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森林砍伐

森林砍伐,或稱森林開伐去森林化Deforestation)、森林破壞[1],意為人為的將森林地轉成耕地牧場城市等非森林用途的行為。[2]一般來說,森林開伐會造成環境退化物種多樣性的減少。許多國家還在進行森林開伐,造成了氣候變遷和地理環境的改變。因為森林砍伐後沒有足夠的造林,結果破壞水土、氣候變遷、物種多樣性減少和生活品質的下降[3]

2000年6月28日NASA的Terra衛星在巴西里約布蘭科附近觀察到的森林開伐行為
Djouce山英语Djouce與其他許多在愛爾蘭的山一樣,森林在17、18世紀時都被有系統的砍伐拿去造船

自19世紀中期,約在1852年之後,地球已經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森林破壞[4]歐洲的森林正在被酸雨侵蝕,而西伯利亞的森林非常大的地區自從蘇聯瓦解之後就被轉成耕地。在過去20年,阿富汗已經失去了超過70%的森林[5]然而全世界的熱帶雨林破壞所造成的影響(諸如物種多樣性)最為突出,彷彿正在進行中的全新世大滅絕[6]。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全球森林面积正以每年减少73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目前全球森林面積總計約40.6 億公頃(占地球陸地面積31%),且正在縮減,熱帶地區尤甚。[7]

沒做充足的林地復育就砍伐樹木,將破壞棲息地、減少生物多樣性、造成乾旱。觀察目前狀況和過去化石記錄就能發現,森林砍伐造成了物種滅絕、氣候條件改變、沙漠化、人們流離失所[8],森林砍伐也會減少大氣二氧化碳裡的生物性碳封存(biosequestration)當量,增強負循環導致全球暖化[9]。全球暖化又反過來造成那些為了食物無虞而砍伐森林發展農業的居民們更大壓力,全面地導致耕地減少。通常這些區域都難免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例如過度的土壤侵蝕和退化成荒地[10]

人類糧食系統的復原能量及適應未來變化的能力都與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例如耐旱灌木和樹種有助於防治荒漠化,森林裡棲息的昆蟲、蝙蝠和鳥類可以替農作物授粉,山地生態系的樹木因扎根深廣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沿海地區的紅樹林可以緩衝洪水氾濫。由於氣候變化讓糧食系統面臨更大的風險,森林具有的碳捕捉儲存及氣候緩解作用,對農業就愈形重要[11]

森林的定義 编辑

要定義什麼是森林並不容易,因為森林型態包羅萬象,緯度、溫度、降雨模式、土壤成分和人類活動等都是相關因素。除了具體因素,定義往往取決於誰在下定義。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可能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認定森林;商人、經濟學家、林務員、農民或鳥類學家各自的評估與定義也天差地別。研究發現世上還在使用的森林定義超過800種,在不同領域出於不同目的就會有不同定義。用植物物理特徵(例如樹冠)來進行定義,最有可能用來評估森林範圍;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則適合用來區分不同類型的森林。[12]:6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使用的森林定義為:樹木高度最少5米、樹冠在地面上產生密集陰影所覆蓋的區域達10%以及森林面積至少有0.5公頃。因此城市公園、果園和其他農作物都不算森林。根據這個定義,目前全球只有40億公頃的森林,覆蓋約30%的陸地面積。FAO 2009年的定義雖然區分了開放及封閉森林(樹冠覆蓋率達40%以上),卻沒有區分原始森林、次生林、退化林地、病害森林及人造森林等複雜情況,影響到森林砍伐的評估。[12]:7, 9 到了2020年,FAO沿用前述定義,並在森林覆蓋土地之外,納入樹木覆蓋土地(包含城市中的樹木、果園、棕櫚、混合林等),並針對森林特徵區分出天然林(細分為原始林和次生林)和人工林(細分為人工造林和其他人工林)。[13]:11-15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定義略有不同,它要求各國自行用其定義來估算森林面積,並記錄在該國溫室氣體清單報告中。[12]:7-8從《京都議定書》之補充報告看來,工業國家的森林定義閾值為:成熟樹木高度最少2~5米、樹冠覆蓋區達10~30%以及森林面積最少達0.01-1.0公頃。[14]

聯合國環境署(UNEP)的定義標準也不同,例如樹冠覆蓋區域最少要達40%。並用遙感技術來測量跨國家的森林區。根據UNEP評估,1995年全球約有28.7億公頃封閉森林,佔全球陸地面積21.4%。[12]:8-9

森林砍伐及森林退化是不同的概念。森林砍伐指的是徹底及永久地消除森林區域,直接造成森林覆蓋面積的減少,換言之,如果能連續地維持森林覆蓋率(例如以森林管理為優先目標來利用森林),就不構成森林砍伐。另一方面,森林退化則不涉及森林面積減少,而著重在森林狀況的質量下降,例如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結構遭破壞及功能不完整。[15][13]:xvi-xvii

歷史背景(1970年起) 编辑

2016年亞馬遜雨林的森林砍伐狀況,巴西马拉尼昂州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1990年至2020年間,全球森林碳儲量下降0.9%,樹木覆蓋率下降 4.2%。[16]:16, 52[17]同期的歐洲(包括俄羅斯)森林碳儲量從158.7 Gt(千兆噸)增加到172.4 Gt。北美洲從136.6 Gt增加到140 Gt。而非洲卻從94.3 Gt下降到80.9 Gt,南亞及東南亞從45.8 Gt下降到41.5 Gt,大洋洲從33.4 Gt下降到33.1 Gt,中美洲從5 Gt下降到4.1 Gt,南美洲從161.8 Gt下降到144.8 Gt。[16]:52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表示對於全球森林是否正在萎縮的意見不一,並引用研究報告《氣候變化和土地 》說明1982年至2016年間樹木覆蓋率增加了7.1%[18]:367,雖然熱帶地區的地上生物碳儲量下降,但是溫帶和北方森林的碳儲量都增加,所以全球碳儲量為正成長。[18]:385

導致森林遭全面砍伐或零碎開墾並連帶影響森林生物多樣性喪失,主因依舊是農業開發。2000年至2010年間,40%熱帶森林開墾被用來進行大規模貿易農業(養牛、種植大豆及油棕為主),而當地自給農業佔33%。[19]:10-11砍下樹木可當成建材、木料或燃料(木炭或木柴),清空土地則用作牧場或農場。絕大多數伐林以遂行之農業活動還享有政府農業補貼[20]忽視森林附加價值、管理疏忽和環境法規不完備都是導致大規模毀林的因素。無論是自然發生[21]或人為造成,毀林都是許多國家長期存在的問題。[22]2000年至2012年間,全球有230萬平方公里的森林被砍伐[23],而持續毀林及林地退化的速度驚人,不斷加劇生物多樣性的喪失。[19]:12-14

不同飲食將改變全球農業土地使用結構,如果全世界人口都採用純素飲食,可節省75%全球農業用地,面積約為北美洲加上巴西(差異量92%來自畜牧業)。

新興國家對於熱帶和亞熱帶森林的砍伐更劇烈。[24]熱帶雨林孕育了世界上超過一半的陸地動物與植物物種。地球上原有1,600萬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在大量砍伐後只剩下620萬平方公里(減少61%)。[25]亞馬遜雨林中每分鐘都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區域被清空,面積總計約5,500萬公頃,多數用於畜牧業。[26]光2018年就有超過360萬公頃的原始熱帶雨林消失,主因是為了生產牛肉供消費,[27]大約80%的土地開發都是為了飼養牛隻。[28][29]自1970年以來,被砍伐的亞馬遜雨林土地91%都成為養牛場。[30][31]全球每年樹木淨減量估計約為100億棵。[32][33]根據《202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 》,2000-2010年間森林面積年平均淨損失為470萬公頃,2015-2020年間,全球年平均森林砍伐面積為1,000萬公頃。自1990年算起,地球已經失去了1.78億公頃森林,相當於利比亞國土面積。[16]:XI-XII

2020年《科學報告》上的研究指出,如果以目前速度繼續砍伐森林,可能會在未來20至40 年內造成人類完全滅絕。報告結論是:就統計角度看來......在最樂觀的情況下,人類文明存續的機率不到10%。為了避免文明崩壞,人類應該從「經濟導向的生活方式」轉型成「文化社會」,即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優先於系統組成分子的個別利益,最終方能符合全體的公共利益。[34][35]

37個國家與150多個團體組織於2014年簽署《紐約森林宣言》,自願承諾2020年前將森林砍伐率減半,2030年要停止所有砍伐。但是該協議不具法律約束力,而且巴西、中國和俄羅斯等關鍵國家都沒有簽署,事後看來《紐約森林宣言》以失敗告終,2014年到2020年森林砍伐不只沒減少反倒增加。[36][37]2021年11月,141個國家(佔了全球約85%的原始熱帶雨林和90%森林覆蓋率)在COP26氣候峰會上簽署《格拉斯哥森林與土地利用領袖宣言》,承諾在2030年前停止森林砍伐並把樹木種回來,[37][38][39]還答應投入約192億美元的資金。[40][41]相較於《紐約森林宣言》,2021年的宣言增加了巴西和許多其他先前未簽署的國家,[37][42]但有些森林砍伐率高的指標國家(包括馬來西亞、柬埔寨、寮國、巴拉圭和緬甸)還是沒有簽署。[42]加上《格拉斯哥森林與土地利用領袖宣言》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架構外簽訂的,因此和《紐約森林宣言》一樣不具法律約束力。[42]2021年11月,歐盟執行委員會擬定一項法律草案,要求企業證明銷往歐盟4.5億消費者的農產品與森林砍伐無關,包括牛肉、木材、棕櫚油、大豆、咖啡和可可。[43]

原因 编辑

2000-2010年各地區森林破壞和退化的驅動因素。—摘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20年世界森林狀況(精簡版)》〈森林、生物多樣性和人們〉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秘書處說森林砍伐最具壓倒性的直接原因就是農業。森林砍伐中自給農業佔了48%、貿易農業佔32%、伐木佔14%、薪柴佔5%。[44]

20世紀以來,全世界每年損失約500萬公頃的森林,幾乎都發生在熱帶地區。約50%森林砍伐出於巴西和印尼,四分之三是由農業帶動。41%森林砍伐是為了生產牛肉;棕櫚油和大豆佔18%;造紙和林業佔13%。對於少數的森林砍伐國家來說,這些產業是經濟命脈。

到底為了產業而伐木是不是全球森林破壞的重要因素,專家們則無共識。[45][46]有人認為窮人更可能砍伐森林,因為他們別無選擇;有人認為富人才是元兇,因為窮人沒有能力支付伐林所需的人力物力。[47]研究發現,當地高生育率導致人口增加只佔熱帶森林砍伐主因8%。[48]

現今森林砍伐的原因可能還有政府機構的貪瀆[49][50]、不公平的財富及權力分配[51]、人口成長[52]過多[53][54]都市化[55]全球化常被當成森林砍伐的根本原因,[56][57]不過全球化新注入的勞動力、資本、商品和觀念有時也促進了當地的森林復原。[58]

另一個破壞森林的原因是氣候變化。23%森林面積損失乃森林火災和氣候變化所致,其頻率和規模都在增加。[59]氣溫上升導致了大規模野火,尤其是在北方針葉林帶,可能是森林結構變化的關係。[60]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現「當地人口增長對於森林破壞來說已經從關鍵因素變成無關緊要」,森林砍伐的原因很可能是「人口壓力加上經濟、社會及科技發展停滯的綜合作用」。[61]

印尼蘇門答臘廖內省上丁機宜縣泥炭沼澤森林最後一批被砍伐的木材,此處伐林是為了種植油棕。

從經濟激勵措施的角度來看森林生態系統的退化,開發森林似乎比保護森林更有利可圖。[62] 森林的許多重要功能沒有市場,對於森林地主或依賴森林維生的居民來說,也就沒有現實的經濟價值。[62]站在開發中國家的角度,森林可儲存碳化合物及孕育生物多樣性的好處幾乎都被已開發國家給佔了,犧牲開發利益換來碳匯及生物多樣性卻沒有得到足夠的補償。除此之外,有些已開發國家(例如美國)在幾世紀前就砍伐了開發中國家的森林並攫取經濟利益,現在卻剝奪他們這樣的機會未免虛偽,換句話說,富人惹麻煩哪能要窮人繳保護費。[63]

有些評論員也注意到過去30年間森林砍伐的驅動因素有所轉變。[64]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期10年,森林砍伐主要是謀生活動或政府資助發展項目所造成的,例如印尼國內移民計劃和拉丁美洲、印度、爪哇等地的殖民;1990年代大部分森林砍伐來自產業因素,包括採掘業、大規模養牛場和粗放農業。[65]自2001年以來,商品導向(commodity-driven)因素佔了森林開發活動的四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南美洲和東南亞。[66]

環境影響 编辑

大氣 编辑

森林砍伐在不同緯度會造成正反不一的影響,影響氣溫的還有森林的生物物理機制。

森林砍伐仍持續發生並影響著氣候和地貌。[67][68][69][70]

森林砍伐助長了全球暖化[71][72],也常被當作擴大溫室效應的主因。光是砍伐熱帶雨林就造成全球約2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73]IPCC 2007年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第四次評估)指出,集中在熱帶地區的森林砍伐該當佔了三分之一的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總量。[74]但是2009年《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研究數據顯示,森林砍伐和林地退化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包括泥炭地)僅佔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12%,誤差範圍為6%至17%。[75]另一項2022年的研究表示過去20年熱帶森林砍伐造成的年度碳排放量成長一倍且還在增加(2001-2005年為0.97 ±0.16 PgC yr-1,2015-2019年平均為1.99 ±0.13 PgC yr-1。1 PgC=109 噸C)。[76][77]

為生產食物而砍伐森林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生產國如巴西和印尼人均排放量非常高,他們生產的作物除了貿易也供當地人民消費;有些進口食品國的排放量很高。盧森堡每人近3噸,台灣、比利時和荷蘭約1噸;而歐盟平均每人約0.3噸。

森林砍伐對於全球暖化的影響似乎無法一概而論,有評論說北緯50°以北大規模伐林反而讓全球整體溫度下降,因為清出空地積存更多的雪以及積雪把大部分陽光反射回去都可以降溫;砍伐熱帶雨林會導致暖化也不單單是由於減少森林就減少二氧化碳的吸納能量,熱帶雨林的生物機制(分泌氣溶膠)及物理效應(蒸散作用)也有助於降溫,所以把碳匯當作核心指標有待商榷。無論如何,保護熱帶雨林有助於降低全球平均氣溫1°C以上。[78][79]

IPCC指出2010-2019年全球平均碳排量為10.9 ± 0.9 PgC yr-1,46%累積在大氣中、23%由海洋吸收、31% 儲存在陸地植被中。燃燒化石燃料佔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81-91%,其餘來自土地利用。揭櫫全球碳排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間的複雜反饋關係。[80]雖然1990年以來,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沒有明顯增加趨勢[81]:10,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仍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好方法(每年可減少0.4–5.8 GtCO2);採取永續森林管理模式可以提供木材、纖維質及生態系統帶來的好處,也可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有助於氣候適應。[81]:23

作用方式 编辑

熱帶地區森林碳損失的空間分布。a和b分別代表熱帶地區2001-2005年間及2015-2019年間的年平均碳損失;c為a、b的差異;黑點代表山地(由「全球山地生物多樣性評估」(GMBA)清單定義)。森林碳損失包括地上物、地下生物及土壤有機碳。

森林砍伐使二氧化碳滯留在大氣中。二氧化碳持續累積就變成了吸收太陽輻射的氣層。太陽輻射轉化成熱能而導致全球變暖,就是眾所周知的溫室效應[82]植物行光合作用時會產生二氧化碳,從而移除大氣中的碳,但進行呼吸作用時也會釋放部分二氧化碳至大氣中。只有當樹林茂盛滋長,把碳儲存於植物細胞中,才算真正移除大氣中的碳。而木材腐爛或燃燒都會讓儲存其中的碳釋放到大氣中。碳的固存主要來自於木材積聚,但樹木根部周圍共生的真菌系統同樣可以儲存大量的碳,哪怕樹木死亡、腐爛、被採伐或焚燒,碳依然被儲存於地底。[83]另一種森林固碳的方式是採伐木材並製成可長久使用的產品,同時種植新樹延續生態。[84]砍伐森林也可能釋放土壤中儲存的碳。依照環境狀況不同,森林既是碳匯源也是淨排源。樹木長成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會下降,[85]所以成熟森林的二氧化碳淨匯存及淨排放功用也會此消彼長地交替(參閱碳匯碳循環)。

馬達加斯加Manantenina地區非法的刀耕火種

森林砍伐區的土地升溫更快、溫度更高,加速局部上升氣流,促進雲層形成,產生更多降雨。[86]但是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用來研究熱帶森林砍伐的遠程響應模型顯示,整個熱帶地區的大氣溫度普遍呈現溫和升高的狀況。模型預測對流層700至150 毫巴的升溫小於0.2°C。熱帶地區以外的區域則沒有明顯變化。儘管模型顯示如此,實際情況可能不同,因為模型或許有錯,結果尚未確定。[87]無論如何,砍伐森林確實會干擾氣流、水汽和太陽能吸收,對當地氣象和全球氣候都有顯著影響。[88]

REDD和REDD+ 编辑

「減少毀林及森林環境劣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計畫」(RED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已成為現行氣候政策的備援新力量。概念是提供經濟補償以減少因砍伐森林及森林退化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89]排放權交易系統中,污染者必須支付許可證費用以獲得污染物(即二氧化碳)的排放權,REDD算是這種交易系統的替代方案。

REDD+是UNFCCC締約方自願議定的方案,用以減緩氣候變遷,載明於《巴黎氣候協定》第5條,在REDD基礎上增加森林復育與永續森林管理的理念,並支持發展中國家將其國家自主貢獻(NDCs)轉化為實際的森林保護行動。[90][91]

供氧誤解 编辑

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大火,2006蘇門答臘島(左)和婆羅洲(右)森林大火所產生的煙霧籠罩了大片地區。這張來自 美國宇航局Aqua衛星上(MODIS) 的圖像顯示,紅色標記為火勢集中處,灰白色煙霧向北方蔓延。

大眾普遍認為熱帶雨林提供世上相當大量的氧氣,[92]但目前科學家認為熱帶雨林供給大氣的淨氧量並不多,而森林砍伐對大氣氧氣含量的影響也很小。[93][94]不過燃燒木材及刀耕火種都會釋放大量二氧化碳而導致全球變暖。[72]科學家說熱帶森林砍伐每年釋放15億噸碳至大氣中。[95]

水文 编辑

馬達加斯加高地高原的森林砍伐導致西部河流大面積淤積和流量不穩定

森林砍伐也會影響水循環。樹木根部吸取地下水並將水汽釋放到大氣中。森林消失就沒有樹木來蒸散水分,導致氣候更加乾燥。砍伐森林也減少了土壤含水量及地下水中,土壤乾涸又導致樹木可汲取的水分變少,[96]使土壤凝聚力下降,造成土壤侵蝕、洪水和山崩[97][98]

森林覆蓋率降低也會減損地表攔截、保留和蒸散降水的功能。砍伐區無法收集降水,然後滲透至地下水系統,反而變成地表逕流,其流動速度比地下逕流快得多。森林蒸散作用可以讓大部分降水直接回到大氣中。反之,森林砍伐區幾乎所有降水都會變成逕流而流失,[99]而地表水快速流動更容易造成山洪暴發和局部洪水氾濫。砍伐森林會減少蒸散而降低大氣水分,在某些情況下會影響森林砍伐區下風處的降水量,因為水不是循環降在下風處森林,而是成為地表逕流直接流向海洋。根據研究指出,1950至1980年中國華北及西北的森林砍伐區,年平均降水量減少了三分之一。[100]

樹木和植物普遍來說都會強烈影響水循環:[101]

  • 樹冠可以攔截部分降水,然後蒸發回大氣(樹冠攔截);
  • 枯枝落葉、樹枝及樹幹可以減緩地表逕流;
  • 樹根在土壤中形成的大孔隙可以增加水的滲透量;
  • 有助於陸地蒸散作用來平衡土壤含水量;
  • 植物凋落物和其他有機殘留物會改變土壤特性而影響儲水能力;
  • 根部吸收的水分有99%輸送到葉子,葉子行蒸散作用可調節大氣濕度。[102]

因此,樹木存亡會直接改變地表、土壤、地下水或大氣中的水量,反過來又影響地表侵蝕率以及供生態系統運作或人類利用的水資源。在低地平原砍伐森林使雲層形成和降雨都轉移到更高海拔地區。[103]平常大間歇大量降雨的情況下,森林還不至於造成洪水,但如果土壤涵養量經常處於近飽和狀態,一旦超出臨界點,後果不堪設想。

地球上大約30%的淡水來自於熱帶雨林。[92]

砍伐森林破壞了正常氣候模式,造成更熱更乾燥的天氣,加劇乾旱、荒漠化、作物歉收、極地冰蓋融化、海岸洪水和主要植被變遷。[104]

河岸森林及沿海森林對於水生生態系統平衡也很重要,是魚類、軟體動物、兩棲動物、甲殼類動物、水禽及許多生物的食物來源或庇護所。[105]

土壤 编辑

為了放牧而伐林,前景樹木是白蠟樹。

原始林的土壤流失率最低,因為地表覆蓋了許多枯枝落葉。森林砍伐會降低枯枝落葉的覆蓋量,也就減少土壤抵抗地表逕流的保護力,增加土壤流失,[106]流失率約為每平方公里1.6~2公噸,[107][108]對於熱帶雨林過度淋溶的土壤更是雪上加霜。林業經營過程不可免的林道開發及機械化設備都加劇土壤侵蝕。

中國黃土高原經年的森林砍伐導致水土流失;使山谷形同解衣卸甲。地表水流含土量上升除了導致黃河更加氾濫也使河水顏色格外的黃。[108]

土壤侵蝕情況惡化並不總是來自森林砍伐,瞧瞧美國西南地區便可一望而知,這裡樹林灌木所造成的草地荒蕪,更勝於砍掉樹木帶來的土壤流失。[108]

但是大致說來,樹木強化土壤,樹木根系緊抓土壤基岩可起保護作用。樹木被砍伐的地區較容易發生山體滑坡[101]

生物多樣性 编辑

馬達加斯加安塔拉哈被盜伐的紫酸枝木(Dalbergia maritima

森林砍伐的結果就人類看來是生物多樣性減少了些,[109]但是對於地球而言,大自然許多物種就此滅絕。[8][110]清除或破壞森林覆蓋區域會減少豐富生態使得整體環境退化。[54]

平心而論,自然因素造成的森林破壞,也會造成生物多樣性危機,例如美國1980年代幾場大火與火山爆發,破壞了數萬公頃的成熟花旗松林,加上伐木業興盛,導致北美斑點梟幾乎滅絕。值此同時,老熟森林不免面臨生老病死,並將原本佔據的區域讓位給其他樹種,形成新的極盛相森林,例如高地花旗松林被鐵杉-側柏林取代,影響到斑點梟的生存。只不過人為伐林既全面又劇烈,使許多物種來不及適應而滅絕。[111]

森林孕育各式各樣的生物,也可供野生動物棲息,[112]還滋養了藥用植物。[113]森林化育的生物群落是新藥不可替代的來源(如紫杉醇),砍伐森林同時也不可逆地破壞了遺傳變異(如植物抗性)。[114]

因為熱帶雨林是地球上最多樣化的生態系統,[115][116]世上已知的生物種類有80%生存在熱帶雨林中,[117][118]清除或破壞這麼具指標意義的森林,對生態多樣性和環境[119]所造成的損害可想而知。[8][120]巴西朗多尼亞州的研究顯示,砍伐森林也就破壞了那些促進養分循環、清潔水源、去除污染物的微生物群。[121]

根據統計,雨林砍伐每一天都造成137種植物、動物及昆蟲物種滅絕,相當於每年50,000種。[122]更有人說砍伐熱帶雨林就是在進行活生生的全新世大滅絕[123][124]其他地區因森林砍伐所導致的生物滅絕率比較低,哺乳動物和鳥類每個分支每年大約都減少1個物種,推算所有類別每年大約有23,000個物種絕跡。東南亞超過40%的動植物物種預計在21世紀滅絕。[125]1995年某項研究數據則挑戰這類預測,因為數據顯示雖然東南亞地區大部分原始森林已經變成單一作物種植區,但瀕臨滅絕的物種卻很少,樹木群仍然廣泛而穩定地生長。[126]

目前對於物種滅絕過程的科學知識,尚不足以準確預測森林砍伐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影響。[127]關於林業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大多數預測都是基於物種區域模型,預設了森林面積減少,物種多樣性將同樣下降。但是這類模型很多已被證明是錯誤的,失去棲息地不一定會導致大規模的物種滅絕。[128]物種區域模型高估了實際砍伐區中受威脅的物種數量,於是也高估了全森林區中所有受威脅的物種數量。[126]

雖然如此,針對巴西亞馬遜地區的研究指出,就算到現在為止物種還沒有消失,但預測未來40年內物種終究會滅絕的機率高達90%。[129]

健康影響 编辑

公共衛生的脈絡 编辑

森林退化及消失會破壞大自然平衡。[11]森林砍伐所造成的大量動植物物種滅絕,確實導致疾病增加[130],提高人畜共通病的風險。[11][131][132][133]砍伐森林還替非本地物種繁殖大開方便之門,例如某些蝸牛類型造成血吸蟲病的病例增加。[130][134]

森林相關人畜共通病有瘧疾南美錐蟲病(也稱為美洲錐蟲病)、非洲錐蟲病(昏睡病)、利什曼病萊姆病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伊波拉出血熱[11]大多數會影響人類的新傳染病都是人畜共通病,例如造成COVID-19大流行的SARS-CoV2病毒[135]這些疾病可能與森林面積變化及人口侵入森林地區導致棲地喪失有關,因為這兩種狀況都會讓人類頻繁接觸野生動物。[11]

世界各地的森林砍伐方興未艾,相關疾病爆發狀況也同步增加。馬來西亞砍伐數千英畝的森林,把土地用於興建養豬場,增加了立百病毒造成之人畜共通病。[136]肯亞的森林砍伐讓瘧疾病例增加,也是目前該國發病率死亡率的升高主因。[137][138]美國經濟評論》2017年的研究發現,森林砍伐的確增加了奈及利亞的瘧疾發病率。[139]

森林砍伐對於疾病的另一種影響方式,是疾病帶原者的遷移和散布,稱為「範圍擴展」—宿主以及病原體的範圍擴展到新的地理區域。[140]因為森林被砍伐,自然宿主及寄宿物種被迫遷移到鄰近棲息地,病原體也隨之移動,並在新棲地找到新宿主。人類和這些病原體及物種密切地接觸,難免直接或間接地遭到感染。

範圍擴展的災難案例是1998年在馬來西亞爆發的立百病毒感染[141]經年的森林砍伐、乾旱和後續的火災,使尼帕病毒宿主—果蝠的分佈區域及密度都發生巨大變化。[142]砍伐森林造成果蝠原本棲息的樹木減少,只好入侵周邊果園,果園正是大量豬圈所在地。蝙蝠就近將立百病毒傳染給豬隻。豬隻雖被感染,但死亡率遠低於周遭人類,於是變成傳播病毒給人類的超級宿主,共計造成了265例腦炎病例,其中105例死亡。這個案例揭示了森林砍伐對人類健康的重大影響。

另一個因森林砍伐及人類危害棲地而導致範圍擴展的案例是巴拉圭的水豚[143]這種囓齒動物是多種人畜共通病的宿主,雖然水豚遷移到新棲地尚未造成人傳人疾病爆發,卻是說明森林砍伐和後續物種遷移造成棲息地破壞日益普及的範例。

目前已被廣遍接受的成熟理論描述由黑猩猩所傳播的愛滋病毒至少有部分是砍伐森林所造成:不斷增長的人口創造了更多食物需求,帶動的森林砍伐開墾了新區域,獵人捕獲大量靈長類動物當成叢林肉食用,被認為是愛滋病毒的起源。[130]

印尼的研究發現,在熱帶雨林砍伐區的戶外工作者大多有認知及記憶障礙的經驗,似乎因為暴露在高溫之下所致;相反地,在天然熱帶雨林區的戶外工作者則少有上述狀況,樹木保護他們免於傷害。[144]森林砍伐減少了熱帶地區數百萬人的安全工作時間,尤其是從事大量戶外勞動的人。全球持續暖化和森林不斷消失預計將會放大這些效應,更加減少弱勢族群的工作時間。[145]

概觀 编辑

據《世界經濟論壇》研究,31%新興疾病與森林砍伐有關。[146]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人類有75%新興疾病來自動物。病例增加可能與棲地減少及生物多樣性喪失有關,科學家因此創建新的學科—行星健康(planetary health),假定生態系統健康和人類健康息息相關並加以研究。[147]20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和《刺胳針》醫學期刊共同推出「洛克菲勒基金會暨《刺胳針》行星健康委員會」的概念。[148]

自1980年起,人類新傳染病數量每十年就增加三倍以上。根據美國和澳大利亞科學家的重要研究,生態系統退化會增加新傳染病爆發風險。近幾十年來,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包括艾滋病毒、埃博拉病毒、禽流感豬流感,COVID-19可能也是。[149]

201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了《UNEP 2016年前沿報告:全球環境新興問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報告第二章專門討論人畜共通病,指出森林砍伐、氣候變化和畜牧業是此類疾病風險升高的主因,並提及每四個月就會發現一種新的人畜共通病。截至2016年所爆發的疫情已經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生命財產損失,如果傳染病在未來大流行,損失將高達數萬億美元。[150]

報告列舉新興疾病的原因,環境疾病占很大比例:

原因 引發新興疾病的比例(%)
土地利用變化 31%
農業產業變化 15%
國際旅遊和商務 13%
醫療行業變化 11%
戰爭與饑荒 7%
氣候和天氣 6%
人口統計和行為 4%
公共衛生缺失 3%
叢林肉 3%
食品行業變化 2%
其他 4%[150]

報告第23頁描述某些最新出現的疾病及具體環境原因:

疾病 環境原因
南美洲狂犬病 森林活動
蝙蝠相關病毒 森林砍伐和農業擴張
萊姆病 北美森林破碎化
立百病毒感染 馬來西亞的養豬業和集約水果生產
日本腦炎 東南亞的灌溉水稻生產和養豬業
伊波拉病毒感染 森林減少
禽流感 集約化家禽養殖
SARS病毒感染 在野外或活體動物市場接觸果子狸[150]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病 编辑

愛滋病可能與森林砍伐有關。[151]起初病毒在之間傳播,當人類摧毀森林和大多數靈長類動物,病毒需要新宿主才能生存,於是突變傳染人類。[152]愛滋病毒造成2,500萬餘人死亡,據說愛滋病毒是因為人類食用靈長類動物(叢林肉)所致,很可能是吃了剛果黑猩猩[153][154][155]

瘧疾 编辑

瘧疾可能與森林砍伐有關,曾在2018年造成405,000人死亡。[156]當人類急遽改變生態系統時,蚊子物種類別就減少了,而且「說也奇怪,存活下來變成優勢物種的蚊子,老是比在原始森林才活得好的蚊子,更會傳播瘧疾。」哈佛醫學院公共衛生專家Eric Chivian和Aaron Bernstein在《人類健康依賴生物多樣性》中寫道:「在瘧疾發生的任何地方,普遍都可以觀察到這種狀況。」[157]

近年來科學家發現了造成這種關聯的一些原因:

  • 當樹木陰影減少,水溫較高有利蚊子孳生。
  • 少了樹木消耗水分,地面水分更多也有利於蚊子繁殖。
  • 少了森林會使水中的單寧減少,比一般的水更渾濁、酸性也更低,對某些蚊子而言更適合產卵。[158]
  • 森林砍伐區的蚊子更擅長攜帶瘧原蟲。
  • 當森林大部分區域被破壞,森林剩餘破碎區的動物密度更高,有利於病原傳播,導致動物病例數量增加,也增加了傳染人類的風險。

結果在砍伐森林區被同一種蚊子叮咬的次數竟高出278倍。根據巴西的研究,每砍伐4%森林就會促使瘧疾病例增加50%。秘魯某個地區在人們開始砍伐森林後,每年病例數從600上升到120,000。[159]

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 编辑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都說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大流行(COVID-19 pandemic)與破壞大自然有關,特別是森林砍伐、棲息地普遍減少及野生動物貿易所致。[160]

2020年4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了2支短片,說明自然遭到破壞、野生動物貿易和COVID-19大流行之間的聯繫,[161][162]並在UNEP官網上架設COVID-19專區。[163]

世界經濟論壇(WEF)倡導:COVID-19大流行的疫後重建應該要涵蓋大自然復育,因為疫情大爆發與破壞自然界密切相關。[164]

2020年5月,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的專家團隊發表了文章,宣稱人類導致COVID-19大流行,因為這個物種會破壞大自然,如果人類執迷不悟,接下來還會發生更嚴重的流行病。文章也刊載在世界經濟論壇網站,呼籲「加強環保規約;採用『地球整體健康』的思維來制定決策,認清人類、動物、植物及整個共享環境之間的複雜關聯;並支持那些極為脆弱國家的衛生保健系統,免於資源窘迫與資金不足」,這樣方能預防未來的流行病,符合人類整體利益。[165]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說法,2019年COVID-19屬於人畜共通病,係動物傳染病毒給人類。多重因素使得最近幾十年更頻繁發生人畜共通病,很大一部分是由於環境因素。例如森林砍伐,因為減少動物應有的生存空間從而破壞了與人類之間的天然屏障。還有氣候變遷,因為溫度濕度變化過快,使得疾病傳播更為容易。結論是:「保護大家免於人畜共通病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防止破壞大自然。」只要生態系統健康且生物種類多樣,地球就有彈性與韌性,利於調節傳染病。[166]

2020年6月,綠色和平組織西英格蘭大學(UWE Bristol)的科學小組發表報告指出,人畜共通病(包括冠狀病毒)增多與森林砍伐直接相關,因為毀林改變了人與動物間的相互關係,並且減少了衛生及疾病治療必需的水資源。[167][168]

專家說人為森林砍伐、棲息地消失及生物多樣性減少,可能造成COVID-19等疫情大流行,例如:

  • 迫使人類及家禽家畜接觸到從前不曾接觸過的動植物。倫敦大學學院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系主任Kate Jones說,由於伐木、採礦、偏遠地區道路建設、急遽城市化和人口快速增長等因素,破壞了原始森林,使人們密切接觸與先前從未靠近過的動物物種,導致新型人畜共通病從野生動物傳染給人類。
  • 造成棲息地退化。退化後的棲息地只有少數優勢物種,更可能將人畜共通病毒傳染給人類。
  • 使棲息地更加擁擠,遷徙加上原生動物的數量更加密集。
  • 原棲息地消失迫使動物尋找新棲地,讓牠們和人類及其他動物混居一處。
  • 破壞生態系統會增加病毒帶原動物的數量,諸如蝙蝠和囓齒動物。原本的捕食者數量減少也會讓老鼠數量增加。砍伐亞馬遜熱帶雨林貌似也增加了瘧疾,因為森林砍伐區非常適合蚊子生存。[164]
  • 被生擒活捉或獵殺的野生動物,經長途運輸後進行買賣。據美國科學新聞記者David Quammen說:「人類伐木、殺死動物或將之繫閉於牢籠並送至市場交易,種種行為破壞生態系統,使病毒從天然宿主中釋放出來。病毒解放後需要新宿主,通常就是人類。」[147][149]

當氣候變遷或森林砍伐導致病毒傳染給新宿主,狀況變得更危險,因為通常病毒已經適應原宿主,在傳染給新宿主時病毒毒性會增加。[169]

經濟影響 编辑

馬來西亞婆羅洲棕櫚種植區的森林砍伐狀況(衛星照片)

世界經濟論壇說全球50%GDP是中高程度地仰賴大自然。每投資1美元在自然保育至少有9美元的收益。COVID-19大流行就是這種關係的範例,疫情流行與破壞大自然有關,同時也造成重大經濟損失。[164]

2008年在波昂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會議報告總結:到2050年,破壞森林及大自然可能會使世上窮人生活水準下降50%,並使全球GDP減少7%。[170]在歷史上,利用森林產品(包括木材和薪柴)對人類社會發揮了關鍵作用,不亞於水和耕地的貢獻。時至今日,已開發國家仍離不開用木材築房、用木漿造紙。而開發中國家更有近30億人靠木材取暖及做飯。[171]

馬來西亞婆羅洲的森林砍伐情形(NASA)

林業是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支柱,將森林轉作農業用地或過度開發木材產品固然可獲取短期經濟收益,但是通常會損害到長期的收入及生物生產力。西非、馬達加斯加、東南亞還有許多地區都遭遇過因木材產量下降導致收入減少。非法採伐每年讓國家蒙受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172]

2008~2022年全球主要碳市場(歐盟、紐西蘭、美國加州、南韓及美東區域溫室氣體倡議制度)價格漲跌趨勢。

大量獲取木材的新機制(碳交易)對開發中國家的經濟造成更大損害,碳交易補償金遠不及伐木工的生活開銷。[173]研究顯示:在大多數調查地區,遂行森林砍伐的企業為其釋放的碳所支付的補償金很少超過每噸5美元,甚至通常低於1美元,也就是砍伐森林遠比保存森林更有收益。2007年歐洲市場1噸碳排放的抵銷價為23歐元(約35美元)。[174]但是到了2022年,世界銀行《2022年碳定價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指出歐盟平均碳價已上升至87美元,瑞士及瑞典更高達130美元。[175]普華永道國際會計服務網路(PwC)與世界經濟論壇合作的《全球碳定價報告》說「大部分政府都不願意多課稅,特別是低收入國家,碳排放價格上漲可能會損害生計和生活水平的。所以......即使碳定價可以減少排放,可能還是很難在國內提出具體政策。」故建議建立「全球最低碳價機制」(International Carbon Price Floor,簡稱ICPF),以高收入國家的大量碳價收入來抵消低收入國家實施ICPF的成本,可能有助於實現公正轉型。[176]

經濟蓬勃發展也影響著森林砍伐。全球的開發中國家就是毀林的主要壓力來源,因為這些國家人口成長最快,經濟(工業)成長最高。[177]1995年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率接近6%,而已開發國家為2%。[177]隨著人口成長,會帶動新住屋、社區、城市開發,以及區域間的聯絡道路,這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場景。農村道路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加劇森林砍伐。[177]亞馬遜主要森林區約有90%的砍伐都發生在道路100公里範圍內。[178]

歐盟曾是森林盜伐製品的最大進口國。[179]歐盟委員會於2021年11月提案:如果相關商品涉及毀林、森林退化或違反生產國法律,則不能進口到歐盟市場。[180]

森林變遷理論 编辑

森林變遷模型:許多國家的森林變化模式都趨於一致,呈現「U形曲線」。先是國家發展時失去了很多森林,但是在某個轉折點後,森林開始重新恢復。

森林區域的變化可能會按照「森林變遷(Forest transition,簡稱FT)理論」[181]四階段模式而發展:

1. 變遷之前:國家的森林覆蓋率高,砍伐率低(HFLD)[65]。2. 變遷早期:森林覆蓋率仍高,砍伐率上升至高峰(HFHD)。3. 變遷中期:森林覆蓋率低,砍伐率處於高峰或下降(LFHD)。4. 變遷後期:森林覆蓋率穩定回升,砍伐率趨緩甚至被造林率抵銷(LFLD)。

用森林變遷理論來看世界各國的森林趨勢:透過FT四階段模式可以了解接下來數十年,哪些區域會失去森林,哪些地方的森林會恢復,並及早因應。

FT並非「自然規律」,模式進度因國情(人口密度、發展階段、經濟結構)、全球經濟力量及政策影響而有差異。某個國家可能在森林砍伐率還來不及穩定,其森林覆蓋率就已經低到不行;或是國家也可以制定良好的「橋接」政策,使森林變遷順利過渡到下個階段。

FT描繪的是廣泛趨勢,所以依照歷史比率來預測的話,往往會低估了變遷早期國家(HFLD)的森林砍伐基線情境(BAU),並高估了變遷中後期國家(LFHD和LFLD)的森林砍伐基線情境。

森林覆蓋率高的國家大概都處於FT早期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幾乎就決定了該國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和自然資源密切相關,包含森林。要選擇森林覆蓋率或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經常符合FT的兩個關鍵場景:

  1. 森林珍貴路徑:因為森林很珍貴造成森林產品價格上漲,形成穩定森林覆蓋率的力量。
  2. 經濟發展路徑,盡量讓經濟成長(即人均GDP增加)來自於新興或優勢的非農就業機會,藉此降低第一線農業獲利能力並減緩森林砍伐。[65]

歷史發展 编辑

史前時代 编辑

石炭紀部分植物(修復圖)

石炭紀雨林崩潰事件[8]發生在3億年前,氣候變化摧殘了熱帶雨林,許多動植物物種因此滅絕。這次氣候變化算是突如其來,當時天氣變得愈發涼爽乾燥,不利於熱帶雨林及其中大部分生物的生長。熱帶雨林逐漸支離破碎,形同一個個彼此越距越遠的「孤島」。許多生物都被毀滅,例如兩棲動物滑體亞綱(Lissamphibia)所屬物種,而爬行綱動物則挺過災難得以倖存。倖存下來的生物都較能適應氣候變化之後更加乾燥的環境,成為史前世界的遺產。[182]

熱帶雨林曾經覆蓋地球14%地表面積,現在只剩6%。專家估計殘存的熱帶雨林可能在40年內就消耗殆盡。[183]人類文明開始之前,某些原始社群已遂行小規模伐林達數萬年之久,[184]首項證據出現在中石器時代[185]很可能是為了把森林轉化成更開放的生態系統以利狩獵。[184]隨著農業出現,更多地區開始砍伐森林,主要是用火來清理土地及種植作物。公元前7000年之前的歐洲幾乎找不到確切的伐林證據。中石器時代狩獵採集者用火清出通道,便於獵捕紅鹿(歐洲馬鹿)和野豬。在大不列顛,從花粉記錄中可以得知橡樹梣樹等耐陰物種被榛樹、荊棘、野草和蕁麻所取代。去除森林減少了蒸騰作用,形成更多的高地酸性泥炭沼澤。公元前8400年~8300年及公元前7200年~7000年間,歐洲地區的榆樹花粉普遍減少,分布區從南歐逐漸北移至英國,可能代表著新石器時代農業興起時的火耕區域變化狀況。

新石器時代馬其頓奧林索斯遺址的斧頭、鑿子、磨刀石和黑色石手鐲,藏於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

新石器時代人們拓展農田而大量砍伐森林。[186][187]大約公元前3000年,除了可以用黑燧石製作石斧,英國和北美各種堅硬岩石也可以製作,諸如英國湖區蘭代爾斧頭工業、北威爾斯 Penmaenmawr採石場和許多其他地區。製程是在採石場周邊就先進行粗加工,甚至可以做到細部磨製。磨製增加了斧頭的力學強度,更容易砍穿木頭。使用黑燧石的不只有Grimes Graves採礦加工區,還包括許多歐洲的礦區。

克里特島米諾斯也發現森林砍伐的證據,例如,克諾索斯宮近郊森林在青銅時代幾乎被砍伐殆盡。[188]

前工業化時代 编辑

復活節島的森林砍伐。賈德·戴蒙說:「過去許多社會對於過度伐林的未來後果都面臨取捨,復活節島和曼加雷瓦島的酋長都只關心眼前,但德川幕府將軍、印加皇帝、新幾內亞高地人及16世紀德國地主則是眼光長遠並復育森林。」[189]

整個史前時代人類都在森林中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在亞馬遜雨林、熱帶地區、中美洲及加勒比海等大多數地區[190],只有當木材和林產品短缺,才會想方設法用永續方式來使用森林資源。

對古希臘歷史上侵蝕和沖積作用的三項區域研究,充分證明了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大約500~1,000年間,希臘各個地區引進農業之後,發生明顯的土壤侵蝕。[191]公元前後500年間,許多地方都陸續見到劇烈的土壤侵蝕動向。公元前最後幾百年,小亞細亞南部海岸(例如克拉羅斯、以弗所普里耶涅米利都)和敘利亞沿海港口,都因為河彎交錯帶來淤泥淤積導致港口廢棄。

近數百年來復活節島土壤侵蝕嚴重,當地農業和森林砍伐更讓狀況雪上加霜[192]賈德·戴蒙 在《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中,廣泛研究了古代復活節島民文化的崩壞。他發現島內17~18世紀文化衰退似乎與島上樹木消失若合符節,認為文化崩壞原因就是森林砍伐和資源過度開發。[193][194]

布魯日港是出了名的淤積嚴重,顯然是上游河谷開墾區增加及森林砍伐所致,港口貿易只好移到安特衛普。中世紀早期法國上普羅旺斯里耶茲,因兩條河流淤泥沖積將河床抬升,造成洪水氾濫區擴大並逐漸掩埋了羅馬人開墾區,後來建築物都移到地勢較高的地方;與此同時,里耶茲上游河谷也逐漸開發成牧場。[195]

1820–1825年,德國畫家Johann Moritz Rugendas筆下大西洋沿岸森林(巴西)的砍伐情形 。

典型的進步圈套(Progress trap)是城市經常興建在森林地區,以利提供木材發展建築、造船、陶器等工業。但伐林如果沒有搭配植林,當木材供應量跟不上需求,城市失去競爭力後就會沒落,這種先進後退的狀況在古代小亞細亞屢見不鮮,對於燃料、採礦及冶金的需求經常造成森林砍伐及城市荒廢。[196]

由於大多數人口不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就是間接依賴農作物過活,多數地區為了種植農作或畜養牛隻只能繼續開墾,土地壓力始終未減。但是保留足夠的原始綠地可以讓野生動物休養生息,還能收集柴火、木材、水果或放養豬隻。貴族或高階神職人員為了維持動物數量好繼續狩獵,通常也會保護特定林地。

人口向外擴張(以及後續的人口持續成長)主要來自修道院的「拓荒」(尤其是本篤會和商會的要求),以及某些封建領主會提供較優渥的法律和經濟條件來招募農民定居並成為納稅人。就算投機商人總是鼓勵開發新市鎮,居民為了得到保護,主要還是定居在城市周邊農業帶,甚至是城牆內的農業區。當黑死病美洲殖民[197]或毀滅性戰爭(例如,成吉思汗橫掃東歐和中歐、德國三十年戰爭)等因素使得人口迅速減少,導致人口定居區域荒蕪,大自然彷彿收回了土地,但次生林還是缺少原始林的生物多樣性。單是蒙古西征就讓大氣中的碳減少了7億噸,因為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土地上人口稀少,森林得以重新生長並吸收許多二氧化碳。[198][199]

1880–1900年,蘇利南砍伐森林並在山坡上沖刷淘金。

公元1100~1500年,由於人口增加,西歐森林砍伐劇烈。[200]15世紀以降,歐洲沿岸船東大規模建造木製帆船,好在公海上探險、殖民買賣奴隸及貿易,不只消耗許多森林資源,也是造成14世紀腺鼠疫大爆發的罪魁禍首。海盜猖獗同樣導致森林過度砍伐,以西班牙為例,海盜造成國內經濟疲軟,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經濟變得更加依賴於殖民區活動(掠奪、採礦、養牛、務農、貿易等)。

根據葛隆納(William Cronon)在《土地的變遷》(1983年)的分析及報導,17世紀英國殖民者就曾經記錄了新英格蘭地區季節性洪水增加的情形,當時新定居者初來乍到,正陸續砍伐森林以發展農業,他們認為洪水與上游大規模的伐林有關。

近代早期歐洲在工業上大量使用木炭,是西方森林利用的新型態;哪怕是在英國斯圖亞特時期(1603–1714),當時相對原始的木炭生產都達到相當不錯的水準。英國斯圖亞特時期不只大量砍伐森林,也相當仰賴波羅的海貿易來獲得製船的木材,新英格蘭的原始森林當然也被盯上。納爾遜投入在特拉法加海戰(1805年)的每艘英國皇家海軍戰艦都需要6,000棵成熟橡樹來打造。柯爾貝也在法國種植橡樹林,供法國海軍艦隊未來建造之需。至於這些橡樹林在19世紀中葉成熟時,航海業日新月異,蒸汽船取代帆船,已經不再需要木製桅杆則是後話。

諾曼·坎特(Norman F. Cantor)對中世紀晚期森林砍伐後果所下的結論,同樣適用於早期現代歐洲:

中世紀早期數百年,歐洲人生活在廣闊森林間。1250年之後歐洲人砍伐森林太過熟練,以至於到了1500年賴以取暖及烹飪的木材已經短缺;同時還面臨營養不足的問題,因為消失的森林裡原本棲息的大量野味已然滅絕,而整個中世紀,森林一直是肉類高蛋白飲食的供應來源。1500年歐洲處於燃料及營養不足的臨界點,直到16世紀有煙煤可以燃燒、有馬鈴薯和玉米可以食用,歐洲人總算得救。[201]

工業時代 编辑

19世紀美國引進蒸汽船,是造成密西西比河等主要河川沿岸森林砍伐的原因,對環境的影響是洪水次數增加且氾濫更加嚴重。蒸汽船船員每天都要砍伐河岸木材,做為蒸汽機的燃料。密西西比河流經聖路易斯南方與支流俄亥俄河交匯之處,河道變得更寬更淺更彎曲。為了讓「清障船」便於作業以確保航道暢通,工作人員會清除河岸30~60公尺內的大樹。伊利諾伊州有幾個法國殖民城鎮(例如卡斯卡斯基亞卡霍基亞和聖菲利普),都在19世紀後期因洪水氾濫而沒落,可供考古之文化記錄也因此湮滅。[202]

世上許多地方都進行過大規模清除林地以拓展農業用地,例如美國中部森林-草原過渡區和北美大平原。20世紀許多開發中國家的森林砍伐彷彿歷史重演。

毀林速度 编辑

委內瑞拉為了養牛而砍伐森林

對熱帶雨林砍伐程度的估算大相逕庭。[203][204]

現在狀況 编辑

截至2019年全球樹木覆蓋面積減少了近1,200萬公頃。近三分之一(約380萬公頃)的損失來自於原始熱帶雨林,是生物多樣性和碳儲存的寶庫。熱帶雨林砍伐速度相當於每六秒就失去一個足球場大小的面積。[205][206]

歷史 编辑

上個冰河時代結束後,陸地森林覆蓋減少了三分之一。地球表面有29%陸地(149億公頃),扣除冰川覆蓋、沙漠、鹽灘等貧瘠土地,只有71%適合人居住,其中有57%是森林(一萬年前約60億公頃)。2018年只剩38%是森林(約40億公頃)。

1852年後全球森林砍伐速度[207]愈加急遽,[208][209]1947年地球還有1,500~1,600萬平方公里的成熟熱帶雨林,[210]但是到了2015年其中有一半已被摧毀。[24][211][212]全球熱帶雨林覆蓋率從14%下降到6%,光是1960年至1990年間就有20%熱帶雨林遭到破壞。按照這個速度,預計到21世紀中葉,熱帶雨林將完全滅絕。[182]

科學家在2000年初期就預測,2030年全球80%的熱帶雨林將消失,只剩下10%的原始雨林及10%的退化雨林,隨之滅絕的還有數十萬獨一無二的物種,[208][212]除非採取重大措施並擴展至全球,例如調查盤點尚未遭受破壞的原始雨林並加以保護。[210]

砍伐速度的變化 编辑

從2002年衛星照片可以看出,熱帶雨林毀林速度約為每年580萬公頃,比經常引用的數字低了23%。[213]200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認為,雖然地球森林總面積每年還是繼續減少1,300萬公頃,但是全球森林砍伐速度持續減緩。[214][215]不過2005年衛星照片卻顯示,亞馬遜雨林的森林砍伐速度比科學家估計的多了兩倍。[216][217]

糧農組織說2010年到2015年,全球森林面積每年淨減少率為330萬公頃。這五年裡森林面積減少最多的是熱帶地區,特別是南美洲和非洲。人均森林面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除了溫帶地區,幾乎每個氣候區都有這種情況,因為人口一直增加。[218]

2001年以來,全球樹木覆蓋區的減少速度大約翻成長一倍,每年損失將近義大利的國土面積。[219]
1990-2020年全球森林面積淨變化(按地區及10年來畫分)[220]
1990-2020年全球森林面積淨變化(每10年)[220]

自1990年起,全球因人為砍伐導致的林地損失總計約4.2億公頃,但是砍伐速度已大幅下降。估計2015-2020年,每年森林砍伐速度為1,000萬公頃,低於2010-2015年的1,200萬公頃。[13]:vii

熱帶原始森林的減少趨勢持續擴大,火災造成的比例也在增加。[221]
亞馬遜雨林的主要分布區—巴西,其熱帶原始森林的減少率大幅超過其他國家。[221]

2010-2020 年,非洲的森林淨損失年率最高,為390萬公頃,其次是南美洲,為260萬公頃。自1990年以來,非洲每年的森林淨損失率都在增加。但是,南美洲的淨減少率已經大幅下降,相較於2000-2010年,2010-2020年的淨減速度只剩一半。2010-2020年亞洲的森林淨增長面積最高,其次是大洋洲和歐洲。儘管如此,歐洲和亞洲在2010-2020年的淨增加率都遠低於2000-2010年。大洋洲在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的森林面積都是淨減少。[13]:15-18

有人認為熱帶雨林的速度越來越快。[222]雨林基金會(RFUK)指出:「聯合國數據的基礎是其森林定義,即區域內樹木覆蓋率至少10%,所以雨林涵蓋的區域,實際上卻包括草原生態系統及嚴重受損林地,甚至目前根本沒有樹木,但將來『預計』會植樹的土地也算是森林。」[223]還有批評者說糧農組織沒有區分森林類型,[224]而且太依賴各國林業部門的報告,而沒有考慮到官方的盲點(如盜伐)。[225]雖然數據有不確定因素,但大家還是認為破壞雨林是重要的環境問題。

分析方法 编辑

2019亞馬遜森林大火衛星圖片(MODIS)

有人主張森林砍伐趨勢可能照著庫茲涅茨曲線走,[226]但是真這樣的話,我們就很難把森林非經濟價值損失(例如物種滅絕)的風險加以逆轉了。[227][228]

也有製圖人員試著用示意地圖,按照國家地區劃分的方式,來說明大範圍的森林砍伐狀況。[229]

不同地區的森林砍伐狀況 编辑

世界各地的森林砍伐率都不相同。

厄瓜多皮欽查省砍伐云雾森林當作牧場

1900年以降,西非沿海90%熱帶雨林已經消失。[230]馬達加斯加東部雨林也減少九成。[231][232]

南亞大約88%的熱帶雨林已經消失。[233]

印度的帕克老虎保護區周邊森林砍伐情形

諸如墨西哥、印度、菲律賓、印尼、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孟加拉、中國、斯里蘭卡、寮國、尼日、剛果、利比亞、幾內亞、加納和象牙海岸都喪失大片熱帶雨林。[234][235]

世上熱帶雨林大部分都在亞馬遜盆地,覆蓋面積約400萬平方公里。[236]亞馬遜八成的森林砍伐是為了養牛,[237]因為巴西是世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國,[238]亞馬遜地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養牛區。[239]2000至2005年間,中美洲及熱帶亞洲是熱帶雨林砍伐率最高的地區,每年減少1.3%森林。[223]1950年以來中美洲三分之二低海拔熱帶雨林變成牧場,近40年更有40%熱帶雨林滅絕。[240]巴西大西洋沿岸森林已經消失90-95%。[241]2019年6月巴西森林砍伐量比2018年同期增加88%;[242]即使已經宣布森林砍伐是國家緊急狀態,[243][244]巴西2019年仍然砍伐130萬公頃森林。[245]根據2010年隨機兩個月ㄉ抽樣研究,巴拉圭西部天然半濕潤森林正以每年15,000公頃的速度消失。[246]巴拉圭議會2009年卻否決了全面停止砍伐原始林的立法條文。[247]

海地中部森林砍伐狀況(衛星圖)。左邊是海地,森林砍伐殆盡,右邊是多明尼加。

到2007年,海地的森林剩不到50%。[248]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生態區域專案,對全球的棲地類型進行編目,其中,世界陸地生態區(TEOW)涵蓋了森林砍伐造成的棲地喪失,舉例來說,哪怕是在加拿大某些森林比較茂密的區域,像橫跨中部大草原各省的大陸森林區,也有一半以上的森林消失或退化。[249]

2011年,保護國際列出了全球最瀕危10大森林,共同特點是全都喪失了90%以上的原始棲息地、皆各自擁有至少1,500種當地特有植物物種。[250]

2011 年十大最瀕危森林
瀕危森林 地區 殘餘棲地 主要植被類型 備註
印度-緬甸 亞太區 5% 熱帶和亞熱帶濕性

常綠闊葉林

包括緬甸、泰國、寮國、越南、

柬埔寨及印度的河岸、濕地及紅樹林[251]

新喀里多尼亞 亞太區 5% 熱帶和亞熱帶濕性

常綠闊葉林

詳見註[252]
巽他古陆 亞太區 7% 熱帶和亞熱帶濕性

常綠闊葉林

印度-馬來亞群島的西半部,包括

婆羅洲南部和蘇門答臘[253]

菲律宾 亞太區 7% 熱帶和亞熱帶濕性

常綠闊葉林

包括整個國家7,100 個島嶼的森林[254]
大西洋沿岸森林 南美洲 8% 熱帶和亞熱帶濕性

常綠闊葉林

巴西大西洋沿岸延伸到巴拉圭、

阿根廷和烏拉圭部分地區的森林帶[255]

中國西南山區 亞太區 8% 溫帶針葉林 詳見註[256]
加州植物區 北美洲 10% 熱帶和亞熱帶乾性

常綠闊葉林

詳見註[257]
東非沿海森林 非洲 10% 熱帶和亞熱帶濕性

常綠闊葉林

莫桑比克、坦桑尼亞、肯亞、

索馬利亞[258]

馬達加斯加和

印度洋群島

非洲 10% 熱帶和亞熱帶濕性

常綠闊葉林

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葛摩、

留尼旺塞席爾[259]

舊熱帶界 非洲 11% 熱帶和亞熱帶濕性

常綠闊葉林、

山地草原和灌叢

非洲東部邊緣的森林,北至沙烏地

阿拉伯,南至辛巴威[260]

保護國際還列出其他的瀕危生態熱點 ,可點選地圖的特定區域,探索該區相關資料。[261]

控制森林砍伐 编辑

減少排放溫室氣體 编辑

聯合國及世界銀行等主要國際組織已經開始制定計畫以遏止森林砍伐。諸如:「減少毀林及森林環境劣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計畫」(REDD ),直接給予金融補助或用其他激勵措施,來促使發展中國家限制或減少毀林。問題還是資金,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已開發國家達成了協議,承諾要新增額外資源,透過國際機構對於開發中國家的林業和相關項目進行投資,2010-2012年投資金額可達300億美元。[262]確認開發中國家是否遵守REDD協議目標,來推行相關重要工作的監測方法也在運作,靠衛星圖像及相關數據來進行遠程森林監測,包括:全球發展中心(CGD)保護森林主動監測計畫(FORMA )[263]、地球觀測團的森林碳追踪台[264]及全球森林觀察倡議(GFOI)。[265]COP15也強調森林監測指導方法。[266]華盛頓國際政策中心(CIP)資助環保組織「避免毀林夥伴」(Avoided Deforestation Partners )來引領REDD拓展行動。[267]2014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及合作夥伴推出了開源軟體Open Foris ,幫助各國收集、製作和傳播森林資源現狀資訊,它完整支援森林資源周期,涵蓋了需求評估、設計、規劃、當地數據收集與管理、預算分析到傳播,[268]也運用了遙感圖像處理工具,規格如同REDD、MRV(測量、報告和驗證)[269]及糧農組織《全球森林資源評估 》等國際型報告。

評估減排的總體影響時,大家特別關注的是高森林覆蓋率+高毀林率(HFHD)和低森林覆蓋率+高毀林率(LFHD)的國家。列入HFHD的有巴西、柬埔寨、朝鮮、幾內亞、馬來西亞、索羅門群島、東帝汶、委內瑞拉和桑比亞,列入LFHD的有阿富汗、貝南、波札那、緬甸、蒲隆地、喀麥隆、查德、厄瓜多、薩爾瓦多、衣索比亞、加納、瓜地馬拉、幾內亞、海地、洪都拉斯、印尼、利比亞、馬拉威、馬利、茅利塔尼亞、蒙古、納米比亞、尼泊爾、尼加拉瓜、尼日、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巴拉圭、菲律賓、塞內加爾、獅子山、斯里蘭卡、蘇丹、多哥、烏干達、坦尚尼亞和辛巴威。[270]

企業也可以控制森林砍伐。[271]2018年世界最大棕櫚油貿易商豐益國際要求供應商避免森林砍伐。[272][273]

2021年,100多位各國領導人(這些國家擁有世上85%的森林)承諾2030年要停止並反轉毀林及林地退化的情形。[274]

保護森林費用案例 编辑

玻利維亞上游湖泊盆地的森林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和水質變差等環境問題。由氣候發展知識網(CDK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贊助,Rare Conserv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及Fundación Natura Boliv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執行的創新方案試著改善這些問題,讓下游用水者支付費用給上游地主以保護森林,具體做法是捐助者每投入20美元給水資源基金,以獎勵地主保護樹木、避免養殖污染、提高生物多樣性和森林碳排放量(2公頃保水森林 x5年),當地就以30美元購買1個蜂箱送給地主,而每公頃保護林的蜂蜜收入約為每年5美元,換算下來,地主除了得到20美元補償金,出售蜂蜜還可以賺50美元(即每年每公頃森林有7美元收益)。[275]

各層級政策—國際、國家及地區 编辑

終止毀林治理政策的綜合概念架構。從公共領域過渡到個人團體,在國家與國際層級可以架構出三個行動領域—國內公共政策、REDD+及永續供應鏈,對應到政策制定、具體成果及政策組合,在各自的環節中,合作實現終止毀林的目標。

森林保護政策包括資訊公開及教育計劃,都要回歸到政府授權的活動及方案,才能提高「森林技術人員及管理者」的效能,使經濟措施確實地增加收入。[276]我們知道農民貧困及租金壓力是造成森林砍伐的主因。[277]當前國內外領袖或許能夠制定政策並加以執行,確保重點保護森林區的經濟活動可以和科學方法所認定的各項價值相符合,達到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緩解氣候變化及相關目的。

森林保護政策可組合運用技術方案或經濟手段,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諸如降低牛肉生產、銷售及消費的整體水準(這對緩解氣候變化有重大幫助),[278][279]提升特定經濟活動(例如造林、森林保護、永續農業和第四產業)水平,要求產品訊息透明化,提供履歷認證及產品標章,課徵環保關稅,建立所需的監測紀錄及可追溯機制。

制定並執行類似政策可以讓全球逐步淘汰毀林相關牛肉產品。[280][281][282]藉著有序的政策架構來安排現行或未來的環保政策,更能實現多軸綜合管理,充分達成緩解氣候變化相關目標,例如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對《巴黎協定》的確認及增補條文,以及2030年停止森林砍伐等協定。[283]

監控技術 编辑

土地權 编辑

長期以來原住民團體在第一線對抗森林砍伐。[284]而將土地權從公有領域轉讓給當地原住民,算是有成本效益的森林保護策略。還要在現行法律上對這些權利加以保護,例如印度《森林權利法》。[285]對中國而言,這種權利讓渡可能是近代最大的土地改革,被認為有助於增加森林覆蓋率;在巴西,原住民團體擁有使用權的森林區,其砍伐率甚至低於國家公園。[286]

降低農業影響森林 编辑

人們已經在研發新方法來提升農作的生產效能,例如品種改良之高產作物、溫室垂直農法、自給建築花園和水耕栽培。這些方法主要是靠開發新技術來維持必要產量(而非開發林地)。循環農業中,放養牛隻的農地得以休養生息,有「厚加糞壤,以助地力」之效。集約農業則加速消耗作物生長所需的微量礦物質來減少土壤中過剩營養素,[287]或是用石灰及其他養分來改善過度施肥造成的酸性土壤。[288]然而運用永續農業食用林概念還是較有前景的方法,透過精心設計的仿天然林農耕系統,按照食物、木材和其他用途,來安排植物和動物物種。這種系統對化石燃料和農用化學品的依賴程度低,自給能力強,生產力高,對土壤、水質及生物多樣性都具有正面強大的效果。[289]

有鑑於肉類及牛奶生產對環境的衝擊,人們也研發產品以取代肉類及牛奶,如發酵食品、單細胞蛋白等。[290]對於養牛業的相關經濟效應尚待觀察,例如大豆的生產及出口,因為大豆也是牛的飼料。

監測森林砍伐 编辑

巴西坎普斯亞馬遜國家公園的 Tenharim do Igarapé Preto原住民保護區,巴西環境及可再生自然資源研究所(IBAMA)的專業檢查組正在對抗森林砍伐和錫石開採。

有很多種可靠的方法適合用來監測森林減少砍伐。例如「對航空照片或衛星圖像進行視覺解釋」,這是勞力密集的方法,不需要高階電腦圖像處理或耗費大量計算資源。方法還有「熱點分析」,用專家意見或衛星數據粗分辨率先進行定位,再應用高分辨率衛星圖像進行詳細數據分析。森林砍伐監測通常是針對目前所觀測的森林面積進行量化評估。從環境角度來看,將森林損害及其後果做量化評估顯得更重要些,但是站在保全森林的角度,會更側重於林地保護和土地利用替代方案以避免繼續砍伐森林。[178]森林砍伐率和森林砍伐總面積兩項指標,已廣泛用於許多地區的森林砍伐監測,包括巴西國家太空研究院(INPE)監測亞馬遜森林砍伐。[95]還有全球衛星圖片可以應用,例如土地變化科學對地表所做的長期監測。[291][292]

森林管理 编辑

幾百年來人們早就知道砍伐森林會破壞環境,甚至導致社會崩壞,所以有些地區會努力阻止或減緩森林砍伐。在東加王國,高層頒布政策,防止森林砍伐的短期農作收益及長期環境問題之間的衝突[293];17-18世紀的日本德川幕府,將軍們制定了相當複雜的長期計劃,諸如用其他產品替代木材,更有效率地利用現有耕地,來阻止甚至扭轉過去幾百年來的森林砍伐[294];16世紀的德國地主發展造林學,企圖解決森林砍伐問題。然而這些政策往往侷限在降雨充足、沒有旱季及土壤非常年輕(經過火山作用冰期)的環境。在老化及貧瘠土壤上,樹木生長太慢,造林難有經濟效益。而在旱季明顯地區,一把森林大火有可能在樹木成熟前就毀了心血。

在「刀耕火種」的慣行區域,改用「刀耕炭種」可以防止急速砍伐森林和後續土壤退化問題。「刀耕炭種」所產生的生物炭回存土地,既是長效的碳封存方法,也是極有益的土壤改良劑。與生物質混合後可以形成亞馬遜黑土,是世上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也是少數能夠自行再生的土壤。[295][296][297]

永續方法 编辑

森林認證認可計劃和森林管理委員會(FSC)等全球認證系統所提供的證明,透過永續管理森林形成的木材市場,有助於處理森林砍伐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說「永續森林管理能不能成,在於對永續生產的產品需求,以及消費者支付更高成本的意願。認證代表從監督機制轉變成市場激勵,有助於促進永續森林管理。認證可以凸顯永續管理森林林產品的正面意義,焦點在於環境保護也能滿足消費需求。」[298]雨林救援組織則認為森林管理委員會等組織的認證標準,和木材工業的利益連結得太緊密,因此不適合擔負森林管理的環境及社會責任。實際狀況是由於監測系統不足,世界各地都發生了偽造森林認證標章及產品等詐欺案例。[299]

有些國家已經採取措施來增加樹木數量。1981年,中國公布全國植樹造林日,現在森林覆蓋率已達到國土面積的16.55%,20年前僅有12%。[300]

有人提倡竹子比起木材,是更永續的燃料替代品

竹材比木材更能達到清潔燃燒,而且竹子成熟速度快得多,能更快供應,減少森林砍伐。[301]

林地復育 编辑

人工林 编辑

世界各地重新造林(reforestation)及植樹造林(afforestation)讓林地面積增加中,特別是東亞國家。[302]世上森林面積最大的50個國家中,有22國森林面積增加。2000年至2005 年,亞洲增加了100萬公頃森林。1992至2001年,薩爾瓦多熱帶雨林擴展超過20%。研究指出按照這個趨勢,2050年全球造林面積將增加10%,相當於印度國土大小。[303]

糧農組織所謂「重新造林」,是把自然因素(火災、風暴)或人為砍伐所減少的森林加以重建,並未新增森林面積。「植樹造林」則是在原本不是森林的土地上(例如荒蕪農業區)打造新森林。[304]

森林淨損速度逐步下降,從1990-2000年的每年780萬公頃、2000-2010年的每年520萬公頃,到2010-2020年的每年470萬公頃。但是近十年由於森林增加速度趨緩,森林淨損速度的下降幅度也變小。[17]

中國的森林砍伐狀況嚴峻,中國當局曾要求11~60歲身強力壯的公民每年種植3~5棵樹,或從事等量的森林服務工作。官方說1982年以來每年至少種植10億棵樹,如今雖已達標不再需要種樹,但每年3月12日還是植樹節。並啟動了三北防護林工程,要用植樹來阻止戈壁沙漠的荒漠化狀況;可是樹木種植後死亡比例高達75%,工程不算成功。[305]1970年迄今,中國森林面積增加4,700萬公頃,樹木總數約為350億棵,[303]森林覆蓋率從1981年的12%上升到2001年的16.55%,增加約4.55%。[300]2010-2020年,中國森林面積每年淨增長約194萬公頃,其中人工種植林約占58%。[17]:17,151

中國還提出更有雄心的計畫:空中播種再造林、土壤侵蝕控制系統,並研擬類似卡達「撒哈拉森林專案」結合「海水溫室」(太陽蒸發海水至空中,遇冷凝結成雲降雨落至大地的)的植林專案。

西方國家的消費者對永續方式採伐生產之木材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促使林地所有者及森林工業要更加負責落實森林管理和木材砍伐的做法。

美國非營利組織「植樹節基金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雨林救援計劃是幫助防止森林砍伐的慈善工作。用捐贈善款搶先於木材公司前先買下雨林土地並加以保護。避免森林砍伐同時,也維持當地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Community Forestry International(2015年解散)、Cool Earth、大自然保護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保護國際、非洲保護基金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及綠色和平等組織也致力於保護森林棲息地。綠色和平還特別繪製尚未遭受破壞之珍貴原始林地圖[306]並公布在網路上。[307]世界資源研究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接著做了一張更簡要的專題地圖,[308]對照人類出現前(約8,000年前)的森林分布狀態和目前已經滅絕的區域。[309]從地圖可以一望而知要造多少的森林才能彌補人類破壞的區域。

與保護原始林做比較 编辑

1984-2018年亞馬遜雨林砍伐狀況的縮時圖

歐盟委員會及其他研究人員發現,從環境服務的觀點,最好還是避免砍伐森林,而不是砍完再造林,因為砍伐原始林對於生物多樣性消失及土壤退化等,都可能產生不可逆的影響。[310]此外,新種植的北方森林,土壤裡原本固存的碳被釋放出來的可能性也比原始林更高。[311]破壞熱帶雨林所造成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19年前可能都一直被大幅低估。[312]更別說重新造林及植樹造林的將來效益還不清楚,不如完整保持現有森林以免捨近求遠。[313]保護熱帶成熟雨林以及限制森林砍伐所帶來的碳封存好處,對於全球暖化的幫助,需要幾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顯現。[314]也有專家認為植樹無法取代原始林,「保護或復育含碳量豐富的原生生態系統,特別是原始林」方為「首要的氣候解決方案」。[315]

軍事對毀林的影響 编辑

軍事造成毀林 编辑

雖然森林砍伐主要是來自人類的農業需求及城市化,但是軍事也可能軋了一腳。例如1945年二戰結束後,美國有意地砍伐德國佔領區森林。冷戰開始前,戰敗德國仍被視為潛在威脅,而非將來盟友。同盟國應對的方法是降低德國工業潛力,包括摧毀森林。來自美國政府的消息來源,說這樣做的目的是「徹底摧毀德國森林以防變成未來戰備物資」。大砍特砍所破壞的森林「可能要花上100年以上長期的林業培育才能恢復過來」。[316]

軍事行動也可能導致森林砍伐。例如1945年沖繩島戰役,轟炸及相關作戰行動,將原本鬱鬱蔥蔥的熱帶森林,變成「滿佈泥漿、子彈、爛肉生蛆的廣袤戰場」。[317]

越戰期間,美國陸軍UH-1直升機噴灑橙劑

軍隊運用戰術也可能造成森林砍伐。俄羅斯帝國在19世紀中葉征服高加索地區,森林砍伐可能就是成功原因。[318]英國在馬來亞緊急狀態期間,以及美國在韓戰[319]越戰期間,都曾使用落葉劑橙劑來摧毀叢林。[320]

軍事減緩毀林 编辑

軍事技術、軍事組織和軍隊也可以用來保護森林。巴西政府主導的計劃就部署了國家正規軍隊,以防止亞馬遜地區的森林砍伐。[321]

全球森林被开伐情况 编辑

在位于东南亚太平洋群岛的天堂雨林,是地球上唯一的原始雨林。根据官方数据和报告,印度尼西亚估计有76%-80%的采伐为非法,巴布亚新几内亚更有90%以上的采伐违反当地的宪法和法律。亚马逊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巴西政府在2006年承认大约有63%来自巴西亚马逊地区的木材取自非法来源,凶杀、暴力、压榨劳工、非法取得公共土地的现象随处可见。位于刚果盆地的大猿森林是世界第二大雨林,也是非洲物种最丰富的地区。现在,大猿森林的85%已经消失,但工业采伐的威胁从未停止。地球之友估计非法采伐的比例在当地高达50%。同样,非法采伐的问题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尤为严重,据世界银行在2005年的估算,大约有40%来自该地区的木材系非法来源。

衣索比亞 编辑

衣索比亞森林砍伐的主因是人口增長及隨後增加的農業、畜牧業及木炭等需求,[322]相關原因還有人民教育程度低和政府不作為。[323]衣索比亞目前應對毀林的做法雖然不多,[324]但是非洲農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等組織正在與政府合作建立林業系統。[325]衣索比亞是非洲人口第三多的國家,缺雨和自然資源枯竭已造成多次饑荒,降雨已經越來越少,森林砍伐讓儲水量降得更低。當地農民說森林原本茂密,充滿自然生命,後來人口過度擁擠,紛紛湧入至森林區種植莊稼、伐木出售柴火。[326]

過去50年埃衣索比亞已減少98%森林面積。20世紀初約有35%的森林覆蓋率(42萬平方公里)。[327]2020年報告顯示衣索比亞目前森林覆蓋率約為15.5%(含人工林)[328],從1990年到2005年已失去了14%的森林,約為21,000平方公里。

馬達加斯加 编辑

起初島上大地饒富生產力,但是大規模森林砍伐使得94%國土荒漠化、供水量退化及土壤流失。[329]除了早期已經砍伐的沿海雨林及中部高地森林[330][331][332],其餘大部分損害發生在脫離法國獨立之後,當地人民為了生存而大量使用刀耕火耨的農業技術,為快速增長的人口提供食物、淡水和衛生設施。[333][334]

奈及利亞 编辑

糧農組織說單就原始林而言,奈及利亞森林砍伐率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原始林面積從1990年的262,603平方公里,下降至2020年的214,107平方公里,損失約48,496平方公里[335],原因包括木材採伐、刀耕火種農業和石油生產。

巴西 编辑

巴西森林砍伐率受到商品價格及世界人口增長的影響甚鉅。大豆新品種的貿易需求使得原本的牧牛場及農場紛紛轉作,接著導致新一波的森林砍伐。大西洋熱帶雨林面積已縮小到原始面積10%不到,亞馬遜雨林每天發生600起火災,看來很快就會步上後塵。雖然已經有許多森林保護的做法,但國家公園或保護區仍看不到顯著改善。2008年巴西政府宣布亞馬遜地區森林砍伐率創下歷史新高。[336][337]

印尼 编辑

刀耕火種砍伐森林(墨西哥)

從1990年到2020年,印尼有四分之一的原始林消失,總面積達307,900平方公里[338]。印尼是世界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主因是森林砍伐。[339]印尼大量原始森林被跨國企業砍伐並改種其他經濟作物。蘇門答臘有數百萬公頃的森林砍伐,是雅加達政府為了償還國債和發展發展經濟,接接受跨國公司而為之。加里曼丹森林砍伐的後果嚴峻,1991年~1999年,火災無法控制造成大片森林燒毀,汙染整個東南亞的空氣。農民們每年都會放火燒林(全世界有5億人使用這類技術)。[340]印尼森林砍伐的主因是木材工業,由中國和日本主導。[341]

美國 编辑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美國目前領土大約有一半是森林(1600年約400萬平方公里)。之後300年林地砍伐主要用於農業,砍伐速度與人口增長,若合符節,[342]人口每增加一人,就多開發1~2公頃耕地,趨勢持續到1920年代;之後人口雖持續增長,但耕地拓展趨於穩定,甚至有廢棄農田恢復成森林。林地自1952年起有所增加,1963年達到308萬平方公里的高峰。1963年後森林面積略為下降,1997年後又小幅回升。由於農田和牧場重新被改造運用,整體林地增加率高於森林砍伐率;[343]但是由於城市持續發展,預估2050年還是有9.3萬平方公里的林地會消失。[344]另外,其他問題也算是森林的持續損失,如林地破碎化及林地開發為城市的進程加快。[345]

東部森林瀕危物種 编辑

生物學家Stuart L.Pimm說,美國東部森林面積在1872年左右降到最低,相較1620年森林面積只剩48%。由於棲地喪失,林中特有的28種森林鳥類中,旅鴿卡羅萊納長尾鸚鵡象牙喙啄木鳥黑胸蟲森鶯已經滅絕。[346]

澳洲 编辑

維多利亞州和新南威爾士州殘存的赤桉樹林(包括莫瑞河上游Barmah-Millewa森林),被伐木工人大量機械化砍伐,破壞了本就稀有的棲息地。專家估計大約82%木料產自莫瑞-達令盆地南部[347]及莫瑞河中游森林地區(如Barmah及Gunbower森林),其中九成是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348]

參考資料

  1. ^ Deforestation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2016-01-04]. (原始内容于2016-03-05). 
  2. ^ SAFnet Dictionary|Definition For [deforestati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5 July 2011.. Dictionary of forestry.org (29 July 2008). Retrieved 15 May 2011.
  3. ^ http://www.actionbioscience.org/environment/nilsson.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o We Have Enough Forests? By Sten Nilsson
  4. ^ E.O. Wilson, 2002, The Future of Life, Vintage ISBN 0-679-76811-4
  5. ^ Afghanistan: Environmental crisis looms as conflict goes 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08-06-16.
  6. ^ Leakey, Richard and Roger Lewin, 1996, The Sixth Extinction : Patterns of Life and the Future of Humankind, Anchor, ISBN 0-385-46809-1
  7. ^ 2022 年世界森林状况:有助于促进绿色复苏和建设包容、有韧性的可持续经济的森林途径. 羅馬: FAO. 2022: 5. 
  8. ^ 8.0 8.1 8.2 8.3 S. Sahney ; M. J. Benton & H. J. Falcon-Lang. Rainforest collapse triggered Carboniferous tetrapod diversification in Euramerica. Geology. 2010-12-01 [202205-25]. (原始内容于2022-05-28) (英语). 
  9. ^ 非洲森林覆蓋率逐步下降,人類毀林行為正在加劇氣候危機!. 綠色和平. 2021-10-13 [2022-05-25]. (原始内容于2022-11-05). 
  10. ^ 姜唯、蔡麗伶. 濫伐森林、過度放牧 南美上億頃土地劣化. 環境資訊中心. 2016-06-21 [2022-05-25]. (原始内容于2022-10-15).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FAO & UNEP.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Forests 2020. In brief. FAO & UNEP. 2020 [2022-05-25]. (原始内容于2022-10-21) (英语). 
  12. ^ 12.0 12.1 12.2 12.3 Vital Forest Graphics. UNEP;FAO;UNFF. 2009 [2022-06-25]. ISBN 978-92-5-106264-7. (原始内容于2022-07-15). 
  13. ^ 13.0 13.1 13.2 13.3 2020年世界森林狀況.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2020 [2022-06-25]. ISBN 978-92-5-132424-0. (原始内容于2022-10-28). 
  14. ^ 2013 Revised Supplementary Methods and Good Practice Guidance Arising from the Kyoto Protocol (PDF). Switzerland: IPCC. 2014: 20 [2022-06-25]. ISBN 978-92-9169-140-1.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9-01). 
  15. ^ Lanly, Jean-Paul.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Facto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XII World Forestry Congress, Québec, 2003
  16. ^ 16.0 16.1 16.2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20 (PDF). Rome, Italy: FAO. 2021 [2022-05-26]. ISBN 978-92-5-134155-1. (原始内容 (PDF)于2022-11-05). 
  17. ^ 17.0 17.1 17.2 糧農組織. 202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 FAO. 2021 [2022-05-26]. (原始内容于2022-09-03). 
  18. ^ 18.0 18.1 Ch4. Land Degradation. Climate Change and Land: a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desertification, land degradation,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food security, and greenhouse gas fluxe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PDF). IPCC. 2019 [2022-05-26].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1-26). 
  19. ^ 19.0 19.1 FAO & UNEP.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Forests 2020. In brief. Rome, Italy: FAO & UNEP. 2020 [2022-05-25]. ISBN 978-92-5-132707-4. (原始内容于2022-10-21). 
  20. ^ Government Subsidies for Agriculture May Exacerbate Deforestation, says new UN report. UN. 2015-09-03 [2022-05-27]. (原始内容于2016-08-03) (英语). 
  21. ^ The causes of deforestation. Eniscuola. [2022-05-27]. (原始内容于2022-07-15) (英语). 
  22. ^ Gregory Robinson. The five: areas of deforestation. The Guardian. 2019-11-24 [2022-05-27]. (原始内容于2022-07-15) (英语). 
  23. ^ . The Nature Conservancy. [2022-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2) (英语). 
  24. ^ 24.0 24.1 Rainforest Fact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2 October 2015.. Nature.org (1 November 2016). Retrieved 13 November 2016.
  25. ^ "Facts About Rainforest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2 October 2015.. The Nature Conservancy. Retrieved 19 October 2015.
  26. ^ Amazon Destruction. Mongabay. [13 December 2017]. (原始内容于2020-01-25). 
  27. ^ Human society under urgent threat from loss of Earth's natural life. Scientists reveal 1 million species at risk of extinction in damning UN repo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May 2019 Guardian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8. ^ Wang, George C. Go vegan, save the planet. CNN. 9 April 2017 [25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于2020-11-14). 
  29. ^ Liotta, Edoardo. Feeling Sad About the Amazon Fires? Stop Eating Meat. Vice. 23 August 2019 [25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于2019-08-24). 
  30. ^ Steinfeld, Henning; Gerber, Pierre; Wassenaar, T. D.; Castel, Vincent. Livestock's Long Shadow: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p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6 [19 August 2008]. ISBN 978-92-5-105571-7. (原始内容于2008-07-26). 
  31. ^ Margulis, Sergio. Causes of Deforestation of the Brazilian Amazon (PDF).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No. 22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2004: 9 [4 September 2008]. ISBN 0-8213-5691-7. (原始内容 (PDF)于10 September 2008). 
  32. ^ Earth has 3 trillion trees but they're falling at alarming rate. Reuters. 2 September 2015 [26 May 2020]. (原始内容于2020-11-11) (英语). 
  33. ^ Carrington, Damian. Tree planting 'has mind-blowing potential' to tackle climate crisis. The Guardian. 4 July 2019 [26 May 2020]. (原始内容于2019-07-05). 
  34. ^ Nafeez, Ahmed. Theoretical Physicists Say 90% Chance of Societal Collapse Within Several Decades. Vice. [9 August 2020]. (原始内容于2020-09-29). 
  35. ^ Bologna, M.; Aquino, G. Deforestation and world population sustainability: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10 (7631): 7631. Bibcode:2020NatSR..10.7631B. PMC 7203172. PMID 32376879. arXiv:2006.12202. doi:10.1038/s41598-020-63657-6. 
  36. ^ COP26: World leaders promise to end deforestation by 2030. BBC News. 2 November 2021 [2022-05-29]. (原始内容于2021-11-06). 
  37. ^ 37.0 37.1 37.2 Rhett A. Butler. What countries are leaders in reducing deforestation? Which are not?. Mongabay. 5 November 2021 [2022-05-29]. (原始内容于2022-04-25). 
  38. ^ Jake Spring & Simon Jessop. Over 100 global leaders pledge to end deforestation by 2030. Reuters. 3 November 2021 [2022-05-29]. (原始内容于2021-11-12). 
  39. ^ . 2021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November 12, 2021 [2022-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4). 
  40. ^ 王茜穎. 【COP26直擊】森林、甲烷、五大行業 百國領導人簽署三大協議 強生說:拆彈小組開始剪斷線路,為1.5°C努力. CSR@天下. 2021-11-03 [2020-05-29]. 
  41. ^ Jake Spring & Simon Jessop. Over 100 global leaders pledge to end deforestation by 2030. Reuters. 3 November 2021 [2022-05-29]. (原始内容于2021-11-12). 
  42. ^ 42.0 42.1 42.2 Jake Spring & Simon Jessop. Over 100 global leaders pledge to end deforestation by 2030. Reuters. 3 November 2021 [2022-05-29]. (原始内容于2021-11-12). 
  43. ^ Rankin, Jennifer. EU aims to curb deforestation with beef and coffee import ban. The Guardian. 2021-11-17 [2021-11-17]. (原始内容于17 November 2021) (英语). 
  44. ^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flow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PDF). unfccc.int. UNFCCC: 81. 2007 [2022-05-30]. (原始内容 (PDF)于2019-12-12). 
  45. ^ Angelsen, Arild; Kaimowitz, David. Rethinking the causes of deforestation: Lessons from economic models.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ebruary 1999, 14 (1): 73–98 [2022-05-30]. JSTOR 3986539. PMID 12322119. doi:10.1093/wbro/14.1.73. (原始内容于2022-07-15). 
  46. ^ Laurance, William F. (PDF).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December 1999, 91 (2–3): 109–117. doi:10.1016/S0006-3207(99)00088-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8 September 2006). 
  47. ^ Angelsen, Arild; Kaimowitz, David. Rethinking the causes of deforestation: Lessons from economic models.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ebruary 1999, 14 (1): 73–98 [2022-05-30]. JSTOR 3986539. PMID 12322119. doi:10.1093/wbro/14.1.73. (原始内容于2022-07-15). 
  48. ^ Geist, Helmut J.; Lambin, Eric F. Proximate Causes and Underlying Driving Forces of Tropical Deforestation. BioScience. February 2002, 52 (2): 143–150. doi:10.1641/0006-3568(2002)052[0143:PCAUDF]2.0.CO;2. 
  49. ^ Burgonio, T.J. Corruption blamed for deforestation. 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 3 January 2008. [永久失效連結]
  50. ^ . World Rainforest Movement. September 2003 [17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4 October 2008). 
  51. ^ . Global Change Curriculu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lobal Change Program. 4 January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June 2011). 
  52. ^ Marcoux, Alain. . SD Dimens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August 2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June 2011). 
  53. ^ Butler, Rhett A. Impact of Population and Poverty on Rainforests. Mongabay.com / A Place Out of Time: Tropical Rainforests and the Perils They Face. [13 May 2009]. (原始内容于2009-05-27). 
  54. ^ 54.0 54.1 Stock, Jocelyn; Rochen, Andy. . umich.edu.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April 2009). 
  55. ^ Ehrhardt-Martinez, Karen.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tlanta Hilton Hotel, Atlanta, GA, 16 August 2003. [13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December 2008). 
  56. ^ The Double Edge of Globalization. YaleGlobal Online. Yale University Press. June 2007 [2022-05-30]. (原始内容于2009-04-10). 
  57. ^ Butler, Rhett A. Human Threats to Rainforests—Economic Restructuring. Mongabay.com / A Place Out of Time: Tropical Rainforests and the Perils They Face. [13 May 2009]. (原始内容于2009-06-09). 
  58. ^ Hecht, Susanna B.; Kandel, Susan; Gomes, Ileana; Cuellar, Nelson; Rosa, Herman. (PDF). World Development. 2006, 34 (2): 308–323 [17 October 2008]. doi:10.1016/j.worlddev.2005.09.0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9 October 2008). 
  59. ^ Harris, Nancy; Dow Goldman, Elizabeth; Weisse, Mikaela; Barrett, Alyssa. When a Tree Falls, Is It Deforestation?.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13 September 2018 [30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于2021-04-13). 
  60. ^ Dapcevich, Madison. Disastrous Wildfires Sweeping Through Alaska Could Permanently Alter Forest Composition. Ecowatch. 28 August 2019 [30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于2019-12-02). 
  61. ^ Marcoux, Alain. . SD Dimens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August 2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June 2011). 
  62. ^ 62.0 62.1 Pearce, David W. The Economic Value of Forest Ecosystems (PDF). Ecosystem Health. December 2001, 7 (4): 284–296 [2022-05-30]. doi:10.1046/j.1526-0992.2001.01037.x. (原始内容 (PDF)于2019-04-12). 
  63. ^ Bulte, Erwin H; Joenje, Mark; Jansen, Hans GP. Is there too much or too little natural forest in the Atlantic Zone of Costa Rica?.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00, 30 (3): 495–506. doi:10.1139/x99-225. 
  64. ^ Butler, Rhett A.; Laurance, William F. New strategies for conserving tropical forests (PDF).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August 2008, 23 (9): 469–472 [2022-05-30]. PMID 18656280. doi:10.1016/j.tree.2008.05.006. (原始内容 (PDF)于2015-11-16). 
  65. ^ 65.0 65.1 65.2 Rudel, T.K. (2005) Tropical Forests: Regional Paths of Destruction and Regeneration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31-13195-X
  66. ^ Curtis, P. G.; Slay, C. M.; Harris, N. L.; Tyukavina, A.; Hansen, M. C. Classifying drivers of global forest loss. Science. 2018, 361 (6407): 1108–1111. Bibcode:2018Sci...361.1108C. PMID 30213911. S2CID 52273353. doi:10.1126/science.aau3445. 
  67. ^ NASA DATA SHOWS DEFORESTATION AFFECTS CLIMATE. Nasa. 9 June 2004 [2022-05-31]. (原始内容于2009-06-28). 
  68. ^ Mweninguwe, Raphael. . newsfromafrica.org. 15 February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July 2011). 
  69. ^ Confirmed: Deforestation Plays Critical Climate Change Ro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ienceDaily, 11 May 2007.
  70. ^ Clearing Forests May Transform Local—and Global—Climate; Researchers are finding that massive deforestation may have a profound, and possibly catastrophic, impact on local weather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13 April 2013.. Scientific American (4 March 2013)
  71. ^ Deforestation causes global warming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5 August 2009., FAO
  72. ^ 72.0 72.1 Fearnside, Philip M.; Laurance, William F. Tropical Deforestation and Greenhouse-Gas Emissions.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4, 14 (4): 982. doi:10.1890/03-5225. 
  73. ^ Deforest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Fondation Chirac. [2022-05-31]. (原始内容于2021-01-27). 
  74. ^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Working Group I Report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Section 7.3.3.1.5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15 March 2011.. p. 527
  75. ^ Van Der Werf, G. R.; Morton, D. C.; Defries, R. S.; Olivier, J. G. J.; Kasibhatla, P. S.; Jackson, R. B.; Collatz, G. J.; Randerson, J. T. CO2 emissions from forest loss. Nature Geoscience. 2009, 2 (11): 737–738. Bibcode:2009NatGe...2..737V. doi:10.1038/ngeo671. 
  76. ^ Deforestation emissions far high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study finds. The Guardian. 28 February 2022 [16 March 2022]. (原始内容于2022-07-14) (英语). 
  77. ^ Feng, Yu; Zeng, Zhenzhong; Searchinger, Timothy D.; Ziegler, Alan D.; Wu, Jie; Wang, Dashan; He, Xinyue; Elsen, Paul R.; Ciais, Philippe; Xu, Rongrong; Guo, Zhilin; Peng, Liqing; Tao, Yiheng; Spracklen, Dominick V.; Holden, Joseph; Liu, Xiaoping; Zheng, Yi; Xu, Peng; Chen, Ji; Jiang, Xin; Song, Xiao-Peng; Lakshmi, Venkataraman; Wood, Eric F.; Zheng, Chunmiao. Doubling of annual forest carbon loss over the tropics during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Nature Sustainability. 28 February 2022: 1–8. ISSN 2398-9629. S2CID 247160560. doi:10.1038/s41893-022-00854-3 (英语). 
  78. ^ Forests help reduce global warming in more ways than one. Science News. 24 March 2022 [19 April 2022]. (原始内容于2022-10-26). 
  79. ^ Lawrence, Deborah; Coe, Michael; Walker, Wayne; Verchot, Louis; Vandecar, Karen. The Unseen Effects of Deforestation: Biophysical Effects on Climate. Frontiers in Forests and Global Change. 2022, 5. ISSN 2624-893X. doi:10.3389/ffgc.2022.756115. 
  80. ^ IPCC第六次評估—第一工作組. 《氣候變化2021:物理科學基礎》 (PDF). IPCC. 2021: 676, 699 [2022-05-31].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7-27). 
  81. ^ 81.0 81.1 《氣候變化和土地—決策者摘要》 (PDF). IPCC. 2019 [2022-05-31].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4-10). 
  82. ^ Mumoki, Fiona (18 July 2006). "The Effects of Deforestation on our Environment Toda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norama. TakingITGlobal..
  83. ^ Clemmensen, K. E.; Bahr, A.; Ovaskainen, O.; Dahlberg, A.; Ekblad, A.; Wallander, H.; Stenlid, J.; Finlay, R. D.; Wardle, D. A.; Lindahl, B. D. Roots and Associated Fungi Drive Long-Term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Boreal Forest. Science. 2013, 339 (6127): 1615–8. Bibcode:2013Sci...339.1615C. PMID 23539604. S2CID 206546212. doi:10.1126/science.1231923. 
  84. ^ Prentice, I.C. "The Carbon Cycle and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4 August 2009.. IPCC
  85. ^ 什麼是碳匯、碳驗證?一篇文帶你看懂「森林碳權」價值,多數人都搞不清楚. 風傳媒. 2021-09-05 [2022-06-01]. (原始内容于2022-07-14). 
  86. ^ NASA Data Shows Deforestation Affects Climate In The Amaz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SA News. 9 June 2004.
  87. ^ Findell, Kirsten L.; Knutson, Thomas R.; Milly, P. C. D. Weak Simulated Extratropical Responses to Complete Tropical Deforestation. Journal of Climate. 2006, 19 (12): 2835–2850. Bibcode:2006JCli...19.2835F. CiteSeerX 10.1.1.143.9090. doi:10.1175/JCLI3737.1. 
  88. ^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INSIGHTSIAS. [2022-02-26]. (原始内容于2022-07-15) (美国英语). 
  89. ^ Wertz-Kanounnikoff, Sheila; Alvarado, Rubio; Ximena, Laura. .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4 Nov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December 2007). 
  90. ^ 柳婉郁、林國慶. REDD緣起與運作機制之分析. 台灣林業. 2012, 38: 15-19. 
  91. ^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UNEP. [2022-06-01]. (原始内容于2022-07-14) (英语). 
  92. ^ 92.0 92.1 How can you save the rain forest. 8 October 2006. Frank Field. The Times (London). 8 October 2006 [1 April 2010]. (原始内容于2011-06-29). 
  93. ^ Broeker, Wallace S. (2006). "Breathing easy: Et tu, O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lumbia University
  94. ^ Moran, Emilio F. Deforestation and land use in the Brazilian Amazon. Human Ecology. 1993, 21: 1–21. S2CID 153481315. doi:10.1007/BF00890069. 
  95. ^ 95.0 95.1 Defries, Ruth; Achard, Frédéric; Brown, Sandra; Herold, Martin; Murdiyarso, Daniel; Schlamadinger, Bernhard; De Souza, Carlos. (PDF). Environmental Science Policy. 2007, 10 (4): 385–394. doi:10.1016/j.envsci.2007.01.0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8 January 2012). 
  96. ^ . UN Secretary-General’s Report.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April 2001). 
  97. ^ Rogge, Daniel. Deforestation and Landslides in South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Eau Claire. [2022-06-06]. (原始内容于2019-04-15). 
  98. ^ China's floods: Is deforestation to blam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6 August 1999.
  99. ^ Raven, P. H. and Berg, L. R. (2006) Environment, 5th ed, John Wiley & Sons. p. 406. ISBN 0471704385.
  100. ^ Hongchang, Wang. . Schwartz, Jonathan Matthew (编). The Economic Cost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Project on Environmental Scarcities, State Capacity, and Civil Violence, a Joint Project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and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Committee on Internat. Security Studies, American Acad. of Arts and Sciences. 1 January 1998.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December 2009). 
  101. ^ 101.0 101.1 Mishra, D.D. Fundamental Concept in Environmental Studies. S. Chand Publishing. 2010: 14–15. ISBN 978-8121929370. 
  102. ^ "Soil, Water and Plant Characteristics Important to Irrig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103. ^ Ray, Deepak K.; Nair, Udaysankar S.; Lawton, Robert O.; Welch, Ronald M.; Pielke, Roger A. Impact of land use on Costa Rican tropical montane cloud forests: Sensitivity of orographic cloud formation to deforestation in the plain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6, 111 (D2): D02108. Bibcode:2006JGRD..111.2108R. doi:10.1029/2005JD006096. 
  104. ^ sun, daily. Deforestation as a major threat | Daily Sun |. daily sun. [2022-02-26]. (原始内容于2022-02-26) (英语). 
  105. ^ Wittmer, Heidi et al. "El Valor de la Naturaleza para el Desarrollo Loc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Programa de las Naciones Unidas para el Medio Ambiente. TEEB para las Autoridades Regionales y Locales, 2010, pp. 12-32.
  106. ^ Morgan, R.P.C. Soil Erosion and Conservation. John Wiley & Sons. 2009: 343. ISBN 9781405144674. 
  107. ^ 中廣新聞網. 森林砍伐嚴重 土壤流失增百倍每公頃160噸土石流. 環境資訊中心. 2009-06-03 [2022-06-06]. (原始内容于2022-07-16). 
  108. ^ 108.0 108.1 108.2 Henkel, Marlon. 21st Century Homestea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II: Agricultural Practices. Lulu.com. 22 February 2015: 110. ISBN 9781312939752. [自述来源]
  109. ^ Nilsson, Sten (March 2001). Do We Have Enough Forest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7 June 2019., American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110. ^ Lewis, Sophie. Animal populations worldwide have declined by almost 70% in just 50 years, new report says. CBS News. September 9, 2020 [September 10, 2020]. (原始内容于2020-09-10). The report points to land-use change — in particular, the destruction of habitats like rainforests for farming — as the key driver for loss of biodiversity,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loss in Europe, Central Asia, North America,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111. ^ 大衛‧鈴木(David Suzuki);偉恩‧葛拉帝(Wayne Grady). 樹,擁抱了全世界 三版. 台北: 貓頭鷹. 2018: 234–235, 243–244. ISBN 978-986-262-353-4. 
  112. ^ Rainforest Biodiversity Shows Differing Patter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ienceDaily, 14 August 2007.
  113. ^ . Research for Biodiversity Editorial Office. (原始内容存档于6 December 2008). 
  114. ^ Single-largest biodiversity survey says primary rainforest is irreplaceabl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14 August 2009., Bio-Medicine, 14 November 2007.
  115. ^ , BBC
  116. ^ . thinkquest.org
  117. ^ U.N. calls on Asian nations to end deforestati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4 September 2015., Reuters, 20 June 2008.
  118. ^ Facts and information on the Amazon Rainforest. www.rain-tree.com. [2022-06-07]. (原始内容于2014-05-28). 
  119. ^ Tropical rainforests – Rainforest water and nutrient cycl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13 February 2009., BBC
  120. ^ Butler, Rhett A. (2 July 2007) Primary rainforest richer in species than plantations, secondary fores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ongabay.com,
  121. ^ Flowers, April. . Science News. Redorbit.com. [12 March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 May 2013). 
  122. ^ Rainforest Fac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ain-tree.com (20 March 2010). Retrieved 29 August 2010.
  123. ^ Leakey, Richard and Roger Lewin, 1996, The Sixth Extinction : Patterns of Life and the Future of Humankind, Anchor, ISBN 0-385-46809-1.
  124. ^ The great rainforest traged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12 September 2011., The Independent, 28 June 2003.
  125. ^ Biodiversity wipeout facing South East As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Scientist, 23 July 2003.
  126. ^ 126.0 126.1 Pimm, S. L.; Russell, G. J.; Gittleman, J. L.; Brooks, T. M. The Future of Biodiversity. Science. 1995, 269 (5222): 347–350. Bibcode:1995Sci...269..347P. PMID 17841251. S2CID 35154695. doi:10.1126/science.269.5222.347. 
  127. ^ Pimm, S. L.; Russell, G. J.; Gittleman, J. L.; Brooks, T. M. The future of biodiversity. Science. 1995, 269 (5222): 347–50. Bibcode:1995Sci...269..347P. PMID 17841251. S2CID 35154695. doi:10.1126/science.269.5222.347. 
  128. ^ Whitmore, Timothy Charles; Sayer, Jeffrey;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General Assembly; IUCN Forest Conservation Programme. Tropical deforestation and species extinction. Springer. 15 February 1992. ISBN 978-0-412-45520-9. 
  129. ^ Sohn, Emily. . Discovery. 12 July 2012 [13 Jul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7 November 2012). 
  130. ^ 130.0 130.1 130.2 Biodiversit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12 May 2016., Center for Health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Harvard University (last accessed 15 May 2017.
  131. ^ UN Decade on Ecosystem Restoration. [2022-06-08]. (原始内容于2022-11-12). 
  132. ^ New UN Decade on Ecosystem Restoration offers unparalleled opportunity for job creation, food security and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2022-06-08]. (原始内容于2022-06-23). 
  133. ^ Global emerg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links with wild meat consumption, ecosystem disruption, habitat degradation and biodiversity loss. Rome: FAO. 2020. ISBN 978-92-5-132818-7. S2CID 240645073. doi:10.4060/ca9456en. 
  134. ^ Moslemi, Jennifer M.; Snider, Sunny B.; MacNeill, Keeley; Gilliam, James F.; Flecker, Alexander S. Impacts of an Invasive Snail. PLOS ONE. 2012, 7 (6): e38806. Bibcode:2012PLoSO...738806M. PMC 3382606. PMID 22761706. doi:10.1371/journal.pone.0038806. 
  135. ^ 姜唯,林大利. 新冠病毒從何而來? 專家:動物傳人疾病的共通點在「森林砍伐」. 環境資訊中心. 2020-07-06 [2020-06-08]. (原始内容于2022-07-17). 
  136. ^ Deforestation and emerging diseases |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bulletin.org (15 February 2011). Retrieved 13 November 2016.
  137. ^ African Politics Portal | Tag Archive |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deforestation in Kenya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13 April 2016.. African-politics.com (28 May 2009). Retrieved 13 November 2016.
  138. ^ 2014 Kenya Economic Survey Marks Malaria As Country’s Leading Cause Of Death | The Henry J.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ff.org (1 May 2014). Retrieved 13 November 2016.
  139. ^ Julia, Berazneva; S., Byker, Tanya. Does Forest Loss Increase Human Disease? Evidence from Nigeri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 May 2017, 107 (5): 516–521. ISSN 0002-8282. PMID 29557569. doi:10.1257/aer.p20171132 (英语). 
  140. ^ Scheidt, Spencer N.; Hurlbert, Allen H. Range Expans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an Invasive Species: The Eurasian Collared-Dove (Streptopelia decaocto). PLOS ONE. 2014, 9 (10): e111510. Bibcode:2014PLoSO...9k1510S. PMC 4213033. PMID 25354270. doi:10.1371/journal.pone.0111510. 
  141. ^ Lam, Sai Kit; Chua, Kaw Bing. Nipah Virus Encephalitis Outbreak in Malaysia.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2, 34: S48–51. PMID 11938496. doi:10.1086/338818. 
  142. ^ Nipah Virus (NiV). cdc.gov. 25 February 2019 [2022-06-08]. (原始内容于2022-11-12). 
  143. ^ Deforestation sparks giant rodent invas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s.mongabay.com (15 December 2010). Retrieved 13 November 2016.
  144. ^ Masuda, Yuta J.; Garg, Teevrat; Anggraeni, Ike; Wolff, Nicholas H.; Ebi, Kristie; Game, Edward T.; Krenz, Jennifer; Spector, June T. Heat exposure from tropical deforestation decreases cognitive performance of rural workers: An experimental study.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20, 15 (12): 124015. Bibcode:2020ERL....15l4015M. doi:10.1088/1748-9326/abb96c. 
  145. ^ Quaglia, Sofia. Deforestation making outdoor work unsafe for millions, says study. The Guardian. 2021-12-17 [2021-12-18]. (原始内容于17 December 2021) (英语). 
  146. ^ Outbreak Readiness and Business Impact Protecting Lives and Livelihoods across the Global Economy (PDF). World Economic Forum, Harvard Global Health Institute. January 2019: 7 [12 March 2020].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8-31). 
  147. ^ 147.0 147.1 Vidal, John. 'Tip of the iceberg': is our destruction of nature responsible for Covid-19?. The Guardian. 2020-03-18 [2020-03-18].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于2020-03-20) (英国英语). 
  148. ^ Safeguarding human health in the Anthropocene epoch: report of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Lancet Commission on planetary health. The Lancet. 2015-11-14 [2016-10-05]. (原始内容于2022-11-04). 
  149. ^ 149.0 149.1 Shield, Charli. Coronavirus Pandemic Linked to Destruction of Wildlife and World's Ecosystems. Deutsche Welle. 16 April 2020 [16 April 2020]. (原始内容于2020-04-16). 
  150. ^ 150.0 150.1 150.2 UNEP Frontiers 2016 Report: Emerging Issue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PDF). Nairoby: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16: 18–32 [1 May 2020]. ISBN 978-92-807-3553-6.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1-16).  Text was copied from this source, which is available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151. ^ Jordan, Rob. How forest loss leads to spread of disease. Stanford University. Science Daily. 7 April 2020 [9 June 2020]. (原始内容于2022-08-31). 
  152. ^ Goudsmit, Jaap. THE REAL CAUSE OF THE AIDS/HIV EPIDEMIC: DESTRUCTION OF MONKEY/APE HABITATS IN THE AFRICAN RAINFOREST. Rainforest Medical Bulletin. June 1998, 5 (1) [3 June 2020]. (原始内容于2022-07-17). 
  153. ^ ROBBINS, JIM. How Forest Loss Is Leading To a Rise in Human Disease. Yale Environment 360. Yale School of Forestry & Environmental Studies. [3 June 2020]. (原始内容于2020-03-26). 
  154. ^ HIV Linked to Deforestation. Rainforest Info. [9 June 2020]. (原始内容于2022-06-23). 
  155. ^ Sehgal, Ravinder. Death from Deforestation. Contagion Live. [9 June 2020]. (原始内容于2020-08-03). 
  156. ^ Malari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3 June 2020]. (原始内容于2020-05-02). 
  157. ^ Eric Chivian M.D. ; Aaron Bernstein M.D., M.P.H. How Our Health Depends on Biodiversity (PDF). Boston, MA: Center for Health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 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10: 16 [2022-06-10]. (原始内容 (PDF)于2022-10-20). 
  158. ^ 陳冠廷、鍾坤錡、柯利鴻、蘇峻緯. 是「水」養的蚊子—水質對熱帶家蚊的影響. 全國中小學科展. 2006 [2022-06-10]. (原始内容于2022-06-23). 
  159. ^ ROBBINS, JIM. How Forest Loss Is Leading To a Rise in Human Disease. Yale Environment 360. Yale School of Forestry & Environmental Studies. [3 June 2020]. (原始内容于2020-03-26). 
  160. ^ Carrington, Damian. Pandemics result from destruction of nature, say UN and WHO. The Guardian. 17 June 2020 [18 June 2020]. (原始内容于2020-08-19). 
  161. ^ .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1 Ma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6 November 2020). 
  162. ^ How nature can protect us from pandemics.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4 April 2020 [1 May 2020]. (原始内容于2020-10-05). 
  163. ^ COVID-19 updates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1 May 2020]. (原始内容于2020-09-04). 
  164. ^ 164.0 164.1 164.2 Quinney, Marie. COVID-19 and nature are linked. So should be the recovery.. World Economic Forum. [19 April 2020]. (原始内容于2022-09-03). 
  165. ^ Davidson, Jordan. Scientists warn worse pandemics are on the way if we don't protect nature. World Economic forum. [5 May 2020]. (原始内容于2022-07-15). 
  166. ^ Science points to causes of COVID-19.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 United Nations. 22 May 2020 [2 June 2020]. (原始内容于2021-06-25). 
  167. ^ Ecosystem degradation could raise risk of pandemics. Phys. University of Exeter. [7 July 2020]. (原始内容于2022-08-17). 
  168. ^ Waugh, Rob. De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uld make future pandemics more likely and less manageable'. Yahoo News UK. 29 June 2020 [7 July 2020]. (原始内容于2022-07-17). 
  169. ^ HARRIS, ROBBIE. Coronavirus and Climate Change. WVTF. 6 February 2020 [1 March 2020]. (原始内容于2021-07-24). 
  170. ^ Nature loss 'to hurt global po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29 May 2008.
  171. ^ Forest Product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4 July 2011.. (PDF). Retrieved 4 December 2011.
  172. ^ Destruction of Renewable Resources. rainforests.mongabay.com. [2022-06-14]. (原始内容于2009-04-28). 
  173. ^ Deforestation Across the World's Tropical Forests Emits Large Amounts of Greenhouse Gases with Little Economic Benefit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at CGIAR.org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9 June 2012., 4 December 2007.
  174. ^ New ASB Report finds deforestation offers very little money compared to potential financial benefits (PDF). asb.cgiar.org. [2022-06-20]. (原始内容 (PDF)于2022-10-06). 
  175. ^ 《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2》. 紐約: 世界銀行. 2022: 26 [2022-06-20]. ISBN 978-1-4648-1895-0. (原始内容于2022-11-10). 
  176. ^ Increasing Climate Ambition: Analysis of an International Carbon Price Floor (PDF).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1: 27 [2022-06-20]. (原始内容 (PDF)于2021-11-30). 
  177. ^ 177.0 177.1 177.2 Chomitz, Kenneth; Gray, David A. Roads, lands, markets, and deforestation: a spatial model of land use in Belize (PDF).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1999 [2022-06-14]. S2CID 129453055. doi:10.1596/1813-9450-1444. (原始内容 (PDF)于2017-08-15). 
  178. ^ 178.0 178.1 Ferraz, Silvio Frosini de Barros; Vettorazzi, Carlos Alberto; Theobald, David M. Using indicators of deforestation and land-use dynamics to support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of central Rondônia, Brazil.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9, 257 (7): 1586–1595. doi:10.1016/j.foreco.2009.01.013. 
  179. ^ (PDF). Forest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Resource Network. 17 March 2015 [31 March 20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 April 2015). 
  180. ^ FERN’S ANALYSIS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S RAPPORTEUR'S DRAFT POSITION ON THE EU REGULATION ON DEFORESTATION-FREE PRODUCTS. FERN. 2022-04-20 [2022-06-14]. (原始内容于2022-06-14). 
  181. ^ Meyfroidt, Patrick; Lambin, Eric F. Global Forest Transition: Prospects for an End to Deforestation.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2011, 36: 343–371. doi:10.1146/annurev-environ-090710-143732. 
  182. ^ 182.0 182.1 Henkel, Marlon. 21st Century Homestea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II: Agricultural Practices. Lulu.com. 2015 [2022-06-15]. ISBN 9781312939752. (原始内容于2022-10-31) (英语). [自述来源][自述来源]
  183. ^ Taylor, Leslie. The Healing Power of Rainforest Herbs: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Herbal Medicinals. Square One. 2004. ISBN 9780757001444. 
  184. ^ 184.0 184.1 Flannery, T. The future eaters. Melbourne: Reed Books. 1994. ISBN 0-7301-0422-2. 
  185. ^ Brown, Tony. Clearances and Clearings: Deforestation in Mesolithic/Neolithic Britain. Oxford Journal of Archaeology. 1997, 16 (2): 133–146. doi:10.1111/1468-0092.00030. 
  186. ^ hand tool: Neolithic tool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022-06-15]. (原始内容于2015-04-29). 
  187. ^ . www.archaeolink.co.uk. [2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4 March 2007). 
  188. ^ Hogan, C. Michael (22 December 2007). "Knossos fieldnot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Modern Antiquarian
  189. ^ Diamond, Jared (2005) "The world as a polder: what does it all mean to us today?" pp. 522–523 in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rvive, Penguin Books. ISBN 978-0-241-95868-1.
  190. ^ Encyclopćdia Britannica Online School Edition. School.eb.com. Retrieved 29 August 2010.
  191. ^ Van Andel, Tjeerd H.; Zangger, Eberhard; Demitrack, Anne. Land Use and Soil Erosion in Prehistoric and Historical Greece (PDF).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 2013, 17 (4): 379–396 [2022-06-21]. doi:10.1179/009346990791548628. (原始内容 (PDF)于2013-05-29). 
  192. ^ "The Mystery of Easter Isla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mithsonian Magazine, 1 April 2007.
  193. ^ Historical Consequences of Deforestation: Easter Island (Diamond 1995). mongabay.com. [2022-06-21]. (原始内容于2009-04-29). 
  194. ^ Jared Diamond, Easter Island's End. hartford-hwp.com. [2022-06-21]. (原始内容于2009-07-03). 
  195. ^ Iyyer, Chaitanya. Land Management: Challenges & Strategies. Global India Publications. 2009: 11. ISBN 9789380228488. 
  196. ^ Chew, Sing C. World Ecological Degradation. Oxford, England: AltaMira Press. 2001: 69–70. 
  197. ^ Koch, Alexander; Brierley, Chris; Maslin, Mark M.; Lewis, Simon L. Earth system impacts of the European arrival and Great Dying in the Americas after 1492.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19, 207: 13–36. Bibcode:2019QSRv..207...13K. doi:10.1016/j.quascirev.2018.12.004. 
  198. ^ War, Plague No Match For Deforestation in Driving CO2 Buildup. 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20 January 2011 [22 November 2019]. (原始内容于2022-08-05). 
  199. ^ Julia Pongratz; Ken Caldeira; Christian H. Reick; Martin Claussen. Coupled climate–carbon simulations indicate minor global effects of wars and epidemics on atmospheric CO2 between ad 800 and 1850. The Holocene. 2011-01-20, 21 (5): 843–851. ISSN 0959-6836. doi:10.1177/0959683610386981. Wikidata Q106515792 (英语). Wikidata Q106515792
  200. ^ Groenewoudt, Bert; van Haaster, Henk; van Beek, Roy; Brinkkemper, Otto. Towards a reverse image. Botanical research into the landscape history of the eastern Netherlands (1100 B.C.—A.D. 1500). Landscape History. 2007-01-01, 29 (1): 17–33. ISSN 0143-3768. S2CID 130658356. doi:10.1080/01433768.2007.10594587. 
  201. ^ Cantor, Norman F.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Middle Ages: a completely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of Medieval history, the life and death of a civilization. HarperCollins. 9 June 1994: 564. ISBN 978-0-06-092553-6. 
  202. ^ Norris, F. Terry (1997) "Where Did the Villages Go? Steamboats, Deforestation, and Archaeological Loss in the Mississippi Valley", in Common Field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St. Louis, Andrew Hurley, ed., St. Louis, MO: Missouri Historical Society Press, pp. 73–89. ISBN 978-1-883982-15-7.
  203. ^ Teja Tscharntke; Christoph Leuschner; Edzo Veldkamp; Heiko Faust; Edi Guhardja (编). Tropical Rainforests and Agroforests Under Global Change. Springer. 2010: 270–271. ISBN 978-3-642-00492-6. 
  204.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00). Land Use, L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页码请求]
  205. ^ Guy, Jack; Ehlinger, Maija. The world lost a football pitch-sized area of tropical forest every six seconds in 2019. CNN. 2 June 2020 [2020-06-02]. (原始内容于2022-10-19). 
  206. ^ Weisse, Mikaela; Goldman, Elizabeth Dow. We Lost a Football Pitch of Primary Rainforest Every 6 Seconds in 2019.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20-06-02 [2020-06-04]. (原始内容于2021-04-15) (英语). 
  207. ^ Duke Press policy studies / Global deforestation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world economy / edited by Richard P. Tucker and J. F. Richards
  208. ^ 208.0 208.1 E. O. Wilson, 2002, The Future of Life, Vintage ISBN 0-679-76811-4.
  209. ^ Map reveals extent of deforestation in tropical countr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uardian.co.uk, 1 July 2008.
  210. ^ 210.0 210.1 Maycock, Paul F. Deforestation[永久失效連結]. WorldBookOnline.
  211. ^ Nunez, Christina. Deforestation and Its Effect on the Planet. National Geographic. 7 February 2019 [2020-06-02]. (原始内容于2021-02-11) (英语). 
  212. ^ 212.0 212.1 Ron Nielsen, The Little Green Handbook: Seven Trends Shaping the Future of Our Planet, Picador, New York (2006) ISBN 978-0-312-42581-4.
  213. ^ Achard, F; Eva, H. D.; Stibig, H. J.; Mayaux, P; Gallego, J; Richards, T; Malingreau, J. P. Determination of deforestation rates of the world's humid tropical forests. Science. 2002, 297 (5583): 999–1003 [2022-07-06]. Bibcode:2002Sci...297..999A. PMID 12169731. S2CID 46315941. doi:10.1126/science.1070656. (原始内容于2022-10-05). 
  214. ^ Pan-tropical Survey of Forest Cover Changes 1980–2000.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Rome, Italy: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2022-07-06]. (原始内容于2019-02-17). 
  215. ^ Committee On Forest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AO (16 March 2001). Retrieved 29 August 2010.
  216. ^ Jha, Alok. Amazon rainforest vanishing at twice rate of previous estimates. The Guardian. 21 October 2005 [2022-07-06]. (原始内容于2022-07-15). 
  217. ^ Satellite images reveal Amazon forest shrinking fas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smonitor.com, 21 October 2005.
  218. ^ FAO. 2016.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15. How are the world’s forests changing?
  219. ^ Butler, Rhett A. Global forest loss increases in 2020. Mongabay. 31 March 2021. (原始内容于1 April 2021). Mongabay publishing data from Forest Loss / How much tree cover is lost globally each year?. research.WRI.org.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 Global Forest Review.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于10 March 2021). 
  220. ^ 220.0 220.1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20 – Key findings. Rome: FAO. 2020. ISBN 978-92-5-132581-0. S2CID 130116768. doi:10.4060/ca8753en. 
  221. ^ 221.0 221.1 Forest Pulse: The Latest on the World's Forests. WRI.org.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June 2023. (原始内容于27 June 2023). 
  222. ^ Worldwatch: Wood Production and Deforestation Increase & Recent Conten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5 October 2008., Worldwatch Institute
  223. ^ 223.0 223.1 Butler, Rhett A. World deforestation rates and forest cover statistics, 2000–2005. mongabay.com. 16 November 2005 [2022-07-06]. (原始内容于2009-04-27). 
  224. ^ The fear is that highly diverse habitats, such as tropical rainforest, are vanishing at a faster rate that is partly masked by the slower deforestation of less biodiverse, dry, open forests. Because of this omission, the most harmful impacts of deforestation (such as habitat loss) could be increasing despite a possible decline in the global rate of deforestation.
  225. ^ The World Bank estimates that 80% of logging operations are illegal in Bolivia and 42% in Colombia, while in Peru, illegal logging accounts for 80% of all logging activities. (World Bank (2004). Forest Law Enforcement.) (The Peruvian Environmental Law Society (2003). Cas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Guidelines for the Control of Illegal Logging with a View to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in Peru.)
  226. ^ Culas, Richard J. (PDF).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1 (2–3): 429–437 [8 December 2018]. doi:10.1016/j.ecolecon.2006.03.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4 March 2016). 
  227. ^ Whitehead, John (22 November 2006)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 deforestation Kuznets curv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v-econ.net .
  228. ^ Koop, Gary & Tole, Lise. Is there a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deforest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9, 58: 231–244. doi:10.1016/S0304-3878(98)00110-2. 
  229. ^ [2]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3 October 2010.Victor Vescovo. (2006). The Atlas of World Statistics. The Caladan Press. Retrieved 3 August 2012.
  230. ^ . National Geographic. [16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April 2009). 
  231. ^ IUCN – Three new sites inscribed on World Heritage Lis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14 January 2009., 27 June 2007.
  232. ^ . New Scientist. [26 August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September 2016). 
  233. ^ . csupomona.edu.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September 2012). 
  234. ^ Chart – Tropical Deforestation by Country & Reg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ongabay.com. Retrieved 4 December 2011.
  235. ^ . rainforestweb.org
  236. ^ The Amazon Rainfore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14 February 2003.
  237. ^ Schlanger, Zoë; Wolfe, Daniel. The fires in the Amazon were likely set intentionally. Quartz. 21 August 2019 [22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于2022-07-30). 
  238. ^ Mackintosh, Eliza. The Amazon is burning because the world eats so much meat. CNN. 23 August 2019 [23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于2019-08-30). 
  239. ^ Liotta, Edoardo. Feeling Sad About the Amazon Fires? Stop Eating Meat. Vice. 23 August 2019 [30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于2019-08-24). 
  240. ^ Revington, John. The Causes of Tropical Deforestation. New Renaissance Magazine. [2022-07-11]. (原始内容于2009-06-27). 
  241. ^ What is Deforestation?. kids.mongabay.com. [2022-07-11]. (原始内容于2009-04-10). 
  242. ^ Brazil registers huge spike in Amazon deforestation. Deutsche Welle. 3 July 2019 [2022-07-11]. (原始内容于2020-07-25). 
  243. ^ Amazon deforestation rises sharply in 20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ATODAY.com, 24 January 2008.
  244. ^ Vidal, John. Rainforest loss shocks Brazil. The Guardian (London). 31 May 2005 [1 April 2010]. 
  245. ^ Guy, Jack; Ehlinger, Maija. The world lost a football pitch-sized area of tropical forest every six seconds in 2019. CNN. 2 June 2020 [2020-06-02]. (原始内容于2022-10-19). 
  246. ^ Paraguay es principal deforestador del Chaco. ABC Color newspaper, Paraguay. [13 August 2011]. [永久失效連結]
  247. ^ Paraguay farmland. [13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September 2012). 
  248. ^ Haiti Is Covered with Trees. EnviroSociety. Tarter, Andrew. 19 May 2016 [14 November 2016]. (原始内容于2017-11-16). 
  249. ^ Terrestrial Ecoregions of the World | Publications | WWF. World Wildlife Fund. [2022-07-11]. (原始内容于2021-10-16) (英语). 
  250. ^ . Conservation.org.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February 2,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5, 2011). 
  251. ^ Indo-Burm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52. ^ New Caledon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53. ^ Sundala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54. ^ Philippin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55. ^ Atlantic Fore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56. ^ Mountains of Southwest Chi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57. ^ California Floristic Provin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58. ^ Coastal Forests of Eastern Afric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59. ^ Madagascar & Indian Ocean Island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60. ^ Eastern Afromonta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61. ^ EXPLORE THE BIODIVERSITY HOTSPOTS. [2022-12-03]. (原始内容于2022-11-10) (英语). 
  262. ^ Copenhagen Accord of 18 December 2009 (PDF). UNFCC. 2009 [28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 (PDF)于2010-01-31). 
  263. ^ Forest Monitoring for Action (FORMA) : 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 Initiatives: Activ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gdev.org (23 November 2009). Retrieved 29 August 2010.
  264. ^ Browser – GEO FCT Portal[永久失效連結]. Portal.geo-fct.org. Retrieved 29 August 2010.
  265. ^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the Global Forest Observations Initiative (PDF). GEO Work Programme. [2022-07-12]. (原始内容 (PDF)于2022-10-06). 
  266. ^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PDF). UNFCC. 2009 [28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 (PDF)于2022-10-05). 
  267. ^ Agriculture Secretary Vilsack: $1 billion for REDD+ "Climate Progres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8 June 2010.. Climateprogress.org (16 December 2009). Retrieved 29 August 2010.
  268. ^ FAO – News Article: FAO sets standards to improve national forest monitoring systems. www.fao.org. [2022-07-12]. (原始内容于2022-10-06). 
  269. ^ Steininger, Marc. REDD+ MEASUREMENT,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 (MRV) MANUAL (PDF). Conservation.org. US Aid. [1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4-05). 
  270. ^ Angelsen, Arild; et al. (PDF). Meridian Institute for the Government of Norway: 75–77. 2009 [24 November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9 July 2020). 
  271. ^ Tabor, Karyn; Jones, Kelly W.; Hewson, Jennifer; Rasolohery, Andriambolantsoa; Rambeloson, Andoniaina; Andrianjohaninarivo, Tokihenintsoa; Harvey, Celia A.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vestments in reducing deforestation and fires in Ankeniheny-Zahemena Corridor, Madagascar. PLoS ONE. 2017-12-21, 12 (12): e0190119 [2022-07-12]. ISSN 1932-6203. PMC 5739477. PMID 29267356. doi:10.1371/journal.pone.0190119. (原始内容于2022-07-15). 
  272. ^ Hans Nicholas Jong. Palm oil giant Wilmar unfazed as watchdogs cry foul over Papua deforestation. Mongabay. 2020-12-08 [2022-07-12]. (原始内容于2022-07-17). 
  273. ^ Holder, Michael. 'Potential breakthrough': Palm oil giant Wilmar steps up 'no deforestation' efforts. Business Green. 10 December 2018 [11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于2019-10-23). 
  274. ^ Major shifts in private finance, trade and land rights to protect world's forests. GOV.UK. 2021-11-02 [2021-11-07]. (原始内容于2 November 2021) (英语). 
  275. ^ Payments for watershed services: A driver of climate compatible develop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limate & Development Knowledge Network, 30 December 2013.
  276. ^ 29. Policies,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ies for forest resource protection – William B. Magrath* and Richard Grandalski**. www.fao.org. [2 May 2021]. (原始内容于2022-06-19). 
  277. ^ Miyamoto, Motoe. Poverty reduction saves forests sustainably: Lessons for deforestation policies. World Development. 1 March 2020, 127: 104746. ISSN 0305-750X. doi:10.1016/j.worlddev.2019.104746 (英语). 
  278. ^ Henders, Sabine; Persson, U Martin; Kastner, Thomas. Trading forests: land-use change and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production and exports of forest-risk commoditie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 December 2015, 10 (12): 125012. Bibcode:2015ERL....10l5012H. doi:10.1088/1748-9326/10/12/125012 (英语). 
  279. ^ Pierrehumbert, R T; Eshel, G. Climate impact of beef: an analysis considering multiple time scales and production methods without use of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 August 2015, 10 (8): 085002. Bibcode:2015ERL....10h5002P. ISSN 1748-9326. doi:10.1088/1748-9326/10/8/085002 (英语). 
  280. ^ Nepstad, Daniel; McGrath, David; Stickler, Claudia; Alencar, Ane; Azevedo, Andrea; Swette, Briana; Bezerra, Tathiana; DiGiano, Maria; Shimada, João; Seroa da Motta, Ronaldo; Armijo, Eric; Castello, Leandro; Brando, Paulo; Hansen, Matt C.; McGrath-Horn, Max; Carvalho, Oswaldo; Hess, Laura. Slowing Amazon deforestation through public policy and interventions in beef and soy supply chains. Science. 6 June 2014, 344 (6188): 1118–1123. Bibcode:2014Sci...344.1118N. PMID 24904156. S2CID 206553761. doi:10.1126/science.1248525. 
  281. ^ Nolte, Christoph; le Polain de Waroux, Yann; Munger, Jacob; Reis, Tiago N. P.; Lambin, Eric F. Condition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effective anti-deforestation policies in South America's commodity frontier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 March 2017, 43: 1–14. ISSN 0959-3780. doi:10.1016/j.gloenvcha.2017.01.001 (英语). 
  282. ^ McAlpine, C. A.; Etter, A.; Fearnside, P. M.; Seabrook, L.; Laurance, W. F. Increasing world consumption of beef as a driver of regional and global change: A call for policy action based on evidence from Queensland (Australia), Colombia and Brazil.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 February 2009, 19 (1): 21–33. ISSN 0959-3780. doi:10.1016/j.gloenvcha.2008.10.008 (英语). 
  283. ^ Furumo, Paul R.; Lambin, Eric F. Policy sequencing to reduce tropical deforestation. Global Sustainability. 27 October 2021, 4. ISSN 2059-4798. S2CID 239890357. doi:10.1017/sus.2021.21 (英语). 
  284. ^ Indigenous Peoples' Forest Tenure. Project Drawdown. 2020-02-06 [2020-09-13]. (原始内容于2022-10-08) (英语). 
  285. ^ India should follow China to find a way out of the woods on saving forest people. The Guardian. 22 July 2016 [7 August 2016]. (原始内容于2016-10-14). 
  286. ^ . rightsandresources.org. [7 August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September 2016). 
森林砍伐, 或稱森林開伐, 去森林化, deforestation, 森林破壞, 意為人為的將森林地轉成耕地, 牧場, 城市等非森林用途的行為, 一般來說, 森林開伐會造成環境退化和物種多樣性的減少, 許多國家還在進行森林開伐, 造成了氣候變遷和地理環境的改變, 因為後沒有足夠的造林, 結果破壞水土, 氣候變遷, 物種多樣性減少和生活品質的下降, 2000年6月28日nasa的terra衛星在巴西里約布蘭科附近觀察到的森林開伐行為djouce山, 英语, djouce, 與其他許多在愛爾蘭的山一樣, 森林在17, . 森林砍伐 或稱森林開伐 去森林化 Deforestation 森林破壞 1 意為人為的將森林地轉成耕地 牧場 城市等非森林用途的行為 2 一般來說 森林開伐會造成環境退化和物種多樣性的減少 許多國家還在進行森林開伐 造成了氣候變遷和地理環境的改變 因為森林砍伐後沒有足夠的造林 結果破壞水土 氣候變遷 物種多樣性減少和生活品質的下降 3 2000年6月28日NASA的Terra衛星在巴西里約布蘭科附近觀察到的森林開伐行為Djouce山 英语 Djouce 與其他許多在愛爾蘭的山一樣 森林在17 18世紀時都被有系統的砍伐拿去造船自19世紀中期 約在1852年之後 地球已經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森林破壞 4 歐洲的森林正在被酸雨侵蝕 而西伯利亞的森林非常大的地區自從蘇聯瓦解之後就被轉成耕地 在過去20年 阿富汗已經失去了超過70 的森林 5 然而全世界的熱帶雨林破壞所造成的影響 諸如物種多樣性 最為突出 彷彿正在進行中的全新世大滅絕 6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 全球森林面积正以每年减少73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目前全球森林面積總計約40 6 億公頃 占地球陸地面積31 且正在縮減 熱帶地區尤甚 7 沒做充足的林地復育就砍伐樹木 將破壞棲息地 減少生物多樣性 造成乾旱 觀察目前狀況和過去化石記錄就能發現 森林砍伐造成了物種滅絕 氣候條件改變 沙漠化 人們流離失所 8 森林砍伐也會減少大氣二氧化碳裡的生物性碳封存 biosequestration 當量 增強負循環導致全球暖化 9 全球暖化又反過來造成那些為了食物無虞而砍伐森林發展農業的居民們更大壓力 全面地導致耕地減少 通常這些區域都難免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 例如過度的土壤侵蝕和退化成荒地 10 人類糧食系統的復原能量及適應未來變化的能力都與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 例如耐旱灌木和樹種有助於防治荒漠化 森林裡棲息的昆蟲 蝙蝠和鳥類可以替農作物授粉 山地生態系的樹木因扎根深廣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沿海地區的紅樹林可以緩衝洪水氾濫 由於氣候變化讓糧食系統面臨更大的風險 森林具有的碳捕捉儲存及氣候緩解作用 對農業就愈形重要 11 目录 1 森林的定義 2 歷史背景 1970年起 3 原因 4 環境影響 4 1 大氣 4 1 1 作用方式 4 1 2 REDD和REDD 4 1 3 供氧誤解 4 2 水文 4 3 土壤 4 4 生物多樣性 5 健康影響 5 1 公共衛生的脈絡 5 2 概觀 5 3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愛滋病 5 4 瘧疾 5 5 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 6 經濟影響 7 森林變遷理論 8 歷史發展 8 1 史前時代 8 2 前工業化時代 9 工業時代 9 1 毀林速度 9 1 1 現在狀況 9 1 2 歷史 9 1 3 砍伐速度的變化 9 1 4 分析方法 9 1 5 不同地區的森林砍伐狀況 10 控制森林砍伐 10 1 減少排放溫室氣體 10 2 保護森林費用案例 10 3 各層級政策 國際 國家及地區 10 4 監控技術 10 5 土地權 10 6 降低農業影響森林 10 7 監測森林砍伐 10 8 森林管理 10 8 1 永續方法 10 9 林地復育 10 9 1 人工林 10 9 2 與保護原始林做比較 11 軍事對毀林的影響 11 1 軍事造成毀林 11 2 軍事減緩毀林 12 全球森林被开伐情况 12 1 衣索比亞 12 2 馬達加斯加 12 3 奈及利亞 12 4 巴西 12 5 印尼 12 6 美國 12 6 1 東部森林瀕危物種 12 7 澳洲 13 外部連結 森林的定義 编辑 要定義什麼是森林並不容易 因為森林型態包羅萬象 緯度 溫度 降雨模式 土壤成分和人類活動等都是相關因素 除了具體因素 定義往往取決於誰在下定義 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可能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認定森林 商人 經濟學家 林務員 農民或鳥類學家各自的評估與定義也天差地別 研究發現世上還在使用的森林定義超過800種 在不同領域出於不同目的就會有不同定義 用植物物理特徵 例如樹冠 來進行定義 最有可能用來評估森林範圍 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則適合用來區分不同類型的森林 12 6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使用的森林定義為 樹木高度最少5米 樹冠在地面上產生密集陰影所覆蓋的區域達10 以及森林面積至少有0 5公頃 因此城市公園 果園和其他農作物都不算森林 根據這個定義 目前全球只有40億公頃的森林 覆蓋約30 的陸地面積 FAO 2009年的定義雖然區分了開放及封閉森林 樹冠覆蓋率達40 以上 卻沒有區分原始森林 次生林 退化林地 病害森林及人造森林等複雜情況 影響到森林砍伐的評估 12 7 9 到了2020年 FAO沿用前述定義 並在森林覆蓋土地之外 納入樹木覆蓋土地 包含城市中的樹木 果園 棕櫚 混合林等 並針對森林特徵區分出天然林 細分為原始林和次生林 和人工林 細分為人工造林和其他人工林 13 11 15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UNFCCC 的定義略有不同 它要求各國自行用其定義來估算森林面積 並記錄在該國溫室氣體清單報告中 12 7 8從 京都議定書 之補充報告看來 工業國家的森林定義閾值為 成熟樹木高度最少2 5米 樹冠覆蓋區達10 30 以及森林面積最少達0 01 1 0公頃 14 聯合國環境署 UNEP 的定義標準也不同 例如樹冠覆蓋區域最少要達40 並用遙感技術來測量跨國家的森林區 根據UNEP評估 1995年全球約有28 7億公頃封閉森林 佔全球陸地面積21 4 12 8 9森林砍伐及森林退化是不同的概念 森林砍伐指的是徹底及永久地消除森林區域 直接造成森林覆蓋面積的減少 換言之 如果能連續地維持森林覆蓋率 例如以森林管理為優先目標來利用森林 就不構成森林砍伐 另一方面 森林退化則不涉及森林面積減少 而著重在森林狀況的質量下降 例如生物多樣性減少 森林結構遭破壞及功能不完整 15 13 xvi xvii 歷史背景 1970年起 编辑 2016年亞馬遜雨林的森林砍伐狀況 巴西马拉尼昂州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1990年至2020年間 全球森林碳儲量下降0 9 樹木覆蓋率下降 4 2 16 16 52 17 同期的歐洲 包括俄羅斯 森林碳儲量從158 7 Gt 千兆噸 增加到172 4 Gt 北美洲從136 6 Gt增加到140 Gt 而非洲卻從94 3 Gt下降到80 9 Gt 南亞及東南亞從45 8 Gt下降到41 5 Gt 大洋洲從33 4 Gt下降到33 1 Gt 中美洲從5 Gt下降到4 1 Gt 南美洲從161 8 Gt下降到144 8 Gt 16 52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表示對於全球森林是否正在萎縮的意見不一 並引用研究報告 氣候變化和土地 說明1982年至2016年間樹木覆蓋率增加了7 1 18 367 雖然熱帶地區的地上生物碳儲量下降 但是溫帶和北方森林的碳儲量都增加 所以全球碳儲量為正成長 18 385導致森林遭全面砍伐或零碎開墾並連帶影響森林生物多樣性喪失 主因依舊是農業開發 2000年至2010年間 40 熱帶森林開墾被用來進行大規模貿易農業 養牛 種植大豆及油棕為主 而當地自給農業佔33 19 10 11砍下樹木可當成建材 木料或燃料 木炭或木柴 清空土地則用作牧場或農場 絕大多數伐林以遂行之農業活動還享有政府農業補貼 20 忽視森林附加價值 管理疏忽和環境法規不完備都是導致大規模毀林的因素 無論是自然發生 21 或人為造成 毀林都是許多國家長期存在的問題 22 2000年至2012年間 全球有230萬平方公里的森林被砍伐 23 而持續毀林及林地退化的速度驚人 不斷加劇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19 12 14 不同飲食將改變全球農業土地使用結構 如果全世界人口都採用純素飲食 可節省75 全球農業用地 面積約為北美洲加上巴西 差異量92 來自畜牧業 新興國家對於熱帶和亞熱帶森林的砍伐更劇烈 24 熱帶雨林孕育了世界上超過一半的陸地動物與植物物種 地球上原有1 600萬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 在大量砍伐後只剩下620萬平方公里 減少61 25 亞馬遜雨林中每分鐘都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區域被清空 面積總計約5 500萬公頃 多數用於畜牧業 26 光2018年就有超過360萬公頃的原始熱帶雨林消失 主因是為了生產牛肉供消費 27 大約80 的土地開發都是為了飼養牛隻 28 29 自1970年以來 被砍伐的亞馬遜雨林土地91 都成為養牛場 30 31 全球每年樹木淨減量估計約為100億棵 32 33 根據 202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 2000 2010年間森林面積年平均淨損失為470萬公頃 2015 2020年間 全球年平均森林砍伐面積為1 000萬公頃 自1990年算起 地球已經失去了1 78億公頃森林 相當於利比亞國土面積 16 XI XII2020年 科學報告 上的研究指出 如果以目前速度繼續砍伐森林 可能會在未來20至40 年內造成人類完全滅絕 報告結論是 就統計角度看來 在最樂觀的情況下 人類文明存續的機率不到10 為了避免文明崩壞 人類應該從 經濟導向的生活方式 轉型成 文化社會 即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優先於系統組成分子的個別利益 最終方能符合全體的公共利益 34 35 37個國家與150多個團體組織於2014年簽署 紐約森林宣言 自願承諾2020年前將森林砍伐率減半 2030年要停止所有砍伐 但是該協議不具法律約束力 而且巴西 中國和俄羅斯等關鍵國家都沒有簽署 事後看來 紐約森林宣言 以失敗告終 2014年到2020年森林砍伐不只沒減少反倒增加 36 37 2021年11月 141個國家 佔了全球約85 的原始熱帶雨林和90 森林覆蓋率 在COP26氣候峰會上簽署 格拉斯哥森林與土地利用領袖宣言 承諾在2030年前停止森林砍伐並把樹木種回來 37 38 39 還答應投入約192億美元的資金 40 41 相較於 紐約森林宣言 2021年的宣言增加了巴西和許多其他先前未簽署的國家 37 42 但有些森林砍伐率高的指標國家 包括馬來西亞 柬埔寨 寮國 巴拉圭和緬甸 還是沒有簽署 42 加上 格拉斯哥森林與土地利用領袖宣言 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架構外簽訂的 因此和 紐約森林宣言 一樣不具法律約束力 42 2021年11月 歐盟執行委員會擬定一項法律草案 要求企業證明銷往歐盟4 5億消費者的農產品與森林砍伐無關 包括牛肉 木材 棕櫚油 大豆 咖啡和可可 43 原因 编辑 2000 2010年各地區森林破壞和退化的驅動因素 摘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2020年世界森林狀況 精簡版 森林 生物多樣性和人們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秘書處說森林砍伐最具壓倒性的直接原因就是農業 森林砍伐中自給農業佔了48 貿易農業佔32 伐木佔14 薪柴佔5 44 20世紀以來 全世界每年損失約500萬公頃的森林 幾乎都發生在熱帶地區 約50 森林砍伐出於巴西和印尼 四分之三是由農業帶動 41 森林砍伐是為了生產牛肉 棕櫚油和大豆佔18 造紙和林業佔13 對於少數的森林砍伐國家來說 這些產業是經濟命脈 到底為了產業而伐木是不是全球森林破壞的重要因素 專家們則無共識 45 46 有人認為窮人更可能砍伐森林 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有人認為富人才是元兇 因為窮人沒有能力支付伐林所需的人力物力 47 研究發現 當地高生育率導致人口增加只佔熱帶森林砍伐主因8 48 現今森林砍伐的原因可能還有政府機構的貪瀆 49 50 不公平的財富及權力分配 51 人口成長 52 與過多 53 54 都市化 55 全球化常被當成森林砍伐的根本原因 56 57 不過全球化新注入的勞動力 資本 商品和觀念有時也促進了當地的森林復原 58 另一個破壞森林的原因是氣候變化 23 森林面積損失乃森林火災和氣候變化所致 其頻率和規模都在增加 59 氣溫上升導致了大規模野火 尤其是在北方針葉林帶 可能是森林結構變化的關係 60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現 當地人口增長對於森林破壞來說已經從關鍵因素變成無關緊要 森林砍伐的原因很可能是 人口壓力加上經濟 社會及科技發展停滯的綜合作用 61 印尼蘇門答臘廖內省上丁機宜縣泥炭沼澤森林最後一批被砍伐的木材 此處伐林是為了種植油棕 從經濟激勵措施的角度來看森林生態系統的退化 開發森林似乎比保護森林更有利可圖 62 森林的許多重要功能沒有市場 對於森林地主或依賴森林維生的居民來說 也就沒有現實的經濟價值 62 站在開發中國家的角度 森林可儲存碳化合物及孕育生物多樣性的好處幾乎都被已開發國家給佔了 犧牲開發利益換來碳匯及生物多樣性卻沒有得到足夠的補償 除此之外 有些已開發國家 例如美國 在幾世紀前就砍伐了開發中國家的森林並攫取經濟利益 現在卻剝奪他們這樣的機會未免虛偽 換句話說 富人惹麻煩哪能要窮人繳保護費 63 有些評論員也注意到過去30年間森林砍伐的驅動因素有所轉變 64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期10年 森林砍伐主要是謀生活動或政府資助發展項目所造成的 例如印尼國內移民計劃和拉丁美洲 印度 爪哇等地的殖民 1990年代大部分森林砍伐來自產業因素 包括採掘業 大規模養牛場和粗放農業 65 自2001年以來 商品導向 commodity driven 因素佔了森林開發活動的四分之一 主要集中在南美洲和東南亞 66 環境影響 编辑 大氣 编辑 森林砍伐在不同緯度會造成正反不一的影響 影響氣溫的還有森林的生物物理機制 森林砍伐仍持續發生並影響著氣候和地貌 67 68 69 70 森林砍伐助長了全球暖化 71 72 也常被當作擴大溫室效應的主因 光是砍伐熱帶雨林就造成全球約20 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73 IPCC 2007年氣候變化評估報告 第四次評估 指出 集中在熱帶地區的森林砍伐該當佔了三分之一的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總量 74 但是2009年 自然 地球科學 Nature Geoscience 研究數據顯示 森林砍伐和林地退化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 不包括泥炭地 僅佔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12 誤差範圍為6 至17 75 另一項2022年的研究表示過去20年熱帶森林砍伐造成的年度碳排放量成長一倍且還在增加 2001 2005年為0 97 0 16 PgC yr 1 2015 2019年平均為1 99 0 13 PgC yr 1 1 PgC 109 噸C 76 77 為生產食物而砍伐森林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主要生產國如巴西和印尼人均排放量非常高 他們生產的作物除了貿易也供當地人民消費 有些進口食品國的排放量很高 盧森堡每人近3噸 台灣 比利時和荷蘭約1噸 而歐盟平均每人約0 3噸 森林砍伐對於全球暖化的影響似乎無法一概而論 有評論說北緯50 以北大規模伐林反而讓全球整體溫度下降 因為清出空地積存更多的雪以及積雪把大部分陽光反射回去都可以降溫 砍伐熱帶雨林會導致暖化也不單單是由於減少森林就減少二氧化碳的吸納能量 熱帶雨林的生物機制 分泌氣溶膠 及物理效應 蒸散作用 也有助於降溫 所以把碳匯當作核心指標有待商榷 無論如何 保護熱帶雨林有助於降低全球平均氣溫1 C以上 78 79 IPCC指出2010 2019年全球平均碳排量為10 9 0 9 PgC yr 1 46 累積在大氣中 23 由海洋吸收 31 儲存在陸地植被中 燃燒化石燃料佔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81 91 其餘來自土地利用 揭櫫全球碳排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間的複雜反饋關係 80 雖然1990年以來 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沒有明顯增加趨勢 81 10 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仍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好方法 每年可減少0 4 5 8 GtCO2 採取永續森林管理模式可以提供木材 纖維質及生態系統帶來的好處 也可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有助於氣候適應 81 23 作用方式 编辑 熱帶地區森林碳損失的空間分布 a和b分別代表熱帶地區2001 2005年間及2015 2019年間的年平均碳損失 c為a b的差異 黑點代表山地 由 全球山地生物多樣性評估 GMBA 清單定義 森林碳損失包括地上物 地下生物及土壤有機碳 森林砍伐使二氧化碳滯留在大氣中 二氧化碳持續累積就變成了吸收太陽輻射的氣層 太陽輻射轉化成熱能而導致全球變暖 就是眾所周知的溫室效應 82 植物行光合作用時會產生二氧化碳 從而移除大氣中的碳 但進行呼吸作用時也會釋放部分二氧化碳至大氣中 只有當樹林茂盛滋長 把碳儲存於植物細胞中 才算真正移除大氣中的碳 而木材腐爛或燃燒都會讓儲存其中的碳釋放到大氣中 碳的固存主要來自於木材積聚 但樹木根部周圍共生的真菌系統同樣可以儲存大量的碳 哪怕樹木死亡 腐爛 被採伐或焚燒 碳依然被儲存於地底 83 另一種森林固碳的方式是採伐木材並製成可長久使用的產品 同時種植新樹延續生態 84 砍伐森林也可能釋放土壤中儲存的碳 依照環境狀況不同 森林既是碳匯源也是淨排源 樹木長成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會下降 85 所以成熟森林的二氧化碳淨匯存及淨排放功用也會此消彼長地交替 參閱碳匯和碳循環 馬達加斯加Manantenina地區非法的刀耕火種森林砍伐區的土地升溫更快 溫度更高 加速局部上升氣流 促進雲層形成 產生更多降雨 86 但是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用來研究熱帶森林砍伐的遠程響應模型顯示 整個熱帶地區的大氣溫度普遍呈現溫和升高的狀況 模型預測對流層700至150 毫巴的升溫小於0 2 C 熱帶地區以外的區域則沒有明顯變化 儘管模型顯示如此 實際情況可能不同 因為模型或許有錯 結果尚未確定 87 無論如何 砍伐森林確實會干擾氣流 水汽和太陽能吸收 對當地氣象和全球氣候都有顯著影響 88 REDD和REDD 编辑 減少毀林及森林環境劣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計畫 RED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已成為現行氣候政策的備援新力量 概念是提供經濟補償以減少因砍伐森林及森林退化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89 在排放權交易系統中 污染者必須支付許可證費用以獲得污染物 即二氧化碳 的排放權 REDD算是這種交易系統的替代方案 REDD 是UNFCCC締約方自願議定的方案 用以減緩氣候變遷 載明於 巴黎氣候協定 第5條 在REDD基礎上增加森林復育與永續森林管理的理念 並支持發展中國家將其國家自主貢獻 NDCs 轉化為實際的森林保護行動 90 91 供氧誤解 编辑 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大火 2006蘇門答臘島 左 和婆羅洲 右 森林大火所產生的煙霧籠罩了大片地區 這張來自 美國宇航局Aqua衛星上 MODIS 的圖像顯示 紅色標記為火勢集中處 灰白色煙霧向北方蔓延 大眾普遍認為熱帶雨林提供世上相當大量的氧氣 92 但目前科學家認為熱帶雨林供給大氣的淨氧量並不多 而森林砍伐對大氣氧氣含量的影響也很小 93 94 不過燃燒木材及刀耕火種都會釋放大量二氧化碳而導致全球變暖 72 科學家說熱帶森林砍伐每年釋放15億噸碳至大氣中 95 水文 编辑 馬達加斯加高地高原的森林砍伐導致西部河流大面積淤積和流量不穩定森林砍伐也會影響水循環 樹木根部吸取地下水並將水汽釋放到大氣中 森林消失就沒有樹木來蒸散水分 導致氣候更加乾燥 砍伐森林也減少了土壤含水量及地下水中 土壤乾涸又導致樹木可汲取的水分變少 96 使土壤凝聚力下降 造成土壤侵蝕 洪水和山崩 97 98 森林覆蓋率降低也會減損地表攔截 保留和蒸散降水的功能 砍伐區無法收集降水 然後滲透至地下水系統 反而變成地表逕流 其流動速度比地下逕流快得多 森林蒸散作用可以讓大部分降水直接回到大氣中 反之 森林砍伐區幾乎所有降水都會變成逕流而流失 99 而地表水快速流動更容易造成山洪暴發和局部洪水氾濫 砍伐森林會減少蒸散而降低大氣水分 在某些情況下會影響森林砍伐區下風處的降水量 因為水不是循環降在下風處森林 而是成為地表逕流直接流向海洋 根據研究指出 1950至1980年中國華北及西北的森林砍伐區 年平均降水量減少了三分之一 100 樹木和植物普遍來說都會強烈影響水循環 101 樹冠可以攔截部分降水 然後蒸發回大氣 樹冠攔截 枯枝落葉 樹枝及樹幹可以減緩地表逕流 樹根在土壤中形成的大孔隙可以增加水的滲透量 有助於陸地蒸散作用來平衡土壤含水量 植物凋落物和其他有機殘留物會改變土壤特性而影響儲水能力 根部吸收的水分有99 輸送到葉子 葉子行蒸散作用可調節大氣濕度 102 因此 樹木存亡會直接改變地表 土壤 地下水或大氣中的水量 反過來又影響地表侵蝕率以及供生態系統運作或人類利用的水資源 在低地平原砍伐森林使雲層形成和降雨都轉移到更高海拔地區 103 平常大間歇大量降雨的情況下 森林還不至於造成洪水 但如果土壤涵養量經常處於近飽和狀態 一旦超出臨界點 後果不堪設想 地球上大約30 的淡水來自於熱帶雨林 92 砍伐森林破壞了正常氣候模式 造成更熱更乾燥的天氣 加劇乾旱 荒漠化 作物歉收 極地冰蓋融化 海岸洪水和主要植被變遷 104 河岸森林及沿海森林對於水生生態系統平衡也很重要 是魚類 軟體動物 兩棲動物 甲殼類動物 水禽及許多生物的食物來源或庇護所 105 土壤 编辑 為了放牧而伐林 前景樹木是白蠟樹 原始林的土壤流失率最低 因為地表覆蓋了許多枯枝落葉 森林砍伐會降低枯枝落葉的覆蓋量 也就減少土壤抵抗地表逕流的保護力 增加土壤流失 106 流失率約為每平方公里1 6 2公噸 107 108 對於熱帶雨林過度淋溶的土壤更是雪上加霜 林業經營過程不可免的林道開發及機械化設備都加劇土壤侵蝕 中國黃土高原經年的森林砍伐導致水土流失 使山谷形同解衣卸甲 地表水流含土量上升除了導致黃河更加氾濫也使河水顏色格外的黃 108 土壤侵蝕情況惡化並不總是來自森林砍伐 瞧瞧美國西南地區便可一望而知 這裡樹林灌木所造成的草地荒蕪 更勝於砍掉樹木帶來的土壤流失 108 但是大致說來 樹木強化土壤 樹木根系緊抓土壤基岩可起保護作用 樹木被砍伐的地區較容易發生山體滑坡 101 生物多樣性 编辑 馬達加斯加安塔拉哈被盜伐的紫酸枝木 Dalbergia maritima 森林砍伐的結果就人類看來是生物多樣性減少了些 109 但是對於地球而言 大自然許多物種就此滅絕 8 110 清除或破壞森林覆蓋區域會減少豐富生態使得整體環境退化 54 平心而論 自然因素造成的森林破壞 也會造成生物多樣性危機 例如美國1980年代幾場大火與火山爆發 破壞了數萬公頃的成熟花旗松林 加上伐木業興盛 導致北美斑點梟幾乎滅絕 值此同時 老熟森林不免面臨生老病死 並將原本佔據的區域讓位給其他樹種 形成新的極盛相森林 例如高地花旗松林被鐵杉 側柏林取代 影響到斑點梟的生存 只不過人為伐林既全面又劇烈 使許多物種來不及適應而滅絕 111 森林孕育各式各樣的生物 也可供野生動物棲息 112 還滋養了藥用植物 113 森林化育的生物群落是新藥不可替代的來源 如紫杉醇 砍伐森林同時也不可逆地破壞了遺傳變異 如植物抗性 114 因為熱帶雨林是地球上最多樣化的生態系統 115 116 世上已知的生物種類有80 生存在熱帶雨林中 117 118 清除或破壞這麼具指標意義的森林 對生態多樣性和環境 119 所造成的損害可想而知 8 120 巴西朗多尼亞州的研究顯示 砍伐森林也就破壞了那些促進養分循環 清潔水源 去除污染物的微生物群 121 根據統計 雨林砍伐每一天都造成137種植物 動物及昆蟲物種滅絕 相當於每年50 000種 122 更有人說砍伐熱帶雨林就是在進行活生生的全新世大滅絕 123 124 其他地區因森林砍伐所導致的生物滅絕率比較低 哺乳動物和鳥類每個分支每年大約都減少1個物種 推算所有類別每年大約有23 000個物種絕跡 東南亞超過40 的動植物物種預計在21世紀滅絕 125 1995年某項研究數據則挑戰這類預測 因為數據顯示雖然東南亞地區大部分原始森林已經變成單一作物種植區 但瀕臨滅絕的物種卻很少 樹木群仍然廣泛而穩定地生長 126 目前對於物種滅絕過程的科學知識 尚不足以準確預測森林砍伐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影響 127 關於林業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大多數預測都是基於物種區域模型 預設了森林面積減少 物種多樣性將同樣下降 但是這類模型很多已被證明是錯誤的 失去棲息地不一定會導致大規模的物種滅絕 128 物種區域模型高估了實際砍伐區中受威脅的物種數量 於是也高估了全森林區中所有受威脅的物種數量 126 雖然如此 針對巴西亞馬遜地區的研究指出 就算到現在為止物種還沒有消失 但預測未來40年內物種終究會滅絕的機率高達90 129 健康影響 编辑 公共衛生的脈絡 编辑 森林退化及消失會破壞大自然平衡 11 森林砍伐所造成的大量動植物物種滅絕 確實導致疾病增加 130 提高人畜共通病的風險 11 131 132 133 砍伐森林還替非本地物種繁殖大開方便之門 例如某些蝸牛類型造成血吸蟲病的病例增加 130 134 森林相關人畜共通病有瘧疾 南美錐蟲病 也稱為美洲錐蟲病 非洲錐蟲病 昏睡病 利什曼病 萊姆病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和伊波拉出血熱 11 大多數會影響人類的新傳染病都是人畜共通病 例如造成COVID 19大流行的SARS CoV2病毒 135 這些疾病可能與森林面積變化及人口侵入森林地區導致棲地喪失有關 因為這兩種狀況都會讓人類頻繁接觸野生動物 11 世界各地的森林砍伐方興未艾 相關疾病爆發狀況也同步增加 馬來西亞砍伐數千英畝的森林 把土地用於興建養豬場 增加了立百病毒造成之人畜共通病 136 肯亞的森林砍伐讓瘧疾病例增加 也是目前該國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主因 137 138 美國經濟評論 2017年的研究發現 森林砍伐的確增加了奈及利亞的瘧疾發病率 139 森林砍伐對於疾病的另一種影響方式 是疾病帶原者的遷移和散布 稱為 範圍擴展 宿主以及病原體的範圍擴展到新的地理區域 140 因為森林被砍伐 自然宿主及寄宿物種被迫遷移到鄰近棲息地 病原體也隨之移動 並在新棲地找到新宿主 人類和這些病原體及物種密切地接觸 難免直接或間接地遭到感染 範圍擴展的災難案例是1998年在馬來西亞爆發的立百病毒感染 141 經年的森林砍伐 乾旱和後續的火災 使尼帕病毒宿主 果蝠的分佈區域及密度都發生巨大變化 142 砍伐森林造成果蝠原本棲息的樹木減少 只好入侵周邊果園 果園正是大量豬圈所在地 蝙蝠就近將立百病毒傳染給豬隻 豬隻雖被感染 但死亡率遠低於周遭人類 於是變成傳播病毒給人類的超級宿主 共計造成了265例腦炎病例 其中105例死亡 這個案例揭示了森林砍伐對人類健康的重大影響 另一個因森林砍伐及人類危害棲地而導致範圍擴展的案例是巴拉圭的水豚 143 這種囓齒動物是多種人畜共通病的宿主 雖然水豚遷移到新棲地尚未造成人傳人疾病爆發 卻是說明森林砍伐和後續物種遷移造成棲息地破壞日益普及的範例 目前已被廣遍接受的成熟理論描述由黑猩猩所傳播的愛滋病毒至少有部分是砍伐森林所造成 不斷增長的人口創造了更多食物需求 帶動的森林砍伐開墾了新區域 獵人捕獲大量靈長類動物當成叢林肉食用 被認為是愛滋病毒的起源 130 印尼的研究發現 在熱帶雨林砍伐區的戶外工作者大多有認知及記憶障礙的經驗 似乎因為暴露在高溫之下所致 相反地 在天然熱帶雨林區的戶外工作者則少有上述狀況 樹木保護他們免於傷害 144 森林砍伐減少了熱帶地區數百萬人的安全工作時間 尤其是從事大量戶外勞動的人 全球持續暖化和森林不斷消失預計將會放大這些效應 更加減少弱勢族群的工作時間 145 概觀 编辑 據 世界經濟論壇 研究 31 新興疾病與森林砍伐有關 146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的數據 人類有75 新興疾病來自動物 病例增加可能與棲地減少及生物多樣性喪失有關 科學家因此創建新的學科 行星健康 planetary health 假定生態系統健康和人類健康息息相關並加以研究 147 20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和 刺胳針 醫學期刊共同推出 洛克菲勒基金會暨 刺胳針 行星健康委員會 的概念 148 自1980年起 人類新傳染病數量每十年就增加三倍以上 根據美國和澳大利亞科學家的重要研究 生態系統退化會增加新傳染病爆發風險 近幾十年來 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包括艾滋病毒 埃博拉病毒 禽流感 豬流感 COVID 19可能也是 149 201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了 UNEP 2016年前沿報告 全球環境新興問題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報告第二章專門討論人畜共通病 指出森林砍伐 氣候變化和畜牧業是此類疾病風險升高的主因 並提及每四個月就會發現一種新的人畜共通病 截至2016年所爆發的疫情已經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生命財產損失 如果傳染病在未來大流行 損失將高達數萬億美元 150 報告列舉新興疾病的原因 環境疾病占很大比例 原因 引發新興疾病的比例 土地利用變化 31 農業產業變化 15 國際旅遊和商務 13 醫療行業變化 11 戰爭與饑荒 7 氣候和天氣 6 人口統計和行為 4 公共衛生缺失 3 叢林肉 3 食品行業變化 2 其他 4 150 報告第23頁描述某些最新出現的疾病及具體環境原因 疾病 環境原因南美洲狂犬病 森林活動蝙蝠相關病毒 森林砍伐和農業擴張萊姆病 北美森林破碎化立百病毒感染 馬來西亞的養豬業和集約水果生產日本腦炎 東南亞的灌溉水稻生產和養豬業伊波拉病毒感染 森林減少禽流感 集約化家禽養殖SARS病毒感染 在野外或活體動物市場接觸果子狸 150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愛滋病 编辑 愛滋病可能與森林砍伐有關 151 起初病毒在猿猴之間傳播 當人類摧毀森林和大多數靈長類動物 病毒需要新宿主才能生存 於是突變傳染人類 152 愛滋病毒造成2 500萬餘人死亡 據說愛滋病毒是因為人類食用靈長類動物 叢林肉 所致 很可能是吃了剛果黑猩猩 153 154 155 瘧疾 编辑 瘧疾可能與森林砍伐有關 曾在2018年造成405 000人死亡 156 當人類急遽改變生態系統時 蚊子物種類別就減少了 而且 說也奇怪 存活下來變成優勢物種的蚊子 老是比在原始森林才活得好的蚊子 更會傳播瘧疾 哈佛醫學院公共衛生專家Eric Chivian和Aaron Bernstein在 人類健康依賴生物多樣性 中寫道 在瘧疾發生的任何地方 普遍都可以觀察到這種狀況 157 近年來科學家發現了造成這種關聯的一些原因 當樹木陰影減少 水溫較高有利蚊子孳生 少了樹木消耗水分 地面水分更多也有利於蚊子繁殖 下層植被更適合會傳播疾病的蚊子生存 少了森林會使水中的單寧減少 比一般的水更渾濁 酸性也更低 對某些蚊子而言更適合產卵 158 森林砍伐區的蚊子更擅長攜帶瘧原蟲 當森林大部分區域被破壞 森林剩餘破碎區的動物密度更高 有利於病原傳播 導致動物病例數量增加 也增加了傳染人類的風險 結果在砍伐森林區被同一種蚊子叮咬的次數竟高出278倍 根據巴西的研究 每砍伐4 森林就會促使瘧疾病例增加50 秘魯某個地區在人們開始砍伐森林後 每年病例數從600上升到120 000 159 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 编辑 聯合國 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自然基金會都說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大流行 COVID 19 pandemic 與破壞大自然有關 特別是森林砍伐 棲息地普遍減少及野生動物貿易所致 160 2020年4月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了2支短片 說明自然遭到破壞 野生動物貿易和COVID 19大流行之間的聯繫 161 162 並在UNEP官網上架設COVID 19專區 163 世界經濟論壇 WEF 倡導 COVID 19大流行的疫後重建應該要涵蓋大自然復育 因為疫情大爆發與破壞自然界密切相關 164 2020年5月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 IPBES 的專家團隊發表了文章 宣稱人類導致COVID 19大流行 因為這個物種會破壞大自然 如果人類執迷不悟 接下來還會發生更嚴重的流行病 文章也刊載在世界經濟論壇網站 呼籲 加強環保規約 採用 地球整體健康 的思維來制定決策 認清人類 動物 植物及整個共享環境之間的複雜關聯 並支持那些極為脆弱國家的衛生保健系統 免於資源窘迫與資金不足 這樣方能預防未來的流行病 符合人類整體利益 165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說法 2019年COVID 19屬於人畜共通病 係動物傳染病毒給人類 多重因素使得最近幾十年更頻繁發生人畜共通病 很大一部分是由於環境因素 例如森林砍伐 因為減少動物應有的生存空間從而破壞了與人類之間的天然屏障 還有氣候變遷 因為溫度濕度變化過快 使得疾病傳播更為容易 結論是 保護大家免於人畜共通病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防止破壞大自然 只要生態系統健康且生物種類多樣 地球就有彈性與韌性 利於調節傳染病 166 2020年6月 綠色和平組織與西英格蘭大學 UWE Bristol 的科學小組發表報告指出 人畜共通病 包括冠狀病毒 增多與森林砍伐直接相關 因為毀林改變了人與動物間的相互關係 並且減少了衛生及疾病治療必需的水資源 167 168 專家說人為森林砍伐 棲息地消失及生物多樣性減少 可能造成COVID 19等疫情大流行 例如 迫使人類及家禽家畜接觸到從前不曾接觸過的動植物 倫敦大學學院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系主任Kate Jones說 由於伐木 採礦 偏遠地區道路建設 急遽城市化和人口快速增長等因素 破壞了原始森林 使人們密切接觸與先前從未靠近過的動物物種 導致新型人畜共通病從野生動物傳染給人類 造成棲息地退化 退化後的棲息地只有少數優勢物種 更可能將人畜共通病毒傳染給人類 使棲息地更加擁擠 遷徙加上原生動物的數量更加密集 原棲息地消失迫使動物尋找新棲地 讓牠們和人類及其他動物混居一處 破壞生態系統會增加病毒帶原動物的數量 諸如蝙蝠和囓齒動物 原本的捕食者數量減少也會讓老鼠數量增加 砍伐亞馬遜熱帶雨林貌似也增加了瘧疾 因為森林砍伐區非常適合蚊子生存 164 被生擒活捉或獵殺的野生動物 經長途運輸後進行買賣 據美國科學新聞記者David Quammen說 人類伐木 殺死動物或將之繫閉於牢籠並送至市場交易 種種行為破壞生態系統 使病毒從天然宿主中釋放出來 病毒解放後需要新宿主 通常就是人類 147 149 當氣候變遷或森林砍伐導致病毒傳染給新宿主 狀況變得更危險 因為通常病毒已經適應原宿主 在傳染給新宿主時病毒毒性會增加 169 經濟影響 编辑 馬來西亞婆羅洲棕櫚種植區的森林砍伐狀況 衛星照片 世界經濟論壇說全球50 GDP是中高程度地仰賴大自然 每投資1美元在自然保育至少有9美元的收益 COVID 19大流行就是這種關係的範例 疫情流行與破壞大自然有關 同時也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164 2008年在波昂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 CBD 會議報告總結 到2050年 破壞森林及大自然可能會使世上窮人生活水準下降50 並使全球GDP減少7 170 在歷史上 利用森林產品 包括木材和薪柴 對人類社會發揮了關鍵作用 不亞於水和耕地的貢獻 時至今日 已開發國家仍離不開用木材築房 用木漿造紙 而開發中國家更有近30億人靠木材取暖及做飯 171 馬來西亞婆羅洲的森林砍伐情形 NASA 林業是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支柱 將森林轉作農業用地或過度開發木材產品固然可獲取短期經濟收益 但是通常會損害到長期的收入及生物生產力 西非 馬達加斯加 東南亞還有許多地區都遭遇過因木材產量下降導致收入減少 非法採伐每年讓國家蒙受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172 2008 2022年全球主要碳市場 歐盟 紐西蘭 美國加州 南韓及美東區域溫室氣體倡議制度 價格漲跌趨勢 大量獲取木材的新機制 碳交易 對開發中國家的經濟造成更大損害 碳交易補償金遠不及伐木工的生活開銷 173 研究顯示 在大多數調查地區 遂行森林砍伐的企業為其釋放的碳所支付的補償金很少超過每噸5美元 甚至通常低於1美元 也就是砍伐森林遠比保存森林更有收益 2007年歐洲市場1噸碳排放的抵銷價為23歐元 約35美元 174 但是到了2022年 世界銀行 2022年碳定價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 指出歐盟平均碳價已上升至87美元 瑞士及瑞典更高達130美元 175 普華永道國際會計服務網路 PwC 與世界經濟論壇合作的 全球碳定價報告 說 大部分政府都不願意多課稅 特別是低收入國家 碳排放價格上漲可能會損害生計和生活水平的 所以 即使碳定價可以減少排放 可能還是很難在國內提出具體政策 故建議建立 全球最低碳價機制 International Carbon Price Floor 簡稱ICPF 以高收入國家的大量碳價收入來抵消低收入國家實施ICPF的成本 可能有助於實現公正轉型 176 經濟蓬勃發展也影響著森林砍伐 全球的開發中國家就是毀林的主要壓力來源 因為這些國家人口成長最快 經濟 工業 成長最高 177 1995年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率接近6 而已開發國家為2 177 隨著人口成長 會帶動新住屋 社區 城市開發 以及區域間的聯絡道路 這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場景 農村道路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加劇森林砍伐 177 亞馬遜主要森林區約有90 的砍伐都發生在道路100公里範圍內 178 歐盟曾是森林盜伐製品的最大進口國 179 歐盟委員會於2021年11月提案 如果相關商品涉及毀林 森林退化或違反生產國法律 則不能進口到歐盟市場 180 森林變遷理論 编辑 森林變遷模型 許多國家的森林變化模式都趨於一致 呈現 U形曲線 先是國家發展時失去了很多森林 但是在某個轉折點後 森林開始重新恢復 森林區域的變化可能會按照 森林變遷 Forest transition 簡稱FT 理論 181 四階段模式而發展 1 變遷之前 國家的森林覆蓋率高 砍伐率低 HFLD 65 2 變遷早期 森林覆蓋率仍高 砍伐率上升至高峰 HFHD 3 變遷中期 森林覆蓋率低 砍伐率處於高峰或下降 LFHD 4 變遷後期 森林覆蓋率穩定回升 砍伐率趨緩甚至被造林率抵銷 LFLD 用森林變遷理論來看世界各國的森林趨勢 透過FT四階段模式可以了解接下來數十年 哪些區域會失去森林 哪些地方的森林會恢復 並及早因應 FT並非 自然規律 模式進度因國情 人口密度 發展階段 經濟結構 全球經濟力量及政策影響而有差異 某個國家可能在森林砍伐率還來不及穩定 其森林覆蓋率就已經低到不行 或是國家也可以制定良好的 橋接 政策 使森林變遷順利過渡到下個階段 FT描繪的是廣泛趨勢 所以依照歷史比率來預測的話 往往會低估了變遷早期國家 HFLD 的森林砍伐基線情境 BAU 並高估了變遷中後期國家 LFHD和LFLD 的森林砍伐基線情境 森林覆蓋率高的國家大概都處於FT早期階段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幾乎就決定了該國經濟發展階段 經濟發展和自然資源密切相關 包含森林 要選擇森林覆蓋率或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經常符合FT的兩個關鍵場景 森林珍貴路徑 因為森林很珍貴造成森林產品價格上漲 形成穩定森林覆蓋率的力量 經濟發展路徑 盡量讓經濟成長 即人均GDP增加 來自於新興或優勢的非農就業機會 藉此降低第一線農業獲利能力並減緩森林砍伐 65 歷史發展 编辑 史前時代 编辑 石炭紀部分植物 修復圖 石炭紀雨林崩潰事件 8 發生在3億年前 氣候變化摧殘了熱帶雨林 許多動植物物種因此滅絕 這次氣候變化算是突如其來 當時天氣變得愈發涼爽乾燥 不利於熱帶雨林及其中大部分生物的生長 熱帶雨林逐漸支離破碎 形同一個個彼此越距越遠的 孤島 許多生物都被毀滅 例如兩棲動物滑體亞綱 Lissamphibia 所屬物種 而爬行綱動物則挺過災難得以倖存 倖存下來的生物都較能適應氣候變化之後更加乾燥的環境 成為史前世界的遺產 182 熱帶雨林曾經覆蓋地球14 地表面積 現在只剩6 專家估計殘存的熱帶雨林可能在40年內就消耗殆盡 183 人類文明開始之前 某些原始社群已遂行小規模伐林達數萬年之久 184 首項證據出現在中石器時代 185 很可能是為了把森林轉化成更開放的生態系統以利狩獵 184 隨著農業出現 更多地區開始砍伐森林 主要是用火來清理土地及種植作物 公元前7000年之前的歐洲幾乎找不到確切的伐林證據 中石器時代狩獵採集者用火清出通道 便於獵捕紅鹿 歐洲馬鹿 和野豬 在大不列顛 從花粉記錄中可以得知橡樹和梣樹等耐陰物種被榛樹 荊棘 野草和蕁麻所取代 去除森林減少了蒸騰作用 形成更多的高地酸性泥炭沼澤 公元前8400年 8300年及公元前7200年 7000年間 歐洲地區的榆樹花粉普遍減少 分布區從南歐逐漸北移至英國 可能代表著新石器時代農業興起時的火耕區域變化狀況 新石器時代馬其頓奧林索斯遺址的斧頭 鑿子 磨刀石和黑色石手鐲 藏於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 新石器時代人們拓展農田而大量砍伐森林 186 187 大約公元前3000年 除了可以用黑燧石製作石斧 英國和北美各種堅硬岩石也可以製作 諸如英國湖區蘭代爾斧頭工業 北威爾斯 Penmaenmawr採石場和許多其他地區 製程是在採石場周邊就先進行粗加工 甚至可以做到細部磨製 磨製增加了斧頭的力學強度 更容易砍穿木頭 使用黑燧石的不只有Grimes Graves採礦加工區 還包括許多歐洲的礦區 克里特島米諾斯也發現森林砍伐的證據 例如 克諾索斯宮近郊森林在青銅時代幾乎被砍伐殆盡 188 前工業化時代 编辑 復活節島的森林砍伐 賈德 戴蒙說 過去許多社會對於過度伐林的未來後果都面臨取捨 復活節島和曼加雷瓦島的酋長都只關心眼前 但德川幕府將軍 印加皇帝 新幾內亞高地人及16世紀德國地主則是眼光長遠並復育森林 189 整個史前時代人類都在森林中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 在亞馬遜雨林 熱帶地區 中美洲及加勒比海等大多數地區 190 只有當木材和林產品短缺 才會想方設法用永續方式來使用森林資源 對古希臘歷史上侵蝕和沖積作用的三項區域研究 充分證明了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大約500 1 000年間 希臘各個地區引進農業之後 發生明顯的土壤侵蝕 191 公元前後500年間 許多地方都陸續見到劇烈的土壤侵蝕動向 公元前最後幾百年 小亞細亞南部海岸 例如克拉羅斯 以弗所 普里耶涅及米利都 和敘利亞沿海港口 都因為河彎交錯帶來淤泥淤積導致港口廢棄 近數百年來復活節島土壤侵蝕嚴重 當地農業和森林砍伐更讓狀況雪上加霜 192 賈德 戴蒙 在 大崩壞 人類社會的明天 中 廣泛研究了古代復活節島民文化的崩壞 他發現島內17 18世紀文化衰退似乎與島上樹木消失若合符節 認為文化崩壞原因就是森林砍伐和資源過度開發 193 194 布魯日港是出了名的淤積嚴重 顯然是上游河谷開墾區增加及森林砍伐所致 港口貿易只好移到安特衛普 中世紀早期法國上普羅旺斯的里耶茲 因兩條河流淤泥沖積將河床抬升 造成洪水氾濫區擴大並逐漸掩埋了羅馬人開墾區 後來建築物都移到地勢較高的地方 與此同時 里耶茲上游河谷也逐漸開發成牧場 195 1820 1825年 德國畫家Johann Moritz Rugendas筆下大西洋沿岸森林 巴西 的砍伐情形 典型的進步圈套 Progress trap 是城市經常興建在森林地區 以利提供木材發展建築 造船 陶器等工業 但伐林如果沒有搭配植林 當木材供應量跟不上需求 城市失去競爭力後就會沒落 這種先進後退的狀況在古代小亞細亞屢見不鮮 對於燃料 採礦及冶金的需求經常造成森林砍伐及城市荒廢 196 由於大多數人口不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 就是間接依賴農作物過活 多數地區為了種植農作或畜養牛隻只能繼續開墾 土地壓力始終未減 但是保留足夠的原始綠地可以讓野生動物休養生息 還能收集柴火 木材 水果或放養豬隻 貴族或高階神職人員為了維持動物數量好繼續狩獵 通常也會保護特定林地 人口向外擴張 以及後續的人口持續成長 主要來自修道院的 拓荒 尤其是本篤會和商會的要求 以及某些封建領主會提供較優渥的法律和經濟條件來招募農民定居並成為納稅人 就算投機商人總是鼓勵開發新市鎮 居民為了得到保護 主要還是定居在城市周邊農業帶 甚至是城牆內的農業區 當黑死病 美洲殖民潮 197 或毀滅性戰爭 例如 成吉思汗橫掃東歐和中歐 德國三十年戰爭 等因素使得人口迅速減少 導致人口定居區域荒蕪 大自然彷彿收回了土地 但次生林還是缺少原始林的生物多樣性 單是蒙古西征就讓大氣中的碳減少了7億噸 因為戰後很長一段時間 土地上人口稀少 森林得以重新生長並吸收許多二氧化碳 198 199 1880 1900年 蘇利南砍伐森林並在山坡上沖刷淘金 公元1100 1500年 由於人口增加 西歐森林砍伐劇烈 200 15世紀以降 歐洲沿岸船東大規模建造木製帆船 好在公海上探險 殖民 買賣奴隸及貿易 不只消耗許多森林資源 也是造成14世紀腺鼠疫大爆發的罪魁禍首 海盜猖獗同樣導致森林過度砍伐 以西班牙為例 海盜造成國內經濟疲軟 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 經濟變得更加依賴於殖民區活動 掠奪 採礦 養牛 務農 貿易等 根據葛隆納 William Cronon 在 土地的變遷 1983年 的分析及報導 17世紀英國殖民者就曾經記錄了新英格蘭地區季節性洪水增加的情形 當時新定居者初來乍到 正陸續砍伐森林以發展農業 他們認為洪水與上游大規模的伐林有關 近代早期歐洲在工業上大量使用木炭 是西方森林利用的新型態 哪怕是在英國斯圖亞特時期 1603 1714 當時相對原始的木炭生產都達到相當不錯的水準 英國斯圖亞特時期不只大量砍伐森林 也相當仰賴波羅的海貿易來獲得製船的木材 新英格蘭的原始森林當然也被盯上 納爾遜投入在特拉法加海戰 1805年 的每艘英國皇家海軍戰艦都需要6 000棵成熟橡樹來打造 柯爾貝也在法國種植橡樹林 供法國海軍艦隊未來建造之需 至於這些橡樹林在19世紀中葉成熟時 航海業日新月異 蒸汽船取代帆船 已經不再需要木製桅杆則是後話 諾曼 坎特 Norman F Cantor 對中世紀晚期森林砍伐後果所下的結論 同樣適用於早期現代歐洲 中世紀早期數百年 歐洲人生活在廣闊森林間 1250年之後歐洲人砍伐森林太過熟練 以至於到了1500年賴以取暖及烹飪的木材已經短缺 同時還面臨營養不足的問題 因為消失的森林裡原本棲息的大量野味已然滅絕 而整個中世紀 森林一直是肉類高蛋白飲食的供應來源 1500年歐洲處於燃料及營養不足的臨界點 直到16世紀有煙煤可以燃燒 有馬鈴薯和玉米可以食用 歐洲人總算得救 201 工業時代 编辑 19世紀美國引進蒸汽船 是造成密西西比河等主要河川沿岸森林砍伐的原因 對環境的影響是洪水次數增加且氾濫更加嚴重 蒸汽船船員每天都要砍伐河岸木材 做為蒸汽機的燃料 密西西比河流經聖路易斯南方與支流俄亥俄河交匯之處 河道變得更寬更淺更彎曲 為了讓 清障船 便於作業以確保航道暢通 工作人員會清除河岸30 60公尺內的大樹 伊利諾伊州有幾個法國殖民城鎮 例如卡斯卡斯基亞 卡霍基亞和聖菲利普 都在19世紀後期因洪水氾濫而沒落 可供考古之文化記錄也因此湮滅 202 世上許多地方都進行過大規模清除林地以拓展農業用地 例如美國中部森林 草原過渡區和北美大平原 20世紀許多開發中國家的森林砍伐彷彿歷史重演 毀林速度 编辑 委內瑞拉為了養牛而砍伐森林對熱帶雨林砍伐程度的估算大相逕庭 203 204 現在狀況 编辑 截至2019年全球樹木覆蓋面積減少了近1 200萬公頃 近三分之一 約380萬公頃 的損失來自於原始熱帶雨林 是生物多樣性和碳儲存的寶庫 熱帶雨林砍伐速度相當於每六秒就失去一個足球場大小的面積 205 206 歷史 编辑 上個冰河時代結束後 陸地森林覆蓋減少了三分之一 地球表面有29 陸地 149億公頃 扣除冰川覆蓋 沙漠 鹽灘等貧瘠土地 只有71 適合人居住 其中有57 是森林 一萬年前約60億公頃 2018年只剩38 是森林 約40億公頃 1852年後全球森林砍伐速度 207 愈加急遽 208 209 1947年地球還有1 500 1 600萬平方公里的成熟熱帶雨林 210 但是到了2015年其中有一半已被摧毀 24 211 212 全球熱帶雨林覆蓋率從14 下降到6 光是1960年至1990年間就有20 熱帶雨林遭到破壞 按照這個速度 預計到21世紀中葉 熱帶雨林將完全滅絕 182 科學家在2000年初期就預測 2030年全球80 的熱帶雨林將消失 只剩下10 的原始雨林及10 的退化雨林 隨之滅絕的還有數十萬獨一無二的物種 208 212 除非採取重大措施並擴展至全球 例如調查盤點尚未遭受破壞的原始雨林並加以保護 210 砍伐速度的變化 编辑 從2002年衛星照片可以看出 熱帶雨林毀林速度約為每年580萬公頃 比經常引用的數字低了23 213 200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認為 雖然地球森林總面積每年還是繼續減少1 300萬公頃 但是全球森林砍伐速度持續減緩 214 215 不過2005年衛星照片卻顯示 亞馬遜雨林的森林砍伐速度比科學家估計的多了兩倍 216 217 糧農組織說2010年到2015年 全球森林面積每年淨減少率為330萬公頃 這五年裡森林面積減少最多的是熱帶地區 特別是南美洲和非洲 人均森林面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除了溫帶地區 幾乎每個氣候區都有這種情況 因為人口一直增加 218 2001年以來 全球樹木覆蓋區的減少速度大約翻成長一倍 每年損失將近義大利的國土面積 219 1990 2020年全球森林面積淨變化 按地區及10年來畫分 220 1990 2020年全球森林面積淨變化 每10年 220 自1990年起 全球因人為砍伐導致的林地損失總計約4 2億公頃 但是砍伐速度已大幅下降 估計2015 2020年 每年森林砍伐速度為1 000萬公頃 低於2010 2015年的1 200萬公頃 13 vii 熱帶原始森林的減少趨勢持續擴大 火災造成的比例也在增加 221 亞馬遜雨林的主要分布區 巴西 其熱帶原始森林的減少率大幅超過其他國家 221 2010 2020 年 非洲的森林淨損失年率最高 為390萬公頃 其次是南美洲 為260萬公頃 自1990年以來 非洲每年的森林淨損失率都在增加 但是 南美洲的淨減少率已經大幅下降 相較於2000 2010年 2010 2020年的淨減速度只剩一半 2010 2020年亞洲的森林淨增長面積最高 其次是大洋洲和歐洲 儘管如此 歐洲和亞洲在2010 2020年的淨增加率都遠低於2000 2010年 大洋洲在1990 2000年和2000 2010年的森林面積都是淨減少 13 15 18有人認為熱帶雨林的速度越來越快 222 雨林基金會 RFUK 指出 聯合國數據的基礎是其森林定義 即區域內樹木覆蓋率至少10 所以雨林涵蓋的區域 實際上卻包括草原生態系統及嚴重受損林地 甚至目前根本沒有樹木 但將來 預計 會植樹的土地也算是森林 223 還有批評者說糧農組織沒有區分森林類型 224 而且太依賴各國林業部門的報告 而沒有考慮到官方的盲點 如盜伐 225 雖然數據有不確定因素 但大家還是認為破壞雨林是重要的環境問題 分析方法 编辑 2019亞馬遜森林大火衛星圖片 MODIS 有人主張森林砍伐趨勢可能照著庫茲涅茨曲線走 226 但是真這樣的話 我們就很難把森林非經濟價值損失 例如物種滅絕 的風險加以逆轉了 227 228 也有製圖人員試著用示意地圖 按照國家地區劃分的方式 來說明大範圍的森林砍伐狀況 229 不同地區的森林砍伐狀況 编辑世界各地的森林砍伐率都不相同 厄瓜多皮欽查省砍伐云雾森林當作牧場1900年以降 西非沿海90 熱帶雨林已經消失 230 馬達加斯加東部雨林也減少九成 231 232 南亞大約88 的熱帶雨林已經消失 233 印度的帕克老虎保護區周邊森林砍伐情形諸如墨西哥 印度 菲律賓 印尼 泰國 緬甸 馬來西亞 孟加拉 中國 斯里蘭卡 寮國 尼日 剛果 利比亞 幾內亞 加納和象牙海岸都喪失大片熱帶雨林 234 235 世上熱帶雨林大部分都在亞馬遜盆地 覆蓋面積約400萬平方公里 236 亞馬遜八成的森林砍伐是為了養牛 237 因為巴西是世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國 238 亞馬遜地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養牛區 239 2000至2005年間 中美洲及熱帶亞洲是熱帶雨林砍伐率最高的地區 每年減少1 3 森林 223 1950年以來中美洲三分之二低海拔熱帶雨林變成牧場 近40年更有40 熱帶雨林滅絕 240 巴西大西洋沿岸森林已經消失90 95 241 2019年6月巴西森林砍伐量比2018年同期增加88 242 即使已經宣布森林砍伐是國家緊急狀態 243 244 巴西2019年仍然砍伐130萬公頃森林 245 根據2010年隨機兩個月ㄉ抽樣研究 巴拉圭西部天然半濕潤森林正以每年15 000公頃的速度消失 246 巴拉圭議會2009年卻否決了全面停止砍伐原始林的立法條文 247 海地中部森林砍伐狀況 衛星圖 左邊是海地 森林砍伐殆盡 右邊是多明尼加 到2007年 海地的森林剩不到50 248 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的生態區域專案 對全球的棲地類型進行編目 其中 世界陸地生態區 TEOW 涵蓋了森林砍伐造成的棲地喪失 舉例來說 哪怕是在加拿大某些森林比較茂密的區域 像橫跨中部大草原各省的大陸森林區 也有一半以上的森林消失或退化 249 2011年 保護國際列出了全球最瀕危10大森林 共同特點是全都喪失了90 以上的原始棲息地 皆各自擁有至少1 500種當地特有植物物種 250 2011 年十大最瀕危森林 瀕危森林 地區 殘餘棲地 主要植被類型 備註印度 緬甸 亞太區 5 熱帶和亞熱帶濕性 常綠闊葉林 包括緬甸 泰國 寮國 越南 柬埔寨及印度的河岸 濕地及紅樹林 251 新喀里多尼亞 亞太區 5 熱帶和亞熱帶濕性 常綠闊葉林 詳見註 252 巽他古陆 亞太區 7 熱帶和亞熱帶濕性 常綠闊葉林 印度 馬來亞群島的西半部 包括 婆羅洲南部和蘇門答臘 253 菲律宾 亞太區 7 熱帶和亞熱帶濕性 常綠闊葉林 包括整個國家7 100 個島嶼的森林 254 大西洋沿岸森林 南美洲 8 熱帶和亞熱帶濕性 常綠闊葉林 巴西大西洋沿岸延伸到巴拉圭 阿根廷和烏拉圭部分地區的森林帶 255 中國西南山區 亞太區 8 溫帶針葉林 詳見註 256 加州植物區 北美洲 10 熱帶和亞熱帶乾性 常綠闊葉林 詳見註 257 東非沿海森林 非洲 10 熱帶和亞熱帶濕性 常綠闊葉林 莫桑比克 坦桑尼亞 肯亞 索馬利亞 258 馬達加斯加和 印度洋群島 非洲 10 熱帶和亞熱帶濕性 常綠闊葉林 馬達加斯加 模里西斯 葛摩 留尼旺 塞席爾 259 舊熱帶界 非洲 11 熱帶和亞熱帶濕性 常綠闊葉林 山地草原和灌叢 非洲東部邊緣的森林 北至沙烏地 阿拉伯 南至辛巴威 260 保護國際還列出其他的瀕危生態熱點 可點選地圖的特定區域 探索該區相關資料 261 控制森林砍伐 编辑 減少排放溫室氣體 编辑 聯合國及世界銀行等主要國際組織已經開始制定計畫以遏止森林砍伐 諸如 減少毀林及森林環境劣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計畫 REDD 直接給予金融補助或用其他激勵措施 來促使發展中國家限制或減少毀林 問題還是資金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UNFCCC 第15次締約方大會 COP15 已開發國家達成了協議 承諾要新增額外資源 透過國際機構對於開發中國家的林業和相關項目進行投資 2010 2012年投資金額可達300億美元 262 確認開發中國家是否遵守REDD協議目標 來推行相關重要工作的監測方法也在運作 靠衛星圖像及相關數據來進行遠程森林監測 包括 全球發展中心 CGD 保護森林主動監測計畫 FORMA 263 地球觀測團的森林碳追踪台 264 及全球森林觀察倡議 GFOI 265 COP15也強調森林監測指導方法 266 華盛頓國際政策中心 CIP 資助環保組織 避免毀林夥伴 Avoided Deforestation Partners 來引領REDD拓展行動 267 2014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及合作夥伴推出了開源軟體Open Foris 幫助各國收集 製作和傳播森林資源現狀資訊 它完整支援森林資源周期 涵蓋了需求評估 設計 規劃 當地數據收集與管理 預算分析到傳播 268 也運用了遙感圖像處理工具 規格如同REDD MRV 測量 報告和驗證 269 及糧農組織 全球森林資源評估 等國際型報告 評估減排的總體影響時 大家特別關注的是高森林覆蓋率 高毀林率 HFHD 和低森林覆蓋率 高毀林率 LFHD 的國家 列入HFHD的有巴西 柬埔寨 朝鮮 幾內亞 馬來西亞 索羅門群島 東帝汶 委內瑞拉和桑比亞 列入LFHD的有阿富汗 貝南 波札那 緬甸 蒲隆地 喀麥隆 查德 厄瓜多 薩爾瓦多 衣索比亞 加納 瓜地馬拉 幾內亞 海地 洪都拉斯 印尼 利比亞 馬拉威 馬利 茅利塔尼亞 蒙古 納米比亞 尼泊爾 尼加拉瓜 尼日 奈及利亞 巴基斯坦 巴拉圭 菲律賓 塞內加爾 獅子山 斯里蘭卡 蘇丹 多哥 烏干達 坦尚尼亞和辛巴威 270 企業也可以控制森林砍伐 271 2018年世界最大棕櫚油貿易商豐益國際要求供應商避免森林砍伐 272 273 2021年 100多位各國領導人 這些國家擁有世上85 的森林 承諾2030年要停止並反轉毀林及林地退化的情形 274 保護森林費用案例 编辑 玻利維亞上游湖泊盆地的森林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和水質變差等環境問題 由氣候發展知識網 CDK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贊助 Rare Conserv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及Fundacion Natura Bolivi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執行的創新方案試著改善這些問題 讓下游用水者支付費用給上游地主以保護森林 具體做法是捐助者每投入20美元給水資源基金 以獎勵地主保護樹木 避免養殖污染 提高生物多樣性和森林碳排放量 2公頃保水森林 x5年 當地就以30美元購買1個蜂箱送給地主 而每公頃保護林的蜂蜜收入約為每年5美元 換算下來 地主除了得到20美元補償金 出售蜂蜜還可以賺50美元 即每年每公頃森林有7美元收益 275 各層級政策 國際 國家及地區 编辑 終止毀林治理政策的綜合概念架構 從公共領域過渡到個人團體 在國家與國際層級可以架構出三個行動領域 國內公共政策 REDD 及永續供應鏈 對應到政策制定 具體成果及政策組合 在各自的環節中 合作實現終止毀林的目標 森林保護政策包括資訊公開及教育計劃 都要回歸到政府授權的活動及方案 才能提高 森林技術人員及管理者 的效能 使經濟措施確實地增加收入 276 我們知道農民貧困及租金壓力是造成森林砍伐的主因 277 當前國內外領袖或許能夠制定政策並加以執行 確保重點保護森林區的經濟活動可以和科學方法所認定的各項價值相符合 達到保護森林生態系統 緩解氣候變化及相關目的 森林保護政策可組合運用技術方案或經濟手段 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諸如降低牛肉生產 銷售及消費的整體水準 這對緩解氣候變化有重大幫助 278 279 提升特定經濟活動 例如造林 森林保護 永續農業和第四產業 水平 要求產品訊息透明化 提供履歷認證及產品標章 課徵環保關稅 建立所需的監測紀錄及可追溯機制 制定並執行類似政策可以讓全球逐步淘汰毀林相關牛肉產品 280 281 282 藉著有序的政策架構來安排現行或未來的環保政策 更能實現多軸綜合管理 充分達成緩解氣候變化相關目標 例如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對 巴黎協定 的確認及增補條文 以及2030年停止森林砍伐等協定 283 監控技術 编辑 土地權 编辑 長期以來原住民團體在第一線對抗森林砍伐 284 而將土地權從公有領域轉讓給當地原住民 算是有成本效益的森林保護策略 還要在現行法律上對這些權利加以保護 例如印度 森林權利法 285 對中國而言 這種權利讓渡可能是近代最大的土地改革 被認為有助於增加森林覆蓋率 在巴西 原住民團體擁有使用權的森林區 其砍伐率甚至低於國家公園 286 降低農業影響森林 编辑 人們已經在研發新方法來提升農作的生產效能 例如品種改良之高產作物 溫室 垂直農法 自給建築花園和水耕栽培 這些方法主要是靠開發新技術來維持必要產量 而非開發林地 循環農業中 放養牛隻的農地得以休養生息 有 厚加糞壤 以助地力 之效 集約農業則加速消耗作物生長所需的微量礦物質來減少土壤中過剩營養素 287 或是用石灰及其他養分來改善過度施肥造成的酸性土壤 288 然而運用永續農業食用林概念還是較有前景的方法 透過精心設計的仿天然林農耕系統 按照食物 木材和其他用途 來安排植物和動物物種 這種系統對化石燃料和農用化學品的依賴程度低 自給能力強 生產力高 對土壤 水質及生物多樣性都具有正面強大的效果 289 有鑑於肉類及牛奶生產對環境的衝擊 人們也研發產品以取代肉類及牛奶 如發酵食品 單細胞蛋白等 290 對於養牛業的相關經濟效應尚待觀察 例如大豆的生產及出口 因為大豆也是牛的飼料 監測森林砍伐 编辑 巴西坎普斯亞馬遜國家公園的 Tenharim do Igarape Preto原住民保護區 巴西環境及可再生自然資源研究所 IBAMA 的專業檢查組正在對抗森林砍伐和錫石開採 有很多種可靠的方法適合用來監測森林減少砍伐 例如 對航空照片或衛星圖像進行視覺解釋 這是勞力密集的方法 不需要高階電腦圖像處理或耗費大量計算資源 方法還有 熱點分析 用專家意見或衛星數據粗分辨率先進行定位 再應用高分辨率衛星圖像進行詳細數據分析 森林砍伐監測通常是針對目前所觀測的森林面積進行量化評估 從環境角度來看 將森林損害及其後果做量化評估顯得更重要些 但是站在保全森林的角度 會更側重於林地保護和土地利用替代方案以避免繼續砍伐森林 178 森林砍伐率和森林砍伐總面積兩項指標 已廣泛用於許多地區的森林砍伐監測 包括巴西國家太空研究院 INPE 監測亞馬遜森林砍伐 95 還有全球衛星圖片可以應用 例如土地變化科學對地表所做的長期監測 291 292 森林管理 编辑 幾百年來人們早就知道砍伐森林會破壞環境 甚至導致社會崩壞 所以有些地區會努力阻止或減緩森林砍伐 在東加王國 高層頒布政策 防止森林砍伐的短期農作收益及長期環境問題之間的衝突 293 17 18世紀的日本德川幕府 將軍們制定了相當複雜的長期計劃 諸如用其他產品替代木材 更有效率地利用現有耕地 來阻止甚至扭轉過去幾百年來的森林砍伐 294 16世紀的德國地主發展造林學 企圖解決森林砍伐問題 然而這些政策往往侷限在降雨充足 沒有旱季及土壤非常年輕 經過火山作用或冰期 的環境 在老化及貧瘠土壤上 樹木生長太慢 造林難有經濟效益 而在旱季明顯地區 一把森林大火有可能在樹木成熟前就毀了心血 在 刀耕火種 的慣行區域 改用 刀耕炭種 可以防止急速砍伐森林和後續土壤退化問題 刀耕炭種 所產生的生物炭回存土地 既是長效的碳封存方法 也是極有益的土壤改良劑 與生物質混合後可以形成亞馬遜黑土 是世上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也是少數能夠自行再生的土壤 295 296 297 永續方法 编辑 森林認證認可計劃和森林管理委員會 FSC 等全球認證系統所提供的證明 透過永續管理森林形成的木材市場 有助於處理森林砍伐問題 聯合國糧農組織說 永續森林管理能不能成 在於對永續生產的產品需求 以及消費者支付更高成本的意願 認證代表從監督機制轉變成市場激勵 有助於促進永續森林管理 認證可以凸顯永續管理森林林產品的正面意義 焦點在於環境保護也能滿足消費需求 298 雨林救援組織則認為森林管理委員會等組織的認證標準 和木材工業的利益連結得太緊密 因此不適合擔負森林管理的環境及社會責任 實際狀況是由於監測系統不足 世界各地都發生了偽造森林認證標章及產品等詐欺案例 299 有些國家已經採取措施來增加樹木數量 1981年 中國公布全國植樹造林日 現在森林覆蓋率已達到國土面積的16 55 20年前僅有12 300 有人提倡竹子比起木材 是更永續的燃料替代品竹材比木材更能達到清潔燃燒 而且竹子成熟速度快得多 能更快供應 減少森林砍伐 301 林地復育 编辑 人工林 编辑 世界各地重新造林 reforestation 及植樹造林 afforestation 讓林地面積增加中 特別是東亞國家 302 世上森林面積最大的50個國家中 有22國森林面積增加 2000年至2005 年 亞洲增加了100萬公頃森林 1992至2001年 薩爾瓦多熱帶雨林擴展超過20 研究指出按照這個趨勢 2050年全球造林面積將增加10 相當於印度國土大小 303 糧農組織所謂 重新造林 是把自然因素 火災 風暴 或人為砍伐所減少的森林加以重建 並未新增森林面積 植樹造林 則是在原本不是森林的土地上 例如荒蕪農業區 打造新森林 304 森林淨損速度逐步下降 從1990 2000年的每年780萬公頃 2000 2010年的每年520萬公頃 到2010 2020年的每年470萬公頃 但是近十年由於森林增加速度趨緩 森林淨損速度的下降幅度也變小 17 中國的森林砍伐狀況嚴峻 中國當局曾要求11 60歲身強力壯的公民每年種植3 5棵樹 或從事等量的森林服務工作 官方說1982年以來每年至少種植10億棵樹 如今雖已達標不再需要種樹 但每年3月12日還是植樹節 並啟動了三北防護林工程 要用植樹來阻止戈壁沙漠的荒漠化狀況 可是樹木種植後死亡比例高達75 工程不算成功 305 1970年迄今 中國森林面積增加4 700萬公頃 樹木總數約為350億棵 303 森林覆蓋率從1981年的12 上升到2001年的16 55 增加約4 55 300 2010 2020年 中國森林面積每年淨增長約194萬公頃 其中人工種植林約占58 17 17 151中國還提出更有雄心的計畫 空中播種再造林 土壤侵蝕控制系統 並研擬類似卡達 撒哈拉森林專案 結合 海水溫室 太陽蒸發海水至空中 遇冷凝結成雲降雨落至大地的 的植林專案 西方國家的消費者對永續方式採伐生產之木材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 促使林地所有者及森林工業要更加負責落實森林管理和木材砍伐的做法 美國非營利組織 植樹節基金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的雨林救援計劃是幫助防止森林砍伐的慈善工作 用捐贈善款搶先於木材公司前先買下雨林土地並加以保護 避免森林砍伐同時 也維持當地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 Community Forestry International 2015年解散 Cool Earth 大自然保護協會 世界自然基金會 保護國際 非洲保護基金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及綠色和平等組織也致力於保護森林棲息地 綠色和平還特別繪製尚未遭受破壞之珍貴原始林地圖 306 並公布在網路上 307 世界資源研究所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接著做了一張更簡要的專題地圖 308 對照人類出現前 約8 000年前 的森林分布狀態和目前已經滅絕的區域 309 從地圖可以一望而知要造多少的森林才能彌補人類破壞的區域 與保護原始林做比較 编辑 1984 2018年亞馬遜雨林砍伐狀況的縮時圖歐盟委員會及其他研究人員發現 從環境服務的觀點 最好還是避免砍伐森林 而不是砍完再造林 因為砍伐原始林對於生物多樣性消失及土壤退化等 都可能產生不可逆的影響 310 此外 新種植的北方森林 土壤裡原本固存的碳被釋放出來的可能性也比原始林更高 311 破壞熱帶雨林所造成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 在2019年前可能都一直被大幅低估 312 更別說重新造林及植樹造林的將來效益還不清楚 不如完整保持現有森林以免捨近求遠 313 保護熱帶成熟雨林以及限制森林砍伐所帶來的碳封存好處 對於全球暖化的幫助 需要幾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顯現 314 也有專家認為植樹無法取代原始林 保護或復育含碳量豐富的原生生態系統 特別是原始林 方為 首要的氣候解決方案 315 軍事對毀林的影響 编辑 軍事造成毀林 编辑 雖然森林砍伐主要是來自人類的農業需求及城市化 但是軍事也可能軋了一腳 例如1945年二戰結束後 美國有意地砍伐德國佔領區森林 冷戰開始前 戰敗德國仍被視為潛在威脅 而非將來盟友 同盟國應對的方法是降低德國工業潛力 包括摧毀森林 來自美國政府的消息來源 說這樣做的目的是 徹底摧毀德國森林以防變成未來戰備物資 大砍特砍所破壞的森林 可能要花上100年以上長期的林業培育才能恢復過來 316 軍事行動也可能導致森林砍伐 例如1945年沖繩島戰役 轟炸及相關作戰行動 將原本鬱鬱蔥蔥的熱帶森林 變成 滿佈泥漿 子彈 爛肉生蛆的廣袤戰場 317 越戰期間 美國陸軍UH 1直升機噴灑橙劑軍隊運用戰術也可能造成森林砍伐 俄羅斯帝國在19世紀中葉征服高加索地區 森林砍伐可能就是成功原因 318 英國在馬來亞緊急狀態期間 以及美國在韓戰 319 及越戰期間 都曾使用落葉劑或橙劑來摧毀叢林 320 軍事減緩毀林 编辑 軍事技術 軍事組織和軍隊也可以用來保護森林 巴西政府主導的計劃就部署了國家正規軍隊 以防止亞馬遜地區的森林砍伐 321 全球森林被开伐情况 编辑 在位于东南亚至太平洋群岛的天堂雨林 是地球上唯一的原始雨林 根据官方数据和报告 印度尼西亚估计有76 80 的采伐为非法 巴布亚新几内亚更有90 以上的采伐违反当地的宪法和法律 亚马逊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 巴西政府在2006年承认大约有63 来自巴西亚马逊地区的木材取自非法来源 凶杀 暴力 压榨劳工 非法取得公共土地的现象随处可见 位于刚果盆地的大猿森林是世界第二大雨林 也是非洲物种最丰富的地区 现在 大猿森林的85 已经消失 但工业采伐的威胁从未停止 地球之友估计非法采伐的比例在当地高达50 同样 非法采伐的问题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尤为严重 据世界银行在2005年的估算 大约有40 来自该地区的木材系非法来源 衣索比亞 编辑 衣索比亞森林砍伐的主因是人口增長及隨後增加的農業 畜牧業及木炭等需求 322 相關原因還有人民教育程度低和政府不作為 323 衣索比亞目前應對毀林的做法雖然不多 324 但是非洲農場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等組織正在與政府合作建立林業系統 325 衣索比亞是非洲人口第三多的國家 缺雨和自然資源枯竭已造成多次饑荒 降雨已經越來越少 森林砍伐讓儲水量降得更低 當地農民說森林原本茂密 充滿自然生命 後來人口過度擁擠 紛紛湧入至森林區種植莊稼 伐木出售柴火 326 過去50年埃衣索比亞已減少98 森林面積 20世紀初約有35 的森林覆蓋率 42萬平方公里 327 2020年報告顯示衣索比亞目前森林覆蓋率約為15 5 含人工林 328 從1990年到2005年已失去了14 的森林 約為21 000平方公里 馬達加斯加 编辑 起初島上大地饒富生產力 但是大規模森林砍伐使得94 國土荒漠化 供水量退化及土壤流失 329 除了早期已經砍伐的沿海雨林及中部高地森林 330 331 332 其餘大部分損害發生在脫離法國獨立之後 當地人民為了生存而大量使用刀耕火耨的農業技術 為快速增長的人口提供食物 淡水和衛生設施 333 334 奈及利亞 编辑 糧農組織說單就原始林而言 奈及利亞森林砍伐率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 原始林面積從1990年的262 603平方公里 下降至2020年的214 107平方公里 損失約48 496平方公里 335 原因包括木材採伐 刀耕火種農業和石油生產 巴西 编辑 巴西森林砍伐率受到商品價格及世界人口增長的影響甚鉅 大豆新品種的貿易需求使得原本的牧牛場及農場紛紛轉作 接著導致新一波的森林砍伐 大西洋熱帶雨林面積已縮小到原始面積10 不到 亞馬遜雨林每天發生600起火災 看來很快就會步上後塵 雖然已經有許多森林保護的做法 但國家公園或保護區仍看不到顯著改善 2008年巴西政府宣布亞馬遜地區森林砍伐率創下歷史新高 336 337 印尼 编辑 刀耕火種砍伐森林 墨西哥 從1990年到2020年 印尼有四分之一的原始林消失 總面積達307 900平方公里 338 印尼是世界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主因是森林砍伐 339 印尼大量原始森林被跨國企業砍伐並改種其他經濟作物 蘇門答臘有數百萬公頃的森林砍伐 是雅加達政府為了償還國債和發展發展經濟 接接受跨國公司而為之 加里曼丹森林砍伐的後果嚴峻 1991年 1999年 火災無法控制造成大片森林燒毀 汙染整個東南亞的空氣 農民們每年都會放火燒林 全世界有5億人使用這類技術 340 印尼森林砍伐的主因是木材工業 由中國和日本主導 341 美國 编辑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 美國目前領土大約有一半是森林 1600年約400萬平方公里 之後300年林地砍伐主要用於農業 砍伐速度與人口增長 若合符節 342 人口每增加一人 就多開發1 2公頃耕地 趨勢持續到1920年代 之後人口雖持續增長 但耕地拓展趨於穩定 甚至有廢棄農田恢復成森林 林地自1952年起有所增加 1963年達到308萬平方公里的高峰 1963年後森林面積略為下降 1997年後又小幅回升 由於農田和牧場重新被改造運用 整體林地增加率高於森林砍伐率 343 但是由於城市持續發展 預估2050年還是有9 3萬平方公里的林地會消失 344 另外 其他問題也算是森林的持續損失 如林地破碎化及林地開發為城市的進程加快 345 東部森林瀕危物種 编辑 生物學家Stuart L Pimm說 美國東部森林面積在1872年左右降到最低 相較1620年森林面積只剩48 由於棲地喪失 林中特有的28種森林鳥類中 旅鴿 卡羅萊納長尾鸚鵡 象牙喙啄木鳥及黑胸蟲森鶯已經滅絕 346 澳洲 编辑 維多利亞州和新南威爾士州殘存的赤桉樹林 包括莫瑞河上游Barmah Millewa森林 被伐木工人大量機械化砍伐 破壞了本就稀有的棲息地 專家估計大約82 木料產自莫瑞 達令盆地南部 347 及莫瑞河中游森林地區 如Barmah及Gunbower森林 其中九成是赤桉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348 參考資料 Deforestation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2016 01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5 SAFnet Dictionary Definition For deforestati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5 July 2011 Dictionary of forestry org 29 July 2008 Retrieved 15 May 2011 http www actionbioscience org environment nilsson htm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o We Have Enough Forests By Sten Nilsson E O Wilson 2002 The Future of Life Vintage ISBN 0 679 76811 4 Afghanistan Environmental crisis looms as conflict goes 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8 06 16 Leakey Richard and Roger Lewin 1996 The Sixth Extinction Patterns of Life and the Future of Humankind Anchor ISBN 0 385 46809 1 2022 年世界森林状况 有助于促进绿色复苏和建设包容 有韧性的可持续经济的森林途径 羅馬 FAO 2022 5 8 0 8 1 8 2 8 3 S Sahney M J Benton amp H J Falcon Lang Rainforest collapse triggered Carboniferous tetrapod diversification in Euramerica Geology 2010 12 01 202205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28 英语 请检查 access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非洲森林覆蓋率逐步下降 人類毀林行為正在加劇氣候危機 綠色和平 2021 10 13 2022 05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05 姜唯 蔡麗伶 濫伐森林 過度放牧 南美上億頃土地劣化 環境資訊中心 2016 06 21 2022 05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15 11 0 11 1 11 2 11 3 11 4 FAO amp UNEP The State of the World s Forests 2020 In brief FAO amp UNEP 2020 2022 05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21 英语 12 0 12 1 12 2 12 3 Vital Forest Graphics UNEP FAO UNFF 2009 2022 06 25 ISBN 978 92 5 106264 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5 13 0 13 1 13 2 13 3 2020年世界森林狀況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2020 2022 06 25 ISBN 978 92 5 132424 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28 2013 Revised Supplementary Methods and Good Practice Guidance Arising from the Kyoto Protocol PDF Switzerland IPCC 2014 20 2022 06 25 ISBN 978 92 9169 140 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9 01 Lanly Jean Paul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Facto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XII World Forestry Congress Quebec 2003 16 0 16 1 16 2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20 PDF Rome Italy FAO 2021 2022 05 26 ISBN 978 92 5 134155 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11 05 17 0 17 1 17 2 糧農組織 202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 FAO 2021 2022 05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9 03 18 0 18 1 Ch4 Land Degradation Climate Change and Land a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desertification land degradation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food security and greenhouse gas fluxe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PDF IPCC 2019 2022 05 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1 26 19 0 19 1 FAO amp UNEP The State of the World s Forests 2020 In brief Rome Italy FAO amp UNEP 2020 2022 05 25 ISBN 978 92 5 132707 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21 Government Subsidies for Agriculture May Exacerbate Deforestation says new UN report UN 2015 09 03 2022 05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8 03 英语 The causes of deforestation Eniscuola 2022 05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5 英语 Gregory Robinson The five areas of deforestation The Guardian 2019 11 24 2022 05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5 英语 Rainforests The Nature Conservancy 2022 05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0 22 英语 24 0 24 1 Rainforest Fact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2 October 2015 Nature org 1 November 2016 Retrieved 13 November 2016 Facts About Rainforest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2 October 2015 The Nature Conservancy Retrieved 19 October 2015 Amazon Destruction Mongabay 13 Dec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1 25 Human society under urgent threat from loss of Earth s natural life Scientists reveal 1 million species at risk of extinction in damning UN repor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May 2019 Guardian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ang George C Go vegan save the planet CNN 9 April 2017 25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14 Liotta Edoardo Feeling Sad About the Amazon Fires Stop Eating Meat Vice 23 August 2019 25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8 24 Steinfeld Henning Gerber Pierre Wassenaar T D Castel Vincent Livestock s Long Shadow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p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6 19 August 2008 ISBN 978 92 5 105571 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7 26 Margulis Sergio Causes of Deforestation of the Brazilian Amazon PDF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No 22 Washington D C The World Bank 2004 9 4 September 2008 ISBN 0 8213 5691 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10 September 2008 Earth has 3 trillion trees but they re falling at alarming rate Reuters 2 September 2015 26 Ma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11 英语 Carrington Damian Tree planting has mind blowing potential to tackle climate crisis The Guardian 4 July 2019 26 Ma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7 05 Nafeez Ahmed Theoretical Physicists Say 90 Chance of Societal Collapse Within Several Decades Vice 9 August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29 Bologna M Aquino G Deforestation and world population sustainability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10 7631 7631 Bibcode 2020NatSR 10 7631B PMC 7203172 PMID 32376879 arXiv 2006 12202 doi 10 1038 s41598 020 63657 6 COP26 World leaders promise to end deforestation by 2030 BBC News 2 November 2021 2022 05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06 37 0 37 1 37 2 Rhett A Butler What countries are leaders in reducing deforestation Which are not Mongabay 5 November 2021 2022 05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25 Jake Spring amp Simon Jessop Over 100 global leaders pledge to end deforestation by 2030 Reuters 3 November 2021 2022 05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12 Glasgow Leaders Declaration on Forests and Land Use 2021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November 12 2021 2022 05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14 王茜穎 COP26直擊 森林 甲烷 五大行業 百國領導人簽署三大協議 強生說 拆彈小組開始剪斷線路 為1 5 C努力 CSR 天下 2021 11 03 2020 05 29 Jake Spring amp Simon Jessop Over 100 global leaders pledge to end deforestation by 2030 Reuters 3 November 2021 2022 05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12 42 0 42 1 42 2 Jake Spring amp Simon Jessop Over 100 global leaders pledge to end deforestation by 2030 Reuters 3 November 2021 2022 05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12 Rankin Jennifer EU aims to curb deforestation with beef and coffee import ban The Guardian 2021 11 17 2021 11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November 2021 英语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flow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PDF unfccc int UNFCCC 81 2007 2022 05 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 12 12 Angelsen Arild Kaimowitz David Rethinking the causes of deforestation Lessons from economic models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ebruary 1999 14 1 73 98 2022 05 30 JSTOR 3986539 PMID 12322119 doi 10 1093 wbro 14 1 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5 Laurance William F Reflections on the tropical deforestation crisis PDF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December 1999 91 2 3 109 117 doi 10 1016 S0006 3207 99 00088 9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8 September 2006 Angelsen Arild Kaimowitz David Rethinking the causes of deforestation Lessons from economic models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ebruary 1999 14 1 73 98 2022 05 30 JSTOR 3986539 PMID 12322119 doi 10 1093 wbro 14 1 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5 Geist Helmut J Lambin Eric F Proximate Causes and Underlying Driving Forces of Tropical Deforestation BioScience February 2002 52 2 143 150 doi 10 1641 0006 3568 2002 052 0143 PCAUDF 2 0 CO 2 Burgonio T J Corruption blamed for deforestation 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 3 January 2008 永久失效連結 WRM Bulletin Number 74 World Rainforest Movement September 2003 17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4 October 2008 Global Deforestation Global Change Curriculu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lobal Change Program 4 January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June 2011 Marcoux Alain Population and deforestation SD Dimens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August 2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June 2011 Butler Rhett A Impact of Population and Poverty on Rainforests Mongabay com A Place Out of Time Tropical Rainforests and the Perils They Face 13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5 27 54 0 54 1 Stock Jocelyn Rochen Andy The Choice Doomsday or Arbor Day umich edu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April 2009 Ehrhardt Martinez Karen Demographics Democracy Development Disparity and Deforestation A Crossnational Assessment of the Social Causes of Deforest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tlanta Hilton Hotel Atlanta GA 16 August 2003 13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December 2008 The Double Edge of Globalization YaleGlobal Online Yale University Press June 2007 2022 05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4 10 Butler Rhett A Human Threats to Rainforest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Mongabay com A Place Out of Time Tropical Rainforests and the Perils They Face 13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6 09 Hecht Susanna B Kandel Susan Gomes Ileana Cuellar Nelson Rosa Herman Globalization Forest Resurgence and Environmental Politics in El Salvador PDF World Development 2006 34 2 308 323 17 October 2008 doi 10 1016 j worlddev 2005 09 00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9 October 2008 Harris Nancy Dow Goldman Elizabeth Weisse Mikaela Barrett Alyssa When a Tree Falls Is It Deforestation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13 September 2018 30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3 Dapcevich Madison Disastrous Wildfires Sweeping Through Alaska Could Permanently Alter Forest Composition Ecowatch 28 August 2019 30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02 Marcoux Alain Population and deforestation SD Dimens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August 2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June 2011 62 0 62 1 Pearce David W The Economic Value of Forest Ecosystems PDF Ecosystem Health December 2001 7 4 284 296 2022 05 30 doi 10 1046 j 1526 0992 2001 01037 x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 04 12 Bulte Erwin H Joenje Mark Jansen Hans GP Is there too much or too little natural forest in the Atlantic Zone of Costa Rica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00 30 3 495 506 doi 10 1139 x99 225 Butler Rhett A Laurance William F New strategies for conserving tropical forests PDF Trends in Ecology amp Evolution August 2008 23 9 469 472 2022 05 30 PMID 18656280 doi 10 1016 j tree 2008 05 0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5 11 16 65 0 65 1 65 2 Rudel T K 2005 Tropical Forests Regional Paths of Destruction and Regeneration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 0 231 13195 X Curtis P G Slay C M Harris N L Tyukavina A Hansen M C Classifying drivers of global forest loss Science 2018 361 6407 1108 1111 Bibcode 2018Sci 361 1108C PMID 30213911 S2CID 52273353 doi 10 1126 science aau3445 NASA DATA SHOWS DEFORESTATION AFFECTS CLIMATE Nasa 9 June 2004 2022 05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6 28 Mweninguwe Raphael Massive deforestation threatens food security newsfromafrica org 15 February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July 2011 Confirmed Deforestation Plays Critical Climate Change Rol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ienceDaily 11 May 2007 Clearing Forests May Transform Local and Global Climate Researchers are finding that massive deforestation may have a profound and possibly catastrophic impact on local weather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13 April 2013 Scientific American 4 March 2013 Deforestation causes global warming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5 August 2009 FAO 72 0 72 1 Fearnside Philip M Laurance William F Tropical Deforestation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4 14 4 982 doi 10 1890 03 5225 Deforest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Fondation Chirac 2022 05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27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Working Group I Report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Section 7 3 3 1 5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15 March 2011 p 527 Van Der Werf G R Morton D C Defries R S Olivier J G J Kasibhatla P S Jackson R B Collatz G J Randerson J T CO2 emissions from forest loss Nature Geoscience 2009 2 11 737 738 Bibcode 2009NatGe 2 737V doi 10 1038 ngeo671 Deforestation emissions far high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study finds The Guardian 28 February 2022 16 March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4 英语 Feng Yu Zeng Zhenzhong Searchinger Timothy D Ziegler Alan D Wu Jie Wang Dashan He Xinyue Elsen Paul R Ciais Philippe Xu Rongrong Guo Zhilin Peng Liqing Tao Yiheng Spracklen Dominick V Holden Joseph Liu Xiaoping Zheng Yi Xu Peng Chen Ji Jiang Xin Song Xiao Peng Lakshmi Venkataraman Wood Eric F Zheng Chunmiao Doubling of annual forest carbon loss over the tropics during the early twenty first century Nature Sustainability 28 February 2022 1 8 ISSN 2398 9629 S2CID 247160560 doi 10 1038 s41893 022 00854 3 英语 Forests help reduce global warming in more ways than one Science News 24 March 2022 19 April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26 Lawrence Deborah Coe Michael Walker Wayne Verchot Louis Vandecar Karen The Unseen Effects of Deforestation Biophysical Effects on Climate Frontiers in Forests and Global Change 2022 5 ISSN 2624 893X doi 10 3389 ffgc 2022 756115 IPCC第六次評估 第一工作組 氣候變化2021 物理科學基礎 PDF IPCC 2021 676 699 2022 05 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7 27 81 0 81 1 氣候變化和土地 決策者摘要 PDF IPCC 2019 2022 05 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4 10 Mumoki Fiona 18 July 2006 The Effects of Deforestation on our Environment Toda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norama TakingITGlobal Clemmensen K E Bahr A Ovaskainen O Dahlberg A Ekblad A Wallander H Stenlid J Finlay R D Wardle D A Lindahl B D Roots and Associated Fungi Drive Long Term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Boreal Forest Science 2013 339 6127 1615 8 Bibcode 2013Sci 339 1615C PMID 23539604 S2CID 206546212 doi 10 1126 science 1231923 Prentice I C The Carbon Cycle and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4 August 2009 IPCC 什麼是碳匯 碳驗證 一篇文帶你看懂 森林碳權 價值 多數人都搞不清楚 風傳媒 2021 09 05 2022 06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4 NASA Data Shows Deforestation Affects Climate In The Amaz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SA News 9 June 2004 Findell Kirsten L Knutson Thomas R Milly P C D Weak Simulated Extratropical Responses to Complete Tropical Deforestation Journal of Climate 2006 19 12 2835 2850 Bibcode 2006JCli 19 2835F CiteSeerX 10 1 1 143 9090 doi 10 1175 JCLI3737 1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INSIGHTSIAS 2022 02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5 美国英语 Wertz Kanounnikoff Sheila Alvarado Rubio Ximena Laura Why are we seeing REDD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4 Nov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December 2007 柳婉郁 林國慶 REDD緣起與運作機制之分析 台灣林業 2012 38 15 19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UNEP 2022 06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4 英语 92 0 92 1 How can you save the rain forest 8 October 2006 Frank Field The Times London 8 October 2006 1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6 29 Broeker Wallace S 2006 Breathing easy Et tu O2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lumbia University Moran Emilio F Deforestation and land use in the Brazilian Amazon Human Ecology 1993 21 1 21 S2CID 153481315 doi 10 1007 BF00890069 95 0 95 1 Defries Ruth Achard Frederic Brown Sandra Herold Martin Murdiyarso Daniel Schlamadinger Bernhard De Souza Carlos Earth observations for estimat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DF Environmental Science Policy 2007 10 4 385 394 doi 10 1016 j envsci 2007 01 010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18 January 2012 Underlying Causes of Deforestation UN Secretary General s Report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April 2001 Rogge Daniel Deforestation and Landslides in South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Eau Claire 2022 06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4 15 China s floods Is deforestation to blam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6 August 1999 Raven P H and Berg L R 2006 Environment 5th ed John Wiley amp Sons p 406 ISBN 0471704385 Hongchang Wang Deforestation and Desiccation in China A Preliminary Study Schwartz Jonathan Matthew 编 The Economic Costs of China 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Project on Environmental Scarcities State Capacity and Civil Violence a Joint Project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and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Committee on Internat Security Studies American Acad of Arts and Sciences 1 January 1998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December 2009 101 0 101 1 Mishra D D Fundamental Concept in Environmental Studies S Chand Publishing 2010 14 15 ISBN 978 8121929370 Soil Water and Plant Characteristics Important to Irrig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Ray Deepak K Nair Udaysankar S Lawton Robert O Welch Ronald M Pielke Roger A Impact of land use on Costa Rican tropical montane cloud forests Sensitivity of orographic cloud formation to deforestation in the plain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6 111 D2 D02108 Bibcode 2006JGRD 111 2108R doi 10 1029 2005JD006096 sun daily Deforestation as a major threat Daily Sun daily sun 2022 02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26 英语 Wittmer Heidi et al El Valor de la Naturaleza para el Desarrollo Loca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Programa de las Naciones Unidas para el Medio Ambiente TEEB para las Autoridades Regionales y Locales 2010 pp 12 32 Morgan R P C Soil Erosion and Conserva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2009 343 ISBN 9781405144674 中廣新聞網 森林砍伐嚴重 土壤流失增百倍每公頃160噸土石流 環境資訊中心 2009 06 03 2022 06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6 108 0 108 1 108 2 Henkel Marlon 21st Century Homestea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II Agricultural Practices Lulu com 22 February 2015 110 ISBN 9781312939752 自述来源 Nilsson Sten March 2001 Do We Have Enough Forest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7 June 2019 American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Lewis Sophie Animal populations worldwide have declined by almost 70 in just 50 years new report says CBS News September 9 2020 September 10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10 The report points to land use change in particular the destruction of habitats like rainforests for farming as the key driver for loss of biodiversity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loss in Europe Central Asia North America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大衛 鈴木 David Suzuki 偉恩 葛拉帝 Wayne Grady 樹 擁抱了全世界 三版 台北 貓頭鷹 2018 234 235 243 244 ISBN 978 986 262 353 4 Rainforest Biodiversity Shows Differing Pattern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ienceDaily 14 August 2007 Medicine from the rainforest Research for Biodiversity Editorial Office 原始内容存档于6 December 2008 Single largest biodiversity survey says primary rainforest is irreplaceabl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14 August 2009 Bio Medicine 14 November 2007 Tropical rainforests The tropical rainforest BBC Tropical Rain Forest thinkquest org U N calls on Asian nations to end deforestati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4 September 2015 Reuters 20 June 2008 Facts and information on the Amazon Rainforest www rain tree com 2022 06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5 28 Tropical rainforests Rainforest water and nutrient cycl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13 February 2009 BBC Butler Rhett A 2 July 2007 Primary rainforest richer in species than plantations secondary forest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ongabay com Flowers April Deforestation in the Amazon Affects Microbial Life As Well As Ecosystems Science News Redorbit com 12 March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 May 2013 Rainforest Fact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ain tree com 20 March 2010 Retrieved 29 August 2010 Leakey Richard and Roger Lewin 1996 The Sixth Extinction Patterns of Life and the Future of Humankind Anchor ISBN 0 385 46809 1 The great rainforest traged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12 September 2011 The Independent 28 June 2003 Biodiversity wipeout facing South East Asi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Scientist 23 July 2003 126 0 126 1 Pimm S L Russell G J Gittleman J L Brooks T M The Future of Biodiversity Science 1995 269 5222 347 350 Bibcode 1995Sci 269 347P PMID 17841251 S2CID 35154695 doi 10 1126 science 269 5222 347 Pimm S L Russell G J Gittleman J L Brooks T M The future of biodiversity Science 1995 269 5222 347 50 Bibcode 1995Sci 269 347P PMID 17841251 S2CID 35154695 doi 10 1126 science 269 5222 347 Whitmore Timothy Charles Sayer Jeffrey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General Assembly IUCN Forest Conservation Programme Tropical deforestation and species extinction Springer 15 February 1992 ISBN 978 0 412 45520 9 Sohn Emily More extinctions expected in Amazon Discovery 12 July 2012 13 Jul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7 November 2012 130 0 130 1 130 2 Biodiversit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12 May 2016 Center for Health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Harvard T 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Harvard University last accessed 15 May 2017 UN Decade on Ecosystem Restoration 2022 06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12 New UN Decade on Ecosystem Restoration offers unparalleled opportunity for job creation food security and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2022 06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23 Global emerg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links with wild meat consumption ecosystem disruption habitat degradation and biodiversity loss Rome FAO 2020 ISBN 978 92 5 132818 7 S2CID 240645073 doi 10 4060 ca9456en Moslemi Jennifer M Snider Sunny B MacNeill Keeley Gilliam James F Flecker Alexander S Impacts of an Invasive Snail PLOS ONE 2012 7 6 e38806 Bibcode 2012PLoSO 738806M PMC 3382606 PMID 22761706 doi 10 1371 journal pone 0038806 姜唯 林大利 新冠病毒從何而來 專家 動物傳人疾病的共通點在 森林砍伐 環境資訊中心 2020 07 06 2020 06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7 Deforestation and emerging diseases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bulletin org 15 February 2011 Retrieved 13 November 2016 African Politics Portal Tag Archiv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deforestation in Kenya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13 April 2016 African politics com 28 May 2009 Retrieved 13 November 2016 2014 Kenya Economic Survey Marks Malaria As Country s Leading Cause Of Death The Henry J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ff org 1 May 2014 Retrieved 13 November 2016 Julia Berazneva S Byker Tanya Does Forest Loss Increase Human Disease Evidence from Nigeri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 May 2017 107 5 516 521 ISSN 0002 8282 PMID 29557569 doi 10 1257 aer p20171132 英语 Scheidt Spencer N Hurlbert Allen H Range Expans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an Invasive Species The Eurasian Collared Dove Streptopelia decaocto PLOS ONE 2014 9 10 e111510 Bibcode 2014PLoSO 9k1510S PMC 4213033 PMID 25354270 doi 10 1371 journal pone 0111510 Lam Sai Kit Chua Kaw Bing Nipah Virus Encephalitis Outbreak in Malaysia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2 34 S48 51 PMID 11938496 doi 10 1086 338818 Nipah Virus NiV cdc gov 25 February 2019 2022 06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12 Deforestation sparks giant rodent invasion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s mongabay com 15 December 2010 Retrieved 13 November 2016 Masuda Yuta J Garg Teevrat Anggraeni Ike Wolff Nicholas H Ebi Kristie Game Edward T Krenz Jennifer Spector June T Heat exposure from tropical deforestation decreases cognitive performance of rural workers An experimental study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20 15 12 124015 Bibcode 2020ERL 15l4015M doi 10 1088 1748 9326 abb96c Quaglia Sofia Deforestation making outdoor work unsafe for millions says study The Guardian 2021 12 17 2021 12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December 2021 英语 Outbreak Readiness and Business Impact Protecting Lives and Livelihoods across the Global Economy PDF World Economic Forum Harvard Global Health Institute January 2019 7 12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8 31 147 0 147 1 Vidal John Tip of the iceberg is our destruction of nature responsible for Covid 19 The Guardian 2020 03 18 2020 03 18 ISSN 0261 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3 20 英国英语 Safeguarding human health in the Anthropocene epoch report of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Lancet Commission on planetary health The Lancet 2015 11 14 2016 10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04 149 0 149 1 Shield Charli Coronavirus Pandemic Linked to Destruction of Wildlife and World s Ecosystems Deutsche Welle 16 April 2020 16 April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4 16 150 0 150 1 150 2 UNEP Frontiers 2016 Report Emerging Issue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PDF Nairoby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16 18 32 1 May 2020 ISBN 978 92 807 3553 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1 16 Text was copied from this source which is available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 0 International License Jordan Rob How forest loss leads to spread of disease Stanford University Science Daily 7 April 2020 9 June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8 31 Goudsmit Jaap THE REAL CAUSE OF THE AIDS HIV EPIDEMIC DESTRUCTION OF MONKEY APE HABITATS IN THE AFRICAN RAINFOREST Rainforest Medical Bulletin June 1998 5 1 3 June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7 ROBBINS JIM How Forest Loss Is Leading To a Rise in Human Disease Yale Environment 360 Yale School of Forestry amp Environmental Studies 3 June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3 26 HIV Linked to Deforestation Rainforest Info 9 June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23 Sehgal Ravinder Death from Deforestation Contagion Live 9 June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3 Malari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3 June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5 02 Eric Chivian M D Aaron Bernstein M D M P H How Our Health Depends on Biodiversity PDF Boston MA Center for Health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10 16 2022 06 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10 20 陳冠廷 鍾坤錡 柯利鴻 蘇峻緯 是 水 養的蚊子 水質對熱帶家蚊的影響 全國中小學科展 2006 2022 06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23 ROBBINS JIM How Forest Loss Is Leading To a Rise in Human Disease Yale Environment 360 Yale School of Forestry amp Environmental Studies 3 June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3 26 Carrington Damian Pandemics result from destruction of nature say UN and WHO The Guardian 17 June 2020 18 June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19 A message from nature coronavirus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1 Ma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6 November 2020 How nature can protect us from pandemics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4 April 2020 1 Ma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05 COVID 19 updates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1 Ma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04 164 0 164 1 164 2 Quinney Marie COVID 19 and nature are linked So should be the recovery World Economic Forum 19 April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9 03 Davidson Jordan Scientists warn worse pandemics are on the way if we don t protect nature World Economic forum 5 Ma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5 Science points to causes of COVID 19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 United Nations 22 May 2020 2 June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6 25 Ecosystem degradation could raise risk of pandemics Phys University of Exeter 7 Jul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8 17 Waugh Rob De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uld make future pandemics more likely and less manageable Yahoo News UK 29 June 2020 7 Jul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7 HARRIS ROBBIE Coronavirus and Climate Change WVTF 6 February 2020 1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24 Nature loss to hurt global poo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29 May 2008 Forest Product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4 July 2011 PDF Retrieved 4 December 2011 Destruction of Renewable Resources rainforests mongabay com 2022 06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4 28 Deforestation Across the World s Tropical Forests Emits Large Amounts of Greenhouse Gases with Little Economic Benefit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at CGIAR org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9 June 2012 4 December 2007 New ASB Report finds deforestation offers very little money compared to potential financial benefits PDF asb cgiar org 2022 06 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10 06 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2 紐約 世界銀行 2022 26 2022 06 20 ISBN 978 1 4648 1895 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10 Increasing Climate Ambition Analysis of an International Carbon Price Floor PDF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1 27 2022 06 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11 30 177 0 177 1 177 2 Chomitz Kenneth Gray David A Roads lands markets and deforestation a spatial model of land use in Belize PDF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1999 2022 06 14 S2CID 129453055 doi 10 1596 1813 9450 144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7 08 15 178 0 178 1 Ferraz Silvio Frosini de Barros Vettorazzi Carlos Alberto Theobald David M Using indicators of deforestation and land use dynamics to support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of central Rondonia Brazil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9 257 7 1586 1595 doi 10 1016 j foreco 2009 01 013 Stolen Goods The EU s complicity in illegal tropical deforestation PDF Forest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Resource Network 17 March 2015 31 March 201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 April 2015 FERN S ANALYSIS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S RAPPORTEUR S DRAFT POSITION ON THE EU REGULATION ON DEFORESTATION FREE PRODUCTS FERN 2022 04 20 2022 06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4 Meyfroidt Patrick Lambin Eric F Global Forest Transition Prospects for an End to Deforestation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2011 36 343 371 doi 10 1146 annurev environ 090710 143732 182 0 182 1 Henkel Marlon 21st Century Homestea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II Agricultural Practices Lulu com 2015 2022 06 15 ISBN 97813129397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31 英语 自述来源 自述来源 Taylor Leslie The Healing Power of Rainforest Herbs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Herbal Medicinals Square One 2004 ISBN 9780757001444 184 0 184 1 Flannery T The future eaters Melbourne Reed Books 1994 ISBN 0 7301 0422 2 Brown Tony Clearances and Clearings Deforestation in Mesolithic Neolithic Britain Oxford Journal of Archaeology 1997 16 2 133 146 doi 10 1111 1468 0092 00030 hand tool Neolithic tools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Online 2022 06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4 29 Neolithic Age from 4 000 BC to 2 200 BC or New Stone Age www archaeolink co uk 2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4 March 2007 Hogan C Michael 22 December 2007 Knossos fieldnot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Modern Antiquarian Diamond Jared 2005 The world as a polder what does it all mean to us today pp 522 523 in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rvive Penguin Books ISBN 978 0 241 95868 1 Encyclopcdia Britannica Online School Edition School eb com Retrieved 29 August 2010 Van Andel Tjeerd H Zangger Eberhard Demitrack Anne Land Use and Soil Erosion in Prehistoric and Historical Greece PDF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 2013 17 4 379 396 2022 06 21 doi 10 1179 0093469907915486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3 05 29 The Mystery of Easter Islan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mithsonian Magazine 1 April 2007 Historical Consequences of Deforestation Easter Island Diamond 1995 mongabay com 2022 06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4 29 Jared Diamond Easter Island s End hartford hwp com 2022 06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7 03 Iyyer Chaitanya Land Management Challenges amp Strategies Global India Publications 2009 11 ISBN 9789380228488 Chew Sing C World Ecological Degradation Oxford England AltaMira Press 2001 69 70 Koch Alexander Brierley Chris Maslin Mark M Lewis Simon L Earth system impacts of the European arrival and Great Dying in the Americas after 1492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19 207 13 36 Bibcode 2019QSRv 207 13K doi 10 1016 j quascirev 2018 12 004 War Plague No Match For Deforestation in Driving CO2 Buildup 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20 January 2011 22 Nov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8 05 Julia Pongratz Ken Caldeira Christian H Reick Martin Claussen Coupled climate carbon simulations indicate minor global effects of wars and epidemics on atmospheric CO2 between ad 800 and 1850 The Holocene 2011 01 20 21 5 843 851 ISSN 0959 6836 doi 10 1177 0959683610386981 Wikidata Q106515792 英语 Wikidata Q106515792 Groenewoudt Bert van Haaster Henk van Beek Roy Brinkkemper Otto Towards a reverse image Botanical research into the landscape history of the eastern Netherlands 1100 B C A D 1500 Landscape History 2007 01 01 29 1 17 33 ISSN 0143 3768 S2CID 130658356 doi 10 1080 01433768 2007 10594587 Cantor Norman F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Middle Ages a completely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of Medieval history the life and death of a civilization HarperCollins 9 June 1994 564 ISBN 978 0 06 092553 6 Norris F Terry 1997 Where Did the Villages Go Steamboats Deforestation and Archaeological Loss in the Mississippi Valley in Common Field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St Louis Andrew Hurley ed St Louis MO Missouri Historical Society Press pp 73 89 ISBN 978 1 883982 15 7 Teja Tscharntke Christoph Leuschner Edzo Veldkamp Heiko Faust Edi Guhardja 编 Tropical Rainforests and Agroforests Under Global Change Springer 2010 270 271 ISBN 978 3 642 00492 6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00 Land Use L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页码请求 Guy Jack Ehlinger Maija The world lost a football pitch sized area of tropical forest every six seconds in 2019 CNN 2 June 2020 2020 06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19 Weisse Mikaela Goldman Elizabeth Dow We Lost a Football Pitch of Primary Rainforest Every 6 Seconds in 2019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20 06 02 2020 06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5 英语 Duke Press policy studies Global deforestation and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orld economy edited by Richard P Tucker and J F Richards 208 0 208 1 E O Wilson 2002 The Future of Life Vintage ISBN 0 679 76811 4 Map reveals extent of deforestation in tropical countri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uardian co uk 1 July 2008 210 0 210 1 Maycock Paul F Deforestation 永久失效連結 WorldBookOnline Nunez Christina Deforestation and Its Effect on the Planet National Geographic 7 February 2019 2020 06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11 英语 212 0 212 1 Ron Nielsen The Little Green Handbook Seven Trends Shaping the Future of Our Planet Picador New York 2006 ISBN 978 0 312 42581 4 Achard F Eva H D Stibig H J Mayaux P Gallego J Richards T Malingreau J P Determination of deforestation rates of the world s humid tropical forests Science 2002 297 5583 999 1003 2022 07 06 Bibcode 2002Sci 297 999A PMID 12169731 S2CID 46315941 doi 10 1126 science 10706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05 Pan tropical Survey of Forest Cover Changes 1980 2000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Rome Italy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2022 07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17 Committee On Forestr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AO 16 March 2001 Retrieved 29 August 2010 Jha Alok Amazon rainforest vanishing at twice rate of previous estimates The Guardian 21 October 2005 2022 07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5 Satellite images reveal Amazon forest shrinking faste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smonitor com 21 October 2005 FAO 2016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15 How are the world s forests changing Butler Rhett A Global forest loss increases in 2020 Mongabay 31 March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1 April 2021 Mongabay publishing data from Forest Loss How much tree cover is lost globally each year research WRI org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Global Forest Review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March 2021 220 0 220 1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20 Key findings Rome FAO 2020 ISBN 978 92 5 132581 0 S2CID 130116768 doi 10 4060 ca8753en 221 0 221 1 Forest Pulse The Latest on the World s Forests WRI org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June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June 2023 Worldwatch Wood Production and Deforestation Increase amp Recent Conten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5 October 2008 Worldwatch Institute 223 0 223 1 Butler Rhett A World deforestation rates and forest cover statistics 2000 2005 mongabay com 16 November 2005 2022 07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4 27 The fear is that highly diverse habitats such as tropical rainforest are vanishing at a faster rate that is partly masked by the slower deforestation of less biodiverse dry open forests Because of this omission the most harmful impacts of deforestation such as habitat loss could be increasing despite a possible decline in the global rate of deforestation The World Bank estimates that 80 of logging operations are illegal in Bolivia and 42 in Colombia while in Peru illegal logging accounts for 80 of all logging activities World Bank 2004 Forest Law Enforcement The Peruvian Environmental Law Society 2003 Cas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Guidelines for the Control of Illegal Logging with a View to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in Peru Culas Richard J Deforest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PDF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1 2 3 429 437 8 December 2018 doi 10 1016 j ecolecon 2006 03 014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4 March 2016 Whitehead John 22 November 2006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 deforestation Kuznets curv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v econ net Koop Gary amp Tole Lise Is there a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deforest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9 58 231 244 doi 10 1016 S0304 3878 98 00110 2 2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3 October 2010 Victor Vescovo 2006 The Atlas of World Statistics The Caladan Press Retrieved 3 August 2012 Forest Holocaust National Geographic 16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April 2009 IUCN Three new sites inscribed on World Heritage Lis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14 January 2009 27 June 2007 Madagascar s rainforest map New Scientist 26 August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September 2016 THE SIZE OF THE RAINFORESTS csupomona edu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September 2012 Chart Tropical Deforestation by Country amp Reg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ongabay com Retrieved 4 December 2011 Rainforest Destruction rainforestweb org The Amazon Rainfores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14 February 2003 Schlanger Zoe Wolfe Daniel The fires in the Amazon were likely set intentionally Quartz 21 August 2019 22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30 Mackintosh Eliza The Amazon is burning because the world eats so much meat CNN 23 August 2019 23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8 30 Liotta Edoardo Feeling Sad About the Amazon Fires Stop Eating Meat Vice 23 August 2019 30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8 24 Revington John The Causes of Tropical Deforestation New Renaissance Magazine 2022 07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6 27 What is Deforestation kids mongabay com 2022 07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4 10 Brazil registers huge spike in Amazon deforestation Deutsche Welle 3 July 2019 2022 07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25 Amazon deforestation rises sharply in 2007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ATODAY com 24 January 2008 Vidal John Rainforest loss shocks Brazil The Guardian London 31 May 2005 1 April 2010 Guy Jack Ehlinger Maija The world lost a football pitch sized area of tropical forest every six seconds in 2019 CNN 2 June 2020 2020 06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19 Paraguay es principal deforestador del Chaco ABC Color newspaper Paraguay 13 August 2011 永久失效連結 Paraguay farmland 13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September 2012 Haiti Is Covered with Trees EnviroSociety Tarter Andrew 19 May 2016 14 Nov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1 16 Terrestrial Ecoregions of the World Publications WWF World Wildlife Fund 2022 07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0 16 英语 The World s 10 Most Threatened Forest Hotspots Conservation org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February 2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5 2011 Indo Burm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New Caledoni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Sundalan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Philippin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Atlantic Fores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Mountains of Southwest Chin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California Floristic Provinc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Coastal Forests of Eastern Afric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Madagascar amp Indian Ocean Island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Eastern Afromontan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EXPLORE THE BIODIVERSITY HOTSPOTS 2022 12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10 英语 Copenhagen Accord of 18 December 2009 PDF UNFCC 2009 28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0 01 31 Forest Monitoring for Action FORMA 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Activ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gdev org 23 November 2009 Retrieved 29 August 2010 Browser GEO FCT Portal 永久失效連結 Portal geo fct org Retrieved 29 August 2010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the Global Forest Observations Initiative PDF GEO Work Programme 2022 07 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10 06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PDF UNFCC 2009 28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10 05 Agriculture Secretary Vilsack 1 billion for REDD Climate Progres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8 June 2010 Climateprogress org 16 December 2009 Retrieved 29 August 2010 FAO News Article FAO sets standards to improve national forest monitoring systems www fao org 2022 07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06 Steininger Marc REDD MEASUREMENT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 MRV MANUAL PDF Conservation org US Aid 1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4 05 Angelsen Arild et al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REDD An Options Assessment Report PDF Meridian Institute for the Government of Norway 75 77 2009 24 November 2011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9 July 2020 Tabor Karyn Jones Kelly W Hewson Jennifer Rasolohery Andriambolantsoa Rambeloson Andoniaina Andrianjohaninarivo Tokihenintsoa Harvey Celia A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vestments in reducing deforestation and fires in Ankeniheny Zahemena Corridor Madagascar PLoS ONE 2017 12 21 12 12 e0190119 2022 07 12 ISSN 1932 6203 PMC 5739477 PMID 29267356 doi 10 1371 journal pone 01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5 Hans Nicholas Jong Palm oil giant Wilmar unfazed as watchdogs cry foul over Papua deforestation Mongabay 2020 12 08 2022 07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7 Holder Michael Potential breakthrough Palm oil giant Wilmar steps up no deforestation efforts Business Green 10 December 2018 11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0 23 Major shifts in private finance trade and land rights to protect world s forests GOV UK 2021 11 02 2021 11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 November 2021 英语 Payments for watershed services A driver of climate compatible developmen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limate amp Development Knowledge Network 30 December 2013 29 Policies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ies for forest resource protection William B Magrath and Richard Grandalski www fao org 2 Ma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9 Miyamoto Motoe Poverty reduction saves forests sustainably Lessons for deforestation policies World Development 1 March 2020 127 104746 ISSN 0305 750X doi 10 1016 j worlddev 2019 104746 英语 Henders Sabine Persson U Martin Kastner Thomas Trading forests land use change and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production and exports of forest risk commoditie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 December 2015 10 12 125012 Bibcode 2015ERL 10l5012H doi 10 1088 1748 9326 10 12 125012 英语 Pierrehumbert R T Eshel G Climate impact of beef an analysis considering multiple time scales and production methods without use of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 August 2015 10 8 085002 Bibcode 2015ERL 10h5002P ISSN 1748 9326 doi 10 1088 1748 9326 10 8 085002 英语 Nepstad Daniel McGrath David Stickler Claudia Alencar Ane Azevedo Andrea Swette Briana Bezerra Tathiana DiGiano Maria Shimada Joao Seroa da Motta Ronaldo Armijo Eric Castello Leandro Brando Paulo Hansen Matt C McGrath Horn Max Carvalho Oswaldo Hess Laura Slowing Amazon deforestation through public policy and interventions in beef and soy supply chains Science 6 June 2014 344 6188 1118 1123 Bibcode 2014Sci 344 1118N PMID 24904156 S2CID 206553761 doi 10 1126 science 1248525 Nolte Christoph le Polain de Waroux Yann Munger Jacob Reis Tiago N P Lambin Eric F Condition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effective anti deforestation policies in South America s commodity frontier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 March 2017 43 1 14 ISSN 0959 3780 doi 10 1016 j gloenvcha 2017 01 001 英语 McAlpine C A Etter A Fearnside P M Seabrook L Laurance W F Increasing world consumption of beef as a driver of regional and global change A call for policy action based on evidence from Queensland Australia Colombia and Brazil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 February 2009 19 1 21 33 ISSN 0959 3780 doi 10 1016 j gloenvcha 2008 10 008 英语 Furumo Paul R Lambin Eric F Policy sequencing to reduce tropical deforestation Global Sustainability 27 October 2021 4 ISSN 2059 4798 S2CID 239890357 doi 10 1017 sus 2021 21 英语 Indigenous Peoples Forest Tenure Project Drawdown 2020 02 06 2020 09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08 英语 India should follow China to find a way out of the woods on saving forest people The Guardian 22 July 2016 7 August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10 14 China s forest tenure reforms rightsandresources org 7 August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September 2016 a,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