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中阿含經


初期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中阿含經》(梵語:Madhyama Āgama),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之一。篇幅不長不短的經文集為一部,名為中阿含[1][2]。《薩婆多毘尼毘婆沙·總序》稱《中阿含》是為利根者分別、抉擇諸深義的經典,為學問者所習[3]

概述

漢譯《中阿含經》推定為說一切有部誦本,計有18品,222經[4],對應於巴利經藏之《中部》(Majjhima Nikāya)。其經文數222經遠多於《中部》的152經,不過大多可在其餘的巴利經藏中找出相對應的經文。

在漢譯四阿含中,《中阿含經》是唯一保存完整攝頌(嗢拕南,uddāna)的一部,可藉由對照攝頌來確知經文次第有無錯漏[5]

傳譯

苻秦建元二十年(384年)法師曇摩難提默誦,竺佛念傳譯,出59卷《中阿含經》,這是中阿含的首次漢譯,不過已經散佚。東晉隆安二年(398年),罽賓沙門僧伽羅叉(Saṃgharakṣa)講胡本,僧伽提婆轉胡為晉,豫州沙門道慈筆受,李寶、康化共書,60卷本,此為中阿含的第二譯[4]

據《出三藏記集》作者僧祐之所見,此兩本大不同[6]。擔任第二譯筆受的道慈法師在〈後出中阿含經記〉中記載,他將「諸改名者皆抄出注下。新舊兩存別為一卷,與目錄相連以示於後」,不過現今已佚失不見。

依現代學者的研究,僧伽提婆所譯的《中阿含經》原稿語言推論為印度俗語(Prakrit),而且有相當高的可能是來自於說一切有部[7][8]

內容簡介

本經以敘述佛陀及諸弟子所說教義為主,間含有佛陀對弟子、異學、王者、居士之律治教誡。本經較之於雜阿含的法義,又作出進一步的法相分別抉擇,具有阿毗達摩的論議風範[9],《薩婆多毘尼毘婆沙》總序即稱:“為利根眾生說諸深義。名中阿含。是學問者所習”。

組織

漢譯《中阿含經》有222經,分屬5誦18 品。巴利《中部》有152經,分屬3聚15品。兩者有〈王相應品〉、〈梵志品〉、〈根本分別品〉與〈雙品〉等四品的品名相同,不過四品所包含的經文不盡相同[10],顯示在共通來源的基礎上,不同部派的傳誦者對經文的次序、位置有所調整[7]

《中阿含經》對應經典對照目錄

中阿含經號 漢譯對應經典 巴利對應經典 參考經典
1 EA 39.1, T27 AN 7.64 --
2 EA 39.2, T28 AN 7.65 --
3 EA 39.4 AN 7.63 --
4 EA 39.3, T29 AN 7.15 --
5 EA 33.10 AN 7.68 --
6 -- AN 7.52 --
7 EA 40.7 -- --
8 EA 40.1, T30 AN 7.62 --
9 EA 39.10 MN 24 --
10 EA 40.6, T31 MN 2 AN 6.58
11 -- AN 3.99 --
12 -- AN 4.195 --
13 -- AN 3.61 T1813
14 T212(T4.668a6-b11) MN 61 --
15 -- AN 10.207-208 --
16 -- AN 3.65 --
17 -- SN 42.6 --
18 -- AN 8.12 --
19 -- MN 101 --
20 -- SN 42.13 --
21 -- AN 2.4.5-6 --
22 -- AN 5.166 --
23 -- SN 12.32 --
24 EA 37.6 AN 9.11 --
25 -- AN 5.162 --
26 -- MN 69 --
27 -- MN 97 --
28 -- SN 55.26 SA 592, SN 10.8, **
29 SA 344 MN 9 **
30 -- MN 28 --
31 EA 27.1, T32 MN 141 DN 22
32 -- MN 123 **
33 -- Thag. 1018-1050 **
34 -- MN 124 --
35 EA 42.4 AN 8.19 --
36 EA 42.5 AN 8.70, DN 16 **
37 T33, T34, T35 AN 8.20 EA 48.2
38 -- AN 8.21 --
39 -- -- --
40 -- AN 8.24 --
41 -- AN 8.23 --
42 -- AN 10.1 --
43 -- AN 10.2 --
44 -- -- AN 8.81
45 -- AN 7.65 AN 8.81
46 -- AN 7.65 AN 8.81
47 -- AN 10.3 --
48 SA 495 AN 10.4-5 --
49 -- AN 5.21-22 --
50 -- AN 5.21-22 --
51 T36, T37 AN 10.61-62 --
52 -- AN 10.61-62 --
53 -- AN 10.61-62 --
54 -- -- --
55 -- -- --
56 -- AN 9.3, Ud 4.1 --
57 -- AN 9.1 --
58 SA 721, T38, EA 39.7 SN 46.42, DN 17
59 -- -- DN 30
60 T39, T40 -- EA 17.7
61 SA 264 SN 22.96 --
62 T41 -- SA 1074, SA2 13, **
63 -- MN 81 T197(T4.172c6)
64 EA 32.4, T42, T43 MN 130, AN 3.35 MN 81, T741
65 -- -- --
66 T44 -- Thag 910-919偈註
67 EA 50.4 MN 83 T744
68 -- -- DN 17, DA 2, T5, T6, T7, **
69 -- -- --
70 DA 6 DN 26 --
71 DA 7, T45 DN 23 --
72 EA 24.8 MN 128 --
73 -- AN 8.64 --
74 EA 42.6, T46 AN 8.30 --
75 -- MN 106 --
76 EA 41.3 -- SA 610, SN 47.3
77 -- MN 68 --
78 -- MN 49 --
79 -- MN 127 --
80 -- -- --
81 -- MN 119 --
82 -- AN 6.60 --
83 T47 AN 7.58 Thag 1146-1149
84 -- AN 10.72 --
85 EA 17.9, T48 MN 113 --
86 -- -- SA 323-330
87 EA 25.6, T49 MN 5 --
88 EA 18.3 MN 3 --
89 T50 MN 15 --
90 -- AN 10.24 --
91 -- MN 8 --
92 -- -- --
93 EA 13.5, T51 MN 7 SA 1185, SA2 98, **
94 -- AN 10.87 --
95 -- AN 10.53 --
96 -- AN 10.55 --
97 DA 13, T52, T14, T124 DN 15 --
98 EA 12.1 MN 10, DN 22 --
99 EA 21.9, T53 MN 13 --
100 T54, T55 MN 14 EA 41.1
101 -- MN 20 --
102 -- MN 19 --
103 -- MN 11 EA 27.2
104 DA 8, T11 DN 25 --
105 -- MN 6, AN 10.71 --
106 T56 -- MN 1, EA 44.6
107 -- MN 17 EA 45.3
108 -- MN 17 EA 45.3
109 -- AN 10.54 MN 114, AN 9.6
110 -- AN 10.51 --
111 T57 AN 6.63 --
112 T58 AN 6.62 --
113 T59 AN 8.83, AN 10.58 --
114 -- SN 35.103 --
115 EA 40.10 MN 18 --
116 T60 AN 8.51 **
117 -- AN 3.38-39 --
118 -- AN 6.43 Thag 689-704
119 -- AN 3.67 --
120 -- SN 22.76 --
121 SA 1212, SA2 228, T61, T62, T63, EA 32.5 SN 8.7 Thag 1234-1237, **
122 T64 AN 8.10, AN 8.20 --
123 SA 254, EA 23.3 AN 6.55 **
124 EA 42.1 AN 8.29 --
125 -- AN 6.45 --
126 T65, SA 912, SA2 127 AN 10.91, SN 42.12 --
127 SA 992 AN 2.4.4 --
128 -- AN 5.179 **
129 -- AN 7.60 --
130 -- AN 6.54 --
131 T66, T67 MN 50 --
132 T68, T69 MN 82 T199, T200
133 -- MN 56 --
134 DA 14, T15, T203(T4.476a) DN 21 --
135 DA 16, T16, T17 DN 31 **
136 EA 45.1 -- --
137 -- AN 4.23 --
138 -- AN 7.58 SA 264, SN 22.96, **
139 -- -- Snp 1.11
140 T765(T17.682a) -- SA 272, SN 22.80
141 SA 882, T765(T17.664c) -- SA 1239, SA2 66, SN 3.2.7, SN 45.140-148,**
142 EA 40.2 AN 7.20 DN 16, DA2, T5, T6, **
143 -- AN 3.60 --
144 T70 MN 107 --
145 -- MN 108 --
146 -- MN 27 --
147 -- -- **
148 -- -- EA 17.8, SA2 260, SA3 3, SA 94
149 EA 37.8 AN 6.52 --
150 -- MN 96 --
151 T71 MN 93 --
152 T79 MN 99 --
153 -- MN 75 --
154 DA 5, T10 DN 27 --
155 T72, T73, T74, EA 27.3 AN 9.20 --
156 -- -- Snp 2.7
157 T75 AN 8.11 --
158 -- AN 5.192 --
159 -- -- --
160 -- AN 7.69-70 --
161 T76 MN 91 --
162 -- MN 140 --
163 -- MN 137 --
164 -- MN 138 --
165 -- MN 133 --
166 T77 MN 134 --
167 -- MN 132 --
168 -- -- MN 120, AN 4.123-124
169 -- MN 139 --
170 T78-T81 MN 135 T755
171 -- MN 136 --
172 T82 AN 4.186 --
173 -- MN 126 --
174 -- MN 45 --
175 T83 MN 46 --
176 -- -- --
177 -- -- --
178 -- MN 25 --
179 -- MN 78 --
180 T84 MN 142 --
181 -- MN 115 --
182 EA 49.8 MN 39 --
183 -- MN 40 --
184 EA 37.3 MN 32 --
185 -- MN 31 EA 24.8
186 -- MN 47 --
187 -- MN 112 --
188 -- AN 10.115-116 --
189 -- MN 117 SA 785
190 -- MN 121 --
191 -- MN 122 --
192 -- MN 66 EA 49.7
193 -- MN 21 --
194 -- MN 65 EA 49.7
195 -- MN 70 --
196 T85 MN 104 --
197 -- -- --
198 -- MN 125 --
199 T86 MN 129 --
200 EA 43.5 MN 22 EA 50.8
201 -- MN 38 --
202 T87-T89 AN 8.43, AN 3.70 --
203 -- MN 54 --
204 -- MN 26 EA 19.1, EA 24.5, **
205 -- MN 64 --
206 EA 51.4 MN 16, AN 10.14 AN 5.205-206, AN 9.71-72
207 -- MN 77 --
208 -- MN 79 --
209 T90 MN 80 --
210 -- MN 44 --
211 -- MN 43 --
212 -- MN 90 --
213 EA 38.10 MN 89 AN 10.30
214 -- MN 88 --
215 -- AN 10.29 --
216 T91, EA 13.3 MN 87 --
217 T92 MN 52, AN 11.17 --
218 -- -- --
219 -- -- --
220 T93 AN 7.51 --
221 T94 MN 63 --
222 -- -- --


(最右側「參考經典」欄中的「**」代表有梵文對應殘卷,請參考 Chung & Fukita (2011:19-21)。) [11]
取材自:
Anālayo, Bhikkhu, and Bucknell Roderick S., (2006), “Correspondence Table for Parallels to the Discourses of the Majjhima Nikāya: Toward a Revision of Akanuma’s Comparative Catalogue”, Journal of the Centre for Buddhist Studies, Sri Lanka, Volume IV, pp. 215-243.[12]
無著比丘,(2007),〈《中阿含》比較研究摘要〉,蘇錦坤譯,《福嚴佛學研究》2期,1-56 頁,福嚴佛學院,新竹市,台灣。[13]
蘇錦坤,(2016) ,〈試論對照目錄的「對應經典」與「參考經典」---以《中阿含》為例〉,《正觀》76期,105-196頁,南投縣,台灣。[14]

其他傳承

漢譯《中阿含經》一般認為是說一切有部的誦本。分別說部赤銅鍱部中的對應誦本則名為《中部》。漢譯 《中阿含經》中,只有95篇經和巴利《中部》相對應[7],其餘的中阿含經文在赤銅鍱部的誦本中,被安放在長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中。為銅鍱部編入《長部》、《增支部》的,說一切有部編入《中阿含經》的達一百經左右。說一切有部編入《雜阿含經》的,卻有二十餘經,銅鍱部編入《中部》[15]

藏文大藏經》無完整譯出的整部《中阿含經》,只存留單經[9]

新疆地區有發現了一些梵文殘葉,屬於「中阿含」的有「請請經」(MA121)、「優婆離經」(MA133)和「鸚鵡經」(MA170)等[9]。另外,英國的斯尼爾藏品(Senior Collection)中有與《中阿含經》或《中部》相對應的犍陀羅語殘片,可能屬於法藏部傳本[16]

注釋

  1. ^ 《分別功德論》:「中者,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事處中適,故曰中也。」
    《善見律毘婆沙》:「中阿含亦應知,不長不短故名為中。」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亦不大長,亦不至短,結義得偶(篇幅適中,與所載義理,能夠互相匹配),名中阿含。字(vyañjana,字身)亦不麁,亦不極細,言義正等,是故名中。除去上下,說於中法(madhyamā,中間、中道),棄於彼我,故名中含。小凶大凶,盡壞,以觀正諦,是故名中。」
  2. ^ 菩提比丘. 《佛陀的話語:巴利經典選集》總導讀 (PDF). 正觀. 2009 [2020-04-23]. (原始内容 (PDF)于2020-08-08). 若將其內容詳細列出,則會發現,構成兩部之間根本差異的,可能還有另一因素。《長部》經文的訴求對象大多是一般大眾,並且似乎有意藉由顯示佛和法的超勝﹝外教﹞,而吸引那些可能改變信仰的人來聽聞佛法。《中部》經文則大多是對內部僧團的教示,並且似乎是用來教導新學比丘,使之熟習教義和修行方法。 
  3. ^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總序》:「為諸天世人隨時說法,集為增一,是勸化人所習。為利根眾生說諸深義,名中阿含,是學問者所習。說種種隨禪法,是雜阿含,是坐禪人所習。破諸外道,是長阿含。」
  4. ^ 4.0 4.1 依據晉朝道慈法師〈後出中阿含經記〉(《出三藏記集》登錄為〈《中阿含經》序〉):「此《中阿含》凡有五誦,都十八品,有二百二十二經,合五十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五字,分為六十卷。」(CBETA, T01, no. 26, p. 809, b29-c3)。東晉 罽賓 三藏 瞿曇僧伽提婆 譯.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1 冊 » No.0026 » 第 60 卷 中阿含經卷第六十. [2018-04-24]. (原始内容于2022-02-17). 

    《出三藏記集》同時登錄了曇摩難提默誦翻譯的59卷本,和僧伽提婆根據胡本翻譯的60卷本,並聲稱兩者內容大不同,可見僧祐當年,兩本仍然並行於世。

    《出三藏記集》卷2:「 《中阿鋡經》五十九卷(同建元二十年出) 右二部凡九十二卷。晉孝武時,兜佉勒國沙門曇摩難提,以符堅時入長安,難提口誦胡本,竺佛念譯出。」(CBETA, T55, no. 2145, p. 10, b23-26)。釋僧祐 撰.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55 冊 » No.2145 » 第 2 卷 出三藏記集錄上卷第二. [2018-04-24]. (原始内容于2021-08-13). 

    《出三藏記集》卷2:「 《中阿鋡經》六十卷(晉隆安元年十一月十日於東亭寺譯出,至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訖。與曇摩難提所出大不同)」(CBETA, T55, no. 2145, p. 10, c7-8)。釋僧祐 撰.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55 冊 » No.2145 » 第 2 卷 出三藏記集錄上卷第二. [2018-04-24]. (原始内容于2021-08-13). 

    《出三藏記集》卷9:「然五部異同孰知其正。而道慈愚意怏怏於違本。故諸改名者皆抄出注下。新舊兩存別為一卷。與目錄相連以示於後。將來諸賢令知同異。得更採訪。脫遇高明外國善晉梵方言者。訪其得失刊之從正。」(CBETA, T55, no. 2145, p. 64, a24-28)釋道慈.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55 冊 » No.2145 » 第 9 卷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九 中阿鋡經序第八. [2018-04-24]. (原始内容于2022-02-17). 
  5. ^ 蘇錦坤. 《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的特點 (PDF). 正觀. 2008 [2018-05-11]. (原始内容 (PDF)于2018-05-12). 
  6. ^ 僧祐 撰.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55 冊 » No.2145 » 第 2 卷 出三藏記集錄上卷第二 新集經論錄第一. [2018-04-24]. (原始内容于2021-08-13). 《中阿鋡經》六十卷(晉隆安元年十一月十日於東亭寺譯出,至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訖。與曇摩難提所出大不同) 
  7. ^ 7.0 7.1 7.2 Bhikkhu Analayo. 中阿含比較研究摘要 (PDF). 福嚴佛學研究. 2007 [2018-04-24].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2-17). 
  8. ^ 明珠. 漢譯「中阿含」屬「一切有部」諸證. 
  9. ^ 9.0 9.1 9.2 佛光大辭典. 中阿含經. [2018-05-11]. (原始内容于2022-02-17). 
  10. ^ 即使品名相同,並不意味著該品的各經非常相似,例如〈王相應品〉只有兩部經為對應經典(MA 63/MN 81, MA 67/MN 83),〈梵志品〉只有四部經為對應經典(MA 150/MN 96, MA 151/MN 93, MA 152/MN 99, MA 161/MN 91),〈雙品〉也只有四部經為對應經典(MA 182/MN 39, MA 183/MN 40, MA 184/MN 32, MA 185/MN 31),以〈根本分別品〉有九部經為對應經典為最多
  11. ^ Chung, Jin-il鄭鎮一, Fukita, Takamichi 吹田隆道, (2011), A Survey of the Sanskrit Fragments Corresponding to the Chinese Madhyamāgama 《中阿含經相當梵文斷片一覽》,山喜房佛書林,Tokyo, Japan.
  12. ^ Anālayo, Bhikkhu, and Bucknell Roderick S. "Correspondence Table for Parallels to the Discourses of the Majjhima Nikāya: Toward a Revision of Akanuma's Comparative Catalogue" (PDF). [2018-04-24].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3-10). 
  13. ^ 原著: Analayo 無著法師; 蘇錦坤 譯. 《中阿含》比較研究摘要 (PDF). [2018-04-24].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2-17). 
  14. ^ 蘇錦坤. 試論對照目錄的「對應經典」與「參考經典」--以《中阿含》為例 (PDF). [2018-04-24].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2-17). 
  15. ^ 印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2018-05-11]. (原始内容于2022-02-17). 
  16. ^ Bhikkhun ī Dhammadinnā. (PDF). 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 (DILA) Series. [2018-05-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5-12). Allon and Silverlock look from numerous angles into what both classes of material have to tell usabout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the Gandharan Madhyama-āgama that was known to the community that produced the Senior collection 

中阿含經, 初期佛教經典巴利聖典, 阿含經, 南传尼柯耶, 法句經, 十二分教, 初期佛教文獻, 英语, early, buddhist, texts, 犍陀羅語佛教原稿結集第一次結集, 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部派最初僧伽, 大眾部, 一說部, 說出世部, 灰山住部, 多聞部, 說假部, 制多部, 上座部, 雪山部, 说一切有部, 說轉部, 经量部, 可住子部, 正量部, 分別說部, 化地部, 法藏部, 飲光部, 赤銅鍱部, 佛教大綱, 英语, outline, buddhism, 佛教主题查看讨论. 初期佛教經典巴利聖典 阿含經 南传尼柯耶 法句經 十二分教 初期佛教文獻 英语 Early Buddhist Texts 犍陀羅語佛教原稿結集第一次結集 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部派最初僧伽 大眾部 一說部 說出世部 灰山住部 多聞部 說假部 制多部 上座部 雪山部 说一切有部 說轉部 经量部 可住子部 正量部 分別說部 化地部 法藏部 飲光部 赤銅鍱部 佛教大綱 英语 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查看讨论编辑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 巴利大藏经 中对应的佛教典籍 請見 中部 佛經 中阿含經 梵語 Madhyama Agama 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 四阿含 之一 篇幅不長不短的經文集為一部 名為中阿含 1 2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 總序 稱 中阿含 是為利根者分別 抉擇諸深義的經典 為學問者所習 3 目录 1 概述 2 傳譯 3 內容簡介 4 組織 5 其他傳承 6 注釋概述 编辑漢譯 中阿含經 推定為說一切有部誦本 計有18品 222經 4 對應於巴利經藏之 中部 Majjhima Nikaya 其經文數222經遠多於 中部 的152經 不過大多可在其餘的巴利經藏中找出相對應的經文 在漢譯四阿含中 中阿含經 是唯一保存完整攝頌 嗢拕南 uddana 的一部 可藉由對照攝頌來確知經文次第有無錯漏 5 傳譯 编辑苻秦建元二十年 384年 法師曇摩難提默誦 竺佛念傳譯 出59卷 中阿含經 這是中阿含的首次漢譯 不過已經散佚 東晉隆安二年 398年 罽賓沙門僧伽羅叉 Saṃgharakṣa 講胡本 僧伽提婆轉胡為晉 豫州沙門道慈筆受 李寶 康化共書 60卷本 此為中阿含的第二譯 4 據 出三藏記集 作者僧祐之所見 此兩本大不同 6 擔任第二譯筆受的道慈法師在 後出中阿含經記 中記載 他將 諸改名者皆抄出注下 新舊兩存別為一卷 與目錄相連以示於後 不過現今已佚失不見 依現代學者的研究 僧伽提婆所譯的 中阿含經 原稿語言推論為印度俗語 Prakrit 而且有相當高的可能是來自於說一切有部 7 8 內容簡介 编辑本經以敘述佛陀及諸弟子所說教義為主 間含有佛陀對弟子 異學 王者 居士之律治教誡 本經較之於雜阿含的法義 又作出進一步的法相分別抉擇 具有阿毗達摩的論議風範 9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 總序即稱 為利根眾生說諸深義 名中阿含 是學問者所習 組織 编辑漢譯 中阿含經 有222經 分屬5誦18 品 巴利 中部 有152經 分屬3聚15品 兩者有 王相應品 梵志品 根本分別品 與 雙品 等四品的品名相同 不過四品所包含的經文不盡相同 10 顯示在共通來源的基礎上 不同部派的傳誦者對經文的次序 位置有所調整 7 中阿含經 對應經典對照目錄 中阿含經號 漢譯對應經典 巴利對應經典 參考經典1 EA 39 1 T27 AN 7 64 2 EA 39 2 T28 AN 7 65 3 EA 39 4 AN 7 63 4 EA 39 3 T29 AN 7 15 5 EA 33 10 AN 7 68 6 AN 7 52 7 EA 40 7 8 EA 40 1 T30 AN 7 62 9 EA 39 10 MN 24 10 EA 40 6 T31 MN 2 AN 6 5811 AN 3 99 12 AN 4 195 13 AN 3 61 T181314 T212 T4 668a6 b11 MN 61 15 AN 10 207 208 16 AN 3 65 17 SN 42 6 18 AN 8 12 19 MN 101 20 SN 42 13 21 AN 2 4 5 6 22 AN 5 166 23 SN 12 32 24 EA 37 6 AN 9 11 25 AN 5 162 26 MN 69 27 MN 97 28 SN 55 26 SA 592 SN 10 8 29 SA 344 MN 9 30 MN 28 31 EA 27 1 T32 MN 141 DN 2232 MN 123 33 Thag 1018 1050 34 MN 124 35 EA 42 4 AN 8 19 36 EA 42 5 AN 8 70 DN 16 37 T33 T34 T35 AN 8 20 EA 48 238 AN 8 21 39 40 AN 8 24 41 AN 8 23 42 AN 10 1 43 AN 10 2 44 AN 8 8145 AN 7 65 AN 8 8146 AN 7 65 AN 8 8147 AN 10 3 48 SA 495 AN 10 4 5 49 AN 5 21 22 50 AN 5 21 22 51 T36 T37 AN 10 61 62 52 AN 10 61 62 53 AN 10 61 62 54 55 56 AN 9 3 Ud 4 1 57 AN 9 1 58 SA 721 T38 EA 39 7 SN 46 42 DN 1759 DN 3060 T39 T40 EA 17 761 SA 264 SN 22 96 62 T41 SA 1074 SA2 13 63 MN 81 T197 T4 172c6 64 EA 32 4 T42 T43 MN 130 AN 3 35 MN 81 T74165 66 T44 Thag 910 919偈註67 EA 50 4 MN 83 T74468 DN 17 DA 2 T5 T6 T7 69 70 DA 6 DN 26 71 DA 7 T45 DN 23 72 EA 24 8 MN 128 73 AN 8 64 74 EA 42 6 T46 AN 8 30 75 MN 106 76 EA 41 3 SA 610 SN 47 377 MN 68 78 MN 49 79 MN 127 80 81 MN 119 82 AN 6 60 83 T47 AN 7 58 Thag 1146 114984 AN 10 72 85 EA 17 9 T48 MN 113 86 SA 323 33087 EA 25 6 T49 MN 5 88 EA 18 3 MN 3 89 T50 MN 15 90 AN 10 24 91 MN 8 92 93 EA 13 5 T51 MN 7 SA 1185 SA2 98 94 AN 10 87 95 AN 10 53 96 AN 10 55 97 DA 13 T52 T14 T124 DN 15 98 EA 12 1 MN 10 DN 22 99 EA 21 9 T53 MN 13 100 T54 T55 MN 14 EA 41 1101 MN 20 102 MN 19 103 MN 11 EA 27 2104 DA 8 T11 DN 25 105 MN 6 AN 10 71 106 T56 MN 1 EA 44 6107 MN 17 EA 45 3108 MN 17 EA 45 3109 AN 10 54 MN 114 AN 9 6110 AN 10 51 111 T57 AN 6 63 112 T58 AN 6 62 113 T59 AN 8 83 AN 10 58 114 SN 35 103 115 EA 40 10 MN 18 116 T60 AN 8 51 117 AN 3 38 39 118 AN 6 43 Thag 689 704119 AN 3 67 120 SN 22 76 121 SA 1212 SA2 228 T61 T62 T63 EA 32 5 SN 8 7 Thag 1234 1237 122 T64 AN 8 10 AN 8 20 123 SA 254 EA 23 3 AN 6 55 124 EA 42 1 AN 8 29 125 AN 6 45 126 T65 SA 912 SA2 127 AN 10 91 SN 42 12 127 SA 992 AN 2 4 4 128 AN 5 179 129 AN 7 60 130 AN 6 54 131 T66 T67 MN 50 132 T68 T69 MN 82 T199 T200133 MN 56 134 DA 14 T15 T203 T4 476a DN 21 135 DA 16 T16 T17 DN 31 136 EA 45 1 137 AN 4 23 138 AN 7 58 SA 264 SN 22 96 139 Snp 1 11140 T765 T17 682a SA 272 SN 22 80141 SA 882 T765 T17 664c SA 1239 SA2 66 SN 3 2 7 SN 45 140 148 142 EA 40 2 AN 7 20 DN 16 DA2 T5 T6 143 AN 3 60 144 T70 MN 107 145 MN 108 146 MN 27 147 148 EA 17 8 SA2 260 SA3 3 SA 94149 EA 37 8 AN 6 52 150 MN 96 151 T71 MN 93 152 T79 MN 99 153 MN 75 154 DA 5 T10 DN 27 155 T72 T73 T74 EA 27 3 AN 9 20 156 Snp 2 7157 T75 AN 8 11 158 AN 5 192 159 160 AN 7 69 70 161 T76 MN 91 162 MN 140 163 MN 137 164 MN 138 165 MN 133 166 T77 MN 134 167 MN 132 168 MN 120 AN 4 123 124169 MN 139 170 T78 T81 MN 135 T755171 MN 136 172 T82 AN 4 186 173 MN 126 174 MN 45 175 T83 MN 46 176 177 178 MN 25 179 MN 78 180 T84 MN 142 181 MN 115 182 EA 49 8 MN 39 183 MN 40 184 EA 37 3 MN 32 185 MN 31 EA 24 8186 MN 47 187 MN 112 188 AN 10 115 116 189 MN 117 SA 785190 MN 121 191 MN 122 192 MN 66 EA 49 7193 MN 21 194 MN 65 EA 49 7195 MN 70 196 T85 MN 104 197 198 MN 125 199 T86 MN 129 200 EA 43 5 MN 22 EA 50 8201 MN 38 202 T87 T89 AN 8 43 AN 3 70 203 MN 54 204 MN 26 EA 19 1 EA 24 5 205 MN 64 206 EA 51 4 MN 16 AN 10 14 AN 5 205 206 AN 9 71 72207 MN 77 208 MN 79 209 T90 MN 80 210 MN 44 211 MN 43 212 MN 90 213 EA 38 10 MN 89 AN 10 30214 MN 88 215 AN 10 29 216 T91 EA 13 3 MN 87 217 T92 MN 52 AN 11 17 218 219 220 T93 AN 7 51 221 T94 MN 63 222 最右側 參考經典 欄中的 代表有梵文對應殘卷 請參考 Chung amp Fukita 2011 19 21 11 取材自 Analayo Bhikkhu and Bucknell Roderick S 2006 Correspondence Table for Parallels to the Discourses of the Majjhima Nikaya Toward a Revision of Akanuma s Comparative Catalogue Journal of the Centre for Buddhist Studies Sri Lanka Volume IV pp 215 243 12 無著比丘 2007 中阿含 比較研究摘要 蘇錦坤譯 福嚴佛學研究 2期 1 56 頁 福嚴佛學院 新竹市 台灣 13 蘇錦坤 2016 試論對照目錄的 對應經典 與 參考經典 以 中阿含 為例 正觀 76期 105 196頁 南投縣 台灣 14 其他傳承 编辑漢譯 中阿含經 一般認為是說一切有部的誦本 分別說部系赤銅鍱部中的對應誦本則名為 中部 漢譯 中阿含經 中 只有95篇經和巴利 中部 相對應 7 其餘的中阿含經文在赤銅鍱部的誦本中 被安放在長部 相應部 增支部或小部中 為銅鍱部編入 長部 增支部 的 說一切有部編入 中阿含經 的達一百經左右 說一切有部編入 雜阿含經 的 卻有二十餘經 銅鍱部編入 中部 15 藏文大藏經 無完整譯出的整部 中阿含經 只存留單經 9 在新疆地區有發現了一些梵文殘葉 屬於 中阿含 的有 請請經 MA121 優婆離經 MA133 和 鸚鵡經 MA170 等 9 另外 英國的斯尼爾藏品 Senior Collection 中有與 中阿含經 或 中部 相對應的犍陀羅語殘片 可能屬於法藏部傳本 16 注釋 编辑 分別功德論 中者 不大不小不長不短 事處中適 故曰中也 善見律毘婆沙 中阿含亦應知 不長不短故名為中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 亦不大長 亦不至短 結義得偶 篇幅適中 與所載義理 能夠互相匹配 名中阿含 字 vyanjana 字身 亦不麁 亦不極細 言義正等 是故名中 除去上下 說於中法 madhyama 中間 中道 棄於彼我 故名中含 小凶大凶 癡疑盡壞 以觀正諦 是故名中 菩提比丘 佛陀的話語 巴利經典選集 總導讀 PDF 正觀 2009 2020 04 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08 08 若將其內容詳細列出 則會發現 構成兩部之間根本差異的 可能還有另一因素 長部 經文的訴求對象大多是一般大眾 並且似乎有意藉由顯示佛和法的超勝 外教 而吸引那些可能改變信仰的人來聽聞佛法 中部 經文則大多是對內部僧團的教示 並且似乎是用來教導新學比丘 使之熟習教義和修行方法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 總序 為諸天世人隨時說法 集為增一 是勸化人所習 為利根眾生說諸深義 名中阿含 是學問者所習 說種種隨禪法 是雜阿含 是坐禪人所習 破諸外道 是長阿含 4 0 4 1 依據晉朝道慈法師 後出中阿含經記 出三藏記集 登錄為 中阿含經 序 此 中阿含 凡有五誦 都十八品 有二百二十二經 合五十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五字 分為六十卷 CBETA T01 no 26 p 809 b29 c3 東晉 罽賓 三藏 瞿曇僧伽提婆 譯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大正藏 T 第 1 冊 No 0026 第 60 卷 中阿含經卷第六十 2018 04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17 出三藏記集 同時登錄了曇摩難提默誦翻譯的59卷本 和僧伽提婆根據胡本翻譯的60卷本 並聲稱兩者內容大不同 可見僧祐當年 兩本仍然並行於世 出三藏記集 卷2 中阿鋡經 五十九卷 同建元二十年出 右二部凡九十二卷 晉孝武時 兜佉勒國沙門曇摩難提 以符堅時入長安 難提口誦胡本 竺佛念譯出 CBETA T55 no 2145 p 10 b23 26 釋僧祐 撰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大正藏 T 第 55 冊 No 2145 第 2 卷 出三藏記集錄上卷第二 2018 04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8 13 出三藏記集 卷2 中阿鋡經 六十卷 晉隆安元年十一月十日於東亭寺譯出 至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訖 與曇摩難提所出大不同 CBETA T55 no 2145 p 10 c7 8 釋僧祐 撰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大正藏 T 第 55 冊 No 2145 第 2 卷 出三藏記集錄上卷第二 2018 04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8 13 出三藏記集 卷9 然五部異同孰知其正 而道慈愚意怏怏於違本 故諸改名者皆抄出注下 新舊兩存別為一卷 與目錄相連以示於後 將來諸賢令知同異 得更採訪 脫遇高明外國善晉梵方言者 訪其得失刊之從正 CBETA T55 no 2145 p 64 a24 28 釋道慈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大正藏 T 第 55 冊 No 2145 第 9 卷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九 中阿鋡經序第八 2018 04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17 蘇錦坤 別譯雜阿含經 攝頌的特點 PDF 正觀 2008 2018 05 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 05 12 僧祐 撰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大正藏 T 第 55 冊 No 2145 第 2 卷 出三藏記集錄上卷第二 新集經論錄第一 2018 04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8 13 中阿鋡經 六十卷 晉隆安元年十一月十日於東亭寺譯出 至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訖 與曇摩難提所出大不同 7 0 7 1 7 2 Bhikkhu Analayo 中阿含比較研究摘要 PDF 福嚴佛學研究 2007 2018 04 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2 17 明珠 漢譯 中阿含 屬 一切有部 諸證 9 0 9 1 9 2 佛光大辭典 中阿含經 2018 05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17 即使品名相同 並不意味著該品的各經非常相似 例如 王相應品 只有兩部經為對應經典 MA 63 MN 81 MA 67 MN 83 梵志品 只有四部經為對應經典 MA 150 MN 96 MA 151 MN 93 MA 152 MN 99 MA 161 MN 91 雙品 也只有四部經為對應經典 MA 182 MN 39 MA 183 MN 40 MA 184 MN 32 MA 185 MN 31 以 根本分別品 有九部經為對應經典為最多 Chung Jin il鄭鎮一 Fukita Takamichi 吹田隆道 2011 A Survey of the Sanskrit Fragments Corresponding to the Chinese Madhyamagama 中阿含經相當梵文斷片一覽 山喜房佛書林 Tokyo Japan Analayo Bhikkhu and Bucknell Roderick S Correspondence Table for Parallels to the Discourses of the Majjhima Nikaya Toward a Revision of Akanuma s Comparative Catalogue PDF 2018 04 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3 10 原著 Analayo 無著法師 蘇錦坤 譯 中阿含 比較研究摘要 PDF 2018 04 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2 17 蘇錦坤 試論對照目錄的 對應經典 與 參考經典 以 中阿含 為例 PDF 2018 04 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2 17 印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2018 05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17 Bhikkhun i Dhammadinna Research on the Madhyama agama PDF 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 DILA Series 2018 05 11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8 05 12 Allon and Silverlock look from numerous angles into what both classes of material have to tell usabout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the Gandharan Madhyama agama that was known to the community that produced the Senior collection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中阿含經 amp oldid 7362787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