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吐蕃帝國歷史年表

吐蕃帝國歷史年表依年份記錄吐蕃帝國歷史上的大事。[註 1]吐蕃是歷史上一個藏人帝國君主制政權,公元七世紀時由「松贊干布」建立(也有以七世紀為吐蕃歷史之始)。[註 2]「松贊干布」定都拉薩,娶文成公主」,統一青藏高原,創立藏文,制定官制與法律。「芒松芒贊」在位期間滅吐谷渾,並向塔里木盆地擴張。「赤都松贊」在位時使南詔臣服。[2]赤德祖贊」娶唐「金城公主」。「赤松德贊」在位時以佛教為國教,建桑耶寺,洗劫唐朝首都長安。842年贊普朗達瑪」遇刺後因爭位發生內戰,進入分裂时期[3]

吐蕃帝國极盛时期势力范围

吐蕃強盛時,勢力向西越過帕米爾高原抵達中亞阿姆河,北達天山南路全境(塔里木盆地)以及部份天山北路,東據河西隴右到今陝西中部,東南南詔稱臣,南以恆河天竺(今印度)為界。[4]

七世紀

 
唐太宗在宮內接見祿東讚。左二為祿東讚。唐閻立本繪。

說明:

  年份不明
贊普 大事
608 囊日論贊 隋煬帝大業四年,吐蕃首次遣使到中國。[2][5][6]
618 松贊干布 囊日論贊去世后,其子松贊干布繼位,國號「大蕃」或「吐蕃」。[註 3][10]
傳說尼波羅國(今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將佛教帶進西藏。藏傳佛教「前傳期」開始。[11][註 4]
634 松赞干布遣使到唐,唐太宗行人馮德遐使吐蕃。[14][15]
635 尼波羅國的王子那陵提婆因叔父篡位逃到吐蕃。[16][17]
637 松赞干布與象雄聯合打败了吐谷浑,使親吐谷浑的党项白蘭部族臣服。[18][19]
638 吐蕃袭击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朝和吐蕃的第一次戰役松州之戰爆發。[20][註 5]
吐蕃的禄东赞来到唐朝,要求娶公主。[22]
640 禄东赞带着贡品来到唐朝,唐朝許嫁公主。[23]
641 松赞干布率军征服尼波羅國,助那陵提婆復位,尼波羅成為吐蕃屬國。[20][17]
唐朝的文成公主嫁給松赞干布来到吐蕃。[24]
644 松贊干布之妹賽瑪噶婚後被象雄王李迷夏冷落,松贊干布出兵殺李迷夏,兼并象雄,任命瓊波·邦色為象雄總管。[25]
648 戒日王死後臣下阿羅那順篡位,欲囚唐使,王玄策向吐蕃求援,松赞干布出兵生擒阿羅那順。印度北方諸邦成為吐蕃屬國。[26]
唐將阿史那社爾鐵勒、突厥、吐蕃、吐谷渾聯軍擊敗龜茲,擒國王白訶黎布失畢安西都護府遷到龜茲,統于阗碎葉疏勒,號「安西四鎮」。[19][27][28][29]
吞彌·桑布扎等人留學印度,他回吐蕃後創製了藏文[30]
遷都拉薩。建大昭寺小昭寺[30]
以佛教「十善法」為基礎制定《神教十善法》,又制定《入教十六淨法》。[31][32]
649 芒松芒赞 松赞干布去世,他的孙子芒松芒赞成为贊普,禄东赞成为摄政王。[33]
655 祿東贊(《吐番贊普傳記》歸功於松赞干布)制訂吐蕃史上第一部法律「欽定六大法」。[34]
656 吐蕃攻击絲路重鎮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爾吉特)。[35]
吐蕃祿東贊率兵一十二萬击败了白蘭部族。[36][37]
659 达延莽布支于乌海的「东岱」处与唐將蘇定方交战,达延死,以八万之众败于一千。[註 6]
660 論欽陵攻吐谷浑。[43][44]
吐蕃征服了瓦罕走廊[45]
662 唐將蘇海政征龜茲,與西突厥可汗會師,因阿史那步真誣告,殺阿史那彌射。得勝回程到疏勒時,西突厥的弓月部引吐蕃軍挑戰,海政以軍資賄賂吐蕃。西突厥從此漸附吐蕃。[46][47]
663 吐蕃征服了吐谷渾,其可汗、唐朝公主等數千人逃到唐朝。吐蕃攻打于阗,但被击退。[35][48][49]
665 吐蕃和其盟友突厥佔領于阗。[35][49]
667 西突厥對吐蕃稱臣。[49]禄东赞去世。[50]
670 吐蕃與于阗聯軍夺取龟兹以及天山以南地區,唐朝撤銷安西四鎮论钦陵大非川之战大敗唐将薛仁贵[51][52][53]
673 唐重新夺回龟兹。[54]
676 吐蕃袭击迭州(今甘南迭部县)、扶州(今四川九寨溝縣)和涇州(今甘肅涇川縣)。洗劫冯田武功[55]
677 赤都松贊 芒松芒赞去世,其子赤都松贊繼位。[56]
象雄地區叛亂,次年為噶爾氏家族平定。[56][57]
吐蕃侵占龟兹[35][58]
678 吐蕃的论钦陵在青海地区击败唐將李敬玄十八萬人,俘獲工部尚書劉審禮[52][59]吐蕃攻佔安西四鎮。[19][60]
679 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與吐蕃聯合攻打安西都護府,被唐将裴行儉擊敗,唐朝重設安西四鎮(以焉耆取代碎葉)。[35][58]
680 吐蕃攻佔通南詔要路的安戎城(今四川茂縣)。[61]
681 吐蕃論贊婆入侵青海地区,被唐黑齒常之擊败。[62][63]
687 吐蕃奪取喀什,控制了西域。[64][65]
690 吐蕃的论钦陵在伊塞克湖击败了唐将韋待價[65]
692 唐将王孝傑从吐蕃手中收回安西四镇[66][67]
694 吐蕃論贊刃英语Gar Tsenyen Gungton與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俀子南下,被唐武威道行軍總管王孝傑於泠泉(今山西境內)及大嶺(今青海邊境)擊敗。[14][68][69]碎葉鎮守使韓思忠擊敗泥熟俟斤及突厥施質汗,佔領吐蕃泥熟沒斯城。[70][71][72]
696 吐蕃的論欽陵在洮州(今甘肅臨潭縣)击败唐将王孝傑,并进攻凉州(今甘肅武威市)殺都督許欽明[67][71]
699 赤都松贊誅殺噶爾氏家族,论钦陵兵敗自殺,其子論弓仁與其弟贊婆率千餘人降唐。[73]

八世纪

贊普 大事
700 赤都松贊 赤都松贊河州(今甘肅臨夏市)。[74]麴莽布支率數萬騎攻凉州,圍贊婆駐守的昌松縣(今甘肅武威市東南),遭唐將唐休璟擊敗。[67][75]
701 赤都松贊与突厥结盟,攻打凉州、松州和洮州[74]
702 吐蕃攻打茂州(今四川茂縣)。[76]
703 赤都松贊親征南诏(今雲南)。[76]
704 吐蕃袭击泰爾梅茲[77]赤都松贊使南诏的國王交稅,黑稱臣。[78]
拉跋布 赤都松贊死於征南诏途中,其子拉跋布繼位。[79]
705 赤德祖贊 沒廬·赤瑪類废黜了拉跋布,立赤都松贊的一歲兒子赤德祖贊
706 唐蕃在神龍二年舉行第一次劃界會盟「神龍盟誓」,劃定青海一帶邊界。[80][81]
710 吐蕃征服了小勃律[82]
唐朝安西都護張玄表入侵吐蕃东北。[83][67]
唐朝攝監察御史李知古攻佔原附吐蕃的姚州蠻。[84]
唐高宗的曾孙女金城公主嫁給赤德祖贊;鄯州都督楊矩受賄,唐睿宗准其奏將河西九曲(甘肃黄河以北的地區)送給吐蕃,作為金城公主的湯沐邑[85][67]
712 太后赤瑪類逝世。赤德祖贊年幼,由乞力徐等重臣攝政。[86]
714 吐蕃大論乞力徐攻打临洮兰州渭州(今甘肅定西市)再攻渭源,唐玄宗下詔欲親征,因薛訥王晙重創擊退吐蕃而止。[87][88]
715 吐蕃與大食聯軍攻打唐朝的属国拔汗那國(今譯费尔干纳),為北庭大都護府都護呂休璟監察御史張孝嵩擊敗。[89][90][91][92]吐蕃勢力退到蔥嶺南部。[93]
717 突騎施伍麥亞王朝、吐蕃聯軍攻打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苏)和大石城(今新疆烏什縣),被安西節度使湯嘉惠擊敗。[94][95][96]
720 吐蕃占领大石城。[97]
722 吐蕃圍小勃律,遭唐北庭節度使張孝嵩派張思禮率四千人擊退。[97][14]
726 吐蕃的悉諾邏恭祿攻打甘州(今张掖),但主力死於暴风雪,殘部被唐涼州都督王君㚟消滅。[98][99]
727 吐蕃及其突厥盟友攻击龜茲。悉諾邏恭祿掠瓜州(今甘肅瓜州縣),俘其刺史,又攻肅州(今甘肅酒泉)。[100][98][101]
728 吐蕃袭击龟兹。[89]
赤德祖贊殺大貢論悉諾邏恭祿。[101]
729 唐朝張守珪西宁大败吐蕃。[102][100]
730 信安王李禕攻佔石堡城(今青海省湟源縣西南),改為振武軍[14][103]
734 唐蕃雙方在赤嶺(今青海省湟源縣日月山)立碑定界。[104]吐蕃遣王姊卓瑪類嫁突騎施蘇祿可汗為妻。[105]
737 吐蕃末·結桑東則布征服了小勃律[94][106]
河西節度使崔希逸与吐蕃将军乞力徐殺白狗為盟,撤邊防軍以利放牧。崔希逸於青海奇襲吐蕃,乞力徐逃走。唐蕃絕交。[107][14]
738 劍南節度使王昱圍困安戎城,被吐蕃擊敗。[108][14]
739 唐朝在鄯州(今青海西寧湟中)取得了对吐蕃的重大胜利。[108]
740 唐朝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从吐蕃手中夺回安戎城。[109][110][111]
741 吐蕃在青海地区袭击唐朝但被擊退。吐蕃攻佔石堡城。[112][14]
742 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河西節度使王倕入侵吐蕃东北,杀死数千藏民。[113][114][115]
743 皇甫惟明入侵吐蕃,从吐蕃手中收复河西九曲。[112]
745 皇甫惟明攻打石堡城,遭受重大損失。[112][116]
747 唐將高仙芝攻佔小勃律[89][117]唐董延光攻石堡城不克。[118]
749 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攻陷石堡城,伤亡慘重,俘虜吐蕃鐵刃悉諾羅等四百人。[119][109][103]
751 阿拔斯王朝與吐蕃在怛羅斯戰役擊敗唐將高仙芝。唐朝向西的擴張中止。[3][120]
752 南詔國王閣羅鳳臣服吐蕃,吐蕃稱為「贊普鍾」(「鍾」意為「弟」,即贊普之弟)。南詔改元贊普鍾,立碑紀念。[121][122][123]
753 哥舒翰把吐蕃从黄河上游的九曲地区驱逐出去。[109]
755 赤松德贊 赤德祖贊被兩位大臣谋杀,其子赤松德贊繼位。[124]
吐蕃殺蘇毗王沒陵贊,其子悉諾邏奔唐,唐封為懷義王。[125][126]
757 吐蕃征服了鄯州[127]
762 唐肅宗為集中兵力平安史之亂,許歲貢絹繒五萬匹給吐蕃以罷兵。[128]
赤松德贊下詔以佛教为國教。[3][129][130]
763 唐代宗拒不納貢。吐蕃军10万人入侵唐朝,占领唐朝首都长安,立金城公主侄李承宏為帝,15天後退兵。[119][131][132][133]
764 吐蕃7万餘人的軍隊入侵唐朝占领涼州,但被嚴武击败。[134]
吐蕃军3万人与回鶻汗國聯合入侵唐朝,推进到奉天(今陝西乾县)两次,但是郭子仪说服回鶻助唐,吐蕃退軍。[119]
765 十月吐蕃、回紇再度聯兵侵唐,郭子儀說服回紇大帥藥葛羅與唐結盟,反將吐蕃擊潰。[135]
766 吐蕃征服了甘州肅州[136]
767 赤松德贊立碑紀念恩蘭·達札路恭攻唐等功績。恩蘭·達札路恭紀功碑是現存最早的吐蕃碑刻。[3]
攻打天竺,恆河北岸的各個天竺小國紛紛投降,成為吐蕃屬國。
渡過恆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國,摩揭陀國成為吐蕃屬國。
在恆河北岸豎立大鐵柱以標明吐蕃與天竺之間的地界。
迎請寂護蓮華生大士由印度入藏,分別帶來那爛陀寺傳承與密教。廣泛翻譯佛教經典。
776 吐蕃征服了瓜州。[136]
779 吐蕃第一座三寶具足的佛寺桑耶寺落成。[3][137]在桑耶寺立《興佛證盟碑》,碑文表示贊普臣民發誓世代尊奉佛教。[138]
781 吐蕃征服了哈密[139][136]
783 吐蕃与唐朝签订《清水之盟》,结束了敌对状态。[136]
784 朱泚反,唐德宗出奔,許吐蕃安西北庭都護府平亂;亂平唐朝不與地,《清水之盟》遂废。[140][141]
785 唐朝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遣使通好南詔,後屢敗吐蕃軍進犯。[142]
786 吐蕃尚結贊攻克鹽州(今陝西定邊縣)和夏州(位於今陝西及內蒙古)。[143][144]
787 吐蕃在平涼劫盟,當场俘获许多唐朝官员和將領。[145]
尚結贊摧毀了鹽州和夏州後撤離。[145]
吐蕃占领敦煌和龟兹。[146][139]
788 唐朝在西昌击败吐蕃。[147]
789 吐蕃袭击隴州(今陝西隴縣)、涇州彬州[148]西川節度使韋皋遣王有道與吐蕃戰於巂州台登谷,殺大兵馬使乞藏遮遮,數年盡復巂州。[149]
790 吐蕃征服了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139][150]
792 吐蕃征服了高昌和田[139][150]
回鶻汗國將吐蕃逐出高昌、龜茲和焉耆。[151]
793 唐将韋皋攻破了吐蕃堡柵50个,击败了吐蕃3万多人,收复了延州(今陕西延安)。[147][142]
794 印度中觀學派與中國禪宗之間的拉薩法諍(又稱「頓漸之諍」)結束,藏傳佛教此後以「漸修」為主流。[152][153]
796 吐蕃袭击庆州(今甘肃庆阳),但是戰事在尚結贊死后戛然而止。[147]
797 穆尼贊普 赤松德贊退位,其子穆尼贊普繼位。[註 7]
798 穆尼贊普去世,赤松德贊再度統治。

九世纪

贊普 大事
800 牟如贊普 赤松德贊去世,牟如贊普成为贊普。[157]
801 南诏和唐軍聯軍進攻維州瀘水打败吐蕃和阿拔斯王朝的奴隶軍。[158]
802 赤德松贊 赤德松贊成为贊普。[157]
804 牟如贊普去世。[156][157]
808 回鶻汗國奪取涼州。[159]
沙陀被吐蕃擊敗,投奔唐朝。[160]
809 吐蕃袭击回鶻汗國的使唐團。[161]
810 吐蕃袭击阿拔斯王朝。[162]
813 回鶻汗國越过戈壁沙漠攻击吐蕃。[161]
814 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馬蒙襲擊吐蕃的瓦罕和小勃律,將一名吐蕃指挥官和藏族骑兵虜回巴格达[163]
815 赤祖德贊 赤德松贊去世,其子赤祖德贊繼位。[164][165]
816 吐蕃袭击回鶻汗國首都窩魯朵八里未果。[166]
819 吐蕃袭击庆州(今甘肃庆阳)。[167]
821 吐蕃袭唐,遭延州總管擊退。[168]
唐於長慶元年和吐蕃在長安签订長慶會盟,唐朝承认吐蕃拥有西域以及隴右和河西地区(今甘肃省)。[169]
823 於長安、拉薩等地立唐蕃會盟碑紀念長慶會盟。此盟使雙方邊境維持了二十餘年的和平。[170][171]
831 吐蕃维州守将悉恆謀率部以城降唐,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接纳,唐文宗接受宰相牛僧孺的建議,人與地皆還吐蕃,吐蕃盡誅悉恆謀部,成为牛李党争的一个重要事件。[172]
838 朗达玛 赤祖德贊去世,其兄朗达玛繼位。[173]
842 朗达玛被刺,雲丹俄松爭位發生內戰,吐蕃进入分裂時期[174]
843 高昌回鶻占领焉耆和库车。[174]
847 吐蕃軍队袭击河西走廊,但在延州被唐軍击败。 [175]
848 張議潮叛,奪取吐蕃的沙州(今敦煌)和瓜州。[175]
849 原州以西吐蕃七個營的官兵降唐。[175]
850 張議潮奪取哈密、甘州和肅州(今酒泉)。[176]
851 張議潮取高昌及于阗,唐朝封他為沙州防禦使。[177]
866 吐蕃退回到青藏高原。[178]
869 吐蕃爆發臣民大反叛,陷入長期地方割據。[179]
877 起义军发掘赞普陵墓,逐杀王室和贵族,吐蕃王朝彻底崩溃,西藏正式进入分裂割据的吐蕃分裂时期[180]

注释

  1. ^ 吐蕃歷史的年份可能有一年的出入,因為第一手史料使用不同的農曆元旦公元陽曆不是同一天。如舊藏曆是「以麥熟為元旦」的物候曆。重要的史料《吐蕃大事紀年》用舊藏曆紀年,在羊年(公元671-672年)之後才開始記錄事件發生的季節,因此與公元或唐史年份的換算是近似的,可能相差一年。另一個問題是第一手史料不一定紀錄現代讀者想知道的基本資訊,例如一場戰役的確切日期、勝負與指揮官。[1]
  2. ^ 由於史料限制,對松贊干布生年以及重要事件(如定國號、定都)的年份並不確定,因此Gray Tuttle與Sam van Schaik的著作等以七世紀為吐蕃歷史之始。
  3. ^ 史料中松贊干布的生年與享年有多種說法,學界並無定論。一般認為他生於牛年,推算他生於593年、605年(如白桂思)或617年(夏格巴)。由於贊普滿十三歲才能實際掌權,因此不能斷定他618年繼位時是否實際掌權。[7][8][9]
  4. ^ 尺尊公主入藏的時間有不同說法。對尺尊公主的記載,主要來自於佛教史書《巴協》、《西藏王統記》以及《布頓佛教史》。在敦煌文獻、吐蕃金石銘刻及漢語史書等資料裏,都沒有提到尺尊公主,因此朱塞佩·圖齊等學者懷疑尺尊公主並非歷史人物。[12]佛教史書說佛教在松贊干布時期傳入,但敦煌文獻無相關說法,因此也被學者懷疑,認為可能遲至八世紀赤松德贊時期吐蕃才信奉佛教。[13]
  5. ^ 松州之戰的勝負漢藏史籍記載相反,都宣稱己方獲勝。[21]
  6. ^ 此役漢文文獻無記載,記載來自敦煌莫高窟中發現的藏文《吐蕃大事紀年》第十條。白桂思猜測此役與資治通鑑卷200所說論欽陵攻吐谷浑是同一戰役,但是年代錯亂。才让《吐蕃史稿》於659-660年只寫吐蕃攻吐谷浑,沒有提到與唐交戰。學者對此役史料解讀(如地點、勝負及兵力)沒有共識,如王堯解讀為唐軍一千擊敗藏軍八万;更敦群培《白史》解讀為藏軍一千擊敗唐軍八万;黄正建主張《吐蕃大事紀年》慣例不紀錄吐蕃戰敗,而且漢文文獻沒有蘇定方當年與吐蕃交戰的記載,因此或許是藏軍八万战胜唐軍一千的一場小戰役。达延莽布支的身份,胡小鹏認為是乌海一帶親吐蕃的吐谷浑首領,王忠認為是駐守鄯善的慕容尊王。[38][39][40][41][42]
  7. ^ 赤松德贊與赤德松贊之間,史料對贊普世系的說法混亂。[154]有學者認為赤松德贊統治結束於794年。[155]《舊唐書》說「(貞元)二十年三月上旬,贊普卒。」即公元804年某贊普去世。[156]本表依Dotson推算結果。[157]

引用

  1. ^ Beckwith(1987年),第xvi-xvii页
  2. ^ 2.0 2.1 Tuttle(2013年),第xv页
  3. ^ 3.0 3.1 3.2 3.3 3.4 Tuttle(2013年),第xvi页
  4. ^ 林冠群(2011年),第44页
  5. ^ Beckwith(1987年),第18-19页
  6. ^ 隋書·卷83·附國:大業四年,其王遣使素福等八人入朝。明年,又遣其弟子宜林率嘉良夷六十人朝貢。欲獻良馬,以路險不通,請開山道以修職貢。煬帝以勞人不許。⋯⋯大業中,來朝貢。緣西南邊置諸道總管,以遙管之。
  7. ^ Hazod(2002年),第37页
  8. ^ 劉立千(2000年)
  9. ^ 王沂暖(1980年),第28页
  10. ^ Beckwith(1987年),第19页
  11. ^ Blondeau & Buffetrille(2008年),第5页
  12. ^ Tucci(1962年),第126页
  13. ^ Heller(2007年)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新唐書·卷216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吐蕃上
  15. ^ Beckwith(1987年),第21页
  16. ^ van Schaik(2011年),第6页
  17. ^ 17.0 17.1 舊唐書·卷198·泥婆羅國
  18. ^ Beckwith(1987年),第22页
  19. ^ 19.0 19.1 19.2 新唐書·卷221上·西域上
  20. ^ 20.0 20.1 Beckwith(1987年),第23页
  21. ^ Powers(2004年),第168-169页
  22. ^ van Schaik(2011年),第7页
  23. ^ Beckwith(1987年),第24页
  24. ^ Xiong(2009年),第cix页
  25. ^ Uray(1968年),第296页
  26. ^ Beckwith(1987年),第25页
  27. ^ 尚永亮(2016年),第52页
  28. ^ 資治通鑑·卷198
  29. ^ 資治通鑑·卷199
  30. ^ 30.0 30.1 Blondeau & Buffetrille(2008年),第331页
  31. ^ 胡兴东(2015年),第323–324页
  32. ^ French(2002年),第41-42页
  33. ^ Beckwith(1987年),第26页
  34. ^ 林冠群(2011年),第211页
  35. ^ 35.0 35.1 35.2 35.3 35.4 Bregel(2003年),第17页
  36. ^ Wang(2013年),第145页
  37. ^ 冊府元龜·卷995
  38. ^ Beckwith(1987年),第27-28页
  39. ^ 王尧 & 陈践(1992年)
  40. ^ 根敦瓊培(1981年),第71页
  41. ^ 黄正建(1985年),第132页
  42. ^ 胡小鹏 & 杨惠玲(2003年),第92页
  43. ^ 資治通鑑·卷200
  44. ^ 林冠群(2016年),第176页
  45. ^ Beckwith(1987年),第30页
  46. ^ 林冠群(2011年),第430页
  47. ^ 資治通鑑/卷201
  48. ^ Wang(2013年),第146页
  49. ^ 49.0 49.1 49.2 Beckwith(2009年),第130页
  50. ^ Beckwith(1987年),第32页
  51. ^ Xiong(2009年),第cx页
  52. ^ 52.0 52.1 Graff(2002年),第206页
  53. ^ 舊唐書·卷5
  54. ^ Wang(2013年),第147页
  55. ^ Wang(2013年),第148页
  56. ^ 56.0 56.1 Beckwith(1987年),第43页
  57. ^ Shakabpa(1967年),第32页
  58. ^ 58.0 58.1 Xiong(2008年),第45页
  59. ^ 資治通鑑·卷202
  60. ^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六·四裔考十三》
  61. ^ 林冠群(2016年),第192页
  62. ^ Wang(2013年),第149页
  63. ^ 資治通鑑·卷202
  64. ^ Beckwith(1987年),第50页
  65. ^ 65.0 65.1 Wang(2013年),第150页
  66. ^ Bregel(2003年),第16页
  67. ^ 67.0 67.1 67.2 67.3 67.4 舊唐書·卷196上
  68. ^ 資治通鑑·卷205
  69. ^ Beckwith(1987年),第56页
  70. ^ Beckwith(1987年),第57页
  71. ^ 71.0 71.1 Wang(2013年),第151页
  72. ^ 新唐書·卷215下
  73. ^ Beckwith(1987年),第61页
  74. ^ 74.0 74.1 Beckwith(1987年),第63页
  75. ^ 資治通鑑·卷207
  76. ^ 76.0 76.1 Beckwith(1987年),第64页
  77. ^ Beckwith(1987年),第67页
  78. ^ Beckwith(1987年),第64-65页
  79. ^ Beckwith(1987年),第69页
  80. ^ 林冠群(2011年),第242-243页
  81. ^ 神龙盟誓 - 吐蕃王朝. 西藏在线. [2018-12-09]. (原始内容于2018-12-09). 
  82. ^ Wang(2013年),第157-8页
  83. ^ Beckwith(1987年),第76页
  84. ^ 資治通鑑·卷210
  85. ^ Wang(2013年),第155页
  86. ^ 林冠群(2016年),第283页
  87. ^ Wang(2013年),第156-7页
  88. ^ 林冠群(2016年),第326-328页
  89. ^ 89.0 89.1 89.2 Bregel(2003年),第18页
  90. ^ Xiong(2008年),第cxi页
  91. ^ 資治通鑑·卷211
  92. ^ Wang(2013年),第157页
  93. ^ 林冠群(2011年),第433页
  94. ^ 94.0 94.1 Bregel(2003年),第19页
  95. ^ Wang(2013年),第158页
  96. ^ 林冠群(2016年),第290页
  97. ^ 97.0 97.1 Wang(2013年),第159页
  98. ^ 98.0 98.1 Wang(2013年),第160页
  99. ^ 新唐書·卷133·王君㚟
  100. ^ 100.0 100.1 Xiong(2009年),第cxi页
  101. ^ 101.0 101.1 舊唐書·卷99·蕭嵩
  102. ^ Wang(2013年),第161页
  103. ^ 103.0 103.1 司馬光(1987年),第63页
  104. ^ Wang(2013年),第164页
  105. ^ 林冠群(2016年),第289页
  106. ^ 林冠群(2016年),第294-295页
  107. ^ 袁樞(2001年),第6723页
  108. ^ 108.0 108.1 Wang(2013年),第165页
  109. ^ 109.0 109.1 109.2 Graff(2002年),第213页
  110. ^ Wang(2013年),第165-6页
  111. ^ 資治通鑑·卷214
  112. ^ 112.0 112.1 112.2 Wang(2013年),第166页
  113. ^ Beckwith(1987年),第128页
  114. ^ 資治通鑑·卷215
  115. ^ 新唐書·卷5
  116. ^ Beckwith(1987年),第129页
  117. ^ 新唐書·卷135·高仙芝
  118. ^ 司馬光(1987年),第36-37页
  119. ^ 119.0 119.1 119.2 Xiong(2009年),第cxii页
  120. ^ Bulliet(2010年),第286页
  121. ^ 舊唐書·卷197·南詔蠻
  122. ^ 新唐書·卷222上
  123. ^ 南詔德化碑
  124. ^ Beckwith(1987年),第142页
  125. ^ 資治通鑑·卷217
  126. ^ 新唐書·卷221下·西域下
  127. ^ Wang(2013年),第167页
  128. ^ 林冠群(2011年),第389页
  129. ^ van Schaik(2011年),第30页
  130. ^ Schaeffer,Kapstein & Tuttle(2013年),第60页
  131. ^ Wang(2013年),第169页
  132. ^ 舊唐書·卷86·高宗諸子·章懷太子賢·子 承宏
  133. ^ 資治通鑑·卷223
  134. ^ 舊唐書·卷117·嚴武
  135. ^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五·迴紇》
  136. ^ 136.0 136.1 136.2 136.3 Beckwith(1987年),第149页
  137. ^ 林冠群(2016年),第638页
  138. ^ Schaeffer,Kapstein & Tuttle(2013年),第65页
  139. ^ 139.0 139.1 139.2 139.3 Bregel(2003年),第21页
  140. ^ Beckwith(1987年),第150页
  141. ^ 資治通鑑·卷231
  142. ^ 142.0 142.1 舊唐書·卷140
  143. ^ Beckwith(1987年),第150-51页
  144. ^ 舊唐書·卷134·馬燧
  145. ^ 145.0 145.1 Beckwith(1987年),第151页
  146. ^ Beckwith(1987年),第152页
  147. ^ 147.0 147.1 147.2 Wang(2013年),第183页
  148. ^ Wang(2013年),第182页
  149. ^ 資治通鑑·卷233
  150. ^ 150.0 150.1 Beckwith(1987年),第154页
  151. ^ Beckwith(1987年),第156页
  152. ^ Roccasalvo(1980年)
  153. ^ van Schaik(2011年),第37-39页
  154. ^ Shakabpa(1967年),第46页
  155. ^ Wangdu等,第23,92页
  156. ^ 156.0 156.1 舊唐書·卷196下
  157. ^ 157.0 157.1 157.2 157.3 Dotson(2007年),第15页
  158. ^ Beckwith(1987年),第157页
  159. ^ Beckwith(1987年),第163页
  160. ^ Beckwith(1987年),第163-4页
  161. ^ 161.0 161.1 Beckwith(1987年),第164页
  162. ^ Beckwith(1987年),第160页
  163. ^ Beckwith(1987年),第162页
  164. ^ Shakabpa(1967年),第46–47页
  165. ^ Yeshe De Project(1986年),第284, 290–291页
  166. ^ Beckwith(1987年),第165页
  167. ^ Wang(2013年),第185-6页
  168. ^ Beckwith(1987年),第166页
  169. ^ Wang(2013年),第187页
  170. ^ Xiong(2009年),第cxiii页
  171. ^ Beckwith(1987年),第167页
  172. ^ 林冠群(2016年),第643页
  173. ^ Shakabpa(1967年),第51页
  174. ^ 174.0 174.1 Beckwith(1987年),第168页
  175. ^ 175.0 175.1 175.2 Wang(2013年),第188页
  176. ^ Rong(2013年),第40页
  177. ^ Beckwith(1987年),第171页
  178. ^ Wang(2013年),第189页
  179. ^ 林冠群(2016年),第379页
  180. ^ 藏族:歷史,見村寨網:二十六個少數民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8-09-30]. (原始内容于2017-08-03). 

参考文献

  • Andrade, Tonio, The Gunpowder Age: China, 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 in World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ISBN 978-0-691-13597-7 .
  • Asimov, M.S., History of the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 IV: The Age of Achievement: AD 750 to the End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Part One The histor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setting (PDF), Paris, France: UNESCO Publishing, 1998 [2018-12-05], ISBN 92-3-103467-7, (原始内容 (PDF)于2018-02-19) 
  • Barfield, Thomas,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Basil Blackwell, 1989 
  • Barrett, Timothy Hugh, The Woman Who Discovered Printing, Great Britai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300-12728-7  (alk. paper)
  • Beckwith, Christopher I, 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 A History of the Struggle for Great Power Among Tibetans, Turks, Arabs, and Chinese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 [《吐蕃在中亞: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争夺史》],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2018-12-10], ISBN 0-691-02469-3, (原始内容于2022-03-11) 
  • Beckwith, Christopher I,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A History of Central Eurasia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res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03-16 [2018-12-12], ISBN 1-4008-2994-1, (原始内容于2022-03-20) 
  • Blondeau, Anne-Marie; Buffetrille, Katia, Authenticating Tibet: Answers to China's 100 Questions [《驗證西藏:回應西藏百題問答》],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2018-12-07], ISBN 978-0-520-24928-8, (原始内容于2022-03-11) 
  • Bregel, Yuri, An Historical Atlas of Central Asia, Brill, 2003, ISBN 978-90-04-12321-2 
  • Bulliet, Richard, The Earth and Its Peoples, Cengage Learning, 2010-01-01 [2018-12-13], ISBN 0-538-74438-3, (原始内容于2021-01-04) 
  • Dotson, Brandon, ‘Emperor’ Mu rug btsan and the 'Phang thang ma Catalogu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ibetan Studies, December 2007, (3) [2018-12-26], (原始内容于2011-10-06) 
  • Drompp, Michael Robert, Tang China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Uighur Empire: A Documentary History, Brill, 2005 [2018-12-05], ISBN 90-04-14129-4, (原始内容于2020-06-14) 
  • Ebrey, Patricia Buckley,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0-521-66991-X  (paperback).
  • Ebrey, Patricia Buckley; Walthall, Anne; Palais, James B., East Asia: A Cultural,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6, ISBN 0-618-13384-4 
  • French, Rebecca Redwood, The Golden Yoke: The Legal Cosmology of Buddhist Tibet, Shambhala, 2002 [2018-12-07], ISBN 978-1-55939-975-3, (原始内容于2022-04-08) 
  • Golden, Peter B.,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he Turkic Peoples: Ethnogenesis and State-formation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ur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Otto Harrassowitz, 1992 [2018-12-05], ISBN 978-3-447-03274-2, (原始内容于2021-01-03) 
  • Graff, David A., Medieval Chinese Warfare, 300-900, Warfare and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2002, ISBN 0415239559 
  • Graff, David Andrew, The Eurasian Way of War Military Practice in Seventh-Century China and Byzantium, Routledge, 2016, ISBN 978-0-415-46034-7 .
  • Haywood, John,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Medieval World, AD 600-1492, Barnes & Noble, 1998 [2018-12-05], ISBN 978-0-7607-1976-3, (原始内容于2016-04-14) 
  • Hazod, Guntram. The royal residence Pho brang byams pa mi 'gur gling and the story of srong btsan sgam po's birth in rgya ma. Henk Blezer; A. Zadoks (编). PIATS 2000.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 Seminar. Leiden: BRILL. 2002 [2018-12-12]. ISBN 90-04-12775-5. (原始内容于2022-03-11). 
  • Heller, Amy, Preface to the Asianart.com edition of this article, 2007-01-21 [2018-12-13], (原始内容于2016-03-03) 
  • Latourette, Kenneth Scott, The Chinese, their history and culture, Volumes 1-2, Macmillan, 1964 
  • Lorge, Peter A., The Asian Military Revolution: from Gunpowder to the Bomb,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521-60954-8 
  • Millward, James,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 Needham, Joseph,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ume 5,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Part 7, Military Technology: The Gunpowder Ep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01-22 [2018-12-05], ISBN 978-0-521-30358-3, (原始内容于2021-01-04) 
  • Powers, John, History As Propaganda: Tibetan Exiles Versu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4-10-14 [2018-12-12], ISBN 978-0-19-517426-7, (原始内容于2022-03-11) 
  • Roccasalvo, Joseph F., The Debate at bSam yas: A Study in Religious Contrast and Correspondence,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0, 30 (4): 505–520 [2018-12-06], doi:10.2307/1398975, (原始内容于2022-04-08) 
  • Rong, Xinjiang, Eighteen Lectures on Dunhuang, BRILL, 2013-06-07 [2018-12-05], ISBN 90-04-25233-9, (原始内容于2022-04-08) 
  • Schaeffer, Kurtis R.; Kapstein, Matthew T.; Tuttle, Gray, Sources of Tibetan Tradi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03-26 [2018-12-14], ISBN 978-0-231-50978-7, (原始内容于2022-04-08) 
  • Shaban, M. A., The ʿAbbāsid Revolu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018-12-05], ISBN 0-521-29534-3, (原始内容于2021-01-04) 
  • Shakabpa, W. D., Tibet: A Political Histo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7, ISBN 9780961147419 
  • Skaff, Jonathan Karam, Sui-Tang China and Its Turko-Mongol Neighbors: Culture, Power, and Connections, 580-800, Oxford Studies in Early Empir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9780199734139 
  • van Schaik, Sam, Tibet: A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1 [2018-12-06], ISBN 978-0300194104, (原始内容于2022-03-11) 
  • Tucci, Giuseppe, The Wives of Sroṅ Btsan Sgam Po, Oriens Extremus, 1962, 9 (1) [2018-12-09], (原始内容于2021-01-04)  下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uttle, Gray, The Tibetan History Reade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04-09 [2018-12-13], ISBN 978-0-231-51354-8, (原始内容于2022-03-11) 
  • Uray, G., NOTES ON A CHRONOLOGICAL PROBLEM IN THE OLD TIBETAN CHRONICLE,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1968, 21 (3) [2018-12-09], (原始内容于2021-01-04) 
  • Wang, Zhenping, Tang China in Multi-polar Asia: A History of Diplomacy and War,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3 [2018-12-05], ISBN 978-0-8248-3644-3, (原始内容于2022-03-11) 
  • Wangdu, Pasang; Diemberger, Hildegard; Sørensen, Per K., dBa' Bzhed: The Royal Narrative Concerning the Bringing of the Buddha's Doctrine to Tibet, Verlag der Ö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00 [2018-12-06], ISBN 978-3-7001-2956-1, (原始内容于2022-04-08) 
  • Whiting, Marvin C, Imperial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 8000 BC-1912 AD, iUniverse, 2002 [2018-12-05], ISBN 978-0-595-22134-9, (原始内容于2021-01-03) 
  • Wilkinson, Endymion. Chinese History: A New Manual 4th.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ISBN 9780674088467. 
  • Xiong, Victor Cunrui, Sui-Tang Chang'an: A Study in the Urban History of Late Medieval Chin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2018-12-05], ISBN 978-0-89264-137-6, (原始内容于2022-04-08) 
  • Xiong, Victor Cunrui,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edieval Chin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owman & Littlefield, 2009 [2018-12-10], ISBN 0810860538, (原始内容于2022-04-08) 
  • Xu, Elina-Qia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re-dynastic Khitan, Institute for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elsinki, 2005, ISBN 978-952-10-0497-1 
  • Yeshe De Project, Ancient Tibet: Research Materials from the Yeshe De Project, Dharma Publishing, 1986 [2018-12-06], ISBN 978-0-89800-146-4, (原始内容于2021-01-04) 
  • 才让, 《吐蕃史稿》,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21-01-15], ISBN 978-7-226-03511-5, (原始内容于2021-01-21) 
  • 王沂暖, 《松赞干布的生年卒年与享年》,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 [2018-12-06], (原始内容于2020-12-02) 
  • 王尧; 陈践,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 增订版, 民族出版社, 1992 [2018-12-20], ISBN 9787105011773, (原始内容于2021-12-18) 
  • 司馬光, 《柏楊版資治通鑑(52):范陽兵變》, 遠流出版, 1987 [2018-12-12], ISBN 978-957-32-0874-7, (原始内容于2022-03-11) 
  • 司馬光, 《柏楊版資治通鑑(54):皇后失蹤》, 遠流出版, 1988 [2018-12-05], ISBN 957-32-0876-8, (原始内容于2022-03-11) 
  • 尚永亮. 《唐碎叶与安西四镇百年研究述论》.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 第46卷 (第1期) [2018-12-13]. (原始内容于2021-01-04). 
  • 林冠群, 《唐代吐蕃史研究》, 聯經出版, 2011 [2018-12-09], ISBN 978-957-08-3859-6, (原始内容于2022-03-11) 
  • 林冠群, 《玉帛干戈:唐蕃關係史研究》, 聯經出版, 2016 [2018-12-07], ISBN 978-957-08-4735-2, (原始内容于2022-04-08) 
  • 胡小鹏; 杨惠玲, , 敦煌研究, 2003, (第1期) [2018-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1) 
  • 胡兴东, 《中国少数民族法律史纲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2018-12-07], ISBN 978-7-5161-6207-1, (原始内容于2022-04-08) 
  • 根敦瓊培, 《白史》, 法尊譯,王沂暖校訂, 蘭州: 西北民族學院, 1981 
  • 袁樞, 《柏楊版通鑑記事本末(28)第二次宦官時代》, 遠流, 2001 [2018-12-05], ISBN 957-32-4273-7, (原始内容于2022-04-08) 
  • 黄正建, , 西藏研究, 1985-04-02, (第1期) [2018-12-20], ISSN 1000-0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0) 
  • 劉立千, 〈吐蕃贊普生卒年代重考〉, 《劉立千藏學著譯文集‧雜集》, 民族出版社, 2000 [2018-12-06], ISBN 7105038071, (原始内容于2018-12-06) 
  • 薛宗正, 《突厥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2018-12-05], ISBN 9787500404323, (原始内容于2021-12-18) 

吐蕃帝國歷史年表, 依年份記錄吐蕃帝國歷史上的大事, 吐蕃是歷史上一個藏人帝國君主制政權, 公元七世紀時由, 松贊干布, 建立, 也有以七世紀為吐蕃歷史之始, 松贊干布, 定都拉薩, 娶唐, 文成公主, 統一青藏高原, 創立藏文, 制定官制與法律, 芒松芒贊, 在位期間滅吐谷渾, 並向塔里木盆地擴張, 赤都松贊, 在位時使南詔臣服, 赤德祖贊, 娶唐, 金城公主, 赤松德贊, 在位時以佛教為國教, 建桑耶寺, 洗劫唐朝首都長安, 842年贊普, 朗達瑪, 遇刺後因爭位發生內戰, 進入分裂时期, 吐蕃帝國极盛时期势力. 吐蕃帝國歷史年表依年份記錄吐蕃帝國歷史上的大事 註 1 吐蕃是歷史上一個藏人帝國君主制政權 公元七世紀時由 松贊干布 建立 也有以七世紀為吐蕃歷史之始 註 2 松贊干布 定都拉薩 娶唐 文成公主 統一青藏高原 創立藏文 制定官制與法律 芒松芒贊 在位期間滅吐谷渾 並向塔里木盆地擴張 赤都松贊 在位時使南詔臣服 2 赤德祖贊 娶唐 金城公主 赤松德贊 在位時以佛教為國教 建桑耶寺 洗劫唐朝首都長安 842年贊普 朗達瑪 遇刺後因爭位發生內戰 進入分裂时期 3 吐蕃帝國极盛时期势力范围 吐蕃強盛時 勢力向西越過帕米爾高原抵達中亞阿姆河 北達天山南路全境 塔里木盆地 以及部份天山北路 東據河西 隴右到今陝西中部 東南南詔稱臣 南以恆河與天竺 今印度 為界 4 目录 1 七世紀 2 八世纪 3 九世纪 4 注释 5 引用 6 参考文献七世紀 编辑 唐太宗在宮內接見祿東讚 左二為祿東讚 唐閻立本繪 說明 年份不明 年 贊普 大事608 囊日論贊 隋煬帝大業四年 吐蕃首次遣使到中國 2 5 6 618 松贊干布 囊日論贊去世后 其子松贊干布繼位 國號 大蕃 或 吐蕃 註 3 10 傳說尼波羅國 今尼泊爾 的尺尊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將佛教帶進西藏 藏傳佛教 前傳期 開始 11 註 4 634 松赞干布遣使到唐 唐太宗遣行人馮德遐使吐蕃 14 15 635 尼波羅國的王子那陵提婆因叔父篡位逃到吐蕃 16 17 637 松赞干布與象雄聯合打败了吐谷浑 使親吐谷浑的党项和白蘭部族臣服 18 19 638 吐蕃袭击松州 今四川松潘 唐朝和吐蕃的第一次戰役松州之戰爆發 20 註 5 吐蕃的禄东赞来到唐朝 要求娶公主 22 640 禄东赞带着贡品来到唐朝 唐朝許嫁公主 23 641 松赞干布率军征服尼波羅國 助那陵提婆復位 尼波羅成為吐蕃屬國 20 17 唐朝的文成公主嫁給松赞干布来到吐蕃 24 644 松贊干布之妹賽瑪噶婚後被象雄王李迷夏冷落 松贊干布出兵殺李迷夏 兼并象雄 任命瓊波 邦色為象雄總管 25 648 戒日王死後臣下阿羅那順篡位 欲囚唐使 王玄策向吐蕃求援 松赞干布出兵生擒阿羅那順 印度北方諸邦成為吐蕃屬國 26 唐將阿史那社爾率鐵勒 突厥 吐蕃 吐谷渾聯軍擊敗龜茲 擒國王白訶黎布失畢 安西都護府遷到龜茲 統于阗 碎葉 疏勒 號 安西四鎮 19 27 28 29 派吞彌 桑布扎等人留學印度 他回吐蕃後創製了藏文 30 遷都拉薩 建大昭寺 小昭寺 30 以佛教 十善法 為基礎制定 神教十善法 又制定 入教十六淨法 31 32 649 芒松芒赞 松赞干布去世 他的孙子芒松芒赞成为贊普 禄东赞成为摄政王 33 655 祿東贊 吐番贊普傳記 歸功於松赞干布 制訂吐蕃史上第一部法律 欽定六大法 34 656 吐蕃攻击絲路重鎮小勃律 今巴基斯坦吉爾吉特 35 吐蕃祿東贊率兵一十二萬击败了白蘭部族 36 37 659 达延莽布支于乌海的 东岱 处与唐將蘇定方交战 达延死 以八万之众败于一千 註 6 660 論欽陵攻吐谷浑 43 44 吐蕃征服了瓦罕走廊 45 662 唐將蘇海政征龜茲 與西突厥兩可汗會師 因阿史那步真誣告 殺阿史那彌射 得勝回程到疏勒時 西突厥的弓月部引吐蕃軍挑戰 海政以軍資賄賂吐蕃 西突厥從此漸附吐蕃 46 47 663 吐蕃征服了吐谷渾 其可汗 唐朝公主等數千人逃到唐朝 吐蕃攻打于阗 但被击退 35 48 49 665 吐蕃和其盟友突厥佔領于阗 35 49 667 西突厥對吐蕃稱臣 49 禄东赞去世 50 670 吐蕃與于阗聯軍夺取龟兹以及天山以南地區 唐朝撤銷安西四鎮 论钦陵在大非川之战大敗唐将薛仁贵 51 52 53 673 唐重新夺回龟兹 54 676 吐蕃袭击迭州 今甘南迭部县 扶州 今四川九寨溝縣 和涇州 今甘肅涇川縣 洗劫冯田和武功 55 677 赤都松贊 芒松芒赞去世 其子赤都松贊繼位 56 象雄地區叛亂 次年為噶爾氏家族平定 56 57 吐蕃侵占龟兹 35 58 678 吐蕃的论钦陵在青海地区击败唐將李敬玄十八萬人 俘獲工部尚書劉審禮 52 59 吐蕃攻佔安西四鎮 19 60 679 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與吐蕃聯合攻打安西都護府 被唐将裴行儉擊敗 唐朝重設安西四鎮 以焉耆取代碎葉 35 58 680 吐蕃攻佔通南詔要路的安戎城 今四川茂縣 61 681 吐蕃論贊婆入侵青海地区 被唐黑齒常之擊败 62 63 687 吐蕃奪取喀什 控制了西域 64 65 690 吐蕃的论钦陵在伊塞克湖击败了唐将韋待價 65 692 唐将王孝傑从吐蕃手中收回安西四镇 66 67 694 吐蕃論贊刃 英语 Gar Tsenyen Gungton 與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俀子南下 被唐武威道行軍總管王孝傑於泠泉 今山西境內 及大嶺 今青海邊境 擊敗 14 68 69 碎葉鎮守使韓思忠擊敗泥熟俟斤及突厥施質汗 佔領吐蕃泥熟沒斯城 70 71 72 696 吐蕃的論欽陵在洮州 今甘肅臨潭縣 击败唐将王孝傑 并进攻凉州 今甘肅武威市 殺都督許欽明 67 71 699 赤都松贊誅殺噶爾氏家族 论钦陵兵敗自殺 其子論弓仁與其弟贊婆率千餘人降唐 73 八世纪 编辑年 贊普 大事700 赤都松贊 赤都松贊攻河州 今甘肅臨夏市 74 麴莽布支率數萬騎攻凉州 圍贊婆駐守的昌松縣 今甘肅武威市東南 遭唐將唐休璟擊敗 67 75 701 赤都松贊与突厥结盟 攻打凉州 松州和洮州 74 702 吐蕃攻打茂州 今四川茂縣 76 703 赤都松贊親征南诏 今雲南 76 704 吐蕃袭击泰爾梅茲 77 赤都松贊使南诏的國王交稅 黑苗稱臣 78 拉跋布 赤都松贊死於征南诏途中 其子拉跋布繼位 79 705 赤德祖贊 沒廬 赤瑪類废黜了拉跋布 立赤都松贊的一歲兒子赤德祖贊 706 唐蕃在神龍二年舉行第一次劃界會盟 神龍盟誓 劃定青海一帶邊界 80 81 710 吐蕃征服了小勃律 82 唐朝安西都護張玄表入侵吐蕃东北 83 67 唐朝攝監察御史李知古攻佔原附吐蕃的姚州蠻 84 唐高宗的曾孙女金城公主嫁給赤德祖贊 鄯州都督楊矩受賄 唐睿宗准其奏將河西九曲 甘肃黄河以北的地區 送給吐蕃 作為金城公主的湯沐邑 85 67 712 太后赤瑪類逝世 赤德祖贊年幼 由乞力徐等重臣攝政 86 714 吐蕃大論乞力徐攻打临洮 兰州 渭州 今甘肅定西市 再攻渭源 唐玄宗下詔欲親征 因薛訥 王晙重創擊退吐蕃而止 87 88 715 吐蕃與大食聯軍攻打唐朝的属国拔汗那國 今譯费尔干纳 為北庭大都護府都護呂休璟 監察御史張孝嵩擊敗 89 90 91 92 吐蕃勢力退到蔥嶺南部 93 717 突騎施 伍麥亞王朝 吐蕃聯軍攻打撥換城 今新疆阿克苏 和大石城 今新疆烏什縣 被安西節度使湯嘉惠擊敗 94 95 96 720 吐蕃占领大石城 97 722 吐蕃圍小勃律 遭唐北庭節度使張孝嵩派張思禮率四千人擊退 97 14 726 吐蕃的悉諾邏恭祿攻打甘州 今张掖 但主力死於暴风雪 殘部被唐涼州都督王君㚟消滅 98 99 727 吐蕃及其突厥盟友攻击龜茲 悉諾邏恭祿掠瓜州 今甘肅瓜州縣 俘其刺史 又攻肅州 今甘肅酒泉 100 98 101 728 吐蕃袭击龟兹 89 赤德祖贊殺大貢論悉諾邏恭祿 101 729 唐朝張守珪在西宁大败吐蕃 102 100 730 唐信安王李禕攻佔石堡城 今青海省湟源縣西南 改為振武軍 14 103 734 唐蕃雙方在赤嶺 今青海省湟源縣日月山 立碑定界 104 吐蕃遣王姊卓瑪類嫁突騎施蘇祿可汗為妻 105 737 吐蕃末 結桑東則布征服了小勃律 94 106 唐河西節度使崔希逸与吐蕃将军乞力徐殺白狗為盟 撤邊防軍以利放牧 崔希逸於青海奇襲吐蕃 乞力徐逃走 唐蕃絕交 107 14 738 唐劍南節度使王昱圍困安戎城 被吐蕃擊敗 108 14 739 唐朝在鄯州 今青海西寧 湟中 取得了对吐蕃的重大胜利 108 740 唐朝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从吐蕃手中夺回安戎城 109 110 111 741 吐蕃在青海地区袭击唐朝但被擊退 吐蕃攻佔石堡城 112 14 742 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 河西節度使王倕入侵吐蕃东北 杀死数千藏民 113 114 115 743 皇甫惟明入侵吐蕃 从吐蕃手中收复河西九曲 112 745 皇甫惟明攻打石堡城 遭受重大損失 112 116 747 唐將高仙芝攻佔小勃律 89 117 唐董延光攻石堡城不克 118 749 唐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攻陷石堡城 伤亡慘重 俘虜吐蕃鐵刃悉諾羅等四百人 119 109 103 751 阿拔斯王朝與吐蕃在怛羅斯戰役擊敗唐將高仙芝 唐朝向西的擴張中止 3 120 752 南詔國王閣羅鳳臣服吐蕃 吐蕃稱為 贊普鍾 鍾 意為 弟 即贊普之弟 南詔改元贊普鍾 立碑紀念 121 122 123 753 哥舒翰把吐蕃从黄河上游的九曲地区驱逐出去 109 755 赤松德贊 赤德祖贊被兩位大臣谋杀 其子赤松德贊繼位 124 吐蕃殺蘇毗王沒陵贊 其子悉諾邏奔唐 唐封為懷義王 125 126 757 吐蕃征服了鄯州 127 762 唐肅宗為集中兵力平安史之亂 許歲貢絹繒五萬匹給吐蕃以罷兵 128 赤松德贊下詔以佛教为國教 3 129 130 763 唐代宗拒不納貢 吐蕃军10万人入侵唐朝 占领唐朝首都长安 立金城公主侄李承宏為帝 15天後退兵 119 131 132 133 764 吐蕃7万餘人的軍隊入侵唐朝占领涼州 但被嚴武击败 134 吐蕃军3万人与回鶻汗國聯合入侵唐朝 推进到奉天 今陝西乾县 两次 但是郭子仪说服回鶻助唐 吐蕃退軍 119 765 十月吐蕃 回紇再度聯兵侵唐 郭子儀說服回紇大帥藥葛羅與唐結盟 反將吐蕃擊潰 135 766 吐蕃征服了甘州和肅州 136 767 赤松德贊立碑紀念恩蘭 達札路恭攻唐等功績 恩蘭 達札路恭紀功碑是現存最早的吐蕃碑刻 3 攻打天竺 恆河北岸的各個天竺小國紛紛投降 成為吐蕃屬國 渡過恆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國 摩揭陀國成為吐蕃屬國 在恆河北岸豎立大鐵柱以標明吐蕃與天竺之間的地界 迎請寂護及蓮華生大士由印度入藏 分別帶來那爛陀寺傳承與密教 廣泛翻譯佛教經典 776 吐蕃征服了瓜州 136 779 吐蕃第一座三寶具足的佛寺桑耶寺落成 3 137 在桑耶寺立 興佛證盟碑 碑文表示贊普臣民發誓世代尊奉佛教 138 781 吐蕃征服了哈密 139 136 783 吐蕃与唐朝签订 清水之盟 结束了敌对状态 136 784 朱泚反 唐德宗出奔 許吐蕃安西和北庭都護府以平亂 亂平唐朝不與地 清水之盟 遂废 140 141 785 唐朝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遣使通好南詔 後屢敗吐蕃軍進犯 142 786 吐蕃尚結贊攻克鹽州 今陝西定邊縣 和夏州 位於今陝西及內蒙古 143 144 787 吐蕃在平涼劫盟 當场俘获许多唐朝官员和將領 145 尚結贊摧毀了鹽州和夏州後撤離 145 吐蕃占领敦煌和龟兹 146 139 788 唐朝在西昌击败吐蕃 147 789 吐蕃袭击隴州 今陝西隴縣 涇州和彬州 148 唐西川節度使韋皋遣王有道與吐蕃戰於巂州台登谷 殺大兵馬使乞藏遮遮 數年盡復巂州 149 790 吐蕃征服了庭州 今新疆吉木萨尔县 139 150 792 吐蕃征服了高昌與和田 139 150 回鶻汗國將吐蕃逐出高昌 龜茲和焉耆 151 793 唐将韋皋攻破了吐蕃堡柵50个 击败了吐蕃3万多人 收复了延州 今陕西延安 147 142 794 印度中觀學派與中國禪宗之間的拉薩法諍 又稱 頓漸之諍 結束 藏傳佛教此後以 漸修 為主流 152 153 796 吐蕃袭击庆州 今甘肃庆阳 但是戰事在尚結贊死后戛然而止 147 797 穆尼贊普 赤松德贊退位 其子穆尼贊普繼位 註 7 798 穆尼贊普去世 赤松德贊再度統治 九世纪 编辑年 贊普 大事800 牟如贊普 赤松德贊去世 牟如贊普成为贊普 157 801 南诏和唐軍聯軍進攻維州 瀘水打败吐蕃和阿拔斯王朝的奴隶軍 158 802 赤德松贊 赤德松贊成为贊普 157 804 牟如贊普去世 156 157 808 回鶻汗國奪取涼州 159 沙陀被吐蕃擊敗 投奔唐朝 160 809 吐蕃袭击回鶻汗國的使唐團 161 810 吐蕃袭击阿拔斯王朝 162 813 回鶻汗國越过戈壁沙漠攻击吐蕃 161 814 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馬蒙襲擊吐蕃的瓦罕和小勃律 將一名吐蕃指挥官和藏族骑兵虜回巴格达 163 815 赤祖德贊 赤德松贊去世 其子赤祖德贊繼位 164 165 816 吐蕃袭击回鶻汗國首都窩魯朵八里未果 166 819 吐蕃袭击庆州 今甘肃庆阳 167 821 吐蕃袭唐 遭延州總管擊退 168 唐於長慶元年和吐蕃在長安签订長慶會盟 唐朝承认吐蕃拥有西域以及隴右和河西地区 今甘肃省 169 823 於長安 拉薩等地立唐蕃會盟碑紀念長慶會盟 此盟使雙方邊境維持了二十餘年的和平 170 171 831 吐蕃维州守将悉恆謀率部以城降唐 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接纳 唐文宗接受宰相牛僧孺的建議 人與地皆還吐蕃 吐蕃盡誅悉恆謀部 成为牛李党争的一个重要事件 172 838 朗达玛 赤祖德贊去世 其兄朗达玛繼位 173 842 朗达玛被刺 雲丹與俄松爭位發生內戰 吐蕃进入分裂時期 174 843 高昌回鶻占领焉耆和库车 174 847 吐蕃軍队袭击河西走廊 但在延州被唐軍击败 175 848 張議潮叛 奪取吐蕃的沙州 今敦煌 和瓜州 175 849 原州以西吐蕃七個營的官兵降唐 175 850 張議潮奪取哈密 甘州和肅州 今酒泉 176 851 張議潮取高昌及于阗 唐朝封他為沙州防禦使 177 866 吐蕃退回到青藏高原 178 869 吐蕃爆發臣民大反叛 陷入長期地方割據 179 877 起义军发掘赞普陵墓 逐杀王室和贵族 吐蕃王朝彻底崩溃 西藏正式进入分裂割据的吐蕃分裂时期 180 注释 编辑 吐蕃歷史的年份可能有一年的出入 因為第一手史料使用不同的農曆 元旦與公元的陽曆不是同一天 如舊藏曆是 以麥熟為元旦 的物候曆 重要的史料 吐蕃大事紀年 用舊藏曆紀年 在羊年 公元671 672年 之後才開始記錄事件發生的季節 因此與公元或唐史年份的換算是近似的 可能相差一年 另一個問題是第一手史料不一定紀錄現代讀者想知道的基本資訊 例如一場戰役的確切日期 勝負與指揮官 1 由於史料限制 對松贊干布生年以及重要事件 如定國號 定都 的年份並不確定 因此Gray Tuttle與Sam van Schaik的著作等以七世紀為吐蕃歷史之始 史料中松贊干布的生年與享年有多種說法 學界並無定論 一般認為他生於牛年 推算他生於593年 605年 如白桂思 或617年 夏格巴 由於贊普滿十三歲才能實際掌權 因此不能斷定他618年繼位時是否實際掌權 7 8 9 尺尊公主入藏的時間有不同說法 對尺尊公主的記載 主要來自於佛教史書 巴協 西藏王統記 以及 布頓佛教史 在敦煌文獻 吐蕃金石銘刻及漢語史書等資料裏 都沒有提到尺尊公主 因此朱塞佩 圖齊等學者懷疑尺尊公主並非歷史人物 12 佛教史書說佛教在松贊干布時期傳入 但敦煌文獻無相關說法 因此也被學者懷疑 認為可能遲至八世紀赤松德贊時期吐蕃才信奉佛教 13 松州之戰的勝負漢藏史籍記載相反 都宣稱己方獲勝 21 此役漢文文獻無記載 記載來自敦煌莫高窟中發現的藏文 吐蕃大事紀年 第十條 白桂思猜測此役與資治通鑑卷200所說論欽陵攻吐谷浑是同一戰役 但是年代錯亂 才让 吐蕃史稿 於659 660年只寫吐蕃攻吐谷浑 沒有提到與唐交戰 學者對此役史料解讀 如地點 勝負及兵力 沒有共識 如王堯解讀為唐軍一千擊敗藏軍八万 更敦群培 白史 解讀為藏軍一千擊敗唐軍八万 黄正建主張 吐蕃大事紀年 慣例不紀錄吐蕃戰敗 而且漢文文獻沒有蘇定方當年與吐蕃交戰的記載 因此或許是藏軍八万战胜唐軍一千的一場小戰役 达延莽布支的身份 胡小鹏認為是乌海一帶親吐蕃的吐谷浑首領 王忠認為是駐守鄯善的慕容尊王 38 39 40 41 42 赤松德贊與赤德松贊之間 史料對贊普世系的說法混亂 154 有學者認為赤松德贊統治結束於794年 155 舊唐書 說 貞元 二十年三月上旬 贊普卒 即公元804年某贊普去世 156 本表依Dotson推算結果 157 引用 编辑 Beckwith 1987年 第xvi xvii页 2 0 2 1 Tuttle 2013年 第xv页 3 0 3 1 3 2 3 3 3 4 Tuttle 2013年 第xvi页 林冠群 2011年 第44页 Beckwith 1987年 第18 19页 隋書 卷83 附國 大業四年 其王遣使素福等八人入朝 明年 又遣其弟子宜林率嘉良夷六十人朝貢 欲獻良馬 以路險不通 請開山道以修職貢 煬帝以勞人不許 大業中 來朝貢 緣西南邊置諸道總管 以遙管之 Hazod 2002年 第37页 劉立千 2000年 王沂暖 1980年 第28页 Beckwith 1987年 第19页 Blondeau amp Buffetrille 2008年 第5页 Tucci 1962年 第126页 Heller 2007年 14 0 14 1 14 2 14 3 14 4 14 5 14 6 新唐書 卷216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 Beckwith 1987年 第21页 van Schaik 2011年 第6页 17 0 17 1 舊唐書 卷198 泥婆羅國 Beckwith 1987年 第22页 19 0 19 1 19 2 新唐書 卷221上 西域上 20 0 20 1 Beckwith 1987年 第23页 Powers 2004年 第168 169页 van Schaik 2011年 第7页 Beckwith 1987年 第24页 Xiong 2009年 第cix页 Uray 1968年 第296页 Beckwith 1987年 第25页 尚永亮 2016年 第52页 資治通鑑 卷198 資治通鑑 卷199 30 0 30 1 Blondeau amp Buffetrille 2008年 第331页 胡兴东 2015年 第323 324页 French 2002年 第41 42页 Beckwith 1987年 第26页 林冠群 2011年 第211页 35 0 35 1 35 2 35 3 35 4 Bregel 2003年 第17页 Wang 2013年 第145页 冊府元龜 卷995 Beckwith 1987年 第27 28页 王尧 amp 陈践 1992年 根敦瓊培 1981年 第71页 黄正建 1985年 第132页 胡小鹏 amp 杨惠玲 2003年 第92页 資治通鑑 卷200 林冠群 2016年 第176页 Beckwith 1987年 第30页 林冠群 2011年 第430页 資治通鑑 卷201 Wang 2013年 第146页 49 0 49 1 49 2 Beckwith 2009年 第130页 Beckwith 1987年 第32页 Xiong 2009年 第cx页 52 0 52 1 Graff 2002年 第206页 舊唐書 卷5 Wang 2013年 第147页 Wang 2013年 第148页 56 0 56 1 Beckwith 1987年 第43页 Shakabpa 1967年 第32页 58 0 58 1 Xiong 2008年 第45页 資治通鑑 卷202 文獻通考 卷三百三十六 四裔考十三 林冠群 2016年 第192页 Wang 2013年 第149页 資治通鑑 卷202 Beckwith 1987年 第50页 65 0 65 1 Wang 2013年 第150页 Bregel 2003年 第16页 67 0 67 1 67 2 67 3 67 4 舊唐書 卷196上 資治通鑑 卷205 Beckwith 1987年 第56页 Beckwith 1987年 第57页 71 0 71 1 Wang 2013年 第151页 新唐書 卷215下 Beckwith 1987年 第61页 74 0 74 1 Beckwith 1987年 第63页 資治通鑑 卷207 76 0 76 1 Beckwith 1987年 第64页 Beckwith 1987年 第67页 Beckwith 1987年 第64 65页 Beckwith 1987年 第69页 林冠群 2011年 第242 243页 神龙盟誓 吐蕃王朝 西藏在线 2018 1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2 09 Wang 2013年 第157 8页 Beckwith 1987年 第76页 資治通鑑 卷210 Wang 2013年 第155页 林冠群 2016年 第283页 Wang 2013年 第156 7页 林冠群 2016年 第326 328页 89 0 89 1 89 2 Bregel 2003年 第18页 Xiong 2008年 第cxi页 資治通鑑 卷211 Wang 2013年 第157页 林冠群 2011年 第433页 94 0 94 1 Bregel 2003年 第19页 Wang 2013年 第158页 林冠群 2016年 第290页 97 0 97 1 Wang 2013年 第159页 98 0 98 1 Wang 2013年 第160页 新唐書 卷133 王君㚟 100 0 100 1 Xiong 2009年 第cxi页 101 0 101 1 舊唐書 卷99 蕭嵩 Wang 2013年 第161页 103 0 103 1 司馬光 1987年 第63页 Wang 2013年 第164页 林冠群 2016年 第289页 林冠群 2016年 第294 295页 袁樞 2001年 第6723页 108 0 108 1 Wang 2013年 第165页 109 0 109 1 109 2 Graff 2002年 第213页 Wang 2013年 第165 6页 資治通鑑 卷214 112 0 112 1 112 2 Wang 2013年 第166页 Beckwith 1987年 第128页 資治通鑑 卷215 新唐書 卷5 Beckwith 1987年 第129页 新唐書 卷135 高仙芝 司馬光 1987年 第36 37页 119 0 119 1 119 2 Xiong 2009年 第cxii页 Bulliet 2010年 第286页 舊唐書 卷197 南詔蠻 新唐書 卷222上 南詔德化碑 Beckwith 1987年 第142页 資治通鑑 卷217 新唐書 卷221下 西域下 Wang 2013年 第167页 林冠群 2011年 第389页 van Schaik 2011年 第30页 Schaeffer Kapstein amp Tuttle 2013年 第60页 Wang 2013年 第169页 舊唐書 卷86 高宗諸子 章懷太子賢 子 承宏 資治通鑑 卷223 舊唐書 卷117 嚴武 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五 迴紇 136 0 136 1 136 2 136 3 Beckwith 1987年 第149页 林冠群 2016年 第638页 Schaeffer Kapstein amp Tuttle 2013年 第65页 139 0 139 1 139 2 139 3 Bregel 2003年 第21页 Beckwith 1987年 第150页 資治通鑑 卷231 142 0 142 1 舊唐書 卷140 Beckwith 1987年 第150 51页 舊唐書 卷134 馬燧 145 0 145 1 Beckwith 1987年 第151页 Beckwith 1987年 第152页 147 0 147 1 147 2 Wang 2013年 第183页 Wang 2013年 第182页 資治通鑑 卷233 150 0 150 1 Beckwith 1987年 第154页 Beckwith 1987年 第156页 Roccasalvo 1980年 van Schaik 2011年 第37 39页 Shakabpa 1967年 第46页 Wangdu等 第23 92页 156 0 156 1 舊唐書 卷196下 157 0 157 1 157 2 157 3 Dotson 2007年 第15页 Beckwith 1987年 第157页 Beckwith 1987年 第163页 Beckwith 1987年 第163 4页 161 0 161 1 Beckwith 1987年 第164页 Beckwith 1987年 第160页 Beckwith 1987年 第162页 Shakabpa 1967年 第46 47页 Yeshe De Project 1986年 第284 290 291页 Beckwith 1987年 第165页 Wang 2013年 第185 6页 Beckwith 1987年 第166页 Wang 2013年 第187页 Xiong 2009年 第cxiii页 Beckwith 1987年 第167页 林冠群 2016年 第643页 Shakabpa 1967年 第51页 174 0 174 1 Beckwith 1987年 第168页 175 0 175 1 175 2 Wang 2013年 第188页 Rong 2013年 第40页 Beckwith 1987年 第171页 Wang 2013年 第189页 林冠群 2016年 第379页 藏族 歷史 見村寨網 二十六個少數民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8 09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8 03 参考文献 编辑Andrade Tonio The Gunpowder Age China 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 in World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ISBN 978 0 691 13597 7 Asimov M S History of the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 IV The Age of Achievement AD 750 to the End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Part One The histor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setting PDF Paris France UNESCO Publishing 1998 2018 12 05 ISBN 92 3 103467 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 02 19 Barfield Thomas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Basil Blackwell 1989 Barrett Timothy Hugh The Woman Who Discovered Printing Great Britai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 0 300 12728 7 alk paper Beckwith Christopher I 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 A History of the Struggle for Great Power Among Tibetans Turks Arabs and Chinese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 吐蕃在中亞 中古早期吐蕃 突厥 大食 唐朝争夺史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2018 12 10 ISBN 0 691 02469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11 Beckwith Christopher I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A History of Central Eurasia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res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03 16 2018 12 12 ISBN 1 4008 2994 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20 Blondeau Anne Marie Buffetrille Katia Authenticating Tibet Answers to China s 100 Questions 驗證西藏 回應西藏百題問答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2018 12 07 ISBN 978 0 520 24928 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11 Bregel Yuri An Historical Atlas of Central Asia Brill 2003 ISBN 978 90 04 12321 2 Bulliet Richard The Earth and Its Peoples Cengage Learning 2010 01 01 2018 12 13 ISBN 0 538 74438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04 Dotson Brandon Emperor Mu rug btsan and the Phang thang ma Catalogu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ibetan Studies December 2007 3 2018 12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0 06 Drompp Michael Robert Tang China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Uighur Empire A Documentary History Brill 2005 2018 12 05 ISBN 90 04 14129 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14 Ebrey Patricia Buckley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0 521 66991 X paperback Ebrey Patricia Buckley Walthall Anne Palais James B East Asia A Cultural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6 ISBN 0 618 13384 4 French Rebecca Redwood The Golden Yoke The Legal Cosmology of Buddhist Tibet Shambhala 2002 2018 12 07 ISBN 978 1 55939 975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08 Golden Peter B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he Turkic Peoples Ethnogenesis and State formation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ur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Otto Harrassowitz 1992 2018 12 05 ISBN 978 3 447 03274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03 Graff David A Medieval Chinese Warfare 300 900 Warfare and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2002 ISBN 0415239559 Graff David Andrew The Eurasian Way of War Military Practice in Seventh Century China and Byzantium Routledge 2016 ISBN 978 0 415 46034 7 Haywood John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Medieval World AD 600 1492 Barnes amp Noble 1998 2018 12 05 ISBN 978 0 7607 1976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4 14 Hazod Guntram The royal residence Pho brang byams pa mi gur gling and the story of srong btsan sgam po s birth in rgya ma Henk Blezer A Zadoks 编 PIATS 2000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 Seminar Leiden BRILL 2002 2018 12 12 ISBN 90 04 12775 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11 Heller Amy Preface to the Asianart com edition of this article 2007 01 21 2018 12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3 Latourette Kenneth Scott The Chinese their history and culture Volumes 1 2 Macmillan 1964 Lorge Peter A The Asian Military Revolution from Gunpowder to the Bomb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 0 521 60954 8 Millward James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Needham Joseph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ume 5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Part 7 Military Technology The Gunpowder Ep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01 22 2018 12 05 ISBN 978 0 521 30358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04 Powers John History As Propaganda Tibetan Exiles Versus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4 10 14 2018 12 12 ISBN 978 0 19 517426 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11 Roccasalvo Joseph F The Debate at bSam yas A Study in Religious Contrast and Correspondence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0 30 4 505 520 2018 12 06 doi 10 2307 13989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08 Rong Xinjiang Eighteen Lectures on Dunhuang BRILL 2013 06 07 2018 12 05 ISBN 90 04 25233 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08 Schaeffer Kurtis R Kapstein Matthew T Tuttle Gray Sources of Tibetan Tradi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03 26 2018 12 14 ISBN 978 0 231 50978 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08 Shaban M A The ʿAbbasid Revolu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018 12 05 ISBN 0 521 29534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04 Shakabpa W D Tibet A Political Histo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7 ISBN 9780961147419 Skaff Jonathan Karam Sui Tang China and Its Turko Mongol Neighbors Culture Power and Connections 580 800 Oxford Studies in Early Empir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9780199734139 van Schaik Sam Tibet A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1 2018 12 06 ISBN 978 0300194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11 Tucci Giuseppe The Wives of Sroṅ Btsan Sgam Po Oriens Extremus 1962 9 1 2018 1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04 下載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uttle Gray The Tibetan History Reade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04 09 2018 12 13 ISBN 978 0 231 51354 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11 Uray G NOTES ON A CHRONOLOGICAL PROBLEM IN THE OLD TIBETAN CHRONICLE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1968 21 3 2018 1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04 Wang Zhenping Tang China in Multi polar Asia A History of Diplomacy and War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3 2018 12 05 ISBN 978 0 8248 3644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11 Wangdu Pasang Diemberger Hildegard Sorensen Per K dBa Bzhed The Royal Narrative Concerning the Bringing of the Buddha s Doctrine to Tibet Verlag der O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00 2018 12 06 ISBN 978 3 7001 2956 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08 Whiting Marvin C Imperial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 8000 BC 1912 AD iUniverse 2002 2018 12 05 ISBN 978 0 595 22134 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03 Wilkinson Endymion Chinese History A New Manual 4th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ISBN 9780674088467 Xiong Victor Cunrui Sui Tang Chang an A Study in the Urban History of Late Medieval Chin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2018 12 05 ISBN 978 0 89264 137 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08 Xiong Victor Cunrui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edieval Chin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owman amp Littlefield 2009 2018 12 10 ISBN 08108605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08 Xu Elina Qia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re dynastic Khitan Institute for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elsinki 2005 ISBN 978 952 10 0497 1 Yeshe De Project Ancient Tibet Research Materials from the Yeshe De Project Dharma Publishing 1986 2018 12 06 ISBN 978 0 89800 146 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04 才让 吐蕃史稿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21 01 15 ISBN 978 7 226 03511 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21 王沂暖 松赞干布的生年卒年与享年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 2018 12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2 王尧 陈践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 增订版 民族出版社 1992 2018 12 20 ISBN 97871050117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2 18 司馬光 柏楊版資治通鑑 52 范陽兵變 遠流出版 1987 2018 12 12 ISBN 978 957 32 0874 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11 司馬光 柏楊版資治通鑑 54 皇后失蹤 遠流出版 1988 2018 12 05 ISBN 957 32 0876 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11 尚永亮 唐碎叶与安西四镇百年研究述论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 第46卷 第1期 2018 12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04 林冠群 唐代吐蕃史研究 聯經出版 2011 2018 12 09 ISBN 978 957 08 3859 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11 林冠群 玉帛干戈 唐蕃關係史研究 聯經出版 2016 2018 12 07 ISBN 978 957 08 4735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08 胡小鹏 杨惠玲 敦煌古藏文写本 吐谷浑 阿豺 纪年 残卷再探 敦煌研究 2003 第1期 2018 1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2 21 胡兴东 中国少数民族法律史纲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2018 12 07 ISBN 978 7 5161 6207 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08 根敦瓊培 白史 法尊譯 王沂暖校訂 蘭州 西北民族學院 1981 袁樞 柏楊版通鑑記事本末 28 第二次宦官時代 遠流 2001 2018 12 05 ISBN 957 32 4273 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08 黄正建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记年有关唐蕃关系的译注拾遗 西藏研究 1985 04 02 第1期 2018 12 20 ISSN 1000 0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2 20 劉立千 吐蕃贊普生卒年代重考 劉立千藏學著譯文集 雜集 民族出版社 2000 2018 12 06 ISBN 71050380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2 06 薛宗正 突厥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2018 12 05 ISBN 9787500404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2 18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吐蕃帝國歷史年表 amp oldid 7459913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