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劃沿革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沿革,主要講述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遷過程。

军政府時期

 
1911年中國行政區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發,次日湖北軍政府成立。七個星期之內,湖南陝西江西山西浙江江蘇貴州安徽廣西福建廣東等省紛紛響應,陸續宣佈脫離清政府獨立,并依據《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的規定成立全省性的軍政府[1]。今上海重慶两地则在境内则設立獨立的軍政府,並不受本省軍政府的領導。内地十八省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三省效忠清政府。由於起義各省尚未成立起全國性的中央政府,因此各省的地方行政區劃由各地方軍政府自行制定。

北洋政府時期

北洋政府時期行政區劃
 
1922年
 
1926年

南北議和后,清遜帝溥仪于1912年2月正式退位,中华民国获得统治中国的法統,并继承全部清朝領土,新的中央政府——北京臨時政府组建。次年(1913年)1月8日,新政府公佈《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劃一現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劃一現行各縣行政官廳組織令》(以下統稱「劃一令」),5月又公佈《省官制》、《道官制》、《縣官制》,將清代的直隸州、直隸廳及州、廳全部改編為「縣」、確立了省、道、縣三級行政區制度[2]

民國三年(1914年)1月,大总统袁世凯批准内务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在全国范围内,对重复县名进行了大调整。8月28日,北洋政府在全國各地設置了93個「」,分為繁要缺、邊要缺、繁缺、邊缺、要缺、簡缺共6類三个等级。其中“繁要缺”是駐紮在省會的首道,地方形勢緊要,政務繁雜的道;“邊要缺”是地處邊陲,形勢緊要的的道;“繁缺”是轄縣較多、財政情況良好的道;“邊缺”是邊境地區或重要行政據點;“要缺”是境內轄有重要商埠的道;“簡缺”是轄縣較少、事務較簡、財政情況不佳的道。京兆地方及稍後設置的東省特別行政區,因政區特殊,均未設道。又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特別行政區因縣級政區較少,均只各設1道。各省一般平均在3~4道,僅甘肅及黑龍江省最多,皆設置了7道。各道管轄縣數,一般在10~30縣之間,不過也存在了如黑龍江省黑河道轄3縣(在設立其他設治局前),陝西省關中道轄40縣以上的道的特殊例子。

因為道制的等級與發行行政經費的多少有關,因此各省紛紛提出等級重新評估的要求,從民國三年(1914年)至四年(1915年)5月之間,內務部先後批准河南省河洛道江蘇省徐海道廣西省蒼梧道鎮南道吉林省依蘭道的升等。同一時期內,江蘇省淮揚道浙江省甌海道黑龍江省綏蘭道廣東省潮循道山東省東臨道的升等要求,因行政管轄區域不大,行政事務也不複雜,均被內務、財政兩部駁回。在1年半內,有如此多的道因經費問題而請求升等,引起了北洋政府的注意。內務部及財政部於民國四年(1915年)6月經大總統批准,今後若無特別的情況,不再重新評估核辦。

国民政府时期

國民政府時期行政區劃
 
1936年
 
1946年
 
1949年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後,曾基於軍事需要,在部份省份設立“跨省政務委員會”以方面管理:

  • 湘鄂臨時政務委員會:湖北省、湖南省、漢口市
  • 東北政務委員會: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東省特別區、興安屯墾區
  • 西南政務委員會:廣東省、廣西省、廣州市、雲南省、貴州省、瓊崖特別行政區
  • 北平政務委員會:河北省、熱河省、察哈爾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東省特別區、北平市
  • 駐平政務委員會:河北省、山東省、山西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北平市、青島市
  • 蒙古自治政務委員會:察哈爾省、綏遠省境內盟旗
  • 綏省各盟旗自治政務委員會:綏遠省境內盟旗(烏蘭察布盟及伊克昭盟所屬各旗,歸化土默特旗、綏東右翼四旗)
  • 察省各盟旗自治政務委員會:察哈爾省境內各盟旗
  • 冀察政務委員會:河北省、察哈爾省、北平市、天津市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以後,中華民國政府於各省份設立跨省級的軍政長官公署。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為止,扣除已由中國共產黨控制的東北及華北兩地,實際尚有東南、華中、華南、西北、西南5個“軍政長官公署”:

  • 東北軍政長官公署: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大連市、瀋陽市、哈爾濱市
  • 華北軍政長官公署:山西省、河北省、山東省、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北平市、天津市、青島市
  • 華中軍政長官公署: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漢口市
  • 華南軍政長官公署:廣東省、廣西省、海南特別行政區[註 1]、廣州市
  •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臺灣省、南京市、上海市
  • 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陝西省、甘肅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西安市
  • 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四川省、貴州省[註 2]、雲南省、西康省、重慶市

省级行政區劃年表

民國元年(1912年),全國共劃分為直隸、奉天、吉林、黑江、江蘇、安徽、山西、山東、河南、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新疆22行省以及外蒙古、內蒙古、青海地方西藏地方阿爾泰地区塔爾巴哈臺共28個省級行政區。隨後陸續設置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京兆、東省、膠澳商埠、淞滬商埠,廢置塔爾巴哈臺、阿爾泰區域。至民國15年(1926年),共有32個省級行政區。

民國16年(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後,裁京兆地方直隸省奉天省改名,特別區膠澳商埠改設置省及特別市,新設寧夏、青海2省及上海、南京、西京、北平、天津5特別市威海衛行政區,至抗戰爆發前,共有39個省級行政區。抗戰期間,重慶升為直轄市。抗戰勝利以後,威海衛行政區改為省轄市,並自日本接收台灣及東北,東北地區依《東北新省區方案》劃設9省3市,承認外蒙古獨立。民國36年(1947年),共有35省12直轄市1西藏地方,民國38年(1949年),以海南島及南海諸島區域設置海南特別行政區

注釋

  1. ^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初設時曾將海南特別行政區列為所轄地區之一,惟實際上東南區從未管轄過。
  2. ^ 貴州於1949年11月一度劃入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管轄。

参考文献

  1. ^ . 廣東省情信息庫. [2009-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0) (中文(中国大陆)). 
  2. ^ .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6). 

参见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劃沿革,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沿革, 主要講述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遷過程, 目录, 军政府時期, 北洋政府時期, 国民政府时期, 省级行政區劃年表, 注釋, 参考文献, 参见军政府時期, 编辑, 1911年中國行政區劃,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發, 次日湖北軍政府成立, 七個星期之內, 湖南, 陝西, 江西, 山西, 浙江, 江蘇, 貴州, 安徽, 廣西, 福建, 廣東等省紛紛響應, 陸續宣佈脫離清政府獨立, 并依據, 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 的規定成立全省性的軍政府, 今.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沿革 主要講述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遷過程 目录 1 军政府時期 2 北洋政府時期 3 国民政府时期 4 省级行政區劃年表 5 注釋 6 参考文献 7 参见军政府時期 编辑 1911年中國行政區劃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發 次日湖北軍政府成立 七個星期之內 湖南 陝西 江西 山西 浙江 江蘇 貴州 安徽 廣西 福建 廣東等省紛紛響應 陸續宣佈脫離清政府獨立 并依據 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 的規定成立全省性的軍政府 1 今上海 重慶两地则在境内则設立獨立的軍政府 並不受本省軍政府的領導 内地十八省只剩下甘肃 河南 直隶三省效忠清政府 由於起義各省尚未成立起全國性的中央政府 因此各省的地方行政區劃由各地方軍政府自行制定 北洋政府時期 编辑主条目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時期行政區劃 1922年 1926年 南北議和后 清遜帝溥仪于1912年2月正式退位 中华民国获得统治中国的法統 并继承全部清朝領土 新的中央政府 北京臨時政府组建 次年 1913年 1月8日 新政府公佈 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 劃一現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 劃一現行各縣行政官廳組織令 以下統稱 劃一令 5月又公佈 省官制 道官制 縣官制 將清代的直隸州 直隸廳及州 廳全部改編為 縣 確立了省 道 縣三級行政區制度 2 民國三年 1914年 1月 大总统袁世凯批准内务部 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在全国范围内 对重复县名进行了大调整 8月28日 北洋政府在全國各地設置了93個 道 分為繁要缺 邊要缺 繁缺 邊缺 要缺 簡缺共6類三个等级 其中 繁要缺 是駐紮在省會的首道 地方形勢緊要 政務繁雜的道 邊要缺 是地處邊陲 形勢緊要的的道 繁缺 是轄縣較多 財政情況良好的道 邊缺 是邊境地區或重要行政據點 要缺 是境內轄有重要商埠的道 簡缺 是轄縣較少 事務較簡 財政情況不佳的道 京兆地方及稍後設置的東省特別行政區 因政區特殊 均未設道 又熱河 察哈爾 綏遠 川邊特別行政區因縣級政區較少 均只各設1道 各省一般平均在3 4道 僅甘肅及黑龍江省最多 皆設置了7道 各道管轄縣數 一般在10 30縣之間 不過也存在了如黑龍江省黑河道轄3縣 在設立其他設治局前 陝西省關中道轄40縣以上的道的特殊例子 因為道制的等級與發行行政經費的多少有關 因此各省紛紛提出等級重新評估的要求 從民國三年 1914年 至四年 1915年 5月之間 內務部先後批准河南省河洛道 江蘇省徐海道 廣西省蒼梧道及鎮南道 吉林省依蘭道的升等 同一時期內 江蘇省淮揚道 浙江省甌海道 黑龍江省綏蘭道 廣東省潮循道 山東省東臨道的升等要求 因行政管轄區域不大 行政事務也不複雜 均被內務 財政兩部駁回 在1年半內 有如此多的道因經費問題而請求升等 引起了北洋政府的注意 內務部及財政部於民國四年 1915年 6月經大總統批准 今後若無特別的情況 不再重新評估核辦 中华民国各省 道等级省 區 道名 等級 備注1913年 1914年 其他年份直隷省 渤海道 津海道 繁要缺 一等范陽道 保定道冀南道 大名道 要缺 二等口北道 簡缺 三等奉天省 南路道 遼瀋道 繁要缺 一等東路道 東邊道 邊缺 二等北路道 洮昌道 要缺 二等西路道 民國二年 1913年 9月裁撤中路道吉林省 西南路道 吉長道 繁要缺 一等西北路道 濱江道東南路道 延吉道 邊缺 二等 民國十年 1921年 9月升為一等東北路道 依蘭道 簡缺 三等 民國四年 1915年 5月改為邊缺 二等黑龍江省 龍江道 繁要缺 一等綏蘭道 繁缺 二等 民國四年 1915年 9月升為一等黑河道 邊要缺 一等呼倫道 民國十四年 1925年 呼倫貝爾自治政府撤銷自治後設置山東省 岱北道 濟南道 繁要缺 一等 民國十四年 1925年 10月裁撤4道岱南道 濟寧道 要缺 二等濟西道 東臨道 簡缺 三等膠東道 繁要缺 一等濟南道 不詳 民國十四年 1925年 10月設置 民國十六年 1927年 8月北京政府承認 各道等級不詳東昌道泰安道武定道德臨道淄青道萊膠道東海道兗濟道琅琊道曹濮道河南省 豫東道 開封道 繁要缺 一等豫北道 河北道 要缺 二等豫西道 河洛道 簡缺 三等 民國三年 1914年 11月改為繁缺 二等豫南道 汝陽道 要缺 二等山西省 中路道 冀寧道 繁要缺 一等北路道 雁門道 簡缺 三等 民國四年 1915年 7月改為要缺 二等河東道 要缺 二等江蘇省 金陵道 繁要缺 一等滬海道 民國三年 1914年 1月名上海道 5月改名蘇常道淮揚道 繁缺 二等徐州道 徐海道 要缺 二等 民國三年 1914年 11月改為繁要缺 一等安徽省 安慶道 繁要缺 一等蕪湖道 繁缺 二等淮泗道江西省 豫章道 繁要缺 一等廬陵道 簡缺 三等贛南道 要缺 二等贛北道 潯陽道 民國五年 1916年 2月升為一等福建省 東路道 閩海道 繁要缺 一等南路道 廈門道西路道 汀漳道 要缺 二等北路道 建安道 簡缺 三等浙江省 錢塘道 繁要缺 一等會稽道金華道 簡缺 三等甌海道 繁缺 二等湖北省 鄂東道 江漢道 繁要缺 一等鄂北道 襄陽道 要缺 二等鄂西道 荊南道 荊宜道 民國十年 1921年 8月改名並縮小管轄區域施鶴道 民國十年 1921年 8月析荊南道設置湖南省 湘江道 繁要缺 一等衡永彬桂道 衡陽道 繁缺 二等武陵道 要缺 二等辰沅永靖道 辰沅道陝西省 中道道 關中道 繁要缺 一等陝南道 漢中道 要缺 二等陝北道 榆林道 邊缺 二等陝西道陝東道甘肅省 蘭山道 繁要缺 一等隴南道 渭川道 要缺 二等隴東道 涇原道 簡缺 三等朔方道 寧夏道海江道 西寧道 邊缺 三等河西道 甘涼道邊關道 安肅道 簡缺 三等新疆省 鎮迪道 迪化道 繁要缺 一等伊犁道 邊缺 二等阿克蘇道 簡缺 三等喀什噶爾道 邊要缺 一等塔城道 民國五年 1916年 12月塔爾巴哈臺區域併入改置阿山道 民國八年 1919年 6月阿爾泰區域併入改置焉耆道 邊缺 三等 民國九年 1920年 4月設置和闐道 邊缺 三等四川省 川西道 西川道 繁要缺 一等川東道 東川道上川南道 建昌道 要缺 二等下川南道 永寧道 簡缺 三等 民國四年 1915年 3月改為二等川北道 嘉陵道 要缺 二等邊東道 民國三年 1914年 劃入川邊特別區 廢邊西道廣東省 粤海道 繁要缺 一等嶺南道 簡缺 三等潮循道 繁缺 二等高雷道瓊崖道 邊要缺 一等欽廉道 邊缺 二等廣西省 邕南道 南寧道 繁要缺 一等郁江道 蒼梧道 簡缺 三等 民國四年 1915年 1月改為繁缺 二等漓江道 桂林道 要缺 二等柳江道 簡缺 三等田南道鎮南道 邊缺 三等 民國四年 1915年 1月改為邊要缺 一等雲南省 滇中道 繁要缺 一等臨開廣道 蒙自道 邊缺 二等滇南道 普洱道 簡缺 三等滇西道 騰越道 邊缺 二等貴州省 黔中道 繁要缺 一等黔東道 鎮遠道 要缺 二等黔西道 貴西道 簡缺 三等熱河特別區 熱河道 繁要缺 一等綏遠特別區 綏遠道察哈爾特別區 興和道 邊缺 二等 民國二年 1913年 8月升為一等川邊特別區 川邊道 繁要缺 一等 民國五年 1916年 1月設置国民政府时期 编辑國民政府時期行政區劃 1936年 1946年 1949年 民國十七年 1928年 國民革命軍北伐後 曾基於軍事需要 在部份省份設立 跨省政務委員會 以方面管理 湘鄂臨時政務委員會 湖北省 湖南省 漢口市 東北政務委員會 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熱河省 東省特別區 興安屯墾區 西南政務委員會 廣東省 廣西省 廣州市 雲南省 貴州省 瓊崖特別行政區 北平政務委員會 河北省 熱河省 察哈爾省 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東省特別區 北平市 駐平政務委員會 河北省 山東省 山西省 察哈爾省 綏遠省 北平市 青島市 蒙古自治政務委員會 察哈爾省 綏遠省境內盟旗 綏省各盟旗自治政務委員會 綏遠省境內盟旗 烏蘭察布盟及伊克昭盟所屬各旗 歸化土默特旗 綏東右翼四旗 察省各盟旗自治政務委員會 察哈爾省境內各盟旗 冀察政務委員會 河北省 察哈爾省 北平市 天津市民國三十六年 1947年 以後 中華民國政府於各省份設立跨省級的軍政長官公署 至民國三十八年 1949年 為止 扣除已由中國共產黨控制的東北及華北兩地 實際尚有東南 華中 華南 西北 西南5個 軍政長官公署 東北軍政長官公署 遼寧省 安東省 遼北省 吉林省 松江省 合江省 黑龍江省 嫩江省 興安省 大連市 瀋陽市 哈爾濱市 華北軍政長官公署 山西省 河北省 山東省 熱河省 察哈爾省 綏遠省 北平市 天津市 青島市 華中軍政長官公署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江西省 安徽省 漢口市 華南軍政長官公署 廣東省 廣西省 海南特別行政區 註 1 廣州市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 江蘇省 浙江省 福建省 臺灣省 南京市 上海市 西北軍政長官公署 陝西省 甘肅省 寧夏省 青海省 新疆省 西安市 西南軍政長官公署 四川省 貴州省 註 2 雲南省 西康省 重慶市省级行政區劃年表 编辑民國元年 1912年 全國共劃分為直隸 奉天 吉林 黑江 江蘇 安徽 山西 山東 河南 甘肅 浙江 江西 湖北 湖南 四川 福建 廣東 廣西 雲南 貴州 新疆22行省以及外蒙古 內蒙古 青海地方 西藏地方 阿爾泰地区 塔爾巴哈臺共28個省級行政區 隨後陸續設置熱河 察哈爾 綏遠 川邊 京兆 東省 膠澳商埠 淞滬商埠 廢置塔爾巴哈臺 阿爾泰區域 至民國15年 1926年 共有32個省級行政區 民國16年 1927年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後 裁京兆地方 直隸省 奉天省改名 特別區及膠澳商埠改設置省及特別市 新設寧夏 青海2省及上海 南京 西京 北平 天津5特別市及威海衛行政區 至抗戰爆發前 共有39個省級行政區 抗戰期間 重慶升為直轄市 抗戰勝利以後 威海衛行政區改為省轄市 並自日本接收台灣及東北 東北地區依 東北新省區方案 劃設9省3市 承認外蒙古獨立 民國36年 1947年 共有35省12直轄市1西藏地方 民國38年 1949年 以海南島及南海諸島區域設置海南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一級行政區时间 新增 變更 廢除 表示不能確定其發生年份或月份 故放於最有可能的一年內 詳見注釋 數目 備注1912年 民國元年 新增直隸省 奉天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山東省 河南省 山西省 江蘇省 安徽省 江西省 福建省 浙江省 湖北省 湖南省 陝西省 甘肅省 新疆省 四川省 廣東省 廣西省 雲南省 貴州省 青海地方 外蒙古 內蒙古 西藏地方 阿爾泰區域 析江蘇省置南京府 1月 析新疆省置塔爾巴哈臺區域 月 废除 南京府省入江蘇省 2月 28 繼承清代的22省份 3地方及1區域 1913年 民國2年 新增 析內蒙古 山西省置綏遠特別區 11月 291914年 民國3年 新增 析內蒙古 直隸省置热河特别区 1月 析四川省置川邊特別區 4月 直隸省順天府改隸中央 5月 析內蒙古 直隸省置察哈尔特别区 6月 变更 順天府改名京兆地方 10月4日 321915年 民國4年 析黑龍江省置呼倫貝爾區域 月 331916年 民國5年 塔爾巴哈臺區域省入新疆省 月 321920年 民國9年 阿爾泰區域省入新疆省 月 呼倫貝爾區域省入黑龍江省 月 301922年 民國11年 從日本收回租借地主權置膠澳商埠 12月10日 311924年 民國13年 從俄國收回中東鐵路附屬地設置東省特別區 月 321925年 民國14年 变更 川邊特別區改名西康特別區 2月7日 废除 膠澳商埠省入山東省 7月 311926年 民國15年 新增 孫傳芳私設淞滬商埠 5月 321927年 民國16年 析湖北省置武漢特別市 4月 析江蘇省置南京特別市 5月 淞滬商埠改置上海特別市 3月 341928年 民國17年 析河北省置北平特別市 6月20日 析河北省置天津特別市 6月20日 析甘肅省置寧夏省 9月17日 以青海地方及甘肅省置青海省 9月17日 直隸省改名河北省 6月20日 熱河特別區改置為熱河省 9月17日 察哈爾特別區改置為察哈爾省 9月17日 綏遠特別區改置為綏遠省 9月17日 西康特別區改置為西康省 9月17日 京兆地方省入河北省 6月20日 361929年 民國18年 湖北省武漢市改為中央直轄 4月 析山東省置青島特別市 7月 析黑龍江省置興安屯墾區 11月 奉天省改名遼寧省 1月28日 武漢市改名漢口市 6月 武漢特別市降為湖北省轄 1月 37 興安屯墾區為東北政務委員會私設 未被國民政府納入地方行政建制之中 1930年 民國19年 析廣東省置廣州特別市 1月 自英國收回租借地置威海衛行政區 11月 河北省北平市改為中央直轄 12月 廣州市降為廣東省轄 6月20日 北平市降為河北省轄 6月20日 天津市降為河北省轄 12月 1931年 民國20年 析甘肅省置河西省 2月2日 析廣東省置瓊崖特別行政區 11月 废除 漢口市降為湖北省轄 7月 36 河西省由馬仲英所私設 同年因馬仲英的入疆而消失 瓊崖行政區建置並未實行 1932年 民國21年 废除 東省特別區 7月 35 東省特別區因日本入侵東北而自動消亡 满洲国设北满特别区 1933年 民國22年 新增 析陝西省置西京市 1月7日 設西京籌備委員會 市政府未正式成立 1935年 民國24年 新增 河北省天津市改隸中央 6月 36 天津市再次升格 1939年 民國28年 新增 四川省重慶市改隸中央 5月5日 371945年 民國34年 新增 自日本收回殖民地置台灣省 10月25日 废除 威海衛行政區省入山東省 10月 1946年 民國35年 废除 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 原蒙古地方 獨立 1月5日 361947年 民國36年 析遼寧省置安東省 遼北省 大連市 瀋陽市 析吉林省置松江省 合江省 析黑龍江省置嫩江省 興安省 哈爾濱市 6月5日 廣東省廣州市 湖北省漢口市 陝西省西安市改隸中央 6月7日 48 由舊東北3省析置為9省3直轄市 1948年 民國37年 該年中國共產黨全面控制東北 1949年 民國38年 新增 析廣東省置海南特別行政區 4月 491950年 民國39年 5月 海南島戰役 解放军攻占海南特別行政區 至此 除少数的东南地区沿海岛屿 中华民国失去中国大陆大部领域 行政上 年末江蘇省被攻占 至此一级行区仅余臺灣省和福建省 浙江省 491955年 民國44年 7月大陳島撤退 浙江省由中国共产党全面控制 僅臺閩地區延續至今 49注釋 编辑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初設時曾將海南特別行政區列為所轄地區之一 惟實際上東南區從未管轄過 貴州於1949年11月一度劃入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管轄 参考文献 编辑 三十 廣東宣佈共和獨立 廣東省情信息庫 2009 10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6 10 中文 中国大陆 北洋政府与南京政府的行政区划 2016 01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0 06 参见 编辑 中华民国主题 历史主题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台灣行政區劃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劃沿革 amp oldid 7560171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