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果位

果位梵語phala),或称聖果道果梵語ariya-phala[1],即「修行之成就量、證得量的自我段/級位量測檢定」,果位並沒有實質證書,只有輪迴為其驗證結果,並非真實位階、段位、等級(與他人較量而分段、分級、分位),也非真實階級(權力、權勢、利益、法能、持有物等可量化之比較階層),而是因「修行佛法(即觀想一切規律,佛教認為世間、各界天一切規律皆為佛法)」中覺悟、體悟所达到的程度,對自己修行的結果驗證檢定依憑,是自我證量的一種,也是出世間成就的一種,屬於四法寶的教、理、行、果之一的“果”。[2][3][4]

聲聞乘和緣覺乘

聲聞乘的果位爲四向四果,“四沙門果”在《阿含經》等佛經中的定義是:

  • 須陀洹梵語स्रोतापन्न羅馬化:Srotāpanna巴利語sotāpanna),又譯為預流、入流,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階,為初果聖者。
  • 斯陀含梵語सकृदागामिन्羅馬化:Sakridāgāmin巴利語sakadāgāmin),意为一还果,是第二階成果成效,因此也稱為二果。
  • 阿那含梵語अनागामिन्羅馬化:Anāgāmin巴利語anāgāmin),意为「不來」或「不還」之義,聲聞第三果。謂不再來,又稱不还果。
  • 阿羅漢梵語अर्हत्羅馬化:Arhat巴利語arahant),方斷盡見思煩惱而永脫輪迴[5],也叫無學應供等。

聲聞乘中,只有阿羅漢證得無餘涅槃,故其是依照正法修行證果的“圣者”。此外,“四向”義爲修行達到「加行位(得到自我見證的量級)」,但未及「證果(得到自我實證的量級)」,正在向此「修證(自我實證)」。证得初果若不退转,必然会证得阿罗汉果;如在須陀洹果之前者爲須陀洹向,證須陀洹果、而在斯陀含果之前者爲斯陀含向,以此類推。

緣覺乘有兩種。大乘佛教認為,在無出世的年代,性好寂靜或行頭陀,因為前世聽法修行的緣故,今世沒有聽聞佛法而能獨自以因緣觀智慧,進而修行,并自悟證果,此果位即“辟支佛果”,漢譯爲“獨覺”;而在聽佛教導的情形下,能觀察思維而得道者,稱爲“緣覺”,許多聲聞乘弟子聽佛悟道,故也可叫緣覺,如緣覺阿羅漢之稱即是。

說一切有部三階位

有部提出見道修道无學道三個階位。見道等於入須陀洹修道即須陀洹至阿羅漢果向,無學道即阿羅漢果(阿羅漢又叫無學)。

菩萨乘

 

大乘佛教中,按天台宗判教理論,菩薩行的果位有五十二位的說法,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等覺與妙覺[6]。其中,初信等于须陀洹果,三信等于斯陀含果,五信等于阿那含果,从七信位起便是四向四果中的阿罗汉果;妙覺佛位爲無上正等正覺佛陀,即是一般所說的成就佛果、取正覺、成佛等。

金剛乘,修行密法能證得法身佛果,但不完全同於一般顯教所言的正等正覺佛。[7]

参考文献

  1. ^ phala本意是果樹所結的果,引申爲佛教因果論中的果報,謂修行是因、證量是果。
  2. ^ 《中阿含經》復次,聖弟子諸漏已盡,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是時,聖弟子名盡敷開,猶三十三天晝度樹盡敷開也。
  3. ^ 《八識規矩補註證義》頌前五轉智。必不能親緣真如義。謂安慧言。前五因中既成無漏。變相緣如。以見相二分。是徧計性。自證分。是依他起性。至佛果位。自證分親緣真如。以無相見徧計性故。
  4. ^ 《集量論略解》第一品為現量品。「量」,指知識來源,認識形式以及判定知識真偽的標準等。現量即感覺。這一品前半部分闡述了陳那關於認識論的主張。首先概括說明:量只有兩種──現量與比量,因為認識的對象只有兩種──自相與共相。現量以自相為對象,比量以共相為對象。接着指出:正理派以及其他派別所主張的聖教量和譬喻量,「皆假名量,非真實量」。然後具體說明:真(正確的)現量必須「離名種等結合之分別」,即完全排除概念的作用。真現量共分四種:根現量、意識現量、自證現量、瑜伽現量。似(錯誤的)現量有七種,前六種加入了概念的識別作用,第七種雖未加入概念,「然非有體」,即不是實在的感覺。最後解釋「量果」,依次列出三種說法。在這裡,陳那依據所量、能量、量果三種劃分,論證存在着相分、見分、自證分的「三分」說。
  5. ^ 雜阿含經》卷9:「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意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斷、不壞、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風吹,不能動搖、不能穿過,彼無學者亦復如是。眼常識色,乃至意常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
  6. ^ 《佛學大辭典》【五十二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孙悟湖, 藏傳佛教,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9-01-05], ISBN 9787516209721, (原始内容于2020-08-09) 

果位, 梵語, phala, 或称聖果, 道果, 梵語, ariya, phala, 修行之成就量, 證得量的自我段, 級位量測檢定, 並沒有實質證書, 只有輪迴為其驗證結果, 並非真實位階, 段位, 等級, 與他人較量而分段, 分級, 分位, 也非真實階級, 權力, 權勢, 利益, 法能, 持有物等可量化之比較階層, 而是因, 修行佛法, 即觀想一切規律, 佛教認為世間, 各界天一切規律皆為佛法, 中覺悟, 體悟所达到的程度, 對自己修行的結果驗證檢定依憑, 是自我證量的一種, 也是出世間成就的一種, 屬於四法寶. 果位 梵語 phala 或称聖果 道果 梵語 ariya phala 1 即 修行之成就量 證得量的自我段 級位量測檢定 果位並沒有實質證書 只有輪迴為其驗證結果 並非真實位階 段位 等級 與他人較量而分段 分級 分位 也非真實階級 權力 權勢 利益 法能 持有物等可量化之比較階層 而是因 修行佛法 即觀想一切規律 佛教認為世間 各界天一切規律皆為佛法 中覺悟 體悟所达到的程度 對自己修行的結果驗證檢定依憑 是自我證量的一種 也是出世間成就的一種 屬於四法寶的教 理 行 果之一的 果 2 3 4 目录 1 聲聞乘和緣覺乘 1 1 說一切有部三階位 2 菩萨乘 3 参考文献聲聞乘和緣覺乘 编辑聲聞乘的果位爲四向四果 四沙門果 在 阿含經 等佛經中的定義是 須陀洹 梵語 स र त पन न 羅馬化 Srotapanna 巴利語 sotapanna 又譯為預流 入流 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階 為初果聖者 斯陀含 梵語 सक द ग म न 羅馬化 Sakridagamin 巴利語 sakadagamin 意为一还果 是第二階成果成效 因此也稱為二果 阿那含 梵語 अन ग म न 羅馬化 Anagamin 巴利語 anagamin 意为 不來 或 不還 之義 聲聞第三果 謂不再來 又稱不还果 阿羅漢 梵語 अर हत 羅馬化 Arhat 巴利語 arahant 方斷盡見思煩惱而永脫輪迴 5 也叫無學 應供等 聲聞乘中 只有阿羅漢證得無餘涅槃 故其是依照正法修行證果的 圣者 此外 四向 義爲修行達到 加行位 得到自我見證的量級 但未及 證果 得到自我實證的量級 正在向此 修證 自我實證 证得初果若不退转 必然会证得阿罗汉果 如在須陀洹果之前者爲須陀洹向 證須陀洹果 而在斯陀含果之前者爲斯陀含向 以此類推 緣覺乘有兩種 大乘佛教認為 在無佛出世的年代 性好寂靜或行頭陀 因為前世聽法修行的緣故 今世沒有聽聞佛法而能獨自以因緣觀智慧 進而修行 并自悟證果 此果位即 辟支佛果 漢譯爲 獨覺 而在聽佛教導的情形下 能觀察思維而得道者 稱爲 緣覺 許多聲聞乘弟子聽佛悟道 故也可叫緣覺 如緣覺阿羅漢之稱即是 說一切有部三階位 编辑 有部提出見道 修道 无學道三個階位 見道等於入須陀洹 修道即須陀洹至阿羅漢果向 無學道即阿羅漢果 阿羅漢又叫無學 菩萨乘 编辑 在大乘佛教中 按天台宗判教理論 菩薩行的果位有五十二位的說法 即十信 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及等覺與妙覺 6 其中 初信等于须陀洹果 三信等于斯陀含果 五信等于阿那含果 从七信位起便是四向四果中的阿罗汉果 妙覺佛位爲無上正等正覺佛陀 即是一般所說的成就佛果 取正覺 成佛等 在金剛乘 修行密法能證得法身佛果 但不完全同於一般顯教所言的正等正覺佛 7 参考文献 编辑 phala本意是果樹所結的果 引申爲佛教因果論中的果報 謂修行是因 證量是果 中阿含經 復次 聖弟子諸漏已盡 心解脫 慧解脫 於現法中自知自覺 自作證成就遊 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更受有 知如真 是時 聖弟子名盡敷開 猶三十三天晝度樹盡敷開也 八識規矩補註證義 頌前五轉智 必不能親緣真如義 謂安慧言 前五因中既成無漏 變相緣如 以見相二分 是徧計性 自證分 是依他起性 至佛果位 自證分親緣真如 以無相見徧計性故 集量論略解 第一品為現量品 量 指知識來源 認識形式以及判定知識真偽的標準等 現量即感覺 這一品前半部分闡述了陳那關於認識論的主張 首先概括說明 量只有兩種 現量與比量 因為認識的對象只有兩種 自相與共相 現量以自相為對象 比量以共相為對象 接着指出 正理派以及其他派別所主張的聖教量和譬喻量 皆假名量 非真實量 然後具體說明 真 正確的 現量必須 離名種等結合之分別 即完全排除概念的作用 真現量共分四種 根現量 意識現量 自證現量 瑜伽現量 似 錯誤的 現量有七種 前六種加入了概念的識別作用 第七種雖未加入概念 然非有體 即不是實在的感覺 最後解釋 量果 依次列出三種說法 在這裡 陳那依據所量 能量 量果三種劃分 論證存在着相分 見分 自證分的 三分 說 雜阿含經 卷9 耳識聲 鼻識香 舌識味 身識觸 意識法 不能妨心解脫 慧解脫 意堅住故 內修無量善解脫 觀察生滅 譬如村邑近大石山 不斷 不壞 不穿 一向厚密 假使四方風吹 不能動搖 不能穿過 彼無學者亦復如是 眼常識色 乃至意常識法 不能妨心解脫 慧解脫 意堅住故 內修無量善解脫 觀察生滅 佛學大辭典 五十二位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孙悟湖 藏傳佛教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9 01 05 ISBN 9787516209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9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果位 amp oldid 7346629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