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超价分子

未解決的化學問題超价分子中化学键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超价分子是指由一种或多种主族元素形成,而且中心原子价层电子数超过8的一类分子。例如五氯化磷六氟化硫磷酸根离子、三氟化氯以及三碘阴离子都是典型的超价分子。超价分子的概念最早是由上述几种不符合八隅体规则的分子产生的,而自从超价分子的概念提出以来,就处于不断的争议之中。八隅体规则的例外主要有三种,缺电子分子(例如三氟化硼中心原子价电子数为6)、奇电子分子(例如一氧化氮的价电子数是奇数)和超价分子。利用分子轨道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前两种分子,然而对于超价分子,不但结构没有得到公认的解释,甚至定义都处于争论之中。

图中的六氟化硫是一种典型的超价分子

定义、例子与命名

超价分子的概念最早由杰里米·穆舍尔(Jeremy I. Musher)在1969年正式提出,他定义以15族到18族(包括氮族元素氧族元素卤素稀有气体)元素为中心原子,而且中心原子氧化态比最低氧化态低的分子为超价分子[1]

例子

以下是一些较为常见的超价分子的例子:

N-X-L命名

超价分子的N-X-L命名法在1960年提出[2],经常用于区分超价分子中心原子所在主族,N-X-L的含义分别是:

  • N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
  • X为中心原子的元素符号
  • L为中心原子周围的配体数目

以下是一些N-X-L命名的例子:

历史

关于超价分子本质和分类方法的争论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即吉爾伯特·路易斯朗缪尔时期关于化学键本质的争论。路易斯坚持用普通的二中心二电子键(2c-2e)来描述超价分子,从而允许扩大八隅体规则的范围。但另一方面,朗缪尔坚持八隅体规则,并用离子键来解释超价分子,使得价层电子数仍然为8(比如SF42+, F22−)。[3]

20世纪20年代晚期及30年代,萨格登提出二中心一电子键(2c-1e)的存在性,为超价分子的成键提供了无须扩充八隅体规则或引入离子键的解释方法,然而该理论在当时几乎未被接受[3]。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时,伦德尔和皮门特尔使三中心四电子键理论得到普及,这与萨格登几十年前的理论本质上是相同的。三中心四电子键可被看作两个共线的二中心一电子键组合而成,剩下两个非键电子定域在配体上[3]

赫尔曼·施陶丁格格奥尔格·维蒂希在20世纪上半叶进行了制备超价有机分子的尝试,他们寻求挑战当时的化合价理论并成功制备了以为中心原子的超价分子[4]。超价的理论基础直到1969年才由穆舍尔基本确立[1]

1984年,库策尔尼格总结了前人的文献,并用大量确凿的证据证明d轨道参与很少。d轨道参与成键最多只有0.3e,而且主要作用是接受配体反馈的电子,增加体系的稳定性[5]

1990年,马格努森发表了开创性的成果,明确排除了第2周期元素超价分子中d轨道参与杂化的影响。这是长期以来用分子轨道理论描述这些分子的争论焦点。部份混亂的原因來自於如果使用不含d轨道的基底,就會得出不合理的高能量以及扭曲的分子构型,而且d函数对分子波函数的贡献很大。在历史上這些事實被解讀為d轨道必须参与成键。然而,马格努森总结自己的工作结果后发现,d轨道的参与与超价基本无关[6]

里德和施莱尔运用6-31G(d)基组,采用哈特里-福克方程和自然布居分析计算了大量超价化合物的键级,表明它们的价层电子数都小于8,符合修正的八隅体规则[7]

基尔斯洛夫斯基和米克森使用巴德提出的分子中的原子理论(AIM)[8],利用原子重叠矩阵计算超价分子的键级,结果说明它们的离子性很大,中心原子不可能超过8电子[9]

莫利纳和杜巴多使用电子局域函数(ELF)研究氟化物,结果说明以氟为配体的化合物中心原子价电子数都小于8[10]

近年来,格莱斯皮[11]和科伯[12]运用多种方法说明超价分子的化学键实际上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所谓修正的八隅体规则是多此一举,大量的量子化学计算反而使得人们难以理解它的成键。然而,格莱斯皮也发现配体与中心原子电负性相近时,电子基本被均分,实际的价电子数依然超过8,例如Te(CH3)6和Se(CH3)6[13]

争论

 
正膦

超价的名称和概念仍处于争论中。1984年,保罗·冯·拉居·施莱尔(Paul von Ragué Schleyer)根据这项争议提出用超配位这个新名称取代超价,因为新名称不包含对化学键形式的定义,前面的争论因此也可以被回避[3]

罗纳德·格莱斯皮(Ronald Gillespie)对上述概念提出批评,他以电子定域函数分析为基础,在2002年提出“超价分子和非超价分子(符合八隅体规则)中的化学键没有本质差别,因此没有理由再使用超价这个概念[11]。”

现代量子化学已经证实,对于有高电负性配体的超价分子(例如PF5),高电负性配体可以从中心原子拉走足够的电子云密度,使得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数为8甚至更少。关于超价氟化物的事实与这个观点相符,例如与PF5类似的氢化物正膦(PH5)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分子。即使是离子键模型也与热化学计算符合得很好。它推测由PF3和F2形成PF4+F的反应是放热的,有利于自发进行。类似的形成PH4+H却是吸热的,因此PH5很不稳定[14]

不符合八隅体规则的分子

引言中已经提到三种不符合八隅体规则的分子,以下简述另外两种。

缺电子分子

 
三氯化铝

缺电子分子通常用两种方式来使自身稳定[15]

第一种是形成多中心键,使得HOMO电子的离域范围增大,与LUMO的能级差增加,分子更稳定。例如三氯化铝经常以双聚体或多聚体存在,甲硼烷极不稳定易双聚成乙硼烷。还有碳的配位数超过4时,均形成了多中心键,例如Al2(CH3)6、(Ph3PAu)5C+BF4-、C2B10H12、[Co8C(CO)18]2-中碳的分别配位数为5、6、5、8。

 
三氟化硼

第二种是将电子反馈给配体。例如三氟化硼中氟的π轨道电子离域到硼的p轨道内,形成通常所说的 键,此键键级为1,使得总成键电子数为8。而氯化铍则因为轨道能量相差过大而属于上一种分子。

奇电子分子

 
二氧化氮

对于奇电子分子,通常也有两种情况[15]

首先是成键轨道非键轨道未填满,例如氢分子离子H2+二氧化氮可以形成单电子键、三电子键等等。它们可以得电子、失电子或双聚形成较稳定的分子:

 
 
 

其次是反键轨道上电子不成对,例如常见的分子就是一个含2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尽管它的总电子数为偶数。

超价分子的成键

早期科学家鲍林等人研究超价分子的结构,使用人们熟悉的原子成键方式,并运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解释了一些问题[16][17]。因此,AB5和AB6将分别具有三角双锥正八面体构型。然而,根据实验所观察到的键角键长,这种方法明显违反八隅体规则。此外光谱实验表明,d轨道能级较高,成键释放的能量不足以补偿跃迁消耗的能量。例如,四氟化氙5p和5d的能级差高达10电子伏特,这使得sp3dn杂化根本不可能进行[18]。在这以后有几个可供选择的模型被提出[19]

在20世纪50年代,定域分子轨道理论被引进来解释超价分子的结构。根据这个理论,五配位、六配位的中心原子将分别发生sp3d杂化和sp3d2杂化,这就要求电子跃迁到空的d轨道上。然而,根据量子化学从头计算的结果表明,d轨道对超价分子成键贡献其实很小,因而这种模型不太合理。现在也认为这种杂化轨道理论不太重要[6]。这种方法证明,在六配位的六氟化硫中,d轨道基本没有参与S-F键的形成,但是电荷在硫原子与氟原子之间转移,适当的共振结构可以解释超价分子。

对八隅体规则的补充已经涉及到超价分子成键的离子键特征。作为这些模型的中的一种,三中心四电子键模型在1951年被提出,这个模型使用简单定性的分子轨道来解释超价分子[20]。3c-4e键可以这样描述,中心原子的p轨道与两个配体的轨道线性组合形成分子轨道,这导致被占据的非键轨道成为HOMO,空置的反键轨道成为LUMO。穆舍尔也推荐这种维持八隅体规则的模型[3]

下面用六氟化硫简单介绍一下该模型的使用,它被认为有三个3c-4e键。在此模型中,每个键都是等价的,分别占据xyz轴。这些相互作用是F(p1)-S(3px2)-F(p1), F(p1)-S(3py2)-F(p1)和 F(p1)-S(3pz2)-F(p1)。这种正八面体的结构与实验相符。

超价分子的更完整的描述方法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分子轨道理论,还是用六氟化硫来简单说明[21]。硫的一个3s轨道,三个3p轨道,以及六个八面体构型配位的氟原子对称性匹配的2p轨道进行线性组合,总共得到十个分子轨道(四个全满的成键轨道能量最低,两个全满的非键轨道能量居中,四个全空的反键轨道能量最高),12个价电子填充在上述轨道中。这种稳定的结构只适用于SX6型分子,其中含有高电负性的配体(例如氟原子),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SH6不能形成。在硫的成键的模型中,两个非键轨道(1eg)是三中心四电子键的组成部分,使得六个氟原子都是等同的。

结构

五配位磷

对于配体电负性比中心原子更高的超价化合物,可以画出成键电子对不超过四对的共振式,并以离子键与剩余的配体阴离子结合,以符合八隅体规则。例如,五氟化磷通过sp2杂化轨道形成三个水平方向的键。轴向的两个键可以用两种含有一个离子键和一个共价键的共振式来表示,因此它符合八隅体规则,并能解释实验测定的分子构型中轴向与水平方向键长的差异。轴向的键可以表示成两个半键(共振式的对称“平均”结果)或一个三中心四电子键。然而,轴向和水平方向之间的键长的差异大大小于这个结构模型的预测[22]

 
五氟化磷

六配位硫

对于六配位的分子,例如六氟化硫,六个键的键长是相等的。合理化的解释是含有两个普通共价键和两个3c-4e键的三种共振式,每个3c-4e键垂直穿过硫氟键。

 
六氟化硫

六配位磷

六配位的化合物分子中含有配体,这是路易斯酸-路易斯碱六配位加合物的例子[23]。对于下方画出的两种类似的配合物,随着N-P键的键长变短,C-P键的键长变长;随着N-P路易斯酸碱相互作用的增强,C-P键的键长变短。

 
六配位磷化合物中相关的键长。在A中,N-P键的键长为1.980Å而C-P键为1.833Å;在B中,N-P键的键长增加到2.013Å,而C-P键缩短到1.814Å[23]

五配位硅

这种趋势也出现在主族元素与含一个或更多孤对电子的配体形成的五配位化合物中,包括以下用氧作为配位原子的五配位硅化合物。

 
五配位硅化合物中相关的键长。在A中,Si-O键键长是1.749Å而Si-I键是3.734Å;在B中,Si-O键增长到1.800Å,而Si-Br键缩短到3.122Å;在C中,Si-O键最长(1.954Å)而Si-Cl键最短(2.307Å)[23]

有趣的是,这些配合物可以用作SN2反应的过渡态模型。Si-O键的范围从接近范德华半径之和的A(一个弱键,代表初期SN2过渡态),变化到几乎和共价单键相等的C(一个强键,代表末期SN2过渡态)[23]

氧化物

一般认为,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分子中d轨道参与形成 键和 键。然而,深入的量子化学计算对此产生了质疑,有文献认为d轨道还参与了σ键的形成。如果认为三氧化硫的大π键由硫的3p轨道提供三个电子,就是与泡利不相容原理相违背的,因此第三个电子只能是d轨道提供的。使用广义价键理论(GVB)计算,发现二氧化硫与三氧化硫分子形成弯键(类似于环丙烷)比形成σ键和π键更稳定。[24]

反应

科里于和他的同事对反应特点的早期研究认为四价氯硅烷的水解反应经过了一个超价过渡态[25]。在催化量水存在的情况下测定四价氯硅烷水解反应速率表明,该反应对于氯硅烷是一级反应,而对于水是二级反应。这表明水解过程中两个水分子与硅烷产生相互作用,因此他们提出了双亲核(binucleophilic)反应机理。科里于和他的同事然后测量了亲核催化剂HMPTDMSODMF存在下的水解速率。结果是该反应对于氯硅烷还是一级的,对于催化剂也是一级的,现在对于水也变成了一级反应。水解速率与亲核试剂中氧的亲核性有关也符合设想。

氯硅烷在亲核催化剂HMPT、DMSO或DMF存在下的水解速率(溶剂为苯甲醚)
氯硅烷 亲核催化剂 水解速率
(kobs, M-2s-1,20℃)
氯硅烷 亲核催化剂 水解速率
(kobs, M-2s-1,20℃)
Ph3SiCl HMPT 1200±100 MePF2SiCl HMPT 2000±200
Ph3SiCl DMSO 50±10 MePF2SiCl DMSO 360±50
Ph3SiCl MDF 6±1 MePF2SiCl DMF 80±10
Vinyl-1-NpPhSiCl HMPT 2200±100 MePF-1-NpSiCl HMPT 3500±400
Vinyl-1-NpPhSiCl DMSO 90±10 MePF-1-NpSiCl DMSO 180±20
(m-CF3Ph)-1-NpHSiCl DMSO 1800±300 MePF-1-NpSiCl DMF 40±5
(m-CF3Ph)-1-NpHSiCl DMF 300±50

将两者总结后这个小组提出了反应机理:亲核试剂(或水)首先进攻四配位硅烷形成五配位的超价过渡态,水继续进攻该过渡态形成六配位的活性中间体,迅速分解得到羟基硅烷。

霍姆斯和他的同事对硅烷水解进行了进一步研究[26],四配位的Mes2SiF2(Mes = 苄叉苯基)和五配位的Mes2SiF3-分别与两倍物质的量的水反应。 二十四小时之后,四配位的硅烷几乎没有任何水解迹象,而五配位的硅烷在十五分钟之内就水解完全了。此外,氟硅烷四乙基铵盐的X射线衍射数据中二聚硅醇氢盐的衍射信号支持六配位中间体的存在,此后HF2-被迅速取代得到羟基化的产物。该反应以及晶体结构数据支持科里于等人的想法。

 
硅烷的水解机理以及二聚硅醇氢盐(左下)的结构

通过格林尼亚反应可知,与类似的四配位化合物相比显然超价分子的反应性更高。科里于小组通过核磁共振测量了相关的18-冠-6钾盐的反应速率,进而获得了在催化量亲核试剂存在下多种四配位和五配位甲基苯基氟硅烷的格林尼亚反应半衰期数据[27]

四配位硅烷以及类似的五配位超价硅烷进行格林尼亚反应的半衰期
氟硅烷 亲核催化剂 半衰期(分钟) 氟硅烷 亲核催化剂 半衰期(分钟)
PHMeSiF2 i-PrMgBr 780 PHMeSiF3- t-BuMgBr <3
PHMeSiF3- i-PrMgBr <5 PHMeSiF2 t-BuMgBr 360
PH3SiF i-PrMgBr 320 PH3SiF2- i-PrMgBr 32

尽管半反应的方法是不严密的,反应速率差别的在误差范围内可以绘制出反应的图解,亲核试剂对四配位硅烷的预决速步反应不能完全,始终处于中性四配位物质和五配位阴离子之间的平衡状态。然后两分子格氏试剂进行亲核配位形成六配位过渡态,产生预计的产物。

 
四配位硅烷和类似的五配位超价硅烷进行格林尼亚反应的机理

类似的反应性在其他超价化合物中也已经发现,例如多种磷化合物的六配位过渡态已经被证明。正膦和氧代正膦的水解已经得到了研究[28],说明在水中这是一个二级反应。贝尔斯基等人提出,水的预决速步亲核进攻使得五配位磷化合物和六配位的磷化合物处于平衡之中,然后第二个水分子参与的决速步进行质子转移并开环,得到羟基化的产物。

 
五配位磷化合物的水解机理

五配位磷化合物的醇解,例如三甲氧基环磷烯在苯甲醇中醇解,也被假定为经过一个类似的八面体过渡态。与水解不同的是,不经过开环这一步[29]

 
碱催化下五配位磷化合物醇解的机理

从这些实验可以发现,与类似的非超价化合物相比,超价分子的反应活性明显增加。这可以被归结于超价分子的结构与同样超价的过渡态相似,反应过程中所需要的活化能较小。

量子化学从头计算

五配位硅化合物增大的反应性并没有得到完整的解释。科里于和他的同事提出五配位硅原子更高的电正性可能导致了它的反应性增大[27]。初步从头计算在某些程度上支持这个假设,但也使用了一个小的假设作为基础[30]

迪特尔斯和他的同事使用从头计算的软件程序Gaussian 86来比较四配位的硅或磷化合物与它们的五配位类似物。这种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被用于补充说明五配位化合物的亲核反应活泼性增加的原因。对硅来说,使用6-31+G*基组,因为五配位硅化合物是阴离子;对于磷,则使用6-31G*基组[30]

理论上五配位化合物比类似的四配位化合物亲电性更弱,因为配体的空间位阻大和电子云密度高,然而实验表明它们的亲核反应活性比四配位的类似物更强。科学家进行了进一步从头计算来更深地理解这类四配位和五配位分子的反应现象。不同系列的物质按氟化程度分类。键长和电子密度的函数可以表示出中心原子连有氢负离子配体的数目。计算时,每增加一个氢原子就减少一个氟原子[30]

科学家已经通过这种从头计算对于四配位和五配位的硅化合物和磷化合物的键长、电荷密度、马利肯键重叠进行了计算[30]。四配位硅化合物与氟离子的加合总共增加了0.1个元电荷,这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总的来说,三角双锥形五配位化合物中的键长比类似的四配位化合物更长。Si-F键和Si-H键的键长均有所增加,五配位磷化合物的类似现象则较微弱。硅化合物比磷化合物有更显著的键长增加,这是因为配体有效增加了磷的有效核电荷。

氟原子的取代对正电荷密度的影响
 
四配位和五配位硅化合物含不同氟原子数的电荷密度比较
 
四配位和五配位磷化合物含不同氟原子数的电荷密度比较

此外,迪特尔斯和他的同事[30]发现在所有系列中键长和键重叠程度都是逆相关的。总的来说,五配位的化合物反应活性较高,因为它们的三角双锥结构使得成键较不稳定。

在磷化合物和硅化合物中加合或离去氟离子的能量已经得到了计算。

氟离子与硅化合物或磷化合物配位反应的焓变
四配位磷化合物 焓变(kcal/mol) 四配位硅化合物 焓变(kcal/mol)
  -499.7   -255.7
  -511.9   -267.8
  -528.8   -282.9
  -555.8   -303.1


五配位磷化合物 焓变(kcal/mol) 五配位硅化合物 焓变(kcal/mol)
  -199.6   -33.2
  -232.7   -51.3
  -245.3   -59.1
  -245.3   -66.2
  -255.8   -75

上面的表格说明,在四配位化合物中离去配体比五配位化合物中需要更高的能量。总的来说,硅化合物中离去配体所需能量比磷化合物低,这是因为硅化合物中的键较弱。

总之,电荷密度改变在计算超配位的硅化合物和磷化合物的反应活性增大时是无意义的。此外,更弱的键造成了反应活性的增加,特别是磷化合物的轴向位置[30]

应用

这一机理的影响扩展到六配位的硅化合物,这被认为是使用烯丙基三氟硅烷进行醛的烯丙基化反应的过渡态。该反应只在氟离子活化六配位过渡态之前进行,并削弱了六配位过渡态中硅和碳之间的化学键,促使该反应进行[31]

 

第二周期超价分子

这类化合物是很罕见的,稳定性也较差由于第2周期元素没有价层d轨道,这使得用杂化轨道理论无法解释它们的成键。但正是它们的不稳定性也说明了d轨道参与成键虽少,但也会使体系的能量下降[32]

硼的五配位化合物也已被合成出来。一个例子中硼与两个嘧啶环上的电子雲密度较高的氮原子形成N-B-N三中心四电子键[33]。甚至六配位的化合物也有报道[34]

 
CH5+(甲鎓离子)

甲鎓离子(CH5+)等碳鎓离子是五配位碳化合物的典型例子,可以认为其中含有一个三中心二电子键[35]。但其中的氢能不断地发生交换反应,甚至绝对零度下也能发生。这使得甲鎓离子成为一种流变分子核磁共振氢谱上始终只有一个峰[36][37][38]。由于锂的原子半径与氢较接近,还存在CLi5+离子[39]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的过渡态是一个超价阴离子。一些特殊的阴离子理论上可以较稳定存在,例如[At—C(CN)3—At]-和[Ng—CR3—Ng]-(Ng代表稀有气体原子),它们的空间构型都是三角双锥[40]

此外,碳与锂形成的化合物CLi5和CLi6相对稳定,它们分解成CLi4和Li2的过程是吸热的[41][42],其他碱金属的类似化合物也有一定稳定性,但不如锂的这类化合物稳定[43]

碳的超价化合物还不止这些,例如{[(Ph3PAu)6C]2}+[44]、[(Ph3PAu)5C]+[45]和一些更加复杂金原子簇化合物[46]

 
五氟化氮的可能结构

从前,科学家认为五氟化氮分子是不可能存在的,离子型的NF4+F-也是不稳定的[47]。然而,理论计算表明,三角双锥型的五氟化氮是三氟化氮与氟分子结合过程中能量最低的状态。根据分子轨道理论,10个电子分别填充在3个强成键轨道(水平方向的键)、1个弱成键轨道(轴向)、1个非键轨道(轴向)中[48]。使用玻恩-哈伯循环计算表明,NF5与NF4F能量仅相差1.0 kJ/mol,都有可能存在。理论上甚至NF6-也是稳定的[49]

此外,氨还能与铵根离子形成超价聚合物,化学式可表示为NH4(NH3)n(n=1-3)。这类聚合物可由金属钾对[NH4(NH3)n]+的单电子还原制得[50]

由于氟的电负性是除暂无化合物的稀有气体元素氦、氖外最高的,一般不能形成超价分子。但氟也能在超低温下形成不太稳定的F3-离子,因为F-与F2的结合释放出11 kcal/mol的能量[51]

参见

参考文献

  1. ^ 1.0 1.1 (英文)Musher, J. I. The Chemistry of Hypervalent Molecul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 English. 1969-01-01, 8 (1): 54–68. doi:10.1002/anie.196900541. 
  2. ^ (英文)Perkins, C. W.; Martin, J. C.; Arduengo, A. J.; Lau, W.; Alegria, A.; Kochi, J. K. An electrically neutral .sigma.-sulfuranyl radical from the homolysis of a perester with neighboring sulfenyl sulfur: 9-S-3 spec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80-12-01, 102 (26): 7753–7759. doi:10.1021/ja00546a019. 
  3. ^ 3.0 3.1 3.2 3.3 3.4 (英文)Jensen, William B. The Origin of the Term "Hypervalent".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06-12-01, 83 (12): 1751. doi:10.1021/ed083p1751. 
  4. ^ (英文)Akiba, edited by Kin-ya. Chemistry of hypervalent compounds. New York: Wiley-VCH. 1999. ISBN 0471240192. 
  5. ^ (英文)Kutzelnigg, Werner. Chemical Bonding in Higher Main Group Element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 English. 1984-04-01, 23 (4): 272–295. doi:10.1002/anie.198402721. 
  6. ^ 6.0 6.1 (英文)Magnusson, Eric. Hypercoordinate molecules of second-row elements: d functions or d orbit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0-10-01, 112 (22): 7940–7951. doi:10.1021/ja00178a014. 
  7. ^ (英文)Reed, Alan E.; Schleyer, Paul v. R. Chemical bonding in hypervalent molecules. The dominance of ionic bonding and negative hyperconjugation over d-orbital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0-01-31, 112 (4): 1434–1445. doi:10.1021/ja00160a022. 
  8. ^ (英文)Dobado, J. A.; Martínez-García, Henar; Molina, ; Sundberg, Markku R. Chemical Bonding in Hypervalent Molecules Revised. Application of the Atoms in Molecules Theory to Y3 X and Y3 XZ (Y = H or CH3; X = N, P or As; Z = O or S) Compound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8-08-01, 120 (33): 8461–8471. doi:10.1021/ja980141p. 
  9. ^ (英文)Cioslowski, Jerzy; Mixon, Stacey T. Rigorous interpretation of electronic wave functions. 2.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selected phosphorus, sulfur, and chlorine fluorides and oxides. Inorganic Chemistry. 1993-06-30, 32 (15): 3209–3216. doi:10.1021/ic00067a004. 
  10. ^ (英文)Burdett, Jeremy K.; McCormick, Thomas A. Electron Localization in Molecules and Solids: The Meaning of ELF.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1998-07-01, 102 (31): 6366–6372. doi:10.1021/jp9820774. 
  11. ^ 11.0 11.1 (英文)Gillespie, R. The octet rule and hypervalence: two misunderstood concepts.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02-10-31,. 233-234: 53–62. doi:10.1016/S0010-8545(02)00102-9. 
  12. ^ (英文)Cooper, David L. Spin-coupled description of the chemical bonding to hypercoordinate chlorine. Theoretical Chemistry Accounts. 2001-04-03, 105 (4-5): 323–327. doi:10.1007/PL00013292. 
  13. ^ (英文)Noury, Stéphane; Silvi, Bernard, Gillespie, Ronald J. Chemical Bonding in Hypervalent Molecules: Is the Octet Rule Relevant?. Inorganic Chemistry. 2002-03-31, 41 (8): 2164–2172. doi:10.1021/ic011003v. 
  14. ^ (英文)Mitchell, Tracy A.; Finocchio, Debbie; Kua, Jeremy. Predicting the Stability of Hypervalent Molecule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07-04-01, 84 (4): 629. doi:10.1021/ed084p629. 
  15. ^ 15.0 15.1 (简体中文)金鑫、李振东. (PDF). 20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6-04). 
  16. ^ (英文)Pauling, Linus. The nature of the chemical bond—1992.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92-07-01, 69 (7): 519. doi:10.1021/ed069p519. 
  17. ^ (英文)McWeeny, Roy. Coulson's valence 3rd edition. London: Oxford Univ. Pr. 1979. ISBN 978-0198551447. 
  18. ^ (简体中文)《无机化学丛书(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19. ^ Xiaoping Sun. Pentacoordinated AB5-Type Main Group Molecules Favorably Adopt sp2 Hybridization in the Central Atom: Bonding without d-Orbital Participation. Chem. Educator. 2002, 7: 11–14. doi:10.1007/s00897010525a. 
  20. ^ (英文)Xiaoping Sun. The Three-Center, Four-Electron Bond in Hexacoordinated AB6-Type Main Group Molecules: An Alternative Model of Bonding without d-Orbital Participation in the Central Atom. Chem. Educator. 2002, 7: 261–264. doi:10.1007/s00897020598a. 
  21. ^ (英文)Tachikawa, Hiroto. Ab initio MO calculations of structures and electronic states of SF6 and SF6-. Journal of Physics B: 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 2002-01-14, 35 (1): 55–60. doi:10.1088/0953-4075/35/1/304. 
  22. ^ (英文)Gillespie, R.J.; Silvi, B. The Octet Rule and Hypervalence: Two Misunderstood Concepts..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02, 53: 233–234. doi:10.1016/S0010-8545(02)00102-9. 
  23. ^ 23.0 23.1 23.2 23.3 (英文)Holmes, R.R. Comparison of Phosphorus and Silicon: Hypervalency, Stereochemistry, and Reactivity.. Chem. Rev. 1996, 96: 927–950. PMID 11848776. doi:10.1021/cr950243n. 
  24. ^ (简体中文)张桂玲、戴柏青. 超价分子SO2和SO3成键性的研究. 化学通报. 2000, (10): P46–49. 
  25. ^ (英文)Corriu, RJP. Mécanisme de l'hydrolyse des chlorosilanes, catalysée par un nucléophile: étude cinétique et mise en evidence d'un intermediaire hexacoordonné. J. Organomet. Chem. 1978, 150: 27–38. doi:10.1016/S0022-328X(00)85545-X. 
  26. ^ (英文)Johnson, SE; Deiters, JA; Day, RO; Holmes, RR. Pentacoordinated molecules. 76. Novel hydrolysis pathways of dimesityldifluorosilane via an anionic five-coordinated silicate and a hydrogen-bonded bisilonate. Model intermediates in the sol-gel process. J. Am. Chem. Soc. 1989, 111: 3250. doi:10.1021/ja00191a023. 
  27. ^ 27.0 27.1 Corriu, RJP; Guerin, Christian.; Henner, Bernard J. L.; Wong Chi Man, W. W. C. Pentacoordinated silicon anions: reactivity toward strong nucleophiles. Organometallics. 1988, 7: 237–8. doi:10.1021/om00091a038. 
  28. ^ (英文)Bel'Skii, VE. J. Gen. Chem. USSR. 1979, 49: 298.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29. ^ (英文)Ramirez, F.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s at pentavalent phosphorus. Reaction of 2,2,2-trialkoxy-2,2-dihydro-1,3,2-dioxaphospholenes with alcohols. J. Am.Chem. Soc. 1968, 90: 751. doi:10.1021/ja01005a035. 
  30.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英文)Dieters, J. A.; Holmes, R. R. Enhanced Reactivity of Pentacoordinated Silicon Species. An ab Initio Approach. J. Am. Chem. Soc. 1990, 112: 7197–7202. doi:10.1021/ja00176a018. 
  31. ^ (英文)Kira, M; Kobayashi, M.; Sakurai, H. Regiospecific and highly stereoselective allylation of aldehydes with allyltrifluorosilane activated by fluoride ions.. Tetrahedron Letters. 1987, 28: 4081–4084. doi:10.1016/S0040-4039(01)83867-3. 
  32. ^ (英文)Reed, Alan E.; Schleyer, Paul v. R. Chemical bonding in hypervalent molecules. The dominance of ionic bonding and negative hyperconjugation over d-orbital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0-02-01, 112 (4): 1434–1445. doi:10.1021/ja00160a022. 
  33. ^ (英文)Hirano, Yuichi; Kojima, Satoshi, Yamamoto, Yohsuke. A Hypervalent Pentacoordinate Boron Compound with an N−B−N Three-Center Four-Electron Bond.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1-04-01, 76 (7): 2123–2131. doi:10.1021/jo1024656. 
  34. ^ (英文)Lee, David Y.; Martin, J. C. Compounds of pentacoordinate (10-B-5) and hexacoordinate (12-B-6) hypervalent bor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84-09-01, 106 (19): 5745–5746. doi:10.1021/ja00331a064. 
  35. ^ (英文)Olah, George A.; Klopman, Gilles; Schlosberg, Richard H. Super acids. III. Protonation of alkanes and intermediacy of alkanonium ions, pentacoordinated carbon cations of CH5+ type. Hydrogen exchange, protolytic cleavage, hydrogen abstraction; polycondensation of methane, ethane, 2,2-dimethylpropane and 2,2,3,3-tetramethylbutane in FSO3H-SbF5.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69-06-01, 91 (12): 3261–3268. doi:10.1021/ja01040a029. 
  36. ^ (英文)Edmund T. White, Jian Tang, Takeshi Oka. CH5+: The Infrared Spectrum Observed. Science. 1999, 284: 135. doi:10.1126/science.284.5411.135. 
  37. ^ (英文)Oskar Asvany, Padma Kumar P, Britta Redlich, Ilka Hegemann, Stephan Schlemmer, Dominik Marx. Understanding the Infrared Spectrum of Bare CH5+. Science. 2005, 309 (5738): 1219–22. PMID 15994376. doi:10.1126/science.1113729. 
  38. ^ (英文)Xinchuan Huang, Anne B. McCoy, Joel M. Bowman, Lindsay M. Johnson, Chandra Savage, Feng Dong, David J. Nesbitt. Quantum Deconstruction of the Infrared Spectrum of CH5+. Science. 2006, 311 (5757): 60–63. PMID 16400143. doi:10.1126/science.1121166. 
  39. ^ (英文)Jemmis, Eluvathingal D.; Chandrasekhar, Jayaraman; Wuerthwein, Ernst Ulrich; Schleyer, Paul von Rague; Chinn, John W.; Landro, Frederick J.; Lagow, Richard J.; Luke, Brian; Pople, John A. Lithiated carbocations. The generation,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CLi5+.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82-07-01, 104 (15): 4275–4276. doi:10.1021/ja00379a051. 
  40. ^ (英文)Pierrefixe, Simon C. A. H.; van Stralen, Sebastiaan J. M., van Stralen, Joost N. P., Fonseca Guerra, Célia, Bickelhaupt, F. Matthias. Hypervalent Carbon Atom: “Freezing” the SN2 Transition Stat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9-08-16, 48 (35): 6469–6471. doi:10.1002/anie.200902125. 
  41. ^ (英文)Kudo, Hiroshi. Observation of hypervalent CLi6 by Knudsen-effusion mass spectrometry. Nature. 1992-01-29, 355 (6359): 432–434. doi:10.1038/355432a0. 
  42. ^ (英文)Schleyer, Paul v. R.; Wuerthwein, Ernst Ulrich; Kaufmann, Elmar; Clark, Timothy; Pople, John A. Effectively hypervalent molecules. 2. Lithium carbide (CLi5), lithium carbide (CLi6), and the related effectively hypervalent first row molecules, CLi5-nHn and CLi6-nH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83-09-01, 105 (18): 5930–5932. doi:10.1021/ja00356a045. 
  43. ^ (英文)Gutsev, G.L.; Boldyrev, A.I. DVM Xα calculations on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superalkali” cations.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1982-10-01, 92 (3): 262–266. doi:10.1016/0009-2614(82)80272-8. 
  44. ^ (英文)Scherbaum, Franz; Grohmann, Andreas; Huber, Brigitte; Krüger, Carl; Schmidbaur, Hubert. “Aurophilicity” as a Consequence of Relativistic Effects: The Hexakis(triphenylphosphaneaurio)methane Dication[(Ph3PAu)6C]2⊕.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 English. 1988-11-01, 27 (11): 1544–1546. doi:10.1002/anie.198815441. 
  45. ^ (英文)Scherbaum, Franz; Grohmann, Andreas; Müller, Gerhard; Schmidbaur, Hubert.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Bonding of the Cation [{(C6H5)3PAu}5C]?.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 English. 1989-04-01, 28 (4): 463–465. doi:10.1002/anie.198904631. 
  46. ^ (英文)Scherbaum, Franz; Huber, Brigitte; Müller, Gerhard; Schmidbaur, Hubert. Use of the CH Acidity of 2,4,4-Trimethyl-4,5-dihydrooxazole to Synthesize Triauriomethanes and Novel Gold Cluster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 English. 1988-11-01, 27 (11): 1542–1544. doi:10.1002/anie.198815421. 
  47. ^ (英文)Grohmann, A.; Riede, J.; Schmidbaur, H. Electron-deficient bonding at pentacoordinate nitrogen. Nature. 1990-05-09, 345 (6271): 140–142. doi:10.1038/345140a0. 
  48. ^ (英文)Lewars, Errol G. 1. Ed. [Dordrecht]: Springer. 2008 [2011-11-18]. ISBN 978-1-4020-69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0). 
  49. ^ (英文)Christe, Karl O.; Wilson, William W. Nitrogen pentafluoride: covalent NF5 versus ionic NF4+F- and studies on the instability of the latt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2-11-30, 114 (25): 9934–9936. doi:10.1021/ja00051a027. 
  50. ^ (英文)Gellene, Gregory I.; Porter, Richard F.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hypervalent molecular clusters by neutralized ion beam spectroscopy: ammonium-ammonia (NH4(NH3)n) and deuterated ammonium-ammonia (ND4(ND3)n).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1984-12-01, 88 (26): 6680–6684. doi:10.1021/j150670a035. 
  51. ^ (英文)Cahill, Paul A.; Dykstra, Clifford E.; Martin, J. C. The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the 10-F-2 trifluoride ion, a compound of a hypervalent first row ele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85-10-01, 107 (22): 6359–6362. doi:10.1021/ja00308a032. 

超价分子, 未解決的化學問題, 中化学键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是指由一种或多种主族元素形成, 而且中心原子价层电子数超过8的一类分子, 例如五氯化磷, 六氟化硫, 磷酸根离子, 三氟化氯以及三碘阴离子都是典型的, 的概念最早是由上述几种不符合八隅体规则的分子产生的, 而自从的概念提出以来, 就处于不断的争议之中, 八隅体规则的例外主要有三种, 缺电子分子, 例如三氟化硼中心原子价电子数为6, 奇电子分子, 例如一氧化氮的价电子数是奇数, 利用分子轨道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前两种分子, 然而对于, 不但结构没有得到公认的解. 未解決的化學問題 超价分子中化学键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超价分子是指由一种或多种主族元素形成 而且中心原子价层电子数超过8的一类分子 例如五氯化磷 六氟化硫 磷酸根离子 三氟化氯以及三碘阴离子都是典型的超价分子 超价分子的概念最早是由上述几种不符合八隅体规则的分子产生的 而自从超价分子的概念提出以来 就处于不断的争议之中 八隅体规则的例外主要有三种 缺电子分子 例如三氟化硼中心原子价电子数为6 奇电子分子 例如一氧化氮的价电子数是奇数 和超价分子 利用分子轨道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前两种分子 然而对于超价分子 不但结构没有得到公认的解释 甚至定义都处于争论之中 图中的六氟化硫是一种典型的超价分子 目录 1 定义 例子与命名 1 1 例子 1 2 N X L命名 2 历史 3 争论 4 不符合八隅体规则的分子 4 1 缺电子分子 4 2 奇电子分子 5 超价分子的成键 6 结构 6 1 五配位磷 6 2 六配位硫 6 3 六配位磷 6 4 五配位硅 6 5 氧化物 7 反应 7 1 硅 7 2 磷 8 量子化学从头计算 8 1 应用 9 第二周期超价分子 9 1 硼 9 2 碳 9 3 氮 9 4 氟 10 参见 11 参考文献定义 例子与命名 编辑超价分子的概念最早由杰里米 穆舍尔 Jeremy I Musher 在1969年正式提出 他定义以15族到18族 包括氮族元素 氧族元素 卤素 稀有气体 元素为中心原子 而且中心原子氧化态比最低氧化态低的分子为超价分子 1 例子 编辑 以下是一些较为常见的超价分子的例子 有机化学中非常有用的高价碘化合物 例如戴斯 马丁氧化剂 DMP 一些四配位 硅除外 五配位 六配位的硅 磷 硫化合物 例如五氯化磷 五氟化磷 六氟化硫 硫烷以及高价硫烷 稀有气体化合物 比如四氟化氙 一些卤素互化物 比如五氟化氯 非经典碳正离子 比如降冰片烷阳离子 一些常见的酸 比如氯酸 磷酸 硫酸等 N X L命名 编辑 超价分子的N X L命名法在1960年提出 2 经常用于区分超价分子中心原子所在主族 N X L的含义分别是 N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 X为中心原子的元素符号 L为中心原子周围的配体数目以下是一些N X L命名的例子 XeF2 10 Xe 2 PCl5 10 P 5 SF6 12 S 6 IF7 14 I 7历史 编辑关于超价分子本质和分类方法的争论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即吉爾伯特 路易斯和朗缪尔时期关于化学键本质的争论 路易斯坚持用普通的二中心二电子键 2c 2e 来描述超价分子 从而允许扩大八隅体规则的范围 但另一方面 朗缪尔坚持八隅体规则 并用离子键来解释超价分子 使得价层电子数仍然为8 比如SF42 F22 3 20世纪20年代晚期及30年代 萨格登提出二中心一电子键 2c 1e 的存在性 为超价分子的成键提供了无须扩充八隅体规则或引入离子键的解释方法 然而该理论在当时几乎未被接受 3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时 伦德尔和皮门特尔使三中心四电子键理论得到普及 这与萨格登几十年前的理论本质上是相同的 三中心四电子键可被看作两个共线的二中心一电子键组合而成 剩下两个非键电子定域在配体上 3 赫尔曼 施陶丁格和格奥尔格 维蒂希在20世纪上半叶进行了制备超价有机分子的尝试 他们寻求挑战当时的化合价理论并成功制备了以氮和磷为中心原子的超价分子 4 超价的理论基础直到1969年才由穆舍尔基本确立 1 1984年 库策尔尼格总结了前人的文献 并用大量确凿的证据证明d轨道参与很少 d轨道参与成键最多只有0 3e 而且主要作用是接受配体反馈的电子 增加体系的稳定性 5 1990年 马格努森发表了开创性的成果 明确排除了第2周期元素超价分子中d轨道参与杂化的影响 这是长期以来用分子轨道理论描述这些分子的争论焦点 部份混亂的原因來自於如果使用不含d轨道的基底 就會得出不合理的高能量以及扭曲的分子构型 而且d函数对分子波函数的贡献很大 在历史上這些事實被解讀為d轨道必须参与成键 然而 马格努森总结自己的工作结果后发现 d轨道的参与与超价基本无关 6 里德和施莱尔运用6 31G d 基组 采用哈特里 福克方程和自然布居分析计算了大量超价化合物的键级 表明它们的价层电子数都小于8 符合修正的八隅体规则 7 基尔斯洛夫斯基和米克森使用巴德提出的分子中的原子理论 AIM 8 利用原子重叠矩阵计算超价分子的键级 结果说明它们的离子性很大 中心原子不可能超过8电子 9 莫利纳和杜巴多使用电子局域函数 ELF 研究氟化物 结果说明以氟为配体的化合物中心原子价电子数都小于8 10 近年来 格莱斯皮 11 和科伯 12 运用多种方法说明超价分子的化学键实际上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所谓修正的八隅体规则是多此一举 大量的量子化学计算反而使得人们难以理解它的成键 然而 格莱斯皮也发现配体与中心原子电负性相近时 电子基本被均分 实际的价电子数依然超过8 例如Te CH3 6和Se CH3 6 13 争论 编辑 正膦 超价的名称和概念仍处于争论中 1984年 保罗 冯 拉居 施莱尔 Paul von Rague Schleyer 根据这项争议提出用超配位这个新名称取代超价 因为新名称不包含对化学键形式的定义 前面的争论因此也可以被回避 3 罗纳德 格莱斯皮 Ronald Gillespie 对上述概念提出批评 他以电子定域函数分析为基础 在2002年提出 超价分子和非超价分子 符合八隅体规则 中的化学键没有本质差别 因此没有理由再使用超价这个概念 11 现代量子化学已经证实 对于有高电负性配体的超价分子 例如PF5 高电负性配体可以从中心原子拉走足够的电子云密度 使得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数为8甚至更少 关于超价氟化物的事实与这个观点相符 例如与PF5类似的氢化物正膦 PH5 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分子 即使是离子键模型也与热化学计算符合得很好 它推测由PF3和F2形成PF4 F 的反应是放热的 有利于自发进行 类似的形成PH4 H 却是吸热的 因此PH5很不稳定 14 不符合八隅体规则的分子 编辑引言中已经提到三种不符合八隅体规则的分子 以下简述另外两种 缺电子分子 编辑 三氯化铝 缺电子分子通常用两种方式来使自身稳定 15 第一种是形成多中心键 使得HOMO电子的离域范围增大 与LUMO的能级差增加 分子更稳定 例如三氯化铝经常以双聚体或多聚体存在 甲硼烷极不稳定易双聚成乙硼烷 还有碳的配位数超过4时 均形成了多中心键 例如Al2 CH3 6 Ph3PAu 5C BF4 C2B10H12 Co8C CO 18 2 中碳的分别配位数为5 6 5 8 三氟化硼 第二种是将电子反馈给配体 例如三氟化硼中氟的p轨道电子离域到硼的p轨道内 形成通常所说的P 4 6 displaystyle Pi 4 6 键 此键键级为1 使得总成键电子数为8 而氯化铍则因为轨道能量相差过大而属于上一种分子 奇电子分子 编辑 二氧化氮 对于奇电子分子 通常也有两种情况 15 首先是成键轨道或非键轨道未填满 例如氢分子离子H2 二氧化氮可以形成单电子键 三电子键等等 它们可以得电子 失电子或双聚形成较稳定的分子 H 2 e H 2 displaystyle rm H 2 e rightarrow H 2 N O 2 e N O 2 displaystyle rm NO 2 e rightarrow NO 2 2 N O 2 N 2 O 4 displaystyle rm 2NO 2 rightarrow N 2 O 4 其次是反键轨道上电子不成对 例如常见的氧分子就是一个含2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 尽管它的总电子数为偶数 超价分子的成键 编辑早期科学家鲍林等人研究超价分子的结构 使用人们熟悉的原子成键方式 并运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解释了一些问题 16 17 因此 AB5和AB6将分别具有三角双锥和正八面体构型 然而 根据实验所观察到的键角 键长 这种方法明显违反八隅体规则 此外光谱实验表明 d轨道能级较高 成键释放的能量不足以补偿跃迁消耗的能量 例如 四氟化氙5p和5d的能级差高达10电子伏特 这使得sp3dn杂化根本不可能进行 18 在这以后有几个可供选择的模型被提出 19 在20世纪50年代 定域分子轨道理论被引进来解释超价分子的结构 根据这个理论 五配位 六配位的中心原子将分别发生sp3d杂化和sp3d2杂化 这就要求电子跃迁到空的d轨道上 然而 根据量子化学从头计算的结果表明 d轨道对超价分子成键贡献其实很小 因而这种模型不太合理 现在也认为这种杂化轨道理论不太重要 6 这种方法证明 在六配位的六氟化硫中 d轨道基本没有参与S F键的形成 但是电荷在硫原子与氟原子之间转移 适当的共振结构可以解释超价分子 对八隅体规则的补充已经涉及到超价分子成键的离子键特征 作为这些模型的中的一种 三中心四电子键模型在1951年被提出 这个模型使用简单定性的分子轨道来解释超价分子 20 3c 4e键可以这样描述 中心原子的p轨道与两个配体的轨道线性组合形成分子轨道 这导致被占据的非键轨道成为HOMO 空置的反键轨道成为LUMO 穆舍尔也推荐这种维持八隅体规则的模型 3 下面用六氟化硫简单介绍一下该模型的使用 它被认为有三个3c 4e键 在此模型中 每个键都是等价的 分别占据x y和z轴 这些相互作用是F p1 S 3px2 F p1 F p1 S 3py2 F p1 和 F p1 S 3pz2 F p1 这种正八面体的结构与实验相符 超价分子的更完整的描述方法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分子轨道理论 还是用六氟化硫来简单说明 21 硫的一个3s轨道 三个3p轨道 以及六个八面体构型配位的氟原子对称性匹配的2p轨道进行线性组合 总共得到十个分子轨道 四个全满的成键轨道能量最低 两个全满的非键轨道能量居中 四个全空的反键轨道能量最高 12个价电子填充在上述轨道中 这种稳定的结构只适用于SX6型分子 其中含有高电负性的配体 例如氟原子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SH6不能形成 在硫的成键的模型中 两个非键轨道 1eg 是三中心四电子键的组成部分 使得六个氟原子都是等同的 结构 编辑五配位磷 编辑 对于配体电负性比中心原子更高的超价化合物 可以画出成键电子对不超过四对的共振式 并以离子键与剩余的配体阴离子结合 以符合八隅体规则 例如 五氟化磷通过sp2杂化轨道形成三个水平方向的键 轴向的两个键可以用两种含有一个离子键和一个共价键的共振式来表示 因此它符合八隅体规则 并能解释实验测定的分子构型中轴向与水平方向键长的差异 轴向的键可以表示成两个半键 共振式的对称 平均 结果 或一个三中心四电子键 然而 轴向和水平方向之间的键长的差异大大小于这个结构模型的预测 22 五氟化磷 六配位硫 编辑 对于六配位的分子 例如六氟化硫 六个键的键长是相等的 合理化的解释是含有两个普通共价键和两个3c 4e键的三种共振式 每个3c 4e键垂直穿过硫氟键 六氟化硫 六配位磷 编辑 六配位的磷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氮 氧或硫配体 这是路易斯酸 路易斯碱六配位加合物的例子 23 对于下方画出的两种类似的配合物 随着N P键的键长变短 C P键的键长变长 随着N P路易斯酸碱相互作用的增强 C P键的键长变短 六配位磷化合物中相关的键长 在A中 N P键的键长为1 980A而C P键为1 833A 在B中 N P键的键长增加到2 013A 而C P键缩短到1 814A 23 五配位硅 编辑 这种趋势也出现在主族元素与含一个或更多孤对电子的配体形成的五配位化合物中 包括以下用氧作为配位原子的五配位硅化合物 五配位硅化合物中相关的键长 在A中 Si O键键长是1 749A而Si I键是3 734A 在B中 Si O键增长到1 800A 而Si Br键缩短到3 122A 在C中 Si O键最长 1 954A 而Si Cl键最短 2 307A 23 有趣的是 这些配合物可以用作SN2反应的过渡态模型 Si O键的范围从接近范德华半径之和的A 一个弱键 代表初期SN2过渡态 变化到几乎和共价单键相等的C 一个强键 代表末期SN2过渡态 23 氧化物 编辑 一般认为 二氧化硫与三氧化硫分子中d轨道参与形成P 3 4 displaystyle Pi 3 4 键和P 4 6 displaystyle Pi 4 6 键 然而 深入的量子化学计算对此产生了质疑 有文献认为d轨道还参与了s键的形成 如果认为三氧化硫的大p键由硫的3p轨道提供三个电子 就是与泡利不相容原理相违背的 因此第三个电子只能是d轨道提供的 使用广义价键理论 GVB 计算 发现二氧化硫与三氧化硫分子形成弯键 类似于环丙烷 比形成s键和p键更稳定 24 反应 编辑硅 编辑 科里于和他的同事对反应特点的早期研究认为四价氯硅烷的水解反应经过了一个超价过渡态 25 在催化量水存在的情况下测定四价氯硅烷水解反应速率表明 该反应对于氯硅烷是一级反应 而对于水是二级反应 这表明水解过程中两个水分子与硅烷产生相互作用 因此他们提出了双亲核 binucleophilic 反应机理 科里于和他的同事然后测量了亲核催化剂HMPT DMSO或DMF存在下的水解速率 结果是该反应对于氯硅烷还是一级的 对于催化剂也是一级的 现在对于水也变成了一级反应 水解速率与亲核试剂中氧的亲核性有关也符合设想 氯硅烷在亲核催化剂HMPT DMSO或DMF存在下的水解速率 溶剂为苯甲醚 氯硅烷 亲核催化剂 水解速率 kobs M 2s 1 20 氯硅烷 亲核催化剂 水解速率 kobs M 2s 1 20 Ph3SiCl HMPT 1200 100 MePF2SiCl HMPT 2000 200Ph3SiCl DMSO 50 10 MePF2SiCl DMSO 360 50Ph3SiCl MDF 6 1 MePF2SiCl DMF 80 10Vinyl 1 NpPhSiCl HMPT 2200 100 MePF 1 NpSiCl HMPT 3500 400Vinyl 1 NpPhSiCl DMSO 90 10 MePF 1 NpSiCl DMSO 180 20 m CF3Ph 1 NpHSiCl DMSO 1800 300 MePF 1 NpSiCl DMF 40 5 m CF3Ph 1 NpHSiCl DMF 300 50 将两者总结后这个小组提出了反应机理 亲核试剂 或水 首先进攻四配位硅烷形成五配位的超价过渡态 水继续进攻该过渡态形成六配位的活性中间体 迅速分解得到羟基硅烷 霍姆斯和他的同事对硅烷水解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26 四配位的Mes2SiF2 Mes 苄叉苯基 和五配位的Mes2SiF3 分别与两倍物质的量的水反应 二十四小时之后 四配位的硅烷几乎没有任何水解迹象 而五配位的硅烷在十五分钟之内就水解完全了 此外 氟硅烷四乙基铵盐的X射线衍射数据中二聚硅醇氢盐的衍射信号支持六配位中间体的存在 此后HF2 被迅速取代得到羟基化的产物 该反应以及晶体结构数据支持科里于等人的想法 硅烷的水解机理以及二聚硅醇氢盐 左下 的结构 通过格林尼亚反应可知 与类似的四配位化合物相比显然超价分子的反应性更高 科里于小组通过核磁共振测量了相关的18 冠 6钾盐的反应速率 进而获得了在催化量亲核试剂存在下多种四配位和五配位甲基苯基氟硅烷的格林尼亚反应半衰期数据 27 四配位硅烷以及类似的五配位超价硅烷进行格林尼亚反应的半衰期 氟硅烷 亲核催化剂 半衰期 分钟 氟硅烷 亲核催化剂 半衰期 分钟 PHMeSiF2 i PrMgBr 780 PHMeSiF3 t BuMgBr lt 3PHMeSiF3 i PrMgBr lt 5 PHMeSiF2 t BuMgBr 360PH3SiF i PrMgBr 320 PH3SiF2 i PrMgBr 32 尽管半反应的方法是不严密的 反应速率差别的在误差范围内可以绘制出反应的图解 亲核试剂对四配位硅烷的预决速步反应不能完全 始终处于中性四配位物质和五配位阴离子之间的平衡状态 然后两分子格氏试剂进行亲核配位形成六配位过渡态 产生预计的产物 四配位硅烷和类似的五配位超价硅烷进行格林尼亚反应的机理 磷 编辑 类似的反应性在其他超价化合物中也已经发现 例如多种磷化合物的六配位过渡态已经被证明 正膦和氧代正膦的水解已经得到了研究 28 说明在水中这是一个二级反应 贝尔斯基等人提出 水的预决速步亲核进攻使得五配位磷化合物和六配位的磷化合物处于平衡之中 然后第二个水分子参与的决速步进行质子转移并开环 得到羟基化的产物 五配位磷化合物的水解机理 五配位磷化合物的醇解 例如三甲氧基环磷烯在苯甲醇中醇解 也被假定为经过一个类似的八面体过渡态 与水解不同的是 不经过开环这一步 29 碱催化下五配位磷化合物醇解的机理 从这些实验可以发现 与类似的非超价化合物相比 超价分子的反应活性明显增加 这可以被归结于超价分子的结构与同样超价的过渡态相似 反应过程中所需要的活化能较小 量子化学从头计算 编辑五配位硅化合物增大的反应性并没有得到完整的解释 科里于和他的同事提出五配位硅原子更高的电正性可能导致了它的反应性增大 27 初步从头计算在某些程度上支持这个假设 但也使用了一个小的假设作为基础 30 迪特尔斯和他的同事使用从头计算的软件程序Gaussian 86来比较四配位的硅或磷化合物与它们的五配位类似物 这种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被用于补充说明五配位化合物的亲核反应活泼性增加的原因 对硅来说 使用6 31 G 基组 因为五配位硅化合物是阴离子 对于磷 则使用6 31G 基组 30 理论上五配位化合物比类似的四配位化合物亲电性更弱 因为配体的空间位阻大和电子云密度高 然而实验表明它们的亲核反应活性比四配位的类似物更强 科学家进行了进一步从头计算来更深地理解这类四配位和五配位分子的反应现象 不同系列的物质按氟化程度分类 键长和电子密度的函数可以表示出中心原子连有氢负离子配体的数目 计算时 每增加一个氢原子就减少一个氟原子 30 科学家已经通过这种从头计算对于四配位和五配位的硅化合物和磷化合物的键长 电荷密度 马利肯键重叠进行了计算 30 四配位硅化合物与氟离子的加合总共增加了0 1个元电荷 这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 总的来说 三角双锥形五配位化合物中的键长比类似的四配位化合物更长 Si F键和Si H键的键长均有所增加 五配位磷化合物的类似现象则较微弱 硅化合物比磷化合物有更显著的键长增加 这是因为配体有效增加了磷的有效核电荷 氟原子的取代对正电荷密度的影响 四配位和五配位硅化合物含不同氟原子数的电荷密度比较 四配位和五配位磷化合物含不同氟原子数的电荷密度比较 此外 迪特尔斯和他的同事 30 发现在所有系列中键长和键重叠程度都是逆相关的 总的来说 五配位的化合物反应活性较高 因为它们的三角双锥结构使得成键较不稳定 在磷化合物和硅化合物中加合或离去氟离子的能量已经得到了计算 氟离子与硅化合物或磷化合物配位反应的焓变 四配位磷化合物 焓变 kcal mol 四配位硅化合物 焓变 kcal mol P H 3 2 F P H 3 F displaystyle rm PH 3 2 F longrightarrow PH 3 F 499 7 S i H 3 2 F S i H 3 F displaystyle rm SiH 3 2 F longrightarrow SiH 3 F 255 7P H 2 F 2 F P H 2 F 2 displaystyle rm PH 2 F 2 F longrightarrow PH 2 F 2 511 9 S i H 2 F 2 F S i H 2 F 2 displaystyle rm SiH 2 F 2 F longrightarrow SiH 2 F 2 267 8P H F 2 2 F P H F 3 displaystyle rm PHF 2 2 F longrightarrow PHF 3 528 8 S i H F 2 2 F S i H F 3 displaystyle rm SiHF 2 2 F longrightarrow SiHF 3 282 9P F 3 2 F P F 4 displaystyle rm PF 3 2 F longrightarrow PF 4 555 8 S i F 3 2 F S i F 4 displaystyle rm SiF 3 2 F longrightarrow SiF 4 303 1 五配位磷化合物 焓变 kcal mol 五配位硅化合物 焓变 kcal mol P H 4 F P H 4 F displaystyle rm PH 4 F longrightarrow PH 4 F 199 6 S i H 4 F S i H 4 F displaystyle rm SiH 4 F longrightarrow SiH 4 F 33 2P H 3 F F P H 3 F 2 displaystyle rm PH 3 F F longrightarrow PH 3 F 2 232 7 S i H 3 F F S i H 3 F 2 displaystyle rm SiH 3 F F longrightarrow SiH 3 F 2 51 3P H 2 F 2 F P H 2 F 3 displaystyle rm PH 2 F 2 F longrightarrow PH 2 F 3 245 3 S i H 2 F 2 F S i H 2 F 3 displaystyle rm SiH 2 F 2 F longrightarrow SiH 2 F 3 59 1P H F 3 F P H F 4 displaystyle rm PHF 3 F longrightarrow PHF 4 245 3 S i H F 3 F S i H F 4 displaystyle rm SiHF 3 F longrightarrow SiHF 4 66 2P F 4 F P F 5 displaystyle rm PF 4 F longrightarrow PF 5 255 8 S i F 4 F S i F 5 displaystyle rm SiF 4 F longrightarrow SiF 5 75 上面的表格说明 在四配位化合物中离去配体比五配位化合物中需要更高的能量 总的来说 硅化合物中离去配体所需能量比磷化合物低 这是因为硅化合物中的键较弱 总之 电荷密度改变在计算超配位的硅化合物和磷化合物的反应活性增大时是无意义的 此外 更弱的键造成了反应活性的增加 特别是磷化合物的轴向位置 30 应用 编辑 这一机理的影响扩展到六配位的硅化合物 这被认为是使用烯丙基三氟硅烷进行醛的烯丙基化反应的过渡态 该反应只在氟离子活化六配位过渡态之前进行 并削弱了六配位过渡态中硅和碳之间的化学键 促使该反应进行 31 第二周期超价分子 编辑这类化合物是很罕见的 稳定性也较差由于第2周期元素没有价层d轨道 这使得用杂化轨道理论无法解释它们的成键 但正是它们的不稳定性也说明了d轨道参与成键虽少 但也会使体系的能量下降 32 硼 编辑 硼的五配位化合物也已被合成出来 一个例子中硼与两个嘧啶环上的电子雲密度较高的氮原子形成N B N三中心四电子键 33 甚至六配位的化合物也有报道 34 碳 编辑 主条目 碳鎓离子 CH5 甲鎓离子 甲鎓离子 CH5 等碳鎓离子是五配位碳化合物的典型例子 可以认为其中含有一个三中心二电子键 35 但其中的氢能不断地发生交换反应 甚至绝对零度下也能发生 这使得甲鎓离子成为一种流变分子 核磁共振氢谱上始终只有一个峰 36 37 38 由于锂的原子半径与氢较接近 还存在CLi5 离子 39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SN2 的过渡态是一个超价阴离子 一些特殊的阴离子理论上可以较稳定存在 例如 At C CN 3 At 和 Ng CR3 Ng Ng代表稀有气体原子 它们的空间构型都是三角双锥 40 此外 碳与锂形成的化合物CLi5和CLi6相对稳定 它们分解成CLi4和Li2的过程是吸热的 41 42 其他碱金属的类似化合物也有一定稳定性 但不如锂的这类化合物稳定 43 碳的超价化合物还不止这些 例如 Ph3PAu 6C 2 44 Ph3PAu 5C 45 和一些更加复杂金原子簇化合物 46 氮 编辑 主条目 五氟化氮和氨 五氟化氮的可能结构 从前 科学家认为五氟化氮分子是不可能存在的 离子型的NF4 F 也是不稳定的 47 然而 理论计算表明 三角双锥型的五氟化氮是三氟化氮与氟分子结合过程中能量最低的状态 根据分子轨道理论 10个电子分别填充在3个强成键轨道 水平方向的键 1个弱成键轨道 轴向 1个非键轨道 轴向 中 48 使用玻恩 哈伯循环计算表明 NF5与NF4F能量仅相差1 0 kJ mol 都有可能存在 理论上甚至NF6 也是稳定的 49 此外 氨还能与铵根离子形成超价聚合物 化学式可表示为NH4 NH3 n n 1 3 这类聚合物可由金属钾对 NH4 NH3 n 的单电子还原制得 50 氟 编辑 主条目 三氟阴离子 由于氟的电负性是除暂无化合物的稀有气体元素氦 氖外最高的 一般不能形成超价分子 但氟也能在超低温下形成不太稳定的F3 离子 因为F 与F2的结合释放出11 kcal mol的能量 51 参见 编辑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 三中心四电子键参考文献 编辑 1 0 1 1 英文 Musher J I The Chemistry of Hypervalent Molecul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 English 1969 01 01 8 1 54 68 doi 10 1002 anie 196900541 英文 Perkins C W Martin J C Arduengo A J Lau W Alegria A Kochi J K An electrically neutral sigma sulfuranyl radical from the homolysis of a perester with neighboring sulfenyl sulfur 9 S 3 spec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80 12 01 102 26 7753 7759 doi 10 1021 ja00546a019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3 0 3 1 3 2 3 3 3 4 英文 Jensen William B The Origin of the Term Hypervalent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06 12 01 83 12 1751 doi 10 1021 ed083p1751 英文 Akiba edited by Kin ya Chemistry of hypervalent compounds New York Wiley VCH 1999 ISBN 0471240192 英文 Kutzelnigg Werner Chemical Bonding in Higher Main Group Element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 English 1984 04 01 23 4 272 295 doi 10 1002 anie 198402721 6 0 6 1 英文 Magnusson Eric Hypercoordinate molecules of second row elements d functions or d orbit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0 10 01 112 22 7940 7951 doi 10 1021 ja00178a014 英文 Reed Alan E Schleyer Paul v R Chemical bonding in hypervalent molecules The dominance of ionic bonding and negative hyperconjugation over d orbital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0 01 31 112 4 1434 1445 doi 10 1021 ja00160a022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Dobado J A Martinez Garcia Henar Molina Sundberg Markku R Chemical Bonding in Hypervalent Molecules Revised Application of the Atoms in Molecules Theory to Y3 X and Y3 XZ Y H or CH3 X N P or As Z O or S Compound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8 08 01 120 33 8461 8471 doi 10 1021 ja980141p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Cioslowski Jerzy Mixon Stacey T Rigorous interpretation of electronic wave functions 2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selected phosphorus sulfur and chlorine fluorides and oxides Inorganic Chemistry 1993 06 30 32 15 3209 3216 doi 10 1021 ic00067a00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Burdett Jeremy K McCormick Thomas A Electron Localization in Molecules and Solids The Meaning of ELF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1998 07 01 102 31 6366 6372 doi 10 1021 jp982077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11 0 11 1 英文 Gillespie R The octet rule and hypervalence two misunderstood concepts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02 10 31 233 234 53 62 doi 10 1016 S0010 8545 02 00102 9 英文 Cooper David L Spin coupled description of the chemical bonding to hypercoordinate chlorine Theoretical Chemistry Accounts 2001 04 03 105 4 5 323 327 doi 10 1007 PL00013292 英文 Noury Stephane Silvi Bernard Gillespie Ronald J Chemical Bonding in Hypervalent Molecules Is the Octet Rule Relevant Inorganic Chemistry 2002 03 31 41 8 2164 2172 doi 10 1021 ic011003v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Mitchell Tracy A Finocchio Debbie Kua Jeremy Predicting the Stability of Hypervalent Molecule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07 04 01 84 4 629 doi 10 1021 ed084p629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15 0 15 1 简体中文 金鑫 李振东 对于超价化合物定义及成键特征的重新认识 PDF 200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5 06 04 英文 Pauling Linus The nature of the chemical bond 1992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92 07 01 69 7 519 doi 10 1021 ed069p519 英文 McWeeny Roy Coulson s valence 3rd edition London Oxford Univ Pr 1979 ISBN 978 0198551447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简体中文 无机化学丛书 第一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Xiaoping Sun Pentacoordinated AB5 Type Main Group Molecules Favorably Adopt sp2 Hybridization in the Central Atom Bonding without d Orbital Participation Chem Educator 2002 7 11 14 doi 10 1007 s00897010525a 英文 Xiaoping Sun The Three Center Four Electron Bond in Hexacoordinated AB6 Type Main Group Molecules An Alternative Model of Bonding without d Orbital Participation in the Central Atom Chem Educator 2002 7 261 264 doi 10 1007 s00897020598a 英文 Tachikawa Hiroto Ab initio MO calculations of structures and electronic states of SF6 and SF6 Journal of Physics B 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 2002 01 14 35 1 55 60 doi 10 1088 0953 4075 35 1 304 英文 Gillespie R J Silvi B The Octet Rule and Hypervalence Two Misunderstood Concepts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02 53 233 234 doi 10 1016 S0010 8545 02 00102 9 23 0 23 1 23 2 23 3 英文 Holmes R R Comparison of Phosphorus and Silicon Hypervalency Stereochemistry and Reactivity Chem Rev 1996 96 927 950 PMID 11848776 doi 10 1021 cr950243n 简体中文 张桂玲 戴柏青 超价分子SO2和SO3成键性的研究 化学通报 2000 10 P46 49 使用 accessdate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英文 Corriu RJP Mecanisme de l hydrolyse des chlorosilanes catalysee par un nucleophile etude cinetique et mise en evidence d un intermediaire hexacoordonne J Organomet Chem 1978 150 27 38 doi 10 1016 S0022 328X 00 85545 X 英文 Johnson SE Deiters JA Day RO Holmes RR Pentacoordinated molecules 76 Novel hydrolysis pathways of dimesityldifluorosilane via an anionic five coordinated silicate and a hydrogen bonded bisilonate Model intermediates in the sol gel process J Am Chem Soc 1989 111 3250 doi 10 1021 ja00191a023 27 0 27 1 Corriu RJP Guerin Christian Henner Bernard J L Wong Chi Man W W C Pentacoordinated silicon anions reactivity toward strong nucleophiles Organometallics 1988 7 237 8 doi 10 1021 om00091a038 英文 Bel Skii VE J Gen Chem USSR 1979 49 298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英文 Ramirez F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s at pentavalent phosphorus Reaction of 2 2 2 trialkoxy 2 2 dihydro 1 3 2 dioxaphospholenes with alcohols J Am Chem Soc 1968 90 751 doi 10 1021 ja01005a035 30 0 30 1 30 2 30 3 30 4 30 5 英文 Dieters J A Holmes R R Enhanced Reactivity of Pentacoordinated Silicon Species An ab Initio Approach J Am Chem Soc 1990 112 7197 7202 doi 10 1021 ja00176a018 英文 Kira M Kobayashi M Sakurai H Regiospecific and highly stereoselective allylation of aldehydes with allyltrifluorosilane activated by fluoride ions Tetrahedron Letters 1987 28 4081 4084 doi 10 1016 S0040 4039 01 83867 3 英文 Reed Alan E Schleyer Paul v R Chemical bonding in hypervalent molecules The dominance of ionic bonding and negative hyperconjugation over d orbital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0 02 01 112 4 1434 1445 doi 10 1021 ja00160a022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Hirano Yuichi Kojima Satoshi Yamamoto Yohsuke A Hypervalent Pentacoordinate Boron Compound with an N B N Three Center Four Electron Bond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1 04 01 76 7 2123 2131 doi 10 1021 jo1024656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Lee David Y Martin J C Compounds of pentacoordinate 10 B 5 and hexacoordinate 12 B 6 hypervalent bor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84 09 01 106 19 5745 5746 doi 10 1021 ja00331a06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Olah George A Klopman Gilles Schlosberg Richard H Super acids III Protonation of alkanes and intermediacy of alkanonium ions pentacoordinated carbon cations of CH5 type Hydrogen exchange protolytic cleavage hydrogen abstraction polycondensation of methane ethane 2 2 dimethylpropane and 2 2 3 3 tetramethylbutane in FSO3H SbF5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69 06 01 91 12 3261 3268 doi 10 1021 ja01040a029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Edmund T White Jian Tang Takeshi Oka CH5 The Infrared Spectrum Observed Science 1999 284 135 doi 10 1126 science 284 5411 135 英文 Oskar Asvany Padma Kumar P Britta Redlich Ilka Hegemann Stephan Schlemmer Dominik Marx Understanding the Infrared Spectrum of Bare CH5 Science 2005 309 5738 1219 22 PMID 15994376 doi 10 1126 science 1113729 英文 Xinchuan Huang Anne B McCoy Joel M Bowman Lindsay M Johnson Chandra Savage Feng Dong David J Nesbitt Quantum Deconstruction of the Infrared Spectrum of CH5 Science 2006 311 5757 60 63 PMID 16400143 doi 10 1126 science 1121166 英文 Jemmis Eluvathingal D Chandrasekhar Jayaraman Wuerthwein Ernst Ulrich Schleyer Paul von Rague Chinn John W Landro Frederick J Lagow Richard J Luke Brian Pople John A Lithiated carbocations The generation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CLi5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82 07 01 104 15 4275 4276 doi 10 1021 ja00379a051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Pierrefixe Simon C A H van Stralen Sebastiaan J M van Stralen Joost N P Fonseca Guerra Celia Bickelhaupt F Matthias Hypervalent Carbon Atom Freezing the SN2 Transition Stat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9 08 16 48 35 6469 6471 doi 10 1002 anie 200902125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Kudo Hiroshi Observation of hypervalent CLi6 by Knudsen effusion mass spectrometry Nature 1992 01 29 355 6359 432 434 doi 10 1038 355432a0 英文 Schleyer Paul v R Wuerthwein Ernst Ulrich Kaufmann Elmar Clark Timothy Pople John A Effectively hypervalent molecules 2 Lithium carbide CLi5 lithium carbide CLi6 and the related effectively hypervalent first row molecules CLi5 nHn and CLi6 nH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83 09 01 105 18 5930 5932 doi 10 1021 ja00356a045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Gutsev G L Boldyrev A I DVM Xa calculations on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superalkali cations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1982 10 01 92 3 262 266 doi 10 1016 0009 2614 82 80272 8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Scherbaum Franz Grohmann Andreas Huber Brigitte Kruger Carl Schmidbaur Hubert Aurophilicity as a Consequence of Relativistic Effects The Hexakis triphenylphosphaneaurio methane Dication Ph3PAu 6C 2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 English 1988 11 01 27 11 1544 1546 doi 10 1002 anie 198815441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Scherbaum Franz Grohmann Andreas Muller Gerhard Schmidbaur Hubert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Bonding of the Cation C6H5 3PAu 5C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 English 1989 04 01 28 4 463 465 doi 10 1002 anie 198904631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Scherbaum Franz Huber Brigitte Muller Gerhard Schmidbaur Hubert Use of the CH Acidity of 2 4 4 Trimethyl 4 5 dihydrooxazole to Synthesize Triauriomethanes and Novel Gold Cluster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 English 1988 11 01 27 11 1542 1544 doi 10 1002 anie 198815421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Grohmann A Riede J Schmidbaur H Electron deficient bonding at pentacoordinate nitrogen Nature 1990 05 09 345 6271 140 142 doi 10 1038 345140a0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Lewars Errol G Modeling marvels computational anticipation of novel molecules 1 Ed Dordrecht Springer 2008 2011 11 18 ISBN 978 1 4020 6972 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10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英文 Christe Karl O Wilson William W Nitrogen pentafluoride covalent NF5 versus ionic NF4 F and studies on the instability of the latt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2 11 30 114 25 9934 9936 doi 10 1021 ja00051a027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Gellene Gregory I Porter Richard F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hypervalent molecular clusters by neutralized ion beam spectroscopy ammonium ammonia NH4 NH3 n and deuterated ammonium ammonia ND4 ND3 n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1984 12 01 88 26 6680 6684 doi 10 1021 j150670a035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Cahill Paul A Dykstra Clifford E Martin J C The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the 10 F 2 trifluoride ion a compound of a hypervalent first row ele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85 10 01 107 22 6359 6362 doi 10 1021 ja00308a032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超价分子 amp oldid 7287643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