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李宗仁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鄰廣西桂林[1],生於临桂西鄉村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2]中國國民黨黨員。新桂系首领,曾任行憲後首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理總統[1]

李宗仁
身著1935年式陸軍一級上將禮服的李宗仁
 中華民國第1任總統
代理任期
1949年1月21日—1949年11月20日出國
阎锡山代行:1949年11月20日-1950年2月28日
前任蔣中正(中華民國首任總統)
继任閻錫山(代行)
蔣中正(1950年復行視事)
 中華民國第1任副總統
任期
1948年5月20日—1954年3月10日弹劾
总统蔣中正
前任首任
继任陳誠
第10任安徽省政府主席
任期
1938年1月26日—1938年9月29日
前任蔣作賓
继任廖磊
个人资料
出生光緒十七年(1891年)7月9日
 大清廣西省桂林府臨桂縣
逝世1969年1月30日(1969歲-01-30)(77歲)
 中国北京市
籍贯廣西桂林
政党 中國國民黨
配偶元配:李秀文(1891-1992)
妾室:郭德潔(1906-1966)
繼配:胡友松(1939-2008)
宗教信仰三民主义
军事背景
效忠 中華民國
服役 中華民國陸軍桂軍
军衔 一級上將
参战中原大戰
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a. 1949年1月21日任代總統至同年11月20日,並未赴台。時任行政院長閻錫山代理李宗仁職務直至蔣介石復行視事。

父親李培英是名教師,育有五子三女。李宗仁排行第二,幼年家貧務農,18歲入廣西陸軍小學[1]。1910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支部,辛亥革命後陸軍小學改組,畢業於廣西陸軍速成學校[1]

李以實力軍人之姿,在廣州加入孫中山陣營。後與白崇禧黃紹竑合作,統一廣西全省,並擁護广州国民政府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帶領廣西軍隊一路由湖南進攻至山海關。北伐以後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南京十年,屢次發動和参與1929年的蔣桂戰爭、1930年的中原大戰等國民黨地方實力派的內戰,亦苦心經營大本營廣西。抗日戰爭時,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動員廣西將士抗日,指揮多次大戰,在台兒莊會戰中名震一時。

1948年行憲,經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1949年1月接替引退的蔣介石代行總統職權。1949年11月20日,政府自陪都重慶西撤至成都,李作為代理總統沒有一同前去,而是乘機到香港宣布進入醫院治療胃病,並將軍政大權交由時任行政院長閻錫山全權處理。蔣復出接替李之出缺,帶領中國國民黨繼續對抗中國共產黨。李在香港守候兩週,之後和家人一道出走美國[3]。李並未赴台,1954年被彈劾罷職,後經瑞士,1965年回到中國大陸,1969年病逝於北京

生平

早年經歷

1908年春,李考入廣西陸軍小學堂第三期[4]:91。1912年,李考入廣西陸軍速成學校,1913年秋畢業[4]:92。李只在將校講習所見習3個月,當過隊附,旋改業為桂林模範小學充當體操教員,月薪16元[4]:92

1916年5月1日,兩廣護國軍都司令部在肇慶成立[4]:93。1916年護國軍興復,參軍作排長,負傷升連長[1]。李在謝維德連中當中尉排長[4]:94。再入湖南護法,負傷遷營長,隸林虎[1]。1917年,林虎部周毅夫團入湖南境,交馬濟指揮,李升充第一連連長;1919年春,李升充第一營營長,回廣東移駐東江淡水抵禦陳炯明援閩粵軍[4]:95-97。1920年年底,李開至玉林興業縣駐防[4]:99。1921年,左翼粵軍陳炯光發表李為粵桂邊防軍第三路司令[4]:101

統一廣西

第二次粤桂战争后,桂軍敗績,李部為陳炯明所收編[1],所部1,000余人进入广西十万大山,吸引附近败撤之桂军来投,更主动联络前陸軍小學堂(陸小)同學黃紹竑白崇禧,得其效力麾下,军力迅速增至6,000余人,控制玉林梧州等7县市。廣西省長馬君武任命李為廣西陸軍第五旅旅長[4]:106。李自稱為廣西自治軍第二軍總司令[4]:108。1922年,李收編黃紹竑部,李黃合流[4]:109

1923年10月,李與前陸小同學黃紹竑、白祕密加入中国国民党[1]

1924年5月23日,李发表统一广西宣言,采用合纵连横策略。定桂、討賊兩軍合併編為定桂討賊聯軍,李為總指揮,黃紹竑為副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黃旭初為副參謀長[4]:112-113

1925年夏,乃擊敗陆荣廷沈鸿英,統一廣西[1]

在李与省内最后一个劲敌沈鸿英决战期间,孙中山於北京病危。滇系军阀唐继尧乘机联络广东军阀陈炯明、邓本殷刘震寰等企图东下入粤,消灭新兴之中国国民党。唐向李开出700万元银洋借道费,被李拒绝。唐遂派龙云卢汉唐继虞等率领7万滇军,兵分三路入桂。

自1925年2月至7月,李、黃紹竑、白以2万人之军力,终将三路7万滇军击溃。至此由名将蔡锷一手训练、装备精良之滇军,不再成为中国军界主要势力之一。

北伐

1926年夏,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轉戰有功[1],8月曾亲自参与指挥賀勝橋戰鬥,获得胜利。

1927年1月底,苏俄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游说李,希望其取代蒋继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遭李拒绝。李返回南京后,全力支持蒋反苏清共,并警告张发奎需警惕叶挺反对国民政府。但李亦曾在九江劝蒋辞去黄埔军校校长一职,以免予人口实而被指为“新军阀”。

1927年4月,新桂系联合蒋发动清黨,处决中国共产党员和中国国民党内左翼人士。李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在南京警戒可能左倾之军队,在采石矶将意图暴动之程潜林祖涵(即林伯渠)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包围缴械,并在国民革命軍第一军刘峙师逮捕中国共产党员。白在上海直接指挥清共,黄绍竑、李济深同时在广西、广东进行“清党”,处决大批中国共产党分子、中国国民党内部左翼人士,李表弟李珍凤在国民革命军北伐之前加入中国共产党,清黨期间被捕,后枪决于广西桂林。清黨使新桂系与中国共产党结下政治仇恨。

1927年7月初,武汉汪兆铭派唐生智、张发奎两部共20余万大军东征南京,欲打倒蒋。8月,新桂系成功聯合何應欽逼迫蔣下野,南京与武汉兩国民政府統一,史称“宁汉合流”。蒋下野后,李立即将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二师、第三师分别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原第二师师长胡宗铎任第十九军军长,第十三军军长则由白自兼,将第七军广西留守部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黄绍竑任军长。随后,李指挥第七军,在白、何配合下,在栖霞龙潭战斗中全歼渡江南犯之孙传芳13个整建制师,孙传芳仅以身免,从此淡出政坛。李在寧漢分立、龍潭之戰諸事件中皆為首要人物[1]

消灭北洋直系军阀后,李着手将汪逐出南京。9月21日,汪返回武汉,唐生智部东下进攻南京国民政府。10月19日,新桂系部队西征武汉,讨伐唐,史称宁汉战争。战至11月11日,唐被击败,其部队被新桂系收编,唐东渡日本避难。新桂系势力从广西、江南扩展到两湖,并与粤系首领李济深(时称半个桂系)紧密融合,使新桂系势力进入广东。

11月16日,张发奎在汪指示下趁李濟深不在,在广州张黄事变,企图刺杀黄绍竑。在爭鬥中新桂系获胜,第四军元气大伤,张发奎、黄琪翔下野,流亡海外。新桂系在军事上消灭唐、张两部后,遂发动强大政治攻势,要求凡是在四一二清共期间,反对南京国民政府清共,态度同情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国民党党员皆须要检讨自咎,并不得担任党内领导职务,矛头直指汪。李在党务大会上直称汪卖党卖国,是党贼国贼。汪一系终被新桂系打倒,被迫于12月15日全体总辞职。新桂系主导国民政府。

1928年初,蒋趁廣州事變及“桂系排汪”造成的影响,得以复出。1月9日,蒋正式在南京复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新桂系军队被迫撤出南京、江南要害富庶之地,发展受挫。蒋与宋美龄结婚时,李是国民政府全体中央委员中唯一未送结婚贺礼之人。

1928年4月,蔣命令駐兩湖各軍加入北伐,編為第四集團軍,以李為第四集團軍總司令[5]:15。李兼任武汉政治分会主席。第四集团军由新桂系嫡系部队和改编的原唐生智两湖部队所组成,共辖十六个军又六个独立师。李指揮部隊北上,开始“二次北伐”,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第四集团军進至北平天津山海關。桂系控制的地區從两廣、两湖至平津,總兵力逹20余萬人。

当时,对于是否接受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之名義上歸順,国民革命军内部分歧极大。不同於阎锡山冯玉祥主张国民革命军一定要进驻东北,全部遣散奉系军队的主張;李则主张接受张歸順,并可由張继续管理东北事务。最终蒋采纳李的意见,張宣佈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領導。

中原大戰

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召开国民革命军善后编遣会议,李主張“赏罚奖惩公平”,即:裁无军功之军队,留有功之军队;裁军功小者,留军功大者。會議最後因各方分歧太大而沒有實際結果。李任武漢政治分會主席暨第四集團軍總司令[1]。後就任军事参议院院长一职。同年初,李出于控制湖南之目的,软禁主政湖南之程潜,任命何键鲁涤平主持湖南政务。但鲁滌平、何鍵二人不和。

1929年2月,蔣即秘密以大批弹药军械,取道江西,接济鲁涤平[6]:544。秘密洩漏後,第四集團軍在武漢将领夏威胡宗铎陶鈞都恐慌[6]:544。何键查扣后,於此時親赴武漢告密,說中央部署已定[6]:545。夏威、胡宗铎、陶鈞三人得報,至為焦急,乃未加深思,便對魯滌平動起手來[6]:545。2月21日早晨,仓促以武汉政治分会名义发报中央,宣布免去鲁涤平本兼各职[6]:545。夏威、叶琪二人率军进入长沙,将鲁涤平部缴械,鲁逃离长沙。三人未得李命令,便擅自行動[6]:545,且未与三号人物白商讨。

3月21日,国民政府发表声明,免去李、白、李济深本兼各职並武力讨伐新桂系,是為蔣桂戰爭。冯玉祥、阎锡山两派观望形势,态度暗昧。李为表和平态度,长驻南京、上海,此举在军事上使新桂系从一开始就陷于不利境地。最后桂軍遭國軍擊潰,李、白、黃三人出逃法屬印度支那或香港。

蔣随后任命俞作柏李明瑞、杨腾辉、郑介民主政广西。俞、李明瑞二人因政治面貌左倾亲共,在广西引入邓小平陈豪人等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活动,宣传赤色革命。郑介民将此情形密报蔣,南京国民政府遂于1929年10月将俞、李明瑞二人免职。而郑介民则因离间、监视桂系的特殊功勋,其后成为军统局首脑人物。杨腾辉则与俞、李明瑞分道扬镳,联同大批原桂系军官对李表示重新效忠,李、白遂在此一片混乱的局势下返回广西,重新掌握了俞、李明瑞、杨三人之部队及湖北陆续逃回的桂军官兵。李旋返桂自立,聯合馮、閻,圖北上,再敗績;返桂自保[1]

1930年5月,新桂系北上参加中原大战,李对此次北伐信心十足,专门委托香港印钞厂印制大批中国国民银行钞票,准备占领武汉后公开发行。初期大捷,自桂林北上后势如破竹,6月初即攻占长沙、岳阳,迫近武汉;但终因黄绍竑态度犹疑,行军迟缓,致使新桂系部队被各个击破。新桂系、冯玉祥、阎锡山三大派别在中原大战中都被蔣击败。

整顿广西

1931年5月28日,李抵廣州,寓退思園[7]:3844九一八事變發生,蒋于12月15日通电辞职下野。1932年發生一二八事變,中國國民黨各派系謀求妥協,一致抗日。1932年4月,李出任廣西綏靖公署主任,白任副主任,和廣西省政府主席黃旭初形成“后李白黄”体制。

抗日

 
李宗仁1938年在台儿庄

1936年4月,李发表《我的主张——焦土抗战》一文,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方面阐述中日全面战争一旦爆发,最后的胜利者必是中国,号召全国军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化全国为焦土,用大刀阔斧来答复侵略者。5月20日,李自南寧抵達廣州[7]:5141。12月20日,李電勸張學良送蔣回南京[7]:5314

1937年2月26日,國民政府特派陸軍一級上將李、二級上將白兼第五路總、副總指揮,陸軍中將李品仙兼第五路軍總指揮部參謀長,陸軍中將張任民為廣西綏靖公署主任參謀長[7]:5373。7月,中國抗日戰爭爆發。抗戰軍興,南京中央統帥部發表李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駐節徐州,職務是指揮保衛津浦鐵路之防衛戰[8]:118。1938年1月至6月,李指揮國軍抗擊日軍。在台兒莊会战中,李亲临前线督战指挥,獲得國民革命軍抗戰中首次大勝;李成功化解张自忠庞炳勋之间宿怨。同年,李先后指揮徐州会战武漢會戰。徐州大突围中,李指揮60万大军突围,国军未出现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撤退时之混乱。1939年后,指挥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抗擊日軍。

事後,在《李宗仁回憶錄》中,李自稱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期间,要求所部官兵“宁肯吃树皮,决不可扰民”;并成功警诫全军禁烟禁赌。李稱在1939年9月,与史迪威朱可夫分别晤谈期间,曾准确预测法国马其诺防线不足恃,英法联军必败;而英法一旦失败,则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立成废纸,希特勒必然东进,斯大林此时自以为得计,实大祸不远矣。

1943年底,蔣为防止以李为首的桂系力量壮大,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调升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汉中行营主任[1]。名义上指挥第一戰區第五戰區第十戰區,实则是虚设机构,明升暗降,以削去兵权。1944年6月,曾分别致备忘录与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将军、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英国驻华军事代表卫阿特将军,希望“盟军不要急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此期间应全力消灭日本,待德、苏皆奄奄一息,再行东西对进,德苏两雄自将俯首就擒,战后之世界自由和平指日可待”,李尤其反对“美英企望苏军加入中国战场,对日本关东军作战”。1945年2月10日,國民政府特派李為軍事委員會漢中行營主任;特派王纘緒為重慶衛戍總司令,原任劉峙調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7]:7658

国共内战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围绕如何处理中国共产党问题,李与蒋之间产生诸多分歧。9月1日,國民政府特派李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北平行營主任,熊式輝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主任[7]:7809。李名义上统帅冀、鲁、察、绥、热、平、津、青五省三市。实则并无调兵遣将、驭控下属之实权。12月28日,行政院長宋子文在北平視察,並與行營主任李會晤,召集軍政首長滙報[7]:7938。李韬光养晦,结交胡适齐白石甘介侯司徒雷登等文化名流。他与徐悲鸿在抗战时期即已相熟。主政北平后,他为徐任校长的国立北平艺专解决了用地问题,徐感念此举,将校内一建筑命名为“德邻纪念堂”[9]

1947年2月7日晚,軍調部中共委員葉劍英、參謀長薛子正於北京飯店舉行酒會與北平各界話別;北平行轅主任李以次高級軍政長官、各大學校長、民社黨、民盟人士及美方高級軍官等,均應邀出席[7]:8281。2月15日,北平行轅主任李舉行酒會,為軍調部三方人員送行;葉劍英表示,決定2月17日離開北平,返回延安[7]:8287。2月28日,華北綏靖會議在北平舉行,李宗仁、白崇禧、谷正綱與華北中國國民黨高級官員研討華北對共戰略[7]:8297-8298。北平行轅主任李令保障新聞自由,天津停止新聞檢查[7]:8370

10月2日,陳誠向蔣報告,東北民主聯軍已發動攻勢,請令國民政主席北平行轅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督促第九十二軍軍長侯鏡如迅速率部出關,協擊北寧鐵路附近之中共軍隊[7]:8427。1947年底,李拒绝在无实权(即“生杀予夺”)下总责华北地区、东北事务,且其“东北华北剿匪方略”亦被蒋否定。李三度拒绝指挥东北战事,坚持参选中华民国副总统。

副總統

 
蔣與李宗仁在行憲後第一任正副總統就職大典上,1948年5月20日
 
蔣和李攝於就職禮。據李回憶,蔣故意不讓他知道要穿著中式禮服,結果他穿軍裝,看起來好像是蔣的副官。

1948年3月29日-5月1日,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南京國民大會堂召開,主要內容為按照中華民國憲法選舉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4月3日夜,蔣在黃埔路官邸對李説:「總統、副總統的候選人,均由中央提名。副總統候選人,已內定孫哲生,希望你顧全大局,退出競選。」[10]:3-4李説:「半年以前,我已經向總裁請示,如果你不贊成,我當然唯命是聽;不料你一直沒有什麼表示,所以我就積極準備一切。事到如今,我已經欲罷不能了。」[10]:4李通過黃紹竑聯繫,與于右任、程潛聯手反對副總統候選人由黨內提名,復興派、三青團地方幹部廣泛支持[10]:4。三青團地方幹部(大部分是復興派)、藍衣社、黃埔系一些骨幹分子為對付陳立夫、陳果夫兄弟,一致支持李競選[10]:4。4月13日,北平行轅主任李招待國民大會代表,致詞稱:本人此次競選副總統,即希望協助元首,推動革新運動,今後勿論當選與否,當本一貫精神,勇往邁進,以期不負親朋國人之期望[7]:8570。4月15日,李致電北平黨政負責人,指示對學潮「處理辦法,仍宜本過去一貫方針,以疏導說服為主」[7]:8572。4月16日,國民大會主席團發布《國民大會公告》:總統候選人名單:蔣、居正[7]:8573。4月19日,副總統候選人孫科、李、莫德惠等分別招待各位之國大代表,發表演說,競選副總統[7]:8576。4月20日,國民大會秘書處公布副總統候選人簽署代表人數:孫科540票,于右任512票,李479票,程潛338票、莫德惠211票,徐傅霖132票;國民大會主席團發布《國民大會公告(會字第二號)》,公布副總統候選人名單,計有孫科、于右任、李、程潛、莫德惠、徐傅霖6人[7]:8577。4月23日,國民大會選舉副總統,李754票,孫科559票,程潛522票,于右任493票,莫德惠218票,徐傅霖214票[10]:6。4月24日,副總統第二次投票結果,李1,163票,孫945票,程616票[10]:7。4月28日,副總統第三次投票結果,李1,156票,孫1,040票,程515票[10]:8。李在蔣反對和壓力下,最終在4月29日,以1,438票對1,295票,擊敗蔣屬意的孫。李當選為副總統[11]:1,当广播员报告李票數已超過半数当选时,蔣盛怒之下,把收音机踢翻[12]

就職前夕,蔣手諭說,要李在就職典禮上穿軍常服[12]。5月19日,李發演說,宣布辭去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職,並稱「希望全國上下今後在蔣主席的領導下,努力削平內亂」[7]:8605。5月20日,在正副總統就職典禮上,蔣並未穿軍常服,而是長袍馬褂,旁若無人地站在台上[12]。這讓李看起來像是蔣的副官,而非副手,李當時心頭一怔,「感覺到蔣先生是有意使我難堪」[12]

1948年5月底,蔣调白崇禧为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司令长官。李强烈反对蒋设立华中剿匪总司令部,认为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应由华东剿匪总司令部统一指挥;若硬要一分为二,也应由白崇禧出任华东剿匪总司令。李在与亲信将领闲谈时,曾说“徐州是南京的北大门,理应派一只去,至少也要派一隻,结果却派了一头”。

1948年8月15日,李離開北平飛往南京前,對記者發表談話,希望對中國共產黨恢復「和談」[13]:165。8月17日在南京雖否認其事,而態度模稜兩可,對前途已喪失信心[13]:165

1948年年底,国军在中共发动之三大战役中大敗,國、共軍事力量逆轉为150万:400万。經濟上,上海爆發金圓券風暴。外交上,杜魯門上台後表示對蔣失去信心。12月,李、程潛乘軍事逆轉,忽萌異志,主張與中國共產黨談和,而白崇禧自漢口發出敬電,促請政府與中國共產黨言和,實皆迫蒋下野[5]:57。是月下旬,蔣與李經過兩次協商,就蔣下野讓位問題達成協議;一、蔣主動下野,以便南京政府開始和談;二、由副總統李代行總統職務,宣佈和平主張;三、與中共和談事由行政院主持[7]:8764。並非正式協議準備和談:甲、運用舉國一致的內閣,其人選另行研究;乙、運用外交,特別加強對美、英、蘇的關係,以期有利於和平的實現;丙、主動爭取不滿政府與主張和平的政治團體及民主人士,共同為致力和平而努力[10]:20。12月24日,立法院改選院長、副院長,童冠賢、劉健群當選;童後來推動李發起和談活動[10]:12-13。同日,蔣正式發表吳忠信為總統府秘書長,吳對李説,蔣預定1949年元旦下野,由李接任[10]:21平津戰役爆發,12月28日蔣電召閻錫山、胡宗南、盧漢到南京,12月29日蔣發表陳誠為台灣省政府主席[10]:22。12月31日,蔣擬好下野謀和文告,準備元旦發表;李稱:「我與總統並無不同的意見」;蔣稱:「我並不要離開,只是你們黨員要我退職;我之願下野,不是因為共黨,而是因為本黨中的某一派系。」[10]:23-24

代总统

1949年1月1日,蒋发布元旦文告[5]:57。1月4日,蔣到傅厚崗拜訪李,詢問對時局之處置意見,要求李出面主持與中共談判,表示自己五年內不干預政治[7]:8768。1月11日,張群同白崇禧在漢口繼續會談,張群稱:「總裁強調這樣一種見解,就是今日之事,可和而不可降,能戰而後能和。」[10]:321月19日,蔣約見李商談時局,表示引退[14]:136。蔣所謂暫行引退,並不是説其已放棄總統職位[15][10]:43

1949年1月21日,李宣佈就代總統[16],聲明願就毛澤東所提八項條件即行開始商談;旋即下令撤銷總動員令,停止戒嚴法之實施,改各剿匪總司令部為長官公署,並釋放政治犯[5]:58

1月24日,李表示:「決促進和平實現。」[14]:142李又飭令行政院長孫科辦理「七大和平措施」[14]:142:㈠將各地「剿匪總司令部」一律改為「軍政長官公署」;㈡取消全國戒嚴令,接近前線者,俟雙方下令停止軍事行動後再行取消;㈢裁撤「戡亂建國總隊」;㈣釋放政治犯;㈤啟封一切在戡亂期間因抵觸戡亂法令被封之報館、雜誌;㈥撤銷特種刑事法庭,廢止刑事條例;㈦通令停止特務活動,對人民非依法不能逮捕[10]:44。行政院不同意取消戒嚴令:「開釋政治犯與戒嚴法係屬二事,觸犯戒嚴令不能稱為政治犯。戒嚴法所規定之事項,無一為政治犯性質。在戒嚴地區負責當局,為維持治安與秩序起見,自應按照戒嚴法辦理。」[10]:44

1月27日,李親電毛澤東,「促其迅速指定和談代表與談判地點」[14]:144;並謂南京「政府業已承認,以貴方所提的『八項條件』作為和談的基礎。」[10]:44同日,李和白崇禧之私人代表劉仲華、黃啟漢在北平頤和園向中共代表葉劍英轉達李、白之秘密口信,表示願以和平方式加快勝利進程;首先實現局部和平,及與中共並肩作戰;切實在八項條件下裡應外合,推動全面和平;次日,葉劍英向黃、劉講述中國共產黨自日本投降以來對防止內戰,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實現民主所盡一切努力及蔣之倒行逆施;表示為了迅速結束戰爭,減少人民痛苦,在毛八項條件基礎上願意和國府及其他國府地方政府和軍事集團進行和平談判;1月29日,黃回南京覆命,劉暫留北平[7]:8793。李在中國國民黨內未具有中央常務委員身份,又與中央政治委員會代主席孫科關係不洽,與黨關係益加隔閡,進而引發「府院之爭」、「黨政之爭」[17]:312。李為著結束內戰,同中國共產黨談判,以求和解[6]:831。必得尋求美援,以制止通貨膨脹[6]:831。1月29日,只有監察院長于右任和前司法院長居正兩位黨老與李留在南京度過農曆新年[10]:45

2月1日,中共中央致電彭真、葉劍英:要李宗仁使者劉仲華返南京面告李宗仁,如果他真有反蔣反美,接受八項和平條件誠意,即應迅速與蔣分裂,中間道路是行不通的,惟如此,方能站穩腳跟,進行和談;否則,「中共便無此餘暇,與之敷衍」[7]:8799。同日,李與程思遠、甘介侯等飛上海挽留孫科內閣,內閣無人到機場迎接;李請顏惠慶章士釗江庸等,請他們以私人資格北上呼籲和平[10]:45。同日,參謀總長顧祝同覆函李:「德公代總統鈞鑒:子迴代電暨元月二十八日手示奉悉。關於恢復張學良、楊虎城自由一案,業經轉電台灣陳主席及重慶張主任知照矣。肅覆,敬候崇綏!職顧祝同上 二月一日」[10]:46-47

2月5日,中共中央在給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之覆電中指出,只要李、白崇禧「能站在有利於人民事業的一方面,仿照北平辦法解決京、滬、漢等處問題,我們即會以對待傅(指傅作義)的態度對待他們」[7]:8804;李以代總統名義組織由顏惠慶任團長之「人民和平代表團」六人,準備赴北平洽商和平[7]:8805。2月8日,李命黃旭初訪問廣東[10]:52。2月9日,李自稱「共黨壓迫我完全脫離美國,為唯一條件」[14]:153。孫科率領行政院從南京遷往廣州[6]:836

2月12日,黃旭初返桂林,長途電話報李:㈠孫科不返京;㈡由於張發奎熱心聯絡,余漢謀、薛岳、陳濟棠等均一致擁護代總統,團結兩廣;㈢廣東首要均主張罷免孫科,改組行政院;㈣留粵立委受CC影響,主張在廣州開會;㈤溪口經常以長途電話指揮廣州黨政機構[10]:52。同日,張發奎等派海南特別區行政長官李漢魂和廣州綏靖公署秘書長陸匡文飛南京見李;李改任李漢魂為總統府參軍長,與程思遠、邱昌渭、甘介侯有「四大金剛」之目,李改提陳濟棠為海南特別區行政長官[10]:52。同日,李請于右任、童冠賢飛廣州,勸行政院返南京辦公,次日于、童返南京覆命任務未成,2月14日李命令內閣回南京,孫科稱病不應[10]:53

2月17日,李令中央銀行總裁劉攻芸,不得將中央銀行存金他運[18]:515

2月20日,李飛廣州,與孫科、吳鐵城會談,經張發奎、余漢謀、薛岳、陳濟棠等施壓,孫允將行政院遷回南京辦公[10]:54。2月22日,李在廣州談話,如解放軍強行渡江,只有打到底[18]:515;李乘自強號離開廣州,經桂林、長沙、武漢[10]:55

2月25日,李返回南京,立即準備換行政院長,強何應欽「繼任」[14]:160。李希望和談必須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絕對不能強迫接受不體面條件;應該建議立即停火,在兩黨控制區之間劃一條臨時分界線;不能全接受所謂八條,只同在兩政府共存條件下討論八條[6]:842。孫科最後同意返回南京[6]:838。2月28日,孫科抵達南京[6]:838。孫科向李提出請辭[19]:838

3月1日,李指派孫科、張群、邵力子張治中等起草和談內容(3月9日,草案整理完成。)[18]:515

3月7日,孫科復來見李[20]:838,請求批准辭職[10]:60。最後李接受他辭職[6]:838-839

3月8日,孫科及行政院全體政務委員呈請辭職[18]:516。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陶希聖在廣州稱:蔣總裁無復總統職之意,其居住則有完全之自由[10]:58

3月9日,李親自拜訪何應欽,最後接受擔任行政院长[6]:838。3月12日,李提名何應欽繼任行政院長,經立法院舉行院會同意[10]:61。3月22日,李發動部份立法委員,「要求政府將所存現金運回,期作半年之用,用完了事」[14]:171

3月24日,明告美國駐華大使,「謂彼欲往莫斯科一行,請求其諒解」[14]:172;李召集行政院政務會議,重新指定張治中、邵力子、黃紹竑、章士釗、李蒸等5人組成和談代表團,並推張治中為首席代表[10]:63

3月28日,監察院財糧委員會召開第十三次會議,議決向政府提交以下議案:促請救濟告貸無門的遷公教人員;解救太原糧荒;改變徵實辦法;修正各機關辦公費規定;裁撤台灣巡察團之煙酒公賣機構;糾正中央銀行高價拋售金銀作法[7]:8854。3月29日,潘公展等亦電李、何應欽、于右任、居正,電謂:「惟願諸公始終勿忘政治民主、經濟平等、社會安全、生活自由、軍隊國有五大原則,而作合情、合理、合法之解決;否則苟安於一時,必抱憾於無窮也。」[7]:88553月31日,李在辦公室召開一個兩小時軍事會議,有何應欽白崇禧顧祝同張治中林蔚蕭毅肅湯恩伯王叔銘、總統府軍務局長劉士毅、關麟徵、宋希濂等十二人[21]。會議討論:一、加強長江防務部署;二、將新疆駐軍東調;三、分配十個美械師[21]

4月,李以黨政民意各方面皆反對「和談條件」,上電聲言請蔣復職,並以即日回桂為口實,其意蓋一在迫使蔣曲聽其「和談」,一在脅逼蔣出國;蔣均不為所動[5]:59。4月,南京政府代表團赴北平,與中國共產黨周恩來商談和平,周堅持以毛所提八項條件為和談基礎[5]:58。4月3日,周恩來單獨接見李私人代表黃啟漢,要他告李、白:一、在和談其間,人民解放軍暫不過江,談成後要渡江,談不成也要渡江;二、白崇禧在武漢指揮的國民黨軍,應先退到花園以南一線;希望白崇禧部隊在安徽讓出安慶,桂軍向武漢撤退;四、希望李宗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離開南京[7]:8862。考慮到他的安全,可以調桂系一個師進駐南京保護,萬一受到蔣軍攻擊,只要守住一天,解放軍就可以到來支援;黃啟漢當即表示:「不管李、白走什麼道路,自己一定跟共產黨走。」;當天下午,黃啟漢由北平飛南京,向李報告周恩來意見[7]:8862

4月4日,李、白崇禧通過黃啟漢及南京和談代表要求中共勿攻安慶及再向長江靠近,「以利和談,免生枝節」;中共中央是日致電蕭勁光、陳伯鈞、唐天際並告劉伯承及中原局鄧小平等,告知已和白崇禧代表劉仲容商定「黃岡、陽邏、倉子埠、黃陂、花園、孝感、漢川、蔡甸、黃陵磯之線及其以南地區,我軍暫不進占,使武漢不感震動」,「其餘宜昌至武穴線上長江北岸地,凡我軍已占者照舊,凡我軍未占者一律暫不進占,以利和平接收」[7]:8863。4月7日,毛澤東覆李電稱:「根據八項原則,以求具體實現。」[14]:179。4月10日,乘閻錫山至溪口晉見蔣之便利,李曾托其帶書請示機宜[13]:169。同日,李電陳蔣謂:「萬一和談破裂,則實難肩此重任;故決心『引退』以謝國人」[14]:181。4月12日,蔣戒其勿為脅迫而自餒[13]:169。4月17日,李乃致電蔣,請其復職,繼續領導戰爭[13]:170。李拒絕在《國内和平協定》上簽字,後發表《告全國同胞書》,表示反共決心[11]:1

4月19日,中國國民黨和談指導委員會會商《國內和平協定》,決定拒絕解放軍渡江和由中共負責整編國軍兩項,對於聯合政府等項則提出修改意見,次日繼續會商後推定張群、吳忠信赴溪口,吳鐵城、黃紹竑赴廣州,分向蔣介石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報告;李宗仁任命林伯森為陸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仍兼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7]:8880

4月2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發表聲明,拒絕接受《國內和平協定》,黨和談指導委員會通過給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團訓令;晚,李宗仁、何應欽聯名致電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團,按照蔣之乙種方案,拒絕《國內和平協定》,電文列舉不能接受之理由,聲稱:「綜觀中共所提之協定全文,其基本精神所在,不啻為征服者對被征服者之處置,以解除兄弟䦧墻之爭論者,竟甚於敵國受降之形式,且復限期答覆,形同最後通牒,則又視和談之開端為戰爭之前夕,政府方面縱令甘心屈辱,予以簽署,竊恐畏於此種狹隘與威壓作風之刺激,士氣民心,同深悲憤,不特各項條款非政府之能保證執行,而由此引起之惡劣影響與後果,亦決非政府所能挽救。」仍希望「即日成立臨時停戰協定」[7]:8880

4月21日,李、何應欽電召在北平南京和談代表返回南京,要求電告「此間迎代表團之專機應於何日飛平」,和談代表黃紹竑以「身體不適,為擬小作休息,不願作任何政治活動」為由,向李、何應欽提出呈辭,並辭和談代表職務,於上午9時自廣州飛香港養病;李、何召集各院、部會議,決定各部門疏散轉移:總統府及國防部遷上海,行政院遷廣州,其他各院、會、部分批疏散至廣州、桂林、台灣,由行政院準備交通工具,規定於4月23日凌晨2時集合完畢開始行動;立法院表示一致支持政府拒絕《國內和平協定》[7]:8883

4月22日,蔣問李對於和談還有什麼打算?李答以「準備再派人去北平商談一次」。蔣以解放軍已經渡江,「再沒有談判的餘地」拒絕。李表示和談使命既終,要求卸職。蔣鼓勵其「繼續領導下去,我支持你到底,不必灰心」。旋在蔣主持下決定:一、宣告和談破裂,對中共堅決作戰,黨內不許再倡和議。二、聯合全國民主自由人士共同奮鬥。三、何應欽兼國防部長,統一海、陸、空軍的指揮權力,參謀總長直接向國防部長負責。四、加強中國國民黨內團結及黨與政府的聯繫。同時決定於中國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下設「非常委員會」,作為中國國民黨最高決策機構,由蔣任主席,李宗仁任副主席,今後重大決策,先提交該會決定,然後交由政府執行。南京政府各院、部、會撤遷廣州,總統府遷往上海。撤遷前發表文告,聲稱堅決與中共作戰到底。並正式通知在南京之各國外交使團迅即撤往廣州[7]:8885。同日,李要求蔣復職;蔣說明只討論時局之政策,「而不涉及人事之變動」[14]:188。李於會後即回南京[14]:188。國軍撤出首都南京[5]:59

4月23日,解放军攻佔中華民國政府首都南京,李宗仁乘追雲號在明故宮機場[22]:82,「飛往桂林」[14]:189。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及立法、監察委員114人在廣州開會,一致決議電請蔣、李宗仁到廣州,繼續領導中國國民黨,頑抗到底[7]:8888。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決定撤銷和談指導委員會[7]:8889。李決定派程思遠等分頭去漢口、廣州,與白崇禧、張發奎及美國駐廣州領事館代辦克拉克洽商;李宗仁在桂林機場下機時,對前來迎接的人表示:決不糜爛廣西,絕不去廣州[7]:8890

4月24日,李自桂林分電于右任、童冠賢、居正,促請即日赴廣州[7]:8891。4月27日,蔣發表《告全國同胞書》,宣稱「我們今日只有在一個政府之下,以對共的態度,為忠奸試金石。凡是反共的政策,就要力謀貫徹,凡是剿共的命令,便要絕對服從」。並謂;「當此國家民族存亡生死之交,中正願以在野之身,追隨我愛國軍民同胞之後,擁護李代總統暨何院長領導作戰,奮鬥到底。」[7]:8894-88954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表《告全體黨員書》,號召中國國民黨黨員「救國護黨」,「一致團結於本黨中央領導之下,為保國保民而努力」[7]:8896

4月30日,美國駐廣州領事館大使銜代辦克拉克到桂林與李宗仁會談,克拉克表示只要李能繼續在華南、西南組織抵抗,美國就有可能在「未受共產黨控制的區域內,對堅持反共的力量提供援助」,並稱「美國政府今後不再援蔣」,希望李盡快赴廣州,「在廣州組織一個與蔣氏截然分開的政府,否則不易改變美國政府的態度」,並表示:「如果有一種第三勢力存在,美國必樂於出面援助。」,示意李依靠「第三勢力」;中國國民黨中央發表告黨員書,稱中共向政府提出《國內和平協定》8條24款,如果接受,則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從此消滅,當此黨國危難之時,當各盡其在我,吾黨應有自信,不必有絲毫之氣餒[7]:8898

5月1日,美國駐廣州公使克拉克報告美國國務院他4月30日在桂林與李長談4個小時,相信李是真正決心與蔣攤牌,並自認有希望成功;李說蔣想復出掌權,但蔣覺得除非蔣到政府所在地廣州,否則蔣不能復職,而蔣不能到廣州,除非李也在廣州;李提到蔣在考慮退休時,曾想住在台灣,當時省主席陳誠曾把此項可能性向美國總領事提起,美國總領事非正式提到台灣的法律地位要等到對日和約簽字才決定;據李說,美國總領事之評論轉報給蔣,蔣才認定不能退休到一個中國主權可能被質疑之地方,因此才決定去奉化[23]:135-137。5月2日,何應欽、閻錫山等均函電飛馳,敦請李宗仁赴廣州坐鎮[24]:870。居正、閻錫山、李文範相偕飛桂林,促請李宗仁至廣州主持政務,李宗仁對蔣以「不復即應出國」相要挾[5]:59。5月5日,李致函美國總統杜魯門[25]:196。5月6日,閻錫山赴桂林勸李到廣州,回到廣州後告訴美國駐廣州公使克拉克,李在獲得全權主政之保證之前,仍拒絕回廣州;閻說,蔣主張堅守沿海,李則主張退守內陸[23]:141。5月8日,李返廣州,惡意攻擊蔣,更變本而加厲[13]:171。李發表講話,表示將“決心戡亂到底”。5月14日,李發布總統明令:兼任青島市市長秦德純呈請辭職,秦德純准免兼職,任命孫繼丁代理青島市市長[7]:8913。5月15日,李宗仁私人代表甘介侯乘機離開廣州赴美國,攜有李宗仁致杜魯門函[7]:8915。5月17日,李宗仁在廣州召開財糧會議,5月22日結束;何應欽、張群、白崇禧、陳濟棠、陳誠、張發奎、顧祝同等及西南各省省主席參加,決定向西南各省人民徵收巨額軍糧,僅四川一省「徵借」數目即達1350萬擔[7]:8917-8918。5月25日,李代總統令:《修正人民所有金銀外幣處理辦法》着即廢止;《黃金外幣買賣處罰條例》着即廢止;同日頒令:特派盧漢為雲南綏靖公署副主任,谷正倫為貴州綏靖公署主任;派黃旭初兼任桂林綏靖公署副主任,莫樹杰、甘麗初為桂林綏靖公署副主任;派湯恩伯為京滬杭警備司令部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特派馬步芳為代理西北軍政長官[7]:8926。5月26日,李宗仁主持中國國民黨中常會,討論黨內團結案及黨務革新問題;李宗仁特派錢泰為出席國際電報電話行政會議首席代表,派盧有澄、孫從鈞為代表;李宗仁令准雲南龍武、德欽寧蒗設治局改為[7]:8927。5月30日,何應欽率行政院各部會首長總辭職[18]:518

6月1日上午,立法院舉行會議,審查李提名居正為行政院長一案,投票結果以一票之差被否決[7]:8931。6月2日上午,中國國民黨中政會在廣州舉行,吳鐵城主席,李宗仁提名閻錫山出任行政院長,經全體與會委員一致同意[7]:8932。6月6日,李宗仁令:行政院長何應欽請辭准免,特任閰錫山為行政院院長;行政法院院長端木愷請辭,准免本職,特任王令希為行政法院院長;任命孫越崎兼經濟部資委員會主任;派楊森王纘緒錢大鈞鄧錫侯孫震賀國光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派夏威為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7]:8935。6月8日,李宗仁任命劉誠云為總統府參軍[7]:8937。6月1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一九七次會議通過非常委員會名單,終於定案[17]:310。蔣與李、孫科、居正、于右任、何應欽、閻錫山等12人為中央非常委員會委員[5]:60。6月13日,蔣致電鄭彥棻,指示徵詢吳忠信、吳鐵城、陳立夫、閻錫山等對於副主席人選意見:「非常委員會名單既經過通過,對於副主席亦應即提名,請商諸禮卿、鐵城、立夫等同志,如副主席祇可提一人,則提德鄰,如提二人,則將哲生亦同時提出。究以一人抑二人,並與伯川院長切商速覆。如各同志以暫提一人,則由秘書處以中名義先提德鄰為副主席。」[26]李在委員名單確定後,頗為關心非常委員會成立工作,除向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索取該會組織條例外,並致電蔣氏,推薦由吳忠信兼任秘書長、程思遠出任副秘書長[27]。6月16日[14]:213,李、閻錫山聯名上電請蔣蒞臨廣州主持大局,蓋李此時對內對外皆束手無策[5]:60

7月30日,李由台北飛返廣州[14]:230。8月1日,李在非常委員會第八次會議稱,保衛廣東,決戰應積極,不可延誤,但部隊不聽調度,即無法完成部署。今後大決策應請總裁指示,小的如軍隊調動等,應聽國防部命令。總裁說過他領導黨不問政事,曾見諸文告[28]。8月23日,蔣自台北飛抵廣州,先行往訪李、閻錫山,繼召見劉安祺顧祝同等,面詢軍事部署實情[29]

9月12日,代總統李召開最高軍事會議,部署湖南、江西軍事,閻錫山、張群、顧祝同、白崇禧、余漢謀出席[7]:9008。9月14日,美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與李長談4小時[7]:9009。9月15日,李召開軍事會議,閻錫山、白崇禧、顧祝同參加,商討「反攻」計劃[7]:9009。9月25日,李對記者表示,要用時間制勝,採取攻勢防禦,堅守華南、西南,一切外援不浪費,美援一定會來[7]:9017。9月26日,蔣與李懇談當前局勢,蔣又與吳鐵城、閻錫山、邱昌渭、葉公超、張群討論外交問題[7]:9018。9月27日,總統府發言人聲明,李不同意湯恩伯繼任福州綏靖公署主任[7]:9018。9月29日,總統府令免咨政宋慶齡,國策顧問邵力子、章士釗李明揚張難先之職[7]:9019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成立[5]:61。10月13日,李自廣州出走桂林,國軍撤離廣州[5]:61-62。李發表談話,重申反共決心[5]:62。11月1日,李由重慶飛往昆明,批准釋放中國共產黨份子;盧漢遂復萌異志[5]:62。11月14日,李飛南寧,11月17日李派程思遠去香港為其出國準備一切[30]。11月20日,「代總統李宗仁託言就醫經由桂林經南寧飛赴香港」[5]:62,住進香港半山養和醫院[30]

12月2日,朱家驊洪蘭友攜李函自香港返成都(李函云仍須赴美,為期一個月)[18]:523。12月4日,李藉口胃疾復發,須出國治療,偕其妻及隨員7人,乘包機一架,離港赴美[13]:176[31]:276-277。12月5日,李離職赴美[5]:62[14]:277[32]

旅居海外

鑒於李自知不能去台灣,遂借口就醫去美國[11]:2。李在海外不歸期間,中国国民党與蔣本人多次邀其重返中樞繼續行使總統職權。1949年11月22日,蔣在重慶約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委討論,決定派居正朱家驊洪兰友郑彦棻四人持函赴港探訪李,勸其回國。蔣在函中保証,將以“充分權力”交給李。同日,蔣約白崇禧談話,仍然表示決不復職,要求李剋日回渝,商定對內、對外大計,唯李婉拒。11月29日,再遣朱家驊、洪蘭友赴港,仍未有结果[33][34][35]

李抵達美國後,初組織「第三势力」,反對台北政府[13]:176。1949年曾資助自由民主大同盟,并曾公开建议“台湾可成为美国之一个自治州”。

1949年12月7日,民国政府播迁台湾。李並沒有獲得美國支持,一直滯留美國,給蔣復行視事之機[36]:190

1950年1月,李稱以副總統私人名義赴美,又致電監察院,以接洽美援在美遙領國事[5]:63。1月20日,监察院致电李,促请由美國返台視事[37]:587,李以身体有恙仍需调养为由復电婉拒[38]。監察院致電李返台,他回電明確表示不擬返國[39]:204-205

1950年2月5日,国民大会代表胡钟吾、刘宜达等人再电李[40],未有结果。政府多次電請在美國之代總統李回台主持政務,否則將被視為放棄代總統職權[41]:309。李電覆監察委員,表示短期內不能返國[41]:309。2月14日,中国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委员居正于右任张群吴铁城朱家骅陈立夫、何应钦、阎锡山吴忠信等人联名致电李,劝其回国,并称若再不归国将请总裁复职[42]。李則覆電:「仁以病尚未痊,醫囑不宜遠行」;同時李在電報中表示,基於憲法規定,總統暫由行政院長代理,並立刻召集國民大會選舉新總統[43]:42-51。2月17日,李主動與孔祥熙見面談話;私人代表甘介侯2月18日又找上孔祥熙,孔於當天致電給宋美齡報告整個情況[44]:205。行政院長閻錫山與副院長朱家驊也提出辭呈,仍成「若無元首,中華民國就瀕於亡國」[43]:50-51之氛圍,以替蔣復行視事鋪路[36]:190。這使李完全敗退[36]:190。2月22日,陶希聖王世杰開始草擬文告,中國國民黨中常會2月日通過決議,以局勢益加嚴重,請蔣儘速復行視事[45]:206。監察院大會決議函復李,指斥其僑居美國遙領國事,並決議提請國民大會彈劾[5]:63。2月26日,張群、黃少谷、王世杰、洪蘭友等人分別就蔣復職事與桂系接洽[46]:207。2月28日,蔣邀集張群、陳立夫、陶希聖、谷正綱、黃少谷等討論復職文告內容,決定3月1日到府視事[47]:207。當晚顧維鈞自美國發來電報說,李約晤杜魯門[48]:208

1950年3月1日,在各界劝进中,蔣在台北宣佈復行視事[5]:63,重返總統職務職而不是重新就職[36]:190。蔣在總統府宣布復行視事[49]:209。因為蔣1949年下野並沒有經過國民大會承認,李是「代行」而非繼位[36]:190。李聲稱蔣此舉違反憲法[50]:210-211。蒋于复职文告中稱:“李代總統自去年十一月積勞致疾,出國療養,迄今健康未復,返旆無期,於是全體軍民對國事惶惑不安,而各級民意機關對中正責望尤切。中正許身革命四十余年,生死榮辱早已置諸度外,進退出處,一惟國民之公意是從。”同日,蔣致電李[51]:208-209,希望李早日康復,並請代表其訪問美國朝野後,從速返回台灣,共濟艱危時局[52]。3月2日,杜魯門接見李並共進午餐[53]:209-210。3月2日,李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說,中國人民將起而推翻中共及蔣介石政權,中共獲得政權並非共產主義之功,實因蔣政府腐敗至極所致[54]:211

1952年1月11日,「蔣把『彈劾李宗仁違法失職案』交給監察院[55]。監察院通過彈劾副總統李違法失職案[5]:69。通過此后李仍具副总统之地位。

1954年1月3日,李致函蔣:「以憲法規定國大代表任期六年,用臨定條款來延長代表任期是非法的。」蔣不理[55]。2月,第一屆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第二届总统、副总统。3月,國民大會對監察院彈劾李違法失職案,經投票表決,一致同意罷免其副總統職務[5]:76。3月10日,第二次会议六次大会审议彈劾李違法失職案,并举行投票。同意弹劾比率高达94.4%,符合三分之二同意门槛[56]。李被蔣免去副总统职务,成为流落异乡之一介平民[11]:2

遭解職后,李已無可能赴台。在此前后,有资料表明他参与孙立人案,同时积极策动仍留在大陆的广西旧部袭扰人民政府,杀死人民政府军政干部及平民多人,解放军「广西剿匪」即由此而发。他这一系列做法在当时世界冷战背景之下,或遇到挫败,或乏人响应,后渐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联系热络。

前赴中國大陸

1954年,周恩來萬隆會議上發表聲明:「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民解放台灣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內政問題,美國造成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情況下,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11]:2周聲明消息傳到美國後,李異常高興,立即寫信給程思遠,囑其同海外人士交換意見,替他準備一個文件,並於1955年8月,發表《關於台灣問題的建議》[11]:2。他在建議中談到:

「今後解決台灣問題之道,在我看來,可有甲、乙兩案可循:

甲案:恢復國共和談,中國人解決中國事,可能得一和平折衷方案。

乙案:美國承認台灣為中國的一部分,但目前暫劃為自治區,雙方宣布不設防,美國撤退第七艦隊,使成為純粹的中國內政問題,如此則戰爭危機可免。時日推移,大陸和台灣內部彼此敵視態度減輕,則真正解決便可實現了。

蔣先生已年逾七十高年,生年飽經憂患,如果他能毫無個人成見地以蒼生為念,毋使內戰重起於中國,他會同意我的意見的。

我以過去親身的經驗,觀察今日之變局,自信頗為冷靜而客觀,個人恩怨,早已置之度外。惟願中國日臻富強,世界永保和平,也就别無所求了。」[57]:292

「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在中國人之間,如假以時日,沒有不能解決的事。經過一段和平共處的時間,就可以召開一個全國會議,由自由中國人士和中國共產黨試行解決他們之間的一切問題。

所謂聯合國託管、中立化和兩個中國的理論,作用使台灣和中國分離。這正與一般的統一傾向……背道而馳。」[11]:2-3

据当时负责统战工作的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宋堃回忆,1955年5月,李歸來事宜最早提出[11]:5。當時,曾擔任李政治秘書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正寓居香港之程思遠隨港澳代表團到北京訪問,與曾經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主任之舊交李克農(時任外交部副部長)會晤;程思遠談到李在美國處境及其回想回到中國大陸之念頭[11]:5。5月7日,李克農向周當面滙報,積極建議中央爭取李回國;同時,李濟深也曾向中國共產黨中央建議過此事[11]:5

195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得知李決意歸來,毛澤東在一份文件中批示:(周)恩來同志,此事似可告知台灣方面,指出美國毁蔣陰謀,叫蔣注意[11]:5。注意之點在美國,不在李宗仁[11]:5

從李方面來說,也有一個試探中國共產黨中央態度之過程;他曾將自己收藏之一部分书画作品送回國,聲稱當年自己是花了11萬美金購買[11]:6。但其實不少是贋品,按當時價格,頂多值3,000美金[11]:6。毛澤東得知此事,答應給他12萬美金;並說,這是一筆政治賬,我們做統戰工作要講策略[11]:6。他要11萬,就給他12萬[11]:6。李拿到這筆錢,很滿意地說:“共產黨不简单,是识货的。”[11]:6

爭取李歸來中國大陸,先後花費10年時間;期間,程思遠多次到北京,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和李聯繫牽線搭橋[11]:6。另外,李濟深、張治中、邵力子及其他一些「民主人士」,包括李舊部劉仲容等,也起到重要作用[11]:6。毛澤東和周歡迎李歸國,周為此費盡無數精力[11]:6

1963年11月,中國共產黨中央經過認真分析研究,認為歡迎李归來時機已經成熟;周特意事先向台灣打招呼,說明僅視李為愛國人士以免引起誤會[11]:6。程思遠在由周當面交代任務和有關政策後赴瑞士蘇黎世與李面談[11]:6。程向李講明周提出「四不」:擺脫美國關係、不插手台灣問題、不和第三勢力攪在一起、不介入中美關係;和「過五關」:過好思想關、政治關、家族關、社會關、生活關之要求時,李一一答應[11]:6。對李之出處,周提出可重回美國料理些事;回來看看,住一時期再回去,保證來去自由和保密;留歐,如考慮願為祖國做些事,歡迎,經濟上有困難可幫助;決心回國,歡迎[11]:6。李當即表態說:「我只要一可,回到祖國定居,安度晚年。」[11]:6

 
1965年李夫妇返回中国大陆

1965年2月3日,在獲得李決意歸來之確切消息後,毛澤東在一份文件上批示周,似應歡迎李回國,去年向美報投書問題,無關大局,不加批評[11]:7。因為他已自己認錯了[11]:7

1965年6月18日,程思遠第五次來到北京[11]:7。領受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徐冰、國務院秘書長周榮鑫國務院總理辦公室主任童小鵬和全國政協秘書長平杰三等按照周意見,交代任務(當時周離開北京出訪非洲14國)後,程即於第二天上飛機,前往瑞士迎接李[11]:7

1965年7月12日11時,周和徐冰及國務院副秘書長、總理辦公室副主任羅青長等在人民大會堂,召集部分黨外人士舉行一個談話會,向黨外通報李要到中國大陸之消息,並闡述有關方針政策[11]:8。據有關記載,參加此重要會議有原桂系主要人物和原南京和平談判代表團成員張治中、邵力子、章士釗、黃紹竑、李蒸、劉斐、盧郁文、李俊龍、傅作義、黃琪翔、朱蘊山、李任仁、劉仲容、陳劭先陳此生梅龔彬楊東蒓覃異之[11]:8。會議還通知蔡廷鍇與劉仲華參加,他二人因病未能出席[11]:8。7月13日,周對他們説:「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們看人,關鍵是看本人的表現和轉變。李宗仁先這次回來是自覺的。這次回來,還要對他講四種出路。我們説話是算數的。李宗仁回來,我們歡迎。大家看形勢應當高瞻遠矚,要看大的方面,不要盡看雞毛蒜皮,心情就舒暢了。希望大家去迎接李宗仁,多同他談談。我工作雖多,也要抽時間見李宗仁。」[58]:44-4357月15日,中央有關部門就李回國後發表聲明問題電告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丁國鈺:「李回國後的簡短聲明稿,仍請李決定。」[11]:8發報之前,此電報稿送呈毛澤東審閱[11]:8。7月15日早上,毛澤東批示周去上海多留幾天,同李面商聲明稿,並同機回北京[11]:8。李回國,周應到機場歡迎[11]:8。可在上海住幾天,商量好簡短聲明後再到北京[11]:8。7月17日,周根據毛澤東指示飛抵上海出迎李[11]:8

7月19日,周與李在上海文化俱樂部長談,李誠懇全部接受周之意見[11]:10

7月20日,李和郭德洁,在程思遠陪同下,終於回到北京[11]:10。在機場,周、彭真贺龙郭沫若等111名政要亲自接机。在北京機場大廳裡,李氏宣讀聲明[11]:10-11,說:

「親愛的同胞們:

在國內外一片大好形勢中,我已經從海外回到人民祖國的懷抱裡來了。此行受到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方照顧,感激良深。當飛抵北京機場之際,又受到熱烈的歡迎,內心激動,尤難自己。謹藉此向黨和國家領導人表示由衷切的謝意,並述個人願望和感觸以告國人。

首先我所欲言者,即十六年來,我以海外待罪之身,感於我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英明領導之下,高舉著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紅旗,堅決奮鬥,使國家蒸蒸日上,並且在最近已經連續爆炸成功地爆炸了兩顆原子彈。這都是我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成果。凡是在海外的中國人,除少數頑固派外,都深深為此感到榮幸。我本人尤為興奮,毅然從海外回到國內,期望追隨我全國人民之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並欲對一切有關愛國反帝事業有所貢獻。今後自誓有生之日,即是報效祖國之年,耿耿此心,天日可表。

其次,我深願以留美十多年所得的感受,寄語留台國民黨同志。這些年來,美國表面上以「反共」為名,實際上乃進行著一系列反華、反世界人民的骯髒勾當,企圖孤立中國,控制世界。狼子野心,路人皆知。特別自約翰遜主政以後,更變本加厲,擴大侵越戰爭,甚欲藉此挑起一場跟中國人的戰爭。此舉不僅引起了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所同聲譴責,也遭到了其國內知名正義人士不斷反對和抨擊。此種情況,為美國立國以來所僅見。

……

最後,我深望海外僑胞和各方人士也應該堅決走愛國反帝的道路。一九四九年我未能接受和談協議,至今猶感歉疚。此後一度在海外参加推动所谓「第三勢力」運動,一误再误。經此教訓,自念作為中國人,目前只有兩條道路可循:一就是與中國廣大人民站在一起,參加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一就是與反動派沆瀣一氣,同為時代所背棄,另外沒有別的出路。祖國早已宣布「愛國一家,不分先後」和「來去自由」的政策,此次我以待罪之身,也能獲致寬大的待遇,就是一項具體證明。亟盼海外友好乘時奮起,擁護祖國,幡然歸來,猶未為晚[57]:330-331

宗仁老矣,對個人政治出處無所縈懷。今後惟願盡人民一分子的責任,對祖國革命建設事業有所貢獻,並望能在祖國頤養天年,於願已足,別無他求。謹布藎忱,敬祈垂詧。

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日於北京」[59]:940-941

7月20日晚,周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並隆重設宴歡迎李和郭德潔[11]:11

7月26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游泳池接見李夫婦和程思遠先生,交談友好親切[11]:11。毛澤東說:「你們回來了,很好,歡迎你們。」[11]:11毛澤東同李握手時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57]:333李說:「我們這一次回到祖國懷抱,受到政府和人民的熱烈歡迎,首先應對主席表示由衷的感謝[11]:11。幾天來我們在北京地區參觀訪問,親眼看到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果,感觸頗深。我們為祖國的日益強大而感到十分高興。」[57]:334毛澤東說:「祖國比過去強大了一些,但還不很強大,我們至少要再建設二三十年,才能真正強大起來。」[57]:334接着李談到海外許多人都懷念中國大陸,他們都渴望回到中國大陸[57]:334。毛澤東說:「跑到海外的,凡是願意回來,我們都歡迎,他們回來,我們都以禮相待。……蔣介石比你高一級,你是他的部下,他回來我們更歡迎。」[11]:11毛澤東建議李到全國各地去看看[57]:334。李在談話中深以台灣問題久懸不決為慮,毛澤東說:“李德鄰先生,不要急,台灣總有一天會回到祖國來的,這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60]

7月31日晚,劉少奇夫人王光美董必武和夫人何蓮芝、鄧小平和夫人卓琳,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接見並宴請李和郭德潔[11]:12。陪同有徐冰和夫人張曉梅,及羅青長、劉仲容等人[11]:12

9月26日下午3時,李在全國政協禮堂三樓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11]:12:「一九四九年一月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曾派人對我說,蔣介石挾軍隊逃往台灣,台灣地位尚未確定,因此對蔣介石很不滿。一九五五年美國共和黨派人找我,要我出山,取蔣介石而代之。我告誡台灣當局要小心,以免步南朝鮮李承晚後塵。我與蔣先生共事幾十年,意見相左,但並無仇恨,如果蔣先生願意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我宗仁赴湯蹈火在所不辭。蔣先生目前處境尷尬,望國民黨同仁好自為之,望台灣同仁和海外各方人士認清民族大義和大勢所趨,不要一誤再誤,毅然奮起,率相來歸,為祖國最後統一作出貢獻!」[60]11月5日中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潜和夫人郭翼青设宴欢迎李和郭德潔[60]

1966年2月,李堅持要參觀海南岛,很想了解[11]:19。當時,李很想了解具體戰況與軍事設施[11]:19。在海口時,李很注意戰鬥機不時在空中飛行,並問空軍是否24小時在空中巡邏[11]:19?美機是否經常飛來[11]:19?解放軍高射炮打多高[11]:19?在去榆林港途中問訊雷達設備,見到飛機就觀察兩邊山頭,當時接待李之軍方人員十分尷尬,只是在榆林港安排他坐艦艇在海上兜圈,依稀見到一些軍事設施[11]:19。2月28日,李偕郭德潔和程思遠等,從湛江乘專機飛南寧,受到韋國清和夫人許其倩等熱烈歡迎和宴請[11]:19

1966年3月8日,廣西醫學院曾懷瑞大夫便向李和平副部長報告說,郭德潔病情隨時可能突然惡化[11]:22。郭德潔陷於昏迷狀態[57]:352。3月16日,李接到南寧來電,報告郭德潔病情惡化[11]:21。3月19日,郭德潔用專機送回北京[57]:352。於是,李決定中止參觀,提前返回南寧[11]:21。郭德潔在北京醫院繼續搶救無效[57]:352。3月21日零時30分,郭德洁因乳腺癌在北京病逝[11]:22。在李同意下,將郭之美籍身份證拿去國務院辦歸宗手續[57]:352。3月23日上午,在北京醫院舉行有周、彭真等人參加之向郭德潔遺體告別儀式[57]:352

郭德潔遽然去世,使李觸目傷心[11]:24。在郭德潔遺體告別儀式上,周再三囑咐李要節哀,保重身體[11]:24。同時,周還建議李之舊友陪同李外出走走,轉換環境,排遣情懷[11]:24

郭德潔去世後,誰來照顧李晚年生活,成為實際問題[11]:25-26。經人介紹,李結識北京某醫院護士胡友松[11]:26。经张成仁介绍,周同意,27歲之胡友松与76岁之李完婚[61]。7月25日,李與胡友松履行正式結婚手續[11]:26。婚後,李和胡友松去北戴河[11]:26

文革時受保護

 
1966年10月1日,毛泽东与李在天安门城楼上。

1966年發生「文化大革命」。8月31日,其宅遭北京红卫兵抄家,理由是郭德洁涉嫌梅花党案。周得知此事後,當即指示:不能進到李宗仁家裡去,不能在李宗仁先生家裡搞鬥爭[11]:26。9月15日,周親自安排由國務院管理局高富有接李到三〇一医院貼身保護[11]:26

1966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見到應邀參加國慶典禮之李,特意與李熱情握手[11]:26。毛澤東對李說:「請多保重身體,共產黨不會忘記你的。」[11]:26隨後,毛澤東請李來到休息室去吃茶[11]:26。在休息室,毛澤東和李最後一次談話,中心意思是談「文化大革命」之事[11]:26。坐下之後,毛澤東點起香煙,邊吸邊說群眾是發動起來,群眾一起來,那就不能完全依靠個人之想法去做[57]:358。毛澤東説火頭是他自己燒起來,點火容易滅火難;看來這火還要燒一個時期[57]:358。接着毛澤東問李對這場文化大革命有什麼看法和意見,希望李坦率談談[57]:358;李謙遜地説:「毛主席高瞻遠矚,英明偉大,古今中外任何國家領袖,沒有一個人能有這麼大的魄力來發動這場革命。目前雖然稍亂一點,但是為子孫後世着想是有很大代價的。」[57]:359毛澤東說明當前問題很多,要一件一件地去解決;譬如紅衛兵小將們給各民主黨派下「哀的美敦書」,勒令限期取消組織,這是不可以[57]:359。毛澤東明確說:「紅衛兵小將們向各民主黨派限期取消民主黨派組織,這是不對的。聽說他們要砸爛政協,要徹底毁滅統一戰線,這更是不對的。民主黨派不能取消,這要對紅衛兵說清楚,有些人可能聽不進去,但這要好好地做工作,說服教育他們。」[11]:26毛澤東講完問李說:「李先生,你的看法怎麼樣?」[57]:359李急忙連聲說:「毛主席英明高見,我從前根本不曉得這些道理,今天算是頓開茅塞。」[57]:359接著,毛澤東對李説明把統一戰線在民主革命中和社會主義時期統一戰線之必要[11]:26

晚年及逝世

1967年,公安部大肆追查「梅花黨」案件。有人對郭德潔不輕易放過,並藉以攻擊[11]:23。當時在王府井大街上出現一張大字報,說郭德潔是美國特務組織梅花黨負責人,負有中央情報局特殊使命來中國做特務工作,說該組織用梅花型胸針作為聯絡標誌[11]:23。還把當時被誣陷成「美國中央情報局長期潛伏的高級戰略特務」王光美和郭聯繫起來[11]:23。謠言借造反小報像雪片似飛遍全國[11]:23-24。其政治企圖主要是抹黑周恩來[11]:24

1968年8月以後,李身體每況愈下,晚年在美國已患肺氣腫,經常患感冒發燒住院,同時發現有十二指腸癌[11]:26。9月30日,李扶病參加周恩來舉行之國宴,但回家後即感身體難以支持,第二天便又回住醫院,天安門城樓檢閱觀禮也未能出席[11]:26。李此次出席國宴,便是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之政治活動[11]:26

1969年1月下旬,李病重消息很快由北京醫院報告到中共中央統戰部[11]:26。周極度緊張工作,見到關於李病重之報告[11]:26。他立即做批示:要盡一切可能搶救[11]:26。1月26日,在病危中,李對在床邊的尹冰彥和胡友松說:「我的日子不會再有多久了。我能夠回來死在自己的國家裡,這是了我一件最大的心願。」[57]:361李氣喘吁吁,説話很困難,停了一會又説,「回來以後,本想在台灣問題上,做點工作——我的那些想法,曾對你講過,還沒來得及向周總理提出,現在什麼都來不及了。台灣總是要統一的,可惜我是看不見了。這是我沒有了卻的一桩心事。那些書(指李帶回的很多線裝書,如《二十四史》、《四部備要》等等),送給廣西圖書館。書畫送給政府。那幾瓶酒送給毛主席、周總理吧!」[57]:361-3621月30日,李病情惡化,醫護人員用盡一切措施搶救,延續生命,甚至用振搏器幫助呼吸也無效[11]:27。午夜12時,李溘然長逝,享年78歲[11]:27[註 1]

對於李去世,中共中央統戰部立即寫下治喪報告[11]:27。1月31日,周審閱李之治喪報告,親自將遺體告別儀式「擬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傅作義主持」改為「由全國政協主席周恩來主持」,並安排《大公報》、《文匯報》發表李病逝消息,同時刊登李照片;還在參加遺體告別儀式名單上加上國務院副總理謝富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郭沫若[58]:444。毛澤東批准報告[11]:27。2月1日[57]:362,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為李舉行一個簡單骨灰安放儀式[11]:27。周參加李骨灰安放儀式,是最高之禮遇[11]:28。參加李骨灰安放儀式有10來個人,是有影響有分量人士[11]:28。周宣佈李骨灰安放儀式開始,大家分別向李骨灰盒鞠躬告別[11]:28。周在儀式上說,李臨終前寫的信,是一個「歷史文件」:「我在一九六五年毅然從海外回到祖國所走的這一條路是走對了的。……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深深地感到能成為中國人民的一分子是一個無比的光榮。……在我快要離開一世的最後一刻,我還深以留在台灣和海外的國民黨人和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的前途為念。他們目前只有一條路,就是同我一樣回到祖國懷抱……」[57]:362隨後,周走來握著胡友松之手說:「李先生逝世了,以後你有什麼困難,國家會照顧你的。」[11]:28胡友松在骨灰盒上寫着:李宗仁先生千古[11]:28。事後,李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11]:28

评价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以後,毛泽东會見李特使劉仲容時說:「广西这几年跟蒋介石闹独立。广西是个有名的穷省份,闹起饥荒来,灾民常逃到湖南来。湖南的农民讨不到老婆的,就娶广西的妹子。李先生凭什么闹独立?据说,这几年,没有南京政府的财政支持,不仅撑得住局面,还被人称赞为全国的模范省。我看李宗仁是个有本事的人。」[57]:48、「沒有本事是鬧不起獨立的。我看李宗仁先生確實是一個有本事的人。許多在蔣介石政權下沒法實現的事情,他在廣西都辦到了。怪不得老蔣對廣西也耿耿於懷。」[57]:49

功績

李當年崇敬孫中山,響應孫主張,統一廣西,促進兩廣統一,為北伐奠定基礎[11]:2。在北伐中,李之廣西部隊打到山海關,立下不少功勞[11]:2。「在抗日戰爭中,李宗仁肯于和中國共產黨合作,血戰台兒莊,並領導所轄戰區部隊積極作戰,建立了一定的功勳。同時,李宗仁長期堅持反共立場,對中國共產黨犯有罪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通緝的首要戰犯之一。」[11]:2

李與蔣長期共事后,最後與蔣決裂,分道揚鑣[11]:3。他對於美國懷有幻想,曾企圖依靠美國政府,搞「第三勢力[11]:3。他開始轉變政治立場[11]:3

著作

《李宗仁回忆录》上下198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李宗仁在美国时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进行口述历史研究,由唐德刚笔录整理。

軼事

1965年7月26日上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李一行[60]。他们刚刚坐定,毛幽默地以浓重湖南乡音对李说[57]:333:「嘿!嘿!德邻先生,你这一次归国,是误上贼船了。台湾当局口口声声叫我们做‘匪’,还叫祖国大陆做‘匪区’,你不是误上贼船是什么呢!」[60]程思远连忙替李答道[57]:333:“我们搭上这一条船,已登彼岸 。”[60]彭真跟着說:「是的,登了彼岸。」[57]:333毛澤東和大家哈哈大笑起來[57]:333

参见

参考文献

注释

  1. ^ 台湾有文献指,“(李逝世)傳聞係慢性中毒”[1]

引用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唐德剛. 張其昀 , 编. 《中華百科全書·1983年典藏版》. 中國文化大學. [2011-08-31]. (原始内容于2012-11-02). 
  2. ^ 郭廷以 (编).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七日》. 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9. 甲、中央政治會議決議任蔣中正為特級上將,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為一級上將。 
  3. ^ CHINA: Return of the Gimo. Time Magazine. 1950-03-13 [2015-04-03]. (原始内容于2015-04-06). When China's Nationalists retreated from their refugee capital of Chungking last November, Acting President Li Tsung-jen did not go with them. Instead, Li took a plane to Hong Kong, announced he would enter a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an old stomach ailment. Ever since then, Nationalist China's fight against Communism has been directed by Chiang Kaishek, who came out of retirement to take over unofficially in Li's absence. Li tarried in Hong Kong for two weeks, then came to the U.S. for an operation, bringing his family with him.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尹承綱. 〈李宗仁之崛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資料選輯》編輯部 (编). 《文史資料選輯第四輯(總第104輯)》.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85.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台北:遠流出版,2010年2月1日初版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韓信夫、劉明逵、郭永才、王明湘、齊福霖、范明禮、張允侯、張友坤、章伯鋒、胡柏立、耿來金、劉壽林、鍾碧容、鍾卓安、陳崧、王好立、朱信泉、任澤全、蔡靜儀、丁啟予、陳永福、嚴如平、柏宏文、吳以群、羅文起、查建瑜、婁獻閣、白吉庵、李靜之、張小曼、石芳勤、徐玉珍、江紹貞、熊尚厚、吳以群、劉一凡、郭光、郭大鈞、王文端、李起民、李隆基、常丕軍、劉敬坤、陳道真、李振民、張振德、梁星亮、陳仁庚、董國芳、張守憲、王榮斌、陳敏、章笑明、汪朝光、卞修躍、賈維、陳民、朱宗震編著.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8. ^ 白先勇編著. 《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上冊【戎馬生涯】》. 香港: 天地圖書. ISBN 9789882198111. 
  9. ^ 傅宁军. 报告文学《吞吐大荒:徐悲鸿寻踪》.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10.22 10.23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程思遠. 《李宗仁先生晚年》 第2版. 北京: 華藝出版社. 1996. 
  11. ^ 11.000 11.001 11.002 11.003 11.004 11.005 11.006 11.007 11.008 11.009 11.010 11.011 11.012 11.013 11.014 11.015 11.016 11.017 11.018 11.019 11.020 11.021 11.022 11.023 11.024 11.025 11.026 11.027 11.028 11.029 11.030 11.031 11.032 11.033 11.034 11.035 11.036 11.037 11.038 11.039 11.040 11.041 11.042 11.043 11.044 11.045 11.046 11.047 11.048 11.049 11.050 11.051 11.052 11.053 11.054 11.055 11.056 11.057 11.058 11.059 11.060 11.061 11.062 11.063 11.064 11.065 11.066 11.067 11.068 11.069 11.070 11.071 11.072 11.073 11.074 11.075 11.076 11.077 11.078 11.079 11.080 11.081 11.082 11.083 11.084 11.085 11.086 11.087 11.088 11.089 11.090 11.091 11.092 11.093 11.094 11.095 11.096 11.097 11.098 11.099 11.100 11.101 11.102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140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年2月,ISBN 978-7-5034-1065-9
  12. ^ 12.0 12.1 12.2 12.3 “以退為進”:李宗仁競選副總統始末. [2015-10-27]. (原始内容于2016-02-16).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73. ISBN 9571406635. 
  14.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14.11 14.12 14.13 14.14 14.15 蔣經國.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書局. 1988. 
  15. ^ 董顯光在《蔣總統傳》第513頁稱:「所謂暫行引退,並不是説蔣總統已放棄其總統職位。中國憲法並無關於總統辭職的規定。蔣總統把職權交與副總統代理,係根據憲法第四十九條中『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由副總統代行其職權』一段之規定,並根據此一段之規定頒發文告,請李副總統代行其職權。他的引退,既不是辭職,亦非長久退職。他仍繼續擔任國民黨總裁。」
  16. ^ 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誓詞如下:「總統蔣公軫念國家之艱危,顧恤人民之痛苦,促成和平之早日實現,決然引退。宗仁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之規定,代行總統職權,自揣庸愚,膺茲重任,曷勝惶恐。唯是宗仁追隨總統革命二十餘年,深知其處事持躬悉以國家人民為重,而對於個人之進退出處,嚴謹光明,心志既決,不可移易。宗仁仰承督責,不容辭謝, 唯有黽勉將事,效忠國家,冀使中樞之政務不墜,而總統救國救民之志業有成。所望我全體軍民抒誠合作,文武官吏各安職守,精誠團結,一德同心,本和平建國之方針,為民主自由而努力,國家民族實利賴之。」
  17. ^ 17.0 17.1 劉維開. 〈1940年代中國國民黨領導階層之分析〉. 呂上芳主編 (编). 《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 香港: 商務印書館. 2009. ISBN 9789620764264.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呂芳上總策畫,朱文原、周美華、葉惠芬、高素蘭、陳曼華、歐素瑛編輯撰稿.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大事記》. 台北: 國史館. 2012. ISBN 978-986-03-3586-6. 
  19. ^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 《李宗仁回憶錄》 初版. 台北: 遠流出版. 2010-02-01. (李宗仁自稱孫科)私下交還給他,叫他不要洩氣而應和李協調一致,共同克服政府之危機。 
  20. ^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 《李宗仁回憶錄》 初版. 台北: 遠流出版. 2010-02-01. (李宗仁自稱孫科)要求李宗仁解脫其職責。 
  21. ^ 21.0 21.1 宋希濂:〈大勢已去的國共戰爭——國軍在西南、西北的大崩潰〉,刊《大對抗(下):海變》,香港:中原出版社,1991年
  22. ^ 程思遠. 《李宗仁先生晚年》. 北京: 文史資料出版社. 1980. 
  23. ^ 23.0 23.1 王景弘編譯 (编). 《1949大流亡:美國外交檔案室密錄》. 台北市: 玉山社出版. 2011. ISBN 978-986-294-000-6. 
  24. ^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 《李宗仁回憶錄》 初版. 台北: 遠流出版. 2010-02-01. (李宗仁稱):「五月二日廣州中央並推居正、閻錫山、李文範三人隨白崇禧飛桂林促駕。」 
  25. ^ 蔣經國.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書局. 1988. (李宗仁)「表示彼將迎合美國對華政策之改變」 
  26. ^ 〈蔣總統致鄭彦棻電,1949年6月13日,《蔣總統引退與後方佈置》﹙上﹚,《革命文獻》,第二十八冊,《蔣中正總統檔案》,台北:「國史館」藏
  27. ^ 〈李宗仁呈蔣總統寒電〉,1949年6月14日,《蔣總統引退與後方佈置》﹙上﹚,《革命文獻》第28冊,《蔣中正總統檔案》,台北「國史館」藏
  28. ^ 〈洪蘭友致蔣中正電〉,1949-09-01,台北「總統府」編,《京滬撤守前後之戡亂局勢》上,《革命文獻》戡亂時期第三十一冊
  29. ^ 「總統府」事略室編:《蔣中正總統文物·事略稿本》,1949-08-23,台北「國史館」藏
  30. ^ 30.0 30.1 程思遠:〈白崇禧部隊的覆沒〉,刊《大對抗(下):海變》,香港:中原出版社,1991年
  31. ^ 蔣經國.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書局. 1988. 李宗仁謂其「胃疾復發,赴美就醫」,一俟「短期內病愈後,即續負應盡之責」 
  32. ^ 程思遠. 〈李宗仁與蔣介石決裂的經過〉. 《大對抗》. 台北: 風雲時代出版. 1992. 「(李宗仁)與夫人郭德潔、長子李幼鄰、幼子李志聖及前內政部長李漢魂」,隨從由香港「飛抵紐約,入長老會醫院割治胃潰瘍宿疾。臨行前囑程思遠帶他的親筆信以專機飛海口晤白崇禧」 
  33. ^ 程思远:〈我在香港从事第三势力活动的前前后后〉
  34. ^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民國三十八年
  35. ^ 杨天石:〈蒋介石在台复行视事前后〉
  36. ^ 36.0 36.1 36.2 36.3 36.4 松田康博:〈蔣介石的領導風格與遷台戰略〉,刊呂芳上主編:《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ISBN 978-962-07-6426-4
  37. ^ 顾维钧著:《顾维钧回忆录》(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38. ^ 中央日报》,台北,1950年2月2日
  39. ^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09-30. 理由是:「在此留醫期間,除施行手術之三數日外,對府院各方所來函電、府院命令,均親自批閱,照常公布,並未因病而受絲毫影響。至於執行部分,係由行政院負責處理,故不特府務無廢弛之虞,政務亦無中斷之慮。」(周氏錄於1950年日記) 
  40. ^ 《中央日报》,台北,1950年2月5日
  41. ^ 41.0 41.1 張之傑等:《20世紀臺灣全紀錄》,台北:錦繡出版社,1991年
  42. ^ 《中央日报》,台北:中央日報社,1950年2月21日
  43. ^ 43.0 43.1 秦孝儀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九,台北:中正文化基金會,2002年
  44. ^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09-30. 孔祥熙在電文中說,李宗仁近日接到中央非常委員會及監察院等單位的不返國即辭職電文,而白崇禧等也有同樣目的的電文給李,李宗仁認為必定是有人指示才會如此。甘介侯透過孔祥熙傳話說:「李接任時是代理總統之職,並非代理蔣先生,因蔣先生曾數次明白表示辭職下野即為一普通公民,而在憲法上李已經成為合法的代總統,即使因病辭職,也應由行政院長暫代,三月後再開國民大會重新選舉,故若台灣過於為難,則李將公開發表指摘現在台灣之政府及將成立之軍政府皆不合法,違反憲法。如此必使華府反對援華者多一藉口,對公對私皆不利。若蔣先生欲復職,應停止一切惡意攻擊,而以溫和語氣來商洽,則李願意對外宣稱當時是代理蔣先生職務,今因病不能返國,即請蔣先生復職,李仍任副總統。」(周氏錄於1950年日記) 
  45. ^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09-30. 決議文如下:「李同志既以健康復不克遽行回國,而總統去年因故不能視事之原因又經消失,允宜本救國救民之夙志,返主中樞共圖安攘,本會認為事機萬急,不容再計,應依照去年十一月廿七日及十二月三日兩項臨陣會議之決議,請總裁復行視事,繼續行使總統職權,以挽此危疑震撼之局面……」(周氏錄於1950年日記) 
  46. ^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09-30. 這天晚上,蔣公夫婦約官邸工作人員及眷屬聚餐……席間黃少谷報告他與邱昌渭等桂系官員的接洽情形,並且詢問蔣公,復行視事時間是否定為三月一日?蔣公回答可以。復行視事就此定案…… 
  47. ^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09-30. 中常會在台北賓館召開,對復職事做最後討論。 
  48. ^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09-30. 杜總統預定三月二日中午與他共餐,並由其顧問甘介侯作陪。 
  49. ^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09-30. 包括白崇禧、李品仙等桂系將領在內,都來參加儀式。 
  50. ^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09-30. 二日上午,蔣公收到李宗仁自填於「二月二十八日」自紐約的來電……電文是這麼寫的:「草山蔣介石先生惠鑒:弟以胃病嚴重,來美割治而出國。未久即聞不肖之徒慫恿先生乘間奪取總統職權,雖傳者異口同聲,而弟基於法理人情頗難置信。現弟休養期滿準備返國,今日報載忽有先生將於三月一日復任總統之消息。查先生於去年一月二十一日宣佈引退,弟即依法執行總統職權。憲法上所謂代理者,係代理總統職權,而非代理個人;先生引退後已為平民,與總統職權已無關係,有何代理可言?故先生非經國民大會之選舉,決無再任總統之任何法律根據。而弟所代行之總統職權非經國民大會之罷免,根據法律任何個人或機關均無權撤銷。先生此種舉動不惟國憲所不容,且為世人所不齒。際此國家命脈不絕於縷,先生一念之差,安危所繫,袁世凱破壞約法之殷鑑至可警惕。弟為維護此艱難締造之根本大法起見,不能不代表全國人民向先生提出嚴重警告,敬希懸崖勒馬,免為千古罪人,國家幸甚。宗仁丑儉(按:二月二十八日)」(周氏錄於1950年日記) 
  51. ^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09-30. 電文如下:「副總統德鄰吾兄勳鑒:自兄以胃疾出國就醫,瞬已三月,各方佇候言旋,中正企望尤切。而兄以健康未復,歸期難定。乃者史毛盟約宣布,國家危難日深,人民望救益急,中樞軍政不能久失秉承,在此憂危震駭之中,群情更責望於中正之一身。茲為遵循民意,挽救危機,乃於三月一日復行視事,繼續行使總統職權。一年以來,我兄代主國政,宵盰辛勞,公私交感,無時或已。今雖養病海外,固知憂國之殷無間遐邇,亟望早告康復,並請代表中正訪問美國朝野後,從速命駕返台,共濟艱危,藉匡不逮,敢佈胸臆,無任神馳。蔣中正寅東」(周氏錄於1950年日記) 
  52. ^ 《中央日報》,台北:中央日報社,1950年3月2日
  53. ^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09-30. 據顧維鈞的報告指出,杜魯門二日接見李宗仁並共進午餐之前,先是於答覆記者詢問時表示,他所以邀請「李將軍」午餐,是因為李是中國總統;到了傍晚這段談話由國務院發言人聲明更正,宣稱國務院已接到正式通知,蔣先生已復總統職,美國政府承認蔣先生為中華民國政府領袖,至於何人為總統的問題,應由中國政府決定。……杜魯門總統僅要表明,當初邀李將軍晤面,是因為他的代總統身分,蔣先生復職尚未成為問題;且午餐純係交際性質,並沒有談到政治問題。 
  54. ^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09-30. 李宗仁並告訴美聯社,二次大戰把蔣介石自日本人手中救出,目前蔣氏希望美蘇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以期再得救。他又說,他目前仍有「忠烈的支持者」張發奎將軍,並請張在廣州發動地下工作。二十一日,李宗仁又在紐約聲稱,他將於最短期之內返國,組織第三集團,以反共及「反蔣」;同時他也將在廣西四圍地區,領導五十餘萬桂系游擊部隊,至於先前向共軍投降的二十萬桂系部隊,純粹是因為對國民黨政府不滿所致。不過,曾擔任陸軍總司令、滯留香港的張發奎,隨後發表聲明否認此事。李宗仁的行徑連白崇禧都反對,白沒多久就去信規勸,希望他不要再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白崇禧發言封信的同時,也以書面向蔣公報告他的這個動作。 
  55. ^ 55.0 55.1 程思遠:〈李宗仁與蔣介石決裂的經過〉,刊《大對抗》,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2年
  56. ^ 中央选举委员会:《中华民国选举史》,台北:中央选举委员会印行,1987年
  57. ^ 57.00 57.01 57.02 57.03 57.04 57.05 57.06 57.07 57.08 57.09 57.10 57.11 57.12 57.13 57.14 57.15 57.16 57.17 57.18 57.19 57.20 57.21 57.22 57.23 57.24 57.25 57.26 57.27 57.28 《「總統」歸來:毛澤東與李宗仁》.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034-2628-5. 
  58. ^ 58.0 58.1 楊明偉. 《走出困境:周恩來在1960-1965》.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0. 
  59. ^ 原載《人民日報》,1965年7月21日,北京:人民日報社,刊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下),台北:遠流出版,2010年2月1日初版
  60.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劉丕林. 1965年海峡两岸密谈统一. 《人民文摘》. 人民網. 2014-05-01 [2015-05-02]. (原始内容于2014-07-08). 
  61. ^ . 腾讯历史. 2017-03-10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3) (中文). 

来源

  • Barnouin, Barbara and Yu Changgen. Zhou Enlai: A Political Life.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6. ISBN 978-962-996-280-7. Retrieved at Zhou Enlai: A Political Lif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March 12, 2011.
  • Bonavia, David. China's Warlor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0-19-586179-2
  • Gillin, Donald G. "Portrait of a Warlord: Yen Hsi-shan in Shansi Province, 1911-1930."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19, No. 3, May, 1960. Retrieved at: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19, No. 3 (May, 1960), pp. 289-30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February 23, 2011
  • Gillin, Donald G. Warlord: Yen Hsi-shan in Shansi Province 1911-1949.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 Li Zongren, Li Tsung-jen, Tong Te-kong. The memoirs of Li Tsung-jen.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79. ISBN 978-0-89158-343-1.
  • Spence, Jonathan D.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W.W. Norton and Company. 1999. ISBN 978-0-393-97351-8.
  • "CHINA: Return of the Gimo". TIME Magazine. Monday, Mar. 13, 1950. Retrieved at CHINA: Return of the Gimo - TIM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May 16, 2011.
  • Jeffrey G. Barlow,

外部链接

{{s-before|[[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
  中華民國政治职务
中華民國國家元首
行憲後首任 中華民國副總統
第一任

1948年5月20日 - 1954年3月10日a
繼任:
陳誠
前任:
蔣中正
中華民國總統
代理

1949年1月21日 - 1950年3月1日b
繼任:
蔣中正
“復行視事”
中國大陸地區領導人c 繼任:
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a. 1954年中華民國第二任總統選舉在選舉第二屆總統、副總統前,於3月10日被國民大會彈劾失去副總統職位,其剩餘任期因僅二個月餘而在該彈劾案內同時註明不用重選
b. 1949年1月21日因總統蔣中正「引退」而代理總統一職,同年11月20日飛赴香港,12月5日離開中國,1950年3月1日總統蔣中正「復行視事」恢復職權。
c.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並未完全控制整個中國大陸,直到1951年10月26日至10月27日正式佔領西藏後才取得中國大陸大致上之控制權。

李宗仁, 关于与, 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 請見, 消歧義, 1891年8月13日, 1969年1月30日, 字德鄰, 廣西桂林人, 生於临桂西鄉村, 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中國國民黨黨員, 新桂系首领, 曾任行憲後首任中華民國副總統, 代理總統, 身著1935年式陸軍一級上將禮服的, 中華民國第1任總統代理任期, 1949年1月21日, 1949年11月20日出國阎锡山代行, 1949年11月20日, 1950年2月28日前任蔣中正, 中華民國首任總統, 继任閻錫山, 代行, 蔣中正, 1950年復行視事, 中. 关于与 李宗仁 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 請見 李宗仁 消歧義 李宗仁 1891年8月13日 1969年1月30日 字德鄰 廣西桂林人 1 生於临桂西鄉村 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2 中國國民黨黨員 新桂系首领 曾任行憲後首任中華民國副總統 代理總統 1 李宗仁身著1935年式陸軍一級上將禮服的李宗仁 中華民國第1任總統代理任期 1949年1月21日 1949年11月20日出國阎锡山代行 1949年11月20日 1950年2月28日前任蔣中正 中華民國首任總統 继任閻錫山 代行 蔣中正 1950年復行視事 中華民國第1任副總統任期 1948年5月20日 1954年3月10日被弹劾总统蔣中正前任首任继任陳誠第10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任期 1938年1月26日 1938年9月29日前任蔣作賓继任廖磊个人资料出生光緒十七年 1891年 7月9日 大清廣西省桂林府臨桂縣逝世1969年1月30日 1969歲 01 30 77歲 中国北京市籍贯廣西桂林政党 中國國民黨配偶元配 李秀文 1891 1992 妾室 郭德潔 1906 1966 繼配 胡友松 1939 2008 宗教信仰三民主义军事背景效忠 中華民國服役中華民國陸軍桂軍军衔一級上將参战中原大戰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学历 廣西陸軍速成學堂畢業 1913年 经历 護國軍第六軍林虎部排長 連長 幫辦營長 幫統 1916年 1921年 廣東省新會縣縣長 1919年 粵桂邊防第三路司令 1921年 1922年 廣西 自治軍 第二路總司令 1922年 1923年 北洋政府桂林鎮守使 1923年5月 1923年11月 北京政府 定桂軍 總指揮 1923年11月 1924年 廣西全省綏靖督辦公署督辦兼第一軍軍長 1924年12月 1926年 中國國民黨 第二屆候補 中央監察委員 1926年1月 1929年3月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 1925年9月21日 1928年 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 1926年3月 1927年8月 國民政府委員 1927年3月 1929年3月 第一集團軍第三方面軍總指揮 1927年4月 廣西省政府委員 1927年5月 國民政府中央特別委員會委員 1927年9月 1927年12月 國民政府財政監理委員會委員 1928年 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8年 1929年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28年2月 國民政府武漢政治分會主席兼第四集團軍總司令 1928年4月 1929年3月 國民政府預算委員會委員 1928年8月29日 1929年3月4日 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院長兼編遣委員會編組部主任 1929年1月 1929年3月 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 1929年1月31日 1930年7月5日 國民政府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9年 國民政府賑災委員會委員 1929年 中國國民黨 第四屆 中央監察委員 1931年11月 南寧綏靖公署主任 1932年 國民政府駐滬辦事處常務委員 1932年 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 1932年 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 1932年 1935年 湘桂黔邊區剿匪總司令 1935年12月 廣西綏靖公署主任 1936年 第五路軍總司令 1937年2月 1937年8月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1937年8月 1938年 安徽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 1938年1月 1938年9月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 1938年1月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漢中行營主任 1945年2月 1945年9月 國民政府主席行轅北平行轅主任 1945年9月 1948年4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副主席 1949年7月16日 1950年 中華民國副總統 1948年5月20日 1954年3月10日 中華民國代總統 1949年1月21日 1949年11月20日 a 1949年1月21日任代總統至同年11月20日 並未赴台 時任行政院長閻錫山代理李宗仁職務直至蔣介石復行視事 父親李培英是名教師 育有五子三女 李宗仁排行第二 幼年家貧務農 18歲入廣西陸軍小學 1 1910年 參加中國同盟會支部 辛亥革命後陸軍小學改組 畢業於廣西陸軍速成學校 1 李以實力軍人之姿 在廣州加入孫中山陣營 後與白崇禧 黃紹竑合作 統一廣西全省 並擁護广州国民政府 國民革命軍北伐時 帶領廣西軍隊一路由湖南進攻至山海關 北伐以後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南京十年 屢次發動和参與1929年的蔣桂戰爭 1930年的中原大戰等國民黨地方實力派的內戰 亦苦心經營大本營廣西 抗日戰爭時 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動員廣西將士抗日 指揮多次大戰 在台兒莊會戰中名震一時 1948年行憲 經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 1949年1月接替引退的蔣介石代行總統職權 1949年11月20日 政府自陪都重慶西撤至成都 李作為代理總統沒有一同前去 而是乘機到香港宣布進入醫院治療胃病 並將軍政大權交由時任行政院長閻錫山全權處理 蔣復出接替李之出缺 帶領中國國民黨繼續對抗中國共產黨 李在香港守候兩週 之後和家人一道出走美國 3 李並未赴台 1954年被彈劾罷職 後經瑞士 1965年回到中國大陸 1969年病逝於北京 目录 1 生平 1 1 早年經歷 1 2 統一廣西 1 3 北伐 1 4 中原大戰 1 5 整顿广西 1 6 抗日 1 7 国共内战 1 8 副總統 1 9 代总统 1 10 旅居海外 1 11 前赴中國大陸 1 12 文革時受保護 1 13 晚年及逝世 2 评价 3 功績 4 著作 5 軼事 6 参见 7 参考文献 7 1 注释 7 2 引用 7 3 来源 8 外部链接生平 编辑早年經歷 编辑 1908年春 李考入廣西陸軍小學堂第三期 4 91 1912年 李考入廣西陸軍速成學校 1913年秋畢業 4 92 李只在將校講習所見習3個月 當過隊附 旋改業為桂林模範小學充當體操教員 月薪16元 4 92 1916年5月1日 兩廣護國軍都司令部在肇慶成立 4 93 1916年護國軍興復 參軍作排長 負傷升連長 1 李在謝維德連中當中尉排長 4 94 再入湖南護法 負傷遷營長 隸林虎部 1 1917年 林虎部周毅夫團入湖南境 交馬濟指揮 李升充第一連連長 1919年春 李升充第一營營長 回廣東移駐東江淡水抵禦陳炯明援閩粵軍 4 95 97 1920年年底 李開至玉林的興業縣駐防 4 99 1921年 左翼粵軍陳炯光發表李為粵桂邊防軍第三路司令 4 101 統一廣西 编辑 第二次粤桂战争后 桂軍敗績 李部為陳炯明所收編 1 所部1 000余人进入广西十万大山 吸引附近败撤之桂军来投 更主动联络前陸軍小學堂 陸小 同學黃紹竑 白崇禧 得其效力麾下 军力迅速增至6 000余人 控制玉林 梧州等7县市 廣西省長馬君武任命李為廣西陸軍第五旅旅長 4 106 李自稱為廣西自治軍第二軍總司令 4 108 1922年 李收編黃紹竑部 李黃合流 4 109 1923年10月 李與前陸小同學黃紹竑 白祕密加入中国国民党 1 1924年5月23日 李发表统一广西宣言 采用合纵 连横策略 定桂 討賊兩軍合併編為定桂討賊聯軍 李為總指揮 黃紹竑為副總指揮 白崇禧為參謀長 黃旭初為副參謀長 4 112 113 1925年夏 乃擊敗陆荣廷 沈鸿英 統一廣西 1 在李与省内最后一个劲敌沈鸿英决战期间 孙中山於北京病危 滇系军阀唐继尧乘机联络广东军阀陈炯明 邓本殷 刘震寰等企图东下入粤 消灭新兴之中国国民党 唐向李开出700万元银洋借道费 被李拒绝 唐遂派龙云 卢汉 唐继虞等率领7万滇军 兵分三路入桂 自1925年2月至7月 李 黃紹竑 白以2万人之军力 终将三路7万滇军击溃 至此由名将蔡锷一手训练 装备精良之滇军 不再成为中国军界主要势力之一 北伐 编辑 1926年夏 參加北伐 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 轉戰有功 1 8月曾亲自参与指挥賀勝橋戰鬥 获得胜利 1927年1月底 苏俄派米哈伊尔 马尔科维奇 鲍罗廷游说李 希望其取代蒋继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遭李拒绝 李返回南京后 全力支持蒋反苏清共 并警告张发奎需警惕叶挺反对国民政府 但李亦曾在九江劝蒋辞去黄埔军校校长一职 以免予人口实而被指为 新军阀 1927年4月 新桂系联合蒋发动清黨 处决中国共产党员和中国国民党内左翼人士 李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在南京警戒可能左倾之军队 在采石矶将意图暴动之程潜 林祖涵 即林伯渠 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包围缴械 并在国民革命軍第一军刘峙师逮捕中国共产党员 白在上海直接指挥清共 黄绍竑 李济深同时在广西 广东进行 清党 处决大批中国共产党分子 中国国民党内部左翼人士 李表弟李珍凤在国民革命军北伐之前加入中国共产党 清黨期间被捕 后枪决于广西桂林 清黨使新桂系与中国共产党结下政治仇恨 1927年7月初 武汉汪兆铭派唐生智 张发奎两部共20余万大军东征南京 欲打倒蒋 8月 新桂系成功聯合何應欽逼迫蔣下野 南京与武汉兩国民政府統一 史称 宁汉合流 蒋下野后 李立即将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二师 第三师分别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 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 原第二师师长胡宗铎任第十九军军长 第十三军军长则由白自兼 将第七军广西留守部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 黄绍竑任军长 随后 李指挥第七军 在白 何配合下 在栖霞龙潭战斗中全歼渡江南犯之孙传芳13个整建制师 孙传芳仅以身免 从此淡出政坛 李在寧漢分立 龍潭之戰諸事件中皆為首要人物 1 消灭北洋直系军阀后 李着手将汪逐出南京 9月21日 汪返回武汉 唐生智部东下进攻南京国民政府 10月19日 新桂系部队西征武汉 讨伐唐 史称宁汉战争 战至11月11日 唐被击败 其部队被新桂系收编 唐东渡日本避难 新桂系势力从广西 江南扩展到两湖 并与粤系首领李济深 时称半个桂系 紧密融合 使新桂系势力进入广东 11月16日 张发奎在汪指示下趁李濟深不在 在广州张黄事变 企图刺杀黄绍竑 在爭鬥中新桂系获胜 第四军元气大伤 张发奎 黄琪翔下野 流亡海外 新桂系在军事上消灭唐 张两部后 遂发动强大政治攻势 要求凡是在四一二清共期间 反对南京国民政府清共 态度同情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国民党党员皆须要检讨自咎 并不得担任党内领导职务 矛头直指汪 李在党务大会上直称汪卖党卖国 是党贼国贼 汪一系终被新桂系打倒 被迫于12月15日全体总辞职 新桂系主导国民政府 1928年初 蒋趁廣州事變及 桂系排汪 造成的影响 得以复出 1月9日 蒋正式在南京复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新桂系军队被迫撤出南京 江南要害富庶之地 发展受挫 蒋与宋美龄结婚时 李是国民政府全体中央委员中唯一未送结婚贺礼之人 1928年4月 蔣命令駐兩湖各軍加入北伐 編為第四集團軍 以李為第四集團軍總司令 5 15 李兼任武汉政治分会主席 第四集团军由新桂系嫡系部队和改编的原唐生智两湖部队所组成 共辖十六个军又六个独立师 李指揮部隊北上 开始 二次北伐 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 第四集团军進至北平 天津 山海關 桂系控制的地區從两廣 两湖至平津 總兵力逹20余萬人 当时 对于是否接受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之名義上歸順 国民革命军内部分歧极大 不同於阎锡山 冯玉祥主张国民革命军一定要进驻东北 全部遣散奉系军队的主張 李则主张接受张歸順 并可由張继续管理东北事务 最终蒋采纳李的意见 張宣佈東北易幟 服從國民政府領導 中原大戰 编辑 1928年北伐成功 国民政府召开国民革命军善后编遣会议 李主張 赏罚奖惩公平 即 裁无军功之军队 留有功之军队 裁军功小者 留军功大者 會議最後因各方分歧太大而沒有實際結果 李任武漢政治分會主席暨第四集團軍總司令 1 後就任军事参议院院长一职 同年初 李出于控制湖南之目的 软禁主政湖南之程潜 任命何键 鲁涤平主持湖南政务 但鲁滌平 何鍵二人不和 1929年2月 蔣即秘密以大批弹药军械 取道江西 接济鲁涤平 6 544 秘密洩漏後 第四集團軍在武漢将领夏威 胡宗铎 陶鈞都恐慌 6 544 何键查扣后 於此時親赴武漢告密 說中央部署已定 6 545 夏威 胡宗铎 陶鈞三人得報 至為焦急 乃未加深思 便對魯滌平動起手來 6 545 2月21日早晨 仓促以武汉政治分会名义发报中央 宣布免去鲁涤平本兼各职 6 545 夏威 叶琪二人率军进入长沙 将鲁涤平部缴械 鲁逃离长沙 三人未得李命令 便擅自行動 6 545 且未与三号人物白商讨 3月21日 国民政府发表声明 免去李 白 李济深本兼各职並武力讨伐新桂系 是為蔣桂戰爭 冯玉祥 阎锡山两派观望形势 态度暗昧 李为表和平态度 长驻南京 上海 此举在军事上使新桂系从一开始就陷于不利境地 最后桂軍遭國軍擊潰 李 白 黃三人出逃法屬印度支那或香港 蔣随后任命俞作柏 李明瑞 杨腾辉 郑介民主政广西 俞 李明瑞二人因政治面貌左倾亲共 在广西引入邓小平 陈豪人等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活动 宣传赤色革命 郑介民将此情形密报蔣 南京国民政府遂于1929年10月将俞 李明瑞二人免职 而郑介民则因离间 监视桂系的特殊功勋 其后成为军统局首脑人物 杨腾辉则与俞 李明瑞分道扬镳 联同大批原桂系军官对李表示重新效忠 李 白遂在此一片混乱的局势下返回广西 重新掌握了俞 李明瑞 杨三人之部队及湖北陆续逃回的桂军官兵 李旋返桂自立 聯合馮 閻 圖北上 再敗績 返桂自保 1 1930年5月 新桂系北上参加中原大战 李对此次北伐信心十足 专门委托香港印钞厂印制大批中国国民银行钞票 准备占领武汉后公开发行 初期大捷 自桂林北上后势如破竹 6月初即攻占长沙 岳阳 迫近武汉 但终因黄绍竑态度犹疑 行军迟缓 致使新桂系部队被各个击破 新桂系 冯玉祥 阎锡山三大派别在中原大战中都被蔣击败 整顿广西 编辑 1931年5月28日 李抵廣州 寓退思園 7 3844 九一八事變發生 蒋于12月15日通电辞职下野 1932年發生一二八事變 中國國民黨各派系謀求妥協 一致抗日 1932年4月 李出任廣西綏靖公署主任 白任副主任 和廣西省政府主席黃旭初形成 后李白黄 体制 抗日 编辑 李宗仁1938年在台儿庄 1936年4月 李发表 我的主张 焦土抗战 一文 从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四个方面阐述中日全面战争一旦爆发 最后的胜利者必是中国 号召全国军民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化全国为焦土 用大刀阔斧来答复侵略者 5月20日 李自南寧抵達廣州 7 5141 12月20日 李電勸張學良送蔣回南京 7 5314 1937年2月26日 國民政府特派陸軍一級上將李 二級上將白兼第五路總 副總指揮 陸軍中將李品仙兼第五路軍總指揮部參謀長 陸軍中將張任民為廣西綏靖公署主任參謀長 7 5373 7月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 抗戰軍興 南京中央統帥部發表李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1 駐節徐州 職務是指揮保衛津浦鐵路之防衛戰 8 118 1938年1月至6月 李指揮國軍抗擊日軍 在台兒莊会战中 李亲临前线督战指挥 獲得國民革命軍抗戰中首次大勝 李成功化解张自忠与庞炳勋之间宿怨 同年 李先后指揮徐州会战 武漢會戰 徐州大突围中 李指揮60万大军突围 国军未出现淞沪会战 南京保卫战撤退时之混乱 1939年后 指挥随枣会战 枣宜会战 豫南会战 抗擊日軍 事後 在 李宗仁回憶錄 中 李自稱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期间 要求所部官兵 宁肯吃树皮 决不可扰民 并成功警诫全军禁烟禁赌 李稱在1939年9月 与史迪威 朱可夫分别晤谈期间 曾准确预测法国之马其诺防线不足恃 英法联军必败 而英法一旦失败 则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立成废纸 希特勒必然东进 斯大林此时自以为得计 实大祸不远矣 1943年底 蔣为防止以李为首的桂系力量壮大 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调升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汉中行营主任 1 名义上指挥第一戰區 第五戰區 第十戰區 实则是虚设机构 明升暗降 以削去兵权 1944年6月 曾分别致备忘录与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将军 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 英国驻华军事代表卫阿特将军 希望 盟军不要急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在此期间应全力消灭日本 待德 苏皆奄奄一息 再行东西对进 德苏两雄自将俯首就擒 战后之世界自由和平指日可待 李尤其反对 美英企望苏军加入中国战场 对日本关东军作战 1945年2月10日 國民政府特派李為軍事委員會漢中行營主任 特派王纘緒為重慶衛戍總司令 原任劉峙調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7 7658 国共内战 编辑 主条目 第二次國共內戰 1945年抗战胜利后 围绕如何处理中国共产党问题 李与蒋之间产生诸多分歧 9月1日 國民政府特派李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北平行營主任 熊式輝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主任 7 7809 李名义上统帅冀 鲁 察 绥 热 平 津 青五省三市 实则并无调兵遣将 驭控下属之实权 12月28日 行政院長宋子文在北平視察 並與行營主任李會晤 召集軍政首長滙報 7 7938 李韬光养晦 结交胡适 齐白石 甘介侯 司徒雷登等文化名流 他与徐悲鸿在抗战时期即已相熟 主政北平后 他为徐任校长的国立北平艺专解决了用地问题 徐感念此举 将校内一建筑命名为 德邻纪念堂 9 1947年2月7日晚 軍調部中共委員葉劍英 參謀長薛子正於北京飯店舉行酒會與北平各界話別 北平行轅主任李以次高級軍政長官 各大學校長 民社黨 民盟人士及美方高級軍官等 均應邀出席 7 8281 2月15日 北平行轅主任李舉行酒會 為軍調部三方人員送行 葉劍英表示 決定2月17日離開北平 返回延安 7 8287 2月28日 華北綏靖會議在北平舉行 李宗仁 白崇禧 谷正綱與華北中國國民黨高級官員研討華北對共戰略 7 8297 8298 北平行轅主任李令保障新聞自由 天津停止新聞檢查 7 8370 10月2日 陳誠向蔣報告 東北民主聯軍已發動攻勢 請令國民政主席北平行轅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督促第九十二軍軍長侯鏡如迅速率部出關 協擊北寧鐵路附近之中共軍隊 7 8427 1947年底 李拒绝在无实权 即 生杀予夺 下总责华北地区 东北事务 且其 东北华北剿匪方略 亦被蒋否定 李三度拒绝指挥东北战事 坚持参选中华民国副总统 副總統 编辑 主条目 194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蔣與李宗仁在行憲後第一任正副總統就職大典上 1948年5月20日 蔣和李攝於就職禮 據李回憶 蔣故意不讓他知道要穿著中式禮服 結果他穿軍裝 看起來好像是蔣的副官 1948年3月29日 5月1日 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南京國民大會堂召開 主要內容為按照中華民國憲法選舉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 副總統 4月3日夜 蔣在黃埔路官邸對李説 總統 副總統的候選人 均由中央提名 副總統候選人 已內定孫哲生 希望你顧全大局 退出競選 10 3 4李説 半年以前 我已經向總裁請示 如果你不贊成 我當然唯命是聽 不料你一直沒有什麼表示 所以我就積極準備一切 事到如今 我已經欲罷不能了 10 4李通過黃紹竑聯繫 與于右任 程潛聯手反對副總統候選人由黨內提名 復興派 三青團地方幹部廣泛支持 10 4 三青團地方幹部 大部分是復興派 藍衣社 黃埔系一些骨幹分子為對付陳立夫 陳果夫兄弟 一致支持李競選 10 4 4月13日 北平行轅主任李招待國民大會代表 致詞稱 本人此次競選副總統 即希望協助元首 推動革新運動 今後勿論當選與否 當本一貫精神 勇往邁進 以期不負親朋國人之期望 7 8570 4月15日 李致電北平黨政負責人 指示對學潮 處理辦法 仍宜本過去一貫方針 以疏導說服為主 7 8572 4月16日 國民大會主席團發布 國民大會公告 總統候選人名單 蔣 居正 7 8573 4月19日 副總統候選人孫科 李 莫德惠等分別招待各位之國大代表 發表演說 競選副總統 7 8576 4月20日 國民大會秘書處公布副總統候選人簽署代表人數 孫科540票 于右任512票 李479票 程潛338票 莫德惠211票 徐傅霖132票 國民大會主席團發布 國民大會公告 會字第二號 公布副總統候選人名單 計有孫科 于右任 李 程潛 莫德惠 徐傅霖6人 7 8577 4月23日 國民大會選舉副總統 李754票 孫科559票 程潛522票 于右任493票 莫德惠218票 徐傅霖214票 10 6 4月24日 副總統第二次投票結果 李1 163票 孫945票 程616票 10 7 4月28日 副總統第三次投票結果 李1 156票 孫1 040票 程515票 10 8 李在蔣反對和壓力下 最終在4月29日 以1 438票對1 295票 擊敗蔣屬意的孫 李當選為副總統 11 1 当广播员报告李票數已超過半数当选时 蔣盛怒之下 把收音机踢翻 12 就職前夕 蔣手諭說 要李在就職典禮上穿軍常服 12 5月19日 李發演說 宣布辭去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職 並稱 希望全國上下今後在蔣主席的領導下 努力削平內亂 7 8605 5月20日 在正副總統就職典禮上 蔣並未穿軍常服 而是長袍馬褂 旁若無人地站在台上 12 這讓李看起來像是蔣的副官 而非副手 李當時心頭一怔 感覺到蔣先生是有意使我難堪 12 1948年5月底 蔣调白崇禧为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司令长官 李强烈反对蒋设立华中剿匪总司令部 认为黄河以南 长江以北地区应由华东剿匪总司令部统一指挥 若硬要一分为二 也应由白崇禧出任华东剿匪总司令 李在与亲信将领闲谈时 曾说 徐州是南京的北大门 理应派一只虎去 至少也要派一隻狼 结果却派了一头猪 1948年8月15日 李離開北平飛往南京前 對記者發表談話 希望對中國共產黨恢復 和談 13 165 8月17日在南京雖否認其事 而態度模稜兩可 對前途已喪失信心 13 165 1948年年底 国军在中共发动之三大战役中大敗 國 共軍事力量逆轉为150万 400万 經濟上 上海爆發金圓券風暴 外交上 杜魯門上台後表示對蔣失去信心 12月 李 程潛乘軍事逆轉 忽萌異志 主張與中國共產黨談和 而白崇禧自漢口發出敬電 促請政府與中國共產黨言和 實皆迫蒋下野 5 57 是月下旬 蔣與李經過兩次協商 就蔣下野讓位問題達成協議 一 蔣主動下野 以便南京政府開始和談 二 由副總統李代行總統職務 宣佈和平主張 三 與中共和談事由行政院主持 7 8764 並非正式協議準備和談 甲 運用舉國一致的內閣 其人選另行研究 乙 運用外交 特別加強對美 英 蘇的關係 以期有利於和平的實現 丙 主動爭取不滿政府與主張和平的政治團體及民主人士 共同為致力和平而努力 10 20 12月24日 立法院改選院長 副院長 童冠賢 劉健群當選 童後來推動李發起和談活動 10 12 13 同日 蔣正式發表吳忠信為總統府秘書長 吳對李説 蔣預定1949年元旦下野 由李接任 10 21 平津戰役爆發 12月28日蔣電召閻錫山 胡宗南 盧漢到南京 12月29日蔣發表陳誠為台灣省政府主席 10 22 12月31日 蔣擬好下野謀和文告 準備元旦發表 李稱 我與總統並無不同的意見 蔣稱 我並不要離開 只是你們黨員要我退職 我之願下野 不是因為共黨 而是因為本黨中的某一派系 10 23 24 代总统 编辑 主条目 第二次國共內戰和蔣介石参见 渡江戰役 1949年1月1日 蒋发布元旦文告 5 57 1月4日 蔣到傅厚崗拜訪李 詢問對時局之處置意見 要求李出面主持與中共談判 表示自己五年內不干預政治 7 8768 1月11日 張群同白崇禧在漢口繼續會談 張群稱 總裁強調這樣一種見解 就是今日之事 可和而不可降 能戰而後能和 10 321月19日 蔣約見李商談時局 表示引退 14 136 蔣所謂暫行引退 並不是説其已放棄總統職位 15 10 43 1949年1月21日 李宣佈就代總統職 16 聲明願就毛澤東所提八項條件即行開始商談 旋即下令撤銷總動員令 停止戒嚴法之實施 改各剿匪總司令部為長官公署 並釋放政治犯 5 58 1月24日 李表示 決促進和平實現 14 142李又飭令行政院長孫科辦理 七大和平措施 14 142 將各地 剿匪總司令部 一律改為 軍政長官公署 取消全國戒嚴令 接近前線者 俟雙方下令停止軍事行動後再行取消 裁撤 戡亂建國總隊 釋放政治犯 啟封一切在戡亂期間因抵觸戡亂法令被封之報館 雜誌 撤銷特種刑事法庭 廢止刑事條例 通令停止特務活動 對人民非依法不能逮捕 10 44 行政院不同意取消戒嚴令 開釋政治犯與戒嚴法係屬二事 觸犯戒嚴令不能稱為政治犯 戒嚴法所規定之事項 無一為政治犯性質 在戒嚴地區負責當局 為維持治安與秩序起見 自應按照戒嚴法辦理 10 441月27日 李親電毛澤東 促其迅速指定和談代表與談判地點 14 144 並謂南京 政府業已承認 以貴方所提的 八項條件 作為和談的基礎 10 44同日 李和白崇禧之私人代表劉仲華 黃啟漢在北平頤和園向中共代表葉劍英轉達李 白之秘密口信 表示願以和平方式加快勝利進程 首先實現局部和平 及與中共並肩作戰 切實在八項條件下裡應外合 推動全面和平 次日 葉劍英向黃 劉講述中國共產黨自日本投降以來對防止內戰 鞏固國內團結 保證國內和平 實現民主所盡一切努力及蔣之倒行逆施 表示為了迅速結束戰爭 減少人民痛苦 在毛八項條件基礎上願意和國府及其他國府地方政府和軍事集團進行和平談判 1月29日 黃回南京覆命 劉暫留北平 7 8793 李在中國國民黨內未具有中央常務委員身份 又與中央政治委員會代主席孫科關係不洽 與黨關係益加隔閡 進而引發 府院之爭 黨政之爭 17 312 李為著結束內戰 同中國共產黨談判 以求和解 6 831 必得尋求美援 以制止通貨膨脹 6 831 1月29日 只有監察院長于右任和前司法院長居正兩位黨老與李留在南京度過農曆新年 10 45 2月1日 中共中央致電彭真 葉劍英 要李宗仁使者劉仲華返南京面告李宗仁 如果他真有反蔣反美 接受八項和平條件誠意 即應迅速與蔣分裂 中間道路是行不通的 惟如此 方能站穩腳跟 進行和談 否則 中共便無此餘暇 與之敷衍 7 8799 同日 李與程思遠 甘介侯等飛上海挽留孫科內閣 內閣無人到機場迎接 李請顏惠慶 章士釗 江庸等 請他們以私人資格北上呼籲和平 10 45 同日 參謀總長顧祝同覆函李 德公代總統鈞鑒 子迴代電暨元月二十八日手示奉悉 關於恢復張學良 楊虎城自由一案 業經轉電台灣陳主席及重慶張主任知照矣 肅覆 敬候崇綏 職顧祝同上 二月一日 10 46 47 2月5日 中共中央在給林彪 羅榮桓 聶榮臻之覆電中指出 只要李 白崇禧 能站在有利於人民事業的一方面 仿照北平辦法解決京 滬 漢等處問題 我們即會以對待傅 指傅作義 的態度對待他們 7 8804 李以代總統名義組織由顏惠慶任團長之 人民和平代表團 六人 準備赴北平洽商和平 7 8805 2月8日 李命黃旭初訪問廣東 10 52 2月9日 李自稱 共黨壓迫我完全脫離美國 為唯一條件 14 153 孫科率領行政院從南京遷往廣州 6 836 2月12日 黃旭初返桂林 長途電話報李 孫科不返京 由於張發奎熱心聯絡 余漢謀 薛岳 陳濟棠等均一致擁護代總統 團結兩廣 廣東首要均主張罷免孫科 改組行政院 留粵立委受CC影響 主張在廣州開會 溪口經常以長途電話指揮廣州黨政機構 10 52 同日 張發奎等派海南特別區行政長官李漢魂和廣州綏靖公署秘書長陸匡文飛南京見李 李改任李漢魂為總統府參軍長 與程思遠 邱昌渭 甘介侯有 四大金剛 之目 李改提陳濟棠為海南特別區行政長官 10 52 同日 李請于右任 童冠賢飛廣州 勸行政院返南京辦公 次日于 童返南京覆命任務未成 2月14日李命令內閣回南京 孫科稱病不應 10 53 2月17日 李令中央銀行總裁劉攻芸 不得將中央銀行存金他運 18 515 2月20日 李飛廣州 與孫科 吳鐵城會談 經張發奎 余漢謀 薛岳 陳濟棠等施壓 孫允將行政院遷回南京辦公 10 54 2月22日 李在廣州談話 如解放軍強行渡江 只有打到底 18 515 李乘自強號離開廣州 經桂林 長沙 武漢 10 55 2月25日 李返回南京 立即準備換行政院長 強何應欽 繼任 14 160 李希望和談必須建立在平等基礎上 絕對不能強迫接受不體面條件 應該建議立即停火 在兩黨控制區之間劃一條臨時分界線 不能全接受所謂八條 只同在兩政府共存條件下討論八條 6 842 孫科最後同意返回南京 6 838 2月28日 孫科抵達南京 6 838 孫科向李提出請辭 19 838 3月1日 李指派孫科 張群 邵力子 張治中等起草和談內容 3月9日 草案整理完成 18 515 3月7日 孫科復來見李 20 838 請求批准辭職 10 60 最後李接受他辭職 6 838 839 3月8日 孫科及行政院全體政務委員呈請辭職 18 516 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陶希聖在廣州稱 蔣總裁無復總統職之意 其居住則有完全之自由 10 58 3月9日 李親自拜訪何應欽 最後接受擔任行政院长 6 838 3月12日 李提名何應欽繼任行政院長 經立法院舉行院會同意 10 61 3月22日 李發動部份立法委員 要求政府將所存台廈現金運回 期作半年之用 用完了事 14 171 3月24日 明告美國駐華大使 謂彼欲往莫斯科一行 請求其諒解 14 172 李召集行政院政務會議 重新指定張治中 邵力子 黃紹竑 章士釗 李蒸等5人組成和談代表團 並推張治中為首席代表 10 63 3月28日 監察院財糧委員會召開第十三次會議 議決向政府提交以下議案 促請救濟告貸無門的遷穗公教人員 解救太原糧荒 改變徵實辦法 修正各機關辦公費規定 裁撤台灣巡察團之煙酒公賣機構 糾正中央銀行高價拋售金銀作法 7 8854 3月29日 潘公展等亦電李 何應欽 于右任 居正 電謂 惟願諸公始終勿忘政治民主 經濟平等 社會安全 生活自由 軍隊國有五大原則 而作合情 合理 合法之解決 否則苟安於一時 必抱憾於無窮也 7 88553月31日 李在辦公室召開一個兩小時軍事會議 有何應欽 白崇禧 顧祝同 張治中 林蔚 蕭毅肅 湯恩伯 王叔銘 總統府軍務局長劉士毅 關麟徵 宋希濂等十二人 21 會議討論 一 加強長江防務部署 二 將新疆駐軍東調 三 分配十個美械師 21 4月 李以黨政民意各方面皆反對 和談條件 上電聲言請蔣復職 並以即日回桂為口實 其意蓋一在迫使蔣曲聽其 和談 一在脅逼蔣出國 蔣均不為所動 5 59 4月 南京政府代表團赴北平 與中國共產黨周恩來商談和平 周堅持以毛所提八項條件為和談基礎 5 58 4月3日 周恩來單獨接見李私人代表黃啟漢 要他告李 白 一 在和談其間 人民解放軍暫不過江 談成後要渡江 談不成也要渡江 二 白崇禧在武漢指揮的國民黨軍 應先退到花園以南一線 希望白崇禧部隊在安徽讓出安慶 桂軍向武漢撤退 四 希望李宗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離開南京 7 8862 考慮到他的安全 可以調桂系一個師進駐南京保護 萬一受到蔣軍攻擊 只要守住一天 解放軍就可以到來支援 黃啟漢當即表示 不管李 白走什麼道路 自己一定跟共產黨走 當天下午 黃啟漢由北平飛南京 向李報告周恩來意見 7 8862 4月4日 李 白崇禧通過黃啟漢及南京和談代表要求中共勿攻安慶及再向長江靠近 以利和談 免生枝節 中共中央是日致電蕭勁光 陳伯鈞 唐天際並告劉伯承及中原局鄧小平等 告知已和白崇禧代表劉仲容商定 黃岡 陽邏 倉子埠 黃陂 花園 孝感 漢川 蔡甸 黃陵磯之線及其以南地區 我軍暫不進占 使武漢不感震動 其餘宜昌至武穴線上長江北岸地 凡我軍已占者照舊 凡我軍未占者一律暫不進占 以利和平接收 7 8863 4月7日 毛澤東覆李電稱 根據八項原則 以求具體實現 14 179 4月10日 乘閻錫山至溪口晉見蔣之便利 李曾托其帶書請示機宜 13 169 同日 李電陳蔣謂 萬一和談破裂 則實難肩此重任 故決心 引退 以謝國人 14 181 4月12日 蔣戒其勿為脅迫而自餒 13 169 4月17日 李乃致電蔣 請其復職 繼續領導戰爭 13 170 李拒絕在 國内和平協定 上簽字 後發表 告全國同胞書 表示反共決心 11 1 4月19日 中國國民黨和談指導委員會會商 國內和平協定 決定拒絕解放軍渡江和由中共負責整編國軍兩項 對於聯合政府等項則提出修改意見 次日繼續會商後推定張群 吳忠信赴溪口 吳鐵城 黃紹竑赴廣州 分向蔣介石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報告 李宗仁任命林伯森為陸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 仍兼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 7 8880 4月20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發表聲明 拒絕接受 國內和平協定 黨和談指導委員會通過給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團訓令 晚 李宗仁 何應欽聯名致電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團 按照蔣之乙種方案 拒絕 國內和平協定 電文列舉不能接受之理由 聲稱 綜觀中共所提之協定全文 其基本精神所在 不啻為征服者對被征服者之處置 以解除兄弟䦧墻之爭論者 竟甚於敵國受降之形式 且復限期答覆 形同最後通牒 則又視和談之開端為戰爭之前夕 政府方面縱令甘心屈辱 予以簽署 竊恐畏於此種狹隘與威壓作風之刺激 士氣民心 同深悲憤 不特各項條款非政府之能保證執行 而由此引起之惡劣影響與後果 亦決非政府所能挽救 仍希望 即日成立臨時停戰協定 7 8880 4月21日 李 何應欽電召在北平南京和談代表返回南京 要求電告 此間迎代表團之專機應於何日飛平 和談代表黃紹竑以 身體不適 為擬小作休息 不願作任何政治活動 為由 向李 何應欽提出呈辭 並辭和談代表職務 於上午9時自廣州飛香港養病 李 何召集各院 部會議 決定各部門疏散轉移 總統府及國防部遷上海 行政院遷廣州 其他各院 會 部分批疏散至廣州 桂林 台灣 由行政院準備交通工具 規定於4月23日凌晨2時集合完畢開始行動 立法院表示一致支持政府拒絕 國內和平協定 7 8883 4月22日 蔣問李對於和談還有什麼打算 李答以 準備再派人去北平商談一次 蔣以解放軍已經渡江 再沒有談判的餘地 拒絕 李表示和談使命既終 要求卸職 蔣鼓勵其 繼續領導下去 我支持你到底 不必灰心 旋在蔣主持下決定 一 宣告和談破裂 對中共堅決作戰 黨內不許再倡和議 二 聯合全國民主自由人士共同奮鬥 三 何應欽兼國防部長 統一海 陸 空軍的指揮權力 參謀總長直接向國防部長負責 四 加強中國國民黨內團結及黨與政府的聯繫 同時決定於中國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下設 非常委員會 作為中國國民黨最高決策機構 由蔣任主席 李宗仁任副主席 今後重大決策 先提交該會決定 然後交由政府執行 南京政府各院 部 會撤遷廣州 總統府遷往上海 撤遷前發表文告 聲稱堅決與中共作戰到底 並正式通知在南京之各國外交使團迅即撤往廣州 7 8885 同日 李要求蔣復職 蔣說明只討論時局之政策 而不涉及人事之變動 14 188 李於會後即回南京 14 188 國軍撤出首都南京 5 59 4月23日 解放军攻佔中華民國政府首都南京 李宗仁乘追雲號在明故宮機場 22 82 飛往桂林 14 189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 及立法 監察委員114人在廣州開會 一致決議電請蔣 李宗仁到廣州 繼續領導中國國民黨 頑抗到底 7 8888 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決定撤銷和談指導委員會 7 8889 李決定派程思遠等分頭去漢口 廣州 與白崇禧 張發奎及美國駐廣州領事館代辦克拉克洽商 李宗仁在桂林機場下機時 對前來迎接的人表示 決不糜爛廣西 絕不去廣州 7 8890 4月24日 李自桂林分電于右任 童冠賢 居正 促請即日赴廣州 7 8891 4月27日 蔣發表 告全國同胞書 宣稱 我們今日只有在一個政府之下 以對共的態度 為忠奸試金石 凡是反共的政策 就要力謀貫徹 凡是剿共的命令 便要絕對服從 並謂 當此國家民族存亡生死之交 中正願以在野之身 追隨我愛國軍民同胞之後 擁護李代總統暨何院長領導作戰 奮鬥到底 7 8894 88954月28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表 告全體黨員書 號召中國國民黨黨員 救國護黨 一致團結於本黨中央領導之下 為保國保民而努力 7 8896 4月30日 美國駐廣州領事館大使銜代辦克拉克到桂林與李宗仁會談 克拉克表示只要李能繼續在華南 西南組織抵抗 美國就有可能在 未受共產黨控制的區域內 對堅持反共的力量提供援助 並稱 美國政府今後不再援蔣 希望李盡快赴廣州 在廣州組織一個與蔣氏截然分開的政府 否則不易改變美國政府的態度 並表示 如果有一種第三勢力存在 美國必樂於出面援助 示意李依靠 第三勢力 中國國民黨中央發表告黨員書 稱中共向政府提出 國內和平協定 8條24款 如果接受 則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從此消滅 當此黨國危難之時 當各盡其在我 吾黨應有自信 不必有絲毫之氣餒 7 8898 5月1日 美國駐廣州公使克拉克報告美國國務院他4月30日在桂林與李長談4個小時 相信李是真正決心與蔣攤牌 並自認有希望成功 李說蔣想復出掌權 但蔣覺得除非蔣到政府所在地廣州 否則蔣不能復職 而蔣不能到廣州 除非李也在廣州 李提到蔣在考慮退休時 曾想住在台灣 當時省主席陳誠曾把此項可能性向美國總領事提起 美國總領事非正式提到台灣的法律地位要等到對日和約簽字才決定 據李說 美國總領事之評論轉報給蔣 蔣才認定不能退休到一個中國主權可能被質疑之地方 因此才決定去奉化 23 135 137 5月2日 何應欽 閻錫山等均函電飛馳 敦請李宗仁赴廣州坐鎮 24 870 居正 閻錫山 李文範相偕飛桂林 促請李宗仁至廣州主持政務 李宗仁對蔣以 不復即應出國 相要挾 5 59 5月5日 李致函美國總統杜魯門 25 196 5月6日 閻錫山赴桂林勸李到廣州 回到廣州後告訴美國駐廣州公使克拉克 李在獲得全權主政之保證之前 仍拒絕回廣州 閻說 蔣主張堅守沿海 李則主張退守內陸 23 141 5月8日 李返廣州 惡意攻擊蔣 更變本而加厲 13 171 李發表講話 表示將 決心戡亂到底 5月14日 李發布總統明令 兼任青島市市長秦德純呈請辭職 秦德純准免兼職 任命孫繼丁代理青島市市長 7 8913 5月15日 李宗仁私人代表甘介侯乘機離開廣州赴美國 攜有李宗仁致杜魯門函 7 8915 5月17日 李宗仁在廣州召開財糧會議 5月22日結束 何應欽 張群 白崇禧 陳濟棠 陳誠 張發奎 顧祝同等及西南各省省主席參加 決定向西南各省人民徵收巨額軍糧 僅四川一省 徵借 數目即達1350萬擔 7 8917 8918 5月25日 李代總統令 修正人民所有金銀外幣處理辦法 着即廢止 黃金外幣買賣處罰條例 着即廢止 同日頒令 特派盧漢為雲南綏靖公署副主任 谷正倫為貴州綏靖公署主任 派黃旭初兼任桂林綏靖公署副主任 莫樹杰 甘麗初為桂林綏靖公署副主任 派湯恩伯為京滬杭警備司令部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特派馬步芳為代理西北軍政長官 7 8926 5月26日 李宗仁主持中國國民黨中常會 討論黨內團結案及黨務革新問題 李宗仁特派錢泰為出席國際電報電話行政會議首席代表 派盧有澄 孫從鈞為代表 李宗仁令准雲南龍武 德欽 寧蒗三設治局改為縣 7 8927 5月30日 何應欽率行政院各部會首長總辭職 18 518 6月1日上午 立法院舉行會議 審查李提名居正為行政院長一案 投票結果以一票之差被否決 7 8931 6月2日上午 中國國民黨中政會在廣州舉行 吳鐵城主席 李宗仁提名閻錫山出任行政院長 經全體與會委員一致同意 7 8932 6月6日 李宗仁令 行政院長何應欽請辭准免 特任閰錫山為行政院院長 行政法院院長端木愷請辭 准免本職 特任王令希為行政法院院長 任命孫越崎兼經濟部資委員會主任 派楊森 王纘緒 錢大鈞 鄧錫侯 孫震 賀國光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 派夏威為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 7 8935 6月8日 李宗仁任命劉誠云為總統府參軍 7 8937 6月11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一九七次會議通過非常委員會名單 終於定案 17 310 蔣與李 孫科 居正 于右任 何應欽 閻錫山等12人為中央非常委員會委員 5 60 6月13日 蔣致電鄭彥棻 指示徵詢吳忠信 吳鐵城 陳立夫 閻錫山等對於副主席人選意見 非常委員會名單既經過通過 對於副主席亦應即提名 請商諸禮卿 鐵城 立夫等同志 如副主席祇可提一人 則提德鄰 如提二人 則將哲生亦同時提出 究以一人抑二人 並與伯川院長切商速覆 如各同志以暫提一人 則由秘書處以中名義先提德鄰為副主席 26 李在委員名單確定後 頗為關心非常委員會成立工作 除向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索取該會組織條例外 並致電蔣氏 推薦由吳忠信兼任秘書長 程思遠出任副秘書長 27 6月16日 14 213 李 閻錫山聯名上電請蔣蒞臨廣州主持大局 蓋李此時對內對外皆束手無策 5 60 7月30日 李由台北飛返廣州 14 230 8月1日 李在非常委員會第八次會議稱 保衛廣東 決戰應積極 不可延誤 但部隊不聽調度 即無法完成部署 今後大決策應請總裁指示 小的如軍隊調動等 應聽國防部命令 總裁說過他領導黨不問政事 曾見諸文告 28 8月23日 蔣自台北飛抵廣州 先行往訪李 閻錫山 繼召見劉安祺 顧祝同等 面詢軍事部署實情 29 9月12日 代總統李召開最高軍事會議 部署湖南 江西軍事 閻錫山 張群 顧祝同 白崇禧 余漢謀出席 7 9008 9月14日 美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與李長談4小時 7 9009 9月15日 李召開軍事會議 閻錫山 白崇禧 顧祝同參加 商討 反攻 計劃 7 9009 9月25日 李對記者表示 要用時間制勝 採取攻勢防禦 堅守華南 西南 一切外援不浪費 美援一定會來 7 9017 9月26日 蔣與李懇談當前局勢 蔣又與吳鐵城 閻錫山 邱昌渭 葉公超 張群討論外交問題 7 9018 9月27日 總統府發言人聲明 李不同意湯恩伯繼任福州綏靖公署主任 7 9018 9月29日 總統府令免咨政宋慶齡 國策顧問邵力子 章士釗 李明揚 張難先之職 7 9019 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 5 61 10月13日 李自廣州出走桂林 國軍撤離廣州 5 61 62 李發表談話 重申反共決心 5 62 11月1日 李由重慶飛往昆明 批准釋放中國共產黨份子 盧漢遂復萌異志 5 62 11月14日 李飛南寧 11月17日李派程思遠去香港為其出國準備一切 30 11月20日 代總統李宗仁託言就醫經由桂林經南寧飛赴香港 5 62 住進香港半山養和醫院 30 12月2日 朱家驊 洪蘭友攜李函自香港返成都 李函云仍須赴美 為期一個月 18 523 12月4日 李藉口胃疾復發 須出國治療 偕其妻及隨員7人 乘包機一架 離港赴美 13 176 31 276 277 12月5日 李離職赴美 5 62 14 277 32 旅居海外 编辑 参见 1950年臺灣 鑒於李自知不能去台灣 遂借口就醫去美國 11 2 李在海外不歸期間 中国国民党與蔣本人多次邀其重返中樞繼續行使總統職權 1949年11月22日 蔣在重慶約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委討論 決定派居正 朱家驊 洪兰友 郑彦棻四人持函赴港探訪李 勸其回國 蔣在函中保証 將以 充分權力 交給李 同日 蔣約白崇禧談話 仍然表示決不復職 要求李剋日回渝 商定對內 對外大計 唯李婉拒 11月29日 再遣朱家驊 洪蘭友赴港 仍未有结果 33 34 35 李抵達美國後 初組織 第三势力 反對台北政府 13 176 1949年曾資助自由民主大同盟 并曾公开建议 台湾可成为美国之一个自治州 1949年12月7日 民国政府播迁台湾 李並沒有獲得美國支持 一直滯留美國 給蔣復行視事之機 36 190 1950年1月 李稱以副總統私人名義赴美 又致電監察院 以接洽美援在美遙領國事 5 63 1月20日 监察院致电李 促请由美國返台視事 37 587 李以身体有恙仍需调养为由復电婉拒 38 監察院致電李返台 他回電明確表示不擬返國 39 204 205 1950年2月5日 国民大会代表胡钟吾 刘宜达等人再电李 40 未有结果 政府多次電請在美國之代總統李回台主持政務 否則將被視為放棄代總統職權 41 309 李電覆監察委員 表示短期內不能返國 41 309 2月14日 中国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委员居正 于右任 张群 吴铁城 朱家骅 陈立夫 何应钦 阎锡山 吴忠信等人联名致电李 劝其回国 并称若再不归国将请总裁复职 42 李則覆電 仁以病尚未痊 醫囑不宜遠行 同時李在電報中表示 基於憲法規定 總統暫由行政院長代理 並立刻召集國民大會選舉新總統 43 42 51 2月17日 李主動與孔祥熙見面談話 私人代表甘介侯2月18日又找上孔祥熙 孔於當天致電給宋美齡報告整個情況 44 205 行政院長閻錫山與副院長朱家驊也提出辭呈 仍成 若無元首 中華民國就瀕於亡國 43 50 51之氛圍 以替蔣復行視事鋪路 36 190 這使李完全敗退 36 190 2月22日 陶希聖及王世杰開始草擬文告 中國國民黨中常會2月日通過決議 以局勢益加嚴重 請蔣儘速復行視事 45 206 監察院大會決議函復李 指斥其僑居美國遙領國事 並決議提請國民大會彈劾 5 63 2月26日 張群 黃少谷 王世杰 洪蘭友等人分別就蔣復職事與桂系接洽 46 207 2月28日 蔣邀集張群 陳立夫 陶希聖 谷正綱 黃少谷等討論復職文告內容 決定3月1日到府視事 47 207 當晚顧維鈞自美國發來電報說 李約晤杜魯門 48 208 1950年3月1日 在各界劝进中 蔣在台北宣佈復行視事 5 63 重返總統職務職而不是重新就職 36 190 蔣在總統府宣布復行視事 49 209 因為蔣1949年下野並沒有經過國民大會承認 李是 代行 而非繼位 36 190 李聲稱蔣此舉違反憲法 50 210 211 蒋于复职文告中稱 李代總統自去年十一月積勞致疾 出國療養 迄今健康未復 返旆無期 於是全體軍民對國事惶惑不安 而各級民意機關對中正責望尤切 中正許身革命四十余年 生死榮辱早已置諸度外 進退出處 一惟國民之公意是從 同日 蔣致電李 51 208 209 希望李早日康復 並請代表其訪問美國朝野後 從速返回台灣 共濟艱危時局 52 3月2日 杜魯門接見李並共進午餐 53 209 210 3月2日 李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說 中國人民將起而推翻中共及蔣介石政權 中共獲得政權並非共產主義之功 實因蔣政府腐敗至極所致 54 211 1952年1月11日 蔣把 彈劾李宗仁違法失職案 交給監察院 55 監察院通過彈劾副總統李違法失職案 5 69 通過此后李仍具副总统之地位 1954年1月3日 李致函蔣 以憲法規定國大代表任期六年 用臨定條款來延長代表任期是非法的 蔣不理 55 2月 第一屆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第二届总统 副总统 3月 國民大會對監察院彈劾李違法失職案 經投票表決 一致同意罷免其副總統職務 5 76 3月10日 第二次会议六次大会审议彈劾李違法失職案 并举行投票 同意弹劾比率高达94 4 符合三分之二同意门槛 56 李被蔣免去副总统职务 成为流落异乡之一介平民 11 2 遭解職后 李已無可能赴台 在此前后 有资料表明他参与孙立人案 同时积极策动仍留在大陆的广西旧部袭扰人民政府 杀死人民政府军政干部及平民多人 解放军 广西剿匪 即由此而发 他这一系列做法在当时世界冷战背景之下 或遇到挫败 或乏人响应 后渐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联系热络 前赴中國大陸 编辑1954年 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發表聲明 台灣是中國的領土 中國人民解放台灣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內政問題 美國造成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 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 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情況下 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 11 2周聲明消息傳到美國後 李異常高興 立即寫信給程思遠 囑其同海外人士交換意見 替他準備一個文件 並於1955年8月 發表 關於台灣問題的建議 11 2 他在建議中談到 今後解決台灣問題之道 在我看來 可有甲 乙兩案可循 甲案 恢復國共和談 中國人解決中國事 可能得一和平折衷方案 乙案 美國承認台灣為中國的一部分 但目前暫劃為自治區 雙方宣布不設防 美國撤退第七艦隊 使成為純粹的中國內政問題 如此則戰爭危機可免 時日推移 大陸和台灣內部彼此敵視態度減輕 則真正解決便可實現了 蔣先生已年逾七十高年 生年飽經憂患 如果他能毫無個人成見地以蒼生為念 毋使內戰重起於中國 他會同意我的意見的 我以過去親身的經驗 觀察今日之變局 自信頗為冷靜而客觀 個人恩怨 早已置之度外 惟願中國日臻富強 世界永保和平 也就别無所求了 57 292 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在中國人之間 如假以時日 沒有不能解決的事 經過一段和平共處的時間 就可以召開一個全國會議 由自由中國人士和中國共產黨試行解決他們之間的一切問題 所謂聯合國託管 中立化和兩個中國的理論 作用使台灣和中國分離 這正與一般的統一傾向 背道而馳 11 2 3 据当时负责统战工作的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宋堃回忆 1955年5月 李歸來事宜最早提出 11 5 當時 曾擔任李政治秘書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 正寓居香港之程思遠隨港澳代表團到北京訪問 與曾經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主任之舊交李克農 時任外交部副部長 會晤 程思遠談到李在美國處境及其回想回到中國大陸之念頭 11 5 5月7日 李克農向周當面滙報 積極建議中央爭取李回國 同時 李濟深也曾向中國共產黨中央建議過此事 11 5 1958年 中國共產黨中央得知李決意歸來 毛澤東在一份文件中批示 周 恩來同志 此事似可告知台灣方面 指出美國毁蔣陰謀 叫蔣注意 11 5 注意之點在美國 不在李宗仁 11 5 從李方面來說 也有一個試探中國共產黨中央態度之過程 他曾將自己收藏之一部分书画作品送回國 聲稱當年自己是花了11萬美金購買 11 6 但其實不少是贋品 按當時價格 頂多值3 000美金 11 6 毛澤東得知此事 答應給他12萬美金 並說 這是一筆政治賬 我們做統戰工作要講策略 11 6 他要11萬 就給他12萬 11 6 李拿到這筆錢 很滿意地說 共產黨不简单 是识货的 11 6爭取李歸來中國大陸 先後花費10年時間 期間 程思遠多次到北京 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和李聯繫牽線搭橋 11 6 另外 李濟深 張治中 邵力子及其他一些 民主人士 包括李舊部劉仲容等 也起到重要作用 11 6 毛澤東和周歡迎李歸國 周為此費盡無數精力 11 6 1963年11月 中國共產黨中央經過認真分析研究 認為歡迎李归來時機已經成熟 周特意事先向台灣打招呼 說明僅視李為愛國人士以免引起誤會 11 6 程思遠在由周當面交代任務和有關政策後赴瑞士蘇黎世與李面談 11 6 程向李講明周提出 四不 擺脫美國關係 不插手台灣問題 不和第三勢力攪在一起 不介入中美關係 和 過五關 過好思想關 政治關 家族關 社會關 生活關之要求時 李一一答應 11 6 對李之出處 周提出可重回美國料理些事 回來看看 住一時期再回去 保證來去自由和保密 留歐 如考慮願為祖國做些事 歡迎 經濟上有困難可幫助 決心回國 歡迎 11 6 李當即表態說 我只要一可 回到祖國定居 安度晚年 11 6 1965年李夫妇返回中国大陆 1965年2月3日 在獲得李決意歸來之確切消息後 毛澤東在一份文件上批示周 似應歡迎李回國 去年向美報投書問題 無關大局 不加批評 11 7 因為他已自己認錯了 11 7 1965年6月18日 程思遠第五次來到北京 11 7 領受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徐冰 國務院秘書長周榮鑫 國務院總理辦公室主任童小鵬和全國政協秘書長平杰三等按照周意見 交代任務 當時周離開北京出訪非洲14國 後 程即於第二天上飛機 前往瑞士迎接李 11 7 1965年7月12日11時 周和徐冰及國務院副秘書長 總理辦公室副主任羅青長等在人民大會堂 召集部分黨外人士舉行一個談話會 向黨外通報李要到中國大陸之消息 並闡述有關方針政策 11 8 據有關記載 參加此重要會議有原桂系主要人物和原南京和平談判代表團成員張治中 邵力子 章士釗 黃紹竑 李蒸 劉斐 盧郁文 李俊龍 傅作義 黃琪翔 朱蘊山 李任仁 劉仲容 陳劭先 陳此生 梅龔彬 楊東蒓 覃異之等 11 8 會議還通知蔡廷鍇與劉仲華參加 他二人因病未能出席 11 8 7月13日 周對他們説 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 我們看人 關鍵是看本人的表現和轉變 李宗仁先這次回來是自覺的 這次回來 還要對他講四種出路 我們説話是算數的 李宗仁回來 我們歡迎 大家看形勢應當高瞻遠矚 要看大的方面 不要盡看雞毛蒜皮 心情就舒暢了 希望大家去迎接李宗仁 多同他談談 我工作雖多 也要抽時間見李宗仁 58 44 4357月15日 中央有關部門就李回國後發表聲明問題電告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丁國鈺 李回國後的簡短聲明稿 仍請李決定 11 8發報之前 此電報稿送呈毛澤東審閱 11 8 7月15日早上 毛澤東批示周去上海多留幾天 同李面商聲明稿 並同機回北京 11 8 李回國 周應到機場歡迎 11 8 可在上海住幾天 商量好簡短聲明後再到北京 11 8 7月17日 周根據毛澤東指示飛抵上海出迎李 11 8 7月19日 周與李在上海文化俱樂部長談 李誠懇全部接受周之意見 11 10 7月20日 李和郭德洁 在程思遠陪同下 終於回到北京 11 10 在機場 周 彭真 贺龙 郭沫若等111名政要亲自接机 在北京機場大廳裡 李氏宣讀聲明 11 10 11 說 親愛的同胞們 在國內外一片大好形勢中 我已經從海外回到人民祖國的懷抱裡來了 此行受到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方照顧 感激良深 當飛抵北京機場之際 又受到熱烈的歡迎 內心激動 尤難自己 謹藉此向黨和國家領導人表示由衷切的謝意 並述個人願望和感觸以告國人 首先我所欲言者 即十六年來 我以海外待罪之身 感於我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英明領導之下 高舉著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紅旗 堅決奮鬥 使國家蒸蒸日上 並且在最近已經連續爆炸成功地爆炸了兩顆原子彈 這都是我全國人民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的成果 凡是在海外的中國人 除少數頑固派外 都深深為此感到榮幸 我本人尤為興奮 毅然從海外回到國內 期望追隨我全國人民之後 參加社會主義建設 並欲對一切有關愛國反帝事業有所貢獻 今後自誓有生之日 即是報效祖國之年 耿耿此心 天日可表 其次 我深願以留美十多年所得的感受 寄語留台國民黨同志 這些年來 美國表面上以 反共 為名 實際上乃進行著一系列反華 反世界人民的骯髒勾當 企圖孤立中國 控制世界 狼子野心 路人皆知 特別自約翰遜主政以後 更變本加厲 擴大侵越戰爭 甚欲藉此挑起一場跟中國人的戰爭 此舉不僅引起了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所同聲譴責 也遭到了其國內知名正義人士不斷反對和抨擊 此種情況 為美國立國以來所僅見 最後 我深望海外僑胞和各方人士也應該堅決走愛國反帝的道路 一九四九年我未能接受和談協議 至今猶感歉疚 此後一度在海外参加推动所谓 第三勢力 運動 一误再误 經此教訓 自念作為中國人 目前只有兩條道路可循 一就是與中國廣大人民站在一起 參加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 一就是與反動派沆瀣一氣 同為時代所背棄 另外沒有別的出路 祖國早已宣布 愛國一家 不分先後 和 來去自由 的政策 此次我以待罪之身 也能獲致寬大的待遇 就是一項具體證明 亟盼海外友好乘時奮起 擁護祖國 幡然歸來 猶未為晚 57 330 331 宗仁老矣 對個人政治出處無所縈懷 今後惟願盡人民一分子的責任 對祖國革命建設事業有所貢獻 並望能在祖國頤養天年 於願已足 別無他求 謹布藎忱 敬祈垂詧 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日於北京 59 940 941 7月20日晚 周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並隆重設宴歡迎李和郭德潔 11 11 7月26日 毛澤東在中南海游泳池接見李夫婦和程思遠先生 交談友好親切 11 11 毛澤東說 你們回來了 很好 歡迎你們 11 11毛澤東同李握手時說 久聞大名 如雷貫耳 57 333李說 我們這一次回到祖國懷抱 受到政府和人民的熱烈歡迎 首先應對主席表示由衷的感謝 11 11 幾天來我們在北京地區參觀訪問 親眼看到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果 感觸頗深 我們為祖國的日益強大而感到十分高興 57 334毛澤東說 祖國比過去強大了一些 但還不很強大 我們至少要再建設二三十年 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57 334接着李談到海外許多人都懷念中國大陸 他們都渴望回到中國大陸 57 334 毛澤東說 跑到海外的 凡是願意回來 我們都歡迎 他們回來 我們都以禮相待 蔣介石比你高一級 你是他的部下 他回來我們更歡迎 11 11毛澤東建議李到全國各地去看看 57 334 李在談話中深以台灣問題久懸不決為慮 毛澤東說 李德鄰先生 不要急 台灣總有一天會回到祖國來的 這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60 7月31日晚 劉少奇和夫人王光美 董必武和夫人何蓮芝 鄧小平和夫人卓琳 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接見並宴請李和郭德潔 11 12 陪同有徐冰和夫人張曉梅 及羅青長 劉仲容等人 11 12 9月26日下午3時 李在全國政協禮堂三樓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 11 12 一九四九年一月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曾派人對我說 蔣介石挾軍隊逃往台灣 台灣地位尚未確定 因此對蔣介石很不滿 一九五五年美國共和黨派人找我 要我出山 取蔣介石而代之 我告誡台灣當局要小心 以免步南朝鮮李承晚後塵 我與蔣先生共事幾十年 意見相左 但並無仇恨 如果蔣先生願意和平解決台灣問題 我宗仁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蔣先生目前處境尷尬 望國民黨同仁好自為之 望台灣同仁和海外各方人士認清民族大義和大勢所趨 不要一誤再誤 毅然奮起 率相來歸 為祖國最後統一作出貢獻 60 11月5日中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潜和夫人郭翼青设宴欢迎李和郭德潔 60 1966年2月 李堅持要參觀海南岛 很想了解 11 19 當時 李很想了解具體戰況與軍事設施 11 19 在海口時 李很注意戰鬥機不時在空中飛行 並問空軍是否24小時在空中巡邏 11 19 美機是否經常飛來 11 19 解放軍高射炮打多高 11 19 在去榆林港途中問訊雷達設備 見到飛機就觀察兩邊山頭 當時接待李之軍方人員十分尷尬 只是在榆林港安排他坐艦艇在海上兜圈 依稀見到一些軍事設施 11 19 2月28日 李偕郭德潔和程思遠等 從湛江乘專機飛南寧 受到韋國清和夫人許其倩等熱烈歡迎和宴請 11 19 1966年3月8日 廣西醫學院曾懷瑞大夫便向李和平副部長報告說 郭德潔病情隨時可能突然惡化 11 22 郭德潔陷於昏迷狀態 57 352 3月16日 李接到南寧來電 報告郭德潔病情惡化 11 21 3月19日 郭德潔用專機送回北京 57 352 於是 李決定中止參觀 提前返回南寧 11 21 郭德潔在北京醫院繼續搶救無效 57 352 3月21日零時30分 郭德洁因乳腺癌在北京病逝 11 22 在李同意下 將郭之美籍身份證拿去國務院辦歸宗手續 57 352 3月23日上午 在北京醫院舉行有周 彭真等人參加之向郭德潔遺體告別儀式 57 352 郭德潔遽然去世 使李觸目傷心 11 24 在郭德潔遺體告別儀式上 周再三囑咐李要節哀 保重身體 11 24 同時 周還建議李之舊友陪同李外出走走 轉換環境 排遣情懷 11 24 郭德潔去世後 誰來照顧李晚年生活 成為實際問題 11 25 26 經人介紹 李結識北京某醫院護士胡友松 11 26 经张成仁介绍 周同意 27歲之胡友松与76岁之李完婚 61 7月25日 李與胡友松履行正式結婚手續 11 26 婚後 李和胡友松去北戴河 11 26 文革時受保護 编辑 1966年10月1日 毛泽东与李在天安门城楼上 1966年發生 文化大革命 8月31日 其宅遭北京红卫兵抄家 理由是郭德洁涉嫌梅花党案 周得知此事後 當即指示 不能進到李宗仁家裡去 不能在李宗仁先生家裡搞鬥爭 11 26 9月15日 周親自安排由國務院管理局高富有接李到三 一医院貼身保護 11 26 1966年10月1日 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見到應邀參加國慶典禮之李 特意與李熱情握手 11 26 毛澤東對李說 請多保重身體 共產黨不會忘記你的 11 26隨後 毛澤東請李來到休息室去吃茶 11 26 在休息室 毛澤東和李最後一次談話 中心意思是談 文化大革命 之事 11 26 坐下之後 毛澤東點起香煙 邊吸邊說群眾是發動起來 群眾一起來 那就不能完全依靠個人之想法去做 57 358 毛澤東説火頭是他自己燒起來 點火容易滅火難 看來這火還要燒一個時期 57 358 接着毛澤東問李對這場文化大革命有什麼看法和意見 希望李坦率談談 57 358 李謙遜地説 毛主席高瞻遠矚 英明偉大 古今中外任何國家領袖 沒有一個人能有這麼大的魄力來發動這場革命 目前雖然稍亂一點 但是為子孫後世着想是有很大代價的 57 359毛澤東說明當前問題很多 要一件一件地去解決 譬如紅衛兵小將們給各民主黨派下 哀的美敦書 勒令限期取消組織 這是不可以 57 359 毛澤東明確說 紅衛兵小將們向各民主黨派限期取消民主黨派組織 這是不對的 聽說他們要砸爛政協 要徹底毁滅統一戰線 這更是不對的 民主黨派不能取消 這要對紅衛兵說清楚 有些人可能聽不進去 但這要好好地做工作 說服教育他們 11 26毛澤東講完問李說 李先生 你的看法怎麼樣 57 359李急忙連聲說 毛主席英明高見 我從前根本不曉得這些道理 今天算是頓開茅塞 57 359接著 毛澤東對李説明把統一戰線在民主革命中和社會主義時期統一戰線之必要 11 26 晚年及逝世 编辑 1967年 公安部大肆追查 梅花黨 案件 有人對郭德潔不輕易放過 並藉以攻擊 11 23 當時在王府井大街上出現一張大字報 說郭德潔是美國特務組織梅花黨負責人 負有中央情報局特殊使命來中國做特務工作 說該組織用梅花型胸針作為聯絡標誌 11 23 還把當時被誣陷成 美國中央情報局長期潛伏的高級戰略特務 王光美和郭聯繫起來 11 23 謠言借造反小報像雪片似飛遍全國 11 23 24 其政治企圖主要是抹黑周恩來 11 24 1968年8月以後 李身體每況愈下 晚年在美國已患肺氣腫 經常患感冒發燒住院 同時發現有十二指腸癌 11 26 9月30日 李扶病參加周恩來舉行之國宴 但回家後即感身體難以支持 第二天便又回住醫院 天安門城樓檢閱觀禮也未能出席 11 26 李此次出席國宴 便是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之政治活動 11 26 1969年1月下旬 李病重消息很快由北京醫院報告到中共中央統戰部 11 26 周極度緊張工作 見到關於李病重之報告 11 26 他立即做批示 要盡一切可能搶救 11 26 1月26日 在病危中 李對在床邊的尹冰彥和胡友松說 我的日子不會再有多久了 我能夠回來死在自己的國家裡 這是了我一件最大的心願 57 361李氣喘吁吁 説話很困難 停了一會又説 回來以後 本想在台灣問題上 做點工作 我的那些想法 曾對你講過 還沒來得及向周總理提出 現在什麼都來不及了 台灣總是要統一的 可惜我是看不見了 這是我沒有了卻的一桩心事 那些書 指李帶回的很多線裝書 如 二十四史 四部備要 等等 送給廣西圖書館 書畫送給政府 那幾瓶酒送給毛主席 周總理吧 57 361 3621月30日 李病情惡化 醫護人員用盡一切措施搶救 延續生命 甚至用振搏器幫助呼吸也無效 11 27 午夜12時 李溘然長逝 享年78歲 11 27 註 1 對於李去世 中共中央統戰部立即寫下治喪報告 11 27 1月31日 周審閱李之治喪報告 親自將遺體告別儀式 擬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傅作義主持 改為 由全國政協主席周恩來主持 並安排 大公報 文匯報 發表李病逝消息 同時刊登李照片 還在參加遺體告別儀式名單上加上國務院副總理謝富治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郭沫若 58 444 毛澤東批准報告 11 27 2月1日 57 362 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為李舉行一個簡單骨灰安放儀式 11 27 周參加李骨灰安放儀式 是最高之禮遇 11 28 參加李骨灰安放儀式有10來個人 是有影響有分量人士 11 28 周宣佈李骨灰安放儀式開始 大家分別向李骨灰盒鞠躬告別 11 28 周在儀式上說 李臨終前寫的信 是一個 歷史文件 我在一九六五年毅然從海外回到祖國所走的這一條路是走對了的 在這個偉大的時代 我深深地感到能成為中國人民的一分子是一個無比的光榮 在我快要離開一世的最後一刻 我還深以留在台灣和海外的國民黨人和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的前途為念 他們目前只有一條路 就是同我一樣回到祖國懷抱 57 362隨後 周走來握著胡友松之手說 李先生逝世了 以後你有什麼困難 國家會照顧你的 11 28胡友松在骨灰盒上寫着 李宗仁先生千古 11 28 事後 李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11 28 评价 编辑 西安事變 和平解決以後 毛泽东會見李特使劉仲容時說 广西这几年跟蒋介石闹独立 广西是个有名的穷省份 闹起饥荒来 灾民常逃到湖南来 湖南的农民讨不到老婆的 就娶广西的妹子 李先生凭什么闹独立 据说 这几年 没有南京政府的财政支持 不仅撑得住局面 还被人称赞为全国的模范省 我看李宗仁是个有本事的人 57 48 沒有本事是鬧不起獨立的 我看李宗仁先生確實是一個有本事的人 許多在蔣介石政權下沒法實現的事情 他在廣西都辦到了 怪不得老蔣對廣西也耿耿於懷 57 49功績 编辑李當年崇敬孫中山 響應孫主張 統一廣西 促進兩廣統一 為北伐奠定基礎 11 2 在北伐中 李之廣西部隊打到山海關 立下不少功勞 11 2 在抗日戰爭中 李宗仁肯于和中國共產黨合作 血戰台兒莊 並領導所轄戰區部隊積極作戰 建立了一定的功勳 同時 李宗仁長期堅持反共立場 對中國共產黨犯有罪行 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通緝的首要戰犯之一 11 2李與蔣長期共事后 最後與蔣決裂 分道揚鑣 11 3 他對於美國懷有幻想 曾企圖依靠美國政府 搞 第三勢力 11 3 他開始轉變政治立場 11 3 著作 编辑 李宗仁回忆录 上下198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 李宗仁在美国时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 进行口述历史研究 由唐德刚笔录整理 軼事 编辑1965年7月26日上午 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李一行 60 他们刚刚坐定 毛幽默地以浓重湖南乡音对李说 57 333 嘿 嘿 德邻先生 你这一次归国 是误上贼船了 台湾当局口口声声叫我们做 匪 还叫祖国大陆做 匪区 你不是误上贼船是什么呢 60 程思远连忙替李答道 57 333 我们搭上这一条船 已登彼岸 60 彭真跟着說 是的 登了彼岸 57 333毛澤東和大家哈哈大笑起來 57 333 参见 编辑 中华民国主题 广西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题 冷战主题 台湾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题 人物主题 第一次滇桂戰爭 龍潭戰鬥 台兒莊戰役 徐州會戰 蔣中正 白崇禧 194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195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李宗仁回忆录参考文献 编辑注释 编辑 台湾有文献指 李逝世 傳聞係慢性中毒 1 引用 编辑 1 00 1 01 1 02 1 03 1 04 1 05 1 06 1 07 1 08 1 09 1 10 1 11 1 12 1 13 1 14 1 15 唐德剛 張其昀 编 中華百科全書 1983年典藏版 中國文化大學 2011 08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11 02 郭廷以 编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七日 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9 甲 中央政治會議決議任蔣中正為特級上將 閻錫山 馮玉祥 張學良 何應欽 李宗仁 朱培德 唐生智 陳濟棠為一級上將 CHINA Return of the Gimo Time Magazine 1950 03 13 2015 04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4 06 When China s Nationalists retreated from their refugee capital of Chungking last November Acting President Li Tsung jen did not go with them Instead Li took a plane to Hong Kong announced he would enter a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an old stomach ailment Ever since then Nationalist China s fight against Communism has been directed by Chiang Kaishek who came out of retirement to take over unofficially in Li s absence Li tarried in Hong Kong for two weeks then came to the U S for an operation bringing his family with him 4 00 4 01 4 02 4 03 4 04 4 05 4 06 4 07 4 08 4 09 4 10 4 11 尹承綱 李宗仁之崛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文史資料選輯 編輯部 编 文史資料選輯第四輯 總第104輯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85 5 00 5 01 5 02 5 03 5 04 5 05 5 06 5 07 5 08 5 09 5 10 5 11 5 12 5 13 5 14 5 15 5 16 5 17 5 18 5 19 5 20 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年6月1日 6 00 6 01 6 02 6 03 6 04 6 05 6 06 6 07 6 08 6 09 6 10 6 11 6 12 6 13 李宗仁口述 唐德剛撰寫 李宗仁回憶錄 台北 遠流出版 2010年2月1日初版 7 00 7 01 7 02 7 03 7 04 7 05 7 06 7 07 7 08 7 09 7 10 7 11 7 12 7 13 7 14 7 15 7 16 7 17 7 18 7 19 7 20 7 21 7 22 7 23 7 24 7 25 7 26 7 27 7 28 7 29 7 30 7 31 7 32 7 33 7 34 7 35 7 36 7 37 7 38 7 39 7 40 7 41 7 42 7 43 7 44 7 45 7 46 7 47 7 48 7 49 7 50 7 51 7 52 7 53 7 54 7 55 韓信夫 劉明逵 郭永才 王明湘 齊福霖 范明禮 張允侯 張友坤 章伯鋒 胡柏立 耿來金 劉壽林 鍾碧容 鍾卓安 陳崧 王好立 朱信泉 任澤全 蔡靜儀 丁啟予 陳永福 嚴如平 柏宏文 吳以群 羅文起 查建瑜 婁獻閣 白吉庵 李靜之 張小曼 石芳勤 徐玉珍 江紹貞 熊尚厚 吳以群 劉一凡 郭光 郭大鈞 王文端 李起民 李隆基 常丕軍 劉敬坤 陳道真 李振民 張振德 梁星亮 陳仁庚 董國芳 張守憲 王榮斌 陳敏 章笑明 汪朝光 卞修躍 賈維 陳民 朱宗震編著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 韓信夫 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白先勇編著 父親與民國 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上冊 戎馬生涯 香港 天地圖書 ISBN 9789882198111 傅宁军 报告文学 吞吐大荒 徐悲鸿寻踪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0 00 10 01 10 02 10 03 10 04 10 05 10 06 10 07 10 08 10 09 10 10 10 11 10 12 10 13 10 14 10 15 10 16 10 17 10 18 10 19 10 20 10 21 10 22 10 23 10 24 10 25 10 26 10 27 10 28 10 29 程思遠 李宗仁先生晚年 第2版 北京 華藝出版社 1996 11 000 11 001 11 002 11 003 11 004 11 005 11 006 11 007 11 008 11 009 11 010 11 011 11 012 11 013 11 014 11 015 11 016 11 017 11 018 11 019 11 020 11 021 11 022 11 023 11 024 11 025 11 026 11 027 11 028 11 029 11 030 11 031 11 032 11 033 11 034 11 035 11 036 11 037 11 038 11 039 11 040 11 041 11 042 11 043 11 044 11 045 11 046 11 047 11 048 11 049 11 050 11 051 11 052 11 053 11 054 11 055 11 056 11 057 11 058 11 059 11 060 11 061 11 062 11 063 11 064 11 065 11 066 11 067 11 068 11 069 11 070 11 071 11 072 11 073 11 074 11 075 11 076 11 077 11 078 11 079 11 080 11 081 11 082 11 083 11 084 11 085 11 086 11 087 11 088 11 089 11 090 11 091 11 092 11 093 11 094 11 095 11 096 11 097 11 098 11 099 11 100 11 101 11 102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文史資料選輯 第140輯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0年2月 ISBN 978 7 5034 1065 9 12 0 12 1 12 2 12 3 以退為進 李宗仁競選副總統始末 2015 10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2 16 13 0 13 1 13 2 13 3 13 4 13 5 13 6 13 7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73 ISBN 9571406635 14 00 14 01 14 02 14 03 14 04 14 05 14 06 14 07 14 08 14 09 14 10 14 11 14 12 14 13 14 14 14 15 蔣經國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書局 1988 董顯光在 蔣總統傳 第513頁稱 所謂暫行引退 並不是説蔣總統已放棄其總統職位 中國憲法並無關於總統辭職的規定 蔣總統把職權交與副總統代理 係根據憲法第四十九條中 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 由副總統代行其職權 一段之規定 並根據此一段之規定頒發文告 請李副總統代行其職權 他的引退 既不是辭職 亦非長久退職 他仍繼續擔任國民黨總裁 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 誓詞如下 總統蔣公軫念國家之艱危 顧恤人民之痛苦 促成和平之早日實現 決然引退 宗仁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之規定 代行總統職權 自揣庸愚 膺茲重任 曷勝惶恐 唯是宗仁追隨總統革命二十餘年 深知其處事持躬悉以國家人民為重 而對於個人之進退出處 嚴謹光明 心志既決 不可移易 宗仁仰承督責 不容辭謝 唯有黽勉將事 效忠國家 冀使中樞之政務不墜 而總統救國救民之志業有成 所望我全體軍民抒誠合作 文武官吏各安職守 精誠團結 一德同心 本和平建國之方針 為民主自由而努力 國家民族實利賴之 17 0 17 1 劉維開 1940年代中國國民黨領導階層之分析 呂上芳主編 编 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 香港 商務印書館 2009 ISBN 9789620764264 18 0 18 1 18 2 18 3 18 4 18 5 呂芳上總策畫 朱文原 周美華 葉惠芬 高素蘭 陳曼華 歐素瑛編輯撰稿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大事記 台北 國史館 2012 ISBN 978 986 03 3586 6 李宗仁口述 唐德剛撰寫 李宗仁回憶錄 初版 台北 遠流出版 2010 02 01 李宗仁自稱孫科 私下交還給他 叫他不要洩氣而應和李協調一致 共同克服政府之危機 李宗仁口述 唐德剛撰寫 李宗仁回憶錄 初版 台北 遠流出版 2010 02 01 李宗仁自稱孫科 要求李宗仁解脫其職責 21 0 21 1 宋希濂 大勢已去的國共戰爭 國軍在西南 西北的大崩潰 刊 大對抗 下 海變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年 程思遠 李宗仁先生晚年 北京 文史資料出版社 1980 23 0 23 1 王景弘編譯 编 1949大流亡 美國外交檔案室密錄 台北市 玉山社出版 2011 ISBN 978 986 294 000 6 李宗仁口述 唐德剛撰寫 李宗仁回憶錄 初版 台北 遠流出版 2010 02 01 李宗仁稱 五月二日廣州中央並推居正 閻錫山 李文範三人隨白崇禧飛桂林促駕 蔣經國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書局 1988 李宗仁 表示彼將迎合美國對華政策之改變 蔣總統致鄭彦棻電 1949年6月13日 蔣總統引退與後方佈置 上 革命文獻 第二十八冊 蔣中正總統檔案 台北 國史館 藏 李宗仁呈蔣總統寒電 1949年6月14日 蔣總統引退與後方佈置 上 革命文獻 第28冊 蔣中正總統檔案 台北 國史館 藏 洪蘭友致蔣中正電 1949 09 01 台北 總統府 編 京滬撤守前後之戡亂局勢 上 革命文獻 戡亂時期第三十一冊 總統府 事略室編 蔣中正總統文物 事略稿本 1949 08 23 台北 國史館 藏 30 0 30 1 程思遠 白崇禧部隊的覆沒 刊 大對抗 下 海變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年 蔣經國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書局 1988 李宗仁謂其 胃疾復發 赴美就醫 一俟 短期內病愈後 即續負應盡之責 程思遠 李宗仁與蔣介石決裂的經過 大對抗 台北 風雲時代出版 1992 李宗仁 與夫人郭德潔 長子李幼鄰 幼子李志聖及前內政部長李漢魂 隨從由香港 飛抵紐約 入長老會醫院割治胃潰瘍宿疾 臨行前囑程思遠帶他的親筆信以專機飛海口晤白崇禧 程思远 我在香港从事第三势力活动的前前后后 郭廷以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民國三十八年 杨天石 蒋介石在台复行视事前后 36 0 36 1 36 2 36 3 36 4 松田康博 蔣介石的領導風格與遷台戰略 刊呂芳上主編 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 香港 商務印書館 2009年12月 ISBN 978 962 07 6426 4 顾维钧著 顾维钧回忆录 七 北京 中华书局 1989年 中央日报 台北 1950年2月2日 周宏濤口述 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 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 09 30 理由是 在此留醫期間 除施行手術之三數日外 對府院各方所來函電 府院命令 均親自批閱 照常公布 並未因病而受絲毫影響 至於執行部分 係由行政院負責處理 故不特府務無廢弛之虞 政務亦無中斷之慮 周氏錄於1950年日記 中央日报 台北 1950年2月5日 41 0 41 1 張之傑等 20世紀臺灣全紀錄 台北 錦繡出版社 1991年 中央日报 台北 中央日報社 1950年2月21日 43 0 43 1 秦孝儀編 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 卷九 台北 中正文化基金會 2002年 周宏濤口述 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 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 09 30 孔祥熙在電文中說 李宗仁近日接到中央非常委員會及監察院等單位的不返國即辭職電文 而白崇禧等也有同樣目的的電文給李 李宗仁認為必定是有人指示才會如此 甘介侯透過孔祥熙傳話說 李接任時是代理總統之職 並非代理蔣先生 因蔣先生曾數次明白表示辭職下野即為一普通公民 而在憲法上李已經成為合法的代總統 即使因病辭職 也應由行政院長暫代 三月後再開國民大會重新選舉 故若台灣過於為難 則李將公開發表指摘現在台灣之政府及將成立之軍政府皆不合法 違反憲法 如此必使華府反對援華者多一藉口 對公對私皆不利 若蔣先生欲復職 應停止一切惡意攻擊 而以溫和語氣來商洽 則李願意對外宣稱當時是代理蔣先生職務 今因病不能返國 即請蔣先生復職 李仍任副總統 周氏錄於1950年日記 周宏濤口述 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 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 09 30 決議文如下 李同志既以健康復不克遽行回國 而總統去年因故不能視事之原因又經消失 允宜本救國救民之夙志 返主中樞共圖安攘 本會認為事機萬急 不容再計 應依照去年十一月廿七日及十二月三日兩項臨陣會議之決議 請總裁復行視事 繼續行使總統職權 以挽此危疑震撼之局面 周氏錄於1950年日記 周宏濤口述 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 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 09 30 這天晚上 蔣公夫婦約官邸工作人員及眷屬聚餐 席間黃少谷報告他與邱昌渭等桂系官員的接洽情形 並且詢問蔣公 復行視事時間是否定為三月一日 蔣公回答可以 復行視事就此定案 周宏濤口述 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 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 09 30 中常會在台北賓館召開 對復職事做最後討論 周宏濤口述 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 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 09 30 杜總統預定三月二日中午與他共餐 並由其顧問甘介侯作陪 周宏濤口述 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 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 09 30 包括白崇禧 李品仙等桂系將領在內 都來參加儀式 周宏濤口述 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 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 09 30 二日上午 蔣公收到李宗仁自填於 二月二十八日 自紐約的來電 電文是這麼寫的 草山蔣介石先生惠鑒 弟以胃病嚴重 來美割治而出國 未久即聞不肖之徒慫恿先生乘間奪取總統職權 雖傳者異口同聲 而弟基於法理人情頗難置信 現弟休養期滿準備返國 今日報載忽有先生將於三月一日復任總統之消息 查先生於去年一月二十一日宣佈引退 弟即依法執行總統職權 憲法上所謂代理者 係代理總統職權 而非代理個人 先生引退後已為平民 與總統職權已無關係 有何代理可言 故先生非經國民大會之選舉 決無再任總統之任何法律根據 而弟所代行之總統職權非經國民大會之罷免 根據法律任何個人或機關均無權撤銷 先生此種舉動不惟國憲所不容 且為世人所不齒 際此國家命脈不絕於縷 先生一念之差 安危所繫 袁世凱破壞約法之殷鑑至可警惕 弟為維護此艱難締造之根本大法起見 不能不代表全國人民向先生提出嚴重警告 敬希懸崖勒馬 免為千古罪人 國家幸甚 宗仁丑儉 按 二月二十八日 周氏錄於1950年日記 周宏濤口述 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 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 09 30 電文如下 副總統德鄰吾兄勳鑒 自兄以胃疾出國就醫 瞬已三月 各方佇候言旋 中正企望尤切 而兄以健康未復 歸期難定 乃者史毛盟約宣布 國家危難日深 人民望救益急 中樞軍政不能久失秉承 在此憂危震駭之中 群情更責望於中正之一身 茲為遵循民意 挽救危機 乃於三月一日復行視事 繼續行使總統職權 一年以來 我兄代主國政 宵盰辛勞 公私交感 無時或已 今雖養病海外 固知憂國之殷無間遐邇 亟望早告康復 並請代表中正訪問美國朝野後 從速命駕返台 共濟艱危 藉匡不逮 敢佈胸臆 無任神馳 蔣中正寅東 周氏錄於1950年日記 中央日報 台北 中央日報社 1950年3月2日 周宏濤口述 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 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 09 30 據顧維鈞的報告指出 杜魯門二日接見李宗仁並共進午餐之前 先是於答覆記者詢問時表示 他所以邀請 李將軍 午餐 是因為李是中國總統 到了傍晚這段談話由國務院發言人聲明更正 宣稱國務院已接到正式通知 蔣先生已復總統職 美國政府承認蔣先生為中華民國政府領袖 至於何人為總統的問題 應由中國政府決定 杜魯門總統僅要表明 當初邀李將軍晤面 是因為他的代總統身分 蔣先生復職尚未成為問題 且午餐純係交際性質 並沒有談到政治問題 周宏濤口述 汪士淳撰寫 蔣公與我 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 2003 09 30 李宗仁並告訴美聯社 二次大戰把蔣介石自日本人手中救出 目前蔣氏希望美蘇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 以期再得救 他又說 他目前仍有 忠烈的支持者 張發奎將軍 並請張在廣州發動地下工作 二十一日 李宗仁又在紐約聲稱 他將於最短期之內返國 組織第三集團 以反共及 反蔣 同時他也將在廣西四圍地區 領導五十餘萬桂系游擊部隊 至於先前向共軍投降的二十萬桂系部隊 純粹是因為對國民黨政府不滿所致 不過 曾擔任陸軍總司令 滯留香港的張發奎 隨後發表聲明否認此事 李宗仁的行徑連白崇禧都反對 白沒多久就去信規勸 希望他不要再做親者痛 仇者快的事 白崇禧發言封信的同時 也以書面向蔣公報告他的這個動作 55 0 55 1 程思遠 李宗仁與蔣介石決裂的經過 刊 大對抗 台北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1992年 中央选举委员会 中华民国选举史 台北 中央选举委员会印行 1987年 57 00 57 01 57 02 57 03 57 04 57 05 57 06 57 07 57 08 57 09 57 10 57 11 57 12 57 13 57 14 57 15 57 16 57 17 57 18 57 19 57 20 57 21 57 22 57 23 57 24 57 25 57 26 57 27 57 28 總統 歸來 毛澤東與李宗仁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0 ISBN 978 7 5034 2628 5 58 0 58 1 楊明偉 走出困境 周恩來在1960 1965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0 原載 人民日報 1965年7月21日 北京 人民日報社 刊李宗仁口述 唐德剛撰寫 李宗仁回憶錄 下 台北 遠流出版 2010年2月1日初版 60 0 60 1 60 2 60 3 60 4 60 5 劉丕林 1965年海峡两岸密谈统一 人民文摘 人民網 2014 05 01 2015 05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7 08 最近新出现的 孙中山嫡孙 是真的吗 腾讯历史 2017 03 10 2017 03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3 13 中文 来源 编辑 Barnouin Barbara and Yu Changgen Zhou Enlai A Political Life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6 ISBN 978 962 996 280 7 Retrieved at Zhou Enlai A Political Lif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March 12 2011 Bonavia David China s Warlor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 0 19 586179 2 Gillin Donald G Portrait of a Warlord Yen Hsi shan in Shansi Province 1911 1930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19 No 3 May 1960 Retrieved at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19 No 3 May 1960 pp 289 306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February 23 2011 Gillin Donald G Warlord Yen Hsi shan in Shansi Province 1911 1949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Li Zongren Li Tsung jen Tong Te kong The memoirs of Li Tsung jen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79 ISBN 978 0 89158 343 1 Spence Jonathan D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W W Norton and Company 1999 ISBN 978 0 393 97351 8 CHINA Return of the Gimo TIME Magazine Monday Mar 13 1950 Retrieved at CHINA Return of the Gimo TIM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May 16 2011 Jeffrey G Barlow THE ZHUANG ETHNOGENESIS December 12 2005 COPYRIGHT JEFFREY G BARLOW Department of History Pacific University 2043 College Way Forest Grove Oregon 97116 EMAIL barlowj pacificu edu Chapter 19 The Zhuang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Chapter 20 The Zhua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Economy in Guangxi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 李宗仁 s before 中華民國總統 蔣中正 中華民國政治职务中華民國國家元首行憲後首任 中華民國副總統第一任1948年5月20日 1954年3月10日a 繼任 陳誠前任 蔣中正 中華民國總統代理1949年1月21日 1950年3月1日b 繼任 蔣中正 復行視事 中國大陸地區領導人c 繼任 中華民國總統 蔣中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毛泽东a 1954年中華民國第二任總統選舉在選舉第二屆總統 副總統前 於3月10日被國民大會彈劾失去副總統職位 其剩餘任期因僅二個月餘而在該彈劾案內同時註明不用重選b 1949年1月21日因總統蔣中正 引退 而代理總統一職 同年11月20日飛赴香港 12月5日離開中國赴美 1950年3月1日總統蔣中正 復行視事 恢復職權 c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並未完全控制整個中國大陸 直到1951年10月26日至10月27日正式佔領西藏後才取得中國大陸大致上之控制權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李宗仁 amp oldid 7695164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