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法語:Guerre Franco-Chinoise),又称清法戰爭越南语Chiến tranh Pháp-Thanh戰爭法-清?)、中法越南戰爭,发生在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间(即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间),是清朝为了保护越南而與法國发生的戰爭[註 1]。戰事除在越南境內展開外,法國尚派遣部隊攻打雲南邊界,並由法國海軍上將孤拔統率遠東艦隊英语Far East Squadron,殲滅清朝福建水師,擊敗南洋水師,取得臺灣海峽制海權,並先後佔領臺灣基隆澎湖兩處。戰爭過程中,法軍的陸海二軍雖進展迅速並殲敵眾多,但未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澎湖等地,卻因於滬尾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臺灣全島的戰略目的;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訢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但後期馮子才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给法軍帶來較重傷亡,且法軍繼任將領缺乏實戰經驗,戰事判斷失誤盲目的放棄諒山,導致茹费里政權垮台。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慈禧太后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慈禧推動了臺灣建省,以劉銘傳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中法戰爭
東京遠征和法國征服越南的一部分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為:
日期1883年(光緒九年)12月—1885年(光緒十一年)4月
地点
越南北部;清朝西南邊境及東南沿海、台灣
结果

法國勝利[1]

  • 大清本土戰略性勝利[2]
  • 雙方簽訂《中法新約》,清朝承認越南是法國的保護國
领土变更 法國得到越南作为殖民地
1887年京族三島划归清朝
参战方

 大清

 阮朝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慈禧太后
奕訢
李鴻章
張之洞
張佩綸
潘鼎新
王德榜
唐景崧
劉銘傳
馮子材
孫開華
曹志忠
劉永福
黃繼炎
阿梅代·孤拔病逝
塞巴斯蒂·利士比
路易·德·萊爾
奧斯卡·德·尼格里
雅克·迪舍納
洛朗·喬瓦尼內利英语Laurent Giovanninelli
兵力
25,000-60,000人 5,000-20,000人
伤亡与损失
至少為10,000人陣亡[3]
大量受傷[3]
2,100人陣亡或受傷

起因

19世紀下半葉,法蘭西第二帝國開始侵入中國傳統的屬國越南。1856年,法国远东舰队因越南处死传教士炮轰土伦港(今岘港),并於1858年一度登陆占领。1858年,法軍攻占西贡。1860年法国借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借用侵华法军进攻南圻,先后占领嘉定定祥边和永隆等省和昆仑岛。1862年6月,法國和越南阮朝签订第一次《西贡条约》(即《柴棍条约》),將西贡一帶的地区割讓給法国。1863年,越南承认原為越南和暹羅拉達那哥欣王朝的共同保護國柬埔寨是法国的保护國。

1870年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國大敗,暂时推迟了法国的進度。1873年11月,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驻西贡总督杜白蕾安鄴率军攻占河内以及海阳宁平南定等城。越南皇帝阮福時请當時在越南保勝地區活動的劉永福領導的独立武装「黑旗军」勤王。12月21日,黑旗军在河内近郊以600人配合越军突擊十多人的法軍分队,杀死安邺。阮福時為達到政治平衡,一方面和法國议和,於1874年3月15日签订了《第二次西贡条约》,承認越南是法國的保护國;另一方面則任命劉永福為“三宣副提督”管理宣光兴化山西三省,以黑旗军阻止法軍北上。

1879年6月,法国驻海防领事土尔克稱:「法国必须占领北圻……因为它是一个理想的军事基地,由於有了这个基地,一旦欧洲各强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5]

1881年7月,由法國總理茹费理主導的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二百四十万法郎的军费用於越南。1882年3月,法国西贡殖民政府派海军上校李威利(又译为李维业)率军数千於4月占领河内。1883年3月李威利一軍占领南定。阮福時再次邀請劉永福出兵,在越南黄佐炎一部的支援下,於5月19日在河内城西伏击法軍获得胜利,即纸桥之役英语Battle of Paper Bridge殺李威利,法军阵亡35人,清越军阵亡50人。殘餘法軍只能死守河內。劉永福之後並升为“三宣正提督”。法国政府随即宣布要“为她的光荣的孩子复仇”,拨给河內法军350万法郎。[6]

法國馬上任命西贡法军司令波滑(Alexandre-Eugène Bouët)繼任东京法军统帅,并成立由海军少将孤拔為統帥的东京舰队。8月,波滑沿红河进攻黑旗军,同時孤拔率海军进攻越南首都顺化。波滑一軍损失很大,波滑本人則被遣返巴黎。但孤拔一军却攻入顺化,阮福時正好病死,繼位的越南(安南)皇帝阮福昇於8月25日和法國签订《第一次顺化条约》。

過程

前期陆战

光绪九年十一月(1883年12月),孤拔帶領的法军进攻驻扎在越南红河三角洲东京(越南称“北圻”)的清军并佔領了該地,中法战争自此爆发。

1884年2月,孤拔改為艦隊統帥,米乐代替孤拔統領法國陸軍,率一万六千人進攻北寧市的四十营清軍。3月12日,北宁失守。以后清陸軍敗潰,接連丟掉了太原兴化慈禧太后罢免恭親王奕訢首席军机大臣和總理衙門领班大臣的职务,五名军机大臣全部罢免或降职,改由禮親王世鐸庆亲王奕劻掌控中枢,并派直隸總督李鸿章為代表与法国议和。

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又称《李福协定》)。主要内容是:

  1. 清朝同意法国与越南之间“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一概不加过问,亦即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2. 法国约明“应保全助护”清朝与越南毗连的边界,清朝约明“将所驻北圻各防营即行调回边界”;
  3. 清朝同意清越边界开放通商,并约明将来与法国议定有关的商约税则时,应使之“於法国商务极为有利”;
  4. 本约签订后三个月内双方派代表会议详细条款。(中文版为三个月后。注明以法文本为正。)

5月17日,福禄诺通知李鸿章法国已派巴德诺为全权公使会议详细条款,并单方面规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清朝军队原驻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鸿章既没有同意,也没有明确反对,且未上报慈禧。

6月6日,法国政府与越南(安南)阮朝皇帝阮福明订立《第二次順化條約》,否定了清朝對越南的宗主權。

6月23日,按福禄诺代表的法國政府的部署,一支800人法军到谅山附近的北黎接防,要求清军立即退回中國境内。但清朝驻军仅接到李鸿章通知的撤军意向还未接正式命令(李一直没有接受法国提出的撤兵日期),不敢決定,要求法军向北京发电要来命令才能執行。法军强硬前进走进清朝军队阵地,清军开火,造成“北黎事件英语Bắc Lệ ambush”(中國因稱“北黎”為“观音桥”而稱“观音桥事变”)[註 2]。法军死24人,清军伤亡三百。法国一时舆论大哗,一致认为中國背信弃义,法国隨即照会清政府要求所有清軍從越南撤出,并赔偿军费两亿五千万法郎(约合白银三千八百万)。慈禧太后派两江总督曾国荃於7月下旬在上海与巴德诺谈判未果,雙方重啟戰端。

海战及臺澎戰場

 
法軍砲轟馬尾造船廠

1884年8月5日,由於雙方談判破裂,法國希望占領基隆煤礦(今八斗子清國井)和破壞马尾造船廠逼使清廷和談,於是令東京灣艦隊司令李士卑斯率領三艘戰艦強攻基隆,正式揭開攻台戰事序幕。法軍先對基隆港東的大沙灣砲台(今大沙灣石圍)開火,砲台營官姜鴻勝督砲還擊,五發砲彈中有三發擊中法軍旗艦,但三艘法艦火力猛烈,摧毀守軍砲架,並引發一處彈藥庫爆炸,火勢延燒到緊鄰的村莊。10時許法軍派遣陸戰隊約200名由二沙灣登陸,午後再派水雷分隊徹底破壞佔領區內的砲台設施。姜鴻勝所部則接獲密令撤退,官兵傷亡60餘人。隔日法軍派遣陸戰隊攻入雞籠市街時卻中清軍福甯鎮總兵曹志忠的埋伏,敗退回艦。李士卑斯只好率領艦隊回到馬祖。 由於基隆的失敗,1884年8月22日,法國海軍部長命令中國海艦隊司令孤拔攻擊清朝南洋水師,摧毀福建沿岸海防設施。馬江之役,孤拔乘窩爾達號率遠東艦隊全歼驻福建马尾的福建水师。時任日本「天城」舰英语Japanese corvette Amagi舰长的東鄉平八郎率艦隨遠東艦隊觀察戰局;後來法軍攻打臺灣時,東鄉亦隨行觀察。

10月初,法舰转而进攻台湾;刘铭传10月3號抽調兵力回防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留300多名軍力防守獅球嶺及基隆河,到10月4日獅球嶺被法軍攻下、10月7日至8日法軍800名海軍陸戰隊攻向淡水,當時劉銘傳已事先抽掉兵力預防法軍來犯,並且沉船巨石,守江封港堵住淡水河口,在沙崙海岸築堡壘據守,防止法軍直接突入淡水河,避免控制台北城,且在英方的協助下於淡水河口佈防水雷,清軍在淡水守將以台灣總兵章高元,漳州總兵孫開華領兵下力抗法軍進攻,法軍陸戰隊只好搶灘淡水河口,雙方往返衝殺死傷慘重,最後法不支只能撤退,台北滬尾之圍稍解法軍死傷慘重,10月13日清軍再增援鄉勇團練已增至6000多人軍力,由於法軍強攻淡水不下,準備再改由基隆方面攻向大稻埕,法军在滬尾搶灘登陸時被清軍及臺灣鄉勇击退,转而从10月23日起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同時清軍銘字部再由卑南調軍增援,法軍則增兵至1800人攻向基隆,11月11日曹志忠欲奪回獅球嶺陣地,發動獅球嶺戰役仍被法軍擊退,至11月18日法軍欲攻下月眉山,於是1885年1月25日法軍發動第一次月眉山之役,由曹志忠,林朝棟,張仁貴共同協防,但不敵法軍,清軍退至基隆河南岸,情勢岌岌可危。從1884年10月到一直到隔年1885年4月,法軍曾多次進軍台北卻遭因疾病和大雨受阻,一直被困於基隆,1885年初,海军的步兵队和從馬賽調來支援法國外籍兵團从基隆向台北进攻而不果(霧峰林家的棟軍及北部民團助劉銘傳擋下法軍),在第二次月眉山戰役中成功拿下月眉山,但仍被困於基隆河北岸,而未曾渡過基隆河,基隆之法國公墓、暖暖金山寺壕溝、碇內尖砲台,就是當年戰後所留下。

 
法国小艇用杆雷攻击驭远号

封鎖台海期間,法舰隊截擊清南洋水師5艘往援台灣的軍艦,在浙江石浦击沉驭远与澄庆,並追擊其餘3艦至杭州灣口,與鎮海砲台對峙駁火。3月底,由於法軍困於基隆,未能佔領台北,需要更好談判擔保品,於是出兵攻佔澎湖;孤拔於6月11日因病死於澎湖媽宮(現為澎湖縣馬公市)。

后期陆战

 
鎮南關清軍布防圖
 
1885年2月13日法军攻占谅山

1884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急调广西提督冯子材指挥战斗。冯子材在关内选择险要地势,挖壕修筑炮台。然后出兵夜袭法军驻地文渊城,诱使法军进攻。

1885年3月23日法军第2旅900余人从谅山出发,攻入镇南关,遭到清军及黑旗军43,000人的伏击;冯子材指挥「黑旗军」以及「恪靖定边军」进攻,将法军逼下长城,陷入伏击圈。3月24日,法军分三路发起反击,66歲的冯子材及二子亲身投入肉搏戰,经过两天激战,法军伤亡93人,戰线崩溃;清軍乘胜追击,3月26日攻克文渊城,3月28日攻克驱驴(Ky Lua),3月29日克谅山,3月31日克屯梅、观音桥,4月2日當冯子材集結四万军力准备进攻河内之際,清廷于4月4日和法方協議停戰;慈禧乃下诏撤军。

结局及影響

1885年3月30日,赫本哲放弃谅山的消息传到法国,法国议会以306对149票否决“军费追加案有先议权”议案[7],总理茹费理旋引咎辞职。

清朝财政方面,四川总督丁宝祯在1884年就拿不出供鲍军的十万两银,说“鲍超军需甚重,措办为难”[8]而海战失败后清政府清楚已无法阻止法国军舰北上大沽口,同时朝鲜又发生甲申政变,张之洞五营兵勇和物资因此不能支援台湾。于是在1885年初出现了日本和法国结盟攻击清朝的危险“而正是由于4月和法国议和,才消除了这种危险。”[9]

英国调停下,清廷以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與法国公使巴德诺英语Jules Patenôtre des Noyers天津会谈,於1885年6月9日簽訂《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主要内容就是确认1884年先前法国與越南签订的《第二次顺化条约》,其中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宗主权。和約簽訂之後,法国军队撤出澎湖,停止对台湾的封锁,清朝军队撤出越南。

湘軍元老左宗棠對於李鴻章签訂的條款十分不能諒解,對他作出如下批評:「对大清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淮系潘鼎新等也反击對「恪靖定边军」首领王德榜台湾道道尹刘璈等左系人物攻訐[10]

就《中法新約》條款,有一派看法認為前約簽訂時戰局對中國不利,談判新約時李鴻章卻未善加利用後期對中國漸趨有利的戰局,堅持修約,終使中國喪失一大藩屬。然而另一看法認為新約內容尚稱合理,因為在停戰前,越南90%以上領土及主要城市(包括順化、河內、西貢)都已由法軍控制,而清軍只奪回諒山

戰爭後,清政府進一步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乃加緊建立北洋舰队,並於臺灣設,开始大力建設。

另外,在被英國殖民的香港華人同樣採取了行動,為了支持清廷而發動大罷工,港英政府雖然以鎮壓的手段來制止,但最後仍然妥協,這也是香港華人在殖民統治下開始爭取權利的第一步。且透过中法战争的经过过程,日本旁观者清,得知中国军政分数派,不足为惧,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獲得大胜。

注释

  1. ^ 清朝對法宣戰時未召集各國大使,而法國自始至終未向中國宣戰,僅稱為「報復性軍事行動」,因而此戰在形式上並不符合正式國際戰爭的嚴格條件[4]
  2. ^ 议员杜尔德认为,“如果杜森尼纵队中配有一名翻译的话,北黎事件很可能可以避免”

参考文献

  1. ^ Susan M. Walcott, Corey Johnson. Eurasian Corridors of Interconnection: From the South China to the Caspian Sea. Routledge. 2013: 27. ISBN 978-0415857710. 
  2. ^ Bruce A. Elleman (2001). Modern Chinese warfare, 1795–1989 (illustrated ed.). Psychology Press. p. 90. ISBN 0-415-21474-2.
  3. ^ 3.0 3.1 Clodfelter, pp. 238–239
  4. ^ Chitraporn Tanratanakul. The Undeclared Sino-French War Over Vietnam from 1882-1885. : 586 pages [2012-06-17]. (原始内容于2014-01-16). 
  5. ^ 依罗神甫《法国——东京回忆录》,转引自[越]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一卷(1960年中译本),第41页。
  6. ^ Thomazi, Conquête, 158–60
  7. ^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镇南关大捷后法国对华政策试析》
  8. ^ 清德宗实录卷192十年八月
  9. ^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1卷16章
  10. ^ 趙爾巽等《清史稿 王德榜传》

外部链接

  • 越南地輿圖說:5卷By盛慶紱(1883)

參見

中法战争, 法語, guerre, franco, chinoise, 又称清法戰爭, 越南语, chiến, tranh, pháp, thanh, 戰爭法, 中法越南戰爭, 发生在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间, 即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间, 是清朝为了保护越南而與法國发生的戰爭, 戰事除在越南境內展開外, 法國尚派遣部隊攻打雲南邊界, 並由法國海軍上將孤拔統率遠東艦隊, 英语, east, squadron, 殲滅清朝福建水師, 擊敗南洋水師, 取得臺灣海峽制海權, 並先後佔領臺灣基隆和澎湖兩處, 戰. 中法战争 法語 Guerre Franco Chinoise 又称清法戰爭 越南语 Chiến tranh Phap Thanh 戰爭法 清 中法越南戰爭 发生在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间 即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间 是清朝为了保护越南而與法國发生的戰爭 註 1 戰事除在越南境內展開外 法國尚派遣部隊攻打雲南邊界 並由法國海軍上將孤拔統率遠東艦隊 英语 Far East Squadron 殲滅清朝福建水師 擊敗南洋水師 取得臺灣海峽制海權 並先後佔領臺灣基隆和澎湖兩處 戰爭過程中 法軍的陸海二軍雖進展迅速並殲敵眾多 但未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 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 並一度攻佔基隆 澎湖等地 卻因於滬尾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 無法達成拿下臺灣全島的戰略目的 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 導致由恭親王奕訢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 但後期馮子才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给法軍帶來較重傷亡 且法軍繼任將領缺乏實戰經驗 戰事判斷失誤盲目的放棄諒山 導致茹费里政權垮台 以此為契機 兩國重啟和談 結果訂定 中法新約 慈禧太后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 兩國重開貿易 受此戰的影響 慈禧推動了臺灣建省 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 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中法戰爭東京遠征和法國征服越南的一部分由左至右 由上至下為 馬江之役 1884年8月23 26日 宣光圍城戰 1884年11月24日 1885年3月3日 諒山戰役 1885年2月3 13日 月眉山戰役 1885年3月4 7日 鎮南關之役 1885年3月23 24日 澎湖戰役 1885年3月29 31日 日期1883年 光緒九年 12月 1885年 光緒十一年 4月地点越南北部 清朝西南邊境及東南沿海 台灣结果法國勝利 1 大清本土戰略性勝利 2 雙方簽訂 中法新約 清朝承認越南是法國的保護國领土变更法國得到越南作为殖民地1887年京族三島划归清朝参战方 大清 南洋水師 湘軍 淮軍 台灣鄉勇 黑旗軍 阮朝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指挥官与领导者慈禧太后 奕訢 李鴻章 張之洞 張佩綸 潘鼎新 王德榜 唐景崧 劉銘傳 馮子材 孫開華曹志忠 劉永福 黃繼炎阿梅代 孤拔病逝 塞巴斯蒂 利士比 路易 德 萊爾 奧斯卡 德 尼格里 雅克 迪舍納 洛朗 喬瓦尼內利 英语 Laurent Giovanninelli 兵力25 000 60 000人5 000 20 000人伤亡与损失至少為10 000人陣亡 3 大量受傷 3 2 100人陣亡或受傷 目录 1 起因 2 過程 2 1 前期陆战 2 2 海战及臺澎戰場 2 3 后期陆战 3 结局及影響 4 注释 5 参考文献 6 外部链接 7 參見起因 编辑参见 東京遠征 19世紀下半葉 法蘭西第二帝國開始侵入中國傳統的屬國越南 1856年 法国远东舰队因越南处死传教士炮轰土伦港 今岘港 并於1858年一度登陆占领 1858年 法軍攻占西贡 1860年法国借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借用侵华法军进攻南圻 先后占领嘉定 定祥 边和 永隆等省和昆仑岛 1862年6月 法國和越南阮朝签订第一次 西贡条约 即 柴棍条约 將西贡一帶的地区割讓給法国 1863年 越南承认原為越南和暹羅拉達那哥欣王朝的共同保護國柬埔寨是法国的保护國 1870年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國大敗 暂时推迟了法国的進度 1873年11月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驻西贡总督杜白蕾派安鄴率军攻占河内以及海阳 宁平 南定等城 越南皇帝阮福時请當時在越南保勝地區活動的劉永福領導的独立武装 黑旗军 勤王 12月21日 黑旗军在河内近郊以600人配合越军突擊十多人的法軍分队 杀死安邺 阮福時為達到政治平衡 一方面和法國议和 於1874年3月15日签订了 第二次西贡条约 承認越南是法國的保护國 另一方面則任命劉永福為 三宣副提督 管理宣光 兴化 山西三省 以黑旗军阻止法軍北上 1879年6月 法国驻海防领事土尔克稱 法国必须占领北圻 因为它是一个理想的军事基地 由於有了这个基地 一旦欧洲各强国企图瓜分中国时 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 5 1881年7月 由法國總理茹费理主導的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二百四十万法郎的军费用於越南 1882年3月 法国西贡殖民政府派海军上校李威利 又译为李维业 率军数千於4月占领河内 1883年3月李威利一軍占领南定 阮福時再次邀請劉永福出兵 在越南黄佐炎一部的支援下 於5月19日在河内城西伏击法軍获得胜利 即纸桥之役 英语 Battle of Paper Bridge 殺李威利 法军阵亡35人 清越军阵亡50人 殘餘法軍只能死守河內 劉永福之後並升为 三宣正提督 法国政府随即宣布要 为她的光荣的孩子复仇 拨给河內法军350万法郎 6 法國馬上任命西贡法军司令波滑 Alexandre Eugene Bouet 繼任东京法军统帅 并成立由海军少将孤拔為統帥的东京舰队 8月 波滑沿红河进攻黑旗军 同時孤拔率海军进攻越南首都顺化 波滑一軍损失很大 波滑本人則被遣返巴黎 但孤拔一军却攻入顺化 阮福時正好病死 繼位的越南 安南 皇帝阮福昇於8月25日和法國签订 第一次顺化条约 過程 编辑前期陆战 编辑 光绪九年十一月 1883年12月 孤拔帶領的法军进攻驻扎在越南红河三角洲东京 越南称 北圻 的清军并佔領了該地 中法战争自此爆发 1884年2月 孤拔改為艦隊統帥 米乐代替孤拔統領法國陸軍 率一万六千人進攻北寧市的四十营清軍 3月12日 北宁失守 以后清陸軍敗潰 接連丟掉了太原和兴化 慈禧太后罢免恭親王奕訢首席军机大臣和總理衙門领班大臣的职务 五名军机大臣全部罢免或降职 改由禮親王世鐸和庆亲王奕劻掌控中枢 并派直隸總督李鸿章為代表与法国议和 5月11日 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 中法会议简明条约 又称 李福协定 主要内容是 清朝同意法国与越南之间 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 一概不加过问 亦即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法国约明 应保全助护 清朝与越南毗连的边界 清朝约明 将所驻北圻各防营即行调回边界 清朝同意清越边界开放通商 并约明将来与法国议定有关的商约税则时 应使之 於法国商务极为有利 本约签订后三个月内双方派代表会议详细条款 中文版为三个月后 注明以法文本为正 5月17日 福禄诺通知李鸿章法国已派巴德诺为全权公使会议详细条款 并单方面规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清朝军队原驻地分期 接防 的日期 李鸿章既没有同意 也没有明确反对 且未上报慈禧 6月6日 法国政府与越南 安南 阮朝皇帝阮福明订立 第二次順化條約 否定了清朝對越南的宗主權 6月23日 按福禄诺代表的法國政府的部署 一支800人法军到谅山附近的北黎接防 要求清军立即退回中國境内 但清朝驻军仅接到李鸿章通知的撤军意向还未接正式命令 李一直没有接受法国提出的撤兵日期 不敢決定 要求法军向北京发电要来命令才能執行 法军强硬前进走进清朝军队阵地 清军开火 造成 北黎事件 英语 Bắc Lệ ambush 中國因稱 北黎 為 观音桥 而稱 观音桥事变 註 2 法军死24人 清军伤亡三百 法国一时舆论大哗 一致认为中國背信弃义 法国隨即照会清政府要求所有清軍從越南撤出 并赔偿军费两亿五千万法郎 约合白银三千八百万两 慈禧太后派两江总督曾国荃於7月下旬在上海与巴德诺谈判未果 雙方重啟戰端 海战及臺澎戰場 编辑 主条目 馬江之役 西仔反 石浦海戰 镇海之战 1885年 和澎湖之役 1885年 法軍砲轟馬尾造船廠 1884年8月5日 由於雙方談判破裂 法國希望占領基隆煤礦 今八斗子清國井 和破壞马尾造船廠逼使清廷和談 於是令東京灣艦隊司令李士卑斯率領三艘戰艦強攻基隆 正式揭開攻台戰事序幕 法軍先對基隆港東的大沙灣砲台 今大沙灣石圍 開火 砲台營官姜鴻勝督砲還擊 五發砲彈中有三發擊中法軍旗艦 但三艘法艦火力猛烈 摧毀守軍砲架 並引發一處彈藥庫爆炸 火勢延燒到緊鄰的村莊 10時許法軍派遣陸戰隊約200名由二沙灣登陸 午後再派水雷分隊徹底破壞佔領區內的砲台設施 姜鴻勝所部則接獲密令撤退 官兵傷亡60餘人 隔日法軍派遣陸戰隊攻入雞籠市街時卻中清軍福甯鎮總兵曹志忠的埋伏 敗退回艦 李士卑斯只好率領艦隊回到馬祖 由於基隆的失敗 1884年8月22日 法國海軍部長命令中國海艦隊司令孤拔攻擊清朝南洋水師 摧毀福建沿岸海防設施 馬江之役 孤拔乘窩爾達號率遠東艦隊全歼驻福建马尾的福建水师 時任日本 天城 舰 英语 Japanese corvette Amagi 舰长的東鄉平八郎率艦隨遠東艦隊觀察戰局 後來法軍攻打臺灣時 東鄉亦隨行觀察 10月初 法舰转而进攻台湾 刘铭传10月3號抽調兵力回防滬尾 今新北市淡水區 留300多名軍力防守獅球嶺及基隆河 到10月4日獅球嶺被法軍攻下 10月7日至8日法軍800名海軍陸戰隊攻向淡水 當時劉銘傳已事先抽掉兵力預防法軍來犯 並且沉船巨石 守江封港堵住淡水河口 在沙崙海岸築堡壘據守 防止法軍直接突入淡水河 避免控制台北城 且在英方的協助下於淡水河口佈防水雷 清軍在淡水守將以台灣總兵章高元 漳州總兵孫開華領兵下力抗法軍進攻 法軍陸戰隊只好搶灘淡水河口 雙方往返衝殺死傷慘重 最後法不支只能撤退 台北滬尾之圍稍解法軍死傷慘重 10月13日清軍再增援鄉勇團練已增至6000多人軍力 由於法軍強攻淡水不下 準備再改由基隆方面攻向大稻埕 法军在滬尾搶灘登陸時被清軍及臺灣鄉勇击退 转而从10月23日起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 同時清軍銘字部再由卑南調軍增援 法軍則增兵至1800人攻向基隆 11月11日曹志忠欲奪回獅球嶺陣地 發動獅球嶺戰役仍被法軍擊退 至11月18日法軍欲攻下月眉山 於是1885年1月25日法軍發動第一次月眉山之役 由曹志忠 林朝棟 張仁貴共同協防 但不敵法軍 清軍退至基隆河南岸 情勢岌岌可危 從1884年10月到一直到隔年1885年4月 法軍曾多次進軍台北卻遭因疾病和大雨受阻 一直被困於基隆 1885年初 海军的步兵队和從馬賽調來支援法國外籍兵團从基隆向台北进攻而不果 霧峰林家的棟軍及北部民團助劉銘傳擋下法軍 在第二次月眉山戰役中成功拿下月眉山 但仍被困於基隆河北岸 而未曾渡過基隆河 基隆之法國公墓 暖暖金山寺壕溝 碇內尖砲台 就是當年戰後所留下 法国小艇用杆雷攻击驭远号 封鎖台海期間 法舰隊截擊清南洋水師5艘往援台灣的軍艦 在浙江石浦击沉驭远与澄庆 並追擊其餘3艦至杭州灣口 與鎮海砲台對峙駁火 3月底 由於法軍困於基隆 未能佔領台北 需要更好談判擔保品 於是出兵攻佔澎湖 孤拔於6月11日因病死於澎湖媽宮 現為澎湖縣馬公市 后期陆战 编辑 鎮南關清軍布防圖 1885年2月13日法军攻占谅山 主条目 鎮南關之役 1884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急调广西提督冯子材指挥战斗 冯子材在关内选择险要地势 挖壕修筑炮台 然后出兵夜袭法军驻地文渊城 诱使法军进攻 1885年3月23日法军第2旅900余人从谅山出发 攻入镇南关 遭到清军及黑旗军43 000人的伏击 冯子材指挥 黑旗军 以及 恪靖定边军 进攻 将法军逼下长城 陷入伏击圈 3月24日 法军分三路发起反击 66歲的冯子材及二子亲身投入肉搏戰 经过两天激战 法军伤亡93人 戰线崩溃 清軍乘胜追击 3月26日攻克文渊城 3月28日攻克驱驴 Ky Lua 3月29日克谅山 3月31日克屯梅 观音桥 4月2日當冯子材集結四万军力准备进攻河内之際 清廷于4月4日和法方協議停戰 慈禧乃下诏撤军 结局及影響 编辑1885年3月30日 赫本哲放弃谅山的消息传到法国 法国议会以306对149票否决 军费追加案有先议权 议案 7 总理茹费理旋引咎辞职 清朝财政方面 四川总督丁宝祯在1884年就拿不出供鲍军的十万两银 说 鲍超军需甚重 措办为难 8 而海战失败后清政府清楚已无法阻止法国军舰北上大沽口 同时朝鲜又发生甲申政变 张之洞五营兵勇和物资因此不能支援台湾 于是在1885年初出现了日本和法国结盟攻击清朝的危险 而正是由于4月和法国议和 才消除了这种危险 9 在英国调停下 清廷以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與法国公使巴德诺 英语 Jules Patenotre des Noyers 在天津会谈 於1885年6月9日簽訂 中法新约 即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 主要内容就是确认1884年先前法国與越南签订的 第二次顺化条约 其中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宗主权 和約簽訂之後 法国军队撤出澎湖 停止对台湾的封锁 清朝军队撤出越南 湘軍元老左宗棠對於李鴻章签訂的條款十分不能諒解 對他作出如下批評 对大清而言 十个法国将军 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李鸿章误尽苍生 将落个千古骂名 淮系潘鼎新等也反击對 恪靖定边军 首领王德榜 台湾道道尹刘璈等左系人物攻訐 10 就 中法新約 條款 有一派看法認為前約簽訂時戰局對中國不利 談判新約時李鴻章卻未善加利用後期對中國漸趨有利的戰局 堅持修約 終使中國喪失一大藩屬 然而另一看法認為新約內容尚稱合理 因為在停戰前 越南90 以上領土及主要城市 包括順化 河內 西貢 都已由法軍控制 而清軍只奪回諒山 戰爭後 清政府進一步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 乃加緊建立北洋舰队 並於臺灣設省 开始大力建設 另外 在被英國殖民的香港華人同樣採取了行動 為了支持清廷而發動大罷工 港英政府雖然以鎮壓的手段來制止 但最後仍然妥協 這也是香港華人在殖民統治下開始爭取權利的第一步 且透过中法战争的经过过程 日本旁观者清 得知中国军政分数派 不足为惧 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獲得大胜 注释 编辑 清朝對法宣戰時未召集各國大使 而法國自始至終未向中國宣戰 僅稱為 報復性軍事行動 因而此戰在形式上並不符合正式國際戰爭的嚴格條件 4 议员杜尔德认为 如果杜森尼纵队中配有一名翻译的话 北黎事件很可能可以避免 参考文献 编辑 Susan M Walcott Corey Johnson Eurasian Corridors of Interconnection From the South China to the Caspian Sea Routledge 2013 27 ISBN 978 0415857710 Bruce A Elleman 2001 Modern Chinese warfare 1795 1989 illustrated ed Psychology Press p 90 ISBN 0 415 21474 2 3 0 3 1 Clodfelter pp 238 239 Chitraporn Tanratanakul The Undeclared Sino French War Over Vietnam from 1882 1885 586 pages 2012 06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1 16 依罗神甫 法国 东京回忆录 转引自 越 陈辉燎 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 第一卷 1960年中译本 第41页 Thomazi Conquete 158 60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02 镇南关大捷后法国对华政策试析 清德宗实录卷192十年八月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11卷16章 趙爾巽等 清史稿 王德榜传 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中法戰爭越南地輿圖說 5卷By盛慶紱 1883 參見 编辑 法国主题 中国主题 台湾主题 越南主题 历史主题 军事殖民主义主题 西仔反 馬江海戰 鎮海之戰 鎮南關之役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中法战争 amp oldid 7515596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