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臺灣與英國關係史

臺灣與英國關係史臺英關係史)是指臺灣信史以來,與英國雙方在歷史上的不同階段的關係,以及當前臺灣與英國的各項交流。英國是史上最早在臺設立領事館的國家[1]:62。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實際上已併入到中華民國與英國關係中。

荷治時期至明鄭時期

1600年,英國為拓展遠東地區的貿易市場而成立東印度公司。1632年,曾任職該公司的William Cambell即向公司建議,對明貿易的前提莫過於奪下荷蘭所據的福爾摩沙島。然而,礙於當時英國的實力無法與荷蘭匹敵,僅能以拖待變。[2]:18

鄭氏集團入主臺灣後,1670年(明永曆二十四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航抵臺灣,與延平王鄭成功世子鄭經協議通商。1672年10月,雙方締結通商條約。[2]:18隨後英國在安平廈門先後成立商館。隨著英荷紛爭漸緩,1675年7月9日,英籍船隻飛鷹號(The Flying Eagle)航抵台灣,運抵大批槍砲火藥以及進獻王親貴族之禮品。此時,鄭經恰因西征參與三藩之役急需武器。雙方於同年補訂協約共10條。雙方貿易關係持續至明鄭滅亡為止。[3]

清治時期

1841年(清道光二十二年)9月,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曾有英國軍艦吶爾不噠號(Nerbudda)停泊雞籠港(今基隆港),引起臺灣的清國守兵還擊。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亦有英船「阿吶」於臺灣中部大安溪的大安港上岸,為清軍所俘。之後吶爾不噠號及阿吶號共197名人員於臺南遭處決,為「吶爾不噠」號事件。引發英國全權大使樸鼎查就殺俘事件提出抗議。閩浙總督怡良被委任為欽差大臣前往臺灣。據怡良經調查後所述,達洪阿姚瑩承認虛報。 1843年4月,他們被召回京及經審訊後投獄。

 
位於安平的原英商德記洋行,現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1858年(清咸豐八年),清政府在第一次英法聯軍戰敗後與英國等國簽訂《天津條約》。對英國增開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臺)、台灣(今台南安平舊港)、淡水、打狗(今高雄港)、雞籠(今基隆港)、潮州(後改汕頭)、瓊州、南京及鎮江、漢口、九江為通商口岸。

1861年,英國於淡水設立領事館,並於1867年與清廷訂定《紅毛城永久租約》,自隔年開始以每年十兩紋銀的租金永久租用淡水紅毛城,同時遷館於該處並大幅修葺之,稱其為「舊荷蘭城堡」。首任代理領事威廉·古格里(William Gregory)與數名海關助理在紅毛城辦公。

1861年7月,英國駐臺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四度訪臺後開埠,1862年7月18日在滬尾設洋關開市。開港後,英國、荷蘭、法國、普魯士、比利時、意大利、奧大利、丹麥、西班牙、葡萄牙、美國、日本、秘魯、巴西等國商船紛紛前來貿易。臺灣清治時期德意志帝國於1886年設館外,英國駐臺領事亦兼攝他國領事事務。[4][5]

臺灣開港後,亦有英國商業公司來臺經營。1867年(同治六年)5月,原在中國廈門德記洋行(Tait)派代表馬遜(J.C. Masson)與布爾士(R.H. Bruce)來台發展,並向臺灣道租借英國駐安平領事館(今臺南市安平區西門國民小學)北側海灘地興建洋房倉庫,同時在台北也設有據點;其主要業務是出口茶葉[6],亦有經營樟腦等事業。除德記洋行外,亦有英商和記洋行(Boyd & Co.)、英商怡記洋行(Elles & Co.)來臺設館經營。

此時期來臺的英商以蘇格蘭茶商約翰·陶德(John Dodd)最為知名,陶德於1860年首次抵臺。引進廈門與福州技工精製烏龍茶,並外銷到美國廣受好評,帶起台灣茶業的風潮,他也因此被譽為「臺灣烏龍茶之父」。陶德與克勞福德·柯爾(Crawford Kerr)合夥設立了寶順洋行,1867年5月2日成為怡和洋行的代理商,由李春生擔任買辦。

1866年(清同治五年),英國軍艦托武號(Doob)來臺測量臺灣沿海,其小船在鵝鑾鼻受到原住民攻擊。[7]:108

1867年(清同治六年),英國軍艦細魯比亞號(Sylvia)來臺測量,其測量隊亦在鵝鑾鼻受到原住民攻擊。[7]:108細魯比亞號在航經臺灣東部時,發現雪山,遂以Mt.Sylvia為雪山命名。[8]

1868年(清同治七年)4月,發生英國人荷恩(James Horn)承領自稱淡水德國領事的商人詹姆斯·美利士(James Milisch)所給執照,前往噶瑪蘭廳(今宜蘭南澳建立殖民地的大南澳事件,引起清國官方向英國政府抗議。最後荷恩於隔年(1869年)乘船遇風溺斃,事件才告一段落。

1868年(清同治七年)底,爆發清國和英國之間因為樟腦問題而引發的糾紛,雙方談判破裂導致英國於11月25日派英艦Algrine號及Bustard號進入打狗港,轉向安平英軍進攻安平水師鎮,一度攻陷占領安平全市街,英艦開砲,船砲命中安平古堡城內軍火庫引發爆炸,是為樟腦戰爭。戰後雙方於11月29日簽訂《樟腦條約》,清方除了必須賠償費用外,並必須放棄樟腦專賣。

 
1871年約翰·湯姆生所攝鳳山縣木柵里(今高雄市內門區西拉雅族女子與嬰兒。根據湯姆生的圖說與後來的研究,他們並非母子[9]
 
1871年約翰·湯姆生所拍的熱蘭遮城舊照。

此時期亦出現英國探險家及傳教士來臺探險與傳教,留下許多報告。如曾任打狗領事的郇和,留下許多鳥類和哺乳動物記錄,先後發現了包括藍鷳朱鸝在內的十數種臺灣特有鳥種和亞種。1863年來臺的英商必麒麟(William Pickering)等人,1866年5月有英國生物學家柯靈烏(Cuthbert Collingwood)來臺,從淡水到基隆。[10]:16-32

約翰·湯姆生於1871年4月來臺,與馬雅各同行從臺南高雄六龜,拍下了許多原住民平埔族照片,以及到臺南時所拍的熱蘭遮城遺跡。湯姆生於1877年在《皇家地理學會會刊》(P.R.G.S)發表臺灣之行的感觸,讚揚六龜里溪的生態,表示當他看到內門的石灰石險坡與山林時,終於明白為何葡萄牙人叫此「美麗之島」。[10]:152-174

1881年4月至1882年4月,英國淡水海關稅務司韓威禮(William Hancock)來臺,採集蕨類,韓氏沙欏、韓氏耳蕨韓氏烏毛蕨以紀念他命名。[10]:54-77

傳教士則有1865年長老教會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1836-1921)牧師來臺傳教,馬雅各為英國長老教會第一位駐臺灣宣教師。馬雅各在1865年登陸打狗,創設了台灣首座西式醫院,新樓醫院。此時亦有李庥(Hugh Ritchie,1840-1879)、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巴克禮(Thomas Barclay,1849-1935)英籍牧師來臺傳教。李庥牧師於1867年12月登陸打狗,前往協助馬雅各。李庥在打狗傳教,更曾前往山區及東臺灣傳教,1879年因瘧疾病逝於臺灣。[11]甘為霖牧師於1871年來臺傳教,在臺南開設盲人學校,為臺灣第一間盲人學校。並編著《荷蘭統治下的福爾摩沙》、《廈門音新字典》等書;巴克禮牧師於1875年來臺,1876年在臺灣創辦臺南神學院,以及推動白話字運動(亦即臺語羅馬字拼音),創辦《台灣教會公報》。1889年,蘇格蘭人宋忠堅牧師(Duncan Ferguson, 1860 - 1923)來臺,從事傳教,經營教會公報社。[12]

1885年,英國長老教會在臺南創辦長榮中學,由英籍傳教師及教育家余饒理(George Ede,1854-1904,1883年首度來臺)出任首任校長。余饒理之後,宋忠堅及巴克禮接曾代理校長。

日治時期

外部圖片链接
  1895年乃木希典與臺南市民代表,出自《臺灣歷史畫帖》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日明治二十八年),清政府因日清戰爭戰敗,與日本政府簽署《馬關條約》,將臺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臺灣當地出現臺灣民主國對抗日軍,10月19日臺灣民主國將領劉永福逃回中國、臺南陷入一片混亂,日軍當時兵臨城下準備展開總攻擊。受到臺南城內混亂影響的本地仕紳拜託英國籍的巴克禮牧師與同為英籍的宋忠堅牧師前往會面日軍。兩位牧師於10月20日在19名護衛的陪同下,攜帶上百位仕紳具名簽署的委託書前往交涉。巴克禮一行人沒有轎夫敢前往日軍軍營的狀況下,只能帶著請願書,徒步出發。為了避免遭誤擊,他與同行者在黑暗中手提燈籠、唱著詩歌,持續走了幾英里,直到舉槍的日軍喝令他們停止、帶回盤查。10月21日清晨,巴克禮一行人抵達日軍駐紮的二層行溪畔(今嘉南藥理大學對面二行社區一帶),會見領軍的日本將領乃木希典。乃木得知眾人來意後,承諾日軍將不流血和平進城。於是巴克禮與隨行的臺灣人做為前導,帶領1000名騎兵和步兵排列成縱隊自小南門入城,臺南市民無一人受害。1897年,日本明治天皇特地授與巴克禮及宋忠堅五等旭日勳章,臺南市民亦頒贈捲軸來表彰他們的貢獻。[13][14][15]

日治時期,淡水紅毛城仍作為英國領事館。

此時期來臺的英國人有出生於蘇格蘭的蘭大衛醫師( Dawei Lan , David Landsborough ),蘭大衛於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割臺那年6月畢業於愛丁堡大學,旋即受英國海外傳教會派遣來臺從事醫療與傳教。10月,蘭大衛與梅監霧牧師 (Rev.Campbell N.Moody)、廉德烈牧師 (Rev.A.B. Nielson,1863-1937)[16]離開家鄉,從英國乘船經香港、汕頭廈門到臺灣。當時在臺南已有許多英國傳教士遭日軍軟禁,蘭大衛等人於12月18日抵臺南安平。1896年蘭大衛離開臺南,前往彰化行醫。[17]1912年(大正元年)與來臺從事教育工作的女宣教士連瑪玉姑娘(Miss Marjorie Learner)結婚。1914年(大正三年)其子蘭大弼在臺灣出生。

1912年(大正元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的英籍牧師萬榮華(Rev. Edward Band,1886-1971,出生於伯肯黑德)受英國長老教會之派來臺,萬榮華先到日本學習日語,1914年從日本回臺,任臺南的長老教中學(即長榮中學)校長。萬榮華在校長任內大力推廣足球運動,培養出強大的足球校隊。於1940年11月23日離臺。萬榮華編撰有 《Working His Purpose Out: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1847~1947》(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傳教百年史)及 《Barclay of Formosa》 (台灣的巴克禮)。[18]

此時期臺灣人赴英留學者有板橋林家林柏壽倫敦大學經濟學院)及林克恭(劍橋大學,後專攻美術)[19]、林鼎禮(林爾嘉三子,劍橋大學經濟科);霧峰林家林攀龍林獻堂長子,牛津大學哲學)、蔡愛禮(蔡愛智三哥,醫學)、劉子安、吳開禮(航海)等人。在神學亦有在劍橋大學西敏斯特學院黃彰輝,獲宣教會補助赴英留學。據1941年調查的《臺灣歐美同學會名簿》及有關資料統計,赴英國留學者有19人(含香港7人),在留學歐美者中僅次於美國31人。[20]

進入昭和時代以後,隨著日本軍閥氣燄高漲,日本政府也出現強占臺灣教會學校的跡象。當時英籍的萬榮華主動聘請日人出任校長。唯隨著日本反英美態度越來越強烈,在臺的西方傳教士也越行困窘,紛紛被迫離開臺灣。1940年(昭和十五年)11月22日,萬榮華離開臺灣,也是最後一位離開臺南的宣教士。[18]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對英國宣戰後,在英國的臺灣人陷入窘境。如黃彰輝因此陷入失去行動自由,1941年12月10日,黃彰輝獲信函告知他成為「敵國的外國人」 ,最後在英格蘭長老教會協助之下,才於1942年2月獲得通行許可證,解除其敵國人民行動限制。[21]:221

中華民國時期(1945年迄今)

 
淡水紅毛城,1972年前曾作為英國領事館

中華民國與英國的外交關係可分為兩個時期,代表中國的外交關係及遷台後的外交關係

1950年1月6日,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未建立外交關係),中華民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對英斷絕邦交,撤回駐英大使[22]:528。14日,外交部宣布關閉駐英國大使館。但英國於台北淡水設置的領事館(紅毛城)仍然維持其領務及商務功能,並實際上仍具有領事館的功能。[23][24][25]同年7月26日,英國外交部官員肯尼斯·楊格英语Kenneth Younger發表書面聲明稱:「英國政府在法律上承認中共為中國之合法政府……台灣在法律上迄為日本領土,故無所謂台灣政府。日本投降後當時之中國政府,經其餘盟國之同意,取得台灣之臨時治理權,但仍須俟和約對其地位作最後之決定。」[26]11月30日,英國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上否決中共代表伍修權等提出之「美國侵略台灣案[27]

1958年9月11日,英國外交大臣塞爾文·勞埃表示,美國協防外島乃至使用戰術性核武顯然會有連鎖反應的危險,而中華民國自外島撤軍則可加強其國際地位。[28]:227-236,266

1970年5月8日,新任英國駐淡水領事戴斐(Thomas Duffy)抵達臺灣履任[22]:787。為領事館撤館前最後一位正式派駐台灣的英國籍領事館館長。1972年3月13日,英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撤離駐淡水領事館,[23]並將其交由澳洲駐中華民國大使館代理。[23]1976年,英國成立「英國貿易促進會」(Anglo-Taiwan Trade Committee)倫敦會本部及台北辦事處,以後者代替1972年撤離的英國駐淡水領事館,其館舍紅毛城於1980年6月30日由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收回。:291[29]

1987年,英國貿易促進會駐台主任由曾經參與十大建設鐵路電氣化北迴線路段工程的工程師卜英騰(David Pointon)出任,其任內完成了英國駐台機構簽證機能的擴增及英國教育中心的創立[30]。1993年,英國貿易促進會台北辦事處與英國教育中心合併為「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British Trade and Cultural Office, BTCO)。2015年5月26日起則為了反映該處實質業務內容及其作為英國政府駐外機構的本質,更名為「英國在台辦事處[31]

2009年,英國在駐台處長麥瑞禮等方對台英關係的促進下,使該國首開先例,成為首個對台免除短期觀光簽證的西方國家,並致使歐盟諸國、加拿大美國跟進[32]:XI-XII, 265

2018年7月,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蘇嘉全率團訪問英國國會,並會見上議院議長佛勒男爵、上議院副議長暨首相對台貿易特使福克納英语Richard Faulkner, Baron Faulkner of Worcester勛爵、下議院第一副議長霍伊爾爵士、台英國會小組主席伊凡斯、台英國會小組榮譽會長史迪爾英语David Steel勛爵。[33]

2019年4月,英國衛生暨社會照護部副部長杜爾尼-普萊斯英语Jackie Doyle-Price及外交部副部長菲爾德表示,英國將持續支持臺灣有意義參與不以國家為參與要件且可做出具體貢獻的國際組織,相信世界卫生大会(WHA)及世界衛生組織(WHO)技術性會議符合此等要件;英國在台辦事處亦表示,英國政府已向WHO表態支持臺灣以觀察員身分參加本年WHA,英國亦將繼續支持臺灣有意義參與WHA。[34]同月15日,歐洲議會友台小組主席和英國德國法國等國會友台小組主席聯名致函WHO呼籲邀請台灣出席WHA。[35][36]5月21日,英國衛生暨社會照護部副部長布萊克伍德英语Nicola Blackwood在WHA以間接方式表達,全球化導致健康危機蔓延速度加快,將相關政府納入WHO更顯其重要,共享其處理全球健康安全議題寶貴經驗及專業。[37]

參考文獻

  1. ^ 臺灣省通誌 卷3 政事志 外事篇, 臺北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1-06-30 
  2. ^ 2.0 2.1 林呈蓉. 《典藏台灣史(五) 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 玉山社. 2019年6月. ISBN 978-986-294-233-8. 
  3. ^ 賴永祥. (PDF). 《臺灣文獻》. 1965年 [2017-03-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4-02). 
  4. ^ . www.laijohn.com. [2019-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7). 
  5. ^ riotamsui. . 台灣歷史探索之旅. 2017-04-29 [2019-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0) (中文(臺灣)). 
  6. ^ . www.premier.com.tw. [2019-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7. ^ 7.0 7.1 伊能嘉矩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編譯. 《臺灣文化志》下卷. 新北: 大家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2017年12月. ISBN 978-986-95342-7-7. 
  8. ^ 096 台灣島的母親 -- 雪山探秘(上). 我們的島. [2019-08-07]. 
  9. ^ 鄭景雯. 循著湯姆生腳步 走訪近150年前早期台灣. 中央通訊社. 2020-12-19 [2022-10-11]. 
  10. ^ 10.0 10.1 10.2 劉克襄. 《福爾摩沙大旅行》. 玉山社. 2015年10月. ISBN 978-986-294-113-3. 
  11. ^ . www.laijohn.com. [2020-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8). 
  12. ^ . [202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3) (中文(臺灣)). 
  13. ^ 巴克禮記〈乃木軍の台南入城〉. [2020-08-31]. (原始内容于2020-01-18) (中文(臺灣)). 
  14. ^ 自由時報. 日軍和平進城120年 台灣教會公報社找尋巴克禮足跡. 自由時報. 2015年10月17日 [2020年8月13日]. (原始内容于2018年12月5日). 
  15. ^ 【臺灣史上最大戰爭】達飛聲與巴克禮 ── 為臺灣推開時代交接大門的兩位外國人 | 故事 StoryStudio. 2020-01-07 [2020-01-16]. (原始内容于2020-01-14) (中文(臺灣)). 
  16. ^ . [202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中文(臺灣)). 
  17. ^ . [202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中文(臺灣)). 
  18. ^ 18.0 18.1 . [202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中文(臺灣)). 
  19. ^ . 視覺素養學習網. [2020-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1). 
  20. ^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2008年5月初版。頁112-113。
  21. ^ 張瑞雄. 《台灣人的先覺—黃彰輝》. 望春風文化. 2004年6月. ISBN 957-28085-9-1. 
  22. ^ 22.0 22.1 呂芳上總策畫,朱文原、周美華、葉惠芬、高素蘭、陳曼華、歐素瑛編輯撰稿.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大事記》. 台北: 國史館. 2012. ISBN 978-986-03-3586-6. 
  23. ^ 23.0 23.1 23.2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24. ^ 《中華民國104年外交年鑑》〈第二章 對外關係〉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07-02]. (原始内容 (PDF)于2019-08-30). 
  25.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1). 
  26. ^ 酆邰. 《台灣法律地位問題的研究》.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5: 第60頁. 
  27. ^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正式紀錄 第七十二號 第五三0次會議. 紐約發拉星草場: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1950-11-30 [2015-08-24]. (原始内容于2015-08-24) (中文(繁體)). 
  28. ^ 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辦公室委託蘭德公司研究著作、謝永湉譯,1985年,《一九五八年台灣海峽危機》,中華民國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29. ^ 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10年,ISBN 9789571159102
  30. ^ 白富美. 推動中英經貿交流貢獻多 英首位駐台代表獲女王表揚. 經濟日報. 1992-01-13: 9. 
  31.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5-05-27 [2015-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32. ^ 徐慧怡、申佩璜、張銘忠、王樂生、王冠雄、河凡植、洪德欽、陳在方、王震宇、劉大年、黃兆揚、麥瑞禮、羅至美、李俊毅、陳彥豪. 外交與國際談判的藝術與智慧. 五南出版. 2020. ISBN 9789865221041. 
  33. ^ 曾詩婷. . 《風傳媒》. 2018年7月29日 [2019年7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4日). 
  34. ^ 新唐人亞太台. 美英加歐公開挺台參與WHO 台籲世衛速邀請. 新唐人電視台. 2019年4月13日 [2020年9月17日]. (原始内容于2019年5月2日). 
  35. ^ 中央社. . 中央社. 2019年4月16日 [2019年7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6日). 
  36. ^ 公眾外交協調會.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年4月16日 [2019年7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11日). 
  37. ^ 中央社. WHA開幕首日 美德英發言挺台. 聯合新聞網. 2019年5月21日 [2019年7月2日]. (原始内容于2019年5月20日). 

參見

外部連結

  • 台英關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駐英國台北代表處。

臺灣與英國關係史,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中華民國與英國關係, 臺英關係史, 是指臺灣有信史以來, 與英國雙方在歷史上的不同階段的關係, 以及當前臺灣與英國的各項交流, 英國是史上最早在臺設立領事館的國家, 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實際上已併入到中華民國與英國關係中, 目录, 荷治時期至明鄭時期, 清治時期, 日治時期, 中華民國時期, 1945年迄今,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荷治時期至明鄭時期, 编辑主条目, 明鄭時期和鄭英通商, 1600年, 英國為拓展遠東地區的貿易市場而成立東印度公司, 1632年,.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中華民國與英國關係 臺灣與英國關係史 臺英關係史 是指臺灣有信史以來 與英國雙方在歷史上的不同階段的關係 以及當前臺灣與英國的各項交流 英國是史上最早在臺設立領事館的國家 1 62 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實際上已併入到中華民國與英國關係中 目录 1 荷治時期至明鄭時期 2 清治時期 3 日治時期 4 中華民國時期 1945年迄今 5 參考文獻 6 參見 7 外部連結荷治時期至明鄭時期 编辑主条目 明鄭時期和鄭英通商 1600年 英國為拓展遠東地區的貿易市場而成立東印度公司 1632年 曾任職該公司的William Cambell即向公司建議 對明貿易的前提莫過於奪下荷蘭所據的福爾摩沙島 然而 礙於當時英國的實力無法與荷蘭匹敵 僅能以拖待變 2 18鄭氏集團入主臺灣後 1670年 明永曆二十四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航抵臺灣 與延平王鄭成功世子鄭經協議通商 1672年10月 雙方締結通商條約 2 18隨後英國在安平 廈門先後成立商館 隨著英荷紛爭漸緩 1675年7月9日 英籍船隻飛鷹號 The Flying Eagle 航抵台灣 運抵大批槍砲火藥以及進獻王親貴族之禮品 此時 鄭經恰因西征參與三藩之役急需武器 雙方於同年補訂協約共10條 雙方貿易關係持續至明鄭滅亡為止 3 清治時期 编辑主条目 臺灣清治時期 大安之役和樟腦戰爭 1841年 清道光二十二年 9月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曾有英國軍艦吶爾不噠號 Nerbudda 停泊雞籠港 今基隆港 引起臺灣的清國守兵還擊 1842年 道光二十二年 亦有英船 阿吶 於臺灣中部大安溪的大安港上岸 為清軍所俘 之後吶爾不噠號及阿吶號共197名人員於臺南遭處決 為 吶爾不噠 號事件 引發英國全權大使樸鼎查就殺俘事件提出抗議 閩浙總督怡良被委任為欽差大臣前往臺灣 據怡良經調查後所述 達洪阿及姚瑩承認虛報 1843年4月 他們被召回京及經審訊後投獄 位於安平的原英商德記洋行 現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1858年 清咸豐八年 清政府在第一次英法聯軍戰敗後與英國等國簽訂 天津條約 對英國增開牛莊 後改營口 登州 後改煙臺 台灣 今台南安平舊港 淡水 打狗 今高雄港 雞籠 今基隆港 潮州 後改汕頭 瓊州 南京及鎮江 漢口 九江為通商口岸 1861年 英國於淡水設立領事館 並於1867年與清廷訂定 紅毛城永久租約 自隔年開始以每年十兩紋銀的租金永久租用淡水紅毛城 同時遷館於該處並大幅修葺之 稱其為 舊荷蘭城堡 首任代理領事威廉 古格里 William Gregory 與數名海關助理在紅毛城辦公 1861年7月 英國駐臺領事郇和 Robert Swinhoe 四度訪臺後開埠 1862年7月18日在滬尾設洋關開市 開港後 英國 荷蘭 法國 普魯士 比利時 意大利 奧大利 丹麥 西班牙 葡萄牙 美國 日本 秘魯 巴西等國商船紛紛前來貿易 臺灣清治時期除德意志帝國於1886年設館外 英國駐臺領事亦兼攝他國領事事務 4 5 臺灣開港後 亦有英國商業公司來臺經營 1867年 同治六年 5月 原在中國廈門的德記洋行 Tait 派代表馬遜 J C Masson 與布爾士 R H Bruce 來台發展 並向臺灣道租借英國駐安平領事館 今臺南市安平區西門國民小學 北側海灘地興建洋房倉庫 同時在台北也設有據點 其主要業務是出口茶葉 6 亦有經營糖及樟腦等事業 除德記洋行外 亦有英商和記洋行 Boyd amp Co 英商怡記洋行 Elles amp Co 來臺設館經營 此時期來臺的英商以蘇格蘭茶商約翰 陶德 John Dodd 最為知名 陶德於1860年首次抵臺 引進廈門與福州技工精製烏龍茶 並外銷到美國廣受好評 帶起台灣茶業的風潮 他也因此被譽為 臺灣烏龍茶之父 陶德與克勞福德 柯爾 Crawford Kerr 合夥設立了寶順洋行 1867年5月2日成為怡和洋行的代理商 由李春生擔任買辦 1866年 清同治五年 英國軍艦托武號 Doob 來臺測量臺灣沿海 其小船在鵝鑾鼻受到原住民攻擊 7 1081867年 清同治六年 英國軍艦細魯比亞號 Sylvia 來臺測量 其測量隊亦在鵝鑾鼻受到原住民攻擊 7 108細魯比亞號在航經臺灣東部時 發現雪山 遂以Mt Sylvia為雪山命名 8 1868年 清同治七年 4月 發生英國人荷恩 James Horn 承領自稱淡水德國領事的商人詹姆斯 美利士 James Milisch 所給執照 前往噶瑪蘭廳 今宜蘭 南澳建立殖民地的大南澳事件 引起清國官方向英國政府抗議 最後荷恩於隔年 1869年 乘船遇風溺斃 事件才告一段落 1868年 清同治七年 底 爆發清國和英國之間因為樟腦問題而引發的糾紛 雙方談判破裂導致英國於11月25日派英艦Algrine號及Bustard號進入打狗港 轉向安平英軍進攻安平水師鎮 一度攻陷占領安平全市街 英艦開砲 船砲命中安平古堡城內軍火庫引發爆炸 是為樟腦戰爭 戰後雙方於11月29日簽訂 樟腦條約 清方除了必須賠償費用外 並必須放棄樟腦專賣 1871年約翰 湯姆生所攝鳳山縣木柵里 今高雄市內門區 西拉雅族女子與嬰兒 根據湯姆生的圖說與後來的研究 他們並非母子 9 1871年約翰 湯姆生所拍的熱蘭遮城舊照 此時期亦出現英國探險家及傳教士來臺探險與傳教 留下許多報告 如曾任打狗領事的郇和 留下許多鳥類和哺乳動物記錄 先後發現了包括藍鷳 朱鸝在內的十數種臺灣特有鳥種和亞種 1863年來臺的英商必麒麟 William Pickering 等人 1866年5月有英國生物學家柯靈烏 Cuthbert Collingwood 來臺 從淡水到基隆 10 16 32約翰 湯姆生於1871年4月來臺 與馬雅各同行從臺南到高雄六龜 拍下了許多原住民平埔族照片 以及到臺南時所拍的熱蘭遮城遺跡 湯姆生於1877年在 皇家地理學會會刊 P R G S 發表臺灣之行的感觸 讚揚六龜里溪的生態 表示當他看到內門的石灰石險坡與山林時 終於明白為何葡萄牙人叫此 美麗之島 10 152 1741881年4月至1882年4月 英國淡水海關稅務司韓威禮 William Hancock 來臺 採集蕨類 韓氏沙欏 韓氏耳蕨 韓氏烏毛蕨以紀念他命名 10 54 77傳教士則有1865年長老教會的馬雅各 James Laidlaw Maxwell 1836 1921 牧師來臺傳教 馬雅各為英國長老教會第一位駐臺灣宣教師 馬雅各在1865年登陸打狗 創設了台灣首座西式醫院 新樓醫院 此時亦有李庥 Hugh Ritchie 1840 1879 甘為霖 William Campbell 巴克禮 Thomas Barclay 1849 1935 英籍牧師來臺傳教 李庥牧師於1867年12月登陸打狗 前往協助馬雅各 李庥在打狗傳教 更曾前往山區及東臺灣傳教 1879年因瘧疾病逝於臺灣 11 甘為霖牧師於1871年來臺傳教 在臺南開設盲人學校 為臺灣第一間盲人學校 並編著 荷蘭統治下的福爾摩沙 廈門音新字典 等書 巴克禮牧師於1875年來臺 1876年在臺灣創辦臺南神學院 以及推動白話字運動 亦即臺語羅馬字拼音 創辦 台灣教會公報 1889年 蘇格蘭人宋忠堅牧師 Duncan Ferguson 1860 1923 來臺 從事傳教 經營教會公報社 12 1885年 英國長老教會在臺南創辦長榮中學 由英籍傳教師及教育家余饒理 George Ede 1854 1904 1883年首度來臺 出任首任校長 余饒理之後 宋忠堅及巴克禮接曾代理校長 日治時期 编辑主条目 臺灣日治時期和1895年台海登船臨檢事件 外部圖片链接 1895年乃木希典與臺南市民代表 出自 臺灣歷史畫帖 1895年 清光緒二十一年 日明治二十八年 清政府因日清戰爭戰敗 與日本政府簽署 馬關條約 將臺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 臺灣當地出現臺灣民主國對抗日軍 10月19日臺灣民主國將領劉永福逃回中國 臺南陷入一片混亂 日軍當時兵臨城下準備展開總攻擊 受到臺南城內混亂影響的本地仕紳拜託英國籍的巴克禮牧師與同為英籍的宋忠堅牧師前往會面日軍 兩位牧師於10月20日在19名護衛的陪同下 攜帶上百位仕紳具名簽署的委託書前往交涉 巴克禮一行人沒有轎夫敢前往日軍軍營的狀況下 只能帶著請願書 徒步出發 為了避免遭誤擊 他與同行者在黑暗中手提燈籠 唱著詩歌 持續走了幾英里 直到舉槍的日軍喝令他們停止 帶回盤查 10月21日清晨 巴克禮一行人抵達日軍駐紮的二層行溪畔 今嘉南藥理大學對面二行社區一帶 會見領軍的日本將領乃木希典 乃木得知眾人來意後 承諾日軍將不流血和平進城 於是巴克禮與隨行的臺灣人做為前導 帶領1000名騎兵和步兵排列成縱隊自小南門入城 臺南市民無一人受害 1897年 日本明治天皇特地授與巴克禮及宋忠堅五等旭日勳章 臺南市民亦頒贈捲軸來表彰他們的貢獻 13 14 15 日治時期 淡水紅毛城仍作為英國領事館 此時期來臺的英國人有出生於蘇格蘭的蘭大衛醫師 Dawei Lan David Landsborough 蘭大衛於1895年 馬關條約 簽訂割臺那年6月畢業於愛丁堡大學 旋即受英國海外傳教會派遣來臺從事醫療與傳教 10月 蘭大衛與梅監霧牧師 Rev Campbell N Moody 廉德烈牧師 Rev A B Nielson 1863 1937 16 離開家鄉 從英國乘船經香港 汕頭 廈門到臺灣 當時在臺南已有許多英國傳教士遭日軍軟禁 蘭大衛等人於12月18日抵臺南安平 1896年蘭大衛離開臺南 前往彰化行醫 17 1912年 大正元年 與來臺從事教育工作的女宣教士連瑪玉姑娘 Miss Marjorie Learner 結婚 1914年 大正三年 其子蘭大弼在臺灣出生 1912年 大正元年 畢業於劍橋大學的英籍牧師萬榮華 Rev Edward Band 1886 1971 出生於伯肯黑德 受英國長老教會之派來臺 萬榮華先到日本學習日語 1914年從日本回臺 任臺南的長老教中學 即長榮中學 校長 萬榮華在校長任內大力推廣足球運動 培養出強大的足球校隊 於1940年11月23日離臺 萬榮華編撰有 Working His Purpose Out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1847 1947 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傳教百年史 及 Barclay of Formosa 台灣的巴克禮 18 此時期臺灣人赴英留學者有板橋林家的林柏壽 倫敦大學經濟學院 及林克恭 劍橋大學 後專攻美術 19 林鼎禮 林爾嘉三子 劍橋大學經濟科 霧峰林家的林攀龍 林獻堂長子 牛津大學哲學 蔡愛禮 蔡愛智三哥 醫學 劉子安 吳開禮 航海 等人 在神學亦有在劍橋大學西敏斯特學院黃彰輝 獲宣教會補助赴英留學 據1941年調查的 臺灣歐美同學會名簿 及有關資料統計 赴英國留學者有19人 含香港7人 在留學歐美者中僅次於美國31人 20 進入昭和時代以後 隨著日本軍閥氣燄高漲 日本政府也出現強占臺灣教會學校的跡象 當時英籍的萬榮華主動聘請日人出任校長 唯隨著日本反英美態度越來越強烈 在臺的西方傳教士也越行困窘 紛紛被迫離開臺灣 1940年 昭和十五年 11月22日 萬榮華離開臺灣 也是最後一位離開臺南的宣教士 18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 對英國宣戰後 在英國的臺灣人陷入窘境 如黃彰輝因此陷入失去行動自由 1941年12月10日 黃彰輝獲信函告知他成為 敵國的外國人 最後在英格蘭長老教會協助之下 才於1942年2月獲得通行許可證 解除其敵國人民行動限制 21 221中華民國時期 1945年迄今 编辑主条目 中華民國與英國關係 今淡水紅毛城 1972年前曾作為英國領事館 中華民國與英國的外交關係可分為兩個時期 代表中國的外交關係及遷台後的外交關係 1950年1月6日 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未建立外交關係 中華民國外交部發表聲明 對英斷絕邦交 撤回駐英大使 22 528 14日 外交部宣布關閉駐英國大使館 但英國於台北淡水設置的領事館 紅毛城 仍然維持其領務及商務功能 並實際上仍具有領事館的功能 23 24 25 同年7月26日 英國外交部官員肯尼斯 楊格 英语 Kenneth Younger 發表書面聲明稱 英國政府在法律上承認中共為中國之合法政府 台灣在法律上迄為日本領土 故無所謂台灣政府 日本投降後當時之中國政府 經其餘盟國之同意 取得台灣之臨時治理權 但仍須俟和約對其地位作最後之決定 26 11月30日 英國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上否決中共代表伍修權等提出之 美國侵略台灣案 27 1958年9月11日 英國外交大臣塞爾文 勞埃表示 美國協防外島乃至使用戰術性核武顯然會有連鎖反應的危險 而中華民國自外島撤軍則可加強其國際地位 28 227 236 2661970年5月8日 新任英國駐淡水領事戴斐 Thomas Duffy 抵達臺灣履任 22 787 為領事館撤館前最後一位正式派駐台灣的英國籍領事館館長 1972年3月13日 英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撤離駐淡水領事館 23 並將其交由澳洲駐中華民國大使館代理 23 1976年 英國成立 英國貿易促進會 Anglo Taiwan Trade Committee 倫敦會本部及台北辦事處 以後者代替1972年撤離的英國駐淡水領事館 其館舍紅毛城於1980年6月30日由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收回 291 29 1987年 英國貿易促進會駐台主任由曾經參與十大建設鐵路電氣化北迴線路段工程的工程師卜英騰 David Pointon 出任 其任內完成了英國駐台機構簽證機能的擴增及英國教育中心的創立 30 1993年 英國貿易促進會台北辦事處與英國教育中心合併為 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 British Trade and Cultural Office BTCO 2015年5月26日起則為了反映該處實質業務內容及其作為英國政府駐外機構的本質 更名為 英國在台辦事處 31 2009年 英國在駐台處長麥瑞禮等方對台英關係的促進下 使該國首開先例 成為首個對台免除短期觀光簽證的西方國家 並致使歐盟諸國 加拿大及美國跟進 32 XI XII 265 2018年7月 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蘇嘉全率團訪問英國國會 並會見上議院議長佛勒男爵 上議院副議長暨首相對台貿易特使福克納 英语 Richard Faulkner Baron Faulkner of Worcester 勛爵 下議院第一副議長霍伊爾爵士 台英國會小組主席伊凡斯 台英國會小組榮譽會長史迪爾 英语 David Steel 勛爵 33 2019年4月 英國衛生暨社會照護部副部長杜爾尼 普萊斯 英语 Jackie Doyle Price 及外交部副部長菲爾德表示 英國將持續支持臺灣有意義參與不以國家為參與要件且可做出具體貢獻的國際組織 相信世界卫生大会 WHA 及世界衛生組織 WHO 技術性會議符合此等要件 英國在台辦事處亦表示 英國政府已向WHO表態支持臺灣以觀察員身分參加本年WHA 英國亦將繼續支持臺灣有意義參與WHA 34 同月15日 歐洲議會友台小組主席和英國 德國 法國等國會友台小組主席聯名致函WHO呼籲邀請台灣出席WHA 35 36 5月21日 英國衛生暨社會照護部副部長布萊克伍德 英语 Nicola Blackwood 在WHA以間接方式表達 全球化導致健康危機蔓延速度加快 將相關政府納入WHO更顯其重要 共享其處理全球健康安全議題寶貴經驗及專業 37 參考文獻 编辑 臺灣省通誌 卷3 政事志 外事篇 臺北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1 06 30 2 0 2 1 林呈蓉 典藏台灣史 五 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 玉山社 2019年6月 ISBN 978 986 294 233 8 賴永祥 臺灣鄭氏與英國的通商關係史 PDF 臺灣文獻 1965年 2017 03 22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0 04 02 096 台灣之開埠 www laijohn com 2019 02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0 17 riotamsui 第十 十一節 台灣開埠與滬尾設關始末 台灣歷史探索之旅 2017 04 29 2019 02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10 中文 臺灣 開拓史料蠟像館 www premier com tw 2019 07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2 16 7 0 7 1 伊能嘉矩著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編譯 臺灣文化志 下卷 新北 大家出版 遠足文化發行 2017年12月 ISBN 978 986 95342 7 7 096 台灣島的母親 雪山探秘 上 我們的島 2019 08 07 鄭景雯 循著湯姆生腳步 走訪近150年前早期台灣 中央通訊社 2020 12 19 2022 10 11 10 0 10 1 10 2 劉克襄 福爾摩沙大旅行 玉山社 2015年10月 ISBN 978 986 294 113 3 113 首仟駐台牧師李庥 www laijohn com 2020 08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1 18 宋忠堅牧師 Rev Duncan Ferguson 1860 1923 2020 08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0 23 中文 臺灣 巴克禮記 乃木軍の台南入城 2020 08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1 18 中文 臺灣 自由時報 日軍和平進城120年 台灣教會公報社找尋巴克禮足跡 自由時報 2015年10月17日 2020年8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2月5日 臺灣史上最大戰爭 達飛聲與巴克禮 為臺灣推開時代交接大門的兩位外國人 故事 StoryStudio 2020 01 07 2020 01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1 14 中文 臺灣 廉德烈牧師 2020 08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5 中文 臺灣 魏喜陽撰 蘭醫生在台灣 2020 08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8 中文 臺灣 18 0 18 1 萬能校長萬榮華 2020 08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28 中文 臺灣 林克恭 1901 1992 視覺素養學習網 2020 02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11 吳文星 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 臺北 五南 2008年5月初版 頁112 113 張瑞雄 台灣人的先覺 黃彰輝 望春風文化 2004年6月 ISBN 957 28085 9 1 22 0 22 1 呂芳上總策畫 朱文原 周美華 葉惠芬 高素蘭 陳曼華 歐素瑛編輯撰稿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大事記 台北 國史館 2012 ISBN 978 986 03 3586 6 23 0 23 1 23 2 台英關係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 07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05 中華民國104年外交年鑑 第二章 對外關係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 07 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 08 30 中華民國88年外交年鑑 附錄五 我國與世界各國關係一覽表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 07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5 21 酆邰 台灣法律地位問題的研究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5 第60頁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正式紀錄 第七十二號 第五三0次會議 紐約發拉星草場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1950 11 30 2015 08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8 24 中文 繁體 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辦公室委託蘭德公司研究著作 謝永湉譯 1985年 一九五八年台灣海峽危機 中華民國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薛化元 戰後臺灣歷史閱覽 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 2010年 ISBN 9789571159102 白富美 推動中英經貿交流貢獻多 英首位駐台代表獲女王表揚 經濟日報 1992 01 13 9 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更名為英國在臺辦事處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5 05 27 2015 05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02 徐慧怡 申佩璜 張銘忠 王樂生 王冠雄 河凡植 洪德欽 陳在方 王震宇 劉大年 黃兆揚 麥瑞禮 羅至美 李俊毅 陳彥豪 外交與國際談判的藝術與智慧 五南出版 2020 ISBN 9789865221041 曾詩婷 國會外交 蘇嘉全率團訪歐洲 英國上議院議長親自會晤 風傳媒 2018年7月29日 2019年7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4日 新唐人亞太台 美英加歐公開挺台參與WHO 台籲世衛速邀請 新唐人電視台 2019年4月13日 2020年9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2日 中央社 跨國串連 歐洲5友台小組主席挺台出席WHA 中央社 2019年4月16日 2019年7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6日 公眾外交協調會 歐洲議會首度串連英 法 德三國國會友臺小組主席聯名致函世界衛生組織幹事長 呼籲促成臺灣出席第72屆世衛大會 外交部對此表達歡迎及誠摯感謝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年4月16日 2019年7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11日 中央社 WHA開幕首日 美德英發言挺台 聯合新聞網 2019年5月21日 2019年7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20日 參見 编辑臺灣對外關係史 甲午战争外部連結 编辑台英關係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駐英國台北代表處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臺灣與英國關係史 amp oldid 7523212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