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八十九心

八十九心,佛教阿毘達摩術語,為巴利佛教特有的理論,現仍傳承於上座部佛教中。將一切剎那區分為八十九種類型,這是巴利論書中最常見的分類,但是也有分為一百二十一心的說法,也有將八十九心再細分為更多類的說法。

概論 编辑

八十九心的分法,是先根據佛教的世界觀,將一切有情的心,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與出世間四者,稱四界地。在四界地中,又依據善、不善、無記三者進行細分,再把無記分為異熟與唯作二者。之後一一細分,則成為八十九心。

因此,八十九心可分為

  • 欲界(54心)
    • 善心(8心)
    • 不善心(12心)
    • 無記心
      • 異熟(23心)
      • 唯作(11心)
  • 色界(15心)
    • 善心(5心)
    • 無記心
      • 異熟(5心)
      • 唯作(5心)
  • 無色界(12心)
    • 善心(4心)
    • 無記心
      • 異熟(4心)
      • 唯作(4心)
  • 出世間(8心)
    • 善心(4心)
    • 無記心
      • 異熟(4心)

歷史 编辑

水野弘元的研究指出,在巴利佛教早期論書,如《無礙解道》還沒有八十九心的說法,但已經有初步的想法。直到中期論書《法集論》及《分別論》中,才將八十九心定型下來,成為巴利佛教標準的理論。在更晚期的論書中,又將八十九心分為十四種作用。

分類 编辑

欲界 编辑

欲界的善心,是經由布施、持戒與禪定獲得的,其中可分為有智、無智,有喜、無喜、有捨(不苦不樂),以及沒有特別造作的(無行)、經過自我意識特別去造作的(有行)。將這些組合起來,就成為八種善心:

  1. 喜俱智相應無行
  2. 喜俱智相應有行
  3. 喜俱智不相應無行
  4. 喜俱智不相應有行
  5. 捨俱智相應無行
  6. 捨俱智相應有行
  7. 捨俱智不相應無行
  8. 捨俱智不相應有行

不善的心,分為貪欲瞋恚愚痴三者,只存在欲界。其中貪,存在類似於欲界善心的八種;瞋恚,伴有憂,分為有行,與無行;愚痴,伴有捨(不苦不樂),分為懷疑與掉舉二種。共十二心。

欲界無記心,分為由過去的善業、惡業所生成的異熟心,以及非善、非惡、非結果,唯有作用的唯作心二者。

欲界的異熟心,分為善的異熟心,與惡的異熟心。善的異熟心,分為前五識、第六意識與第七意界,這是與現前的認識作用有關;作為有情的基礎心,是欲界的善心八種,以及生來就具有的九種善心之一。生來具有的九種心,是由過去世的八種善心,在現世結果而成,每個人都具備九種善心中的其中一種,是這一世中的人格與天份的基礎。欲界善異熟心,共有16種。至於惡異熟心,包括前五識、第六意界,以及成為惡趣有情的七種基礎心之一,共有7種。欲界異熟心總計有23種。

唯作是巴利佛教特有的術語,它不善、不惡,唯有作用,因此得名。欲界的唯作心,與認識作用有關的,分為引起前五識的意界,以及引起意識的意識界二者;與漏盡阿羅漢有關的,有引起笑的自然遊戲心,以及與欲界善心相同的八種唯作心。欲界唯作心,共分11種。

色界 编辑

在色界中,有善心,善異熟心與唯作心三者。色界善心是有情眾生在欲界修行色界定所獲得的色界善心。色界善異熟心,是有情眾生在過去世修行有漏的色界定心,在此世獲得的善基礎心。唯作心是漏盡阿羅漢進入色界定的遊戲三昧,而產生的現法樂住心。

巴利佛教中,將五禪,個別配對上善心,善異熟心,與唯作心三者,共成色界15心。五禪是巴利佛教特有說法,將四禪中的初禪,分為有尋有伺、無尋唯伺二者,形成五禪。

無色界 编辑

無色界,同樣有善心,善異熟心與唯作心三者。與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等四無色定分別配對,共形成無色界12心。

出世間 编辑

出世間,分為四向四果等八心。四向為四種無漏善心,而四果為四向的異熟心。

參考書目 编辑

  • 水野弘元著、釋達和譯《巴利論書研究-水野弘元著作著作選集(三)》,法鼓出版,2000年,ISBN:9575981219。

註釋 编辑

八十九心, 佛教阿毘達摩術語, 為巴利佛教特有的理論, 現仍傳承於上座部佛教中, 將一切剎那心區分為八十九種類型, 這是巴利論書中最常見的分類, 但是也有分為一百二十一心的說法, 也有將再細分為更多類的說法, 目录, 概論, 歷史, 分類,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出世間, 參考書目, 註釋概論, 编辑的分法, 是先根據佛教的世界觀, 將一切有情的心, 分為欲界, 色界無色界與出世間四者, 稱四界地, 在四界地中, 又依據善, 不善, 無記三者進行細分, 再把無記分為異熟與唯作二者, 之後一一細分, 則成為, 因. 八十九心 佛教阿毘達摩術語 為巴利佛教特有的理論 現仍傳承於上座部佛教中 將一切剎那心區分為八十九種類型 這是巴利論書中最常見的分類 但是也有分為一百二十一心的說法 也有將八十九心再細分為更多類的說法 目录 1 概論 2 歷史 3 分類 3 1 欲界 3 2 色界 3 3 無色界 3 4 出世間 4 參考書目 5 註釋概論 编辑八十九心的分法 是先根據佛教的世界觀 將一切有情的心 分為欲界 色界無色界與出世間四者 稱四界地 在四界地中 又依據善 不善 無記三者進行細分 再把無記分為異熟與唯作二者 之後一一細分 則成為八十九心 因此 八十九心可分為 欲界 54心 善心 8心 不善心 12心 無記心 異熟 23心 唯作 11心 色界 15心 善心 5心 無記心 異熟 5心 唯作 5心 無色界 12心 善心 4心 無記心 異熟 4心 唯作 4心 出世間 8心 善心 4心 無記心 異熟 4心 歷史 编辑水野弘元的研究指出 在巴利佛教早期論書 如 無礙解道 還沒有八十九心的說法 但已經有初步的想法 直到中期論書 法集論 及 分別論 中 才將八十九心定型下來 成為巴利佛教標準的理論 在更晚期的論書中 又將八十九心分為十四種作用 分類 编辑欲界 编辑 欲界的善心 是經由布施 持戒與禪定獲得的 其中可分為有智 無智 有喜 無喜 有捨 不苦不樂 以及沒有特別造作的 無行 經過自我意識特別去造作的 有行 將這些組合起來 就成為八種善心 喜俱智相應無行 喜俱智相應有行 喜俱智不相應無行 喜俱智不相應有行 捨俱智相應無行 捨俱智相應有行 捨俱智不相應無行 捨俱智不相應有行不善的心 分為貪欲 瞋恚 愚痴三者 只存在欲界 其中貪 存在類似於欲界善心的八種 瞋恚 伴有憂 分為有行 與無行 愚痴 伴有捨 不苦不樂 分為懷疑與掉舉二種 共十二心 欲界無記心 分為由過去的善業 惡業所生成的異熟心 以及非善 非惡 非結果 唯有作用的唯作心二者 欲界的異熟心 分為善的異熟心 與惡的異熟心 善的異熟心 分為前五識 第六意識與第七意界 這是與現前的認識作用有關 作為有情的基礎心 是欲界的善心八種 以及生來就具有的九種善心之一 生來具有的九種心 是由過去世的八種善心 在現世結果而成 每個人都具備九種善心中的其中一種 是這一世中的人格與天份的基礎 欲界善異熟心 共有16種 至於惡異熟心 包括前五識 第六意界 以及成為惡趣有情的七種基礎心之一 共有7種 欲界異熟心總計有23種 唯作是巴利佛教特有的術語 它不善 不惡 唯有作用 因此得名 欲界的唯作心 與認識作用有關的 分為引起前五識的意界 以及引起意識的意識界二者 與漏盡阿羅漢有關的 有引起笑的自然遊戲心 以及與欲界善心相同的八種唯作心 欲界唯作心 共分11種 色界 编辑 在色界中 有善心 善異熟心與唯作心三者 色界善心是有情眾生在欲界修行色界定所獲得的色界善心 色界善異熟心 是有情眾生在過去世修行有漏的色界定心 在此世獲得的善基礎心 唯作心是漏盡阿羅漢進入色界定的遊戲三昧 而產生的現法樂住心 巴利佛教中 將五禪 個別配對上善心 善異熟心 與唯作心三者 共成色界15心 五禪是巴利佛教特有說法 將四禪中的初禪 分為有尋有伺 無尋唯伺二者 形成五禪 無色界 编辑 無色界 同樣有善心 善異熟心與唯作心三者 與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等四無色定分別配對 共形成無色界12心 出世間 编辑 出世間 分為四向四果等八心 四向為四種無漏善心 而四果為四向的異熟心 參考書目 编辑水野弘元著 釋達和譯 巴利論書研究 水野弘元著作著作選集 三 法鼓出版 2000年 ISBN 9575981219 註釋 编辑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八十九心 amp oldid 3196649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