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伽利略衛星

伽利略衛星(英語:Galilean moons)是木星的四個大型衛星,由伽利略於1610年1月7日首次發現。這四個衛星可以用低倍率望遠鏡來觀測到,如果沒有光害,且環境極好,甚至可用肉眼勉強看到木衛三木衛四,利用數位單眼相機搭配合適的望遠鏡頭也可以輕易的在較無光害的地方拍下這幾顆伽利略衛星。[1]

伽利略衛星與木星大紅斑的大小比較,四顆衛星由上而下依序為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
哈伯太空望遠鏡於2015年1月24日拍攝的木星,此時有五顆衛星同時發生凌木星的現象,包含三顆明顯的伽利略衛星——木衛二木衛三木衛一。兩幀影像相隔約42分鐘。

歷史

發現

 
伽利略·伽利莱,伽利略衛星的發現者

隨著伽利略·伽利莱對望遠鏡進行改進,其望遠鏡的已能夠放大20倍[2],並讓伽利略能夠更清楚,更仔細地觀察各個天體。在1609年12月和1610年1月期間,伽利略在觀察木星時,發現了這些伽利略衛星。[1][3]

於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在一封信件中第一次提及關於木星的衛星。在當時,他只看到了三個伽利略衛星,並以為它們是固定在木星附近的恆星。於1610年1月8日至3月2日,他繼續觀察這些伽利略衛星,並發現了第四顆伽利略衛星,及發現了這些天體並非固定的恆星,而是圍繞著木星公轉的衛星。[1]

伽利略的發現證明了望遠鏡的重要性,並讓望遠鏡成為天文學家發現亮度不足的各種天體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伽利略證明了並不是只有地球才有衛星,其他行星也可以有衛星,無疑是對當時流行的地心说造成一個重大的打擊。[4]之後,伽利略也接受了哥白尼日心說[1]由於這些發現,伽利略能夠透過測量衛星的公轉去計算其經度。[5]

伽利略可能並非所有伽利略衛星的發現者。中國天文學家席澤宗聲稱,早在公元前362年,戰國時代齊國天文學家甘德已發現了木衛三,比伽利略的發現早近20個世紀。[6]

命名

1610年伽利略觀測這四個衛星多日,發現雖然木星在空中移動,衛星仍環繞木星公轉,從而得到支持哥白尼日心說的論據,即並非所有天體均環繞地球旋轉[7]木星的伽利略衛星在1610年發現後不久便由西門·馬里烏斯命名為“埃歐”、“歐羅巴”、“蓋尼米德”和“卡里斯托”。[8]20世紀之前,這些名稱並不受歡迎,取而代之的為“木衛一”、“木衛二”,或“木星的第一顆衛星”等諸如此類的稱號。[8]這些名稱要到20世紀才被廣泛使用。[9]

衛星分類

木星的伽利略衛星在木星的衛星分類上屬於木星的主衛星群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它們的半徑比起任何矮行星都要長,而且論直徑是太陽系中除太陽和八大行星之外最大的天體。木衛一至四分別為太陽系中第4、第6、第1和第3大的天然衛星。他們佔木星衛星總質量的99.999%。木星的質量大約是伽利略衛星的5000倍。[note 1]

軌道現象與拉普拉斯共振

 
如圖中所示,木星與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所形成的軌道共振現象。

木星的伽利略衛星除了木衛四因為距離比較遠之故所以沒有參予和木星的軌道共振外,其餘三顆衛星皆與木星形成軌道共振。而這四顆大型衛星皆與木星形成潮汐鎖定,即皆以同一面半球永遠對著木星公轉。木衛一與木星之間距離350,000公里,公轉木星一週只需要42.5小時,(即快到足以在一個晚上就觀測出它的運動)。[10]埃歐的平均軌道周期與歐羅巴有2:1的軌道共振,和甘尼米德有4:1的軌道共振,即埃歐每繞行木星二周,歐羅巴即繞行一周;而埃歐每繞行四周,甘尼米德繞行一周。這種共振協助埃歐維持軌道離心率(0.0041),並反過來為埃歐的地質活動提供主要的熱源。木衛二與木星之間的平均距離爲 670,900公里,公轉一週只須三天半的時間。它的軌道十分接近正圓,偏心率僅0.009。[11] 跟其他的伽利略衛星一樣,木衛二也被潮汐鎖定,因而有一個半球永遠朝向木星。木衛三的軌道距離木星107萬400公里,是伽利略衛星中距離木星第三近的,其公轉周期為7天3小時。和大部分已知的木星衛星一樣,木衛三也為木星所鎖定,永遠都以同一面面向木星。[12]

木衛一和木衛二、木衛三保持著軌道共振關係:即木衛三每公轉一周,木衛二即公轉兩周、木衛一公轉四周。[13]當木衛二位於近拱點、木衛一位於遠拱點時,兩者之間會出現上合現象;而當木衛二位於近拱點時,它和木衛三之間也會出現上合現象。木衛一、木衛二和木衛二、木衛三的上合位置會以相同速率移動,遂三者之間有可能出現三星合現象。這種複雜的軌道共振被稱為拉普拉斯共振[14] 木衛四是距離木星最遠的伽利略衛星,其軌道距離木星約188萬公里(是木星直徑7萬1398公里的26.3倍),比之距離木星次近的木衛三的軌道半徑107萬公里遠得多。[15]由於軌道半徑較大,故其並不處於軌道共振狀態,可能永遠也不會處於這種狀態。木衛四是一顆同步自轉衛星,即木衛四的自轉周期等同於其公轉周期,約為16.7個地球日。[16]木衛四不參與軌道共振,這意味著它永遠都不會產生明顯的潮汐熱效應,而潮汐熱效應是星體內部結構分化和發育的重要動力。[17]

衛星各項參考數據

模擬顯示木星在過去可能有幾個世代的伽利略衛星。每個世代的伽利略衛星可能已被木星原行星盤的引力拉向木星並被破壞,而剩餘的碎片則會形成新的衛星。至這個世代的伽利略衛星,木星的原行星盤已對衛星的影響已經極微。[18]木衛一並沒有任何水存在,且內部可能含有岩石和金屬。[19]而木衛二則約8%質量為水。[19] 以下資料依各衛星與木星的距離來排列:

名稱
圖像 內部結構模型[20] 直徑
(公里)
質量
(公斤)
密度
(克/立方厘米)
平均軌道
半徑(公里)[21]
公轉周期
(天)[22]
軌道傾角
(°)[23]
軌道離心率
木衞一     3660.0
×3637.4
×3630.6
8.93×1022 3.528 421,800 1.769

(1)
0.050 0.0041
木衞二     3121.6 4.8×1022 3.014 671,100 3.551

(2)
0.471 0.0094
木衞三     5262.4 1.48×1023 1.942 1,070,400 7.155

(4)
0.204 0.0011
木衞四     4820.6 1.08×1023 1.834 1,882,700 16.69

(9.4)
0.205 0.0074

大小

伽利略衛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數顆衛星之一。木衞三是太阳系最大的衛星,其大小甚至比水星還要大。木衛四木衛一分別是太阳系第三和第四大衛星,僅次於土衛六。而木衛二則是太阳系第六大衛星,稍比月球小。[24]

 
太陽系各行星的主要衛星比較圖

能見度

 
以天文攝影機透過折射式望遠鏡拍攝的木星與伽利略衛星

所有伽利略衛星在遠離木星時,都足夠讓人類用肉眼觀察得到。但是,因為木星本身的亮度高,所以伽利略衛星在大部份時間中均會被木星的光蓋過。當木星位於時,那麼伽利略衛星的亮度就會介乎於4.6至5.6之間。[25]

参见

備註

  1. ^ Jupiter Mass of 1.898 × 1027 kg / Mass of Galilean moons 3.93 × 1023 kg = 4,828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Galilei, Galileo, Sidereus Nuncius. Translated and prefaced by Albert Van Helden. Chicago &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14–16
  2. ^ Van Helden, Albert. The Telescop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s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n behalf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March 1974, 65 (1): 38–58. JSTOR 228880. doi:10.1086/351216. 
  3. ^ Galilei, Galileo. The Starry Messenger (PDF). Venice. 1610 [2013-11-26]. ISBN 0-374-37191-1. (原始内容 (PDF)于2012-02-07). On the seventh day of January in this present year 1610.... 
  4. ^ Satellites of Jupiter. The Galileo Project. Rice University. 1995 [9 August 2007]. (原始内容于2012-02-11). 
  5. ^ Howse, Derek. Greenwich Time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Longitu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12.
  6. ^ Zezong, Xi, "The Discovery of Jupiter's Satellite Made by Gan De 2000 years Before Galileo", Chinese Physics 2 (3) (1982): 664–67.
  7. ^ Annuaire de l'Observatoire royal de Bruxelles - Google Boeken. Books.google.com. [11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于2014-01-03). 
  8. ^ 8.0 8.1 Marazzini, C. The names of the satellites of Jupiter: from Galileo to Simon Marius. Lettere Italiane. 2005, 57 (3): 391–407. ISSN 0024-1334 (意大利语). 
  9. ^ Marazzini, C. The names of the satellites of Jupiter: from Galileo to Simon Marius. Lettere Italiana. 2005, 57 (3): 391–407. 
  10. ^ Lopes, R. M. C.; et al. Lava Lakes on Io: Observations of Io's Volcanic Activity from Galileo NIMS During the 2001 Fly-bys. Icarus. 2004, 169 (1): 140–174. Bibcode:2004Icar..169..140L. doi:10.1016/j.icarus.2003.11.013.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0=缺少|last10= (帮助)
  11. ^ "Overview of Europa Fac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ASA webpage. URL accessed 15 April 2006
  12. ^ Schenk, P.; et al. The Mountains of Io: Global and Geological Perspectives from Voyager and Galileo.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1, 106 (E12): 33201–33222. Bibcode:2001JGR...10633201S. doi:10.1029/2000JE001408. 
  13. ^ High Tide on Europa. SPACE.com. [2007-12-07]. (原始内容于2002-12-02). 
  14. ^ Showman, Adam P.; Malhotra, Renu. Tidal Evolution into the Laplace Resonance and the Resurfacing of Ganymede (pdf). Icarus. 1997, 127: 93–111 [2010-09-12]. doi:10.1006/icar.1996.5669. (原始内容 (PDF)于2011-05-14). 
  15. ^ Porco, C. C.; et al. Cassini imaging of Jupiter's atmosphere, satellites, and rings. Science. 2003, 299 (5612): 1541–1547. Bibcode:2003Sci...299.1541P. PMID 12624258. doi:10.1126/science.1079462. 
  16. ^ McEwen, A. S.; et al. High-temperature silicate volcanism on Jupiter's moon Io. Science. 1998, 281 (5373): 87–90. Bibcode:1998Sci...281...87M. PMID 9651251. doi:10.1126/science.281.5373.87.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0=缺少|last10= (帮助);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1=缺少|last11= (帮助);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2=缺少|last12= (帮助);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3=缺少|last13= (帮助);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4=缺少|last14= (帮助);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5=缺少|last15= (帮助)
  17. ^ Freeman, J. (PDF). 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 2006, 54: 2–14 [2010-09-12]. doi:10.1016/j.pss.2005.10.0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8-24). 
  18. ^ Chown, Marcus. Cannibalistic Jupiter ate its early moons. New Scientist. 7 March 2009 [18 March 2009]. (原始内容于2009-03-23). 
  19. ^ 19.0 19.1 Ward; Ward. Origin of Europa and the Galilean Satellite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8-12-30: 59. Bibcode:2009euro.book...59C. arXiv:0812.4995 .  |author=|last=只需其一 (帮助)
  20. ^ 內部結構模型:木衞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木衞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木衞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木衞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 ^ Computed using the IAU-MPC Satellites Ephemeris Service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5-20 µ value
  22. ^ JPL/NASA. [2013-11-26]. (原始内容于2008-09-17). 
  23. ^ Computed from IAG Travaux 20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4. ^ Mike Brown, How many dwarf planets are there in the outer solar system?[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5. ^ Yeomans, Donald K. Planetary Satellite Physical Parameters. JPL Solar System Dynamics. 2006-07-13 [2008-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8). 

外部連結

  • 伽利略於1613年3月觀察伽利略衛星的動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伽利略衛星, 英語, galilean, moons, 是木星的四個大型衛星, 由伽利略於1610年1月7日首次發現, 這四個衛星可以用低倍率望遠鏡來觀測到, 如果沒有光害, 且環境極好, 甚至可用肉眼勉強看到木衛三和木衛四, 利用數位單眼相機搭配合適的望遠鏡頭也可以輕易的在較無光害的地方拍下這幾顆, 與木星大紅斑的大小比較, 四顆衛星由上而下依序為木衛一, 木衛二, 木衛三與木衛四, 哈伯太空望遠鏡於2015年1月24日拍攝的木星, 此時有五顆衛星同時發生凌木星的現象, 包含三顆明顯的, 木衛二, 木衛三與木衛一. 伽利略衛星 英語 Galilean moons 是木星的四個大型衛星 由伽利略於1610年1月7日首次發現 這四個衛星可以用低倍率望遠鏡來觀測到 如果沒有光害 且環境極好 甚至可用肉眼勉強看到木衛三和木衛四 利用數位單眼相機搭配合適的望遠鏡頭也可以輕易的在較無光害的地方拍下這幾顆伽利略衛星 1 伽利略衛星與木星大紅斑的大小比較 四顆衛星由上而下依序為木衛一 木衛二 木衛三與木衛四 哈伯太空望遠鏡於2015年1月24日拍攝的木星 此時有五顆衛星同時發生凌木星的現象 包含三顆明顯的伽利略衛星 木衛二 木衛三與木衛一 兩幀影像相隔約42分鐘 目录 1 歷史 1 1 發現 1 2 命名 2 衛星分類 3 軌道現象與拉普拉斯共振 4 衛星各項參考數據 4 1 大小 4 2 能見度 5 参见 6 備註 7 參考資料 8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發現 编辑 伽利略 伽利莱 伽利略衛星的發現者 隨著伽利略 伽利莱對望遠鏡進行改進 其望遠鏡的已能夠放大20倍 2 並讓伽利略能夠更清楚 更仔細地觀察各個天體 在1609年12月和1610年1月期間 伽利略在觀察木星時 發現了這些伽利略衛星 1 3 於1610年1月7日 伽利略在一封信件中第一次提及關於木星的衛星 在當時 他只看到了三個伽利略衛星 並以為它們是固定在木星附近的恆星 於1610年1月8日至3月2日 他繼續觀察這些伽利略衛星 並發現了第四顆伽利略衛星 及發現了這些天體並非固定的恆星 而是圍繞著木星公轉的衛星 1 伽利略的發現證明了望遠鏡的重要性 並讓望遠鏡成為天文學家發現亮度不足的各種天體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 伽利略證明了並不是只有地球才有衛星 其他行星也可以有衛星 無疑是對當時流行的地心说造成一個重大的打擊 4 之後 伽利略也接受了哥白尼日心說 1 由於這些發現 伽利略能夠透過測量衛星的公轉去計算其經度 5 伽利略可能並非所有伽利略衛星的發現者 中國天文學家席澤宗聲稱 早在公元前362年 戰國時代齊國天文學家甘德已發現了木衛三 比伽利略的發現早近20個世紀 6 命名 编辑 1610年伽利略觀測這四個衛星多日 發現雖然木星在空中移動 衛星仍環繞木星公轉 從而得到支持哥白尼日心說的論據 即並非所有天體均環繞地球旋轉 7 木星的伽利略衛星在1610年發現後不久便由西門 馬里烏斯命名為 埃歐 歐羅巴 蓋尼米德 和 卡里斯托 8 20世紀之前 這些名稱並不受歡迎 取而代之的為 木衛一 木衛二 或 木星的第一顆衛星 等諸如此類的稱號 8 這些名稱要到20世紀才被廣泛使用 9 衛星分類 编辑木星的伽利略衛星在木星的衛星分類上屬於木星的主衛星群 木衛一 木衛二 木衛三和木衛四 它們的半徑比起任何矮行星都要長 而且論直徑是太陽系中除太陽和八大行星之外最大的天體 木衛一至四分別為太陽系中第4 第6 第1和第3大的天然衛星 他們佔木星衛星總質量的99 999 木星的質量大約是伽利略衛星的5000倍 note 1 軌道現象與拉普拉斯共振 编辑 如圖中所示 木星與木衛一 木衛二 木衛三所形成的軌道共振現象 木星的伽利略衛星除了木衛四因為距離比較遠之故所以沒有參予和木星的軌道共振外 其餘三顆衛星皆與木星形成軌道共振 而這四顆大型衛星皆與木星形成潮汐鎖定 即皆以同一面半球永遠對著木星公轉 木衛一與木星之間距離350 000公里 公轉木星一週只需要42 5小時 即快到足以在一個晚上就觀測出它的運動 10 埃歐的平均軌道周期與歐羅巴有2 1的軌道共振 和甘尼米德有4 1的軌道共振 即埃歐每繞行木星二周 歐羅巴即繞行一周 而埃歐每繞行四周 甘尼米德繞行一周 這種共振協助埃歐維持軌道離心率 0 0041 並反過來為埃歐的地質活動提供主要的熱源 木衛二與木星之間的平均距離爲 670 900公里 公轉一週只須三天半的時間 它的軌道十分接近正圓 偏心率僅0 009 11 跟其他的伽利略衛星一樣 木衛二也被潮汐鎖定 因而有一個半球永遠朝向木星 木衛三的軌道距離木星107萬400公里 是伽利略衛星中距離木星第三近的 其公轉周期為7天3小時 和大部分已知的木星衛星一樣 木衛三也為木星所鎖定 永遠都以同一面面向木星 12 木衛一和木衛二 木衛三保持著軌道共振關係 即木衛三每公轉一周 木衛二即公轉兩周 木衛一公轉四周 13 當木衛二位於近拱點 木衛一位於遠拱點時 兩者之間會出現上合現象 而當木衛二位於近拱點時 它和木衛三之間也會出現上合現象 木衛一 木衛二和木衛二 木衛三的上合位置會以相同速率移動 遂三者之間有可能出現三星合現象 這種複雜的軌道共振被稱為拉普拉斯共振 14 木衛四是距離木星最遠的伽利略衛星 其軌道距離木星約188萬公里 是木星直徑7萬1398公里的26 3倍 比之距離木星次近的木衛三的軌道半徑107萬公里遠得多 15 由於軌道半徑較大 故其並不處於軌道共振狀態 可能永遠也不會處於這種狀態 木衛四是一顆同步自轉衛星 即木衛四的自轉周期等同於其公轉周期 約為16 7個地球日 16 木衛四不參與軌道共振 這意味著它永遠都不會產生明顯的潮汐熱效應 而潮汐熱效應是星體內部結構分化和發育的重要動力 17 衛星各項參考數據 编辑模擬顯示木星在過去可能有幾個世代的伽利略衛星 每個世代的伽利略衛星可能已被木星原行星盤的引力拉向木星並被破壞 而剩餘的碎片則會形成新的衛星 至這個世代的伽利略衛星 木星的原行星盤已對衛星的影響已經極微 18 木衛一並沒有任何水存在 且內部可能含有岩石和金屬 19 而木衛二則約8 質量為水 19 以下資料依各衛星與木星的距離來排列 名稱 圖像 內部結構模型 20 直徑 公里 質量 公斤 密度 克 立方厘米 平均軌道半徑 公里 21 公轉周期 天 22 軌道傾角 23 軌道離心率木衞一 3660 0 3637 4 3630 6 0893 8 93 1022 3 528 421 800 1 769 1 0 050 0 0041木衞二 3121 6 0480 4 8 1022 3 014 671 100 3 551 2 0 471 0 0094木衞三 5262 4 1480 1 48 1023 1 942 1 070 400 7 155 4 0 204 0 0011木衞四 4820 6 1080 1 08 1023 1 834 1 882 700 16 69 9 4 0 205 0 0074大小 编辑 伽利略衛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數顆衛星之一 木衞三是太阳系最大的衛星 其大小甚至比水星還要大 木衛四和木衛一分別是太阳系第三和第四大衛星 僅次於土衛六 而木衛二則是太阳系第六大衛星 稍比月球小 24 太陽系各行星的主要衛星比較圖 能見度 编辑 以天文攝影機透過折射式望遠鏡拍攝的木星與伽利略衛星 所有伽利略衛星在遠離木星時 都足夠讓人類用肉眼觀察得到 但是 因為木星本身的亮度高 所以伽利略衛星在大部份時間中均會被木星的光蓋過 當木星位於衝時 那麼伽利略衛星的亮度就會介乎於4 6至5 6之間 25 参见 编辑 太阳系主题 天文学主题 木星的卫星備註 编辑 Jupiter Mass of 1 898 1027 kg Mass of Galilean moons 3 93 1023 kg 4 828參考資料 编辑 1 0 1 1 1 2 1 3 Galilei Galileo Sidereus Nuncius Translated and prefaced by Albert Van Helden Chicago amp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14 16 Van Helden Albert The Telescop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s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n behalf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March 1974 65 1 38 58 JSTOR 228880 doi 10 1086 351216 Galilei Galileo The Starry Messenger PDF Venice 1610 2013 11 26 ISBN 0 374 37191 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2 02 07 On the seventh day of January in this present year 1610 Satellites of Jupiter The Galileo Project Rice University 1995 9 August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2 11 Howse Derek Greenwich Time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Longitu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12 Zezong Xi The Discovery of Jupiter s Satellite Made by Gan De 2000 years Before Galileo Chinese Physics 2 3 1982 664 67 Annuaire de l Observatoire royal de Bruxelles Google Boeken Books google com 11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1 03 8 0 8 1 Marazzini C The names of the satellites of Jupiter from Galileo to Simon Marius Lettere Italiane 2005 57 3 391 407 ISSN 0024 1334 意大利语 Marazzini C The names of the satellites of Jupiter from Galileo to Simon Marius Lettere Italiana 2005 57 3 391 407 Lopes R M C et al Lava Lakes on Io Observations of Io s Volcanic Activity from Galileo NIMS During the 2001 Fly bys Icarus 2004 169 1 140 174 Bibcode 2004Icar 169 140L doi 10 1016 j icarus 2003 11 013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 first10 缺少 last10 帮助 Overview of Europa Fact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SA webpage URL accessed 15 April 2006 Schenk P et al The Mountains of Io Global and Geological Perspectives from Voyager and Galileo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1 106 E12 33201 33222 Bibcode 2001JGR 10633201S doi 10 1029 2000JE001408 High Tide on Europa SPACE com 2007 12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 12 02 Showman Adam P Malhotra Renu Tidal Evolution into the Laplace Resonance and the Resurfacing of Ganymede pdf Icarus 1997 127 93 111 2010 09 12 doi 10 1006 icar 1996 566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1 05 1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Porco C C et al Cassini imaging of Jupiter s atmosphere satellites and rings Science 2003 299 5612 1541 1547 Bibcode 2003Sci 299 1541P PMID 12624258 doi 10 1126 science 1079462 McEwen A S et al High temperature silicate volcanism on Jupiter s moon Io Science 1998 281 5373 87 90 Bibcode 1998Sci 281 87M PMID 9651251 doi 10 1126 science 281 5373 87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 first10 缺少 last10 帮助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 first11 缺少 last11 帮助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 first12 缺少 last12 帮助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 first13 缺少 last13 帮助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 first14 缺少 last14 帮助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 first15 缺少 last15 帮助 Freeman J Non Newtonian stagnant lid convection and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Ganymede and Callisto PDF 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 2006 54 2 14 2010 09 12 doi 10 1016 j pss 2005 10 003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7 08 24 Chown Marcus Cannibalistic Jupiter ate its early moons New Scientist 7 March 2009 18 March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3 23 19 0 19 1 Ward Ward Origin of Europa and the Galilean Satellite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8 12 30 59 Bibcode 2009euro book 59C arXiv 0812 4995 author 和 last 只需其一 帮助 內部結構模型 木衞一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木衞二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木衞三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木衞四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mputed using the IAU MPC Satellites Ephemeris Service Archive is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1 05 20 µ value JPL NASA 2013 1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9 17 Computed from IAG Travaux 200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ike Brown How many dwarf planets are there in the outer solar system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eomans Donald K Planetary Satellite Physical Parameters JPL Solar System Dynamics 2006 07 13 2008 08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1 18 外部連結 编辑伽利略於1613年3月觀察伽利略衛星的動畫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天空和望遠鏡實用程序 用於確定伽利略衛星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伽利略衛星 amp oldid 7394967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