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新启蒙

新启蒙,也被称为新启蒙运动新启蒙主义,一般指1980年代席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思想界和民间社会的一场风潮,起始于1970年代末拨乱反正时期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被广泛誉为是继“五四运动”之后的一次新的思想启蒙运动[12][13][14][15][16]。1988年,《新启蒙》杂志在上海创刊[17][18][19]。新启蒙思潮代表人物包括王元化方励之李泽厚[20][21][22]

1980年代中共领导人胡耀邦故居内的标语
崔健为代表人物的中国摇滚乐成为80年代“启蒙”最直接的形式之一[1][2][3][4][5]。崔健于1986年推出的中国摇滚乐开山之作《一无所有》在八九民运期间被广为传唱,成为当时抗议学生的非正式用歌[6][7][8],也成为了一个时代标志[9][10][11]

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1980年代的新启蒙思潮包括重拾五四精神“民主”与“科学”,反文革、反封建、反传统(文化热),提倡人道主义普世价值,包括自由人权法治[12][14][17][20][23]。大陆文坛还诞生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朦胧诗派等相关文学和诗歌流派[13][24][25][26]。而各类报刊丛书艺术美学中国摇滚乐华语流行音乐大陆影视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启蒙作用[1][27][28][29][30]。因此,中国大陆的1980年代也被称为“新启蒙时代”[17][31][32]

1989年“六四事件”的爆发导致了新启蒙运动的中断,直至1992年邓小平南巡[12][16][33][34]。但此后中国大陆思想界陷入了分歧和争论,新启蒙思潮并未完全延续,而是逐渐形成了“自由派”和“新左派”两大阵营[33][34][35][36]。与此同时,社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和社会尊严开始受到世俗化市场的挑战,被迅速边缘化的同时,拥有话语权和思想能力的“商业精英”、“知识精英”等新兴群体快速崛起[33][37][38]

名词释义 编辑

二十世纪初 编辑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通常被认为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次启蒙运动[39][40]

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五四运动(1919年)和新文化运动(1915年起)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的启蒙运动[39][40],唯独胡适坚持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41]。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主要宣扬内容包括“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等,反对旧礼教,影响了之后的整个中国社会[39][40]

1930年代,特别是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前夕的1936-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试图发起一场新的“启蒙运动”,当时又称“新理性运动”、“新五四运动”等,号召要“继承五四,超越五四”,但该运动很快结束[42][43][44][45]。一般认为,陈伯达于1936年9月在《读书生活》第4卷第9期上发表的《哲学的国防动员——新哲学者的自己批判和关于新启蒙运动的建议》是这次运动的起点[42][43]

改革开放后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大陆学者王元化等人于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了“新启蒙”的称法,要求重新发扬“五四”启蒙的精神内核,即民主与科学,获得广泛认同[20][46][47]。“启蒙”的称法被再次提出后,为与五四运动相区别,也常被称为“新启蒙[12][18][20][22][48]、“新启蒙运动[13][18][22][27][49]、“新启蒙主义[50][51][52]。也有人称其为“第二次启蒙运动”[15][53],或“第二次新文化运动”[54]

还有学者认为,“启蒙”是中国大陆整个80年代的基本属性,包括了“反文革”、“反封建”、“反传统”,还包括了自由民主的思潮以及民间社会的文化热等现象,故整个80年代都因属于“新启蒙时代[17][31][32]

历史沿革 编辑

运动起源 编辑

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邓小平于1978年12月13日[55][56]
领袖应当忠于人民,而不是人民应当忠于领袖。...... 实践证明,“人民必须忠于领袖”的原则,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们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抛弃它,而代之以“领袖必须忠于人民”的原则。
——李洪林于1979年理论务虚会[57][58]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结束后,邓小平胡耀邦等人主导进行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其中1978年中国大陆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促成了全社会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新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起点[17][22][59]。中国大陆的这场改革和思想解放,是从体制内部发动的,获得了当时一些相对开明的高层人物的支持[59][60]。1978年,以邓、胡等人为代表的“求是派”与以华国锋汪东兴等人为代表的“凡是派”激烈交锋,前者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后者坚持对毛泽东奉行“两个凡是”原则,最终邓小平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取代华国锋,成为中国大陆最高领导人[61][62][60]。其中,邓小平在12月13日举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63][64]

同时期,北京民间自发出现了“西单民主墙”运动,并衍生出“北京之春”民主运动,邓小平由最初的支持,很快便转为打压[61][65][66]。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要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当时思想解放和言论自由的红线[66][67]。民主墙运动期间, 1978年10月11日,来自贵州的“启蒙社”发起人、诗人黄翔及其朋友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张贴了第一张启蒙性大字报《火神交响诗》,并散发了他们的油印《启蒙》杂志[68][69]。1978年12月5日,异议人士魏京生提出将“民主”列为第五个现代化,并于次年3月25日在西单民主墙上张贴大字报《要民主还是要新的独裁》,但不久即被当局拘捕、民主墙也遭取缔[70][71]

思想启蒙 编辑

报刊杂志 编辑

 
1980年代初深圳经济特区出现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被誉为是改革开放中“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72][73]。口号提出者袁庚,后来被人称为是“中国改革的启蒙大师”[74][75]。1984年初,该口号获得了邓小平的肯定,而“时间”、“金钱”和“效率”也成为了当时人们感知市场经济的启蒙词汇[76]

“新启蒙”一词的提出,与上海市的学者型官员王元化有关,而王本人是19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理性运动的参与者,他倡导重新发扬五四运动的启蒙精神,即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20][46]。王元化并不主张“五四”的激进主义,而是强调理性精神,但他始终坚持将“五四”的激进主义与“文革”的极左路线严格区别开来,前者是一些先进文化人士为反对权势者所采取的偏激姿态,后者则是自上而下地对异议人士乃至无辜民众的专制打压,在性能上不可同日而语[20][46][47][77]张汝伦认为,王元化在文革后对人道主义的阐扬和新启蒙的提倡体现了他的五四血统[47]许纪霖认为,青年王元化投身革命有他所理解的五四精神之推动[77]

1988年10月,由王元化等人主导的《新启蒙(New Enlightenment)》杂志在上海创刊[78],第一期有两篇重要论文:童大林的《中国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运动》、王元化的《为五四精神一辩》[17][18][19]。截止1989年4月,《新启蒙》共出了四期,王元化主编,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分别为[46][79]

  1. 《新启蒙:时代与选择》(1988年10月),第一期作者包括童大林、王元化、刘晓波许纪霖[80]
  2. 《新启蒙:危机与改革》(1988年12月),第二期作者包括王若水金观涛李洪林顾准[81]
  3. 《新启蒙:论异化概念》(1989年02月),第三期作者包括于浩成韦政通包遵信高尔泰[82]
  4. 《新启蒙:庐山会议教训》(1989年04月),第四期作者包括李锐邵燕祥、高尔泰等[18]

其中刊登了夏衍、邵燕祥、金观涛、高尔泰等八人的有关文章对“新启蒙”进行了阐述[18]。夏衍认为,“新启蒙”要重提科学和民主,迎接时代的挑战,不能错过了目前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邵燕祥认为:“思想文化的启蒙,意味着对原有结论的审视扬弃,过时的传统观念的更新,旧的思维模式的超越;重新认识历史和观念,中国和世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18] 陈平原则认为,以王元化为首围绕《新启蒙》杂志的一批思想家,讨论更多的是马克思主义向人性的复归[83]

 
八九学运期间,1989年5月10日浦志强等人在北京游行,声援被江澤民等时任上海官员强制查封的《世界经济导报》,要求“办报自由结社自由[84][85]

而早在1979年4月,《读书》杂志创刊号刊登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区》,产生了轰动效应[86][87][88]。1980年6月,《世界经济导报》在上海创刊,由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的钦本立主编,在思想解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80年代倡导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先锋[27][84][85][89]。《导报》连同1984年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创办的《青年论坛》合称为“一报一刊”,还有何家栋等人于1982年在北京创办的《经济学周报》等,均是80年代讨论“自由”、“民主”等启蒙思想的重要论坛[27][90]

除此以外,时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金观涛主编的《走向未来丛书》于1984年起开始出版发行,受到追捧,编委包括后来的中国国家副主席中纪委书记王岐山,而丛书顾问包括“三钱”之一的钱三强以及包遵信陈一谘丁学良等知名学者和官员[53][91]。这部丛书是当时中国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一套丛书,宗旨是“有助于思想启蒙、推动国人接受普世价值、走向全方位的现代化”,成为80年代“丛书热”的代表,启蒙了一代人[53][92]

社会活动 编辑

1980年代,中国大陆社会中逐渐出现了以“反传统”为主要内容的“80年代文化热”,对比中西方文明和文化,其中著名的代表作品如电视纪录片河殇》(1988年)[17][93][94],期间还有人重提“全盘西化”的观点[17][93][95][96]。1988年,刘晓波在接受香港解放月报》主编金钟采访时,提出了其颇具争议的观点,“香港一百年殖民地变成今天这样,中国那么大,当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会变成今年香港这样,三百年够不够,我还有怀疑。”[97][98][99] 而1984年10月,梁漱溟冯友兰季羡林张岱年汤一介哲学家共同发起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文化书院”,成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的民间学术文化团体之一[100][101]。中国文化书院的新启蒙主义主张则包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在吸取西方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文化”,书院还举办了“文化系列讲习班”以及有数万学员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函授[52][102]

 
位于南京中山陵的“博爱”牌匾。1924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演讲中曾提到,“法国革命的时候,他们革命的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三个名词;好比中国革命,用民族、民权、民生三个主义一样。由此可说自由、平等、博爱是根据于民权,民权又是由于这三个名词然后才发达。”[103] 19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重提法国大革命和普世价值[23][53][104][105]

与此同时,1986年9月,时任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副校长、物理学家方励之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认为,“大学的环境应当充满科学、民主、创造和独立的精神。”[106] 同年12月,方励之在中国科技大学发表了其颇具影响力的演讲《民主不是賜予的》[107][104],他对“民主”的理解是[108]

不承认个人的人权就没有真正的民主。在中国,人们对民主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具备。我们得教育人们去了解民主,我们得明白民主不是统治者能赐予我们的。由上而下的民主,只能说明控制松懈了,并不称其为民主。民主的获得要通过艰苦而不可避免的斗争。

1989年1月6日,方励之给邓小平写公开信,呼吁大赦魏京生政治犯,提到“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四十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第七十年... 今年又是法国大革命的二百周年,由它所标志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尊重。我再次诚恳地希望您考虑我的建议,以给未来增添新的尊重。”[104][109] 此后,“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叶笃正茅于轼以及北岛冰心史铁生等一批科教文化界人士联名发表公开信,提倡五四精神,呼吁尊重人权和自由,并呼吁推进政治民主化以及施行大赦[104][109]。方励之也被誉为是当时中国大陆提倡普世价值的先驱[105][110],对此余英时认为,“他的科学帮助他推动民主,他的民主观念也使他对科学越来越推动、越开放。这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科学、一个是民主。所以他可以说是真正继承了五四以来的运动..... 他到处演讲,不但推动科学,而且推动民主、推动自由、推动普世价值。所以普世价值在中国五四以后的再生,我认为是方励之的主要贡献之一。”[105]

民间文化 编辑

文学影视 编辑

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时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不让历史重演”,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最好是建一座“文革”博物馆...... 只有牢记“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革”的再来。
——作家巴金[111]

有学者认为,整个80年代都属于新启蒙时代,期间中国大陆文化思潮的演变环节依次是“反文革”、“反封建”、“反传统”,再往后才出现“80年代文化热”,这些均属于是在“启蒙”,而贯穿各个环节的中心线索是对文革的反思[17][22][31][53][11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知名作家巴金多次呼吁反思文革、“反封建”,提倡五四启蒙精神、忏悔意识,并于1980-1986年间出版文学巨著《随想录[113][114][115][116]。巴金还曾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111]

 
1980年代,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张艺谋(左)、陈凯歌(右)相继创作了富有反思精神的启蒙主义电影作品[30][117][118]

此外,文革结束后,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中国文坛还诞生了以反思文革和思考国家民族命运前途为主要内容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13][24][25][26][119]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1977年)、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1978年)等均是早期较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1979年)甚至引发了一场“《苦恋》风波[27][120][121]。而以陈凯歌张艺谋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于80年代创作出了包括《黄土地》(1984年)、《孩子王》(1987年)、《红高粱》(1988年)等一系列具有强烈反思精神的启蒙主义电影作品[30][117][118][122]。有学者认为,“第五代電影的民族─國家神話是五四以來的啟蒙內嵌救亡的延續,啟蒙是基於救亡的啟蒙,啟蒙的初衷就為救亡”[30]。张艺谋认为,“最可爱的是那个时代老百姓也关心艺术,所以可爱的80年代,那时候是百废待兴,是一个民族的特别的阶段,大家充满了求知欲,充满了对那个外部世界的渴望,对文化、对于自己民族的历史反思,都是全民性的。”[123]

艺术美学 编辑

197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编辑的《美学》杂志、文学所文艺理论研究室编辑的《美学论丛》创刊,成为“美学热”的开端[124]。知名美学家李泽厚率先公开支持朦胧诗以及朦胧诗派于1979年在北京协办的《星星画展[125],并于1980年底发表了颇具影响力的著作《美的历程》,同年6月“中华美学学会”成立、朱光潜任会长、李泽厚等人任副会长[126],而“美学热”也启发了人们对生活方式包括革命思维、革命时尚的反省,成为文化热和新启蒙运动的先导[127][128][129]。以北岛等人为代表的朦胧诗人,曾于1978年创立诗刊《今天》,唐晓渡认为“朦胧诗带有转折点和新的出发地的意义,是整个当代诗歌复兴的一部分。表达真实的个人情感世界,这是朦胧诗对当代诗歌复兴做的最主要的贡献,它具有启蒙性质。”[130]

 
文革期间,吴冠中(左三)与同事及学生在河北接受“再教育

文革结束后,中国画坛还出现了以高小华等人为代表的“伤痕美术”流派,还包括早期根据“伤痕文学”作品《伤痕》、《枫》等改编的连环画[131][132]。而以吴冠中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美术家,于1970年代末提出“形式启蒙”的概念以解放创作束缚[133][134]。1978年,吴冠中在给其学生的信中提到:“而为打垮保守势力,创造新风格的美术解放战争的光明前途感到信心百倍,愿战友们勇往直前,永不退缩,解放自己,解放美术领域里的奴才。”[133][135] 1979年,《美术》杂志第5期刊登了吴冠中的《绘画的形式美》一文,成为美术领域进行形式启蒙的开篇之作[134][136]

到了1980年代中期,中国美术界经历了一次由黄永砯王广义等青年艺术家主导的重大转折,史称“85美术新潮”或“85新潮”,西方“现代主义”风格开始流行,具有文化启蒙、政治批判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基本特质,成为“新启蒙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28][134][137][138]。而当时的青年油画家陈丹青,早在1979-1980年间就曾创作出被公认为文革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油画作品、“具有思想启蒙的普遍意义”的《西藏组画[28][139][140][141],后来他在与查建英的访谈中提到[142][143]

返回去想,八十年代那种集体性、那种骚动——如果咱们不追究品质,那十年真的很有激情,很疯狂,很傻,很土——似乎又可爱起来。1995年后,我每年回国,直到2000年整个儿回国,这时,九十年代的城市景观、文化景观,渐渐成型,大家发生新的交往方式——直到那时,我才慢慢意识到八十年代:那种争论、那种追求真理、启蒙,种种傻逼式的热情,好像消失了。

音乐歌曲 编辑

 
80年代邓丽君演唱的流行歌曲开始传入中国大陆,当时民间流传着“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的顺口溜[144][145]。邓丽君的歌曲被认为具有人性启蒙的效果,与当时的“新启蒙”思潮相呼应[29][146]

邓丽君等为代表歌手的港澳台华语流行音乐在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大陆,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有人曾概括“在80年代,邓丽君是爱情的启蒙老师,李泽厚是思想的启蒙老师”[5][29][129]。有学者认为,邓丽君的歌曲具有思想解放的效果[5][29][146]。陶东风认为,“这些所谓‘靡靡之音’在当时是作为对极端的‘公共文化’(其代表是所谓的‘样板戏’)的反动而出现的,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当时中国老百姓十分单调贫乏的文化生活,而且在这个意义上,它与‘新启蒙’和人道主义思潮在精神上无疑是极为一致的,可以说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呼应和推动了思想界、理论界的‘新启蒙’和人道主义思潮。”[29]

 
1979年底,歌唱家李谷一演唱的《乡恋》被认为是当时中国大陆的第一首流行歌曲,充满人道主义的启蒙元素,却曾一度被认为是“靡靡之音”而遭禁,直至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5][147][148]

早在1970年代末,中国内地流行歌曲萌芽,李谷一演唱的《乡恋》被认为是当时中国大陆的第一首流行歌曲,1979年底起风靡全国,从唱法到歌词都是在贴近本真的人和人性,但不久就因被批判为“靡靡之音”、“黄色歌曲”而被禁,直到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被解禁[5][147][148]。此后中国流行歌坛进入到一个繁荣的新时期,率先出现了以《信天游》、《黄土高坡》等为代表的“西北风”流行歌曲原创潮[5][149]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主席付林认为,“如果说《祝酒歌》是中国人在理性的、政治生活层面解放的象征,那么,《乡恋》则是在感性的、娱乐消遣层面解放的象征。前者是结束一个旧时代的领唱,后者则是指向一个新时期的序曲。”[149]

1986年,崔健的《一无所有》成为中国大陆摇滚乐的开山之作,美学家高尔泰曾经评价:“也许崔健和他的摇滚乐是中国目前唯一可以胜任启蒙的艺术形式了。因为理论界的范围大狭窄,起不了大面积的启蒙影响,而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能起到任何其他方式都达不到的作用。中国需要启蒙。”[1][2][3][4] 但崔健后来认为,“八十年代是有启蒙性,但那只是开窗户,不是思想的启蒙。摇滚乐是最直接的方式.... 如果过于强调八十年代启蒙的价值,丧失了更新的创造性,对年轻人是一个误导,甚至打压。”[4] 还有学者认为,港台流行歌曲、《乡恋》等大陆本土流行乐以及崔健的摇滚乐,浸润着诸多富有人道主义的元素,而对人的关注恰恰顺应着1980年代的启蒙思潮,且“1980年代所谓启蒙,本质上和20世纪初期的启蒙运动意义相当,其中心指向都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崛起。在这样的思潮下,1980年代流行音乐中凸显人、呈现人、歌颂人的逻辑也就不难理解。”[5][148]

遭遇阻力 编辑

 
1979年,《科幻世界》杂志在四川成都创刊,成为重要的科普期刊[150]。新启蒙运动早期,“科幻”题材作品层出不穷,但其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受到争议,“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期间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遭受重大打击,“科幻”被定性为“精神污染”[151][152][153]。其中,中国科幻先驱叶永烈曾于1978年出版《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为整整一代人的科学启蒙书,但“清污”运动后叶永烈退出科幻圈,而于1978年出版《飞向人马座》的“中国科幻文学之父”郑文光则因中风导致瘫痪、从此停止创作[152][153]

新启蒙运动的发展亦遭遇过阻力。1983年,中共左派保守人士发起了“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批判新启蒙思潮中所提倡的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但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等人的干预下,该运动逐渐结束[154][155][156]。当时凡是穿牛仔裤、跳迪斯科、留长发、唱邓丽君流行歌曲等都被称作“精神污染”[157][158][159][160],甚至在运动前夕的198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一本名为《怎样鉴别黄色歌曲》的小册子[161]。知名作家巴金在该运动爆发后曾惊呼:“文革又来了!”[162][163]

1986年底“八六学潮”爆发,胡耀邦于次年一月被迫辞职,中共左派保守人士随即发起“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但该运动此后在代理中共中央总书记、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等人的干预下很快平息[164][165]。期间,方励之王若望刘宾雁因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等观点,被邓小平点名开除党籍[96][166]

我看了方励之的讲话,根本不像一个共产党员讲的,这样的人留在党内干什么?不是劝退的问题,要开除。...... 上海的王若望猖狂得很,早就说要开除,为什么一直没有办?上海的群众中传说中央有个保护层,对是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否要反对自由化,也有两种意见。...... 对于那些明显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的,这次就要处理。可能会引起波浪,那也不可怕。对方励之、刘宾雁、王若望处理要坚决,他们狂妄到极点,想改变共产党,他们有什么资格当共产党员?

郭罗基认为,“新启蒙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将命题转换为‘反对自由资产阶级化’”[167]

1980年代中期,强调政治稳定的新权威主义在知识界作为对自由主义激进化思潮的反向运动而出现,此思想主张渐进、稳定与秩序,要求渐进地进行现代化。该思潮出现后立刻受到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弹[35]

1989年1月,王元化等人前往北京参加“都乐书屋”为《新启蒙》论丛举行的发行会,即“新启蒙沙龙”,期间因方励之、苏绍智等人到场发言而成为沸扬北京城的“都乐书屋事件”[46][79][168][169]。事件过后,据说当时北京宣传部某位官员把“新启蒙”视为一次“运动”,并作了这样的论断:五四启蒙运动产生了共产党,那么“新启蒙运动”就是要建立反对党[46][169]

中断停止 编辑

1989年,《新启蒙》杂志第五、第六甚至第七期已经编好,但由于“六四事件”的爆发,从第五期就被官方勒令停刊了[18][168][170]。未发表的十余篇文章包括:于光远的《关于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若干基本概念》、苏绍智的《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于浩成的《权力与法律》、黎澍的《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王元化的《启蒙与人的觉醒》、邵燕祥的《文字狱传统在当代》等[18]。与此同时,上海的《世界经济导报》、北京的《经济学周报》和《新观察》等也均被官方查封[84][85][171]

1989年6月30日,时任北京市长陈希同在《关于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情况报告》中,点名将“新启蒙沙龙活动”批判为“一些观点十分错误乃至反动的政治集会”[46][172]。不久上海方面也出现类似说法,将1988年末在上海召开的《新启蒙》研讨会说成是“上海动乱的起点”[168]。而陈希同的报告以及此后《人民日报》的相关文章还点名批判了《世界经济导报》,并认为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支持和庇护了《导报》、纵容“资产阶级自由化[172][173]

六四事件的爆发,也导致了新启蒙运动的中断[33][34]。但六四事件的学生领袖之一封从德此后认为,“八九学运的主旋律是‘新启蒙’。六四悲剧后的大陆民众,对八九民运期间所提出的‘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理念,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理解与接纳。尤其是法治和人权的观念,是在八九年之后才逐渐普遍地被社会接受的。因此,以‘新启蒙’观之,八九民运有相当的成果。”[174] 2014年,封从德再次表达相似观点,“也可以说,89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新启蒙运动,对自由、民主、人权、法治这些普世价值的启蒙,这个启蒙工作在我看来,这25年已经基本完成了。”[175] 2019年“六四事件三十周年”之际,另一位六四学运领袖王丹认为,“知识界与八九民运的关系太密切了,因为八九民运实际上是知识界推动的结果。知识界这么多年来的宣传给了学生民主启蒙,这是知识界对八九民运的一大贡献。”[176] 而也曾参与八九学运的前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张华杰则认为:“中国知识分子虽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他们并没有政治操作的技巧和能力。他们在书斋里面写些文章、发表些议论、轻谈国事还是不错的,但他们缺乏把理论付诸实施的经验。所以,总体上说,中国知识界在六四事件中是失职的。”[176]

后续演变 编辑

说起1980年代,应该可以算是一个启蒙时期,越往后看越会发现1980年代的可贵。1980年代是个梦想的时代,刚过了“文革”,人人都憧憬未来,充满希望,怀有激情,但这些到1990年代却沦为笑谈,我认为这是可笑的、可悲的。1990年代不是有人批判1980年代吗?我是反对的。
——2005年李泽厚接受《新周刊》采访[177]

1989年六四事件后,改革开放停滞不前,思想界陷入反思,中国社会出现对“姓资姓社”等问题的争论[33][35]。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了“发展是硬道理”、“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等言论,对姓资姓社等问题采取“不争论”的态度,而此后“猫论”也广为流传[178][179][180]。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被中共党内和史学界认为是继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60][181][182]。1992年起,中国经济开始腾飞,但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随之而来,政治体制改革也并未重启,中国大陆思想界陷入了分歧和争论、新启蒙思潮并未完全延续,而是逐渐形成了“自由派”和“新左派”两大阵营,且此前遭到激烈反对的新权威主义则与自由派发生部分合流[33][34][35]。此外,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和社会尊严开始受到世俗化市场的挑战,被迅速边缘化的同时,社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拥有话语权和思想能力的“商业精英”、“知识精英”、“政治精英”等群体亦快速崛起[33][37][38]

对于新出现的社会问题,自由派人士和新左派人士在1990年代展开了激烈论战[33][35][183][184]。论战的开端是汪晖于90年代中期发表的《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一文[33][59]。自由派观点认为,应当继续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倡导人权自由,同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法治宪政的建设[35][183][184]。体制内高级官员包括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温家宝都曾对此表达过一定的支持[185][186][187][188]。与此同时,新左派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在中国大陆已泛滥成灾,中国的社会弊病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中已出现过,新左派批判市场机制、提倡社会正义与平等,并为文革中毛泽东的一些做法辩护[35][183][189]

此后,部分当权派势力渐增、比改革开放早期更为腐败,当局则逐渐开始回避文革话题,并希望人们遗忘文革,同时打压自由民主派等各方对文革的探讨和反思[190][191][192][193]。有学者认为,这些行为导致中国社会内部对文革的话语权越来越被毛派所掌握,且当权派希望把毛左的仇恨引向无权无势的自由派知识分子,这种手法和毛发动文革非常相似[190][191][194][195][196]

代表人物 编辑

 
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副校长、物理学家方励之,被誉为是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当时青年学生中拥有极高声望,1987年被邓小平点名开除党籍[21][104][197][198][199]

1980年代的中国大陆,体制内的改革派领导人物如胡耀邦[155][156]赵紫阳[200][201]等人,还涌现了一批包括周扬[202][203]胡绩伟[204][205]王若水[203][206]李洪林[32][207]袁庚[74][75]等等在内的思想较为开明的中共官员。此外,新启蒙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

80年代的中国大陆还有“青年四大导师”或“四大启蒙导师”或“四大金刚”的称法,但版本不一[199][209][212]。其中一个版本包括:方励之、李泽厚、金观涛、温元凯[199][209][212];还有一个版本包括:严家其、李泽厚、金观涛、包遵信[93][95]。与此同时,巴金[114][116]江平[213][214]刘宾雁[96][215]王若望[96][216]庞朴[93][95]等,也均是当时影响力较大的学者。法学家江平认为[217]

准确地说,我是个法学教育者,我更多的还是讲课,演讲,普及法律知识。我也不是你说的启蒙思想者,不要这么说,但我想起这个作用,尽可能作法学的宣传,中国跟西方国家不同,在西方,法制知识已经普及人心,大家都有法律理念这么一个准绳,我国不同,从国家领导人、企业家到普通民众,对法律的基本理念、基本准则还不熟悉,缺乏基本的了解。在人们心中确立法制的理念很重要。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杨波. 崔健给了中国一种声音. 新浪. 《新京报》. 2008-11-10. (原始内容于2024-04-24) (中文). 美学家高尔泰曾经说:“也许崔健和他的摇滚乐是中国唯一可以启蒙的文化形式。”崔健的摇滚乐对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城市青年精神层面的影响与启蒙确实振聋发聩。...... 崔健之能够打动一代青年,应该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在上世纪80年代,启蒙是思想界的最大追求,理想主义是青年的行动指南,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显性隐性地对抗。 
  2. ^ 2.0 2.1 郭永玉. 狂欢、舞蹈、摇滚乐与社会无意识 (PDF). 《社会心理研究》. 1994年, (4): 34-39. (原始内容 (PDF)于2024-04-24). 
  3. ^ 3.0 3.1 1986年崔健:突然爆发的呐喊. 新浪. 《南方周末》. 2008-12-11. (原始内容于2024-04-24) (中文). 牛鬼蛇神也好,过度阐释也罢,崔健的声音,是在一片沉默的憋闷中突然爆发出的那种喊叫,听听他有多憋,听听他有多激荡,正是中国人感受到的最切身的现实处境,更是“当时中国唯一可以胜任启蒙的艺术形式。” 
  4. ^ 4.0 4.1 4.2 张丁歌. 崔健:我们活在同一个时代的晚上. 《新周刊》. (原始内容于2024-04-24) (中文).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庞忠海; 褚黎明. 198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歌词的主题生成及其“启蒙”逻辑.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 (6). 港台流行歌曲北上的逻辑原点即是这些歌曲对于人与生活的关注,《乡恋》从唱法到歌词都是在贴近本真的人和人性,“西北风”抒张的是人的志向、豪情和乡愁,崔健更是在自我和时空的双重逻辑中寻找出路,甚至在他们的歌词创作中,浸润着很多具有人道主义的元素。对人的关注恰恰顺应着1980年代的启蒙思潮。有学者就曾指出,以1980年代为开端的“新时期”的主要表征就是“人道主义”和“启蒙”的互文或互证,“‘人的觉醒’以‘感性血肉的个体’从‘神’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为主要内容,并以‘人道主义’、‘人性’、摆脱异化状态等作为其理论上的表述”。可见,当时“人”、“人道主义”和启蒙深深地联系在一起。1980年代所谓启蒙,本质上和20世纪初期的启蒙运动意义相当,其中心指向都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崛起。在这样的思潮下,1980年代流行音乐中凸显人、呈现人、歌颂人的逻辑也就不难理解。 
  6. ^ 江河. 火墙内外:六四歌曲薪火相传. 美国之音. 2014-06-06. (原始内容于2017-05-15) (中文). 
  7. ^ SEBAG-MONTEFIORE, CLARISSA. 中国摇滚教父崔健谈“六四”. 《华尔街日报》. 2014-06-04. (原始内容于2024-04-24) (中文). 
  8. ^ 吴雨. 崔健与春晚说再见. 德国之声. 2014-01-16. (原始内容于2024-04-20) (中文). 
  9. ^ 崔健:让艺术照亮理性生活. 中国网. 2017-05-09. (原始内容于2023-03-08) (中文). 
  10. ^ 一声呐喊 让乐坛不再一无所有. 中国新闻网. 《北京青年报》. 2009-09-22. (原始内容于2024-02-17) (中文). 
  11. ^ Matusitz, Jonathan. Semiotics of Music: Analysis of Cui Jian's “Nothing to My Name,” the Anthem for the Chinese Youths in the Post-Cultural Revolution Era. T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2010-02, 43 (1). doi:10.1111/j.1540-5931.2010.00735.x. (原始内容于2024-04-27) (英语). 
  12. ^ 12.0 12.1 12.2 12.3 陈彦. 意识形态的兴衰与知识分子的起落—— “反右”运动与八十年代“新启蒙”的背景分析. 《当代中国研究》. 2007年, (3). (原始内容于2024-04-18). 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肇始于70年代末的这场思想运动,是中国自“五四”以来最壮观的知识革命。不仅在推动中国人走出愚昧主义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为影响深远的中国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 
  13. ^ 13.0 13.1 13.2 13.3 张海涛. 20 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新启蒙运动及其中断的文学后果 (PDF). 《社会科学家》. 2009-05, (145). (原始内容 (PDF)于2024-04-18). 80年代的中国思想界酝酿着一场类似于五四启蒙运动的新的思想解放运动。一般情况下,人们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称之为中国的“新启蒙运动”。 
  14. ^ 14.0 14.1 吴伟. 70年代末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纽约时报》. 2014-02-24. (原始内容于2023-12-24) (中文). 1970年代末,在毛派分子“四人帮”被逮捕之后,中国兴起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这场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起点的思想启蒙,是此后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序幕和思想准备,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15. ^ 15.0 15.1 80年代:“五四”后第二次启蒙. 凤凰网. 凤凰卫视. 2008-11-20. (原始内容于2024-04-18) (中文). 
  16. ^ 16.0 16.1 石仲泉. 伟大的思想解放――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30周年. 中国中央电视台. 《文汇报》. 2008-05-15. (原始内容于2024-04-20) (中文).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王学典. “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 凤凰网. 《开放时代》. 2014-01-10. (原始内容于2014-04-04) (中文). 
  18. ^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李锐. 王元化与新启蒙. 《炎黄春秋》. 2010-09-30. (原始内容于2015-06-06) –通过爱思想 (中文). 
  19. ^ 19.0 19.1 汤一介. 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5-18. (原始内容于2024-04-21) (中文).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陈伯海. “新启蒙”及其“反思”. 澎湃新闻. 2020-12-04. (原始内容于2022-12-22) (中文). 
  21. ^ 21.0 21.1 21.2 王丹. 方励之是80年代启蒙时期的代表人物.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2-04-15. (原始内容于2022-05-19) (中文).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赵牧. “新启蒙”及其限度——“八十年代”话语的来源、建构及革命重述. 《汕头大学学报》. 2017-03-02. (原始内容于2022-12-07) –通过爱思想 (中文). 
  23. ^ 23.0 23.1 许纪霖. 启蒙如何虽死犹生?. 爱思想. 《中华读书报》. 2009-08-04. (原始内容于2023-04-05) (中文). 
  24. ^ 24.0 24.1 陶东风. 知识分子“文革”记忆不再“大一统”——我看《七十年代》. 《中国青年报》. 2010-01-26. (原始内容于2010-01-31) (中文). 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是在“新启蒙”集体框架下对“文革”、“反右”进行书写的。 
  25. ^ 25.0 25.1 章涛. “伤痕文学”及其文学史地位的再思考——以知识分子为考察中心 (PDF). 《南方文坛》. 2015年, (第5期): 21-26. (原始内容 (PDF)于2024-04-21). 
  26. ^ 26.0 26.1 丁帆.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中启蒙与反启蒙的再思考. 《当代作家评论》. (原始内容于2024-04-20) –通过爱思想 (中文).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吴庸. 1978年到1988年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较量. 《当代中国研究》. 2004年, (3). (原始内容于2021-10-09). 
  28. ^ 28.0 28.1 28.2 熊云皓. “85新潮”: 一场不彻底的思想启蒙运动. 《大艺术》. 《中国美术报》. 2017-08-18. (原始内容于2024-04-26) (中文). 
  29. ^ 29.0 29.1 29.2 29.3 29.4 陶东风. 不要低估邓丽君们的启蒙意义. 《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5期. 2015-05-10. (原始内容于2017-11-13) –通过爱思想 (中文). 
  30. ^ 30.0 30.1 30.2 30.3 韓琛. 啟蒙時代的電影神話──關於第五代電影的文化反思 (PDF).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 2008年, (73). (原始内容 (PDF)于2023-03-21) –通过香港中文大学. 
  31. ^ 31.0 31.1 31.2 王学典. 思想史上的新启蒙时代(黎澍及其探索的问题).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0年. ISBN 9787215066557. (原始内容于2024-04-25). 
  32. ^ 32.0 32.1 32.2 严家祺. 中国自由化运动的结束--纪念李洪林(《苹果日报》文章原题是《新启蒙运动的旗手》). 《当代中国研究》. 2016-06-05, 28 (2). (原始内容于2022-09-02). 
  33.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許紀霖. 啟蒙的自我瓦解 (PDF). 《二十一世纪》双月刊. 2005-04, (88).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6-17) –通过香港中文大学. 
  34. ^ 34.0 34.1 34.2 34.3 汪晖对话佩里·安德森:“新左派”与“自由主义”. 《香港商报》. 共识网. 2015-01-09. (原始内容于2024-04-20) (中文). 
  35. ^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萧功秦. 新左派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分化. 《当代中国研究》. 2002年, (1). (原始内容于2023-05-11). 
  36. ^ 专访张博树:“六四”是中国政治思潮分水岭.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15-06-01. (原始内容于2022-12-28) (中文). 
  37. ^ 37.0 37.1 新知识阶层纳入统一战线 知识分子精神重建. 新浪. 《南风窗》. 2007-01-19. (原始内容于2016-01-15) (中文). 
  38. ^ 38.0 38.1 许纪霖. 60年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沉浮. 爱思想. 2009-09-24. (原始内容于2023-04-06) (中文). 
  39. ^ 39.0 39.1 39.2 李慎之.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纪念“五四”八十周年. 《当代中国研究》. 1999年, (3). (原始内容于2022-04-23). 
  40. ^ 40.0 40.1 40.2 俞祖华. 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开启——五四启蒙运动中的“觉悟”话语. 《广东社会科学》. 2020, (1): 121–131. (原始内容于2024-04-23) –通过中国知网. 
  41. ^ 许小青.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困境——五四运动百年反思. 《近代史学刊》. 2020, (1): 35–40. (原始内容于2024-04-23) –通过中国知网. 
  42. ^ 42.0 42.1 庞虎.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启蒙运动夭折的原因分析. 光明网. 《光明日报》. 2009-03-03. (原始内容于2024-04-20) (中文). 
  43. ^ 43.0 43.1 朱厚伦. 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民网. 《学习时报》. 2013-10-21. (原始内容于2024-04-23) (中文). 
  44. ^ 彭述之. 对于「新启蒙运动」的检讨(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二日). 马克思主义文库. 《动向》. 1930-07-12. (原始内容于2023-12-22) (中文). 
  45. ^ 李慎之. 不能忘记的“新启蒙”──“革命压倒民主”一文的补充. 《当代中国研究》. 2003年, (2). (原始内容于2022-04-22). “新启蒙运动”照其发起人的说法,早在30年代初就有人提起了,但是如果不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侵占东北,也许发展不了这么快、这么大,最后甚至极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胜利。 
  46. ^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徐庆全. 王元化:“五四的儿子”走了. 搜狐. 《中国新闻周刊》. 2008-05-21. (原始内容于2024-04-21) (中文). 
  47. ^ 47.0 47.1 47.2 张汝伦.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王元化先生. 澎湃新闻. 2020-12-04. (原始内容于2022-12-22) (中文). 
  48. ^ 李圣传. 从“五四”启蒙到80年代“新启蒙”——一条美学红线与两副理论面孔. 《文艺争鸣》. 2019年, (5) –通过维普. 
  49. ^ 邓晓芒. 20世纪中国启蒙的缺陷——再读康德《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 爱思想. 《史学月刊》2007年第9期. (原始内容于2024-04-19) (中文). 
  50. ^ 刘复生. 反思1980年代:“新启蒙主义”文学态度及其文学实践. 爱思想.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6期. 2011-06-20. (原始内容于2015-06-04) (中文). 
  51. ^ 陈萍. 新启蒙主义思潮的演进轨迹.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09年, 16 (6): 140-143. (原始内容于2024-04-21). 
  52. ^ 52.0 52.1 代洪亮. 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新启蒙主义”对于中西文化的态度.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20 (2): 17-20. (原始内容于2024-04-28) –通过期刊界. 
  53. ^ 53.0 53.1 53.2 53.3 53.4 马国川. 金观涛:八十年代的一个宏大思想运动.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报》. 2008-05-01. (原始内容于2021-07-18) (中文). 
  54. ^ 刘蓉. 80年代新启蒙思潮与五四启蒙运动的关系探析.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 (25) –通过维普. 80年代的新启蒙思潮被人们称为“第二次新文化运动”,这场新的运动不仅对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以后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55. ^ 邓小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中国改革信息库. 1978-12-13. (原始内容于2024-02-24). 
  56. ^ 赵大国. 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 人民网. 《广安日报》. 2014-08-27. (原始内容于2022-10-18). 
  57. ^ 李洪林. 领袖和人民(一九七九年一月). 《当代中国研究》. 2021年. (原始内容于2022-09-02). 
  58. ^ 王涛. 1979年理论工作务虚会. 人民网. 2014-08-27. (原始内容于2022-09-02). 
  59. ^ 59.0 59.1 59.2 许纪霖 刘擎 罗岗 薛毅:寻求“第三条道路”——关于“自由主义”与“新左翼”的对话. 爱思想. 2010-11-02. (原始内容于2023-04-05) (中文). 
  60. ^ 60.0 60.1 60.2 邓聿文. 中国需要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纽约时报》. 2018-06-28. (原始内容于2022-12-09) (中文). 
  61. ^ 61.0 61.1 馮客. 毛澤東之後的中國:一個強國崛起的真相. 聯經出版. 2024年. ISBN 978-957-08-7258-3. (原始内容于2024-04-09) (中文). 
  62. ^ 钟生. 文革后:“求是派”与“凡是派”孰是孰非(摘自《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大论战》). 凤凰网新华网. 人民出版社. 2008-11-05. (原始内容于2008-12-08) (中文). 
  63. ^ 于光远. 关于邓小平在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中国改革信息库. 《1978年: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 2008-01-01. (原始内容于2024-05-03) (中文). 
  64. ^ 李源正. 改革开放的宣言书——重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党建网. 《党建》杂志2023年第9期. (原始内容于2024-05-03) (中文). 
  65. ^ 北京之春运动.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06-05-17. (原始内容于2019-05-08) (中文). 
  66. ^ 66.0 66.1 陈岩. 改革开放40年:邓小平究竟给今日中国留下什么.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18-12-18. (原始内容于2024-02-04) (中文). 
  67. ^ 邓小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中国改革信息库.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原始内容于2022-02-27) (中文). 
  68. ^ 陈彦. “民主墙运动”及其历史地位. 《当代中国研究》. 2006年. (原始内容于2021-09-10) (中文). 
  69. ^ 一个中国自由诗人的故事. 《华夏文摘》黄翔与他的诗专集(上). 2000-07-08. (原始内容于2024-04-22) (中文). 
  70. ^ 陈彦. “民主墙运动”及其历史地位. 《当代中国研究》. 2006年. (原始内容于2021-09-10) (中文). 
  71. ^ 萧雨. 要民主还是新独裁,40年后,叩问犹在. 美国之音. 2019-03-26. (原始内容于2019-04-04) (中文). 
  72. ^ 张煜可. 改革开放急先锋袁庚在1984: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丨40年40人. 《第一财经》. 2018-08-17. (原始内容于2020-06-17). 
  73. ^ . 《南方日报》. 2010-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8). 
  74. ^ 74.0 74.1 韩家慧. 袁庚往事:打破大锅饭,他为4分钱惊动中南海. 新华网. 人民网. 2016-02-01. (原始内容于2022-10-11) (中文). 
  75. ^ 75.0 75.1 世上再无袁庚. 《平顶山晚报》. 2016-02-01. (原始内容于2024-04-22) (中文). 
  76. ^ 林颖. 袁庚 特区改革探路者. 人民网. 《环球人物》. 2008年. (原始内容于2009-08-05) (中文). 
  77. ^ 77.0 77.1 许纪霖. 王元化的思想底色以及理性观的转变. 澎湃新闻. 2020-11-30. (原始内容于2022-12-22) (中文). 
  78. ^ 李天纲. 反思、退省和再启蒙. 澎湃新闻. 2020-11-30. (原始内容于2024-04-22) (中文). 
  79. ^ 79.0 79.1 徐庆全. 王元化与“都乐书屋事件”. 爱思想. 2015-11-17. (原始内容于2022-12-26) (中文). 
  80. ^ 新启蒙: 时代与选择.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ISBN 978-7-5355-0713-6 (中文). 
  81. ^ 新启蒙: 危机与改革.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ISBN 978-7-5355-0743-3 (中文). 
  82. ^ 新启蒙: 论异化概念.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ISBN 978-7-5355-0769-3 (中文). 
  83. ^ 陈平原; 曹柠. 八十年代的精神文化. 爱思想. 2016-04-29. (原始内容于2021-03-04) (中文). 
  84. ^ 84.0 84.1 84.2 【六四30周年】1989年4月24日:《世界經濟導報》事件 「我們都是欽本立」. 雅虎. 眾新聞. 2019-04-23. (原始内容于2019-04-24) (中文). 
  85. ^ 85.0 85.1 85.2 王山. 为新闻自由拼死一搏——八九民运中的《世界经济导报》.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09-04-024. (原始内容于2033-06-16) (中文). 
  86. ^ 李怡. 《读书无禁区》. 《当代中国研究》. 2020-07-15, 28 (2). (原始内容于2024-05-01). 
  87. ^ 陈晓. 《读书无禁区》触碰“禁区”. 中国新闻网. 2009-03-05. (原始内容于2009-04-13) (中文). 
  88. ^ 李洪林. 读书无禁区. 爱思想. 《读书》创刊号1979年第1期. 1979年. (原始内容于2022-01-09) (中文). 
  89. ^ 世界经济导报. 《金融时报》. 2013-02-18. (原始内容于2024-04-25) (中文). 
  90. ^ 李明华. 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 《青年论坛》纪事. 壹嘉出版. 2023-11-16. ISBN 978-1-949736-78-6. (原始内容于2024-04-26) (中文). 
  91. ^ 王安. 温水煮坏了唐若昕. 《中国青年报》. 2010-02-24. (原始内容于2024-04-25) (中文). 
  92. ^ 梁子民; 毕文昌. 回望“丛书热”. 《中国青年报》. 2007-11-14. (原始内容于2008-10-13) (中文). 
  93. ^ 93.0 93.1 93.2 93.3 93.4 王学典. 庞朴与80年代传统文化的复兴. 爱思想. 2015-01-14. (原始内容于2022-05-24) (中文). 
  94. ^ 中国阅读30年:从启蒙阅读到类型阅读. 广州图书馆. 2009-05-04. (原始内容于2024-04-21) (中文). 
  95. ^ 95.0 95.1 95.2 王学典. 启蒙的悖论——庞朴与八十年代传统文化的复兴. 中国(南方)学术网. 2014-11-07. (原始内容于2023-12-03) (中文). 
  96. ^ 96.0 96.1 96.2 96.3 王耀宗. 論「全盤西化」的起源及其爭論. 《信報財經月刊》. 1987-05-01, 6 (122): 23-28. (原始内容于2023-12-04). 
  97. ^ 李叶明. 香港还会繁荣吗?. 《联合早报》. 2019-08-30. (原始内容于2023-01-31) (中文). 
  98. ^ 刘晓波其人其事. 中国新闻网. 中国网. 2010-10-26. (原始内容于2021-04-10) (中文). 
  99. ^ 刘晓波-中国民主运动的荣耀. 德国之声. 2010-12-09. (原始内容于2022-06-28) (中文). 
  100. ^ 陈鼓应忆汤一介:学术人格令人景仰. 中国新闻网. 《人民政协报》. 2014-09-15. (原始内容于2024-04-28) (中文). 
  101. ^ 汤一介. 中国文化书院十年. 国学网. (原始内容于2016-05-20) (中文). 
  102. ^ “一介”书生的家国情怀——记《儒藏》项目的首席专家汤一介. 人民网. 《光明日报》. 2014-08-03. (原始内容于2015-04-02) (中文). 
  103. ^ 孙中山. 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二讲.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1924-03-16. (原始内容于2024-05-01) (中文). 
  104. ^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罗四鸰. 林培瑞:中共难以抹去“方励之”三个字. 《纽约时报》. 2016-03-30. (原始内容于2023-08-24) (中文). 
  105. ^ 105.0 105.1 105.2 余英时. 方励之的卓越成就. 自由亚洲电台. 2012-04-20. (原始内容于2024-04-24) (中文). 
  106. ^ 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方励之教授谈办学思想 大学应充满科学民主创造独立精神. 《人民日报》. 1986-09-21. (原始内容于2023-10-04). 
  107. ^ 方励之. 《民主不是赐予的》. 香港中文大学. 1986年 (中文). 
  108. ^ 《方励之选集》编译校者. 《方励之选集》(第三卷) (PDF). 2014年: 38–39. (原始内容 (PDF)于2017-07-02). 
  109. ^ 109.0 109.1 方励之. 致邓小平的公开信. 《华夏文摘》. 《方励之文集》. (原始内容于2024-03-10) (中文). 
  110. ^ Bernstein, Richard. 方励之回忆录:从著名科学家到中国头号通缉犯. 《纽约时报》. 2016-02-23. (原始内容于2024-04-23) (中文). 
  111. ^ 111.0 111.1 李辉. . 中国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5) (中文). 
  112. ^ 王学典. 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与黎澍. 《文史哲》. 2002-04-25, (2). ISSN 0511-4721. (原始内容于2024-04-25) (中文). 
  113. ^ 周立民. 百年影徂,千载心在——记巴金与王元化. 中国作家网. 《现代中文学刊》. 2022-08-30. (原始内容于2023-12-07) (中文). 
  114. ^ 114.0 114.1 汪应果. 巴金: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中国文联. 2009-09-10. (原始内容于2014-08-01) (中文). 
  115. ^ 吴周文. 【文萃】学者散文的启蒙性与自我的精神启蒙.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文学批评》. 2020-07-16. (原始内容于2024-04-23) (中文). 
  116. ^ 116.0 116.1 胡景敏. 巴金《随想录》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08. (原始内容于2024-04-23) (中文). 第五章 《随想录》与新启蒙 
  117. ^ 117.0 117.1 王一川. 张艺谋神话:终结及其意义. 《文艺研究》(京)1997年05期. (原始内容于2022-09-28) –通过爱思想 (中文). 
  118. ^ 118.0 118.1 张慧瑜. 专家:陈凯歌有自己的历史纠结与文化困境. 人民网. 《北京青年报》. 2015-07-07. (原始内容于2024-04-25) (中文). 
  119. ^ 卢燕娟. 对“现代”的另一种想象——论早期改革文学中的“现代”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馆. 《文学评论》. 2020年. (原始内容于2021-03-03) (中文). 
  120. ^ “伤痕文学”展露伤痕 三个代表人物的历史记忆. 上海世纪集团出版有限公司. (原始内容于2024-04-24). 
  121. ^ 于泽远. 《苦恋》作者白桦逝世. 《联合早报》. 2019-01-16. (原始内容于2019-01-21) (中文). 
  122. ^ 《道士下山》:无处安放的启蒙. 中国网. 《科技日报》. 2015-07-25. (原始内容于2024-04-25). 
  123. ^ 莫言:和《归来》比较看,《红高粱》有遗憾之处. 中国新闻网. 《北京晚报》. 2014-05-21. (原始内容于2024-04-26) (中文). 
  124. ^ 刘悦笛; 李修建. 第三节 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研究.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年. (原始内容于2024-05-01). 
  125. ^ 一群北京文青冲上街头,让中国人记了40年. 澎湃新闻. 2020-01-22. (原始内容于2020-02-02) (中文). 
  126. ^ 中华美学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9-07-10. (原始内容于2024-08-11) (中文). 
  127. ^ 夏榆. 李泽厚: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 《中国青年报》. 2009-01-06. (原始内容于2024-04-23) (中文). 
  128. ^ 马国川. 李泽厚:我和八十年代.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报》. 2008-06-09. (原始内容于2024-04-06) (中文). 
  129. ^ 129.0 129.1 八十李泽厚 寂寞的先知. 搜狐. 《南方人物周刊》. 2010-06-12. (原始内容于2012-04-18) (中文). 
  130. ^ 国实. 文学40年|第二集:给我诗和远方. 中国作家网. 2018-09-08. (原始内容于2024-04-23) (中文). 
  131. ^ 尚辉. “伤痕美术”的历史记忆. 《大艺术》. 《上海艺术家》2005年05期. 2018-12-25. (原始内容于2024-04-27) (中文). 
  132. ^ 杨简茹. 从伤痕美术、残酷青春到卡通绘画. 中国文艺网. 《中国艺术报》. 2013-07-01. (原始内容于2024-04-27) (中文). 
  133. ^ 133.0 133.1 贾方舟. 回顾80年代初吴冠中引发的关于形式问题的讨论. 南方美术. 《批评家》. 2012-09-29. (原始内容于2024-04-26) (中文). 
  134. ^ 134.0 134.1 134.2 杜梦茜. 为何要不断重访80年代?. 中央美术学院. 《美术馆》2020年第3期. (原始内容于2023-03-25) (中文). 
  135. ^ 钟蜀珩. 先生吴冠中. 清华大学. 2019-11-07. (原始内容于2023-06-06) (中文). 
  136. ^ 鲁明军. “为艺术战”“形式美”与“意派”——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三个时刻及其关联. 复旦大学. 《文艺研究》2020年第8期. 2020-11-22. (原始内容于2021-12-07) (中文). 
  137. ^ 为艺术战!85与一所艺术学府. 中国美术学院. (原始内容于2024-04-26) (中文). 
  138. ^ 黄专. 作为思想史运动的85新潮美术. 新浪. 《文艺研究》 2008年第6期. 2015-08-20. (原始内容于2024-04-26) (中文). 
  139. ^ 知青、画家陈丹青:在海外我们都是奴才!. 凤凰网. 北方网. 2009-10-12. (原始内容于2009-10-15) (中文). 
  140. ^ 陈丹青 1980年作 西藏组画·牧羊人.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原始内容于2021-10-28). 
  141. ^ 陈丹青与西藏组画. 凤凰网. 人民网. 2010-10-12. (原始内容于2024-04-26) (中文). 
  142. ^ 与陈丹青谈八十年代. 光明网. 《八十年代访谈录》. 2006-08-01. (原始内容于2016-01-01). 
  143. ^ 陈丹青、查建英访谈:八十年代. 南方艺术. 《八十年代访谈录》、《世纪中国》. 2004-07-30. (原始内容于2024-04-26) (中文). 
  144. ^ 寻找邓丽君:一样歌声两种记忆(组图). 凤凰网. 《南方都市报》. 2008-11-17. (原始内容于2024-04-27) (中文). 
  145. ^ 两岸心战60年:"台湾之音"见证两岸关系变迁(2). 中国新闻网. 《国际先驱导报》. 2008-10-20. (原始内容于2008-10-23) (中文). 
  146. ^ 146.0 146.1 杨程晨. 白惠元:邓丽君诞辰70年,全球华人不断纪念是在纪念什么?. 中国新闻网. 2023-05-07 (中文). 那个年代,很多人说邓丽君的演唱是“靡靡之音”,这和她的演唱方式有关。她是一种气声唱法,把说话的声音带到了演唱里,把日常生活带到了音乐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歌唱的宏大叙事和严肃表达,她尤其热爱歌唱爱情,这与20世纪80年代初的新启蒙话语形成了呼应,也起到了思想解放的效果。 
  147. ^ 147.0 147.1 陶淘. 李谷一 1979年的“靡靡之音”. 人民网. 《环球人物》. 2008-12. (原始内容于2024-04-23) (中文). 
  148. ^ 148.0 148.1 148.2 李谷一演唱《乡恋》曾被定性为“黄色歌曲”. 凤凰网. 凤凰卫视. 2011-08-26. (原始内容于2024-04-27) (中文). 
  149. ^ 149.0 149.1 流行音乐三十年:贫瘠土地长出微薄希望. 凤凰网. 《中国青年报》. 2008-11-11. (原始内容于2021-10-29) (中文). 
  150. ^ 刘悠翔; 陈亚杰. 《科幻世界》与中国科幻四十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南方周末》. 2019-06-08. (原始内容于2024-05-06) (中文). 
  151. ^ 詹玲. 1980年代前期中國科幻小說的轉型 (PDF). 《二十一世纪》. 2014-08, (144).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6-17) –通过香港中文大学. 
  152. ^ 152.0 152.1 陈洁. “清污”运动在事实上改写了中国科幻小说历史. 中国新闻网. 《中华读书报》. 2009-03-19. (原始内容于2023-07-03) (中文). 
  153. ^ 153.0 153.1 “中国科幻文学之父”郑文光:轮椅上的预言家.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2010-03-17. (原始内容于2024-05-06) (中文). 
  154. ^ 董健; 王彬彬; 张光芒. 启蒙在中国的百年遭遇 (PDF). 《炎黄春秋》. 2008年, (9). (原始内容 (PDF)于2024-04-22) –通过歌德学院. 
  155. ^ 155.0 155.1 刘济生. 胡耀邦与1980年代的思想启蒙. 爱思想. 2015-11-14. (原始内容于2024-04-22) (中文). 
  156. ^ 156.0 156.1 蒙勇鹏. 大哉胡耀邦. 中国改革信息库. 2016-01-27. (原始内容于2024-04-22) (中文). 
  157. ^ 改革开放30年口述史(1978-2008)·【口述史①】胡福明:写文章时已准备坐牢. 广州图书馆. 2008-01-30. (原始内容于2024-05-06) (中文). 
  158. ^ 冷芸, Christine Tsui. 中国时尚: 与中国设计师对话. 香港大學出版社. 2013-01-01. ISBN 978-962-209-191-7 (中文). 
  159. ^ 赫海威. 难忘“靡靡之音”,他们在这里重温邓丽君. 《纽约时报》. 2019-01-24. (原始内容于2023-10-09) (中文). 
  160. ^ 李一枪. 1984:“精神污染”和“港台歌星”. 《新周刊》. (原始内容于2024-05-06) (中文). 
  161. ^ 魏巍. 怎样鉴别黄色歌曲?. 凤凰网. 2015-08-11. (原始内容于2016-06-22) (中文). 
  162. ^ 姚文元之死:“挑选”了一个最敏感的时刻. 搜狐. 人民网. 2014-03-14. (原始内容于2021-07-05) (中文). 
  163. ^ 采桑子. . 多维新闻. 2016-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中文). 
  164. ^ 吴伟. 风云突变:胡耀邦落马. 《纽约时报》. 2014-03-18. (原始内容于2023-06-23) (中文). 
  165. ^ 吴伟. 围绕“反自由化”进行的博弈. 《纽约时报》. 2014-03-31. (原始内容于2018-07-02) (中文). 
  166. ^ 邓小平. 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求是》.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2019-07-31. (原始内容于2023-12-01) (中文). 
  167. ^ 胡平. 郭罗基新著《新启蒙——历史的见证与省思》在香港发行(组图). 自由亚洲电台. 2010-03-23. (原始内容于2024-04021) (中文). 
  168. ^ 168.0 168.1 168.2 于浩成. 悼王元化,忆《新启蒙》. 爱思想. 《爭鳴》2008年7月号. 2009-05-11. (原始内容于2024-04-21) (中文). 
  169. ^ 169.0 169.1 徐庆全. “清园先生”王元化. 爱思想. 《财经》. 2013-07-15. (原始内容于2022-12-26) (中文). 
  170. ^ 魏承思. 《思想家》雜誌的二度夭折. 《明報》. 2016-12-31. (原始内容于2024-04-21) (中文). 
  171. ^ 潘永忠谈中国新闻媒体曾在胡耀邦时期一度复苏.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8-08-29. (原始内容于2021-04-13) (中文). 
  172. ^ 172.0 172.1 陈希同. 关于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情况报告 (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1989-06-30. (原始内容 (PDF)于2024-04-06) (中文). 
  173. ^ 忻华实. 《世界经济导报》事件真相. 《人民日报》. 1989-08-18. (原始内容于2024-04-26) (中文). 
  174. ^ 互动论坛:向封从德先生提问.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04-06-04. (原始内容于2023-01-05) (中文). 
  175. ^ 六四25周年回顾(六)封从德专访. 自由亚洲电台. 2014-05-26. (原始内容于2024-05-15) (中文). 
  176. ^ 176.0 176.1 六四30周年特辑之七:知识精英 患软骨病的“黑手”.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19-05-27. (原始内容于2023-01-07) (中文). 
  177. ^ 1980年代文化卷. 《新周刊》. 2005-08-02. (原始内容于2022-02-14). 
  178. ^ . 凤凰网. 2011-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6) (中文). 
  179. ^ . 人民网. 《老年生活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0) (中文). 
  180. ^ 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 人民网. 2013-08-19. (原始内容于2023-07-22) (中文). 
  181. ^ 梁为. 邓小平92年南巡时讲话:谁反对改革就让谁睡觉去. 凤凰网. 人民网、《时代周报》. 2016-07-24. (原始内容于2023-10-05) (中文). 
  182. ^ 改革开放30年:小平南巡改变了中国. 广州图书馆. 2008-02-28. (原始内容于2024-04-24) (中文). 
  183. ^ 183.0 183.1 183.2 朱学勤. 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 爱思想. 2003-06-09. (原始内容于2022-01-07) (中文). 
  184. ^ 184.0 184.1 徐友渔. . 《亚洲周刊》. 2013-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通过爱思想 (中文). 
  185. ^ 朱鎔基談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 自由亚洲电台. 2001-03-14. (原始内容于2024-04-22) (中文). 
  186. ^ 陈磊. 朱镕基在答记者问中罕见谈起个人经历. 新浪. 《南方人物周刊》. 2009-09-14. (原始内容于2016-04-08) (中文). 
  187. ^ 温家宝:没有政治改革的成功 经济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 凤凰网. 2012-03-14. (原始内容于2012-07-22). 
  188. ^ 温家宝:文革错误和封建影响并没完全清除. 新浪. 人民网. 2012-03-14. (原始内容于2024-05-07) (中文). 
  189. ^ 郭建. 當代左派文化理論中的文革幽靈 (PDF). 《二十一世纪》双月刊. 2006-03-31.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5-15) (中文). 
  190. ^ 190.0 190.1 秦晖. 对文革的四种判断. 爱思想. 共识网. 2024-03-25. (原始内容于2024-03-08) (中文). 
  191. ^ 191.0 191.1 叶兵. 北京连线:文革话题成禁忌 当局左右开弓. 美国之音. 2016-05-17. (原始内容于2016-07-24) (中文). 
  192. ^ 港报社评:文革50年,中共左右为难--明报5月16日. 路透社(Reuters). 2016-05-16. (原始内容于2019-12-08) (中文). 
  193. ^ 赵越胜. 文革何以在大陆成为禁区?.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6-05-15. (原始内容于2019-09-16) (中文). 
  194. ^ 方冰. 文革50年后社会撕裂为何更严重?. 美国之音. 2017-03-04. (原始内容于2022-09-12) (中文). 
  195. ^ 狄雨霏. 茅于轼平静面对毛派口诛笔伐. 《纽约时报》. 2013-05-18. (原始内容于2021-12-03) (中文). 
  196. ^ 茅于轼; 李阳(凤凰网). 茅于轼谈“拥毛派”:他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 天则经济研究所. 2015-12-31. (原始内容于2023-06-08) (中文). 
  197. ^ 197.0 197.1 杨明. 屹立不倒的巨树 - 缅怀中国民运领袖方励之. 美国之音. 2012-04-22. (原始内容于2023-06-09) (中文). 
  198. ^ Wines, Michael. 时报档案:2012年方励之讣告. 《纽约时报》. 2016-06-18. (原始内容于2021-07-12) (中文). 
  199. ^ 199.0 199.1 199.2 苏晓康. 《方勵之紀念文集·人文卷》. 明鏡出版社. 2016-03-11. ISBN 978-1-68182-192-4 (中文). 
  200. ^ 吴强. 重构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赵紫阳过85岁生日. 德国之声. 2004-10-19. (原始内容于2023-07-06) (中文). 
  201. ^ 吴伟. 赵紫阳:中国向民主政治转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金融时报》. 2019-10-15. (原始内容于2021-09-01) (中文). 
  202. ^ 单世联. 思想解放之后的选择. 爱思想. 2021-03-05. (原始内容于2024-03-08) (中文). 
  203. ^ 203.0 203.1 许纪霖. 中国知识分子论 ―从1980年代到2000年代― (PDF). ICCS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Studies. 2011年, 3 (1). (原始内容 (PDF)于2024-04-22). 
  204. ^ 徐庆全. 报人胡绩伟. 爱思想. 《财经》. 2012-12-13. (原始内容于2022-12-26) (中文). 
  205. ^ 张敏. 访谈:载入史册的胡绩伟及其精神财富- -纪念胡绩伟先生(之一). 自由亚洲电台. 2012-09-25. (原始内容于2022-06-04) (中文). 
  206. ^ 王若水对中国青年影响深远. 美国之音. 2002-05-24. (原始内容于2021-06-21) (中文). 
  207. ^ 「領袖應忠於人民」 思想解放先行者李洪林逝世. 《香港經濟日報》. 2016-06-02. (原始内容于2016-06-03) (中文). 
  208. ^ 李泽厚:80年代青年的启蒙导师. 凤凰网. 2008-12-10. (原始内容于2014-10-12) (中文). 
  209. ^ 209.0 209.1 209.2 金觀濤和劉青峰老師簡介.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 (原始内容于2022-03-27) (中文). 
  210. ^ 温元凯:八十年代 思想大解放. 凤凰网. 2008-11-27. (原始内容于2024-04-18) (中文). 温元凯:当时的80年代的景象,我们认为可以相比“五四运动”,可以相比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当然问题就是中国这场运动似乎还短了一些。 
  211. ^ 温元凯传-改革开放30周年. 和讯网. (原始内容于2022-09-01). 
  212. ^ 212.0 212.1 中國論壇 32. 中國論壇社. 1992年 (中文). 
  213. ^ 黄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深切悼念江平先生. 中国政法大学. 2023-12-21. (原始内容于2024-04-23) (中文). 
  214. ^ 王月眉; Joy Dong. “中国法学界的良心”江平逝世,毕生坚定倡导法治. 《纽约时报》. 2024-01-10. (原始内容于2024-01-12) (中文). 
  215. ^ Barboza, David. 时报档案:2005年刘宾雁讣告. 《纽约时报》. 2016-06-26. (原始内容于2023-11-05) (中文). 
  216. ^ 中国异议作家王若望病逝.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01-12-21. (原始内容于2007-09-13) (中文). 
  217. ^ 江平:我所能做的是呐喊.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 2023-12-19 (中文). 

相关阅读 编辑

  • 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 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
  • 沈洪专访李洪林:《百年道路话沧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当代中国研究》,2014年第2期。
  • 郭罗基:《新啟蒙——歷史的見證與省思》。香港:晨鐘書局,2010年。
  • 李泽厚:《启蒙的走向(198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华文文学》,2010年5月总第100期。
  • 董健、王彬彬、张光芒:《启蒙在中国的百年遭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炎黄春秋》,2008年第9期。
  • 董健:《论中国当代戏剧启蒙理性的消解与重建——1949至2000年大陆戏剧文化特征之检讨》。 2006年,“20世纪中国文学的回顾与21世纪的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
  • 张光芒:《启蒙论》。上海三联書店, 2002年。
  •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86年,《走向未来》丛书。

新启蒙, 也被称为运动, 主义, 一般指1980年代席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思想界和民间社会的一场风潮, 起始于1970年代末拨乱反正时期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被广泛誉为是继, 五四运动, 之后的一次新的思想启蒙运动, 1988年, 杂志在上海创刊, 思潮代表人物包括王元化, 方励之, 李泽厚等, 1980年代中共领导人胡耀邦故居内的标语, 以崔健为代表人物的中国摇滚乐成为80年代, 启蒙, 最直接的形式之一, 崔健于1986年推出的中国摇滚乐开山之作, 一无所有, 在八九民运期间被广为传唱, 成为当时抗议学生的非正式用歌. 新启蒙 也被称为新启蒙运动 新启蒙主义 一般指1980年代席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思想界和民间社会的一场风潮 起始于1970年代末拨乱反正时期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被广泛誉为是继 五四运动 之后的一次新的思想启蒙运动 12 13 14 15 16 1988年 新启蒙 杂志在上海创刊 17 18 19 新启蒙思潮代表人物包括王元化 方励之 李泽厚等 20 21 22 1980年代中共领导人胡耀邦故居内的标语 以崔健为代表人物的中国摇滚乐成为80年代 启蒙 最直接的形式之一 1 2 3 4 5 崔健于1986年推出的中国摇滚乐开山之作 一无所有 在八九民运期间被广为传唱 成为当时抗议学生的非正式用歌 6 7 8 也成为了一个时代标志 9 10 11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 1980年代的新启蒙思潮包括重拾五四精神 民主 与 科学 反文革 反封建 反传统 文化热 提倡人道主义和普世价值 包括自由 人权和法治等 12 14 17 20 23 大陆文坛还诞生了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朦胧诗派等相关文学和诗歌流派 13 24 25 26 而各类报刊丛书 艺术美学 中国摇滚乐 华语流行音乐 大陆影视行业的兴起和发展 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启蒙作用 1 27 28 29 30 因此 中国大陆的1980年代也被称为 新启蒙时代 17 31 32 1989年 六四事件 的爆发导致了新启蒙运动的中断 直至1992年邓小平南巡 12 16 33 34 但此后中国大陆思想界陷入了分歧和争论 新启蒙思潮并未完全延续 而是逐渐形成了 自由派 和 新左派 两大阵营 33 34 35 36 与此同时 社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和社会尊严开始受到世俗化市场的挑战 被迅速边缘化的同时 拥有话语权和思想能力的 商业精英 知识精英 等新兴群体快速崛起 33 37 38 目录 1 名词释义 1 1 二十世纪初 1 2 改革开放后 2 历史沿革 2 1 运动起源 2 2 思想启蒙 2 2 1 报刊杂志 2 2 2 社会活动 2 3 民间文化 2 3 1 文学影视 2 3 2 艺术美学 2 3 3 音乐歌曲 2 4 遭遇阻力 2 5 中断停止 3 后续演变 4 代表人物 5 参见 6 参考资料 7 相关阅读名词释义 编辑二十世纪初 编辑 参见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和五四运动 nbsp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通常被认为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 最重要的一次启蒙运动 39 40 在中国近代史上 中华民国时期的五四运动 1919年 和新文化运动 1915年起 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的启蒙运动 39 40 唯独胡适坚持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41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的主要宣扬内容包括 民主 德先生 与 科学 赛先生 等 反对旧礼教 影响了之后的整个中国社会 39 40 1930年代 特别是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前夕的1936 1937年间 中国共产党试图发起一场新的 启蒙运动 当时又称 新理性运动 新五四运动 等 号召要 继承五四 超越五四 但该运动很快结束 42 43 44 45 一般认为 陈伯达于1936年9月在 读书生活 第4卷第9期上发表的 哲学的国防动员 新哲学者的自己批判和关于新启蒙运动的建议 是这次运动的起点 42 43 改革开放后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中国大陆学者王元化等人于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了 新启蒙 的称法 要求重新发扬 五四 启蒙的精神内核 即民主与科学 获得广泛认同 20 46 47 启蒙 的称法被再次提出后 为与五四运动相区别 也常被称为 新启蒙 12 18 20 22 48 新启蒙运动 13 18 22 27 49 新启蒙主义 50 51 52 也有人称其为 第二次启蒙运动 15 53 或 第二次新文化运动 54 还有学者认为 启蒙 是中国大陆整个80年代的基本属性 包括了 反文革 反封建 反传统 还包括了自由民主的思潮以及民间社会的文化热等现象 故整个80年代都因属于 新启蒙时代 17 31 32 历史沿革 编辑运动起源 编辑 参见 西单民主墙 北京之春和四项基本原则一个革命政党 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 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邓小平于1978年12月13日 55 56 领袖应当忠于人民 而不是人民应当忠于领袖 实践证明 人民必须忠于领袖 的原则 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们社会的发展 因此必须抛弃它 而代之以 领袖必须忠于人民 的原则 李洪林于1979年理论务虚会 57 58 文化大革命 1966 1976年 结束后 邓小平 胡耀邦等人主导进行了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 其中1978年中国大陆开展的 真理标准大讨论 促成了全社会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成为新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起点 17 22 59 中国大陆的这场改革和思想解放 是从体制内部发动的 获得了当时一些相对开明的高层人物的支持 59 60 1978年 以邓 胡等人为代表的 求是派 与以华国锋 汪东兴等人为代表的 凡是派 激烈交锋 前者支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后者坚持对毛泽东奉行 两个凡是 原则 最终邓小平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取代华国锋 成为中国大陆最高领导人 61 62 60 其中 邓小平在12月13日举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题为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 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 63 64 同时期 北京民间自发出现了 西单民主墙 运动 并衍生出 北京之春 民主运动 邓小平由最初的支持 很快便转为打压 61 65 66 1979年3月30日 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 四项基本原则 要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成为当时思想解放和言论自由的红线 66 67 民主墙运动期间 1978年10月11日 来自贵州的 启蒙社 发起人 诗人黄翔及其朋友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张贴了第一张启蒙性大字报 火神交响诗 并散发了他们的油印 启蒙 杂志 68 69 1978年12月5日 异议人士魏京生提出将 民主 列为第五个现代化 并于次年3月25日在西单民主墙上张贴大字报 要民主还是要新的独裁 但不久即被当局拘捕 民主墙也遭取缔 70 71 思想启蒙 编辑 报刊杂志 编辑 nbsp 1980年代初深圳经济特区出现的标语 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 被誉为是改革开放中 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 72 73 口号提出者袁庚 后来被人称为是 中国改革的启蒙大师 74 75 1984年初 该口号获得了邓小平的肯定 而 时间 金钱 和 效率 也成为了当时人们感知市场经济的启蒙词汇 76 新启蒙 一词的提出 与上海市的学者型官员王元化有关 而王本人是19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理性运动的参与者 他倡导重新发扬五四运动的启蒙精神 即民主 德先生 与科学 赛先生 20 46 王元化并不主张 五四 的激进主义 而是强调理性精神 但他始终坚持将 五四 的激进主义与 文革 的极左路线严格区别开来 前者是一些先进文化人士为反对权势者所采取的偏激姿态 后者则是自上而下地对异议人士乃至无辜民众的专制打压 在性能上不可同日而语 20 46 47 77 张汝伦认为 王元化在文革后对人道主义的阐扬和新启蒙的提倡体现了他的五四血统 47 许纪霖认为 青年王元化投身革命有他所理解的五四精神之推动 77 1988年10月 由王元化等人主导的 新启蒙 New Enlightenment 杂志在上海创刊 78 第一期有两篇重要论文 童大林的 中国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运动 王元化的 为五四精神一辩 17 18 19 截止1989年4月 新启蒙 共出了四期 王元化主编 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分别为 46 79 新启蒙 时代与选择 1988年10月 第一期作者包括童大林 王元化 刘晓波 许纪霖等 80 新启蒙 危机与改革 1988年12月 第二期作者包括王若水 金观涛 李洪林 顾准等 81 新启蒙 论异化概念 1989年02月 第三期作者包括于浩成 韦政通 包遵信 高尔泰等 82 新启蒙 庐山会议教训 1989年04月 第四期作者包括李锐 邵燕祥 高尔泰等 18 其中刊登了夏衍 邵燕祥 金观涛 高尔泰等八人的有关文章对 新启蒙 进行了阐述 18 夏衍认为 新启蒙 要重提科学和民主 迎接时代的挑战 不能错过了目前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邵燕祥认为 思想文化的启蒙 意味着对原有结论的审视扬弃 过时的传统观念的更新 旧的思维模式的超越 重新认识历史和观念 中国和世界 封建主义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 18 陈平原则认为 以王元化为首围绕 新启蒙 杂志的一批思想家 讨论更多的是马克思主义向人性的复归 83 nbsp 八九学运期间 1989年5月10日浦志强等人在北京游行 声援被江澤民等时任上海官员强制查封的 世界经济导报 要求 办报自由 结社自由 84 85 而早在1979年4月 读书 杂志创刊号刊登了李洪林的文章 读书无禁区 产生了轰动效应 86 87 88 1980年6月 世界经济导报 在上海创刊 由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的钦本立主编 在思想解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成为80年代倡导言论自由 新闻自由的先锋 27 84 85 89 导报 连同1984年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创办的 青年论坛 合称为 一报一刊 还有何家栋等人于1982年在北京创办的 经济学周报 等 均是80年代讨论 自由 民主 等启蒙思想的重要论坛 27 90 除此以外 时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金观涛主编的 走向未来丛书 于1984年起开始出版发行 受到追捧 编委包括后来的中国国家副主席 中纪委书记王岐山 而丛书顾问包括 三钱 之一的钱三强以及包遵信 陈一谘 丁学良等知名学者和官员 53 91 这部丛书是当时中国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一套丛书 宗旨是 有助于思想启蒙 推动国人接受普世价值 走向全方位的现代化 成为80年代 丛书热 的代表 启蒙了一代人 53 92 社会活动 编辑 参见 80年代文化热和蛇口风波1980年代 中国大陆社会中逐渐出现了以 反传统 为主要内容的 80年代文化热 对比中西方文明和文化 其中著名的代表作品如电视纪录片 河殇 1988年 17 93 94 期间还有人重提 全盘西化 的观点 17 93 95 96 1988年 刘晓波在接受香港 解放月报 主编金钟采访时 提出了其颇具争议的观点 香港一百年殖民地变成今天这样 中国那么大 当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 才会变成今年香港这样 三百年够不够 我还有怀疑 97 98 99 而1984年10月 梁漱溟 冯友兰 季羡林 张岱年 汤一介等哲学家共同发起在北京成立了 中国文化书院 成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的民间学术文化团体之一 100 101 中国文化书院的新启蒙主义主张则包括 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在吸取西方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文化 书院还举办了 文化系列讲习班 以及有数万学员参加的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 函授班 52 102 nbsp 位于南京中山陵的 博爱 牌匾 1924年 孙中山在 三民主义 演讲中曾提到 法国革命的时候 他们革命的口号是 自由 平等 博爱 三个名词 好比中国革命 用民族 民权 民生三个主义一样 由此可说自由 平等 博爱是根据于民权 民权又是由于这三个名词然后才发达 103 19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 重提法国大革命和普世价值 23 53 104 105 与此同时 1986年9月 时任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副校长 物理学家方励之在接受 人民日报 采访时认为 大学的环境应当充满科学 民主 创造和独立的精神 106 同年12月 方励之在中国科技大学发表了其颇具影响力的演讲 民主不是賜予的 107 104 他对 民主 的理解是 108 不承认个人的人权就没有真正的民主 在中国 人们对民主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具备 我们得教育人们去了解民主 我们得明白民主不是统治者能赐予我们的 由上而下的民主 只能说明控制松懈了 并不称其为民主 民主的获得要通过艰苦而不可避免的斗争 1989年1月6日 方励之给邓小平写公开信 呼吁大赦魏京生等政治犯 提到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四十年 也是 五四 运动的第七十年 今年又是法国大革命的二百周年 由它所标志的自由 平等 博爱 人权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尊重 我再次诚恳地希望您考虑我的建议 以给未来增添新的尊重 104 109 此后 两弹一星元勋 王淦昌 叶笃正 茅于轼以及北岛 冰心 史铁生等一批科教文化界人士联名发表公开信 提倡五四精神 呼吁尊重人权和自由 并呼吁推进政治民主化以及施行大赦 104 109 方励之也被誉为是当时中国大陆提倡普世价值的先驱 105 110 对此余英时认为 他的科学帮助他推动民主 他的民主观念也使他对科学越来越推动 越开放 这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科学 一个是民主 所以他可以说是真正继承了五四以来的运动 他到处演讲 不但推动科学 而且推动民主 推动自由 推动普世价值 所以普世价值在中国五四以后的再生 我认为是方励之的主要贡献之一 105 民间文化 编辑 参见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朦胧诗 中国摇滚乐和华语流行音乐 文学影视 编辑 参见 汕頭文革博物館建立 文革 博物馆 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 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 世时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 不让历史重演 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 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记得清清楚楚 最好是建一座 文革 博物馆 只有牢记 文革 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 阻止 文革 的再来 作家巴金 111 有学者认为 整个80年代都属于新启蒙时代 期间中国大陆文化思潮的演变环节依次是 反文革 反封建 反传统 再往后才出现 80年代文化热 这些均属于是在 启蒙 而贯穿各个环节的中心线索是对文革的反思 17 22 31 53 112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知名作家巴金多次呼吁反思文革 反封建 提倡五四启蒙精神 忏悔意识 并于1980 1986年间出版文学巨著 随想录 113 114 115 116 巴金还曾提出建立 文革博物馆 的构想 111 nbsp 1980年代 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张艺谋 左 陈凯歌 右 相继创作了富有反思精神的启蒙主义电影作品 30 117 118 此外 文革结束后 在1970年代末 1980年代初 中国文坛还诞生了以反思文革和思考国家民族命运前途为主要内容的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13 24 25 26 119 刘心武的短篇小说 班主任 1977年 卢新华的短篇小说 伤痕 1978年 等均是早期较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 白桦的电影剧本 苦恋 1979年 甚至引发了一场 苦恋 风波 27 120 121 而以陈凯歌 张艺谋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 于80年代创作出了包括 黄土地 1984年 孩子王 1987年 红高粱 1988年 等一系列具有强烈反思精神的启蒙主义电影作品 30 117 118 122 有学者认为 第五代電影的民族 國家神話是五四以來的啟蒙內嵌救亡的延續 啟蒙是基於救亡的啟蒙 啟蒙的初衷就為救亡 30 张艺谋认为 最可爱的是那个时代老百姓也关心艺术 所以可爱的80年代 那时候是百废待兴 是一个民族的特别的阶段 大家充满了求知欲 充满了对那个外部世界的渴望 对文化 对于自己民族的历史反思 都是全民性的 123 艺术美学 编辑 1979年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编辑的 美学 杂志 文学所文艺理论研究室编辑的 美学论丛 创刊 成为 美学热 的开端 124 知名美学家李泽厚率先公开支持朦胧诗以及朦胧诗派于1979年在北京协办的 星星画展 125 并于1980年底发表了颇具影响力的著作 美的历程 同年6月 中华美学学会 成立 朱光潜任会长 李泽厚等人任副会长 126 而 美学热 也启发了人们对生活方式包括革命思维 革命时尚的反省 成为文化热和新启蒙运动的先导 127 128 129 以北岛等人为代表的朦胧诗人 曾于1978年创立诗刊 今天 唐晓渡认为 朦胧诗带有转折点和新的出发地的意义 是整个当代诗歌复兴的一部分 表达真实的个人情感世界 这是朦胧诗对当代诗歌复兴做的最主要的贡献 它具有启蒙性质 130 nbsp 文革期间 吴冠中 左三 与同事及学生在河北接受 再教育 文革结束后 中国画坛还出现了以高小华等人为代表的 伤痕美术 流派 还包括早期根据 伤痕文学 作品 伤痕 枫 等改编的连环画 131 132 而以吴冠中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美术家 于1970年代末提出 形式启蒙 的概念以解放创作束缚 133 134 1978年 吴冠中在给其学生的信中提到 而为打垮保守势力 创造新风格的美术解放战争的光明前途感到信心百倍 愿战友们勇往直前 永不退缩 解放自己 解放美术领域里的奴才 133 135 1979年 美术 杂志第5期刊登了吴冠中的 绘画的形式美 一文 成为美术领域进行形式启蒙的开篇之作 134 136 到了1980年代中期 中国美术界经历了一次由黄永砯 王广义等青年艺术家主导的重大转折 史称 85美术新潮 或 85新潮 西方 现代主义 风格开始流行 具有文化启蒙 政治批判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基本特质 成为 新启蒙主义 的有机组成部分 28 134 137 138 而当时的青年油画家陈丹青 早在1979 1980年间就曾创作出被公认为文革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油画作品 具有思想启蒙的普遍意义 的 西藏组画 28 139 140 141 后来他在与查建英的访谈中提到 142 143 返回去想 八十年代那种集体性 那种骚动 如果咱们不追究品质 那十年真的很有激情 很疯狂 很傻 很土 似乎又可爱起来 1995年后 我每年回国 直到2000年整个儿回国 这时 九十年代的城市景观 文化景观 渐渐成型 大家发生新的交往方式 直到那时 我才慢慢意识到八十年代 那种争论 那种追求真理 启蒙 种种傻逼式的热情 好像消失了 音乐歌曲 编辑 nbsp 80年代邓丽君演唱的流行歌曲开始传入中国大陆 当时民间流传着 白天听老邓 晚上听小邓 的顺口溜 144 145 邓丽君的歌曲被认为具有人性启蒙的效果 与当时的 新启蒙 思潮相呼应 29 146 以邓丽君等为代表歌手的港澳台华语流行音乐在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大陆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有人曾概括 在80年代 邓丽君是爱情的启蒙老师 李泽厚是思想的启蒙老师 5 29 129 有学者认为 邓丽君的歌曲具有思想解放的效果 5 29 146 陶东风认为 这些所谓 靡靡之音 在当时是作为对极端的 公共文化 其代表是所谓的 样板戏 的反动而出现的 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当时中国老百姓十分单调贫乏的文化生活 而且在这个意义上 它与 新启蒙 和人道主义思潮在精神上无疑是极为一致的 可以说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呼应和推动了思想界 理论界的 新启蒙 和人道主义思潮 29 nbsp 1979年底 歌唱家李谷一演唱的 乡恋 被认为是当时中国大陆的第一首流行歌曲 充满人道主义的启蒙元素 却曾一度被认为是 靡靡之音 而遭禁 直至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 5 147 148 早在1970年代末 中国内地流行歌曲萌芽 李谷一演唱的 乡恋 被认为是当时中国大陆的第一首流行歌曲 1979年底起风靡全国 从唱法到歌词都是在贴近本真的人和人性 但不久就因被批判为 靡靡之音 黄色歌曲 而被禁 直到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被解禁 5 147 148 此后中国流行歌坛进入到一个繁荣的新时期 率先出现了以 信天游 黄土高坡 等为代表的 西北风 流行歌曲原创潮 5 149 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主席付林认为 如果说 祝酒歌 是中国人在理性的 政治生活层面解放的象征 那么 乡恋 则是在感性的 娱乐消遣层面解放的象征 前者是结束一个旧时代的领唱 后者则是指向一个新时期的序曲 149 1986年 崔健的 一无所有 成为中国大陆摇滚乐的开山之作 美学家高尔泰曾经评价 也许崔健和他的摇滚乐是中国目前唯一可以胜任启蒙的艺术形式了 因为理论界的范围大狭窄 起不了大面积的启蒙影响 而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它能起到任何其他方式都达不到的作用 中国需要启蒙 1 2 3 4 但崔健后来认为 八十年代是有启蒙性 但那只是开窗户 不是思想的启蒙 摇滚乐是最直接的方式 如果过于强调八十年代启蒙的价值 丧失了更新的创造性 对年轻人是一个误导 甚至打压 4 还有学者认为 港台流行歌曲 乡恋 等大陆本土流行乐以及崔健的摇滚乐 浸润着诸多富有人道主义的元素 而对人的关注恰恰顺应着1980年代的启蒙思潮 且 1980年代所谓启蒙 本质上和20世纪初期的启蒙运动意义相当 其中心指向都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崛起 在这样的思潮下 1980年代流行音乐中凸显人 呈现人 歌颂人的逻辑也就不难理解 5 148 遭遇阻力 编辑 参见 清除精神污染 八六学潮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nbsp 1979年 科幻世界 杂志在四川成都创刊 成为重要的科普期刊 150 新启蒙运动早期 科幻 题材作品层出不穷 但其与 科学 之间的关系受到争议 清除精神污染 运动期间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遭受重大打击 科幻 被定性为 精神污染 151 152 153 其中 中国科幻先驱叶永烈曾于1978年出版 小灵通漫游未来 成为整整一代人的科学启蒙书 但 清污 运动后叶永烈退出科幻圈 而于1978年出版 飞向人马座 的 中国科幻文学之父 郑文光则因中风导致瘫痪 从此停止创作 152 153 新启蒙运动的发展亦遭遇过阻力 1983年 中共左派保守人士发起了 清除精神污染 运动 批判新启蒙思潮中所提倡的人道主义 自由主义 但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等人的干预下 该运动逐渐结束 154 155 156 当时凡是穿牛仔裤 跳迪斯科 留长发 唱邓丽君的流行歌曲等都被称作 精神污染 157 158 159 160 甚至在运动前夕的1982年 人民音乐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一本名为 怎样鉴别黄色歌曲 的小册子 161 知名作家巴金在该运动爆发后曾惊呼 文革又来了 162 163 1986年底 八六学潮 爆发 胡耀邦于次年一月被迫辞职 中共左派保守人士随即发起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运动 但该运动此后在代理中共中央总书记 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等人的干预下很快平息 164 165 期间 方励之 王若望及刘宾雁因宣传 资产阶级自由化 全盘西化 等观点 被邓小平点名开除党籍 96 166 我看了方励之的讲话 根本不像一个共产党员讲的 这样的人留在党内干什么 不是劝退的问题 要开除 上海的王若望猖狂得很 早就说要开除 为什么一直没有办 上海的群众中传说中央有个保护层 对是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是否要反对自由化 也有两种意见 对于那些明显反对社会主义 反对共产党的 这次就要处理 可能会引起波浪 那也不可怕 对方励之 刘宾雁 王若望处理要坚决 他们狂妄到极点 想改变共产党 他们有什么资格当共产党员 郭罗基认为 新启蒙的主要任务是推翻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将命题转换为 反对自由资产阶级化 167 1980年代中期 强调政治稳定的新权威主义在知识界作为对自由主义激进化思潮的反向运动而出现 此思想主张渐进 稳定与秩序 要求渐进地进行现代化 该思潮出现后立刻受到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弹 35 1989年1月 王元化等人前往北京参加 都乐书屋 为 新启蒙 论丛举行的发行会 即 新启蒙沙龙 期间因方励之 苏绍智等人到场发言而成为沸扬北京城的 都乐书屋事件 46 79 168 169 事件过后 据说当时北京宣传部某位官员把 新启蒙 视为一次 运动 并作了这样的论断 五四启蒙运动产生了共产党 那么 新启蒙运动 就是要建立反对党 46 169 中断停止 编辑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政治体制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运动 六四清场和反和平演变1989年 新启蒙 杂志第五 第六甚至第七期已经编好 但由于 六四事件 的爆发 从第五期就被官方勒令停刊了 18 168 170 未发表的十余篇文章包括 于光远的 关于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若干基本概念 苏绍智的 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 于浩成的 权力与法律 黎澍的 新文化与传统文化 王元化的 启蒙与人的觉醒 邵燕祥的 文字狱传统在当代 等 18 与此同时 上海的 世界经济导报 北京的 经济学周报 和 新观察 等也均被官方查封 84 85 171 nbsp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 关于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情况报告 1989年6月30日 时任北京市长陈希同在 关于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情况报告 中 点名将 新启蒙沙龙活动 批判为 一些观点十分错误乃至反动的政治集会 46 172 不久上海方面也出现类似说法 将1988年末在上海召开的 新启蒙 研讨会说成是 上海动乱的起点 168 而陈希同的报告以及此后 人民日报 的相关文章还点名批判了 世界经济导报 并认为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支持和庇护了 导报 纵容 资产阶级自由化 172 173 六四事件的爆发 也导致了新启蒙运动的中断 33 34 但六四事件的学生领袖之一封从德此后认为 八九学运的主旋律是 新启蒙 六四悲剧后的大陆民众 对八九民运期间所提出的 民主 自由 法治 人权 理念 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理解与接纳 尤其是法治和人权的观念 是在八九年之后才逐渐普遍地被社会接受的 因此 以 新启蒙 观之 八九民运有相当的成果 174 2014年 封从德再次表达相似观点 也可以说 89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新启蒙运动 对自由 民主 人权 法治这些普世价值的启蒙 这个启蒙工作在我看来 这25年已经基本完成了 175 2019年 六四事件三十周年 之际 另一位六四学运领袖王丹认为 知识界与八九民运的关系太密切了 因为八九民运实际上是知识界推动的结果 知识界这么多年来的宣传给了学生民主启蒙 这是知识界对八九民运的一大贡献 176 而也曾参与八九学运的前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张华杰则认为 中国知识分子虽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但他们并没有政治操作的技巧和能力 他们在书斋里面写些文章 发表些议论 轻谈国事还是不错的 但他们缺乏把理论付诸实施的经验 所以 总体上说 中国知识界在六四事件中是失职的 176 后续演变 编辑参见 中国模式 权贵资本主义 党国资本主义 新儒家和文革遗毒 说起1980年代 应该可以算是一个启蒙时期 越往后看越会发现1980年代的可贵 1980年代是个梦想的时代 刚过了 文革 人人都憧憬未来 充满希望 怀有激情 但这些到1990年代却沦为笑谈 我认为这是可笑的 可悲的 1990年代不是有人批判1980年代吗 我是反对的 2005年李泽厚接受 新周刊 采访 177 1989年六四事件后 改革开放停滞不前 思想界陷入反思 中国社会出现对 姓资姓社 等问题的争论 33 35 1992年邓小平南巡 发表了 发展是硬道理 多干实事 少说空话 等言论 对姓资姓社等问题采取 不争论 的态度 而此后 猫论 也广为流传 178 179 180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被中共党内和史学界认为是继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60 181 182 1992年起 中国经济开始腾飞 但贫富差距扩大 城乡发展不平衡 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随之而来 政治体制改革也并未重启 中国大陆思想界陷入了分歧和争论 新启蒙思潮并未完全延续 而是逐渐形成了 自由派 和 新左派 两大阵营 且此前遭到激烈反对的新权威主义则与自由派发生部分合流 33 34 35 此外 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和社会尊严开始受到世俗化市场的挑战 被迅速边缘化的同时 社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拥有话语权和思想能力的 商业精英 知识精英 政治精英 等群体亦快速崛起 33 37 38 对于新出现的社会问题 自由派人士和新左派人士在1990年代展开了激烈论战 33 35 183 184 论战的开端是汪晖于90年代中期发表的 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 一文 33 59 自由派观点认为 应当继续改革开放 发展市场经济 倡导人权和自由 同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完善民主 法治和宪政的建设 35 183 184 体制内高级官员包括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 温家宝都曾对此表达过一定的支持 185 186 187 188 与此同时 新左派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在中国大陆已泛滥成灾 中国的社会弊病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中已出现过 新左派批判市场机制 提倡社会正义与平等 并为文革中毛泽东的一些做法辩护 35 183 189 此后 部分当权派势力渐增 比改革开放早期更为腐败 当局则逐渐开始回避文革话题 并希望人们遗忘文革 同时打压自由民主派等各方对文革的探讨和反思 190 191 192 193 有学者认为 这些行为导致中国社会内部对文革的话语权越来越被毛派所掌握 且当权派希望把毛左的仇恨引向无权无势的自由派知识分子 这种手法和毛发动文革非常相似 190 191 194 195 196 代表人物 编辑 nbsp 前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副校长 物理学家方励之 被誉为是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当时青年学生中拥有极高声望 1987年被邓小平点名开除党籍 21 104 197 198 199 1980年代的中国大陆 体制内的改革派领导人物如胡耀邦 155 156 赵紫阳 200 201 等人 还涌现了一批包括周扬 202 203 胡绩伟 204 205 王若水 203 206 李洪林 32 207 袁庚 74 75 等等在内的思想较为开明的中共官员 此外 新启蒙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 王元化 18 20 方励之 21 197 李泽厚 22 208 金观涛 93 209 温元凯 210 211 80年代的中国大陆还有 青年四大导师 或 四大启蒙导师 或 四大金刚 的称法 但版本不一 199 209 212 其中一个版本包括 方励之 李泽厚 金观涛 温元凯 199 209 212 还有一个版本包括 严家其 李泽厚 金观涛 包遵信 93 95 与此同时 巴金 114 116 江平 213 214 刘宾雁 96 215 王若望 96 216 庞朴 93 95 等 也均是当时影响力较大的学者 法学家江平认为 217 准确地说 我是个法学教育者 我更多的还是讲课 演讲 普及法律知识 我也不是你说的启蒙思想者 不要这么说 但我想起这个作用 尽可能作法学的宣传 中国跟西方国家不同 在西方 法制知识已经普及人心 大家都有法律理念这么一个准绳 我国不同 从国家领导人 企业家到普通民众 对法律的基本理念 基本准则还不熟悉 缺乏基本的了解 在人们心中确立法制的理念很重要 参见 编辑1980年代中國學生運動史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赫鲁晓夫解冻 开放政策 新思维 苏联 安德烈 德米特里耶维奇 萨哈罗夫 亚历山大 索尔仁尼琴 西学东渐 人权宣言 自由引导人民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参考资料 编辑 1 0 1 1 1 2 杨波 崔健给了中国一种声音 新浪 新京报 2008 11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4 中文 美学家高尔泰曾经说 也许崔健和他的摇滚乐是中国唯一可以启蒙的文化形式 崔健的摇滚乐对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城市青年精神层面的影响与启蒙确实振聋发聩 崔健之能够打动一代青年 应该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在上世纪80年代 启蒙是思想界的最大追求 理想主义是青年的行动指南 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显性隐性地对抗 2 0 2 1 郭永玉 狂欢 舞蹈 摇滚乐与社会无意识 PDF 社会心理研究 1994年 4 34 3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4 04 24 3 0 3 1 1986年崔健 突然爆发的呐喊 新浪 南方周末 2008 12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4 中文 牛鬼蛇神也好 过度阐释也罢 崔健的声音 是在一片沉默的憋闷中突然爆发出的那种喊叫 听听他有多憋 听听他有多激荡 正是中国人感受到的最切身的现实处境 更是 当时中国唯一可以胜任启蒙的艺术形式 4 0 4 1 4 2 张丁歌 崔健 我们活在同一个时代的晚上 新周刊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4 中文 5 0 5 1 5 2 5 3 5 4 5 5 5 6 庞忠海 褚黎明 198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歌词的主题生成及其 启蒙 逻辑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 6 港台流行歌曲北上的逻辑原点即是这些歌曲对于人与生活的关注 乡恋 从唱法到歌词都是在贴近本真的人和人性 西北风 抒张的是人的志向 豪情和乡愁 崔健更是在自我和时空的双重逻辑中寻找出路 甚至在他们的歌词创作中 浸润着很多具有人道主义的元素 对人的关注恰恰顺应着1980年代的启蒙思潮 有学者就曾指出 以1980年代为开端的 新时期 的主要表征就是 人道主义 和 启蒙 的互文或互证 人的觉醒 以 感性血肉的个体 从 神 的奴役中 解放 出来为主要内容 并以 人道主义 人性 摆脱异化状态等作为其理论上的表述 可见 当时 人 人道主义 和启蒙深深地联系在一起 1980年代所谓启蒙 本质上和20世纪初期的启蒙运动意义相当 其中心指向都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崛起 在这样的思潮下 1980年代流行音乐中凸显人 呈现人 歌颂人的逻辑也就不难理解 江河 火墙内外 六四歌曲薪火相传 美国之音 2014 06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5 15 中文 SEBAG MONTEFIORE CLARISSA 中国摇滚教父崔健谈 六四 华尔街日报 2014 06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4 中文 吴雨 崔健与春晚说再见 德国之声 2014 01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0 中文 崔健 让艺术照亮理性生活 中国网 2017 05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08 中文 一声呐喊 让乐坛不再一无所有 中国新闻网 北京青年报 2009 09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2 17 中文 Matusitz Jonathan Semiotics of Music Analysis of Cui Jian s Nothing to My Name the Anthem for the Chinese Youths in the Post Cultural Revolution Era T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2010 02 43 1 doi 10 1111 j 1540 5931 2010 00735 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7 英语 12 0 12 1 12 2 12 3 陈彦 意识形态的兴衰与知识分子的起落 反右 运动与八十年代 新启蒙 的背景分析 当代中国研究 2007年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18 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 肇始于70年代末的这场思想运动 是中国自 五四 以来最壮观的知识革命 不仅在推动中国人走出愚昧主义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也为影响深远的中国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 13 0 13 1 13 2 13 3 张海涛 20 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新启蒙运动及其中断的文学后果 PDF 社会科学家 2009 05 145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4 04 18 80年代的中国思想界酝酿着一场类似于五四启蒙运动的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般情况下 人们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称之为中国的 新启蒙运动 14 0 14 1 吴伟 70年代末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纽约时报 2014 02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12 24 中文 1970年代末 在毛派分子 四人帮 被逮捕之后 中国兴起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这场以 真理标准大讨论 为起点的思想启蒙 是此后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序幕和思想准备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15 0 15 1 80年代 五四 后第二次启蒙 凤凰网 凤凰卫视 2008 11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18 中文 16 0 16 1 石仲泉 伟大的思想解放 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30周年 中国中央电视台 文汇报 2008 05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0 中文 17 0 17 1 17 2 17 3 17 4 17 5 17 6 17 7 17 8 王学典 80年代 是怎样被 重构 的 凤凰网 开放时代 2014 01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4 04 中文 18 00 18 01 18 02 18 03 18 04 18 05 18 06 18 07 18 08 18 09 李锐 王元化与新启蒙 炎黄春秋 2010 09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6 06 通过爱思想 中文 19 0 19 1 汤一介 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上海交通大学 2012 05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1 中文 20 0 20 1 20 2 20 3 20 4 20 5 20 6 陈伯海 新启蒙 及其 反思 澎湃新闻 2020 12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2 22 中文 21 0 21 1 21 2 王丹 方励之是80年代启蒙时期的代表人物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2 04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19 中文 22 0 22 1 22 2 22 3 22 4 22 5 赵牧 新启蒙 及其限度 八十年代 话语的来源 建构及革命重述 汕头大学学报 2017 03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2 07 通过爱思想 中文 23 0 23 1 许纪霖 启蒙如何虽死犹生 爱思想 中华读书报 2009 08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4 05 中文 24 0 24 1 陶东风 知识分子 文革 记忆不再 大一统 我看 七十年代 中国青年报 2010 0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1 31 中文 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是在 新启蒙 集体框架下对 文革 反右 进行书写的 25 0 25 1 章涛 伤痕文学 及其文学史地位的再思考 以知识分子为考察中心 PDF 南方文坛 2015年 第5期 21 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4 04 21 26 0 26 1 丁帆 八十年代 文学思潮中启蒙与反启蒙的再思考 当代作家评论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0 通过爱思想 中文 27 0 27 1 27 2 27 3 27 4 吴庸 1978年到1988年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较量 当代中国研究 2004年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0 09 28 0 28 1 28 2 熊云皓 85新潮 一场不彻底的思想启蒙运动 大艺术 中国美术报 2017 08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6 中文 29 0 29 1 29 2 29 3 29 4 陶东风 不要低估邓丽君们的启蒙意义 探索与争鸣 2012年第5期 2015 05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1 13 通过爱思想 中文 30 0 30 1 30 2 30 3 韓琛 啟蒙時代的電影神話 關於第五代電影的文化反思 PDF 二十一世纪 网络版 2008年 73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3 03 21 通过香港中文大学 31 0 31 1 31 2 王学典 思想史上的新启蒙时代 黎澍及其探索的问题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0年 ISBN 97872150665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5 32 0 32 1 32 2 严家祺 中国自由化运动的结束 纪念李洪林 苹果日报 文章原题是 新启蒙运动的旗手 当代中国研究 2016 06 05 28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9 02 33 0 33 1 33 2 33 3 33 4 33 5 33 6 33 7 33 8 許紀霖 啟蒙的自我瓦解 PDF 二十一世纪 双月刊 2005 04 8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6 17 通过香港中文大学 34 0 34 1 34 2 34 3 汪晖对话佩里 安德森 新左派 与 自由主义 香港商报 共识网 2015 01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0 中文 35 0 35 1 35 2 35 3 35 4 35 5 35 6 萧功秦 新左派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分化 当代中国研究 2002年 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5 11 专访张博树 六四 是中国政治思潮分水岭 英国广播公司 BBC 2015 06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2 28 中文 37 0 37 1 新知识阶层纳入统一战线 知识分子精神重建 新浪 南风窗 2007 01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1 15 中文 38 0 38 1 许纪霖 60年来 知识分子的命运沉浮 爱思想 2009 09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4 06 中文 39 0 39 1 39 2 李慎之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纪念 五四 八十周年 当代中国研究 1999年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23 40 0 40 1 40 2 俞祖华 中华民族 全面觉醒 的开启 五四启蒙运动中的 觉悟 话语 广东社会科学 2020 1 121 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3 通过中国知网 许小青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困境 五四运动百年反思 近代史学刊 2020 1 35 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3 通过中国知网 42 0 42 1 庞虎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启蒙运动夭折的原因分析 光明网 光明日报 2009 03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0 中文 43 0 43 1 朱厚伦 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民网 学习时报 2013 10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3 中文 彭述之 对于 新启蒙运动 的检讨 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二日 马克思主义文库 动向 1930 07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12 22 中文 李慎之 不能忘记的 新启蒙 革命压倒民主 一文的补充 当代中国研究 2003年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22 新启蒙运动 照其发起人的说法 早在30年代初就有人提起了 但是如果不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侵占东北 也许发展不了这么快 这么大 最后甚至极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胜利 46 0 46 1 46 2 46 3 46 4 46 5 46 6 徐庆全 王元化 五四的儿子 走了 搜狐 中国新闻周刊 2008 05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1 中文 47 0 47 1 47 2 张汝伦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王元化先生 澎湃新闻 2020 12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2 22 中文 李圣传 从 五四 启蒙到80年代 新启蒙 一条美学红线与两副理论面孔 文艺争鸣 2019年 5 通过维普 邓晓芒 20世纪中国启蒙的缺陷 再读康德 回答这个问题 什么是启蒙 爱思想 史学月刊 2007年第9期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19 中文 刘复生 反思1980年代 新启蒙主义 文学态度及其文学实践 爱思想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4年第1期 新华文摘 2004年第6期 2011 06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6 04 中文 陈萍 新启蒙主义思潮的演进轨迹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2009年 16 6 140 1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1 52 0 52 1 代洪亮 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新启蒙主义 对于中西文化的态度 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 20 2 17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8 通过期刊界 53 0 53 1 53 2 53 3 53 4 马国川 金观涛 八十年代的一个宏大思想运动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报 2008 05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18 中文 刘蓉 80年代新启蒙思潮与五四启蒙运动的关系探析 科教导刊 电子版 2017年 25 通过维普 80年代的新启蒙思潮被人们称为 第二次新文化运动 这场新的运动不仅对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以后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邓小平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中国改革信息库 1978 12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2 24 赵大国 一个革命政党 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 人民网 广安日报 2014 08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18 李洪林 领袖和人民 一九七九年一月 当代中国研究 2021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9 02 王涛 1979年理论工作务虚会 人民网 2014 08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9 02 59 0 59 1 59 2 许纪霖 刘擎 罗岗 薛毅 寻求 第三条道路 关于 自由主义 与 新左翼 的对话 爱思想 2010 11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4 05 中文 60 0 60 1 60 2 邓聿文 中国需要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纽约时报 2018 06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2 09 中文 61 0 61 1 馮客 毛澤東之後的中國 一個強國崛起的真相 聯經出版 2024年 ISBN 978 957 08 7258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09 中文 钟生 文革后 求是派 与 凡是派 孰是孰非 摘自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大论战 凤凰网 新华网 人民出版社 2008 11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2 08 中文 于光远 关于邓小平在闭幕会上的讲话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中国改革信息库 1978年 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 2008 01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5 03 中文 李源正 改革开放的宣言书 重读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党建网 党建 杂志2023年第9期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5 03 中文 北京之春运动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06 05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08 中文 66 0 66 1 陈岩 改革开放40年 邓小平究竟给今日中国留下什么 英国广播公司 BBC 2018 12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2 04 中文 邓小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中国改革信息库 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27 中文 陈彦 民主墙运动 及其历史地位 当代中国研究 2006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9 10 中文 一个中国自由诗人的故事 华夏文摘 黄翔与他的诗专集 上 2000 07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2 中文 陈彦 民主墙运动 及其历史地位 当代中国研究 2006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9 10 中文 萧雨 要民主还是新独裁 40年后 叩问犹在 美国之音 2019 03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4 04 中文 张煜可 改革开放急先锋袁庚在1984 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丨40年40人 第一财经 2018 08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17 冲破禁锢第一声春雷 南方日报 2010 09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18 74 0 74 1 韩家慧 袁庚往事 打破大锅饭 他为4分钱惊动中南海 新华网 人民网 2016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11 中文 75 0 75 1 世上再无袁庚 平顶山晚报 2016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2 中文 林颖 袁庚 特区改革探路者 人民网 环球人物 2008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8 05 中文 77 0 77 1 许纪霖 王元化的思想底色以及理性观的转变 澎湃新闻 2020 1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2 22 中文 李天纲 反思 退省和再启蒙 澎湃新闻 2020 1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2 中文 79 0 79 1 徐庆全 王元化与 都乐书屋事件 爱思想 2015 11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2 26 中文 新启蒙 时代与选择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ISBN 978 7 5355 0713 6 中文 新启蒙 危机与改革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ISBN 978 7 5355 0743 3 中文 新启蒙 论异化概念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ISBN 978 7 5355 0769 3 中文 陈平原 曹柠 八十年代的精神文化 爱思想 2016 04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4 中文 84 0 84 1 84 2 六四30周年 1989年4月24日 世界經濟導報 事件 我們都是欽本立 雅虎 眾新聞 2019 04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4 24 中文 85 0 85 1 85 2 王山 为新闻自由拼死一搏 八九民运中的 世界经济导报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09 04 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33 06 16 中文 请检查 date archive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李怡 读书无禁区 当代中国研究 2020 07 15 28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5 01 陈晓 读书无禁区 触碰 禁区 中国新闻网 2009 03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4 13 中文 李洪林 读书无禁区 爱思想 读书 创刊号1979年第1期 1979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09 中文 世界经济导报 金融时报 2013 02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5 中文 李明华 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 青年论坛 纪事 壹嘉出版 2023 11 16 ISBN 978 1 949736 78 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6 中文 王安 温水煮坏了唐若昕 中国青年报 2010 02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5 中文 梁子民 毕文昌 回望 丛书热 中国青年报 2007 11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0 13 中文 93 0 93 1 93 2 93 3 93 4 王学典 庞朴与80年代传统文化的复兴 爱思想 2015 01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24 中文 中国阅读30年 从启蒙阅读到类型阅读 广州图书馆 2009 05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1 中文 95 0 95 1 95 2 王学典 启蒙的悖论 庞朴与八十年代传统文化的复兴 中国 南方 学术网 2014 11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12 03 中文 96 0 96 1 96 2 96 3 王耀宗 論 全盤西化 的起源及其爭論 信報財經月刊 1987 05 01 6 122 23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12 04 李叶明 香港还会繁荣吗 联合早报 2019 08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1 31 中文 刘晓波其人其事 中国新闻网 中国网 2010 10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0 中文 刘晓波 中国民主运动的荣耀 德国之声 2010 1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28 中文 陈鼓应忆汤一介 学术人格令人景仰 中国新闻网 人民政协报 2014 09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8 中文 汤一介 中国文化书院十年 国学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5 20 中文 一介 书生的家国情怀 记 儒藏 项目的首席专家汤一介 人民网 光明日报 2014 08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4 02 中文 孙中山 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 第二讲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1924 03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5 01 中文 104 0 104 1 104 2 104 3 104 4 罗四鸰 林培瑞 中共难以抹去 方励之 三个字 纽约时报 2016 03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24 中文 105 0 105 1 105 2 余英时 方励之的卓越成就 自由亚洲电台 2012 04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4 中文 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方励之教授谈办学思想 大学应充满科学民主创造独立精神 人民日报 1986 09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10 04 方励之 民主不是赐予的 香港中文大学 1986年 中文 方励之选集 编译校者 方励之选集 第三卷 PDF 2014年 38 3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7 07 02 109 0 109 1 方励之 致邓小平的公开信 华夏文摘 方励之文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3 10 中文 Bernstein Richard 方励之回忆录 从著名科学家到中国头号通缉犯 纽约时报 2016 02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3 中文 111 0 111 1 李辉 文革博物馆 巴金晚年的痛与梦 中国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4 15 中文 王学典 20世纪80年代的 新启蒙 与黎澍 文史哲 2002 04 25 2 ISSN 0511 4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5 中文 周立民 百年影徂 千载心在 记巴金与王元化 中国作家网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08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12 07 中文 114 0 114 1 汪应果 巴金 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中国文联 2009 09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8 01 中文 吴周文 文萃 学者散文的启蒙性与自我的精神启蒙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文学批评 2020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3 中文 116 0 116 1 胡景敏 巴金 随想录 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3 中文 第五章 随想录 与新启蒙 117 0 117 1 王一川 张艺谋神话 终结及其意义 文艺研究 京 1997年05期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9 28 通过爱思想 中文 118 0 118 1 张慧瑜 专家 陈凯歌有自己的历史纠结与文化困境 人民网 北京青年报 2015 07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5 中文 卢燕娟 对 现代 的另一种想象 论早期改革文学中的 现代 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馆 文学评论 2020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3 中文 伤痕文学 展露伤痕 三个代表人物的历史记忆 上海世纪集团出版有限公司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4 于泽远 苦恋 作者白桦逝世 联合早报 2019 01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1 21 中文 道士下山 无处安放的启蒙 中国网 科技日报 2015 07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5 莫言 和 归来 比较看 红高粱 有遗憾之处 中国新闻网 北京晚报 2014 05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6 中文 刘悦笛 李修建 第三节 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研究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5 01 一群北京文青冲上街头 让中国人记了40年 澎湃新闻 2020 01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2 02 中文 中华美学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9 07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8 11 中文 夏榆 李泽厚 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 中国青年报 2009 01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3 中文 马国川 李泽厚 我和八十年代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报 2008 06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06 中文 129 0 129 1 八十李泽厚 寂寞的先知 搜狐 南方人物周刊 2010 06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4 18 中文 国实 文学40年 第二集 给我诗和远方 中国作家网 2018 09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3 中文 尚辉 伤痕美术 的历史记忆 大艺术 上海艺术家 2005年05期 2018 12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7 中文 杨简茹 从伤痕美术 残酷青春到卡通绘画 中国文艺网 中国艺术报 2013 07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7 中文 133 0 133 1 贾方舟 回顾80年代初吴冠中引发的关于形式问题的讨论 南方美术 批评家 2012 09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6 中文 134 0 134 1 134 2 杜梦茜 为何要不断重访80年代 中央美术学院 美术馆 2020年第3期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25 中文 钟蜀珩 先生吴冠中 清华大学 2019 11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6 06 中文 鲁明军 为艺术战 形式美 与 意派 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三个时刻及其关联 复旦大学 文艺研究 2020年第8期 2020 11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2 07 中文 为艺术战 85与一所艺术学府 中国美术学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6 中文 黄专 作为思想史运动的85新潮美术 新浪 文艺研究 2008年第6期 2015 08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6 中文 知青 画家陈丹青 在海外我们都是奴才 凤凰网 北方网 2009 10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10 15 中文 陈丹青 1980年作 西藏组画 牧羊人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0 28 陈丹青与西藏组画 凤凰网 人民网 2010 10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6 中文 与陈丹青谈八十年代 光明网 八十年代访谈录 2006 08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1 01 陈丹青 查建英访谈 八十年代 南方艺术 八十年代访谈录 世纪中国 2004 07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6 中文 寻找邓丽君 一样歌声两种记忆 组图 凤凰网 南方都市报 2008 11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7 中文 两岸心战60年 台湾之音 见证两岸关系变迁 2 中国新闻网 国际先驱导报 2008 10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0 23 中文 146 0 146 1 杨程晨 白惠元 邓丽君诞辰70年 全球华人不断纪念是在纪念什么 中国新闻网 2023 05 07 中文 那个年代 很多人说邓丽君的演唱是 靡靡之音 这和她的演唱方式有关 她是一种气声唱法 把说话的声音带到了演唱里 把日常生活带到了音乐中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歌唱的宏大叙事和严肃表达 她尤其热爱歌唱爱情 这与20世纪80年代初的新启蒙话语形成了呼应 也起到了思想解放的效果 147 0 147 1 陶淘 李谷一 1979年的 靡靡之音 人民网 环球人物 2008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3 中文 148 0 148 1 148 2 李谷一演唱 乡恋 曾被定性为 黄色歌曲 凤凰网 凤凰卫视 2011 08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7 中文 149 0 149 1 流行音乐三十年 贫瘠土地长出微薄希望 凤凰网 中国青年报 2008 11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0 29 中文 刘悠翔 陈亚杰 科幻世界 与中国科幻四十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南方周末 2019 06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5 06 中文 詹玲 1980年代前期中國科幻小說的轉型 PDF 二十一世纪 2014 08 14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6 17 通过香港中文大学 152 0 152 1 陈洁 清污 运动在事实上改写了中国科幻小说历史 中国新闻网 中华读书报 2009 03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7 03 中文 153 0 153 1 中国科幻文学之父 郑文光 轮椅上的预言家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2010 03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5 06 中文 董健 王彬彬 张光芒 启蒙在中国的百年遭遇 PDF 炎黄春秋 2008年 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4 04 22 通过歌德学院 155 0 155 1 刘济生 胡耀邦与1980年代的思想启蒙 爱思想 2015 11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2 中文 156 0 156 1 蒙勇鹏 大哉胡耀邦 中国改革信息库 2016 01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2 中文 改革开放30年口述史 1978 2008 口述史 胡福明 写文章时已准备坐牢 广州图书馆 2008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5 06 中文 冷芸 Christine Tsui 中国时尚 与中国设计师对话 香港大學出版社 2013 01 01 ISBN 978 962 209 191 7 中文 赫海威 难忘 靡靡之音 他们在这里重温邓丽君 纽约时报 2019 01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10 09 中文 李一枪 1984 精神污染 和 港台歌星 新周刊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5 06 中文 魏巍 怎样鉴别黄色歌曲 凤凰网 2015 08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6 22 中文 姚文元之死 挑选 了一个最敏感的时刻 搜狐 人民网 2014 03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05 中文 采桑子 沉思录 左派获高层授意 险制造第二文革 多维新闻 2016 03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12 中文 吴伟 风云突变 胡耀邦落马 纽约时报 2014 03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6 23 中文 吴伟 围绕 反自由化 进行的博弈 纽约时报 2014 03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7 02 中文 邓小平 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求是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2019 07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12 01 中文 胡平 郭罗基新著 新启蒙 历史的见证与省思 在香港发行 组图 自由亚洲电台 2010 03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021 中文 请检查 archive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168 0 168 1 168 2 于浩成 悼王元化 忆 新启蒙 爱思想 爭鳴 2008年7月号 2009 05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1 中文 169 0 169 1 徐庆全 清园先生 王元化 爱思想 财经 2013 07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2 26 中文 魏承思 思想家 雜誌的二度夭折 明報 2016 12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1 中文 潘永忠谈中国新闻媒体曾在胡耀邦时期一度复苏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8 08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3 中文 172 0 172 1 陈希同 关于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情况报告 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1989 06 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4 04 06 中文 忻华实 世界经济导报 事件真相 人民日报 1989 08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6 中文 互动论坛 向封从德先生提问 英国广播公司 BBC 2004 06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1 05 中文 六四25周年回顾 六 封从德专访 自由亚洲电台 2014 05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5 15 中文 176 0 176 1 六四30周年特辑之七 知识精英 患软骨病的 黑手 英国广播公司 BBC 2019 05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1 07 中文 1980年代文化卷 新周刊 2005 08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14 邓小平南巡讲话 全文 凤凰网 2011 12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1 06 中文 邓小平同志 黑猫白猫论 背后的故事 人民网 老年生活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4 10 中文 不搞争论 是我的一个发明 不争论 是为了争取时间干 人民网 2013 08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7 22 中文 梁为 邓小平92年南巡时讲话 谁反对改革就让谁睡觉去 凤凰网 人民网 时代周报 2016 07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10 05 中文 改革开放30年 小平南巡改变了中国 广州图书馆 2008 02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4 中文 183 0 183 1 183 2 朱学勤 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 爱思想 2003 06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07 中文 184 0 184 1 徐友渔 我亲历的 自由主义一新左派 之争 亚洲周刊 2013 03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12 通过爱思想 中文 朱鎔基談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 自由亚洲电台 2001 03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2 中文 陈磊 朱镕基在答记者问中罕见谈起个人经历 新浪 南方人物周刊 2009 09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4 08 中文 温家宝 没有政治改革的成功 经济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 凤凰网 2012 03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7 22 温家宝 文革错误和封建影响并没完全清除 新浪 人民网 2012 03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5 07 中文 郭建 當代左派文化理論中的文革幽靈 PDF 二十一世纪 双月刊 2006 03 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5 15 中文 190 0 190 1 秦晖 对文革的四种判断 爱思想 共识网 2024 03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3 08 中文 191 0 191 1 叶兵 北京连线 文革话题成禁忌 当局左右开弓 美国之音 2016 05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7 24 中文 港报社评 文革50年 中共左右为难 明报5月16日 路透社 Reuters 2016 05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08 中文 赵越胜 文革何以在大陆成为禁区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6 05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9 16 中文 方冰 文革50年后社会撕裂为何更严重 美国之音 2017 03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9 12 中文 狄雨霏 茅于轼平静面对毛派口诛笔伐 纽约时报 2013 05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2 03 中文 茅于轼 李阳 凤凰网 茅于轼谈 拥毛派 他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 天则经济研究所 2015 12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6 08 中文 197 0 197 1 杨明 屹立不倒的巨树 缅怀中国民运领袖方励之 美国之音 2012 04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6 09 中文 Wines Michael 时报档案 2012年方励之讣告 纽约时报 2016 06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12 中文 199 0 199 1 199 2 苏晓康 方勵之紀念文集 人文卷 明鏡出版社 2016 03 11 ISBN 978 1 68182 192 4 中文 吴强 重构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赵紫阳过85岁生日 德国之声 2004 10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7 06 中文 吴伟 赵紫阳 中国向民主政治转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金融时报 2019 10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9 01 中文 单世联 思想解放之后的选择 爱思想 2021 03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3 08 中文 203 0 203 1 许纪霖 中国知识分子论 从1980年代到2000年代 PDF ICCS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Studies 2011年 3 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4 04 22 徐庆全 报人胡绩伟 爱思想 财经 2012 12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2 26 中文 张敏 访谈 载入史册的胡绩伟及其精神财富 纪念胡绩伟先生 之一 自由亚洲电台 2012 09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04 中文 王若水对中国青年影响深远 美国之音 2002 05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6 21 中文 領袖應忠於人民 思想解放先行者李洪林逝世 香港經濟日報 2016 06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6 03 中文 李泽厚 80年代青年的启蒙导师 凤凰网 2008 12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10 12 中文 209 0 209 1 209 2 金觀濤和劉青峰老師簡介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27 中文 温元凯 八十年代 思想大解放 凤凰网 2008 11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18 中文 温元凯 当时的80年代的景象 我们认为可以相比 五四运动 可以相比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 当然问题就是中国这场运动似乎还短了一些 温元凯传 改革开放30周年 和讯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9 01 212 0 212 1 中國論壇 32 中國論壇社 1992年 中文 黄进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深切悼念江平先生 中国政法大学 2023 12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4 23 中文 王月眉 Joy Dong 中国法学界的良心 江平逝世 毕生坚定倡导法治 纽约时报 2024 01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1 12 中文 Barboza David 时报档案 2005年刘宾雁讣告 纽约时报 2016 06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11 05 中文 中国异议作家王若望病逝 英国广播公司 BBC 2001 12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9 13 中文 江平 我所能做的是呐喊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 2023 12 19 中文 相关阅读 编辑贺桂梅 新启蒙 知识档案 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 沈洪专访李洪林 百年道路话沧桑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当代中国研究 2014年第2期 郭罗基 新啟蒙 歷史的見證與省思 香港 晨鐘書局 2010年 李泽厚 启蒙的走向 1989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华文文学 2010年5月总第100期 董健 王彬彬 张光芒 启蒙在中国的百年遭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炎黄春秋 2008年第9期 董健 论中国当代戏剧启蒙理性的消解与重建 1949至2000年大陆戏剧文化特征之检讨 2006年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回顾与21世纪的展望 国际学术研讨会 张光芒 启蒙论 上海三联書店 2002年 李泽厚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86年 走向未来 丛书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新启蒙 amp oldid 8264860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