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创神星

創神星英文:Quaoar,中文音譯為夸欧尔),正式名称(50000) Quaoar,临时编号为2002 LM60,是一顆傳統凱伯帶天體,亦是凱伯帶的候選矮行星。根据天文學家估計,創神星直径大約為1110公里,是冥王星的一半。2002年6月6日,美国天文学家布朗特鲁希略帕洛馬山天文台发现这个天体。

創神星
哈勃太空望遠鏡所拍攝之創神星照片
发现 [1]
發現者乍德·特魯希略
米高·布朗
發現地帕洛馬山天文台
發現日期2002年6月6日
編號
命名依據夸歐爾[2]
其它名稱2002 LM60
小行星分類海王星外天體[3]QB1天体[4][5]
遠距小行星[1]
軌道參數[3]
曆元 2018年3月23日(JD 2458200.5
不確定參數 3
觀測弧62.24年(22,732日)
遠日點45.255 AU
近日點41.978 AU
半長軸43.616 AU
離心率0.0376
軌道週期288.06 (105,214
平近點角297.98°
軌道傾角7.9870°
升交點黃經188.78°
近日點參數147.67°
已知衛星1 (創衛一直徑81±11 公里[6]
物理特徵
質量(1.4±0.1)×1021 公斤[7][8]
鬩神星質量的0.12倍[9]
平均密度1.99±0.46 公克/立方公分[10]
2.18+0.43
−0.36
公克/立方公分[7]
自轉週期17.6788 小時[11]
幾何反照率0.109±0.007[10]
光譜類型(中度紅色)
B–V =0.94±0.01[12]
V−R = 0.64±0.01[12]
視星等19.3[13]
絕對星等(H)2.82±0.06[10]
2.4[3]

現時已經發現創神星上有水冰的迹象,表示其可能有冰火山活動。其表面亦存有少量甲烷,這只能由最大的幾個凱伯帶天體所保留。

2007年2月,米高·布朗發現了創神星的同步小行星衛星維沃特(Weywot),直徑為80公里。創神星及其衛星都是以位於南加州的美洲原住民通格瓦部族英语Tongva的神话人物命名。夸欧尔是通格瓦族的创世之神,維沃特則是他的兒子[2]。而中文則译為創神星(也叫小行星50000)[14]創衛一。 2023 年發現有環[15]

發現 编辑

創神星被發現時的位置在蛇夫座視星等18.5等,並於2002年10月7日在美國天文學會的會議上宣佈此一發現。最早的回溯發現可以回溯至1954年5月25日帕洛馬山天文台的乾版。因為天文學家可以經由哈伯太空望遠鏡的觀測直接推算出它的大小,因此創神星可能被歸類為矮行星

直徑 编辑

大小估計:
年度 直徑
2004 1260 公里[16]
2007 844 公里[17]
2010 890 公里[18]
2011 1170 公里[19]
2013 1074 公里[20]

2004年,天文學家估計創神星直徑為1260 ± 190公里[16],隨後直徑持續向下修正。天文學家在2002年發現創神星的時候,創神星是太陽系自從冥王星於1930年被發現以來最大的天體。後來鬩神星塞德娜妊神星鳥神星等更大的天體接連被發現。創神星大約與(如果不是略小)冥王星衛星卡戎相當,大約是亡神星的2.5倍。創神星直徑大約是地球直徑的十二分之一,月亮直徑的三分之一,冥王星直徑的一半。

創神星是第一顆直接從哈勃太空望遠鏡(HST)所拍攝的圖片來測量大小的外海王星天體,天文學家採用一種新的複雜方法[16]。鑑於創神星的距離位於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分辨率(40毫角秒)極限之內。布朗和特魯希略通過仔細地比較背景圖片,並使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光學精密模型(點擴散函數),就能夠獲得創神星最有可能的直徑數據。這種方法最近被米高·布朗用來測量鬩神星的大小。

哈勃太空望遠鏡於2004年完成創神星未修正的估計數據,2007年天文學家通過斯皮策太空望遠鏡(SST)測量紅外線創神星數據,意味著創神星反照率(0.19)比原先估計值更高,因此創神星直徑比原先估計值較小(844.4+206.7
−189.6
 公里
)。哈勃太空望遠鏡在2004年觀察創神星期間,很少人知道柯伊伯帶天體的表面性質,但是天文學家現在知道創神星的表面在許多方面都類似天王星海王星冰衛星[18]。天文學家採用天王星衛星周邊昏暗數據後,根據2004年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結果得知創神星直徑先前大約高估40%,比較正確的直徑估計大約是900公里。截至2010年,天文學家使用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數據加權平均值並糾正哈勃太空望遠鏡估計數據後,創神星直徑估計約為890±70公里。

創神星於2011年4月遮掩一顆16等的恆星,天文學家藉此估計創神星直徑最大是1170公里,並得知創神星外型細長。在赫歇爾空間天文台新的測量數據與哈勃太空望遠鏡修正後的數據顯示創神星直徑為1070±38公里,创卫一則為81±11公里[20]

取消行星資格 编辑

因為創神星擁有小行星衛星,創神星系統的質量可以從其衛星公轉軌道計算出來。創神星的密度約2.2公克/立方厘米,直徑1,100公里表明它應該有資格列為矮行星,(如果天文學家可以得知其質量或證明創神星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米高·布朗估計創神星岩石層直徑約900公里,達到流體靜力平衡,而冰層直徑介於200公里到400公里也達到流體靜力平衡[21]。根據天文學家估計,創神星質量大於1.6×1021公斤。所以創神星質量和直徑達到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行星定義要求(5×1020公斤、直徑800公里)[22]。米高·布朗指出創神星“必須是”一個矮行星[23] 。光曲線振幅分析顯示,創神星標準差很小,這表明創神星確實是一顆低反照率天體,因此屬於矮行星[24]

碰撞 编辑

行星科學埃里克·阿斯普豪格建議,創神星可能曾經撞上一個更大的天體,於是創神星密度較低的地幔脫離,只並留下密度高的核心。他的設想是創神星最初是由冰雪所覆蓋,使得其直徑比現在多出300至500公里,而且它與創神星兩倍左右的柯伊伯帶天體相撞,直徑大約是冥王星(甚至與火星大小的天體相撞)[25],也有可能就是冥王星[26]

軌道 编辑

 
創神星 (藍色) 和冥王星 (紅色) 的軌道 - 從黃道面觀察。
 
創神星和冥王星的軌道 - 從黃極鳥瞰。

創神星的軌道距離太陽大約64億公里(40億英里),公轉軌道週期為286年。

創神星的軌道接近圓形,軌道傾角約8°,雖然為典型的太陽系小天體,小行星中心深度黃道巡天將創神星歸類為古柏帶天體[27][4],也是其中體積最大的天體。類似創神星的伐樓拿妊神星鳥神星都有高軌道傾角及比較大的離心率

鳥瞰圖可以比較創神星接近圓形的軌道和冥王星高離心率(e=0.25)的軌道(創神星的軌道是藍色,冥王星是紅色,海王星是灰色。)。圖型說明2006年4月創神星的位置、相對大小和顏色;近日點遠日點和經過日期都標示在圖中。

不同於冥王星與海王星有著2:3的軌道共振,位於43天文單位與接近圓形軌道上的創神星幾乎不受海王星攝動的影響。從黃道面觀察的圖解可以看出創神星和冥王星的軌道傾角,冥王星的遠日點(下方)在創神星軌道之外,所以冥王星到太陽的距離有時比創神星更遠,而在其他的時間則比創神星近。

在2008年,創神星與冥王星的距離只有13.9 天文單位[28],是它與冥王星最接近的距離,而以古柏帶內的標準,這樣的距離是非常接近的。

冰火山 编辑

2004年,科學家找到創神星表面有晶體存在的跡象,意味著它的溫度在1,000萬年間從55K(-220 °C)升至110K (-160 °C)[29]。一些理論指其溫度上升的原因,是因為它曾連續被無數的小流星體衝撞,把天體的表面加熱。但最引人注目的理論,仍是「夸歐爾」的內核可能出現冰火山活動,是內核的放射性物質衰變引起的。

科學家相信創神星與不少柯伊伯带天體相似,均是由岩石和冰的混合物構成的,但其反照率之低意味著天體外層的冰已消失。當新視野號太空船於2015年探索冥王星及其他柯伊伯带天體時,科學家可從傳回的資料中認識更多柯伊伯带天體資訊。

衛星 编辑

 
創神星和創衛一
 地球月球冥卫一CharonNixNixKerberosKerberosStyxStyxHydraHydraPlutoPlutoDysnomiaDysnomiaErisErisNamakaNamakaHi'iakaHi'iakaHaumeaHaumeaMakemakeMakemakeMK2MK2XiangliuXiangliuGonggongGonggongWeywotWeywotQuaoarQuaoarSednaSednaVanthVanthOrcusOrcusActaeaActaeaSalaciaSalacia2002 MS42002 MS4
比較藝術化的冥王星、阋神星妊神星鳥神星共工星创神星賽德娜亡神星小行星1203472002 MS4、和與地球一起的月球

創神星衛星的軌道已經被確認,發現報告公佈在2007年2月22日的IAUC 8812號快訊上[30][31]。其衛星距離創神星0.35弧秒絕對星等相差5.6等[32]

假設反照率與創神星相同,這顆衛星的直徑應該為74公里左右。创神星的发现者布朗把创卫一的命名权赋予通格瓦部族英语Tongva,他们选定其部族神话中的创造神之子:天神维沃特英语Tongva#Traditional_narratives(Weywot)作为创卫一的名称,该名称于2009年获得承认。[33]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50000 Quaoar (2002 LM60). Minor Planet Center. [30 November 2017]. (原始内容于2020-10-04). 
  2. ^ 2.0 2.1 Schmadel, Lutz D. Dictionary of Minor Planet Names – (50000) Quaoar.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7: 895 [30 November 2017]. ISBN 978-3-540-00238-3. (原始内容于2018-12-28). 
  3. ^ 3.0 3.1 3.2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50000 Quaoar (2002 LM60) (2016-08-19 last ob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27 February 2018]. (原始内容于2020-04-09). 
  4. ^ 4.0 4.1 Buie, Marc W. Orbit Fit and Astrometric record for 50000. SwRI (Space Science Department). 2006-05-17 [27 February 2018]. (原始内容于2015-07-23). 
  5. ^ MPEC 2008-O05 : Distant Minor Planets (2008 Aug. 2.0 TT). IAU Minor Planet Center. 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17 July 2008 [27 February 2018]. (原始内容于2020-10-04). 
  6. ^ Daniel W. E. Green. IAUC 8812: Sats of 2003 AZ84, (50000), (55637), (90482).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Circular. 2007-02-22 [2011-07-05]. (原始内容于2011-07-19). 
  7. ^ 7.0 7.1 Fornasier, S.; Lellouch, E.; Müller, T.; Santos-Sanz, P.; Panuzzo, P.; Kiss, C.; et al. TNOs are Cool: A survey of the trans-Neptunian region. VIII. Combined Herschel PACS and SPIRE observations of nine bright targets at 70-500 µm.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July 2013, 555: 22 [27 February 2018]. Bibcode:2013A&A...555A..15F. arXiv:1305.0449v2 . doi:10.1051/0004-6361/201321329. 
  8. ^ Fraser, Wesley C.; Batygin, Konstantin; Brown, Michael E.; Bouchez, Antonin. The mass, orbit, and tidal evolution of the Quaoar-Weywot system (PDF). Icarus. January 2013, 222 (1): 357–363 [27 February 2018]. Bibcode:2013Icar..222..357F. arXiv:1211.1016 . doi:10.1016/j.icarus.2012.11.004. (原始内容 (PDF)于2020-10-04). 
  9. ^ Fraser, Wesley C.; Brown, Michael E. Quaoar: A Rock in the Kuiper Belt (PDF).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May 2010, 714 (2): 1547–1550 [27 February 2018]. Bibcode:2010ApJ...714.1547F. arXiv:1003.5911 . doi:10.1088/0004-637X/714/2/1547. (原始内容 (PDF)于2018-10-02). 
  10. ^ 10.0 10.1 10.2 Braga-Ribas, F.; Sicardy, B.; Ortiz, J. L.; Lellouch, E.; Tancredi, G.; Lecacheux, J.; et al. The Size, Shape, Albedo, Density, and Atmospheric Limit of Transneptunian Object (50000) Quaoar from Multi-chord Stellar Occultation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August 2013, 773 (1): 13 [27 February 2018]. Bibcode:2013ApJ...773...26B. doi:10.1088/0004-637X/773/1/26. (原始内容于2018-10-02). 
  11. ^ LCDB Data for (50000) Quaoar. Asteroid Lightcurve Database (LCDB). [30 November 2017]. (原始内容于2017-12-01). 
  12. ^ 12.0 12.1 Tegler, Stephen C. . 1 February 2007 [27 Febr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1). 
  13. ^ AstDys (50000) Quaoar Ephemerides.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University of Pisa, Italy. [2009-03-16]. (原始内容于2012-02-27). 
  14. ^ 英汉双向天文学词典. [2009-11-03]. (原始内容于2010-03-31). 
  15. ^ 存档副本. [2023-03-19]. (原始内容于2023-03-19). 
  16. ^ 16.0 16.1 16.2 Brown, Michael E. and Chadwick A. Trujillo. Direct Measurement of the Size of the Large Kuiper Belt Object (50000) Quaoar.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4, 127 (7018): 2413–2417. Bibcode:2004AJ....127.2413B. doi:10.1086/382513.  Repri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Brown's site (pdf)
  17. ^ John Stansberry; Will Grundy; Mike Brown; Dale Cruikshank; John Spencer; David Trilling; Jean-Luc Margot. Physical Properties of Kuiper Belt and Centaur Objects: Constraints from Spitzer Space Telescope. 2007. arXiv:astro-ph/0702538  |class=被忽略 (帮助). 
  18. ^ 18.0 18.1 Brown, Michael E.; Fraser, Wesley C. Quaoar: A Rock in the Kuiper belt.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10, 714 (2): 1547. Bibcode:2010ApJ...714.1547F. arXiv:1003.5911 . doi:10.1088/0004-637X/714/2/1547. 
  19. ^ Braga-Ribas et al. 2011, "Stellar Occultations by TNOs: the January 08, 2011 by (208996) 2003 AZ84 and the May 04, 2011 by (50000) Quaoa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PSC Abstracts, vol. 6
  20. ^ 20.0 20.1 S. Fornasier, E. Lellouch, T. Müller, P. Santos-Sanz, P. Panuzzo, C. Kiss, T. Lim, M. Mommert, D. Bockelée-Morvan, E. Vilenius, J. Stansberry, G.P. Tozzi, S. Mottola, A. Delsanti, J. Crovisier, R. Duffard, F. Henry, P. Lacerda, A. Barucci, A. Gicquel. TNOs are Cool: A survey of the trans-Neptunian region. VIII. Combined Herschel PACS and SPIRE observations of 9 bright targets at 70–500 μm. 2013. arXiv:1305.0449v2 . 
  21. ^ Mike Brown. . [2008-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9). 
  22. ^ . IAU. August 2006 [200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9).  (XXVI)
  23. ^ Michael E. Brown. How many dwarf planets are there in the outer solar system? (updates daily).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eptember 23, 2011 [2011-09-23]. (原始内容于2011-10-18). 
  24. ^ Tancredi, G., & Favre, S. (2008) Which are the dwarfs in the Solar Syste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epto. Astronomía, Fac. Ciencias, Montevideo, Uruguay; Observatorio Astronómico Los Molinos, MEC, Uruguay. Retrieved 10-08-2011
  25. ^ George Musser. What do we really know about the Kuiper Belt? Fifth dispatch from the annual planets meeting. Scientific American blog. 2009-10-13 [2009-10-13]. (原始内容于2009-10-14). 
  26. ^ Ron Cowen. On the Fringe. ScienceNews. 2009-01-04 [2010-01-04]. (原始内容于2010-01-07). 
  27. ^ Marsden, Brian G. MPEC 2008-O05 : Distant Minor Planets (2008 Aug. 2.0 TT). IAU Minor Planet Center. 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2008-07-17 [2008-10-01]. (原始内容于2017-12-27). 
  28. ^ 50000 Quaoar distance (AU) from Pluto. [2007-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9). 
  29. ^ Jewitt, D.C.; J. Luu. Crystalline water ice on the Kuiper belt object (50000) Quaoar. Nature. 2004, 432 (7018): 731–3. Bibcode:2004Natur.432..731J. PMID 15592406. doi:10.1038/nature03111. . Repri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Jewitt's site (pdf)
  30. ^ Daniel W. E. Green. IAUC 8812: Sats OF 2003 AZ_84, (50000), (55637), (90482).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Circular. 2007-02-22 [2009-03-26]. (原始内容于2014-03-14). 
  31. ^ Wm. Robert Johnston. (50000) Quaoar. Johnston's Archive. 2008-11-25 [2009-05-26]. (原始内容于2009-04-11). 
  32. ^ Distant EK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Kuiper Belt Electronic newsletter, March 2007
  33. ^ MPC 67220 (PDF). [2009-10-24]. (原始内容 (PDF)于2009-11-22). 


前一小行星:
(49999)小行星49999
小行星列表 後一小行星:
(50001)小行星50001

创神星, 創神星, 英文, quaoar, 中文音譯為夸欧尔, 正式名称为, 50000, quaoar, 临时编号为2002, lm60, 是一顆傳統凱伯帶天體, 亦是凱伯帶的候選矮行星, 根据天文學家估計, 創神星直径大約為1110公里, 是冥王星的一半, 2002年6月6日, 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和特鲁希略于帕洛馬山天文台发现这个天体, 創神星哈勃太空望遠鏡所拍攝之創神星照片发现, 發現者乍德, 特魯希略, 米高, 布朗發現地帕洛馬山天文台發現日期2002年6月6日編號命名依據夸歐爾, 其它名稱2002, lm6. 創神星 英文 Quaoar 中文音譯為夸欧尔 正式名称为 50000 Quaoar 临时编号为2002 LM60 是一顆傳統凱伯帶天體 亦是凱伯帶的候選矮行星 根据天文學家估計 創神星直径大約為1110公里 是冥王星的一半 2002年6月6日 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和特鲁希略于帕洛馬山天文台发现这个天体 創神星哈勃太空望遠鏡所拍攝之創神星照片发现 1 發現者乍德 特魯希略 米高 布朗發現地帕洛馬山天文台發現日期2002年6月6日編號命名依據夸歐爾 2 其它名稱2002 LM60小行星分類海王星外天體 3 QB1天体 4 5 遠距小行星 1 軌道參數 3 曆元 2018年3月23日 JD 7006245820050000000 2458 200 5 不確定參數 3觀測弧62 24年 22 732日 遠日點45 255 AU近日點41 978 AU半長軸43 616 AU離心率0 0376軌道週期288 06 年 105 214 日 平近點角297 98 軌道傾角7 9870 升交點黃經188 78 近日點參數147 67 已知衛星1 創衛一 直徑 7001810000000000000 81 11 公里 6 物理特徵質量7021140000000000000 1 4 0 1 1021 公斤 7 8 鬩神星質量的0 12倍 9 平均密度7000199000000000000 1 99 0 46 公克 立方公分 10 2 18 0 43 0 36 公克 立方公分 7 自轉週期7001176788000000000 17 6788 小時 11 幾何反照率6999109000000000000 0 109 0 007 10 光譜類型 中度紅色 B V 6999940000000000000 0 94 0 01 12 V R 6999640000000000000 0 64 0 01 12 視星等19 3 13 絕對星等 H 7000282000000000000 2 82 0 06 10 2 4 3 現時已經發現創神星上有水冰的迹象 表示其可能有冰火山活動 其表面亦存有少量甲烷 這只能由最大的幾個凱伯帶天體所保留 2007年2月 米高 布朗發現了創神星的同步小行星衛星維沃特 Weywot 直徑為80公里 創神星及其衛星都是以位於南加州的美洲原住民通格瓦部族 英语 Tongva 的神话人物命名 夸欧尔是通格瓦族的创世之神 維沃特則是他的兒子 2 而中文則译為創神星 也叫小行星50000 14 及創衛一 2023 年發現有環 15 目录 1 發現 2 直徑 2 1 取消行星資格 2 2 碰撞 3 軌道 4 冰火山 5 衛星 6 參考資料發現 编辑創神星被發現時的位置在蛇夫座 視星等18 5等 並於2002年10月7日在美國天文學會的會議上宣佈此一發現 最早的回溯發現可以回溯至1954年5月25日帕洛馬山天文台的乾版 因為天文學家可以經由哈伯太空望遠鏡的觀測直接推算出它的大小 因此創神星可能被歸類為矮行星 直徑 编辑大小估計 年度 直徑2004 1260 公里 16 2007 844 公里 17 2010 890 公里 18 2011 1170 公里 19 2013 1074 公里 20 2004年 天文學家估計創神星直徑為1260 190公里 16 隨後直徑持續向下修正 天文學家在2002年發現創神星的時候 創神星是太陽系自從冥王星於1930年被發現以來最大的天體 後來鬩神星 塞德娜 妊神星與鳥神星等更大的天體接連被發現 創神星大約與 如果不是略小 冥王星衛星卡戎相當 大約是亡神星的2 5倍 創神星直徑大約是地球直徑的十二分之一 月亮直徑的三分之一 冥王星直徑的一半 創神星是第一顆直接從哈勃太空望遠鏡 HST 所拍攝的圖片來測量大小的外海王星天體 天文學家採用一種新的複雜方法 16 鑑於創神星的距離位於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分辨率 40毫角秒 極限之內 布朗和特魯希略通過仔細地比較背景圖片 並使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光學精密模型 點擴散函數 就能夠獲得創神星最有可能的直徑數據 這種方法最近被米高 布朗用來測量鬩神星的大小 哈勃太空望遠鏡於2004年完成創神星未修正的估計數據 2007年天文學家通過斯皮策太空望遠鏡 SST 測量紅外線創神星數據 意味著創神星反照率 0 19 比原先估計值更高 因此創神星直徑比原先估計值較小 7002844400000000000 844 4 206 7 189 6 公里 哈勃太空望遠鏡在2004年觀察創神星期間 很少人知道柯伊伯帶天體的表面性質 但是天文學家現在知道創神星的表面在許多方面都類似天王星與海王星的冰衛星 18 天文學家採用天王星衛星周邊昏暗數據後 根據2004年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結果得知創神星直徑先前大約高估40 比較正確的直徑估計大約是900公里 截至2010年 天文學家使用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數據加權平均值並糾正哈勃太空望遠鏡估計數據後 創神星直徑估計約為890 70公里 創神星於2011年4月遮掩一顆16等的恆星 天文學家藉此估計創神星直徑最大是1170公里 並得知創神星外型細長 在赫歇爾空間天文台新的測量數據與哈勃太空望遠鏡修正後的數據顯示創神星直徑為1070 38公里 创卫一則為81 11公里 20 取消行星資格 编辑 因為創神星擁有小行星衛星 創神星系統的質量可以從其衛星公轉軌道計算出來 創神星的密度約2 2公克 立方厘米 直徑1 100公里表明它應該有資格列為矮行星 如果天文學家可以得知其質量或證明創神星達到流體靜力平衡 米高 布朗估計創神星岩石層直徑約900公里 達到流體靜力平衡 而冰層直徑介於200公里到400公里也達到流體靜力平衡 21 根據天文學家估計 創神星質量大於1 6 1021公斤 所以創神星質量和直徑達到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行星定義要求 5 1020公斤 直徑800公里 22 米高 布朗指出創神星 必須是 一個矮行星 23 光曲線振幅分析顯示 創神星標準差很小 這表明創神星確實是一顆低反照率天體 因此屬於矮行星 24 碰撞 编辑 行星科學家埃里克 阿斯普豪格建議 創神星可能曾經撞上一個更大的天體 於是創神星密度較低的地幔脫離 只並留下密度高的核心 他的設想是創神星最初是由冰雪所覆蓋 使得其直徑比現在多出300至500公里 而且它與創神星兩倍左右的柯伊伯帶天體相撞 直徑大約是冥王星 甚至與火星大小的天體相撞 25 也有可能就是冥王星 26 軌道 编辑 nbsp 創神星 藍色 和冥王星 紅色 的軌道 從黃道面觀察 nbsp 創神星和冥王星的軌道 從黃極鳥瞰 創神星的軌道距離太陽大約64億公里 40億英里 公轉軌道週期為286年 創神星的軌道接近圓形 軌道傾角約8 雖然為典型的太陽系小天體 小行星中心與深度黃道巡天將創神星歸類為古柏帶天體 27 4 也是其中體積最大的天體 類似創神星的伐樓拿 妊神星和鳥神星都有高軌道傾角及比較大的離心率 鳥瞰圖可以比較創神星接近圓形的軌道和冥王星高離心率 e 0 25 的軌道 創神星的軌道是藍色 冥王星是紅色 海王星是灰色 圖型說明2006年4月創神星的位置 相對大小和顏色 近日點 遠日點和經過日期都標示在圖中 不同於冥王星與海王星有著2 3的軌道共振 位於43天文單位與接近圓形軌道上的創神星幾乎不受海王星攝動的影響 從黃道面觀察的圖解可以看出創神星和冥王星的軌道傾角 冥王星的遠日點 下方 在創神星軌道之外 所以冥王星到太陽的距離有時比創神星更遠 而在其他的時間則比創神星近 在2008年 創神星與冥王星的距離只有13 9 天文單位 28 是它與冥王星最接近的距離 而以古柏帶內的標準 這樣的距離是非常接近的 冰火山 编辑2004年 科學家找到創神星表面有冰晶體存在的跡象 意味著它的溫度在1 000萬年間從55K 220 C 升至110K 160 C 29 一些理論指其溫度上升的原因 是因為它曾連續被無數的小流星體衝撞 把天體的表面加熱 但最引人注目的理論 仍是 夸歐爾 的內核可能出現冰火山活動 是內核的放射性物質衰變引起的 科學家相信創神星與不少柯伊伯带天體相似 均是由岩石和冰的混合物構成的 但其反照率之低意味著天體外層的冰已消失 當新視野號太空船於2015年探索冥王星及其他柯伊伯带天體時 科學家可從傳回的資料中認識更多柯伊伯带天體資訊 衛星 编辑 nbsp 創神星和創衛一更多信息 創衛一 nbsp 比較藝術化的冥王星 阋神星 妊神星 鳥神星 共工星 创神星 賽德娜 亡神星 小行星120347 2002 MS4 和與地球一起的月球 查论编創神星衛星的軌道已經被確認 發現報告公佈在2007年2月22日的IAUC 8812號快訊上 30 31 其衛星距離創神星0 35弧秒 絕對星等相差5 6等 32 假設反照率與創神星相同 這顆衛星的直徑應該為74公里左右 创神星的发现者布朗把创卫一的命名权赋予通格瓦部族 英语 Tongva 他们选定其部族神话中的创造神之子 天神维沃特 英语 Tongva Traditional narratives Weywot 作为创卫一的名称 该名称于2009年获得承认 33 參考資料 编辑 1 0 1 1 50000 Quaoar 2002 LM60 Minor Planet Center 30 Nov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04 2 0 2 1 Schmadel Lutz D Dictionary of Minor Planet Names 50000 Quaoar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7 895 30 November 2017 ISBN 978 3 540 00238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2 28 3 0 3 1 3 2 JPL Small Body Database Browser 50000 Quaoar 2002 LM60 2016 08 19 last ob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27 Febr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4 09 4 0 4 1 Buie Marc W Orbit Fit and Astrometric record for 50000 SwRI Space Science Department 2006 05 17 27 Febr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7 23 MPEC 2008 O05 Distant Minor Planets 2008 Aug 2 0 TT IAU Minor Planet Center Harvard 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17 July 2008 27 Febr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04 Daniel W E Green IAUC 8812 Sats of 2003 AZ84 50000 55637 90482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Circular 2007 02 22 2011 07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19 7 0 7 1 Fornasier S Lellouch E Muller T Santos Sanz P Panuzzo P Kiss C et al TNOs are Cool A survey of the trans Neptunian region VIII Combined Herschel PACS and SPIRE observations of nine bright targets at 70 500 µm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July 2013 555 22 27 February 2018 Bibcode 2013A amp A 555A 15F arXiv 1305 0449v2 nbsp doi 10 1051 0004 6361 201321329 Fraser Wesley C Batygin Konstantin Brown Michael E Bouchez Antonin The mass orbit and tidal evolution of the Quaoar Weywot system PDF Icarus January 2013 222 1 357 363 27 February 2018 Bibcode 2013Icar 222 357F arXiv 1211 1016 nbsp doi 10 1016 j icarus 2012 11 0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10 04 Fraser Wesley C Brown Michael E Quaoar A Rock in the Kuiper Belt PDF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May 2010 714 2 1547 1550 27 February 2018 Bibcode 2010ApJ 714 1547F arXiv 1003 5911 nbsp doi 10 1088 0004 637X 714 2 154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 10 02 10 0 10 1 10 2 Braga Ribas F Sicardy B Ortiz J L Lellouch E Tancredi G Lecacheux J et al The Size Shape Albedo Density and Atmospheric Limit of Transneptunian Object 50000 Quaoar from Multi chord Stellar Occultation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August 2013 773 1 13 27 February 2018 Bibcode 2013ApJ 773 26B doi 10 1088 0004 637X 773 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0 02 LCDB Data for 50000 Quaoar Asteroid Lightcurve Database LCDB 30 Nov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2 01 12 0 12 1 Tegler Stephen C Kuiper Belt Object Magnitudes and Surface Colors 1 February 2007 27 Febr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9 01 AstDys 50000 Quaoar Ephemerides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University of Pisa Italy 2009 03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2 27 英汉双向天文学词典 2009 11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3 31 存档副本 2023 03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3 19 16 0 16 1 16 2 Brown Michael E and Chadwick A Trujillo Direct Measurement of the Size of the Large Kuiper Belt Object 50000 Quaoar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4 127 7018 2413 2417 Bibcode 2004AJ 127 2413B doi 10 1086 382513 Reprin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Brown s site pdf John Stansberry Will Grundy Mike Brown Dale Cruikshank John Spencer David Trilling Jean Luc Margot Physical Properties of Kuiper Belt and Centaur Objects Constraints from Spitzer Space Telescope 2007 arXiv astro ph 0702538 nbsp class 被忽略 帮助 18 0 18 1 Brown Michael E Fraser Wesley C Quaoar A Rock in the Kuiper belt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10 714 2 1547 Bibcode 2010ApJ 714 1547F arXiv 1003 5911 nbsp doi 10 1088 0004 637X 714 2 1547 Braga Ribas et al 2011 Stellar Occultations by TNOs the January 08 2011 by 208996 2003 AZ84 and the May 04 2011 by 50000 Quaoa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PSC Abstracts vol 6 20 0 20 1 S Fornasier E Lellouch T Muller P Santos Sanz P Panuzzo C Kiss T Lim M Mommert D Bockelee Morvan E Vilenius J Stansberry G P Tozzi S Mottola A Delsanti J Crovisier R Duffard F Henry P Lacerda A Barucci A Gicquel TNOs are Cool A survey of the trans Neptunian region VIII Combined Herschel PACS and SPIRE observations of 9 bright targets at 70 500 mm 2013 arXiv 1305 0449v2 nbsp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version 帮助 Mike Brown The Dwarf Planets 2008 01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1 29 The IAU draft definition of planet and plutons IAU August 2006 2009 12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1 09 XXVI Michael E Brown How many dwarf planets are there in the outer solar system updates daily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eptember 23 2011 2011 09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0 18 Tancredi G amp Favre S 2008 Which are the dwarfs in the Solar Syste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epto Astronomia Fac Ciencias Montevideo Uruguay Observatorio Astronomico Los Molinos MEC Uruguay Retrieved 10 08 2011 George Musser What do we really know about the Kuiper Belt Fifth dispatch from the annual planets meeting Scientific American blog 2009 10 13 2009 10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10 14 Ron Cowen On the Fringe ScienceNews 2009 01 04 2010 01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1 07 Marsden Brian G MPEC 2008 O05 Distant Minor Planets 2008 Aug 2 0 TT IAU Minor Planet Center Harvard 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2008 07 17 2008 10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2 27 50000 Quaoar distance AU from Pluto 2007 12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4 09 Jewitt D C J Luu Crystalline water ice on the Kuiper belt object 50000 Quaoar Nature 2004 432 7018 731 3 Bibcode 2004Natur 432 731J PMID 15592406 doi 10 1038 nature03111 Reprin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Jewitt s site pdf Daniel W E Green IAUC 8812 Sats OF 2003 AZ 84 50000 55637 90482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Circular 2007 02 22 2009 03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3 14 Wm Robert Johnston 50000 Quaoar Johnston s Archive 2008 11 25 2009 05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4 11 Distant EKO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Kuiper Belt Electronic newsletter March 2007 MPC 67220 PDF 2009 10 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09 11 22 前一小行星 49999 小行星49999 小行星列表 後一小行星 50001 小行星50001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创神星 amp oldid 7862427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