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英語: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又稱愛滋病毒[1])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慢病毒,屬反轉錄病毒的一種。普遍認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感染導致艾滋病,艾滋病是後天細胞免疫功能出現缺陷而導致嚴重隨機感染及/或繼發腫瘤並致命的一種疾病。愛滋病毒起源於1920年代的非洲金沙萨,自1981年在美國被識別並發展為全球大流行。人類免疫缺乏病毒通常也俗稱為「艾滋病病毒」或「艾滋病毒」。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从培养的淋巴细胞出芽的HIV-1(绿色)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细胞表面的多圆颠簸代表病毒聚集的地点和病毒粒子的出芽释放。
病毒分類
–未分级– 病毒 Virus
域: 核糖病毒域 Riboviria
界: 副核糖病毒界 Pararnavirae
门: 逆转录酶病毒门 Artverviricota
纲: 逆转录酶病毒纲 Revtraviricetes
目: 逆转录病毒目 Ortervirales
科: 逆转录病毒科 Retroviridae
属: 慢病毒属 Lentivirus
种: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种类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HIV1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 HIV2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作為反轉錄病毒,在感染後會整合入宿主細胞的基因組中,而目前的抗病毒治療並不能將病毒根除。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約有3670萬名愛滋病毒感染者[2],流行狀況最為嚴重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亞東南亞,成長幅度最快的地區是東亞東歐中亞

在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病程的一些時期,特別是早期及末期,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顆粒會存在於含有免疫細胞血漿淋巴液組織液的某些體液中,如血液精液前列腺液陰道分泌液、乳汁或傷口分泌液;另一方面,病毒在體外環境中極不穩定。因此,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是不安全性行為靜脈注射輸血分娩哺乳等;而通常的工作、學習、社交或家庭接觸,比如完整皮膚間的接觸、共用坐便器、接觸汗液等,不會傳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與唾液淚液的通常接觸(如社交吻禮或短暫接吻)也未有導致傳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報告;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說已感染病毒的母親,可將病毒透過先嚼過的食物(唾液內含血液)傳給孩子。[3]

與愛滋病的差異

雖然HIV與愛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簡稱AIDS,又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常一起提到,但是兩者是不同的概念。簡單來說,HIV指的是「病毒」,但是愛滋病指的是因免疫系統能力下降而出現的「感染」, HIV感染者不會馬上發病,而是要呈現發病的狀況才會稱為愛滋病。[4]

歷史與現狀

起源

病毒最早出現在1920年代的非洲金沙萨,由非洲中西部的黑猩猩傳給人類,後來愛滋病毒由此處開始蔓延全球。[5][6][7]

發現

艾滋病最早是於1981年在美國被識別,受到當時里根保守政府的忽視。但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以及有識的醫生與科學家的持續工作下,累積了信服性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艾滋病有一定的傳染性致因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專門研究逆轉錄病毒癌症關係的法國病毒學家吕克·蒙塔尼及其研究組於1983年首次從一位罹患晚期卡波西氏肉瘤的愛滋病人(首字縮寫LAI)的血液淋巴結樣品中,分離到一種的新的反轉錄病毒;他們發現這種病毒不同於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而是一種慢病毒,他們將之命名為「免疫缺陷相關病毒」(Immune Deficiency-Associated Virus, IDAV)。大西洋另一邊,蒙塔尼埃當時的合作者,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美國生物醫學科學家羅伯特·加羅(Robert Gallo)及屬下也從一些細胞株系中分離到新病毒,並將之命名為「IIIB/H9型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 cell Leukemia Virus-IIIB/H9, HTLV-IIIB/H9);加羅小組首次於1984年在《科學》期刊發表論文,論證了這種新病毒與艾滋病的病原關係。

隨後加羅前往法國,提供HTLV-IIIB/H9以與蒙塔尼埃的IDAV (LAI)比較,結果兩株病毒是完全一樣的。本來雙方約定共同舉行新聞發布會,但已經知情的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DHHS)部長瑪格理特·海克勒(Margaret Heckler)緊急電召加羅回國,單方面舉行了新聞發布會。DHHS指示加羅儘速開發在血液中檢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技術並申請專利,以方便美國的製藥公司在全球銷售這一技術[來源請求],加羅使用了這種HTLV-IIIB/H9病毒。法美兩國以及雙方的科學家為此有若干年的爭議與官司,一直無解;持續到1991年,雙方才達成某些程度的諒解。

1986年,該病毒的名稱被統一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以更明確的反映出病毒導致免疫缺陷而不是導致癌症的性質。

全球大流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HIV/AIDS統計報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在2004年,全球估計有四千萬人(3590至4430萬人)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相伴生存(被感染),其中五百萬人(430至640萬人)屬於新發感染病例,另外,有三百萬人(280至350萬人)死於艾滋病。這些數字並在不斷增長中,其中,東亞東歐中亞等地區漲幅最快。感染最嚴重的地區仍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亞東南亞

U=U

測不到(undetectable)=不具傳染力(untransmittable)[8]

2016年7月,由感染者與相關領域專家發起的共識聲明。

有來自100個國家的760 組織認同,佐證文獻來源包含美国疾控中心(CDC)、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IH)、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柳叶刀杂志(Lancet),中文版聲明由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翻譯。[9][10]

HIV 90-90-90

2014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防治目標「HIV 90-90-90」:2020年,90%感染者知道自己病況、90%知道病況者服用藥物、90%服用藥物者病毒量成功抑制[11]

2018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已達成此防治目標,數據為:94-93-95[12]

2018年8月台灣的防治進度:79-87-90。[13]

阴谋论

冷战時期,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為了詆毀美國,精心策劃了一場宣傳運動,指稱HIV病毒是美國實驗室製造出來的生化武器。此假说由生物學家同時也是KGB特工的雅各布·塞加爾英语Jakob_Segal提出,稱愛滋病由兩種不同的病毒混合而成。[14]

生物學

两种HIV亚型的比较
亚型 致病性 感染性 传播范围 跨物种来源
HIV-1 全球 黑猩猩
HIV-2 较低 西非 乌白眉猴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屬於慢病毒屬,是一種潛伏期極長的逆轉錄病毒。HIV分為兩型:HIV-1與HIV-2。多數國家的HIV感染是由HIV-1造成的,並且感染HIV-1後超過90%的患者會在10-12年內發病成為艾滋病;HIV-2主要分布在西部非洲,其感染往往沒有相關的病症。

演化史

 
HIV/SIV的種系發生圖(phylogenetic tree)

HIV-1與HIV-2兩者都來自非洲中西部,並從靈長類動物傳到人類。HIV-1可能是從黑猩猩猴免疫缺陷病毒跨種感染演化而來;HIV-2則可能是從幾內亞比索的烏白眉猴(Sooty Mangabey, Cercocebus atys)的另一種猴免疫缺陷病毒跨種感染而來。

結構

 
HIV的結構與生活史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直徑約120納米,呈二十面体。病毒外膜是磷脂雙分子層,來自宿主細胞,並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與gp41;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於表面,並與gp41通過非共價作用結合。向內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質(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錐形衣殼(Capsid),衣殼在電鏡下呈高電子密度。衣殼內含有病毒的RNA基因組(逆轉錄酶、整合酶、蛋白酶)以及其他來自宿主細胞的成分(如tRNAlys3,作為逆轉錄的引物)。

基因組及其表達與調控

病毒基因组是兩條相同的正股RNA,每條RNA长约9.2-9.8kb。兩端是長末端重複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s, LTR),含顺式调控序列,控制前病毒的表达。已证明在LTR有启动子和增强子并含负调控区。LTR之間的序列編碼了至少9個蛋白,可分為三類:結構蛋白、調控蛋白、輔助蛋白。

  • 結構蛋白
Gag
gag基因產生55kD的蛋白p55。p55由病毒編碼的一個蛋白酶切成四個小蛋白:MA(p17基質)、CA(p24衣殼)、NC(p9核衣殼)、及p6。
Pol
Gag-Pol融合蛋白是經過mRNA上一個順式調控模件(cis-acting motif)導致的核糖體移位(frame shifting)事件產生,使得pol基因的閱讀框(reading frame)被使用。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是5%,所以,Gag與Gag-Pol產物的比率維持在20:1。融合蛋白由病毒編碼的一個蛋白酶切為四個小蛋白:Pro(p10蛋白酶)、RT(p50逆轉錄酶)、RNase H(p15 RNA酶H)、及IN(p31整合酶)。
Env
Env起先是160kD的蛋白,在高爾基體中經糖基化,在天冬酰胺上被加上25至30個複雜的N連糖鏈,成為gp160;這個糖基化過程對感染性是必要的。之後,宿主細胞的一個蛋白酶將gp160切為gp41與gp120。
  • 調控蛋白
Tat
Tat是一抗终止蛋白,可以促使HIV的基因呈有效表达,它作用机制是使RNA-pol II在经过转录终止点的时候能够继续转录,避免HIV基因组过早的停止转录过程。[15]
Rev
  • 輔助蛋白
Vpu
Vpr
Vif
Nef

生活史

 
一个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顆粒從被感染的免疫細胞中出芽釋放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多種細胞,包括CD4陽性輔助T細胞巨噬細胞等在表面表達CD4分子的細胞。病毒進入輔助T細胞或巨噬細胞不僅僅是透過病毒顆粒被膜的糖蛋白gp120與被感染細胞的CD4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來介導,而是同時需要宿主細胞表面的趨化因子受體來作為協同受體。嗜M(巨噬細胞)型(macrophage (M)-tropic)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或稱做「非合胞誘導型株」,non-syncitia-inducing strains, NSI)利用乙類趨化因子(beta-chemokine)受體CCR5進入細胞,因而可以在巨噬細胞與CD4陽性輔助T細胞中複製。嗜T型(T cell (T)-tropic)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或稱做「合胞誘導型株」,syncitia-inducing strains, SI)使用甲種趨化因子(alpha-chemokine)受體,因為主要在CD4陽性輔助T細胞中複製,儘管也可以在巨噬細胞中複製。僅使用CCR5受體進入細胞的病毒,稱為R5;僅使用CXCR4受體的,稱為X4;兩者都使用的,則稱為X4R5。當然根據協同受體分型並不一定區分病毒的實際細胞嗜性。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也可感染樹狀細胞

糖蛋白gp120與其協同受體及CD4分子的相互作用,引發gp120蛋白構象的改變,從而將跨膜糖蛋白gp41原本深埋的部份曝露,進而使gp120的V3環接近協同受體,然後gp41導致病毒被膜與靶細胞膜的融合,使病毒核衣殼進入細胞。gp41導致細胞膜融合的具體機制仍未明瞭。

有些人群對HIV有較高的抵抗力(但並不是完全抵抗),是因為他們的細胞缺少HIV進入細胞的一個協同受體(co-receptor),這個協同受體是趨化因子受體CCR5。他們的CCR5基因有一段長為32鹼基對缺失(deletion),造成產物蛋白嚴重截斷(truncated),不能在細胞表面探測到。這些人主要分布在歐洲,也有分布在中東印度次大陸

HIV作為病毒,必須進入細胞才能繼續其生活史(整合、複製、釋出…)及感染史。病毒透過其表面的gp120糖蛋白與靶細胞表面的細胞分化抗原(或稱分化簇)CD4分子作用,與靶細胞的細胞膜融合並進入細胞。這個過程需要靶細胞表面的一個七次跨膜的G蛋白耦聯受體,目前發現的主要為趨化因子受體CCR5(嗜M的病毒株)及CXCR4(嗜T的病毒株)。

具有該CCR5缺失的人,因為細胞表面不表達CCR5,使部分HIV不能進入並感染這類細胞。但HIV可以透過其他協同受體感染這類細胞,或者其他類型的細胞不需要此CCR5就可以被感染,所以這些人並不能完全抵抗HIV。事實上,已有該CCR5缺失的純合個體感染HIV的病例報告。

病毒核衣殼一旦進入細胞,病毒的逆轉錄酶就將病毒的單鏈正意RNA從病毒蛋白上釋放,並根據正意RNA逆轉錄生成反意互補DNA(cDNA)。這個反轉錄過程非常容易出錯,因此這是病毒進行突變(如,獲得抗藥性)的重要步驟。然後,根據cDNA合成雙鏈的病毒DNA(vDNA)。新的病毒DNA被轉運到細胞核中,並由病毒的整合酶將其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上。這樣,病毒完成感染開始進入潛伏期

要啟動病毒,細胞中需要存在一些轉錄因子。最重要的一種叫做NF-κB,存在於所有被啟動的T細胞中。這就意味著,最容易被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殺死的細胞,恰恰是那些正在參與感染作戰的細胞。

致病機理

HIV选择性地侵犯带有CD4分子的細胞,主要有T4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细胞表面CD4分子是HIV受体,透過HIV囊膜蛋白gp120与细胞膜上CD4结合后由gp41介导使毒穿入易感细胞内,造成细胞破坏。

gp120是HIV病毒的衣壳蛋白,由基因env编码,其分子量为120KD。在病毒侵入人体T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存在游离态的形式,透過一种类似于超抗原作用的途径,在体内非特异性地啟動一些主要的免疫细胞,从而大大增强了HIV对人体的危害作用。

在HIV侵入人体的过程中,表达在病毒表面的gp120使HIV病毒轻易地结合于特定的T淋巴细胞上,然后透過病毒蛋白外壳与T细胞膜的融合,从而达到浸染T细胞的目的。此外,游离于体内的gp120透過其特殊的超抗原作用啟動过量的T细胞,并且刺激体内其他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大大降低了人体的免疫功能。现在有关gp120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gp120会成为AIDS免疫治疗中的靶分子。

艾滋病病毒难以对付的原因有几个。第一,艾滋病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它会使用逆转录酶把RNA整合到细胞的DNA中(只是RNA整合到DNA中,并非病毒本身)。在此之间,它有大量突变的机会。因此,病毒很快会对疗法产生抵抗力。第二,通常认为的艾滋病病毒是T细胞杀手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如果艾滋病病毒是杀手病毒的话,它很快就会死亡,因为没有更多的时间感染新的感染者。通常,艾滋病病毒都会在人体存活数年,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透過性行为血液交换进行传播。它把自己整合在寄主细胞的DNA中,保持数年的休眠状态,免疫系统不会对其作出反應,因为它只是DNA片段。当细胞分裂和复制的时候,病毒被一起复制。数年后,病毒会变得活跃起来,夺取对细胞的控制和开始复制。在近几年,那种CD4+ T细胞是直接由于HIV感染而减少的观念也受到质疑。艾滋病病毒的蛋白质糖衣受到病毒微粒的驱动,使得血液中充满这些蛋白质,它会粘住CD4+ T细胞,把它们黏合在一起。另一方面,这些细胞被免疫系统识别,并引起免疫反应,使得免疫系统杀死自己的CD4+ T细胞。

醫學

估計通過各種感染途徑(單次行為)
獲得HIV病毒風險機率(以美國為例)[16]
感染途徑 估計感染幾率
輸血 90%[17]
分娩(傳給胎兒) 25%[18]
注射性毒品使用共用針頭 0.67%[19]
经皮针扎 0.30%[20]
肛交受方* 0.50%[21][22]
肛交插入者* 0.065%[21][22]
陰莖陰道交媾女方* 0.10%[21][22][23]
陰莖陰道交媾男方* 0.05%[21][22]
口交接受者 0.01%[22]
口交插入者 0.005%[22]
* 假設未使用安全套
§ 資料指的口交
是男性作出的

傳播途徑

愛滋病毒是透過交換體液來傳播的,具體是指:

最常見的傳染途徑是:進行陰道肛門性交,共用沾污了的針筒,受病毒感染的母親傳播給嬰兒 (懷孕分娩或哺乳)。[24] 相反,以下途徑不傳播病毒:

預防

正確的避孕套可大幅降低感染HIV的機率,但亦非天衣無縫。

暴露愛滋病毒「後」預防性投藥(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暴露於感染風險後(如發生危險性行為、針扎或其他血液體液交換接觸),72小時内服用抗愛滋病毒藥物(每次療程28天)可有效降低愛滋病毒感染機率。[26]

治療作為預防(Treatment as Prevention):已感染者服用愛滋病藥物對預防傳播的效果極佳,血清相異伴侶中之血清陽性一方可經由穩定服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陰性之一方。[27]

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於暴露愛滋病毒之風險行為前使用抗愛滋病毒藥物也可大幅減少服用期間的感染機率。[28]目前針對PrEP的藥物,僅有舒發泰一款,分為每日服用(daily)或有可能感染前先服用(event-driven)。針對愛滋病毒血清相異伴侶而言,陰性之一方若每日服用,其避免感染愛滋病毒的效果可達100%。[29][30]

體徵與症狀

通常是發生伺機性感染的疾病,如卡波西氏肉瘤、肺囊蟲肺炎,才被發現。此外還會出現體重急遽減輕。持續發燒。淋巴腺腫大等症狀。會入侵人類免疫細胞並加以破壞。

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檢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主要分成兩階段, 第一階為篩檢法,利用酵素免疫法(Enzyme immunoassay, EIA)、微粒凝集法(Paraticle agglutination)或快速篩檢法(Rapid test)做初步檢測,因偽陽性率甚高,因此若篩檢為陽性時應再以第二階段的確認試驗做確診,確認試驗主要有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ot)、核酸分析法(Nucleic Acid Testing, NAT)和p24抗原中和試驗(Neutralization test)。

其中,酵素免疫法(Enzyme immunoassay, EIA)目前已發展到能同時檢測抗體和病毒p24抗原的第四代檢驗試藥,即疾病管制署所稱的愛滋抗原/抗體複合型檢測(HIV antibody and antigen combination assay)篩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能大幅縮短空窗期至一到二星期,在台灣,使用複合型檢驗法的實驗室於2012年已經達56.3%之多。

若非使用愛滋抗原/抗體複合型檢測法來檢驗是否感染愛滋病毒,則需等到抗體產生後才能經由篩檢法驗出,感染至抗體產生的期間稱作空窗期,平均約是二到八週,0.1%以下比例的少數人會大於這個時間,目前國際間的共識約是十二週。

或是可以使用RT-PCR等方式檢測血中是否帶有病毒的RNA/DNA作為診斷,此方法的空窗期約七至十四天,一般建議為二十八天。但是費用較為昂貴。

治療

今天病人通过服用不同的药物攻击在不同的阶段艾滋病病毒。这些药物包括:

  • 抑制蛋白酶抑制艾滋病病毒活动所需要的蛋白酶的活动。通常也可以用来抑制复制活动。如Saquinavir, Indinavir, Ritonavir, Kaletra, Nelfinavir等藥物。
  • 抑制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RTIs)抑制逆转录酶的活动。逆转录酶是艾滋病病毒用于复制的酶,缺乏这种酶可以阻止艾滋病病毒建立RNA和DNA。它有三种形式:
  • 抑制进入的药物抑制艾滋病通过溶解寄主细胞的膜进入细胞内。

建立对HIV疗法的课题面临很多困难。每一种有效的药物都有副作用,通常是严重的或是致命的。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严重的恶心、腹泻、肝臟的损毁和衰竭、黄疸、高血脂、糖尿病、脂肪組織移位、貧血、腎結石。致命的副作用包含史蒂芬斯-強森症候群、猛暴性肝炎、胰臟炎、乳酸血症。每一种疗法都要求经常性的血液检查以确定疗效和肝脏功能。

目前台灣單藥錠(Single-Tablet Regimens)抗愛滋病毒藥物組合:[31]

  • 舒發錠/亞翠佩 (Atripla) = Tenofovir (惠立妥) + Emtricitabine (類似速汰滋) + Efavirenz (希寧)[32]
  • 康普萊 (Complera)
  • 三恩美 (Triumeq)
  • 安以斯 (Odefsey)
  • 吉他韋 (Biktarvy)

预断

如果不进行治疗,根据HIV不同亚型,感染艾滋病毒后的的净存活时间平均为9至11年,而诊断为AIDS之后,如果在资源受限导致无法治疗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研究表明,平均存活时间在6至19个月之间。而在医疗资源充足的地区,用高效抗逆转录药物(HAART)的作为有效治疗手段治疗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可以让死亡率减少80%,并能将新诊断出的HIV感染者的寿命延长最少30年。

随着新的治疗办法不断被研发出来,并且由于HIV持续演化出对这些药物的抗性,对于存活时间的估计可能继续改变。如果没有抗逆转录疗法,患者通常在病情诊断为已发展成AIDS后1年死亡。大多数患者因为免疫系统的持续失效而死于机会性感染或者恶性肿瘤。临床疾病的发病率因为个体的不同而呈现巨大差异,已有研究表明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宿主的易感染性和免疫功能,保健措施和交叉感染,以及特定病毒品种的影响。

相關條目

参考文献

引用

  1. ^ 愛滋病毒與愛滋病.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19-07-26 [2020-01-22]. (原始内容于2021-02-07). 
  2. ^ . 新頭殼 Newtalk. 2017-11-30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中文(臺灣)). 
  3. ^ . Reuters. 2008-02-06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7) (英语). 
  4. ^ 風傳媒:他一出生就染上HIV,卻生了3個健康的小孩!. [2015-09-16]. (原始内容于2021-02-07). 
  5.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4日). 
  6. ^ 艾滋病大流行揭秘:源自同一祖先进化不到100年. [2017-11-04]. (原始内容于2021-02-08). 
  7. ^ 研究︰愛滋源於剛果(金)首都. 文匯報. [2017-11-04]. (原始内容于2021-01-18). 
  8. ^ Prevention Access Compaign. U=U , United States , Prevention Access Campaign. [2018-11-28]. (原始内容于2021-02-10) (英语). 
  9. ^ 網軟股份有限公司:www.intersoft.com.tw. U=U共識聲明 測不到=不具傳染力 │ 露德協會. 網軟架站軟體-NPOWEB. [2018-11-28]. (原始内容于2021-02-07). 
  10. ^ 露德協會. . 露德協會. [2018-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8) (中文(臺灣)). 
  11. ^ 愛滋防治宣導-財團法人台灣紅絲帶基金會-篩檢諮詢. www.taiwanaids.org.tw. [2018-11-28]. (原始内容于2021-02-07) (中文(臺灣)). 
  12. ^ AIDS 2018:阿姆斯特丹如何利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提前達成 90-90-90 目標!? | 財團法人台灣關愛基金會. www.twhhf.org. [2018-11-28]. (原始内容于2021-02-07) (中文(臺灣)). 
  13. ^ 莊苹. 90-90-90:從第24屆世界愛滋大會談起. Hornet. 2018-08-09 [2018-12-11]. (原始内容于2021-02-07) (中文(繁體)). 
  14. ^ 法新社. . 中央廣播電臺. [2018-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中文(臺灣)). 
  15. ^ 第三部分 生物化学. 贺银成2013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 中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2: 280. ISBN 978-7-5124-0656-8 (中文(简体)). 
  16. ^ Smith DK; Grohskopf LA; Black RJ; et al. Antiretroviral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After Sexual, Injection-Drug Use, or Other Non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in the United States. MMWR. 2005, 54 (RR02): 1–20 [2009-03-31]. (原始内容于2009-04-02). 
  17. ^ Donegan, E.; Stuart, M.; Niland, J. C.; Sacks, H. S.; Azen, S. P.; Dietrich, S. L.; Faucett, C.; Fletcher, M. A.; Kleinman, S. H. .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90-11-15, 113 (10): 733–739 [2021-12-07]. ISSN 0003-4819. PMID 2240875. doi:10.7326/0003-4819-113-10-7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2). 
  18. ^ Coovadia H. Antiretroviral agents—how best to protect infants from HIV and save their mothers from AIDS. N. Engl. J. Med. 2004, 351 (3): 289–292. PMID 15247337. doi:10.1056/NEJMe048128. 
  19. ^ Kaplan, E. H.; Heimer, R. . 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 and Human Retrovirology: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Retrovirology Association. 1995-10-01, 10 (2): 175–176 [2021-12-07]. ISSN 1077-9450. PMID 7552482. doi:10.1097/00042560-199510020-00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5). 
  20. ^ Bell, D. M.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997-05-19, 102 (5B): 9–15 [2021-12-07]. ISSN 0002-9343. PMID 9845490. doi:10.1016/s0002-9343(97)894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2). 
  21. ^ 21.0 21.1 21.2 21.3 .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1992-03-28, 304 (6830): 809–813 [2021-12-07]. ISSN 0959-8138. PMC 1881672 . PMID 1392708. doi:10.1136/bmj.304.683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Varghese, Beens; Maher, Julie E.; Peterman, Thomas A.; Branson, Bernard M.; Steketee, Richard W. .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2002-01, 29 (1): 38–43 [2021-12-07]. ISSN 0148-5717. PMID 11773877. doi:10.1097/00007435-200201000-00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2). 
  23. ^ Leynaert, B.; Downs, A. M.; de Vincenzi, I. .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98-07-01, 148 (1): 88–96 [2021-12-07]. ISSN 0002-9262. PMID 9663408. doi:10.1093/oxfordjournals.aje.a0095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4). 
  24. ^ HIV Transmissio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0-06-16]. (原始内容于2016-12-29). 
  25. ^ How Is HIV Transmitt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IV.gov. June 24, 2019. [2020-06-17]
  26.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2018-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1). 
  27. ^ Rodger, Alison J.; Cambiano, Valentina; Bruun, Tina; Vernazza, Pietro; Collins, Simon; van Lunzen, Jan; Corbelli, Giulio Maria; Estrada, Vicente; Geretti, Anna Maria. . JAMA. 2016-07-12, 316 (2): 171 [2022-05-29]. ISSN 0098-7484. doi:10.1001/jama.2016.51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2) (英语). 
  28. ^ 台灣愛滋病學會. (PDF) 第二版. 2018-03-22 [2018-05-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2-22). 
  29. ^ Molina, Jean-Michel; Charreau, Isabelle; Spire, Bruno; Cotte, Laurent; Chas, Julie; Capitant, Catherine; Tremblay, Cecile; Rojas-Castro, Daniela; Cua, Eric. . The Lancet HIV. 2017-09, 4 (9): e402–e410 [2021-12-07]. doi:10.1016/S2352-3018(17)3008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1) (英语). 
  30. ^ Tan, Darrell Hoi-San. . The Lancet HIV. 2017-09, 4 (9): e379–e380 [2021-12-07]. doi:10.1016/S2352-3018(17)3008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2) (英语). 
  31. ^ 許瑋婷、劉旺達、蔡宛臻、洪健清. 臺灣現有單藥錠(Single-Tablet Regimens) 抗愛滋病毒藥物組合的介紹 (PDF). 愛之關懷. 2017, (100) [2018-11-28].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2-07). 
  32. ^ 羅一鈞. 心之谷: 將於今年3月增列的第一線用藥--Atripla (舒發錠). 心之谷. 2014-01-21 [2018-11-28]. (原始内容于2021-02-07). 

来源

英文
  •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在艾滋病首次報告二十週年紀念時的專題報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June 1, 2001 / Vol. 50 / No. 21.
  •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發現歷史(A History of HIV Discove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路克·蒙塔尼埃(Luc Montagnier)《科學》Volume 298, Number 5599, Issue of 29 Nov 2002, pp. 1727–1728. 美國科學促進會.
  •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的早期時代(The Early Years of HIV/AID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羅伯特·加羅(Robert Gallo)《科學》Volume 298, Number 5599, Issue of 29 Nov 2002, pp. 1728–1730. 美國科學促進會.
中文

外部連結

  • 微生物免疫學-Retroviridae(反轉錄病毒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hpv,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可靠的醫學來源, 或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仅供参考, 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 请咨询专业人士, 詳見醫學聲明,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英語,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簡稱hiv, 又稱愛滋病毒, 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 屬反轉錄病毒的一種, 普遍認為,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感.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HPV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可靠的醫學來源 或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仅供参考 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 请咨询专业人士 詳見醫學聲明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英語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簡稱HIV 又稱愛滋病毒 1 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 屬反轉錄病毒的一種 普遍認為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感染導致艾滋病 艾滋病是後天性細胞免疫功能出現缺陷而導致嚴重隨機感染及 或繼發腫瘤並致命的一種疾病 愛滋病毒起源於1920年代的非洲金沙萨 自1981年在美國被識別並發展為全球大流行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通常也俗稱為 艾滋病病毒 或 艾滋病毒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从培养的淋巴细胞出芽的HIV 1 绿色 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细胞表面的多圆颠簸代表病毒聚集的地点和病毒粒子的出芽释放 病毒分類 未分级 病毒 Virus域 核糖病毒域 Riboviria界 副核糖病毒界 Pararnavirae门 逆转录酶病毒门 Artverviricota纲 逆转录酶病毒纲 Revtraviricetes目 逆转录病毒目 Ortervirales科 逆转录病毒科 Retroviridae属 慢病毒属 Lentivirus种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种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HIV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 HIV2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作為反轉錄病毒 在感染後會整合入宿主細胞的基因組中 而目前的抗病毒治療並不能將病毒根除 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 WHO 估計 全球約有3670萬名愛滋病毒感染者 2 流行狀況最為嚴重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 其次是南亞與東南亞 成長幅度最快的地區是東亞 東歐及中亞 在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病程的一些時期 特別是早期及末期 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顆粒會存在於含有免疫細胞 血漿 淋巴液或組織液的某些體液中 如血液 精液 前列腺液 陰道分泌液 乳汁或傷口分泌液 另一方面 病毒在體外環境中極不穩定 因此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是不安全性行為 靜脈注射 輸血 分娩 哺乳等 而通常的工作 學習 社交或家庭接觸 比如完整皮膚間的接觸 共用坐便器 接觸汗液等 不會傳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與唾液或淚液的通常接觸 如社交吻禮或短暫接吻 也未有導致傳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報告 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說已感染病毒的母親 可將病毒透過先嚼過的食物 唾液內含血液 傳給孩子 3 目录 1 與愛滋病的差異 2 歷史與現狀 2 1 起源 2 2 發現 2 3 全球大流行 2 4 U U 2 5 HIV 90 90 90 2 6 阴谋论 3 生物學 3 1 演化史 3 2 結構 3 3 基因組及其表達與調控 3 4 生活史 3 5 致病機理 4 醫學 4 1 傳播途徑 4 2 預防 4 3 體徵與症狀 4 4 實驗室診斷 4 5 治療 4 6 预断 5 相關條目 6 参考文献 6 1 引用 6 2 来源 7 外部連結與愛滋病的差異 编辑雖然HIV與愛滋病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簡稱AIDS 又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常一起提到 但是兩者是不同的概念 簡單來說 HIV指的是 病毒 但是愛滋病指的是因免疫系統能力下降而出現的 感染 HIV感染者不會馬上發病 而是要呈現發病的狀況才會稱為愛滋病 4 歷史與現狀 编辑起源 编辑 病毒最早出現在1920年代的非洲金沙萨 由非洲中西部的黑猩猩傳給人類 後來愛滋病毒由此處開始蔓延全球 5 6 7 發現 编辑 艾滋病最早是於1981年在美國被識別 受到當時里根保守政府的忽視 但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以及有識的醫生與科學家的持續工作下 累積了信服性的流行病學數據 顯示艾滋病有一定的傳染性致因 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專門研究逆轉錄病毒與癌症關係的法國病毒學家吕克 蒙塔尼及其研究組於1983年首次從一位罹患晚期卡波西氏肉瘤的愛滋病人 首字縮寫LAI 的血液及淋巴結樣品中 分離到一種的新的反轉錄病毒 他們發現這種病毒不同於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 而是一種慢病毒 他們將之命名為 免疫缺陷相關病毒 Immune Deficiency Associated Virus IDAV 大西洋另一邊 蒙塔尼埃當時的合作者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美國生物醫學科學家羅伯特 加羅 Robert Gallo 及屬下也從一些細胞株系中分離到新病毒 並將之命名為 IIIB H9型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 Human T cell Leukemia Virus IIIB H9 HTLV IIIB H9 加羅小組首次於1984年在 科學 期刊發表論文 論證了這種新病毒與艾滋病的病原關係 隨後加羅前往法國 提供HTLV IIIB H9以與蒙塔尼埃的IDAV LAI 比較 結果兩株病毒是完全一樣的 本來雙方約定共同舉行新聞發布會 但已經知情的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 DHHS 部長瑪格理特 海克勒 Margaret Heckler 緊急電召加羅回國 單方面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DHHS指示加羅儘速開發在血液中檢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技術並申請專利 以方便美國的製藥公司在全球銷售這一技術 來源請求 加羅使用了這種HTLV IIIB H9病毒 法美兩國以及雙方的科學家為此有若干年的爭議與官司 一直無解 持續到1991年 雙方才達成某些程度的諒解 1986年 該病毒的名稱被統一為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以更明確的反映出病毒導致免疫缺陷而不是導致癌症的性質 全球大流行 编辑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HIV AIDS統計報告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在2004年 全球估計有四千萬人 3590至4430萬人 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相伴生存 被感染 其中五百萬人 430至640萬人 屬於新發感染病例 另外 有三百萬人 280至350萬人 死於艾滋病 這些數字並在不斷增長中 其中 東亞 東歐 中亞等地區漲幅最快 感染最嚴重的地區仍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 其次是南亞與東南亞 U U 编辑 測不到 undetectable 不具傳染力 untransmittable 8 2016年7月 由感染者與相關領域專家發起的共識聲明 有來自100個國家的760 組織認同 佐證文獻來源包含美国疾控中心 CDC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 NIH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UNAIDS 柳叶刀杂志 Lancet 中文版聲明由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翻譯 9 10 HIV 90 90 90 编辑 2014 年世界衛生組織 WHO 公布防治目標 HIV 90 90 90 2020年 90 感染者知道自己病況 90 知道病況者服用藥物 90 服用藥物者病毒量成功抑制 11 2018年荷蘭 阿姆斯特丹已達成此防治目標 數據為 94 93 95 12 2018年8月台灣的防治進度 79 87 90 13 阴谋论 编辑 主条目 感染行动和迪特里克堡 冷战時期 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 KGB 為了詆毀美國 精心策劃了一場宣傳運動 指稱HIV病毒是美國實驗室製造出來的生化武器 此假说由生物學家同時也是KGB特工的雅各布 塞加爾 英语 Jakob Segal 提出 稱愛滋病由兩種不同的病毒混合而成 14 生物學 编辑两种HIV亚型的比较 亚型 致病性 感染性 传播范围 跨物种来源HIV 1 高 高 全球 黑猩猩HIV 2 较低 低 西非 乌白眉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IV 屬於慢病毒屬 是一種潛伏期極長的逆轉錄病毒 HIV分為兩型 HIV 1與HIV 2 多數國家的HIV感染是由HIV 1造成的 並且感染HIV 1後超過90 的患者會在10 12年內發病成為艾滋病 HIV 2主要分布在西部非洲 其感染往往沒有相關的病症 演化史 编辑 HIV SIV的種系發生圖 phylogenetic tree HIV 1與HIV 2兩者都來自非洲中西部 並從靈長類動物傳到人類 HIV 1可能是從黑猩猩的猴免疫缺陷病毒跨種感染演化而來 HIV 2則可能是從幾內亞比索的烏白眉猴 Sooty Mangabey Cercocebus atys 的另一種猴免疫缺陷病毒跨種感染而來 結構 编辑 HIV的結構與生活史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直徑約120納米 呈二十面体 病毒外膜是磷脂雙分子層 來自宿主細胞 並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與gp41 gp41是跨膜蛋白 gp120位於表面 並與gp41通過非共價作用結合 向內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質 Matrix 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錐形衣殼 Capsid 衣殼在電鏡下呈高電子密度 衣殼內含有病毒的RNA基因組 酶 逆轉錄酶 整合酶 蛋白酶 以及其他來自宿主細胞的成分 如tRNAlys3 作為逆轉錄的引物 基因組及其表達與調控 编辑 病毒基因组是兩條相同的正股RNA 每條RNA长约9 2 9 8kb 兩端是長末端重複序列 long terminal repeats LTR 含顺式调控序列 控制前病毒的表达 已证明在LTR有启动子和增强子并含负调控区 LTR之間的序列編碼了至少9個蛋白 可分為三類 結構蛋白 調控蛋白 輔助蛋白 結構蛋白Gag gag基因產生55kD的蛋白p55 p55由病毒編碼的一個蛋白酶切成四個小蛋白 MA p17基質 CA p24衣殼 NC p9核衣殼 及p6 Pol Gag Pol融合蛋白是經過mRNA上一個順式調控模件 cis acting motif 導致的核糖體移位 frame shifting 事件產生 使得pol基因的閱讀框 reading frame 被使用 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是5 所以 Gag與Gag Pol產物的比率維持在20 1 融合蛋白由病毒編碼的一個蛋白酶切為四個小蛋白 Pro p10蛋白酶 RT p50逆轉錄酶 RNase H p15 RNA酶H 及IN p31整合酶 Env Env起先是160kD的蛋白 在高爾基體中經糖基化 在天冬酰胺上被加上25至30個複雜的N連糖鏈 成為gp160 這個糖基化過程對感染性是必要的 之後 宿主細胞的一個蛋白酶將gp160切為gp41與gp120 dd 調控蛋白Tat Tat是一抗终止蛋白 可以促使HIV的基因呈有效表达 它作用机制是使RNA pol II在经过转录终止点的时候能够继续转录 避免HIV基因组过早的停止转录过程 15 Rev dd dd dd 輔助蛋白Vpu Vpr Vif Nef dd dd dd 生活史 编辑 一个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顆粒從被感染的免疫細胞中出芽釋放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多種細胞 包括CD4陽性輔助T細胞與巨噬細胞等在表面表達CD4分子的細胞 病毒進入輔助T細胞或巨噬細胞不僅僅是透過病毒顆粒被膜的糖蛋白gp120與被感染細胞的CD4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來介導 而是同時需要宿主細胞表面的趨化因子受體來作為協同受體 嗜M 巨噬細胞 型 macrophage M tropic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或稱做 非合胞誘導型株 non syncitia inducing strains NSI 利用乙類趨化因子 beta chemokine 受體CCR5進入細胞 因而可以在巨噬細胞與CD4陽性輔助T細胞中複製 嗜T型 T cell T tropic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或稱做 合胞誘導型株 syncitia inducing strains SI 使用甲種趨化因子 alpha chemokine 受體 因為主要在CD4陽性輔助T細胞中複製 儘管也可以在巨噬細胞中複製 僅使用CCR5受體進入細胞的病毒 稱為R5 僅使用CXCR4受體的 稱為X4 兩者都使用的 則稱為X4R5 當然根據協同受體分型並不一定區分病毒的實際細胞嗜性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也可感染樹狀細胞 糖蛋白gp120與其協同受體及CD4分子的相互作用 引發gp120蛋白構象的改變 從而將跨膜糖蛋白gp41原本深埋的部份曝露 進而使gp120的V3環接近協同受體 然後gp41導致病毒被膜與靶細胞膜的融合 使病毒核衣殼進入細胞 gp41導致細胞膜融合的具體機制仍未明瞭 有些人群對HIV有較高的抵抗力 但並不是完全抵抗 是因為他們的細胞缺少HIV進入細胞的一個協同受體 co receptor 這個協同受體是趨化因子受體CCR5 他們的CCR5基因有一段長為32鹼基對的缺失 deletion 造成產物蛋白嚴重截斷 truncated 不能在細胞表面探測到 這些人主要分布在歐洲 也有分布在中東及印度次大陸 HIV作為病毒 必須進入細胞才能繼續其生活史 整合 複製 釋出 及感染史 病毒透過其表面的gp120糖蛋白與靶細胞表面的細胞分化抗原 或稱分化簇 CD4分子作用 與靶細胞的細胞膜融合並進入細胞 這個過程需要靶細胞表面的一個七次跨膜的G蛋白耦聯受體 目前發現的主要為趨化因子受體CCR5 嗜M的病毒株 及CXCR4 嗜T的病毒株 具有該CCR5缺失的人 因為細胞表面不表達CCR5 使部分HIV不能進入並感染這類細胞 但HIV可以透過其他協同受體感染這類細胞 或者其他類型的細胞不需要此CCR5就可以被感染 所以這些人並不能完全抵抗HIV 事實上 已有該CCR5缺失的純合個體感染HIV的病例報告 病毒核衣殼一旦進入細胞 病毒的逆轉錄酶就將病毒的單鏈正意RNA從病毒蛋白上釋放 並根據正意RNA逆轉錄生成反意互補DNA cDNA 這個反轉錄過程非常容易出錯 因此這是病毒進行突變 如 獲得抗藥性 的重要步驟 然後 根據cDNA合成雙鏈的病毒DNA vDNA 新的病毒DNA被轉運到細胞核中 並由病毒的整合酶將其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組上 這樣 病毒完成感染開始進入潛伏期 要啟動病毒 細胞中需要存在一些轉錄因子 最重要的一種叫做NF kB 存在於所有被啟動的T細胞中 這就意味著 最容易被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殺死的細胞 恰恰是那些正在參與感染作戰的細胞 致病機理 编辑 HIV选择性地侵犯带有CD4分子的細胞 主要有T4淋巴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等 细胞表面CD4分子是HIV受体 透過HIV囊膜蛋白gp120与细胞膜上CD4结合后由gp41介导使毒穿入易感细胞内 造成细胞破坏 gp120是HIV病毒的衣壳蛋白 由基因env编码 其分子量为120KD 在病毒侵入人体T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存在游离态的形式 透過一种类似于超抗原作用的途径 在体内非特异性地啟動一些主要的免疫细胞 从而大大增强了HIV对人体的危害作用 在HIV侵入人体的过程中 表达在病毒表面的gp120使HIV病毒轻易地结合于特定的T淋巴细胞上 然后透過病毒蛋白外壳与T细胞膜的融合 从而达到浸染T细胞的目的 此外 游离于体内的gp120透過其特殊的超抗原作用啟動过量的T细胞 并且刺激体内其他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 大大降低了人体的免疫功能 现在有关gp120的研究正逐步深入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gp120会成为AIDS免疫治疗中的靶分子 艾滋病病毒难以对付的原因有几个 第一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RNA病毒 它会使用逆转录酶把RNA整合到细胞的DNA中 只是RNA整合到DNA中 并非病毒本身 在此之间 它有大量突变的机会 因此 病毒很快会对疗法产生抵抗力 第二 通常认为的艾滋病病毒是T细胞杀手的想法是不正確的 如果艾滋病病毒是杀手病毒的话 它很快就会死亡 因为没有更多的时间感染新的感染者 通常 艾滋病病毒都会在人体存活数年 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透過性行为或血液交换进行传播 它把自己整合在寄主细胞的DNA中 保持数年的休眠状态 免疫系统不会对其作出反應 因为它只是DNA片段 当细胞分裂和复制的时候 病毒被一起复制 数年后 病毒会变得活跃起来 夺取对细胞的控制和开始复制 在近几年 那种CD4 T细胞是直接由于HIV感染而减少的观念也受到质疑 艾滋病病毒的蛋白质糖衣受到病毒微粒的驱动 使得血液中充满这些蛋白质 它会粘住CD4 T细胞 把它们黏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 这些细胞被免疫系统识别 并引起免疫反应 使得免疫系统杀死自己的CD4 T细胞 醫學 编辑估計通過各種感染途徑 單次行為 獲得HIV病毒風險機率 以美國為例 16 感染途徑 估計感染幾率輸血 90 17 分娩 傳給胎兒 25 18 注射性毒品使用共用針頭 0 67 19 经皮针扎 0 30 20 肛交受方 0 50 21 22 肛交插入者 0 065 21 22 陰莖陰道交媾女方 0 10 21 22 23 陰莖陰道交媾男方 0 05 21 22 口交接受者 0 01 22 口交插入者 0 005 22 假設未使用安全套 資料指的口交是男性作出的傳播途徑 编辑 愛滋病毒是透過交換體液來傳播的 具體是指 血液 直肠液 英語 rectal fluid 精液 预射精液 陰道分泌液 母乳最常見的傳染途徑是 進行陰道或肛門性交 共用沾污了的針筒 受病毒感染的母親傳播給嬰兒 懷孕 分娩或哺乳 24 相反 以下途徑不傳播病毒 空氣 昆蟲 唾液 淚 汗液 25 預防 编辑 正確的避孕套可大幅降低感染HIV的機率 但亦非天衣無縫 暴露愛滋病毒 後 預防性投藥 Post Exposure Prophylaxis PEP 暴露於感染風險後 如發生危險性行為 針扎或其他血液體液交換接觸 72小時内服用抗愛滋病毒藥物 每次療程28天 可有效降低愛滋病毒感染機率 26 治療作為預防 Treatment as Prevention 已感染者服用愛滋病藥物對預防傳播的效果極佳 血清相異伴侶中之血清陽性一方可經由穩定服藥 避免將病毒傳染給陰性之一方 27 暴露愛滋病毒 前 預防性投藥 Pre 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 於暴露愛滋病毒之風險行為前使用抗愛滋病毒藥物也可大幅減少服用期間的感染機率 28 目前針對PrEP的藥物 僅有舒發泰一款 分為每日服用 daily 或有可能感染前先服用 event driven 針對愛滋病毒血清相異伴侶而言 陰性之一方若每日服用 其避免感染愛滋病毒的效果可達100 29 30 體徵與症狀 编辑 通常是發生伺機性感染的疾病 如卡波西氏肉瘤 肺囊蟲肺炎 才被發現 此外還會出現體重急遽減輕 持續發燒 淋巴腺腫大等症狀 會入侵人類免疫細胞並加以破壞 實驗室診斷 编辑 實驗室檢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主要分成兩階段 第一階為篩檢法 利用酵素免疫法 Enzyme immunoassay EIA 微粒凝集法 Paraticle agglutination 或快速篩檢法 Rapid test 做初步檢測 因偽陽性率甚高 因此若篩檢為陽性時應再以第二階段的確認試驗做確診 確認試驗主要有西方墨點法 Western blot 核酸分析法 Nucleic Acid Testing NAT 和p24抗原中和試驗 Neutralization test 其中 酵素免疫法 Enzyme immunoassay EIA 目前已發展到能同時檢測抗體和病毒p24抗原的第四代檢驗試藥 即疾病管制署所稱的愛滋抗原 抗體複合型檢測 HIV antibody and antigen combination assay 篩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能大幅縮短空窗期至一到二星期 在台灣 使用複合型檢驗法的實驗室於2012年已經達56 3 之多 若非使用愛滋抗原 抗體複合型檢測法來檢驗是否感染愛滋病毒 則需等到抗體產生後才能經由篩檢法驗出 感染至抗體產生的期間稱作空窗期 平均約是二到八週 0 1 以下比例的少數人會大於這個時間 目前國際間的共識約是十二週 或是可以使用RT PCR等方式檢測血中是否帶有病毒的RNA DNA作為診斷 此方法的空窗期約七至十四天 一般建議為二十八天 但是費用較為昂貴 治療 编辑 今天病人通过服用不同的药物攻击在不同的阶段艾滋病病毒 这些药物包括 抑制蛋白酶抑制艾滋病病毒活动所需要的蛋白酶的活动 通常也可以用来抑制复制活动 如Saquinavir Indinavir Ritonavir Kaletra Nelfinavir等藥物 抑制逆转录酶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RTIs 抑制逆转录酶的活动 逆转录酶是艾滋病病毒用于复制的酶 缺乏这种酶可以阻止艾滋病病毒建立RNA和DNA 它有三种形式 非核苷酸反转录酶抑制剂如Nevirapine Efavirenz等藥物 核苷酸反转录酶抑制剂如齐多夫定 AZT 司它夫定Stavudine d4T Didanosine ddI Zalcitabine ddC 拉米夫定3TC Abacavir AZT 3TC 抑制进入的药物抑制艾滋病通过溶解寄主细胞的膜进入细胞内 建立对HIV疗法的课题面临很多困难 每一种有效的药物都有副作用 通常是严重的或是致命的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严重的恶心 腹泻 肝臟的损毁和衰竭 黄疸 高血脂 糖尿病 脂肪組織移位 貧血 腎結石 致命的副作用包含史蒂芬斯 強森症候群 猛暴性肝炎 胰臟炎 乳酸血症 每一种疗法都要求经常性的血液检查以确定疗效和肝脏功能 目前台灣單藥錠 Single Tablet Regimens 抗愛滋病毒藥物組合 31 舒發錠 亞翠佩 Atripla Tenofovir 惠立妥 Emtricitabine 類似速汰滋 Efavirenz 希寧 32 康普萊 Complera 三恩美 Triumeq 安以斯 Odefsey 吉他韋 Biktarvy 预断 编辑 如果不进行治疗 根据HIV不同亚型 感染艾滋病毒后的的净存活时间平均为9至11年 而诊断为AIDS之后 如果在资源受限导致无法治疗的情况下 根据不同的研究表明 平均存活时间在6至19个月之间 而在医疗资源充足的地区 用高效抗逆转录药物 HAART 的作为有效治疗手段治疗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 可以让死亡率减少80 并能将新诊断出的HIV感染者的寿命延长最少30年 随着新的治疗办法不断被研发出来 并且由于HIV持续演化出对这些药物的抗性 对于存活时间的估计可能继续改变 如果没有抗逆转录疗法 患者通常在病情诊断为已发展成AIDS后1年死亡 大多数患者因为免疫系统的持续失效而死于机会性感染或者恶性肿瘤 临床疾病的发病率因为个体的不同而呈现巨大差异 已有研究表明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宿主的易感染性和免疫功能 保健措施和交叉感染 以及特定病毒品种的影响 相關條目 编辑艾滋病重估运动 愛滋病 AIDS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愛滋病毒與愛滋病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19 07 26 2020 01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07 世界愛滋病日 WHO 全球逾3千萬人感染 新頭殼 Newtalk 2017 11 30 2021 12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07 中文 臺灣 HIV can be passed to babies in pre chewed food Reuters 2008 02 06 2021 12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27 英语 風傳媒 他一出生就染上HIV 卻生了3個健康的小孩 2015 09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07 艾滋病 零号病人 污名洗脱 科学家确定病毒起源于刚果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4日 艾滋病大流行揭秘 源自同一祖先进化不到100年 2017 11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08 研究 愛滋源於剛果 金 首都 文匯報 2017 11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8 Prevention Access Compaign U U United States Prevention Access Campaign 2018 11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10 英语 網軟股份有限公司 www intersoft com tw U U共識聲明 測不到 不具傳染力 露德協會 網軟架站軟體 NPOWEB 2018 11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07 露德協會 U U共識常見問題集 露德協會 2018 11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1 28 中文 臺灣 愛滋防治宣導 財團法人台灣紅絲帶基金會 篩檢諮詢 www taiwanaids org tw 2018 11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07 中文 臺灣 AIDS 2018 阿姆斯特丹如何利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提前達成 90 90 90 目標 財團法人台灣關愛基金會 www twhhf org 2018 11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07 中文 臺灣 莊苹 90 90 90 從第24屆世界愛滋大會談起 Hornet 2018 08 09 2018 12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07 中文 繁體 法新社 川普息怒 假新聞早存在數世紀 中央廣播電臺 2018 07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1 中文 臺灣 第三部分 生物化学 贺银成2013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 中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2 280 ISBN 978 7 5124 0656 8 中文 简体 Smith DK Grohskopf LA Black RJ et al Antiretroviral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After Sexual Injection Drug Use or Other Non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in the United States MMWR 2005 54 RR02 1 20 2009 03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4 02 Donegan E Stuart M Niland J C Sacks H S Azen S P Dietrich S L Faucett C Fletcher M A Kleinman S H Infection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 1 among recipients of antibody positive blood donation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90 11 15 113 10 733 739 2021 12 07 ISSN 0003 4819 PMID 2240875 doi 10 7326 0003 4819 113 10 7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12 Coovadia H Antiretroviral agents how best to protect infants from HIV and save their mothers from AIDS N Engl J Med 2004 351 3 289 292 PMID 15247337 doi 10 1056 NEJMe048128 Kaplan E H Heimer R HIV incidence among New Haven needle exchange participants updated estimates from syringe tracking and testing data 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 and Human Retrovirology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Retrovirology Association 1995 10 01 10 2 175 176 2021 12 07 ISSN 1077 9450 PMID 7552482 doi 10 1097 00042560 199510020 00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15 Bell D M Occupational risk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in healthcare workers an overview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997 05 19 102 5B 9 15 2021 12 07 ISSN 0002 9343 PMID 9845490 doi 10 1016 s0002 9343 97 89441 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2 21 0 21 1 21 2 21 3 Comparison of female to male and male to female transmission of HIV in 563 stable couples European Study Group on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1992 03 28 304 6830 809 813 2021 12 07 ISSN 0959 8138 PMC 1881672 PMID 1392708 doi 10 1136 bmj 304 6830 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20 22 0 22 1 22 2 22 3 22 4 22 5 Varghese Beens Maher Julie E Peterman Thomas A Branson Bernard M Steketee Richard W Reducing the risk of sexual HIV transmission quantifying the per act risk for HIV on the basis of choice of partner sex act and condom use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2002 01 29 1 38 43 2021 12 07 ISSN 0148 5717 PMID 11773877 doi 10 1097 00007435 200201000 00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02 Leynaert B Downs A M de Vincenzi I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variability of infectivity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infection European Study Group on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98 07 01 148 1 88 96 2021 12 07 ISSN 0002 9262 PMID 9663408 doi 10 1093 oxfordjournals aje a0095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4 HIV Transmissio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0 06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12 29 How Is HIV Transmitte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IV gov June 24 2019 2020 06 17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暴露愛滋病毒 後 預防性投藥Q amp A 2018 05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5 21 Rodger Alison J Cambiano Valentina Bruun Tina Vernazza Pietro Collins Simon van Lunzen Jan Corbelli Giulio Maria Estrada Vicente Geretti Anna Maria Sexual Activity Without Condoms and Risk of HIV Transmission in Serodifferent Couples When the HIV Positive Partner Is Using Suppress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JAMA 2016 07 12 316 2 171 2022 05 29 ISSN 0098 7484 doi 10 1001 jama 2016 51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02 英语 台灣愛滋病學會 臺灣暴露前口服預防性投藥使用指引 PDF 第二版 2018 03 22 2018 05 21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9 02 22 Molina Jean Michel Charreau Isabelle Spire Bruno Cotte Laurent Chas Julie Capitant Catherine Tremblay Cecile Rojas Castro Daniela Cua Eric Efficacy safety and effect on sexual behaviour of on demand pre 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HIV in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HIV 2017 09 4 9 e402 e410 2021 12 07 doi 10 1016 S2352 3018 17 30089 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01 英语 Tan Darrell Hoi San PrEP on demand or every day The Lancet HIV 2017 09 4 9 e379 e380 2021 12 07 doi 10 1016 S2352 3018 17 30088 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12 英语 許瑋婷 劉旺達 蔡宛臻 洪健清 臺灣現有單藥錠 Single Tablet Regimens 抗愛滋病毒藥物組合的介紹 PDF 愛之關懷 2017 100 2018 11 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2 07 羅一鈞 心之谷 將於今年3月增列的第一線用藥 Atripla 舒發錠 心之谷 2014 01 21 2018 11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07 来源 编辑 英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在艾滋病首次報告二十週年紀念時的專題報告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June 1 2001 Vol 50 No 21 加拿大艾滋病的早期歷史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發現歷史 A History of HIV Discover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路克 蒙塔尼埃 Luc Montagnier 科學 Volume 298 Number 5599 Issue of 29 Nov 2002 pp 1727 1728 美國科學促進會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的早期時代 The Early Years of HIV AID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羅伯特 加羅 Robert Gallo 科學 Volume 298 Number 5599 Issue of 29 Nov 2002 pp 1728 1730 美國科學促進會 中文默克診療手冊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香港愛滋病網上辦公室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编辑微生物免疫學 Retroviridae 反轉錄病毒科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amp oldid 7490852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