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民主化

民主化通常指的是政權由獨裁體制轉變成民主體制的過程。不少人主張民主化可以被視為一種長期而且連續的歷史過程[1],而且可以發生在各種社會領域,例如經濟民主化、家庭民主化等[2],近來也有學者討論全球化的民主治理議題[3]

民主化是政治制度朝向更民主的狀態發展之過渡過程[4],包括朝著民主方向發展的實質性政治變革。它可能是從專制政權向完全民主政體過渡的混合狀態,從專制政治制度向半民主過渡,或從半專制政治制度向民主政治制度過渡的混合狀態。[5] 相反的過程有民主倒退獨裁

民主化可能會得到民主鞏固,或可能面臨頻繁的逆轉。不同的民主化模式經常被用來解釋其他政治現象,例如一個國家是否要進行戰爭,或其經濟是否增長。

民主化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發生都歸因於各種因素,包括經濟發展、歷史傳承、公民社會和國際化過程。 一些關於民主化的論述強調菁英推動民主化之過程,其他論述則強調源自基層自下而上的過程。

然而,將一個國家歸類為“民主”或走向民主化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許多政治學家、歷史學家等研究者認為,實現民主的過程是多方面的—將一個國家歸類為正在經歷“民主化”的過程可能會產生有害影響。 Thomas Carothers 認為,正在從專制主義轉變的國家並不意味著它們正在經歷民主化。[6] 此外,經歷民主化的國家不一定成為民主國家—並陷入“灰色地帶”,涉及民主化的各個方面,同時涉及前專制政權的各個方面。[6] 遵循這一概念,Renske Doorenspleet 認為,要使民主化正確適用—民主和專制主義的真正含義必須根據其所在特定背景脈絡來定義。[7] 如果一個國家仍然存在嚴重的侵犯人權行為、狀況非常不理想的國家機構和其他因素,就不能聲稱正在經歷民主化—無論其方向如何(根據Carothers之論述,這一方向很少是走向民主)。[7] Levitsky 和 Way 提出了被稱為“競爭性獨裁主義”(英語: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的虛假民主的概念也被Carothers提及,他稱之為表面/半民主(英語:façade/semi democracy),並認為儘管這類似於民主,但不是也不能被承認為民主。[8] 他們以匈牙利為範例,由於匈牙利被普遍接受為民主國家,因此很少有觀察家認識到它的衰落。 這允許“以總理奧班·維克多為首的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匈牙利公民聯盟[利用]其議會的絕對多數來傾斜政治競技場”。[8] 因此,將表面/競爭性專制主義政權歸類為合法民主是有害的,並導致有關特定國家實際政策的錯誤資訊,同時促進專制領導者的潛在崛起。[8] Mamadou Diouf 將這一概念應用於非洲,並討論了正在實現民主化的國家的潛在錯誤分類的進一步損害。[9] Raymond Hinnebusch 進一步對Diouf提出之論述表示贊同,並為中東地區的背景提供例子。[10] 兩位學者都認為,民主化理論是西方化的—沒有考慮到其他國家之所在背景脈絡等條件和因素。Hinnebusch 認為,伴隨這種西方化的民主化觀點,各種專制政權潛在出現—特別是一些“高收入石油國家”。[10]

因此,在探索民主化概念時,請記住被歸類為正在經歷民主化程序的國家的可變性,並考慮錯誤分類之後果。

歷史 编辑

 
1800-2003年之間以政體指數(Polity IV scale)8分以上(完全民主)衡量的民主國家數目,可以看出三波民主化的發展過程。(參見英文維基同條目)

根據美國著名政治學者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在著作《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中的說法,人們通常將近代歷史上的民主化分為三波,第一波始於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在19世紀末帶動了整個歐洲的民主運動;第二波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民族國家獨立浪潮,但是在1960年代就逐漸衰退,第三波民主化的起點通常被認定是南歐的希臘葡萄牙西班牙在1974-1975年之間的政權轉型,其中包括拉丁美洲巴西阿根廷智利等,經過了亞洲的韓國六月民主運動中華民國臺灣省解嚴令,最後以東歐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和前蘇聯共和國與蒙古國的民主化為終點。

然而,每次民主化浪潮都是以威權或極權統治的反撲而告終。不僅在個別國家民主化是以迂迴的方式發展,例如法國的民主化就經歷了四次威權主義勢力的反撲,整體來說,前述三波民主化在世界範圍內也遭遇了反民主化的逆流。第一波民主化遭遇了極權主義的反撲,包括蘇聯列寧的建政及斯大林的崛起、西班牙內戰義大利法西斯黨政權、日本二二六事件政變與軍國主義興起與德國威瑪共和納粹黨政權取代等。第二波民主化的逆流包括了許多亞洲非洲前殖民地獨立後的再威權化、韓國的李承晚政權及朴正熙全斗煥的軍事政變、泰國的軍事政變、菲律賓馬可仕政權、印尼蘇哈托政權、智利皮諾契特政權、巴西與阿根廷的軍事政變等等[11]

第三波民主化使得民主的治理範圍與人口首次在世界上取得了優勢。然而,第三波民主化是否出現逆流或是第四波民主化浪潮是否已經上路,還是個有爭議的問題,第三波逆流或許應該包括俄羅斯土庫曼烏茲別克白俄羅斯亞塞拜然等前蘇聯共和國的再威權化、中國八九民運的挫折、東歐民主倒退與中亞中東西亞)及非洲的民主失敗、甚至是歐美國家失控的政治正確等等,也有人認為烏克蘭等地的顏色革命和從突尼西亞開始的茉莉花革命會帶動第四波世界性的民主化,然则这些国家却越来越糟。[12]

成因探討 编辑

結構論 编辑

結構論者著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階級結構對政治轉型的影響。例如巴林顿·摩尔認為「沒有資產階級就沒有民主」,例如英國,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削弱了地主階級的政治力量,資產階級則希望參與政治保障其財產權,最後以流血革命來推翻貴族統治,這是自由民主制的起源。[13] 西摩·马丁·利普塞特提出階級結構影響民主化的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發展初期雖然會導致窮人與工人階級的不滿與革命訴求,但是隨著經濟成長,城市中產階級會逐漸成為階級結構裡的多數,或者說階級結構從金字塔型變成橄欖型,而且中產階級不傾向革命,因此會轉而追求社會改革與政治權利的平等分享。這個說法被稱為政治現代化理論。[14]

政治現代化理論遭遇許多批評。Rueschemeyer 等人分析歐洲拉丁美洲各國的政治變遷,發現從歷史比較來看,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通常支持威權統治者,甚至反對民主化。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之所以有助於政治轉型,不是因為資產階級愛好民主,而是階級結構的轉型逐漸改變了各階級的人數比例與政治力量的均衡,從而使得被支配階級—城市中下階級與工人階級—逐漸發展出自我組織與集體行動的能力。[15] 成熟的工人階級是民主化而非革命的動力,這是階級結構影響民主轉型的社會民主主義觀點。[16]

對政治現代化理論的反覆研究確認了經濟發展程度與民主化的顯著關係,然而對此關係的解釋仍然不一致,例如亚当·普沃斯基英语Adam Przeworski等人認為高人均國民所得與民主化的相關是因為民主在高收入國家比較容易生存,而在低收入國家比較容易崩潰,因此並不是經濟發展導致了民主,而是貧困國家的民主沒辦法存活,才導致民主集中在高所得國家。[17] 民主化的起源或許與發展沒直接關係,更可能來自威權體制的內在矛盾,導致菁英階層與集團之分裂與內部鬥爭。

過程論 编辑

1980年代起,重點轉向對政治力量與政治過程之研究。過程論者認為經濟發展對民主化的影響不像結構論者說的那樣重要,許多個案指出在低收入國家、例如美國於18世紀草創之初也能發展民主體制。決定民主轉型的因素主要不是來自階級結構,而是來自於參與政治的主要行動者的互動過程與策略。[18] 過程論者通常將統治势力分為保守派(強硬派)(英語:conservatives/hard-liners)與改革派(英語:reformers/soft-liners),而將反對势力分為溫和派(英語:moderates)與激進派(英語:radicals):

  • 保守派:通常是軍方或曾以軍隊鎮壓過反對者的統治势力,擔心政治清算而傾向付出高昂代價鞏固威權主義。
  • 改革派:通常是威權體制中的技術官僚或年輕繼承者,認為由統治势力控制下的改革,總好過血腥鎮壓或者被推翻。
  • 溫和派:反對者當中擔心民主運動過於激進將導致保守派奪權並且鎮壓民主運動。
  • 激進派:反對者當中認為軍方或改革派不敢鎮壓,因此希望採取更激烈行動以推翻統治势力的少數領袖。

通常,政治自由化始於統治阶级內部的路線分歧,並且使威權主義對言論自由社會運動的控制鬆動,導致了自由範圍的擴大與公民社會的興起,對是否鎮壓公民运动,統治阶级之間沒有共識。公民社會孕育不同路線的反對势力,也就是主張妥協的溫和派與堅持立場希望一舉推翻政權的激進派的领袖。過程論者認為在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的過程中,不是經濟發展等結構性因素,而是這四派势力的合縱連橫決定了民主或威權體制的命運,而且軍方的立場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改革派與溫和派的結盟(也可以看成壓制保守派並且背叛激進派)以及軍隊國家化對於不流血的民主轉型有重大的貢獻,但保守派與激進派的反應也可能導致不同的結局。過程論者的研究不僅對民主化過程裡的政治鬥爭有很強的預測與解釋能力,也對當代政治轉型參與者的策略選擇有很大啟發。[19]

過程論與結構論並非完全對立,人們很容易將階級結構相關研究、與各階級的相關組織(或者更廣義之公民社會)在民主化過程中採取的策略聯繫起來,因此,近年來各派有合流之趨勢。[20]

經濟因素 编辑

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理論 编辑

Seymour Martin Lipset[21]、Carles Boix[22]、Susan Stokes[23]、Dietrich Rueschemeyer、Evelyne Huber 和 John Stephens [15]等學者認為經濟發展增加了民主化的可能性。最初由 Lipset 於 1959 年提出,後來被稱為現代化理論[24][25] 根據 Daniel Treisman之論述,“在中等長度(十至二十年)期間內,較高收入與民主化和民主生存之間存在強大而一致的關係,但在較短的時間窗口內則不一定”。[26]  Robert Alan Dahl 認為市場經濟為民主制度提供了有利條件。[27]

更高的人均GDP與民主相關,一些人聲稱從未觀察到最富有的民主國家陷入威權主義。[28] 希特勒和納粹在魏瑪德國的崛起可以看作是一個明顯的反例,但雖然在1930年代初期德國已是一個發達經濟體,但當時該國也處於經濟衰退狀態。危機幾乎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或1910年代開始,這場危機最終因大蕭條的影響而惡化。還有一種普遍的看法是,民主在工業革命之前是非常罕見的。因此,實證研究使許多人相信,經濟發展要麼增加向民主過渡的機會,要麼幫助新建立的民主國家鞏固。[28][29] 一項研究發現,經濟發展會促進民主化,但僅限於中等長度(十至二十年)期間。這是因為發展可能會鞏固現任領導人的地位,但讓他在卸任時更難交班。[30] 然而,關於民主是財富的結果、財富的原因,還是與這兩個過程無關離定論尚遠。[31] 另一研究表明,經濟發展依賴於一個國家的政治穩定來促進民主。[32]

Adam Przeworski 和 Fernando Limongi 認為,雖然經濟發展降低了民主國家轉變為威權主義的可能性,但沒有足夠的證據得出發展導致民主化(將威權國家轉變為民主國家)的結論。[33] 經濟發展可以在中短期內提高公眾對專制政權的支持。[34] Andrew J. Nathan 認為,對於經濟發展導致民主化的論點,中國是一個有問題的案例。[35] Michael Miller 發現,發展增加了“在脆弱和不穩定的政權中實現民主化的可能性,但從一開始就不太可能出現這種脆弱性”。[36]

有研究表明,更大程度的城市化通過各種途徑促進民主化。[37][38] 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優惠貿易協定(英語: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鼓勵一個國家的民主化,特別是如果優惠貿易協定合作夥伴本身就是民主國家”。[39]

許多學者和政治思想家將龐大的中產階級與民主的出現和維持聯繫起來[27][40], 但也有人對此提出質疑。[41]

Daron Acemoglu 和 James A. Robinson 認為現代化理論不能解釋政治發展的各種路徑,“因為它在經濟和政治之間建立了一種不以制度和文化為條件的聯繫,並且假定一個明確的終點—例如,‘歷史的終結’”。[42]

Gerardo L. Munck 對 Lipset 論點的研究進行的元分析表明,大多數研究不支持更高水平的經濟發展導致更多民主的論點。[43]

階級、分歧和聯盟 编辑

社會學家 Barrington Moore Jr. 指出,權力在階級之間的分配—農民、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以及階級之間聯盟的性質決定了民主、專制或發生共產主義革命。[44] Moore 還認為至少存在“通向現代世界的三種途徑”—自由民主主義、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每一種都源於工業化的時機和轉型時期的社會結構。因此,Moore 挑戰了現代化理論,強調沒有一條通往現代世界的道路,經濟發展並不總能帶來民主。[45]

Moore 的部分論點廣遭質疑。Dietrich Rueschemeyer、Evelyne Huber 和 John D. Stephens 對 Moore 對資產階級在民主化中的作用的分析提出質疑。[46] Eva Bellin 認為,在某些情況下,資產階級和勞工更有可能支持民主化,但在其他情況下則不太可能。[47] Julio Samuel Valenzuela 認為,與 Moore 的觀點相反,智利的土地精英支持民主化。[48] James Mahoney 進行的綜合評估得出結論,“Moore 關於民主和威權主義的具體假設僅獲得有限且有條件的支持”。[49]

2020 年的一項研究將民主化與農業機械化聯繫起來:隨著地主精英越來越不依賴對農業工人的鎮壓,他們對民主的敵意也越來越小。[50]

根據政治學者 David Stasavage 的論述,代議制政府“更有可能在一個社會因多個政治分歧而分裂時出現”。 202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通過多元化(反映社會的不同階層)出現的憲法更有可能引發自由民主(至少在短期內)。[51]

政治經濟因素 编辑

統治者的徵稅需求 编辑

Robert Bates 和 Donald Lien 以及 David Stasavage 認為,統治者對稅收的需求使擁有資產的精英擁有討價還價的能力,要求對公共政策發表意見,從而產生民主制度。[52][53][54] 孟德斯鳩認為,商業的流動性意味著統治者必須與商人討價還價以便向他們徵稅,否則他們將領導國家或隱藏他們的商業活動。[55][56] Stasavage 認為,歐洲國家的小規模和落後,以及歐洲統治者的軟弱,在羅馬帝國垮台後意味著歐洲統治者必須獲得其人民的同意才能有效統治。[53][54]

根據 Clark、Golder 和 Golder 的說法,Albert O. Hirschman 的「exit, voice, and loyalty」模型的一個應用是,如果個人有合理的退出選擇,那麼政府可能更有可能民主化。James C. Scott 認為,當人口處於流動狀態時,政府可能會發現很難對其行使主權[57] Scott 還斷言,退出可能不僅僅包括從強制國家領土的物理退出,還可以包括對強制的一些適應性反應,這使得國家更難以主張對人口的主權。這些應對措施可能包括種植政府更難統計的農作物,或畜養流動性更強的牲畜。事實上,一個國家的整個政治安排都是個人適應環境,選擇是否留在領土上的結果。[58] 如果人們可以自由移動,那麼「exit, voice, and loyalty」模型預測國家必須代表該人口,並安撫人口以防止他們離開。[59] 如果個人有合理的退出選擇,那麼他們就能夠更好地藉由退出威脅來約束政府的任意行為。[60]

不平等與民主 编辑

Daron Acemoglu 和 James A. Robinson 認為,社會平等與民主轉型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人們在平等社會中反抗的動機較小,因此民主化的可能性較低。在一個高度不平等的社會(例如,種族隔離制度下的南非),民主制度下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對精英階層非常有害,以至於他們會竭盡全力阻止民主化。民主化更有可能出現在中間的某個地方,在那些精英們做出讓步的國家,因為他們認為革命的威脅是可信的,並且讓步的成本不太高。[61] 這一預期與實證研究一致,表明民主在平等社會中更加穩定。[28] Acemoglu 和 Robinson 還認為,精英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性質決定了是否會出現穩定的民主制度。當精英過度統治時,就會出現專制國家。當社會過度支配時,就會出現弱勢(英語:weak)國家。當精英和社會處於平衡狀態時,就會出現包括全體成員(英語:inclusive)的國家。[62][63]

Carles Boix、Stephan Haggard 和 Robert Kaufman,以及 Ben Ansell 和 David Samuels 提出了研究不平等與民主之間關係的其他方法。[64]

自然資源 编辑

一些研究表明,開採石油而來的財富會降低民主水平並加強專制統治。[65][66][67][68][69][70][71][72][73][74] 根據 Michael Ross 的說法,石油是唯一“一直與較少民主和更糟糕的制度”相關,並且是“絕大多數研究中的關鍵變量”,用於識別某種類型的資源詛咒效應。[75] 2014年的一項元分析證實了開採石油而來的財富對民主化的負面影響。[76]

Thad Dunning 對厄瓜多爾重返民主提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該解釋與自然資源經濟租鼓勵威權政府的傳統觀點相矛盾。Dunning 提出,在某些情況下,自然資源經濟租(例如通過石油獲得的經濟租)會降低對精英實施分配性政策或社會性政策的風險,因為國家有其他收入來源來資助,而不是藉由精英財富或收入。[77] 在飽受嚴重不平等困擾的國家,例如 1970年代的厄瓜多爾,其結果是民主化的可能性更高。[78] 1972年,軍事政變推翻了政府,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精英們擔心會發生再分配。[79] 同年,石油成為該國日益增長的財政來源。雖然經濟租被用來資助軍隊,但1979年最終的第二次石油繁榮與該國的重新民主化並行。[79] 正如 Dunning 所說,厄瓜多爾的重新民主化可以歸因於石油經濟租的大幅增加,這不僅使公共支出激增,而且安撫了精英成員間對再分配的恐懼。[79] 對厄瓜多爾資源經濟租的開採使政府能夠實施物價和工資政策,使公民受益,而精英階層無需付出任何代價,並允許民主制度的平穩過渡和發展。[79]

歷史學家 Stephen Haber 和政治學者 Victor Menaldo 認為“對自然資源的依賴不是一個外源性變量(英語:exogenous variable)”,並發現當對自然資源與民主之間關係的檢驗考慮到這一點時“資源依賴的增加與威權主義無關”。[80]

文化因素 编辑

價值觀和宗教 编辑

一些人聲稱某些文化比其他文化更有利於民主價值觀。這種觀點很可能是民族中心主義的。通常,西方文化被認為是“最適合”民主的,而其他文化則被描述為包含使民主難以實現或不受歡迎的價值觀。這個論點有時被不民主的政權用來為他們未能實施民主改革辯護。然而,今天有許多非西方民主國家示例包括: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亞、納米比亞、博茨瓦納、臺灣和韓國。[81]

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提出了有影響力但也有爭議的關於儒教伊斯蘭教的論點。Huntington 認為,“在實踐中,儒家或受儒家影響的社會一直不適合民主”[82],他還表示“伊斯蘭教義……包含對民主既有利又不利的因素”,但他普遍認為伊斯蘭教是民主化的障礙。[83] 相比之下,Alfred Stepan 對不同宗教和民主的兼容性更為樂觀。[84]

Steven Fish 和 Robert Barro 將伊斯蘭教與不民主的結果聯繫起來。[85][86] 然而,Michael Ross 認為,與伊斯蘭教相比,穆斯林世界某些地區缺乏民主與資源詛咒的不利影響有更多關係。[87] Lisa Blaydes 和 Eric Chaney 將西方和中東之間的民主分歧與穆斯林統治者對馬木路克的依賴聯繫起來,而歐洲統治者不得不依賴當地精英的軍事力量,從而使這些精英獲取推動代議制政府的議價能力。[88]

Robert Dahl 指出,擁有“民主政治文化”的國家更傾向於民主化和民主政體的存續。[2] 他還認為,文化的同質性和小規模有助於民主的生存[2][89];然而,該些觀點遭受質疑。[90]

2012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非洲有新教傳教士的地區更有可能成為穩定的民主國家。[91] 但是,2020 年的一項研究未能驗證前述發現。[92]

Sirianne Dahlum 和 Carl Henrik Knutsen 對 Ronald InglehartChristian Welzel現代化理論修正版本進行了檢驗,該理論側重於經濟發展引發的被認為有利於民主化的文化特徵。[93] 他們發現 Inglehart 和 Welzel 的論點“沒有實證支持”,並得出結論認為“自我表現的價值觀(英語:Self-expression values)不會提高民主水平或民主化機會,也不會穩定現有的民主國家”。[94]

教育 编辑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教育可以促成穩定和民主的社會。[95] 有研究指出,教育會帶來更大的政治容忍度,增加政治參與的可能性並減少不平等。[96] 也有研究發現教育水平的提高提高了民主水平,教育的民主化效應在貧窮國家更加強烈。[96]

人們普遍認為,民主和民主化是全世界初等教育擴張的重要推動力。然而,來自教育之歷史性趨勢紀錄的新證據挑戰了這一說法。對 109 個國家從 1820 年到 2010 年就學人口比例進行的分析發現,民主化增加了全世界接受初等教育的機會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支持。向民主的過渡往往與初等教育的加速擴張同時發生,但在仍然不民主的國家也觀察到了同樣的加速。[97]

社會資本和公民社會 编辑

公民社會是指促進公民利益、優先事項和意願的非政府組織和機構的集合。社會資本是指社會生活的特徵—網絡、規範和信任—允許個人共同行動以追求共同的目標。[98]

Robert Putnam 認為,某些特徵使社會更有可能擁有公民參與文化,從而導致更具參與性的民主政體。根據 Putnam 的說法,擁有更密集的公民參與橫向網絡的社群能夠更好地建立“信任、互惠和公民參與的規範”,從而實現民主化和運作良好的參與式民主。將意大利北部擁有密集橫向網絡的社區與意大利南部擁有更多垂直網絡和侍從主義關係的社區進行對比,Putnam 斷言後者從未建立一些人認為成功民主化所必需的公民參與文化。[99]

Sheri Berman 反駁了 Putnam 的公民社會有助於民主化的理論,他表示,就魏瑪共和國而言,公民社會促進了納粹黨的崛起。[100] 根據 Berman 的說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民主化使該國的公民社會得以重新發展;然而,Berman 認為,這個充滿活力的公民社會最終削弱了德國內部的民主,因為它因排他性社群組織的建立而加劇了現有的社會分歧。[101] 隨後的實證研究和理論分析為 Berman 的論點提供了支持。[102] 政治學者 Daniel Mattingly 認為,中國的公民社會幫助中國的專制政權鞏固控制。[103] Clark、M. Golder 和 S. Golder 還認為,儘管許多人認為民主化需要公民文化,但通過對過去研究的多次重新分析得出的經驗證據表明,這一主張僅得到部分支持。[104] Philippe C. Schmitter 還斷言,公民社會的存在並不是向民主過渡的先決條件,而是民主化之後通常是公民社會的復甦(即使它先前不存在)。[105]

根據一些研究所示,民主抗議與民主化有關。根據自由之家的一項研究,在自 1972 年以來獨裁政權垮台的 67 個國家中,非暴力公民抵抗在 70% 的時間裡產生了強大的影響。在這些轉變中,變革不是通過外國入侵催化的,也很少通過武裝起義或自願的精英驅動的改革,而絕大多數是由受民主主義影響的公民社會組織利用非暴力行動和其他形式的公民抵抗,如罷工抵制公民不服從,以及群眾抗議等。[106] 2016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 1989 年至 2011 年間的所有民主抗議案例中,約有四分之一導致了民主化。[107]

軍隊 编辑

軍隊可以作為政權更迭的國內源頭,武裝部隊對自身在政治場域中的角色認定要麼鼓勵他們干政,要麼限制他們不參與政治。這種動態在軍隊如何應對民主化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有人認為,在薩爾瓦多從專制統治過渡期間,軍方在政治領域的統治限制了文職民主政權的鞏固。[108] 同樣,在分析蘇哈托政權之後印度尼西亞軍隊的作用時,人們認識到,將武裝部隊干涉政治合法化之「雙重功能」是該國民主化的障礙。[109] 這些案例研究之間的一致性表明,政治自治程度較高的國家往往會抑制民主化。

基於政治代理人和選擇的理論 编辑

精英反對派談判和應急 编辑

Dankwart A. Rustow、Guillermo O'Donnell 和 Philippe C. Schmitter 等學者表示不存在民主化之結構性「大」因素。他們轉而強調民主化進程如何以一種更加偶然的方式發生,這取決於由威權向民主轉變過程中掌權之精英的特徵和所處情勢。[19]

O'Donnell 和 Schmitter 提出了一種向民主過渡的策略性選擇途徑,強調了它們是如何被不同參與者的決定所驅動的,以應對一系列核心困境。分析集中於四個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屬於現任獨裁政權的強硬派和溫和派,以及反對該政權的溫和派和激進派。[110]

Adam Przeworski 使用基本的博弈論分析了統治者和反對派在向民主過渡過程中的相互作用。他強調政治和經濟轉型的相互依存關係。[111]

精英驅動的民主化 编辑

學者們認為,民主化進程可能是由精英驅動的,也可能是由專制體制的現任掌權者驅動,作為這些精英在大眾對代議制政府的要求中保持權力的一種方式。[112][113][114][115] 如果鎮壓的成本高於放棄權力的成本,威權主義者可能會選擇民主化和包容性制度。[116][23][117] 根據 2020 年的一項研究,在獨裁執政者的政黨實力較高的情況下,獨裁領導的民主化更有可能帶來持久的民主。[118] 然而,Michael Albertus 和 Victor Menaldo 認為,即將離任的獨裁者實施的民主化規則可能會扭曲民主,有利於即將離任的獨裁政權及其支持者,從而導致難以擺脫的“壞”制度。[119] 根據 Michael K. Miller 的說法,精英驅動的民主化特別有可能發生在(國內或國際的)重大暴力衝擊之後,這些衝擊為專制政權的反對者提供了機會。[117] Dan Slater 和 Joseph Wong 認為,亞洲的獨裁者選擇在他們處於強勢地位時實施民主改革,以保持和振興他們的權力。[115]

根據政治學者 Daniel Treisman 的一項研究,有民主化理論認為獨裁者“故意選擇分享或放棄權力。他們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革命、激勵公民參與戰爭、激勵政府提供公共財,提出比其他精英對手更具競爭性的「競標價格」,或限制派系暴力。”他的研究表明,在許多情況下,“民主化的發生不是因為現任精英選擇了民主化,而是因為他們在試圖阻止民主化時犯了錯誤,削弱了他們對權力的控制。常見的錯誤包括:發動選舉或軍事衝突,結果卻輸了;無視民眾動亂而被推翻;啟動有限而隨後失控的改革;還有選擇一個低調的民主主義者作為領導者。這些錯誤反映了眾所周知的認知偏誤,例如過度自信控制錯覺”。[120]

Sharun Mukand 和 Dani Rodrik 質疑精英驅動的民主化會產生自由民主。他們認為,低水平的不平等和微弱的認同差距是自由民主出現的必要條件。[121] 2020年一項研究發現,與精英推動的民主化相比,通過自下而上的和平抗議進行的民主化導致了更高水平的民主和民主穩定。[122]

根據研究,在從非民主到民主的過渡過程中,軍事獨裁更有可能轉變為民主。君主制、文職專政和軍政府這三種專政類型因其各自目標而採用不同的民主化方法。君主專制和文職專政尋求通過君主的世襲統治或文官獨裁者的壓迫來無限期地掌權。軍事獨裁政權奪取權力,充當看守政府,以取代他們認為有缺陷的文職政府。軍事獨裁更有可能過渡到民主,因為一開始,它們本來是權宜之計,預定在可被接受的政府形成時交出權力。[123][124][125] 這些政權的過渡模式是談判,這與民主的建立非常吻合,通常通過談判實現。自 1945 年以來,31% 的軍人統治過渡帶來了穩定、長壽的民主政體,而只有 16% 的過渡來自個人專政政權。[126] 馬里從軍事獨裁到平民民主的和平過渡是一個成功地從軍事獨裁過渡到民主政權的例子。[127]

軍隊本身可以作為政權更迭的國內來源。武裝部隊的政治身份要麼鼓勵他們干預平民政治,要麼限制他們不參與政治。武裝部隊中的個人將其地位歸因於其政治身份的程度決定了其集體將如何應對民主化。政治身份被定義為個人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方式。當一個群體動員起來以促進其利益或捍衛對其群體的威脅時,身份就會被政治化,它塑造了個人對政府行動的期望。[128] 在審視從威權主義到民主的過渡時,軍隊的集體政治認同在他們對民主化的反應方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29][130] Knut Walter 和 Phillip James 認為,在薩爾瓦多從獨裁統治過渡期間,軍方在政治領域的統治限制了文職民主政權的鞏固。[131] 同樣,在分析蘇哈托政權之後印度尼西亞軍隊的作用時,本名純認識到「雙重功能」是一種使武裝部隊干涉政治合法化的論述,是該國民主化的障礙。[132] 這些案例研究與其他國家的調查結果一致表明,政治自治程度較高的國家往往會抑制民主化。

根據研究,內部衝突的威脅會促使政權做出民主方面的讓予。2016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乾旱引發的騷亂導致政權因擔心衝突而做出這類讓予。[133]

選區全體選民的混雜 编辑

Mancur Olson 認為,民主化過程發生在精英無法重建專制制度時。Olson 認為,當選區的全體選民或認同群體在一個地理​​區域內混合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他斷言,這種混合的地理選區要求精英們通過民主和代議制機構來控制該地區,並限制相互競爭的精英團體的權力。[134]

獨裁者死亡或被罷免 编辑

一項分析發現“與獨裁國家中其他形式的領導更替—例如政變、選舉或任期限制—相比,後者在大約一半的情況下會導致政權垮台,獨裁者的死亡是非常無關緊要的。......(1946年至2014年)79 名獨裁者在任期間去世.....在絕大多數情況下(92%),獨裁者死後政權仍然存在”。[135]

國際因素 编辑

戰爭與國家安全 编辑

Jeffrey Herbst 解釋了歐洲國家的民主化是如何通過戰爭促進的政治發展實現的,這些“歐洲案例的教訓表明戰爭是國家形成一個重要的原因…”。[136] Herbst 寫道,戰爭和鄰國入侵的威脅導致歐洲國家更有效地徵稅,迫使領導人提高行政能力,並促進國家統一民族認同感(在國家與其公民間一種普遍且強而有力的連結)。[136] Herbst 寫道,在許多地區,“國家正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發展”,因為它們大多“在不必訴諸戰爭的情況下獲得了獨立[136],並且自獨立以來沒有面臨過安全威脅”。Herbst 指出,最強大的非歐洲國家,韓國臺灣,“大致上是‘處於(與鄰國)衝突狀態中’的國家,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幾乎持續不斷的外部侵略威脅的影響”。[136]

Elizabeth Kier 質疑全面戰爭促進民主化的說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和意大利的案例中表明,意大利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採取的政策引發了法西斯主義的反彈,而英國政府對勞工的政策破壞了更廣泛的民主化。[137]

戰爭與和平 编辑

戰爭可能有助於在向民主過渡之前的國家建構,但戰爭主要是民主化的嚴重障礙。民主和平理論的擁護者認為民主導致和平,而領土和平理論(英語:democratic peace theory)則相反,認為和平導致民主。事實上,一個國家的戰爭和領土威脅很可能會增加威權主義並導致專制。這得到歷史證據的支持,表明在幾乎所有情況下,和平都先於民主。許多學者認為,民主導致和平的假設幾乎沒有得到支持,但和平導致民主的相反假設卻得到了強而有力的證據支持。[138][139]

Christian Welzel 認為,生存安全的確保會導致有助於解放的文化價值觀和對民主政治組織的支持。[140] 這與基於演化心理學的理論是一致的。所謂的Regality理論顯示,在戰爭或感知到集體危險的情況下,人們會產生對強勢領導人和專制政府形式的心理偏好。另一方面,在和平與安全的情況下,人們將支持平等主義價值觀和對民主的偏好。因此,人們若感知到集體危險,社會便容易朝向支持專制政權的方向發展,但人們若感知到安全能被確保,則將朝向支持民主體制的發展方向。[141]

國際機構 编辑

許多研究發現,國際機構的影響有助於促進民主化。[142][143][144] Thomas Risse 在 2009 年寫道,“關於東歐的文獻達成共識,即歐盟成員國的觀點對新民主國家具有巨大的引導效果”。[145] 學者們還將北約的擴張與在民主化中發揮作用聯繫起來。[146] 國際力量可以顯著影響民主化。民主思想的傳播和國際金融機構要求民主化的壓力等全球力量導致了民主化。[147]

促進、外國影響和干預 编辑

歐盟為民主的傳播做出了貢獻,特別是藉由鼓勵成員國進行民主改革。[145]

Steven Levitsky 和 Lucan Way 認為,與西方的密切關係增加了冷戰結束後民主化的可能性,而與西方關係較弱的國家則採用了競爭性的專制政權[148][149]

2002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區域組織的成員資格“與 1950 年至 1992 年期間向民主的過渡有關”。[150]

2004 年的一項研究沒有發現外國援助導致民主化的證據。[151]

有時,民主化是經由軍事干預強加,例如二戰後的日本德國[152][153] 在其他情況下,非殖民化有時會促進民主制度的建立,但很快就會被獨裁政權所取代。例如,敘利亞在冷戰初期脫離法國強制控制獲得獨立後,未能鞏固民主,最終崩潰,取而代之的是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敘利亞地區的獨裁統治。[154]

Robert Dahl 指出,外國干預導致民主失敗,引述了蘇聯對中歐和東歐的干預以及美國對拉丁美洲的干預。然而,隨著前殖民地獲得獨立並實施民主,帝國的去合法化促進了民主的出現。[2]

地理因素 编辑

一些學者將民主的出現和維持與出海口聯繫起來,這往往會增加人員、商品、資本和思想的流動性。[155][156]

歷史因素 编辑

歷史遺產 编辑

Seymour Martin Lipset 試圖解釋為什麼北美發展出穩定的民主而拉丁美洲卻沒有,他認為,原因在於殖民化的初始模式、新殖民地隨後的經濟合併過程,還有獨立戰爭的差異。英國和伊比利亞的不同歷史被視為創造了影響民主前景的不同文化遺產。[157] James A. Robinson 提出了相關的論點。[158]

事件順序 编辑

學者們討論了事情發生的順序是有助於還是阻礙民主化進程。早期的討論發生在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Dankwart Rustow 認為,“‘最有效的順序’是依次追求民族團結、政府權威和政治平等”。[159] Eric Nordlinger 和 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強調“在大眾參與政治出現之前發展有效的政府機構的重要性”。[160] Robert Dahl 認為,“較早和較穩定的多頭政體中最常見的順序是……的某種近似值。[161]

在 2010 年代,討論集中在國家建構和民主化之間順序的影響上。Francis Fukuyama 響應 Huntington 的“國家至上”論點,並認為那些“民主先於現代國家建構的國家在實現高品質治理方面遇到了更大的問題”。[162] 這一觀點得到了 Sheri Berman 的支持,他對歐洲歷史進行了全面的檢視,並得出結論認為“順序很重要”,並且“沒有強大的國家……自由民主即使不是不可能也很難實現”。[163]

然而,這種國家優先的論點受到了挑戰。依靠對丹麥和希臘的比較,以及對 1789 年至 2019 年 180 個國家/地區的定量研究,Haakon Gjerløw、Carl Henrik Knutsen、Tore Wig 和 Matthew C. Wilson 等研究者表示,“幾乎找不到支持國家優先論點的證據”。[164] 基於對歐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比較,Sebastián Mazzuca 和 Gerardo Munck 指出,與國家優先的論點相反,“政治發展的起點較少比國家與民主的關係是否是一個良性循環更重要,它會觸發相互強化的因果機制”。[165]

與性別和種族相關的批評 编辑

性別與民主化浪潮 编辑

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提出的分期方法的批評之一是它“忽視了普選的要求”。[166] 相關地,正如 Pamela Paxton 所示,“當婦女被納入民主措施時,(Huntington 所提出之)民主浪潮的概念不再得到有力支持”。[167] Paxton 指出,一旦考慮到婦女的選舉權,數據就會顯示“從 1893 年到 1958 年是一個漫長、持續的民主化時期,只有與戰爭有關的逆轉”。[168]

民主化理論中的性別和種族 编辑

在民主化理論中已經發現了兩個廣泛的問題。Georgina Waylen 認為,缺乏按性別分類進行的研究途徑一直是一個突出的問題。[169] Michael Hanchard 對有關文獻進行了全面回顧,並認為該類理論並未充分承認基於族裔民族主義和種族的等級制度如何塑造民主化的進程和前景。[170]

結果 编辑

在一些人看来,民主被認為對政治發展有正面功效,例如在政治體制方面,民主化會帶來更多公民自由與政治權利,包括司法與立法機構等權力制度的分化與相互制衡,貪污腐敗的減少等等。在經濟方面,有些人主張民主化能夠加強對財產權的保護,減少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在社會平等方面,民主化使得多數中下階級成員獲得選票與言論自由,在多黨競爭的公平選舉之下,通常會導致社會福利等大規模重分配政策的發展,因此在非社会主义社会可以減少貧富差距[171]

然而,民主的長期制度表現,並不能解釋短期民主化過程裡的種種制度變遷與治理表現,這是因為民主化是各階級或各派政治势力出於自我利益所進行的衝突與妥協,在民主自由的各種權利與制度鞏固之前,經常會導致社會運動的蓬勃發展與嚴重的政治鬥爭,也不能保證必然發展出較好的政治制度。民主化過程中經常出現經濟混亂或衰退、領導人政治貪腐甚至貧富差距惡化等短期現象。

民主化也不是歷史上必然的發展趨勢,而是結構與策略因素混合的結果之一[172]。如同三波民主化逆轉所顯示的教訓,失敗的民主可能會導致威權主義的復興或軍事政變。因此,民主運動的終點可能是民主鞏固或是威權反撲甚至軍事鎮壓。

民主化的終點通常被定義為各種民主自由的權利保障制度趨於穩定,而民主政權崩潰概率極低的狀態,經驗上來說,通常是以自由且公平選舉下正常的兩次政黨輪替作為民主已經鞏固的界限[173]。事實上,新的權力势力或統治階級可能不善於治理經濟事務、或出於自利而貪污腐化,文人對軍隊的管理(例如裁軍)也常導致政變的危險,要達成民主鞏固的目標並不容易,種種困難常導致反民主勢力或部分受害者的反撲,甚至讓新的势力领袖變成新的獨裁者

民主崩潰與再威權化 编辑

在進程過速(即一世代人內,30年左右完成民主化),民主鞏固無法實現的狀態下,經常會出現反民主化/再威權化的逆流,例如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及大部分加盟共和國(如俄羅斯總統叶利钦烏克蘭總統庫奇馬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塔吉克總統拉赫莫諾夫吉爾吉斯總統阿卡耶夫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格魯吉亞總統謝瓦爾德納澤亞美尼亞總統謝爾日·薩爾基相)、六四事件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阿拉伯之春後的部分中東國家、反修例運動後的香港等。

反民主逆流通常以政府限制言論自由、管制社會抗爭或者非正常的政黨輪替(比如暗殺國家領導人,以(有意煽动的)社會運動推翻公平選舉的領袖,利用军警推翻或控制领导人)為起點,逐漸修改法律縮小公民自由與政治權利,打擊特定群体,甚至宣布某種國家緊急狀態或戰爭狀態,最後以非民主選舉的領袖夺取权力或领袖重新恢复威权化並穩定統治權力而告終[174]

新的非民主政權必須取得國際支持與穩定的政治結盟,除了掌握軍隊以外,通常必須獲得鄰近強權與國內有力階級的支持,例如行政官僚、大資本家或地主等等,或者採取極權主義的做法,動員群眾或以武力鎮壓徹底消滅國內的階級敵人。其次,統治者必須盡快控制經濟活動以取得穩定的財政收入(至少必須養活軍隊跟幹部)。此外,威權主義體制還必須建立不流血的接班制度,否則領導人的死亡或統治菁英的內鬥,經常導致獨裁政體一夕瓦解[175]

雖然民主鞏固很難,但是要鞏固威權主義也十分困难。威權主義有其內在的結構弱點,不但必須獲得強權支持,而且面對控制軍隊、警察,管制媒體,网络與教育內容,壓制反對势力或中下階級的公民組織,控制或管理經濟以便成功收稅,選定接班人(而不被自己的接班人提前推翻或事後批鬥)等問題,這些經常成為威權主義政治危機的來源。

如同許多政治學家指出的,失去信仰的威權主義依賴的統治工具歸根結底只是謊言、恐懼與暴力[176],被壓制的公民社會只是在等待崛起的時機。民主化的起源之一,可能就是威權主義內在矛盾的爆發,而在這之後民主社會的建構,則是公民意識的崛起。

民主化程度的測量方式 编辑

民主化的研究者經常必須面對如何測量一國民主或自由程度並且從事跨國比較的問題. 這個技術問題可以參考Munck(2009)[177] 。在國際政治上較有影響力的指標包括自由之家與Polity IV等測量指標。

 
  自由 (83)   部分自由 (63)   不自由 (49)

参考文献 编辑

  1. ^ Tilly, Charles. 2007. Democra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 2.0 2.1 2.2 2.3 Dahl, Robert Alan. 1998. On Democrac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3. ^ Held, David. 1995. Democracy and the Global Order: from the Modern State to Cosmopolitan Governanc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4. ^ Arugay, Aries A. Democratic Transitions. The Palgrave Encyclopedia of Global Security Studies.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21: 1–7. ISBN 978-3-319-74336-3. S2CID 240235199. doi:10.1007/978-3-319-74336-3_190-1. 
  5. ^ Abjorensen, 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Democracy. Historical Dictionaries of Religions, Philosophies, and Movements Series.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9: 116 [2022-11-19]. ISBN 978-1-5381-2074-3. (原始内容于2023-03-26). 
  6. ^ 6.0 6.1 The End of the Transition Paradigm. Journal of Democracy. [2023-03-17]. (原始内容于2023-05-07) (美国英语). 
  7. ^ 7.0 7.1 Doorenspleet, Renske. Reassessing the Three Waves of Democratization. World Politics. 2000, 52 (3) [2023-03-17]. ISSN 0043-8871. (原始内容于2023-03-17). 
  8. ^ 8.0 8.1 8.2 The New 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 Journal of Democracy. [2023-03-17]. (原始内容于2023-05-03) (美国英语). 
  9. ^ Geschiere, Peter; Jackson, Stephen. Autochthony and the Crisis of Citizenship: Democratization,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Belonging. African Studies Review. 2006, 49 (2) [2023-03-17]. ISSN 0002-0206. (原始内容于2023-03-17). 
  10. ^ 10.0 10.1 Hinnebusch, Raymond. Authoritarian persistence, democratization theory and the Middle East: An overview and critique. Democratization. 2006-06-01, 13 (3). ISSN 1351-0347. doi:10.1080/13510340600579243. 
  11. ^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2. ^ Diamond, Larry. 2008. The Spirit of Democracy: the Struggle to Build Free Societ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New York : Times Books/Henry Holt and Company.
  13. ^ Moore, Barrington.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Penguin Books. 1969: 414. ISBN 978-0-14-055086-3 (英语). 
  14. ^ Lipset, Seymour Martin.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59, 53 (1) [2023-03-17]. ISSN 0003-0554. doi:10.2307/1951731. (原始内容于2023-02-09). 
  15. ^ 15.0 15.1 Rueschemeyer, Dietrich; Stephens, Evelyne Huber; Huber, Evelyne; Stephens, John D.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302. ISBN 978-0-226-73144-5 (英语). 
  16. ^ Korpi, Walter. The Working Class in Welfare Capitalism: Work, Unions, and Politics in Swede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8-01-01. ISBN 978-0-7100-8848-2 (英语). 
  17. ^ Przeworski, Adam; Alvarez, Michael E.; Cheibub, Jose Antonio; Limongi, Fernando; Cheibub, Boeschenstein Professor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Public Policy and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Jose Antonio.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Well-Being in the World, 1950-199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08-28. ISBN 978-0-521-79379-7 (英语). 
  18. ^ Rostow, W. W. Politics and the Stages of Grow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08-09. ISBN 978-0-521-09653-9 (英语). 
  19. ^ 19.0 19.1 O’Donnell, Guillermo; Schmitter, Philippe C.; Whitehead, Laurence.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JHU Press. 2013-04-15. ISBN 978-1-4214-1013-5 (英语). 
  20. ^ Collier, Ruth Berins; COLLIER, RUTH BERINS AUTOR. Paths Toward Democracy: The Working Class and Elites in Western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09-13. ISBN 978-0-521-64382-5 (英语). 
  21. ^ Lipset, Seymour Martin.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59, 53 (1): 69–105. ISSN 0003-0554. JSTOR 1951731. S2CID 53686238. doi:10.2307/1951731. 
  22. ^ Boix, Carles; Stokes, Susan C. Endogenous Democratization. World Politics. 2003, 55 (4): 517–549. ISSN 0043-8871. S2CID 18745191. doi:10.1353/wp.2003.0019 (英语). 
  23. ^ 23.0 23.1 Boix, Carles; Stokes, Susan C. Endogenous Democratization. World Politics. 2003, 55 (4): 517–549. ISSN 0043-8871. S2CID 18745191. doi:10.1353/wp.2003.0019 (英语). 
  24. ^ Geddes, Barbara. Goodin, Robert E , 编. What Causes Democratizatio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1. ISBN 978-0-19-960445-6. doi:10.1093/oxfordhb/9780199604456.001.0001. (原始内容于2014-05-30) (英语). 
  25. ^ Korom, Philipp. The political sociologist Seymour M. Lipset: Remembered in political science, neglected in sociology.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and Political Sociology. 2019, 6 (4): 448–473. ISSN 2325-4823. PMC 7099882 . PMID 32309461. doi:10.1080/23254823.2019.1570859. 
  26. ^ Treisman, Danie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Predispositions and Trigger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020, 23: 241–257. ISSN 1094-2939. doi:10.1146/annurev-polisci-050718-043546 . 
  27. ^ 27.0 27.1 Dahl, Robert. On Democracy. yalebooks.yale.edu.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0-02-02]. (原始内容于2020-04-05). 
  28. ^ 28.0 28.1 28.2 Przeworski, Adam; et al.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Well-Being in the World, 1950-199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9. ^ Rice, Tom W.; Ling, Jeffrey. Democracy, Economic Wealth and Social Capital: Sorting Out the Causal Connections. Space and Polity. 2002-12-01, 6 (3): 307–325. ISSN 1356-2576. S2CID 144947268. doi:10.1080/1356257022000031995. 
  30. ^ Treisman, Daniel. Income, Democracy, and Leader Turnover.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5-10-01, 59 (4): 927–942 [2023-03-17]. ISSN 1540-5907. S2CID 154067095. doi:10.1111/ajps.12135. (原始内容于2020-04-05) (英语). 
  31. ^ Traversa, Federico. Income and the stability of democracy: Pushing beyond the borders of logic to explain a strong correlation?. 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14, 26 (2): 121–136. S2CID 154420163. doi:10.1007/s10602-014-9175-x. 
  32. ^ FENG, YI. Democracy,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July 1997, 27 (3): 416, 391–418. S2CID 154749945. doi:10.1017/S0007123497000197. 
  33. ^ Przeworski, Adam; Limongi, Fernando. Modernization: Theories and Facts. World Politics. 1997, 49 (2): 155–183. ISSN 0043-8871. JSTOR 25053996. S2CID 5981579. doi:10.1353/wp.1997.0004. 
  34. ^ Magaloni, Beatriz. Voting for Autocracy: Hegemonic Party Survival and its Demise in Mexico. Cambridge Core. September 2006 [2019-12-17]. ISBN 9780521862479. doi:10.1017/CBO9780511510274. (原始内容于2020-04-05) (英语). 
  35. ^ The Puzzle of the Chinese Middle Class. Journal of Democracy. [2019-12-22]. (原始内容于2020-04-05) (美国英语). 
  36. ^ Miller, Michael K. Economic Development, Violent Leader Removal, and Democratiz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2, 56 (4): 1002–1020. doi:10.1111/j.1540-5907.2012.00595.x (英语). 
  37. ^ Glaeser, Edward L.; Steinberg, Bryce Millett. Transforming Cities: Does Urbanization Promote Democratic Change? (PDF). Regional Studies. 2017, 51 (1): 58–68 [2023-03-17]. S2CID 157638952. doi:10.1080/00343404.2016.1262020. (原始内容 (PDF)于2020-04-07). 
  38. ^ Barceló, Joan; Rosas, Guillermo. Endogenous democracy: causal evidence from the potato productivity shock in the old world.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and Methods. 2020, 9 (3): 650–657. ISSN 2049-8470. doi:10.1017/psrm.2019.62  (英语). 
  39. ^ Manger, Mark S.; Pickup, Mark A. The Coevolution of Trade Agreement Networks and Democracy.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016-02-01, 60 (1): 164–191. ISSN 0022-0027. S2CID 154493227. doi:10.1177/0022002714535431 (英语). 
  40. ^ Aristotle: Politics |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ww.iep.utm.edu. [2020-02-03]. (原始内容于2020-05-10). 
  41. ^ Rosenfeld, Bryn. The Autocratic Middle Class: How State Dependency Reduces the Demand for Democra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ISBN 978-0-691-20977-7 (英语). 
  42. ^ Acemoglu, Daron; Robinson, James. Non-Modernization: Power–Culture Trajectories and the Dynamics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022, 25: 323–339. doi:10.1146/annurev-polisci-051120-103913. hdl:1721.1/144425 . 
  43. ^ Gerardo L.Munck, "Modernization Theory as a Case of Failed Knowledge Production." The Annals of Comparative Democratization 16, 3 (2018): 37-41.
  44. ^ Moore, Barrington Jr.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with a new foreword by Edward Friedman and James C. Scott. Boston: Beacon Press. 1993: 430. ISBN 978-0-8070-5073-6.  已忽略未知参数|orig-date= (帮助)
  45. ^ Jørgen Møller, State Formation, Regime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Press, 2017, Ch. 6.
  46. ^ Dietrich Rueschemeyer, Evelyne Stephens, and John D. Stephens. 1992.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7. ^ Bellin, Eva. Contingent Democrats: Industrialists, Labor, and Democratization in Late-Developing Countries. World Politics. January 2000, 52 (2): 175–205. ISSN 1086-3338. S2CID 54044493. doi:10.1017/S0043887100002598 (英语). 
  48. ^ J. Samuel Valenzuela, 2001. "Class Relations and Democratization: A Reassessment of Barrington Moore's Model," pp. 240-86, in Miguel Angel Centeno and Fernando López-Alves (eds.), The Other Mirror: Grand Theory Through the Lens of Latin Americ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9. ^ James Mahoney, "Knowledge Accumulation in Comparative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Case of Democracy and Authoritarianism," pp. 131-74, in James Mahoney and Dietrich Rueschemeyer (eds.),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145. For an earlier review of a wide range of critical response to Social Origins, see Jon Wiener, "Review of Reviews: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History and Theory 15 (1976), 146-75.
  50. ^ Samuels, David J.; Thomson, Henry. Lord, Peasant … and Tractor?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Moore's Thesis, and the Emergence of Democracy.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2020, 19 (3): 739–753. ISSN 1537-5927. S2CID 225466533. doi:10.1017/S1537592720002303 (英语). 
  51. ^ Negretto, Gabriel L.; Sánchez-Talanquer, Mariano. Constitutional Origins and Liberal Democracy: A Global Analysis, 1900–2015.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21, 115 (2): 522–536 [2023-03-17]. ISSN 0003-0554. S2CID 232422425. doi:10.1017/S0003055420001069. (原始内容于2023-03-17) (英语). 
  52. ^ Bates, Robert H.; Donald Lien, Da-Hsiang. A Note on Taxation, Development,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PDF). Politics & Society. March 1985, 14 (1): 53–70 [2023-03-17]. ISSN 0032-3292. S2CID 154910942. doi:10.1177/003232928501400102. (原始内容 (PDF)于2022-11-27) (美国英语). 
  53. ^ 53.0 53.1 Stasavage, David. Representation and Consent: Why They Arose in Europe and Not Elsewhere.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6-05-11, 19 (1): 145–162. ISSN 1094-2939. doi:10.1146/annurev-polisci-043014-105648 . 
  54. ^ 54.0 54.1 Stasavage, David. Decline and rise of democracy: a global history from antiquity to toda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ISBN 978-0-691-17746-5. OCLC 1125969950. 
  55. ^ Deudney, Daniel H. Bounding Power: Republican Security Theory from the Polis to the Global Villa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2023-03-17]. ISBN 978-1-4008-3727-4. (原始内容于2022-07-09) (英语). 
  56. ^ Bates, Robert H.; Donald Lien, Da-Hsiang. A Note on Taxation, Development,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PDF). Politics & Society. March 1985, 14 (1): 53–70 [2023-03-17]. ISSN 0032-3292. S2CID 154910942. doi:10.1177/003232928501400102. (原始内容 (PDF)于2022-11-27) (美国英语). 
  57. ^ C., Scott, James.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NUS Press. 2010: 7. ISBN 9780300152289. OCLC 872296825. 
  58. ^ C., Scott, James.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NUS Press. 2010: 7. ISBN 9780300152289. OCLC 872296825. 
  59. ^ Power and politics: insights from an exit, voice, and loyalty game. (PDF). [2023-03-17]. (原始内容 (PDF)于2023-03-26). 
  60. ^ Power and politics: insights from an exit, voice, and loyalty game. (PDF). [2023-03-17]. (原始内容 (PDF)于2023-03-26). 
  61. ^ Acemoglu, Daron; James A. Robinson. 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62. ^ Acemoglu, Daron; Robinson, James A. Weak, Despotic, or Inclusive? How State Type Emerges from State versus Civil Society Competi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22: 1–14 [2023-03-17]. ISSN 0003-0554. S2CID 251607252. doi:10.1017/S0003055422000740. (原始内容于2023-03-17) (英语). 
  63. ^ Acemoglu, Daron; Robinson, James A. The Narrow Corridor: States, Societies, and the Fate of Liberty. Penguin. 2019-09-24. ISBN 978-0-7352-2439-1 (英语). 
  64. ^ Special issue on "Inequality and Democratization: What Do We Know?"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Comparative Democratization 11(3)2013.
  65. ^ Ross, Michael L. Does Oil Hinder Democracy?. World Politics. 13 June 2011, 53 (3): 325–361. S2CID 18404. doi:10.1353/wp.2001.0011. 
  66. ^ Wright, Joseph; Frantz, Erica; Geddes, Barbara. Oil and Autocratic Regime Survival.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5-04-01, 45 (2): 287–306. ISSN 1469-2112. S2CID 988090. doi:10.1017/S0007123413000252. 
  67. ^ Jensen, Nathan; Wantchekon, Leonard. Resource Wealth and Political Regimes in Africa (PDF).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04-09-01, 37 (7): 816–841 [2023-03-17]. CiteSeerX 10.1.1.607.9710 . ISSN 0010-4140. S2CID 154999593. doi:10.1177/0010414004266867. (原始内容 (PDF)于2018-07-21). 
  68. ^ Ulfelder, Jay. Natural-Resource Wealth and the Survival of Autocracy.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07-08-01, 40 (8): 995–1018. ISSN 0010-4140. S2CID 154316752. doi:10.1177/0010414006287238. 
  69. ^ Basedau, Matthias; Lay, Jann. Resource Curse or Rentier Peace? The Ambiguous Effects of Oil Wealth and Oil Dependence on Violent Conflict (PDF).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2009-11-01, 46 (6): 757–776. ISSN 0022-3433. S2CID 144798465. doi:10.1177/0022343309340500. 
  70. ^ Andersen, Jørgen J.; Ross, Michael L. (PDF).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14-06-01, 47 (7): 993–1021. ISSN 0010-4140. S2CID 154653329. doi:10.1177/0010414013488557. hdl:11250/1958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7-23). 
  71. ^ Girod, Desha M.; Stewart, Megan A.; Walters, Meir R. Mass protests and the resource curse: The politics of demobilization in rentier autocracies.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Peace Science. 2016-07-27, 35 (5): 503–522. ISSN 0738-8942. S2CID 157573005. doi:10.1177/0738894216651826. 
  72. ^ Wright, Joseph; Frantz, Erica. How oil income and missing hydrocarbon rents data influence autocratic survival: A response to Lucas and Richter (2016). Research & Politics. 2017-07-01, 4 (3): 2053168017719794. ISSN 2053-1680. doi:10.1177/2053168017719794 . 
  73. ^ Wigley, Simon. Is There a Resource Curse for Private Liberti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December 2018, 62 (4): 834–844. doi:10.1093/isq/sqy031. hdl:11693/48786 . 
  74. ^ Cassidy, Traviss. The Long-Run Effects of Oil Wealth on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Petroleum Geology (PDF). The Economic Journal. 2019, 129 (623): 2745–2778 [2023-03-17]. doi:10.1093/ej/uez009. (原始内容 (PDF)于2023-03-30). 
  75. ^ Ross, Michael L. What Have We Learned about the Resource Curse?.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May 2015, 18: 239–259. S2CID 154308471. doi:10.1146/annurev-polisci-052213-040359 . 
  76. ^ Ahmadov, Anar K. Oil, Democracy, and Context A Meta-Analysi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14-08-01, 47 (9): 1238–1267. ISSN 0010-4140. S2CID 154661151. doi:10.1177/0010414013495358 (英语). 
  77. ^ Thad Dunning. 2008. Crude Democracy: Natural Resource Wealth and Political Regi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 1.Pp. 3.
  78. ^ Thad Dunning. 2008. Crude Democracy: Natural Resource Wealth and Political Regi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 1, p. 21.
  79. ^ 79.0 79.1 79.2 79.3 Thad Dunning. 2008. Crude Democracy: Natural Resource Wealth and Political Regi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 1, p. 34.
  80. ^ Stephen Haber and Victor Menaldo, "Do Natural Resources Fuel Authoritarianism? A Reappraisal of the Resource Curs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5(1) 2011: 1-26.
  81. ^ Gift, Thomas; Krcmaric, Daniel. Who Democratizes? Western-educated Leaders and Regime Transition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015, 61 (3): 671–701. S2CID 156073540. doi:10.1177/0022002715590878. 
  82. ^ Huntington, Samuel P. "Democracy's Third Wave." Journal of Democracy 2(2)(1991): 12-34, p. 24.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3. ^ Huntington, Samuel P. "Democracy's Third Wave." Journal of Democracy 2(2)(1991): 12-34, p. 24.
  84. ^ Stepan, Alfred C. "Religion, Democracy, and the "Twin Tolerations"." Journal of Democracy 11(4) 2000: 37-57.
  85. ^ Fish, M. Steven. Islam and Authoritarianism. World Politics. October 2002, 55 (1): 4–37. ISSN 1086-3338. S2CID 44555086. doi:10.1353/wp.2003.0004 (英语). 
  86. ^ Barro, Robert J. Determinants of Democrac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9-12-01, 107 (S6): S158–S183 [2023-03-17]. ISSN 0022-3808. doi:10.1086/250107. (原始内容于2021-09-20). 
  87. ^ Ross, Michael L. Oil, Islam, and Wome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February 2008, 102 (1): 107–123. ISSN 1537-5943. S2CID 54825180. doi:10.1017/S0003055408080040 (英语). 
  88. ^ Blaydes, Lisa; Chaney, Eric. The Feudal Revolution and Europe's Rise: Political Divergence of the Christian West and the Muslim World before 1500 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13, 107 (1): 16–34. ISSN 0003-0554. S2CID 33455840. doi:10.1017/S0003055412000561 (英语). 
  89. ^ Dahl, Robert Alan; Tufte, Edward R. Size and Democracy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ISBN 978-0-8047-0834-0 (英语). 
  90. ^ Erk, Jan; Veenendaal, Wouter. Is Small Really Beautiful?: The Microstate Mistake. Journal of Democracy. 2014-07-14, 25 (3): 135–148 [2023-03-17]. ISSN 1086-3214. S2CID 155086258. doi:10.1353/jod.2014.0054. (原始内容于2018-06-03) (英语). 
  91. ^ Woodberry, Robert D. The Missionary Roots of Liberal Democrac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12, 106 (2): 244–274. ISSN 0003-0554. JSTOR 41495078. S2CID 54677100. doi:10.1017/S0003055412000093. 
  92. ^ Nikolova, Elena; Polansky, Jakub. Conversionary Protestants Do Not Cause Democracy.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20, 51 (4): 1723–1733 [2023-03-17]. ISSN 0007-1234. S2CID 234540943. doi:10.1017/S0007123420000174. hdl:10419/214629. (原始内容于2021-08-22) (英语). 
  93. ^ Ronald Inglehart and Christian Welzel,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Democracy.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Dahlum, S., & Knutsen, C., "Democracy by Demand? Re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Self-expression Values on Political Regime Typ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7(2)(2017): 437-61.
  94. ^ Ronald Inglehart and Christian Welzel,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Democracy.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Dahlum, S., & Knutsen, C., "Democracy by Demand? Re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Self-expression Values on Political Regime Typ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7(2)(2017): 437-61, p 437
  95. ^ Friedman, Milton. Capitalism and Freedom. 1962: 86. 
  96. ^ 96.0 96.1 Alemán, Eduardo; Kim, Yeaji. The democratizing effect of education. Research & Politics. 2015-10-01, 2 (4): 2053168015613360. ISSN 2053-1680. doi:10.1177/2053168015613360  (英语). 
  97. ^ Paglayan, Agustina S. The Non-Democratic Roots of Mass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200 Year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February 2021, 115 (1): 179–198. ISSN 0003-0554. doi:10.1017/S0003055420000647  (英语). 
  98. ^ Putnam, Robert D. Tuning In, Tuning Out: 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 P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1995, 28 (4): 664–683 [2023-03-17]. ISSN 1049-0965. JSTOR 420517. S2CID 14610751. doi:10.2307/420517. (原始内容于2023-03-03). 
  99. ^ Putnam, Robert. What makes democracy work?. National Civic Review. March 1993, 82 (2): 101–107. doi:10.1002/ncr.4100820204. 
  100. ^ Berman, Sheri. Civil Society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Weimar Republic. World Politics. 1997, 49 (3): 401–429. ISSN 1086-3338. S2CID 145285276. doi:10.1353/wp.1997.0008 (英语). 
  101. ^ Berman, Sheri. Civil Society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Weimar Republic. World Politics. 1997, 49 (3): 401–429. ISSN 1086-3338. S2CID 145285276. doi:10.1353/wp.1997.0008 (英语). 
  102. ^ Satyanath, Shanker; Voigtländer, Nico; Voth, Hans-Joachim. Bowling for Fascism: Social Capital and the Rise of the Nazi Party (PDF).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7-04-01, 125 (2): 478–526 [2023-03-17]. ISSN 0022-3808. S2CID 3827369. doi:10.1086/690949. (原始内容 (PDF)于2020-08-01). 
  103. ^ Mattingly, Daniel C. The Art of Political Control in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2020-02-06]. ISBN 9781108662536. S2CID 213618572. doi:10.1017/9781108662536. (原始内容于2021-01-21) (英语). 
  104. ^ Clark, William Roberts; Matt Golder, Sona N. Golder. Principl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2n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Q Press. 2013: 217–229. ISBN 978-1-60871-679-1 (英语). 
  105. ^ Schmitter, Phillipe C. Some propositions about civil society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democracy: 6. 1993. hdl:1814/22001 –通过EUI Library (英语). 
  106. ^ . [June 18,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23, 2011). 
  107. ^ Brancati, Dawn. Democracy Protests: Origins, Features and Signific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108. ^ Stahler-Sholk, Richard. El Salvador's Negotiated Transition: From Low-Intensity Conflict to Low-Intensity Democracy. Journal of Interamerican Studies and World Affairs. 1994, 36 (4) [2023-03-17]. ISSN 0022-1937. doi:10.2307/166318. (原始内容于2023-03-17). 
  109. ^ Lee, Terence. The Nature and Future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Indonesia. Asian Survey. 2000, 40 (4) [2023-03-17]. ISSN 0004-4687. doi:10.2307/3021189. (原始内容于2023-03-17). 
  110. ^ Gerardo L. Munck, "Democratic Theory After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Vol. 9, Nº 2 (2011): 333-43.
  111. ^ Adam Przeworski, Democracy and the Marke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Easter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Ch. 2.
  112. ^ Albertus, Michael; Menaldo, Victor. Authoritarianism and the Elite Origins of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2023-03-17]. ISBN 9781108185950. doi:10.1017/9781108185950. (原始内容于2023-04-04) (英语). 
  113. ^ Konieczny, Piotr; Markoff, John. Poland's Contentious Elites Enter the Age of Revolution: Extending Social Movement Concepts. Sociological Forum. 2015, 30 (2): 286–304 [2023-03-17]. ISSN 1573-7861. doi:10.1111/socf.12163. (原始内容于2023-03-17) (英语). 
  114. ^ Kavasoglu, Berker. Autocratic ruling parties during regime transitions: Investigating the democratizing effect of strong ruling parties. Party Politics. 2021-01-05, 28 (2): 377–388. ISSN 1354-0688. doi:10.1177/1354068820985280  (英语). 
  115. ^ 115.0 115.1 Slater, Dan; Wong, Joseph. From Development to Democra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2 [2023-03-17]. ISBN 978-0-691-16760-2. (原始内容于2023-05-28) (英语). 
  116. ^ Acemoglu, Daron; Naidu, Suresh; Restrepo, Pascual; Robinson, James A., Democracy, Redistribution, and Inequality (PDF), Handbook of Income Distribution 2 (Elsevier), 2015, 2: 1885–1966 [2023-03-17], ISBN 978-0-444-59430-3, doi:10.1016/b978-0-444-59429-7.00022-4, (原始内容 (PDF)于2020-03-06) (英语) 
  117. ^ 117.0 117.1 Miller, Michael K. Shock to the Syste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1 [2023-03-17]. ISBN 978-0-691-21700-0. (原始内容于2023-03-26) (英语). 
  118. ^ Riedl, Rachel Beatty; Slater, Dan; Wong, Joseph; Ziblatt, Daniel. Authoritarian-Led Democratization.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020-03-04, 23: 315–332. ISSN 1094-2939. doi:10.1146/annurev-polisci-052318-025732 . 
  119. ^ Albertus, Michael; Menaldo, Victor. The Stickiness of "Bad" Institutions. Daniel M. Brinks; Steven Levitsky; María Victoria Murillo (编).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Weakness in Latin Amer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1–97. 2020. ISBN 9781108776608. S2CID 219476337. doi:10.1017/9781108776608.003. (原始内容于2020-12-10) 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url= (帮助) (英语).  |chapter=被忽略 (帮助);
  120. ^ Treisman, Daniel. Democracy by mistake. NBER Working Paper No. 23944. October 2017. doi:10.3386/w23944 . 
  121. ^ Mukand, Sharun W.; Rodrik, Dan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Liberal Democracy. The Economic Journal. 2020, 130 (627): 765–792. doi:10.1093/ej/ueaa004  (英语). 
  122. ^ Lambach, Daniel; Bayer, Markus; Bethke, Felix S.; Dressler, Matteo; Dudouet, Véronique. Nonviolent Resistance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Palgrave Macmillan. 2020 [2023-03-17]. ISBN 978-3-030-39370-0. (原始内容于2021-09-27) (英语). 
  123. ^ Debs, Alexandre. Living by the Sword and Dying by the Sword? Leadership Transitions in and out of Dictatorship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016-02-18, 60: 73–84. ISSN 0020-8833. S2CID 8989565. doi:10.1093/isq/sqv014 (英语). 
  124. ^ Cheibub, Jose Antonio; Gandhi, Jennifer; Vreeland, James. 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 Revisited. Public Choice. 2010, 143 (1–2): 67–101. S2CID 45234838. doi:10.1007/s11127-009-9491-2. 
  125. ^ Smith, Peter. Democracy in Latin Ame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26. ^ Geddes, Barbara. What Do We Know About Democratization After Twenty Year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June 1999, 2: 136 [February 24, 2023]. doi:10.1146/annurev.polisci.2.1.115. (原始内容于2022-05-22). 
  127. ^ Clark, Andrew. From Military Dictatorship to Democracy: The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in Mali. Journal of Third World Studies. 1995, 12 (1): 201–222 [February 24, 2023]. JSTOR 45197414. (原始内容于2023-03-17). 
  128. ^ Samuels, David. Comparative Politics 2nd. Pearson Education, Boston. May 21, 2021: Chapter 6,142–146. 
  129. ^ Samuels, David. Comparative Politics. Pearson Education, Boston. May 21, 2021: Chapter 5, 122–125. 
  130. ^ Barany, Zoltan.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and the Military: The East European Experience. Comparative Politics. October 1997, 30 (1): 21–43. JSTOR 422191. doi:10.2307/422191. 
  131. ^ Walter, Knut; Williams, Philip J. Journal of Interamerican Studies and World Affairs 35 (1). University of Miami, Wiley, Center for Latin Americ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ami: 39–88. 1993 [February 24, 2023]. JSTOR 166102. doi:10.2307/166102. (原始内容于2023-03-03). 
  132. ^ Honna, Jun. Military Politics and Democratization in Indonesia. 2003. 
  133. ^ Aidt, Toke S.; Leon, Gabriel. The Democratic Window of Opportunity Evidence from Riots in Sub-Saharan Africa.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016-06-01, 60 (4): 694–717 [2023-03-17]. ISSN 0022-0027. S2CID 29658309. doi:10.1177/0022002714564014. (原始内容于2023-03-17) (英语). 
  134. ^ Olson, Mancur. Dictatorship,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3, 87 (3): 567–576 [2023-03-17]. JSTOR 2938736. S2CID 145312307. doi:10.2307/2938736. (原始内容于2023-03-17). 
  135. ^ Andrea Kendall-Taylor; Erica Frantz. When Dictators Die . Foreign Policy. September 10, 2015 [2023-03-17]. (原始内容于2023-03-17). 
  136. ^ 136.0 136.1 136.2 136.3 Herbst, Jeffrey. "War and the State in Afric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90): 117-139.
  137. ^ Kier, Elizabeth. War and Democracy: Labor and the Politics of Pea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1. ISBN 978-1-5017-5640-5. JSTOR 10.7591/j.ctv16pn3kw. 
  138. ^ Gibler, Douglas M.; Owsiak, Andrew. Democracy and the Settlement of International Borders, 1919–2001.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017, 62 (9): 1847–1875. S2CID 158036471. doi:10.1177/0022002717708599. 
  139. ^ Gat, Azar. The Causes of War and the Spread of Peace: Will War Rebou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140. ^ Welzel, Christian. Freedom Rising: Human Empowerment and the Quest for Emancip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141. ^ Fog, Agner. Warlike and Peaceful Societies: The Interaction of Genes and Culture. Open Book Publishers. 2017. ISBN 978-1-78374-403-9. doi:10.11647/OBP.0128. 
  142. ^ Pevehouse, Jon C. Democracy from the Outside-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Democratiz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002, 56 (3): 515–549 [2023-03-17]. ISSN 1531-5088. S2CID 154702046. doi:10.1162/002081802760199872. (原始内容于2023-03-17) (英语). 
  143. ^ Mansfield, Edward D.; Pevehouse, Jon C. Democrat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006, 60 (1): 137–167. ISSN 1531-5088. doi:10.1017/S002081830606005X  (英语). 
  144. ^ Hafner-Burton, Emilie M. Forced to Be Good: Why Trade Agreements Boost Human Right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8014-5746-3 (英语). 
  145. ^ 145.0 145.1 Risse, Thomas. Conclusions: Towards Transatlantic Democracy Promotion?. Magen, Amichai; Risse, Thomas; McFaul, Michael A. (编). Promoting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 Promoting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American and European Strategies. Governance and Limited Statehood Series (Palgrave Macmillan UK). 2009: 244–271. ISBN 978-0-230-24452-8. doi:10.1057/9780230244528_9. 
  146. ^ Poast, Paul; Chinchilla, Alexandra. Good for democracy? Evidence from the 2004 NATO expansi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20, 57 (3): 471–490. ISSN 1740-3898. S2CID 219012478. doi:10.1057/s41311-020-00236-6. 
  147. ^ Geddes, Barbara. What Causes Democratization. 7 July 2011. doi:10.1093/oxfordhb/9780199604456.013.0029. 
  148. ^ Levitsky, Steven; Way, Lucan. International Linkage and Democratiza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2005-07-27, 16 (3): 20–34. ISSN 1086-3214. S2CID 154397302. doi:10.1353/jod.2005.0048 (英语). 
  149. ^ Levitsky, Steven; Way, Lucan A. 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 Hybrid Regimes after the Cold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2023-03-17]. ISBN 9780511781353. doi:10.1017/CBO9780511781353. (原始内容于2022-10-18). 
  150. ^ Pevehouse, Jon C. Democracy from the Outside-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Democratiz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002-06-01, 56 (3): 515–549. ISSN 1531-5088. S2CID 154702046. doi:10.1162/002081802760199872. 
  151. ^ Knack, Stephen. Does Foreign Aid Promote Democrac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004-03-01, 48 (1): 251–266 [2023-03-17]. ISSN 0020-8833. doi:10.1111/j.0020-8833.2004.00299.x. (原始内容于2023-03-17) (英语). 
  152. ^ Therborn, Göran. The rule of capital and the rise of democracy . New Left Review. I. May–June 1977, (103): 3–41 [2023-03-17]. (原始内容于2022-11-23). 
  153. ^ The Independent. [2023-03-17]. (原始内容于2017-02-25). 
  154. ^ Krokowska, Katarzyna. (PDF). Perceptions. 2011 [2016-02-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3-12). 
  155. ^ Gerring, John; Apfeld, Brendan; Wig, Tore; Tollefsen, Andreas Forø. The Deep Roots of Modern Democracy: Geography and the Diffusion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2023-03-17]. ISBN 978-1-009-10037-3. S2CID 252021781. doi:10.1017/9781009115223. (原始内容于2023-03-17). 
  156. ^ Deudney, Daniel H. Bounding Power: Republican Security Theory from the Polis to the Global Villa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2023-03-17]. ISBN 978-1-4008-3727-4. (原始内容于2023-07-31) (英语). 
  157. ^ Seymour Martin Lipset and Jason Lakin, The Democratic Century. Norman, OK: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04, Part II.
  158. ^ James A. Robinson, "Critical Junctures and Developmental Paths: Colonialism and Long-Term Economic Prosperity," Ch. 2, in David Collier and Gerardo L. Munck (eds.), Critical Junctures and Historical Legacies: Insights and Methods for Comparative Social Science.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22.
  159. ^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Goals of Development," pp. 3-32, in Myron Weiner and Samuel Huntington (eds.),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Boston: Little Brown, 1987, p. 19.
  160. ^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Goals of Development," pp. 3-32, in Myron Weiner and Samuel Huntington (eds.),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Boston: Little Brown, 1987, p. 19.
  161. ^ Dahl, Robert A. (1971).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 36.
  162. ^ Fukuyama, Francis. 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isation of Democracy.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2014, p 30.
  163. ^ Berman, Sheri, 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 in Europe: From the Ancien Régime to the Present Da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p. 394.
  164. ^ Gjerløw, H., Knutsen, C., Wig, T., & Wilson, M. (2022). One Road to Riches?: How State Building and Democratization Affect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i.
  165. ^ Sebastián Mazzuca and Gerardo Munck (2021). A Middle-Quality Institutional Trap: Democracy and State Capacity in Latin Americ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i.
  166. ^ Renske Doorenspleet, "Reassessing the Three Waves of Democratization." World Politics 52(3) 2000: 384–406, p. 385.
  167. ^ Paxton, P. "Women's suffrage in the measurement of democracy: Problems of operationalization."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35(3): 2000: 92–111, p. 93.[2]
  168. ^ Paxton, P. "Women's suffrage in the measurement of democracy: Problems of operationalization."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35(3): 2000: 92–111, p. 102.[3]
  169. ^ Georgina Waylen, Engendering Transitions: Women's Mobilization, Institutions and Gender Outcom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70. ^ Michael G. Hanchard, The Spectre of Race: How Discrimination Haunts Western Democra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8.
  171. ^ Boix, Carles. 2003. Democracy and Redistribu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2. ^ Acemoglu, Daron, and James A. Robinson. 2005. 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3. ^ Przeworski, Adam. 1991. Democracy and the Marke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Easter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4. ^ Linz, Juan J. and Alfred Stepan. 1996.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Southern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75. ^ Geddes, Barbara. 2004. “Authoritarian Breakdown.” Working Paper of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CLA:[ http://www.international.ucla.edu/cms/files/authn_breakdown.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6. ^ Guillermo O'Donnell and Philippe C. Schmitter. 1986.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77. ^ Munck, Gerardo L. 2009. Measuring Democracy: a Bridge between Scholarship and Politic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外部連結 编辑

关联条目 编辑

民主化, 关于与, 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页, 請見, 讽刺, 通常指的是政權由獨裁體制轉變成民主體制的過程, 不少人主張可以被視為一種長期而且連續的歷史過程, 而且可以發生在各種社會領域, 例如經濟, 家庭等, 近來也有學者討論全球化的民主治理議題, 是政治制度朝向更民主的狀態發展之過渡過程, 包括朝著民主方向發展的實質性政治變革, 它可能是從專制政權向完全民主政體過渡的混合狀態, 從專制政治制度向半民主過渡, 或從半專制政治制度向民主政治制度過渡的混合狀態, 相反的過程有民主倒退或獨裁, 可能會得到民主鞏固, 或. 关于与 民主化 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页 請見 民主化 讽刺 民主化通常指的是政權由獨裁體制轉變成民主體制的過程 不少人主張民主化可以被視為一種長期而且連續的歷史過程 1 而且可以發生在各種社會領域 例如經濟民主化 家庭民主化等 2 近來也有學者討論全球化的民主治理議題 3 民主化是政治制度朝向更民主的狀態發展之過渡過程 4 包括朝著民主方向發展的實質性政治變革 它可能是從專制政權向完全民主政體過渡的混合狀態 從專制政治制度向半民主過渡 或從半專制政治制度向民主政治制度過渡的混合狀態 5 相反的過程有民主倒退或獨裁 民主化可能會得到民主鞏固 或可能面臨頻繁的逆轉 不同的民主化模式經常被用來解釋其他政治現象 例如一個國家是否要進行戰爭 或其經濟是否增長 民主化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發生都歸因於各種因素 包括經濟發展 歷史傳承 公民社會和國際化過程 一些關於民主化的論述強調菁英推動民主化之過程 其他論述則強調源自基層自下而上的過程 然而 將一個國家歸類為 民主 或走向民主化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 許多政治學家 歷史學家等研究者認為 實現民主的過程是多方面的 將一個國家歸類為正在經歷 民主化 的過程可能會產生有害影響 Thomas Carothers 認為 正在從專制主義轉變的國家並不意味著它們正在經歷民主化 6 此外 經歷民主化的國家不一定成為民主國家 並陷入 灰色地帶 涉及民主化的各個方面 同時涉及前專制政權的各個方面 6 遵循這一概念 Renske Doorenspleet 認為 要使民主化正確適用 民主和專制主義的真正含義必須根據其所在特定背景脈絡來定義 7 如果一個國家仍然存在嚴重的侵犯人權行為 狀況非常不理想的國家機構和其他因素 就不能聲稱正在經歷民主化 無論其方向如何 根據Carothers之論述 這一方向很少是走向民主 7 Levitsky 和 Way 提出了被稱為 競爭性獨裁主義 英語 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 的虛假民主的概念也被Carothers提及 他稱之為表面 半民主 英語 facade semi democracy 並認為儘管這類似於民主 但不是也不能被承認為民主 8 他們以匈牙利為範例 由於匈牙利被普遍接受為民主國家 因此很少有觀察家認識到它的衰落 這允許 以總理奧班 維克多為首的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 匈牙利公民聯盟 利用 其議會的絕對多數來傾斜政治競技場 8 因此 將表面 競爭性專制主義政權歸類為合法民主是有害的 並導致有關特定國家實際政策的錯誤資訊 同時促進專制領導者的潛在崛起 8 Mamadou Diouf 將這一概念應用於非洲 並討論了正在實現民主化的國家的潛在錯誤分類的進一步損害 9 Raymond Hinnebusch 進一步對Diouf提出之論述表示贊同 並為中東地區的背景提供例子 10 兩位學者都認為 民主化理論是西方化的 沒有考慮到其他國家之所在背景脈絡等條件和因素 Hinnebusch 認為 伴隨這種西方化的民主化觀點 各種專制政權潛在出現 特別是一些 高收入石油國家 10 因此 在探索民主化概念時 請記住被歸類為正在經歷民主化程序的國家的可變性 並考慮錯誤分類之後果 目录 1 歷史 2 成因探討 2 1 結構論 2 2 過程論 2 3 經濟因素 2 3 1 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理論 2 3 2 階級 分歧和聯盟 2 4 政治經濟因素 2 4 1 統治者的徵稅需求 2 4 2 不平等與民主 2 4 3 自然資源 2 5 文化因素 2 5 1 價值觀和宗教 2 5 2 教育 2 5 3 社會資本和公民社會 2 5 4 軍隊 2 6 基於政治代理人和選擇的理論 2 6 1 精英反對派談判和應急 2 6 2 精英驅動的民主化 2 6 3 選區全體選民的混雜 2 6 4 獨裁者死亡或被罷免 2 7 國際因素 2 7 1 戰爭與國家安全 2 7 2 戰爭與和平 2 7 3 國際機構 2 7 4 促進 外國影響和干預 2 7 5 地理因素 2 8 歷史因素 2 8 1 歷史遺產 2 8 2 事件順序 3 與性別和種族相關的批評 3 1 性別與民主化浪潮 3 2 民主化理論中的性別和種族 4 結果 5 民主崩潰與再威權化 6 民主化程度的測量方式 7 参考文献 8 外部連結 9 关联条目歷史 编辑参见 民主史 nbsp 1800 2003年之間以政體指數 Polity IV scale 8分以上 完全民主 衡量的民主國家數目 可以看出三波民主化的發展過程 參見英文維基同條目 根據美國著名政治學者塞缪尔 菲利普斯 亨廷顿在著作 第三波 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中的說法 人們通常將近代歷史上的民主化分為三波 第一波始於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 在19世紀末帶動了整個歐洲的民主運動 第二波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民族國家獨立浪潮 但是在1960年代就逐漸衰退 第三波民主化的起點通常被認定是南歐的希臘 葡萄牙 西班牙在1974 1975年之間的政權轉型 其中包括拉丁美洲的巴西與阿根廷 智利等 經過了亞洲的韓國六月民主運動與中華民國臺灣省解嚴令 最後以東歐的波蘭 匈牙利 保加利亞 捷克斯洛伐克 羅馬尼亞 南斯拉夫 阿爾巴尼亞和前蘇聯共和國與蒙古國的民主化為終點 然而 每次民主化浪潮都是以威權或極權統治的反撲而告終 不僅在個別國家民主化是以迂迴的方式發展 例如法國的民主化就經歷了四次威權主義勢力的反撲 整體來說 前述三波民主化在世界範圍內也遭遇了反民主化的逆流 第一波民主化遭遇了極權主義的反撲 包括蘇聯列寧的建政及斯大林的崛起 西班牙內戰 義大利的法西斯黨政權 日本二二六事件政變與軍國主義興起與德國威瑪共和被納粹黨政權取代等 第二波民主化的逆流包括了許多亞洲 非洲前殖民地獨立後的再威權化 韓國的李承晚政權及朴正熙 全斗煥的軍事政變 泰國的軍事政變 菲律賓的馬可仕政權 印尼的蘇哈托政權 智利的皮諾契特政權 巴西與阿根廷的軍事政變等等 11 第三波民主化使得民主的治理範圍與人口首次在世界上取得了優勢 然而 第三波民主化是否出現逆流或是第四波民主化浪潮是否已經上路 還是個有爭議的問題 第三波逆流或許應該包括俄羅斯與土庫曼 烏茲別克 白俄羅斯 亞塞拜然等前蘇聯共和國的再威權化 中國八九民運的挫折 東歐民主倒退與中亞 中東 西亞 及非洲的民主失敗 甚至是歐美國家失控的政治正確等等 也有人認為烏克蘭等地的顏色革命和從突尼西亞開始的茉莉花革命會帶動第四波世界性的民主化 然则这些国家却越来越糟 12 成因探討 编辑結構論 编辑 結構論者著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階級結構對政治轉型的影響 例如巴林顿 摩尔認為 沒有資產階級就沒有民主 例如英國 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削弱了地主階級的政治力量 資產階級則希望參與政治保障其財產權 最後以流血革命來推翻貴族統治 這是自由民主制的起源 13 西摩 马丁 利普塞特提出階級結構影響民主化的理論 認為資本主義發展初期雖然會導致窮人與工人階級的不滿與革命訴求 但是隨著經濟成長 城市中產階級會逐漸成為階級結構裡的多數 或者說階級結構從金字塔型變成橄欖型 而且中產階級不傾向革命 因此會轉而追求社會改革與政治權利的平等分享 這個說法被稱為政治現代化理論 14 政治現代化理論遭遇許多批評 Rueschemeyer 等人分析歐洲與拉丁美洲各國的政治變遷 發現從歷史比較來看 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通常支持威權統治者 甚至反對民主化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之所以有助於政治轉型 不是因為資產階級愛好民主 而是階級結構的轉型逐漸改變了各階級的人數比例與政治力量的均衡 從而使得被支配階級 城市中下階級與工人階級 逐漸發展出自我組織與集體行動的能力 15 成熟的工人階級是民主化而非革命的動力 這是階級結構影響民主轉型的社會民主主義觀點 16 對政治現代化理論的反覆研究確認了經濟發展程度與民主化的顯著關係 然而對此關係的解釋仍然不一致 例如亚当 普沃斯基 英语 Adam Przeworski 等人認為高人均國民所得與民主化的相關是因為民主在高收入國家比較容易生存 而在低收入國家比較容易崩潰 因此並不是經濟發展導致了民主 而是貧困國家的民主沒辦法存活 才導致民主集中在高所得國家 17 民主化的起源或許與發展沒直接關係 更可能來自威權體制的內在矛盾 導致菁英階層與集團之分裂與內部鬥爭 過程論 编辑 自1980年代起 重點轉向對政治力量與政治過程之研究 過程論者認為經濟發展對民主化的影響不像結構論者說的那樣重要 許多個案指出在低收入國家 例如美國於18世紀草創之初也能發展民主體制 決定民主轉型的因素主要不是來自階級結構 而是來自於參與政治的主要行動者的互動過程與策略 18 過程論者通常將統治势力分為保守派 強硬派 英語 conservatives hard liners 與改革派 英語 reformers soft liners 而將反對势力分為溫和派 英語 moderates 與激進派 英語 radicals 保守派 通常是軍方或曾以軍隊鎮壓過反對者的統治势力 擔心政治清算而傾向付出高昂代價鞏固威權主義 改革派 通常是威權體制中的技術官僚或年輕繼承者 認為由統治势力控制下的改革 總好過血腥鎮壓或者被推翻 溫和派 反對者當中擔心民主運動過於激進將導致保守派奪權並且鎮壓民主運動 激進派 反對者當中認為軍方或改革派不敢鎮壓 因此希望採取更激烈行動以推翻統治势力的少數領袖 通常 政治自由化始於統治阶级內部的路線分歧 並且使威權主義對言論自由與社會運動的控制鬆動 導致了自由範圍的擴大與公民社會的興起 對是否鎮壓公民运动 統治阶级之間沒有共識 公民社會孕育不同路線的反對势力 也就是主張妥協的溫和派與堅持立場希望一舉推翻政權的激進派的领袖 過程論者認為在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的過程中 不是經濟發展等結構性因素 而是這四派势力的合縱連橫決定了民主或威權體制的命運 而且軍方的立場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 改革派與溫和派的結盟 也可以看成壓制保守派並且背叛激進派 以及軍隊國家化對於不流血的民主轉型有重大的貢獻 但保守派與激進派的反應也可能導致不同的結局 過程論者的研究不僅對民主化過程裡的政治鬥爭有很強的預測與解釋能力 也對當代政治轉型參與者的策略選擇有很大啟發 19 過程論與結構論並非完全對立 人們很容易將階級結構相關研究 與各階級的相關組織 或者更廣義之公民社會 在民主化過程中採取的策略聯繫起來 因此 近年來各派有合流之趨勢 20 經濟因素 编辑 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理論 编辑 Seymour Martin Lipset 21 Carles Boix 22 Susan Stokes 23 Dietrich Rueschemeyer Evelyne Huber 和 John Stephens 15 等學者認為經濟發展增加了民主化的可能性 最初由 Lipset 於 1959 年提出 後來被稱為現代化理論 24 25 根據 Daniel Treisman之論述 在中等長度 十至二十年 期間內 較高收入與民主化和民主生存之間存在強大而一致的關係 但在較短的時間窗口內則不一定 26 Robert Alan Dahl 認為市場經濟為民主制度提供了有利條件 27 更高的人均GDP與民主相關 一些人聲稱從未觀察到最富有的民主國家陷入威權主義 28 希特勒和納粹在魏瑪德國的崛起可以看作是一個明顯的反例 但雖然在1930年代初期德國已是一個發達經濟體 但當時該國也處於經濟衰退狀態 危機幾乎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或1910年代開始 這場危機最終因大蕭條的影響而惡化 還有一種普遍的看法是 民主在工業革命之前是非常罕見的 因此 實證研究使許多人相信 經濟發展要麼增加向民主過渡的機會 要麼幫助新建立的民主國家鞏固 28 29 一項研究發現 經濟發展會促進民主化 但僅限於中等長度 十至二十年 期間 這是因為發展可能會鞏固現任領導人的地位 但讓他在卸任時更難交班 30 然而 關於民主是財富的結果 財富的原因 還是與這兩個過程無關離定論尚遠 31 另一研究表明 經濟發展依賴於一個國家的政治穩定來促進民主 32 Adam Przeworski 和 Fernando Limongi 認為 雖然經濟發展降低了民主國家轉變為威權主義的可能性 但沒有足夠的證據得出發展導致民主化 將威權國家轉變為民主國家 的結論 33 經濟發展可以在中短期內提高公眾對專制政權的支持 34 Andrew J Nathan 認為 對於經濟發展導致民主化的論點 中國是一個有問題的案例 35 Michael Miller 發現 發展增加了 在脆弱和不穩定的政權中實現民主化的可能性 但從一開始就不太可能出現這種脆弱性 36 有研究表明 更大程度的城市化通過各種途徑促進民主化 37 38 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 優惠貿易協定 英語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 鼓勵一個國家的民主化 特別是如果優惠貿易協定合作夥伴本身就是民主國家 39 許多學者和政治思想家將龐大的中產階級與民主的出現和維持聯繫起來 27 40 但也有人對此提出質疑 41 Daron Acemoglu 和 James A Robinson 認為現代化理論不能解釋政治發展的各種路徑 因為它在經濟和政治之間建立了一種不以制度和文化為條件的聯繫 並且假定一個明確的終點 例如 歷史的終結 42 Gerardo L Munck 對 Lipset 論點的研究進行的元分析表明 大多數研究不支持更高水平的經濟發展導致更多民主的論點 43 階級 分歧和聯盟 编辑 社會學家 Barrington Moore Jr 指出 權力在階級之間的分配 農民 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 以及階級之間聯盟的性質決定了民主 專制或發生共產主義革命 44 Moore 還認為至少存在 通向現代世界的三種途徑 自由民主主義 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 每一種都源於工業化的時機和轉型時期的社會結構 因此 Moore 挑戰了現代化理論 強調沒有一條通往現代世界的道路 經濟發展並不總能帶來民主 45 Moore 的部分論點廣遭質疑 Dietrich Rueschemeyer Evelyne Huber 和 John D Stephens 對 Moore 對資產階級在民主化中的作用的分析提出質疑 46 Eva Bellin 認為 在某些情況下 資產階級和勞工更有可能支持民主化 但在其他情況下則不太可能 47 Julio Samuel Valenzuela 認為 與 Moore 的觀點相反 智利的土地精英支持民主化 48 James Mahoney 進行的綜合評估得出結論 Moore 關於民主和威權主義的具體假設僅獲得有限且有條件的支持 49 2020 年的一項研究將民主化與農業機械化聯繫起來 隨著地主精英越來越不依賴對農業工人的鎮壓 他們對民主的敵意也越來越小 50 根據政治學者 David Stasavage 的論述 代議制政府 更有可能在一個社會因多個政治分歧而分裂時出現 202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 通過多元化 反映社會的不同階層 出現的憲法更有可能引發自由民主 至少在短期內 51 政治經濟因素 编辑 統治者的徵稅需求 编辑 Robert Bates 和 Donald Lien 以及 David Stasavage 認為 統治者對稅收的需求使擁有資產的精英擁有討價還價的能力 要求對公共政策發表意見 從而產生民主制度 52 53 54 孟德斯鳩認為 商業的流動性意味著統治者必須與商人討價還價以便向他們徵稅 否則他們將領導國家或隱藏他們的商業活動 55 56 Stasavage 認為 歐洲國家的小規模和落後 以及歐洲統治者的軟弱 在羅馬帝國垮台後意味著歐洲統治者必須獲得其人民的同意才能有效統治 53 54 根據 Clark Golder 和 Golder 的說法 Albert O Hirschman 的 exit voice and loyalty 模型的一個應用是 如果個人有合理的退出選擇 那麼政府可能更有可能民主化 James C Scott 認為 當人口處於流動狀態時 政府可能會發現很難對其行使主權 57 Scott 還斷言 退出可能不僅僅包括從強制國家領土的物理退出 還可以包括對強制的一些適應性反應 這使得國家更難以主張對人口的主權 這些應對措施可能包括種植政府更難統計的農作物 或畜養流動性更強的牲畜 事實上 一個國家的整個政治安排都是個人適應環境 選擇是否留在領土上的結果 58 如果人們可以自由移動 那麼 exit voice and loyalty 模型預測國家必須代表該人口 並安撫人口以防止他們離開 59 如果個人有合理的退出選擇 那麼他們就能夠更好地藉由退出威脅來約束政府的任意行為 60 不平等與民主 编辑 Daron Acemoglu 和 James A Robinson 認為 社會平等與民主轉型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 人們在平等社會中反抗的動機較小 因此民主化的可能性較低 在一個高度不平等的社會 例如 種族隔離制度下的南非 民主制度下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對精英階層非常有害 以至於他們會竭盡全力阻止民主化 民主化更有可能出現在中間的某個地方 在那些精英們做出讓步的國家 因為他們認為革命的威脅是可信的 並且讓步的成本不太高 61 這一預期與實證研究一致 表明民主在平等社會中更加穩定 28 Acemoglu 和 Robinson 還認為 精英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性質決定了是否會出現穩定的民主制度 當精英過度統治時 就會出現專制國家 當社會過度支配時 就會出現弱勢 英語 weak 國家 當精英和社會處於平衡狀態時 就會出現包括全體成員 英語 inclusive 的國家 62 63 Carles Boix Stephan Haggard 和 Robert Kaufman 以及 Ben Ansell 和 David Samuels 提出了研究不平等與民主之間關係的其他方法 64 自然資源 编辑 一些研究表明 開採石油而來的財富會降低民主水平並加強專制統治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根據 Michael Ross 的說法 石油是唯一 一直與較少民主和更糟糕的制度 相關 並且是 絕大多數研究中的關鍵變量 用於識別某種類型的資源詛咒效應 75 2014年的一項元分析證實了開採石油而來的財富對民主化的負面影響 76 Thad Dunning 對厄瓜多爾重返民主提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該解釋與自然資源經濟租鼓勵威權政府的傳統觀點相矛盾 Dunning 提出 在某些情況下 自然資源經濟租 例如通過石油獲得的經濟租 會降低對精英實施分配性政策或社會性政策的風險 因為國家有其他收入來源來資助 而不是藉由精英財富或收入 77 在飽受嚴重不平等困擾的國家 例如 1970年代的厄瓜多爾 其結果是民主化的可能性更高 78 1972年 軍事政變推翻了政府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精英們擔心會發生再分配 79 同年 石油成為該國日益增長的財政來源 雖然經濟租被用來資助軍隊 但1979年最終的第二次石油繁榮與該國的重新民主化並行 79 正如 Dunning 所說 厄瓜多爾的重新民主化可以歸因於石油經濟租的大幅增加 這不僅使公共支出激增 而且安撫了精英成員間對再分配的恐懼 79 對厄瓜多爾資源經濟租的開採使政府能夠實施物價和工資政策 使公民受益 而精英階層無需付出任何代價 並允許民主制度的平穩過渡和發展 79 歷史學家 Stephen Haber 和政治學者 Victor Menaldo 認為 對自然資源的依賴不是一個外源性變量 英語 exogenous variable 並發現當對自然資源與民主之間關係的檢驗考慮到這一點時 資源依賴的增加與威權主義無關 80 文化因素 编辑 價值觀和宗教 编辑 一些人聲稱某些文化比其他文化更有利於民主價值觀 這種觀點很可能是民族中心主義的 通常 西方文化被認為是 最適合 民主的 而其他文化則被描述為包含使民主難以實現或不受歡迎的價值觀 這個論點有時被不民主的政權用來為他們未能實施民主改革辯護 然而 今天有許多非西方民主國家示例包括 印度 日本 印度尼西亞 納米比亞 博茨瓦納 臺灣和韓國 81 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提出了有影響力但也有爭議的關於儒教和伊斯蘭教的論點 Huntington 認為 在實踐中 儒家或受儒家影響的社會一直不適合民主 82 他還表示 伊斯蘭教義 包含對民主既有利又不利的因素 但他普遍認為伊斯蘭教是民主化的障礙 83 相比之下 Alfred Stepan 對不同宗教和民主的兼容性更為樂觀 84 Steven Fish 和 Robert Barro 將伊斯蘭教與不民主的結果聯繫起來 85 86 然而 Michael Ross 認為 與伊斯蘭教相比 穆斯林世界某些地區缺乏民主與資源詛咒的不利影響有更多關係 87 Lisa Blaydes 和 Eric Chaney 將西方和中東之間的民主分歧與穆斯林統治者對馬木路克的依賴聯繫起來 而歐洲統治者不得不依賴當地精英的軍事力量 從而使這些精英獲取推動代議制政府的議價能力 88 Robert Dahl 指出 擁有 民主政治文化 的國家更傾向於民主化和民主政體的存續 2 他還認為 文化的同質性和小規模有助於民主的生存 2 89 然而 該些觀點遭受質疑 90 2012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 非洲有新教傳教士的地區更有可能成為穩定的民主國家 91 但是 2020 年的一項研究未能驗證前述發現 92 Sirianne Dahlum 和 Carl Henrik Knutsen 對 Ronald Inglehart 和 Christian Welzel 之現代化理論修正版本進行了檢驗 該理論側重於經濟發展引發的被認為有利於民主化的文化特徵 93 他們發現 Inglehart 和 Welzel 的論點 沒有實證支持 並得出結論認為 自我表現的價值觀 英語 Self expression values 不會提高民主水平或民主化機會 也不會穩定現有的民主國家 94 教育 编辑 長期以來 人們一直認為教育可以促成穩定和民主的社會 95 有研究指出 教育會帶來更大的政治容忍度 增加政治參與的可能性並減少不平等 96 也有研究發現教育水平的提高提高了民主水平 教育的民主化效應在貧窮國家更加強烈 96 人們普遍認為 民主和民主化是全世界初等教育擴張的重要推動力 然而 來自教育之歷史性趨勢紀錄的新證據挑戰了這一說法 對 109 個國家從 1820 年到 2010 年就學人口比例進行的分析發現 民主化增加了全世界接受初等教育的機會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支持 向民主的過渡往往與初等教育的加速擴張同時發生 但在仍然不民主的國家也觀察到了同樣的加速 97 社會資本和公民社會 编辑 公民社會是指促進公民利益 優先事項和意願的非政府組織和機構的集合 社會資本是指社會生活的特徵 網絡 規範和信任 允許個人共同行動以追求共同的目標 98 Robert Putnam 認為 某些特徵使社會更有可能擁有公民參與文化 從而導致更具參與性的民主政體 根據 Putnam 的說法 擁有更密集的公民參與橫向網絡的社群能夠更好地建立 信任 互惠和公民參與的規範 從而實現民主化和運作良好的參與式民主 將意大利北部擁有密集橫向網絡的社區與意大利南部擁有更多垂直網絡和侍從主義關係的社區進行對比 Putnam 斷言後者從未建立一些人認為成功民主化所必需的公民參與文化 99 Sheri Berman 反駁了 Putnam 的公民社會有助於民主化的理論 他表示 就魏瑪共和國而言 公民社會促進了納粹黨的崛起 100 根據 Berman 的說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民主化使該國的公民社會得以重新發展 然而 Berman 認為 這個充滿活力的公民社會最終削弱了德國內部的民主 因為它因排他性社群組織的建立而加劇了現有的社會分歧 101 隨後的實證研究和理論分析為 Berman 的論點提供了支持 102 政治學者 Daniel Mattingly 認為 中國的公民社會幫助中國的專制政權鞏固控制 103 Clark M Golder 和 S Golder 還認為 儘管許多人認為民主化需要公民文化 但通過對過去研究的多次重新分析得出的經驗證據表明 這一主張僅得到部分支持 104 Philippe C Schmitter 還斷言 公民社會的存在並不是向民主過渡的先決條件 而是民主化之後通常是公民社會的復甦 即使它先前不存在 105 根據一些研究所示 民主抗議與民主化有關 根據自由之家的一項研究 在自 1972 年以來獨裁政權垮台的 67 個國家中 非暴力公民抵抗在 70 的時間裡產生了強大的影響 在這些轉變中 變革不是通過外國入侵催化的 也很少通過武裝起義或自願的精英驅動的改革 而絕大多數是由受民主主義影響的公民社會組織利用非暴力行動和其他形式的公民抵抗 如罷工 抵制 公民不服從 以及群眾抗議等 106 2016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 在 1989 年至 2011 年間的所有民主抗議案例中 約有四分之一導致了民主化 107 軍隊 编辑 軍隊可以作為政權更迭的國內源頭 武裝部隊對自身在政治場域中的角色認定要麼鼓勵他們干政 要麼限制他們不參與政治 這種動態在軍隊如何應對民主化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有人認為 在薩爾瓦多從專制統治過渡期間 軍方在政治領域的統治限制了文職民主政權的鞏固 108 同樣 在分析蘇哈托政權之後印度尼西亞軍隊的作用時 人們認識到 將武裝部隊干涉政治合法化之 雙重功能 是該國民主化的障礙 109 這些案例研究之間的一致性表明 政治自治程度較高的國家往往會抑制民主化 基於政治代理人和選擇的理論 编辑 精英反對派談判和應急 编辑 Dankwart A Rustow Guillermo O Donnell 和 Philippe C Schmitter 等學者表示不存在民主化之結構性 大 因素 他們轉而強調民主化進程如何以一種更加偶然的方式發生 這取決於由威權向民主轉變過程中掌權之精英的特徵和所處情勢 19 O Donnell 和 Schmitter 提出了一種向民主過渡的策略性選擇途徑 強調了它們是如何被不同參與者的決定所驅動的 以應對一系列核心困境 分析集中於四個參與者之間的互動 屬於現任獨裁政權的強硬派和溫和派 以及反對該政權的溫和派和激進派 110 Adam Przeworski 使用基本的博弈論分析了統治者和反對派在向民主過渡過程中的相互作用 他強調政治和經濟轉型的相互依存關係 111 精英驅動的民主化 编辑 學者們認為 民主化進程可能是由精英驅動的 也可能是由專制體制的現任掌權者驅動 作為這些精英在大眾對代議制政府的要求中保持權力的一種方式 112 113 114 115 如果鎮壓的成本高於放棄權力的成本 威權主義者可能會選擇民主化和包容性制度 116 23 117 根據 2020 年的一項研究 在獨裁執政者的政黨實力較高的情況下 獨裁領導的民主化更有可能帶來持久的民主 118 然而 Michael Albertus 和 Victor Menaldo 認為 即將離任的獨裁者實施的民主化規則可能會扭曲民主 有利於即將離任的獨裁政權及其支持者 從而導致難以擺脫的 壞 制度 119 根據 Michael K Miller 的說法 精英驅動的民主化特別有可能發生在 國內或國際的 重大暴力衝擊之後 這些衝擊為專制政權的反對者提供了機會 117 Dan Slater 和 Joseph Wong 認為 亞洲的獨裁者選擇在他們處於強勢地位時實施民主改革 以保持和振興他們的權力 115 根據政治學者 Daniel Treisman 的一項研究 有民主化理論認為獨裁者 故意選擇分享或放棄權力 他們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革命 激勵公民參與戰爭 激勵政府提供公共財 提出比其他精英對手更具競爭性的 競標價格 或限制派系暴力 他的研究表明 在許多情況下 民主化的發生不是因為現任精英選擇了民主化 而是因為他們在試圖阻止民主化時犯了錯誤 削弱了他們對權力的控制 常見的錯誤包括 發動選舉或軍事衝突 結果卻輸了 無視民眾動亂而被推翻 啟動有限而隨後失控的改革 還有選擇一個低調的民主主義者作為領導者 這些錯誤反映了眾所周知的認知偏誤 例如過度自信和控制錯覺 120 Sharun Mukand 和 Dani Rodrik 質疑精英驅動的民主化會產生自由民主 他們認為 低水平的不平等和微弱的認同差距是自由民主出現的必要條件 121 2020年一項研究發現 與精英推動的民主化相比 通過自下而上的和平抗議進行的民主化導致了更高水平的民主和民主穩定 122 根據研究 在從非民主到民主的過渡過程中 軍事獨裁更有可能轉變為民主 君主制 文職專政和軍政府這三種專政類型因其各自目標而採用不同的民主化方法 君主專制和文職專政尋求通過君主的世襲統治或文官獨裁者的壓迫來無限期地掌權 軍事獨裁政權奪取權力 充當看守政府 以取代他們認為有缺陷的文職政府 軍事獨裁更有可能過渡到民主 因為一開始 它們本來是權宜之計 預定在可被接受的政府形成時交出權力 123 124 125 這些政權的過渡模式是談判 這與民主的建立非常吻合 通常通過談判實現 自 1945 年以來 31 的軍人統治過渡帶來了穩定 長壽的民主政體 而只有 16 的過渡來自個人專政政權 126 馬里從軍事獨裁到平民民主的和平過渡是一個成功地從軍事獨裁過渡到民主政權的例子 127 軍隊本身可以作為政權更迭的國內來源 武裝部隊的政治身份要麼鼓勵他們干預平民政治 要麼限制他們不參與政治 武裝部隊中的個人將其地位歸因於其政治身份的程度決定了其集體將如何應對民主化 政治身份被定義為個人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當一個群體動員起來以促進其利益或捍衛對其群體的威脅時 身份就會被政治化 它塑造了個人對政府行動的期望 128 在審視從威權主義到民主的過渡時 軍隊的集體政治認同在他們對民主化的反應方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29 130 Knut Walter 和 Phillip James 認為 在薩爾瓦多從獨裁統治過渡期間 軍方在政治領域的統治限制了文職民主政權的鞏固 131 同樣 在分析蘇哈托政權之後印度尼西亞軍隊的作用時 本名純認識到 雙重功能 是一種使武裝部隊干涉政治合法化的論述 是該國民主化的障礙 132 這些案例研究與其他國家的調查結果一致表明 政治自治程度較高的國家往往會抑制民主化 根據研究 內部衝突的威脅會促使政權做出民主方面的讓予 2016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乾旱引發的騷亂導致政權因擔心衝突而做出這類讓予 133 選區全體選民的混雜 编辑 Mancur Olson 認為 民主化過程發生在精英無法重建專制制度時 Olson 認為 當選區的全體選民或認同群體在一個地理 區域內混合時 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他斷言 這種混合的地理選區要求精英們通過民主和代議制機構來控制該地區 並限制相互競爭的精英團體的權力 134 獨裁者死亡或被罷免 编辑 一項分析發現 與獨裁國家中其他形式的領導更替 例如政變 選舉或任期限制 相比 後者在大約一半的情況下會導致政權垮台 獨裁者的死亡是非常無關緊要的 1946年至2014年 79 名獨裁者在任期間去世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 92 獨裁者死後政權仍然存在 135 國際因素 编辑 戰爭與國家安全 编辑 Jeffrey Herbst 解釋了歐洲國家的民主化是如何通過戰爭促進的政治發展實現的 這些 歐洲案例的教訓表明戰爭是國家形成一個重要的原因 136 Herbst 寫道 戰爭和鄰國入侵的威脅導致歐洲國家更有效地徵稅 迫使領導人提高行政能力 並促進國家統一和民族認同感 在國家與其公民間一種普遍且強而有力的連結 136 Herbst 寫道 在許多地區 國家正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發展 因為它們大多 在不必訴諸戰爭的情況下獲得了獨立 136 並且自獨立以來沒有面臨過安全威脅 Herbst 指出 最強大的非歐洲國家 韓國和臺灣 大致上是 處於 與鄰國 衝突狀態中 的國家 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幾乎持續不斷的外部侵略威脅的影響 136 Elizabeth Kier 質疑全面戰爭促進民主化的說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和意大利的案例中表明 意大利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採取的政策引發了法西斯主義的反彈 而英國政府對勞工的政策破壞了更廣泛的民主化 137 戰爭與和平 编辑 戰爭可能有助於在向民主過渡之前的國家建構 但戰爭主要是民主化的嚴重障礙 民主和平理論的擁護者認為民主導致和平 而領土和平理論 英語 democratic peace theory 則相反 認為和平導致民主 事實上 一個國家的戰爭和領土威脅很可能會增加威權主義並導致專制 這得到歷史證據的支持 表明在幾乎所有情況下 和平都先於民主 許多學者認為 民主導致和平的假設幾乎沒有得到支持 但和平導致民主的相反假設卻得到了強而有力的證據支持 138 139 Christian Welzel 認為 生存安全的確保會導致有助於解放的文化價值觀和對民主政治組織的支持 140 這與基於演化心理學的理論是一致的 所謂的Regality理論顯示 在戰爭或感知到集體危險的情況下 人們會產生對強勢領導人和專制政府形式的心理偏好 另一方面 在和平與安全的情況下 人們將支持平等主義價值觀和對民主的偏好 因此 人們若感知到集體危險 社會便容易朝向支持專制政權的方向發展 但人們若感知到安全能被確保 則將朝向支持民主體制的發展方向 141 國際機構 编辑 許多研究發現 國際機構的影響有助於促進民主化 142 143 144 Thomas Risse 在 2009 年寫道 關於東歐的文獻達成共識 即歐盟成員國的觀點對新民主國家具有巨大的引導效果 145 學者們還將北約的擴張與在民主化中發揮作用聯繫起來 146 國際力量可以顯著影響民主化 民主思想的傳播和國際金融機構要求民主化的壓力等全球力量導致了民主化 147 促進 外國影響和干預 编辑 主条目 民主促进 歐盟為民主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特別是藉由鼓勵成員國進行民主改革 145 Steven Levitsky 和 Lucan Way 認為 與西方的密切關係增加了冷戰結束後民主化的可能性 而與西方關係較弱的國家則採用了競爭性的專制政權 148 149 2002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 區域組織的成員資格 與 1950 年至 1992 年期間向民主的過渡有關 150 2004 年的一項研究沒有發現外國援助導致民主化的證據 151 有時 民主化是經由軍事干預強加 例如二戰後的日本和德國 152 153 在其他情況下 非殖民化有時會促進民主制度的建立 但很快就會被獨裁政權所取代 例如 敘利亞在冷戰初期脫離法國強制控制獲得獨立後 未能鞏固民主 最終崩潰 取而代之的是阿拉伯復興社會黨 敘利亞地區的獨裁統治 154 Robert Dahl 指出 外國干預導致民主失敗 引述了蘇聯對中歐和東歐的干預以及美國對拉丁美洲的干預 然而 隨著前殖民地獲得獨立並實施民主 帝國的去合法化促進了民主的出現 2 地理因素 编辑 一些學者將民主的出現和維持與出海口聯繫起來 這往往會增加人員 商品 資本和思想的流動性 155 156 歷史因素 编辑 歷史遺產 编辑 Seymour Martin Lipset 試圖解釋為什麼北美發展出穩定的民主而拉丁美洲卻沒有 他認為 原因在於殖民化的初始模式 新殖民地隨後的經濟合併過程 還有獨立戰爭的差異 英國和伊比利亞的不同歷史被視為創造了影響民主前景的不同文化遺產 157 James A Robinson 提出了相關的論點 158 事件順序 编辑 學者們討論了事情發生的順序是有助於還是阻礙民主化進程 早期的討論發生在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 Dankwart Rustow 認為 最有效的順序 是依次追求民族團結 政府權威和政治平等 159 Eric Nordlinger 和 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強調 在大眾參與政治出現之前發展有效的政府機構的重要性 160 Robert Dahl 認為 較早和較穩定的多頭政體中最常見的順序是 的某種近似值 161 在 2010 年代 討論集中在國家建構和民主化之間順序的影響上 Francis Fukuyama 響應 Huntington 的 國家至上 論點 並認為那些 民主先於現代國家建構的國家在實現高品質治理方面遇到了更大的問題 162 這一觀點得到了 Sheri Berman 的支持 他對歐洲歷史進行了全面的檢視 並得出結論認為 順序很重要 並且 沒有強大的國家 自由民主即使不是不可能也很難實現 163 然而 這種國家優先的論點受到了挑戰 依靠對丹麥和希臘的比較 以及對 1789 年至 2019 年 180 個國家 地區的定量研究 Haakon Gjerlow Carl Henrik Knutsen Tore Wig 和 Matthew C Wilson 等研究者表示 幾乎找不到支持國家優先論點的證據 164 基於對歐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比較 Sebastian Mazzuca 和 Gerardo Munck 指出 與國家優先的論點相反 政治發展的起點較少比國家與民主的關係是否是一個良性循環更重要 它會觸發相互強化的因果機制 165 與性別和種族相關的批評 编辑性別與民主化浪潮 编辑 對 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提出的分期方法的批評之一是它 忽視了普選的要求 166 相關地 正如 Pamela Paxton 所示 當婦女被納入民主措施時 Huntington 所提出之 民主浪潮的概念不再得到有力支持 167 Paxton 指出 一旦考慮到婦女的選舉權 數據就會顯示 從 1893 年到 1958 年是一個漫長 持續的民主化時期 只有與戰爭有關的逆轉 168 民主化理論中的性別和種族 编辑 在民主化理論中已經發現了兩個廣泛的問題 Georgina Waylen 認為 缺乏按性別分類進行的研究途徑一直是一個突出的問題 169 Michael Hanchard 對有關文獻進行了全面回顧 並認為該類理論並未充分承認基於族裔民族主義和種族的等級制度如何塑造民主化的進程和前景 170 結果 编辑此章節的中立性有争议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章節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 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一些人看来 民主被認為對政治發展有正面功效 例如在政治體制方面 民主化會帶來更多公民自由與政治權利 包括司法與立法機構等權力制度的分化與相互制衡 貪污腐敗的減少等等 在經濟方面 有些人主張民主化能夠加強對財產權的保護 減少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 在社會平等方面 民主化使得多數中下階級成員獲得選票與言論自由 在多黨競爭的公平選舉之下 通常會導致社會福利等大規模重分配政策的發展 因此在非社会主义社会可以減少貧富差距 171 然而 民主的長期制度表現 並不能解釋短期民主化過程裡的種種制度變遷與治理表現 這是因為民主化是各階級或各派政治势力出於自我利益所進行的衝突與妥協 在民主自由的各種權利與制度鞏固之前 經常會導致社會運動的蓬勃發展與嚴重的政治鬥爭 也不能保證必然發展出較好的政治制度 民主化過程中經常出現經濟混亂或衰退 領導人政治貪腐甚至貧富差距惡化等短期現象 民主化也不是歷史上必然的發展趨勢 而是結構與策略因素混合的結果之一 172 如同三波民主化逆轉所顯示的教訓 失敗的民主可能會導致威權主義的復興或軍事政變 因此 民主運動的終點可能是民主鞏固或是威權反撲甚至軍事鎮壓 民主化的終點通常被定義為各種民主自由的權利保障制度趨於穩定 而民主政權崩潰概率極低的狀態 經驗上來說 通常是以自由且公平選舉下正常的兩次政黨輪替作為民主已經鞏固的界限 173 事實上 新的權力势力或統治階級可能不善於治理經濟事務 或出於自利而貪污腐化 文人對軍隊的管理 例如裁軍 也常導致政變的危險 要達成民主鞏固的目標並不容易 種種困難常導致反民主勢力或部分受害者的反撲 甚至讓新的势力领袖變成新的獨裁者 民主崩潰與再威權化 编辑在進程過速 即一世代人內 30年左右完成民主化 民主鞏固無法實現的狀態下 經常會出現反民主化 再威權化的逆流 例如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及大部分加盟共和國 如俄羅斯總統叶利钦 烏克蘭總統庫奇馬 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 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 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 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 塔吉克總統拉赫莫諾夫 吉爾吉斯總統阿卡耶夫 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 格魯吉亞總統謝瓦爾德納澤 亞美尼亞總統謝爾日 薩爾基相 六四事件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阿拉伯之春後的部分中東國家 反修例運動後的香港等 反民主逆流通常以政府限制言論自由 管制社會抗爭或者非正常的政黨輪替 比如暗殺國家領導人 以 有意煽动的 社會運動推翻公平選舉的領袖 利用军警推翻或控制领导人 為起點 逐漸修改法律縮小公民自由與政治權利 打擊特定群体 甚至宣布某種國家緊急狀態或戰爭狀態 最後以非民主選舉的領袖夺取权力或领袖重新恢复威权化並穩定統治權力而告終 174 新的非民主政權必須取得國際支持與穩定的政治結盟 除了掌握軍隊以外 通常必須獲得鄰近強權與國內有力階級的支持 例如行政官僚 大資本家或地主等等 或者採取極權主義的做法 動員群眾或以武力鎮壓徹底消滅國內的階級敵人 其次 統治者必須盡快控制經濟活動以取得穩定的財政收入 至少必須養活軍隊跟幹部 此外 威權主義體制還必須建立不流血的接班制度 否則領導人的死亡或統治菁英的內鬥 經常導致獨裁政體一夕瓦解 175 雖然民主鞏固很難 但是要鞏固威權主義也十分困难 威權主義有其內在的結構弱點 不但必須獲得強權支持 而且面對控制軍隊 警察 管制媒體 网络與教育內容 壓制反對势力或中下階級的公民組織 控制或管理經濟以便成功收稅 選定接班人 而不被自己的接班人提前推翻或事後批鬥 等問題 這些經常成為威權主義政治危機的來源 如同許多政治學家指出的 失去信仰的威權主義依賴的統治工具歸根結底只是謊言 恐懼與暴力 176 被壓制的公民社會只是在等待崛起的時機 民主化的起源之一 可能就是威權主義內在矛盾的爆發 而在這之後民主社會的建構 則是公民意識的崛起 民主化程度的測量方式 编辑民主化的研究者經常必須面對如何測量一國民主或自由程度並且從事跨國比較的問題 這個技術問題可以參考Munck 2009 177 在國際政治上較有影響力的指標包括自由之家與Polity IV等測量指標 nbsp 自由 83 部分自由 63 不自由 49 参考文献 编辑 Tilly Charles 2007 Democra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0 2 1 2 2 2 3 Dahl Robert Alan 1998 On Democrac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ld David 1995 Democracy and the Global Order from the Modern State to Cosmopolitan Governanc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Arugay Aries A Democratic Transitions The Palgrave Encyclopedia of Global Security Studies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21 1 7 ISBN 978 3 319 74336 3 S2CID 240235199 doi 10 1007 978 3 319 74336 3 190 1 Abjorensen 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Democracy Historical Dictionaries of Religions Philosophies and Movements Series Rowman amp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9 116 2022 11 19 ISBN 978 1 5381 2074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26 6 0 6 1 The End of the Transition Paradigm Journal of Democracy 2023 03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5 07 美国英语 7 0 7 1 Doorenspleet Renske Reassessing the Three Waves of Democratization World Politics 2000 52 3 2023 03 17 ISSN 0043 88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7 8 0 8 1 8 2 The New 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 Journal of Democracy 2023 03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5 03 美国英语 Geschiere Peter Jackson Stephen Autochthony and the Crisis of Citizenship Democratization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Belonging African Studies Review 2006 49 2 2023 03 17 ISSN 0002 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7 10 0 10 1 Hinnebusch Raymond Authoritarian persistence democratization theory and the Middle East An overview and critique Democratization 2006 06 01 13 3 ISSN 1351 0347 doi 10 1080 13510340600579243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Diamond Larry 2008 The Spirit of Democracy the Struggle to Build Free Societ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New York Times Books Henry Holt and Company Moore Barrington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Penguin Books 1969 414 ISBN 978 0 14 055086 3 英语 Lipset Seymour Martin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59 53 1 2023 03 17 ISSN 0003 0554 doi 10 2307 1951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2 09 15 0 15 1 Rueschemeyer Dietrich Stephens Evelyne Huber Huber Evelyne Stephens John D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302 ISBN 978 0 226 73144 5 英语 Korpi Walter The Working Class in Welfare Capitalism Work Unions and Politics in Sweden Routledge amp Kegan Paul 1978 01 01 ISBN 978 0 7100 8848 2 英语 Przeworski Adam Alvarez Michael E Cheibub Jose Antonio Limongi Fernando Cheibub Boeschenstein Professor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Public Policy and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Jose Antonio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Well Being in the World 1950 199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08 28 ISBN 978 0 521 79379 7 英语 Rostow W W Politics and the Stages of Grow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08 09 ISBN 978 0 521 09653 9 英语 19 0 19 1 O Donnell Guillermo Schmitter Philippe C Whitehead Laurence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JHU Press 2013 04 15 ISBN 978 1 4214 1013 5 英语 Collier Ruth Berins COLLIER RUTH BERINS AUTOR Paths Toward Democracy The Working Class and Elites in Western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09 13 ISBN 978 0 521 64382 5 英语 Lipset Seymour Martin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59 53 1 69 105 ISSN 0003 0554 JSTOR 1951731 S2CID 53686238 doi 10 2307 1951731 Boix Carles Stokes Susan C Endogenous Democratization World Politics 2003 55 4 517 549 ISSN 0043 8871 S2CID 18745191 doi 10 1353 wp 2003 0019 英语 23 0 23 1 Boix Carles Stokes Susan C Endogenous Democratization World Politics 2003 55 4 517 549 ISSN 0043 8871 S2CID 18745191 doi 10 1353 wp 2003 0019 英语 Geddes Barbara Goodin Robert E 编 What Causes Democratizatio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1 ISBN 978 0 19 960445 6 doi 10 1093 oxfordhb 9780199604456 001 0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5 30 英语 Korom Philipp The political sociologist Seymour M Lipset Remembered in political science neglected in sociology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and Political Sociology 2019 6 4 448 473 ISSN 2325 4823 PMC 7099882 nbsp PMID 32309461 doi 10 1080 23254823 2019 1570859 Treisman Danie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Predispositions and Trigger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020 23 241 257 ISSN 1094 2939 doi 10 1146 annurev polisci 050718 043546 nbsp 27 0 27 1 Dahl Robert On Democracy yalebooks yale edu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0 02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4 05 28 0 28 1 28 2 Przeworski Adam et al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Well Being in the World 1950 199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Rice Tom W Ling Jeffrey Democracy Economic Wealth and Social Capital Sorting Out the Causal Connections Space and Polity 2002 12 01 6 3 307 325 ISSN 1356 2576 S2CID 144947268 doi 10 1080 1356257022000031995 Treisman Daniel Income Democracy and Leader Turnover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5 10 01 59 4 927 942 2023 03 17 ISSN 1540 5907 S2CID 154067095 doi 10 1111 ajps 121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4 05 英语 Traversa Federico Income and the stability of democracy Pushing beyond the borders of logic to explain a strong correlation 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14 26 2 121 136 S2CID 154420163 doi 10 1007 s10602 014 9175 x FENG YI Democracy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July 1997 27 3 416 391 418 S2CID 154749945 doi 10 1017 S0007123497000197 Przeworski Adam Limongi Fernando Modernization Theories and Facts World Politics 1997 49 2 155 183 ISSN 0043 8871 JSTOR 25053996 S2CID 5981579 doi 10 1353 wp 1997 0004 Magaloni Beatriz Voting for Autocracy Hegemonic Party Survival and its Demise in Mexico Cambridge Core September 2006 2019 12 17 ISBN 9780521862479 doi 10 1017 CBO97805115102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4 05 英语 The Puzzle of the Chinese Middle Class Journal of Democracy 2019 12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4 05 美国英语 Miller Michael K Economic Development Violent Leader Removal and Democratiz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2 56 4 1002 1020 doi 10 1111 j 1540 5907 2012 00595 x 英语 Glaeser Edward L Steinberg Bryce Millett Transforming Cities Does Urbanization Promote Democratic Change PDF Regional Studies 2017 51 1 58 68 2023 03 17 S2CID 157638952 doi 10 1080 00343404 2016 12620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04 07 Barcelo Joan Rosas Guillermo Endogenous democracy causal evidence from the potato productivity shock in the old world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and Methods 2020 9 3 650 657 ISSN 2049 8470 doi 10 1017 psrm 2019 62 nbsp 英语 Manger Mark S Pickup Mark A The Coevolution of Trade Agreement Networks and Democracy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016 02 01 60 1 164 191 ISSN 0022 0027 S2CID 154493227 doi 10 1177 0022002714535431 英语 Aristotle Politics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ww iep utm edu 2020 02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5 10 Rosenfeld Bryn The Autocratic Middle Class How State Dependency Reduces the Demand for Democra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ISBN 978 0 691 20977 7 英语 Acemoglu Daron Robinson James Non Modernization Power Culture Trajectories and the Dynamics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022 25 323 339 doi 10 1146 annurev polisci 051120 103913 hdl 1721 1 144425 nbsp Gerardo L Munck Modernization Theory as a Case of Failed Knowledge Production The Annals of Comparative Democratization 16 3 2018 37 41 Moore Barrington Jr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with a new foreword by Edward Friedman and James C Scott Boston Beacon Press 1993 430 ISBN 978 0 8070 5073 6 已忽略未知参数 orig date 帮助 Jorgen Moller State Formation Regime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Press 2017 Ch 6 Dietrich Rueschemeyer Evelyne Stephens and John D Stephens 1992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llin Eva Contingent Democrats Industrialists Labor and Democratization in Late Developing Countries World Politics January 2000 52 2 175 205 ISSN 1086 3338 S2CID 54044493 doi 10 1017 S0043887100002598 英语 J Samuel Valenzuela 2001 Class Relations and Democratization A Reassessment of Barrington Moore s Model pp 240 86 in Miguel Angel Centeno and Fernando Lopez Alves eds The Other Mirror Grand Theory Through the Lens of Latin America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ames Mahoney Knowledge Accumulation in Comparative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Case of Democracy and Authoritarianism pp 131 74 in James Mahoney and Dietrich Rueschemeyer eds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145 For an earlier review of a wide range of critical response to Social Origins see Jon Wiener Review of Reviews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History and Theory 15 1976 146 75 Samuels David J Thomson Henry Lord Peasant and Tractor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Moore s Thesis and the Emergence of Democracy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2020 19 3 739 753 ISSN 1537 5927 S2CID 225466533 doi 10 1017 S1537592720002303 英语 Negretto Gabriel L Sanchez Talanquer Mariano Constitutional Origins and Liberal Democracy A Global Analysis 1900 2015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21 115 2 522 536 2023 03 17 ISSN 0003 0554 S2CID 232422425 doi 10 1017 S00030554200010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7 英语 Bates Robert H Donald Lien Da Hsiang A Note on Taxation Development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PDF Politics amp Society March 1985 14 1 53 70 2023 03 17 ISSN 0032 3292 S2CID 154910942 doi 10 1177 0032329285014001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11 27 美国英语 53 0 53 1 Stasavage David Representation and Consent Why They Arose in Europe and Not Elsewhere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6 05 11 19 1 145 162 ISSN 1094 2939 doi 10 1146 annurev polisci 043014 105648 nbsp 54 0 54 1 Stasavage David Decline and rise of democracy a global history from antiquity to toda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ISBN 978 0 691 17746 5 OCLC 1125969950 Deudney Daniel H Bounding Power Republican Security Theory from the Polis to the Global Villa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2023 03 17 ISBN 978 1 4008 3727 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09 英语 Bates Robert H Donald Lien Da Hsiang A Note on Taxation Development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PDF Politics amp Society March 1985 14 1 53 70 2023 03 17 ISSN 0032 3292 S2CID 154910942 doi 10 1177 0032329285014001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11 27 美国英语 C Scott James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NUS Press 2010 7 ISBN 9780300152289 OCLC 872296825 C Scott James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NUS Press 2010 7 ISBN 9780300152289 OCLC 872296825 Power and politics insights from an exit voice and loyalty game PDF 2023 03 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3 03 26 Power and politics insights from an exit voice and loyalty game PDF 2023 03 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3 03 26 Acemoglu Daron James A Robinson 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Acemoglu Daron Robinson James A Weak Despotic or Inclusive How State Type Emerges from State versus Civil Society Competi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22 1 14 2023 03 17 ISSN 0003 0554 S2CID 251607252 doi 10 1017 S00030554220007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7 英语 Acemoglu Daron Robinson James A The Narrow Corridor States Societies and the Fate of Liberty Penguin 2019 09 24 ISBN 978 0 7352 2439 1 英语 Special issue on Inequality and Democratization What Do We Know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Comparative Democratization 11 3 2013 Ross Michael L Does Oil Hinder Democracy World Politics 13 June 2011 53 3 325 361 S2CID 18404 doi 10 1353 wp 2001 0011 Wright Joseph Frantz Erica Geddes Barbara Oil and Autocratic Regime Survival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5 04 01 45 2 287 306 ISSN 1469 2112 S2CID 988090 doi 10 1017 S0007123413000252 Jensen Nathan Wantchekon Leonard Resource Wealth and Political Regimes in Africa PDF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04 09 01 37 7 816 841 2023 03 17 CiteSeerX 10 1 1 607 9710 nbsp ISSN 0010 4140 S2CID 154999593 doi 10 1177 001041400426686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 07 21 Ulfelder Jay Natural Resource Wealth and the Survival of Autocracy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07 08 01 40 8 995 1018 ISSN 0010 4140 S2CID 154316752 doi 10 1177 0010414006287238 Basedau Matthias Lay Jann Resource Curse or Rentier Peace The Ambiguous Effects of Oil Wealth and Oil Dependence on Violent Conflict PDF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2009 11 01 46 6 757 776 ISSN 0022 3433 S2CID 144798465 doi 10 1177 0022343309340500 Andersen Jorgen J Ross Michael L The Big Oil Change A Closer Look at the Haber Menaldo Analysis PDF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14 06 01 47 7 993 1021 ISSN 0010 4140 S2CID 154653329 doi 10 1177 0010414013488557 hdl 11250 195819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8 07 23 Girod Desha M Stewart Megan A Walters Meir R Mass protests and the resource curse The politics of demobilization in rentier autocracies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Peace Science 2016 07 27 35 5 503 522 ISSN 0738 8942 S2CID 157573005 doi 10 1177 0738894216651826 Wright Joseph Frantz Erica How oil income and missing hydrocarbon rents data influence autocratic survival A response to Lucas and Richter 2016 Research amp Politics 2017 07 01 4 3 2053168017719794 ISSN 2053 1680 doi 10 1177 2053168017719794 nbsp Wigley Simon Is There a Resource Curse for Private Liberti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December 2018 62 4 834 844 doi 10 1093 isq sqy031 hdl 11693 48786 nbsp Cassidy Traviss The Long Run Effects of Oil Wealth on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Petroleum Geology PDF The Economic Journal 2019 129 623 2745 2778 2023 03 17 doi 10 1093 ej uez0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3 03 30 Ross Michael L What Have We Learned about the Resource Curse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May 2015 18 239 259 S2CID 154308471 doi 10 1146 annurev polisci 052213 040359 nbsp Ahmadov Anar K Oil Democracy and Context A Meta Analysi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14 08 01 47 9 1238 1267 ISSN 0010 4140 S2CID 154661151 doi 10 1177 0010414013495358 英语 Thad Dunning 2008 Crude Democracy Natural Resource Wealth and Political Regi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 1 Pp 3 Thad Dunning 2008 Crude Democracy Natural Resource Wealth and Political Regi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 1 p 21 79 0 79 1 79 2 79 3 Thad Dunning 2008 Crude Democracy Natural Resource Wealth and Political Regi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 1 p 34 Stephen Haber and Victor Menaldo Do Natural Resources Fuel Authoritarianism A Reappraisal of the Resource Curs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5 1 2011 1 26 Gift Thomas Krcmaric Daniel Who Democratizes Western educated Leaders and Regime Transition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015 61 3 671 701 S2CID 156073540 doi 10 1177 0022002715590878 Huntington Samuel P Democracy s Third Wave Journal of Democracy 2 2 1991 12 34 p 24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untington Samuel P Democracy s Third Wave Journal of Democracy 2 2 1991 12 34 p 24 Stepan Alfred C Religion Democracy and the Twin Tolerations Journal of Democracy 11 4 2000 37 57 Fish M Steven Islam and Authoritarianism World Politics October 2002 55 1 4 37 ISSN 1086 3338 S2CID 44555086 doi 10 1353 wp 2003 0004 英语 Barro Robert J Determinants of Democrac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9 12 01 107 S6 S158 S183 2023 03 17 ISSN 0022 3808 doi 10 1086 25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9 20 Ross Michael L Oil Islam and Wome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February 2008 102 1 107 123 ISSN 1537 5943 S2CID 54825180 doi 10 1017 S0003055408080040 英语 Blaydes Lisa Chaney Eric The Feudal Revolution and Europe s Rise Political Divergence of the Christian West and the Muslim World before 1500 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13 107 1 16 34 ISSN 0003 0554 S2CID 33455840 doi 10 1017 S0003055412000561 英语 Dahl Robert Alan Tufte Edward R Size and Democracy nbsp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ISBN 978 0 8047 0834 0 英语 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 link Erk Jan Veenendaal Wouter Is Small Really Beautiful The Microstate Mistake Journal of Democracy 2014 07 14 25 3 135 148 2023 03 17 ISSN 1086 3214 S2CID 155086258 doi 10 1353 jod 2014 00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6 03 英语 Woodberry Robert D The Missionary Roots of Liberal Democrac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12 106 2 244 274 ISSN 0003 0554 JSTOR 41495078 S2CID 54677100 doi 10 1017 S0003055412000093 Nikolova Elena Polansky Jakub Conversionary Protestants Do Not Cause Democracy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20 51 4 1723 1733 2023 03 17 ISSN 0007 1234 S2CID 234540943 doi 10 1017 S0007123420000174 hdl 10419 214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8 22 英语 Ronald Inglehart and Christian Welzel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Democracy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Dahlum S amp Knutsen C Democracy by Demand Re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Self expression Values on Political Regime Typ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7 2 2017 437 61 Ronald Inglehart and Christian Welzel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Democracy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Dahlum S amp Knutsen C Democracy by Demand Re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Self expression Values on Political Regime Typ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7 2 2017 437 61 p 437 Friedman Milton Capitalism and Freedom 1962 86 96 0 96 1 Aleman Eduardo Kim Yeaji The democratizing effect of education Research amp Politics 2015 10 01 2 4 2053168015613360 ISSN 2053 1680 doi 10 1177 2053168015613360 nbsp 英语 Paglayan Agustina S The Non Democratic Roots of Mass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200 Year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February 2021 115 1 179 198 ISSN 0003 0554 doi 10 1017 S0003055420000647 nbsp 英语 Putnam Robert D Tuning In Tuning Out 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 P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1995 28 4 664 683 2023 03 17 ISSN 1049 0965 JSTOR 420517 S2CID 14610751 doi 10 2307 42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03 Putnam Robert What makes democracy work National Civic Review March 1993 82 2 101 107 doi 10 1002 ncr 4100820204 Berman Sheri Civil Society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Weimar Republic World Politics 1997 49 3 401 429 ISSN 1086 3338 S2CID 145285276 doi 10 1353 wp 1997 0008 英语 Berman Sheri Civil Society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Weimar Republic World Politics 1997 49 3 401 429 ISSN 1086 3338 S2CID 145285276 doi 10 1353 wp 1997 0008 英语 Satyanath Shanker Voigtlander Nico Voth Hans Joachim Bowling for Fascism Social Capital and the Rise of the Nazi Party PDF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7 04 01 125 2 478 526 2023 03 17 ISSN 0022 3808 S2CID 3827369 doi 10 1086 69094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08 01 Mattingly Daniel C The Art of Political Control in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2020 02 06 ISBN 9781108662536 S2CID 213618572 doi 10 1017 97811086625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21 英语 Clark William Roberts Matt Golder Sona N Golder Principl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2n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Q Press 2013 217 229 ISBN 978 1 60871 679 1 英语 Schmitter Phillipe C Some propositions about civil society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democracy 6 1993 hdl 1814 22001 通过EUI Library 英语 Study Nonviolent Civic Resistance Key Factor in Building Durable Democracies May 24 2005 June 18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23 2011 Brancati Dawn Democracy Protests Origins Features and Signific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Stahler Sholk Richard El Salvador s Negotiated Transition From Low Intensity Conflict to Low Intensity Democracy Journal of Interamerican Studies and World Affairs 1994 36 4 2023 03 17 ISSN 0022 1937 doi 10 2307 166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7 Lee Terence The Nature and Future of Civil Military Relations in Indonesia Asian Survey 2000 40 4 2023 03 17 ISSN 0004 4687 doi 10 2307 30211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7 Gerardo L Munck Democratic Theory After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Vol 9 Nº 2 2011 333 43 Adam Przeworski Democracy and the Marke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Easter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Ch 2 Albertus Michael Menaldo Victor Authoritarianism and the Elite Origins of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2023 03 17 ISBN 9781108185950 doi 10 1017 97811081859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4 04 英语 Konieczny Piotr Markoff John Poland s Contentious Elites Enter the Age of Revolution Extending Social Movement Concepts Sociological Forum 2015 30 2 286 304 2023 03 17 ISSN 1573 7861 doi 10 1111 socf 121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7 英语 Kavasoglu Berker Autocratic ruling parties during regime transitions Investigating the democratizing effect of strong ruling parties Party Politics 2021 01 05 28 2 377 388 ISSN 1354 0688 doi 10 1177 1354068820985280 nbsp 英语 115 0 115 1 Slater Dan Wong Joseph From Development to Democra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2 2023 03 17 ISBN 978 0 691 16760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5 28 英语 Acemoglu Daron Naidu Suresh Restrepo Pascual Robinson James A Democracy Redistribution and Inequality PDF Handbook of Income Distribution 2 Elsevier 2015 2 1885 1966 2023 03 17 ISBN 978 0 444 59430 3 doi 10 1016 b978 0 444 59429 7 00022 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03 06 英语 117 0 117 1 Miller Michael K Shock to the Syste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1 2023 03 17 ISBN 978 0 691 21700 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26 英语 Riedl Rachel Beatty Slater Dan Wong Joseph Ziblatt Daniel Authoritarian Led Democratization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020 03 04 23 315 332 ISSN 1094 2939 doi 10 1146 annurev polisci 052318 025732 nbsp Albertus Michael Menaldo Victor The Stickiness of Bad Institutions Daniel M Brinks Steven Levitsky Maria Victoria Murillo 编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Weakness in Latin Amer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1 97 2020 ISBN 9781108776608 S2CID 219476337 doi 10 1017 9781108776608 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10 使用 archiveurl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英语 chapter 被忽略 帮助 使用 accessdate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Treisman Daniel Democracy by mistake NBER Working Paper No 23944 October 2017 doi 10 3386 w23944 nbsp Mukand Sharun W Rodrik Dan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Liberal Democracy The Economic Journal 2020 130 627 765 792 doi 10 1093 ej ueaa004 nbsp 英语 Lambach Daniel Bayer Markus Bethke Felix S Dressler Matteo Dudouet Veronique Nonviolent Resistance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Palgrave Macmillan 2020 2023 03 17 ISBN 978 3 030 39370 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9 27 英语 Debs Alexandre Living by the Sword and Dying by the Sword Leadership Transitions in and out of Dictatorship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016 02 18 60 73 84 ISSN 0020 8833 S2CID 8989565 doi 10 1093 isq sqv014 英语 Cheibub Jose Antonio Gandhi Jennifer Vreeland James 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 Revisited Public Choice 2010 143 1 2 67 101 S2CID 45234838 doi 10 1007 s11127 009 9491 2 Smith Peter Democracy in Latin Ame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Geddes Barbara What Do We Know About Democratization After Twenty Year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June 1999 2 136 February 24 2023 doi 10 1146 annurev polisci 2 1 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22 Clark Andrew From Military Dictatorship to Democracy The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in Mali Journal of Third World Studies 1995 12 1 201 222 February 24 2023 JSTOR 45197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7 Samuels David Comparative Politics 2nd Pearson Education Boston May 21 2021 Chapter 6 142 146 Samuels David Comparative Politics Pearson Education Boston May 21 2021 Chapter 5 122 125 Barany Zoltan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and the Military The East European Experience Comparative Politics October 1997 30 1 21 43 JSTOR 422191 doi 10 2307 422191 Walter Knut Williams Philip J Journal of Interamerican Studies and World Affairs 35 1 University of Miami Wiley Center for Latin Americ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ami 39 88 1993 February 24 2023 JSTOR 166102 doi 10 2307 166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03 Honna Jun Military Politics and Democratization in Indonesia 2003 Aidt Toke S Leon Gabriel The Democratic Window of Opportunity Evidence from Riots in Sub Saharan Africa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016 06 01 60 4 694 717 2023 03 17 ISSN 0022 0027 S2CID 29658309 doi 10 1177 0022002714564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7 英语 Olson Mancur Dictatorship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3 87 3 567 576 2023 03 17 JSTOR 2938736 S2CID 145312307 doi 10 2307 29387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7 Andrea Kendall Taylor Erica Frantz When Dictators Die nbsp Foreign Policy September 10 2015 2023 03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7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link 136 0 136 1 136 2 136 3 Herbst Jeffrey War and the State in Afric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90 117 139 Kier Elizabeth War and Democracy Labor and the Politics of Pea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1 ISBN 978 1 5017 5640 5 JSTOR 10 7591 j ctv16pn3kw Gibler Douglas M Owsiak Andrew Democracy and the Settlement of International Borders 1919 2001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017 62 9 1847 1875 S2CID 158036471 doi 10 1177 0022002717708599 Gat Azar The Causes of War and the Spread of Peace Will War Rebou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Welzel Christian Freedom Rising Human Empowerment and the Quest for Emancip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Fog Agner Warlike and Peaceful Societies The Interaction of Genes and Culture Open Book Publishers 2017 ISBN 978 1 78374 403 9 doi 10 11647 OBP 0128 Pevehouse Jon C Democracy from the Outside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Democratiz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002 56 3 515 549 2023 03 17 ISSN 1531 5088 S2CID 154702046 doi 10 1162 0020818027601998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7 英语 Mansfield Edward D Pevehouse Jon C Democrat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006 60 1 137 167 ISSN 1531 5088 doi 10 1017 S002081830606005X nbsp 英语 Hafner Burton Emilie M Forced to Be Good Why Trade Agreements Boost Human Right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 0 8014 5746 3 英语 145 0 145 1 Risse Thomas Conclusions Towards Transatlantic Democracy Promotion Magen Amichai Risse Thomas McFaul Michael A 编 Promoting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nbsp Promoting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American and European Strategies Governance and Limited Statehood Series Palgrave Macmillan UK 2009 244 271 ISBN 978 0 230 24452 8 doi 10 1057 9780230244528 9 Poast Paul Chinchilla Alexandra Good for democracy Evidence from the 2004 NATO expansi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20 57 3 471 490 ISSN 1740 3898 S2CID 219012478 doi 10 1057 s41311 020 00236 6 Geddes Barbara What Causes Democratization 7 July 2011 doi 10 1093 oxfordhb 9780199604456 013 0029 Levitsky Steven Way Lucan International Linkage and Democratiza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2005 07 27 16 3 20 34 ISSN 1086 3214 S2CID 154397302 doi 10 1353 jod 2005 0048 英语 Levitsky Steven Way Lucan A 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 Hybrid Regimes after the Cold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2023 03 17 ISBN 9780511781353 doi 10 1017 CBO97805117813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18 Pevehouse Jon C Democracy from the Outside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Democratiz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002 06 01 56 3 515 549 ISSN 1531 5088 S2CID 154702046 doi 10 1162 002081802760199872 Knack Stephen Does Foreign Aid Promote Democrac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004 03 01 48 1 251 266 2023 03 17 ISSN 0020 8833 doi 10 1111 j 0020 8833 2004 00299 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7 英语 Therborn Goran The rule of capital and the rise of democracy nbsp New Left Review I May June 1977 103 3 41 2023 03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23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link The Independent 2023 03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2 25 Krokowska Katarzyna The Fall of Democracy in Syria PDF Perceptions 2011 2016 02 13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7 03 12 Gerring John Apfeld Brendan Wig Tore Tollefsen Andreas Foro The Deep Roots of Modern Democracy Geography and the Diffusion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2023 03 17 ISBN 978 1 009 10037 3 S2CID 252021781 doi 10 1017 9781009115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7 Deudney Daniel H Bounding Power Republican Security Theory from the Polis to the Global Villa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2023 03 17 ISBN 978 1 4008 3727 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7 31 英语 Seymour Martin Lipset and Jason Lakin The Democratic Century Norman OK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04 Part II James A Robinson Critical Junctures and Developmental Paths Colonialism and Long Term Economic Prosperity Ch 2 in David Collier and Gerardo L Munck eds Critical Junctures and Historical Legacies Insights and Methods for Comparative Social Science Lanham MD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22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Goals of Development pp 3 32 in Myron Weiner and Samuel Huntington eds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Boston Little Brown 1987 p 19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Goals of Development pp 3 32 in Myron Weiner and Samuel Huntington eds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Boston Little Brown 1987 p 19 Dahl Robert A 1971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 36 Fukuyama Francis 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isation of Democracy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2014 p 30 Berman Sheri 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 in Europe From the Ancien Regime to the Present Da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p 394 Gjerlow H Knutsen C Wig T amp Wilson M 2022 One Road to Riches How State Building and Democratization Affect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i Sebastian Mazzuca and Gerardo Munck 2021 A Middle Quality Institutional Trap Democracy and State Capacity in Latin Americ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i Renske Doorenspleet Reassessing the Three Waves of Democratization World Politics 52 3 2000 384 406 p 385 Paxton P Women s suffrage in the measurement of democracy Problems of operationalization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35 3 2000 92 111 p 93 2 Paxton P Women s suffrage in the measurement of democracy Problems of operationalization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35 3 2000 92 111 p 102 3 Georgina Waylen Engendering Transitions Women s Mobilization Institutions and Gender Outcom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Michael G Hanchard The Spectre of Race How Discrimination Haunts Western Democra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8 Boix Carles 2003 Democracy and Redistribu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cemoglu Daron and James A Robinson 2005 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rzeworski Adam 1991 Democracy and the Marke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Easter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nz Juan J and Alfred Stepan 1996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Southern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 communist Europ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Geddes Barbara 2004 Authoritarian Breakdown Working Paper of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CLA http www international ucla edu cms files authn breakdown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uillermo O Donnell and Philippe C Schmitter 1986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unck Gerardo L 2009 Measuring Democracy a Bridge between Scholarship and Politic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外部連結 编辑民主期刊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全世界的自由指數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关联条目 编辑民主 民主的歷史 民主指數 自由主義 自由之家 美帝國主義 苏维埃帝国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第三波民主化 颜色革命 緬甸民主改革 阿拉伯之春 轉型正義 纳粹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的比较 欧洲史太林主义和纳粹主义受害人纪念日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民主化 amp oldid 8124057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