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核幔邊界

核幔邊界(古氏不連續面)是地核地函的交界。

1914年,德國地球物理學賓諾·古登堡Beno Gutenberg)發現地下2885千米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有明顯變化,其中縱波的速度明顯下降,橫波完全消失。後來證實這裡是地核地幔的分界層[1]

相關

  1. ^ Lekic, V.; Cottaar, S.; Dziewonski, A. & Romanowicz, B. Cluster analysis of global lower mantl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2,. 357-358 (1–3): 68–77. Bibcode:2012E&PSL.357...68L. doi:10.1016/j.epsl.2012.09.014. 

核幔邊界, 古氏不連續面, 是地核與地函的交界, 1914年, 德國地球物理學家賓諾, 古登堡, beno, gutenberg, 發現地下2885千米處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有明顯變化, 其中縱波的速度明顯下降, 橫波完全消失, 後來證實這裡是地核與地幔的分界層, 相關, 编辑莫氏不連續面, 地殼與地幔的分界, 雷氏不連續面, 地核內p波和s波速度突然增加的區域, 部分文獻用來稱呼地核的內核與外核交界, 康拉德不連續面, 大陸地殼內上層矽鋁層和下層矽鎂層分界, 这是一篇地质小作品, 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查. 核幔邊界 古氏不連續面 是地核與地函的交界 1914年 德國地球物理學家賓諾 古登堡 Beno Gutenberg 發現地下2885千米處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有明顯變化 其中縱波的速度明顯下降 橫波完全消失 後來證實這裡是地核與地幔的分界層 1 相關 编辑莫氏不連續面 地殼與地幔的分界 雷氏不連續面 地核內P波和S波速度突然增加的區域 部分文獻用來稱呼地核的內核與外核交界 康拉德不連續面 大陸地殼內上層矽鋁層和下層矽鎂層分界 这是一篇地质小作品 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查论编 Lekic V Cottaar S Dziewonski A amp Romanowicz B Cluster analysis of global lower mantl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2 357 358 1 3 68 77 Bibcode 2012E amp PSL 357 68L doi 10 1016 j epsl 2012 09 014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核幔邊界 amp oldid 7517108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