那法,涅槃寂滅是憂檀那法。諸佛菩薩具足此法,復以此法傳授眾生,是名憂檀那。」
  18. ^ 瑜伽師地論》:「由三解脫門增上力故,當知建立四種法嗢拕南,謂空解脫門,無願解脫門,無相解脫門。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者,依無願解脫門,建立第一、第二法嗢拕南。一切法無我者,依空解脫門,建立第三法嗢拕南。涅槃寂靜者,依無相解脫門,建立第四法嗢拕南。」
  19. ^ 瑜伽師地論》:「教導略有十二。所謂事教。想差別教。觀自宗教。觀他宗教。不了義教。了義教。世俗諦教。勝義諦教。隱密教。顯了教。可記事教。不可記事教。……可記事教者。謂四種法嗢拕南教。即一切行無常。乃至涅槃寂靜。如是等類所有言教。……」
  20. ^ 《大智度論》卷22:「問曰。佛說聲聞法有四種實。摩訶衍中有一實。今何以故說三實。答曰。佛說三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無常即是苦諦集諦道諦說。無我則一切法說。寂滅涅槃即是盡諦。復次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CBETA, T25, no. 1509, p. 223, b3-10)
  21. ^ 《維摩詰所說經》卷1〈弟子品〉:「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
  22. ^ 《妙法蓮華經》卷1〈方便品〉:「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
  23. ^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8:「釋論云:『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說。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是魔說。』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若無實相印,是魔所說。」
  24. ^ 《俱舍論記》卷1:「若順此印即是佛經,若違此印即非佛說。」
  25. ^ 大正藏《妙法蓮華經玄義》卷八
  26. ^ 《長阿含經》卷12:「猶如有人行外苦行,非是如來所說正行,自以為樂,此是如來之所呵責。」

參見

三法印, 日语, 法印, 梵語, trilakṣaṇā, dharmamudrā, dṛṣṭi, nimitta, mudrā, 佛教術語,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靜, 三項標準, 大乘佛教認為可以用這三項標準來驗證教說是否屬於佛教正法, 有如世间印信, 用为证明, 故名法印, 其內容可見於, 雜阿含經, 但將這三種教說並列, 稱為, 可最早追溯至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在南傳的上座部佛教中相對應的概念是三相, 诸行无常, 诸行是苦, 诸法无我, 南傳佛教將其作為一切萬法存在之特徵, 目录, 字義, 起源,. 三法印 日语 法印 梵語 Trilakṣaṇa dharmamudra 或 Tri dṛṣṭi nimitta mudra 佛教術語 即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靜 三項標準 大乘佛教認為可以用這三項標準來驗證教說是否屬於佛教正法 有如世间印信 用为证明 故名法印 其內容可見於 雜阿含經 但將這三種教說並列 稱為三法印 可最早追溯至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在南傳的上座部佛教中相對應的概念是三相 诸行无常 诸行是苦 诸法无我 南傳佛教將其作為一切萬法存在之特徵 目录 1 字義 2 起源 3 其他法印說 3 1 諸佛教印 3 2 聖法印 3 3 四法印 3 4 五法印 3 5 實相印 4 解說 5 影響 6 引用 7 參見字義 编辑三法印中的 印 可對應到梵語 mudra 是圖章 印章之意 如普光在 俱舍論記 中 認為三法印如同印章 可用來印證佛法 因此得名 1 起源 编辑三法印的內容最早出自 雜阿含經 中 諸比丘教導闡陀的內容 為無常 無我 涅槃寂滅三者 但在 雜阿含經 中並未稱此為法印 2 正式舉出三法印的名稱 則是在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3 與說一切有部 法蘊足論 中 4 印順法師認為 三法印是由三三昧發展而來 5 龍樹 大智度論 中 將一切諸行無常 一切法無我 涅槃寂滅三者 並列合稱三法印 6 通達無礙 者 得佛法印故 通達無礙 如得王印 則無所留難 問曰 何等是佛法印 答曰 諸佛法印有三種 一者 有為法 念生滅皆無常 二者 一切無為 念不生皆無我 三者 寂滅涅槃 7 成實論 中有相同記載 8 大乘佛教佛經中亦有記載 9 其他法印說 编辑諸佛教印 编辑 七佛通戒偈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聖法印 编辑 雜阿含經 中 將隨順三解脫門 觀察無常 離慢知見 得清淨見 稱之為 聖法印 10 11 12 瑜伽師地論 解釋了 聖法印 13 由遍知無常等八相 出離過患 善遍知 一切法中無有我性 14 四法印 编辑 主条目 四法印 增壹阿含經 中將一切行無常 苦 無我 涅槃 並列為四法本末 15 瑜伽師地論 中 稱之為四種法嗢拖南 梵語 Udana 一切諸行皆是無常 苦 一切法無有我 涅槃寂静 16 17 此四者為佛菩薩欲令有情清淨 依三解脫門 18 而說的記事教導 19 大智度論 中記載另一種法印 將無常 無我 無相與涅槃寂滅 四者合稱四法印 20 五法印 编辑 根據 維摩詰經 有五法印的說法 即無常 諸行無常 苦 諸漏是苦 空 諸法本空 無我 諸法無我 寂滅 涅槃寂靜 五者 21 實相印 编辑 妙法蓮華經 中有實相印 22 天台宗智者大師在 法華玄義 中 以諸法實相為一實相印 為大乘佛教的判準 23 解說 编辑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佛學大辭典 三法印漢傳佛教以三法印印證佛經的真偽 24 最典型論述如智顗 妙法蓮華經玄義 釋論云 諸小乘經 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印之 即是佛說 修之得道 無三法印即是魔說 大乘經但有一法印 謂諸法實相 名了義經 能得大道 若無實相印是魔所說 25 诸行无常 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 过去有的 现在起了变异 现在有的 将来终归幻灭 藉因緣所生之諸行法 當因緣變化時 即無法保有常恆不變之相 诸法无我 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 无有我的实体 亦即無有本來自在 不藉諸緣出生 常恆不變的本體 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 涅槃寂静 是说涅槃的境界 無有一切生死的煩惱與痛苦 无为安乐 故涅槃是寂静的 具有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不一不異 不常不斷 不來不去的般若中道體性義 影響 编辑三法印同時也是佛教與在其之前的婆羅門教以及其他沙門教派 相比較時的主要不同之處 佛教在許多方面 承襲或相似於婆羅門教和沙門傳統 如禪定 頭陀行等 佛教反對苦行 悉達多太子雖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 後來他覺悟到苦行非正道 不能解脫 於是捨棄苦行 另求正法 26 三法印即是佛教與婆羅門教的不同處 三法印為佛所宣說 用來印證真如體性 引用 编辑 普光 俱舍論記 卷1 經教雖多 略有三種 謂三法印 一諸行無常 二諸法無我 三涅槃寂靜 謂四法印 四法huo印即是諸法實相 此印諸法 故名法印 若順此印 即是佛經 若違此印 即非佛說 雜阿含經 卷10 262經 佛般泥洹未久 諸比丘語闡陀言 色無常 受 想 行 識無常 一切行無常 一切法無我 涅槃寂滅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時摩竭魚聞是語已 於世尊所深生敬信 世尊即為說三句法 告言賢首 諸行皆無常 諸法悉無我 寂靜涅槃即證得諸法實相 是名三法印 玄奘譯 法蘊足論 卷12 於三法印 而起猶預 為一切行無常 為非一切行無常 為一切法無我 為非一切法無我 為涅槃寂靜 為非涅槃寂靜 印順 空之探究 從空 無所有 無相 著重於正觀的三三昧 演化為空 無願 無相的三三昧 只是著重於 出世道的出發於厭離 終於不願後有生死的相續而解脫 在聖道中 依無常 苦 而引發的厭離 無願 是有重要意義的 大智度論 卷二十二 大智度論 卷十五 復次菩薩雖未得無漏道 結使未斷 能信無漏聖法及三種法印 一者 一切有為生法無常等印 二者 一切無為生法無我等印 三者 涅槃實相法印 得道賢聖人自得自知 菩薩雖未得道 能信能受 是名 法忍 成實論 卷1 法寶論初三善品 又佛法中 有三法印 一切無我 有為諸法念念無常 寂滅涅槃 是三法印 蓮花面經 卷下 佛告阿難 佛缽舍利所放光明 復更至於十方世界 於其光中 而說偈言 一切行無常 一切法無我 及寂滅涅槃 此三是法印 雜阿含經 卷3 80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當說聖法印 及見清淨 諦聽 善思 若有比丘作是說 我得空 能起無相 無所有 離慢知見 者 此則善說 所以者何 若得空已 能起無相 無所有 離慢知見者 斯有是處 無常者 是有為行 從緣起 是患法 滅法 離欲法 斷知法 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 竺法護譯 佛說聖法印經 是時 佛告諸比丘 聽 諸比丘 當為汝說聖法印所應威儀 現清淨行 諦聽 善思念之 佛言 比丘 假使有人說不求空 不用無想 欲使興發至不自大禪定之業 未之有也 設使有人慕樂空法 志在無想 興發至要消除自大 憍慢之心禪定之業 此可致矣 輒如道願 普有所見 所以者何 慕樂於空 欲得無想 無慢自大見 於慧業皆可致矣 何謂比丘聖法印者 其聖法印所可更習 至清淨見 假使比丘處於閑居 若坐樹下空閑之處 解色無常 見色本無 已解無常 解至空無 皆為怳惚 無我 無欲 心則休息 自然清淨而得解脫 是名曰空 得致柔順之定 以故謂言至於無想 故曰無欲 其心續存柔順之定 彼則見除所有貪婬 瞋恚 愚癡 是故 名曰無欲之定 曉了是者 乃知無本 得至降伏消一切起 得入道行 是乃逮致除於自大無慢放逸禪定之業 現清淨行 是則名曰由聖法印清淨之業 從始至終 究竟本末 施護譯 佛說法印經 佛告苾芻眾言 汝等當知 有聖法印 我今為汝分別演說 諸苾芻 此法印者 即是三解脫門 是諸佛根本法 為諸佛眼 是即諸佛所歸趣故 是故汝等 諦聽諦受 記念思惟 如實觀察 雜阿含經 卷3 80經 無常者 是有為 行 從緣起 是患法 滅法 離欲法 斷知法 是名聖法印 知見清淨 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 知見清淨 瑜伽師地論 復次 於諸行中 略有二種離增上慢 觀無我見 何等為二 一不善清淨 二善清淨 當知此智 由二因緣 不善清淨 由是因緣 作如是念 我今於空 能修能證 空是我有 由是空故 計我為勝 如空 無相及無所有 當知亦爾 又由八相 能遍了知 遍了知故 除諸過患 當知是名 極善清淨 離增上慢 無我真智 又於此中 已滅壞故 滅壞法故 說名無常 諸業煩惱所集成故 說名有為 由昔願力所集成故 名思所造 從自種子現在外緣所集成故 說名緣生 於未來世衰老法故 說名盡法 死歿法故 說名歿法 未老死來為疾病等種種災橫所逼惱故 名破壞法 由依現量 能離欲故 能斷滅故 名於現法 得離欲法及以滅法 當知此中 除離欲法及以滅法 由所餘相 略觀三世所有過患 由所除相 觀彼出離 若由如是 過患出離 遍知彼識 名善遍知 一切法中無有我性 名諸法印 即此法印 隨論道理 法王所造 於諸聖身 不為惱害 隨喜能得一切聖財 由此自然吉安 超度生死廣大險難長道 是故亦名眾聖法印 印順 雜阿含經論會編 若由如是過患 出離 遍知彼識 名善遍知 一切法中無有我性 名諸法印 增壹阿含經 卷18 26 四意斷品 今有四法本末 如來之所說 云何為四 一切諸行無常 是謂初法本末 如來之所說 一切諸行苦 是謂第二法本末 如來之所說 一切諸行無我 是謂第三法本末 如來之所說 涅槃為永寂 是謂第四法本末 如來之所說 是謂 諸賢 四法本末 如來之所說 CBETA T02 no 125 p 640 b13 19 瑜伽師地論 卷46 復有四種法嗢拖南 諸佛菩薩欲令有情清淨故說 何等為四 一切諸行皆是無常 是名第一法嗢拖南 一切諸行皆悉是苦 是名第二法嗢拖南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是名第三法嗢拖南 涅槃寂靜 是名第四法嗢拖南 諸佛菩薩多為有情 宣說如是法相應義 是故說名法嗢拖南 菩薩地持經 卷8 有四憂檀那法 諸佛菩薩為令眾生清淨故說 云何為四 一切行無常是憂檀那法 一切行苦是憂檀那法 一切法無我是憂檀那法 涅槃寂滅是憂檀那法 諸佛菩薩具足此法 復以此法傳授眾生 是名憂檀那 瑜伽師地論 由三解脫門增上力故 當知建立四種法嗢拕南 謂空解脫門 無願解脫門 無相解脫門 一切行無常 一切行苦者 依無願解脫門 建立第一 第二法嗢拕南 一切法無我者 依空解脫門 建立第三法嗢拕南 涅槃寂靜者 依無相解脫門 建立第四法嗢拕南 瑜伽師地論 教導略有十二 所謂事教 想差別教 觀自宗教 觀他宗教 不了義教 了義教 世俗諦教 勝義諦教 隱密教 顯了教 可記事教 不可記事教 可記事教者 謂四種法嗢拕南教 即一切行無常 乃至涅槃寂靜 如是等類所有言教 大智度論 卷22 問曰 佛說聲聞法有四種實 摩訶衍中有一實 今何以故說三實 答曰 佛說三種實法印 廣說則四種 略說則一種 無常即是苦諦集諦道諦說 無我則一切法說 寂滅涅槃即是盡諦 復次有為法無常 念念生滅故 皆屬因緣無有自在 無有自在故無我 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 無相不著故 即是寂滅涅槃 CBETA T25 no 1509 p 223 b3 10 維摩詰所說經 卷1 弟子品 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 我即於後敷演其義 謂無常義 苦義 空義 無我義 寂滅義 妙法蓮華經 卷1 方便品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 無量眾所尊 為說實相印 妙法蓮華經玄義 卷8 釋論云 諸小乘經 若有無常 無我 涅槃三印印之 即是佛說 修之得道 無三法印即是魔說 大乘經但有一法印 謂諸法實相 名了義經 能得大道 若無實相印 是魔所說 俱舍論記 卷1 若順此印即是佛經 若違此印即非佛說 大正藏 妙法蓮華經玄義 卷八 長阿含經 卷12 猶如有人行外苦行 非是如來所說正行 自以為樂 此是如來之所呵責 參見 编辑 哲学主题 死亡主题 四法印 三三昧 涅槃谬误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三法印 amp oldid 7495024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