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下大甲溪橋

台鐵下大甲溪橋是位於台灣台中市大甲溪上的一座鐵路橋樑,連接台中市大甲區大甲車站清水區臺中港車站,1987年於舊橋上游側重建新橋[3][4]

下大甲溪橋
海線鐵路下大甲溪橋
坐标24°19′02″N 120°36′25″E / 24.317331°N 120.606812°E / 24.317331; 120.606812坐标24°19′02″N 120°36′25″E / 24.317331°N 120.606812°E / 24.317331; 120.606812
承載台鐵海線鐵路
跨越大甲溪
地點 中華民國臺灣台中市大甲區清水區
官方名稱下大甲溪橋[1]
维护单位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上游桥梁大甲溪橋(國道3號
下游桥梁大甲溪橋(台1線
设计参数
桥型上部結構:下承式預力混凝土
下部結構:雙圓柱懸臂式RC橋墩、沉箱基礎
全长1,252.0米(4,108英尺)[2]
宽度雙線橋梁
最大跨度32.1米(105英尺)
橋墩数38
历史
施工單位第一代橋:久米組、住吉組
第二代橋:(不詳)
开工日第一代橋:1920年6月15日
第二代橋:(不詳)
完工日第一代橋:1921年7月10日
第二代橋:1987年
总造价新台幣 4億4,415萬元[2]
开通日第一代橋:1922年10月11日
第二代橋:1987年6月30日
關閉日第一代橋:1987年6月30日
地圖

沿革與設計 编辑

第一代橋 编辑

台灣日治時期海線鐵路大甲站至甲南站(今台中港車站)間「下大甲溪橋」設計為鐵公路共用橋[5],1920年6月15日動工興建,設南、北兩工區,分別由久米組與住吉組承包[6][7],全長1,214.5公尺[8],計61橋孔,每孔跨度19.2公尺[1],上部結構採上承式鋼鈑梁,下部橋墩為混凝土與砌石[6],工程中數度遭遇洪水,終在1921年7月10完工,後續辦理鐵路橋鋼鈑梁架設工程[9],並隨海線鐵路於隔年(1922年)10月11日全線通車一併啟用[10]。而緊鄰鐵路橋西側(下游側)的公路橋橋面則在1933年完成,路寬5.5公尺[8][11],為縱貫道路(台1線的前身)第一代大甲溪橋。

災害 编辑

改良 编辑

  • 1955年8月20日下午,封鎖橋梁,抽換鋼鈑梁1孔,橋梁封鎖期間,南下與北上列車均行駛至本橋兩端,乘客下車徒步至另一端,接駁另一列車續行[17]
  • 1956年3月14日至15日止,每日8時30分至12時封鎖本橋,抽換第59孔與第60孔鋼鈑梁[18]
  • 1963年11月17日至19日,每日7時至10時20分封鎖本橋,將舊鋼鈑梁汰換為KS-15級新鋼鈑梁,封鎖時段內列車於兩端車站折返行駛[19][20][21]

第一代橋雙線化 编辑

本橋之公路橋面於1975年8月26日因公路改線而停用[22],恰好臺灣鐵路管理局1974年起辦理「改善瓶頸區間雙軌工程」(計七區間),大甲~甲南(今台中港站)間路段包含本橋為其中一個區間[23],故該局順勢將本橋原公路橋面改建,鋪設第2線鐵路,於1977年3月完成本橋雙線化[10][20]

電氣化 编辑

1978年6月1日,包含本橋在內的海線鐵路完成電氣化接電試車,本橋增設電車線電桿等設備[24],同年6月7日通車營運[25]

斷橋 编辑

  • 1982年8月10日清晨,因西仕颱風過境,山洪暴發,6時45分北上3002次柴油對號特快DR2700型台中花蓮)行經本橋時,司機員劉邦松發現列車有跳動不穩現象,於駛抵大甲站時立即通報;另7時20分本橋西正線已略傾,但北上306次普通車於橋上東正線一度停車後,以極慢車速冒險通過,至8時15分本橋第45號橋墩遭洪水沖垮,鋼梁落水,交通中斷。斷橋後除了台中工務段與台中運務段人員至現場勘查以外,台鐵局局長董萍亦率領工務處處長張金波及橋隧科科長抵現場勘災[26]。本橋經台鐵局搶修,於當年9月21日下午3時起恢復通車[27]
  • 1985年8月23日,因尼爾森颱風過境帶來豪雨致洪水來襲,下午5時30分本橋第47、48號橋墩傾斜,被道班工許金爐、黃秋霖發現,即通報封鎖路線,下午6時50分該二橋墩遭洪水沖倒,4座鋼梁落橋,交通中斷。斷橋後台鐵局局長卜元禮由台中工務段段長莊永和陪同至現場勘災[28][29]。本橋之後由台鐵局與榮工處搶修,於同年9月15日恢復行車[30]

第二代橋(現役) 编辑

截止1980年代時期,多數臺灣鐵路橋梁仍係建造於台灣日治時期,許多已不符設計或載重標準,加以長年受河流沖刷,使橋墩覆土更淺,危及橋梁與行車安全,甚而發生橋梁遭洪水沖毀導致路線中斷之事故[2][31],因此,台鐵局決定改建這些老舊橋梁。該局計畫重建的橋梁,除了已完成重建者[註 1]之外,計羅列出29座橋梁,分別納入「五大橋梁重建工程」及「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兩項計畫[2]。其中下大甲溪橋的改建,屬於「五大橋梁重建工程」項目。

第二代新橋建造於第一代橋上游側約20公尺處,複線鐵路橋,下部結構為雙圓柱懸臂式RC橋墩、橢圓形沉箱基礎,而上部結構則是下承式U型(半穿式)預力混凝土梁橋,全長1,252公尺,計39孔,每孔跨徑32.1公尺,於1987年6月30日完工通車[2][3](鋪設傳統道碴式軌道)。

二代橋通車後,一代橋停用拆除,截至2014年止,一代橋尚遺留橋台與少數橋墩殘跡[34]

相關條目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當時沒有納入重建計畫的老舊橋梁,舉例如下:
    • 已在日本時代後期重建者,例如配合民雄車站嘉義車站複線工程,於1941年完工的第二代牛稠溪橋[32]
    • 已配合戰後美援時期重建者,例如1953年竣工通車的第二代臺鐵曾文溪橋
    • 已列入其他鐵路擴建複線計畫而重建者,例如配合高屏鐵路擴建雙軌工程,於1987年6月17日完工通車的新高屏溪橋[33]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灣鐵路路線圖(西線)》. 1965年5月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壽俊仁 (编). 《臺灣鐵路百週年紀念》. 臺灣鐵路管理局. 1987年6月9日: 頁264~271 (中文(臺灣)).  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 臺灣記憶。
  3. ^ 3.0 3.1 中華民國交通部. 中華民國78年《交通年鑑》. 臺北市. 1990年10月10日: 頁383 (中文(臺灣)). 
  4. ^ 臺灣省政府:《臺灣省交通建設 Taiwan Comunications From 1984~1989 R. O. C.》,1990年,頁84。(繁體中文)
  5. ^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廿四年報(大正十一年度)》.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1923年12月17日: 頁61–62 [2020年3月31日]. (原始内容于2021年11月21日) (日语). 
  6. ^ 6.0 6.1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廿二年報(大正九年度)》.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1921年12月30日: 頁61~62 [2020年3月31日]. (原始内容于2021年2月10日) (日语). 
  7. ^ 大甲溪鐵橋工事 久米組住吉組請負 苦力賃は二圓前後〉,《臺灣日日新報》第7558號,1921年6月19日2版。(日語)
  8. ^ 8.0 8.1 近藤泰夫,〈臺灣の道路[附]廣東の道路〉. 《セメントコンクリート道路》No.57. 大阪市: 日本ポルトランドセメント同業會. 1939-10-25 (日语). 
  9. ^ 海岸線工程〉,《臺灣日日新報》第7712號,1921年11月20日2版。(日語)
  10. ^ 10.0 10.1 〈海線(竹南-彰化)〉. 《臺灣驛站之旅》網站. 2004-2018年. (原始内容于2021-02-10) (中文(臺灣)). 
  11. ^ 臺中州:《臺中州要覽》,臺中市,1933年12月26日,頁116。(日語)
  12. ^ 〈中部豪雨各溪漲水 大甲溪鐵橋脚傾斜 南北交通杜絕〉,《臺灣日日新報》第12649號,1935年6月18日漢文8版。(繁體中文)
  13. ^ 照片〈歪曲した大甲溪鐵橋〉,《臺灣日日新報》第12651號,1935年6月20日夕刊4版。(日語)
  14. ^ 海岸線が不通 大甲溪鐵橋の橋脚 下流へ二米も傾斜 當分列車の全通は不可能〉,《臺灣日日新報》第12649號,1935年6月18日夕刊2版。(日語)
  15. ^ 二十六日から縱貫線完通 曲つた大甲溪鐵橋 應急工作が進んで〉,《臺灣日日新報》第12655號,1935年6月24日7版。(日語)
  16. ^ 〈鐵路大甲溪橋修復 台北台中之間 行駛對號快車〉,《聯合報》,1960年8月11日2版。(繁體中文)
  17. ^ 〈抽換鋼樑 大甲甲南間 行車有變更〉. 《民聲日報》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數位典藏服務網). 1955年8月20日4版 [2022年7月17日]. (原始内容于2022年7月17日) (中文(臺灣)). 
  18. ^ 〈縱貫線大甲溪橋 明抽換鋼梁 明後天局部封鎖〉,《聯合報》,1956年3月13日3版。(繁體中文)
  19. ^ 中華民國交通部交通研究所. 中華民國39年~49年合編本《交通年鑑》. 臺北市. 1962年 (中文(臺灣)). 
  20. ^ 20.0 20.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交通篇(第一冊). 南投縣. 1993年1月15日: 頁310~314 (中文(臺灣)). 
  21. ^ 〈大甲溪橋需抽換鋼樑 鐵路大甲甲南段 明定時封鎖三天〉,《徵信新聞報》,1963年11月16日2版。(繁體中文)
  22. ^ 〈西部幹線大甲溪橋定廿六日完工通車 下月開始征車輛過橋費〉,《聯合報》,1975年8月17日2版。(繁體中文)
  23. ^ 中華民國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華民國63年《交通年鑑》,臺北市,1975年7月,頁152。(繁體中文)
  24. ^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大事紀要〉,中華民國67年《臺灣鐵路統計年報》 (报告). 國家圖書館 政府統計資訊網: 頁272. 1979年6月 [2022-07-17]. (原始内容于2022-07-09) (中文(臺灣)). 
  25. ^ 台灣鐵路管理局:《中國鐵路創建百年史》,臺北市,1981年6月9日,頁241。(繁體中文)
  26. ^ 〈大甲溪鐵橋橋墩遭山洪沖垮 南北海線鐵路交通被迫中斷〉,《中國時報》,1982年8月11日3版。(繁體中文)
  27. ^ 〈大甲溪橋修復 今天恢復通車〉,《中國時報》,1982年9月21日2版。(繁體中文)
  28. ^ 海線下大甲溪橋沖毀 約需一月始能修復〉,《聯合報》,1985年8月24日3版。(繁體中文)
  29. ^ 〈大甲溪橋墩遭山洪沖垮 海線鐵路交通完全中斷〉,《中國時報》,1985年8月25日3版。(繁體中文)
  30. ^ 〈下大甲溪橋墩修復 海線火車恢復行駛〉,《聯合報》,1985年9月16日5版。(繁體中文)
  31. ^ 〈輕颱芙瑞達夾帶豪雨 掠過台灣北部 頭前溪鐵路橋墩沖毀 縱貫鐵路中斷〉,《聯合報》,1984年8月8日5版。(繁體中文)
  32. ^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昭和十六年度年報》,(出版地不詳),1941年,頁102。(日語)
  33. ^ 〈高屏溪鐵路橋今啟用〉,《中國時報》,1987年6月17日6版。(繁體中文)
  34. ^ 高鐵HSR. 〈大甲的舊線三部曲---台1大甲溪橋舊線初訪,甲南舊線再訪〉. 「HSR on Highway」網誌. 2014年1月24日. (原始内容于2021年2月10日) (中文(臺灣)). 

下大甲溪橋, 关于臺灣鐵路舊山線跨越大甲溪的橋梁, 请见, 大甲溪鐵橋, 台鐵是位於台灣台中市大甲溪上的一座鐵路橋樑, 連接台中市大甲區大甲車站與清水區臺中港車站, 1987年於舊橋上游側重建新橋, 海線鐵路坐标24, 317331, 606812, 317331, 606812, 坐标, 317331, 606812, 317331, 606812承載台鐵海線鐵路跨越大甲溪地點, 中華民國, 臺灣, 台中市大甲區與清水區官方名稱, 维护单位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上游桥梁大甲溪橋, 國道3號, 下游桥梁大甲溪橋, 台. 关于臺灣鐵路舊山線跨越大甲溪的橋梁 请见 大甲溪鐵橋 台鐵下大甲溪橋是位於台灣台中市大甲溪上的一座鐵路橋樑 連接台中市大甲區大甲車站與清水區臺中港車站 1987年於舊橋上游側重建新橋 3 4 下大甲溪橋海線鐵路下大甲溪橋坐标24 19 02 N 120 36 25 E 24 317331 N 120 606812 E 24 317331 120 606812 坐标 24 19 02 N 120 36 25 E 24 317331 N 120 606812 E 24 317331 120 606812承載台鐵海線鐵路跨越大甲溪地點 中華民國 臺灣 台中市大甲區與清水區官方名稱下大甲溪橋 1 维护单位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上游桥梁大甲溪橋 國道3號 下游桥梁大甲溪橋 台1線 设计参数桥型上部結構 下承式預力混凝土梁下部結構 雙圓柱懸臂式RC橋墩 沉箱基礎全长1 252 0米 4 108英尺 2 宽度雙線橋梁最大跨度32 1米 105英尺 橋墩数38历史施工單位第一代橋 久米組 住吉組 第二代橋 不詳 开工日第一代橋 1920年6月15日 第二代橋 不詳 完工日第一代橋 1921年7月10日 第二代橋 1987年总造价新台幣 4億4 415萬元 2 开通日第一代橋 1922年10月11日第二代橋 1987年6月30日關閉日第一代橋 1987年6月30日地圖 目录 1 沿革與設計 1 1 第一代橋 1 1 1 災害 1 1 2 改良 1 2 第一代橋雙線化 1 2 1 電氣化 1 2 2 斷橋 1 3 第二代橋 現役 2 相關條目 3 註釋 4 參考文獻沿革與設計 编辑第一代橋 编辑 台灣日治時期海線鐵路大甲站至甲南站 今台中港車站 間 下大甲溪橋 設計為鐵公路共用橋 5 1920年6月15日動工興建 設南 北兩工區 分別由久米組與住吉組承包 6 7 全長1 214 5公尺 8 計61橋孔 每孔跨度19 2公尺 1 上部結構採上承式鋼鈑梁 下部橋墩為混凝土與砌石 6 工程中數度遭遇洪水 終在1921年7月10完工 後續辦理鐵路橋鋼鈑梁架設工程 9 並隨海線鐵路於隔年 1922年 10月11日全線通車一併啟用 10 而緊鄰鐵路橋西側 下游側 的公路橋橋面則在1933年完成 路寬5 5公尺 8 11 為縱貫道路 台1線的前身 第一代大甲溪橋 災害 编辑 1935年6月17日上午8時左右 受豪雨溪水暴漲影響 一代橋第54號橋墩傾斜 列車改為鐵橋兩端車站到發 旅客以步行接駁 12 13 由於當年4月21日台灣發生新竹 台中大地震導致山線鐵路受損尚未修復 而今次海線鐵路亦不通 已無替代鐵路輸運 使台灣中 北部之間國有官線鐵道交通完全斷絕 14 之後本橋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搶修 於同年6月26日修復通車 15 1960年8月1日 台灣中部受颱風雪莉帶來豪雨引起八一水災 第一代橋遭洪水沖毀 經臺灣鐵路管理局連日搶修 於同月10日上午10時修復通車 16 改良 编辑 1955年8月20日下午 封鎖橋梁 抽換鋼鈑梁1孔 橋梁封鎖期間 南下與北上列車均行駛至本橋兩端 乘客下車徒步至另一端 接駁另一列車續行 17 1956年3月14日至15日止 每日8時30分至12時封鎖本橋 抽換第59孔與第60孔鋼鈑梁 18 1963年11月17日至19日 每日7時至10時20分封鎖本橋 將舊鋼鈑梁汰換為KS 15級新鋼鈑梁 封鎖時段內列車於兩端車站折返行駛 19 20 21 第一代橋雙線化 编辑 本橋之公路橋面於1975年8月26日因公路改線而停用 22 恰好臺灣鐵路管理局1974年起辦理 改善瓶頸區間雙軌工程 計七區間 大甲 甲南 今台中港站 間路段包含本橋為其中一個區間 23 故該局順勢將本橋原公路橋面改建 鋪設第2線鐵路 於1977年3月完成本橋雙線化 10 20 電氣化 编辑 1978年6月1日 包含本橋在內的海線鐵路完成電氣化接電試車 本橋增設電車線電桿等設備 24 同年6月7日通車營運 25 斷橋 编辑 1982年8月10日清晨 因西仕颱風過境 山洪暴發 6時45分北上3002次柴油對號特快 DR2700型 台中往花蓮 行經本橋時 司機員劉邦松發現列車有跳動不穩現象 於駛抵大甲站時立即通報 另7時20分本橋西正線已略傾 但北上306次普通車於橋上東正線一度停車後 以極慢車速冒險通過 至8時15分本橋第45號橋墩遭洪水沖垮 鋼梁落水 交通中斷 斷橋後除了台中工務段與台中運務段人員至現場勘查以外 台鐵局局長董萍亦率領工務處處長張金波及橋隧科科長抵現場勘災 26 本橋經台鐵局搶修 於當年9月21日下午3時起恢復通車 27 1985年8月23日 因尼爾森颱風過境帶來豪雨致洪水來襲 下午5時30分本橋第47 48號橋墩傾斜 被道班工許金爐 黃秋霖發現 即通報封鎖路線 下午6時50分該二橋墩遭洪水沖倒 4座鋼梁落橋 交通中斷 斷橋後台鐵局局長卜元禮由台中工務段段長莊永和陪同至現場勘災 28 29 本橋之後由台鐵局與榮工處搶修 於同年9月15日恢復行車 30 第二代橋 現役 编辑 截止1980年代時期 多數臺灣鐵路橋梁仍係建造於台灣日治時期 許多已不符設計或載重標準 加以長年受河流沖刷 使橋墩覆土更淺 危及橋梁與行車安全 甚而發生橋梁遭洪水沖毀導致路線中斷之事故 2 31 因此 台鐵局決定改建這些老舊橋梁 該局計畫重建的橋梁 除了已完成重建者 註 1 之外 計羅列出29座橋梁 分別納入 五大橋梁重建工程 及 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 兩項計畫 2 其中下大甲溪橋的改建 屬於 五大橋梁重建工程 項目 第二代新橋建造於第一代橋上游側約20公尺處 複線鐵路橋 下部結構為雙圓柱懸臂式RC橋墩 橢圓形沉箱基礎 而上部結構則是下承式U型 半穿式 預力混凝土梁橋 全長1 252公尺 計39孔 每孔跨徑32 1公尺 於1987年6月30日完工通車 2 3 鋪設傳統道碴式軌道 二代橋通車後 一代橋停用拆除 截至2014年止 一代橋尚遺留橋台與少數橋墩殘跡 34 相關條目 编辑大甲溪 海岸線 臺鐵 臺中港車站 五大橋梁重建工程註釋 编辑 當時沒有納入重建計畫的老舊橋梁 舉例如下 已在日本時代後期重建者 例如配合民雄車站至嘉義車站間複線工程 於1941年完工的第二代牛稠溪橋 32 已配合戰後美援時期重建者 例如1953年竣工通車的第二代臺鐵曾文溪橋 已列入其他鐵路擴建複線計畫而重建者 例如配合高屏鐵路擴建雙軌工程 於1987年6月17日完工通車的新高屏溪橋 33 參考文獻 编辑 1 0 1 1 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灣鐵路路線圖 西線 1965年5月 中文 臺灣 2 0 2 1 2 2 2 3 2 4 壽俊仁 编 臺灣鐵路百週年紀念 臺灣鐵路管理局 1987年6月9日 頁264 271 中文 臺灣 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 臺灣記憶 3 0 3 1 中華民國交通部 中華民國78年 交通年鑑 臺北市 1990年10月10日 頁383 中文 臺灣 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交通建設 Taiwan Comunications From 1984 1989 R O C 1990年 頁84 繁體中文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廿四年報 大正十一年度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1923年12月17日 頁61 62 2020年3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1月21日 日语 6 0 6 1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廿二年報 大正九年度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1921年12月30日 頁61 62 2020年3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10日 日语 大甲溪鐵橋工事 久米組住吉組請負 苦力賃は二圓前後 臺灣日日新報 第7558號 1921年6月19日2版 日語 8 0 8 1 近藤泰夫 臺灣の道路 附 廣東の道路 セメントコンクリート道路 No 57 大阪市 日本ポルトランドセメント同業會 1939 10 25 日语 海岸線工程 臺灣日日新報 第7712號 1921年11月20日2版 日語 10 0 10 1 海線 竹南 彰化 臺灣驛站之旅 網站 2004 2018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10 中文 臺灣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臺中州 臺中州要覽 臺中市 1933年12月26日 頁116 日語 中部豪雨各溪漲水 大甲溪鐵橋脚傾斜 南北交通杜絕 臺灣日日新報 第12649號 1935年6月18日漢文8版 繁體中文 照片 歪曲した大甲溪鐵橋 臺灣日日新報 第12651號 1935年6月20日夕刊4版 日語 海岸線が不通 大甲溪鐵橋の橋脚 下流へ二米も傾斜 當分列車の全通は不可能 臺灣日日新報 第12649號 1935年6月18日夕刊2版 日語 二十六日から縱貫線完通 曲つた大甲溪鐵橋 應急工作が進んで 臺灣日日新報 第12655號 1935年6月24日7版 日語 鐵路大甲溪橋修復 台北台中之間 行駛對號快車 聯合報 1960年8月11日2版 繁體中文 抽換鋼樑 大甲甲南間 行車有變更 民聲日報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數位典藏服務網 1955年8月20日4版 2022年7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7月17日 中文 臺灣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縱貫線大甲溪橋 明抽換鋼梁 明後天局部封鎖 聯合報 1956年3月13日3版 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交通部交通研究所 中華民國39年 49年合編本 交通年鑑 臺北市 1962年 中文 臺灣 20 0 20 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四經濟志交通篇 第一冊 南投縣 1993年1月15日 頁310 314 中文 臺灣 大甲溪橋需抽換鋼樑 鐵路大甲甲南段 明定時封鎖三天 徵信新聞報 1963年11月16日2版 繁體中文 西部幹線大甲溪橋定廿六日完工通車 下月開始征車輛過橋費 聯合報 1975年8月17日2版 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交通部交通研究所 中華民國63年 交通年鑑 臺北市 1975年7月 頁152 繁體中文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大事紀要 中華民國67年 臺灣鐵路統計年報 报告 國家圖書館 政府統計資訊網 頁272 1979年6月 2022 07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09 中文 臺灣 台灣鐵路管理局 中國鐵路創建百年史 臺北市 1981年6月9日 頁241 繁體中文 大甲溪鐵橋橋墩遭山洪沖垮 南北海線鐵路交通被迫中斷 中國時報 1982年8月11日3版 繁體中文 大甲溪橋修復 今天恢復通車 中國時報 1982年9月21日2版 繁體中文 海線下大甲溪橋沖毀 約需一月始能修復 聯合報 1985年8月24日3版 繁體中文 大甲溪橋墩遭山洪沖垮 海線鐵路交通完全中斷 中國時報 1985年8月25日3版 繁體中文 下大甲溪橋墩修復 海線火車恢復行駛 聯合報 1985年9月16日5版 繁體中文 輕颱芙瑞達夾帶豪雨 掠過台灣北部 頭前溪鐵路橋墩沖毀 縱貫鐵路中斷 聯合報 1984年8月8日5版 繁體中文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昭和十六年度年報 出版地不詳 1941年 頁102 日語 高屏溪鐵路橋今啟用 中國時報 1987年6月17日6版 繁體中文 高鐵HSR 大甲的舊線三部曲 台1大甲溪橋舊線初訪 甲南舊線再訪 HSR on Highway 網誌 2014年1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10日 中文 臺灣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下大甲溪橋 amp oldid 7925567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