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岩石圈

岩石圈位于地球的表層,薄而堅硬。岩石圈在軟流圈之上,包含部分上地函地殼。地殼在地幔之上,由莫氏不連續面作為分界。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由许多板块组成。

岩石圈

地球岩石圈

概念的歷史

類型

海洋岩石圈

洋底岩石圈典型厚度为50–100公里厚(但在大洋中脊下的岩石圈厚度仅相当于地壳厚度)。大洋岩石圈主要由镁铁质地壳与超镁铁质地幔(橄榄岩)组成,密度比大陆岩石圈更大。随着年龄增加与越来越移动离开中洋脊,大洋岩石圈也逐渐变厚。这种加厚主要是通过传导冷却把热的软流圈转化为岩石圈地幔,因而大洋岩石圈地幔的厚度与其年龄的平方根成比例。

 

其中 是大洋岩石圈中地幔的厚度, 是热扩散系数(近似10−6 m2/s), 是洋底年龄。

大洋岩石圈在生成之后最初数千万年,其密度小于软流圈。此后大洋岩石圈的密度会逐渐增大最终超过软流圈。这主要是因为岩石圈中的地幔部分热胀冷缩,随着温度的下降,其密度超过了软流圈;虽然大洋地壳由于化学分异造成密度总是小于地幔。成熟的大洋岩石圈因重力不稳定而在消减带拆沉进入下伏的地幔软流圈。因而大洋岩石圈的年龄最大不超过1.70亿年,比数十亿年的大陆岩石圈年轻得多。[1][2]

大洋岩石圈被地幔柱上涌带到地壳表层,其莫氏硬度超过石英岩石。

隱沒岩石圈

大陸岩石圈

岩石圈的厚度因地而異。一般而言,大陸地殼的岩石圈厚度大於海洋地殼的岩石圈厚度,但是其具体深度存在争议。[3]大陆岩石圈的厚度约40公里到可能的75公里;其上部的~30到~50公里是大陆地壳。岩石圈的地幔部分主要由橄榄岩组成。大陆地壳主要是长英质岩石。

地函捕虜岩

性质

岩石圈相對於其下的軟流圈,屬於較剛性、脆性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岩體仍然有足夠的強度來累積能量,發生地震

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区别在于对应力的不同响应:岩石圈在很长时间内保持刚性、弹性形变、最终可能发生脆性断裂;软流圈黏滞变形,在应力下塑性形变。

岩石圈的下界是上地幔岩石从脆性转变为黏性的等温线。超过此温度(~1000°C),上地函中最软弱的矿物——橄榄石将黏性形变。

被消减的岩石圈

21世纪初的地球物理研究发现,一些被消减的岩石圈的大块深入地幔深达2900公里,几乎接近核幔邊界[4]同时有的岩石圈块体漂浮于上地幔中,[5][6]还有的插入地幔400公里但仍附着于上面的大陆板块,[7]类似于佐敦于1988年提出的“构造圈”。[8]

发现历史

1914年-1915年,巴雷尔·约瑟夫英语Joseph Barrell发表8篇关于地壳均衡的系列研究文章,从力学角度(剛性流变性)提出了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分野。[9][10]但并不受重视。

20世纪六十年代末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出现,地球科学界认识到岩石圈代表若干浮于软流圈之上的保持刚性的板块,板块会发生会聚、发散、侧滑等相对运动,并在边界处产生相互作用,导致壳幔物质循环,是大多数地震与火山活动的起因,比莫霍面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參見

參考資料

  1. ^ Jordan, T. H. 1978 Com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tinental tectosphere. Nature 274, 544-548.
  2. ^ O’Reilly, Suzanne Y. et al. (2009) "Ultradeep continental roots and their oceanic remnants: A solution to the geochemical“mantle reservoir”problem?" LITHOS doi: 10.1016/j.lithos.2009.04.028
  3. ^ Continents: How low do they g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ature
  4. ^ Burke, K. and Torsvik, T. H. (2004) "Derivation of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of the past 200 million years from long-term heterogeneities in the deep mantl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27: pp. 531-538
  5. ^ Replumaz, A. et al. (2004) "4-D evolution of SE Asia's mantle from geological reconstructions and seismic tomography"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21: pp. 103-115, doi:10.1016/S0012-821X(04)00070-6
  6. ^ Li, Chang et al. (2008) "A new global model for P wave speed variations in Earth's mantle"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9(5): Q05018, doi: 10.1029/2007GC001806
  7. ^ O’Reilly, Suzanne Y. et al. (2009) "Ultradeep continental roots and their oceanic remnants: A solution to the geochemical“mantle reservoir”problem" Lithos doi:10.1016/j.lithos.2009.04.028
  8. ^ Jordan, T.H. (1988)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tectosphere" Journal of Petrology 29(Special Lithosphere Issue): pp. 11-38
  9. ^ Barrel, J. The strength of the crust, Part VI. Relations of isostatic movements to a sphere of weakness – the asthenosphere. The Journal of Geology. 1914, 22 (7): 655–683. Bibcode:1914JG.....22..655B. JSTOR 30060774. doi:10.1086/622181. 
  10. ^ Joseph Barrell:“The Strength of the Earth's Crust VIII. Physical Conditions Controlling the Nature of Lithosphere and Asthenospher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Geology》,Vol. 23, No. 5 (Jul. - Aug., 1915), pp. 425-443. [2018-12-18]. (原始内容于2021-03-12). 

岩石圈,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2月17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位于地球的表層, 薄而堅硬, 在軟流圈之上, 包含部分上地函和地殼, 地殼在地幔之上, 由莫氏不連續面作為分界, 根據板塊構造學說, 并非整体一块, 而是由许多板块组成, 目录, 地球, 概念的歷史, 類型, 海洋, 隱沒, 大陸,.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2月17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岩石圈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岩石圈位于地球的表層 薄而堅硬 岩石圈在軟流圈之上 包含部分上地函和地殼 地殼在地幔之上 由莫氏不連續面作為分界 根據板塊構造學說 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 而是由许多板块组成 岩石圈 目录 1 地球岩石圈 1 1 概念的歷史 1 2 類型 1 2 1 海洋岩石圈 1 2 1 1 隱沒岩石圈 1 2 2 大陸岩石圈 2 地函捕虜岩 3 性质 4 被消减的岩石圈 5 发现历史 6 參見 7 參考資料地球岩石圈 编辑概念的歷史 编辑 類型 编辑 海洋岩石圈 编辑 主条目 海洋地殼洋底岩石圈典型厚度为50 100公里厚 但在大洋中脊下的岩石圈厚度仅相当于地壳厚度 大洋岩石圈主要由镁铁质地壳与超镁铁质地幔 橄榄岩 组成 密度比大陆岩石圈更大 随着年龄增加与越来越移动离开中洋脊 大洋岩石圈也逐渐变厚 这种加厚主要是通过传导冷却把热的软流圈转化为岩石圈地幔 因而大洋岩石圈地幔的厚度与其年龄的平方根成比例 h 2 k t displaystyle h sim 2 sqrt kappa t dd 其中h displaystyle h 是大洋岩石圈中地幔的厚度 k displaystyle kappa 是热扩散系数 近似10 6 m2 s t displaystyle t 是洋底年龄 大洋岩石圈在生成之后最初数千万年 其密度小于软流圈 此后大洋岩石圈的密度会逐渐增大最终超过软流圈 这主要是因为岩石圈中的地幔部分热胀冷缩 随着温度的下降 其密度超过了软流圈 虽然大洋地壳由于化学分异造成密度总是小于地幔 成熟的大洋岩石圈因重力不稳定而在消减带拆沉进入下伏的地幔软流圈 因而大洋岩石圈的年龄最大不超过1 70亿年 比数十亿年的大陆岩石圈年轻得多 1 2 大洋岩石圈被地幔柱上涌带到地壳表层 其莫氏硬度超过石英岩石 隱沒岩石圈 编辑 主条目 隱沒帶 大陸岩石圈 编辑 主条目 大陸地殼岩石圈的厚度因地而異 一般而言 大陸地殼的岩石圈厚度大於海洋地殼的岩石圈厚度 但是其具体深度存在争议 3 大陆岩石圈的厚度约40公里到可能的75公里 其上部的 30到 50公里是大陆地壳 岩石圈的地幔部分主要由橄榄岩组成 大陆地壳主要是长英质岩石 地函捕虜岩 编辑性质 编辑岩石圈相對於其下的軟流圈 屬於較剛性 脆性的一部分 在這種情況下 岩體仍然有足夠的強度來累積能量 發生地震 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区别在于对应力的不同响应 岩石圈在很长时间内保持刚性 弹性形变 最终可能发生脆性断裂 软流圈黏滞变形 在应力下塑性形变 岩石圈的下界是上地幔岩石从脆性转变为黏性的等温线 超过此温度 1000 C 上地函中最软弱的矿物 橄榄石将黏性形变 被消减的岩石圈 编辑21世纪初的地球物理研究发现 一些被消减的岩石圈的大块深入地幔深达2900公里 几乎接近核幔邊界 4 同时有的岩石圈块体漂浮于上地幔中 5 6 还有的插入地幔400公里但仍附着于上面的大陆板块 7 类似于佐敦于1988年提出的 构造圈 8 发现历史 编辑1914年 1915年 巴雷尔 约瑟夫 英语 Joseph Barrell 发表8篇关于地壳均衡的系列研究文章 从力学角度 剛性和流变性 提出了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分野 9 10 但并不受重视 20世纪六十年代末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出现 地球科学界认识到岩石圈代表若干浮于软流圈之上的保持刚性的板块 板块会发生会聚 发散 侧滑等相对运动 并在边界处产生相互作用 导致壳幔物质循环 是大多数地震与火山活动的起因 比莫霍面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參見 编辑碳酸鹽 矽酸鹽循環 英语 Carbonate silicate cycle 氣候系統 英语 Climate system 冰雪圈 地圈 英语 Geosphere 科拉超深鑽孔 固體地球 垂直位移 英语 Vertical displacement 莫氏不連續面參考資料 编辑 Jordan T H 1978 Com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tinental tectosphere Nature 274 544 548 O Reilly Suzanne Y et al 2009 Ultradeep continental roots and their oceanic remnants A solution to the geochemical mantle reservoir problem LITHOS doi 10 1016 j lithos 2009 04 028 Continents How low do they go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ure Burke K and Torsvik T H 2004 Derivation of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of the past 200 million years from long term heterogeneities in the deep mantle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27 pp 531 538 Replumaz A et al 2004 4 D evolution of SE Asia s mantle from geological reconstructions and seismic tomography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21 pp 103 115 doi 10 1016 S0012 821X 04 00070 6 Li Chang et al 2008 A new global model for P wave speed variations in Earth s mantle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9 5 Q05018 doi 10 1029 2007GC001806 O Reilly Suzanne Y et al 2009 Ultradeep continental roots and their oceanic remnants A solution to the geochemical mantle reservoir problem Lithos doi 10 1016 j lithos 2009 04 028 Jordan T H 1988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tectosphere Journal of Petrology 29 Special Lithosphere Issue pp 11 38 Barrel J The strength of the crust Part VI Relations of isostatic movements to a sphere of weakness the asthenosphere The Journal of Geology 1914 22 7 655 683 Bibcode 1914JG 22 655B JSTOR 30060774 doi 10 1086 622181 Joseph Barrell The Strength of the Earth s Crust VIII Physical Conditions Controlling the Nature of Lithosphere and Asthenospher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Geology Vol 23 No 5 Jul Aug 1915 pp 425 443 2018 12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12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岩石圈 amp oldid 7311590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