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矮行星

矮行星(英語:Dwarf planet),又稱中行星準行星侏儒行星,是具有行星級質量,但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衛星的天體。也就是說,它是直接環繞著恆星,並且自身的重力足以達成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通常是球體),但未能清除鄰近軌道上的其它小天體和物質[1][2]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現今認定的5顆矮行星:

(詳見矮行星候選者列表

太陽系而言,矮行星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6年8月通過環繞太陽天體的三種分類定義的一部分[1],導致新增加了發現的比海王星離太陽更遠的天體,其大小足以和冥王星匹敵,並且最後質量超過冥王星的天體,例如鬩神星[3]。2006年,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行星定義上決議將矮行星排除在外,對此學界評價兩極。鬩神星和其它新矮行星的發現者麥克·布朗認為這是正確的決定[4][5][6],而阿蘭·斯特恩(Alan Stern)[7][8]則拒絕接受這樣的定義。但有趣的是,他卻是在1991年4月創造矮行星這個名詞的天文學家[9]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目前承認的矮行星有5顆:穀神星冥王星妊神星鳥神星鬩神星[10]。而在另一份有數百顆已知的天體列在其中的清單,被懷疑都是太陽系的矮行星[11],估計在完整的探索過整個古柏帶之後,可能會發現200顆矮行星,而在探索過古柏帶以外的區域後,矮行星的總數可能超過10,000顆[12]。個別的科學家認定的還有一些[11],麥克-布朗在2011年8月發表的清單中,從幾乎可以肯定到有可能是矮行星,就有390顆候選天體[13]。布朗目前標示的11顆已知天體 -除5顆是已經被IAU認可的之外,還有共工星創神星塞德娜亡神星(307261) 2002 MS4小行星120347—是「幾乎可以確定」的,另外還有12顆是極有可能的[11]。斯特恩也指出還有十多顆已知的矮行星[12]

然而,只有兩顆天體——穀神星和冥王星有足夠詳細的觀測資料可以確定它們符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定義。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亦接受鬩神星是矮行星,因為它比冥王星更大。他們附帶決議尚未命名的海王星外天體,它們的絕對星等必須大於 +1(這意味著假設幾何反照率 ≤ 1,直徑就必須≥838公里)[14],就會據以假設是矮行星來命名[15]。目前,只有鳥神星和妊神星是依據這個程序被承認是矮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還沒有討論其它可能是矮行星天體的相關問題。在其它行星系統的分類中,並未列出矮行星的特徵[16]

歷史的概念

 
冥王星,最著名的矮行星

幾十年來,穀神星和其它在各方面與其相似的天體都被認為是行星。但大約在1851年間,這些天體的數量達到23顆,天文學家開始改用小行星這個字眼來稱呼這些體積較小的天體,不再以行星命名,也不再與將它們歸類為行星[17]

1930年,冥王星被發現,當時多數的科學家都認為其為太陽系9顆行星之一。大約有50年的時間,冥王星被認為比水星[18][19]。但在1978年藉由冥王星衛星夏戎的發現,冥王星的質量被精確地測量出來,確定它遠比最初的估計值小[20],約質量只有水星的廿分之一,使得冥王星成為最小的行星。然而,它的質量依然超過主小行星帶最大的天體–穀神星的十倍,大約是地球衛星—月球的六分之一[21]。此外,它還有一些不尋常的特性,如較大的軌道離心率軌道傾角,明顯地使它不同於其它行星[22]

1990年代,天文學家開始在冥王星所在的空間區域,即現在所知的古柏帶內,以及更遙遠處發現一些天體[23],其中有許多共用冥王星的軌道特徵。至此,冥王星開始被認為是一個新族群–冥族小天體的成員,這使得一些天文學家不再認為冥王星是一顆行星,改以次行星微型行星planetoid),等名詞稱呼[24][25]。到了2005年,三顆大小與冥王星相匹敵的海王星外天體‐創神星塞德娜、和鬩神星被發現,其中又以鬩神星(當時稱為2003 UB313)最引起討論。其在2005年1月發現,被認為略大於冥王星,一些報告也非正式的稱它為第10行星[26]。顯然,如果不重新分類冥王星,它們也將被歸類為行星[27]。與此同時,天文學家也發現有更多和冥王星一樣大的天體,如果冥王星還是一顆行星,那麼行星的數量將會大幅增長[28]

此一結果,成為2006年8月在捷克的布拉格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26屆會員大會最具爭議的議題[29]。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初步草案建議包括夏戎、鬩神星和穀神星都列在行星的名單,但許多天文學家都反對這項建議。烏拉圭的天文學家胡里奧·安赫爾·費爾南德(Julio Ángel Fernández)提出一個折衷的分類方案,將那些夠大可以成為球體,但不能清空軌道附近其他物質的天體,分類為微行星。先從清單中刪除了冥衛一,新的提案也刪除了冥王星、穀神星和鬩神星,因為它們都未能清除軌道附近的其他天體[30]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最後的決議是在保留5A提案軌道環繞太陽的三類天體系統。他們是: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 決定行星和其它天體,除了衛星,在我們的太陽系以下列方式的定義分為三類:

(1) 行星1是符合以下條件的天體:(a)軌道環繞著太陽,(b)有足夠的質量足以克服剛體力,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接近球體),和(c)能夠清除在軌道附近的小天體
(2) 「矮行星」是符合以下條件的天體:(a)軌道環繞著太陽,(b)有足夠的質量足以克服剛體力,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接近球體),和(c)未能夠清除在軌道附近的小天體。此外(d)不是一顆衛星
(3) 除衛星之外,所有軌道環繞著太陽的其它天體3都屬「太陽系小天體」。

註腳:
1 8顆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 IAU會設立程序,確定臨界天體屬於矮行星還是某個其他類別。
3 包括絕大部分的太陽系小天體,也就是小行星、大多數的海王星外天體、彗星和其它的小天體。

雖然關係到其它恆星的行星分類[16],這個議案未解決問題;取代的是等到觀察到這類天體時再研議[30]

在矮行星的探測方面,截至目前,共有兩具探測器成功近距離的觀察並研究矮行星:2015年3月6日,曙光號探測器進入了環繞穀神星的軌道,成為第一艘環繞矮行星的航天器。[31]同年7月14日,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系統。

名稱

 
顯示太陽系內天體類型的歐拉圖

矮行星這個名詞本身就有些爭議,它意味著這些天體就像矮星是恆星一樣,骨子裡還是一顆行星[32];這是提升了斯特恩當初為太陽系創造這個名詞的概念。更早的名詞planetoid(類行星)在英文當中就沒有這樣的涵義,並且也合於天文學家用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定義[33]。布朗就表示「planetoid(類行星)」是一個較理想的字眼,並且幾年來也都是使用這個名詞,而使用矮行星似乎也暗示這類非行星的天體有些愚蠢,但它卻出自於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試圖恢復冥王星地位所鋪陳的第三次會議第二項決議案中[34]。事實上,在草案5A的決議中,是稱這些中間的天體為類行星[35][36]。但是在全體會議投票時,一致同意改稱為「矮行星」[1]。第二項的5B決議案,定義矮行星是行星的子分類,斯特恩本來很希望能將原本的行星稱為古典行星classical planets,或稱經典天體)。在這樣的安排下,被駁回的12顆行星提案,將有8顆是「古典行星」,和4顆是矮行星。然而,5B案被否決而5A案卻獲得通過[34]。因為矮行星這個名詞在語意學上不一致的前後矛盾性,也討論了奈行星nanoplanet)和次行星subplanet),但沒有取得共識而未能做出改變[37]

在多數的語言中,都以等效的術語來翻譯英文dwarf planet中的「dwarf」:如法文planète naine、西班牙文planeta enano、德文Zwergplanet、俄文карликовая планета(羅馬化:karlikovaya planeta)、阿拉伯文كوكب قزم‎(羅馬化:kaukab qazm)、中文矮行星、韓文왜소행성(矮小行星)、越南文Hành tinh lùn(行星侏儒)等等。例外的則有日文的準惑星じゅんわくせい;羅馬化:jun'wakusei)和拉丁文的planetula(或取希臘文詞尾的planetion),後者是planeta(行星)的小稱,也暗喻比行星少了一些東西。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6年的6A決議案中[38],認可冥王星是海王星外天體新的一族的原型。此類型的確切名稱與性質當時沒有指定,但留給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稍後依據先前辯論達成的決議去討論,對這個類別的建議有類冥天體(plutonian objects)、和plutons,但這兩個名詞都沒有獲得採用。或許是來自地質學界的反對,因為plutons在地質學上的意思是深成岩,會造成混淆[1]。在2008年6月11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執行委員會宣布採用類冥矮行星plutoid),並且定義為:所有在海王星外的矮行星都是類冥矮行星[15]。部分原因是電子郵件的溝通不順暢,行星系統命名工作小組並未參與此一名稱的選擇。事實上,行星系統命名工作小組後來表決拒絕使用這個特定的名詞[39],並且這個名詞在天文學家之間也很少被使用。

特性

行星的判別式[40]
天體 M🜨 (1) Λ (2) µ (3)
水星 0.055 1.95 × 103 9.1 × 104
金星 0.815 1.66 × 105 1.35 × 106
地球 1 1.53 × 105 1.7 × 106
火星 0.107 9.42 × 102 1.8 × 105
穀神星 0.00015 8.32 × 10−4 0.33
木星 317.7 1.30 × 109 6.25 × 105
土星 95.2 4.68 × 107 1.9 × 105
天王星 14.5 3.85 × 105 2.9 × 104
海王星 17.1 2.73 × 105 2.4 × 104
冥王星 0.0022 2.95 × 10−3 0.077
鬩神星 0.0028 2.13 × 10−3 0.10
塞德娜 0.00022 3.64 × 10−7 <0.07[41]

顯示行星和已知最大的次行星(紫色)覆蓋的軌道區包含可能的矮行星。所有已知的矮行星候選者,其判別式的數值都比這些區域所顯示的小。

(1) M🜨 地球質量是以地球的質量為單位,等同於地球的質量(5.97 × 1024 kg)。
(2) Λ清除鄰近小天體能力的值(行星的值大於1)。Λ = k M2 a−3/2,此處k = 0.0043,M的數量級與單位是佑克(Yg,yottagram,1024克),a的單位是天文單位(AU)[42]
(3) µ是索特(Soter)的行星判別式(行星的值超過100)µ = M/m,此處的M是天體的質量,而m是分享軌道區域的其它天體的總質量。

軌道優勢

阿蘭·斯特恩哈羅德·利維森(Harold F. Levison)介紹了參數Λ,表示天體在給定的軌道偏移下,造成與臨近天體遭遇的可能性(機率)[42]。在斯特恩的模型中,此參數的值與質量的平方成正比,與週期成反比。這個值可以用來估計天體清除鄰近軌道天體的能力。若Λ > 1,最終就能清除。在最小的類地行星和最大的古柏帶天體之間,Λ的數值差距達到5個數量級 [40]

使用這個參數,史蒂芬·索特(Steven Soter)和其他的天文學家爭辯行星和矮行星的差別在於後者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的鄰居":行星能夠經由碰撞、捕獲、或是引力擾動(或是建立軌道共振來避免碰撞)移除鄰近軌道的小天體;而矮行星缺乏這樣做所需要的的質量[42]。索特提出他的「行星判別式」參數(planetary discriminant),用符號µ()來表示,它描述一個軌道區域被清除程度的實驗數值,µ的計算是以候選天體的質量除以共享其軌道的其它天體的總質量。µ的值大於100,就認為軌道能夠被清除[40]。還有幾種其它方案試圖區分行星和矮行星[7],但是2006年的定義使用的是索特的觀念[1]

流體靜力平衡

當天體有足夠的質量,由本身的萬有引力,造成足夠的內部壓力,使天體因塑性變形有足夠的可塑性而將表面撫平(高處沉陷與將凹處填滿),這個過程稱為引力弛緩。小於幾公里的物體不是由萬有引力主導往往有不規則的形狀。較大的物體,萬有引力較顯著,但尚未達到主導的地位,會呈現馬鈴薯般的形狀;隨著質量越來越大,它的內部壓力逐漸升高,而外型也就越來越渾圓;直到壓力足以克服其內部的抗壓強度,他就達到流體靜力平衡。在這一點上,天體的形狀會儘可能地趨近球體,但是受到自轉和潮汐的影響,他的形狀會是橢球體。這是一顆矮行星最起碼的定義[43]

當一個天體處於流體靜力平衡時,覆蓋其全球的液體會形成一致的液體表面,僅有局部會有像是坑洞或裂縫等小規模的表面特徵。如果天體沒有轉動,它會是一個球體;而它轉動得越快,它就變得越扁圓形,或是橢球體。然而,如果這種旋轉的天體是被加熱直到它融化,它整體的形狀也會如同液體,不會有其它變化。處在流體靜力平衡但不是球體的極端例子就是妊神星,它的長軸是其極軸(短軸)的兩倍長。如果天體有質量接近的伴星,潮汐力就會產生影響,將它扭曲成長橢球體。一個例子就是木星的衛星艾歐潮汐加熱的效應使它成為太陽系內有著最活耀的火山。潮汐力也會造成天體的旋轉逐漸成為潮汐鎖定的狀態,會永遠以相同的一面朝向它的伴星。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冥王星夏戎的系統,這兩個天體是相互潮汐鎖定的。地球的衛星,月球也是潮汐鎖定的,許多氣態巨行星的小衛星也都被潮汐鎖定。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認可的矮行星加上月球和冥衛一的質量比。鳥神星的質量是概略估計。(參見類冥矮行星中加上幾顆可能是矮行星但排除穀神星的圖。)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沒有限定矮行星質量和大小的上限和下限,因此一個天體的質量和大小即使都超過水星,若無法清除鄰近的小天體,那麼仍會被歸類為矮行星[44]。下限是要求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但達到此一形狀的大小和質量取決於其組成和熱歷史。國際天文學聯合會2006年決議的原草案有將流體靜力學平衡重新定義,限制「適用於質量高於5×1020kg且直徑大於800 km的天體」[16],但在最終定稿時未被保留[1]

依觀測的經驗顯示,下限取決於天體的組成和熱歷史。對一個固體的矽酸鹽,像是石質小行星,要轉換成流體靜力平衡的直徑大約為600公里,並且質量大約是3.4×1020 kg。若是一個剛性較弱的冰質小行星,其下限大約在直徑320公里和質量1019 kg[45]。在小行星帶,穀神星是唯一明顯超越此一石質下限的(然而它實質上是岩石和冰組成的),並且它的形狀是平衡的球體。然而,岩石的智神星灶神星剛好都低於下限。智神星的直徑在525-560公里,質量在1.85–2.4×1020 kg,形狀"近似球形"但還是有些不規則。灶神星的直徑是530公里,質量2.6×1020 kg,主要是由於其極大的撞擊盆地,使其偏離了橢球體的形狀。

大小與形狀

在對矮行星這一概念進行辯論時,被認為達到流體靜力學平衡的最小冰質天體是土衛一(直徑396 km,質量3.75×1019 kg)。位於外太陽系的最大不規則天體為海衛八(直徑405–435 km,假設的質量約為4.4×1019 kg)。土衛一比海衛八形狀更為規則,可能是因為它有著更高溫的熱歷史,或者是一次撞擊事件使它的形狀變得更規則的。[46]這兩個天體都不是由純冰組成,所以布朗認為冰質矮行星的實際直徑下限可能在400 km以下。[47]目前位於這一數值以上的海王星外天體共有一百個左右。然而,後來科學家發現土衛一並不處於流體靜力學平衡,其橢球形是演變歷史所致,這和更極端的土衛九相似。經過確認,在土星的衛星當中,達到流體靜力學平衡的最小者為土衛五,直徑為1,530 km,而不處於流體靜力學平衡的最大者為土衛八,直徑為1,470 km。[48][49]土衛八比鳥神星(1,415–1,445 km)稍大,又比妊神星(1,180–1,310 km)大得多,但這些研究結果並沒有被納入針對矮行星定義的討論當中。

矮行星和可能的矮行星

 
最大海王星外天體的相對大小、反照率及顏色示意圖

許多海王星外天體被認為有冰的核心,因此只要達到400公里的直徑 -質量大約也只是地球的3%s- 就能輕易的達到重力平衡的狀態[47] 在2015年1月,大約有150顆已知的海王星外天體被認為可能是矮行星,不過都只是用這些天體粗略估計的直徑為依據[11]。一個團隊研究了其中的30顆,認為在最終古柏帶將會有約200顆的矮行星,而在這之外的數量會數以千計[47]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迄今只認證了5顆矮行星:穀神星、冥王星、鬩神星、妊神星和鳥神星[50]。穀神星和冥王星是直接透過觀測認證的[51]。鬩神星是因為它的質量比冥王星更多(經由新視野號的測量,顯示冥王星的直徑比鬩神星大),而妊神星和鳥神星是因為它們的絕對星等而獲得認證[10][38]。距離太陽從近至遠排列,這5顆分別是:

  1. 穀神星 ⚳ – 在1801年1月1日發現,比海王星早了45年。在被分類為小行星之前,有半個世紀之久它被當成行星。後來它被指定為第1號小行星。在2006年9月13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重新認定它是一顆矮行星。
  2. 冥王星 ♇ – 在1930年2月18日發現,長達76年的時間被視為一顆行星。在2006年8月24日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重分類為矮行星。
  3. 妊神星   在2004年12月28日發現,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8年9月17日認可它是一顆矮行星。
  4. 鳥神星   在2005年3月31日發現,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8年7月11日認可它是一顆矮行星。
  5. 鬩神星   在2005年1月5日發現,在媒體報導中被稱為第10顆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6年9月13日認可它是一顆矮行星。

邁克·布朗認為另外還有6顆海王星外天體幾乎肯定將是矮行星[11],它們的直徑接近或是超過900公里。這些天體是:

  1. 亡神星 –2004年2月17日發現。
  2. 2002 MS4 – 2002年6月18日發現。
  3. 小行星120347 – 2004年9月22日發現。
  4. 創神星 – 2002年6月5日發現。
  5. 共工星 – 2007年7月17日發現。
  6. 塞德娜 – 2003年11月14日發現。

貢薩洛·坦克雷迪(Gonzalo Tancredi)等人已建議IAU接受亡神星、塞德娜和創神星為矮行星。另外,坦克雷迪還把(20000) 伐羅那(28978) 伊克西翁、2003 AZ84、2004 GV92002 AW197歸類為矮行星[51]。布朗的清單中也列入了這些天體,但判斷為非常可能。延伸的矮行星候選表詳細的列出這兩位天文學家推薦的矮行星。

經IAU確認的矮行星
軌道屬性[52]
名稱 所在區域 軌道半徑
AU
公轉週期
(年)
平均公轉速率(km/s) 軌道傾角 軌道離心率 行星判別係數
穀神星 小行星帶 2.768 4.604 17.882 10.59° 0.079 0.33
冥王星 古柏帶冥族小天體,與海王星呈2:3共振) 39.48 247.9 4.74 17.16° 0.249 0.08
妊神星 古柏帶(與海王星呈12:7共振) 43.182 283.77 4.531 28.214° 0.19489 0.02
鳥神星 古柏帶(傳統古柏帶天體 45.430 306.21 4.419 28.9835° 0.16126 0.02
鬩神星 離散盤 67.864 557 3.4338 44.0396° 0.442 0.10
物理屬性
名稱 直徑
(相對月球
直徑
(km)
質量
(相對月球)
質量
(×1021 kg)
密度
(g/cm3
表面重力
m/s2
逃逸速度
(km/s)
轉軸傾角 自轉週期
(天)
衛星 表面溫度
K
大氣層 H
穀神星 27% 938 1.3% 0.94 2.17 0.29 0.51 ≈ 3° 0.38 0 167 3.3
冥王星 68% 2372±2 17.8% 13.05 1.87 0.58 1.2 119.59° −6.39 5 44 季節性存在 −0.8
妊神星 45% 1596±16 5.5% 4.01±0.04 2.018 0.401 0.809 0.163141667 2 32±3 ? 0.2
鳥神星 41% 1430±14 ≈4.2% ≈3.1 ≈2.1 <0.57 <0.91 ? 0.32 1 ≈ 30 [53] −0.3
鬩神星 67% 2326±12 22.6% 16.7 2.52 ≈ 0.82 1.38 ≈ 1 (0.75–1.4) 1 ≈ 42 季節性存在? −1.2
其他由布朗和坦克雷迪列出的矮行星
軌道屬性[52]
名稱 所在區域 軌道半徑(AU 公轉週期
(年)
平均軌道速度
(km/s)
軌道傾角 軌道離心率 行星判別係數
亡神星 古柏帶冥族小天體 39.174 245.19 4.75 20.592° 0.227 0.003
2002 MS4 古柏帶(傳統古柏帶天體)? 42.044 272.62 17.683° 0.13936
潫神星 古柏帶(傳統古柏帶天體)? 42.184 273.98 23.921° 0.103636
創神星 古柏帶(傳統古柏帶天體 43.694 288.83 7.9895° 0.04106 0.007–0.010
共工星 離散盤(與海王星呈10:3共振?) 67.417 550.98 30.6569° 0.50048 ?
塞德娜 獨立天體 518.57 ≈ 11,400 11.93° 0.853 < 0.07
物理屬性
名稱 直徑
(相對月球
直徑
(km)
質量
(相對月球)
質量
(×1021 kg)
密度
(g/cm3
表面重力
m/s2
逃逸速度
(km/s)
轉軸傾角 自轉週期
(天)
衛星 表面溫度
K
大氣層 H
卡戎 35% 1212±1 2.2% 1.59 1.7 0.288 0.59 6.38 16.8 1
亡神星 26% 917±25 0.9% 0.63 1.53 0.2 0.43 0.55 1 < 44 2.2
2002 MS4 ≈ 27% 934±47 ? ? 0 ≈ 43 3.7
潫神星 ≈ 25% 854±45 0.6% 0.45 1.16+0.59
−0.36
0.25 1 4.0
創神星 32% 1110±5 1.8–2.0% 1.4±0.1 2.18 0.29 0.57 0.74 1 ≈ 43 2.4
共工星 35% 1280±210 2.4% 1.75 1.74 0.31 0.62 0.93 1 21.4 2.0
塞德娜 ≈ 30% 995±80 ≈ 1.4% ≈ 1 0.42 0 ≈ 12 1.5

灶神星,看似接近球體,在小行星帶中是繼穀神星之後質量最大的小行星。偏離球體的原因是在凝固之後大規模的撞擊,形成了雷亞希爾維亞盆地維納尼亞盆地兩個撞擊坑[54];此外,它三軸的尺寸也不符合流體靜力平衡[55][56]崔頓被認為是遭到海王星捕獲的矮行星[57]菲比也是被捕獲的天體,像灶神星一樣,也沒有達到流體靜力平衡,但在其發展早期可能曾經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58]

探測

在2015年3月6日,曙光號成為第一艘環繞穀神星的太空船,開始在軌道上探測這顆矮行星[31]。在2015年7月14日,新視野號太空船飛掠過冥王星和它的五顆衛星。曙光號之前還先探測了灶神星卡西尼號不久前也探測了菲比航海家2號也探測過崔頓。這三顆都被認為以前可能是矮行星,對它們的探測有助於研究矮行星的演變。

爭議

IAU在定義矮行星之後,一些科學家發聲對此決議案表示反對。[7]表示方法包括汽車保險杠貼紙和T恤等。[59]鬩神星的發現者米高·E·布朗認同把行星數目降至八的做法。[60]

美國太空總署宣佈將會採用IAU所設下的新指引。[61]不過,冥王星探測飛船新視野號的任務總監阿蘭·斯特恩卻反對IAU對行星的新定義。他認為,不應該把非行星天體稱為矮行星,也不應該用軌道屬性(而非內在屬性)來定義一種天體。[62]所以,時至2011年,他仍然把冥王星稱作行星,[63]並把穀神星、鬩神星等矮行星以及較大的衛星都當做額外的行星。[64]在IAU重新定義行星的幾年前,他曾用軌道屬性區分「高等行星」(überplanet,即八大行星)和「低等行星」(unterplanet,即矮行星),並把兩者都視為行星。[42]

行星質量的衛星

已知有19顆衛星有足夠的質量可以自身的引力弛豫成為球體,而且其中有7顆比鬩神星或冥王星還要大。它們在體態上與矮行星相同,但因為它們的軌道不是繞著太陽,所以它們不是矮行星。這7顆比鬩神星還要大的衛星是月球、木星的4顆伽利略衛星埃歐歐羅巴蓋尼米德卡利斯多)、土星的衛星泰坦和海王星的衛星崔頓。其餘的還有土星的6顆衛星(米瑪斯恩克拉多斯特提斯狄俄涅瑞亞伊阿珀托斯),天王星的5顆衛星(愛麗兒烏姆柏里厄爾泰坦妮亞奧伯龍米蘭達),還有冥王星的夏戎。在海王星外天體還有更多的可能,包括軌道繞行鬩神星的迪絲諾美亞。阿蘭·斯特恩稱這些衛星為"衛星行星",與傳統行星和矮行星均為行星的三種類別之一[64]。名詞planemo("planetary-mass object")就是行星、質量和天體三個單字的複合詞[65]

IAU的行星定義的決議草案,考慮到冥王星和夏戎既滿足了矮行星的質量和形狀的要求,又圍繞著一個介於兩者之間(不在兩者中任何一顆的內部)的共同質心運轉,因此被視為矮行星的聯星系[note 1][16]。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目前認定夏戎不是矮行星,只是冥王星的衛星。但是依據這種想法,在稍後的日子,夏戎有可能為自身的條件而成為一顆矮行星[66]質心的位置不只是取決於天體相對的大小,也與它們之間的距離有關;例如,木星和太陽軌道的質心就在太陽之外。

相關條目

註解

  1. ^ 原始本文的註腳如下:對兩顆天體或多顆天體組成的系統……次要天體滿足這些條件,也就是質量形狀都滿足行星的條件,而系統的質心駐留在主天體之外,次要天體就不能滿足"衛星"的條件。根據這樣的定義,冥王星的伴星夏戎是一顆行星,構成冥王星-夏戎雙行星。"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Definition of a Planet in the Solar System: Resolutions 5 and 6 (PDF). IAU 2006 General Assembly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06-08-24 [2008-01-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9-06-23). 
  2. ^ IAU pdf (PDF). (原始内容 (PDF)于2018-01-06). 
  3. ^ Brown, Michael E.; Schaller, Emily L. The Mass of Dwarf Planet Eris. Science. 2007-06-15, 316 (5831) [2022-09-21]. ISSN 0036-8075. doi:10.1126/science.1139415. (原始内容于2022-09-22) (英语). 
  4. ^ Koski, Olivia. Q&A: Astronomer Mike Brown on How He Killed Pluto. Wired. 2010-12-27 [2012-02-12]. (原始内容于2011-07-09). 
  5. ^ Perlman, David. .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6-08-25 [2012-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30). 
  6. ^ Kennedy, Stephanie. Pluto stripped of planet status. "AM", ABC Local Radio. 2006-08-25 [2012-02-12]. (原始内容于2006-09-22). 
  7. ^ 7.0 7.1 7.2 Rincon, Paul. Pluto vote 'hijacked' in revolt. BBC News. 2006-08-25 [200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6). 
  8. ^ Jorge Salazar. Alan Stern: 'A Chihuahua is still a dog, and Pluto is still a planet'. EarthSky (Earthsky Interviews). 2009-11-30 [2009-12-08]. (原始内容于2009-12-03). 
  9. ^ S. Alan Stern, "On the number of planets in the outer solar system: Evidence of a substantial population of 1000-km bodies", Icarus 90:2, April 1991
  10. ^ 10.0 10.1 Dwarf Planets and their Systems.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WGPSN). 2008-07-11 [2008-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5).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Astronomer Mike Brown. web.gps.caltech.edu. [2022-09-21]. (原始内容于2020-03-06). 
  12. ^ 12.0 12.1 Alan Stern, The PI's Perspectiv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4-11-13., August 24, 2012
  13. ^ . Michael Brown. 2011-08-24 [201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5). 
  14. ^ Dan Bruton. . Department of Physics & Astronomy (Stephen F. Austin State University). [200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15. ^ 15.0 15.1 Plutoid chosen as name for Solar System objects like Pluto (新闻稿). [2015-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2). 
  16. ^ 16.0 16.1 16.2 16.3 .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06-08-16 [2008-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9). 
  17. ^ Mauro Murzi. Changes in a scientific concept: what is a planet?. 2007 [2013-04-06]. (原始内容于2019-06-11).  [Preprint]
  18. ^ Mager, Brad. . discoveryofpluto.com. [200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2). 
  19. ^ Cuk, Matija; Masters, Karen. . Cornell University, Astronomy Department. 2007-09-14 [200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2). 
  20. ^ Buie, Marc W.; Grundy, William M.; Young, Eliot F.; Young, Leslie A.; Stern, S. Alan. Orbits and Photometry of Pluto's Satellites: Charon, S/2005 P1, and S/2005 P2.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6, 132 (1): 290–98 [2008-02-10]. Bibcode:2006AJ....132..290B. arXiv:astro-ph/0512491 . doi:10.1086/504422. 
  21. ^ Stern, S. A.; et al. The Pluto system: Initial results from its exploration by New Horizons. Science. 2015, 350 (6258): 249–352 [2018-06-20]. Bibcode:2015Sci...350.1815S. PMID 26472913. arXiv:1510.07704 . doi:10.1126/science.aad1815. (原始内容于2018-08-02). 
  22. ^ Weintraub, David A. Is Pluto a Planet? A Historical Journey through the Solar Syste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 Press. 2006: 1–272. ISBN 978-0-691-12348-6. 
  23. ^ Phillips, Tony; Phillips, Amelia. . PlutoPetition.com. 2006-09-04 [200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5). 
  24. ^ Planetoids Beyond Pluto. Astrobiology Magazine. 2004-12-30 [2008-01-26]. (原始内容于2011-06-29). 
  25. ^ Hubble Observes Planetoid Sedna, Mystery Deepens. NASA's Hubble Space Telescope home site. 2004-04-14 [2008-01-26]. (原始内容于2011-06-10). 
  26. ^ Astronomers Measure Mass of Largest Dwarf Planet. NASA's Hubble Space Telescope home site. 2007-06-14 [2008-01-26]. (原始内容于2011-06-10). 
  27. ^ Brown, Michael E.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2004 [200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9). 
  28. ^ Brown, Mike. War of the Worlds. New York Times. 2006-08-16 [2008-02-20]. (原始内容于2009-04-23). 
  29. ^ Brown, Michael E. What makes a planet?.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2008-01-26]. (原始内容于2011-07-19). 
  30. ^ 30.0 30.1 Britt, Robert Roy. Details Emerge on Plan to Demote Pluto. Space.com. 2006-08-19 [2006-08-18]. (原始内容于2011-06-28). 
  31. ^ 31.0 31.1 Landau, Elizabeth; Brown, Dwayne. NASA Spacecraft Becomes First to Orbit a Dwarf Planet. NASA. 6 March 2015 [6 March 2015]. (原始内容于2015-03-07). 
  32. ^ 然而,這個名詞也與小行星一樣,同樣不是行星的一類。
  33. ^ Karttunen; et al (编). Fundamental Astronomy 5. Springer. 2007. 
  34. ^ 34.0 34.1 Brown, Mike. How I Killed Pluto and Why It Had It Coming. Spiegel & Grau. 2010: 223. 
  35. ^ Bailey, Mark E. Comments & discussions on Resolution 5: The definition of a planet – Planets Galore. Dissertatio cum Nuncio Sidereo, Series Tertia – official newspaper of the IAU General Assembly 2006. Astronomical Institute Prague. [2008-02-09]. (原始内容于2011-07-20). 
  36. ^ . Science and Research Institute, Mercedes, Uruguay. [200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20, 2007) (西班牙语). 
  37. ^ IAU (2009). Reports on Astronomy 2006–2009. Transactions of the IAU, vol. XXVII-A
  38. ^ 38.0 38.1 IAU 2006 General Assembly: Result of the IAU Resolution votes. [2015-07-22]. (原始内容于2014-04-29). 
  39. ^ IAU (2009). Division III (Planetary Systems Sciences): Triennial Report 2006–2009. Transactions IAU, Volume XXVIIA
  40. ^ 40.0 40.1 40.2 Soter, Steven. What is a Planet?.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6-08-16, 132 (6): 2513–19. Bibcode:2006AJ....132.2513S. arXiv:astro-ph/0608359 . doi:10.1086/508861. 
  41. ^ Calculated using the estimate of a minimum of 15 Sedna mass objects in the region. Estimate found in Schwamb, Megan E.; Brown, Michael E.; Rabinowitz, David L. (2009). "A Search for Distant Solar System Bodies in the Region of Sedna".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694 (1): L45–L48.
  42. ^ 42.0 42.1 42.2 42.3 Stern, S. Alan; Levison, Harold F. Regarding the criteria for planethood and proposed planetary classification schemes (PDF). Highlights of Astronomy. 2002, 12: 205–213, as presented at the XXIVth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IAU–2000 [Manchester, UK, 7–18 August 2000] [2015-07-22]. Bibcode:2002HiA....12..205S. (原始内容 (PDF)于2015-09-23). 
  43. ^ Lineweaver & Marc Norman, 2010, "The Potato Radius: a Lower Minimum Size for Dwarf Planets"
  44. ^ 事實上,麥克·布朗已經開始尋找這樣的天體了。(. Hammer Conversations: KCET podcast. 2007 [2008-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6). )
  45. ^ G.H.A. Cole, 2000, ,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une 6, 2011
  46. ^ McKinnon, William B.; et 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Kuiper Belt Objects and Dwarf Planets. Barucci, M. A.; et al (编). The Solar System Beyond Neptune (PDF).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008: 220 [2015-07-22]. Bibcode:2008ssbn.book..213M. ISBN 978-0-8165-2755-7. (原始内容 (PDF)于2016-03-04). 
  47. ^ 47.0 47.1 47.2 Brown, Michael E. The Dwarf Planet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200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7). 
  48. ^ Emily Lakdawalla. Iapetus' peerless equatorial ridge. 2012-02-22 [2015-07-22]. (原始内容于2019-06-09). 
  49. ^ Thomas, P.C. Sizes, shapes, and derived properties of the saturnian satellites after the Cassini nominal mission. Icarus. 2010-07, 208 (1) [2022-09-21]. doi:10.1016/j.icarus.2010.01.025. (原始内容于2022-10-24) (英语). 
  50. ^ IAU names fifth dwarf planet Haumea. Paris: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08-09-17 [16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于2015-07-30). 
  51. ^ 51.0 51.1 Tancredi, Gonzalo; Favre, Sofía. Which are the dwarfs in the Solar System?. Icarus. 2008-06, 195 (2) [2022-09-21]. doi:10.1016/j.icarus.2007.12.020. (原始内容于2022-10-05) (英语). 
  52. ^ 52.0 52.1 Bowell, Ted. The Asteroid Orbital Elements Database. Lowell Observatory. [2008-02-12]. [失效連結]
  53. ^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Dwarf Planet Makemake Lacks Atmosphere: Distant Frigid World Reveals Its Secrets for First Time. ScienceDaily. [19 November 2012]. (原始内容于2015-07-17). 
  54. ^ Thomas, Peter C.; Binzelb, Richard P.; Gaffeyc, Michael J.; Zellnerd, Benjamin H.; Storrse, Alex D.; Wells, Eddie. Vesta: Spin Pole, Size, and Shape from HST Images. Icarus. 1997, 128 (1): 88–94. Bibcode:1997Icar..128...88T. doi:10.1006/icar.1997.5736. 
  55. ^ Asmar, S. W.; Konopliv, A. S.; Park, R. S.; Bills, B. G.; Gaskell, R.; Raymond, C. A.; Russell, C. T.; Smith, D. E.; Toplis, M. J.; Zuber, M. T. The Gravity Field of Vesta and Implications for Interior Structure (PDF). 43rd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2012: 2600 [2015-07-22]. (原始内容 (PDF)于2016-03-03). 
  56. ^ Russel, C. T.; et al. Dawn at Vesta: Testing the Protoplanetary Paradigm (PDF). Science. 2012, 336 (6082): 684–686 [2015-07-22]. Bibcode:2012Sci...336..684R. doi:10.1126/science.1219381. (原始内容 (PDF)于2015-07-15). 
  57. ^ Agnor, C. B.; Hamilton, D. P. Neptune's capture of its moon Triton in a binary–planet gravitational encounter (PDF). Nature. 2006, 441 (7090): 192–4 [2016-07-07]. Bibcode:2006Natur.441..192A. PMID 16688170. doi:10.1038/nature04792. (原始内容 (PDF)于2016-10-14). 
  58. ^ JPL/NASA, 2012 Apr 26. Cassini Finds Saturn Moon Has Planet-Like Qualit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9. ^ Chang, Alicia. Online merchants see green in Pluto news. Associated Press (USA Today). 2006-08-25 [2008-01-25]. (原始内容于2008-05-11). 
  60. ^ Brown, Michael E.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200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9). 
  61. ^ Hotly-Debated Solar System Object Gets a Name. NASA press release. 2006-09-14 [2008-01-26]. (原始内容于2011-06-29). 
  62. ^ Stern, Alan. . New Horizons Web Site. 2006-09-06 [200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7). 
  63. ^ Wall, Mike. Pluto's Planet Title Defender: Q & A With Planetary Scientist Alan Stern. SPACE.com. 2011-08-24 [2012-12-03]. (原始内容于2012-08-14). 
  64. ^ 64.0 64.1 Should Large Moons Be Called 'Satellite Planets'?. News.discovery.com. 2010-05-14 [2011-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6). 
  65. ^ Basri, G.; Brown, M.E. (PDF).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2006, 34: 193–216. Bibcode:2006AREPS..34..193B. arXiv:astro-ph/0608417 . doi:10.1146/annurev.earth.34.031405.12505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7-31). 
  66. ^ Pluto and the Solar System. IAU. [2013-07-10]. (原始内容于2018-02-01). 

外部連結

  • NPR: 矮行星或許是最後的尊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avid Kestenbaum)
  • 問與答:國際天文聯合會提出的行星定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6年8月16日
  • BBC新聞:問與答:新行星提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6年8月16日
  • Ottawa Citizen英语Ottawa Citizen: (P. Surdas Mohit) August 24, 2006
  • James L. Hilton英语James L. Hilton,
  • NASA:

矮行星,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式, 標點等使用恰当, 2022年10月4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 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 討論, 此條目內容疑欠准确, 有待查證, 2022年10月4日, 請在讨论页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 若此條目仍有爭議及准确度欠佳, 會被提出存廢討論, 此條目內容自相矛盾, 2022年10月4日, 請在讨论页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2年10月4日, 翻譯者可能不熟悉.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式 標點等使用恰当 2022年10月4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 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 討論 此條目內容疑欠准确 有待查證 2022年10月4日 請在讨论页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 若此條目仍有爭議及准确度欠佳 會被提出存廢討論 此條目內容自相矛盾 2022年10月4日 請在讨论页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2年10月4日 翻譯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語言 也可能使用了機器翻譯 請協助翻譯本條目或重新編寫 并注意避免翻译腔的问题 明顯拙劣的翻譯請改掛 a href Template D html class mw redirect title Template D d a a href Wikipedia CSD html G13 class mw redirect title Wikipedia CSD G13 a 提交刪除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小行星或微型行星 矮行星 英語 Dwarf planet 又稱中行星 準行星 侏儒行星 是具有行星級質量 但既不是行星 也不是衛星的天體 也就是說 它是直接環繞著恆星 並且自身的重力足以達成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 通常是球體 但未能清除鄰近軌道上的其它小天體和物質 1 2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現今認定的5顆矮行星 穀神星 左上 由曙光號於2015年拍攝 谷神星是小行星帶中目前唯一被認可的矮行星 冥王星 右上 由新視野號於2015年拍攝 鳥神星 左中 藝術家繪製的想像圖 鬩神星 右中 藝術家據拉西拉天文台的資料繪製的想像圖 妊神星與其衛星妊衛一 上 和妊衛二 下 由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 右下 左下圖為模擬妊神星自轉的動畫 詳見矮行星候選者列表 就太陽系而言 矮行星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6年8月通過環繞太陽天體的三種分類定義的一部分 1 導致新增加了發現的比海王星離太陽更遠的天體 其大小足以和冥王星匹敵 並且最後質量超過冥王星的天體 例如鬩神星 3 2006年 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行星定義上決議將矮行星排除在外 對此學界評價兩極 鬩神星和其它新矮行星的發現者麥克 布朗認為這是正確的決定 4 5 6 而阿蘭 斯特恩 Alan Stern 7 8 則拒絕接受這樣的定義 但有趣的是 他卻是在1991年4月創造矮行星這個名詞的天文學家 9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IAU 目前承認的矮行星有5顆 穀神星 冥王星 妊神星 鳥神星 鬩神星 10 而在另一份有數百顆已知的天體列在其中的清單 被懷疑都是太陽系的矮行星 11 估計在完整的探索過整個古柏帶之後 可能會發現200顆矮行星 而在探索過古柏帶以外的區域後 矮行星的總數可能超過10 000顆 12 個別的科學家認定的還有一些 11 麥克 布朗在2011年8月發表的清單中 從幾乎可以肯定到有可能是矮行星 就有390顆候選天體 13 布朗目前標示的11顆已知天體 除5顆是已經被IAU認可的之外 還有共工星 創神星 塞德娜 亡神星 307261 2002 MS4和小行星120347 是 幾乎可以確定 的 另外還有12顆是極有可能的 11 斯特恩也指出還有十多顆已知的矮行星 12 然而 只有兩顆天體 穀神星和冥王星有足夠詳細的觀測資料可以確定它們符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定義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亦接受鬩神星是矮行星 因為它比冥王星更大 他們附帶決議尚未命名的海王星外天體 它們的絕對星等必須大於 1 這意味著假設幾何反照率 1 直徑就必須 838公里 14 就會據以假設是矮行星來命名 15 目前 只有鳥神星和妊神星是依據這個程序被承認是矮行星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還沒有討論其它可能是矮行星天體的相關問題 在其它行星系統的分類中 並未列出矮行星的特徵 16 目录 1 歷史的概念 2 名稱 3 特性 3 1 軌道優勢 3 2 流體靜力平衡 3 2 1 大小與形狀 4 矮行星和可能的矮行星 5 探測 6 爭議 7 行星質量的衛星 8 相關條目 9 註解 10 參考資料 11 外部連結歷史的概念 编辑主条目 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定义 冥王星 最著名的矮行星 幾十年來 穀神星和其它在各方面與其相似的天體都被認為是行星 但大約在1851年間 這些天體的數量達到23顆 天文學家開始改用小行星這個字眼來稱呼這些體積較小的天體 不再以行星命名 也不再與將它們歸類為行星 17 1930年 冥王星被發現 當時多數的科學家都認為其為太陽系9顆行星之一 大約有50年的時間 冥王星被認為比水星大 18 19 但在1978年藉由冥王星衛星夏戎的發現 冥王星的質量被精確地測量出來 確定它遠比最初的估計值小 20 約質量只有水星的廿分之一 使得冥王星成為最小的行星 然而 它的質量依然超過主小行星帶最大的天體 穀神星的十倍 大約是地球衛星 月球的六分之一 21 此外 它還有一些不尋常的特性 如較大的軌道離心率和軌道傾角 明顯地使它不同於其它行星 22 1990年代 天文學家開始在冥王星所在的空間區域 即現在所知的古柏帶內 以及更遙遠處發現一些天體 23 其中有許多共用冥王星的軌道特徵 至此 冥王星開始被認為是一個新族群 冥族小天體的成員 這使得一些天文學家不再認為冥王星是一顆行星 改以次行星 微型行星 planetoid 等名詞稱呼 24 25 到了2005年 三顆大小與冥王星相匹敵的海王星外天體 創神星 塞德娜 和鬩神星被發現 其中又以鬩神星 當時稱為2003 UB313 最引起討論 其在2005年1月發現 被認為略大於冥王星 一些報告也非正式的稱它為第10行星 26 顯然 如果不重新分類冥王星 它們也將被歸類為行星 27 與此同時 天文學家也發現有更多和冥王星一樣大的天體 如果冥王星還是一顆行星 那麼行星的數量將會大幅增長 28 此一結果 成為2006年8月在捷克的布拉格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26屆會員大會最具爭議的議題 29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初步草案建議包括夏戎 鬩神星和穀神星都列在行星的名單 但許多天文學家都反對這項建議 烏拉圭的天文學家胡里奧 安赫爾 費爾南德 Julio Angel Fernandez 提出一個折衷的分類方案 將那些夠大可以成為球體 但不能清空軌道附近其他物質的天體 分類為微行星 先從清單中刪除了冥衛一 新的提案也刪除了冥王星 穀神星和鬩神星 因為它們都未能清除軌道附近的其他天體 30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最後的決議是在保留5A提案軌道環繞太陽的三類天體系統 他們是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決定行星和其它天體 除了衛星 在我們的太陽系以下列方式的定義分為三類 1 行星1是符合以下條件的天體 a 軌道環繞著太陽 b 有足夠的質量足以克服剛體力 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 接近球體 和 c 能夠清除在軌道附近的小天體 2 矮行星 是符合以下條件的天體 a 軌道環繞著太陽 b 有足夠的質量足以克服剛體力 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 接近球體 和 c 未能夠清除在軌道附近的小天體 此外 d 不是一顆衛星 3 除衛星之外 所有軌道環繞著太陽的其它天體3都屬 太陽系小天體 註腳 1 8顆行星是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和海王星 2 IAU會設立程序 確定臨界天體屬於矮行星還是某個其他類別 3 包括絕大部分的太陽系小天體 也就是小行星 大多數的海王星外天體 彗星和其它的小天體 雖然關係到其它恆星的行星分類 16 這個議案未解決問題 取代的是等到觀察到這類天體時再研議 30 在矮行星的探測方面 截至目前 共有兩具探測器成功近距離的觀察並研究矮行星 2015年3月6日 曙光號探測器進入了環繞穀神星的軌道 成為第一艘環繞矮行星的航天器 31 同年7月14日 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系統 名稱 编辑 顯示太陽系內天體類型的歐拉圖 矮行星這個名詞本身就有些爭議 它意味著這些天體就像矮星是恆星一樣 骨子裡還是一顆行星 32 這是提升了斯特恩當初為太陽系創造這個名詞的概念 更早的名詞planetoid 類行星 在英文當中就沒有這樣的涵義 並且也合於天文學家用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定義 33 布朗就表示 planetoid 類行星 是一個較理想的字眼 並且幾年來也都是使用這個名詞 而使用矮行星似乎也暗示這類非行星的天體有些愚蠢 但它卻出自於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試圖恢復冥王星地位所鋪陳的第三次會議第二項決議案中 34 事實上 在草案5A的決議中 是稱這些中間的天體為類行星 35 36 但是在全體會議投票時 一致同意改稱為 矮行星 1 第二項的5B決議案 定義矮行星是行星的子分類 斯特恩本來很希望能將原本的行星稱為古典行星 classical planets 或稱經典天體 在這樣的安排下 被駁回的12顆行星提案 將有8顆是 古典行星 和4顆是矮行星 然而 5B案被否決而5A案卻獲得通過 34 因為矮行星這個名詞在語意學上不一致的前後矛盾性 也討論了奈行星 nanoplanet 和次行星 subplanet 但沒有取得共識而未能做出改變 37 在多數的語言中 都以等效的術語來翻譯英文dwarf planet 中的 dwarf 如法文planete naine 西班牙文planeta enano 德文Zwergplanet 俄文karlikovaya planeta 羅馬化 karlikovaya planeta 阿拉伯文كوكب قزم 羅馬化 kaukab qazm 中文矮行星 韓文왜소행성 矮小行星 越南文Hanh tinh lun 行星侏儒 等等 例外的則有日文的準惑星 じゅんわくせい 羅馬化 jun wakusei 和拉丁文的planetula 或取希臘文詞尾的planetion 後者是planeta 行星 的小稱 也暗喻比行星少了一些東西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6年的6A決議案中 38 認可冥王星是海王星外天體新的一族的原型 此類型的確切名稱與性質當時沒有指定 但留給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稍後依據先前辯論達成的決議去討論 對這個類別的建議有類冥天體 plutonian objects 和plutons 但這兩個名詞都沒有獲得採用 或許是來自地質學界的反對 因為plutons在地質學上的意思是深成岩 會造成混淆 1 在2008年6月11日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執行委員會宣布採用類冥矮行星 plutoid 並且定義為 所有在海王星外的矮行星都是類冥矮行星 15 部分原因是電子郵件的溝通不順暢 行星系統命名工作小組並未參與此一名稱的選擇 事實上 行星系統命名工作小組後來表決拒絕使用這個特定的名詞 39 並且這個名詞在天文學家之間也很少被使用 特性 编辑行星的判別式 40 天體 M 1 L 2 µ 3 水星 000 055 0 055 00000001950 1 95 103 009100 9 1 104金星 000 815 0 815 00000166000 1 66 105 135000 1 35 106地球 001 1 00000153000 1 53 105 170000 1 7 106火星 000 107 0 107 00000000942 9 42 102 018000 1 8 105穀神星 000 00015 0 00015 0000000000 000832 8 32 10 4 000000 33 0 33木星 317 7 317 7 1300000000 1 30 109 062500 6 25 105土星 095 2 95 2 0046800000 4 68 107 019000 1 9 105天王星 014 5 14 5 0000384000 3 85 105 002900 2 9 104海王星 017 1 17 1 0000273000 2 73 105 002400 2 4 104冥王星 000 0022 0 0022 0000000000 00295 2 95 10 3 000000 077 0 077鬩神星 000 0028 0 0028 0000000000 00215 2 13 10 3 000000 1 0 10塞德娜 000 00022 0 00022 0000000000 000000364 3 64 10 7 000000 07 lt 0 07 41 顯示行星和已知最大的次行星 紫色 覆蓋的軌道區包含可能的矮行星 所有已知的矮行星候選者 其判別式的數值都比這些區域所顯示的小 1 M 地球質量是以地球的質量為單位 等同於地球的質量 5 97 1024 kg 2 L是清除鄰近小天體能力的值 行星的值大於1 L k M2 a 3 2 此處k 0 0043 M的數量級與單位是佑克 Yg yottagram 1024克 a的單位是天文單位 AU 42 3 µ是索特 Soter 的行星判別式 行星的值超過100 µ M m 此處的M是天體的質量 而m是分享軌道區域的其它天體的總質量 軌道優勢 编辑 主条目 清除鄰近的小天體 阿蘭 斯特恩和哈羅德 利維森 Harold F Levison 介紹了參數L 表示天體在給定的軌道偏移下 造成與臨近天體遭遇的可能性 機率 42 在斯特恩的模型中 此參數的值與質量的平方成正比 與週期成反比 這個值可以用來估計天體清除鄰近軌道天體的能力 若L gt 1 最終就能清除 在最小的類地行星和最大的古柏帶天體之間 L的數值差距達到5個數量級 40 使用這個參數 史蒂芬 索特 Steven Soter 和其他的天文學家爭辯行星和矮行星的差別在於後者不能 清除其軌道附近的鄰居 行星能夠經由碰撞 捕獲 或是引力擾動 或是建立軌道共振來避免碰撞 移除鄰近軌道的小天體 而矮行星缺乏這樣做所需要的的質量 42 索特提出他的 行星判別式 參數 planetary discriminant 用符號µ 繆 來表示 它描述一個軌道區域被清除程度的實驗數值 µ的計算是以候選天體的質量除以共享其軌道的其它天體的總質量 µ的值大於100 就認為軌道能夠被清除 40 還有幾種其它方案試圖區分行星和矮行星 7 但是2006年的定義使用的是索特的觀念 1 流體靜力平衡 编辑 主条目 流體靜力平衡 當天體有足夠的質量 由本身的萬有引力 造成足夠的內部壓力 使天體因塑性變形有足夠的可塑性而將表面撫平 高處沉陷與將凹處填滿 這個過程稱為引力弛緩 小於幾公里的物體不是由萬有引力主導往往有不規則的形狀 較大的物體 萬有引力較顯著 但尚未達到主導的地位 會呈現馬鈴薯般的形狀 隨著質量越來越大 它的內部壓力逐漸升高 而外型也就越來越渾圓 直到壓力足以克服其內部的抗壓強度 他就達到流體靜力平衡 在這一點上 天體的形狀會儘可能地趨近球體 但是受到自轉和潮汐的影響 他的形狀會是橢球體 這是一顆矮行星最起碼的定義 43 當一個天體處於流體靜力平衡時 覆蓋其全球的液體會形成一致的液體表面 僅有局部會有像是坑洞或裂縫等小規模的表面特徵 如果天體沒有轉動 它會是一個球體 而它轉動得越快 它就變得越扁圓形 或是橢球體 然而 如果這種旋轉的天體是被加熱直到它融化 它整體的形狀也會如同液體 不會有其它變化 處在流體靜力平衡但不是球體的極端例子就是妊神星 它的長軸是其極軸 短軸 的兩倍長 如果天體有質量接近的伴星 潮汐力就會產生影響 將它扭曲成長橢球體 一個例子就是木星的衛星艾歐 潮汐加熱的效應使它成為太陽系內有著最活耀的火山 潮汐力也會造成天體的旋轉逐漸成為潮汐鎖定的狀態 會永遠以相同的一面朝向它的伴星 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冥王星和夏戎的系統 這兩個天體是相互潮汐鎖定的 地球的衛星 月球也是潮汐鎖定的 許多氣態巨行星的小衛星也都被潮汐鎖定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認可的矮行星加上月球和冥衛一的質量比 鳥神星的質量是概略估計 參見類冥矮行星中加上幾顆可能是矮行星但排除穀神星的圖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沒有限定矮行星質量和大小的上限和下限 因此一個天體的質量和大小即使都超過水星 若無法清除鄰近的小天體 那麼仍會被歸類為矮行星 44 下限是要求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 但達到此一形狀的大小和質量取決於其組成和熱歷史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2006年決議的原草案有將流體靜力學平衡重新定義 限制 適用於質量高於5 1020kg且直徑大於800 km的天體 16 但在最終定稿時未被保留 1 依觀測的經驗顯示 下限取決於天體的組成和熱歷史 對一個固體的矽酸鹽 像是石質小行星 要轉換成流體靜力平衡的直徑大約為600公里 並且質量大約是3 4 1020 kg 若是一個剛性較弱的冰質小行星 其下限大約在直徑320公里和質量1019 kg 45 在小行星帶 穀神星是唯一明顯超越此一石質下限的 然而它實質上是岩石和冰組成的 並且它的形狀是平衡的球體 然而 岩石的智神星和灶神星剛好都低於下限 智神星的直徑在525 560公里 質量在1 85 2 4 1020 kg 形狀 近似球形 但還是有些不規則 灶神星的直徑是530公里 質量2 6 1020 kg 主要是由於其極大的撞擊盆地 使其偏離了橢球體的形狀 大小與形狀 编辑 在對矮行星這一概念進行辯論時 被認為達到流體靜力學平衡的最小冰質天體是土衛一 直徑396 km 質量3 75 1019 kg 位於外太陽系的最大不規則天體為海衛八 直徑405 435 km 假設的質量約為4 4 1019 kg 土衛一比海衛八形狀更為規則 可能是因為它有著更高溫的熱歷史 或者是一次撞擊事件使它的形狀變得更規則的 46 這兩個天體都不是由純冰組成 所以布朗認為冰質矮行星的實際直徑下限可能在400 km以下 47 目前位於這一數值以上的海王星外天體共有一百個左右 然而 後來科學家發現土衛一並不處於流體靜力學平衡 其橢球形是演變歷史所致 這和更極端的土衛九相似 經過確認 在土星的衛星當中 達到流體靜力學平衡的最小者為土衛五 直徑為1 530 km 而不處於流體靜力學平衡的最大者為土衛八 直徑為1 470 km 48 49 土衛八比鳥神星 1 415 1 445 km 稍大 又比妊神星 1 180 1 310 km 大得多 但這些研究結果並沒有被納入針對矮行星定義的討論當中 矮行星和可能的矮行星 编辑 最大海王星外天體的相對大小 反照率及顏色示意圖 主条目 矮行星候選者列表 許多海王星外天體被認為有冰的核心 因此只要達到400公里的直徑 質量大約也只是地球的3 s 就能輕易的達到重力平衡的狀態 47 在2015年1月 大約有150顆已知的海王星外天體被認為可能是矮行星 不過都只是用這些天體粗略估計的直徑為依據 11 一個團隊研究了其中的30顆 認為在最終古柏帶將會有約200顆的矮行星 而在這之外的數量會數以千計 47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迄今只認證了5顆矮行星 穀神星 冥王星 鬩神星 妊神星和鳥神星 50 穀神星和冥王星是直接透過觀測認證的 51 鬩神星是因為它的質量比冥王星更多 經由新視野號的測量 顯示冥王星的直徑比鬩神星大 而妊神星和鳥神星是因為它們的絕對星等而獲得認證 10 38 距離太陽從近至遠排列 這5顆分別是 穀神星 在1801年1月1日發現 比海王星早了45年 在被分類為小行星之前 有半個世紀之久它被當成行星 後來它被指定為第1號小行星 在2006年9月13日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重新認定它是一顆矮行星 冥王星 在1930年2月18日發現 長達76年的時間被視為一顆行星 在2006年8月24日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重分類為矮行星 妊神星 在2004年12月28日發現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8年9月17日認可它是一顆矮行星 鳥神星 在2005年3月31日發現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8年7月11日認可它是一顆矮行星 鬩神星 在2005年1月5日發現 在媒體報導中被稱為第10顆行星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6年9月13日認可它是一顆矮行星 邁克 布朗認為另外還有6顆海王星外天體幾乎肯定將是矮行星 11 它們的直徑接近或是超過900公里 這些天體是 亡神星 2004年2月17日發現 2002 MS4 2002年6月18日發現 小行星120347 2004年9月22日發現 創神星 2002年6月5日發現 共工星 2007年7月17日發現 塞德娜 2003年11月14日發現 貢薩洛 坦克雷迪 Gonzalo Tancredi 等人已建議IAU接受亡神星 塞德娜和創神星為矮行星 另外 坦克雷迪還把 20000 伐羅那 28978 伊克西翁 2003 AZ84 2004 GV9及2002 AW197歸類為矮行星 51 布朗的清單中也列入了這些天體 但判斷為非常可能 延伸的矮行星候選表詳細的列出這兩位天文學家推薦的矮行星 經IAU確認的矮行星 軌道屬性 52 名稱 所在區域 軌道半徑 AU 公轉週期 年 平均公轉速率 km s 軌道傾角 軌道離心率 行星判別係數穀神星 小行星帶 2 768 4 604 17 882 10 59 0 079 0 33冥王星 古柏帶 冥族小天體 與海王星呈2 3共振 39 48 247 9 4 74 17 16 0 249 0 08妊神星 古柏帶 與海王星呈12 7共振 43 182 283 77 4 531 28 214 0 19489 0 02鳥神星 古柏帶 傳統古柏帶天體 45 430 306 21 4 419 28 9835 0 16126 0 02鬩神星 離散盤 67 864 557 3 4338 44 0396 0 442 0 10物理屬性 名稱 直徑 相對月球 直徑 km 質量 相對月球 質量 1021 kg 密度 g cm3 表面重力 m s2 逃逸速度 km s 轉軸傾角 自轉週期 天 衛星 表面溫度 K 大氣層 H穀神星 27 938 1 3 0 94 2 17 0 29 0 51 3 0 38 0 167 無 3 3冥王星 68 7003237200000000000 2372 2 17 8 13 05 1 87 0 58 1 2 119 59 6 39 5 44 季節性存在 0 8妊神星 45 7003159600000000000 1596 16 5 5 7000401000000000000 4 01 0 04 2 018 0 401 0 809 0 163141667 2 7001320000000000000 32 3 0 2鳥神星 41 7003143000000000000 1430 14 4 2 3 1 2 1 lt 0 57 lt 0 91 0 32 1 30 無 53 0 3鬩神星 67 7003232600000000000 2326 12 22 6 16 7 2 52 0 82 1 38 1 0 75 1 4 1 42 季節性存在 1 2其他由布朗和坦克雷迪列出的矮行星 軌道屬性 52 名稱 所在區域 軌道半徑 AU 公轉週期 年 平均軌道速度 km s 軌道傾角 軌道離心率 行星判別係數亡神星 古柏帶 冥族小天體 39 174 245 19 4 75 20 592 0 227 0 0032002 MS4 古柏帶 傳統古柏帶天體 42 044 272 62 17 683 0 13936潫神星 古柏帶 傳統古柏帶天體 42 184 273 98 23 921 0 103636創神星 古柏帶 傳統古柏帶天體 43 694 288 83 7 9895 0 04106 0 007 0 010共工星 離散盤 與海王星呈10 3共振 67 417 550 98 30 6569 0 50048 塞德娜 獨立天體 518 57 11 400 11 93 0 853 lt 0 07物理屬性 名稱 直徑 相對月球 直徑 km 質量 相對月球 質量 1021 kg 密度 g cm3 表面重力 m s2 逃逸速度 km s 轉軸傾角 自轉週期 天 衛星 表面溫度 K 大氣層 H卡戎 35 7003121200000000000 1212 1 2 2 1 59 1 7 0 288 0 59 6 38 16 8 1亡神星 26 7002917000000000000 917 25 0 9 0 63 1 53 0 2 0 43 0 55 1 lt 44 2 22002 MS4 27 7002934000000000000 934 47 0 43 3 7潫神星 25 7002854000000000000 854 45 0 6 0 45 7000115999999999999 1 16 0 59 0 36 0 25 1 4 0創神星 32 7003111000000000000 1110 5 1 8 2 0 7000139999999999999 1 4 0 1 2 18 0 29 0 57 0 74 1 43 2 4共工星 35 7003128000000000000 1280 210 2 4 1 75 1 74 0 31 0 62 0 93 1 21 4 2 0塞德娜 30 7002995000000000000 995 80 1 4 1 0 42 0 12 1 5灶神星 看似接近球體 在小行星帶中是繼穀神星之後質量最大的小行星 偏離球體的原因是在凝固之後大規模的撞擊 形成了雷亞希爾維亞盆地和維納尼亞盆地兩個撞擊坑 54 此外 它三軸的尺寸也不符合流體靜力平衡 55 56 崔頓被認為是遭到海王星捕獲的矮行星 57 菲比也是被捕獲的天體 像灶神星一樣 也沒有達到流體靜力平衡 但在其發展早期可能曾經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 58 探測 编辑在2015年3月6日 曙光號成為第一艘環繞穀神星的太空船 開始在軌道上探測這顆矮行星 31 在2015年7月14日 新視野號太空船飛掠過冥王星和它的五顆衛星 曙光號之前還先探測了灶神星 卡西尼號不久前也探測了菲比 航海家2號也探測過崔頓 這三顆都被認為以前可能是矮行星 對它們的探測有助於研究矮行星的演變 爭議 编辑IAU在定義矮行星之後 一些科學家發聲對此決議案表示反對 7 表示方法包括汽車保險杠貼紙和T恤等 59 鬩神星的發現者米高 E 布朗認同把行星數目降至八的做法 60 美國太空總署宣佈將會採用IAU所設下的新指引 61 不過 冥王星探測飛船新視野號的任務總監阿蘭 斯特恩卻反對IAU對行星的新定義 他認為 不應該把非行星天體稱為矮行星 也不應該用軌道屬性 而非內在屬性 來定義一種天體 62 所以 時至2011年 他仍然把冥王星稱作行星 63 並把穀神星 鬩神星等矮行星以及較大的衛星都當做額外的行星 64 在IAU重新定義行星的幾年前 他曾用軌道屬性區分 高等行星 uberplanet 即八大行星 和 低等行星 unterplanet 即矮行星 並把兩者都視為行星 42 行星質量的衛星 编辑参见 太陽系天然衛星列表 已知有19顆衛星有足夠的質量可以自身的引力弛豫成為球體 而且其中有7顆比鬩神星或冥王星還要大 它們在體態上與矮行星相同 但因為它們的軌道不是繞著太陽 所以它們不是矮行星 這7顆比鬩神星還要大的衛星是月球 木星的4顆伽利略衛星 埃歐 歐羅巴 蓋尼米德和卡利斯多 土星的衛星泰坦和海王星的衛星崔頓 其餘的還有土星的6顆衛星 米瑪斯 恩克拉多斯 特提斯 狄俄涅 瑞亞 伊阿珀托斯 天王星的5顆衛星 愛麗兒 烏姆柏里厄爾 泰坦妮亞 奧伯龍和米蘭達 還有冥王星的夏戎 在海王星外天體還有更多的可能 包括軌道繞行鬩神星的迪絲諾美亞 阿蘭 斯特恩稱這些衛星為 衛星行星 與傳統行星和矮行星均為行星的三種類別之一 64 名詞planemo planetary mass object 就是行星 質量和天體三個單字的複合詞 65 在IAU的行星定義的決議草案 考慮到冥王星和夏戎既滿足了矮行星的質量和形狀的要求 又圍繞著一個介於兩者之間 不在兩者中任何一顆的內部 的共同質心運轉 因此被視為矮行星的聯星系 note 1 16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目前認定夏戎不是矮行星 只是冥王星的衛星 但是依據這種想法 在稍後的日子 夏戎有可能為自身的條件而成為一顆矮行星 66 質心的位置不只是取決於天體相對的大小 也與它們之間的距離有關 例如 木星和太陽軌道的質心就在太陽之外 相關條目 编辑 太陽系主题 半人馬小行星 太陽系流體靜力平衡天體列表 Lists of planets 英语 List of planetary bodies 矮行星候選者列表 Planet Objects formerly considered planets 英语 List of Solar System bodies formerly regarded as planets Lists of 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 英语 Lists of 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 中介行星 類冥矮行星 最亮柯伊伯带天体列表 太陽系小天體 海王星外側天体列表 太陽系天體列表註解 编辑 原始本文的註腳如下 對兩顆天體或多顆天體組成的系統 次要天體滿足這些條件 也就是質量 形狀都滿足行星的條件 而系統的質心駐留在主天體之外 次要天體就不能滿足 衛星 的條件 根據這樣的定義 冥王星的伴星夏戎是一顆行星 構成冥王星 夏戎雙行星 參考資料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Definition of a Planet in the Solar System Resolutions 5 and 6 PDF IAU 2006 General Assembly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06 08 24 2008 01 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09 06 23 IAU pdf PDF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 01 06 Brown Michael E Schaller Emily L The Mass of Dwarf Planet Eris Science 2007 06 15 316 5831 2022 09 21 ISSN 0036 8075 doi 10 1126 science 1139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9 22 英语 Koski Olivia Q amp A Astronomer Mike Brown on How He Killed Pluto Wired 2010 12 27 2012 02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09 Perlman David Pluto demoted from 9th planet to just a dwarf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6 08 25 2012 02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7 30 Kennedy Stephanie Pluto stripped of planet status AM ABC Local Radio 2006 08 25 2012 02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9 22 7 0 7 1 7 2 Rincon Paul Pluto vote hijacked in revolt BBC News 2006 08 25 2008 0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1 26 Jorge Salazar Alan Stern A Chihuahua is still a dog and Pluto is still a planet EarthSky Earthsky Interviews 2009 11 30 2009 12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12 03 S Alan Stern On the number of planets in the outer solar system Evidence of a substantial population of 1000 km bodies Icarus 90 2 April 1991 10 0 10 1 Dwarf Planets and their Systems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WGPSN 2008 07 11 2008 07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6 25 11 0 11 1 11 2 11 3 11 4 Astronomer Mike Brown web gps caltech edu 2022 09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3 06 12 0 12 1 Alan Stern The PI s Perspectiv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4 11 13 August 24 2012 Free the Dwarf Planets Michael Brown 2011 08 24 2011 08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0 05 Dan Bruton Conversion of Absolute Magnitude to Diameter for Minor Planets Department of Physics amp Astronomy Stephen F Austin State University 2008 06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2 03 15 0 15 1 Plutoid chosen as name for Solar System objects like Pluto 新闻稿 2015 07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8 22 16 0 16 1 16 2 16 3 The IAU draft definition of planet and plutons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06 08 16 2008 05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4 29 Mauro Murzi Changes in a scientific concept what is a planet 2007 2013 04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11 Preprint Mager Brad Pluto Revealed discoveryofpluto com 2008 0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22 Cuk Matija Masters Karen Is Pluto a planet Cornell University Astronomy Department 2007 09 14 2008 0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10 12 Buie Marc W Grundy William M Young Eliot F Young Leslie A Stern S Alan Orbits and Photometry of Pluto s Satellites Charon S 2005 P1 and S 2005 P2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6 132 1 290 98 2008 02 10 Bibcode 2006AJ 132 290B arXiv astro ph 0512491 doi 10 1086 504422 Stern S A et al The Pluto system Initial results from its exploration by New Horizons Science 2015 350 6258 249 352 2018 06 20 Bibcode 2015Sci 350 1815S PMID 26472913 arXiv 1510 07704 doi 10 1126 science aad1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8 02 Weintraub David A Is Pluto a Planet A Historical Journey through the Solar System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 Press 2006 1 272 ISBN 978 0 691 12348 6 Phillips Tony Phillips Amelia Much Ado about Pluto PlutoPetition com 2006 09 04 2008 0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1 25 Planetoids Beyond Pluto Astrobiology Magazine 2004 12 30 2008 0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6 29 Hubble Observes Planetoid Sedna Mystery Deepens NASA s Hubble Space Telescope home site 2004 04 14 2008 0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6 10 Astronomers Measure Mass of Largest Dwarf Planet NASA s Hubble Space Telescope home site 2007 06 14 2008 0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6 10 Brown Michael E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a planet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2004 2008 0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19 Brown Mike War of the Worlds New York Times 2006 08 16 2008 0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4 23 Brown Michael E What makes a planet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2008 0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19 30 0 30 1 Britt Robert Roy Details Emerge on Plan to Demote Pluto Space com 2006 08 19 2006 08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6 28 31 0 31 1 Landau Elizabeth Brown Dwayne NASA Spacecraft Becomes First to Orbit a Dwarf Planet NASA 6 March 2015 6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3 07 然而 這個名詞也與小行星一樣 同樣不是行星的一類 Karttunen et al 编 Fundamental Astronomy 5 Springer 2007 34 0 34 1 Brown Mike How I Killed Pluto and Why It Had It Coming Spiegel amp Grau 2010 223 Bailey Mark E Comments amp discussions on Resolution 5 The definition of a planet Planets Galore Dissertatio cum Nuncio Sidereo Series Tertia official newspaper of the IAU General Assembly 2006 Astronomical Institute Prague 2008 0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20 Dos uruguayos Julio Fernandez y Gonzalo Tancredi en la historia de la astronomia reducen la cantidad de planetas de 9 a 8 amp Anotaciones de Tancredi Science and Research Institute Mercedes Uruguay 2008 02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20 2007 西班牙语 IAU 2009 Reports on Astronomy 2006 2009 Transactions of the IAU vol XXVII A 38 0 38 1 IAU 2006 General Assembly Result of the IAU Resolution votes 2015 07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4 29 IAU 2009 Division III Planetary Systems Sciences Triennial Report 2006 2009 Transactions IAU Volume XXVIIA 40 0 40 1 40 2 Soter Steven What is a Planet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6 08 16 132 6 2513 19 Bibcode 2006AJ 132 2513S arXiv astro ph 0608359 doi 10 1086 508861 Calculated using the estimate of a minimum of 15 Sedna mass objects in the region Estimate found in Schwamb Megan E Brown Michael E Rabinowitz David L 2009 A Search for Distant Solar System Bodies in the Region of Sedna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694 1 L45 L48 42 0 42 1 42 2 42 3 Stern S Alan Levison Harold F Regarding the criteria for planethood and proposed planetary classification schemes PDF Highlights of Astronomy 2002 12 205 213 as presented at the XXIVth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IAU 2000 Manchester UK 7 18 August 2000 2015 07 22 Bibcode 2002HiA 12 205S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5 09 23 Lineweaver amp Marc Norman 2010 The Potato Radius a Lower Minimum Size for Dwarf Planets 事實上 麥克 布朗已經開始尋找這樣的天體了 Julia Sweeney and Michael E Brown Hammer Conversations KCET podcast 2007 2008 06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6 26 G H A Cole 2000 Minimum Radius And Mass For A Planetary Bod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une 6 2011 McKinnon William B et 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Kuiper Belt Objects and Dwarf Planets Barucci M A et al 编 The Solar System Beyond Neptune PDF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008 220 2015 07 22 Bibcode 2008ssbn book 213M ISBN 978 0 8165 2755 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6 03 04 47 0 47 1 47 2 Brown Michael E The Dwarf Planet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2008 0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8 17 Emily Lakdawalla Iapetus peerless equatorial ridge 2012 02 22 2015 07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09 Thomas P C Sizes shapes and derived properties of the saturnian satellites after the Cassini nominal mission Icarus 2010 07 208 1 2022 09 21 doi 10 1016 j icarus 2010 01 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24 英语 IAU names fifth dwarf planet Haumea Paris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08 09 17 16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7 30 51 0 51 1 Tancredi Gonzalo Favre Sofia Which are the dwarfs in the Solar System Icarus 2008 06 195 2 2022 09 21 doi 10 1016 j icarus 2007 12 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05 英语 52 0 52 1 Bowell Ted The Asteroid Orbital Elements Database Lowell Observatory 2008 02 12 失效連結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Dwarf Planet Makemake Lacks Atmosphere Distant Frigid World Reveals Its Secrets for First Time ScienceDaily 19 Nov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7 17 Thomas Peter C Binzelb Richard P Gaffeyc Michael J Zellnerd Benjamin H Storrse Alex D Wells Eddie Vesta Spin Pole Size and Shape from HST Images Icarus 1997 128 1 88 94 Bibcode 1997Icar 128 88T doi 10 1006 icar 1997 5736 Asmar S W Konopliv A S Park R S Bills B G Gaskell R Raymond C A Russell C T Smith D E Toplis M J Zuber M T The Gravity Field of Vesta and Implications for Interior Structure PDF 43rd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2012 2600 2015 07 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6 03 03 Russel C T et al Dawn at Vesta Testing the Protoplanetary Paradigm PDF Science 2012 336 6082 684 686 2015 07 22 Bibcode 2012Sci 336 684R doi 10 1126 science 121938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5 07 15 Agnor C B Hamilton D P Neptune s capture of its moon Triton in a binary planet gravitational encounter PDF Nature 2006 441 7090 192 4 2016 07 07 Bibcode 2006Natur 441 192A PMID 16688170 doi 10 1038 nature0479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6 10 14 JPL NASA 2012 Apr 26 Cassini Finds Saturn Moon Has Planet Like Qualiti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ang Alicia Online merchants see green in Pluto news Associated Press USA Today 2006 08 25 2008 01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5 11 Brown Michael E The Eight Planet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2008 0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19 Hotly Debated Solar System Object Gets a Name NASA press release 2006 09 14 2008 0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6 29 Stern Alan Unabashedly Onward to the Ninth Planet New Horizons Web Site 2006 09 06 2008 0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2 07 Wall Mike Pluto s Planet Title Defender Q amp A With Planetary Scientist Alan Stern SPACE com 2011 08 24 2012 12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14 64 0 64 1 Should Large Moons Be Called Satellite Planets News discovery com 2010 05 14 2011 11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1 26 Basri G Brown M E Planetesimals to Brown Dwarfs What is a Planet PDF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2006 34 193 216 Bibcode 2006AREPS 34 193B arXiv astro ph 0608417 doi 10 1146 annurev earth 34 031405 125058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3 07 31 Pluto and the Solar System IAU 2013 07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2 01 外部連結 编辑查看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矮行星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矮行星NPR 矮行星或許是最後的尊榮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avid Kestenbaum 問與答 國際天文聯合會提出的行星定義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6年8月16日 BBC新聞 問與答 新行星提案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6年8月16日 Ottawa Citizen 英语 Ottawa Citizen The case against Pluto P Surdas Mohit August 24 2006 James L Hilton 英语 James L Hilton When Did the asteroids Become Minor Planets NASA IYA 2009 Dwarf Planets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矮行星 amp oldid 7591923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