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大地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德語:Geoid)是指地球重力场[註 1]中,与处于自由静止状态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3]:49或最为接近[4]:42重力等位面。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大地测量学家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1828年提出。当时,高斯以“地球的数学表面”[3]:73来指称与重力方向相垂直、且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的几何表面[5]:4,并提出将其作为高程系统的基准面[6]:74。其后,高斯的学生利斯廷1873年创造出了“Geoid”一词,用以描述高斯所提出的数学表面。[7]

EGM96英语EGM96[1]模型给出的全球大地水准面高分布图,红、蓝两色分别表示高于和低于椭球面

大地测量学中,大地水准面被视作是地球的物理形状和数学形状。[4]:2由于自然的地形表面形态过于复杂,大地测量学通常是将重力场中整体形状与地形表面最为接近的等位面作为地球的形状进行研究。[8]:226处于静力平衡状态下的平均海水面被视作是符合这一标准的重力等位面,这一假想的海水面不受潮汐风浪大气压的变化影响,仅在地球引力和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惯性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9][4]:41将该平均海水面所处的重力等位面延伸到陆地内部,形成的闭合曲面即为大地水准面,其所包围的形体又被称为大地体。[10]:29

1849年英国物理学家斯托克斯提出了计算大地水准面的斯托克斯方法,使大地水准面的形状能够通过其整个表面上的重力观测值确定。[10]:8但在传统的大地测量中,通过大范围的重力观测,以及对这些重力观测值进行积分而求得大地水准面的方式遇到了诸多困难。[8]:294-295随着20世纪中后期卫星重力测量等技术逐渐发展成熟,采用球谐级数表达的地球重力场模型逐渐成为了描述大地水准面的主要方式[11],全球尺度下的大地水准面也得以以分米级精度测定[12]莫洛坚斯基、布耶哈马等大地测量学家,亦在斯托克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地面测量技术确定大地水准面的新方法。[5]:34

大地水准面是测量外业所依据的基准面,在测量学中具有重要地位。[13]在各类高程系统中,日常中称为海拔高程的正高系统是基于大地水准面建立的。[10]:42如何确定大地水准面的形状,是物理大地测量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14][15][16]

定义

经典定义

1873年,利斯廷提出了大地水准面的经典定义,即大地水准面是与平均海水面相重合的重力等位面。[7]1975年美国大地测量学家理查德·拉普(英語:Richard H. Rapp)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定义,他将重力位   视为除大气层外的地球质量所引起的重力位  、大气质量所引起的重力位  ,以及受引潮力作用而引起的重力位  的和:[17]

 

不同于  ,后两项与地球内部的质量分布无关,因此可以被相对精确地计算。拉普认为,定义大地水准面的重力位应当仅包含   ,即大地水准面应当是使   等于常数的重力等位面,而因引潮力、风和洋流等其他因素影响产生的变化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种定义方式认为,通过多年的验潮数据可以得到一个平均海水面,其上的任意一点的位置与海洋面的长期平均位置相重合。[18]

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平均海水面的研究发现,其与大地水准面间存在最大可达2米的系统性的偏移[19],这就使大地水准面的经典定义暴露出了缺陷。因此,马瑟(英語:Mather R. S.)等人在1978年提出,大地水准面应重新定义为与平均海水面最为密合的重力等位面。[20]

相对论定义

1985年瑞典大地测量学家布耶哈马基于相对论重力提出了相对论大地水准面的概念,即一个使其上所有精密时钟的运行速率相同且与平均海水面最为密合的封闭曲面。[21]2019年德国不来梅大学的丹尼斯·菲利普(德語:Dennis Philipp)利用新的测量结果,以及无含时红移势能(英語:time-independent redshift potential)等新的理论,对相对论大地水准面的概念给出了数学上的表述方法。这一方法给出的相对论水准面与经典大地水准面之间存在着毫米级的差异。[22]

形状

 
表现大地水准面差距假彩色图像,差距放大了10,000倍,地形添加了阴影效果
 
表现大地水准面差距假彩色图像,差距按比例表示

数学上看,大地水准面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闭合曲面,它与经过这一曲面的铅垂线处处正交[23]:49地球内部的质量分布,特别是外层的质量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变得特别复杂。[10]:29在发生密度突变的区域,大地水准面的曲率会表现出不连续性。因此,大地水准面并非是解析曲面[4]:41

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可以用椭球面近似,该椭球面也被称为参考椭球面。以WGS84坐标系使用的椭球为例,其长半轴位于赤道面上,长度约6,378,137米;短半轴指向极点,长度约6,356,752米,比长半轴短约21千米。[24]相对于WGS84椭球,大地水准面的起伏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范围仅不到200米。在这一差距被放大的情况下,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则与土豆相似。[25]尽管大地水准面是一个不规则的曲面,但它仍比真实的地形表面更加平滑,后者的高程差跨越了近20千米。

 
赤道观察大地水准面(红线)相对于参考椭球面(黑线)的形状,两者间的差值为同一纬线上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平均值
 
地极处观察大地水准面(红线)相对于参考椭球面(黑线)的形状,两者间的差值为同一经线上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平均值

起伏

大地水准面起伏又称大地水准面高或大地水准面差距,是指大地水准面上的某一点,与其沿法线投影到参考椭球面上的相应位置之间的距离。[23]:83大地水准面高的正极值出现在新几内亚,为+85.4米;负极值出现在印度南部,为−107.0米。[26]

大地水准面起伏的幅度和空间分布受地球内部密度分布的直接影响。在频谱分析中,大地水准面起伏的分布可分为长波(尺度为上千公里,幅度为±100米左右)、中波(尺度为上百公里,幅度为±10米)和短波(尺度为数十公里,幅度为±1米)部分。[26]其中,长波部分反映地幔及地球内部的密度异常分布[27],而中短波部分则反映岩石圈和地形的影响。在地球物理学研究中,大地水准面的起伏又可分为地形的不规则部分、结晶基底起伏、莫霍面起伏、岩石圈底面起伏,以及因地幔地核部分的横向密度不均匀造成的起伏等。[28]

 
EGM96地球重力场模型给出的全球大地水准面高分布图

正异常

大地水准面高在北大西洋欧洲非洲的西部和南部、印度洋西南部、安地斯山脈西太平洋赤道太平洋部分等地表现出正值[29][30],世界上所有的大型地盾显生宙地台和地质熱點几乎也都位于这些地区[31]。其中,分布较广而幅度较高的有两个区域,横跨了大西洋和非洲的正异常区域被称为大西洋-非洲大地水准面高值区(英語:Atlantic-African geoid high),太平洋中西部的正异常区域则被称为赤道太平洋大地水准面高值区(英語:Equatorial Pacific geoid high)。西太平洋的正异常区域在中生代早期曾是俯冲杂岩帶所处的位置。其他与俯冲带不相关的正异常区域则可能曾是大陆板块的聚集处,或是古板块的中心等会发生地幔绝热现象的地区。地幔的绝热会使得其本身的温度升高,其产生的抬升和岩浆作用能够产生大地水准面的正异常。[31]

负异常

大地水准面高在印度印度洋北部,以及南极洲附近表现出负值。其中又以印度洋北部的区域表现得尤其显著,该区域也被称为印度洋大地水准面低值区(英語:Indian Ocean geoid low)。[32]对于这些负异常形成的原因,存在有众多推测,如软流层中的浅层物质流[32]板块俯冲中地幔引起的地幔对流[33],以及地幔地核的边界处发生的凹陷[34]等。同时,这些推测也都同意,印度洋大地水准面低值区出现的部分原因是特提斯洋在中生代的俯冲带来的密度异常。[35]

测定

 
利用卫星测高技术确定海水面高度的原理示意图

测定大地水准面进行的技术手段有多种,包括在地面、船舶飞机中直接进行重力测量,或是通过天文方法和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水准测量以获取垂线偏差或大地水准面高,又或是利用雷达和人造卫星进行卫星测高来描绘地形表面的高度,以及通过对卫星轨道摄动情况的分析、卫星跟踪卫星以及卫星重力梯度测量等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直接反演地球重力场的中长波分量等。[36][37][38][6]:318-319其所依据的原理是对地面的重力测量数据进行积分(如斯托克斯方法),或将地球重力场以球谐级数的形式表达(如拉普拉斯方法)。[39]

人造卫星出现前,斯托克斯方法是测定大地水准面的主要原理,但这种方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斯托克斯公式中的积分难以收敛、全球性的观测数据难以获得等。[11]1957年斯普特尼克卫星的升空,揭示了通过人造卫星反演地球重力场的可能性。[40]从此,使用拉普拉斯方法构建全球的重力场模型,成为了大尺度上表达大地水准面的主要方式。[11]21世纪后,诸如CHAMPGOCEGRACE等新一代重力测量卫星的出现,得以使对地球重力场的研究以空前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进行,还使得对地球重力场的时变监测成为可能。[41][42]

斯托克斯方法

乔治·斯托克斯在1849年提出的斯托克斯定理指出:[43]在大地水准面的外部没有质量分布的情况下,其形状和其外部的重力场可以由地球的质量、自转角速度以及大地水准面上的重力观测值唯一确定,而与其内部的质量分布无关。[23]:17这一定理说明,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可以通过地面上的重力观测数据确定。而利用斯托克斯方法确定大地水准面的形状,需要确定大地水准面高相对于参考椭球面的高程差(即大地水准面高)以及这一高程差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8]:284这分别可以用斯托克斯公式和维宁·曼尼兹公式进行计算。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的重力观测数据是在地形表面,而非大地水准面上得到的。因此,在得到地表的观测数据后,还需要除去大地水准面外的质量对重力观测值的影响,并将地面上重力观测值的位置改正到大地水准面上,这一部分的内容又被称为重力归算。[8]:264通过斯托克斯方法,可以求得较高精度的高程异常并随之确定相应的大地水准面高,常用于局部重力场模型的建立。[23]:329

斯托克斯公式

斯托克斯公式给出了大地水准面高与全球大地水准面上的重力异常及其分布的数学关系:[43]

 

上式中, 大地水准面高  是地球的平均半径[23]:87  是全球正常重力的平均值。而对于积分部分, 表示在整个单位球面上的积分,  是立体角元素。[23]:89   是单位角元素上的重力异常,由重力测量数据给出的重力位减去计算得到的正常重力位后得到。  则为斯托克斯函数[44],该项是单位球面上的被计算点与重力异常观测值所在的角元素之间的夹角   的函数。[23]:94

维宁·曼尼兹公式

在由斯托克斯公式求得大地水准面相对于参考椭球面的高程差后,还需通过垂线偏差改正,将大地水准面上的天文坐标转换成参考椭球面上的地理坐标。这项改正能够通过通过维宁·曼尼兹公式计算:[23]:114

 

上式中的   表示天文坐标相对于地理坐标的纬度差,   表示天文坐标相对于地理坐标的经度差,  则是天文坐标相对于地理坐标的方位角

拉普拉斯方法

利用引力位在质体外部满足拉普拉斯方程的特性[23]:5,可以将其展开成球谐级数进行逼近,球谐级数中的各项系数由地球的各项物理性质确定。这些物理性质,如地球的扁率和重力的不规则性等,会对人造卫星在空间中的运动造成影响,即卫星轨道摄动。因此通过对卫星轨道进行动力学分析,可以反演出地球的重力场模型。[45]:149又由于人造卫星对重力场模型中的高阶项并不敏感[6]:319,人造卫星主要用于获得重力场模型中的低阶项,而高阶项还需结合地面的重力观测数据等其他方式获得。[16]

拉普拉斯方程的球谐级数解

通过求解球面坐标中的拉普拉斯方程   ,单位球外部( )的引力位可以展开为:[23]:59

 

上式中各个量的含义如下:

  •  是空间中某特定点的球坐标 是点的向径,   分别是点的极角和方位角
  •    是通过对单位球上的观测数据积分确定的待定系数
  •   ,是与缔合勒让德多项式有关的面谐函数[23]:29

上式中的向径   是被计算点相对于单位球的相对半径,而非其相对于地心的真实距离。

卫星动力学中的球谐级数

在卫星动力学中,球谐级数常写成如下形式:[23]:59

 

上式中各个量的含义如下:

  •  是空间中某特定点的球坐标 是空间中点的地心距离,   分别是点的地心纬度的余角和经度
  •   为重力场模型的地心引力常数
  •    是与地球动力学有关的参数,其与    的关系为
 

在这一表达式中,参数     均由地球本身的特性决定,包含了地球的转动惯量和动力学形状等信息,是引力场模型中的待解参数。[23]:61-63

模型

 
球谐级数的示意图,地球的引力场被视作是以上级数项的叠加

重力场模型

大地水准面是通过重力场模型进行表达的,对全球的重力场进行描述的模型即为全球重力场模型。[46]在建立重力场模型的过程中,重力位   被分成引力位   和离心力位   两部分(即  ), 其中离心力位   能够根据地球的自转角速度   和点在空间中的坐标   直接计算得到:[23]:47

 

引力场位的确定比离心力位的确定要复杂得多,引力场模型的建立是重力场模型建立过程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在不严谨的表述中,有时也将引力场模型直接称为重力场模型。[46]

球谐表达式

在引力场模型中,引力位   在地球外部( )表达为如下形式:[47]

 

上式中的各个量的含义如下:

  •  是空间中某特定点的球坐标 是点的地心距离,   分别是点的地心纬度和经度
  •   为重力场模型的地心引力常数
  •  为该重力场模型的最大阶数
  •   为地球(参考椭球体)的长半轴
  •    次的完全正规化缔合勒让德多项式
  •    是由测量数据确定的该重力场模型的完全正规化系数

其中,当   时,  ,则求和符号右侧所有项的和为  ;当   时, ,则求和符号右侧所有项的和为  . [47]因此,上式可进一步表达为如下形式:

 

在得到引力位  椭球面坐标  的关系后,再将其与离心力位模型   相加,即可得到重力位模型  ,最后得到表达为  的大地水准面的形状。[23]:48 在实际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也常取引力位中的数阶最大项作为正常重力场中的引力位,再将余下的引力位以扰动位的形式进行表达,而正常重力场中的等位面即为参考椭球面[8]:207-212

空间分辨率

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球谐函数表达式中的阶次越高,其表达的范围也就越精细。对于以球谐函数来表达的重力场模型,其空间分辨率通常以最短半波长表示。在地球表面,模型的空间分辨率   与最大阶数   的关系为:[46]

 

其中的  为地球的平均半径。通过这一公式,可以求出现有重力场模型常采用的空间分辨率:

最大阶数 最短半波长 / km
100 200.00
200 100.00
360 55.55
2190 9.13

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GA)发布的EGM96模型中, ,即该模型给出了最高完全阶次至360的重力场模型系数,其表达的大地水准面的分辨率可达55千米或110千米(取决于对分辨率定义的不同)。而在2009年,NGA又发布了最大阶数  ,最高完全阶次为2159次的EGM08模型,其大地水准面的分辨率可达12千米,精度在全球范围内可达±15厘米。[48][12]

现有的地球重力场模型

现有的地球重力场模型由国际地球重力场模型中心(ICGEM)负责收集和存档。[49]截至2020年,ICGEM存储的阶数超过2000阶的超高阶静态全球重力场模型有如下几个:

模型 发布时间 最高阶数 数据来源 参考文献
EGM2008 2009年 2190 A、G、S(Grace) [48]
EIGEN-6C4 2014年 2190 A、G、S(Goce、Grace、Lageos) [50]
GECO 2015年 2190 EGM2008、S(Goce) [51]
SGG-UGM-1 2018年 2159 EGM2008、S(Goce) [52]
XGM2019e_2159 2019年 760/2190/5540 A、G、S(GOCO06s)、T [53]
注:其中A表示测高数据,S表示为卫星测量数据,G表示地表测量数据(包括陆地、船舶和航空测量),T表示测图数据

高程系统

 
椭球高h、大地水准面高N和正高H的示意图,图中红色实线为大地水准面(Geoid),黑色虚线为椭球面(Ellipsoid),注意图中的N实际上是N的绝对值

大地水准面是正高系统的参考面,正高被定义为地面上任意一点沿其所在的铅垂线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23]:166在重力水准测量中,观测到大地水准面上一点   与任意一点   之间的重力位差 ,再求得点   沿铅垂线到大地水准面的路径上的重力平均值  ,可计算得点   的正高为:[10]:42

 

一个正高系统必须与一个重力位已知的大地水准面相联系,这个重力位即为大地水准面重力位。

与大地高的关系

在大地测量学以外的领域,正高也被称为海拔高度[23]:172而在进行空间位置的计算(如计算GP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的卫星位置)时,使用的高度则是相对于参考椭球面的距离,称为大地高或椭球高。两者间的转换需要通过大地水准面高进行:[54]

 

其中,  表示大地高(椭球高),  表示正高,  表示大地水准面高。

与正常高的关系

正高的计算需要用到重力平均值  ,但该值无法在地球内部的质量和重力分布未知的情况下得到,所以正高无法被精确求得。[8]:3511945年苏联大地测量学家莫洛坚斯基提出了利用正常高来代替正高的计算方式。[55]在这一高程系统中,由地球表面向下量取正常高而获得的表面被称为似大地水准面,由正常椭球面向上量取正常高而获得的表面则被称为似地形表面,而似大地水准面和正常椭球面之间的差距又被称为高程异常。[56]似大地水准面与水准面不同,它没有具体的物理意义,更不是重力等位面,只是用于计算的辅助面。[23]:294大地水准面和似大地水准面在山区的差异可达4米,但两者在平均海水面上是重合的。[8]:352

大地水准面重力位

大地水准面重力位   与高程基准相互对应,是人为规定的参考值。这一参考值应具有不随时间变化、长期固定,且与平均海水面的高度有明确关系的特征。[57]2015年,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公布的大地水准面重力位参考值为 [58][59]但在不同的区域高程系统中,其定义的高程系统仍可能对应出不同的大地水准面重力位值。以中国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例,其与全球平均大地水准面的差异为21到23厘米。[60]

时变现象

加拿大北欧南极洲等地,冰后回弹效应会使得大地水准面发生每年多达2毫米的变化,垂直方向上的地壳构造运动亦会使大地水准面发生微小的变动。[61]:170-171在建立高精度的高程系统时候,考虑这些大地水准面的时变现象是非常有必要的。[62]:24重力测量卫星可以用于这类时变现象的监测。以GRACE卫星为例,其对长波时变重力场的时间分辨率可达10天,测定的大地水准面年变化率精度为0.01毫米每年。[63]

相关条目

注释

  1. ^ 尽管“重力”和“引力”在其他场合经常混用,但在研究地球重力场时,“重力”专指由地球质量产生的“万有引力”和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惯性力的合力。[2]

参考文献

  1. ^ . NGA: Office of Geomatics. National Geospatial-Intelligence Agency. [2016-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英语). 
  2. ^ gravitational force - 重力,引力.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20-04-16]. (原始内容于2017-07-08). 
  3. ^ 3.0 3.1 Gauss, Carl Friedrich. Bestimmung des Breitenunterschiedes zwischen den Sternwarten von Göttingen und Altona: durch Beobachtungen am Ramsdenschen Zenithsector. Bei Vandenhoeck und Ruprecht. 1828 [2020-04-06]. (原始内容于2020-08-21) (德语). 
  4. ^ 4.0 4.1 4.2 4.3 Torge, Wolfgang. Geodesy. Walter de Gruyter GmbH & Co KG. 2015-08-31 [2020-04-06]. ISBN 978-3-11-154268-3. (原始内容于2020-08-21) (英语). 
  5. ^ 5.0 5.1 Vanicek, Mr Petr; Christou, Nikolaos T. Geoid and its Geophysical Interpretations. CRC Press. 1993-10-18 [2020-04-06]. ISBN 978-0-8493-4227-1. (原始内容于2020-08-21) (英语). 
  6. ^ 6.0 6.1 6.2 Freeden, Willi; Nashed, M. Zuhair. Handbook of Mathematical Geodesy: Functional Analytic and Potential Theoretic Methods. Birkhäuser. 2018-06-11 [2020-04-10]. ISBN 978-3-319-57181-2. (原始内容于2020-08-21) (英语). 
  7. ^ 7.0 7.1 Johann B., Listing. Über unsere jetzige Kenntnis der Gestalt und Größe der Erde : Enth.: Neue geometrische und dynamische Constanten des Erdkörpers. Gottingen. 1873 (德语).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宁津生. 管泽霖 , 编. 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 测绘出版社. 1981: 154–293. 
  9. ^ . www2.csr.utexas.edu.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6).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孔祥元; 郭际明; 刘宗泉. 大地测量学基础.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ISBN 978-7-30-707562-7. 
  11. ^ 11.0 11.1 11.2 Geoid - The concept of the geoid.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0-04-09]. (原始内容于2021-02-15) (英语). 
  12. ^ 12.0 12.1 宁津生; 王正涛. 地球重力场研究现状与进展. 测绘地理信息. 2013, (01): 1-7 [2020-04-07]. ISSN 1007-3817. doi:10.14188/j.2095-6045.2013.01.012. (原始内容于2020-08-21). 
  13. ^ 潘正风; 程效军; 成枢; 王腾军; 翟翊. 数字地形测量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07-01. ISBN 978-7-307-15677-7. 
  14. ^ . www.ngs.noaa.gov.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15. ^ Lanzano, Paolo (编). Chapter I Concepts of Physical Geodesy. International Geophysics. Deformations of an Elastic Earth 31. Academic Press. 1982-01-01: 1–40 [2020-04-06]. doi:10.1016/s0074-6142(08)60467-2. (原始内容于2020-08-08) (英语). 
  16. ^ 16.0 16.1 Xiong Li; Hans-Jürgen Götze. (PDF). web.archive.org. 2011-01-13 [202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3. 
  17. ^ Rapp, Richard H. The geoid: Definition and determination. Eos,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1974, 55 (3): 118–126 [2020-04-08]. ISSN 2324-9250. doi:10.1029/EO055i003p00118. (原始内容于2020-08-21) (英语). 
  18. ^ 申文斌; 宁津生; 李建成; 晁定波. 论大地水准面.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3, (06): 683-687 [2020-04-08]. (原始内容于2020-08-08). 
  19. ^ Rapp, Richard H. The determination of geoid undulations and gravity anomalies from SEASAT altimeter dat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2012-09-20: 1552–1562 [2020-04-08]. ISSN 2169-9275. doi:10.1029/JC088iC03p01552@10.1002/(ISSN)2169-9291.SEASAT2. (原始内容于2020-08-21). 
  20. ^ Mather, R. S. The role of the geoid in four‐dimensional geodesy. Marine Geodesy. 1978-01-01, 1 (3): 217–252. ISSN 0149-0419. doi:10.1080/01490417809387968. 
  21. ^ Bjerhammar, Arne. On a relativistic geodesy. Bulletin géodésique. 1985-09-01, 59 (3): 207–220. ISSN 1432-1394. doi:10.1007/BF02520327 (英语). 
  22. ^ Philipp, Dennis; Hackmann, Eva; Lämmerzahl, Claus; Müller, Jürgen. Relativistic geoid: Gravity potential and relativistic effects. Physical Review D. 2020-03-17, 101 (6): 064032. ISSN 2470-0010. doi:10.1103/PhysRevD.101.064032 (英语). 
  23. ^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23.10 23.11 23.12 23.13 23.14 23.15 23.16 23.17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Heiskanen Moritz 1967 Physical Geodesy.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67 (英语). 
  24. ^ . earth-info.nga.mil.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25. ^ Castelvecchi, Davide. The Geoid: Why a map of Earth's gravity yields a potato-shaped planet. Scientific American Blog Network. [2020-04-06]. (原始内容于2020-11-12) (英语). 
  26. ^ 26.0 26.1 The Geoid. www.usna.edu. [2020-04-09]. (原始内容于2020-08-08). 
  27. ^ Richards, Mark A.; Hager, Bradford H. Geoid anomalies in a dynamic Earth.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984, 89 (B7): 5987–6002 [2020-04-08]. ISSN 2156-2202. doi:10.1029/JB089iB07p05987. (原始内容于2020-08-21) (英语). 
  28. ^ 楼立志. 中国及邻区模拟大地水准面的研究 (Ph.D.论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4 [2020-04-08]. (原始内容于2020-08-08). 
  29. ^ Chase, Clement G. Subduction, the geoid, and lower mantle convection. Nature. 1979-11, 282 (5738): 464–468 [2020-04-08]. ISSN 0028-0836. doi:10.1038/282464a0. (原始内容于2020-09-22) (英语). 
  30. ^ Crough, S. Thomas; Jurdy, Donna M. Subducted lithosphere, hotspots, and the geoid.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980-06-01, 48 (1): 15–22. ISSN 0012-821X. doi:10.1016/0012-821X(80)90165-X (英语). 
  31. ^ 31.0 31.1 Anderson, Don L. Hotspots, polar wander, Mesozoic convection and the geoid. Nature. 1982-06, 297 (5865): 391–393 [2020-04-08]. ISSN 1476-4687. doi:10.1038/297391a0. (原始内容于2020-10-29) (英语). 
  32. ^ 32.0 32.1 Mishra, D. C.; Ravi Kumar, M. Long and short wavelengths of Indian Ocean geoid and gravity lows: Mid-to-upper mantle sources, rapid drift and seismicity of Kachchh and Shillong plateau, Indi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2-10-22, 60: 212–224. ISSN 1367-9120. doi:10.1016/j.jseaes.2012.08.024 (英语). 
  33. ^ Mishra, D.C. Geoid low and highs of the Indian Ocean and Western Pacific: Implications to mantle convectio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4-01-05, 79: 441–445. doi:10.1016/j.jseaes.2013.10.020. 
  34. ^ Negi, J. G.; Thakur, N. K.; Agrawal, P. K. Can depression of the core-mantle interface cause coincident Magsat and geoidal ‘lows’ of the Central Indian Ocean?.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1987-01-01, 45 (1): 68–74. ISSN 0031-9201. doi:10.1016/0031-9201(87)90198-1 (英语). 
  35. ^ Reiss, Anne-Sophie; Thomas, Christine; van Driel, Jac; Heyn, Björn. A hot midmantle anomaly in the area of the Indian Ocean Geoid Low: Hot Anomaly Below IOGL.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7-07-16, 44 (13): 6702–6711. doi:10.1002/2017GL073440 (英语). 
  36. ^ 宁津生; 罗志才; 李建成.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4, 24 (01): 4-8 [2020-04-10]. ISSN 1003-41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37. ^ 陈俊勇; 李建成; 宁津生; 晁定波; 张燕平; 张骥. 中国新一代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的研究和实施.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1, (04): 283-289+302 [2020-04-10]. (原始内容于2020-08-08). 
  38. ^ 宁津生. 卫星重力探测技术与地球重力场研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2, 22 (1): 1–5 [2020-04-09]. (原始内容于2020-08-21). 
  39. ^ 宁津生. 地球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进展.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8, (04): 31-34+7 [2020-04-10]. (原始内容于2020-08-08). 
  40. ^ Merson, R. H.; King-Hele, D. G. Use of Artificial Satellites to Explore the Earth's Gravitational Field: Results from Sputnik 2 (1957β). Nature. 1958-09, 182 (4636): 640–641 [2020-04-10]. ISSN 1476-4687. doi:10.1038/182640a0. (原始内容于2020-10-29) (英语). 
  41. ^ ESA makes first GOCE dataset available. GOCE. European Space Agency. 9 June 2010 [22 December 2016]. (原始内容于2012-10-20). 
  42. ^ GOCE giving new insights into Earth's gravity. GOCE. European Space Agency. 29 June 2010 [22 December 2016]. (原始内容于2010-07-02). 
  43. ^ 43.0 43.1 Stokes, George Gabriel. On the Variation of Gravity at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Papers. 2009/07 [2020-04-06]. (原始内容于2020-08-08) (英语). 
  44. ^ Survey, U. S. Coast and Geodetic; Lambert, Walter Davis; Darling, Frederic Warren. Tables for Determining the Form of the Geoid and Its Indirect Effect on Gravity.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36 [2020-04-07]. (原始内容于2020-08-21) (英语). 
  45. ^ 宁津生. 管泽霖 , 编. 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下册. 测绘出版社. 1981: 154–293. 
  46. ^ 46.0 46.1 46.2 ICGEM Servic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FAQs) (PDF). [2020-04-08]. (原始内容 (PDF)于2020-05-03) (英语). 
  47. ^ 47.0 47.1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The" EGM96 geoid: Subtle points on the use of a global geopotential model.. www.ngs.noaa.gov. [2020-04-06]. (原始内容于2016-03-04). 
  48. ^ 48.0 48.1 NGA: EGM2008 - WGS 84 Version. earth-info.nga.mil. [2020-04-07]. (原始内容于2021-02-24). 
  49. ^ Franz Barthelmes, Elmas Sinem Ince, Sven Reißland. ICGEM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Global Gravity Field Models. icgem.gfz-potsdam.de. [2020-04-07]. (原始内容于2021-02-13). 
  50. ^ EIGEN-6C4 The latest combined global gravity field model including GOCE data up to degree and order 2190 of GFZ Potsdam and GRGS Toulouse. dataservices.gfz-potsdam.de. [2020-04-07]. (原始内容于2020-08-15) (英国英语). 
  51. ^ Gilardoni, Maddalena; Reguzzoni, Mirko; Sampietro, Daniele. GECO: a global gravity model by locally combining GOCE data and EGM2008. Studia Geophysica et Geodaetica. 2016-04-01, 60 (2): 228–247. ISSN 1573-1626. doi:10.1007/s11200-015-1114-4 (英语). 
  52. ^ Xu, Xinyu; Zhao, Yongqi; Reubelt, Tilo; Tenzer, Robert. A GOCE only gravity model GOSG01S and the validation of GOCE related satellite gravity models.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7-07-01, 8 (4): 260–272 [2020-04-07]. ISSN 1674-9847. doi:10.1016/j.geog.2017.03.013. (原始内容于2020-11-25) (英语). 
  53. ^ The experimental gravity field model XGM2019e. dataservices.gfz-potsdam.de. [2020-04-07]. (原始内容于2020-08-08) (英国英语). 
  54. ^ . www.ngs.noaa.gov.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6). 
  55. ^ Molodensky, M. S.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Geodetic Gravimetry. TRUDY Ts NIIGAiK. 1945, (42). 
  56. ^ Vaníček, Petr; Kingdon, Robert; Santos, Marcelo. . Contributions to Geophysics and Geodesy. 2012-01-01, 42 (1): 101–118 [2020-04-07]. ISSN 1335-2806. doi:10.2478/v10126-012-000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英语). 
  57. ^ Sánchez, L.; Čunderlík, R.; Dayoub, N.; Mikula, K.; Minarechová, Z.; Šíma, Z.; Vatrt, V.; Vojtíšková, M. A conventional value for the geoid reference potential $$W_{0}$$W0. Journal of Geodesy. 2016-09-01, 90 (9): 815–835. ISSN 1432-1394. doi:10.1007/s00190-016-0913-x (英语). 
  58. ^ IAG Resolutions (pdf). [2020-04-09]. (原始内容 (PDF)于2020-09-20) (英语). 
  59. ^ Freymueller, Jeffrey T.; Sánchez, Laur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ing Geodesy in a Changing World: Proceedings of the IAG Scientific Assembly, Kobe, Japan, July 30 – August 4, 2017. Springer. 2019-03-12 [2020-04-09]. ISBN 978-3-030-12915-6. (原始内容于2020-08-21) (英语). 
  60. ^ 李建成, 褚永海; LI Jiancheng, CHU Yonghai. 区域与全球高程基准差异的确定. 测绘学报. 2017-10-20, 46 (10): 1262 [2020-04-08]. ISSN 1001-1595. doi:10.11947/j.AGCS.2017.20170538. (原始内容于2020-08-21) (中文). 
  61. ^ Watts, Anthony B. Treatise on Geophysics, Volume 6: Crust and Lithosphere Dynamics. Elsevier. 2010-05-13 [2020-04-10]. ISBN 978-0-444-53572-6. (原始内容于2020-08-21) (英语). 
  62. ^ Flury, Jakob; Rummel, Reiner. Future Satellite Gravimetry and Earth Dynamic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7-01-25 [2020-04-10]. ISBN 978-0-387-33185-0. (原始内容于2020-08-21) (英语). 
  63. ^ 晁定波. 论高精度卫星重力场模型和厘米级区域大地水准面的确定及水文学时变重力效应. 测绘科学. 2006, (06): 16-18+23+3 [2020-04-08]. ISSN 1009-2307. (原始内容于2020-11-23).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 EGM96地球重力场模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語)
  • EGM08地球重力场模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語)
  • 国际地球重力场模型中心(ICGE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語)
  • 国际大地水准面服务(IS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語)
  •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語)
  • (英語)
  • GRACE网站上对确定地球重力方法的阐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語)

大地水准面, 德語, geoid, 是指地球重力场, 与处于自由静止状态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 49或最为接近, 42的重力等位面, 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大地测量学家卡爾, 弗里德里希, 高斯在1828年提出, 当时, 高斯以, 地球的数学表面, 73来指称与重力方向相垂直, 且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的几何表面, 并提出将其作为高程系统的基准面, 其后, 高斯的学生利斯廷于1873年创造出了, geoid, 一词, 用以描述高斯所提出的数学表面, egm96, 英语, egm96, 模型给出的全球高分布图, 蓝两色分. 大地水准面 德語 Geoid 是指地球重力场 註 1 中 与处于自由静止状态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 3 49或最为接近 4 42的重力等位面 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大地测量学家卡爾 弗里德里希 高斯在1828年提出 当时 高斯以 地球的数学表面 3 73来指称与重力方向相垂直 且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的几何表面 5 4 并提出将其作为高程系统的基准面 6 74 其后 高斯的学生利斯廷于1873年创造出了 Geoid 一词 用以描述高斯所提出的数学表面 7 EGM96 英语 EGM96 1 模型给出的全球大地水准面高分布图 红 蓝两色分别表示高于和低于椭球面在大地测量学中 大地水准面被视作是地球的物理形状和数学形状 4 2由于自然的地形表面形态过于复杂 大地测量学通常是将重力场中整体形状与地形表面最为接近的等位面作为地球的形状进行研究 8 226处于静力平衡状态下的平均海水面被视作是符合这一标准的重力等位面 这一假想的海水面不受潮汐 风浪及大气压的变化影响 仅在地球引力和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惯性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 9 4 41将该平均海水面所处的重力等位面延伸到陆地内部 形成的闭合曲面即为大地水准面 其所包围的形体又被称为大地体 10 291849年 英国物理学家斯托克斯提出了计算大地水准面的斯托克斯方法 使大地水准面的形状能够通过其整个表面上的重力观测值确定 10 8但在传统的大地测量中 通过大范围的重力观测 以及对这些重力观测值进行积分而求得大地水准面的方式遇到了诸多困难 8 294 295随着20世纪中后期卫星重力测量等技术逐渐发展成熟 采用球谐级数表达的地球重力场模型逐渐成为了描述大地水准面的主要方式 11 全球尺度下的大地水准面也得以以分米级的精度测定 12 莫洛坚斯基 布耶哈马等大地测量学家 亦在斯托克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地面测量技术确定大地水准面的新方法 5 34大地水准面是测量外业所依据的基准面 在测量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13 在各类高程系统中 日常中称为海拔高程的正高系统是基于大地水准面建立的 10 42如何确定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是物理大地测量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14 15 16 目录 1 定义 1 1 经典定义 1 2 相对论定义 2 形状 3 起伏 3 1 正异常 3 2 负异常 4 测定 4 1 斯托克斯方法 4 1 1 斯托克斯公式 4 1 2 维宁 曼尼兹公式 4 2 拉普拉斯方法 4 2 1 拉普拉斯方程的球谐级数解 4 2 2 卫星动力学中的球谐级数 5 模型 5 1 重力场模型 5 1 1 球谐表达式 5 1 2 空间分辨率 5 2 现有的地球重力场模型 6 高程系统 6 1 与大地高的关系 6 2 与正常高的关系 6 3 大地水准面重力位 7 时变现象 8 相关条目 9 注释 10 参考文献 11 延伸阅读 12 外部链接定义 编辑经典定义 编辑 1873年 利斯廷提出了大地水准面的经典定义 即大地水准面是与平均海水面相重合的重力等位面 7 在1975年 美国大地测量学家理查德 拉普 英語 Richard H Rapp 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定义 他将重力位 W displaystyle W 视为除大气层外的地球质量所引起的重力位 W g displaystyle W g 大气质量所引起的重力位 W a displaystyle W a 以及受日 月的引潮力作用而引起的重力位 W t displaystyle W t 的和 17 W W g W a W t displaystyle W W g W a W t 不同于 W g displaystyle W g 后两项与地球内部的质量分布无关 因此可以被相对精确地计算 拉普认为 定义大地水准面的重力位应当仅包含 W g displaystyle W g 和 W a displaystyle W a 即大地水准面应当是使 W g W a displaystyle W g W a 等于常数的重力等位面 而因引潮力 风和洋流等其他因素影响产生的变化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这种定义方式认为 通过多年的验潮数据可以得到一个平均海水面 其上的任意一点的位置与海洋面的长期平均位置相重合 18 然而 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平均海水面的研究发现 其与大地水准面间存在最大可达2米的系统性的偏移 19 这就使大地水准面的经典定义暴露出了缺陷 因此 马瑟 英語 Mather R S 等人在1978年提出 大地水准面应重新定义为与平均海水面最为密合的重力等位面 20 相对论定义 编辑 1985年 瑞典大地测量学家布耶哈马基于相对论重力提出了相对论大地水准面的概念 即一个使其上所有精密时钟的运行速率相同且与平均海水面最为密合的封闭曲面 21 在2019年 德国不来梅大学的丹尼斯 菲利普 德語 Dennis Philipp 利用新的测量结果 以及无含时红移势能 英語 time independent redshift potential 等新的理论 对相对论大地水准面的概念给出了数学上的表述方法 这一方法给出的相对论水准面与经典大地水准面之间存在着毫米级的差异 22 形状 编辑 表现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假彩色图像 差距放大了10 000倍 地形添加了阴影效果 表现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假彩色图像 差距按比例表示从数学上看 大地水准面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闭合曲面 它与经过这一曲面的铅垂线处处正交 23 49地球内部的质量分布 特别是外层的质量分布的不均匀性 使得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变得特别复杂 10 29在发生密度突变的区域 大地水准面的曲率会表现出不连续性 因此 大地水准面并非是解析曲面 4 41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可以用椭球面近似 该椭球面也被称为参考椭球面 以WGS84坐标系使用的椭球为例 其长半轴位于赤道面上 长度约6 378 137米 短半轴指向极点 长度约6 356 752米 比长半轴短约21千米 24 相对于WGS84椭球 大地水准面的起伏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范围仅不到200米 在这一差距被放大的情况下 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则与土豆或梨相似 25 尽管大地水准面是一个不规则的曲面 但它仍比真实的地形表面更加平滑 后者的高程差跨越了近20千米 从赤道观察大地水准面 红线 相对于参考椭球面 黑线 的形状 两者间的差值为同一纬线上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平均值 从地极处观察大地水准面 红线 相对于参考椭球面 黑线 的形状 两者间的差值为同一经线上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平均值起伏 编辑主条目 大地水准面高大地水准面起伏又称大地水准面高或大地水准面差距 是指大地水准面上的某一点 与其沿法线投影到参考椭球面上的相应位置之间的距离 23 83大地水准面高的正极值出现在新几内亚 为 85 4米 负极值出现在印度南部 为 107 0米 26 大地水准面起伏的幅度和空间分布受地球内部密度分布的直接影响 在频谱分析中 大地水准面起伏的分布可分为长波 尺度为上千公里 幅度为 100米左右 中波 尺度为上百公里 幅度为 10米 和短波 尺度为数十公里 幅度为 1米 部分 26 其中 长波部分反映地幔及地球内部的密度异常分布 27 而中短波部分则反映岩石圈和地形的影响 在地球物理学研究中 大地水准面的起伏又可分为地形的不规则部分 结晶基底起伏 莫霍面起伏 岩石圈底面起伏 以及因地幔和地核部分的横向密度不均匀造成的起伏等 28 EGM96地球重力场模型给出的全球大地水准面高分布图正异常 编辑 大地水准面高在北大西洋 欧洲 非洲的西部和南部 印度洋西南部 安地斯山脈 西太平洋及赤道太平洋部分等地表现出正值 29 30 世界上所有的大型地盾 显生宙地台和地质熱點几乎也都位于这些地区 31 其中 分布较广而幅度较高的有两个区域 横跨了大西洋和非洲的正异常区域被称为大西洋 非洲大地水准面高值区 英語 Atlantic African geoid high 太平洋中西部的正异常区域则被称为赤道太平洋大地水准面高值区 英語 Equatorial Pacific geoid high 西太平洋的正异常区域在中生代早期曾是俯冲杂岩帶所处的位置 其他与俯冲带不相关的正异常区域则可能曾是大陆板块的聚集处 或是古板块的中心等会发生地幔绝热现象的地区 地幔的绝热会使得其本身的温度升高 其产生的抬升和岩浆作用能够产生大地水准面的正异常 31 负异常 编辑 大地水准面高在印度及印度洋北部 以及南极洲附近表现出负值 其中又以印度洋北部的区域表现得尤其显著 该区域也被称为印度洋大地水准面低值区 英語 Indian Ocean geoid low 32 对于这些负异常形成的原因 存在有众多推测 如软流层中的浅层物质流 32 板块俯冲在中地幔引起的地幔对流 33 以及地幔和地核的边界处发生的凹陷 34 等 同时 这些推测也都同意 印度洋大地水准面低值区出现的部分原因是特提斯洋在中生代的俯冲带来的密度异常 35 测定 编辑 利用卫星测高技术确定海水面高度的原理示意图测定大地水准面进行的技术手段有多种 包括在地面 船舶和飞机中直接进行重力测量 或是通过天文方法和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水准测量以获取垂线偏差或大地水准面高 又或是利用雷达和人造卫星进行卫星测高来描绘地形表面的高度 以及通过对卫星轨道摄动情况的分析 卫星跟踪卫星以及卫星重力梯度测量等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直接反演地球重力场的中长波分量等 36 37 38 6 318 319其所依据的原理是对地面的重力测量数据进行积分 如斯托克斯方法 或将地球重力场以球谐级数的形式表达 如拉普拉斯方法 39 在人造卫星出现前 斯托克斯方法是测定大地水准面的主要原理 但这种方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斯托克斯公式中的积分难以收敛 全球性的观测数据难以获得等 11 1957年斯普特尼克卫星的升空 揭示了通过人造卫星反演地球重力场的可能性 40 从此 使用拉普拉斯方法构建全球的重力场模型 成为了大尺度上表达大地水准面的主要方式 11 21世纪后 诸如CHAMP GOCE和GRACE等新一代重力测量卫星的出现 得以使对地球重力场的研究以空前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进行 还使得对地球重力场的时变监测成为可能 41 42 斯托克斯方法 编辑 乔治 斯托克斯在1849年提出的斯托克斯定理指出 43 在大地水准面的外部没有质量分布的情况下 其形状和其外部的重力场可以由地球的质量 自转角速度以及大地水准面上的重力观测值唯一确定 而与其内部的质量分布无关 23 17这一定理说明 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可以通过地面上的重力观测数据确定 而利用斯托克斯方法确定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需要确定大地水准面高相对于参考椭球面的高程差 即大地水准面高 以及这一高程差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 8 284这分别可以用斯托克斯公式和维宁 曼尼兹公式进行计算 值得注意的是 实际上的重力观测数据是在地形表面 而非大地水准面上得到的 因此 在得到地表的观测数据后 还需要除去大地水准面外的质量对重力观测值的影响 并将地面上重力观测值的位置改正到大地水准面上 这一部分的内容又被称为重力归算 8 264通过斯托克斯方法 可以求得较高精度的高程异常并随之确定相应的大地水准面高 常用于局部重力场模型的建立 23 329 斯托克斯公式 编辑 斯托克斯公式给出了大地水准面高与全球大地水准面上的重力异常及其分布的数学关系 43 N R 4 p g s D g S ps d s displaystyle N R over 4 pi bar gamma iint limits sigma Delta g S psi operatorname d sigma 上式中 N displaystyle N 是大地水准面高 R displaystyle R 是地球的平均半径 23 87 g displaystyle bar gamma 是全球正常重力的平均值 而对于积分部分 s displaystyle begin smallmatrix iint limits sigma end smallmatrix 表示在整个单位球面上的积分 d s displaystyle operatorname d sigma 是立体角元素 23 89 D g displaystyle Delta g 是单位角元素上的重力异常 由重力测量数据给出的重力位减去计算得到的正常重力位后得到 S ps displaystyle S psi 则为斯托克斯函数 44 该项是单位球面上的被计算点与重力异常观测值所在的角元素之间的夹角 ps displaystyle psi 的函数 23 94 维宁 曼尼兹公式 编辑 在由斯托克斯公式求得大地水准面相对于参考椭球面的高程差后 还需通过垂线偏差改正 将大地水准面上的天文坐标转换成参考椭球面上的地理坐标 这项改正能够通过通过维宁 曼尼兹公式计算 23 114 3 h 1 4 p g s D g cos a sin a S ps d s displaystyle begin Bmatrix xi eta end Bmatrix 1 over 4 pi bar gamma iint limits sigma Delta g begin Bmatrix cos alpha sin alpha end Bmatrix S psi operatorname d sigma 上式中的 3 displaystyle xi 表示天文坐标相对于地理坐标的纬度差 h displaystyle eta 表示天文坐标相对于地理坐标的经度差 a displaystyle alpha 则是天文坐标相对于地理坐标的方位角 拉普拉斯方法 编辑 利用引力位在质体外部满足拉普拉斯方程的特性 23 5 可以将其展开成球谐级数进行逼近 球谐级数中的各项系数由地球的各项物理性质确定 这些物理性质 如地球的扁率和重力的不规则性等 会对人造卫星在空间中的运动造成影响 即卫星轨道的摄动 因此通过对卫星轨道进行动力学分析 可以反演出地球的重力场模型 45 149又由于人造卫星对重力场模型中的高阶项并不敏感 6 319 人造卫星主要用于获得重力场模型中的低阶项 而高阶项还需结合地面的重力观测数据等其他方式获得 16 拉普拉斯方程的球谐级数解 编辑 通过求解球面坐标中的拉普拉斯方程 D V 0 displaystyle Delta V 0 单位球外部 r gt 1 displaystyle r gt 1 的引力位可以展开为 23 59 V n 0 m 0 n A n m R n m 8 l r n 1 B n m S n m 8 l r n 1 displaystyle V sum n 0 infty sum m 0 n left A nm R nm theta lambda over r n 1 B nm S nm theta lambda over r n 1 right 上式中各个量的含义如下 r 8 l displaystyle r theta lambda 是空间中某特定点的球坐标 r displaystyle r 是点的向径 8 displaystyle theta 和 l displaystyle lambda 分别是点的极角和方位角A n m displaystyle A nm 和 B n m displaystyle B nm 是通过对单位球上的观测数据积分确定的待定系数R n m 8 l P n m cos 8 cos m l displaystyle R nm theta lambda P nm cos theta cos m lambda S n m 8 l P n m cos 8 sin m l displaystyle S nm theta lambda P nm cos theta sin m lambda 是与缔合勒让德多项式有关的面谐函数 23 29上式中的向径 r displaystyle r 是被计算点相对于单位球的相对半径 而非其相对于地心的真实距离 卫星动力学中的球谐级数 编辑 在卫星动力学中 球谐级数常写成如下形式 23 59 V G M r 1 n 1 m 0 n a r n J n m R n m 8 l K n m S n m 8 l displaystyle V GM over r 1 sum n 1 infty sum m 0 n a over r n left J nm R nm theta lambda K nm S nm theta lambda right 上式中各个量的含义如下 r 8 l displaystyle r theta lambda 是空间中某特定点的球坐标 r displaystyle r 是空间中点的地心距离 8 displaystyle theta 和 l displaystyle lambda 分别是点的地心纬度的余角和经度G M displaystyle GM 为重力场模型的地心引力常数 J n m displaystyle J nm 和 K n m displaystyle K nm 是与地球动力学有关的参数 其与 A n m displaystyle A nm 和 B n m displaystyle B nm 的关系为 A n m G M a n J n m B n m G M a n K n m displaystyle begin cases A nm GMa n J nm B nm GMa n K nm end cases 在这一表达式中 参数 A n m displaystyle A nm B n m displaystyle B nm J n m displaystyle J nm 和 K n m displaystyle K nm 均由地球本身的特性决定 包含了地球的转动惯量和动力学形状等信息 是引力场模型中的待解参数 23 61 63模型 编辑 球谐级数的示意图 地球的引力场被视作是以上级数项的叠加重力场模型 编辑 大地水准面是通过重力场模型进行表达的 对全球的重力场进行描述的模型即为全球重力场模型 46 在建立重力场模型的过程中 重力位 W displaystyle W 被分成引力位 V displaystyle V 和离心力位 F displaystyle Phi 两部分 即 W V F displaystyle W V Phi 其中离心力位 F displaystyle Phi 能够根据地球的自转角速度 w displaystyle omega 和点在空间中的坐标 x y z displaystyle x y z 直接计算得到 23 47 F 1 2 w 2 x 2 y 2 displaystyle Phi 1 over 2 omega 2 x 2 y 2 引力场位的确定比离心力位的确定要复杂得多 引力场模型的建立是重力场模型建立过程中的主要部分 因此 在不严谨的表述中 有时也将引力场模型直接称为重力场模型 46 球谐表达式 编辑 在引力场模型中 引力位 V displaystyle V 在地球外部 r gt a displaystyle r gt a 表达为如下形式 47 V G M r n 0 n max a r n m 0 n P n m sin ϕ C n m cos m l S n m sin m l displaystyle V frac GM r sum n 0 n text max left frac a r right n sum m 0 n overline P nm sin phi left overline C nm cos m lambda overline S nm sin m lambda right 上式中的各个量的含义如下 r ϕ l displaystyle r phi lambda 是空间中某特定点的球坐标 r displaystyle r 是点的地心距离 ϕ displaystyle phi 和 l displaystyle lambda 分别是点的地心纬度和经度G M displaystyle GM 为重力场模型的地心引力常数 n max displaystyle n text max 为该重力场模型的最大阶数a displaystyle a 为地球 参考椭球体 的长半轴 P n m displaystyle overline P nm 是 n displaystyle n 阶 m displaystyle m 次的完全正规化缔合勒让德多项式 C n m displaystyle overline C nm 和 S n m displaystyle overline S nm 是由测量数据确定的该重力场模型的完全正规化系数其中 当 n 0 displaystyle n 0 时 P 00 sin ϕ 1 displaystyle overline P 00 sin phi 1 C 00 1 displaystyle overline C 00 1 则求和符号右侧所有项的和为 1 displaystyle 1 当 n 1 displaystyle n 1 时 C 1 m S 1 m 0 displaystyle overline C 1 m overline S 1 m 0 则求和符号右侧所有项的和为 0 displaystyle 0 47 因此 上式可进一步表达为如下形式 V G M r 1 n 2 n max a r n m 0 n P n m sin ϕ C n m cos m l S n m sin m l displaystyle V frac GM r left 1 sum n 2 n text max left frac a r right n sum m 0 n overline P nm sin phi left overline C nm cos m lambda overline S nm sin m lambda right right 在得到引力位 V displaystyle V 和椭球面坐标为 r ϕ l displaystyle r phi lambda 的关系后 再将其与离心力位模型 F displaystyle Phi 相加 即可得到重力位模型 W displaystyle W 最后得到表达为 W r ϕ l W 0 displaystyle W r phi lambda W 0 的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23 48 在实际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 也常取引力位中的数阶最大项作为正常重力场中的引力位 再将余下的引力位以扰动位的形式进行表达 而正常重力场中的等位面即为参考椭球面 8 207 212 空间分辨率 编辑 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 球谐函数表达式中的阶次越高 其表达的范围也就越精细 对于以球谐函数来表达的重力场模型 其空间分辨率通常以最短半波长表示 在地球表面 模型的空间分辨率 ps min displaystyle psi text min 与最大阶数 n max displaystyle n text max 的关系为 46 ps min p R n max 20 000 km n max displaystyle psi text min pi R over n text max approx 20 000 text km over n text max 其中的R displaystyle R 为地球的平均半径 通过这一公式 可以求出现有重力场模型常采用的空间分辨率 最大阶数 最短半波长 km100 200 00200 100 00360 55 552190 9 13在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 NGA 发布的EGM96模型中 n max 360 displaystyle n text max 360 即该模型给出了最高完全阶次至360的重力场模型系数 其表达的大地水准面的分辨率可达55千米或110千米 取决于对分辨率定义的不同 而在2009年 NGA又发布了最大阶数 n max 2190 displaystyle n text max 2190 最高完全阶次为2159次的EGM08模型 其大地水准面的分辨率可达12千米 精度在全球范围内可达 15厘米 48 12 现有的地球重力场模型 编辑 现有的地球重力场模型由国际地球重力场模型中心 ICGEM 负责收集和存档 49 截至2020年 ICGEM存储的阶数超过2000阶的超高阶静态全球重力场模型有如下几个 模型 发布时间 最高阶数 数据来源 参考文献EGM2008 2009年 2190 A G S Grace 48 EIGEN 6C4 2014年 2190 A G S Goce Grace Lageos 50 GECO 2015年 2190 EGM2008 S Goce 51 SGG UGM 1 2018年 2159 EGM2008 S Goce 52 XGM2019e 2159 2019年 760 2190 5540 A G S GOCO06s T 53 注 其中A表示测高数据 S表示为卫星测量数据 G表示地表测量数据 包括陆地 船舶和航空测量 T表示测图数据高程系统 编辑 椭球高h 大地水准面高N和正高H的示意图 图中红色实线为大地水准面 Geoid 黑色虚线为椭球面 Ellipsoid 注意图中的N实际上是N的绝对值主条目 正高 大地水准面是正高系统的参考面 正高被定义为地面上任意一点沿其所在的铅垂线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23 166在重力水准测量中 观测到大地水准面上一点 O displaystyle O 与任意一点 B displaystyle B 之间的重力位差 O B g d h displaystyle begin smallmatrix int limits OB g operatorname d h end smallmatrix 再求得点 B displaystyle B 沿铅垂线到大地水准面的路径上的重力平均值 g m B displaystyle g text m B 可计算得点 B displaystyle B 的正高为 10 42 H B 1 g m B O B g d h displaystyle H B 1 over g text m B int limits OB g operatorname d h 一个正高系统必须与一个重力位已知的大地水准面相联系 这个重力位即为大地水准面重力位 与大地高的关系 编辑 在大地测量学以外的领域 正高也被称为海拔高度 23 172而在进行空间位置的计算 如计算GPS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的卫星位置 时 使用的高度则是相对于参考椭球面的距离 称为大地高或椭球高 两者间的转换需要通过大地水准面高进行 54 h H N displaystyle h H N 其中 h displaystyle h 表示大地高 椭球高 H displaystyle H 表示正高 N displaystyle N 表示大地水准面高 与正常高的关系 编辑 主条目 正常高 正高的计算需要用到重力平均值 g m B displaystyle g text m B 但该值无法在地球内部的质量和重力分布未知的情况下得到 所以正高无法被精确求得 8 3511945年 苏联大地测量学家莫洛坚斯基提出了利用正常高来代替正高的计算方式 55 在这一高程系统中 由地球表面向下量取正常高而获得的表面被称为似大地水准面 由正常椭球面向上量取正常高而获得的表面则被称为似地形表面 而似大地水准面和正常椭球面之间的差距又被称为高程异常 56 似大地水准面与水准面不同 它没有具体的物理意义 更不是重力等位面 只是用于计算的辅助面 23 294大地水准面和似大地水准面在山区的差异可达4米 但两者在平均海水面上是重合的 8 352 大地水准面重力位 编辑 大地水准面重力位 W 0 displaystyle W 0 与高程基准相互对应 是人为规定的参考值 这一参考值应具有不随时间变化 长期固定 且与平均海水面的高度有明确关系的特征 57 在2015年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 IAG 公布的大地水准面重力位参考值为W 0 6 263 685 34 10 7 m 2 s 2 displaystyle W 0 6 263 685 34 times 10 7 text m 2 cdot text s 2 58 59 但在不同的区域高程系统中 其定义的高程系统仍可能对应出不同的大地水准面重力位值 以中国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例 其与全球平均大地水准面的差异为21到23厘米 60 时变现象 编辑在加拿大 北欧和南极洲等地 冰后回弹效应会使得大地水准面发生每年多达2毫米的变化 垂直方向上的地壳构造运动亦会使大地水准面发生微小的变动 61 170 171在建立高精度的高程系统时候 考虑这些大地水准面的时变现象是非常有必要的 62 24重力测量卫星可以用于这类时变现象的监测 以GRACE卫星为例 其对长波时变重力场的时间分辨率可达10天 测定的大地水准面年变化率精度为0 01毫米每年 63 相关条目 编辑 地球科学主题 地球引力布隆斯公式大地测量系统注释 编辑 尽管 重力 和 引力 在其他场合经常混用 但在研究地球重力场时 重力 专指由地球质量产生的 万有引力 和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惯性力的合力 2 参考文献 编辑 WGS 84 N M 180 Earth Gravitational Model NGA Office of Geomatics National Geospati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6 12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8 英语 gravitational force 重力 引力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20 04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7 08 3 0 3 1 Gauss Carl Friedrich Bestimmung des Breitenunterschiedes zwischen den Sternwarten von Gottingen und Altona durch Beobachtungen am Ramsdenschen Zenithsector Bei Vandenhoeck und Ruprecht 1828 2020 04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1 德语 4 0 4 1 4 2 4 3 Torge Wolfgang Geodesy Walter de Gruyter GmbH amp Co KG 2015 08 31 2020 04 06 ISBN 978 3 11 154268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1 英语 5 0 5 1 Vanicek Mr Petr Christou Nikolaos T Geoid and its Geophysical Interpretations CRC Press 1993 10 18 2020 04 06 ISBN 978 0 8493 4227 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1 英语 6 0 6 1 6 2 Freeden Willi Nashed M Zuhair Handbook of Mathematical Geodesy Functional Analytic and Potential Theoretic Methods Birkhauser 2018 06 11 2020 04 10 ISBN 978 3 319 57181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1 英语 7 0 7 1 Johann B Listing Uber unsere jetzige Kenntnis der Gestalt und Grosse der Erde Enth Neue geometrische und dynamische Constanten des Erdkorpers Gottingen 1873 德语 8 0 8 1 8 2 8 3 8 4 8 5 8 6 宁津生 管泽霖 编 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 测绘出版社 1981 154 293 GRACE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www2 csr utexas edu 2020 04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06 10 0 10 1 10 2 10 3 10 4 孔祥元 郭际明 刘宗泉 大地测量学基础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ISBN 978 7 30 707562 7 11 0 11 1 11 2 Geoid The concept of the geoid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0 04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15 英语 12 0 12 1 宁津生 王正涛 地球重力场研究现状与进展 测绘地理信息 2013 01 1 7 2020 04 07 ISSN 1007 3817 doi 10 14188 j 2095 6045 2013 01 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1 潘正风 程效军 成枢 王腾军 翟翊 数字地形测量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 07 01 ISBN 978 7 307 15677 7 CHAPTER V PHYSICAL GEODESY www ngs noaa gov 2020 04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8 Lanzano Paolo 编 Chapter I Concepts of Physical Geodesy International Geophysics Deformations of an Elastic Earth 31 Academic Press 1982 01 01 1 40 2020 04 06 doi 10 1016 s0074 6142 08 60467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8 英语 16 0 16 1 Xiong Li Hans Jurgen Gotze GEOPHYSICS PDF web archive org 2011 01 13 2020 04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1 13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Rapp Richard H The geoid Definition and determination Eos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1974 55 3 118 126 2020 04 08 ISSN 2324 9250 doi 10 1029 EO055i003p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1 英语 申文斌 宁津生 李建成 晁定波 论大地水准面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2003 06 683 687 2020 04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8 Rapp Richard H The determination of geoid undulations and gravity anomalies from SEASAT altimeter dat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2012 09 20 1552 1562 2020 04 08 ISSN 2169 9275 doi 10 1029 JC088iC03p01552 10 1002 ISSN 2169 9291 SEASAT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1 Mather R S The role of the geoid in four dimensional geodesy Marine Geodesy 1978 01 01 1 3 217 252 ISSN 0149 0419 doi 10 1080 01490417809387968 Bjerhammar Arne On a relativistic geodesy Bulletin geodesique 1985 09 01 59 3 207 220 ISSN 1432 1394 doi 10 1007 BF02520327 英语 Philipp Dennis Hackmann Eva Lammerzahl Claus Muller Jurgen Relativistic geoid Gravity potential and relativistic effects Physical Review D 2020 03 17 101 6 064032 ISSN 2470 0010 doi 10 1103 PhysRevD 101 064032 英语 23 00 23 01 23 02 23 03 23 04 23 05 23 06 23 07 23 08 23 09 23 10 23 11 23 12 23 13 23 14 23 15 23 16 23 17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Heiskanen Moritz 1967 Physical Geodesy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67 英语 引文格式1维护 日期与年 link NGA DoD 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 earth info nga mil 2020 04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26 Castelvecchi Davide The Geoid Why a map of Earth s gravity yields a potato shaped planet Scientific American Blog Network 2020 04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12 英语 26 0 26 1 The Geoid www usna edu 2020 04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8 Richards Mark A Hager Bradford H Geoid anomalies in a dynamic Earth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984 89 B7 5987 6002 2020 04 08 ISSN 2156 2202 doi 10 1029 JB089iB07p059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1 英语 楼立志 中国及邻区模拟大地水准面的研究 Ph D 论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4 2020 04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8 Chase Clement G Subduction the geoid and lower mantle convection Nature 1979 11 282 5738 464 468 2020 04 08 ISSN 0028 0836 doi 10 1038 282464a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22 英语 Crough S Thomas Jurdy Donna M Subducted lithosphere hotspots and the geoid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980 06 01 48 1 15 22 ISSN 0012 821X doi 10 1016 0012 821X 80 90165 X 英语 31 0 31 1 Anderson Don L Hotspots polar wander Mesozoic convection and the geoid Nature 1982 06 297 5865 391 393 2020 04 08 ISSN 1476 4687 doi 10 1038 297391a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9 英语 32 0 32 1 Mishra D C Ravi Kumar M Long and short wavelengths of Indian Ocean geoid and gravity lows Mid to upper mantle sources rapid drift and seismicity of Kachchh and Shillong plateau Indi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2 10 22 60 212 224 ISSN 1367 9120 doi 10 1016 j jseaes 2012 08 024 英语 Mishra D C Geoid low and highs of the Indian Ocean and Western Pacific Implications to mantle convectio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4 01 05 79 441 445 doi 10 1016 j jseaes 2013 10 020 Negi J G Thakur N K Agrawal P K Can depression of the core mantle interface cause coincident Magsat and geoidal lows of the Central Indian Ocean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1987 01 01 45 1 68 74 ISSN 0031 9201 doi 10 1016 0031 9201 87 90198 1 英语 Reiss Anne Sophie Thomas Christine van Driel Jac Heyn Bjorn A hot midmantle anomaly in the area of the Indian Ocean Geoid Low Hot Anomaly Below IOGL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7 07 16 44 13 6702 6711 doi 10 1002 2017GL073440 英语 宁津生 罗志才 李建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4 24 01 4 8 2020 04 10 ISSN 1003 41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8 陈俊勇 李建成 宁津生 晁定波 张燕平 张骥 中国新一代高精度 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的研究和实施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2001 04 283 289 302 2020 04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8 宁津生 卫星重力探测技术与地球重力场研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2 22 1 1 5 2020 04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1 宁津生 地球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进展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8 04 31 34 7 2020 04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8 Merson R H King Hele D G Use of Artificial Satellites to Explore the Earth s Gravitational Field Results from Sputnik 2 1957b Nature 1958 09 182 4636 640 641 2020 04 10 ISSN 1476 4687 doi 10 1038 182640a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9 英语 ESA makes first GOCE dataset available GOCE European Space Agency 9 June 2010 22 Dec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10 20 GOCE giving new insights into Earth s gravity GOCE European Space Agency 29 June 2010 22 Dec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7 02 43 0 43 1 Stokes George Gabriel On the Variation of Gravity at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Papers 2009 07 2020 04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8 英语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Survey U S Coast and Geodetic Lambert Walter Davis Darling Frederic Warren Tables for Determining the Form of the Geoid and Its Indirect Effect on Gravity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36 2020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1 英语 宁津生 管泽霖 编 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 下册 测绘出版社 1981 154 293 46 0 46 1 46 2 ICGEM Servic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FAQs PDF 2020 04 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05 03 英语 47 0 47 1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The EGM96 geoid Subtle points on the use of a global geopotential model www ngs noaa gov 2020 04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48 0 48 1 NGA EGM2008 WGS 84 Version earth info nga mil 2020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4 Franz Barthelmes Elmas Sinem Ince Sven Reissland ICGEM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Global Gravity Field Models icgem gfz potsdam de 2020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13 EIGEN 6C4 The latest combined global gravity field model including GOCE data up to degree and order 2190 of GFZ Potsdam and GRGS Toulouse dataservices gfz potsdam de 2020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15 英国英语 Gilardoni Maddalena Reguzzoni Mirko Sampietro Daniele GECO a global gravity model by locally combining GOCE data and EGM2008 Studia Geophysica et Geodaetica 2016 04 01 60 2 228 247 ISSN 1573 1626 doi 10 1007 s11200 015 1114 4 英语 Xu Xinyu Zhao Yongqi Reubelt Tilo Tenzer Robert A GOCE only gravity model GOSG01S and the validation of GOCE related satellite gravity models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7 07 01 8 4 260 272 2020 04 07 ISSN 1674 9847 doi 10 1016 j geog 2017 03 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25 英语 The experimental gravity field model XGM2019e dataservices gfz potsdam de 2020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8 英国英语 Converting GPS Height into NAVD88 Elevation with the GEOID96 Geoid Height Model www ngs noaa gov 2020 04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9 16 Molodensky M S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Geodetic Gravimetry TRUDY Ts NIIGAiK 1945 42 Vanicek Petr Kingdon Robert Santos Marcelo Geoid versus quasigeoid a case of physics versus geometry Contributions to Geophysics and Geodesy 2012 01 01 42 1 101 118 2020 04 07 ISSN 1335 2806 doi 10 2478 v10126 012 0004 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1 英语 Sanchez L Cunderlik R Dayoub N Mikula K Minarechova Z Sima Z Vatrt V Vojtiskova M A conventional value for the geoid reference potential W 0 W0 Journal of Geodesy 2016 09 01 90 9 815 835 ISSN 1432 1394 doi 10 1007 s00190 016 0913 x 英语 IAG Resolutions pdf 2020 04 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09 20 英语 Freymueller Jeffrey T Sanchez Laur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ing Geodesy in a Changing World Proceedings of the IAG Scientific Assembly Kobe Japan July 30 August 4 2017 Springer 2019 03 12 2020 04 09 ISBN 978 3 030 12915 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1 英语 李建成 褚永海 LI Jiancheng CHU Yonghai 区域与全球高程基准差异的确定 测绘学报 2017 10 20 46 10 1262 2020 04 08 ISSN 1001 1595 doi 10 11947 j AGCS 2017 201705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1 中文 Watts Anthony B Treatise on Geophysics Volume 6 Crust and Lithosphere Dynamics Elsevier 2010 05 13 2020 04 10 ISBN 978 0 444 53572 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1 英语 Flury Jakob Rummel Reiner Future Satellite Gravimetry and Earth Dynamics Springer Science amp Business Media 2007 01 25 2020 04 10 ISBN 978 0 387 33185 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1 英语 晁定波 论高精度卫星重力场模型和厘米级区域大地水准面的确定及水文学时变重力效应 测绘科学 2006 06 16 18 23 3 2020 04 08 ISSN 1009 2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23 延伸阅读 编辑海斯卡宁 莫里茨 1967年版物理大地测量学 Heiskanen Moritz 1967 Physical Geodesy 英語 沃尔夫冈 托尔格 大地测量学第二版 Wolfgang Torge Geodes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語 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大地水准面EGM96地球重力场模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語 EGM08地球重力场模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語 国际地球重力场模型中心 ICGE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語 国际大地水准面服务 ISG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語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OA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語 椭球面 大地水准面 重力 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教程 Tutorial Ellipsoid geoid gravity geodesy and geophysics 英語 GRACE网站上对确定地球重力方法的阐述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語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大地水准面 amp oldid 7549877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