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道 (行政区划)

,是源於中國行政區劃单位,後成為儒家文化圈國家普遍采用的行政區單位。

汉语名称
汉语
越南语名称
國語字 Đạo
儒字
朝鲜语名稱
諺文
汉字
日语名称
汉字

中國 编辑

起源 编辑

「道」這種行政區劃始創於中國。「道」在漢朝開始出现,起初跟同级别,专门使用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的益州刺史部,《汉书》地理志解释为“有蛮夷曰”或者“县主蛮夷曰”。

到了时代,出兵征战经常以方位路向加以命名,为“某某道”,该方面军主将称“某某道行军大总管”。例如攻打高句丽时的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浿江道行军大总管等等。后来在内务民政上也使用此名词,在撤并郡县(或州县)之初,一级行政区较少时仅作为监察和地理单位,在后来州县增多之后逐渐成为实质性的一级行政区,由州-县二级制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这种形式和演变过程,与20世纪的法国相似,法国起初把80多个省份按历史地理渊源划分为10几个“大区”,后来大区逐渐演变成为省份的上级单位。

中世 编辑

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为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为十五道,之后迭有增加,至二十三道之多(唐睿宗景云年间)。但唐玄宗皇帝的盛唐時期到安史之亂以後的中晚唐节度使逐漸掌握地方实权后,「道」也日渐演变为对一个节度使辖区的称呼,所到中晚唐後期時,甚至連觀察使轄區也同節度使轄區一樣被稱為道,已和初唐盛唐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如中晚唐時期,李吉甫所編著的《元和郡县志》一書,已將唐朝天下分為四十七道,即是包含了節度使與觀察使的轄區在內。

宋朝建立初期沿用五代方鎮作為一級政區,之後恢復道制,在開元十五道基礎上稍作改動(如關內道改稱關西道、劍南道分為東、西兩道等)。直到至道三年終於確定一級政區為路,並設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共十五路。

辽朝因循唐朝旧制,仍使用「道」作为一级行政区划辽朝的行政区划大体为道、)、三级;辽全境分5个道,每个道有一个政治中心,称为“京”,并以京的名称来命名道;道下设府、州、、城4种政区,为同一级别。

近世 编辑

元朝建立後,某某等处行中书省成為一级行政区划,行省下設有道,道下有「」的行政区划单位。至時期,「道」成为的派出機關,如「福建省台廈道」或「台湾道」,但明朝及清朝意义上稍有不同。也有人(例如《内政年鉴》)把清朝的道与省、府、县相提并论,称之为四级地方行政机构。

近代 编辑

民國北洋政府時期,曾经在省下设「」为次级行政区划,并曾計畫「廢省置道」,将全国划分为九十多个道。分為繁要缺、邊要缺、繁缺、邊缺、要缺、簡缺共6類三個等級。其中「繁要缺」是駐紮在省會的首道,地方形勢緊要,政務繁雜的道;「邊要缺」是地處邊陲,形勢緊要的的道;「繁缺」是轄縣較多、財政情況良好的道;「邊缺」是邊境地區或重要行政據點;「要缺」是境內轄有重要商埠的道;「簡缺」是轄縣較少、事務較簡、財政情況不佳的道。京兆及稍後設置的東省特別區,因政區特殊,均未設道。又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因縣級政區較少,均只各設1道。各省一般平均在3至4道,僅甘肅黑龍江省最多,皆設置了7道。各道管轄縣數,一般在10至30縣之間,不過也存在了如黑龍江省黑河道轄3縣,陝西省關中道轄40縣以上的道的特殊例子。

因為道制的等級與行政經費預算的多少有關,因此各省紛紛提出重評等級的要求,從民國三年(1914年)至四年(1915年)5月之間,內務部先後批准河南省河洛道江蘇省徐海道廣西省蒼梧道鎮南道吉林省依蘭道的升等。同一時期內,江蘇省淮揚道浙江省甌海道黑龍江省綏蘭道廣東省潮循道山東省東臨道的升等要求,因行政管轄區域不大,行政事務也不複雜,均被內務、財政兩部駁回。在1年半內,有如此多的道因經費問題而請求升等,引起了北洋政府的注意。內務部及財政部於民國四年(1915年)6月大總統袁世凱下令,今後若無特別的情況,不再重新評估核辦。但有地方军阀自行废置的情况,譬如山东军阀张宗昌将山东四道改为十一道[1]

1927年,与北洋政府对峙的國民政府宣布废除道制。随着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胜利,蔣介石通令由省政府直接管辖,最终彻底废除道制[2],但事實上,各省依然設置行政督察區制度,亦相當於「道」,蔣介石就曾經派長子蔣經國擔任江西省贛南行政督察區專員。

另見 编辑

日本 编辑

奈良時代(約7世紀)開始,日本分為五畿七道,其中「道」是作為五畿之外的廣域劃分,後於1869年再增設北海道。1871年,日本開始進行廢藩置縣的改革,至1885年後只保留北海道而廢除其他七道。

二戰之後,北海道正式以「道」作為其行政區名稱,成為與都府縣同等的自治體。

(請參見日本令制國列表

朝鮮半島 编辑

約10世紀開始,當時的高麗把全國分為八道。這些道的名稱隨着道府所在地的變化而跟着變遷。直到朝鮮王朝末年。這八道的名稱是:

以上8个道称为朝鲜八道,之後又把這八道再劃分為13道。这些名字沿用至今。

越南 编辑

越南在唐朝时属于岭南道,设安南都督府,後改安南都護府鎮南都護府,後又改回安南都護府。府下管辖12个州,交州刺史充任都护,为长官。五代十国时期,南汉设置静海节度使。

安南独立之初多沿袭唐朝、南汉旧制,丁朝前黎朝将辖区划分为十道,设将军,道下置州、府、县、社,而名称多不可考。李朝时置24路,陈朝置12路或15路,胡朝改路为镇。

之後,黎朝初期设东、西、南、北、海西等5道,后改为12承宣,分设3司,分别为贊治承政使司(简称处)、清刑宪察使司(简称道)和都总兵使司(简称镇),道、镇也可用于指代行政区划。

阮朝改为27镇。明命年间分设为30省。嗣德年间,降河静富安广治3省为道。嗣德后期又升为省,并增设美德道、新化道,主官为管道,增设端雄道、谅江道,主官为靖边副使。同庆年间,增设海宁道。法属初期,殖民政府为镇压北圻的勤王运动,在北圻设置多处军区,越南人称作“官兵道”,兼管民政,主要有荻林道、东潮道、澫慕道、老街道、安沛道、安边道、永安道、雅南道等。1910年代,北圻局势稳定,官兵道固定为4处,分别是第一官兵道海宁道、第二官兵道高平道、第三官兵道河杨道和第四官兵道莱州道。此外,殖民政府在今老挝设置第五官兵道(第五军区)。1920年代以后,官兵道也被称为省。

1900年代,殖民政府开始开发西原,在西原陆续设置5个省份,越南人称为道,分别是崑嵩道、嘉莱道、得勒道、林园道同狔上道。此外,平顺省宁顺府单独设立宁顺道,法文称潘郎省。

1945年越南独立后,北圻的官兵道和中圻的道均被统一为省。

注释 编辑

  1. ^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 山东省情网,来源于《山东省志·建置志》. 2003 [2018-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简体中文). 
  2. ^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来源于《山东省志·建置志》. . 山东省情网. 2003 [2018-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简体中文). 

参考文献 编辑

李國祁. (PDF).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972-07, (第三期(上)) [2022-05-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20). 

行政区划, 是源於中國的行政區劃单位, 後成為儒家文化圈國家普遍采用的行政區單位, 道汉语名称汉语道标音官话, 現代標準漢語, 汉语拼音dào, 注音符號ㄉㄠˋ越南语名称國語字Đạo儒字道朝鲜语名稱諺文도汉字道标音, 文观部式do, 赖式do日语名称汉字道标音, 現代假名遣どう, 日语罗马字dō, 目录, 中國, 起源, 中世, 近世, 近代, 另見, 日本, 朝鮮半島, 越南, 注释, 参考文献中國, 编辑起源, 编辑, 這種行政區劃始創於中國, 在漢朝開始出现, 起初跟县同级别, 专门使用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偏. 道 是源於中國的行政區劃单位 後成為儒家文化圈國家普遍采用的行政區單位 道汉语名称汉语道标音官话 現代標準漢語 汉语拼音dao 注音符號ㄉㄠˋ越南语名称國語字Đạo儒字道朝鲜语名稱諺文도汉字道标音 文观部式do 马 赖式do日语名称汉字道标音 現代假名遣どう 日语罗马字dō 目录 1 中國 1 1 起源 1 2 中世 1 3 近世 1 4 近代 1 5 另見 2 日本 3 朝鮮半島 4 越南 5 注释 6 参考文献中國 编辑起源 编辑 道 這種行政區劃始創於中國 道 在漢朝開始出现 起初跟县同级别 专门使用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的益州刺史部 汉书 地理志解释为 有蛮夷曰道 或者 县主蛮夷曰道 到了隋唐时代 出兵征战经常以方位路向加以命名 为 某某道 该方面军主将称 某某道行军大总管 例如攻打高句丽时的平壤道行军大总管 辽东道行军大总管 浿江道行军大总管等等 后来在内务民政上也使用此名词 在撤并郡县 或州县 之初 一级行政区较少时仅作为监察和地理单位 在后来州县增多之后逐渐成为实质性的一级行政区 由州 县二级制演变为道 州 县三级制 这种形式和演变过程 与20世纪的法国相似 法国起初把80多个省份按历史地理渊源划分为10几个 大区 后来大区逐渐演变成为省份的上级单位 中世 编辑 参见 唐朝行政區劃 辽朝行政区划和宋朝行政區劃 貞觀元年 627年 分天下为十道 为州 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开元二十一年 733年 分天下为十五道 之后迭有增加 至二十三道之多 唐睿宗景云年间 但唐玄宗皇帝的盛唐時期到安史之亂以後的中晚唐 节度使逐漸掌握地方实权后 道 也日渐演变为对一个节度使辖区的称呼 所到中晚唐後期時 甚至連觀察使轄區也同節度使轄區一樣被稱為道 已和初唐 盛唐时的意义有所不同 如中晚唐時期 李吉甫所編著的 元和郡县志 一書 已將唐朝天下分為四十七道 即是包含了節度使與觀察使的轄區在內 關内道 關内道 京畿道 河南道 河南道 都畿道 河东道 河北道 山南道 山南東道 山南西道 隴右道 淮南道 江南道 江南東道 江南西道 黔中道 劍南道 嶺南道唐朝行政区划 贞观十道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山南道 陇右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剑南道 岭南道唐朝行政区划 开元十五道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陇右道 淮南道 剑南道 岭南道 京畿道 都畿道 江南东道 江南西道 黔中道 山南东道 山南西道宋朝建立初期沿用五代方鎮作為一級政區 之後恢復道制 在開元十五道基礎上稍作改動 如關內道改稱關西道 劍南道分為東 西兩道等 直到至道三年終於確定一級政區為路 並設京東 京西 河北 河東 陝西 淮南 江南 荊湖南 荊湖北 兩浙 福建 西川 峽 廣南東 廣南西共十五路 河南道 關西道 隴右道 河东道 河北道 劍南西道 劍南東道 山南西道 山南東道 淮南道 江南東道 江南西道 嶺南道辽朝因循唐朝旧制 仍使用 道 作为一级行政区划 辽朝的行政区划大体为道 府 州 县三级 辽全境分5个道 每个道有一个政治中心 称为 京 并以京的名称来命名道 道下设府 州 军 城4种政区 为同一级别 上京道 中京道 东京道 南京道 西京道近世 编辑 参见 元朝行政區劃 明朝行政區劃和清朝行政區劃 元朝建立後 某某等处行中书省成為一级行政区划 行省下設有道 道下有 路 的行政区划单位 至明清時期 道 成为省的派出機關 如 福建省台廈道 或 台湾道 但明朝及清朝意义上稍有不同 也有人 例如 内政年鉴 把清朝的道与省 府 县相提并论 称之为四级地方行政机构 近代 编辑 民國北洋政府時期 曾经在省下设 道 为次级行政区划 并曾計畫 廢省置道 将全国划分为九十多个道 分為繁要缺 邊要缺 繁缺 邊缺 要缺 簡缺共6類三個等級 其中 繁要缺 是駐紮在省會的首道 地方形勢緊要 政務繁雜的道 邊要缺 是地處邊陲 形勢緊要的的道 繁缺 是轄縣較多 財政情況良好的道 邊缺 是邊境地區或重要行政據點 要缺 是境內轄有重要商埠的道 簡缺 是轄縣較少 事務較簡 財政情況不佳的道 京兆及稍後設置的東省特別區 因政區特殊 均未設道 又熱河 察哈爾 綏遠 川邊因縣級政區較少 均只各設1道 各省一般平均在3至4道 僅甘肅及黑龍江省最多 皆設置了7道 各道管轄縣數 一般在10至30縣之間 不過也存在了如黑龍江省黑河道轄3縣 陝西省關中道轄40縣以上的道的特殊例子 因為道制的等級與行政經費預算的多少有關 因此各省紛紛提出重評等級的要求 從民國三年 1914年 至四年 1915年 5月之間 內務部先後批准河南省河洛道 江蘇省徐海道 廣西省蒼梧道及鎮南道 吉林省依蘭道的升等 同一時期內 江蘇省淮揚道 浙江省甌海道 黑龍江省綏蘭道 廣東省潮循道 山東省東臨道的升等要求 因行政管轄區域不大 行政事務也不複雜 均被內務 財政兩部駁回 在1年半內 有如此多的道因經費問題而請求升等 引起了北洋政府的注意 內務部及財政部於民國四年 1915年 6月大總統袁世凱下令 今後若無特別的情況 不再重新評估核辦 但有地方军阀自行废置的情况 譬如山东军阀张宗昌将山东四道改为十一道 1 中华民国各省 道等级省 區 道名 等級 備注1913年 1914年 其他年份直隷省 渤海道 津海道 繁要缺 一等范陽道 保定道冀南道 大名道 要缺 二等口北道 簡缺 三等奉天省 南路道 遼瀋道 繁要缺 一等東路道 東邊道 邊缺 二等北路道 洮昌道 要缺 二等西路道 民國二年 1913年 9月裁撤中路道吉林省 西南路道 吉長道 繁要缺 一等西北路道 濱江道東南路道 延吉道 邊缺 二等 民國十年 1921年 9月升為一等東北路道 依蘭道 簡缺 三等 民國四年 1915年 5月改為邊缺 二等黑龍江省 龍江道 繁要缺 一等綏蘭道 繁缺 二等 民國四年 1915年 9月升為一等黑河道 邊要缺 一等呼倫道 民國十四年 1925年 呼倫貝爾自治政府撤銷自治後設置山東省 岱北道 濟南道 繁要缺 一等 民國十四年 1925年 10月裁撤4道岱南道 濟寧道 要缺 二等濟西道 東臨道 簡缺 三等膠東道 繁要缺 一等濟南道 不詳 民國十四年 1925年 10月設置 民國十六年 1927年 8月北京政府承認 各道等級不詳東昌道泰安道武定道德臨道淄青道萊膠道東海道兗濟道琅琊道曹濮道河南省 豫東道 開封道 繁要缺 一等豫北道 河北道 要缺 二等豫西道 河洛道 簡缺 三等 民國三年 1914年 11月改為繁缺 二等豫南道 汝陽道 要缺 二等山西省 中路道 冀寧道 繁要缺 一等北路道 雁門道 簡缺 三等 民國四年 1915年 7月改為要缺 二等河東道 要缺 二等江蘇省 金陵道 繁要缺 一等滬海道 民國三年 1914年 1月名上海道 5月改名蘇常道淮揚道 繁缺 二等徐州道 徐海道 要缺 二等 民國三年 1914年 11月改為繁要缺 一等安徽省 安慶道 繁要缺 一等蕪湖道 繁缺 二等淮泗道江西省 豫章道 繁要缺 一等廬陵道 簡缺 三等贛南道 要缺 二等贛北道 潯陽道 民國五年 1916年 2月升為一等福建省 東路道 閩海道 繁要缺 一等南路道 廈門道西路道 汀漳道 要缺 二等北路道 建安道 簡缺 三等浙江省 錢塘道 繁要缺 一等會稽道金華道 簡缺 三等甌海道 繁缺 二等湖北省 鄂東道 江漢道 繁要缺 一等鄂北道 襄陽道 要缺 二等鄂西道 荊南道 荊宜道 民國十年 1921年 8月改名並縮小管轄區域施鶴道 民國十年 1921年 8月析荊南道設置湖南省 湘江道 繁要缺 一等衡永彬桂道 衡陽道 繁缺 二等武陵道 要缺 二等辰沅永靖道 辰沅道陝西省 中道道 關中道 繁要缺 一等陝南道 漢中道 要缺 二等陝北道 榆林道 邊缺 二等陝西道陝東道甘肅省 蘭山道 繁要缺 一等隴南道 渭川道 要缺 二等隴東道 涇原道 簡缺 三等朔方道 寧夏道海江道 西寧道 邊缺 三等河西道 甘涼道邊關道 安肅道 簡缺 三等新疆省 鎮迪道 迪化道 繁要缺 一等伊犁道 邊缺 二等阿克蘇道 簡缺 三等喀什噶爾道 邊要缺 一等塔城道 民國五年 1916年 12月塔爾巴哈臺區域併入改置阿山道 民國八年 1919年 6月阿爾泰區域併入改置焉耆道 邊缺 三等 民國九年 1920年 4月設置和闐道 邊缺 三等四川省 川西道 西川道 繁要缺 一等川東道 東川道上川南道 建昌道 要缺 二等下川南道 永寧道 簡缺 三等 民國四年 1915年 3月改為二等川北道 嘉陵道 要缺 二等邊東道 民國三年 1914年 劃入川邊特別區 廢邊西道廣東省 粤海道 繁要缺 一等嶺南道 簡缺 三等潮循道 繁缺 二等高雷道瓊崖道 邊要缺 一等欽廉道 邊缺 二等廣西省 邕南道 南寧道 繁要缺 一等郁江道 蒼梧道 簡缺 三等 民國四年 1915年 1月改為繁缺 二等漓江道 桂林道 要缺 二等柳江道 簡缺 三等田南道鎮南道 邊缺 三等 民國四年 1915年 1月改為邊要缺 一等雲南省 滇中道 繁要缺 一等臨開廣道 蒙自道 邊缺 二等滇南道 普洱道 簡缺 三等滇西道 騰越道 邊缺 二等貴州省 黔中道 繁要缺 一等黔東道 鎮遠道 要缺 二等黔西道 貴西道 簡缺 三等熱河特別區 熱河道 邊要缺 一等綏遠特別區 綏遠道 邊要缺 一等察哈爾特別區 興和道 邊缺 二等 民國二年 1913年 8月升為一等川邊特別區 川邊道 邊要缺 一等 民國五年 1916年 1月設置1927年 与北洋政府对峙的國民政府宣布废除道制 随着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胜利 蔣介石通令由省政府直接管辖县 最终彻底废除道制 2 但事實上 各省依然設置行政督察區制度 亦相當於 道 蔣介石就曾經派長子蔣經國擔任江西省贛南行政督察區專員 另見 编辑 道員 道地日本 编辑奈良時代 約7世紀 開始 日本分為五畿七道 其中 道 是作為五畿之外的廣域劃分 後於1869年再增設北海道 1871年 日本開始進行廢藩置縣的改革 至1885年後只保留北海道而廢除其他七道 二戰之後 北海道正式以 道 作為其行政區名稱 成為與都府縣同等的自治體 五畿 畿內 東山道 東海道 北陸道 山陽道 山陰道 南海道 西海道 北海道 令制時期 請參見日本令制國列表 朝鮮半島 编辑約10世紀開始 當時的高麗把全國分為八道 這些道的名稱隨着道府所在地的變化而跟着變遷 直到朝鮮王朝末年 這八道的名稱是 咸镜道 后分为南 北两道 黄海道 後分為南 北兩道 平安道 后分为南 北两道 江原道 韓戰後被停火线切分属于南北韓 京畿道 忠清道 后分为南 北两道 庆尚道 后分为南 北两道 全罗道 后分为南 北两道以上8个道称为朝鲜八道 之後又把這八道再劃分為13道 这些名字沿用至今 参见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和韩国行政区划越南 编辑越南在唐朝时属于岭南道 设安南都督府 後改安南都護府 鎮南都護府 後又改回安南都護府 府下管辖12个州 交州刺史充任都护 为长官 五代十国时期 南汉设置静海节度使 安南独立之初多沿袭唐朝 南汉旧制 丁朝和前黎朝将辖区划分为十道 设将军 道下置州 府 县 社 而名称多不可考 李朝时置24路 陈朝置12路或15路 胡朝改路为镇 之後 黎朝初期设东 西 南 北 海西等5道 后改为12承宣 分设3司 分别为贊治承政使司 简称处 清刑宪察使司 简称道 和都总兵使司 简称镇 道 镇也可用于指代行政区划 阮朝改为27镇 明命年间分设为30省 嗣德年间 降河静 富安 广治3省为道 嗣德后期又升为省 并增设美德道 新化道 主官为管道 增设端雄道 谅江道 主官为靖边副使 同庆年间 增设海宁道 法属初期 殖民政府为镇压北圻的勤王运动 在北圻设置多处军区 越南人称作 官兵道 兼管民政 主要有荻林道 东潮道 澫慕道 老街道 安沛道 安边道 永安道 雅南道等 1910年代 北圻局势稳定 官兵道固定为4处 分别是第一官兵道海宁道 第二官兵道高平道 第三官兵道河杨道和第四官兵道莱州道 此外 殖民政府在今老挝设置第五官兵道 第五军区 1920年代以后 官兵道也被称为省 1900年代 殖民政府开始开发西原 在西原陆续设置5个省份 越南人称为道 分别是崑嵩道 嘉莱道 得勒道 林园道和同狔上道 此外 平顺省宁顺府单独设立宁顺道 法文称潘郎省 1945年越南独立后 北圻的官兵道和中圻的道均被统一为省 注释 编辑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省情资料库 建置库 第二卷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第一类 北洋政府时期 1912年1月 1928年4月 山东省情网 来源于 山东省志 建置志 2003 2018 03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1 简体中文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来源于 山东省志 建置志 省情资料库 建置库 第二卷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第二类 南京政府时期第一辑 南京政府时期 上 1928年4月 1937年7月 山东省情网 2003 2018 03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02 简体中文 参考文献 编辑李國祁 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變 PDF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1972 07 第三期 上 2022 05 21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2 06 20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道 行政区划 amp oldid 7794336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