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張其昀

張其昀(1901年9月29日-1985年8月26日),字曉峰浙江鄞縣人,中国史學家地學家教育家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中國國民黨秘書長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等要職,亦為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私立華岡藝術學校之創辦人。

張其昀
中華民國學者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01年9月29日
 大清浙江省鄞縣
逝世1985年8月26日(1985歲-08-26)(83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
籍贯浙江省鄞縣
国籍 中華民國
政党 中國國民黨
宗教信仰全神教

生平

1919年,浙江省立第四中學畢業,考入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就讀於史地部,與繆鳳林陳訓慈范希曾張廷休等人同学。當時的南高聲譽蜚騰,公認為中國南方第一學府,名師薈萃,師從哲學家劉伯明、史學家柳詒徵、地學家竺可楨等人。1923年畢業時,正好是南高改制易名東大,出於對南高的摯愛,堅持領取了南高最後一屆畢業生文憑。

畢業後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其間編的新學制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地理》,成為當時全國的通用教材,對中學教育發揮了很好的提升作用。1927年,起在国立中央大学地理學系任教,曾主講中國地理,為中國人文地理學之開山大師。1935年,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中央評議會聘任評議員,是從未出國留學的當選評議員中最年輕的一位。1936年,受聘為浙江大學史地系教授兼主任、史地研究所所長,後又兼任文學院院長。1941年,當選為中華民國教育部首批部聘教授。曾任中國地理學會總幹事。1943年,受美國國務院之邀聘,在哈佛大學研究講學一年。

1949年,隨國民政府台灣,曾任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秘書組主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部長、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總統府資政等職,又創辦了中國新聞出版公司、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發起創辦《學術季刊》等多種學術期刊以及中國歷史學會等組織,對台灣的文化教育事業貢獻甚巨。

1985年8月26日於臺北市逝世,其衣冠葬於中國文化大學境內「曉園」。

事略

 
張其昀於1959年冬季為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題「中樞玄覽」匾額

身爲學者,張其昀是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的開創人,也是歷史地理學的鼻祖,在自然地理學方面也有貢獻。方志學領域,其主編的《遵義新志》,在地方誌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中開創了中國人進行土地利用調查研究的先河。並曾本著“恢復舊時書院之精神,提倡自由講學之風氣”,創辦中國人地學會,出版《方志月刊》。

為發展中國的科學事業,1932年,張其昀發起成立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擔任《科學的中國》總編輯[1]。張其昀亦曾積極參與中國科學社的活動,為《科學》雜誌撰稿[2]

張其昀也是中國第一位研究現代國家戰略學的學者。

張其昀在臺灣擔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期間,促成多所大學的在臺復校和新學校、學系的建立,開創博士學位教育,著力中小學基礎義務教育,奠定了臺灣的教育格局,也促進了台灣地理學的發展。期間將當時南海學園規模大幅擴張成為「南海五館」,亦即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教育資料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等,並於1955年在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成立了地理學系(今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其後於1962年創辦了中國文化大學;另在獻堂館成立國立音樂研究所

張其昀先生對中華文化眷戀傾恭,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重要領袖和儒學復興運動的中坚,時間之長、影響之遠,令人感念。張其昀早年是南高史地學派學衡派的重要成員;嗣後中大時代成爲國風社的一位靈魂人物;再後于浙大創辦《思想與時代》,匯集了張蔭麟、谢幼伟、郭斌龢、熊十力钱穆陳康贺麟馮友蘭等學者,世人評說當時浙大蔚然有重振東大學衡之風、復興人文主義之勢。在臺灣,張其昀除著書《中華五千年史》外,還創辦中華學術院中國文化學院,執教的文史學者便有钱穆、杨家骆、黎东方梁嘉彬蔣復璁陈立夫高明宋晞曾虛白謝然之等人;張其昀設立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中華叢書》、《華學月刊》,形成了研究中國文化之中心。

張其昀自喻,一生治學,不外五事:

  • 一曰國魂,以謀發揚中華民族精神;
  • 二曰國史,探索中華文化之淵源;
  • 三曰國土,研究中國在世界之地位;
  • 四曰國力,衡斷經濟建設對國計民生之關係;
  • 五曰國防,以喚起愛國思想與民族正義,培養新生力量。

提倡華學

張其昀提倡華學。他認爲,以「漢學」稱中國學,造成中國學和與宋學等並稱之漢學的混淆,且西方學者以「漢學」稱中國學,將漢族之學等同中國學(英語:Sinology),把藏學、滿學等排除在外,無以含括全部中國之學。滿、蒙、藏等中國各族群和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及地理上有著最密切的交融關係,這些研究也共同構成了中國學。華學不僅是漢學,不僅研究漢族之學,也研究中國少數族群之學。

創立全神教

張其昀創立全神教。他認爲,各種宗教的良好精神都有相通之處。一方面,尊重世界各種宗教所具有的相通的良好精神,另一方面,摒棄造成紛爭的各種「人格神」教及一神教的弊端,尊重多元文化和包容的「多神教」。中國的儒教道教佛教是「非人格神」的多神教,可以和諧共容兼包並蓄,「道並行而不悖」。「全神教」之教育,以儒家文化為中心,以先賢聖哲以來人類共通的良好精神,培養宗教情操,即為「聖教育」。「宗教是學術研究的最高境界和最後目的」,「科學愈進步,宗教愈重要。敬天愛人,乃萬事之表,萬福之源」,認為教育之最高境界為「聖教育」。全神教之所謂「宗教」,實指信仰、教化。

著作

  • 《中國地理學研究》
  • 《中國區域志》
  • 《中華民國史綱》
  • 主編書籍
    • 《金史》
    • 《元史》
    • 《清史》
    • 《國父全書》
    • 《抗日戰史》
  • 人文地理學著作
    • 《初級中學人文地理編輯例言》
    • 《江浙兩省人文地理之比較》
    • 《人生地理學之態度與方法》
    • 《人生地理學》
    • 《中國人地關係概論》
  • 《中華五千年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巨著 (全書總目初分為三十二冊)
    • 《華夏远古史》(中華五千年史 第一冊)
    • 《西周史》(中華五千年史 第二冊)
    • 《春秋史》(中華五千年史 第三冊:春秋史前篇,第四冊:春秋史中篇,第五冊:春秋史后篇 - 孔學今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戰國史》(中華五千年史 第六冊:戰國史前篇,第七冊:戰國史后篇 - 戰國學術)
    • 《秦代史》(中華五千年史 第八冊)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彭光華:《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的創建、活動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科技史料》第13卷第1期(1992年)
  2. ^ 《中國科學社第二十一次年會報告》(民國25年(1936年)10月)中記載:“張其昀先生一年以來,每期投稿,從無間斷,斯不僅應特別致謝,實創立二十年來《科學》投稿之一新記錄,彌可珍貴。 ”

来源

  • 康僑:《文化復興巨擎——張其昀》.《中外雜誌》,62年13卷第3期.
  •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 浙江人民出版社.

外部連結

  中華民國政府職務
前任:
程天放
教育部部長
第五任

1954年5月27日-1958年7月14日
繼任:
梅貽琦

張其昀, 关于名为张晓峰的其他人物, 請見, 张晓峰, 1901年9月29日, 1985年8月26日, 字曉峰, 浙江鄞縣人, 中国史學家, 地學家及教育家,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 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 中國國民黨秘書長, 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等要職, 亦為中國文化大學, 臺北市私立華岡藝術學校之創辦人, 中華民國學者个人资料性别男出生1901年9月29日, 大清浙江省鄞縣逝世1985年8月26日, 1985歲, 83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籍贯浙江省鄞縣国籍, 中華民國政党, 中國國民黨宗教信仰全神教学历, 南京. 关于名为张晓峰的其他人物 請見 张晓峰 張其昀 1901年9月29日 1985年8月26日 字曉峰 浙江鄞縣人 中国史學家 地學家及教育家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 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 中國國民黨秘書長 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等要職 亦為中國文化大學 臺北市私立華岡藝術學校之創辦人 張其昀中華民國學者个人资料性别男出生1901年9月29日 大清浙江省鄞縣逝世1985年8月26日 1985歲 08 26 83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籍贯浙江省鄞縣国籍 中華民國政党 中國國民黨宗教信仰全神教学历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 1923年 经历 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 1923年 1927年 国立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 1936年 中央研究院評議會評議員 1935年6月 1958年 國民參政會 第二 三 四屆 參政員 1940年12月 1946年 理想與時代 雜誌創辦人 1941年 國立浙江大學文學院院長 1945年 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1946年1月 1947年 國民大會 第一屆 代表 1948年 1985年8月26日 考試院 第一屆 委員 1949年3月28日 1954年8月 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秘書組主任 1949年 1950年8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 1950年3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秘書長 1950年8月 中國地理學會會長 1950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 1952年1月 中國科學協進會理事 1953年11月 故宮中央博物院共同理事會 第三屆 理事 1954年1月 教育部部長 1954年5月27日 1958年7月14日 行政院政務委員 1954年5月27日 1958年7月14日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中國委員會 第二屆 委員 1957年8月 革命實踐研究院主任 1958年 1972年 國防研究院主任 1958年 1972年 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 1962年 中國文化學院董事長 1962年3月 1985年8月26日 中華學術院院長 1966年10月29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 1967年11月 1985年8月26日 總統府資政 1980年3月4日 1985年8月26日 目录 1 生平 2 事略 2 1 提倡華學 2 2 創立全神教 3 著作 4 参考文献 4 1 引用 4 2 来源 5 外部連結生平 编辑1919年 浙江省立第四中學畢業 考入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就讀於史地部 與繆鳳林 陳訓慈 范希曾 張廷休等人同学 當時的南高聲譽蜚騰 公認為中國南方第一學府 名師薈萃 師從哲學家劉伯明 史學家柳詒徵 地學家竺可楨等人 1923年畢業時 正好是南高改制易名東大 出於對南高的摯愛 堅持領取了南高最後一屆畢業生文憑 畢業後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 其間編的新學制高級中學教科書 本國地理 成為當時全國的通用教材 對中學教育發揮了很好的提升作用 1927年 起在国立中央大学地理學系任教 曾主講中國地理 為中國人文地理學之開山大師 1935年 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中央評議會聘任評議員 是從未出國留學的當選評議員中最年輕的一位 1936年 受聘為浙江大學史地系教授兼主任 史地研究所所長 後又兼任文學院院長 1941年 當選為中華民國教育部首批部聘教授 曾任中國地理學會總幹事 1943年 受美國國務院之邀聘 在哈佛大學研究講學一年 1949年 隨國民政府到台灣 曾任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秘書組主任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部長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 總統府資政等職 又創辦了中國新聞出版公司 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發起創辦 學術季刊 等多種學術期刊以及中國歷史學會等組織 對台灣的文化教育事業貢獻甚巨 1985年8月26日於臺北市逝世 其衣冠葬於中國文化大學境內 曉園 事略 编辑 張其昀於1959年冬季為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題 中樞玄覽 匾額 身爲學者 張其昀是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的開創人 也是歷史地理學的鼻祖 在自然地理學方面也有貢獻 方志學領域 其主編的 遵義新志 在地方誌中佔有重要地位 其中開創了中國人進行土地利用調查研究的先河 並曾本著 恢復舊時書院之精神 提倡自由講學之風氣 創辦中國人地學會 出版 方志月刊 為發展中國的科學事業 1932年 張其昀發起成立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 擔任 科學的中國 總編輯 1 張其昀亦曾積極參與中國科學社的活動 為 科學 雜誌撰稿 2 張其昀也是中國第一位研究現代國家戰略學的學者 張其昀在臺灣擔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期間 促成多所大學的在臺復校和新學校 學系的建立 開創博士學位教育 著力中小學基礎義務教育 奠定了臺灣的教育格局 也促進了台灣地理學的發展 期間將當時南海學園規模大幅擴張成為 南海五館 亦即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教育資料館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等 並於1955年在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成立了地理學系 今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其後於1962年創辦了中國文化大學 另在獻堂館成立國立音樂研究所 張其昀先生對中華文化眷戀傾恭 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重要領袖和儒學復興運動的中坚 時間之長 影響之遠 令人感念 張其昀早年是南高史地學派和學衡派的重要成員 嗣後中大時代成爲國風社的一位靈魂人物 再後于浙大創辦 思想與時代 匯集了張蔭麟 谢幼伟 郭斌龢 熊十力 钱穆 陳康 贺麟 馮友蘭等學者 世人評說當時浙大蔚然有重振東大學衡之風 復興人文主義之勢 在臺灣 張其昀除著書 中華五千年史 外 還創辦中華學術院和中國文化學院 執教的文史學者便有钱穆 杨家骆 黎东方 梁嘉彬 蔣復璁 陈立夫 高明 宋晞 曾虛白 謝然之等人 張其昀設立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出版 中華叢書 華學月刊 形成了研究中國文化之中心 張其昀自喻 一生治學 不外五事 一曰國魂 以謀發揚中華民族精神 二曰國史 探索中華文化之淵源 三曰國土 研究中國在世界之地位 四曰國力 衡斷經濟建設對國計民生之關係 五曰國防 以喚起愛國思想與民族正義 培養新生力量 提倡華學 编辑 張其昀提倡華學 他認爲 以 漢學 稱中國學 造成中國學和與宋學等並稱之漢學的混淆 且西方學者以 漢學 稱中國學 將漢族之學等同中國學 英語 Sinology 把藏學 滿學等排除在外 無以含括全部中國之學 滿 蒙 藏等中國各族群和漢族在政治 經濟 文化及地理上有著最密切的交融關係 這些研究也共同構成了中國學 華學不僅是漢學 不僅研究漢族之學 也研究中國少數族群之學 創立全神教 编辑 主条目 全神教 張其昀創立全神教 他認爲 各種宗教的良好精神都有相通之處 一方面 尊重世界各種宗教所具有的相通的良好精神 另一方面 摒棄造成紛爭的各種 人格神 教及一神教的弊端 尊重多元文化和包容的 多神教 中國的儒教 道教和佛教是 非人格神 的多神教 可以和諧共容兼包並蓄 道並行而不悖 全神教 之教育 以儒家文化為中心 以先賢聖哲以來人類共通的良好精神 培養宗教情操 即為 聖教育 宗教是學術研究的最高境界和最後目的 科學愈進步 宗教愈重要 敬天愛人 乃萬事之表 萬福之源 認為教育之最高境界為 聖教育 全神教之所謂 宗教 實指信仰 教化 著作 编辑 中國地理學研究 中國區域志 中華民國史綱 主編書籍 金史 元史 清史 國父全書 抗日戰史 人文地理學著作 初級中學人文地理編輯例言 江浙兩省人文地理之比較 人生地理學之態度與方法 人生地理學 中國人地關係概論 中華五千年史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巨著 全書總目初分為三十二冊 華夏远古史 中華五千年史 第一冊 西周史 中華五千年史 第二冊 春秋史 中華五千年史 第三冊 春秋史前篇 第四冊 春秋史中篇 第五冊 春秋史后篇 孔學今義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戰國史 中華五千年史 第六冊 戰國史前篇 第七冊 戰國史后篇 戰國學術 秦代史 中華五千年史 第八冊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彭光華 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的創建 活動及其歷史地位 中國科技史料 第13卷第1期 1992年 中國科學社第二十一次年會報告 民國25年 1936年 10月 中記載 張其昀先生一年以來 每期投稿 從無間斷 斯不僅應特別致謝 實創立二十年來 科學 投稿之一新記錄 彌可珍貴 来源 编辑 康僑 文化復興巨擎 張其昀 中外雜誌 62年13卷第3期 王永太 凤鸣华冈 张其昀传 浙江人民出版社 外部連結 编辑中國文化大學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中文大學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國印刷教育之父張其昀 使臺灣印刷工業躋於世界印刷工業之林 李興才教授 中華民國政府職務前任 程天放 教育部部長第五任1954年5月27日 1958年7月14日 繼任 梅貽琦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張其昀 amp oldid 7433971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