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晋书

晋书》于唐朝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写成,中国二十四史之一,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1]。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廢晉帝自立,以。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晋书》作者群

《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

《晋书》编写过程

唐太宗重视修史,中國自唐代開始設館修史,《晉書》是其中的第一部。“二十四史”有六部史书(《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是在唐太宗时期修成的。

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晋史传世,而实际上则多达二十余家,其中沈约、郑忠、庾铣三家晋书已亡佚外,其余都还存在。当时唐太宗认为这些晋史有种种缺陷,且“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便于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下詔修《晉書》,唐太宗在《修晋书诏》有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

《晉書》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以南朝齐臧荣绪所写的《晋书》为蓝本,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开始撰写,至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写成。

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分别写了史论。《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

近代有吳士鑑、劉承幹著《晋书斠注》,采集众说以辨异、证同、纠谬、补遗,此书在1928年由吴兴嘉业堂刊行。

《晋书》的成就

记载完备

唐之前的各晋史,或仅记西晋一朝史事,或虽兼记两晋史事,但对十六国史事则无专门记述。可说都非完备的晋史。与唐之前的各晋史相比,《晋书》的内容较为详尽且广博,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札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輿服志》和《禮志》《樂志》反映了魏晉南北朝統治階級崇尚禮儀服飾的風氣。赵翼说:“唐初修《晋书》,以臧荣绪本为主,而兼考诸家成之。今据《晋》、《宋》等《书》列传所载诸家之为《晋书》者,无虑数十种。”

补舊史之不足

《三国志》有纪、传而无志。而《晋书》中的志,多从三国时期写起。關於曹魏屯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經營西北,及晉朝占田制多有著墨。《食貨志》講東漢、三國時代的經濟發展,可補《後漢書》、《三國志》之不足。从当政者的角度,《晋书》虽为立传,但并不鼓励司马氏的发家史,《晋书·宣帝纪》里曾讲到晋明帝问起晋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告之,明帝大惭,把脸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2],而唐太宗在其所作的史论里,更不乏警世之意。

体例创新

《晋书》有“载记”三十卷,记载了古代中国少数民族匈奴鲜卑建立的十六国政权。这是《晋书》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特點。“载记”最早由《東觀漢記》所創,但記載的是新莽至東漢初年不屬於劉秀的各個政權人物列傳[3],并非记载少数民族政权的史事。

《晋书》的不足

记述荒誕

《晋书》继承了前代晋史著作的缺点,记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搜神記》、《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之談也加以收錄[4]。例如《干寶傳》中記載干寶之父妾陪葬十餘年,開棺後仍能復生之事。[5]《張華傳》中提到吃“龍肉”之事,並稱“試以苦酒濯之,必有異。”

史料取舍不够严谨

据历史学者考察,在修撰《晋书》时期,所能见到晋代文献很多,除各专史外,还有大量的诏令、仪注、起居注以及文集。但《晋书》的编撰者主要只采用臧荣绪的晋书作为蓝本,并兼採笔记小说的记载,稍加增饰。对於其他各家的晋史和有关史料,虽曾参考,但却没有充分利用。因此唐代成书之后,即受到当代人的指实,认为它“好採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6][7]刘知几在《史通》裡也批评它不重视史料的甄别去取,只追求文字的华丽。例如有關杜弢的下場,《晉書·杜弢傳》寫杜弢“不知所終”,《晉書·愍帝紀》卻寫杜弢“死在道上”。清人张熷在《读史举正》举出《晋书》谬误达450多条。钱大昕批评《晋书》“涉笔便误”。

此外,《晋书·冯紞传》称“紞兄恢,自有传”,《殷顗传》称“弟仲文、叔献,别有传”,但《晋书》并无《冯恢传》《殷叔献传》;《李重传》有“见百官志”语,但《晋书》并无《百官志》;《司马彪传》载“泰始初,武帝亲祠南郊,彪上疏定议,语在郊祀志”,但《晋书》只有《礼志》,没有《郊祀志》,且《礼志》也对司马彪此议毫无记载。

《晋书》目录

帝纪

  • 志第一 天文上(天体 仪象 天文经星等)
  • 志第二 天文中(七曜 杂星气 史传事验)
  • 志第三 天文下(月五星犯列舍 经星变附见)
  • 志第四 地理上
  • 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徐州荆州扬州交州广州
  • 志第六 律曆上
  • 志第七 律曆中
  • 志第八 律曆下
  • 志第九 礼上
  • 志第十 礼中
  • 志第十一 礼下
  • 志第十二 乐上
  • 志第十三 乐下
  • 志第十四 职官
  • 志第十五 舆服
  • 志第十六 食货
  • 志第十七 五行上
  • 志第十八 五行中
  • 志第十九 五行下
  • 志第二十 刑法

列传

载记

其他版本的晋史

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是唐朝时期编写,晚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宋书》等,但唐朝之前已经存在几部不同版本的晋书了。参见十八家晉史

《晋书》的史误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朱大渭曾撰文指出《晋书》中的一些史实上的谬误:

  1. 皇甫方回传》,荆州所迎非杜弢,乃杜曾
  2. 桓石虔传》,荆州刺史的名字是桓石民
  3. 《桓温传》,“金城泣柳”发生在桓温第三次北伐,而非第二次;
  4. 《王羲之传》,王氏三少之安期非王承,乃王导王含之子王应
  5. 《王羲之传》,尚书仆射谢安,乃谢尚
  6. 《天文志下》,朱龄石平蜀非在义熙七年,乃九年;
  7. 《天文志》,泰始二年十月丙午、九年七月丁酉、十年十月乙未、永康元年正月乙卯皆无日蚀。

参考文献

  1. ^ 新唐书·艺文志》“正史类”称:“《晋书》一百三十卷,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来济、陆元仕、刘子翼、令狐德棻、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李淳风、辛丘驭、刘引之、阳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敬播、李安期、李怀俨、赵弘智等修,而名为御撰。”
  2. ^ 《晋书》: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3. ^ 东观汉记/卷021
  4. ^ 刘知几在《史通·采撰篇》中指出:“晋世杂书,谅非一族,若《语林》、《世说》、《幽明录》、《搜神记》之徒,其所载或诙谐小辩,或神鬼怪物。其事非圣,扬雄所不观;其言乱神,宣尼所不语。皇朝新撰晋史,多采以为书。夫以干、邓之所粪除,王、虞之所糠秕,持为逸史,用补前传,此何异魏朝之撰《皇览》,梁世之修《遍略》,务多为美,聚博为功,虽取说于小人,终见嗤于君子矣。”
  5. ^ 《晉書》本傳云:“寶以父婢復生及兄病氣絕復悟,云見天地間鬼怪事,遂撰集古今神祇靈異人物變化,名爲《捜神記》,凡二十卷。”
  6. ^ 旧唐书·房玄龄传》说唐修《晋书》,“史官多是文咏之士,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由是颇为学者所讥。”
  7. ^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三亦云:“刘知几《史通》:‘《晋史》所采多小书,若《语林》、《世说》、《搜神记》、《幽明录》是也。曹(嘉之)、干(宝)两《纪》,孙(盛)、檀(道鸾)二《阳秋》,皆不之取。其中所载美事,遗略甚多。'又云:‘唐修《晋书》,作者皆词人,远弃史、班,近亲徐、庾。'晁子止亦谓:《晋史》丛冗最甚。”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晉書 (四庫全書本)》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晉書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 清水凯夫:〈论唐修《晋书》的性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8年)

相关条目

晋书, 二十四史, 次序, 書名, 作者姓名, 時代1, 史记, 司馬遷, 西漢2, 汉书, 班固, 東漢3, 后汉书, 范曄, 劉宋4, 三國志, 陳壽, 西晉5, 房玄齡等, 唐6, 宋书, 沈約, 蕭梁7, 南齐书, 蕭子顯, 蕭梁8, 梁书, 姚思廉, 唐9, 陈书10, 魏书, 魏收, 北齊11, 北齐书, 李百药, 唐12, 周书, 令狐德棻等, 唐13, 南史, 李延壽, 唐14, 北史15, 隋书, 魏徵等, 唐16, 旧唐书, 劉昫等, 後晉17, 新唐书, 欧阳修等, 北宋18, 舊五代史, 薛. 二十四史 次序 書名 作者姓名 時代1 史记 司馬遷 西漢2 汉书 班固 東漢3 后汉书 范曄 劉宋4 三國志 陳壽 西晉5 晋书 房玄齡等 唐6 宋书 沈約 蕭梁7 南齐书 蕭子顯 蕭梁8 梁书 姚思廉 唐9 陈书10 魏书 魏收 北齊11 北齐书 李百药 唐12 周书 令狐德棻等 唐13 南史 李延壽 唐14 北史15 隋书 魏徵等 唐16 旧唐书 劉昫等 後晉17 新唐书 欧阳修等 北宋18 舊五代史 薛居正等 北宋19 新五代史 欧阳修 北宋20 宋史 脱脱等 元21 辽史22 金史23 元史 宋濂等 明24 明史 張廷玉等 清相關 東觀漢記 劉珍等 東漢相關 新元史 柯劭忞 民國相關 清史稿 趙爾巽等 民國 晋书 于唐朝贞观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 写成 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 唐房玄龄等人合著 作者共二十一人 1 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 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 420年 刘裕廢晉帝自立 以宋代晋 该书同时还以 载记 形式 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 原有叙例 目录各一卷 帝纪十卷 志二十卷 列传七十卷 载记三十卷 共一百三十二卷 后来叙例 目录失传 今存一百三十卷 目录 1 晋书 作者群 2 晋书 编写过程 3 晋书 的成就 3 1 记载完备 3 2 补舊史之不足 3 3 体例创新 4 晋书 的不足 4 1 记述荒誕 4 2 史料取舍不够严谨 5 晋书 目录 5 1 帝纪 5 2 志 5 3 列传 5 4 载记 6 其他版本的晋史 7 晋书 的史误 8 参考文献 9 延伸阅读 10 外部連結 11 相关条目 晋书 作者群 编辑 晋书 作者共二十一人 监修三人 房玄龄 褚遂良 许敬宗 天文 律历 五行等三志的作者 李淳风 擬订修史体例 敬播 注 没有流传下来 其他十六人 令狐德棻 来济 陆元仕 刘子翼 卢承基 李义府 薛元超 上官仪 崔行功 辛丘驭 刘胤之 杨仁卿 李延寿 张文恭 李安期和李怀俨 另外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宣帝 司馬懿 武帝 司马炎 二纪及陆机 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 所以有题 御撰 晋书 编写过程 编辑唐太宗重视修史 中國自唐代開始設館修史 晉書 是其中的第一部 二十四史 有六部史书 晉書 梁書 陳書 北齊書 周書 隋書 是在唐太宗时期修成的 在唐朝以前 即有十八家晋史传世 而实际上则多达二十余家 其中沈约 郑忠 庾铣三家晋书已亡佚外 其余都还存在 当时唐太宗认为这些晋史有种种缺陷 且 制作虽多 未能尽善 便于貞觀二十年 公元646年 下詔修 晉書 唐太宗在 修晋书诏 有言 大矣哉 盖史籍之为用也 晉書 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 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 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写的 晋书 为蓝本 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 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 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 从贞观二十年 公元646年 开始撰写 至贞观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 写成 唐太宗亲自为 晋书 的 宣帝纪 武帝纪 陆机传 王羲之传 分别写了史论 晋书 问世后 言晋史者 皆弃其旧本 兢从新撰 近代有吳士鑑 劉承幹著 晋书斠注 采集众说以辨异 证同 纠谬 补遗 此书在1928年由吴兴嘉业堂刊行 晋书 的成就 编辑记载完备 编辑 唐之前的各晋史 或仅记西晋一朝史事 或虽兼记两晋史事 但对十六国史事则无专门记述 可说都非完备的晋史 与唐之前的各晋史相比 晋书 的内容较为详尽且广博 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 奏疏 書札及文章 雖冗長 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 輿服志 和 禮志 樂志 反映了魏晉南北朝統治階級崇尚禮儀服飾的風氣 赵翼说 唐初修 晋书 以臧荣绪本为主 而兼考诸家成之 今据 晋 宋 等 书 列传所载诸家之为 晋书 者 无虑数十种 补舊史之不足 编辑 三国志 有纪 传而无志 而 晋书 中的志 多从三国时期写起 關於曹魏屯田 興修水利發展農業 經營西北 及晉朝占田制多有著墨 食貨志 講東漢 三國時代的經濟發展 可補 後漢書 三國志 之不足 从当政者的角度 晋书 虽为立传 但并不鼓励司马氏的发家史 晋书 宣帝纪 里曾讲到晋明帝问起晋得天下的具体情形 王导告之 明帝大惭 把脸埋在床上说 若如公言 晋祚复安得长远 2 而唐太宗在其所作的史论里 更不乏警世之意 体例创新 编辑 晋书 有 载记 三十卷 记载了古代中国少数民族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建立的十六国政权 这是 晋书 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特點 载记 最早由 東觀漢記 所創 但記載的是新莽至東漢初年不屬於劉秀的各個政權人物列傳 3 并非记载少数民族政权的史事 晋书 的不足 编辑记述荒誕 编辑 晋书 继承了前代晋史著作的缺点 记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 搜神記 幽明錄 中一些荒誕之談也加以收錄 4 例如 干寶傳 中記載干寶之父妾陪葬十餘年 開棺後仍能復生之事 5 張華傳 中提到吃 龍肉 之事 並稱 試以苦酒濯之 必有異 史料取舍不够严谨 编辑 据历史学者考察 在修撰 晋书 时期 所能见到晋代文献很多 除各专史外 还有大量的诏令 仪注 起居注以及文集 但 晋书 的编撰者主要只采用臧荣绪的晋书作为蓝本 并兼採笔记小说的记载 稍加增饰 对於其他各家的晋史和有关史料 虽曾参考 但却没有充分利用 因此唐代成书之后 即受到当代人的指实 认为它 好採诡谬碎事 以广异闻 又所评论 竞为绮艳 不求笃实 6 7 刘知几在 史通 裡也批评它不重视史料的甄别去取 只追求文字的华丽 例如有關杜弢的下場 晉書 杜弢傳 寫杜弢 不知所終 晉書 愍帝紀 卻寫杜弢 死在道上 清人张熷在 读史举正 举出 晋书 谬误达450多条 钱大昕批评 晋书 涉笔便误 此外 晋书 冯紞传 称 紞兄恢 自有传 殷顗传 称 弟仲文 叔献 别有传 但 晋书 并无 冯恢传 殷叔献传 李重传 有 见百官志 语 但 晋书 并无 百官志 司马彪传 载 泰始初 武帝亲祠南郊 彪上疏定议 语在郊祀志 但 晋书 只有 礼志 没有 郊祀志 且 礼志 也对司马彪此议毫无记载 晋书 目录 编辑帝纪 编辑 帝纪第一 宣帝 帝纪第二 景帝 文帝 帝纪第三 武帝 帝纪第四 惠帝 帝纪第五 怀帝 愍帝 帝纪第六 元帝 明帝 帝纪第七 成帝 康帝 帝纪第八 穆帝 哀帝 海西公 帝纪第九 简文帝 孝武帝 帝纪第十 安帝 恭帝志 编辑 志第一 天文上 天体 仪象 天文经星等 志第二 天文中 七曜 杂星气 史传事验 志第三 天文下 月五星犯列舍 经星变附见 志第四 地理上 志第五 地理下 青州徐州荆州扬州交州广州 志第六 律曆上 志第七 律曆中 志第八 律曆下 志第九 礼上 志第十 礼中 志第十一 礼下 志第十二 乐上 志第十三 乐下 志第十四 职官 志第十五 舆服 志第十六 食货 志第十七 五行上 志第十八 五行中 志第十九 五行下 志第二十 刑法列传 编辑 列传第一 后妃上 宣穆张皇后 景怀夏侯皇后 景献羊皇后 文明王皇后 武元杨皇后 武悼杨皇后 左贵嫔 胡贵嫔 诸葛夫人 惠贾皇后 惠羊皇后 谢夫人 怀王皇太后 元夏侯太妃 列传第二 后妃下 元敬虞皇后 豫章君 明穆庾皇后 成恭杜皇后 章太妃 康献褚皇后 穆章何皇后 哀靖王皇后 废帝孝庾皇后 简文宣郑太后 简文顺王皇后 孝武文李太后 孝武定王皇后 安德陈太后 安僖王皇后 恭思褚皇后 列传第三 王祥 鄭沖 何曾 石苞 列传第四 羊祜 杜预 列传第五 陳騫 裴秀 列传第六 衛瓘 張華 列传第七 宗室 司马孚 司马邕 司马望 司马洪 司马威 司马整 司马楙 司马辅 司马翼 司马晃 司马瑰 司马珪 司马衡 司马景 司马权 司马纮 司马俊 司马泰 司马略 司马腾 司马绥 司马虓 司马遂 司马勋 司马逊 司马承 司马睦 司马陵 司马顺 列传第八 宣五王 平原王榦 琅邪王伷 清惠亭侯京 扶风王骏 梁王肜 文六王 齐献王攸 城阳哀王兆 辽东悼惠王定国 广汉殇王广德 乐安平王鉴 燕王机 司马永祚 乐平王延祚 列传第九 王沈 荀顗 荀勖 冯紞 列传第十 贾充 郭彰 杨骏 列传第十一 魏舒 李憙 刘寔 高光 列传第十二 王浑 子济 王濬 唐彬 列传第十三 山涛 王戎 郭舒 乐广 列传第十四 郑袤 李胤 卢钦 华表 石鉴 温羡 列传第十五 刘毅 程卫 和峤 武陔 任恺 崔洪 郭奕 侯史光 何攀 列传第十六 刘颂 李重 列传第十七 傅玄 子咸 咸子敷 咸从父弟祗 列传第十八 向雄 段灼 阎缵 列传第十九 阮籍 嵇康 向秀 刘伶 谢鲲 胡毋辅之 毕卓 王尼 羊曼 光逸 列传第二十 曹志 庾峻 郭象 庾纯 秦秀 列传第二十一 皇甫谧 挚虞 束皙 王接 列传第二十二 郤诜 阮种 华谭 袁甫 列传第二十三 愍怀太子 列传第二十四 陆机 列传第二十五 夏侯湛 潘岳 张载 列传第二十六 江统 孙楚 列传第二十七 罗宪 滕修 马隆 胡奋 陶璜 吾彦 张光 赵诱 列传第二十八 周处 周访 列传第二十九 汝南文成王亮 楚隐王玮 赵王伦 齐王冏 长沙王乂 成都王颖 河间王颙 东海孝献王越 列传第三十 解系 孙旂 孟观 牵秀 缪播 皇甫重 张辅 李含 张方 阎鼎 索靖 贾疋 列传第三十一 周浚 成公简 苟晞 华轶 刘乔 列传第三十二 刘琨 祖逖 列传第三十三 邵续 李矩 段匹磾 魏浚 族子魏該 郭默 列传第三十四 武十三王 元四王 简文三子 列传第三十五 王导 子王悦 王恬 王洽 王协 王劭 王荟 洽子王珣 王珉 劭子王谧 列传第三十六 刘弘 陶侃 列传第三十七 温峤 郗鉴 列传第三十八 顾荣 纪瞻 贺循 杨方 薛兼 列传第三十九 刘隗 刁协 戴若思 列传第四十 应詹 甘卓 邓骞 卞壸 劉超 锺雅 列传第四十一 孙惠 熊远 王鉴 陳頵 高崧 列传第四十二 郭璞 葛洪 列传第四十三 庾亮 子庾彬 庾羲 庾龢 弟庾怿 庾冰 庾条 庾翼 列传第四十四 桓彝 子桓云 云弟桓豁 豁子桓石虔 虔子桓振 虔弟桓石秀 桓石民 桓石生 桓石绥 桓石康 豁弟桓秘 秘弟桓冲 冲子桓嗣 嗣子桓胤 嗣弟桓谦 谦弟桓修 徐宁 列传第四十五 王湛 荀崧 范汪 刘惔 列传第四十六 王舒 王廙 虞潭 顾众 张闿 列传第四十七 陆晔 何充 褚翜 蔡谟 诸葛恢 殷浩 列传第四十八 孔愉 丁潭 张茂 陶回 列传第四十九 谢尚 谢安 子谢琰 琰子谢混 安兄谢奕 奕子谢玄 安弟谢万 万弟谢石 石兄子谢朗 朗弟子谢邈 列传第五十 王羲之 王献之 许迈 列传第五十一 王逊 蔡豹 羊鉴 刘胤 桓宣 朱伺 毛宝 刘遐 邓岳 朱序 列传第五十二 陈寿 王长文 虞溥 司马彪 王隐 虞预 孙盛 干宝 邓粲 謝沈 习凿齿 徐广 列传第五十三 顾和 袁瑰 江逌 车胤 殷顗 王雅 列传第五十四 王恭 庾楷 刘牢之 殷仲堪 杨佺期 列传第五十五 刘毅 诸葛长民 何无忌 檀凭之 魏咏之 列传第五十六 张轨等 記載前涼歷史 列传第五十七 凉武昭王 子士业 記載西涼歷史 列传第五十八 孝友 李密 盛彦 夏方 王裒 许孜 庾衮 孙晷 颜含 刘殷 王延 王谈 桑虞 何琦 吴逵 列传第五十九 忠义 嵇绍从子嵇含 王豹 刘沉 麹允 焦嵩 贾浑 王育 韦忠 辛勉 刘敏元 周该 桓雄 韩阶 周崎 易雄 乐道融 虞悝 沈劲 吉挹 王谅 宋矩 车济 丁穆 辛恭靖 罗企生 张祎 列传第六十 良吏 魯芝 胡威 杜軫 窦允 王宏 曹摅 潘京 范晷 丁绍 乔智明 邓攸 吴隐之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 范平 文立 陳邵 虞喜 刘兆 氾毓 徐苗 崔游 范隆 杜夷 董景道 续咸 徐邈 孔衍 范宣 韦謏 范弘之 王欢 列传第六十二 文苑 应贞 成公绥 左思 赵至 邹湛 枣据 褚陶 王沈 张翰 庾阐 曹毗 李充 袁宏 伏滔 罗含 顾恺之 郭澄之 列传第六十三 外戚 羊琇 王恂 杨文宗 羊玄之 虞豫 庾琛 杜乂 褚裒 何准 王濛 王遐 王蕴 褚爽 列传第六十四 隐逸 孙登 董京 夏统 朱沖 范粲 鲁胜 董养 霍原 郭琦 伍朝 鲁褒 氾腾 任旭 郭文 龚壮 孟陋 韩绩 谯秀 翟汤 郭翻 辛谧 刘驎之 索袭 杨轲 公孙凤 公孙永 张忠 石垣 宋纤 郭荷 郭瑀 祈嘉 瞿硎先生 谢敷 戴逵 龚玄之 陶淡 陶潜 列传第六十五 艺术 陳訓 戴洋 韩友 淳于智 步熊 杜不愆 严卿 隗炤 卜珝 鮑靚 吴猛 幸灵 佛图澄 麻襦 单道开 黄泓 索紞 孟钦 王嘉 僧涉 郭黁 鸠摩罗什 昙霍 台产 列传第六十六 列女 羊耽妻辛氏 杜有道妻严氏 王浑妻钟氏 郑袤妻曹氏 愍怀太子妃王氏 郑休妻石氏 陶侃母湛氏 贾浑妻宗氏 梁纬妻辛氏 许延妻杜氏 虞潭母孙氏 周顗母李氏 张茂妻陆氏 尹虞二女 荀崧小女荀灌 王凝之妻谢氏 刘臻妻陈氏 皮京妻龍氏 孟昶妻周氏 何无忌母刘氏 刘聪妻刘氏 王广女 陕妇人 靳康女 韦逞母宋氏 张天锡妾阎氏薛氏 苻坚妾张氏 窦滔妻蘇蕙 苻登妻毛氏 慕容垂妻段氏 段丰妻慕容氏 吕纂妻杨氏 李玄盛后尹氏 列传第六十七 四夷 东夷 夫余国 马韩 辰韩 肃慎氏 倭人 裨离等十国 西戎 吐谷浑 焉耆国 龟兹国 大宛国 康居国 大秦国 南蛮 林邑 扶南 北狄 匈奴 列传第六十八 王敦 桓温 列传第六十九 桓玄 卞范之 殷仲文 列传第七十 王弥 张昌 陈敏 王如 杜曾 杜弢 王机 祖约 苏峻 孙恩 卢循 谯纵载记 编辑 载记第一 刘元海 子和 刘宣 载记第二 刘聪 载记第三 刘曜 以上三卷記載漢 前趙歷史 载记第四 石勒上 载记第五 石勒下 载记第六 石季龙上 载记第七 石季龙下 以上四卷記載後趙歷史 载记第八 慕容廆 载记第九 慕容皝 载记第十 慕容儁 载记第十一 慕容暐 慕容恪 阳骛 皇甫真 以上四卷記載前燕歷史 载记第十二 苻洪 苻健 苻生 苻雄 王堕 载记第十三 苻坚上 载记第十四 苻坚下 王猛 苻融 苻朗 载记第十五 苻丕 苻登 以上四卷記載前秦歷史 载记第十六 姚弋仲 姚襄 姚苌 载记第十七 姚兴上 载记第十八 姚兴下 载记第十九 姚泓 以上四卷記載後秦歷史 载记第二十 李特 李流 载记第二十一 李雄 李班 李期 李寿 李势 以上兩卷記載成漢歷史 载记第二十二 吕光 吕纂 吕隆 記載後涼歷史 载记第二十三 慕容垂 载记第二十四 慕容宝 盛 熙 云 以上兩卷記載後燕歷史並附載西燕 载记第二十五 乞伏国仁 乾归 炽磐 冯跋 記載西秦歷史並附錄北燕 载记第二十六 秃发乌孤 利鹿孤 傉檀 記載南涼歷史 载记第二十七 慕容德 载记第二十八 慕容超 以上兩卷記載南燕歷史 载记第二十九 沮渠蒙逊 記載北涼歷史 载记第三十 赫连勃勃 記載夏國歷史 其他版本的晋史 编辑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是唐朝时期编写 晚于南北朝时期的 南齐书 宋书 等 但唐朝之前已经存在几部不同版本的晋书了 参见十八家晉史 晋书 的史误 编辑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朱大渭曾撰文指出 晋书 中的一些史实上的谬误 皇甫方回传 荆州所迎非杜弢 乃杜曾 桓石虔传 荆州刺史的名字是桓石民 桓温传 金城泣柳 发生在桓温第三次北伐 而非第二次 王羲之传 王氏三少之安期非王承 乃王导兄王含之子王应 王羲之传 尚书仆射非谢安 乃谢尚 天文志下 朱龄石平蜀非在义熙七年 乃九年 天文志 泰始二年十月丙午 九年七月丁酉 十年十月乙未 永康元年正月乙卯皆无日蚀 参考文献 编辑 新唐书 艺文志 正史类 称 晋书 一百三十卷 房玄龄 褚遂良 许敬宗 来济 陆元仕 刘子翼 令狐德棻 李义府 薛元超 上官仪 崔行功 李淳风 辛丘驭 刘引之 阳仁卿 李延寿 张文恭 敬播 李安期 李怀俨 赵弘智等修 而名为御撰 晋书 明帝时 王导侍坐 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 导乃陈帝创业之始 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 明帝以面覆床曰 若如公言 晋祚复安得长远 东观汉记 卷021 刘知几在 史通 采撰篇 中指出 晋世杂书 谅非一族 若 语林 世说 幽明录 搜神记 之徒 其所载或诙谐小辩 或神鬼怪物 其事非圣 扬雄所不观 其言乱神 宣尼所不语 皇朝新撰晋史 多采以为书 夫以干 邓之所粪除 王 虞之所糠秕 持为逸史 用补前传 此何异魏朝之撰 皇览 梁世之修 遍略 务多为美 聚博为功 虽取说于小人 终见嗤于君子矣 晉書 本傳云 寶以父婢復生及兄病氣絕復悟 云見天地間鬼怪事 遂撰集古今神祇靈異人物變化 名爲 捜神記 凡二十卷 旧唐书 房玄龄传 说唐修 晋书 史官多是文咏之士 好采诡谬碎事 以广异闻 又所评论 竞为绮艳 不求笃实 由是颇为学者所讥 王应麟 困学纪闻 卷十三亦云 刘知几 史通 晋史 所采多小书 若 语林 世说 搜神记 幽明录 是也 曹 嘉之 干 宝 两 纪 孙 盛 檀 道鸾 二 阳秋 皆不之取 其中所载美事 遗略甚多 又云 唐修 晋书 作者皆词人 远弃史 班 近亲徐 庾 晁子止亦谓 晋史 丛冗最甚 延伸阅读 编辑 编 在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 在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晉書 四庫全書本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經籍典 晉書部 出自陈梦雷 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晋书维基语录上的晋书语录清水凯夫 论唐修 晋书 的性质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8年 相关条目 编辑 中国主题 历史主题 书籍主题 十八家晉史 晉書人物列表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晋书 amp oldid 7287111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