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阿道夫·冯·拜尔

约翰·弗雷德里克·威廉·阿道夫·冯·拜尔(德語: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发音:[ˈbaɪɐ];1835年10月31日—1917年8月20日),德国化学家,因成功合成了靛藍[1]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2]

阿道夫·冯·拜尔
1905年的阿道夫·馮·拜爾
出生約翰·弗里德里希·威廉·阿道夫·拜爾
(1835-10-31)1835年10月31日
德意志邦聯普魯士柏林
逝世1917年8月20日(1917歲—08—20)(81歲)
德意志帝國巴伐利亞施塔恩貝格
国籍德國
母校柏林洪堡大學
知名于合成靛藍酚酞熒光素
配偶阿德萊德·班德曼(結婚於1868年,育有3名子女)
奖项戴維獎章(1881)
諾貝爾化學獎(1905)
艾略特·克雷松獎章(1912)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有機化學
机构柏林洪堡大學
柏林工業大學
斯特拉斯堡大學
慕尼黑大學
博士導師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凱庫勒·馮·斯特拉多尼茨
博士生赫爾曼·埃米爾·費歇爾
約翰·內夫
維克多·維利格
卡爾·利伯曼
卡爾·格雷貝

生平與事業 编辑

拜尔在1835年出生于柏林,父親是一名有名的路德教派大地測量學家,母親則從猶太教家庭改宗基督教。拜尔初在柏林大学攻读数学物理,之後前往海德堡大学,在罗伯特·本生的指導下学习化学。毕业后,拜尔回到柏林,在弗里德里希·凯库勒的实验室进行研究,1858年获得博士学位。當凯库勒成為根特大學的教授時,他也跟隨他去了那裏。1860年,拜尔在柏林贸易大学擔任讲师,並在1871年前往斯特拉斯堡大学擔任教授。1875年,他接替尤斯图斯·冯·李比希慕尼黑大学教授位置。[3]

拜爾的輝煌成就包括植物染料靛藍的說明與合成,發現酚酞,研究聚乙炔𨦡鹽亞硝基化合物尿酸衍生物(包含巴比妥類藥物的母體化合物:巴比妥酸)。1869年,他是第一位提出正確的吲哚化學式的化學家,他的理論化學貢獻包括三鍵的應變理論及小型環的環張力[4]

1871年,拜爾發現酚酞是由鄰苯二甲酸酐縮合反應及在酸性條件下2當量的苯酚所合成的,並且因此而得名。同年,他也是第一個成功合成熒光素(類似於由微生物自然合成的熒光嗜鐵素)的科學家。拜爾一開始命名他所發現的熒光素為間苯二酚酞(英文:resorcinphthalein),因為是用鄰苯二甲酸酐間苯二酚所合成的,直到1878年被正名為熒光素。1872年,拜爾嘗試使用苯酚甲醛製造樹脂產物,這個也提供了靈感使里歐·貝克蘭成功將酚醛作為商業用途。

1881年,皇家學會授予戴維獎章給拜爾以肯定他的靛藍合成貢獻。1884年,他被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的外籍榮譽會員。1905年,為了感謝拜爾的有機染料及氫化芳香族化合物研究對於有機化學和化工行業的巨大進步,他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作為在全球眾所周知的科學家,拜爾繼續在有機化學領域貢獻直到他逝世為止。

约翰·弗雷德里克·威廉·阿道夫·拜爾通常被簡稱為阿道夫·拜爾直到他的50歲生日,他被提高到了世襲貴族的地位,因此改名為约翰·弗雷德里克·威廉·阿道夫·馮·拜爾,簡稱為阿道夫·馮·拜爾。

贡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Adolf Baeyer; Viggo Drewsen. Darstellung von Indigblau aus Orthonitrobenzaldehyd [Preparation of blue indigo from o-nitrobenzaldehyde]. Berichte 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1882, 15 (2): 2856–2864 [2015-01-19]. doi:10.1002/cber.188201502274. (原始内容于2021-05-23). 
  2. ^ Adolf von Baeyer: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1905 Armin de Meijer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ume 44, Issue 48 , Pages 7836 – 7840 2005 Abstract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12-10
  3.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1.
  4. ^ Adolf Baeyer. Ueber Polyacetylenverbindungen (Zweite Mittheilung) [On polyacetylene compounds (Part II)]. Berichte 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1885, 18 (2): 2269–2281 [2015-01-19]. doi:10.1002/cber.18850180296. (原始内容于2021-04-12).  See especially pages 2277-2281.

外部連結 编辑

  • 诺贝尔官方网站关于阿道夫·冯·拜尔传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阿道夫, 拜尔, 约翰, 弗雷德里克, 威廉, 德語, 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baeyer, 发音, ˈbaɪɐ, 1835年10月31日, 1917年8月20日, 德国化学家, 因成功合成了靛藍, 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 1905年的阿道夫, 拜爾出生約翰, 弗里德里希, 威廉, 阿道夫, 拜爾, 1835, 1835年10月31日德意志邦聯, 普魯士柏林逝世1917年8月20日, 1917歲, 81歲, 德意志帝國, 巴伐利亞施塔恩貝格国籍德國母校柏林洪堡. 约翰 弗雷德里克 威廉 阿道夫 冯 拜尔 德語 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 发音 ˈbaɪɐ 1835年10月31日 1917年8月20日 德国化学家 因成功合成了靛藍 1 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 2 阿道夫 冯 拜尔1905年的阿道夫 馮 拜爾出生約翰 弗里德里希 威廉 阿道夫 拜爾 1835 10 31 1835年10月31日德意志邦聯 普魯士柏林逝世1917年8月20日 1917歲 08 20 81歲 德意志帝國 巴伐利亞施塔恩貝格国籍德國母校柏林洪堡大學知名于合成靛藍 酚酞 熒光素配偶阿德萊德 班德曼 結婚於1868年 育有3名子女 奖项戴維獎章 1881 諾貝爾化學獎 1905 艾略特 克雷松獎章 1912 科学生涯研究领域有機化學机构柏林洪堡大學柏林工業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慕尼黑大學博士導師弗里德里希 奧古斯特 凱庫勒 馮 斯特拉多尼茨博士生赫爾曼 埃米爾 費歇爾約翰 內夫維克多 維利格卡爾 利伯曼卡爾 格雷貝 目录 1 生平與事業 2 贡献 3 参考文献 4 外部連結生平與事業 编辑拜尔在1835年出生于柏林 父親是一名有名的路德教派大地測量學家 母親則從猶太教家庭改宗基督教 拜尔初在柏林大学攻读数学和物理 之後前往海德堡大学 在罗伯特 本生的指導下学习化学 毕业后 拜尔回到柏林 在弗里德里希 凯库勒的实验室进行研究 1858年获得博士学位 當凯库勒成為根特大學的教授時 他也跟隨他去了那裏 1860年 拜尔在柏林贸易大学擔任讲师 並在1871年前往斯特拉斯堡大学擔任教授 1875年 他接替尤斯图斯 冯 李比希的慕尼黑大学教授位置 3 拜爾的輝煌成就包括植物染料靛藍的說明與合成 發現酚酞 研究聚乙炔 𨦡鹽 亞硝基化合物 尿酸衍生物 包含巴比妥類藥物的母體化合物 巴比妥酸 1869年 他是第一位提出正確的吲哚化學式的化學家 他的理論化學貢獻包括三鍵的應變理論及小型碳環的環張力 4 1871年 拜爾發現酚酞是由鄰苯二甲酸酐的縮合反應及在酸性條件下2當量的苯酚所合成的 並且因此而得名 同年 他也是第一個成功合成熒光素 類似於由微生物自然合成的熒光嗜鐵素 的科學家 拜爾一開始命名他所發現的熒光素為間苯二酚酞 英文 resorcinphthalein 因為是用鄰苯二甲酸酐及間苯二酚所合成的 直到1878年被正名為熒光素 1872年 拜爾嘗試使用苯酚和甲醛製造樹脂產物 這個也提供了靈感使里歐 貝克蘭成功將酚醛作為商業用途 1881年 皇家學會授予戴維獎章給拜爾以肯定他的靛藍合成貢獻 1884年 他被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的外籍榮譽會員 1905年 為了感謝拜爾的有機染料及氫化芳香族化合物研究對於有機化學和化工行業的巨大進步 他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 作為在全球眾所周知的科學家 拜爾繼續在有機化學領域貢獻直到他逝世為止 约翰 弗雷德里克 威廉 阿道夫 拜爾通常被簡稱為阿道夫 拜爾直到他的50歲生日 他被提高到了世襲貴族的地位 因此改名為约翰 弗雷德里克 威廉 阿道夫 馮 拜爾 簡稱為阿道夫 馮 拜爾 贡献 编辑拜耳张力学说 Baeyer吡喃酮反应 Baeyer缩合反应 Baeyer吲哚酮合成 Baeyer Drewsen靛蓝合成 Baeyer Drewsen喹啉合成 Baeyer Emmerling吲哚合成 Baeyer Jackson吲哚合成 Baeyer Pictet吡啶合成 Baeyer Villiger三苯甲基化反应 Baeyer Villiger氧化重排反应参考文献 编辑 Adolf Baeyer Viggo Drewsen Darstellung von Indigblau aus Orthonitrobenzaldehyd Preparation of blue indigo from o nitrobenzaldehyde Berichte 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1882 15 2 2856 2864 2015 01 19 doi 10 1002 cber 1882015022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23 Adolf von Baeyer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1905 Armin de Meijer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ume 44 Issue 48 Pages 7836 7840 2005 Abstract Archive is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2 12 10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1 sfn error no target CITEREFEncyclopaedia Britannica1911 help Adolf Baeyer Ueber Polyacetylenverbindungen Zweite Mittheilung On polyacetylene compounds Part II Berichte 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1885 18 2 2269 2281 2015 01 19 doi 10 1002 cber 188501802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2 See especially pages 2277 2281 外部連結 编辑诺贝尔官方网站关于阿道夫 冯 拜尔传记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阿道夫 冯 拜尔 amp oldid 7859514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