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头陀

頭陀梵語dhūta;或頭陀支,梵語、巴利語:dhutaṅga ),佛教用語,也音譯作杜多杜荼毒他投多偷多塵吼多,是基於中古漢語發音的音譯(中古漢語 頭 /du/ 陀 /da/),如兼顧意譯,可作抖擻淘汰抖拣洮汰浣洗[1],是佛教僧侶的一種修行方式,通常稱為頭陀行、頭陀事或頭陀功德(dhūta-guna)。修頭陀行的人的稱為“頭陀行者”。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摩訶迦葉就是頭陀第一。因他們長居阿蘭若,遠離人群,故又稱阿蘭若比丘,或森林比丘叢林比丘。又因嚴行托乞食之祖制,又名托缽僧

老挝琅勃拉邦

頭陀一詞傳到中土之後,廣泛的解釋中也指行腳乞食的出家人之意,那通常是行腳日语行脚天下,流落江湖,不理頭髮的苦行僧

簡介 编辑

頭陀,梵文意指修治、抖擻、棄除,也就是說要滌除煩惱與塵垢,捨卻不需要的衣、食、住來修練身心。由於古代印度的宗教裡一般的出家者大多是禁止所有欲(佔有慾),所以他們認為出家人為了修行功德,居所、飲食都不需要掛念,托缽乞食,堪受人天供養。這「三衣一缽」就是出家修行者最基本之物。

釋迦牟尼反對傳統沙門的各種苦行,但他同意僧團可以接受一部分使人少欲知足的傳統沙門修行方式,因此,他制定了頭陀修行法。與頭陀相對的,稱為聚落比丘,他們平常居住在城鎮或是聚落的近郊,與俗人混居。頭陀行的例外是結夏安居時期,頭陀行者需要回到僧團之中,參加誦戒布薩。在這段期間,除非經過上座長老的允許,僧人不得獨自居住或外出。

漢傳佛教中,頭陀法有十二項。此修行針對一般日常的生活立下十二種修行的條件,所以亦稱為『十二頭陀行』。南傳佛教則有十三項[2]。依據頭陀法,修行頭陀行只要生活上有最低的需求「三衣一缽」就足夠了。所謂「三衣一缽」是指僧伽梨、鬱多羅僧、安陀會的三衣(又稱為袈裟),與一個使用於飲食的缽。不同經典中,對於頭陀行規定的詳略不一[3]

傳至後世,頭陀行因為履行十二項規定,居無定所四處行腳乞食,所以一般也稱為這些修行者為頭陀,在世俗看法上這是佛教的苦行僧。

頭陀行 编辑

漢傳佛教《十二頭陀經》[4]記載,頭陀行有以下十二項,分別針對食、衣、住的規定。而這些只是制定修行的一種手段,並非目的,最終是為了修行功德以達成正果。

  1. 阿蘭若(阿蘭若處),居住在森林樹下,儘量離開塵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較安靜的場所。
  2. 常行乞食,受天、人供養,不為食而煩惱。
  3. 次第行乞,乞食不分貧富之家,沿門托缽。
  4. 每日一餐(受一食法),一日只吃一餐。
  5. 飲食節量,控制食量,不過食,缽中只受一團飯足矣。
  6. 過午不食(午後不得飲漿),過中午之後不得飲漿。
  7. 著弊衲衣,又作糞掃衣,穿著用廢棄的舊衣布料製成的衣服。
  8. 只蓄三衣(但三衣),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餘的衣物。
  9. 墓地宿止(塚間住),居住於墓地之間。
  10. 樹下修行(樹下止),在樹下修习佛法。
  11. 露天禪坐(在露地坐),擇空曠露天之地打坐
  12. 常坐不臥,長時間坐禪,不躺下睡觉

南傳佛教為頭陀十三支[2],《清淨道論》中比前者多出的是:

  1. 隨處住,不選擇居住的地方,隨自己游行所至而住。

頭陀十八物 编辑

 
這是現代日本和尚在路邊托缽的情境,他手上所拿的黑色碗就是缽,而他胸前背著的帶子就叫做頭陀袋,衣著為袈裟

漢傳佛教中,《梵網經》記載修行頭陀行者可以保有十八种道具,稱為頭陀十八物[5]。修行頭陀四處雲遊時,大乘比丘常會攜帶十八種道具,這就是頭陀十八物。這十八种分別是:楊柳枝(用以净牙)、澡豆(洗淨用的豆粉)、三衣(僧伽梨、鬱多羅僧、安陀會)、水瓶、缽、坐具、錫杖、香爐、香匣、漉水囊、手巾、小刀、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像等十八種。

參見 编辑

註釋與引用 编辑

  1. ^ 釋濟群《佛教的头陀苦行法》
  2. ^ 2.0 2.1 解脫道論·頭陀品》:「何者為頭陀,有十三法:二法衣相應,謂糞掃衣,及三衣;五法乞食相應,謂乞食,次第乞食,一坐食,節量食,時後不食;五法坐臥相應,一無事處坐,二樹下坐,三露地坐,四塚間坐,五遇得處;坐一勇猛相應有一種,謂常坐不臥。」
  3. ^ 僧伽婆羅譯《文殊師利問經》:「文殊師利!有眾生樂糞掃衣,我說糞掃衣;如是乞食,樹下坐、露地坐、阿蘭若塚間,一食,過時不食,遇得住處,三衣等,為教化彼,我說頭陀。」
  4. ^ 《佛說十二頭陀經》:「佛告迦葉。阿蘭若比丘。遠離二著形心清淨行頭陀法。行此法者。有十二事。一者在阿蘭若處。二者常行乞食。三者次第乞食。四者受一食法。五者節量食。六者中後不得飲漿。七者著弊納衣。八者伹三衣。九者塚間住。十者樹下止。十一者露地坐。十二者但坐不臥。」
  5. ^ 梵網經》:「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鉢、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

外部連結 编辑

  • (中文)
  • (中文)
  • (中文)
  • (中文) 宗教文學[永久失效連結]
  • (中文)
  • (中文) 《佛光大辭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文)
  • (英文)
  • (日語)
  • (日語) 仏教夜話・2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日語)
  • (日語) 摩訶般若波羅蜜経発趣品第二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头陀, 关于与, 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 請見, 頭陀, 消歧義, 頭陀, 梵語, dhūta, 或頭陀支, 梵語, 巴利語, dhutaṅga, 佛教用語, 也音譯作杜多, 杜荼, 毒他, 投多, 偷多, 塵吼多, 是基於中古漢語發音的音譯, 中古漢語, 如兼顧意譯, 可作抖擻, 淘汰, 抖拣, 洮汰, 浣洗等, 是佛教僧侶的一種修行方式, 通常稱為頭陀行, 頭陀事或頭陀功德, dhūta, guna, 修頭陀行的人的稱為, 頭陀行者, 佛陀的十大弟子中, 摩訶迦葉就是頭陀第一, 因他們長居阿蘭若, 遠離人群, . 关于与 头陀 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 請見 頭陀 消歧義 頭陀 梵語 dhuta 或頭陀支 梵語 巴利語 dhutaṅga 佛教用語 也音譯作杜多 杜荼 毒他 投多 偷多 塵吼多 是基於中古漢語發音的音譯 中古漢語 頭 du 陀 da 如兼顧意譯 可作抖擻 淘汰 抖拣 洮汰 浣洗等 1 是佛教僧侶的一種修行方式 通常稱為頭陀行 頭陀事或頭陀功德 dhuta guna 修頭陀行的人的稱為 頭陀行者 佛陀的十大弟子中 摩訶迦葉就是頭陀第一 因他們長居阿蘭若 遠離人群 故又稱阿蘭若比丘 或森林比丘 叢林比丘 又因嚴行托缽乞食之祖制 又名托缽僧 老挝 琅勃拉邦頭陀一詞傳到中土之後 廣泛的解釋中也指行腳乞食的出家人之意 那通常是行腳 日语 行脚 天下 流落江湖 不理頭髮的苦行僧 目录 1 簡介 2 頭陀行 3 頭陀十八物 4 參見 5 註釋與引用 6 外部連結簡介 编辑頭陀 梵文意指修治 抖擻 棄除 也就是說要滌除煩惱與塵垢 捨卻不需要的衣 食 住來修練身心 由於古代印度的宗教裡一般的出家者大多是禁止所有欲 佔有慾 所以他們認為出家人為了修行功德 居所 飲食都不需要掛念 托缽乞食 堪受人天供養 這 三衣一缽 就是出家修行者最基本之物 釋迦牟尼反對傳統沙門的各種苦行 但他同意僧團可以接受一部分使人少欲知足的傳統沙門修行方式 因此 他制定了頭陀修行法 與頭陀相對的 稱為聚落比丘 他們平常居住在城鎮或是聚落的近郊 與俗人混居 頭陀行的例外是結夏安居時期 頭陀行者需要回到僧團之中 參加誦戒布薩 在這段期間 除非經過上座長老的允許 僧人不得獨自居住或外出 漢傳佛教中 頭陀法有十二項 此修行針對一般日常的生活立下十二種修行的條件 所以亦稱為 十二頭陀行 南傳佛教則有十三項 2 依據頭陀法 修行頭陀行只要生活上有最低的需求 三衣一缽 就足夠了 所謂 三衣一缽 是指僧伽梨 鬱多羅僧 安陀會的三衣 又稱為袈裟 與一個使用於飲食的缽 不同經典中 對於頭陀行規定的詳略不一 3 傳至後世 頭陀行因為履行十二項規定 居無定所四處行腳乞食 所以一般也稱為這些修行者為頭陀 在世俗看法上這是佛教的苦行僧 頭陀行 编辑漢傳佛教 十二頭陀經 4 記載 頭陀行有以下十二項 分別針對食 衣 住的規定 而這些只是制定修行的一種手段 並非目的 最終是為了修行功德以達成正果 住阿蘭若 阿蘭若處 居住在森林樹下 儘量離開塵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較安靜的場所 常行乞食 受天 人供養 不為食而煩惱 次第行乞 乞食不分貧富之家 沿門托缽 每日一餐 受一食法 一日只吃一餐 飲食節量 控制食量 不過食 缽中只受一團飯足矣 過午不食 午後不得飲漿 過中午之後不得飲漿 著弊衲衣 又作糞掃衣 穿著用廢棄的舊衣布料製成的衣服 只蓄三衣 但三衣 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餘的衣物 墓地宿止 塚間住 居住於墓地之間 樹下修行 樹下止 在樹下修习佛法 露天禪坐 在露地坐 擇空曠露天之地打坐 常坐不臥 長時間坐禪 不躺下睡觉 南傳佛教為頭陀十三支 2 清淨道論 中比前者多出的是 隨處住 不選擇居住的地方 隨自己游行所至而住 頭陀十八物 编辑 nbsp 這是現代日本和尚在路邊托缽的情境 他手上所拿的黑色碗就是缽 而他胸前背著的帶子就叫做頭陀袋 衣著為袈裟漢傳佛教中 梵網經 記載修行頭陀行者可以保有十八种道具 稱為頭陀十八物 5 修行頭陀四處雲遊時 大乘比丘常會攜帶十八種道具 這就是頭陀十八物 這十八种分別是 楊柳枝 用以净牙 澡豆 洗淨用的豆粉 三衣 僧伽梨 鬱多羅僧 安陀會 水瓶 缽 坐具 錫杖 香爐 香匣 漉水囊 手巾 小刀 火燧 鑷子 繩床 經律 佛像 菩薩像等十八種 參見 编辑苦行 苦行僧 摩訶迦葉 托鉢 日语 托鉢 註釋與引用 编辑 釋濟群 佛教的头陀苦行法 2 0 2 1 解脫道論 頭陀品 何者為頭陀 有十三法 二法衣相應 謂糞掃衣 及三衣 五法乞食相應 謂乞食 次第乞食 一坐食 節量食 時後不食 五法坐臥相應 一無事處坐 二樹下坐 三露地坐 四塚間坐 五遇得處 坐一勇猛相應有一種 謂常坐不臥 僧伽婆羅譯 文殊師利問經 文殊師利 有眾生樂糞掃衣 我說糞掃衣 如是乞食 樹下坐 露地坐 阿蘭若塚間 一食 過時不食 遇得住處 三衣等 為教化彼 我說頭陀 佛說十二頭陀經 佛告迦葉 阿蘭若比丘 遠離二著形心清淨行頭陀法 行此法者 有十二事 一者在阿蘭若處 二者常行乞食 三者次第乞食 四者受一食法 五者節量食 六者中後不得飲漿 七者著弊納衣 八者伹三衣 九者塚間住 十者樹下止 十一者露地坐 十二者但坐不臥 梵網經 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 冬夏坐禪 結夏安居 常用楊枝 澡豆 三衣 瓶 鉢 坐具 錫杖 香爐 漉水囊 手巾 刀子 火燧 鑷子 繩床 經 律 佛像 菩薩形像 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 行來百里千里 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 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 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 常隨其身如鳥二翼 外部連結 编辑 中文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中文 清淨道論 中文 清淨道論 第二 說頭陀支品 中文 宗教文學 永久失效連結 中文 金元時期之 糠禪 初探 中文 佛光大辭典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文 佛說十二頭陀經 英文 Pindapata in Flint 日語 摩訶迦葉尊者 日語 仏教夜話 25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日語 お釈迦様の十大弟子 日語 摩訶般若波羅蜜経発趣品第二十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头陀 amp oldid 67506060 E9 A0 AD E9 99 80 E8 A1 8C,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