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氣候變化緩解

氣候變化緩解(英語: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是為限制氣候變化,而透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是從大氣層中去除這些氣體(參見碳匯)而採取的行動。[1]:2239近期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主要是由燃燒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所引起。減緩的做法透過轉換英语Energy transition使用可持續能源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來達到減排的目的。此外,還可透過擴大森林面積、復育濕地和利用其他自然及技術的途徑來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些過程統稱為碳截存[2]:12[3]

幾個氣候變化緩解行動面向,由左上順時針移動:可持續能源-太陽能風能發電(英國)、電氣化大眾運輸法國)、植物性飲食一例及林地復育以捕獲及封存二氧化碳(海地

在一系列的選項之中,太陽能風能具有最高的氣候變化緩解潛力和最低的成本。[4]太陽能和風能的可用變率(間歇性)可透過儲能和改進的輸電網路(包括超級電網、需求管理和可再生能源多樣化)來解決。 [5]:1直接使用化石燃料的設備(例如車輛和取暖設備)的排放量可透過電氣化來達到降低的目的。改用熱泵電動載具可提高能源效率。如果工業過程無法避免產生二氧化碳,可採碳捕集與封存(CCS)措施以降低淨排放量。[6]

農業溫室氣體排放英语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e包括甲烷一氧化二氮。可透過減少食物浪費、轉向植物性飲食、保護生態系統和改進耕作方式來降低排放。[7]:XXV

氣候變化緩解政策包括:通過碳稅碳交易進行碳定價、放寬對可再生能源部署的監管、減少化石燃料補貼英语Fossil fuel susidies由化石燃料撤資英语Fossil fuel divestment,以及對可持續能源提供補貼。[8]根據報導,依目前的政策,預計全球平均溫度在2100年將升高2.7°C。[9]這種變暖明顯高於2015年《巴黎協定》將全球變暖的升溫限制在低於2°C(最好是1.5°C)的目標。[10][11]將全球升溫限制在2°C,其產生的經濟效益有可能會高於經濟成本。[12]

定義和範圍 编辑

減緩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是為維持生態系統以保住人類文明,而必須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13](p. 1–64)因此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將”緩解”定義為“減少排放或增加溫室氣體截存而進行的人為干預”。[1]:2239

一些出版物將太陽輻射管理英语Solar geoengineering(SRM)描述為一種緩解氣候變化的科技。[14]SRM與溫室氣體緩解無關,[15]而是把地球接收太陽輻射的方式作改變來發揮作用。[16]:14–56此類的例子包括將到達地表的陽光量減少、增加低層大氣層中雲層的反射率,和讓大氣層高層的雲層變薄以減少吸熱,以及改變地表反照率[17]IPCC將SRM的做法描述是種“降低氣候風險的策略”或“補充選項”,而非氣候緩解的選項。[16]:14–56對於已知的各種緩解措施,需同時採用,因為並無單一途徑有能力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或2°C。[18]:109這些措施包含以下幾類:

  1. 可持續能源和永續交通系統
  2. 節約能源(包括有效率能源使用英语efficient energy use
  3. 在農業生產和工業過程:採永續農業綠色產業政策英语Green industrial policy的做法
  4. 強化碳匯作用:以移除二氧化碳英语Carbon dioxide removal(CDR,也包括碳截存)

移除二氧化碳 (CDR) 被定義為“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並將其持久儲存在地質、陸地或海洋儲藏庫,或是產品之中的人為活動。CDR包括現有和潛在的,經由人類增強的生物或地球化學的儲存方式,以及直接在空氣中捕獲及儲存的二氧化碳 (DACCS),但不包括非直接由人類活動引起的自然二氧化碳吸收。”[1]

此領域中的用語仍在不斷演進。如果所做的規模是全球性的,有時在科學文獻中會使用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或是氣候工程(climate engineering)來指進行CDR或是SRM的工作。[13]:6–11但IPCC報告中不再採用地球工程或是氣候工程的表達方式。[1]

排放趨勢與緩解承諾 编辑

 
2020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按區域及人均)可變寬度柱型圖
 
已開發國家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高於開發中國家,排放量與各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呈現大致等比率的結果。[19]

人為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把溫室效應加強,進而加劇氣候變化。排放的大多數是燃燒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氣)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人為排放導致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英语Carbon dioxide in Earth's atmosphere工業化前水平增加約50%。2010年代的排放量平均為每年560億噸,比以往任何時期均高。[20]在2016年,由使用能源(用於發電、供熱和交通運輸)產生的溫室氣體佔總排放量的73.2%,直接工業過程佔5.2%,垃圾和污水佔3.2%,農業、林業和土地利用佔18.4%。[3]

火力發電和交通運輸是主要排放源:最大的單一來源是燃煤發電廠,佔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0%。[21]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變化也會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人為導致甲烷排放英语Methane emissions的最大來源是農業,以及化石燃料產業的氣體排放英语gas venting洩漏排放英语Fugitive emissions。最大的農業甲烷來源是家畜。農地土壤會排放一氧化二氮,部分原因是使用化學肥料的緣故。[22]由於多國批准《基加利修正案英语Kigali Amendment》(附加於《蒙特婁議定書》),因此冷媒中的氟化氣體英语fluorinated gases問題已透過政治方式解決。[23]

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中的主要成分,而甲烷排放具有幾乎相同的短期影響。[24]一氧化二氮和氟化氣體(F-Gases) 造成的影響較小。牲畜及其糞便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5.8%,[3]但取決於用於計算相應氣體的全球暖化潛勢 (GWP) 的時間範圍(短期或長期)。 [25][26]

溫室氣體排放量以二氧化碳當量作衡量,由其全球暖化潛勢 (GWP) 決定,而所謂潛勢又由氣體在大氣中的壽命而定。廣泛使用的數種碳核算法英语Carbon accounting將甲烷、一氧化二氮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容量轉換為二氧化碳當量。估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海洋和陸地吸收這些氣體的能力。如甲烷、氫氟碳化合物 (HFCs)、對流層臭氧黑碳在內的短期氣候污染物 (SLCP) 在大氣中的存留時間從幾天到15年不等,而二氧化碳能在大氣中存留數千年。[27]

有越來越多地球觀測衛星被用於定位和測量溫室氣體排放及森林砍伐。而早期的科學家主要是依賴特定公式,以及政府自行報告的數據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量估算。[28][29]

所需減排 编辑

 
根據各國對於氣候變化的政策及承諾(2021年)在不同假設下製作的氣候變化情景圖。

聯合國環境署在2022年發布的年度“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指出:“要能走上將全球增溫限制在1.5°C之路,全球的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把8年前訂立的政策中預定達成的排放量再降低45%,而且要在2030年後仍繼續快速下降,以免把有限的剩餘大氣碳預算英语Carbon budget耗盡。[7]:xvi這份報告還評論說,世界應該關注“涵蓋廣泛的整體經濟轉型”,而非專注於逐步增量式變化。[7]:xvi

IPCC於2022年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英语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警告溫室氣體排放最遲必須在2025年前達到峰值,在2030年之前下降43%,才有可能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C (2.7°F)以內。 [30][31]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瑞斯強調為此目標,“主要排放國必須從今年開始大幅減排”。[32]

承諾 编辑

於2009年成立的研究機構氣候行動追蹤英语Climate Action Tracker針對2021年11月9日的情況描述為:根據現行擬定的政策,全球氣溫到本世紀末將上升2.7°C,而根據國家實際的做法,則將上升2.9°C。如果僅履行在2030年達成的承諾,溫度將上升2.4°C,如果長期目標也能實現,溫度將上升2.1°C。如果所有宣布的目標都完全能實現,全球氣溫上升的峰值將是1.9°C,升溫將在2100年下降到1.8°C。[33]所有氣候承諾的信息都會發送到全球氣候行動門戶網站英语Global Climate Action (portal)(此網站依據《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設立)。科學界正在檢查承諾的達成情況。[34]

雖然為2020年所設的大多數目標均未得到明確和詳細的評估,或是媒體的報導,但肯定的是各國未能實現其中多數,甚或是所有目標。 [35][36]

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即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簡稱:COP26)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後,運行氣候行動追蹤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85%的國家中,只有4個政體(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6%)- 歐盟英國智利哥斯達黎加 - 已發布詳細的官方政策計劃,描述實現2030年緩解目標的步驟和進行方式。[37]

美國歐盟於2021年發起全球甲烷減排承諾,要在2030年之前將排放量減少30%。阿根廷印尼義大利墨西哥加入這項倡議,“加納伊拉克表示有興趣加入,根據一份白宮的會議摘要,這6國恰好都名列全球前15個甲烷排放國之內。”[38][39]以色列也加入此倡議。[40]

低碳能源 编辑

 
雖然全球努力生產可再生能源,但目前煤炭、石油及天然氣仍是人類耗用能源的大宗。[41]

能源系統英语Energy system(包括能源的輸送和使用),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42]:6-6能源部門需要快速和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以控制全球變暖程度不超過2°C。[42]:6-3IPCC建議的措施有:“減少消耗化石燃料,增加低碳和零碳能源的產量,以及增加電力和替代能源載體的使用”。[42]:6-3

幾乎所有的情景和策略都預計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會大幅增加,並結合提高能源效率措施。[43]:xxiii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必須從2015年的0.25%年增長率加速6倍(到1.5%),而將全球變暖程度控制在2°C以下。[44]

 
在可再生能源中,尤其是太陽能光伏系統發電以及風能發電正逐步擴大其供電量的佔比。[45]

可再生能源所具的競爭力是達成快速部署的關鍵。 在2020年,陸上風能和太陽能光電是許多地區新增最便宜且大容量電力的來源。[46]可再生能源目前有較高的儲存成本,但不可再生能源卻具有更高的清理成本。[47]設定碳定價可把可再生能源的競爭力提升。[48]

太陽能和風能 编辑

 
安達索爾太陽能電站(額定容量150兆瓦)是歐洲第一個商業化的拋物線槽型英语parabolic trough太陽能熱電站,位於西班牙安達魯西亞省,採用熔鹽罐儲存太陽能(熱能),於陽光停止照射後仍可持續發電達7.5小時。[49]

風能和太陽能可用其具有競爭力的生產成本,而成為大量低碳能源的來源。[50]IPCC估計這兩種減緩方案在2030年之前具有最高的低成本減排潛力。[4]:43

太陽能光電 (PV) 已成為世界許多地區最便宜的發電方式。[51]從1990年代起,光電一直以接近指數型的方式增長,大約每3年即增加1倍。[52][53]另一種技術是聚光太陽能熱發電 (CSP),使用反光鏡或是透鏡將大面積的陽光熱量聚集到接收器上。CSP可將熱能儲存幾個小時,於晚間繼續提供。 在2010年至2019年間,全球太陽能熱水器裝置數量已增加一倍。[54]

 
位於美國俄勒岡州謝菲德平原風電廠,此電廠的額定發電容量為845兆瓦。

在地球南北半球中緯度較高的地區具有最高的風力發電潛力。 [55]海上風力發電場成本更高,但單位裝置容量可提供更多電力,而且波動更小。[56]在大部分地區,冬季光電的輸出較低時,風力發電量卻會較高,基於此原因,風能和太陽能兩者結合可讓供電能更為平衡。 [57]

其他可再生能源 编辑

 
位於中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額定水力發電容量為22,500兆瓦,排名世界第一)。

其他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有水力生物能源地熱能

  • 水力發電是透過水的移位而產生的電力,在巴西挪威和中國等國家的能源中有重要的作用。[58]但此種產生電力的方法存在地理限制,以及環境問題。[59]在某些沿海地區可利用潮汐能來發電。。
  • 生物能源可供發電、供熱和交通運輸之用。生物能源中,特別是沼氣,可提供調度用發電英语dispatchable generation[60]燃燒植物性生物質作為能源會釋放二氧化碳,回過頭來,這些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這類燃料的生產、運輸和加工方式對其整個生命週期中排放有重大影響。[61]目前已有可再生生物燃料用於航空領域。[62]
  • 地熱能可用來生產電力。目前有26個國家/地區利用地熱能來發電,[63][64]而有70個國家/地區使用地熱能供暖。[65]

整合變動性可再生能源 编辑

風能和太陽能發電並不能與實際電力需求同步。[66][67]為從風能和太陽能等變動性可再生能源英语Variable renewable energy得到穩定的電力,得讓電力系統具有靈活性。[68]大多數電網都是由非間歇性能源發電所建構,例如燃煤發電廠。 [69]當有越來越多的太陽能和風能發電併入電網,就必須進行變革,以確保電力的供應與需求能匹配。 [70]

要讓電力系統能更為靈活,有多種方法可達到目的。在許多地方,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就每日以及季節性上有互補的功能:太陽能發電量在夜間和冬季會較低,但風力發電量會較高。[70]透過高壓直流輸電方式把電力輸送到不同的地理區域可進一步將此類變動性消除。[71]而透過能源需求管理英语Energy demand managemeng智慧電網跟隨電力需求而移動,與變動性能源生產高峰時間相匹配。 [70]電轉X英语Power-to-X(將剩餘的電能以不同的方式儲存)可提供更多的靈活性,把剩餘電力改用到電熱系統和電動汽車也是其中的解決方案。[72]為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建設過剩產能將有助於確保,即使在惡劣天氣時也能產生足夠的電力。在最佳的天氣狀況時,如果多餘的電力無法儲存時,則會發生必須減少發電的情況。[73]

 
電池儲存電能設施。

建立儲能設施有助於克服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弱點。[74]最常用到的蓄能做法是抽蓄發電,此方式需要位於落差大且易於調度水的地點。[74]利用電池儲能也有廣泛的部署,[75]但通常僅作短期儲存之用。[76]目前由於電池的高成本和低能量密度,尚無法應對季節性變化所需的大型儲能用途。[77]而某些地方已建有可維持數個月的抽蓄發電能力。[78]

核能 编辑

核能可用來發電,補充可再生能源的不足。[79]而在另一方面,環境和安全風險可能會超過收益。[80][81][82]

目前建造核子反應爐需要大約10年的時間,超過擴大風能和太陽能部署所需的時間,[83]:335並存在信用風險[84]然而中國認為其成本會便宜許多,因此在大量建設此類發電廠。[84] 截至2019年 (2019-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截至2019年,延長核電廠壽命的成本較其他發電技術(包括新的太陽能和風能項目)具有較高的競爭力。 [85]

天然氣取代煤炭 编辑

本節摘自永續能源#Fossil fuel switching and mitigation。

從採用煤炭作為能源轉而改用天然氣,在可持續性方面具有優勢。對於生產每一給定能源單位,天然氣的能源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量英语Life-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energy sources大約是風能或核能排放量的40倍,但遠低於煤炭的。當用天然氣發電時,所產生的排放量約為煤炭排放量的一半,當用於供熱時,天然氣產生的排放量約為煤炭排放量的三分之二。在開採天然氣和運輸過程中,降低甲烷洩漏可進一步降低其對氣候的影響。 [86]天然氣產生的空氣污染較煤炭的為少。[87]

從煤炭轉用天然氣可在短期內減少排放,而有助於減緩氣候變化。但從長遠來看,天然氣無法提供實現碳中和的途徑。發展天然氣基礎設施存在碳鎖定英语Carbon lock-in擱淺資產的風險,新的天然氣基礎設施需承擔數十年的碳排放作用,或是在盈利之前就必須拆除。[88][89]

降低需求 编辑

降低對會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的產品和服務需求有三種不同的方法。首先是透過行為和文化的改變,例如改變飲食的內容,其次是改善基礎設施(例如建立良好的大眾交通網絡),最後是改變終端技術(例如有良好隔熱的房屋比隔熱較差的會導致較少的排放)。[90](p. 119)

那些能減少對產品或服務需求的緩解方案可幫助人們做出減少碳足跡的個人選擇,(例如在選擇交通工具或食物時)。[91]:5-3這表示此類緩解方案有許多社會面上可減少需求的功能(也稱為需求方緩解行動)。例如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往往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會產生更多溫室氣體排放。通過減少這類人的排放和推行綠色政策,他們可成為“低碳生活方式的榜樣”。[91]:5-4但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到消費者的心理變量,例如認識風險感知英语Risk perception。政府政策會產生支持或是阻礙需求緩解方案的作用。例如公共政策可促進循環經濟概念以支持緩解氣候變化。[91]:5–6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共享經濟有關聯。

關於經濟增長與排放之間的相關性存在爭論。經濟增長似乎不再必然會有更高的排放量。 [92] [93]

節能與增效 编辑

全球在2018年對一次能源的需求超過161,000TWh(10億瓦時),[94]包括電力、交通運輸和供暖,也包括其中發生的任何損失。在交通運輸和電力生產中,使用化石燃料的效率較低(低於50%)。由於發電廠和汽車發動機中的許多熱量被浪費掉,實際消耗的能源量為116,000TWh,明顯較需求為低。[95]

所謂節能是使用更少的能源服務而達到減少能源消耗英语Consumption of energy的目的。為達到目的,可透過更有效的使用(使用更少的能源而達到相同的結果)或減少使用服務數量(例如減少駕車)來實現。節能位於可持續性能源階層英语energy hierachy結構的頂端。 [96]可通過減少浪費和損失、技術升級以提高效率,以及改進運作和維護來達到節能的目的。

有效使用能源,有時就簡稱為能源效率,是在提供產品和服務過程中,降低所需能源量的做法。提高建築物能源效率(“綠色建築”),全球到2050年的工業製程和交通運輸的能源效率可將能源需求降低達3分之1,均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97]例如進行建築隔熱後,使用更少的加熱和冷卻能源即可實現和保持熱舒適性。要提高能源效率,通常是採用更高效的技術或生產過程,[98]或是採用減少能源損失的做法來實現。

改變生活方式 编辑

 
佔全球人口1%的最富有者,其溫室氣體排放量是佔全球人口50%最貧窮者整體排放的兩倍以上。 [99]

應對氣候變化的個人行動包括許多個人選擇,例如飲食、旅行、家庭能源耗用、商品和服務的消費以及家庭規模。希望減少碳足跡的人(尤其是在高收入經濟體內,又過著高消費生活方式的人)可採取“具有重大影響”行動,例如避免成為飛行常客、避免使用以汽油作燃料的汽車、攝取主要為植物性飲食、少生子女、[100][101]延長衣服和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102]以及使用電力烹飪及取暖。[103][104]但對於收入較低的人來說,做出這些改變會更加困難,因為他們通常無法負擔電動汽車等的成本。過度消費對於氣候變化的影響英语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遠大於人口增長。[105]過度消費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甚為巨大,全球富人中排名在前10%的,其生活方式的排放量即約佔全球總排放量的一半。[106][107]

改變飲食 编辑

避免食用肉類和奶製品被稱為個人可減少對環境影響的“最重要行動”。 [108]到2050年,如廣泛採用素食可將與食物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63%。[109]中國在2016年推出新膳食指南,目的為到2030年將肉類消耗量減少50%,因此每年可減少1吉噸(Gt,10億噸) 的溫室氣體排放。[110]總體而言,由消費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由食品產生的佔比最高,佔所有碳足跡近20%。近15%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歸因於畜牧業[104]

改而攝取植物性飲食會有助於緩解氣候變化。[111]特別是減少肉類消費有助於減少甲烷排放。[112]如果高收入國家轉向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可把大量用於畜牧業的土地恢復到自然狀態,因此有可能在本世紀末把1,000億噸二氧化碳封存。[113][114]

家庭規模 编辑

 
全球人口數目自1950年起已經增加兩倍。[115]

人口增長導致大多數地區,特別是非洲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42]:6–11然而經濟增長對於氣候的影響大於人口增長。[91]:6–622由於個人收入增加,改變消費和飲食模式,再加上人口增長,而對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形成壓力,會導致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和更少的碳封存。[116]:117學者指出,“採取人道方式以減緩人口增長的政策可成為多方面氣候應對行動中的一部分,與終止化石燃料使用和激勵可持續消費一併進行。”[117]“女性教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進步,特別是自願性計劃生育,在減少世界人口增長方面可提供巨大貢獻”已是多數人具備的知識。[91]:5–35

保護和強化碳匯 编辑

 
全球約58%的二氧化碳排放被不同的碳匯所吸收,包括植物、土壤以及海洋(參見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Budget)。
 
png格式世界地圖,以不同顏色顯示各國土地受到保護的程度,顏色越淺表示受保護的土地越多。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中提出一項重要的緩解措施,即“保護和加強碳匯”。 [4]所指的是為地球的天然碳匯做管理,以保持或提高它們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並持久儲存的能力(稱為碳截存)。在減緩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這種”匯(sink)”被定義為“從大氣中去除溫室氣體、氣膠或溫室氣體前體的任何過程、活動或是機制”。[1]:2249全球兩個最重要的碳匯是植被以及海洋[118]

為增強生態系統的碳截存能力,農業和林業需要進行變革,[119]例如防止森林砍伐和經由林地復育以恢復自然生態系統。[120]:266將全球變暖程度限制在1.5°C的情景,通常預示在21世紀須大規模使用去除二氧化碳的措施。[121]:1068[122]:17雖然人們擔心過度依賴這些技術和其對環境的影響。[122]:17[123]:34但生態系統復育後,其減少轉化的減緩潛力是在2030年之前可產生最大減排量的工具之一。[4]:43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中把在陸地實施的緩解方案稱為“AFOLU緩解選項”。AFOLU為“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的英文首字母縮寫[4]:37報告將圍繞森林和生態系統相關活動的經濟緩解潛力描述為:“對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沿海濕地、沼澤疏林草原草地生態系統)的保護、改善和復育”。資料顯示減少熱帶地區的森林砍伐的緩解潛力很大。這些活動的經濟潛力估計可達每年降低4.2至7.4吉噸二氧化碳當量。[4]:37

森林 编辑

保育 编辑

 
有人爭論說,把原住民土地權利英语Indigenous land rights返還予原住民,更能有效保護森林。

由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於2007年為英國政府撰寫關於氣候變化經濟學英语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的報告(《斯特恩報告》),指出遏制森林砍伐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一種極具成本效益的方式”。[124]全球大約95%的森林砍伐發生在熱帶地區,主要是開闢土地供農牧業使用。[125]森林保護戰略中有一項,是將土地權利從公共領域轉移給當地原住民[126]以往土地特許權通常會流向勢力龐大的礦業公司,[126]而這些公司所採的策略會排除,甚至將當地居民驅離(此做法稱為“堡壘保護英语Fortress conservation”),結果是當地居民為求生存而接踵為礦業公司工作,最終導致更多的土地遭到開發。 [127]

保護森林(Proforetation,即保護保護既有的自然森林)會促進森林充分發揮其生態潛力。[128]這是一種緩解策略,因為在廢棄農田中再生的次生林,其中生物多樣性會較原始森林為低,而原始森林儲存的碳比這類次生林多出60%。[129]保護森林的策略包括再度野化英语Rewilding (conservation biology)和建立生態廊道[130][131]

植樹造林和林地復育 编辑

植樹造林(Afforestation)是在以前沒有樹木覆蓋的地方種植樹木。依據氣候變化情景估計,建立佔地達4,000百萬公頃(Mha,即6,300 x 6,300公里)的新種植園,到2100年的碳儲存能力會超過900吉噸(等於2,300吉噸二氧化碳)。[132]但這類設想並不被認為是可行的積極減排替代方案,[133]因為所需種植園面積過於龐大,會把大多數自然生態系統排除,或是減少糧食生產。[134]植樹造林的其中一例是種兆棵樹運動英语Trillion Tree Campaign[135][136]

 
讓業經砍伐過的森林,其殘存樹根及樹幹重新生長,會比重新植林更能有效吸收及儲存二氧化碳。但此種做法因原住民無土地權利,而難以實施。[137][138]

林地復育(Reforestation)是對既有,已被砍伐殆盡的森林或最近曾有森林存在的地方進行重新種植。林地復育每年至少可儲存1吉噸的二氧化碳,估計成本為5-15美元/噸二氧化碳。[139]將全世界所有退化的森林恢復,可捕獲大約205吉噸碳(750吉噸二氧化碳)。[140]集約農業城市化進程加快,廢棄農田的數量也會增加。據估計,每砍伐1英畝原始森林,就有超過50英畝的新次生林生長。[129][141]在一些國家,促進廢棄農田重新植樹可抵消這些國家好幾年的排放量。 [142]

種植新樹將會是一項昂貴且有風險的投資,例如,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薩赫爾地區的新種樹木,大約有80%會在兩年內枯死。[137]林地復育比植樹造林(重新造林)具有更高的碳儲存潛力,預計為紅樹林做復育之後的40年內,每公頃可提供高出60%的碳儲存。通過在可用的紅樹林地區做林地復育,可讓位於河口和沿海濕地生態系統的二氧化碳吸收量每年增加4.3-5.1%。[143]協助本土物種自然生長的成本會更低,而且它們更有存活的機會,即使是長期遭受砍伐的森林仍然有由活根和樹樁組成的“地下森林”存在。其間當地人可能會做修剪(園藝)英语pruning萌生以加速樹木生長,這樣做也能產出木質燃料(另外產生木質燃料的主要來源則是森林砍伐)。這種被稱為農民自然再生做法英语farmer-managed natural regeneration已有數百年曆史,但實施的最大障礙是國家擁有這些林地,經常將木材權出售給企業,導致樹木幼苗被當作障礙物而被連根拔起。為當地人提供法律援助,[144][145]還有在馬利尼日等地對財產法做修改後,產生所謂的非洲最大積極環境變革,從太空中可以看到尼日和奈及利亞兩國間的邊界地帶,奈及利亞這一邊的土地更為貧瘠,原因是那兒的法律並未修改。[137][138]

土壤 编辑

有許多增加土壤碳含量的措施,[146]而讓情況變得複雜[147]且難以測量和解釋。[148]

在全球保護健康的土壤和恢復土壤碳海綿英语soil carbon sponge作用,每年可從大氣中去除76億噸二氧化碳,超過美國一年排放量。[149][150]樹木在生長時會吸收二氧化碳,並透過根部滲出液英语Plant root exudates釋放更多的碳進入土壤。樹木有助於構建土壤碳海綿。木材燃燒時,所含的碳會立即以二氧化碳形式釋放出來。如果讓死樹維持原狀,只有部分碳會隨分解作用而進入大氣。[149]

加強土壤截碳的方法包括不犁田耕作英语No-till farming秸稈覆蓋英语mulching和作物輪作有機農業會比傳統農業更廣泛用到這類做法。[151][152]由於目前美國的農田中僅有5%採不犁田耕作和秸稈覆蓋的做法,如改變後將會有巨大的截碳潛力。[153][154]


農作會耗盡土壤中的碳,讓土壤失去支撐生命的能力。但保護性耕作英语conservation farming可保護土壤中的碳,並隨時間演進而將破壞修復。[155]種植覆土作物的耕作方式已被公認為是種氣候智能型農業。 [156]在歐洲,對土壤的最佳管理做法被形容是增加土壤中的有機碳:耕地轉變為草地、加入秸稈、減少犁田、加入秸稈與減少犁田兩項結合、草與作物輪作系統以及種植覆土作物。 [157]

再生農業英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包括保護性犁田、多樣性、輪作和種植覆土作物,最大限度減少實際干擾並支持土壤截碳。[158][159]此做法可改善土壤狀況,最終可提高農作產量。[160]

另一種緩解選項是生產生物碳,即生物質熱裂解後剩餘的固體,並將其儲存在土壤中。在生產過程中,生物質中有一半的碳被釋放 - 釋放到大氣中或透過碳捕集與封存(CCS)技術捕獲 - 而另一半的大部分將留存為穩定的生物碳。[161]生物碳可在土壤中留存數千年。[162]生物碳可提高酸性土壤的肥力,增加農業生產力。在生產生物碳的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可作為生物能源來利用。[161]

濕地 编辑

 
左圖 - 未受底拖網捕撈破壞的海底,右圖 - 已受底拖網捕撈破壞的海底。這種捕撈法會把海底自然的碳匯大肆破壞。

濕地復育是項重要的緩解措施,在有限面積的土地上具有中等到較大的緩解潛力,但在大面積的復育上則會有財務上的問題 - 由復育產生的好處(如改善水質及改進生物多樣性)可能無法抵銷因損失大片土地而產生的經濟成本,另外就是需要長期監測才能確定復育所能達到的效果。[163]:51濕地在氣候變化方面有兩個重要作用 - 它可封存碳,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體植物材料,也可儲存和調節水。[164][165]全球濕地每年約可儲存約4,500萬噸的碳。[166]

有些濕地是重大的甲烷排放來源,[167]有些還會排放一氧化二氮。[168][169]全球泥炭地僅佔陸表的3%,[170]但儲存高達550吉噸的碳,佔所有土壤碳的42%,超過所有其他植被中(包括世界森林在內)儲存的碳。 [171]對泥炭地的威脅包括將其排水後改為農業用地和在當地伐木,那些樹木有助於保持和固定泥炭地。[172][173]此外,泥炭通常被掘出作為堆肥。[174]把退化泥炭地復育的做法有將排水渠道阻絕,設置保護區,讓自然植被將其覆蓋。[130][175]

紅樹林、鹽沼海草在海洋植被棲息地中佔有大部分,其中僅含有相當於陸地植物生物質的0.05%,但儲存碳的速度比熱帶森林快40倍。 [130]底拖網捕撈英语Bottom trawling、沿海開發的疏浚和化肥徑流會破壞沿海生境。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兩個世紀中,全球有85%的牡蠣礁英语Oyster reef已遭移除。牡蠣礁有清潔水域並讓其他物種繁衍生息,而增加當地生物量的作用。此外,牡蠣礁有降低颶風波浪的力量和減少海平面上升造成的侵蝕作用,可減輕氣候變化的影響。[176]恢復沿海濕地被認為比恢復內陸濕地更具成本效益。 [177]

深海 编辑

深海選項側重於可儲存在海洋儲藏地的碳,做法包括有海洋肥化英语ocean fertilization,、升高海洋鹼度或增強風化英语Enhanced weathering[178]:12–36目前對海洋緩解方案潛力的評估是在2022年所做,且僅有“有限的部署”,但“在未來會具有中等到大規模的緩解潛力”。[178]:12–4總體而言,“基於海洋的緩解選項具有每年去除1–100吉噸二氧化碳的綜合潛力”。[90]:TS-94所需成本在40-500美元/噸二氧化碳之間。這些選項中的大多數還有助於降低海洋酸化(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而引起海水pH值下降的現象)。[179]

所謂藍碳管理,是另一種基於海洋的生物二氧化碳清除方式,同時涉及基於陸地和基於海洋的做法。[178]:12–51 [180]:764此名詞通常指的是潮汐沼澤英语Tidal marsh、紅樹林和海草可發揮的碳截存作用。[1]:2220其中一些做法也可在深海區域進行,絕大多數海洋碳都聚集在那兒。前述生態系統有助於減緩氣候變化,也有助於進行基於生態系統的調適英语ecosystem-based adaptation。反過來,當藍碳生態系統退化或消失時,會將截存的碳釋回大氣中。[1]:2220人們對開發藍碳潛力的興趣日益增強。[181]在某些情況下,這些生態系統單位面積吸收的碳被發現會遠多於陸地森林。但藍碳作為一種去除二氧化碳溶液的長期有效性仍存有爭議。[182][181][183]

增強風化 编辑

透過增強風化作用,每年可以去除2–4吉噸的二氧化碳。這種做法把含矽酸鹽(如玄武岩等岩石)精細研磨後再散佈到海洋表面,來加速自然風化(加速岩石、水和空氣之間的化學反應)。如此做可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將其永久封存在固體碳酸鹽礦物或海洋鹼度英语Alkalinity之中。[184]所需成本估算為50-200美元/噸二氧化碳之間。[90]:TS-94

其他捕獲和儲存二氧化碳的方法 编辑

 
圖示,針對一大型燃燒天然氣的點源二氧化碳排放,陸地的以及地質的截存過程。

除利用在陸地上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除去的傳統方法外,也有其他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及降低現有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技術被開發。CCS是種緩解氣候變化的方法,在大型點源(例如水泥廠或燃燒生物質的發電廠)將二氧化碳捕獲,然後將其安全儲封存,而非讓其釋放進入大氣。 IPCC估計,如果沒有CCS,阻止全球變暖的成本將會翻倍。[185]

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BECCS) 把CCS的潛力加以擴充,其目的在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在此過程中,先培養生物質來產生生物能源,生物質生長時可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生物質經燃燒、發酵或熱裂解而轉為為電力、熱或是生物燃料等,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是生物碳,前者被捕獲並儲存在地下,後者則施用於土地上。這種過程可有效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移除。[186]BECCS因此被認為是種負排放技術 (NET)。 [187]

BECCS具有的潛在負排放能力在2018年被估計為每年可達0-22吉噸。[188]截至2022年,估計BECCS一年約已捕獲200萬噸二氧化碳。[189]若要廣泛部署BECCS,會受到生物質成本和其可用性的限制。[190][191]:10在電腦建模預測中(例如與IPCC相關的綜合評估模型英语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IAM)),BECCS是種實現2050年以後氣候目標的重要方法,但由於其具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風險,許多科學家對其抱持有甚高的懷疑。[192]

直接空氣捕獲(DAC)是種直接從環境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的過程(相對於在點源污染處捕獲),然後加以濃縮,再封存或是利用,或生產碳中性燃料英语Carbon-neutral fuel電轉氣[193]DAC是種耗費能源的做法,仍須透過大型測試以將技術改進,並降低成本。[194]

各區塊的緩解措施 编辑

 
把工業部門的直接以及間接排放列入考慮,這個產業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

建築物 编辑

建築物區塊佔全球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3%。[18]:141大約有一半的能源用於空間調溫和把水加熱。[195]建築物中的隔熱設施可顯著降低一次能源的需求。熱泵是種智能式設備,可參與需量反應,有利於變動式(或稱間歇式)可再生資源整合到電網中。[196]太陽能熱水器直接利用太陽熱能。人們自助的做法包括在家庭需求改變時搬到較小的住處、混合使用空間和共同使用設備。[90]:71在建新建物時可使用被動式太陽能建築設計英语passive solar building design低耗能建築英语low-energy building零碳建築新技術。此外,在城市的開發,利用顏色更淺、反光性更強的材料,以建造出更節能的建築。

 
空氣源熱泵英语air source heat pump的室外機。

現代熱泵所耗用的電力通常僅為傳統電器設備的3分之1到5分之1,具體取決於性能係數和外部溫度。[197]

製冷空氣調節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全球的10%,這些排放量是由於使用化石燃料和氟化氣體所造成。替代性冷卻系統,例如無動力製冷建築設計和裝置被動式日間輻射冷卻英语Passive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外牆,可減少空調的使用。在炎熱和乾旱氣候的郊區和城市可透過被動式日間輻射冷卻,可顯著降低冷卻能源消耗。 [198]

由於較貧窮國家的氣溫升高,加上冷卻設備可用性增加,預計用於冷卻的能源將會顯著上升。全球生活在最熱地區的28億人中,目前只有8%的人擁有空調,而美國和日本的此一比例為90%。[199]把能源效率提高,加上擺脫舊式,有超級污染效果的冷媒,世界在未來40年內可避免排放累積達210–460吉噸的二氧化碳。[200]製冷區塊轉向可再生能源有兩個優勢:太陽能在中午產生的高峰發電量與製冷所需的負荷相對應。此外,電網負載管理中在製冷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交通運輸 编辑

 
電動汽車的銷售趨勢圖。[201]

交通運輸的排放佔全球排放量的15%。[202]增加大眾運輸、低碳貨運和使用自行車是此區塊脫碳中很重要的做法。[203][204]

電動載具環保鐵路設計英语Environmental design in rail transportation可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在大多數情況下,電氣化火車比航空運輸和道路運輸更有效率。[205]其他提高效率的方法還有改善大眾運輸、智能移動、共享汽車混合動力車輛。可把乘用車的化石燃料耗用包括在排放交易機制內。[206]

 
電池動力巴士英语Battery electric bus加拿大蒙特婁)。

世界銀行支持低收入國家購買電動巴士,雖然其價格高於柴油動力巴士,但可通過降低運作成本和降低城市空氣污染的好處將其抵消。[207]

到2050年,預計道路上有4分之1到4分之3的汽車將是電動汽車。[208]目前電動汽車的電池有過重的問題,長途重型貨運卡車或可改用液態氫氣作為解決的方式。[209]

海運業 编辑

對於航運業,排放法規正推動使用液化天然氣 (LNG) 作為船用燃料。經營船舶的業者必須從重油轉向更昂貴的油基燃料,安裝昂貴的煙氣處理技術或轉而使用液化天然氣發動機英语LNG marine engine[210]但當未燃燒的天然氣發生洩漏時,會降低這種燃料的優勢。馬士基是世界上最大的貨櫃航運公司和船舶營運商,它在投資液化天然氣這類過渡燃料時發出警告,此舉會造成擱淺資產的後果。[211]該公司將綠色(100%零碳生產的氨)列為未來的首選燃料之一,並宣佈到2023年會建造第一艘碳中性動力船舶,以碳中性甲醇作為燃料。[212]有部分以氫為動力來源的郵輪正在試驗中。[213]

採混合動力和全電動渡輪則適於短途航行。挪威計畫到2025年擁有一全電動渡輪船隊。[214]

航空業 编辑

 
航空業在1940-2018年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全球佔比的0.7%增長到2.65%。[215]

噴射客機會排放二氧化碳,以及科學界目前了解尚少的氮氧化物凝結尾,加上懸浮微粒而導致氣候變化。單獨由二氧化碳造成的輻射強迫估計為1.3-1.4毫瓦/平方米(mW/m2),因飛機誘導產生的卷雲(科學上對此的了解尚低),其影響尚未包括在內。全球航空業在2018年產生的二氧化碳佔全球所有排放量的2.4%。[216]

雖然航空業的燃油效率不斷提高,但因航空旅行數量增加更快,總體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隨之增加。到2020年,航空業排放量比2005年高出70%,預計到2050年,增長可能會達到300%。[217]

航空業可透過提高飛機燃油經濟性英语fuel economy in aircraft來減少環境足跡,優化航空交通管制飛行航線以降低非二氧化碳氣體(如氧化氮、懸浮微粒及凝結尾)對氣候的影響。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擬定的國際民航碳抵銷及減少計畫英语Carbon Offsetting and Reduction Scheme for International Aviation(CORSIA)包含有採用航空生物燃料英语aviation biofuel、開放排放權交易及促進碳抵銷英语carbon offsetting等措施,有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效果。短途飛行禁令英语short-haul flight ban機場聯絡軌道系統、個人選擇以及航空稅收和補貼英语Aviation taxation and subsidies有降低航空使用量的效果。油電混合動力飛機英语hybrid electric aircraft電動飛機氫動力飛機英语hydrogen-powered aircraft有機會取代依賴化石燃料提供動力的飛機。

大多數對航空領域在二氧化碳排放的預測均為會上升,至少持續到2040年,目前此領域的年排放量為1.8億噸(佔交通運輸排放量的11%)。在未來數年中,使用航空用生物燃料英语Aviation biofuel和氫氣動力的航班僅為少數。預計在2030年之後,會有混合動力驅動飛機進入區域定期航班市場,由電池驅動的飛機預計在2035年後進入市場。[218]根據CORSIA,航班運營商可購買碳抵消以彌補其高於2019年的排放水平,而CORSIA從2027年起將改為強制性。

農業、林業和土地利用 编辑

 
不同食物在供應鏈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農業和林業部門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約佔全球的20%。[219]糧食系統採取的緩解措施分為4類:需求方變化、生態系統保護、農業場所緩解措施和供應鏈緩解措施。在需求方面,限制食物浪費是減少排放的有效途徑。此外,減少對動物產品的依賴(尤其是轉向植物性飲食)是有效的做法。[7]:XXV

飼養牛隻所排放的甲烷佔全球排放量的21%,成為全球變暖的重要驅動力。[2]:6而熱帶雨林遭到砍伐,轉為放牧用途時,影響更大。在巴西,生產1公斤牛肉最多可排放335公斤二氧化碳當量。[220]除農業中使用的的化石燃料之外,牲畜、其糞便管理過程以及水稻種植也會排放溫室氣體。

減少畜牧業牲畜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緩解做法包括基因選擇、[221][222]甲烷氧化菌引入反芻動物瘤胃[223][224]為牲畜注射疫苗、改善飼料、[225]飲食調整和進行放牧管理。[226][227][228]其他的選項有社會飲食轉向非反芻動物產品,例如代乳品素肉。飼養家禽類等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會少很多。[229]

水稻種植中的甲烷排放可通過被稱為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SRI) 的做法(選用優良種子、降低種植密度、增加土壤肥力以及控制用水)而達到減排的效果。[230][231]

工業 编辑

把工業的直接和間接排放列入考慮,這個產業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電氣化可把排放降低,對於能源密集,又無法電力化的,可改用綠氫英语Green hydrogen作為能源。對於鋼鐵和水泥行業的緩解選項,包括轉向污染較少的製程。用更少的材料製造產品以降低排放強度,並提高工業流程的效率。最後,循環經濟的做法可減少對新材料的需求,也可減少採礦和製造所釋放的排放量。[7]

對水泥生產的脫碳需對創新進行投資,以開發新的技術。[232]生物混凝土有可能減少排放,[233]但由於尚無成熟的緩解技術,因此至少在短期內仍需採CCS的措施。[234]鋼鐵業所用的高爐可被使用氫氣直接還原鐵製程和電弧爐取代。[235]

煤炭、天然氣和石油在開採及生產時通常會有大量甲烷洩漏。[236]有些政府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並在2020年初頒布相關監管法規。[237]對於那些進行天然氣國際貿易的國家,將油氣井和加工廠的甲烷洩漏問題修復具有成本效益。[236]一些天然氣價格便宜的國家,例如伊朗[238]俄羅斯[239]土庫曼斯坦仍有甲烷洩漏的問題。[240]但幾乎這類情況均可通過更換舊組件和利用常規瓦斯燃除英语gas flare來解決。[236]即使在礦井關閉後,煤層氣仍有可能繼續洩漏,但可利用排水和/或通風系統收集。[241]化石燃料公司並非總有有經濟動機來解決甲烷洩漏問題。[242]

共同效益 编辑

健康與福祉 编辑

氣候變化緩解措施產生的健康效益(也稱為“共同效益”)相當顯著:不僅可減輕對未來健康的影響,且可直接改善健康。[243][244]緩解氣候變化與各種共同效益(例如減少空氣污染和其相關的健康利益)相互關聯。[245]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空氣污染既是全球變暖的主要驅動因素,也是每年造成大量死亡案例的原因,據估計,2018年由此產生的超額死亡人數高達870萬人。[246][247]緩解政策還可促進更清潔的空氣、更健康的飲食(例如少攝取紅肉)、更積極的生活方式以及更多接觸綠色城市空間的機會。[248]:26接觸城市綠色空間對精神健康有益。[248]:18增加綠色英语Green infrastructure和藍色基礎設施也可降低城市熱島效應,而減少人們的熱壓力。[90]:TS-66研究顯示人們在減少商品和服務消費所做的,會對構成福祉英语well-being的18個成分產生巨大的影響。 [249][250]

與目前的氣候變化情景(關於溫室氣體排放和減緩的措施)相比,到2040年,在9個國家中,“可持續情景”能每年減118萬與空氣污染相關的死亡、586萬與飲食相關的死亡和115萬因缺乏身體活動的死亡。這些好處歸因於緩解[251]直接溫室氣體排放和減少接觸有害污染物的相應行動,以及改善飲食和安全的身體活動。將全球暖化升溫限制在2°C而發生的成本會低於因清潔空氣而導致人們延長壽命的價值,而在印度和中國,這種成本相對會更小。[251]

在交通運輸部門,緩解策略更能實現獲得交通服務的公平性,並同時減少道路壅塞。[4]:SPM-32 處理不平等問題有助於減緩氣候變化。[4]:38將健康作為國家自定貢獻英语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目標的重點,可提供機會來提升企圖心,並達到健康共同效益。[251]

氣候變化調適 编辑

一些緩解措施在氣候變化調適的領域具有共同效益。[252]:8–63例如許多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就是這種情況。[253]:4–94[254]:6城市環境中提供的綠色和藍色基礎設施就能同時達到減緩以及調適的效益。調適做法包含有城市森林英语Urban forestry和行道樹、綠化屋頂綠色植生牆城市農業等形式。緩解做法是通過保護和擴大碳匯,以及減少建築物的能源使用來實現。通過降低熱壓力和洪水風險而提供調適上的效益。[252]:8–64

 
世界排放權交易與碳稅狀況(2019年)[255]
  排放權交易 實施 或 計畫實施
  碳稅 實施 或 計畫實施
  把 排放權交易 或 碳稅 列入考慮

成本 编辑

估算緩解所需的成本取決於基線(在這種情況下,是與替代情景進行比較的參考情景)、成本建模方式以及對未來政府政策的假設。[256]:622特定地區的緩解成本估算取決於該地區未來“允許”的排放量,以及採取干預的時機。[257]:90

減排成本將依據據減排方式和時間的不同而有變化:但及早、周密計劃的行動會讓成本最小化。[139]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C以下,其獲益會超過花費的成本。 [251]

許多經濟學家估計緩解氣候變化所需的成本會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到2%。 [258]在2018年所做的一項估計顯示,每年花費1.7兆美元可將溫度升高限制在1.5°C。[259][260]這是一筆巨款,但仍遠低於各國政府為化石燃料行業提供的補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這種成本每年超過4.7兆美元。 [261][43]但到2022年底,許多人認為將溫度限制在1.5°C是個在政治上不可能的任務。[262]

緩解措施產生的經濟影響會因地區和家庭而異,取決於政策設計和國際合作水平。全球合作有所延遲會增加各地區的政策執行成本,特別是在目前碳密集度較高的地區。具有統一碳值的路徑顯示在碳密集度更高的地區、化石燃料出口地區和較貧困地區,減緩成本會更高。以GDP或貨幣形式表示的總量數字,會低估對較貧窮國家中家庭的經濟影響,對當地福利和福祉的實際影響會相對較大。[263]

成本效益分析可能不適合對氣候變化緩解的整體做分析,但對於1.5°C目標和2°C目標之間的差異做分析仍有用處。[258]估算減排成本的一種方法是考慮潛在技術和產出變化的可能成本。政策制定者可比較不同方法的邊際減排成本,以評估隨時間演化中可能減排的成本和數量。各種措施的邊際減排成本將因國家、部門和時間而異。[139]

避免氣候變化影響所需的成本 编辑

限制氣候變化,可避免因氣候變化影響而付出的部分代價。根據《斯特恩評論》,不採取行動的話,每年損失至少相當於全球GDP的5%,從現在起並無限期延伸下去(如果包括更廣泛的風險和影響,損失會高達GDP的20%,或是更多)),而減緩氣候變化的成本僅佔GDP的2%左右。從財務角度來看,推遲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非一好主意。 [264][265]

緩解方案通常僅就成本和溫室氣體減排潛力進行評估,而在人類福祉受到直接影響方面卻被忽略。[266]

分配減排成本 编辑

將升溫限制在2°C或以下所需減緩的速度和規模,即表示會造成深刻的經濟和結構變化,而會引發跨地區、收入階層和部門的多種分配方面的問題。[263]

關於如何分配減排責任,已有不同的建議:[267]:103平等主義基本需求英语basic needs(根據最低消費水平作定義)、比例原則和污染者付費原則。一個特定的建議是“人均應享權利”。[267]:106這種建議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排放量按全國人口分配。而第二類的方式將依據歷史(累積)排放量做分配。

政策 编辑

市政政策與城市規劃 编辑

 
騎腳踏車幾乎不會產生碳足跡。[268]

城市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全球大城市在2020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及甲烷為28吉噸二氧化碳當量。[90]:TS-61是“透過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合併導致的結果”。[90]{{rp|TS-61}所謂氣候智能型城市規劃,目的在減少城市蔓延以減少移動距離,而降低交通運輸的排放,支持空間混合使用,大眾交通、步行、騎自行車、共享車輛,可減少城市排放。城市森林、湖泊和其他藍色和綠色基礎設施可減少冷卻能源需求,而直接和間接減少排放。[90]:TS-66私家車在運送乘客方面效率極低,而大眾交通和自行車在城市環境中的效率要高出許多倍。改善步行和自行車基礎設施,引導大眾從汽車轉向前述交通方式,對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來說將有助益。[269]可利用封存、堆肥和回收來減少城市固體廢棄物的甲烷排放。[270]

國家政策 编辑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但就人均排放量而言,美國則排名第一(2017年資料)。

緩解政策會對個人和國家的社會經濟地位產生巨大而復雜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271]如果沒“精心設計和包容的政策,這類緩解措施會給貧困家庭帶來更高的經濟負擔。”[272]

要能源部門達成低排放,最有效和有經濟效益的方法是結合基於市場機能的工具(稅收、許可)、制定標準和提供信息政策。[273]:422 國家政策中可支持緩解變化的包括有:

  • 監管標準:此類技術或性能標準可有效解決市場失靈時發生的信息壁壘。[273]:412如果監管成本低於解決市場失靈而得的收益,即表示標準可產生淨收益。其中一例是汽車的燃油效率標準。[274]
  • 基於市場的工具 例如排放稅和收費:排放稅要求國內排放者為釋放到大氣中的每噸二氧化碳當量溫室氣體支付固定費用或是稅金。[273]:4123如果每個排放者都面臨相同的稅收,就有人會率先採用成本最低的方式實現減排。但現實世界中的市場並不完美,表示排放稅會有偏離這理想的可能。若考慮到分配和公平方面,通常會採根據不同來源而採不同稅率的徵收方式。
  • 可交易的排放權:排放可通過排放權交易進行限制。[273]:415分配的排放權等於排放限制,每個排放實體需要持有與其實際排放量相等的排放權數量。只要交易成本不過高,同時交易市場和與排放活動相關的市場不存在重大缺陷,排放權交易就具有成本效益。
  • 自願協議:這些是政府(公共機構)和行業之間的協議。[[273]:417協議可能涉及一般問題,例如研究開發,但在其他情況下,也會議定量化目標。但也存在協議參與者發生搭便車問題的風險,或是它們不遵守協議,或是享受協議的好處,卻不承擔任何成本。
  • 信息工具:信息不順暢被認為是對提高能源效率或減少排放的障礙。[273]:419這類政策示例包括提高公眾意識,為住家進行隔熱以節能,[275]或少攝取肉類和奶製品以減排。[276][277]但有人說要求人們少吃肉,對政客而言是種“政治毒藥”。 [278]
  • 研發政策:某些領域,例如土壤,會因國家/地區而異,因此需要做全國性研究。 [279]有些技術需要資金支持才能達成商業規模,例如浮體式離岸風力發電[280]
  • 低碳電力:政府要放寬對太陽能和陸上風能的限制,[281]並部分資助被私營部門認為有風險的技術,例如核能發電。 [282]
  • 需求面管理:目的為減少能源需求,例如通過能源審計、貼標籤警示以及監管。[273]:422
  • 增添或是刪除補貼:
    • 利用減排補貼,針對減少或封存的每噸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當量)支付。[273]:421雖然補貼措施通常不如稅收有效,但因分配性和競爭性問題,有時會導致能源/排放稅與補貼(或稅收免除)相結合。
    • 制定補貼和財政激勵措施:[283]例如以能源補貼支持潮汐發電等尚未在商業上可行的清潔發電。 [284]
    • 逐步取消無用的補貼:許多國家提供的某些補貼會對氣候變化產生影響,例如農業補貼能源補貼英语Energy subsidy,以及對交通運輸的間接補貼。[285]如針對牛的農業補貼或化石燃料補貼等特定例子。
  • 綠色馬歇爾計劃(Green Marshall Plan)呼籲全球中央銀行創建資金以資助綠色基礎設施,[286][287][288]
  • 市場自由化:目前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發生市場重組情事。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市場競爭,但會對排放量產生重大影響。[289]:409–410

淘汰化石燃料補貼 编辑

本節摘自化石燃料淘汰#Phase-out of fossil fuel subsidies。

許多國家都提供大量的化石燃料補貼。 [290]2019年估計全球化石燃料消費補貼總額為3,200億美元。[291] spread over many countries.[292]截至2019年,各國政府每年對化石燃料的補貼約為5,000億美元:然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使用非常規的補貼定義(包括未能為溫室氣體排放定價)估計全球在2017年的化石燃料補貼為5.2兆美元,佔全球GDP的6.4%。[293]一些化石燃料公司會為此而對政府進行遊說。[294]

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補貼非常重要。[295]然而必須謹慎行事,以避免遭到民眾嚴重抗議[296]和讓窮人變得更窮。[297]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低化石燃料價格對富裕家庭的好處要高於對貧困家庭的。因此為幫助窮人和弱勢群體,可採用化石燃料補貼以外,且具針對性的措施[298]如此做會增加公眾對補貼改革的支持。[299]

碳定價 编辑

 
從2008年起的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單位:歐元)。

為溫室氣體排放增加額外成本可將化石燃料的競爭力降低,而加速對低碳能源的投資。有越來越多國家徵收定額碳稅或投入排放權交易 (ETS) 系統。 迄2021年,由於中國國家碳交易計劃英语Chinese national carbon trading scheme的引入,導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定價的佔比大增至21%。[300]:23

排放權交易計劃讓排放配額限制在某些減排目標成為可能。但由於配額供過於求,讓大多數ETS的價格維持在低水平的10美元左右,而呈效果不大的缺點,中國在2021年啟動的碳排放權交易以7美元/噸二氧化碳開價即為一例。[301]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是個例外,碳權的交易價格在2018年開始上漲,迄2022年已達到約80歐元/噸二氧化碳。[302]

能源需求高、排放量大的行業往往只繳納非常低的能源稅英语Energy tax,甚至根本不用繳納。[303]:11–80

開採化石燃料產生的甲烷排放有時會被徵稅,[304]但農業產生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通常未被徵稅。 [305] but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from agriculture are typically left untaxed.[306]

國際協議 编辑

幾乎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都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的締約方。[307][308] UNFCCC的最終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維持在一個穩定水平,避免人類對氣候系統造成有危險性的干擾。[309]

儘管當初《蒙特婁議定書》並非為緩解氣候變化目的而設計,但已讓緩解的工作受益。[310] 《蒙特婁議定書》是項國際條約,已成功減少會消耗臭氧層物質(例如氟氯碳化合物)的排放,而這些物質也是溫室氣體。

巴黎協定 编辑

 
參與巴黎協定的締約方,包含194個締約方以及歐盟(總數195)。伊朗、利比亞葉門三國曾參與簽字,但最終其國內並未批准加入此協定。

本節摘錄自巴黎協定。

《巴黎協定》(法語:Accord de Paris),通常簡稱為《巴黎協定(Paris Accords)》或《巴黎氣候協定(Paris Climate Accords)》,是項關於氣候變化的國際條約,於 2015年通過,涵蓋氣候變化緩解、調適融資。 《巴黎協定》由196個成員在法國巴黎附近舉行的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談判達成。截至2023年2月,UNFCCC的195個成員是該協議的締約方。在尚未批准該協議的3個UNFCCC成員中包含伊朗(也是主要排放國之一)。美國曾於2020年退出該協議,但於2021年重新加入。

《巴黎協定》的長期目標是維持全球平均氣溫,不超過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平均氣溫的2°C (3.6°F),最好是讓升溫控制在1.5°C (2.7°F),達到此目標可把氣候變化的影響大幅降低。將盡最大能力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在21世紀中期前達到碳中和的程度。[311]為能達到升溫低於1.5°C,排放必須在2030年前降低約50%。這個目標是所有締約國家自定貢獻加總的結果。[312]

協定的目的在協助各國為氣候變化的影響作調適,並能安排足夠的資金。根據協議,每個國家均須為緩解全球變暖而確認、計劃,並定期報告其達成的進度。。並無任何機制強制一個國家設定具體的排放目標,但每個目標都應超越先前的目標。與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相比,巴黎協定締約國中的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界限模糊,以至於後者也必須提交減排計劃。

歷史 编辑

從歷史上看,氣候變化是經由聯合國會員國依據UNFCCC達成共識後才進行處理。 [313]這代表史上的做法是讓盡可能多的國際政府參與,將其作為全球公共問題而採取行動。在1987簽訂年的《蒙特婁議定書》就證明這種模式可發揮作用。但僅根據UNFCCC共識而採由上而下的方法被認為是無效的,而依據經驗及學理而該改採由下而上,多中心,增加橫向溝通,以及建立互信的做法,同時要降低對UNFCCC的強調。[314][315][316]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延伸 - 京都議定書(1997年通過)為“附件B”所列國家制定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減排承諾。[317]:817議定書為三個國際政策工具下定義(“靈活性機制英语Flexible mechanisms”)以供附件B所列國家履行其減排承諾。根據為IPCC撰寫建議報告的學者Igor Bashmakov等的說法,使用這些政策工具可顯著降低附件B所列國家履行減排承諾的成本。[318]:402

在京都議定書(該議定書於2020年到期)之後,巴黎協定於2015年簽訂。批准京都議定書的國家英语List of parties to the Kyoto Protocol承諾減少二氧化碳和其他5種溫室氣體的排放,或者在維持或增加這些氣體排放時,必須進行排放權交易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所屬的兩個專家機構於2015年得到結論,“在一些地區和脆弱的生態系統中,甚至有發生超過1.5°C的高風險”。[319]這種專家立場,連同太平洋最貧窮國家和島嶼國的強烈外交語調,是導致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簡稱COP21)決定在1.5°C的長期目標之上再制定出2°C目標的原因。[320]

歐盟為2020年制定的減排目標是: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從1990年的水平減少20%,由可再生能源中提供20%的能源,將能源效率提高20%。[321]歐盟聲稱其已實現2020年的減排目標,並已訂立實現2030年目標的立法。歐盟早在2018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就比1990年減少23%。[322]

社會與文化 编辑

撤資承諾 编辑

 
已有許多公司表示願意參與氣候變化緩解的投資,在低碳部門投資的家數最多。[323]

已有1,000多家,掌握資金達8兆美元的機構承諾由化石燃料產業撤資英语fossil fuel divestment[324]具有社會責任投資英语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性質的基金採取的投資策略是針對於符合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標準的項目、基金及機構進行投資。[325]

資金 编辑

開發中國家為協調其在緩解碳排放影響期間的經濟發展,需要特別的財務和技術支持。加速支持還將“處理金融和經濟對來自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而導致的不平等。”[326]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之一是依據京都議定書中具有彈性的清潔發展機制(CDM)進行。

障礙 编辑

 
不同類型,企圖延遲氣候變化緩解行動的論述[327]
 
世界各地在既有能源對二氧化碳減排程度的承諾。

阻礙氣候變化減緩者可歸為個人、機構和市場三類。[91]:5–71它們構成阻礙的程度在不同的減緩方案、地區和社會有其差別。

圍繞清除二氧化碳,碳核算英语Carbon accounting的複雜問題(例如與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BECCS) 有關的)有成為經濟障礙的可能。[42]:6–42公司遵循的戰略既可成為障礙,也可能成為“脫碳加速因子”[91]:5–84

為讓“社會脫碳”,由於其中包含大量的協調工作,必須由國家(政府)發揮主導作用。[328]:213但強大的政府作用只會在團體凝聚力、政治穩定和存在信任的情況下才能發揮。[328]:213

對位於土地上的緩解方案,資金是個主要障礙,其後的障礙是“文化價值觀、治理、問責制和機構能力”。[116]:7-5

而在開發中國家,另外的障礙還有:[329]

  • 資金成本在2020年代初開始增加。[330]在開發中國家,缺乏可用資本和融資是常態。[331]再加上缺乏監管標準,這一障礙助長大量採用低效設備的現象。
  • 其中許多國家仍存有財務管理和能力發展英语Capacity building的障礙。[91]:97

據估計,與氣候相關研究的資金中只有0.12%花在緩解氣候變化中的社會科學方面。[332]大量資金花在研究與氣候變化有關的自然科學上,而且相當多的資金也花在研究氣候變化的影響和調適上。 [332]

風險 编辑

緩解措施也有產生負面影響和風險的可能。[90]:TS-133緩解措施對農業和林業而言,會影響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運作。[90]:TS-87在可再生能源方面,開採相關金屬和礦物會增加對保護區的威脅。[333]為解決其中問題之一,人們正研究回收太陽能電池面板和電子垃圾的方法,以便從開採之外另闢一材料來源。[334][327]

但論及緩解措施的風險和負面影響可能會“導致僵局,或是產生採取行動就會有難以解決障礙的感覺”。[327]

COVID-19大流行的影響 编辑

COVID-19大流行導致一些政府至少暫時將注意力從氣候行動上轉移。[335]環境政策執行受到阻礙,加上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讓對可持續能源技術的投資放緩。[336][337]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0年下降6.4%(或23億噸)。[338]溫室氣體排放隨著許多國家在大流行後期解除限制而開始反彈,大流行政策的直接衝擊,並未對氣候變化方面產生可見的長期影響。[338][339]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IPCC, 2021: Annex VII: Glossa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tthews, J.B.R., V. Möller, R. van Diemen, J.S. Fuglestvedt, V. Masson-Delmotte, C. Méndez, S. Semenov, A. Reisinger (eds.)]. In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sson-Delmotte, V., P. Zhai, A. Pirani, S.L. Connors, C. Péan, S. Berger, N. Caud, Y. Chen, L. Goldfarb, M.I. Gomis, M. Huang, K. Leitzell, E. Lonnoy, J.B.R. Matthews, T.K. Maycock, T. Waterfield, O. Yelekçi, R. Yu, and B. Zhou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pp. 2215–2256, doi:10.1017/9781009157896.022.
  2. ^ 2.0 2.1 Olivier J.G.J. and Peters J.A.H.W. (2020), Trends in global CO2 and tot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2020 repo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BL Netherland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 The Hague.
  3. ^ 3.0 3.1 3.2 Sector by sector: where do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ome from?. Our World in Data. [2022-11-16]. (原始内容于2020-10-29).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IPCC (2022) 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nited States
  5. ^ Ram M., Bogdanov D., Aghahosseini A., Gulagi A., Oyewo A.S., Child M., Caldera U., Sadovskaia K., Farfan J., Barbosa LSNS., Fasihi M., Khalili S., Dalheimer B., Gruber G., Traber T., De Caluwe F., Fell H.-J., Breyer C. Global Energy System based on 100% Renewable Energy – Power, Heat, Transport and Desalination Secto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tudy by Lappeenrant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nergy Watch Group, Lappeenranta, Berlin, March 2019.
  6. ^ Cement – Analysis. IEA. [2022-11-24]. (原始内容于2023-07-05) (英国英语). 
  7. ^ 7.0 7.1 7.2 7.3 7.4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22). Emissions Gap Report 2022: The Closing Window — Climate crisis calls for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irobi.
  8. ^ 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PDF). November 2022 [2022-11-16]. 
  9. ^ Ritchie, Hannah; Roser, Max; Rosado, Pablo. CO₂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ur World in Data. 2020-05-11 [2022-08-27]. (原始内容于2019-07-04). 
  10. ^ Harvey, Fiona. UN calls for push to cut greenhouse gas levels to avoid climate chaos. The Guardian. 2019-11-26 [2019-11-27]. (原始内容于2020-01-22). 
  11. ^ Cut Global Emissions by 7.6 Percent Every Year for Next Decade to Meet 1.5°C Paris Target – UN Report.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ited Nations. [2019-11-27]. (原始内容于2019-12-04). 
  12. ^ IPCC. Shukla, P.R.; Skea, J.; Slade, R.; Al Khourdajie, A.; et al , 编.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300 [2023-06-24]. (原始内容于2022-08-02). : The global benefits of pathways limiting warming to 2°C (>67%) outweigh global mitigation costs over the 21st century, if aggregated economic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re at the moderate to high end of the assessed range, and a weight consistent with economic theory is given to economic impacts over the long term. This holds true even without accounting for benefits in oth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mensions or nonmarket damages from climate change (medium confidence).
  13. ^ 13.0 13.1 IPCC (2022) Chapter 1: Introduction and Framing in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nited States
  14. ^ What is solar radiation modification and what questions should SIDS be asking about the governance of its research and deployment?. ODI: Think change. 2022-10-21 [2022-11-22] (英国英语). Solar radiation modification (SRM) – also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geoengineering – is part of a set of climat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15. ^ Solar Radiation Modification: A Risk-Risk Analysis (PDF). 
  16. ^ 16.0 16.1 IPCC (2022) Chapter 14: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nited States
  17. ^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Reflecting Sunlight: Recommendations for Solar Geo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Research Governance. 2021-03-25. ISBN 978-0-309-67605-2. S2CID 234327299. doi:10.17226/25762 (英语). 
  18. ^ 18.0 18.1 Rogelj, J., D. Shindell, K. Jiang, S. Fifita, P. Forster, V. Ginzburg, C. Handa, H. Kheshgi, S. Kobayashi, E. Kriegler, L. Mundaca, R. Séférian, and M.V.Vilariño, 2018: Chapter 2: Mitigation Pathways Compatible with 1.5°C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Global Warming of 1.5°C. A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of 1.5°C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and related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pathways, in the context of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response to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fforts to eradicate pover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sson-Delmotte, V., P. Zhai, H.-O. Pörtner, D. Roberts, J. Skea, P.R. Shukla, A. Pirani, W. Moufouma-Okia, C. Péan, R. Pidcock, S. Connors, J.B.R. Matthews, Y. Chen, X. Zhou, M.I. Gomis, E. Lonnoy, T. Maycock, M. Tignor, and T. Waterfield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NY, US, pp. 93-174. https://doi.org/10.1017/9781009157940.004.
  19. ^ Stevens, Harry. The United States has caused the most global warming. When will China pass it?.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03-01. (原始内容于2023-03-01). 
  20. ^ (PDF). Ipcc_Ar6_Wgiii. 2022 [2023-06-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4-12). 
  21. ^ It's critical to tackle coal emissions. blogs.worldbank.org. 2021-10-08 [2022-11-25] (英语). Coal power plants produce a fifth of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 more than any other single source. 
  22. ^ Ritchie, Hannah; Roser, Max; Rosado, Pablo. CO₂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ur World in Data. 2020-05-11 [2023-06-24]. (原始内容于2021-07-16). 
  23. ^ Biden signs international climate deal on refrigerants. AP NEWS. 2022-10-27 [2022-11-26] (英语). 
  24. ^ Methane vs. Carbon Dioxide: A Greenhouse Gas Showdown. One Green Planet. 2014-09-30 [2020-02-13]. (原始内容于2019-09-26). 
  25. ^ Pérez-Domínguez, Ignacio; del Prado, Agustin; Mittenzwei, Klaus; Hristov, Jordan; Frank, Stefan; Tabeau, Andrzej; Witzke, Peter; Havlik, Petr; van Meijl, Hans; Lynch, John; Stehfest, Elke. Short- and long-term warming effects of methane may affect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mitigation policies and benefits of low-meat diets. Nature Food. December 2021, 2 (12): 970–980. ISSN 2662-1355. PMC 7612339 . PMID 35146439. doi:10.1038/s43016-021-00385-8 (英语). 
  26. ^ Franziska Funke; Linus Mattauch; Inge van den Bijgaart; H. Charles J. Godfray; Cameron Hepburn; David Klenert; Marco Springmann; Nicolas Treich. Toward Optimal Meat Pricing: Is It Time to Tax Meat Consumption?.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2022-07-19, 16 (2): 000. S2CID 250721559. doi:10.1086/721078  (英语). animal-based agriculture and feed crop production account for approximately 83 perc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globally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approximately 67 percent of deforestation (Poore and Nemecek 2018). This makes livestock farming the single largest driver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nutrient pollution, and ecosystem loss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A failure to mitigate GHG emissions from the food system, especially animal-based agriculture, could prevent the world from meeting the climate objective of limiting global warming to 1.5°C, as set forth in the Paris Climate Agreement, and complicate the path to limiting climate change to well below 2°C of warming (Clark et al. 2020). 
  27. ^ IGSD. Short-Lived Climate Pollutants (SLCPs). Institute of Govern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GSD). 2013 [2019-11-29]. 
  28. ^ How satellites could help hold countries to emissions promises made at COP26 summit. Washington Post. [2021-12-01]. (原始内容于2021-12-18). 
  29. ^ Satellites offer new ways to study ecosystems—and maybe even save them. www.science.org. [2021-12-21]. (原始内容于2023-05-10) (英语). 
  30. ^ It's over for fossil fuels: IPCC spells out what's needed to avert climate disaster. The Guardian. 2022-04-04 [2022-04-04]. (原始内容于2023-07-31). 
  31. ^ The evidence is clear: the time for action is now. We can halve emissions by 2030.. IPCC. 2022-04-04 [2022-04-04]. (原始内容于2022-04-04). 
  32. ^ Ambitious Action Key to Resolving Triple Planetary Crisis of Climate Disruption, Nature Loss, Pollution, Secretary-General Says in Message for International Mother Earth Day | Meetings Coverage and Press Releases. www.un.org. [2022-06-10]. (原始内容于2022-06-12). 
  33. ^ Glasgow's 2030 credibility gap: net zero's lip service to climate action. climateactiontracker.org. [2021-11-09]. (原始内容于2021-11-09) (英语). 
  34. ^ Global Data Community Commits to Track Climate Action. UNFCCC. [2019-12-15]. (原始内容于2023-08-19). 
  35. ^ Nations, Uni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20. United Nations. [2021-12-20]. (原始内容于2022-07-05) (英语). 
  36. ^ World fails to meet a single target to stop destruction of nature – UN report. The Guardian. 2020-09-15 [2021-12-20]. (原始内容于2020-09-16) (英语). 
  37. ^ Glasgow's 2030 credibility gap: net zero's lip service to climate action. climateactiontracker.org. [2021-11-09]. (原始内容于2021-11-09) (英语). 
  38. ^ Biden asks world leaders to cut methane in climate fight. Reuters. 2021-09-18 [2023-05-29]. (原始内容于2021-10-08). 
  39. ^ Mason, Jeff; Alper, Alexandra. Biden asks world leaders to cut methane in climate fight. Reuters. 2021-09-18 [2021-10-08]. (原始内容于2021-10-08). 
  40. ^ Bassist, Rina. At OECD, Israel joins global battle against climate change. Al – Monitor. 2021-10-06 [2023-06-24]. (原始内容于2023-06-09). 
  41. ^ Friedlingstein, Pierre; Jones, Matthew W.; O'Sullivan, Michael; Andrew, Robbie M.; Hauck, Judith; Peters, Glen P.; Peters, Wouter; Pongratz, Julia; Sitch, Stephen; Le Quéré, Corinne; Bakker, Dorothee C. E. Global Carbon Budget 2019.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2019, 11 (4): 1783–1838 [2021-02-15]. Bibcode:2019ESSD...11.1783F. ISSN 1866-3508. doi:10.5194/essd-11-1783-2019 . (原始内容于2021-05-06). 
  42. ^ 42.0 42.1 42.2 42.3 42.4 IPCC (2022) Chapter 6: Energy system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nited States
  43. ^ 43.0 43.1 Teske, Sven (编). Achieving the Paris Climate Agreement Goals: Global and Regional 100% Renewable Energy Scenarios with Non-energy GHG Pathways for +1.5°C and +2°C.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2019-08-02 [2023-06-24]. ISBN 978-3030058425. S2CID 198078901. doi:10.1007/978-3-030-05843-2. (原始内容于2019-08-24) –通过www.springer.com. 
  44. ^ Global Energy Transformation: A Roadmap to 2050 (2019 edition) (PDF).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2020-01-29]. (原始内容 (PDF)于2023-08-23). 
  45. ^ Share of cumulative power capacity by technology, 2010-2027. IEA.org.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5 December 2022. (原始内容于4 February 2023).  Source states "Fossil fuel capacity from IEA (2022), World Energy Outlook 2022. IEA. Licence: CC BY 4.0."
  46. ^ Scale-up of Solar and Wind Puts Existing Coal, Gas at Risk. BloombergNEF. 2020-04-28 [2023-06-24]. (原始内容于2023-08-21). 
  47. ^ Emilio, Maurizio Di Paolo. The Cost of Energy, Key to Sustainability. Power Electronics News. 2022-09-15 [2023-01-05]. (原始内容于2023-01-05) (美国英语). 
  48. ^ Liebensteiner, Mario; Naumann, Fabian. Can carbon pricing counteract renewable energies' cannibalization problem?. Energy Economics. 2022-11-01, 115: 106345 [2023-06-24]. ISSN 0140-9883. S2CID 252958388. doi:10.1016/j.eneco.2022.106345. (原始内容于2023-01-05) (英语). 
  49. ^ Cartlidge, Edwin. Saving for a rainy day. Science. 2011-11-18, 334 (6058): 922–24. Bibcode:2011Sci...334..922C. PMID 22096185. doi:10.1126/science.334.6058.922. 
  50. ^ Renewable power's growth is being turbocharged as countries seek to strengthen energy security. IEA. 2022-12-06 [2022-12-08]. (原始内容于2023-03-21) (英国英语). Utility-scale solar PV and onshore wind are the cheapest options for new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a significant majority of countries worldwide. 
  51. ^ Solar - Fuels & Technologies. IEA. [2022-12-22]. (原始内容于2023-06-01) (英国英语). utility-scale solar PV is the least costly option for new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a significant majority of countries worldwide 
  52. ^ Jaeger, Joel. Explaining the Exponential Growth of Renewable Energy. 2021-09-20 [2023-06-24]. (原始内容于2023-07-28) (英语). 
  53. ^ Wanner, Brent. Is exponential growth of solar PV the obvious conclusion?. IEA. [2022-12-30]. (原始内容于2023-03-20). 
  54. ^ Renewables 2021 Global Status Report (PDF). REN21: 137–138. [2021-07-22].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6-15). 
  55. ^ . DTU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2020-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4). 
  56. ^ Onshore vs offshore wind energy: what's the difference? | National Grid Group. www.nationalgrid.com. [2022-12-09]. (原始内容于2023-06-15) (英语). 
  57. ^ Nyenah, Emmanuel; Sterl, Sebastian; Thiery, Wim. Pieces of a puzzle: solar-wind power synergies on seasonal and diurnal timescales tend to be excellent worldwid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22-05-01, 4 (5): 055011. Bibcode:2022ERCom...4e5011N. ISSN 2515-7620. S2CID 249227821. doi:10.1088/2515-7620/ac71fb . 
  58. ^ 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9 (PDF). [2020-03-28]. (原始内容 (PDF)于2020-10-17). 
  59. ^ Large hydropower dams not sustainabl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BBC News. 2018-11-05 [2020-03-27]. (原始内容于2023-07-24). 
  60. ^ From baseload to peak (PDF). IRENA. [2020-03-27]. (原始内容 (PDF)于2022-11-11). 
  61. ^ (PDF). UK environment agency. [2020-03-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3-28). 
  62. ^ Virgin Atlantic purchases 10 million gallons of SAF from Gevo. Biofuels International Magazine. 2022-12-07 [2022-12-22]. (原始内容于2023-01-31) (美国英语). 
  63. ^ Geothermal Energy Association. Geothermal Energy: International Market Upda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y 2010, p. 4-6.
  64. ^ Bassam, Nasir El; Maegaard, Preben; Schlichting, Marcia. Distributed Renewable Energies for Off-Grid Communities: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ies Toward Achieving Sustainability in Energy Generation and Supply. Newnes. 2013: 187. ISBN 978-0-12-397178-4 (英语). 
  65. ^ Moomaw, W., P. Burgherr, G. Heath, M. Lenzen, J. Nyboer, A. Verbruggen, 2011: Annex II: Methodology. I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ref. page 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6. ^ Ruggles, Tyler H.; Caldeira, Ken. Wind and solar generation may reduce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peak residual load in certain electricity systems. Applied Energy. 2022-01-01, 305: 117773. ISSN 0306-2619. S2CID 239113921. doi:10.1016/j.apenergy.2021.117773  (英语). 
  67. ^ You've heard of water droughts. Could 'energy' droughts be next?. ScienceDaily. [2022-12-08]. (原始内容于2023-08-01) (英语). 
  68. ^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Emissions Gap Report 2019 (PDF). 2019: 47. ISBN 978-92-807-3766-0.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5-07). 
  69. ^ . IEA. [2020-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5). 
  70. ^ 70.0 70.1 70.2 Blanco, Herib; Faaij, André. A review at the role of storage in energy systems with a focus on Power to Gas and long-term storage.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8, 81: 1049–1086. ISSN 1364-0321. doi:10.1016/j.rser.2017.07.062 . 
  71. ^ REN21. Renewables 2020: Global Status Report (PDF). REN21 Secretariat. 2020: 177. ISBN 978-3-948393-00-7. (原始内容 (PDF)于2020-09-23). 
  72. ^ Bloess, Andreas; Schill, Wolf-Peter; Zerrahn, Alexander. Power-to-heat for renewable energy integration: A review of technologies, modeling approaches, and flexibility potentials. Applied Energy. 2018, 212: 1611–1626. S2CID 116132198. doi:10.1016/j.apenergy.2017.12.073 . 
  73. ^ 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20. 2020: 109. ISBN 978-92-64-44923-7. (原始内容于2021-08-22). 
  74. ^ 74.0 74.1 Koohi-Fayegh, S.; Rosen, M.A. A review of energy storage types, application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 2020, 27: 101047 [2020-11-28]. ISSN 2352-152X. S2CID 210616155. doi:10.1016/j.est.2019.101047. (原始内容于2021-07-17). 
  75. ^ Katz, Cheryl. The batteries that could make fossil fuels obsolete. BBC. 2020-12-17 [2021-01-10]. (原始内容于2021-01-11). 
  76. ^ Herib, Blanco; André, Faaij. A review at the role of storage in energy systems with a focus on Power to Gas and long-term storage.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8, 81: 1049–1086. ISSN 1364-0321. doi:10.1016/j.rser.2017.07.062 . 
  77. ^ Climate change and batteries: the search for future power storage solutions (PDF). Climate change: science and solutions. The Royal Society. 2021-05-19 [2021-10-15]. (原始内容于2021-10-16). 
  78. ^ Hunt, Julian D.; Byers, Edward; Wada, Yoshihide; Parkinson, Simon; et al. Global resource potential of seasonal pumped hydropower storage for energy and water storag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1): 947. Bibcode:2020NatCo..11..947H. ISSN 2041-1723. PMC 7031375 . PMID 32075965. doi:10.1038/s41467-020-14555-y . 
  79. ^ Climate Change and Nuclear Power 2022. www.iaea.org. 2020-08-19 [2023-01-01]. (原始内容于2023-03-31) (英语). 
  80. ^ World Nuclear Waste Report. [2021-10-25]. (原始内容于2023-06-15). 
  81. ^ Smith, Brice. Insurmountable Risks: The Dangers of Using Nuclear Power to Combat Global Climate Change – Institute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1-11-24]. (原始内容于2023-05-30) (英语). 
  82. ^ Prăvălie, Remus; Bandoc, Georgeta. Nuclear energy: Between global electricity demand, worldwide decarbonisation imperativeness, and planetary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8, 209: 81–92 [2023-06-24]. PMID 29287177. doi:10.1016/j.jenvman.2017.12.043. (原始内容于2023-03-15) (英语). 
  83. ^ Schneider, Mycle; Froggatt, Antony.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2021 (PDF) (报告). [1 January 2023]. 
  84. ^ 84.0 84.1 Nuclear Power Is Declining in the West and Grow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RINK – Conversations and Insights on Global Business. [2023-01-01]. (原始内容于2023-05-19) (美国英语). 
  85. ^ May: Steep decline in nuclear power would threaten energy security and climate goals. www.iea.org. [2019-07-08]. (原始内容于2019-10-12). 
  86. ^ The Role of Gas: Key Findings. IEA. July 2019 [2019-10-04]. (原始内容于2019-09-01). 
  87. ^ Natural gas and the environment.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2021-03-28]. (原始内容于2021-04-02). 
  88. ^ Plumer, Brad. As Coal Fades in the U.S., Natural Gas Becomes the Climate Battleground. The New York Times. 2019-06-26 [2019-10-04]. (原始内容于2019-09-23). 
  89. ^ Gürsan, C.; de Gooyert, V. The systemic impact of a transition fuel: Does natural gas help or hinder the energy transition?.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21, 138: 110552. ISSN 1364-0321. S2CID 228885573. doi:10.1016/j.rser.2020.110552 . 
  90.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IPCC (2022) Technical Summa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nited States
  91. ^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Patrick Devine-Wright, Julio Diaz-José, Frank Geels, Arnulf Grubler, Nadia Maïzi, Eric Masanet, Yacob Mulugetta, Chioma Daisy Onyige-Ebeniro, Patricia E. Perkins, Alessandro Sanches Pereira, Elke Ursula Weber (2022) Chapter 5: Demand, services and social aspects of mitig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nited States
  92. ^ Economic growth no longer means higher carbon emissions. The Economist. [2022-12-28]. ISSN 0013-0613. (原始内容于2023-08-26). 
  93. ^ 2021-2022 EIB Climate Survey, part 3 of 3: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 of the green transition. EIB.org. [2022-04-04]. (原始内容于2023-01-06) (英语). 
  94. ^ IEA (2019), Global Energy & CO2 Status Report 20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EA, Paris, License: CC BY 4.0
  95. ^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20 (报告). IEA. 2020. 
  96. ^ A guide for effective energy saving. Renewable Energy World. 2015-04-09 [2016-06-14]. (原始内容于2016-06-11). 
  97. ^ The value of urgent action on energy efficiency – Analysis. IEA. [2022-11-23]. (原始内容于2023-06-07) (英国英语). 
  98. ^ Diesendorf, Mark (2007). Greenhouse Solutions with Sustainable Energy, UNSW Press, p. 86.
  99. ^ Emissions Gap Report 2020 / Executive Summary (PDF). UNEP.org.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p. XV Fig. ES.8. 2021.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7-31). 
  100. ^ Wolf, C.; Ripple, W.J.; Crist, E. Human population, social justice, and climate policy. Sustainability Science. 2021, 16 (5): 1753–1756. S2CID 233404010. doi:10.1007/s11625-021-00951-w. 
  101. ^ Crist, Eileen; Ripple, William J.; Ehrlich, Paul R.; Rees, William E.; Wolf, Christopher. Scientists' warning on population (PDF).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 845: 157166 [2023-06-24]. Bibcode:2022ScTEn.845o7166C. PMID 35803428. S2CID 250387801. doi:10.1016/j.scitotenv.2022.157166. (原始内容 (PDF)于2022-11-12). Our first action call is a direct, global appeal to all women and men to choose none or at most one child. Individuals, especially if they aspire to large families, may pursue adoption, which is a desirable and compassionate choice for children who are here and need to be cared for. 
  102. ^ Six key lifestyle changes can help avert the climate crisis, study finds. the Guardian. 2022-03-07 [2022-03-07]. (原始内容于2023-06-14) (英语). 
  103. ^ Adcock, Bronwyn. Electric Monaros and hotted-up skateboards : the 'genius' who wants to electrify our world. the Guardian. 2022 [2022-02-06]. (原始内容于2023-07-11) (英语). 
  104. ^ 104.0 104.1 Ripple, William J.; Smith, Pete; et al. Ruminants, climate change and climate policy (PDF).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3, 4: 2–5 [2023-06-24]. doi:10.1038/nclimate2081. (原始内容 (PDF)于2021-10-07). 
  105. ^ COP26: How can an average family afford an electric car? And more questions. BBC News. 2021-11-11 [2021-11-12]. (原始内容于2021-11-11) (英国英语). 
  106. ^ Emissions inequality—a gulf between global rich and poor – Nicholas Beuret. Social Europe. 2019-04-10 [2019-10-26]. (原始内容于2019-10-26) (英国英语). 
  107. ^ Westlake, Steve. Climate change: yes, your individual action does make a difference. The Conversation. 2019-04-11 [2019-12-09]. (原始内容于2019-12-18) (英语). 
  108. ^ Avoiding meat and dairy is 'single biggest way' to reduce your impact on Earth. the Guardian. 2018-05-31 [2021-04-25]. (原始内容于2021-04-25) (英语). 
  109. ^ Harvey, Fiona. Eat less meat to avoid dangerous global warming, scientists say. The Guardian. 2016-03-21 [2016-06-20]. (原始内容于2018-01-23). 
  110. ^ Milman, Oliver. China's plan to cut meat consumption by 50% cheered by climate campaigners. The Guardian. 2016-06-20 [2016-06-20]. (原始内容于2018-01-09). 
  111. ^ Schiermeier, Quirin. Eat less meat: UN climate-change report calls for change to human diet. Nature. 2019-08-08, 572 (7769): 291–292. Bibcode:2019Natur.572..291S. PMID 31409926. doi:10.1038/d41586-019-02409-7 . 
  112. ^ Harvey, Fiona. Final warning: what does the IPCC's third report instalment say?. The Guardian. 2022-04-04 [2022-04-05]. (原始内容于2023-06-07). 
  113. ^ How plant-based diets not only reduce our carbon footprint, but also increase carbon capture. Leiden University. [2022-02-15]. (原始内容于2023-03-27) (英语). 
  114. ^ Sun, Zhongxiao; Scherer, Laura; Tukker, Arnold; Spawn-Lee, Seth A.; Bruckner, Martin; Gibbs, Holly K.; Behrens, Paul. Dietary change in high-income nations alone can lead to substantial double climate dividend . Nature Food. January 2022, 3 (1): 29–37. ISSN 2662-1355. PMID 37118487. S2CID 245867412. doi:10.1038/s43016-021-00431-5 (英语). 
  115. ^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UN. 
  116. ^ 116.0 116.1 IPCC (2022) Chapter 7: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Other Land Uses (AFOL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nited States
  117. ^ Dodson, Jenna C.; Dérer, Patrícia; Cafaro, Philip; Götmark, Frank. Population growth and climate change: Addressing the overlooked threat multiplier.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 748: 141346 [2023-06-24]. Bibcode:2020ScTEn.748n1346D. PMID 33113687. S2CID 225035992. doi:10.1016/j.scitotenv.2020.141346. (原始内容于2023-06-05) (英语). 
  118. ^ Carbon Sources and Sinks.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2020-03-26 [2021-06-18]. (原始内容于2020-12-14) (英语). 
  119. ^ Levin, Kelly. How Effective Is Land At Removing Carbon Pollution? The IPCC Weighs In.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19-08-08 [2023-06-24]. (原始内容于2023-08-17) (英语). 
  120. ^ Hoegh-Guldberg, O., D. Jacob, M. Taylor, M. Bindi, S. Brown, I. Camilloni, A. Diedhiou, R. Djalante, K.L. Ebi, F. Engelbrecht, J.Guiot, Y. Hijioka, S. Mehrotra, A. Payne, S.I. Seneviratne, A. Thomas, R. Warren, and G. Zhou, 2018: Chapter 3: Impacts of 1.5ºC Global Warming on Natural and Human System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Global Warming of 1.5°C. A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of 1.5°C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and related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pathways, in the context of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response to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fforts to eradicate pover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sson-Delmotte, V., P. Zhai, H.-O. Pörtner, D. Roberts, J. Skea, P.R. Shukla, A. Pirani, W. Moufouma-Okia, C. Péan, R. Pidcock, S. Connors, J.B.R. Matthews, Y. Chen, X. Zhou, M.I. Gomis, E. Lonnoy, T.Maycock, M.Tignor, and T. Waterfield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NY, US, pp. 175-312. https://doi.org/10.1017/9781009157940.005.
  121. ^ Bui, Mai; Adjiman, Claire S.; Bardow, André; Anthony, Edward J.; Boston, Andy; Brown, Solomon; Fennell, Paul S.; Fuss, Sabine; Galindo, Amparo; Hackett, Leigh A.; Hallett, Jason P.; Herzog, Howard J.; Jackson, George; Kemper, Jasmin; Krevor, Samuel.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 the way forward.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8, 11 (5): 1062–1176 [2023-06-24]. ISSN 1754-5692. doi:10.1039/C7EE02342A . (原始内容于2023-03-17) (英语). 
  122. ^ 122.0 122.1 IPCC, 2018: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Global Warming of 1.5°C. A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of 1.5°C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and related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pathways, in the context of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response to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fforts to eradicate pover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sson-Delmotte, V., P. Zhai, H.-O. Pörtner, D. Roberts, J. Skea, P.R. Shukla, A. Pirani, W. Moufouma-Okia, C. Péan, R. Pidcock, S. Connors, J.B.R. Matthews, Y. Chen, X. Zhou, M.I. Gomis, E. Lonnoy, T. Maycock, M. Tignor, and T. Waterfield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NY, US, pp. 3-24. https://doi.org/10.1017/9781009157940.001.
  123. ^ IPCC, 2018: Global Warming of 1.5°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of 1.5°C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and related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pathways, in the context of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response to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fforts to eradicate pover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sson-Delmotte, V., P. Zhai, H.-O. Pörtner, D. Roberts, J. Skea, P.R. Shukla, A. Pirani, W. Moufouma-Okia, C. Péan, R. Pidcock, S. Connors, J.B.R. Matthews, Y. Chen, X. Zhou, M.I. Gomis, E. Lonnoy, T. Maycock, M. Tignor, and T. Waterfield (eds.)]. In Press.
  124. ^ Stern, Nicholas Herbert.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xxv [2009-12-28]. ISBN 978-0-521-70080-1. (原始内容于2006-11-14). 
  125. ^ Ritchie, Hannah; Roser, Max. Forests and Deforestation. Our World in Data. 2021-02-09 [2023-06-24]. (原始内容于2023-06-29). 
  126. ^ 126.0 126.1 India should follow China to find a way out of the woods on saving forest people. The Guardian. 2016 -07-22 [2016-11-02]. (原始内容于2016-10-14). 
  127. ^ How Conservation Became Colonialism. Foreign Policy. 2018-07-16 [2018-07-30]. 
  128. ^ Moomaw, William R.; Masino, Susan A.; Faison, Edward K. Intact Fore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forestation Mitigates Climate Change and Serves the Greatest Good. Frontiers in Forests and Global Change. 2019, 2. doi:10.3389/ffgc.2019.00027 . 
  129. ^ 129.0 129.1 New Jungles Prompt a Debate on Rain Forests. New York Times. 2009-01-29 [2016-07-18]. (原始内容于2016-02-10). 
  130. ^ 130.0 130.1 130.2 The natural world can help save us from climate catastrophe | George Monbiot. The Guardian. 2019-04-03 [2023-06-24]. (原始内容于2023-07-01). 
  131. ^ Wilmers, Christopher C.; Schmitz, Oswald J. Effects of gray wolf‐induced trophic cascades on ecosystem carbon cycling. Ecosphere. 2016-10-19, 7 (10). doi:10.1002/ecs2.1501 . 
  132. ^ van Minnen, Jelle G; Strengers, Bart J; Eickhout, Bas; Swart, Rob J; Leemans, Rik. Quantify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hrough forest plantation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with an integrated land-use model. Carbon Balance and Management. 2008, 3: 3. ISSN 1750-0680. PMC 2359746 . PMID 18412946. doi:10.1186/1750-0680-3-3. 
  133. ^ Boysen, Lena R.; Lucht, Wolfgang; Gerten, Dieter; Heck, Vera; Lenton, Timothy M.; Schellnhuber, Hans Joachim. The limits to global-warming mitigation by terrestrial carbon removal. Earth's Future. 17 May 2017, 5 (5): 463–474. Bibcode:2017EaFut...5..463B. S2CID 53062923. doi:10.1002/2016EF000469. hdl:10871/31046 . 
  134. ^ Yoder, Kate. Does planting trees actually help the climate? Here's what we know.. Rewilding. Grist. 2022-05-12 [15 May 2022]. (原始内容于2023-06-07). 
  135. ^ One trillion trees - uniting the world to save forests and climate.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0-01-22 [2020-10-08]. (原始内容于2023-08-29) (英语). 
  136. ^ Gabbatiss, Josh. Massive restoration of world's forests would cancel out a decade of CO2 emissions, analysis suggests. Independent. 2019-02-16 [2021-07-26]. (原始内容于2023-07-14). 
  137. ^ 137.0 137.1 137.2 The Great Green Wall: African Farmers Beat Back Drought and Climate Change with Trees. Scientific America. 2011-01-28 [2021-09-12]. (原始内容于2023-05-10). 
  138. ^ 138.0 138.1 In semi-arid Africa, farmers are transforming the "underground forest" into life-giving tre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e. 2011-01-28 [2020-02-11]. (原始内容于2020-02-14). 
  139. ^ 139.0 139.1 139.2 Stern, N. (2006).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Part III: The Economics of Stabilisation. HM Treasury, London: http://hm-treasury.gov.uk/sternreview_index.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0. ^ Chazdon, Robin; Brancalion, Pedro. Restoring forests as a means to many ends. Science. 2019-07-05, 365 (6448): 24–25. Bibcode:2019Sci...365...24C. ISSN 0036-8075. PMID 31273109. S2CID 195804244. doi:10.1126/science.aax9539 (英语). 
  141. ^ Young, E. (2008). IPCC Wrong On Logging Threat to Climate. New Scientist, 5 August 2008. Retrieved on 2008-08-18, from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14466-ipcc-wrong-on-logging-threat-toclimate.html
  142. ^ In Latin America, Forests May Rise to Challenge of Carbon Dioxide. New York Times. 2016-05-16 [2016-07-18]. (原始内容于2016-10-06). 
  143. ^ Song, Shanshan; Ding, Yali; Li, Wei. Mangrove reforestation provides greater blue carbon benefit than afforestation for mitigat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02-10, 14 (1): 11 [28 April 2023]. Bibcode:2023NatCo..14..756S. PMC 9918466 . PMID 36765059. doi:10.1038/s41467-023-36477-1. 
  144. ^ Securing Rights,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22-06-02]. ISBN 978-1569738290. (原始内容于2023-05-28) (美国英语). 
  145. ^ Community forestry can work, but plans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show what's missing. The Conversation. 2020-06-29 [2022-06-02]. (原始内容于2023-07-15) (美国英语). 
  146. ^ What to consider when increasing soil carbon stocks. Farmers Weekly. 2022-02-14 [2022-12-02] (美国英语). many factors can affect how easy it is for micro-organisms to access carbon 
  147. ^ What to consider when increasing soil carbon stocks. Farmers Weekly. 2022-02-14 [2022-12-02]. (原始内容于2023-03-31) (美国英语). many factors can affect how easy it is for micro-organisms to access carbon 
  148. ^ Terrer, C.; Phillips, R. P.; Hungate, B. A.; Rosende, J.; Pett-Ridge, J.; Craig, M. E.; van Groenigen, K. J.; Keenan, T. F.; Sulman, B. N.; Stocker, B. D.; Reich, P. B.; Pellegrini, A. F. A.; Pendall, E.; Zhang, H.; Evans, R. D. A trade-off between plant and soil carbon storage under elevated CO2. Nature. March 2021, 591 (7851): 599–603 [2023-06-24]. Bibcode:2021Natur.591..599T. ISSN 1476-4687. PMID 33762765. S2CID 232355402. doi:10.1038/s41586-021-03306-8. hdl:10871/124574 . (原始内容于2022-12-02) (英语). Although plant biomass often increases in elevated CO2 (eCO2) experiments SOC has been observed to increase, remain unchanged or even decline. The mechanisms that drive this variation across experiment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creating uncertainty in climate projections 
  149. ^ 149.0 149.1 Harris, Nancy; Gibbs, David. Forests Absorb Twice As Much Carbon As They Emit Each Year. 2021-01-21 [2023-06-24]. (原始内容于2023-08-30) (英语). 
  150. ^ Rosane, Olivia. Protecting and Restoring Soils Could Remove 5.5 Billion Tonnes of CO2 a Year. Ecowatch. 2020-03-18 [2020-03-19]. (原始内容于2023-03-26). 
  151. ^ Lang, Susan S. Organic farming produces same corn and soybean yields as conventional farms, but consumes less energy and no pesticides, study finds. 2005-07-13 [2008-07-08]. (原始内容于2012-09-24). 
  152. ^ Pimentel, David; Hepperly, Paul; Hanson, James; Douds, David; Seidel, Rita. Environmental, Energetic, and Economic Comparisons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Farming Systems. BioScience. 2005, 55 (7): 573–82. doi:10.1641/0006-3568(2005)055[0573:EEAECO]2.0.CO;2 . 
  153. ^ Lal, Rattan; Griffin, Michael; Apt, Jay; Lave, Lester; Morgan, M. Granger. Ecology: Managing Soil Carbon. Science. 2004, 304 (5669): 393. PMID 15087532. S2CID 129925989. doi:10.1126/science.1093079. 
  154. ^ Amelung, W.; Bossio, D.; de Vries, W.; Kögel-Knabner, I.; Lehmann, J.; Amundson, R.; Bol, R.; Collins, C.; Lal, R.; Leifeld, J.; Minasny, B. Towards a global-scale soil climate mitigation strate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10-27, 11 (1): 5427. Bibcode:2020NatCo..11.5427A. ISSN 2041-1723. PMC 7591914 . PMID 33110065. doi:10.1038/s41467-020-18887-7  (英语). 
  155. ^ Papanicolaou, A. N. (Thanos); Wacha, Kenneth M.; Abban, Benjamin K.; Wilson, Christopher G.; Hatfield, Jerry L.; Stanier, Charles O.; Filley, Timothy R. Conservation Farming Shown to Protect Carbon in Soil.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 2015, 120 (11): 2375–2401 [2023-06-24]. Bibcode:2015JGRG..120.2375P. doi:10.1002/2015JG003078 . (原始内容于2019-12-15). 
  156. ^ Cover Crops, a Farming Revolution With Deep Roots in the Past. The New York Times. 2016 [2023-06-24]. (原始内容于2019-06-18). 
  157. ^ Lugato, Emanuele; Bampa, Francesca; Panagos, Panos; Montanarella, Luca; Jones, Arwyn. Potential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European arable soils estimated by modelling a comprehensive set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4-11-01, 20 (11): 3557–3567. Bibcode:2014GCBio..20.3557L. ISSN 1365-2486. PMID 24789378. doi:10.1111/gcb.12551 . 
  158. ^ Teague, W. R.; Apfelbaum, S.; Lal, R.; Kreuter, U. P.; Rowntree, J.; Davies, C. A.; Conser, R.; Rasmussen, M.; Hatfield, J.; Wang, T.; Wang, F. The role of ruminants in reducing agriculture's carbon footprint in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6-03-01, 71 (2): 156–164. ISSN 0022-4561. doi:10.2489/jswc.71.2.156  (英语).
氣候變化緩解, 英語,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是為限制氣候變化, 而透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或是從大氣層中去除這些氣體, 參見碳匯, 而採取的行動, 2239近期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主要是由燃燒化石燃料, 石油和天然氣, 所引起, 減緩的做法透過轉換, 英语, energy, transition, 使用可持續能源, 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來達到減排的目的, 此外, 還可透過擴大森林面積, 復育濕地和利用其他自然及技術的途徑來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這些過程統稱為碳截存, 幾個行動面. 氣候變化緩解 英語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是為限制氣候變化 而透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或是從大氣層中去除這些氣體 參見碳匯 而採取的行動 1 2239近期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主要是由燃燒化石燃料 煤 石油和天然氣 所引起 減緩的做法透過轉換 英语 Energy transition 使用可持續能源 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來達到減排的目的 此外 還可透過擴大森林面積 復育濕地和利用其他自然及技術的途徑來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這些過程統稱為碳截存 2 12 3 幾個氣候變化緩解行動面向 由左上順時針移動 可持續能源 太陽能及風能發電 英國 電氣化大眾運輸 法國 植物性飲食一例及林地復育以捕獲及封存二氧化碳 海地 在一系列的選項之中 太陽能和風能具有最高的氣候變化緩解潛力和最低的成本 4 太陽能和風能的可用變率 間歇性 可透過儲能和改進的輸電網路 包括超級電網 需求管理和可再生能源多樣化 來解決 5 1直接使用化石燃料的設備 例如車輛和取暖設備 的排放量可透過電氣化來達到降低的目的 改用熱泵和電動載具可提高能源效率 如果工業過程無法避免產生二氧化碳 可採碳捕集與封存 CCS 措施以降低淨排放量 6 農業溫室氣體排放 英语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e 包括甲烷和一氧化二氮 可透過減少食物浪費 轉向植物性飲食 保護生態系統和改進耕作方式來降低排放 7 XXV氣候變化緩解政策包括 通過碳稅和碳交易進行碳定價 放寬對可再生能源部署的監管 減少化石燃料補貼 英语 Fossil fuel susidies 由化石燃料撤資 英语 Fossil fuel divestment 以及對可持續能源提供補貼 8 根據報導 依目前的政策 預計全球平均溫度在2100年將升高2 7 C 9 這種變暖明顯高於2015年 巴黎協定 將全球變暖的升溫限制在低於2 C 最好是1 5 C 的目標 10 11 將全球升溫限制在2 C 其產生的經濟效益有可能會高於經濟成本 12 目录 1 定義和範圍 2 排放趨勢與緩解承諾 2 1 所需減排 2 2 承諾 3 低碳能源 3 1 太陽能和風能 3 2 其他可再生能源 3 3 整合變動性可再生能源 3 4 核能 3 5 天然氣取代煤炭 4 降低需求 4 1 節能與增效 4 2 改變生活方式 4 3 改變飲食 4 4 家庭規模 5 保護和強化碳匯 5 1 森林 5 1 1 保育 5 1 2 植樹造林和林地復育 5 2 土壤 5 3 濕地 5 4 深海 5 5 增強風化 6 其他捕獲和儲存二氧化碳的方法 7 各區塊的緩解措施 7 1 建築物 7 2 交通運輸 7 2 1 海運業 7 2 2 航空業 7 3 農業 林業和土地利用 7 4 工業 8 共同效益 8 1 健康與福祉 8 2 氣候變化調適 9 成本 9 1 避免氣候變化影響所需的成本 9 2 分配減排成本 10 政策 10 1 市政政策與城市規劃 10 2 國家政策 10 2 1 淘汰化石燃料補貼 10 2 2 碳定價 10 3 國際協議 10 3 1 巴黎協定 11 歷史 12 社會與文化 12 1 撤資承諾 12 2 資金 12 3 障礙 12 4 風險 12 5 COVID 19大流行的影響 13 參見 14 參考文獻定義和範圍 编辑減緩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是為維持生態系統以保住人類文明 而必須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13 p 1 64 因此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將 緩解 定義為 減少排放或增加溫室氣體截存而進行的人為干預 1 2239一些出版物將太陽輻射管理 英语 Solar geoengineering SRM 描述為一種緩解氣候變化的科技 14 SRM與溫室氣體緩解無關 15 而是把地球接收太陽輻射的方式作改變來發揮作用 16 14 56此類的例子包括將到達地表的陽光量減少 增加低層大氣層中雲層的反射率 和讓大氣層高層的雲層變薄以減少吸熱 以及改變地表反照率 17 IPCC將SRM的做法描述是種 降低氣候風險的策略 或 補充選項 而非氣候緩解的選項 16 14 56對於已知的各種緩解措施 需同時採用 因為並無單一途徑有能力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 5或2 C 18 109這些措施包含以下幾類 可持續能源和永續交通系統 節約能源 包括有效率能源使用 英语 efficient energy use 在農業生產和工業過程 採永續農業和綠色產業政策 英语 Green industrial policy 的做法 強化碳匯作用 以移除二氧化碳 英语 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 也包括碳截存 移除二氧化碳 CDR 被定義為 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 並將其持久儲存在地質 陸地或海洋儲藏庫 或是產品之中的人為活動 CDR包括現有和潛在的 經由人類增強的生物或地球化學的儲存方式 以及直接在空氣中捕獲及儲存的二氧化碳 DACCS 但不包括非直接由人類活動引起的自然二氧化碳吸收 1 此領域中的用語仍在不斷演進 如果所做的規模是全球性的 有時在科學文獻中會使用地球工程 geoengineering 或是氣候工程 climate engineering 來指進行CDR或是SRM的工作 13 6 11但IPCC報告中不再採用地球工程或是氣候工程的表達方式 1 排放趨勢與緩解承諾 编辑主条目 溫室氣體排放 nbsp 2020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 按區域及人均 可變寬度柱型圖 nbsp 已開發國家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高於開發中國家 排放量與各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 GDP 呈現大致等比率的結果 19 人為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把溫室效應加強 進而加劇氣候變化 排放的大多數是燃燒化石燃料 煤 石油和天然氣 所產生的二氧化碳 人為排放導致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英语 Carbon dioxide in Earth s atmosphere 比工業化前水平增加約50 2010年代的排放量平均為每年560億噸 比以往任何時期均高 20 在2016年 由使用能源 用於發電 供熱和交通運輸 產生的溫室氣體佔總排放量的73 2 直接工業過程佔5 2 垃圾和污水佔3 2 農業 林業和土地利用佔18 4 3 火力發電和交通運輸是主要排放源 最大的單一來源是燃煤發電廠 佔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0 21 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變化也會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 人為導致甲烷排放 英语 Methane emissions 的最大來源是農業 以及化石燃料產業的氣體排放 英语 gas venting 和洩漏排放 英语 Fugitive emissions 最大的農業甲烷來源是家畜 農地土壤會排放一氧化二氮 部分原因是使用化學肥料的緣故 22 由於多國批准 基加利修正案 英语 Kigali Amendment 附加於 蒙特婁議定書 因此冷媒中的氟化氣體 英语 fluorinated gases 問題已透過政治方式解決 23 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中的主要成分 而甲烷排放具有幾乎相同的短期影響 24 一氧化二氮和氟化氣體 F Gases 造成的影響較小 牲畜及其糞便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5 8 3 但取決於用於計算相應氣體的全球暖化潛勢 GWP 的時間範圍 短期或長期 25 26 溫室氣體排放量以二氧化碳當量作衡量 由其全球暖化潛勢 GWP 決定 而所謂潛勢又由氣體在大氣中的壽命而定 廣泛使用的數種碳核算法 英语 Carbon accounting 將甲烷 一氧化二氮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容量轉換為二氧化碳當量 估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海洋和陸地吸收這些氣體的能力 如甲烷 氫氟碳化合物 HFCs 對流層臭氧和黑碳在內的短期氣候污染物 SLCP 在大氣中的存留時間從幾天到15年不等 而二氧化碳能在大氣中存留數千年 27 有越來越多地球觀測衛星被用於定位和測量溫室氣體排放及森林砍伐 而早期的科學家主要是依賴特定公式 以及政府自行報告的數據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量估算 28 29 所需減排 编辑 nbsp 根據各國對於氣候變化的政策及承諾 2021年 在不同假設下製作的氣候變化情景圖 聯合國環境署在2022年發布的年度 排放差距報告 Emissions Gap Report 指出 要能走上將全球增溫限制在1 5 C之路 全球的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把8年前訂立的政策中預定達成的排放量再降低45 而且要在2030年後仍繼續快速下降 以免把有限的剩餘大氣碳預算 英语 Carbon budget 耗盡 7 xvi這份報告還評論說 世界應該關注 涵蓋廣泛的整體經濟轉型 而非專注於逐步增量式變化 7 xviIPCC於2022年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 英语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警告溫室氣體排放最遲必須在2025年前達到峰值 在2030年之前下降43 才有可能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 5 C 2 7 F 以內 30 31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 古特瑞斯強調為此目標 主要排放國必須從今年開始大幅減排 32 承諾 编辑 於2009年成立的研究機構氣候行動追蹤 英语 Climate Action Tracker 針對2021年11月9日的情況描述為 根據現行擬定的政策 全球氣溫到本世紀末將上升2 7 C 而根據國家實際的做法 則將上升2 9 C 如果僅履行在2030年達成的承諾 溫度將上升2 4 C 如果長期目標也能實現 溫度將上升2 1 C 如果所有宣布的目標都完全能實現 全球氣溫上升的峰值將是1 9 C 升溫將在2100年下降到1 8 C 33 所有氣候承諾的信息都會發送到全球氣候行動門戶網站 英语 Global Climate Action portal 此網站依據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UNFCCC 設立 科學界正在檢查承諾的達成情況 34 雖然為2020年所設的大多數目標均未得到明確和詳細的評估 或是媒體的報導 但肯定的是各國未能實現其中多數 甚或是所有目標 35 36 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即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簡稱 COP26 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後 運行氣候行動追蹤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說 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85 的國家中 只有4個政體 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6 歐盟 英國 智利和哥斯達黎加 已發布詳細的官方政策計劃 描述實現2030年緩解目標的步驟和進行方式 37 美國和歐盟於2021年發起全球甲烷減排承諾 要在2030年之前將排放量減少30 阿根廷 印尼 義大利和墨西哥加入這項倡議 加納和伊拉克表示有興趣加入 根據一份白宮的會議摘要 這6國恰好都名列全球前15個甲烷排放國之內 38 39 以色列也加入此倡議 40 低碳能源 编辑主条目 永續能源和能源轉型 英语 Energy transition nbsp 雖然全球努力生產可再生能源 但目前煤炭 石油及天然氣仍是人類耗用能源的大宗 41 能源系統 英语 Energy system 包括能源的輸送和使用 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 42 6 6能源部門需要快速和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 以控制全球變暖程度不超過2 C 42 6 3IPCC建議的措施有 減少消耗化石燃料 增加低碳和零碳能源的產量 以及增加電力和替代能源載體的使用 42 6 3幾乎所有的情景和策略都預計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會大幅增加 並結合提高能源效率措施 43 xxiii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必須從2015年的0 25 年增長率加速6倍 到1 5 而將全球變暖程度控制在2 C以下 44 nbsp 在可再生能源中 尤其是太陽能光伏系統 發電以及風能發電正逐步擴大其供電量的佔比 45 可再生能源所具的競爭力是達成快速部署的關鍵 在2020年 陸上風能和太陽能光電是許多地區新增最便宜且大容量電力的來源 46 可再生能源目前有較高的儲存成本 但不可再生能源卻具有更高的清理成本 47 設定碳定價可把可再生能源的競爭力提升 48 太陽能和風能 编辑 主条目 太陽能和風能 nbsp 安達索爾太陽能電站 額定容量150兆瓦 是歐洲第一個商業化的拋物線槽型 英语 parabolic trough 太陽能熱電站 位於西班牙安達魯西亞省 採用熔鹽罐儲存太陽能 熱能 於陽光停止照射後仍可持續發電達7 5小時 49 風能和太陽能可用其具有競爭力的生產成本 而成為大量低碳能源的來源 50 IPCC估計這兩種減緩方案在2030年之前具有最高的低成本減排潛力 4 43太陽能光電 PV 已成為世界許多地區最便宜的發電方式 51 從1990年代起 光電一直以接近指數型的方式增長 大約每3年即增加1倍 52 53 另一種技術是聚光太陽能熱發電 CSP 使用反光鏡或是透鏡將大面積的陽光熱量聚集到接收器上 CSP可將熱能儲存幾個小時 於晚間繼續提供 在2010年至2019年間 全球太陽能熱水器 裝置數量已增加一倍 54 nbsp 位於美國俄勒岡州的謝菲德平原風電廠 此電廠的額定發電容量為845兆瓦 在地球南北半球中緯度較高的地區具有最高的風力發電潛力 55 海上風力發電場成本更高 但單位裝置容量可提供更多電力 而且波動更小 56 在大部分地區 冬季光電的輸出較低時 風力發電量卻會較高 基於此原因 風能和太陽能兩者結合可讓供電能更為平衡 57 其他可再生能源 编辑 nbsp 位於中國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額定水力發電容量為22 500兆瓦 排名世界第一 其他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有水力 生物能源和地熱能 水力發電是透過水的移位而產生的電力 在巴西 挪威和中國等國家的能源中有重要的作用 58 但此種產生電力的方法存在地理限制 以及環境問題 59 在某些沿海地區可利用潮汐能來發電 生物能源可供發電 供熱和交通運輸之用 生物能源中 特別是沼氣 可提供調度用發電 英语 dispatchable generation 60 燃燒植物性生物質作為能源會釋放二氧化碳 回過頭來 這些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 這類燃料的生產 運輸和加工方式對其整個生命週期中排放有重大影響 61 目前已有可再生生物燃料用於航空領域 62 地熱能可用來生產電力 目前有26個國家 地區利用地熱能來發電 63 64 而有70個國家 地區使用地熱能供暖 65 整合變動性可再生能源 编辑 更多信息 儲能技術 風能和太陽能發電並不能與實際電力需求同步 66 67 為從風能和太陽能等變動性可再生能源 英语 Variable renewable energy 得到穩定的電力 得讓電力系統具有靈活性 68 大多數電網都是由非間歇性能源發電所建構 例如燃煤發電廠 69 當有越來越多的太陽能和風能發電併入電網 就必須進行變革 以確保電力的供應與需求能匹配 70 要讓電力系統能更為靈活 有多種方法可達到目的 在許多地方 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就每日以及季節性上有互補的功能 太陽能發電量在夜間和冬季會較低 但風力發電量會較高 70 透過高壓直流輸電方式把電力輸送到不同的地理區域可進一步將此類變動性消除 71 而透過能源需求管理 英语 Energy demand managemeng 與智慧電網跟隨電力需求而移動 與變動性能源生產高峰時間相匹配 70 電轉X 英语 Power to X 將剩餘的電能以不同的方式儲存 可提供更多的靈活性 把剩餘電力改用到電熱系統和電動汽車也是其中的解決方案 72 為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建設過剩產能將有助於確保 即使在惡劣天氣時也能產生足夠的電力 在最佳的天氣狀況時 如果多餘的電力無法儲存時 則會發生必須減少發電的情況 73 nbsp 電池儲存電能設施 建立儲能設施有助於克服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弱點 74 最常用到的蓄能做法是抽蓄發電 此方式需要位於落差大且易於調度水的地點 74 利用電池儲能也有廣泛的部署 75 但通常僅作短期儲存之用 76 目前由於電池的高成本和低能量密度 尚無法應對季節性變化所需的大型儲能用途 77 而某些地方已建有可維持數個月的抽蓄發電能力 78 核能 编辑 更多信息 永續能源和核子動力 核能可用來發電 補充可再生能源的不足 79 而在另一方面 環境和安全風險可能會超過收益 80 81 82 目前建造核子反應爐需要大約10年的時間 超過擴大風能和太陽能部署所需的時間 83 335並存在信用風險 84 然而中國認為其成本會便宜許多 因此在大量建設此類發電廠 84 截至2019年 2019 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 month update 截至2019年 延長核電廠壽命的成本較其他發電技術 包括新的太陽能和風能項目 具有較高的競爭力 85 天然氣取代煤炭 编辑 本節摘自永續能源 Fossil fuel switching and mitigation 從採用煤炭作為能源轉而改用天然氣 在可持續性方面具有優勢 對於生產每一給定能源單位 天然氣的能源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量 英语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energy sources 大約是風能或核能排放量的40倍 但遠低於煤炭的 當用天然氣發電時 所產生的排放量約為煤炭排放量的一半 當用於供熱時 天然氣產生的排放量約為煤炭排放量的三分之二 在開採天然氣和運輸過程中 降低甲烷洩漏可進一步降低其對氣候的影響 86 天然氣產生的空氣污染較煤炭的為少 87 從煤炭轉用天然氣可在短期內減少排放 而有助於減緩氣候變化 但從長遠來看 天然氣無法提供實現碳中和的途徑 發展天然氣基礎設施存在碳鎖定 英语 Carbon lock in 和擱淺資產的風險 新的天然氣基礎設施需承擔數十年的碳排放作用 或是在盈利之前就必須拆除 88 89 降低需求 编辑更多信息 應對氣候變化的個人行動 英语 Individual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降低對會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的產品和服務需求有三種不同的方法 首先是透過行為和文化的改變 例如改變飲食的內容 其次是改善基礎設施 例如建立良好的大眾交通網絡 最後是改變終端技術 例如有良好隔熱的房屋比隔熱較差的會導致較少的排放 90 p 119 那些能減少對產品或服務需求的緩解方案可幫助人們做出減少碳足跡的個人選擇 例如在選擇交通工具或食物時 91 5 3這表示此類緩解方案有許多社會面上可減少需求的功能 也稱為需求方緩解行動 例如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往往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會產生更多溫室氣體排放 通過減少這類人的排放和推行綠色政策 他們可成為 低碳生活方式的榜樣 91 5 4但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到消費者的心理變量 例如認識和風險感知 英语 Risk perception 政府政策會產生支持或是阻礙需求緩解方案的作用 例如公共政策可促進循環經濟概念以支持緩解氣候變化 91 5 6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共享經濟有關聯 關於經濟增長與排放之間的相關性存在爭論 經濟增長似乎不再必然會有更高的排放量 92 93 節能與增效 编辑 主条目 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 全球在2018年對一次能源的需求超過161 000TWh 10億瓦時 94 包括電力 交通運輸和供暖 也包括其中發生的任何損失 在交通運輸和電力生產中 使用化石燃料的效率較低 低於50 由於發電廠和汽車發動機中的許多熱量被浪費掉 實際消耗的能源量為116 000TWh 明顯較需求為低 95 所謂節能是使用更少的能源服務而達到減少能源消耗 英语 Consumption of energy 的目的 為達到目的 可透過更有效的使用 使用更少的能源而達到相同的結果 或減少使用服務數量 例如減少駕車 來實現 節能位於可持續性能源階層 英语 energy hierachy 結構的頂端 96 可通過減少浪費和損失 技術升級以提高效率 以及改進運作和維護來達到節能的目的 有效使用能源 有時就簡稱為能源效率 是在提供產品和服務過程中 降低所需能源量的做法 提高建築物能源效率 綠色建築 全球到2050年的工業製程和交通運輸的能源效率可將能源需求降低達3分之1 均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97 例如進行建築隔熱後 使用更少的加熱和冷卻能源即可實現和保持熱舒適性 要提高能源效率 通常是採用更高效的技術或生產過程 98 或是採用減少能源損失的做法來實現 改變生活方式 编辑 nbsp 佔全球人口1 的最富有者 其溫室氣體排放量是佔全球人口50 最貧窮者整體排放的兩倍以上 99 應對氣候變化的個人行動包括許多個人選擇 例如飲食 旅行 家庭能源耗用 商品和服務的消費以及家庭規模 希望減少碳足跡的人 尤其是在高收入經濟體內 又過著高消費生活方式的人 可採取 具有重大影響 行動 例如避免成為飛行常客 避免使用以汽油作燃料的汽車 攝取主要為植物性飲食 少生子女 100 101 延長衣服和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 102 以及使用電力烹飪及取暖 103 104 但對於收入較低的人來說 做出這些改變會更加困難 因為他們通常無法負擔電動汽車等的成本 過度消費對於氣候變化的影響 英语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遠大於人口增長 105 過度消費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甚為巨大 全球富人中排名在前10 的 其生活方式的排放量即約佔全球總排放量的一半 106 107 改變飲食 编辑 主条目 低碳飲食 英语 Low carbon diet 和植物性飲食 避免食用肉類和奶製品被稱為個人可減少對環境影響的 最重要行動 108 到2050年 如廣泛採用素食可將與食物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63 109 中國在2016年推出新膳食指南 目的為到2030年將肉類消耗量減少50 因此每年可減少1吉噸 Gt 10億噸 的溫室氣體排放 110 總體而言 由消費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 由食品產生的佔比最高 佔所有碳足跡近20 近15 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歸因於畜牧業 104 改而攝取植物性飲食會有助於緩解氣候變化 111 特別是減少肉類消費有助於減少甲烷排放 112 如果高收入國家轉向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 可把大量用於畜牧業的土地恢復到自然狀態 因此有可能在本世紀末把1 000億噸二氧化碳封存 113 114 家庭規模 编辑 更多信息 應對氣候變化的個人行動 英语 Individual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nbsp 全球人口數目自1950年起已經增加兩倍 115 人口增長導致大多數地區 特別是非洲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 42 6 11然而經濟增長對於氣候的影響大於人口增長 91 6 622由於個人收入增加 改變消費和飲食模式 再加上人口增長 而對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形成壓力 會導致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和更少的碳封存 116 117學者指出 採取人道方式以減緩人口增長的政策可成為多方面氣候應對行動中的一部分 與終止化石燃料使用和激勵可持續消費一併進行 117 女性教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進步 特別是自願性計劃生育 在減少世界人口增長方面可提供巨大貢獻 已是多數人具備的知識 91 5 35保護和強化碳匯 编辑 nbsp 全球約58 的二氧化碳排放被不同的碳匯所吸收 包括植物 土壤以及海洋 參見全球碳計畫 Global Carbon Budget nbsp png格式世界地圖 以不同顏色顯示各國土地受到保護的程度 顏色越淺表示受保護的土地越多 主条目 去除二氧化碳 英语 Carbon dioxide removal 碳截存和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改變與林業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中提出一項重要的緩解措施 即 保護和加強碳匯 4 所指的是為地球的天然碳匯做管理 以保持或提高它們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 並持久儲存的能力 稱為碳截存 在減緩氣候變化的背景下 這種 匯 sink 被定義為 從大氣中去除溫室氣體 氣膠或溫室氣體前體的任何過程 活動或是機制 1 2249全球兩個最重要的碳匯是植被以及海洋 118 為增強生態系統的碳截存能力 農業和林業需要進行變革 119 例如防止森林砍伐和經由林地復育以恢復自然生態系統 120 266將全球變暖程度限制在1 5 C的情景 通常預示在21世紀須大規模使用去除二氧化碳的措施 121 1068 122 17雖然人們擔心過度依賴這些技術和其對環境的影響 122 17 123 34但生態系統復育後 其減少轉化的減緩潛力是在2030年之前可產生最大減排量的工具之一 4 43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中把在陸地實施的緩解方案稱為 AFOLU緩解選項 AFOLU為 農業 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 的英文首字母縮寫 4 37報告將圍繞森林和生態系統相關活動的經濟緩解潛力描述為 對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 沿海濕地 沼澤 疏林草原和草地生態系統 的保護 改善和復育 資料顯示減少熱帶地區的森林砍伐的緩解潛力很大 這些活動的經濟潛力估計可達每年降低4 2至7 4吉噸二氧化碳當量 4 37 森林 编辑 更多信息 碳截存 森林砍伐與氣候變化 和減少因森林砍伐與森林退化造成的排放 英语 REDD and REDD 保育 编辑 nbsp 有人爭論說 把原住民土地權利 英语 Indigenous land rights 返還予原住民 更能有效保護森林 主条目 森林砍伐 沙漠化和保護森林 英语 Proforestation 由經濟學家尼古拉斯 斯特恩於2007年為英國政府撰寫關於氣候變化經濟學 英语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的報告 斯特恩報告 指出遏制森林砍伐是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一種極具成本效益的方式 124 全球大約95 的森林砍伐發生在熱帶地區 主要是開闢土地供農牧業使用 125 森林保護戰略中有一項 是將土地權利從公共領域轉移給當地原住民 126 以往土地特許權通常會流向勢力龐大的礦業公司 126 而這些公司所採的策略會排除 甚至將當地居民驅離 此做法稱為 堡壘保護 英语 Fortress conservation 結果是當地居民為求生存而接踵為礦業公司工作 最終導致更多的土地遭到開發 127 保護森林 Proforetation 即保護保護既有的自然森林 會促進森林充分發揮其生態潛力 128 這是一種緩解策略 因為在廢棄農田中再生的次生林 其中生物多樣性會較原始森林為低 而原始森林儲存的碳比這類次生林多出60 129 保護森林的策略包括再度野化 英语 Rewilding conservation biology 和建立生態廊道 130 131 植樹造林和林地復育 编辑 主条目 植樹造林 林地復育和森林再造 英语 Forest restoration 植樹造林 Afforestation 是在以前沒有樹木覆蓋的地方種植樹木 依據氣候變化情景估計 建立佔地達4 000百萬公頃 Mha 即6 300 x 6 300公里 的新種植園 到2100年的碳儲存能力會超過900吉噸 等於2 300吉噸二氧化碳 132 但這類設想並不被認為是可行的積極減排替代方案 133 因為所需種植園面積過於龐大 會把大多數自然生態系統排除 或是減少糧食生產 134 植樹造林的其中一例是種兆棵樹運動 英语 Trillion Tree Campaign 135 136 nbsp 讓業經砍伐過的森林 其殘存樹根及樹幹重新生長 會比重新植林更能有效吸收及儲存二氧化碳 但此種做法因原住民無土地權利 而難以實施 137 138 林地復育 Reforestation 是對既有 已被砍伐殆盡的森林或最近曾有森林存在的地方進行重新種植 林地復育每年至少可儲存1吉噸的二氧化碳 估計成本為5 15美元 噸二氧化碳 139 將全世界所有退化的森林恢復 可捕獲大約205吉噸碳 750吉噸二氧化碳 140 當集約農業和城市化進程加快 廢棄農田的數量也會增加 據估計 每砍伐1英畝原始森林 就有超過50英畝的新次生林生長 129 141 在一些國家 促進廢棄農田重新植樹可抵消這些國家好幾年的排放量 142 種植新樹將會是一項昂貴且有風險的投資 例如 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薩赫爾地區的新種樹木 大約有80 會在兩年內枯死 137 林地復育比植樹造林 重新造林 具有更高的碳儲存潛力 預計為紅樹林做復育之後的40年內 每公頃可提供高出60 的碳儲存 通過在可用的紅樹林地區做林地復育 可讓位於河口和沿海濕地生態系統的二氧化碳吸收量每年增加4 3 5 1 143 協助本土物種自然生長的成本會更低 而且它們更有存活的機會 即使是長期遭受砍伐的森林仍然有由活根和樹樁組成的 地下森林 存在 其間當地人可能會做修剪 園藝 英语 pruning 和萌生以加速樹木生長 這樣做也能產出木質燃料 另外產生木質燃料的主要來源則是森林砍伐 這種被稱為農民自然再生做法 英语 farmer managed natural regeneration 已有數百年曆史 但實施的最大障礙是國家擁有這些林地 經常將木材權出售給企業 導致樹木幼苗被當作障礙物而被連根拔起 為當地人提供法律援助 144 145 還有在馬利和尼日等地對財產法做修改後 產生所謂的非洲最大積極環境變革 從太空中可以看到尼日和奈及利亞兩國間的邊界地帶 奈及利亞這一邊的土地更為貧瘠 原因是那兒的法律並未修改 137 138 土壤 编辑 更多信息 碳截存 土壤存碳 英语 Carbon farming 和氣候智能型農業 英语 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 有許多增加土壤碳含量的措施 146 而讓情況變得複雜 147 且難以測量和解釋 148 在全球保護健康的土壤和恢復土壤碳海綿 英语 soil carbon sponge 作用 每年可從大氣中去除76億噸二氧化碳 超過美國一年排放量 149 150 樹木在生長時會吸收二氧化碳 並透過根部滲出液 英语 Plant root exudates 釋放更多的碳進入土壤 樹木有助於構建土壤碳海綿 木材燃燒時 所含的碳會立即以二氧化碳形式釋放出來 如果讓死樹維持原狀 只有部分碳會隨分解作用而進入大氣 149 加強土壤截碳的方法包括不犁田耕作 英语 No till farming 秸稈覆蓋 英语 mulching 和作物輪作 有機農業會比傳統農業更廣泛用到這類做法 151 152 由於目前美國的農田中僅有5 採不犁田耕作和秸稈覆蓋的做法 如改變後將會有巨大的截碳潛力 153 154 農作會耗盡土壤中的碳 讓土壤失去支撐生命的能力 但保護性耕作 英语 conservation farming 可保護土壤中的碳 並隨時間演進而將破壞修復 155 種植覆土作物的耕作方式已被公認為是種氣候智能型農業 156 在歐洲 對土壤的最佳管理做法被形容是增加土壤中的有機碳 耕地轉變為草地 加入秸稈 減少犁田 加入秸稈與減少犁田兩項結合 草與作物輪作系統以及種植覆土作物 157 再生農業 英语 Regenerative agriculture 包括保護性犁田 多樣性 輪作和種植覆土作物 最大限度減少實際干擾並支持土壤截碳 158 159 此做法可改善土壤狀況 最終可提高農作產量 160 另一種緩解選項是生產生物碳 即生物質經熱裂解後剩餘的固體 並將其儲存在土壤中 在生產過程中 生物質中有一半的碳被釋放 釋放到大氣中或透過碳捕集與封存 CCS 技術捕獲 而另一半的大部分將留存為穩定的生物碳 161 生物碳可在土壤中留存數千年 162 生物碳可提高酸性土壤的肥力 增加農業生產力 在生產生物碳的過程中 產生的熱量可作為生物能源來利用 161 濕地 编辑 更多信息 碳截存和濕地 nbsp 左圖 未受底拖網捕撈破壞的海底 右圖 已受底拖網捕撈破壞的海底 這種捕撈法會把海底自然的碳匯大肆破壞 濕地復育是項重要的緩解措施 在有限面積的土地上具有中等到較大的緩解潛力 但在大面積的復育上則會有財務上的問題 由復育產生的好處 如改善水質及改進生物多樣性 可能無法抵銷因損失大片土地而產生的經濟成本 另外就是需要長期監測才能確定復育所能達到的效果 163 51濕地在氣候變化方面有兩個重要作用 它可封存碳 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體植物材料 也可儲存和調節水 164 165 全球濕地每年約可儲存約4 500萬噸的碳 166 有些濕地是重大的甲烷排放來源 167 有些還會排放一氧化二氮 168 169 全球泥炭地僅佔陸表的3 170 但儲存高達550吉噸的碳 佔所有土壤碳的42 超過所有其他植被中 包括世界森林在內 儲存的碳 171 對泥炭地的威脅包括將其排水後改為農業用地和在當地伐木 那些樹木有助於保持和固定泥炭地 172 173 此外 泥炭通常被掘出作為堆肥 174 把退化泥炭地復育的做法有將排水渠道阻絕 設置保護區 讓自然植被將其覆蓋 130 175 紅樹林 鹽沼和海草在海洋植被棲息地中佔有大部分 其中僅含有相當於陸地植物生物質的0 05 但儲存碳的速度比熱帶森林快40倍 130 底拖網捕撈 英语 Bottom trawling 沿海開發的疏浚和化肥徑流會破壞沿海生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兩個世紀中 全球有85 的牡蠣礁 英语 Oyster reef 已遭移除 牡蠣礁有清潔水域並讓其他物種繁衍生息 而增加當地生物量的作用 此外 牡蠣礁有降低颶風波浪的力量和減少海平面上升造成的侵蝕作用 可減輕氣候變化的影響 176 恢復沿海濕地被認為比恢復內陸濕地更具成本效益 177 深海 编辑 更多信息 碳截存 海洋酸化和藍碳 英语 Blue carbon 深海選項側重於可儲存在海洋儲藏地的碳 做法包括有海洋肥化 英语 ocean fertilization 升高海洋鹼度或增強風化 英语 Enhanced weathering 178 12 36目前對海洋緩解方案潛力的評估是在2022年所做 且僅有 有限的部署 但 在未來會具有中等到大規模的緩解潛力 178 12 4總體而言 基於海洋的緩解選項具有每年去除1 100吉噸二氧化碳的綜合潛力 90 TS 94所需成本在40 500美元 噸二氧化碳之間 這些選項中的大多數還有助於降低海洋酸化 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 而引起海水pH值下降的現象 179 所謂藍碳管理 是另一種基於海洋的生物二氧化碳清除方式 同時涉及基於陸地和基於海洋的做法 178 12 51 180 764此名詞通常指的是潮汐沼澤 英语 Tidal marsh 紅樹林和海草可發揮的碳截存作用 1 2220其中一些做法也可在深海區域進行 絕大多數海洋碳都聚集在那兒 前述生態系統有助於減緩氣候變化 也有助於進行基於生態系統的調適 英语 ecosystem based adaptation 反過來 當藍碳生態系統退化或消失時 會將截存的碳釋回大氣中 1 2220人們對開發藍碳潛力的興趣日益增強 181 在某些情況下 這些生態系統單位面積吸收的碳被發現會遠多於陸地森林 但藍碳作為一種去除二氧化碳溶液的長期有效性仍存有爭議 182 181 183 增強風化 编辑 主条目 增強風化 英语 Enhanced weathering 透過增強風化作用 每年可以去除2 4吉噸的二氧化碳 這種做法把含矽酸鹽 如玄武岩等岩石 精細研磨後再散佈到海洋表面 來加速自然風化 加速岩石 水和空氣之間的化學反應 如此做可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 將其永久封存在固體碳酸鹽礦物或海洋鹼度 英语 Alkalinity 之中 184 所需成本估算為50 200美元 噸二氧化碳之間 90 TS 94其他捕獲和儲存二氧化碳的方法 编辑主条目 直接空氣捕獲 碳捕集與封存和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 nbsp 圖示 針對一大型燃燒天然氣的點源二氧化碳排放 陸地的以及地質的截存過程 除利用在陸地上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除去的傳統方法外 也有其他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及降低現有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技術被開發 CCS是種緩解氣候變化的方法 在大型點源 例如水泥廠或燃燒生物質的發電廠 將二氧化碳捕獲 然後將其安全儲封存 而非讓其釋放進入大氣 IPCC估計 如果沒有CCS 阻止全球變暖的成本將會翻倍 185 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 BECCS 把CCS的潛力加以擴充 其目的在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 在此過程中 先培養生物質來產生生物能源 生物質生長時可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 生物質經燃燒 發酵或熱裂解而轉為為電力 熱或是生物燃料等 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是生物碳 前者被捕獲並儲存在地下 後者則施用於土地上 這種過程可有效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移除 186 BECCS因此被認為是種負排放技術 NET 187 BECCS具有的潛在負排放能力在2018年被估計為每年可達0 22吉噸 188 截至2022年 估計BECCS一年約已捕獲200萬噸二氧化碳 189 若要廣泛部署BECCS 會受到生物質成本和其可用性的限制 190 191 10在電腦建模預測中 例如與IPCC相關的綜合評估模型 英语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 IAM BECCS是種實現2050年以後氣候目標的重要方法 但由於其具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風險 許多科學家對其抱持有甚高的懷疑 192 直接空氣捕獲 DAC 是種直接從環境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的過程 相對於在點源污染處捕獲 然後加以濃縮 再封存或是利用 或生產碳中性燃料 英语 Carbon neutral fuel 和電轉氣 193 DAC是種耗費能源的做法 仍須透過大型測試以將技術改進 並降低成本 194 各區塊的緩解措施 编辑参见 溫室氣體排放 nbsp 把工業部門的直接以及間接排放列入考慮 這個產業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 建築物 编辑 主条目 綠色建築和可持續建築 英语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参见 可再生熱能 英语 Renewable heat 和無動力制冷 建築物區塊佔全球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3 18 141大約有一半的能源用於空間調溫和把水加熱 195 建築物中的隔熱設施可顯著降低一次能源的需求 熱泵是種智能式設備 可參與需量反應 有利於變動式 或稱間歇式 可再生資源整合到電網中 196 太陽能熱水器直接利用太陽熱能 人們自助的做法包括在家庭需求改變時搬到較小的住處 混合使用空間和共同使用設備 90 71在建新建物時可使用被動式太陽能建築設計 英语 passive solar building design 低耗能建築 英语 low energy building 或零碳建築新技術 此外 在城市的開發 利用顏色更淺 反光性更強的材料 以建造出更節能的建築 nbsp 空氣源熱泵 英语 air source heat pump 的室外機 現代熱泵所耗用的電力通常僅為傳統電器設備的3分之1到5分之1 具體取決於性能係數和外部溫度 197 製冷和空氣調節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全球的10 這些排放量是由於使用化石燃料和氟化氣體所造成 替代性冷卻系統 例如無動力製冷建築設計和裝置被動式日間輻射冷卻 英语 Passive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 外牆 可減少空調的使用 在炎熱和乾旱氣候的郊區和城市可透過被動式日間輻射冷卻 可顯著降低冷卻能源消耗 198 由於較貧窮國家的氣溫升高 加上冷卻設備可用性增加 預計用於冷卻的能源將會顯著上升 全球生活在最熱地區的28億人中 目前只有8 的人擁有空調 而美國和日本的此一比例為90 199 把能源效率提高 加上擺脫舊式 有超級污染效果的冷媒 世界在未來40年內可避免排放累積達210 460吉噸的二氧化碳 200 製冷區塊轉向可再生能源有兩個優勢 太陽能在中午產生的高峰發電量與製冷所需的負荷相對應 此外 電網負載管理中在製冷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交通運輸 编辑 主条目 永續交通系統和廢止燃油車 nbsp 電動汽車的銷售趨勢圖 201 交通運輸的排放佔全球排放量的15 202 增加大眾運輸 低碳貨運和使用自行車是此區塊脫碳中很重要的做法 203 204 電動載具和環保鐵路設計 英语 Environmental design in rail transportation 可減少化石燃料消耗 在大多數情況下 電氣化火車比航空運輸和道路運輸更有效率 205 其他提高效率的方法還有改善大眾運輸 智能移動 共享汽車和混合動力車輛 可把乘用車的化石燃料耗用包括在排放交易機制內 206 nbsp 電池動力巴士 英语 Battery electric bus 加拿大蒙特婁 世界銀行支持低收入國家購買電動巴士 雖然其價格高於柴油動力巴士 但可通過降低運作成本和降低城市空氣污染的好處將其抵消 207 到2050年 預計道路上有4分之1到4分之3的汽車將是電動汽車 208 目前電動汽車的電池有過重的問題 長途重型貨運卡車或可改用液態氫氣作為解決的方式 209 海運業 编辑 更多信息 航運對環境的影響 對於航運業 排放法規正推動使用液化天然氣 LNG 作為船用燃料 經營船舶的業者必須從重油 轉向更昂貴的油基燃料 安裝昂貴的煙氣處理技術或轉而使用液化天然氣發動機 英语 LNG marine engine 210 但當未燃燒的天然氣發生洩漏時 會降低這種燃料的優勢 馬士基是世界上最大的貨櫃航運公司和船舶營運商 它在投資液化天然氣這類過渡燃料時發出警告 此舉會造成擱淺資產的後果 211 該公司將綠色氨 100 零碳生產的氨 列為未來的首選燃料之一 並宣佈到2023年會建造第一艘碳中性動力船舶 以碳中性甲醇作為燃料 212 有部分以氫為動力來源的郵輪正在試驗中 213 採混合動力和全電動渡輪則適於短途航行 挪威計畫到2025年擁有一全電動渡輪船隊 214 航空業 编辑 更多信息 航空業對環境的影響 nbsp 航空業在1940 2018年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由全球佔比的0 7 增長到2 65 215 噴射客機會排放二氧化碳 以及科學界目前了解尚少的氮氧化物 凝結尾 加上懸浮微粒而導致氣候變化 單獨由二氧化碳造成的輻射強迫估計為1 3 1 4毫瓦 平方米 mW m2 因飛機誘導產生的卷雲 科學上對此的了解尚低 其影響尚未包括在內 全球航空業在2018年產生的二氧化碳佔全球所有排放量的2 4 216 雖然航空業的燃油效率不斷提高 但因航空旅行數量增加更快 總體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隨之增加 到2020年 航空業排放量比2005年高出70 預計到2050年 增長可能會達到300 217 航空業可透過提高飛機燃油經濟性 英语 fuel economy in aircraft 來減少環境足跡 優化航空交通管制及飛行航線以降低非二氧化碳氣體 如氧化氮 懸浮微粒及凝結尾 對氣候的影響 國際民用航空組織 ICAO 擬定的國際民航碳抵銷及減少計畫 英语 Carbon Offsetting and Reduction Scheme for International Aviation CORSIA 包含有採用航空生物燃料 英语 aviation biofuel 開放排放權交易及促進碳抵銷 英语 carbon offsetting 等措施 有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效果 短途飛行禁令 英语 short haul flight ban 機場聯絡軌道系統 個人選擇以及航空稅收和補貼 英语 Aviation taxation and subsidies 有降低航空使用量的效果 油電混合動力飛機 英语 hybrid electric aircraft 電動飛機和氫動力飛機 英语 hydrogen powered aircraft 有機會取代依賴化石燃料提供動力的飛機 大多數對航空領域在二氧化碳排放的預測均為會上升 至少持續到2040年 目前此領域的年排放量為1 8億噸 佔交通運輸排放量的11 在未來數年中 使用航空用生物燃料 英语 Aviation biofuel 和氫氣動力的航班僅為少數 預計在2030年之後 會有混合動力驅動飛機進入區域定期航班市場 由電池驅動的飛機預計在2035年後進入市場 218 根據CORSIA 航班運營商可購買碳抵消以彌補其高於2019年的排放水平 而CORSIA從2027年起將改為強制性 農業 林業和土地利用 编辑 nbsp 不同食物在供應鏈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参见 農業溫室氣體排放 英语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e 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 英语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nimal agriculture 和永續農業 農業和林業部門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約佔全球的20 219 糧食系統採取的緩解措施分為4類 需求方變化 生態系統保護 農業場所緩解措施和供應鏈緩解措施 在需求方面 限制食物浪費是減少排放的有效途徑 此外 減少對動物產品的依賴 尤其是轉向植物性飲食 是有效的做法 7 XXV飼養牛隻所排放的甲烷佔全球排放量的21 成為全球變暖的重要驅動力 2 6而熱帶雨林遭到砍伐 轉為放牧用途時 影響更大 在巴西 生產1公斤牛肉最多可排放335公斤二氧化碳當量 220 除農業中使用的的化石燃料之外 牲畜 其糞便管理過程以及水稻種植也會排放溫室氣體 減少畜牧業牲畜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緩解做法包括基因選擇 221 222 將甲烷氧化菌引入反芻動物的瘤胃 223 224 為牲畜注射疫苗 改善飼料 225 飲食調整和進行放牧管理 226 227 228 其他的選項有社會飲食轉向非反芻動物產品 例如代乳品和素肉 飼養家禽類等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會少很多 229 水稻種植中的甲烷排放可通過被稱為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SRI 的做法 選用優良種子 降低種植密度 增加土壤肥力以及控制用水 而達到減排的效果 230 231 工業 编辑 把工業的直接和間接排放列入考慮 這個產業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 電氣化可把排放降低 對於能源密集 又無法電力化的 可改用綠氫 英语 Green hydrogen 作為能源 對於鋼鐵和水泥行業的緩解選項 包括轉向污染較少的製程 用更少的材料製造產品以降低排放強度 並提高工業流程的效率 最後 循環經濟的做法可減少對新材料的需求 也可減少採礦和製造所釋放的排放量 7 對水泥生產的脫碳需對創新進行投資 以開發新的技術 232 生物混凝土有可能減少排放 233 但由於尚無成熟的緩解技術 因此至少在短期內仍需採CCS的措施 234 鋼鐵業所用的高爐可被使用氫氣直接還原鐵製程和電弧爐取代 235 煤炭 天然氣和石油在開採及生產時通常會有大量甲烷洩漏 236 有些政府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 並在2020年初頒布相關監管法規 237 對於那些進行天然氣國際貿易的國家 將油氣井和加工廠的甲烷洩漏問題修復具有成本效益 236 一些天然氣價格便宜的國家 例如伊朗 238 俄羅斯 239 和土庫曼斯坦仍有甲烷洩漏的問題 240 但幾乎這類情況均可通過更換舊組件和利用常規瓦斯燃除 英语 gas flare 來解決 236 即使在礦井關閉後 煤層氣仍有可能繼續洩漏 但可利用排水和 或通風系統收集 241 化石燃料公司並非總有有經濟動機來解決甲烷洩漏問題 242 共同效益 编辑主条目 氣候變化減緩的共同效益 英语 Co benefit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健康與福祉 编辑 更多信息 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減緩帶來的共同健康效益 氣候變化緩解措施產生的健康效益 也稱為 共同效益 相當顯著 不僅可減輕對未來健康的影響 且可直接改善健康 243 244 緩解氣候變化與各種共同效益 例如減少空氣污染和其相關的健康利益 相互關聯 245 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空氣污染既是全球變暖的主要驅動因素 也是每年造成大量死亡案例的原因 據估計 2018年由此產生的超額死亡人數高達870萬人 246 247 緩解政策還可促進更清潔的空氣 更健康的飲食 例如少攝取紅肉 更積極的生活方式以及更多接觸綠色城市空間的機會 248 26接觸城市綠色空間對精神健康有益 248 18增加綠色 英语 Green infrastructure 和藍色基礎設施也可降低城市熱島效應 而減少人們的熱壓力 90 TS 66研究顯示人們在減少商品和服務消費所做的 會對構成福祉 英语 well being 的18個成分產生巨大的影響 249 250 與目前的氣候變化情景 關於溫室氣體排放和減緩的措施 相比 到2040年 在9個國家中 可持續情景 能每年減118萬與空氣污染相關的死亡 586萬與飲食相關的死亡和115萬因缺乏身體活動的死亡 這些好處歸因於緩解 251 直接溫室氣體排放和減少接觸有害污染物的相應行動 以及改善飲食和安全的身體活動 將全球暖化升溫限制在2 C而發生的成本會低於因清潔空氣而導致人們延長壽命的價值 而在印度和中國 這種成本相對會更小 251 在交通運輸部門 緩解策略更能實現獲得交通服務的公平性 並同時減少道路壅塞 4 SPM 32 處理不平等問題有助於減緩氣候變化 4 38將健康作為國家自定貢獻 英语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目標的重點 可提供機會來提升企圖心 並達到健康共同效益 251 氣候變化調適 编辑 更多信息 氣候變化調適 與緩解的共同效益 一些緩解措施在氣候變化調適的領域具有共同效益 252 8 63例如許多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就是這種情況 253 4 94 254 6城市環境中提供的綠色和藍色基礎設施就能同時達到減緩以及調適的效益 調適做法包含有城市森林 英语 Urban forestry 和行道樹 綠化屋頂和綠色植生牆 城市農業等形式 緩解做法是通過保護和擴大碳匯 以及減少建築物的能源使用來實現 通過降低熱壓力和洪水風險而提供調適上的效益 252 8 64 nbsp 世界排放權交易與碳稅狀況 2019年 255 排放權交易 實施 或 計畫實施 碳稅 實施 或 計畫實施 把 排放權交易 或 碳稅 列入考慮成本 编辑主条目 氣候變化緩解經濟學 英语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估算緩解所需的成本取決於基線 在這種情況下 是與替代情景進行比較的參考情景 成本建模方式以及對未來政府政策的假設 256 622特定地區的緩解成本估算取決於該地區未來 允許 的排放量 以及採取干預的時機 257 90減排成本將依據據減排方式和時間的不同而有變化 但及早 周密計劃的行動會讓成本最小化 139 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 C以下 其獲益會超過花費的成本 251 許多經濟學家估計緩解氣候變化所需的成本會佔國內生產毛額 GDP 的1 到2 258 在2018年所做的一項估計顯示 每年花費1 7兆美元可將溫度升高限制在1 5 C 259 260 這是一筆巨款 但仍遠低於各國政府為化石燃料行業提供的補貼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估計這種成本每年超過4 7兆美元 261 43 但到2022年底 許多人認為將溫度限制在1 5 C是個在政治上不可能的任務 262 緩解措施產生的經濟影響會因地區和家庭而異 取決於政策設計和國際合作水平 全球合作有所延遲會增加各地區的政策執行成本 特別是在目前碳密集度較高的地區 具有統一碳值的路徑顯示在碳密集度更高的地區 化石燃料出口地區和較貧困地區 減緩成本會更高 以GDP或貨幣形式表示的總量數字 會低估對較貧窮國家中家庭的經濟影響 對當地福利和福祉的實際影響會相對較大 263 成本效益分析可能不適合對氣候變化緩解的整體做分析 但對於1 5 C目標和2 C目標之間的差異做分析仍有用處 258 估算減排成本的一種方法是考慮潛在技術和產出變化的可能成本 政策制定者可比較不同方法的邊際減排成本 以評估隨時間演化中可能減排的成本和數量 各種措施的邊際減排成本將因國家 部門和時間而異 139 避免氣候變化影響所需的成本 编辑 参见 氣候變化的經濟影響 英语 economic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限制氣候變化 可避免因氣候變化影響而付出的部分代價 根據 斯特恩評論 不採取行動的話 每年損失至少相當於全球GDP的5 從現在起並無限期延伸下去 如果包括更廣泛的風險和影響 損失會高達GDP的20 或是更多 而減緩氣候變化的成本僅佔GDP的2 左右 從財務角度來看 推遲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非一好主意 264 265 緩解方案通常僅就成本和溫室氣體減排潛力進行評估 而在人類福祉受到直接影響方面卻被忽略 266 分配減排成本 编辑 將升溫限制在2 C或以下所需減緩的速度和規模 即表示會造成深刻的經濟和結構變化 而會引發跨地區 收入階層和部門的多種分配方面的問題 263 關於如何分配減排責任 已有不同的建議 267 103平等主義 基本需求 英语 basic needs 根據最低消費水平作定義 比例原則和污染者付費原則 一個特定的建議是 人均應享權利 267 106這種建議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 排放量按全國人口分配 而第二類的方式將依據歷史 累積 排放量做分配 政策 编辑市政政策與城市規劃 编辑 主条目 氣候變化與城市 nbsp 騎腳踏車幾乎不會產生碳足跡 268 城市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全球大城市在2020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及甲烷為28吉噸二氧化碳當量 90 TS 61是 透過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合併導致的結果 90 rp TS 61 所謂氣候智能型城市規劃 目的在減少城市蔓延以減少移動距離 而降低交通運輸的排放 支持空間混合使用 大眾交通 步行 騎自行車 共享車輛 可減少城市排放 城市森林 湖泊和其他藍色和綠色基礎設施可減少冷卻能源需求 而直接和間接減少排放 90 TS 66私家車在運送乘客方面效率極低 而大眾交通和自行車在城市環境中的效率要高出許多倍 改善步行和自行車基礎設施 引導大眾從汽車轉向前述交通方式 對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來說將有助益 269 可利用封存 堆肥和回收來減少城市固體廢棄物的甲烷排放 270 國家政策 编辑 nbsp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 但就人均排放量而言 美國則排名第一 2017年資料 緩解政策會對個人和國家的社會經濟地位產生巨大而復雜的影響 既有積極的 也有消極的 271 如果沒 精心設計和包容的政策 這類緩解措施會給貧困家庭帶來更高的經濟負擔 272 要能源部門達成低排放 最有效和有經濟效益的方法是結合基於市場機能的工具 稅收 許可 制定標準和提供信息政策 273 422 國家政策中可支持緩解變化的包括有 監管標準 此類技術或性能標準可有效解決市場失靈時發生的信息壁壘 273 412如果監管成本低於解決市場失靈而得的收益 即表示標準可產生淨收益 其中一例是汽車的燃油效率標準 274 基於市場的工具 例如排放稅和收費 排放稅要求國內排放者為釋放到大氣中的每噸二氧化碳當量溫室氣體支付固定費用或是稅金 273 4123如果每個排放者都面臨相同的稅收 就有人會率先採用成本最低的方式實現減排 但現實世界中的市場並不完美 表示排放稅會有偏離這理想的可能 若考慮到分配和公平方面 通常會採根據不同來源而採不同稅率的徵收方式 可交易的排放權 排放可通過排放權交易進行限制 273 415分配的排放權等於排放限制 每個排放實體需要持有與其實際排放量相等的排放權數量 只要交易成本不過高 同時交易市場和與排放活動相關的市場不存在重大缺陷 排放權交易就具有成本效益 自願協議 這些是政府 公共機構 和行業之間的協議 273 417協議可能涉及一般問題 例如研究開發 但在其他情況下 也會議定量化目標 但也存在協議參與者發生搭便車問題的風險 或是它們不遵守協議 或是享受協議的好處 卻不承擔任何成本 信息工具 信息不順暢被認為是對提高能源效率或減少排放的障礙 273 419這類政策示例包括提高公眾意識 為住家進行隔熱以節能 275 或少攝取肉類和奶製品以減排 276 277 但有人說要求人們少吃肉 對政客而言是種 政治毒藥 278 研發政策 某些領域 例如土壤 會因國家 地區而異 因此需要做全國性研究 279 有些技術需要資金支持才能達成商業規模 例如浮體式離岸風力發電 280 低碳電力 政府要放寬對太陽能和陸上風能的限制 281 並部分資助被私營部門認為有風險的技術 例如核能發電 282 需求面管理 目的為減少能源需求 例如通過能源審計 貼標籤警示以及監管 273 422 增添或是刪除補貼 利用減排補貼 針對減少或封存的每噸溫室氣體 二氧化碳當量 支付 273 421雖然補貼措施通常不如稅收有效 但因分配性和競爭性問題 有時會導致能源 排放稅與補貼 或稅收免除 相結合 制定補貼和財政激勵措施 283 例如以能源補貼支持潮汐發電等尚未在商業上可行的清潔發電 284 逐步取消無用的補貼 許多國家提供的某些補貼會對氣候變化產生影響 例如農業補貼和能源補貼 英语 Energy subsidy 以及對交通運輸的間接補貼 285 如針對牛的農業補貼或化石燃料補貼等特定例子 綠色馬歇爾計劃 Green Marshall Plan 呼籲全球中央銀行創建資金以資助綠色基礎設施 286 287 288 市場自由化 目前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發生市場重組情事 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市場競爭 但會對排放量產生重大影響 289 409 410淘汰化石燃料補貼 编辑 本節摘自化石燃料淘汰 Phase out of fossil fuel subsidies 許多國家都提供大量的化石燃料補貼 290 2019年估計全球化石燃料消費補貼總額為3 200億美元 291 spread over many countries 292 截至2019年 各國政府每年對化石燃料的補貼約為5 000億美元 然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使用非常規的補貼定義 包括未能為溫室氣體排放定價 估計全球在2017年的化石燃料補貼為5 2兆美元 佔全球GDP的6 4 293 一些化石燃料公司會為此而對政府進行遊說 294 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補貼非常重要 295 然而必須謹慎行事 以避免遭到民眾嚴重抗議 296 和讓窮人變得更窮 297 而在大多數情況下 低化石燃料價格對富裕家庭的好處要高於對貧困家庭的 因此為幫助窮人和弱勢群體 可採用化石燃料補貼以外 且具針對性的措施 298 如此做會增加公眾對補貼改革的支持 299 碳定價 编辑 主条目 碳定價 nbsp 從2008年起的碳排放權交易價格 單位 歐元 為溫室氣體排放增加額外成本可將化石燃料的競爭力降低 而加速對低碳能源的投資 有越來越多國家徵收定額碳稅或投入排放權交易 ETS 系統 迄2021年 由於中國國家碳交易計劃 英语 Chinese national carbon trading scheme 的引入 導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定價的佔比大增至21 300 23排放權交易計劃讓排放配額限制在某些減排目標成為可能 但由於配額供過於求 讓大多數ETS的價格維持在低水平的10美元左右 而呈效果不大的缺點 中國在2021年啟動的碳排放權交易以7美元 噸二氧化碳開價即為一例 301 而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是個例外 碳權的交易價格在2018年開始上漲 迄2022年已達到約80歐元 噸二氧化碳 302 能源需求高 排放量大的行業往往只繳納非常低的能源稅 英语 Energy tax 甚至根本不用繳納 303 11 80開採化石燃料產生的甲烷排放有時會被徵稅 304 但農業產生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通常未被徵稅 305 but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from agriculture are typically left untaxed 306 國際協議 编辑 主条目 氣候變化政治 英语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参见 氣候變化 和氣候變化緩解框架 英语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framework 幾乎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都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UNFCCC 的締約方 307 308 UNFCCC的最終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維持在一個穩定水平 避免人類對氣候系統造成有危險性的干擾 309 儘管當初 蒙特婁議定書 並非為緩解氣候變化目的而設計 但已讓緩解的工作受益 310 蒙特婁議定書 是項國際條約 已成功減少會消耗臭氧層物質 例如氟氯碳化合物 的排放 而這些物質也是溫室氣體 巴黎協定 编辑 nbsp 參與巴黎協定的締約方 包含194個締約方以及歐盟 總數195 伊朗 利比亞及葉門三國曾參與簽字 但最終其國內並未批准加入此協定 本節摘錄自巴黎協定 巴黎協定 法語 Accord de Paris 通常簡稱為 巴黎協定 Paris Accords 或 巴黎氣候協定 Paris Climate Accords 是項關於氣候變化的國際條約 於 2015年通過 涵蓋氣候變化緩解 調適和融資 巴黎協定 由196個成員在法國巴黎附近舉行的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談判達成 截至2023年2月 UNFCCC的195個成員是該協議的締約方 在尚未批准該協議的3個UNFCCC成員中包含伊朗 也是主要排放國之一 美國曾於2020年退出該協議 但於2021年重新加入 巴黎協定 的長期目標是維持全球平均氣溫 不超過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平均氣溫的2 C 3 6 F 最好是讓升溫控制在1 5 C 2 7 F 達到此目標可把氣候變化的影響大幅降低 將盡最大能力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在21世紀中期前達到碳中和的程度 311 為能達到升溫低於1 5 C 排放必須在2030年前降低約50 這個目標是所有締約國家自定貢獻加總的結果 312 協定的目的在協助各國為氣候變化的影響作調適 並能安排足夠的資金 根據協議 每個國家均須為緩解全球變暖而確認 計劃 並定期報告其達成的進度 並無任何機制強制一個國家設定具體的排放目標 但每個目標都應超越先前的目標 與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相比 巴黎協定締約國中的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界限模糊 以至於後者也必須提交減排計劃 歷史 编辑参见 氣候變化緩解框架 英语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framework 氣候變化政策和政治史 英语 History of climate change policy and politics 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 從歷史上看 氣候變化是經由聯合國會員國依據UNFCCC達成共識後才進行處理 313 這代表史上的做法是讓盡可能多的國際政府參與 將其作為全球公共問題而採取行動 在1987簽訂年的 蒙特婁議定書 就證明這種模式可發揮作用 但僅根據UNFCCC共識而採由上而下的方法被認為是無效的 而依據經驗及學理而該改採由下而上 多中心 增加橫向溝通 以及建立互信的做法 同時要降低對UNFCCC的強調 314 315 316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的延伸 京都議定書 1997年通過 為 附件B 所列國家制定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減排承諾 317 817議定書為三個國際政策工具下定義 靈活性機制 英语 Flexible mechanisms 以供附件B所列國家履行其減排承諾 根據為IPCC撰寫建議報告的學者Igor Bashmakov等的說法 使用這些政策工具可顯著降低附件B所列國家履行減排承諾的成本 318 402在京都議定書 該議定書於2020年到期 之後 巴黎協定於2015年簽訂 批准京都議定書的國家 英语 List of parties to the Kyoto Protocol 承諾減少二氧化碳和其他5種溫室氣體的排放 或者在維持或增加這些氣體排放時 必須進行排放權交易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所屬的兩個專家機構於2015年得到結論 在一些地區和脆弱的生態系統中 甚至有發生超過1 5 C的高風險 319 這種專家立場 連同太平洋最貧窮國家和島嶼國的強烈外交語調 是導致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簡稱COP21 決定在1 5 C的長期目標之上再制定出2 C目標的原因 320 歐盟為2020年制定的減排目標是 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從1990年的水平減少20 由可再生能源中提供20 的能源 將能源效率提高20 321 歐盟聲稱其已實現2020年的減排目標 並已訂立實現2030年目標的立法 歐盟早在2018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就比1990年減少23 322 社會與文化 编辑撤資承諾 编辑 nbsp 已有許多公司表示願意參與氣候變化緩解的投資 在低碳部門投資的家數最多 323 已有1 000多家 掌握資金達8兆美元的機構承諾由化石燃料產業撤資 英语 fossil fuel divestment 324 具有社會責任投資 英语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 性質的基金採取的投資策略是針對於符合環境 社會和公司治理 ESG 標準的項目 基金及機構進行投資 325 資金 编辑 主条目 氣候融資 和氣候變化緩解經濟學 英语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開發中國家為協調其在緩解碳排放影響期間的經濟發展 需要特別的財務和技術支持 加速支持還將 處理金融和經濟對來自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而導致的不平等 326 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之一是依據京都議定書中具有彈性的清潔發展機制 CDM 進行 障礙 编辑 参见 氣候變化政治 英语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氣候變化否定論心理學 英语 Psychology of climate change denial 全球暖化爭議 化石燃料業者遊說 英语 Fossil fuels lobby 氣候變化否定論 氣候變化陰謀論 英语 Climate change conspiracy theory 氣候變化傳播 英语 Climate communication 氣候變化媒體報導 英语 Media coverage of climate change 氣候變化輿論 英语 Public opinion on climate change 和永續性 nbsp 不同類型 企圖延遲氣候變化緩解行動的論述 327 nbsp 世界各地在既有能源對二氧化碳減排程度的承諾 阻礙氣候變化減緩者可歸為個人 機構和市場三類 91 5 71它們構成阻礙的程度在不同的減緩方案 地區和社會有其差別 圍繞清除二氧化碳 碳核算 英语 Carbon accounting 的複雜問題 例如與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 BECCS 有關的 有成為經濟障礙的可能 42 6 42公司遵循的戰略既可成為障礙 也可能成為 脫碳加速因子 91 5 84為讓 社會脫碳 由於其中包含大量的協調工作 必須由國家 政府 發揮主導作用 328 213但強大的政府作用只會在團體凝聚力 政治穩定和存在信任的情況下才能發揮 328 213對位於土地上的緩解方案 資金是個主要障礙 其後的障礙是 文化價值觀 治理 問責制和機構能力 116 7 5而在開發中國家 另外的障礙還有 329 資金成本在2020年代初開始增加 330 在開發中國家 缺乏可用資本和融資是常態 331 再加上缺乏監管標準 這一障礙助長大量採用低效設備的現象 其中許多國家仍存有財務管理和能力發展 英语 Capacity building 的障礙 91 97據估計 與氣候相關研究的資金中只有0 12 花在緩解氣候變化中的社會科學方面 332 大量資金花在研究與氣候變化有關的自然科學上 而且相當多的資金也花在研究氣候變化的影響和調適上 332 風險 编辑 緩解措施也有產生負面影響和風險的可能 90 TS 133緩解措施對農業和林業而言 會影響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運作 90 TS 87在可再生能源方面 開採相關金屬和礦物會增加對保護區的威脅 333 為解決其中問題之一 人們正研究回收太陽能電池面板和電子垃圾的方法 以便從開採之外另闢一材料來源 334 327 但論及緩解措施的風險和負面影響可能會 導致僵局 或是產生採取行動就會有難以解決障礙的感覺 327 COVID 19大流行的影響 编辑 主条目 COVID 19大流行對環境的影響 COVID 19大流行導致一些政府至少暫時將注意力從氣候行動上轉移 335 環境政策執行受到阻礙 加上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讓對可持續能源技術的投資放緩 336 337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0年下降6 4 或23億噸 338 溫室氣體排放隨著許多國家在大流行後期解除限制而開始反彈 大流行政策的直接衝擊 並未對氣候變化方面產生可見的長期影響 338 339 參見 编辑 nbsp Climate change主题 nbsp Economics主题 nbsp Energy主题 nbsp World主题 近期氣候變化的歸因 碳預算 英语 Carbon budget 氣候運動 英语 Climate movement 氣候變化否定論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氣候臨界點參考文獻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IPCC 2021 Annex VII Glossar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tthews J B R V Moller R van Diemen J S Fuglestvedt V Masson Delmotte C Mendez S Semenov A Reisinger eds In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sson Delmotte V P Zhai A Pirani S L Connors C Pean S Berger N Caud Y Chen L Goldfarb M I Gomis M Huang K Leitzell E Lonnoy J B R Matthews T K Maycock T Waterfield O Yelekci R Yu and B Zhou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pp 2215 2256 doi 10 1017 9781009157896 022 2 0 2 1 Olivier J G J and Peters J A H W 2020 Trends in global CO2 and tot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2020 repor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BL Netherland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 The Hague 3 0 3 1 3 2 Sector by sector where do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ome from Our World in Data 2022 11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9 4 0 4 1 4 2 4 3 4 4 4 5 4 6 4 7 IPCC 2022 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nited States Ram M Bogdanov D Aghahosseini A Gulagi A Oyewo A S Child M Caldera U Sadovskaia K Farfan J Barbosa LSNS Fasihi M Khalili S Dalheimer B Gruber G Traber T De Caluwe F Fell H J Breyer C Global Energy System based on 100 Renewable Energy Power Heat Transport and Desalination Secto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tudy by Lappeenrant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nergy Watch Group Lappeenranta Berlin March 2019 Cement Analysis IEA 2022 11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7 05 英国英语 7 0 7 1 7 2 7 3 7 4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22 Emissions Gap Report 2022 The Closing Window Climate crisis calls for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i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irobi 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PDF November 2022 2022 11 16 Ritchie Hannah Roser Max Rosado Pablo CO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ur World in Data 2020 05 11 2022 08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7 04 Harvey Fiona UN calls for push to cut greenhouse gas levels to avoid climate chaos The Guardian 2019 11 26 2019 11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1 22 Cut Global Emissions by 7 6 Percent Every Year for Next Decade to Meet 1 5 C Paris Target UN Report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ited Nations 2019 11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04 IPCC Shukla P R Skea J Slade R Al Khourdajie A et al 编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300 2023 06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8 02 The global benefits of pathways limiting warming to 2 C gt 67 outweigh global mitigation costs over the 21st century if aggregated economic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re at the moderate to high end of the assessed range and a weight consistent with economic theory is given to economic impacts over the long term This holds true even without accounting for benefits in oth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mensions or nonmarket damages from climate change medium confidence 13 0 13 1 IPCC 2022 Chapter 1 Introduction and Framing in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nited States What is solar radiation modification and what questions should SIDS be asking about the governance of its research and deployment ODI Think change 2022 10 21 2022 11 22 英国英语 Solar radiation modification SRM also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geoengineering is part of a set of climat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Solar Radiation Modification A Risk Risk Analysis PDF 16 0 16 1 IPCC 2022 Chapter 14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Reflecting Sunlight Recommendations for Solar Geo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Research Governance 2021 03 25 ISBN 978 0 309 67605 2 S2CID 234327299 doi 10 17226 25762 英语 18 0 18 1 Rogelj J D Shindell K Jiang S Fifita P Forster V Ginzburg C Handa H Kheshgi S Kobayashi E Kriegler L Mundaca R Seferian and M V Vilarino 2018 Chapter 2 Mitigation Pathways Compatible with 1 5 C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Global Warming of 1 5 C A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of 1 5 C above pre industrial levels and related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pathways in the context of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response to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fforts to eradicate povert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sson Delmotte V P Zhai H O Portner D Roberts J Skea P R Shukla A Pirani W Moufouma Okia C Pean R Pidcock S Connors J B R Matthews Y Chen X Zhou M I Gomis E Lonnoy T Maycock M Tignor and T Waterfield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NY US pp 93 174 https doi org 10 1017 9781009157940 004 Stevens Harry The United States has caused the most global warming When will China pass it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 03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01 Chapter 2 Emissions trends and drivers PDF Ipcc Ar6 Wgiii 2022 2023 06 24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2 04 12 It s critical to tackle coal emissions blogs worldbank org 2021 10 08 2022 11 25 英语 Coal power plants produce a fifth of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more than any other single source Ritchie Hannah Roser Max Rosado Pablo CO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ur World in Data 2020 05 11 2023 06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16 Biden signs international climate deal on refrigerants AP NEWS 2022 10 27 2022 11 26 英语 Methane vs Carbon Dioxide A Greenhouse Gas Showdown One Green Planet 2014 09 30 2020 02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9 26 Perez Dominguez Ignacio del Prado Agustin Mittenzwei Klaus Hristov Jordan Frank Stefan Tabeau Andrzej Witzke Peter Havlik Petr van Meijl Hans Lynch John Stehfest Elke Short and long term warming effects of methane may affect the cost effectiveness of mitigation policies and benefits of low meat diets Nature Food December 2021 2 12 970 980 ISSN 2662 1355 PMC 7612339 nbsp PMID 35146439 doi 10 1038 s43016 021 00385 8 英语 Franziska Funke Linus Mattauch Inge van den Bijgaart H Charles J Godfray Cameron Hepburn David Klenert Marco Springmann Nicolas Treich Toward Optimal Meat Pricing Is It Time to Tax Meat Consumption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2022 07 19 16 2 000 S2CID 250721559 doi 10 1086 721078 nbsp 英语 animal based agriculture and feed crop production account for approximately 83 perc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globally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approximately 67 percent of deforestation Poore and Nemecek 2018 This makes livestock farming the single largest driver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nutrient pollution and ecosystem loss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A failure to mitigate GHG emissions from the food system especially animal based agriculture could prevent the world from meeting the climate objective of limiting global warming to 1 5 C as set forth in the Paris Climate Agreement and complicate the path to limiting climate change to well below 2 C of warming Clark et al 2020 IGSD Short Lived Climate Pollutants SLCPs Institute of Govern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GSD 2013 2019 11 29 How satellites could help hold countries to emissions promises made at COP26 summit Washington Post 2021 1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2 18 Satellites offer new ways to study ecosystems and maybe even save them www science org 2021 12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5 10 英语 It s over for fossil fuels IPCC spells out what s needed to avert climate disaster The Guardian 2022 04 04 2022 04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7 31 The evidence is clear the time for action is now We can halve emissions by 2030 IPCC 2022 04 04 2022 04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04 Ambitious Action Key to Resolving Triple Planetary Crisis of Climate Disruption Nature Loss Pollution Secretary General Says in Message for International Mother Earth Day Meetings Coverage and Press Releases www un org 2022 06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2 Glasgow s 2030 credibility gap net zero s lip service to climate action climateactiontracker org 2021 11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09 英语 Global Data Community Commits to Track Climate Action UNFCCC 2019 1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19 Nations Uni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20 United Nations 2021 1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05 英语 World fails to meet a single target to stop destruction of nature UN report The Guardian 2020 09 15 2021 1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16 英语 Glasgow s 2030 credibility gap net zero s lip service to climate action climateactiontracker org 2021 11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09 英语 Biden asks world leaders to cut methane in climate fight Reuters 2021 09 18 2023 05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0 08 Mason Jeff Alper Alexandra Biden asks world leaders to cut methane in climate fight Reuters 2021 09 18 2021 10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0 08 Bassist Rina At OECD Israel joins global battle against climate change Al Monitor 2021 10 06 2023 06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6 09 Friedlingstein Pierre Jones Matthew W O Sullivan Michael Andrew Robbie M Hauck Judith Peters Glen P Peters Wouter Pongratz Julia Sitch Stephen Le Quere Corinne Bakker Dorothee C E Global Carbon Budget 2019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2019 11 4 1783 1838 2021 02 15 Bibcode 2019ESSD 11 1783F ISSN 1866 3508 doi 10 5194 essd 11 1783 2019 nbs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06 42 0 42 1 42 2 42 3 42 4 IPCC 2022 Chapter 6 Energy system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nited States 43 0 43 1 Teske Sven 编 Achieving the Paris Climate Agreement Goals Global and Regional 100 Renewable Energy Scenarios with Non energy GHG Pathways for 1 5 C and 2 C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2019 08 02 2023 06 24 ISBN 978 3030058425 S2CID 198078901 doi 10 1007 978 3 030 05843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8 24 通过www springer com Global Energy Transformation A Roadmap to 2050 2019 edition PDF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2020 01 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3 08 23 Share of cumulative power capacity by technology 2010 2027 IEA org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5 Decem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4 February 2023 Source states Fossil fuel capacity from IEA 2022 World Energy Outlook 2022 IEA Licence CC BY 4 0 Scale up of Solar and Wind Puts Existing Coal Gas at Risk BloombergNEF 2020 04 28 2023 06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21 Emilio Maurizio Di Paolo The Cost of Energy Key to Sustainability Power Electronics News 2022 09 15 2023 01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1 05 美国英语 Liebensteiner Mario Naumann Fabian Can carbon pricing counteract renewable energies cannibalization problem Energy Economics 2022 11 01 115 106345 2023 06 24 ISSN 0140 9883 S2CID 252958388 doi 10 1016 j eneco 2022 1063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1 05 英语 Cartlidge Edwin Saving for a rainy day Science 2011 11 18 334 6058 922 24 Bibcode 2011Sci 334 922C PMID 22096185 doi 10 1126 science 334 6058 922 Renewable power s growth is being turbocharged as countries seek to strengthen energy security IEA 2022 12 06 2022 12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21 英国英语 Utility scale solar PV and onshore wind are the cheapest options for new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a significant majority of countries worldwide Solar Fuels amp Technologies IEA 2022 12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6 01 英国英语 utility scale solar PV is the least costly option for new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a significant majority of countries worldwide Jaeger Joel Explaining the Exponential Growth of Renewable Energy 2021 09 20 2023 06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7 28 英语 Wanner Brent Is exponential growth of solar PV the obvious conclusion IEA 2022 12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20 Renewables 2021 Global Status Report PDF REN21 137 138 2021 07 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6 15 Global Wind Atlas DTU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2020 03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2 24 Onshore vs offshore wind energy what s the difference National Grid Group www nationalgrid com 2022 1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6 15 英语 Nyenah Emmanuel Sterl Sebastian Thiery Wim Pieces of a puzzle solar wind power synergies on seasonal and diurnal timescales tend to be excellent worldwid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22 05 01 4 5 055011 Bibcode 2022ERCom 4e5011N ISSN 2515 7620 S2CID 249227821 doi 10 1088 2515 7620 ac71fb nbsp BP Statistical Review 2019 PDF 2020 03 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10 17 Large hydropower dams not sustainabl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BBC News 2018 11 05 2020 03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7 24 From baseload to peak PDF IRENA 2020 03 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11 11 Biomass Carbon sink or carbon sinner PDF UK environment agency 2020 03 27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0 03 28 Virgin Atlantic purchases 10 million gallons of SAF from Gevo Biofuels International Magazine 2022 12 07 2022 12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1 31 美国英语 Geothermal Energy Association Geothermal Energy International Market Updat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y 2010 p 4 6 Bassam Nasir El Maegaard Preben Schlichting Marcia Distributed Renewable Energies for Off Grid Communities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ies Toward Achieving Sustainability in Energy Generation and Supply Newnes 2013 187 ISBN 978 0 12 397178 4 英语 Moomaw W P Burgherr G Heath M Lenzen J Nyboer A Verbruggen 2011 Annex II Methodology I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ref page 10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uggles Tyler H Caldeira Ken Wind and solar generation may reduce the inter annual variability of peak residual load in certain electricity systems Applied Energy 2022 01 01 305 117773 ISSN 0306 2619 S2CID 239113921 doi 10 1016 j apenergy 2021 117773 nbsp 英语 You ve heard of water droughts Could energy droughts be next ScienceDaily 2022 12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01 英语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Emissions Gap Report 2019 PDF 2019 47 ISBN 978 92 807 3766 0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5 07 Introduction to System Integration of Renewables IEA 2020 05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5 15 70 0 70 1 70 2 Blanco Herib Faaij Andre A review at the role of storage in energy systems with a focus on Power to Gas and long term storage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8 81 1049 1086 ISSN 1364 0321 doi 10 1016 j rser 2017 07 062 nbsp REN21 Renewables 2020 Global Status Report PDF REN21 Secretariat 2020 177 ISBN 978 3 948393 00 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09 23 Bloess Andreas Schill Wolf Peter Zerrahn Alexander Power to heat for renewable energy integration A review of technologies modeling approaches and flexibility potentials Applied Energy 2018 212 1611 1626 S2CID 116132198 doi 10 1016 j apenergy 2017 12 073 nbsp 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20 2020 109 ISBN 978 92 64 44923 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8 22 74 0 74 1 Koohi Fayegh S Rosen M A A review of energy storage types application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 2020 27 101047 2020 11 28 ISSN 2352 152X S2CID 210616155 doi 10 1016 j est 2019 1010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17 Katz Cheryl The batteries that could make fossil fuels obsolete BBC 2020 12 17 2021 01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1 Herib Blanco Andre Faaij A review at the role of storage in energy systems with a focus on Power to Gas and long term storage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8 81 1049 1086 ISSN 1364 0321 doi 10 1016 j rser 2017 07 062 nbsp Climate change and batteries the search for future power storage solutions PDF Climate change science and solutions The Royal Society 2021 05 19 2021 10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0 16 Hunt Julian D Byers Edward Wada Yoshihide Parkinson Simon et al Global resource potential of seasonal pumped hydropower storage for energy and water storag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1 947 Bibcode 2020NatCo 11 947H ISSN 2041 1723 PMC 7031375 nbsp PMID 32075965 doi 10 1038 s41467 020 14555 y nbsp Climate Change and Nuclear Power 2022 www iaea org 2020 08 19 2023 01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31 英语 World Nuclear Waste Report 2021 10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6 15 Smith Brice Insurmountable Risks The Dangers of Using Nuclear Power to Combat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1 11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5 30 英语 Prăvălie Remus Bandoc Georgeta Nuclear energy Between global electricity demand worldwide decarbonisation imperativeness and planetary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8 209 81 92 2023 06 24 PMID 29287177 doi 10 1016 j jenvman 2017 12 0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5 英语 Schneider Mycle Froggatt Antony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2021 PDF 报告 1 January 2023 84 0 84 1 Nuclear Power Is Declining in the West and Grow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RINK Conversations and Insights on Global Business 2023 01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5 19 美国英语 May Steep decline in nuclear power would threaten energy security and climate goals www iea org 2019 07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0 12 The Role of Gas Key Findings IEA July 2019 2019 10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9 01 Natural gas and the environment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2021 03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02 Plumer Brad As Coal Fades in the U S Natural Gas Becomes the Climate Battleground The New York Times 2019 06 26 2019 10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9 23 Gursan C de Gooyert V The systemic impact of a transition fuel Does natural gas help or hinder the energy transition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21 138 110552 ISSN 1364 0321 S2CID 228885573 doi 10 1016 j rser 2020 110552 nbsp 90 0 90 1 90 2 90 3 90 4 90 5 90 6 90 7 90 8 90 9 IPCC 2022 Technical Summar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nited States 91 0 91 1 91 2 91 3 91 4 91 5 91 6 91 7 Patrick Devine Wright Julio Diaz Jose Frank Geels Arnulf Grubler Nadia Maizi Eric Masanet Yacob Mulugetta Chioma Daisy Onyige Ebeniro Patricia E Perkins Alessandro Sanches Pereira Elke Ursula Weber 2022 Chapter 5 Demand services and social aspects of mitig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nited States Economic growth no longer means higher carbon emissions The Economist 2022 12 28 ISSN 0013 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26 2021 2022 EIB Climate Survey part 3 of 3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 of the green transition EIB org 2022 04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1 06 英语 IEA 2019 Global Energy amp CO2 Status Report 2019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EA Paris License CC BY 4 0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20 报告 IEA 2020 A guide for effective energy saving Renewable Energy World 2015 04 09 2016 06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6 11 The value of urgent action on energy efficiency Analysis IEA 2022 11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6 07 英国英语 Diesendorf Mark 2007 Greenhouse Solutions with Sustainable Energy UNSW Press p 86 Emissions Gap Report 2020 Executive Summary PDF UNEP org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p XV Fig ES 8 20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7 31 Wolf C Ripple W J Crist E Human population social justice and climate policy Sustainability Science 2021 16 5 1753 1756 S2CID 233404010 doi 10 1007 s11625 021 00951 w Crist Eileen Ripple William J Ehrlich Paul R Rees William E Wolf Christopher Scientists warning on population PDF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 845 157166 2023 06 24 Bibcode 2022ScTEn 845o7166C PMID 35803428 S2CID 250387801 doi 10 1016 j scitotenv 2022 15716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11 12 Our first action call is a direct global appeal to all women and men to choose none or at most one child Individuals especially if they aspire to large families may pursue adoption which is a desirable and compassionate choice for children who are here and need to be cared for Six key lifestyle changes can help avert the climate crisis study finds the Guardian 2022 03 07 2022 03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6 14 英语 Adcock Bronwyn Electric Monaros and hotted up skateboards the genius who wants to electrify our world the Guardian 2022 2022 02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7 11 英语 104 0 104 1 Ripple William J Smith Pete et al Ruminants climate change and climate policy PDF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3 4 2 5 2023 06 24 doi 10 1038 nclimate208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10 07 COP26 How can an average family afford an electric car And more questions BBC News 2021 11 11 2021 11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11 英国英语 Emissions inequality a gulf between global rich and poor Nicholas Beuret Social Europe 2019 04 10 2019 10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0 26 英国英语 Westlake Steve Climate change yes your individual action does make a difference The Conversation 2019 04 11 2019 1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18 英语 Avoiding meat and dairy is single biggest way to reduce your impact on Earth the Guardian 2018 05 31 2021 04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25 英语 Harvey Fiona Eat less meat to avoid dangerous global warming scientists say The Guardian 2016 03 21 2016 06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1 23 Milman Oliver China s plan to cut meat consumption by 50 cheered by climate campaigners The Guardian 2016 06 20 2016 06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1 09 Schiermeier Quirin Eat less meat UN climate change report calls for change to human diet Nature 2019 08 08 572 7769 291 292 Bibcode 2019Natur 572 291S PMID 31409926 doi 10 1038 d41586 019 02409 7 nbsp Harvey Fiona Final warning what does the IPCC s third report instalment say The Guardian 2022 04 04 2022 04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6 07 How plant based diets not only reduce our carbon footprint but also increase carbon capture Leiden University 2022 0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27 英语 Sun Zhongxiao Scherer Laura Tukker Arnold Spawn Lee Seth A Bruckner Martin Gibbs Holly K Behrens Paul Dietary change in high income nations alone can lead to substantial double climate dividend nbsp Nature Food January 2022 3 1 29 37 ISSN 2662 1355 PMID 37118487 S2CID 245867412 doi 10 1038 s43016 021 00431 5 英语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link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UN 116 0 116 1 IPCC 2022 Chapter 7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Other Land Uses AFOLU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nited States Dodson Jenna C Derer Patricia Cafaro Philip Gotmark Frank Population growth and climate change Addressing the overlooked threat multiplier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 748 141346 2023 06 24 Bibcode 2020ScTEn 748n1346D PMID 33113687 S2CID 225035992 doi 10 1016 j scitotenv 2020 14134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6 05 英语 Carbon Sources and Sinks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2020 03 26 2021 06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14 英语 Levin Kelly How Effective Is Land At Removing Carbon Pollution The IPCC Weighs In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19 08 08 2023 06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17 英语 Hoegh Guldberg O D Jacob M Taylor M Bindi S Brown I Camilloni A Diedhiou R Djalante K L Ebi F Engelbrecht J Guiot Y Hijioka S Mehrotra A Payne S I Seneviratne A Thomas R Warren and G Zhou 2018 Chapter 3 Impacts of 1 5ºC Global Warming on Natural and Human System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Global Warming of 1 5 C A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of 1 5 C above pre industrial levels and related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pathways in the context of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response to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fforts to eradicate povert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sson Delmotte V P Zhai H O Portner D Roberts J Skea P R Shukla A Pirani W Moufouma Okia C Pean R Pidcock S Connors J B R Matthews Y Chen X Zhou M I Gomis E Lonnoy T Maycock M Tignor and T Waterfield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NY US pp 175 312 https doi org 10 1017 9781009157940 005 Bui Mai Adjiman Claire S Bardow Andre Anthony Edward J Boston Andy Brown Solomon Fennell Paul S Fuss Sabine Galindo Amparo Hackett Leigh A Hallett Jason P Herzog Howard J Jackson George Kemper Jasmin Krevor Samuel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 the way forward Energy amp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8 11 5 1062 1176 2023 06 24 ISSN 1754 5692 doi 10 1039 C7EE02342A nbs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7 英语 122 0 122 1 IPCC 2018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Global Warming of 1 5 C A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of 1 5 C above pre industrial levels and related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pathways in the context of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response to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fforts to eradicate povert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sson Delmotte V P Zhai H O Portner D Roberts J Skea P R Shukla A Pirani W Moufouma Okia C Pean R Pidcock S Connors J B R Matthews Y Chen X Zhou M I Gomis E Lonnoy T Maycock M Tignor and T Waterfield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NY US pp 3 24 https doi org 10 1017 9781009157940 001 IPCC 2018 Global Warming of 1 5 C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of 1 5 C above pre industrial levels and related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pathways in the context of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response to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fforts to eradicate povert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sson Delmotte V P Zhai H O Portner D Roberts J Skea P R Shukla A Pirani W Moufouma Okia C Pean R Pidcock S Connors J B R Matthews Y Chen X Zhou M I Gomis E Lonnoy T Maycock M Tignor and T Waterfield eds In Press Stern Nicholas Herbert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xxv 2009 12 28 ISBN 978 0 521 70080 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11 14 Ritchie Hannah Roser Max Forests and Deforestation Our World in Data 2021 02 09 2023 06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6 29 126 0 126 1 India should follow China to find a way out of the woods on saving forest people The Guardian 2016 07 22 2016 11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10 14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How Conservation Became Colonialism Foreign Policy 2018 07 16 2018 07 30 Moomaw William R Masino Susan A Faison Edward K Intact Fore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forestation Mitigates Climate Change and Serves the Greatest Good Frontiers in Forests and Global Change 2019 2 doi 10 3389 ffgc 2019 00027 nbsp 129 0 129 1 New Jungles Prompt a Debate on Rain Forests New York Times 2009 01 29 2016 07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2 10 130 0 130 1 130 2 The natural world can help save us from climate catastrophe George Monbiot The Guardian 2019 04 03 2023 06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7 01 Wilmers Christopher C Schmitz Oswald J Effects of gray wolf induced trophic cascades on ecosystem carbon cycling Ecosphere 2016 10 19 7 10 doi 10 1002 ecs2 1501 nbsp van Minnen Jelle G Strengers Bart J Eickhout Bas Swart Rob J Leemans Rik Quantify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hrough forest plantation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with an integrated land use model Carbon Balance and Management 2008 3 3 ISSN 1750 0680 PMC 2359746 nbsp PMID 18412946 doi 10 1186 1750 0680 3 3 Boysen Lena R Lucht Wolfgang Gerten Dieter Heck Vera Lenton Timothy M Schellnhuber Hans Joachim The limits to global warming mitigation by terrestrial carbon removal Earth s Future 17 May 2017 5 5 463 474 Bibcode 2017EaFut 5 463B S2CID 53062923 doi 10 1002 2016EF000469 hdl 10871 31046 nbsp Yoder Kate Does planting trees actually help the climate Here s what we know Rewilding Grist 2022 05 12 15 Ma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6 07 One trillion trees uniting the world to save forests and climate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0 01 22 2020 10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29 英语 Gabbatiss Josh Massive restoration of world s forests would cancel out a decade of CO2 emissions analysis suggests Independent 2019 02 16 2021 07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7 14 137 0 137 1 137 2 The Great Green Wall African Farmers Beat Back Drought and Climate Change with Trees Scientific America 2011 01 28 2021 09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5 10 138 0 138 1 In semi arid Africa farmers are transforming the underground forest into life giving tre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e 2011 01 28 2020 02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2 14 139 0 139 1 139 2 Stern N 2006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Part III The Economics of Stabilisation HM Treasury London http hm treasury gov uk sternreview index ht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azdon Robin Brancalion Pedro Restoring forests as a means to many ends Science 2019 07 05 365 6448 24 25 Bibcode 2019Sci 365 24C ISSN 0036 8075 PMID 31273109 S2CID 195804244 doi 10 1126 science aax9539 英语 Young E 2008 IPCC Wrong On Logging Threat to Climate New Scientist 5 August 2008 Retrieved on 2008 08 18 from https www newscientist com article dn14466 ipcc wrong on logging threat toclimate html In Latin America Forests May Rise to Challenge of Carbon Dioxide New York Times 2016 05 16 2016 07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10 06 Song Shanshan Ding Yali Li Wei Mangrove reforestation provides greater blue carbon benefit than afforestation for mitigat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02 10 14 1 11 28 April 2023 Bibcode 2023NatCo 14 756S PMC 9918466 nbsp PMID 36765059 doi 10 1038 s41467 023 36477 1 Securing Rights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22 06 02 ISBN 978 15697382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5 28 美国英语 Community forestry can work but plans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show what s missing The Conversation 2020 06 29 2022 06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7 15 美国英语 What to consider when increasing soil carbon stocks Farmers Weekly 2022 02 14 2022 12 02 美国英语 many factors can affect how easy it is for micro organisms to access carbon What to consider when increasing soil carbon stocks Farmers Weekly 2022 02 14 2022 12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31 美国英语 many factors can affect how easy it is for micro organisms to access carbon Terrer C Phillips R P Hungate B A Rosende J Pett Ridge J Craig M E van Groenigen K J Keenan T F Sulman B N Stocker B D Reich P B Pellegrini A F A Pendall E Zhang H Evans R D A trade off between plant and soil carbon storage under elevated CO2 Nature March 2021 591 7851 599 603 2023 06 24 Bibcode 2021Natur 591 599T ISSN 1476 4687 PMID 33762765 S2CID 232355402 doi 10 1038 s41586 021 03306 8 hdl 10871 124574 nbs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2 02 英语 Although plant biomass often increases in elevated CO2 eCO2 experiments SOC has been observed to increase remain unchanged or even decline The mechanisms that drive this variation across experiment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creating uncertainty in climate projections 149 0 149 1 Harris Nancy Gibbs David Forests Absorb Twice As Much Carbon As They Emit Each Year 2021 01 21 2023 06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30 英语 Rosane Olivia Protecting and Restoring Soils Could Remove 5 5 Billion Tonnes of CO2 a Year Ecowatch 2020 03 18 2020 03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26 Lang Susan S Organic farming produces same corn and soybean yields as conventional farms but consumes less energy and no pesticides study finds 2005 07 13 2008 07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9 24 Pimentel David Hepperly Paul Hanson James Douds David Seidel Rita Environmental Energetic and Economic Comparisons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Farming Systems BioScience 2005 55 7 573 82 doi 10 1641 0006 3568 2005 055 0573 EEAECO 2 0 CO 2 nbsp Lal Rattan Griffin Michael Apt Jay Lave Lester Morgan M Granger Ecology Managing Soil Carbon Science 2004 304 5669 393 PMID 15087532 S2CID 129925989 doi 10 1126 science 1093079 Amelung W Bossio D de Vries W Kogel Knabner I Lehmann J Amundson R Bol R Collins C Lal R Leifeld J Minasny B Towards a global scale soil climate mitigation strate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0 27 11 1 5427 Bibcode 2020NatCo 11 5427A ISSN 2041 1723 PMC 7591914 nbsp PMID 33110065 doi 10 1038 s41467 020 18887 7 nbsp 英语 Papanicolaou A N Thanos Wacha Kenneth M Abban Benjamin K Wilson Christopher G Hatfield Jerry L Stanier Charles O Filley Timothy R Conservation Farming Shown to Protect Carbon in Soil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 2015 120 11 2375 2401 2023 06 24 Bibcode 2015JGRG 120 2375P doi 10 1002 2015JG003078 nbs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15 Cover Crops a Farming Revolution With Deep Roots in the Past The New York Times 2016 2023 06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18 Lugato Emanuele Bampa Francesca Panagos Panos Montanarella Luca Jones Arwyn Potential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European arable soils estimated by modelling a comprehensive set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4 11 01 20 11 3557 3567 Bibcode 2014GCBio 20 3557L ISSN 1365 2486 PMID 24789378 doi 10 1111 gcb 12551 nbsp Teague W R Apfelbaum S Lal R Kreuter U P Rowntree J Davies C A Conser R Rasmussen M Hatfield J Wang T Wang F The role of ruminants in reducing agriculture s carbon footprint in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6 03 01 71 2 156 164 ISSN 0022 4561 doi 10 2489 jswc 71 2 156 nbsp 英语 span,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