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摩訶僧祇律


初期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摩訶僧祇律[1],簡稱《僧祇律》,全名意思是「大眾律」,是大眾部的戒律書,由東晉法顯和尚至中天竺求取。東晉義熙十四年,佛陀跋陀羅法顯[2] 一同漢譯,共40卷。為大眾部所傳的戒律,其流傳經由了27位尊者[3]

歷史沿革

最早在曹魏嘉平二年(250),中印度昙柯迦罗于洛阳白马寺译出《僧祇戒本》。咸康年間又有沙门僧建于月支国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义熙十四年二月法显于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共同译出《摩诃僧祇律》。《僧祇律》盛行於南北朝時期,與鳩摩羅什譯出的《十誦律》皆為顯學,江南一帶多尊崇《十誦律》,關中則多尚《僧祇律》。至隋唐時期,《四分律》盛行,取代十誦律和僧祇律,成為律學之主流。

經錄中有時會因為「律分五部」的異說,訛誤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為犢子部的《婆麤富羅律》[4][5]

引用

  1. ^ 《摩訶僧祇律私記》:佛泥洹後,大迦葉集律藏為大師宗,具持八萬法藏。大迦葉滅後,次尊者阿難亦具持八萬法藏,次尊者末田地亦具持八萬法藏,次尊者舍那婆斯亦具持八萬法藏,次尊者優波崛多世尊記無相佛,如降魔因緣中說,而亦能具持八萬法藏。於是遂有五部名生:初曇摩崛多別為一部,次彌沙塞別為一部,次迦葉維復為一部,次薩婆多。薩婆多者,晉言說一切有。所以名一切有者,自上諸部義宗各異。薩婆多者,言過去、未來、現在中陰各自有性,故名一切有。於是五部並立紛然競起,各以自義為是。時阿育王言:「我今何以測其是非?」於是問僧:「佛法斷事云何?」皆言:「法應從多。」王言:「若爾者,當行籌知何眾多。」於是行籌。取本眾籌者甚多,以眾多故,故名摩訶僧祇。摩訶僧祇者,大眾名也。
  2. ^ 法顯自記遊天竺事《高僧法顯傳》:從彼波羅[木*奈]國東行還到巴連弗邑。法顯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諸國。皆師師口傳無本可寫。是以遠涉乃至中天竺。於此摩訶衍僧伽藍得一部律。是摩訶僧祇眾律。佛在世時最初大眾所行也。於祇洹精舍傳其本。自餘十八部各有師資。大歸不異。然小小不同。或用開塞但此最。是廣說備悉者。復得一部抄律。可七千偈。是薩婆多眾律。即此秦地眾僧所行者也。亦皆師師口相傳授不書之於文字。
  3. ^ 《摩訶僧祇律·雜誦跋渠法·五百比丘集法藏》記載:1.優波離 2.陀娑婆羅 3.樹提陀娑 4.耆哆 5.根護 6.法高 7.巨醯 8.目哆 9.能護 10.摩訶那 11.摩求哆 12.巨舍羅 13.牛護 14.善護 15.護命 16.差陀 17.耶舍 18.弗提羅 19.耆婆伽 20.法護 21.提那伽 22.法錢 23.龍覺 24.僧伽提婆 25.法勝 26.弗沙婆陀羅 27.道力。
  4. ^ 僧祐出三藏記集》錄中卷第三《婆麤富羅律(四十卷)》:婆麤富羅者。受持經典。皆說有我不說空相。猶如小兒。故名為婆麤富羅。此一名僧祇律。……後時五部異執紛然競起。阿育王言。皆誦佛語。我今何以測其是非問僧。佛法斷事云何。諸僧皆言。法應從多。阿育王即集五部僧共行籌當。爾時眾取婆麁富羅部籌多。遂改此一部為摩訶僧祇摩訶僧祇者。
  5. ^ 印順《印度之佛教》:「傳五部者不一,『大集經』以曇摩毱多,薩婆帝婆,迦葉毘,彌沙塞,婆蹉富囉為五部……『僧祇律私記』、『舍利弗問經』、『大比丘三千威儀』、『佛本行集經』,又別傳一說,以曇無德,彌沙塞,迦葉遺,薩婆多,摩訶僧祇為五部,獨缺犢子。」

摩訶僧祇律, 初期佛教經典巴利聖典, 阿含經, 南传尼柯耶, 法句經, 十二分教, 初期佛教文獻, 英语, early, buddhist, texts, 犍陀羅語佛教原稿結集第一次結集, 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部派最初僧伽, 大眾部, 一說部, 說出世部, 灰山住部, 多聞部, 說假部, 制多部, 上座部, 雪山部, 说一切有部, 說轉部, 经量部, 可住子部, 正量部, 分別說部, 化地部, 法藏部, 飲光部, 赤銅鍱部, 佛教大綱, 英语, outline, buddhism, 佛教主题查看讨. 初期佛教經典巴利聖典 阿含經 南传尼柯耶 法句經 十二分教 初期佛教文獻 英语 Early Buddhist Texts 犍陀羅語佛教原稿結集第一次結集 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部派最初僧伽 大眾部 一說部 說出世部 灰山住部 多聞部 說假部 制多部 上座部 雪山部 说一切有部 說轉部 经量部 可住子部 正量部 分別說部 化地部 法藏部 飲光部 赤銅鍱部 佛教大綱 英语 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查看讨论编辑 摩訶僧祇律 1 簡稱 僧祇律 全名意思是 大眾律 是大眾部的戒律書 由東晉法顯和尚至中天竺求取 東晉義熙十四年 佛陀跋陀羅與法顯 2 一同漢譯 共40卷 為大眾部所傳的戒律 其流傳經由了27位尊者 3 歷史沿革 编辑最早在曹魏嘉平二年 250 中印度昙柯迦罗于洛阳白马寺译出 僧祇戒本 咸康年間又有沙门僧建于月支国得 僧祇尼羯磨 及 戒本 义熙十四年二月法显于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共同译出 摩诃僧祇律 僧祇律 盛行於南北朝時期 與鳩摩羅什譯出的 十誦律 皆為顯學 江南一帶多尊崇 十誦律 關中則多尚 僧祇律 至隋唐時期 四分律 盛行 取代十誦律和僧祇律 成為律學之主流 經錄中有時會因為 律分五部 的異說 訛誤大眾部的 摩訶僧祇律 為犢子部的 婆麤富羅律 4 5 引用 编辑 摩訶僧祇律私記 佛泥洹後 大迦葉集律藏為大師宗 具持八萬法藏 大迦葉滅後 次尊者阿難亦具持八萬法藏 次尊者末田地亦具持八萬法藏 次尊者舍那婆斯亦具持八萬法藏 次尊者優波崛多世尊記無相佛 如降魔因緣中說 而亦能具持八萬法藏 於是遂有五部名生 初曇摩崛多別為一部 次彌沙塞別為一部 次迦葉維復為一部 次薩婆多 薩婆多者 晉言說一切有 所以名一切有者 自上諸部義宗各異 薩婆多者 言過去 未來 現在中陰各自有性 故名一切有 於是五部並立紛然競起 各以自義為是 時阿育王言 我今何以測其是非 於是問僧 佛法斷事云何 皆言 法應從多 王言 若爾者 當行籌知何眾多 於是行籌 取本眾籌者甚多 以眾多故 故名摩訶僧祇 摩訶僧祇者 大眾名也 法顯自記遊天竺事 高僧法顯傳 從彼波羅 木 奈 國東行還到巴連弗邑 法顯本求戒律 而北天竺諸國 皆師師口傳無本可寫 是以遠涉乃至中天竺 於此摩訶衍僧伽藍得一部律 是摩訶僧祇眾律 佛在世時最初大眾所行也 於祇洹精舍傳其本 自餘十八部各有師資 大歸不異 然小小不同 或用開塞但此最 是廣說備悉者 復得一部抄律 可七千偈 是薩婆多眾律 即此秦地眾僧所行者也 亦皆師師口相傳授不書之於文字 摩訶僧祇律 雜誦跋渠法 五百比丘集法藏 記載 1 優波離 2 陀娑婆羅 3 樹提陀娑 4 耆哆 5 根護 6 法高 7 巨醯 8 目哆 9 能護 10 摩訶那 11 摩求哆 12 巨舍羅 13 牛護 14 善護 15 護命 16 差陀 17 耶舍 18 弗提羅 19 耆婆伽 20 法護 21 提那伽 22 法錢 23 龍覺 24 僧伽提婆 25 法勝 26 弗沙婆陀羅 27 道力 僧祐 出三藏記集 錄中卷第三 婆麤富羅律 四十卷 婆麤富羅者 受持經典 皆說有我不說空相 猶如小兒 故名為婆麤富羅 此一名僧祇律 後時五部異執紛然競起 阿育王言 皆誦佛語 我今何以測其是非問僧 佛法斷事云何 諸僧皆言 法應從多 阿育王即集五部僧共行籌當 爾時眾取婆麁富羅部籌多 遂改此一部為摩訶僧祇摩訶僧祇者 印順 印度之佛教 傳五部者不一 大集經 以曇摩毱多 薩婆帝婆 迦葉毘 彌沙塞 婆蹉富囉為五部 僧祇律私記 舍利弗問經 大比丘三千威儀 佛本行集經 又別傳一說 以曇無德 彌沙塞 迦葉遺 薩婆多 摩訶僧祇為五部 獨缺犢子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摩訶僧祇律 amp oldid 7070255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