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克脑文盖尔缩合反应

Knoevenagel缩合反应(爾文格反應;克諾維那蓋爾縮合反應;柯諾瓦諾格反應;克爾文蓋爾縮合反應),又稱Knoevenagel反應

克脑文盖尔缩合反应
命名根据 克脑文盖尔英语Emil Knoevenagel
反应类型 偶联反应
标识
有机化学网站对应网页 克脑文盖尔缩合
RSC序号 RXNO:0000044

含有活潑亞甲基的化合物與弱鹼催化下,發生失水縮合生成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及其類似物。


Knoevenagel反应


Z 基是吸電子基團,一般為 CHOCORCOORCOOHCNNO2 等基團。兩個 Z 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NO2 的吸電子能力很強,有一個就足以產生活潑氫。

常用的催化劑有哌啶吡啶喹啉和其他一級、二級胺等。常用的活潑亞甲基化合物有丙二酸二乙酯米氏酸乙醯乙酸乙酯硝基甲烷丙二酸等,但事實上任何含有能被鹼除去氫原子的 C-H 鍵化合物都能發生此反應。

Knoevenagel 反應是對Perkin反應的改進,活潑亞甲基化合物的存在,使得弱鹼作用下,就能產生足夠濃度的碳負離子進行親核加成。弱鹼的使用避免了醛酮的自身縮合,因此除芳香醛外,酮和脂肪醛均能進行反應,擴大了適用範圍。

Knoevenagel 反應是製備 α,β-不飽和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之一。

历史 编辑

这个反应最早是由德国化学家亚瑟·汉斯英语Arthur Rudolf Hantzsch发现的,1885年,他用乙酰乙酸乙酯苯甲醛反应,发现生成了对称的缩合产物 2,6-二甲基-4-苯基-1,4-二氢吡啶-3,5-二甲酸二乙酯,也生成了少量的 2,4-二乙酰基-3-苯基戊二酸二乙酯,这是有关 Knoevenagel 反应的最早纪录。[1][2][3]

1894年,德国化学家 Emil Knoevenagel 从多个方面对这一反应作了进一步研究,他发现任何一级和二级胺都可以促进反应进行;反应可以分步进行;而且丙二酸酯可以代替乙酰乙酸乙酯作为活性的亚甲基化合物。[4][5]

两年之后,Knoevenagel 又开始了对这个反应的研究,他发现,在室温或 0 °C 时,苯甲醛与过量乙酰乙酸乙酯在催化量的哌啶作用下,会生成双加成物 2,4-二乙酰基-3-苯基戊二酸二乙酯。他的一个助手重复了这个实验,在冷却一步上消耗了更少的时间,结果发现得到的产物与之前的产物不同,这次的产物是缩合产物苄叉乙酰乙酸乙酯与上述双加成物的混合物。进一步的研究又发现,如果使用等摩尔的苯甲醛和乙酰乙酸乙酯,将反应温度控制在 0 °C,那么两者之间的反应便可以定量生成缩合产物苄叉乙酰乙酸乙酯,而基本上不产生加成物。[6] 这便是现今所看到的 Knoevenagel 反应的雏形,缩合产物苄叉(或烷叉)乙酰乙酸乙酯也被称为 Knoevenagel 产物。但实际上,Claisen 等早在十余年前就已经通过其他方法得到该类型的化合物了,[7][8] 只不过 Knoevenagel 所用的方法和条件更温和一些而已。

此后的研究表明,如果用原始反应条件处理苄叉乙酰乙酸乙酯,又可得到双加成物,从而证实了苄叉乙酰乙酸乙酯是双加成物生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反应机理 编辑

Knoevenagel 是由碱催化的缩合反应,类似于羟醛反应。根据所用碱种类的不同,可以有两种可行的机理。一种是认为醛或酮先与胺缩合为亚胺,然后再与碳负离子加成。


 
Knoevenagel反应机理 1


这个机理与 Knoevenagel 最初提出的机理(下图)有些类似。在 Knoevenagel 发现这个反应之前,就已知苯甲醛可以与两分子的哌啶缩合,生成苄叉二哌啶缩氨醛。而且苄叉二哌啶缩氨醛与乙酰乙酸乙酯在乙醇中作用时,可以高产率得到下图中的最终产物双加成物。[9] 因此 Knoevenagel 认为,反应的机理应是胺与醛先缩合为缩氨醛,受乙酰乙酸乙酯进攻,产生 β-氨基二羰基化合物中间产物,然后消除哌啶得到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并最后与另一分子乙酰乙酸乙酯进行Michael加成,得最终的双加成产物。


 
Knoevenagel提出的反应机理


另一种机理(Hann–Lapworth 机理)则认为,首先是丙二酸二乙酯与醛在碱作用下羟醛加成为 β-羟基二羰基化合物中间产物,然后再消除水得到缩合产物。


 
Knoevenagel反应机理 2


上述两种机理中的中间产物 β-氨基二羰基化合物[10] 和 β-羟基二羰基化合物[11] 都已从不同的反应中分离出来。一般认为,当反应用碱为三级胺时,Hann–Lapworth 机理占主导地位;而当反应用碱为一级或二级胺时,两种机理都有可能发生。

改进法 编辑

Doebner改进法,又称Verley–Doebner改进法

丙二酸或丙二酸酯作原料时,反应产生的烷叉丙二酸(酯),(经水解)可在吡啶作用下继续脱去一个羧基,生成单羧酸。[12] 例如,丙烯醛与丙二酸在吡啶中反应,可得脱羧产物反式-2,4-戊二烯酸。[13]


 
Doebner改进法

应用 编辑

1、2-甲氧基苯甲醛与二乙基硫代巴比妥酸乙醇中发生 Knoevenagel 反应,以哌啶作碱,可得电荷转移络合物 (3)。[14]


 
Knoevenagel反应例子 1


2、抗疟疾药物本芴醇(lumefantrine)制取中的最后一步。[15] 反应最初产物是 E/Z 异构体的 50:50 混合物,但最终会转化为热力学上更稳定的 Z 型异构体。


 
本芴醇的合成


3、微波促进的环己酮丙二腈3-氨基-1,2,4-三唑之间发生的多组分反应。[16]


 
Knoevenagel应用例子 3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Dr. Arthur Hantzsch. Ueber die Synthese pyridinartiger Verbindungen aus Acetessigäther und Aldehydammoniak. Justus Liebigs Ann. Chem. 1882, 215 (1): 1–82. doi:10.1002/jlac.18822150102. 
  2. ^ A. Hantzsch. Ueber die Condensation von Acetessigsäuremethyläther mit Aldehydammoniak. Ber. Dtsch. Chem. Ges. 1883, 16 (2): 1946–1948. doi:10.1002/cber.18830160282. 
  3. ^ A. Hantzsch. Versuche zur Constitutionsbestimmung der synthetischen Hydropyridinderivate. Ber. Dtsch. Chem. Ges. 1885, 18 (2): 2579–2586. doi:10.1002/cber.188501802158. 
  4. ^ E. Knoevenagel. 1,5-Diketone. Justus Liebigs Ann. Chem. 1894, 281 (1): 25–126. doi:10.1002/jlac.18942810104. 
  5. ^ E. Knoevenagel. Ueber eine Darstellungsweise der Glutarsäure. Ber. Dtsch. Chem. Ges. 1894, 27 (2): 2345–2346. doi:10.1002/cber.189402702229. 
  6. ^ E. Knoevenagel. Ueber eine Darstellungsweise des Benzylidenacetessigesters. Ber. Dtsch. Chem. Ges. 1896, 29 (1): 172–174. doi:10.1002/cber.18960290133. 
  7. ^ L. Claisen. Condensationen der Aldehyde mit Acetessig- und Malonsäureäther. Ber. Dtsch. Chem. Ges. 1881, 14 (1): 345–349. doi:10.1002/cber.18810140181. 
  8. ^ L. Claisen, L. Crismer. Ueber die Einwirkung von Benzaldehyd auf Malonsäure und Malonsäureäther. Justus Liebigs Ann. Chem.: 129–144. doi:10.1002/jlac.18832180203. 
  9. ^ Emil Knoevenagel. Condensation von Malonsäure mit Aromatiachen Aldehyden durch Ammoniak und Amine. Ber. Dtsch. Chem. Ges. 1898, 31: 2596–2619. doi:10.1002/cber.18980310308. 
  10. ^ Rikuhei Tanikaga, Tadashi Tamura, Yoshihito Nozaki and Aritsune Kaji. Selective synthesis of α-sulphenyl-, α-sulphinyl-, and α-sulphonyl-α,β-unsaturated carbonyl compounds by the knoevenagel reaction.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84, (2): 87–88. doi:10.1039/C39840000087. 
  11. ^ Genji Iwasaki, Seitaro Saeki and Masatomo Hamana. A Novel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of the Formyl Group in p-Nitrobenzaldehyde with Some Carbanions. Chem. Lett. 1986, 15 (2): 173–176. doi:10.1246/cl.1986.173. 
  12. ^ O. Doebner. Ueber die der Sorbinsäure homologen, ungesättigten Säuren mit zwei Doppelbindungen. Ber. Dtsch. Chem. Ges. 1902, 35: 1136–1136. doi:10.1002/cber.190203501187. 
  13. ^ Peter J. Jessup, C. Bruce Petty, Jan Roos, and Larry E. Overman (1988). "1-N-Acylamino-1,3-dienes from 2,4-pentadienoic acids by the curtius rearrangement: benzyl trans-1,3-butadiene-1-carbamate". Org. Synth.; Coll. Vol. 6: 95. 
  14. ^ Abdullah Mohamed Asiria, Khaled Ahmed Alamrya Abraham F. Jalboutb, Suhong Zhang. . Molbank. 2004: M359 [2009-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9). 
  15. ^ Ulrich Beutler, Peter C. Fuenfschilling, and Andreas Steinkemper. An Improved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r the Antimalaria Drug Coartem. Part II. Org. Process Res. Dev. 2007, 11 (3): 341–345. doi:10.1021/op060244p. 
  16. ^ Anshu Dandia, Pritima Sarawgi, Kapil Arya, and Sarita Khaturia. (PDF). Arkivoc. 2007, (06-2251BP): 83–92 [2009-09-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9-29). 

外部連結 编辑

  • 克脑文盖尔缩合反应(Knoevenagel Condens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克脑文盖尔缩合反应, knoevenagel缩合反应, 爾文格反應, 克諾維那蓋爾縮合反應, 柯諾瓦諾格反應, 克爾文蓋爾縮合反應, 又稱knoevenagel反應命名根据, 克脑文盖尔, 英语, emil, knoevenagel, 反应类型, 偶联反应标识有机化学网站对应网页, 克脑文盖尔缩合rsc序号, rxno, 0000044含有活潑亞甲基的化合物與醛或酮在弱鹼催化下, 發生失水縮合生成α, 不飽和羰基化合物及其類似物, knoevenagel反应z, 基是吸電子基團, 一般為, coor, cooh, . Knoevenagel缩合反应 爾文格反應 克諾維那蓋爾縮合反應 柯諾瓦諾格反應 克爾文蓋爾縮合反應 又稱Knoevenagel反應克脑文盖尔缩合反应命名根据 克脑文盖尔 英语 Emil Knoevenagel 反应类型 偶联反应标识有机化学网站对应网页 克脑文盖尔缩合RSC序号 RXNO 0000044含有活潑亞甲基的化合物與醛或酮在弱鹼催化下 發生失水縮合生成a b 不飽和羰基化合物及其類似物 Knoevenagel反应Z 基是吸電子基團 一般為 CHO COR COOR COOH CN NO2 等基團 兩個 Z 基可以相同 也可以不同 NO2 的吸電子能力很強 有一個就足以產生活潑氫 常用的催化劑有哌啶 吡啶 喹啉和其他一級胺 二級胺等 常用的活潑亞甲基化合物有丙二酸二乙酯 米氏酸 乙醯乙酸乙酯 硝基甲烷和丙二酸等 但事實上任何含有能被鹼除去氫原子的 C H 鍵化合物都能發生此反應 Knoevenagel 反應是對Perkin反應的改進 活潑亞甲基化合物的存在 使得弱鹼作用下 就能產生足夠濃度的碳負離子進行親核加成 弱鹼的使用避免了醛酮的自身縮合 因此除芳香醛外 酮和脂肪醛均能進行反應 擴大了適用範圍 Knoevenagel 反應是製備 a b 不飽和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之一 目录 1 历史 2 反应机理 3 改进法 4 应用 5 参见 6 参考资料 7 外部連結历史 编辑这个反应最早是由德国化学家亚瑟 汉斯 英语 Arthur Rudolf Hantzsch 发现的 1885年 他用乙酰乙酸乙酯 苯甲醛和氨反应 发现生成了对称的缩合产物 2 6 二甲基 4 苯基 1 4 二氢吡啶 3 5 二甲酸二乙酯 也生成了少量的 2 4 二乙酰基 3 苯基戊二酸二乙酯 这是有关 Knoevenagel 反应的最早纪录 1 2 3 1894年 德国化学家 Emil Knoevenagel 从多个方面对这一反应作了进一步研究 他发现任何一级和二级胺都可以促进反应进行 反应可以分步进行 而且丙二酸酯可以代替乙酰乙酸乙酯作为活性的亚甲基化合物 4 5 两年之后 Knoevenagel 又开始了对这个反应的研究 他发现 在室温或 0 C 时 苯甲醛与过量乙酰乙酸乙酯在催化量的哌啶作用下 会生成双加成物 2 4 二乙酰基 3 苯基戊二酸二乙酯 他的一个助手重复了这个实验 在冷却一步上消耗了更少的时间 结果发现得到的产物与之前的产物不同 这次的产物是缩合产物苄叉乙酰乙酸乙酯与上述双加成物的混合物 进一步的研究又发现 如果使用等摩尔的苯甲醛和乙酰乙酸乙酯 将反应温度控制在 0 C 那么两者之间的反应便可以定量生成缩合产物苄叉乙酰乙酸乙酯 而基本上不产生加成物 6 这便是现今所看到的 Knoevenagel 反应的雏形 缩合产物苄叉 或烷叉 乙酰乙酸乙酯也被称为 Knoevenagel 产物 但实际上 Claisen 等早在十余年前就已经通过其他方法得到该类型的化合物了 7 8 只不过 Knoevenagel 所用的方法和条件更温和一些而已 此后的研究表明 如果用原始反应条件处理苄叉乙酰乙酸乙酯 又可得到双加成物 从而证实了苄叉乙酰乙酸乙酯是双加成物生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反应机理 编辑Knoevenagel 是由碱催化的缩合反应 类似于羟醛反应 根据所用碱种类的不同 可以有两种可行的机理 一种是认为醛或酮先与胺缩合为亚胺 然后再与碳负离子加成 nbsp Knoevenagel反应机理 1这个机理与 Knoevenagel 最初提出的机理 下图 有些类似 在 Knoevenagel 发现这个反应之前 就已知苯甲醛可以与两分子的哌啶缩合 生成苄叉二哌啶缩氨醛 而且苄叉二哌啶缩氨醛与乙酰乙酸乙酯在乙醇中作用时 可以高产率得到下图中的最终产物双加成物 9 因此 Knoevenagel 认为 反应的机理应是胺与醛先缩合为缩氨醛 受乙酰乙酸乙酯进攻 产生 b 氨基二羰基化合物中间产物 然后消除哌啶得到 a b 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并最后与另一分子乙酰乙酸乙酯进行Michael加成 得最终的双加成产物 nbsp Knoevenagel提出的反应机理另一种机理 Hann Lapworth 机理 则认为 首先是丙二酸二乙酯与醛在碱作用下羟醛加成为 b 羟基二羰基化合物中间产物 然后再消除水得到缩合产物 nbsp Knoevenagel反应机理 2上述两种机理中的中间产物 b 氨基二羰基化合物 10 和 b 羟基二羰基化合物 11 都已从不同的反应中分离出来 一般认为 当反应用碱为三级胺时 Hann Lapworth 机理占主导地位 而当反应用碱为一级或二级胺时 两种机理都有可能发生 改进法 编辑Doebner改进法 又称Verley Doebner改进法用丙二酸或丙二酸酯作原料时 反应产生的烷叉丙二酸 酯 经水解 可在吡啶作用下继续脱去一个羧基 生成单羧酸 12 例如 丙烯醛与丙二酸在吡啶中反应 可得脱羧产物反式 2 4 戊二烯酸 13 nbsp Doebner改进法应用 编辑1 2 甲氧基苯甲醛与二乙基硫代巴比妥酸在乙醇中发生 Knoevenagel 反应 以哌啶作碱 可得电荷转移络合物 3 14 nbsp Knoevenagel反应例子 12 抗疟疾药物本芴醇 lumefantrine 制取中的最后一步 15 反应最初产物是 E Z 异构体的 50 50 混合物 但最终会转化为热力学上更稳定的 Z 型异构体 nbsp 本芴醇的合成3 微波促进的环己酮 丙二腈和3 氨基 1 2 4 三唑之间发生的多组分反应 16 nbsp Knoevenagel应用例子 3参见 编辑化学反应列表 丙二酸酯合成 羥醛縮合参考资料 编辑 Dr Arthur Hantzsch Ueber die Synthese pyridinartiger Verbindungen aus Acetessigather und Aldehydammoniak Justus Liebigs Ann Chem 1882 215 1 1 82 doi 10 1002 jlac 18822150102 A Hantzsch Ueber die Condensation von Acetessigsauremethylather mit Aldehydammoniak Ber Dtsch Chem Ges 1883 16 2 1946 1948 doi 10 1002 cber 18830160282 A Hantzsch Versuche zur Constitutionsbestimmung der synthetischen Hydropyridinderivate Ber Dtsch Chem Ges 1885 18 2 2579 2586 doi 10 1002 cber 188501802158 E Knoevenagel 1 5 Diketone Justus Liebigs Ann Chem 1894 281 1 25 126 doi 10 1002 jlac 18942810104 E Knoevenagel Ueber eine Darstellungsweise der Glutarsaure Ber Dtsch Chem Ges 1894 27 2 2345 2346 doi 10 1002 cber 189402702229 E Knoevenagel Ueber eine Darstellungsweise des Benzylidenacetessigesters Ber Dtsch Chem Ges 1896 29 1 172 174 doi 10 1002 cber 18960290133 L Claisen Condensationen der Aldehyde mit Acetessig und Malonsaureather Ber Dtsch Chem Ges 1881 14 1 345 349 doi 10 1002 cber 18810140181 L Claisen L Crismer Ueber die Einwirkung von Benzaldehyd auf Malonsaure und Malonsaureather Justus Liebigs Ann Chem 129 144 doi 10 1002 jlac 18832180203 Emil Knoevenagel Condensation von Malonsaure mit Aromatiachen Aldehyden durch Ammoniak und Amine Ber Dtsch Chem Ges 1898 31 2596 2619 doi 10 1002 cber 18980310308 Rikuhei Tanikaga Tadashi Tamura Yoshihito Nozaki and Aritsune Kaji Selective synthesis of a sulphenyl a sulphinyl and a sulphonyl a b unsaturated carbonyl compounds by the knoevenagel reaction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84 2 87 88 doi 10 1039 C39840000087 Genji Iwasaki Seitaro Saeki and Masatomo Hamana A Novel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of the Formyl Group in p Nitrobenzaldehyde with Some Carbanions Chem Lett 1986 15 2 173 176 doi 10 1246 cl 1986 173 O Doebner Ueber die der Sorbinsaure homologen ungesattigten Sauren mit zwei Doppelbindungen Ber Dtsch Chem Ges 1902 35 1136 1136 doi 10 1002 cber 190203501187 Peter J Jessup C Bruce Petty Jan Roos and Larry E Overman 1988 1 N Acylamino 1 3 dienes from 2 4 pentadienoic acids by the curtius rearrangement benzyl trans 1 3 butadiene 1 carbamate Org Synth Coll Vol 6 95 Abdullah Mohamed Asiria Khaled Ahmed Alamrya Abraham F Jalboutb Suhong Zhang 1 3 Diethyl 5 2 methoxybenzylidene 2 thioxodihydropyrimidine 4 6 1H 5H dione Molbank 2004 M359 2009 09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09 Ulrich Beutler Peter C Fuenfschilling and Andreas Steinkemper An Improved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r the Antimalaria Drug Coartem Part II Org Process Res Dev 2007 11 3 341 345 doi 10 1021 op060244p Anshu Dandia Pritima Sarawgi Kapil Arya and Sarita Khaturia Mild and ecofriendly tandem synthesis of 1 2 4 triazolo 4 3 a pyrimidines in aqueous medium PDF Arkivoc 2007 06 2251BP 83 92 2009 09 11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7 09 29 外部連結 编辑克脑文盖尔缩合反应 Knoevenagel Condens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克脑文盖尔缩合反应 amp oldid 7726259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