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南綠北藍

南綠北藍臺灣政治術語,係媒體約於2000年總統大選前後提出的新名詞,意指台灣西部縣市濁水溪為界,南方的縣市泛綠選舉支持率較高,北方則是泛藍選舉支持率較高。該情形並非解嚴後即有,而是2000年後才定型的,後來亦發展出藍天綠地等意思相近的說法。另外,從南綠北藍一詞衍伸出來的「跨越濁水溪」已經成為臺灣民主化後兩大政治陣營獲得多數選民支持的象徵指標(參見臺灣選舉地理)。惟在最近幾次縣市長大選及總統大選後,分別由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取得壓倒性勝利,且北、中、南都會區均出現大量的中間選民,同時無黨籍與新興政黨人士當選機會增加,故有關現象效應已減少。

圖示 编辑

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大選縣市投票結果分布
2000年總統大選 2004年總統大選 2008年總統大選 2012年總統大選
       
2016年總統大選 2020年總統大選 2024年總統大選
     
得票數領先之政黨:
  公民連署、親民黨推薦
中華民國歷任立法委員、國民大會代表之縣市投票結果分布
2001年立委選舉 2004年立委選舉 2005年國代選舉 2008年立委選舉
       
2012年立委選舉 2016年立委選舉 2020年立委選舉 2024年立委選舉
       
得票數領先之政黨:
  新黨(2001年、2004年)/時代力量(2016年)
  無黨籍
中華民國歷任地方首長大選投票結果分布
2001年縣市長選舉 2005年縣市長選舉 2009年縣市長選舉
2010年直轄市長選舉
2014年地方首長選舉
       
2018年地方首長選舉 2022年地方首長選舉
   
得票數領先之政黨:
  新黨
  無黨籍
  直轄市該年無選舉

原因 编辑

傳統上比較支持國民黨的臺灣人外省和客家族群多居住在臺灣桃竹苗和大台北,另部分觀點認為2000年以前國民黨政府時期重北輕南的政策是造成北藍南綠的情況[1][2]

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戒嚴時期的“黨外”和以前的民進黨,數十年以來都習慣只用閩南語臺灣話來動員群眾吸引選民,[3][4]這自然會造成“外省裔台灣人”、“客家裔臺灣人”與“臺灣原住民”的選民,長期以來就自然會排斥“閩南黨”、“河洛黨”[5],又泛綠數十年來往往只強調“台灣主體性”、“台獨”,自然就會把金門選票與馬祖選票排斥在外。[6]

所以“泛綠選票”長期以來就只能侷限在較通行閩南語臺灣話的南部平原地區與宜蘭縣的平原鄉鎮地區,而在外省眷村村里、與台灣桃竹苗地區的客家鄉鎮,與全國的原住民鄉、山地原住民區,與北北基桃都會區、以及各族群都相對均衡,台灣閩南人並不佔優勢的花東地區,這些較通行國語的地方選票,自然也往往偏泛藍,這是“黨外”到早期民進黨自己造成的歷史包袱,直到蔡英文就任黨主席後,逐漸改變民進黨的選舉語言策略,不再那麼排斥國語,情況也才略有好轉。[7]

侷限性 编辑

「南綠北藍」的說法常被認為缺乏準確性。學界認為南綠北藍現象屬於可調整地區單元問題(MAUP)的陷阱。意即,若一樣的數據細劃為鄉鎮、甚至村里層級呈現,就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

以近年幾次大選為例:以縣(市)級來看,舉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舊稱臺北縣)、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等北部地區及離島的澎湖縣被認為是泛藍優勢的地區為典例。基隆市仁愛區略為偏綠,綠大於藍約3至5個百分點左右,臺北市士林大同新北市三重蘆洲板橋新莊五股泰山樹林鶯歌貢寮坪林石碇等區是泛綠佔優勢之處,使得一個縣市因鄉鎮市內族群的不同,產生兩極的政治色彩,新竹市早期為泛藍優勢之處,但自從新竹科學園區落成後,吸引大量南部縣市民眾定居,故明顯淡化了傳統上藍大於綠的結構;新竹縣竹北市因高鐵站落成及周邊商圈開發之故影響效應亦然,當今新竹市與新竹縣竹北市藍綠結構大致均等,苗栗的綠營支持者主要分布於海線,如:竹南後龍通霄苑裡等閩南人居多之處。澎湖縣的湖西望安為綠營優勢區。

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等南部地區及北部的宜蘭縣被認為是泛綠優勢的地區,其中的宜蘭市、宜蘭的頭城高雄左營台南市東區新營嘉義市東區雲林縣斗六市屏東市原住民公法人,由於外省人原住民偏多,不少選舉中該地是泛藍勝出。

由此可見,「南綠北藍」一詞通常在形容採選舉模式採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Plurality with Single-Member-District System,Plurality-SMD)時較具參考價值,但對於實施比例代表制不分區立法委員任務型國大代表)或複數選區制(原住民立法委員、縣市議員)及地方型選舉(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里長等)而言,則幾無參考價值。

其他劃分 编辑

「南綠北藍」的說法被視為非常不精確的劃分,事實上有更多更精確的政治版圖分析法。

依族群分佈劃分 编辑

「南綠北藍」有很大一部分起源於台灣「南部閩南;北部少數族群」的人口分布。因為包括外省客家原住民在內的少數族群主要分布在北部。無論南北,以外省人為主體的眷村和原住民部落投票傾向皆壓倒性的偏向泛藍,而且北部的客家族裔也較偏藍:另外閩南族群則較偏向泛綠,且閩南族群在南部縣市佔的人口比例較高。一般所謂的台灣四大族群分別為:[8][9]


  • 閩南族群:泛綠稍佔上風,非正式統計,藍綠的支持度比例,約為40:60,某種程度上,閩南語臺灣話在解嚴後常跟泛綠及台獨等形象相互連結。[10][11]
  • 客家族群:最符合南綠北藍的現象,桃竹苗地區和東部的客家人一般較為偏藍,非正式統計,藍綠比約為70:30。南部地區客家人因為人口較少,和閩南裔的同化程度較高,所以投票傾向也和閩南裔相近,藍綠比約為40:60。但就客家人整體而言,投票傾向仍然較偏泛藍。[12]
  • 外省人:壓倒性傾向泛藍。[13]金門民眾雖多為閩南人(烏坵屬於莆仙人[14]),但屬福建,不屬台灣,[15]連江縣跟金門同樣,差別是屬閩東人[14],亦壓倒性傾向泛藍。[16]
  • 原住民:泛藍佔明顯優勢,非正式統計,以歷屆立委選舉的山地及平地原住民的紀錄而言,藍綠約是3:1。[17]

依選舉層級劃分 编辑

就往年經驗論之,層級越低的選舉,支持泛藍的比例越高,例如村里長選舉、鄉鎮市長選舉及鄉鎮市民代表選舉中,泛藍仍具多半優勢,而縣市議員等級以上的選舉,選民通常較注重候選人特質、經歷及操守。在立法委員、縣市長選舉之中,藍綠比大致呈現五五波;在總統層級的選舉,2000年及2004年泛綠皆勝過泛藍。最可能的原因是愈接近基層的選舉,地方人際網絡的影響越大(尤其是在人情味較濃厚的鄉區),而泛藍在此佔據優勢;另一個可能原因是泛綠支持者中,有較多的年輕人,年輕人往往離鄉工作,不常返鄉,他們通常只願意在較高層級的選舉中返鄉投票。

依都會化及教育程度劃分 编辑

從整體統計數據來看,都會化、教育程度中高者較偏藍,不過教育程度極高與低者多為偏綠。[18]

但這也是假象,由於戒嚴時代部分政策和政府資源分配長期重北輕南的歷史因素,外省和客家族群普遍都市化程度較高,並連帶地具有較高的教育程度。實際上,外省族群和原住民無論在都市、鄉村,外省族群無論學歷,都是壓倒性深藍,可見都市化和教育程度更多是作於族群因素的代理。

也有看法認為,如果將各族群獨立看待,則每個族群內部的情況幾乎剛好相反(最多說教育程度中間者偏藍,較高及較低略綠;如醫師[19]法官律師[20]勞工農民[21]偏綠;軍公教[22]中產階級臺商[23]演藝界[24]華僑[25]偏藍)。這是因為明顯偏藍的外省族群都會化程度非常高,相較其他族群受高等教育機會也高很多,把台灣人高社經地位者的泛綠及台獨傾向給掩蓋掉。

臺北市彰化縣是很好的例子,臺北市的閩南人族群以支持泛綠居多,相對的,彰化縣的閩南人族群則是支持泛藍居多;而臺北市的都會化程度及平均教育程度較高、彰化縣則相反,彰化縣的群眾支持影響因素以地方派系的意向較深。[26]而事實上,臺北市除了外省人之外,各族群都比其他地方綠很多。

醫師也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由於過去臺灣社會醫生地位極高,因此無論男女貧富,只要能考取醫學系,家中通常會盡全力支援,幾乎不會因為家境或性別而放棄學業(通常能輕易找得到資助管道);也造成臺灣醫師族群比例最接近臺灣實際族群比例,同時臺灣醫師界也明顯偏綠。

在2008年立委選舉時,同時舉辦反貪腐公投,由於民進黨支持者視反貪腐公投為立院擴權公投,因此很可能投下反對票,而後統計數據顯示都會區選民在此公投案投反對票的比例較高;因此可以證明民進黨是以都會區本省選民為支持主力。

依選民意識形態劃分 编辑

台灣沒有傳統上左派與右派之分,國民黨在思想上是三民主義[27],在經濟上基本是左右不分,但傾向德國式的國家社會主義英语State Socialism (Germany);在社會議題上國民黨傾向保守,[28]主張反廢死[29]擁核英语Pro-nuclear movement以核養綠,進一步減碳[30]但確實有部分人支持同性婚姻,主要由年輕人和北北基桃都會區的民眾組成,[31]也獲得藍甲族群(支持泛藍同志)支持,[32]民進黨則在思想上是台灣主體性[33],經濟、社會議題上偏左傾,[28]執政傾向右傾,[34]主張反核非核家園[30]支持LGBT[35],也是有LGBT跟其他社會議題上極端保守的長老會支持,[36][37][38]但確實部分人有閩南沙文主義思想[39]泛綠左右派都一致反中傾向,[40]少數人進一步主張金馬放棄論[41],正確來說是以統獨之分,區分統派台獨華獨[42],以及維持現狀各自認知不同,區分九二共識一邊一國[43]

一般來說,支持台獨者明顯傾向泛綠,支持統一者明顯傾向泛藍。前者以閩南人居多,後者以外省人居多,[44]但投票傾向、意識形態、族群三者間並非絕對相關,縱使前兩者亦無100%的相關係數,這點必須留意。

藍綠支持基礎 编辑

  • 泛藍:軍公教較傾向泛藍,而本省軍公教大多也是出身非都會區居民;其中客家族群因為既有的閩客對抗(一般客家菁英認為民進黨為閩南人的政黨),使得他們比閩南族群藍一點;而外省人大多支持泛藍;原住民也傾藍。其中新黨則是更傾向外省族群、軍公教的特性。[45]親民黨則是由原國民黨主力宋楚瑜脫黨創立的政黨,路線及理念上趨近國民黨。[46]
  • 泛綠民進黨具有小市民及自由派政黨特色;本省族群是以非軍公教的都市居民為主。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閩南族群大多也可能因為對國民黨過去的一黨獨大不滿而轉向支持民進黨等相關泛綠政黨。台聯則是有機會接收國民黨本土派[47],但其政治資源只能少量接收。

各政黨努力爭取的選民是以立場較為客觀及對事不對人(黨)的中間選民(游離選民)為主;[48]他們被定義為中間選民的明顯例子是2020年總統大選蔡英文能拿到史上最高票的原因就在於這些選民的支持。[49]

二、三次政黨輪替後 编辑

2008年立委選舉總統大選中,國民黨在北臺灣大勝,雲林北港溪以北民進黨均只以未過半之選票得到兩席立法委員(三蘆地區的余天林淑芬),嘉義地區也僅由張花冠以不到兩萬票之差奪下山線一席。國民黨在綠營傳統票倉的南部縣市亦有斬獲,例如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在原臺南市及原高雄市分別奪下約51%的選票。然而由於馬政府上任後發生莫拉克風災美牛ECFA協定與花博等一系列施政缺失,使得翌年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失去具指標性的宜蘭縣。2010年在數次區域立委補選爆冷落敗外,同年直轄市長選舉得票又大幅流失,使得媒體認為「南綠北藍」的界線又開始北移。

2012年總統與立委合併選舉中,泛綠陣營席次與上屆相較略有斬獲,南部選情方面,除擴大在台南五個選區的領先幅度外,在高雄市亦從泛藍陣營手中奪回第一(旗美)、二(岡山)、六(東三民)、七(苓雅)及高八區(鳳山)等五區,然失掉的高九區(鎮港)則被認為是泛綠分裂(時任市議員陳致中與時任立委郭玟成爭食票源)所致。屏東、嘉義縣、雲林則維持原席次分布,但得票率顯著拉近與泛藍陣營的差距;民進黨也於本屆奪回2008年泛嘉義市泛綠分裂而丟失的一席區域立委席次。濁水溪以北僅彰四區(員林)、中一區(清水)、中六區(中西東南)、北二區(大同)及宜蘭翻盤,其餘選區僅是拉近票數差距。

2014年縣市長選舉中,因馬英九政府的施政表現不佳,加上同年服貿協定爭議引發太陽花學運,導致國民黨於此役慘敗,民進黨主政的縣市版圖大幅增長,贏得基隆市桃園市新竹市台中市彰化縣嘉義市澎湖縣,和民進黨整合的無黨籍醫師柯文哲亦順利奪下首都臺北市,傳統的北藍南綠現象瞬間遭到顛覆。

2016年立委選舉中,國民黨版圖大幅萎縮,僅固守中永和及新店、竹苗地區、中壢平鎮、台中屯區、山線及大烏龍區、彰一區、南投縣以及山區。同日舉行的總統大選中,國民黨僅守住花東及金馬等傳統深藍票倉。

2018年縣市長選舉中,國民黨除了收復2014年縣市長選舉失去的中部和東部縣市,同時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與雲林縣長候選人張麗善分別擊敗民進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陳其邁與尋求連任的雲林縣長候選人李進勇,不僅分別拿下自近二十年來都是民進黨執政的高雄市與民進黨執政超過十三年的雲林縣,更成功將台南市的得票率差距壓縮在負百分之五以內,突破了南綠北藍現象。

2020年總統與立委合併選舉中,大致延續2016年綠大於藍的版圖,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在台灣西部僅以低空守住藍化程度較高的新竹縣苗栗縣;另在立委方面,國民黨收復新竹市彰三區,東部則以不到一萬票之差距由傅崐萁奪回長期優勢的花蓮縣(直至2021年傅才重返國民黨),儘管國民黨的立委席次小幅增長,但多個傳統勢力長期盤據的選區均告落敗(如:北四區中二區中五區彰一區)。

2022年縣市長選舉中,國民黨收復臺北市、桃園市兩個直轄市以及基隆市一個市,並大致維持在地方首長選舉的優勢版圖。與此同時民進黨不僅沒能收復雲林縣取回傳統濁水溪分界線外,作為傳統綠營票倉台南市屏東縣雖然維持執政,但此二縣市卻險些遭到國民黨翻盤,民進黨在台南市的選情更是跌破眾人眼鏡的慘勝,民進黨台南市長候選人黃偉哲僅小勝國民黨台南市長候選人謝龍介5.17個百分點共4萬6千多票數差,創下自台南縣市合併升格後兩黨史上最小得票差。

2024年總統與立委合併選舉,藍綠版圖已達勢均力敵的局面,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僅再收復基隆市南投縣。然而國民黨在區域立委席次大幅增加,其中桃園市六席全上,新北市勢均力敵,台北市台中市逆轉為藍大於綠的局面;此外,亦成功收復基隆市投二區,贏下傳統綠大於藍的雲一區,以及綠營分裂的臺東縣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台北更獨 /南綠北藍 另有真相. 自由時報. [2016-01-10]. (原始内容于2016-03-28). 
  2. ^ 北藍南綠的政治版圖 (PDF). [2016-01-10]. [失效連結]
  3. ^ 曾健民. 《「臺灣意識型態」批判》. 臺北市: 海峽學術出版社. 2012: 頁156. ISBN 9789866480706 (中文). 
  4. ^ 楊祖珺. 《玫瑰盛開——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 臺北市: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92: 頁137–138. ISBN 957130512X (中文). 
  5. ^ 劉強. 〈族群結構與臺灣民眾的國家認同〉. 《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廣州: 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 2011, (期3): 頁51 (中文). 
  6. ^ 陳孔立. 〈臺灣「去中國化」的文化動向〉. 《臺灣研究集刊》 (廈門: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 2001, (期3): 頁5–6 (中文). 
  7. ^ 劉文科. 〈從政治營銷的視角看臺灣民主:以民進黨的實力消長為例〉. 《臺灣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2014, (期4): 頁62. doi:10.13818/j.cnki.twyj.2014.04.008 (中文). 
  8. ^ 王甫昌. 「台灣四大族群」論述的族群界定:「文化特質」與「社會位置」.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8-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7). 
  9. ^ 葉明叡. 先來慢到攏相同:為了政治動員的台灣「四大族群」論述.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9-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10. ^ 顧虹. 解構台獨史觀系列二:顧虹》福佬沙文主義壓迫先住民. 中時新聞網. 2016-09-15 [2016-09-15] (英语). 
  11. ^ 汪志雄. 海納百川》要把台灣交給豬哥黨嗎(汪志雄). 中時新聞網. 2023-11-14 [2023-11-14] (英语). 
  12. ^ 張維安、張翰璧. 【書摘】台灣,南客北客大不同. 端傳媒. 2020-10-30 [2020-10-30] (英语). 
  13. ^ 台灣大選2020:「外省人」投國民黨是否已成歷史. BBC. 2019-12-16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6) (英语). 
  14. ^ 14.0 14.1 翁世航. 金門、馬祖與烏坵,彼此的語言竟不相通?.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6-12-26 [2016-12-26] (英语). 
  15. ^ 曾文龍. 很多年輕人不知道金門是「福建省」,不是台灣省.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7-11-06 [2017-11-06] (英语). 
  16. ^ 蔡晉宇、林縉明. 綠白搶攻離島 挑戰藍營鐵票倉. 聯合新聞網. 2023-08-27 [2023-08-27] (英语). 
  17. ^ 張詩芸. 在地人情超越黨派、大族老面孔佔優勢──深入部落現場,看原住民鐵票倉如何煉成. 報導者 The Reporter. 2023-8-21 [2023-8-21] (英语). 
  18. ^ 鄞義林. 從數據看民進黨為何慘敗(上):為什麼地區每戶平均所得越高,民進黨的得票率越低?.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22-12-08 [2022-12-08] (英语). 
  19. ^ 王子瑄. 為何一堆醫生支持民進黨?藥師親身觀察曝內幕. 中時新聞網. 2021-12-28 [2020-03-04] (英语). 
  20. ^ 施正鋒. 深綠、漂綠、親綠的學者. 中時新聞網. 2023-01-13 [2023-01-13] (英语). 
  21. ^ 黃信維. 成也農民敗也農民?2018殷鑑在前 陳吉仲衝鋒,綠營盼拉住傳統支持者. 風傳媒. 2021-04-03 [2021-04-03] (英语). 
  22. ^ 顏維婷. 軍公教優渥退休福利這個「歷史共業」的政治成因.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7-07-01 [2017-07-01] (英语). 
  23. ^ 陳冠宇. 台商是藍營鐵票?鈕則勳:觀念要調整了. 旺報. 2022-02-27 [2022-02-27] (英语). 
  24. ^ 江婉儀. 新國會臉譜/「萬老師」郭昱晴 從演藝版到政治版的國會新兵. 聯合新聞網. 2024-02-01 [2024-02-01] (英语). 
  25. ^ 威克. 台灣來鴻:"光輝十月"遭遇"僑胞認同問題. BBC. 2017-10-13 [2017-10-13] (英语). 
  26. ^ 曹家豪. 彰化一點也不無聊:想了解吳音寧在對抗什麼,要從「謝家」開始說起.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23-11-20 [2023-11-20] (英语). 
  27. ^ 關中. 在中山思想的架構下完成中國統一大業. 《海峽學術出版社》 (臺北市: 海峽評論). 2003, (期152): 頁38–41 (中文). 
  28. ^ 28.0 28.1 曹長青. 【專欄】台灣第一個保守派政黨崛起. 民報. 2019-09-11 [2019-09-11] (英语). 
  29. ^ 要求對廢死表態!藍營成立「反廢死正義大聯盟」. [2024-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8) (英语). 
  30. ^ 30.0 30.1 李坤城. 你投的是「擁核」還是「廢核」?從關聯性分析初探「以核養綠」公投通過的原因. 《中國行政評論》 (台北: 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 2020, (卷26期2): 頁1-25 (中文). 
  31. ^ Taiwan pins same-sex marriage hopes on political change. The Straits Times. 2016-01-16 [2016-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6) (英语). 
  32. ^ 辛迪. 同志不分藍綠?同志運動先驅祁家威被批為藍營站台,你如何看?. 端傳媒. 2019-12-12 [2019-12-12] (英语). 
  33. ^ 台灣統獨議題:務實還是隱憂? 越來越多人想「永遠維持現狀」的前因後果. [2024-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5-10) (英语). 
  34. ^ 陳鄭為. 多維觀點》民進黨30年 反思轉變中的左翼路線. 風傳媒. 2016-10-10 [2016-10-10] (英语). 
  35. ^ 民主挺同志!綠營民代拍開箱片 同志遊行「不會缺席」. 風傳媒. 2020-10-25 [2016-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英语). 
  36. ^ 投書. 面對台灣當今的民主政治,長老教會要如何反省?. 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 2016-1-31 [2016-1-31] (英语). 
  37. ^ 陳衿妮. 「牧函」已明白表達「長老教會」對同性婚姻議題的「反對」立場!. 基督教今日報. 2016-11-17 [2016-11-17] (英语). 
  38. ^ 顏振凱. 破解因反同婚不挺傳聞 長老教會國政訪問團入府表態支持蔡英文連任. 風傳媒. 2019-10-14 [2019-10-14] (英语). 
  39. ^ 劉新圓. 課綱去中國化 蔡政府踢到鐵板. 《海峽學術出版社》 (臺北市: 海峽評論). 2020, (期355): 頁67–69 (中文). 
  40. ^ 王欽. 綠營陷入反中困境. 中時新聞網. [202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2) (英语). 
  41. ^ 蔡晉宇. 促兩岸搭橋 施明德最掛念金馬永久和平特區. 聯合新聞網. [2024-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5) (英语). 
  42. ^ 陳方隅. 台獨、華獨、統派:如何分類不同的統獨主張?. 聯合新聞網. 2017-11-3 [2017-11-3] (英语). 
  43. ^ 胡景祥. 兩國論、一邊一國、92共識...明年投票前,一次看懂台灣20年來在中、美夾縫中的兩岸關係. 商周. 2015-11-14 [2015-11-14] (英语). 
  44. ^ 徐永明、范雲. 「學作」台灣人:政治學習與台灣認同的變遷軌跡,1986-1996. 《台灣政治學刊》 (臺北市: 台灣政治學會). 2001, (期5): 頁3–63 (中文). 
  45. ^ 茅漢. 成也新黨,敗也新黨論新黨的敗選與改造. 《海峽評論》 (臺北市: 海峽學術出版社). 1999, (期97): 頁52–55 (中文). 
  46. ^ 周陽山. 國親合作與泛藍整合. 《海峽評論》 (臺北市: 海峽學術出版社). 2003, (期149): 頁34–35 (中文). 
  47. ^ 陶本和. 台聯從鼎盛到泡沫化!李登輝挺青年 連柯文哲都登門請益. ETtoday新聞雲.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0). 
  48. ^ 王宏恩. 當兩黨都想爭取中間選民,第三黨跑進來會發生什麼事?.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9). 
  49. ^ 即時新聞. 2020多數中間選民挺綠 中研院學者分析3關鍵. 自由時報.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8). 

南綠北藍,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3年10月10日,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 添加相关内联标签和删除原创研究内容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10月10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是臺灣政.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3年10月10日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 添加相关内联标签和删除原创研究内容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10月10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南綠北藍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南綠北藍是臺灣政治術語 係媒體約於2000年總統大選前後提出的新名詞 意指台灣西部縣市以濁水溪為界 南方的縣市泛綠選舉支持率較高 北方則是泛藍選舉支持率較高 該情形並非解嚴後即有 而是2000年後才定型的 後來亦發展出藍天綠地等意思相近的說法 另外 從南綠北藍一詞衍伸出來的 跨越濁水溪 已經成為臺灣民主化後兩大政治陣營獲得多數選民支持的象徵指標 參見臺灣選舉地理 惟在最近幾次縣市長大選及總統大選後 分別由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取得壓倒性勝利 且北 中 南都會區均出現大量的中間選民 同時無黨籍與新興政黨人士當選機會增加 故有關現象效應已減少 目录 1 圖示 2 原因 3 侷限性 4 其他劃分 4 1 依族群分佈劃分 4 2 依選舉層級劃分 4 3 依都會化及教育程度劃分 4 4 依選民意識形態劃分 5 藍綠支持基礎 6 二 三次政黨輪替後 7 參見 8 參考資料圖示 编辑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大選縣市投票結果分布 2000年總統大選 2004年總統大選 2008年總統大選 2012年總統大選 nbsp nbsp nbsp nbsp 2016年總統大選 2020年總統大選 2024年總統大選 nbsp nbsp nbsp 得票數領先之政黨 民主進步黨 中國國民黨 公民連署 親民黨推薦 中華民國歷任立法委員 國民大會代表之縣市投票結果分布 2001年立委選舉 2004年立委選舉 2005年國代選舉 2008年立委選舉 nbsp nbsp nbsp nbsp 2012年立委選舉 2016年立委選舉 2020年立委選舉 2024年立委選舉 nbsp nbsp nbsp nbsp 得票數領先之政黨 民主進步黨 中國國民黨 親民黨 新黨 2001年 2004年 時代力量 2016年 台灣基進 無黨團結聯盟 無黨籍 中華民國歷任地方首長大選投票結果分布 2001年縣市長選舉 2005年縣市長選舉 2009年縣市長選舉2010年直轄市長選舉 2014年地方首長選舉 nbsp nbsp nbsp nbsp 2018年地方首長選舉 2022年地方首長選舉 nbsp nbsp 得票數領先之政黨 民主進步黨 中國國民黨 台灣民眾黨 親民黨 新黨 無黨籍 直轄市該年無選舉原因 编辑傳統上比較支持國民黨的臺灣人外省和客家族群多居住在臺灣桃竹苗和大台北 另部分觀點認為2000年以前國民黨政府時期重北輕南的政策是造成北藍南綠的情況 1 2 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戒嚴時期的 黨外 和以前的民進黨 數十年以來都習慣只用閩南語臺灣話來動員群眾吸引選民 3 4 這自然會造成 外省裔台灣人 客家裔臺灣人 與 臺灣原住民 的選民 長期以來就自然會排斥 閩南黨 河洛黨 5 又泛綠數十年來往往只強調 台灣主體性 台獨 自然就會把金門選票與馬祖選票排斥在外 6 所以 泛綠選票 長期以來就只能侷限在較通行閩南語臺灣話的南部平原地區與宜蘭縣的平原鄉鎮地區 而在外省眷村村里 與台灣桃竹苗地區的客家鄉鎮 與全國的原住民鄉 山地原住民區 與北北基桃都會區 以及各族群都相對均衡 台灣閩南人並不佔優勢的花東地區 這些較通行國語的地方選票 自然也往往偏泛藍 這是 黨外 到早期民進黨自己造成的歷史包袱 直到蔡英文就任黨主席後 逐漸改變民進黨的選舉語言策略 不再那麼排斥國語 情況也才略有好轉 7 侷限性 编辑此章節尚無參考來源 內容或許無法查證 南綠北藍 的說法常被認為缺乏準確性 學界認為南綠北藍現象屬於可調整地區單元問題 MAUP 的陷阱 意即 若一樣的數據細劃為鄉鎮 甚至村里層級呈現 就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 以近年幾次大選為例 以縣 市 級來看 舉基隆市 臺北市 新北市 舊稱臺北縣 桃園市 新竹縣 新竹市與苗栗縣等北部地區及離島的澎湖縣被認為是泛藍優勢的地區為典例 基隆市仁愛區略為偏綠 綠大於藍約3至5個百分點左右 臺北市的士林 大同 新北市的三重 蘆洲 板橋 新莊 五股 泰山 樹林 鶯歌 貢寮 坪林 石碇等區是泛綠佔優勢之處 使得一個縣市因鄉鎮市內族群的不同 產生兩極的政治色彩 新竹市早期為泛藍優勢之處 但自從新竹科學園區落成後 吸引大量南部縣市民眾定居 故明顯淡化了傳統上藍大於綠的結構 新竹縣竹北市因高鐵站落成及周邊商圈開發之故影響效應亦然 當今新竹市與新竹縣竹北市藍綠結構大致均等 苗栗的綠營支持者主要分布於海線 如 竹南 後龍 通霄及苑裡等閩南人居多之處 澎湖縣的湖西 望安為綠營優勢區 而雲林縣 嘉義縣 嘉義市 台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等南部地區及北部的宜蘭縣被認為是泛綠優勢的地區 其中的宜蘭市 宜蘭的頭城 高雄的左營 台南市東區 新營 嘉義市東區 雲林縣斗六市 屏東市及原住民公法人 由於外省人或原住民偏多 不少選舉中該地是泛藍勝出 由此可見 南綠北藍 一詞通常在形容採選舉模式採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 Plurality with Single Member District System Plurality SMD 時較具參考價值 但對於實施比例代表制 不分區立法委員 任務型國大代表 或複數選區制 原住民立法委員 縣市議員 及地方型選舉 鄉鎮市長 鄉鎮市民代表 村里長等 而言 則幾無參考價值 其他劃分 编辑 南綠北藍 的說法被視為非常不精確的劃分 事實上有更多更精確的政治版圖分析法 依族群分佈劃分 编辑 南綠北藍 有很大一部分起源於台灣 南部閩南 北部少數族群 的人口分布 因為包括外省 客家和原住民在內的少數族群主要分布在北部 無論南北 以外省人為主體的眷村和原住民部落投票傾向皆壓倒性的偏向泛藍 而且北部的客家族裔也較偏藍 另外閩南族群則較偏向泛綠 且閩南族群在南部縣市佔的人口比例較高 一般所謂的台灣四大族群分別為 8 9 閩南族群 泛綠稍佔上風 非正式統計 藍綠的支持度比例 約為40 60 某種程度上 閩南語臺灣話在解嚴後常跟泛綠及台獨等形象相互連結 10 11 客家族群 最符合南綠北藍的現象 桃竹苗地區和東部的客家人一般較為偏藍 非正式統計 藍綠比約為70 30 南部地區客家人因為人口較少 和閩南裔的同化程度較高 所以投票傾向也和閩南裔相近 藍綠比約為40 60 但就客家人整體而言 投票傾向仍然較偏泛藍 12 外省人 壓倒性傾向泛藍 13 金門民眾雖多為閩南人 烏坵屬於莆仙人 14 但屬福建 不屬台灣 15 連江縣跟金門同樣 差別是屬閩東人 14 亦壓倒性傾向泛藍 16 原住民 泛藍佔明顯優勢 非正式統計 以歷屆立委選舉的山地及平地原住民的紀錄而言 藍綠約是3 1 17 依選舉層級劃分 编辑 此章節尚無參考來源 內容或許無法查證 就往年經驗論之 層級越低的選舉 支持泛藍的比例越高 例如村里長選舉 鄉鎮市長選舉及鄉鎮市民代表選舉中 泛藍仍具多半優勢 而縣市議員等級以上的選舉 選民通常較注重候選人特質 經歷及操守 在立法委員 縣市長選舉之中 藍綠比大致呈現五五波 在總統層級的選舉 2000年及2004年泛綠皆勝過泛藍 最可能的原因是愈接近基層的選舉 地方人際網絡的影響越大 尤其是在人情味較濃厚的鄉區 而泛藍在此佔據優勢 另一個可能原因是泛綠支持者中 有較多的年輕人 年輕人往往離鄉工作 不常返鄉 他們通常只願意在較高層級的選舉中返鄉投票 依都會化及教育程度劃分 编辑 從整體統計數據來看 都會化 教育程度中高者較偏藍 不過教育程度極高與低者多為偏綠 18 但這也是假象 由於戒嚴時代部分政策和政府資源分配長期重北輕南的歷史因素 外省和客家族群普遍都市化程度較高 並連帶地具有較高的教育程度 實際上 外省族群和原住民無論在都市 鄉村 外省族群無論學歷 都是壓倒性深藍 可見都市化和教育程度更多是作於族群因素的代理 也有看法認為 如果將各族群獨立看待 則每個族群內部的情況幾乎剛好相反 最多說教育程度中間者偏藍 較高及較低略綠 如醫師 19 法官 律師 20 勞工 農民 21 偏綠 軍公教 22 中產階級 臺商 23 演藝界 24 華僑 25 偏藍 這是因為明顯偏藍的外省族群都會化程度非常高 相較其他族群受高等教育機會也高很多 把台灣人高社經地位者的泛綠及台獨傾向給掩蓋掉 臺北市與彰化縣是很好的例子 臺北市的閩南人族群以支持泛綠居多 相對的 彰化縣的閩南人族群則是支持泛藍居多 而臺北市的都會化程度及平均教育程度較高 彰化縣則相反 彰化縣的群眾支持影響因素以地方派系的意向較深 26 而事實上 臺北市除了外省人之外 各族群都比其他地方綠很多 醫師也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由於過去臺灣社會醫生地位極高 因此無論男女貧富 只要能考取醫學系 家中通常會盡全力支援 幾乎不會因為家境或性別而放棄學業 通常能輕易找得到資助管道 也造成臺灣醫師族群比例最接近臺灣實際族群比例 同時臺灣醫師界也明顯偏綠 在2008年立委選舉時 同時舉辦反貪腐公投 由於民進黨支持者視反貪腐公投為立院擴權公投 因此很可能投下反對票 而後統計數據顯示都會區選民在此公投案投反對票的比例較高 因此可以證明民進黨是以都會區本省選民為支持主力 依選民意識形態劃分 编辑 台灣沒有傳統上左派與右派之分 國民黨在思想上是三民主義 27 在經濟上基本是左右不分 但傾向德國式的國家社會主義 英语 State Socialism Germany 在社會議題上國民黨傾向保守 28 主張反廢死 29 擁核 英语 Pro nuclear movement 以核養綠 進一步減碳 30 但確實有部分人支持同性婚姻 主要由年輕人和北北基桃都會區的民眾組成 31 也獲得藍甲族群 支持泛藍同志 支持 32 民進黨則在思想上是台灣主體性 33 經濟 社會議題上偏左傾 28 執政傾向右傾 34 主張反核 非核家園 30 支持LGBT 35 也是有LGBT跟其他社會議題上極端保守的長老會支持 36 37 38 但確實部分人有閩南沙文主義思想 39 泛綠左右派都一致反中傾向 40 少數人進一步主張金馬放棄論 41 正確來說是以統獨之分 區分統派與台獨跟華獨 42 以及維持現狀各自認知不同 區分九二共識跟一邊一國 43 一般來說 支持台獨者明顯傾向泛綠 支持統一者明顯傾向泛藍 前者以閩南人居多 後者以外省人居多 44 但投票傾向 意識形態 族群三者間並非絕對相關 縱使前兩者亦無100 的相關係數 這點必須留意 藍綠支持基礎 编辑泛藍 軍公教較傾向泛藍 而本省軍公教大多也是出身非都會區居民 其中客家族群因為既有的閩客對抗 一般客家菁英認為民進黨為閩南人的政黨 使得他們比閩南族群藍一點 而外省人大多支持泛藍 原住民也傾藍 其中新黨則是更傾向外省族群 軍公教的特性 45 親民黨則是由原國民黨主力宋楚瑜脫黨創立的政黨 路線及理念上趨近國民黨 46 泛綠 民進黨具有小市民及自由派政黨特色 本省族群是以非軍公教的都市居民為主 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閩南族群大多也可能因為對國民黨過去的一黨獨大不滿而轉向支持民進黨等相關泛綠政黨 台聯則是有機會接收國民黨本土派 47 但其政治資源只能少量接收 各政黨努力爭取的選民是以立場較為客觀及對事不對人 黨 的中間選民 游離選民 為主 48 他們被定義為中間選民的明顯例子是2020年總統大選 蔡英文能拿到史上最高票的原因就在於這些選民的支持 49 二 三次政黨輪替後 编辑此章節尚無參考來源 內容或許無法查證 2008年立委選舉及總統大選中 國民黨在北臺灣大勝 雲林北港溪以北民進黨均只以未過半之選票得到兩席立法委員 三蘆地區的余天及林淑芬 嘉義地區也僅由張花冠以不到兩萬票之差奪下山線一席 國民黨在綠營傳統票倉的南部縣市亦有斬獲 例如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在原臺南市及原高雄市分別奪下約51 的選票 然而由於馬政府上任後發生莫拉克風災 美牛 ECFA協定與花博等一系列施政缺失 使得翌年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失去具指標性的宜蘭縣 2010年在數次區域立委補選爆冷落敗外 同年直轄市長選舉得票又大幅流失 使得媒體認為 南綠北藍 的界線又開始北移 2012年總統與立委合併選舉中 泛綠陣營席次與上屆相較略有斬獲 南部選情方面 除擴大在台南五個選區的領先幅度外 在高雄市亦從泛藍陣營手中奪回第一 旗美 二 岡山 六 東三民 七 苓雅 及高八區 鳳山 等五區 然失掉的高九區 鎮港 則被認為是泛綠分裂 時任市議員陳致中與時任立委郭玟成爭食票源 所致 屏東 嘉義縣 雲林則維持原席次分布 但得票率顯著拉近與泛藍陣營的差距 民進黨也於本屆奪回2008年泛嘉義市泛綠分裂而丟失的一席區域立委席次 濁水溪以北僅彰四區 員林 中一區 清水 中六區 中西東南 北二區 大同 及宜蘭翻盤 其餘選區僅是拉近票數差距 2014年縣市長選舉中 因馬英九政府的施政表現不佳 加上同年服貿協定爭議引發太陽花學運 導致國民黨於此役慘敗 民進黨主政的縣市版圖大幅增長 贏得基隆市 桃園市 新竹市 台中市 彰化縣 嘉義市 澎湖縣 和民進黨整合的無黨籍醫師柯文哲亦順利奪下首都臺北市 傳統的北藍南綠現象瞬間遭到顛覆 2016年立委選舉中 國民黨版圖大幅萎縮 僅固守中永和及新店 竹苗地區 中壢平鎮 台中屯區 山線及大烏龍區 彰一區 南投縣以及山區 同日舉行的總統大選中 國民黨僅守住花東及金馬等傳統深藍票倉 2018年縣市長選舉中 國民黨除了收復2014年縣市長選舉失去的中部和東部縣市 同時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與雲林縣長候選人張麗善分別擊敗民進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陳其邁與尋求連任的雲林縣長候選人李進勇 不僅分別拿下自近二十年來都是民進黨執政的高雄市與民進黨執政超過十三年的雲林縣 更成功將台南市的得票率差距壓縮在負百分之五以內 突破了南綠北藍現象 2020年總統與立委合併選舉中 大致延續2016年綠大於藍的版圖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在台灣西部僅以低空守住藍化程度較高的新竹縣及苗栗縣 另在立委方面 國民黨收復新竹市及彰三區 東部則以不到一萬票之差距由傅崐萁奪回長期優勢的花蓮縣 直至2021年傅才重返國民黨 儘管國民黨的立委席次小幅增長 但多個傳統勢力長期盤據的選區均告落敗 如 北四區 中二區 中五區 彰一區 2022年縣市長選舉中 國民黨收復臺北市 桃園市兩個直轄市以及基隆市一個市 並大致維持在地方首長選舉的優勢版圖 與此同時民進黨不僅沒能收復雲林縣取回傳統濁水溪分界線外 作為傳統綠營票倉台南市與屏東縣雖然維持執政 但此二縣市卻險些遭到國民黨翻盤 民進黨在台南市的選情更是跌破眾人眼鏡的慘勝 民進黨台南市長候選人黃偉哲僅小勝國民黨台南市長候選人謝龍介5 17個百分點共4萬6千多票數差 創下自台南縣市合併升格後兩黨史上最小得票差 2024年總統與立委合併選舉 藍綠版圖已達勢均力敵的局面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僅再收復基隆市與南投縣 然而國民黨在區域立委席次大幅增加 其中桃園市六席全上 新北市勢均力敵 台北市與台中市逆轉為藍大於綠的局面 此外 亦成功收復基隆市 投二區 贏下傳統綠大於藍的雲一區 以及綠營分裂的臺東縣 參見 编辑中華民國政治 重北輕南 泛藍陣營 軍公教 臺商 中產階級 演藝界 老三台 華僑 台灣地方派系 三民主義 泛綠陣營 農民 勞工 醫生 律師 法官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福佬沙文主義 臺灣主體性 金馬放棄論 統獨光譜 統派 台獨 華獨 維持現狀 九二共識 一邊一國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 中華民國總統府 臺灣選舉地理 票仓 其他國家的政治極化 烏克蘭地域對立 紅州與藍州 英國紅牆 波蘭A和B 韓國地域對立 耶穌之地地圖參考資料 编辑 台北更獨 南綠北藍 另有真相 自由時報 2016 01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28 北藍南綠的政治版圖 PDF 2016 01 10 失效連結 曾健民 臺灣意識型態 批判 臺北市 海峽學術出版社 2012 頁156 ISBN 9789866480706 中文 楊祖珺 玫瑰盛開 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 臺北市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92 頁137 138 ISBN 957130512X 中文 劉強 族群結構與臺灣民眾的國家認同 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廣州 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 2011 期3 頁51 中文 陳孔立 臺灣 去中國化 的文化動向 臺灣研究集刊 廈門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 2001 期3 頁5 6 中文 劉文科 從政治營銷的視角看臺灣民主 以民進黨的實力消長為例 臺灣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2014 期4 頁62 doi 10 13818 j cnki twyj 2014 04 008 中文 王甫昌 台灣四大族群 論述的族群界定 文化特質 與 社會位置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8 11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1 07 葉明叡 先來慢到攏相同 為了政治動員的台灣 四大族群 論述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9 12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06 顧虹 解構台獨史觀系列二 顧虹 福佬沙文主義壓迫先住民 中時新聞網 2016 09 15 2016 09 15 英语 汪志雄 海納百川 要把台灣交給豬哥黨嗎 汪志雄 中時新聞網 2023 11 14 2023 11 14 英语 張維安 張翰璧 書摘 台灣 南客北客大不同 端傳媒 2020 10 30 2020 10 30 英语 台灣大選2020 外省人 投國民黨是否已成歷史 BBC 2019 12 16 2019 12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16 英语 14 0 14 1 翁世航 金門 馬祖與烏坵 彼此的語言竟不相通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6 12 26 2016 12 26 英语 曾文龍 很多年輕人不知道金門是 福建省 不是台灣省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7 11 06 2017 11 06 英语 蔡晉宇 林縉明 綠白搶攻離島 挑戰藍營鐵票倉 聯合新聞網 2023 08 27 2023 08 27 英语 張詩芸 在地人情超越黨派 大族老面孔佔優勢 深入部落現場 看原住民鐵票倉如何煉成 報導者 The Reporter 2023 8 21 2023 8 21 英语 请检查 access date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鄞義林 從數據看民進黨為何慘敗 上 為什麼地區每戶平均所得越高 民進黨的得票率越低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22 12 08 2022 12 08 英语 王子瑄 為何一堆醫生支持民進黨 藥師親身觀察曝內幕 中時新聞網 2021 12 28 2020 03 04 英语 施正鋒 深綠 漂綠 親綠的學者 中時新聞網 2023 01 13 2023 01 13 英语 黃信維 成也農民敗也農民 2018殷鑑在前 陳吉仲衝鋒 綠營盼拉住傳統支持者 風傳媒 2021 04 03 2021 04 03 英语 顏維婷 軍公教優渥退休福利這個 歷史共業 的政治成因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7 07 01 2017 07 01 英语 陳冠宇 台商是藍營鐵票 鈕則勳 觀念要調整了 旺報 2022 02 27 2022 02 27 英语 江婉儀 新國會臉譜 萬老師 郭昱晴 從演藝版到政治版的國會新兵 聯合新聞網 2024 02 01 2024 02 01 英语 威克 台灣來鴻 光輝十月 遭遇 僑胞認同問題 BBC 2017 10 13 2017 10 13 英语 曹家豪 彰化一點也不無聊 想了解吳音寧在對抗什麼 要從 謝家 開始說起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23 11 20 2023 11 20 英语 關中 在中山思想的架構下完成中國統一大業 海峽學術出版社 臺北市 海峽評論 2003 期152 頁38 41 中文 28 0 28 1 曹長青 專欄 台灣第一個保守派政黨崛起 民報 2019 09 11 2019 09 11 英语 要求對廢死表態 藍營成立 反廢死正義大聯盟 2024 01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1 08 英语 30 0 30 1 李坤城 你投的是 擁核 還是 廢核 從關聯性分析初探 以核養綠 公投通過的原因 中國行政評論 台北 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 2020 卷26期2 頁1 25 中文 Taiwan pins same sex marriage hopes on political change The Straits Times 2016 01 16 2016 01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1 16 英语 辛迪 同志不分藍綠 同志運動先驅祁家威被批為藍營站台 你如何看 端傳媒 2019 12 12 2019 12 12 英语 台灣統獨議題 務實還是隱憂 越來越多人想 永遠維持現狀 的前因後果 2024 5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5 10 英语 请检查 access date archive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陳鄭為 多維觀點 民進黨30年 反思轉變中的左翼路線 風傳媒 2016 10 10 2016 10 10 英语 民主挺同志 綠營民代拍開箱片 同志遊行 不會缺席 風傳媒 2020 10 25 2016 01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5 英语 投書 面對台灣當今的民主政治 長老教會要如何反省 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 2016 1 31 2016 1 31 英语 请检查 access date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陳衿妮 牧函 已明白表達 長老教會 對同性婚姻議題的 反對 立場 基督教今日報 2016 11 17 2016 11 17 英语 顏振凱 破解因反同婚不挺傳聞 長老教會國政訪問團入府表態支持蔡英文連任 風傳媒 2019 10 14 2019 10 14 英语 劉新圓 課綱去中國化 蔡政府踢到鐵板 海峽學術出版社 臺北市 海峽評論 2020 期355 頁67 69 中文 王欽 綠營陷入反中困境 中時新聞網 2023 11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11 12 英语 蔡晉宇 促兩岸搭橋 施明德最掛念金馬永久和平特區 聯合新聞網 2024 01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 01 15 英语 陳方隅 台獨 華獨 統派 如何分類不同的統獨主張 聯合新聞網 2017 11 3 2017 11 3 英语 请检查 access date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胡景祥 兩國論 一邊一國 92共識 明年投票前 一次看懂台灣20年來在中 美夾縫中的兩岸關係 商周 2015 11 14 2015 11 14 英语 徐永明 范雲 學作 台灣人 政治學習與台灣認同的變遷軌跡 1986 1996 台灣政治學刊 臺北市 台灣政治學會 2001 期5 頁3 63 中文 茅漢 成也新黨 敗也新黨論新黨的敗選與改造 海峽評論 臺北市 海峽學術出版社 1999 期97 頁52 55 中文 周陽山 國親合作與泛藍整合 海峽評論 臺北市 海峽學術出版社 2003 期149 頁34 35 中文 陶本和 台聯從鼎盛到泡沫化 李登輝挺青年 連柯文哲都登門請益 ETtoday新聞雲 2020 07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30 王宏恩 當兩黨都想爭取中間選民 第三黨跑進來會發生什麼事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9 08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8 19 即時新聞 2020多數中間選民挺綠 中研院學者分析3關鍵 自由時報 2020 01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1 18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南綠北藍 amp oldid 8260655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