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上古汉语拟音

上古汉语自约公元前1200年开始有书面形式,不过汉字更多为字义服务,字音的证据更多是间接、不完全的。1940年代以来,以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为首,致力于上古汉语音系的研究到今天逐渐发展壮大。高本汉引入的方法很独特,是基于比较上古押韵模式、中古韵书和与其他语言的比较进行的。

尽管各家拟音所用的记号大都相当不同,其间仍存在不少共识。1970年代达成的共识有:上古汉语调音部位中古汉语少、拥有清响音、存在唇化软腭音和唇-喉声母、韵尾辅音由多变少。自1990年代以来,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六元音系统与重组的流音系统。早期的拟音大都假设了浊塞音韵尾以解释入声字和其他字在押韵中的接触,但许多研究者现在相信上古汉语缺乏声调,中古汉语声调因韵尾处别的辅音的脱落而产生。

证据来源

上古汉语拟音的主要依据,是中古汉语(7世纪)、汉字和《诗经》(公元前10至7世纪为主)的押韵模式。[1]:2–3其他种类的证据不大综合,但可以很有价值,如闽语、早期地名音译、与邻近语言的早期借词、亲缘语言的同源词等等。[1]:12–13, 25

中古汉语

 
广韵》第一个韵——東韵

中古汉语,更精确地说早期中古汉语,是《切韵》(601)记录的音韵系统, 后世又有许多修订本和增补本,它们可统称为“切韵系韵书”。它们通过反切,将音节切成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的形式记录字音。

晚清学者陈澧于《切韵考》(1842)中提出了系统分析《切韵》声母的方法,即识别其声母用字(反切上字)和韵母用字(反切下字)与其他字的反切联系,这就是系联法。学者们试图确定这些对立中,语音内容的本质差异与适当的音值,这主要通过比较宋代韵图、现代方言读音、朝鲜语、日语、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汉字词材料)完成,但除韵尾外的许多细节仍无定论。据其序所言(“从分不从合”),《切韵》反映的并不是一时一地一种方言的音系,而是当时中国主要韵书所反映的对立的综合(即一个通变系统)。[1]:32–44[2]:24–42

《切韵》系统实际上包含了多于任何一个单一时期的语言体系的对立,这意味着它比实际反映某种口语的韵书保留了更多的信息。数量庞大的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并不均衡、存在不少互补,从中可以总结出更早期形式的汉语。[1]:37–38例如,其中声母数量共有37个,但20世纪初学者黄侃观察发现,其中只有19个可以接大量韵母,说明剩下的声母可能是后来演化出来的。[3]:12–13

谐声系

 
说文解字宋朝抄本的言部一页

汉字是语标文字,并不直接表音。[4]:23–24不过绝大多数汉字都是形声字,同一个声符的字,读音往往也还比较接近。但有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也可能会变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方言里都非常不像。既然声旁与字的读音在造字的时候很像,那么据此推断已经消失的声母信息也并非不可能。[2]:43–44

对汉字结构的系统研究始于许慎说文解字》(100)。[1]:13《说文》对汉字的分析主要基于秦朝标准化过的小篆[1]:346–347甲骨文金文字形往往记录了后来不存的形态信息。[1]:5

韵文押韵

汉语文献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常押韵。虽然上古大多数诗歌在现代汉语及方言中大多也都押韵,但自古以来学者们就注意到了那些例外。人们一度认为先秦押韵宽松,[a]直到晚明,陈第才意识到音变的存在。这说明上古韵文的押韵实践确实记录了它们读音的信息。

自那以来,学者们就致力于不同时期韵脚字的集中趋势。[2]:42[1]:12

最古老的韵文集就是《诗经》,年代约在公元前10至7世纪。上古汉语韵母的系统性研究始于17世纪,顾炎武将《诗经》的押韵字划为10个韻部。顾炎武的分析稍后被清朝文献学家们完善,使得韵部的数量稳步增加。其中,段玉裁发现有同一个声旁的汉字一定属于同一个韵部[b],这使得几乎所有字都能被划入某个部。最终,王力在1930年代将《诗经》韵部数量确定为31部。[1]:150–170[2]:42–44直到1980年代,王力的韵部都被用在各种构拟中,而郑张尚芳斯塔罗斯金白一平独立地假设出更激进的分裂,形成将近50个韵部。[3]:42–43[5]:343–429[1]:180, 253–254, 813

闽语

闽语据信分化自晚期上古汉语,因为它们包含不能从《切韵》推出的层次。例如,下列齿音声母在原始闽语中可以区分:[6]:227, 230, 233, 235[2]:228–229

清塞音 浊塞音 鼻音 边音
例字
原始闽语声母 *t *-t *th *d *-d *dh *n *nh *l *lh
中古汉语声母 t th d n l

其他调音部位在塞音和鼻音上展现的差别与上表的现象类似。原始闽语的浊音可从方言的声调推得,但声母的具体音值则不能确定。写作*-t、*-d等的声母即所谓“软化声母”,它们在闽北语中反映为擦音或近音,或者干脆消失。非软化塞音则仍是塞音。勉语的早期汉语借词中,预鼻音与软化塞音能互相对应。[7]:381

其他证据

一些早期文献有对外语专有名词和术语的音译。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东汉时期音译过来的许多佛经,而其源语言,主要是已被人们了解得非常透彻的梵语巴利语[8]:375–379[1]:12[9]:7

东汉注疏家们对特定词汇所作的声训和解读提示了大量的语言学信息,甚至还包括一部分方言信息。[9]:4–7通过研究类似的注疏,中晚清文学家、史学家钱大昕发现韵图中区分的唇齿音和卷舌塞音声母在汉朝不存在。[2]:44[4]:33–35

“词族”的概念也很重要,它指的是一群语义相关、语音也相近的词汇,有时还会用同一个字书写。[10]一个普遍的例子是“破读”,即某字的去声读法来自其他声调。[11]其他语音交替还有清声母及物动词-浊声母被动或状态动词,不过它们的原始形式具体如何存在争议。[12]:49[13]:63–71

一开始,汉语仅分布在黄河河谷,周边语言有些属于南亚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双向借词提供了上古汉语声母的证据,不过也受这些语言祖语拟音本身的准确性制约。[14]:8–9

各家拟音

近代以来试图构拟上古汉语的学者有许多,此处列出最有影响力的几家。

高本汉(1940–1957)

第一份完整的上古汉语拟音由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中上古汉语词典《古汉语字典》(1940)中拟出,并于1957年《汉文典》中给出修订版。虽然高本汉的上古汉语拟音早已被代替了,但他的综合字典仍是十分有影响力而有价值的工具书。[15]:547在1970年代李方桂提出他的拟音之前,高本汉的拟音是应用得最广的一种。[15]:548

在他的《中国音韵学研究》(1915–1926)中,高本汉发表了第一份完整的中古汉语拟音。他说自己的拟音实际上是对唐代标准音粗糙的标音。以《中日汉字分析字典》(1923)为开端,他详细分析了汉字谐声系。

注意这些借词并不等同于它们在中古汉语中的读音。高本汉假定一个谐声系的声母在他所谓“古典汉语”时代有一致的调音部位(这个时期的汉语,目前一般称为上古汉语)。例如,他假定“甘”系字均为软腭音声母:

  • 甘、柑kâm;酣ɣâm;鉗gjäm[16]:18[c]

有时一个谐声系内会出现好几种不同的声母,如“各”系:

  • 各、胳kâk;格kak;絡、駱lâk;略ljak

为解释这种现象,高本汉构拟了复辅音*kl-和*gl-。[16]:31

高本汉发现梵汉对音存在用汉语浊塞音字对应梵语浊送气塞音词汇的现象,据此他相信中古汉语浊音声母都是送气的,并将这一特征倒推回上古汉语。他还进一步拟了一套不送气浊音声母,以解释其他对应,但在更晚的构拟中,则改以自由变体解释。[17]:230–231高本汉接受了钱大昕“古无舌上音”假说,但转而将上古汉语辅音调音部位拟得和中古汉语一致。[17]:230[18]:3

高本汉拟音的声母
唇音 齿音 咝音 舌尖后音 硬颚音 软腭音 喉音
塞音
塞擦音
*p *t *ts *tṣ *t̑ *k
清送气 *p' *t' *ts' *tṣ' *t̑' *k'
浊送气 *b' *d' *dz' *dẓ' *d̑' *g'
*(b) *d *dz *d̑ *g
鼻音 *m *n *ng
擦音
边音
*s *ṣ *x
*l *z

为解释中古汉语拟音中庞大的元音变体数量,高本汉也拟了数量庞大的上古汉语元音:[17]:244[18]:4

*u
*e *ộ
*o
*a

他还拟了次级元音*i,只与其他元音一起出现。与中古汉语一样,高本汉也将自己的上古汉语拟音视作是粗糙的标音。因此《诗经》中*e与*ĕ押韵,*a与*ă、*â押韵,*ɛ与*ĕ、*ŭ押韵,*ŭ与*u押韵,*ô与*ộ押韵,*o与*ǒ、*å押韵。[17]:244这样宽松的押韵标准不利于解释《诗经》泾渭分明的押韵。

高本汉将中古汉语所有韵尾都倒推回上古汉语。他还注意到,许多去声字能与入声字押韵或谐声,如:

  • 賴lâi-/剌lât
  • 欬khəi-/刻khək

他认为,这样的例子表示一个对子中的去声字在上古汉语阶段拥有浊塞音(*-d*-ɡ)。[16]:27–30

为解释中古汉语韵尾-j和-n的偶然接触,高本汉假设这些对子中的-j阴声字来自上古汉语*-r[1]:843高本汉相信上古汉语声调的证据还不够充分。[18]:2

雅洪托夫(1959–1965)

苏联语言学家谢尔盖·雅洪托夫在1960年发表的两份论文中,对上古汉语的构拟提出了两份建议,目前已广泛接受。他假定中古汉语卷舌声母和二等元音都来自上古汉语*-l-介音,高本汉曾用它解释与来母谐声的字。[1]:23, 178, 262

雅洪托夫观察到,中古汉语合口-w-的分布是受限的,只出现在唇音、软腭音或声门音声母或在-aj、-an、at韵中。据此,他认为-w-有两个来源,来自一套新的唇-软腭或唇-喉声母,以及元音-o-在齿音韵尾前裂化为-wa-。[1]:180, 250[19]

雅洪托夫拟音声母系统[20]:30[21]:39
唇音 齿音 软腭音 喉音
普通 咝音 普通 唇化 普通 唇化
塞音
塞擦音
*p *t *ts *k *kʷ *ʔʷ
送气 *ph *th *tsh *kh *khʷ
浊送气 *bh *dh *dzh *gh *ghʷ
*d *g *gʷ
鼻音 *m *n *ng *ngʷ
擦音 *s *x *xʷ
边音 *l

雅洪托夫的元音系统是一个简单得多的七元音系统:[20]:27[21]:37

*e *u
*o

然而这些元音的分布相当不均衡,*ä和*â几乎是互补分布,*ü 只出现在开音节和*-k之前。[21]:38 韵尾有鼻音*-m、*-n、*-ng,对应的塞音*-p、*-t、*-k,以及一个*-r,在中古汉语中消失或变成-j'。[20]:26[21]:37

蒲立本(1962, 1973)

加拿大汉学家蒲立本在1962年将他的上古汉语拟音的辅音部分分为两部分出版。除了基于传统证据的新分析外,他还运用了大量转译证据。虽然蒲立本的构拟并不完整,但他的观点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许多假设被广泛接受。

蒲立本接受了董同龢与*m对应的清音假设,构拟了一整套送气鼻音,[22]:92–93, 121, 135–137,也接受了雅洪托夫的唇-软腭声母和唇-喉声母,[22]:95–96以及*-l-介音,他观察到该介音与藏缅语的*-r-对应。[22]:110–114

为解释中古汉语来母与齿音声母的接触,蒲立本拟送气边音*lh-。[22]:121–122

蒲立本还区分了两套齿音声母,其中一套来自上古汉语齿塞音,另一套来自齿擦音*δ与*θ,与藏缅语*l-对应。[22]:114–119

蒲立本本想将他的*l和*δ改成*r和*l以对应藏缅语,但为使他对汉语演化的解释看起来简单点,并没有这么做。[22]:117在11年后的修订中,他将*δ、*θ、*l、*lh分别改成*l、*hl、*r、*hr。[10]:117

蒲立本还将高本汉少数*b字拟了唇擦音*v,以及对应的清音*f。[22]:137–141不同于上述拟音,这一点没有被后来的学者们接受。

蒲立本体系辅音系统[22]:141
唇音 齿音 软腭音 喉音
普通 咝音 普通 唇化 普通 唇化
塞音
塞擦音
*p *t *ts *k *kw [d] *ʔw
送气 *ph *th *tsh *kh *khw
*b *d *dz *g *gw
鼻音 送气 *mh *nh *ŋh *ŋhw
*m *n *ŋw
擦音 *f *s *h *hw
*v *ɦw
边音 送气 *lh
*l

蒲立本也拟了一些复辅音,允许任何辅音前加*s-或后加*-l-(修订版改为*-r-),钝音声母与*n则后加*-δ-(修订版改为*-l-)。[22]:141

蒲立本基于转译证据,认为中古汉语三等-j-介音是上古汉语没有表现出来的创新。他将中古汉语非三等韵称作A类,三等韵称作B类,分别来自上古汉语短元音和长元音。[22]:141–142

奥德里库尔(1954)发现越南语声调来自韵尾位置的*-ʔ和*-s的失落。[23]他进一步假设汉语的去声来自早期的*-s,且在上古汉语中是个派生后缀。这样一来高本汉,高本汉的*-d、*-g去声字就能改成*-ts和*-ks,韵尾位置塞音在*-s前消失,最终变成声调差异。[24]:363–364唇韵母缺乏对应的*-ps的,可能是早期*-ps同化*-ts

蒲立本找到了一些对应外语-s韵尾的去声字,进一步增加了该理论的可信度。[25]:216–225[2]:54–57

他进一步构拟上声来源*-ʔ,总结出上古汉语缺乏声调的特征。[25]:225–227

梅祖麟后来从早期梵汉对音中找到了支持这一理论的例子,并指出上声字在某些现代方言中仍有声门塞音残留,如温州话和某些闽语方言。[26]

李方桂(1971)

中国语言学家李方桂于1971年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新构拟,其中综合了雅洪托夫、蒲立本的假说,也含他自己的想法。这一系统直到1990年代被白一平拟音取缔前,一直是最热门的拟音。李方桂没有给出上古汉语的完整词典,而是以详实的细节呈现他的方法,其他人可以将这些方法自主应用于数据上并进行构拟。[2]:45Schuessler (1987)的西周词汇就采用了李方桂拟音。[15]:548

李方桂采用了蒲立本拟音中的唇-软腭音、唇-喉音和清鼻音。因为中古汉语g-只出现在硬颚环境,李方桂假设g-和ɣ-都来自上古汉语*g-(*gw-同此),但需要为此假设不对称的演化。[17]:235[1]:209–210

李方桂体系辅音系统[17]:237[2]:46
唇音 齿音 软腭音 喉音
普通 咝音 普通 唇化 普通 唇化
塞音
塞擦音
*p *t *ts *k *kw [e] *ʔw
送气 *ph *th *tsh *kh *kwh
*b *d *dz *g *gw
鼻音 *hm *hn *hng *hngw
*m *n *ng *ngw
边音 *hl
*l
擦音
近音
*s *h *hw
*r

李方桂接受了蒲立本*-l-介音,大多数时候都改成*-r-。他仍以中古汉语*-j-表示三等或非三等,并拟*-rj-。[17]:237–240

李方桂首先假定互相押韵的音节必有相同的主元音,以此拟出四元音系统:*i*u*a。他还拟了3个双元音*iə*ia*ua以假设《诗经》中分别与*a押韵,但在中古汉语中有别的韵母:[17]:243–247

*i *u
*iə
*ia *a *ua

李方桂接受高本汉*-d和*-g,但没能将它们与开音节清晰地分开,还向所有韵部推而广之,剩下的字加上*-r。[1]:331–333

他还假设唇-软腭音也可做韵尾。这样,李方桂拟音中每个音节都必以下列辅音中的某个收尾:[2]:48

*p *m
*r *d *t *n
*g *k *ng
*gw *kw *ngw

李方桂将上声和去声分别记作后缀*-x和*-h,并未提及它们具体的音值。[17]:248–250

白一平(1992)

白一平的专著《上古汉语音系手册》在1990年代取代了李方桂拟音。白一平并未给出拟音形式构成的词典,而是有着大量例子在内的书,其中包含《诗经》每个韵部的字,他对自己方法的描述可谓事无巨细。

Schuessler (2007)中的上古汉语所有词汇采用简化的白一平拟音。

白一平对声母的讨论基本与蒲立本、李方桂的假说相同。他构拟流音*l、*hl、*r、*hr也与蒲立本相同。[1]:196–202

不同于李方桂,他将*ɦ和*w从*g和*gʷ中区分出来。[1]:209–210

新拟的*z、清浊近音*hj、*j分布受限,[1]:206他描述为“尤为尝试性的,主要基于稀疏的图形证据”。[1]:202–203

白一平系统辅音系统[1]:177
唇音 齿音 硬颚音
[f]
软腭音 咽音
普通 咝音 普通 唇化 普通 唇化
塞音
塞擦音
*p *t *ts *k *kʷ *ʔʷ
送气 *ph *th *tsh *kh *kʷh
*b *d *dz *g *gʷ
鼻音 *hm *hn *hng *hngʷ
*m *n *ng *ngʷ
边音 奇清 *hl
*l
擦音
近音
*hr *s *hj *x *hw
*r *z *j *w

和蒲立本、李方桂的系统相似,介音有*-r-、*-j-及组合*-rj-三种。[1]:178–180不过和李方桂假设*-rj-用于使软腭音颚化a不同,白一平和遵循蒲立本的假设,认为它是重纽韵的来源。[1]:178–179, 214

白一平拟音最大的贡献是确证了六元音假说。包拟古最早在1980年提出原始汉语拥有6个元音音位,这是基于与其他汉藏语系语言的同源词、借词比较而作出的。[27]:47白一平通过重分析传统韵部,从内部证实了上古汉语的六元音系统。例如,传统的元部对应中古汉语三个不同的韵母。李方桂试图用构拟*-ian、*-an和*-uan的方式实现调和,但白一平发现它们在《诗经》中实际上并不押韵,因此可被分析为*e、*a和*o三个不同的元音音位。这样一来,传统的31部就应被重新划为超过50部,它们在《诗经》实际押韵中有更好的统计学表现。[1]:367–564

白一平拟音六元音系统[1]:180
*i *u
*e *a *o

郑张尚芳斯塔罗斯金也分别构拟出相似的元音系统d。[3]:42–43[5]:343–429

白一平的韵尾辅音也基本与中古汉语相同,另外加了*-wk(同位异音为*-kʷ),以及韵尾后可加的*-ʔ或*-s。[1]:181–183

中古汉语阴声韵 中古汉语入声韵 中古汉语阳声韵
*-p *-m *-mʔ *-ms
*-j *-jʔ *-js *-ts *-t *-n *-nʔ *-ns
*-∅ *-ʔ *-s *-ks *-k *-ŋ *-ŋʔ *-ŋs
*-w *-wʔ *-ws *-wks *-wk

白一平推测了声门塞音出现在塞音韵尾后的可能性。证据有限,且入声韵和上声韵的接触集中于*-k,这用简单的听感相似也能解释。[1]:323–324

郑张尚芳(1981–1995)

郑张尚芳首先在省内期刊上发表了自己一系列关于上古汉语的想法,其传阅度并不广。他在2003年出版了专著《上古音系》,迅速在中国内外的学术界获得了关注。[28]

郑张尚芳拟音接受了潘悟云的假说,即中古汉语3个喉音声母来自上古汉语小舌塞音,这样一来就与其他部位的塞音系列平行了。[3]:14他认为上古汉语缺乏塞擦音声母,因此中古汉语塞擦音反映的是上古汉语的*s-复辅音,这样一来,基本辅音格局如下:[3]:18

郑张尚芳拟音的声母系统
唇音 齿音 硬颚音 软腭音 小舌音
塞音 *p *t *k *q > *ʔ
送气 *ph *th *kh *qh > *h
*b *d *g *ɢ > *ɦ
鼻音 送气 *mh *nh *ŋh
*m *n
擦音 清音 *s
边音 送气 *lh
*l
近音 送气 *rh
*w *r *j

郑张尚芳*w介音只能出现在软腭音和小舌音声母后,与其他拟音的唇-软腭音和唇-喉音对应。[3]:25他接受了“三等无标记”假说,不给三等字构拟*-j-介音,而是给非三等字构拟长元音。[3]:48–53

郑张尚芳还改进了传统的韵部系统,形成与白一平、斯塔罗斯金相似的六元音系统,其中*ɯ对应白一平的*ɨ和斯塔罗斯金的*ə:[3]:33–43

*i *u
*e *a *o

郑张尚芳论证上古汉语韵尾塞音是浊音,与中古藏语一致。[3]:60–61他也接受了中古汉语声调的辅音来源。[3]:63–68

白一平–沙加尔(2014)

罗杰瑞Baxter (1992)的评价是:

白一平的读者想必会对他的方法与结论印象深刻,他会将已有传统方法运用到极致,要想在他之上有突破,必须要基于一套相当不同的方法。[29]:705

白一平在与法国语言学家沙加尔合作时开始尝试一些新方法,后者在研究上古汉语派生变化时运用了白一平体系的变体。[14]

他们运用补充证据,其中包含词法理论演绎出的词族关系、罗杰瑞的原始闽语、与其他方言距离更远的瓦乡话等方言、借到其他语言中的早期借词,以及出土简牍中的通假现象。[30]:3–4, 30–37

他们还试图运用假说演绎法:不从数据归纳模式,而是提出假设,再用数据验证。[30]:4–6

白一平和沙加尔保持六元音系统不变,将*ɨ改成了*ə。韵尾辅音也基本不变,新加的*r用于解释-j和-n间的接触,即斯塔罗斯金的假说所称。[30]:252–268

声母

声母系统基本上对应白一平(1992)的那些,罕见声母*z、*j和*hj被改造了。他们遵循罗杰瑞的提议,没有为三等音节拟*-j-介音,而是认为非三等音节带喉音化声母,这样一来使声母数量翻倍。[30]:43, 68–76[g]

他们也采纳了潘悟云将喉音改为小舌塞音的意见,不过还是保留了声门塞音。[32]

白一平-沙加尔声母辅音
唇音 齿音 软腭音 小舌音 喉音
普通 咝音 普通 唇化 普通 唇化 普通 唇化
塞音
塞擦音
*p, *pˤ *t, *tˤ *ts, *tsˤ *k, *kˤ *kʷ, *kʷˤ *q, *qˤ *qʷ, *qʷˤ , *ʔˤ (*ʔʷˤ)
送气 *pʰ, *pʰˤ *tʰ, *tʰˤ *tsʰ, *tsʰˤ *kʰ, *kʰˤ *kʷʰ, *kʷʰˤ *qʰ, *qʰˤ *qʰʷ, *qʰʷˤ
*b, *bˤ *d, *dˤ *dz, *dzˤ , *ɡˤ *ɡʷ, *ɡʷˤ , *ɢˤ *ɢʷ, *ɢʷˤ
鼻音 *m̥, *m̥ˤ *n̥, *n̥ˤ *ŋ̊, *ŋ̊ˤ *ŋ̊ʷ, *ŋ̊ʷˤ
*m, *mˤ *n, *nˤ , *ŋˤ *ŋʷ, *ŋʷˤ
边音 *l̥, *l̥ˤ
*l, *lˤ
擦音
近音
*r̥, *r̥ˤ *s, *sˤ
*r, *rˤ

他们假设小舌声母是中古汉语*l以外的以母的第二个来源,因此将中古汉语与软腭、喉音,而不是齿音相联系的以母谐声系拟作小舌音,例:[32]

中古汉语 上古汉语
白一平(1992) 白一平–沙加尔(2014)
kjoX *kljaʔ *k.q(r)aʔ > *[k](r)aʔ
yoX *ljaʔ *m.q(r)aʔ > *ɢ(r)aʔ

白一平和沙加尔承认,类型学上看一种语言有这么多咽化很罕见,并称这种情况的持续时间应该不会很长。[30]:73–74斯塔罗斯金发现汉语非三等与三等的词汇可以和米佐语同源词的长短元音对应,再加上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内的平行证据,假设咽化的非三等音节*CˤV(C)来自早期的双音节**CVʕV(C),其中两个元音相同,也即一个被浊咽擦音分隔开的元音。[33]

词根结构

与白一平(1999)系统最大的差别在于沙加尔提出的音节结构,词根可以是单音节也可以是前面加上辅音的音节:[14]:14–15

  • “紧密结合”的声母前复辅音,如肉 *k.nuk、用 *m.loŋ-s、四 *s.lij-s
  • “松散结合”的声母前复辅音,如脰 *kə.dˤok-s、舌 *mə.lat、脣 *sə.dur

相似的词根结构也发现于现代嘉绒语高棉语泰雅语[14]:13沙加尔认为这样的类似单音节抑扬格组合可以只用一个汉字表示,在诗句中也被算作单音节。[30]:53次要音节偶尔会被写下来,这可以解释非否定句中少数几个“不”*pə-和“無”*mə-[14]:81, 88

白一平-沙加尔体系下,这些辅音前缀形成了上古汉语词法派生的一部分。例如,他们拟鼻音前缀*N-(不及物化前缀)和*m-(施事格前缀)作为中古汉语清浊异读字的一个来源;两者在藏缅语族中都能找到同源的前缀。[30]:54-56

不同的声母基于于原始闽语比较、苗瑶语系越南语的早期借词拟出:[30]:83–99

以唇音为例,声母拟音
中古汉语 原始闽语 原始苗瑶语 越南语 白一平–沙加尔上古汉语拟音[h]
ph *ph *pʰ ph H *pʰ[30]:102–105
? *mp ? *mə.pʰ[30]:177–178
p *p *p b H *p[30]:99–102
? v H *C.p[30]:168–169
*-p *mp ? *mə.p,[30]:176–177 *Nə.p[30]:174
b *bh ? v H,L *m.p[30]:123–127
*mb ? *m.b,[30]:131–134*C.b[30]:170–172
*b *b b L *b[30]:105–108
? b H,L *N.p[30]:116–119
*-b *mb v L *mə.b,[30]:178–179 *Cə.b[30]:188–189
m *mh *hm m H *C.m[30]:171–173
*m *m m L *m[30]:108–111
x(w) *x ? ? *m̥[30]:99, 111–112

比较

不同的拟音实际上给中古汉语的声母与上古证据的多样对应提供不同解释:上古证据包括谐声(拟声母)和《诗经》韵部(拟韵母)。

声母

高本汉首先支持上古同声符的字一定有相同调音部位。而且,鼻音声母与其他声母互谐少见。[16]:17–18

因此,谐声系可基于其中的字在中古汉语的声母分成不同的类,这些类就对应着上古汉语的声母种类。[34]:132–137

一个谐声系内可能包含相当不同的中古汉语声母,这种情况一般用复辅音解释。

不同类型谐声系的上古汉语声母构拟
谐声系种类 中古汉语 例字 上古汉语构拟
李方桂 白一平 高本汉 蒲立本 李方桂 白一平
唇塞音[35] p- p- 彼 陂 稟 禀 方 枋 *p- *p- *p- *p-
ph- ph- 被 披 雱 妨 *p'- *ph- *ph- *ph-
b- b- 皮 被 彷 旁 *b'- *b- *b- *b-
l- l- 稟 廩 *bl- *vl- *bl- *b-r-
唇鼻音[36] m- m- 勿 物 亡 忙 母 每 *m- *m- *m- *m-
x(w)- x(w)- 芴 忽 衁 巟 悔 海 *xm- *mh- *hm- *hm-
齿塞音、
卷舌塞音
与硬颚音[37]
t- t- 睹 都 當 黨 *t- *t- *t- *t-
th- th- 攩 鏜 *t'- *th- *th- *th-
d- d- 屠 瘏 堂 棠 待 特 *d'- *d- *d- *d-
ṭ- tr- 褚 著 *t- *tl- *tr- *tr-
ṭh- trh- *t'- *thl- *thr- *thr-
ḍ- dr- *d- *dl- *dr- *dr-
tś- tsy- 者 渚 止 趾 *t̑i̯- *t-[i] *tj- *tj-
tśh- tsyh- 惝 敞 *t̑'i̯- *th-[i] *thj- *thj-
dź- dzy- 尚 裳 侍 時 *d̑i̯- *d-[i] *dj- *dj-
ś- sy- 奢 暑 *śi̯- *sthj- *stj-
齿塞音、
s-与j-[38]
th- th- *t'- *θ- *th- *hl-
d- d- 涂 途 盾 遁 殆 迨 *d'- *δ- *d- *l-
ṭh- trh- *t'- *θl- *thr- *hlr-
ḍ- dr- 除 除 *di̯- *δl- *dr- *lr-
s- s- *s- *sθ- *st- *sl-
z- z- 敘 徐 鈶 耜 *dzi̯- *sδy- *rj- *zl-
ś- sy- *śi̯- *θ-[i] *sthj- *hlj-
ź- zy- *d'i̯- *δ-[i] *dj- *Lj-
ji- y- 余 餘 㠯 台 *di̯-, *zi̯- *δ-[i] *r- *lj-
齿塞音与l-[39] l- l- 剌 賴 *l- *l- *l- *C-r-
th- th- *t'l- *lh- *hl- *hr-
ṭh- trh- 离 魑 *t'l- *lh- *hlj- *hrj-
齿鼻音[40] n- n- 怒 奴 *n- *n- *n- *n-
ṇ- nr- 女 拏 狃 紐 *ni̯- *nl- *nr- *nr-
ńź- ny- 如 汝 *ńi̯- *nj- *nj- *nj-
th- th- *t'n- *nh- *hn- *hn-
ṭh- trh- *t'n- *nhl- *hnr- *hnr-
ś- sy- *śńi̯- *nh-[i] *hnj- *hnj-
s- s- *sni̯- *snh- *sn- *sn-
咝音[41] ts- ts- 佐 嗟 *ts- *ts- *ts- *ts-
tsh- tsh- 差 瑳 鵲 錯 青 請 *ts'- *tsh- *tsh- *tsh-
dz- dz- 籍 藉 請 情 *dz'- *dz- *dz- *dz-
s- s- 昔 惜 姓 性 *s- *s- *s- *s-
tṣ- tsr- *tṣ- *tsl- *tsr- *tsr-
tṣh- tsrh- 差 差 *tṣ'- *tshl- *tshr- *tshr-
dẓ- dzr- *dẓ'- *dzl- *dzr- *dzr-
ṣ- sr- 生 甥 *s- *sl- *sr- *srj-
软腭音与硬颚音[42] k- k- *k- *k- *k- *k-
kh- kh- *k'- *kh- *kh- *kh-
ɣ- h- *g'- *g- *g- *g-
g- g- 耆 鰭 *g'i̯- *gy- *gj- *gj-
tś- tsy- 旨 指 *t̑i̯- *ky- *krj- *kj-
tśh- tsyh- 車}} *t̑'i̯- *khy- *khrj- *khj-
dź- dzy- *d̑i̯- *gy- *grj- *gj-
l- l- 藍 籃 *gl- *ɦl- *gl- *g-r-
喉音[43] ʔ- ʔ- 音 愔 *·- *ʔ- *ʔ- *ʔ-
x- x- 呼 呼 *x- *x- *x- *x-
ɣ- h- *g'- *ɦ- *g- *ɦ-
j- hj- *gi̯- *ɦ-[i] *gj- *ɦj-
软腭鼻音[44] ng- ng- 我 餓 倪 掜 堯 僥 *ng- *ŋ- *ng- *ng-
x- x- 羲 犧 曉 膮 *x- *ŋh- *hng- *hng-
ńź- ny- 兒 唲 繞 襓 *ńi̯- *ŋy- *ngrj- *ngj-
ś- sy- *śńi̯- *ŋhy- *hngrj- *hngj-
软腭音合口[45] kw- kw- 九 軌 *kw- *kw- *kw- *kʷ-
khw- khw- *k'w- *khw- *khw- *kʷh-
ɣw- hw- *g'w- *gw- *gw- *gʷ-
gw- gw- 頄 仇 *g'wi̯- gwy- *gwj- *gʷj-
喉音合口[46] ʔw- ʔw- 汙 迂 *ʔw- *ʔw- *ʔw- *ʔʷ-
xw- xw- 吁 訏 *xw- *xw- *xw- *hw-
ɣw- hw- *g'w- *ɦw- *gw- *w-
jw- hwj- 于 宇 爰 猨 有 洧 *gi̯w- *ɦw-[i] *gwj- *wj-
软腭鼻音合口[47] ngw- ngw- 吪 訛 *ngw- *ŋw- *ngw- *ngʷ-
xw- xw- 化 貨 *xw- *ŋhw- *hngw- *hngʷ-

介音

一般构拟中古汉语有两个介音:

  • 韵图中划入合口的韵,《切韵》音节带-w-,与开口对立;[2]:32
  • 三等韵介音-j-。

高本汉假设这两个介音都是自上古就存在的介音。然而,自雅洪托夫的工作以来,大多数拟音都省略了*w,转而拟唇化软腭音和唇化咽音声母。[24]:359[17]:233–234[1]:180

蒲立本及以后的多数拟音都有*r介音,而*j介音更有争议。

中古汉语的等

高本汉注意到中古汉语韵母可被划为不同的几类,每种可搭配的声母都不一样。这些类由宋朝韵图中,分置在不同的列来表示。有三类韵出现在第一、二、四列,他将它们分别称为一、二、四等。剩下的就是三等韵,其中有些(“纯三等韵”)只出现在第三列,其他(“混合三等韵”)也能出现在二等或四等位置。[48]:24高本汉忽视了重纽,后来学者们强调了它的重要性。李荣将韵图与《切韵》早期版本进行了系统比较,识别出7等韵母。下表展示了《切韵》中不同等的韵母和声母的配合情况,以及每种组合出现的韵图列数:[48]:25[1]:63–81

中古汉语韵母种类
声母系列 中古声母 中古韵母
I II III IV
重纽
1 2 3 3 3 4 4
齿音 齿塞音 1 4
卷舌塞音 2 3 3
齿、软腭音 硬颚咝音 3 3
咝音 齿咝音 1 4 4 4
卷舌咝音 2 2 2
软腭音 软腭音 1 2 3 3 3 4 4
喉音 喉音 1 2 3 3 3 4 4

基于这些组合,上中古汉语声母可划为两大类:钝音声母(唇音、软腭音和喉音),可接任一种韵母;锐音声母(齿音和咝音),分布更受限。[1]:59–60

高本汉认为中古汉语四个等源自颚介音和一部分上古汉语元音。更近的拟音认为二等来自上古*r介音(雅洪托夫和蒲立本早期拟音写作*l)。这一组分也用于解释塞音与来母、卷舌音接触的谐声系,以及重纽的区别。[1]:258–267, 280–282

一般认为中古汉语三等韵带一个硬颚组分。一等和四等韵在韵书中具有完全相同的分布。[48]:32–33

三等介音问题

中古汉语三等韵母和其他韵母间有着本质差异。绝大多数学者都相信中古汉语三等韵母带硬颚介音-j-。高本汉假设上古汉语也存在*-j-(他记作*-i̯-),这也是到1990年代绝大多数拟音的做法,李方桂和白一平都遵循此说。[1]:287–290

其他学者则认为,中古汉语的三等介音是上古汉语中不存在的,是后起的。证据如,早期音译时三等字对应的外语音节不带任何可能的介音,藏缅语同源词和现代闽语反映缺乏介音,先秦语法词多为三等字等。[31]:400–402[49]:183–185[12]:95

人们一般同意,三等音节和非三等音节在上古汉语中并不相同,而这对立具体如何实现,有许多不同的假说。[1]:288[31]:400 斯塔罗斯金和郑张尚芳认为,是通过非三等音节的长元音实现。[50]:160–161[3]:48–57这是蒲立本假说的拓展。[8]:379[15]:550

罗杰瑞则认为三等音节在上古汉语中无标,剩下的音节以卷舌(*-r-介音)或咽化为标志有标,后两者阻止了音节的颚化。[31]白一平和沙加尔进一步拓展了此说,在所有非三等音节中都拟了咽化。[30]:43, 68–76

三等/非三等对立实现的诸说见下:

元部非入声音节构拟
中古汉语 上古汉语构拟 种类

A/B

韵母 高本汉[1]:370–371, 373 李方桂[1]:370–371, 373 罗杰瑞[31]:403–405 白一平[1]:370–371, 373 郑张尚芳[3]:58 白一平–沙加尔[30]:43, 274, 277
I 寒 Can *Cân *Can *Cˤan *Can *Caːn *Cˤan 非三
II 山 Cɛn *Căn *Crian *Cren *Cren *Creːn *Cˤren
刪 Cæn *Can *Cran *Cran *Cran *Craːn *Cˤran
III 仙B Cjen *Ci̯an *Cjian *Cen *Crjan, *Crjen *Cran, *Cren *Cran, *Cren
仙A Cjien *Cjen *Cen *Cen
元 Cjon *Ci̯ăn *Cjan *Can *Cjan *Can *Can
IV 先 Cen *Cian *Cian *Cˤen *Cen *Ceːn *Cˤen 非三

韵母

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诗经》中押韵的字有相同的主元音和韵尾,争议在于具体的元音如何构拟。传统的《诗经》31部可归纳为四元音系统,李方桂拟作*i*u*a。其中*a在中古汉语对应超过一个韵。为解释其中的差异,李方桂又拟了*iə*ia*ua三个双元音。[17]:243–247

1970年代初,包拟古曾假设早期汉语有六元音系统。[27]:47郑张尚芳、斯塔罗斯金和白一平先后独立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样一来传统31部应当重新划分为超过50部。[3]:42–43[5]:343–429[1]:180, 253–254, 813

白一平用《诗经》押韵进行统计学分析,为这一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不过以*-p*-m*-kʷ为韵尾的字还是偏少。[1]:560–562

对于中古阳声韵的上古韵部,六元音系统展现了更加平衡的分布,每个韵尾都有五或六个韵,每个韵又能依介音分为四个韵母:[3]:40

  • 一等或四等韵来自不含*-r-介音的非三等音节,
  • 二等韵来自含*-r-介音的非三等音节,
  • 混三等或重纽三等韵来自含*-r-介音的三等音节,
  • 纯三等或重纽四等韵来自不含*-r-介音的三等音节。

锐音声母字不分两种三等韵,而以声母表现。

中古汉语阳声韵的上古来源
《诗经》
韵部
中古韵母 上古汉语
一四 混三 纯三四 李方桂 白一平 郑张尚芳[3]:40–43
[1]:548–555 添 -em 咸 -ɛm 侵 -im 侵 -jim *-iəm *-im *-im
覃 -om *-əm *-ɨm, *-um *-ɯm
[1]:537–543 添 -em 鹽 -jem 鹽 -jiem *-iam *-em *-em
談 -am 銜 -æm 嚴 -jæm[j] *-am *-am *-am, *-om
覃 -om 咸 -ɛm *-am *-om *-um
[1]:422–425 先 -en 山 -ɛn 真 -in 真 -jin *-in *-in *-in
文/諄[1]:425–434 痕 -on, 先 -en[k] 殷 -jɨn *-iən *-ɨn *-ɯn
魂 -won 山 -wɛn 諄 -win 文 -jun *-ən *-un *-un
[1]:370–389 先 -en 山 -ɛn 仙 -jen 仙 -jien *-ian *-en *-en
寒 -an 刪 -æn 元 -jon *-an *-an *-an
桓 -wan 刪 -wæn 仙 -jwen 元 -jwon[l] *-uan *-on *-on
[1]:476–478 登 -ong 耕 -ɛng 蒸 -ing *-əng *-ɨng *-ɯŋ
[1]:497–500 青 -eng 庚 -jæng 清 -j(i)eng *-ing *-eng *-eŋ
[1]:489–491 唐 -ang 庚 -æng 陽 -jang *-ang *-ang *-aŋ
[1]:505–507 東 -uwng 江 -æwng 鍾 -jowng *-ung *-ong *-oŋ
冬/中[1]:524–525 冬 -owng 東 -juwng *-əngw *-ung *-uŋ

入声韵一般与阳声韵平行,中古汉语的-k多了三种。 较新的构拟认为它们上古为*-wk,对应唇化软腭音声母*kʷ-。[1]:301–302

中古汉语入声韵的上古来源
《诗经》
韵部
中古韵母 上古汉语
一四 混三 纯三四 李方桂 白一平 郑张尚芳[3]:40–43
[1]:555–560 怗 -ep 洽 -ɛp 緝 -ip 緝 -jip *-iəp *-ip *-ib
合 -op *-əp *-ɨp, *-up *-ɯb
葉/盍[1]:543–548 怗 -ep 葉 -jep 葉 -jiep *-iap *-ep *-eb
盍 -ap 狎 -æp 狎 -jæp[m] *-ap *-ap *-ab, *-ob
合 -op 洽 -ɛp *-ap *-op *-ub
[1]:434–437 屑 -et 黠 -ɛt 質 -it 質 -jit *-it *-it *-id
物/術[1]:437–446 沒 -ot, 屑 -et[k] 迄 -jɨt *-iət *-ɨt *-ɯd
沒 -wot 黠 -wɛt 術 -wit 物 -jut *-ət *-ut *-ud
[1]:389–413 屑 -et 黠 -ɛt 薛 -jet 薛 -jiet *-iat *-et *-ed
曷 -at 鎋 -æt 屑 -jot *-at *-at *-ad
末 -wat 黠 -wɛt 薛 -jwet 月 -jwot *-uat *-ot *-od
[1]:472–476 德 -ok 麥 -ɛk 職 -ik *-ək *-ɨk *-ɯg
[1]:494–497 錫 -ek 陌 -jæk 昔 -j(i)ek *-ik *-ek *-eg
[1]:484–488 鐸 -ak 陌 -æk 藥 -jak *-ak *-ak *-ag
[1]:503–505 屋 -uwk 覺 -æwk 燭 -jowk *-uk *-ok *-og
覺/沃[1]:518–524 沃= -owk 屋 -juwk *-əkw *-uk *-ug
錫= -ek *-iəkw *-iwk *-iug, *-ɯug
[1]:532–536 多样 藥 -jak *-akw *-awk *-aug, *-oug
錫 -ek *-iakw *-ewk *-eug

質部和物部的部分字中古汉语为去声,其他情况均与齿音韵尾平行。李方桂遵循高本汉假说,拟作上古*-d。[1]:325–336李方桂*-h后缀是为了表示去声的上古来源,而没有讨论其具体音值。[17]:248–250

中古的祭部只有去声,以及一些只有去声的止摄韵(下面以-H表示)。祭部与月部平行,李方桂拟作*-dh。比较晚的拟音都采用奥德里库尔的推论,认为中古去声来自上古*-s。韵尾*-ts在中古演变为-j。[1]:308–319

中古汉语次入韵上古来源
《诗经》
韵部
中古韵母 上古汉语
一四 混三 纯三四 李方桂 白一平 郑张尚芳[3]:40–43
質(部分)[1]:436–437 齊 -ej 皆 -ɛj 脂 -ij 脂 -jij *-idh *-its *-ids
物/術(部分)[1]:438–446 咍 -oj, 齊 -ej[k] 微 -jɨj *-iədh *-ɨts *-ɯds
灰 -woj 皆 -wɛj 脂 -wij 微 -jwɨj *-ədh *-uts *-uds
[1]:389–413 齊 -ej 皆 -ɛj 祭 -jejH 祭 -jiejH *-iadh *-ets *-eds
泰 -ajH 夬 -æjH 廢 -jojH *-adh *-ats *-ads
泰 -wajH 皆 -wɛj 祭 -jwejH 廢 -jwojH *-uadh *-ots *-ods

阴声韵一般与齿音或软腭音韵尾的韵平行。[1]:292–298

中古阴声韵的上古来源
《诗经》
韵部
中古韵母 上古汉语
一四 混三 纯三四 李方桂 白一平 郑张尚芳[3]:40–43
[1]:446–452 齊 -ej 皆 -ɛj 脂 -ij 脂 -jij *-id *-ij *-il
[1]:452–456 咍 -oj, 齊 -ej[k] 微 -jɨj *-iəd *-ɨj *-ɯl
灰 -woj 皆 -wɛj 脂 -wij 微 -jwɨj *-əd, *-ər *-uj *-ul
[1]:413–422 歌 -a 麻 -æ 支 -je, 麻 -jæ[n] *-ar, *-iar *-aj *-al, *-el
戈 -wa 麻 -wæ 支 -jwe *-uar *-oj *-ol
[1]:464–472 咍 -oj 皆 -ɛj 之 -i *-əg *-ɨ *-ɨ
支/佳[1]:491–494 齊 -ej 佳 -ɛɨ 支 -je 支 -jie *-ig *-e *-e
[1]:478–483 模 -u 麻 -æ 魚 -jo, 麻 -jæ[n] *-ag, *-iag *-a *-a
[1]:500–503 侯 -uw 虞 -ju[o] *-ug *-o *-o
[1]:507–518 豪 -aw 肴 -æw 尤 -juw *-əgw *-u *-u
蕭 -ew 幽 -jiw *-iəgw *-iw *-iu, *-ɯu
[1]:526–532 豪 -aw 宵 -jew *-agw *-aw *-au, *-ou
蕭 -ew 宵 -jiew *-iagw *-ew *-eu

因为中古汉语庄组歌部没有-j韵尾,李方桂拟为*-r。[17]:250–251, 265–266然而,闽语和客家话歌部白读、其他语言早期借词和其他汉藏语同源词许多都有-j韵尾。[1]:294, 297

注释

  1. ^ 初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之子于归,远送于。瞻望弗及,实劳我。”于“南”字下注:“如字。沈云协句宜乃林反。今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2. ^ 同聲必同部[1]:831
  3. ^ 中古汉语形式以高本汉-李方桂拟音给出。
  4. ^ 蒲立本将声门塞音写作“·”。[22]:141
  5. ^ 李方桂将声门塞音写作“·”。[17]:237
  6. ^ 白一平将他拟的硬颚音描述为“尤为尝试性的,主要基于稀疏的图形证据”。[1]:203
  7. ^ 罗杰瑞本来假设咽化只出现在没有卷舌(不带*-r-介音)的非三等音节中。[31]
  8. ^ 每种主要声母都有咽化/非咽化形式。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后接长元音,引发颚化。
  10. ^ 凡韵-jom只出现在唇音声母后,是嚴韵的圆唇变体,与鹽韵-jem也互补。[1]:539
  11. ^ 11.0 11.1 11.2 11.3 软腭音后为-o-,唇音后为-wo-,锐音后为-e-。
  12. ^ 此韵母只出现在软腭音和喉音后,在唇化软腭音或唇化喉音后可拟作*-an。[1]:375
  13. ^ 乏韵-jop仅出现在唇音后,为業韵的圆唇变体
  14. ^ 14.0 14.1 麻韵三等-jæ只出现在普通咝音和硬颚音后,其分化的原因未知。[1]:414, 479–481
  15. ^ 庄组部分为尤韵-juw

参考

文献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Baxter (1992).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Norman (1988).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Zhengzhang (2000).
  4. ^ 4.0 4.1 Dong (2014).
  5. ^ 5.0 5.1 5.2 Starostin (1989).
  6. ^ Norman (1973).
  7. ^ Norman (1986).
  8. ^ 8.0 8.1 Pulleyblank (1992).
  9. ^ 9.0 9.1 Coblin (1983).
  10. ^ 10.0 10.1 Pulleyblank (1973).
  11. ^ Downer (1959).
  12. ^ 12.0 12.1 Schuessler (2007).
  13. ^ Handel (2012).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Sagart (1999).
  15. ^ 15.0 15.1 15.2 15.3 Handel (2003).
  16. ^ 16.0 16.1 16.2 16.3 Karlgren (1923).
  17. ^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17.13 Li (1974–1975).
  18. ^ 18.0 18.1 18.2 Karlgren (1957).
  19. ^ Yakhontov (1970).
  20. ^ 20.0 20.1 20.2 Yakhontov (1965).
  21. ^ 21.0 21.1 21.2 21.3 Yakhontov (1978–79).
  22.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Pulleyblank (1962a).
  23. ^ Haudricourt (1954a).
  24. ^ 24.0 24.1 Haudricourt (1954b).
  25. ^ 25.0 25.1 Pulleyblank (1962b).
  26. ^ Mei (1970).
  27. ^ 27.0 27.1 Bodman (1980).
  28. ^ Zhengzhang (2003).
  29. ^ Norman (1993).
  30. ^ 30.00 30.01 30.02 30.03 30.04 30.05 30.06 30.07 30.08 30.09 30.10 30.11 30.12 30.13 30.14 30.15 30.16 30.17 30.18 30.19 30.20 30.21 30.22 30.23 30.24 30.25 Baxter & Sagart (2014).
  31. ^ 31.0 31.1 31.2 31.3 31.4 Norman (1994).
  32. ^ 32.0 32.1 Sagart (2007).
  33. ^ Sagart & Baxter (2016).
  34. ^ Branner (2011).
  35. ^ GSR 25, 668, 740; Pulleyblank (1962a):134–135Baxter (1992):188, 199
  36. ^ GSR 503, 742, 947; Pulleyblank (1962a):135–137Li (1974–1975):235–236Baxter (1992):188–189
  37. ^ GSR 45, 725, 961; Pulleyblank (1962a):107–109Li (1974–1975):228–229, 232–233, 242Baxter (1992):191–195, 229
  38. ^ GSR 82, 465, 976; Pulleyblank (1962a):114–119Li (1974–1975):231–232Baxter (1992):196–199, 225–226
  39. ^ GSR 23, 272, 597; Pulleyblank (1962a):121–122Li (1974–1975):237Baxter (1992):199–202
  40. ^ GSR 94, 354, 1076; Pulleyblank (1962a):119–121, 131–133Li (1974–1975):236Baxter (1992):191–196, 222
  41. ^ GSR 5, 798, 812; Pulleyblank (1962a):126–129Li (1974–1975):232Baxter (1992):203–206
  42. ^ GSR 74, 552, 609; Pulleyblank (1962a):86–88, 98–107, 110–114Li (1974–1975):233, 235Baxter (1992):199, 206–208, 210–214
  43. ^ GSR 55, 200, 653; Pulleyblank (1962a):86–92Li (1974–1975):233; Baxter (1992):207, 209–210
  44. ^ GSR 2, 873, 1164; Pulleyblank (1962a):92–95Li (1974–1975):235–237Baxter (1992):208–209.
  45. ^ GSR 302, 538, 992; Pulleyblank (1962a):95–98Li (1974–1975):233–235Baxter (1992):214–216
  46. ^ GSR 97, 255, 995; Pulleyblank (1962a):95–98Li (1974–1975):233–235Baxter (1992):217–218
  47. ^ GSR 19;Pulleyblank (1962a):92Li (1974–1975):235–237Baxter (1992):216–217
  48. ^ 48.0 48.1 48.2 Branner (2006).
  49. ^ Pulleyblank (1977–1978).
  50. ^ Zhengzhang (1991).

引用

  • Baxter, William H.,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2, ISBN 978-3-11-012324-1. 
  • Baxter, William H.; Sagart, Laurent,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ISBN 978-0-19-994537-5. 
  • Bodman, Nicholas C., Proto-Chinese and Sino-Tibetan: data towards establishing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van Coetsem, Frans; Waugh, Linda R. (编), Contributions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issues and materials, Leiden: E. J. Brill: 34–199, 1980, ISBN 978-90-04-06130-9. 
  • Branner, David Prager, What are rime tables and what do they mean?, Branner, David Prager (编), The Chinese Rime Tables: Linguistic Philosophy and Historical-Comparative Phonology,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34, 2006, ISBN 978-90-272-4785-8. 
  • ———, Phonology in the Chinese Scrip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arly Chinese Literacy, Li, Feng; Branner, David Prager (编), Writing and Literacy in Early China (PDF),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85–137, 2011 [2021-12-17], ISBN 978-0-295-99337-9, (原始内容 (PDF)于2020-08-08). 
  • Coblin, W. South, A Handbook of Eastern Han Sound Glosses,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3, ISBN 978-962-201-258-5. 
  • Dong, Hongyuan,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Routledge, 2014, ISBN 978-1-317-74389-7. 
  • Downer, G. B., Derivation by Tone-Change in Classical Chinese,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1959, 22 (1/3): 258–290, JSTOR 609429, doi:10.1017/s0041977x00068701. 
  • Handel, Zev J., Appendix A: 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Old Chinese Phonology, Matisoff, James (编), Handbook of Proto-Tibeto-Burman: System and Philosophy of Sino-Tibetan Reconstruc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43–576, 2003 [2021-12-17], ISBN 978-0-520-09843-5, (原始内容于2021-03-09). 
  • ———, Valence-changing prefixes and voicing alternation in Old Chinese and Proto-Sino-Tibetan: reconstructing *s- and *N- prefixes (PD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012, 13 (1): 61–82 [2021-12-17], (原始内容 (PDF)于2021-12-17). 
  • Haudricourt, André-Georges, De l'origine des tons en vietnamien [The origin of tones in Vietnamese], Journal Asiatique, 1954a, 242: 69–82.  (English transl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Marc Brunelle)
  • ———, Comment reconstruire le chinois archaïque [How to reconstruct Old Chinese], Word, 1954b, 10 (2–3): 351–364, doi:10.1080/00437956.1954.11659532.  (English transl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Guillaume Jacques)
  • Karlgren, Bernhard, Analytic dictionary of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 Paris: Paul Geuthner, 1923, ISBN 978-0-486-21887-8. 
  • ———, Grammata Serica Recensa, Stockholm: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1957, OCLC 1999753. 
  • 李方桂, Studies on Archaic Chinese, Monumenta Serica, 1974–1975, 31: 219–287, JSTOR 40726172.  已忽略未知参数|translator-surname= (帮助); 已忽略未知参数|translator-given= (帮助)
  • 梅, 祖麟, 中古汉语的声调与上声的起源 (PDF),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970, 30: 86–110 [2021-12-17], JSTOR 2718766, doi:10.2307/2718766, (原始内容 (PDF)于2021-12-17). 
  • Norman, Jerry, Tonal development in Mi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73, 1 (2): 222–238. 
  • ———, The origin of Proto-Min softened stops, McCoy, John; Light, Timothy (编), Contributions to Sino-Tibetan studies, Leiden: E. J. Brill: 375–384, 1986, ISBN 978-90-04-07850-5. 
  • ———, Chine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978-0-521-29653-3. 
  • ———,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by William H. Baxter, Book Review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93, 52 (3): 704–705, JSTOR 2058873, doi:10.2307/2058873. 
  • ———, Pharyngealization in Early Chine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94, 114 (3): 397–408, JSTOR 605083, doi:10.2307/605083. 
  • Pulleyblank, Edwin G., The Consonantal System of Old Chinese (PDF), Asia Major, 1962a, 9: 58–144 [2021-12-17], (原始内容 (PDF)于2020-08-08). 
  • ———, The Consonantal System of Old Chinese, part 2 (PDF), Asia Major, 1962b, 9: 206–265 [2021-12-17], (原始内容 (PDF)于2021-12-17). 
  • ———, Some new hypotheses concerning word families 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73, 1 (1): 111–125. 
  • ———, The final consonants of Old Chinese, Monumenta Serica, 1977–1978, 33: 180–206, JSTOR 40726239. 
  • ———, How do we reconstruct Old Chine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92, 112 (3): 365–382, JSTOR 603076, doi:10.2307/603076. 
  • Sagart, Laurent,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9, ISBN 978-90-272-3690-6. 
  • ———, Reconstructing Old Chinese uvulars in the Baxter-Sagart system (PDF), 4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2007 [2021-12-17], (原始内容 (PDF)于2012-04-04). 
  • Sagart, Laurent; Baxter, William H., A Hypothesis on the Origin of Old Chinese Pharyngealization (上古漢>語咽化聲母來源的一個假設), 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16, 9 (2): 179–189 [2021-12-17], doi:10.1163/2405478X-00902002 , (原始内容于2021-12-17). 
  • Schuessler, Axel, A Dictionary of Early Zhou Chines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7, ISBN 978-0-8248-1111-2. 
  • ———, ABC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Old Chines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ISBN 978-0-8248-2975-9. 
  • Starostin, Sergei A., Rekonstrukcija drevnekitajskoj fonologičeskoj sistemy [Reconstruction of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Old Chinese] (PDF), Moscow: Nauka, 1989 [2021-12-17], ISBN 978-5-02-016986-9, (原始内容 (PDF)于2020-04-24) (俄语). 
  • Yakhontov, S. E., Drevnekitajskij jazyk [Old Chinese] (PDF), Moscow: Nauka, 1965 [2021-12-17], (原始内容 (PDF)于2017-10-31) (俄语). 
  • ———, The phonology of Chinese in the first millennium BC (rounded vowels), Unicorn, 1970, 6: 52–75:  已忽略未知参数|translator-given= (帮助); 已忽略未知参数|translator-surname= (帮助) translation of Yakhontov, S. E., Fonetika kitayskogo yazyka I tysyacheletiya do n.e. (labializovannyye glasnyye), Problemy vostokovedeniya, 1960, 6: 102–115. 
  • ———, 由Jerry Norman翻译, (PDF), Early China, 1978–79, 5: 37–40 [2021-12-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2-31):  translation of Chapter 2 (Phonetics) of Yakhontov (1965).
  • 郑张, 尚芳, Decipherment of Yue-Ren-Ge (Song of the Yue boatman),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1991, 20 (2): 159–168 [2021-12-17], doi:10.3406/clao.1991.1345, (原始内容于2011-07-21). 
  • ———,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Old Chinese, 由Laurent Sagart翻译, Paris: 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2000, ISBN 978-2-910216-04-7. 
  • ———, 上古音系,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ISBN 978-7-5320-9244-4. 

阅读更多

书评

  • Baxter (1992):
    • Behr, Wolfgang, , 1999,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May 2011). 
    • Boltz, William, Note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Old Chinese (PDF), Oriens Extremus, 1993, 36 (2): 186–207 [2021-12-17], JSTOR 24047376,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7-09). 
    • Coblin, W. South, William H. Baxter: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Monumenta Serica, 1995, 43: 509–519, JSTOR 40727078, doi:10.1080/02549948.1995.11731284. 
    • Norman, Jerry,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by William H. Baxter, Book Review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93, 52 (3): 704–705, JSTOR 2058873, doi:10.2307/2058873. 
    • Peyraube, Alain, William H. Baxter,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T'oung Pao, 1996, 82 (1/3): 153–158, JSTOR 4528688, doi:10.1163/1568532962631094 (法语). 
    • Pulleyblank, Edwin G., Old Chinese phonology: a review articl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3, 21 (2): 337–380, JSTOR 23753918. 
      • Baxter, William H., Reply to Pulleyblank,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4, 22 (2): 139–160, JSTOR 23756589. 
        • Pulleyblank, Edwin G., Reply to Baxter's repl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4, 22 (2): 161–169, JSTOR 23756590. 
    • Sagart, Laurent, New Views on Old Chinese Phonology, Diachronica, 1993, 10 (2): 237–260, doi:10.1075/dia.10.2.06sag. 
  • Sagart (1999):
    • Beckwith, Christopher I.,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Laurent Sagart,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2002, 44 (2): 207–215, JSTOR 30028844. 
    • Mair, Victor, Laurent Sagart.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PDF), Sino-Platonic Papers, 2004, 145: 17–20 [2021-12-17],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7-10). 
    • Miyake, Marc, Laurent Sagart :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2001, 30 (2): 257–268 [2021-12-17], doi:10.1163/19606028-90000092, (原始内容于2015-09-24). 
    • Rubio, Gonzalo,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by Laurent Sagart, Language, 2001, 77 (4): 870, doi:10.1353/lan.2001.0238. 
    • Schuessler, Axel, Book Review: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PD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000, 1 (2): 257–257 [2021-12-17], (原始内容 (PDF)于2020-08-05). 
    • Ting, Pang-Hsin, Morphology in Archaic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02, 30 (1): 194–210, JSTOR 23754869. 
      • Sagart, Laurent, Response to Professor Ting,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02, 30 (2): 392–403, JSTOR 23754076. 
        • Ting, Pang-Hsin, Monosyllabic characters in Chinese: a rejoinder to Professor Sagart's repl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02, 30 (2): 404–408, JSTOR 23754077. 
  • Zhengzhang (2000):
    • Boltz, William, Zhengzhang Shangfang :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Old Chinese,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2002, 31 (1): 105–116 [2021-12-17], doi:10.1163/19606028-90000100, (原始内容于2011-09-22). 
  • Schuessler (2007):
    • Starostin, Georgiy, Axel Schuessler : ABC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Old Chinese (PDF), Journal of Language Relationship, 2009, 1: 155–162 [2021-12-17],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7-15). 
  • Baxter & Sagart (2014):
    • Goldstein, D.M., William H. Baxter and Laurent Sagart: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015, 78 (02): 413–414, doi:10.1017/S0041977X15000361. 
    • Harbsmeier, Christoph, Irrefutable Conjectures. A Review of William H. Baxter and Laurent Sagart,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PDF), Monumenta Serica, 2016, 64 (2): 445–504 [2021-12-17], doi:10.1080/02549948.2016.1259882, (原始内容 (PDF)于2021-12-17).  (YouTube上的Presentation)
    • Hill, Nathan W.,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Archiv Orientální, 2017, 85 (1): 135–140 [2021-12-17], (原始内容于2021-12-17). 
    • Ho, Dah-an, Such errors could have been avoided – review of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16, 44 (1): 175–230, doi:10.1353/jcl.2016.0004. 
      • Jacques, Guillaume, On the status of Buyang presyllables: A Response to Professor Ho Dah-A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17, 45 (2): 451–457 [2021-12-17], doi:10.1353/jcl.2017.0019, (原始内容于2021-12-17). 
      • List, Johann-Mattis; Pathmanathan, Jananan Sylvestre; Hill, Nathan W.; Bapteste, Eric; Lopez, Philippe, Vowel purity and rhyme evidence in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Lingua Sinica, 2017, 3 (5): 139–160, doi:10.1186/s40655-017-0021-8 . 
    • Ma, Kun, 历史比较下的上古汉语构拟——白一平、沙加尔(2014)体系述评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of Old Chinese – a review of the system of Baxter and Sagart (2014)] (PDF), 中国语文, 2017, (4): 496–509 [2021-12-17], (原始内容 (PDF)于2020-08-06) (中文). 
    • Schuessler, Axel, New Old Chinese, Diachronica, 2015, 32 (4): 571–598, doi:10.1075/dia.32.4.04sch. 
      • Baxter, William H.; Sagart, Lauren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A response to Schuessler, Diachronica, 2018, 34 (4): 559–576, doi:10.1075/dia.17003.sag. 
    • Starostin, George, William H. Baxter, Laurent Sagart.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PDF), Journal of Language Relationship, 2015, 13 (4): 383–389 [2021-12-17],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7-15). 

外部链接

  • StarLing datab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Georgiy Starostin.
  • 白一平-沙加尔上古汉语构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多维视野下的上古音研究, 文汇学人, 2017年8月11日: 2–6 [2021年12月17日], (原始内容于2021年12月17日) (中文). 

上古汉语拟音, 建議将此條目或章節併入上古汉语音系, 討論, 上古汉语自约公元前1200年开始有书面形式, 不过汉字更多为字义服务, 字音的证据更多是间接, 不完全的, 1940年代以来, 以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为首, 致力于上古汉语音系的研究到今天逐渐发展壮大, 高本汉引入的方法很独特, 是基于比较上古押韵模式, 中古韵书和与其他语言的比较进行的, 尽管各家拟音所用的记号大都相当不同, 其间仍存在不少共识, 1970年代达成的共识有, 上古汉语的调音部位比中古汉语少, 拥有清响音, 存在唇化软腭音和唇, 喉声母, 韵. 建議将此條目或章節併入上古汉语音系 討論 上古汉语自约公元前1200年开始有书面形式 不过汉字更多为字义服务 字音的证据更多是间接 不完全的 1940年代以来 以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为首 致力于上古汉语音系的研究到今天逐渐发展壮大 高本汉引入的方法很独特 是基于比较上古押韵模式 中古韵书和与其他语言的比较进行的 尽管各家拟音所用的记号大都相当不同 其间仍存在不少共识 1970年代达成的共识有 上古汉语的调音部位比中古汉语少 拥有清响音 存在唇化软腭音和唇 喉声母 韵尾辅音由多变少 自1990年代以来 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六元音系统与重组的流音系统 早期的拟音大都假设了浊塞音韵尾以解释入声字和其他字在押韵中的接触 但许多研究者现在相信上古汉语缺乏声调 中古汉语声调因韵尾处别的辅音的脱落而产生 目录 1 证据来源 1 1 中古汉语 1 2 谐声系 1 3 韵文押韵 1 4 闽语 1 5 其他证据 2 各家拟音 2 1 高本汉 1940 1957 2 2 雅洪托夫 1959 1965 2 3 蒲立本 1962 1973 2 4 李方桂 1971 2 5 白一平 1992 2 6 郑张尚芳 1981 1995 2 7 白一平 沙加尔 2014 2 7 1 声母 2 7 2 词根结构 3 比较 3 1 声母 3 2 介音 3 2 1 中古汉语的等 3 2 2 三等介音问题 3 3 韵母 4 注释 5 参考 5 1 文献 5 2 引用 6 阅读更多 6 1 书评 7 外部链接证据来源 编辑上古汉语拟音的主要依据 是中古汉语 7世纪 汉字和 诗经 公元前10至7世纪为主 的押韵模式 1 2 3其他种类的证据不大综合 但可以很有价值 如闽语 早期地名音译 与邻近语言的早期借词 亲缘语言的同源词等等 1 12 13 25 中古汉语 编辑 广韵 第一个韵 東韵 中古汉语 更精确地说早期中古汉语 是 切韵 601 记录的音韵系统 后世又有许多修订本和增补本 它们可统称为 切韵系韵书 它们通过反切 将音节切成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的形式记录字音 晚清学者陈澧于 切韵考 1842 中提出了系统分析 切韵 声母的方法 即识别其声母用字 反切上字 和韵母用字 反切下字 与其他字的反切联系 这就是系联法 学者们试图确定这些对立中 语音内容的本质差异与适当的音值 这主要通过比较宋代韵图 现代方言读音 朝鲜语 日语 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 汉字词材料 完成 但除韵尾外的许多细节仍无定论 据其序所言 从分不从合 切韵 反映的并不是一时一地一种方言的音系 而是当时中国主要韵书所反映的对立的综合 即一个通变系统 1 32 44 2 24 42 切韵 系统实际上包含了多于任何一个单一时期的语言体系的对立 这意味着它比实际反映某种口语的韵书保留了更多的信息 数量庞大的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并不均衡 存在不少互补 从中可以总结出更早期形式的汉语 1 37 38例如 其中声母数量共有37个 但20世纪初学者黄侃观察发现 其中只有19个可以接大量韵母 说明剩下的声母可能是后来演化出来的 3 12 13 谐声系 编辑 说文解字 宋朝抄本的言部一页 汉字是语标文字 并不直接表音 4 23 24不过绝大多数汉字都是形声字 同一个声符的字 读音往往也还比较接近 但有时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 也可能会变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方言里都非常不像 既然声旁与字的读音在造字的时候很像 那么据此推断已经消失的声母信息也并非不可能 2 43 44对汉字结构的系统研究始于许慎 说文解字 100 1 13 说文 对汉字的分析主要基于秦朝标准化过的小篆 1 346 347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往往记录了后来不存的形态信息 1 5 韵文押韵 编辑 汉语文献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常押韵 虽然上古大多数诗歌在现代汉语及方言中大多也都押韵 但自古以来学者们就注意到了那些例外 人们一度认为先秦押韵宽松 a 直到晚明 陈第才意识到音变的存在 这说明上古韵文的押韵实践确实记录了它们读音的信息 自那以来 学者们就致力于不同时期韵脚字的集中趋势 2 42 1 12最古老的韵文集就是 诗经 年代约在公元前10至7世纪 上古汉语韵母的系统性研究始于17世纪 顾炎武将 诗经 的押韵字划为10个韻部 顾炎武的分析稍后被清朝文献学家们完善 使得韵部的数量稳步增加 其中 段玉裁发现有同一个声旁的汉字一定属于同一个韵部 b 这使得几乎所有字都能被划入某个部 最终 王力在1930年代将 诗经 韵部数量确定为31部 1 150 170 2 42 44直到1980年代 王力的韵部都被用在各种构拟中 而郑张尚芳 斯塔罗斯金和白一平独立地假设出更激进的分裂 形成将近50个韵部 3 42 43 5 343 429 1 180 253 254 813 闽语 编辑 闽语据信分化自晚期上古汉语 因为它们包含不能从 切韵 推出的层次 例如 下列齿音声母在原始闽语中可以区分 6 227 230 233 235 2 228 229 清塞音 浊塞音 鼻音 边音例字 單 轉 炭 直 長 頭 南 年 來 老原始闽语声母 t t th d d dh n nh l lh中古汉语声母 t th d n l其他调音部位在塞音和鼻音上展现的差别与上表的现象类似 原始闽语的浊音可从方言的声调推得 但声母的具体音值则不能确定 写作 t d等的声母即所谓 软化声母 它们在闽北语中反映为擦音或近音 或者干脆消失 非软化塞音则仍是塞音 勉语的早期汉语借词中 预鼻音与软化塞音能互相对应 7 381 其他证据 编辑 一些早期文献有对外语专有名词和术语的音译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东汉时期音译过来的许多佛经 而其源语言 主要是已被人们了解得非常透彻的梵语和巴利语 8 375 379 1 12 9 7东汉注疏家们对特定词汇所作的声训和解读提示了大量的语言学信息 甚至还包括一部分方言信息 9 4 7通过研究类似的注疏 中晚清文学家 史学家钱大昕发现韵图中区分的唇齿音和卷舌塞音声母在汉朝不存在 2 44 4 33 35 词族 的概念也很重要 它指的是一群语义相关 语音也相近的词汇 有时还会用同一个字书写 10 一个普遍的例子是 破读 即某字的去声读法来自其他声调 11 其他语音交替还有清声母及物动词 浊声母被动或状态动词 不过它们的原始形式具体如何存在争议 12 49 13 63 71一开始 汉语仅分布在黄河河谷 周边语言有些属于南亚语系 壮侗语系和苗瑶语系 双向借词提供了上古汉语声母的证据 不过也受这些语言祖语拟音本身的准确性制约 14 8 9各家拟音 编辑近代以来试图构拟上古汉语的学者有许多 此处列出最有影响力的几家 高本汉 1940 1957 编辑 第一份完整的上古汉语拟音由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中上古汉语词典 古汉语字典 1940 中拟出 并于1957年 汉文典 中给出修订版 虽然高本汉的上古汉语拟音早已被代替了 但他的综合字典仍是十分有影响力而有价值的工具书 15 547在1970年代李方桂提出他的拟音之前 高本汉的拟音是应用得最广的一种 15 548在他的 中国音韵学研究 1915 1926 中 高本汉发表了第一份完整的中古汉语拟音 他说自己的拟音实际上是对唐代标准音粗糙的标音 以 中日汉字分析字典 1923 为开端 他详细分析了汉字谐声系 注意这些借词并不等同于它们在中古汉语中的读音 高本汉假定一个谐声系的声母在他所谓 古典汉语 时代有一致的调音部位 这个时期的汉语 目前一般称为上古汉语 例如 他假定 甘 系字均为软腭音声母 甘 柑kam 酣ɣam 鉗gjam 16 18 c 有时一个谐声系内会出现好几种不同的声母 如 各 系 各 胳kak 格kak 絡 駱lak 略ljak为解释这种现象 高本汉构拟了复辅音 kl 和 gl 16 31高本汉发现梵汉对音存在用汉语浊塞音字对应梵语浊送气塞音词汇的现象 据此他相信中古汉语浊音声母都是送气的 并将这一特征倒推回上古汉语 他还进一步拟了一套不送气浊音声母 以解释其他对应 但在更晚的构拟中 则改以自由变体解释 17 230 231高本汉接受了钱大昕 古无舌上音 假说 但转而将上古汉语辅音调音部位拟得和中古汉语一致 17 230 18 3 高本汉拟音的声母 唇音 齿音 咝音 舌尖后音 硬颚音 软腭音 喉音塞音或塞擦音 清 p t ts tṣ t k 清送气 p t ts tṣ t k 浊送气 b d dz dẓ d g 浊 b d dz d g鼻音 m n n ng擦音或边音 清 s ṣ s x浊 l z为解释中古汉语拟音中庞大的元音变体数量 高本汉也拟了数量庞大的上古汉语元音 17 244 18 4 ŭ u e ĕ e o ộ ɛ o ǒ a ă a a他还拟了次级元音 i 只与其他元音一起出现 与中古汉语一样 高本汉也将自己的上古汉语拟音视作是粗糙的标音 因此 诗经 中 e与 ĕ押韵 a与 ă a押韵 ɛ与 ĕ ŭ押韵 ŭ与 u押韵 o与 ộ押韵 o与 ǒ a押韵 17 244这样宽松的押韵标准不利于解释 诗经 泾渭分明的押韵 高本汉将中古汉语所有韵尾都倒推回上古汉语 他还注意到 许多去声字能与入声字押韵或谐声 如 賴lai 剌lat 欬khei 刻khek他认为 这样的例子表示一个对子中的去声字在上古汉语阶段拥有浊塞音 d 或 ɡ 16 27 30为解释中古汉语韵尾 j和 n的偶然接触 高本汉假设这些对子中的 j阴声字来自上古汉语 r 1 843高本汉相信上古汉语声调的证据还不够充分 18 2 雅洪托夫 1959 1965 编辑 苏联语言学家谢尔盖 雅洪托夫在1960年发表的两份论文中 对上古汉语的构拟提出了两份建议 目前已广泛接受 他假定中古汉语卷舌声母和二等元音都来自上古汉语 l 介音 高本汉曾用它解释与来母谐声的字 1 23 178 262雅洪托夫观察到 中古汉语合口 w 的分布是受限的 只出现在唇音 软腭音或声门音声母或在 aj an at韵中 据此 他认为 w 有两个来源 来自一套新的唇 软腭或唇 喉声母 以及元音 o 在齿音韵尾前裂化为 wa 1 180 250 19 雅洪托夫拟音声母系统 20 30 21 39 唇音 齿音 软腭音 喉音普通 咝音 普通 唇化 普通 唇化塞音或塞擦音 清 p t ts k kʷ ʔ ʔʷ送气 ph th tsh kh khʷ浊送气 bh dh dzh gh ghʷ浊 d g gʷ鼻音 m n ng ngʷ擦音 s x xʷ边音 l雅洪托夫的元音系统是一个简单得多的七元音系统 20 27 21 37 前 后闭 e u e u开 a a o然而这些元音的分布相当不均衡 a和 a几乎是互补分布 u 只出现在开音节和 k之前 21 38 韵尾有鼻音 m n ng 对应的塞音 p t k 以及一个 r 在中古汉语中消失或变成 j 20 26 21 37 蒲立本 1962 1973 编辑 加拿大汉学家蒲立本在1962年将他的上古汉语拟音的辅音部分分为两部分出版 除了基于传统证据的新分析外 他还运用了大量转译证据 虽然蒲立本的构拟并不完整 但他的观点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许多假设被广泛接受 蒲立本接受了董同龢与 m对应的清音假设 构拟了一整套送气鼻音 22 92 93 121 135 137 也接受了雅洪托夫的唇 软腭声母和唇 喉声母 22 95 96以及 l 介音 他观察到该介音与藏缅语的 r 对应 22 110 114为解释中古汉语来母与齿音声母的接触 蒲立本拟送气边音 lh 22 121 122蒲立本还区分了两套齿音声母 其中一套来自上古汉语齿塞音 另一套来自齿擦音 d与 8 与藏缅语 l 对应 22 114 119蒲立本本想将他的 l和 d改成 r和 l以对应藏缅语 但为使他对汉语演化的解释看起来简单点 并没有这么做 22 117在11年后的修订中 他将 d 8 l lh分别改成 l hl r hr 10 117蒲立本还将高本汉少数 b字拟了唇擦音 v 以及对应的清音 f 22 137 141不同于上述拟音 这一点没有被后来的学者们接受 蒲立本体系辅音系统 22 141 唇音 齿音 软腭音 喉音普通 咝音 普通 唇化 普通 唇化塞音或塞擦音 清 p t ts k kw ʔ d ʔw送气 ph th tsh kh khw浊 b d dz g gw鼻音 送气 mh nh ŋh ŋhw浊 m n ŋ ŋw擦音 清 f 8 s h hw浊 v d ɦ ɦw边音 送气 lh浊 l蒲立本也拟了一些复辅音 允许任何辅音前加 s 或后加 l 修订版改为 r 钝音声母与 n则后加 d 修订版改为 l 22 141蒲立本基于转译证据 认为中古汉语三等 j 介音是上古汉语没有表现出来的创新 他将中古汉语非三等韵称作A类 三等韵称作B类 分别来自上古汉语短元音和长元音 22 141 142奥德里库尔 1954 发现越南语声调来自韵尾位置的 ʔ和 s的失落 23 他进一步假设汉语的去声来自早期的 s 且在上古汉语中是个派生后缀 这样一来高本汉 高本汉的 d g去声字就能改成 ts和 ks 韵尾位置塞音在 s前消失 最终变成声调差异 24 363 364唇韵母缺乏对应的 ps的 可能是早期 ps 同化为 ts 蒲立本找到了一些对应外语 s韵尾的去声字 进一步增加了该理论的可信度 25 216 225 2 54 57他进一步构拟上声来源 ʔ 总结出上古汉语缺乏声调的特征 25 225 227梅祖麟后来从早期梵汉对音中找到了支持这一理论的例子 并指出上声字在某些现代方言中仍有声门塞音残留 如温州话和某些闽语方言 26 李方桂 1971 编辑 中国语言学家李方桂于1971年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新构拟 其中综合了雅洪托夫 蒲立本的假说 也含他自己的想法 这一系统直到1990年代被白一平拟音取缔前 一直是最热门的拟音 李方桂没有给出上古汉语的完整词典 而是以详实的细节呈现他的方法 其他人可以将这些方法自主应用于数据上并进行构拟 2 45Schuessler 1987 的西周词汇就采用了李方桂拟音 15 548李方桂采用了蒲立本拟音中的唇 软腭音 唇 喉音和清鼻音 因为中古汉语g 只出现在硬颚环境 李方桂假设g 和ɣ 都来自上古汉语 g gw 同此 但需要为此假设不对称的演化 17 235 1 209 210 李方桂体系辅音系统 17 237 2 46 唇音 齿音 软腭音 喉音普通 咝音 普通 唇化 普通 唇化塞音或塞擦音 清 p t ts k kw ʔ e ʔw送气 ph th tsh kh kwh浊 b d dz g gw鼻音 清 hm hn hng hngw浊 m n ng ngw边音 清 hl浊 l擦音或近音 清 s h hw浊 r李方桂接受了蒲立本 l 介音 大多数时候都改成 r 他仍以中古汉语 j 表示三等或非三等 并拟 rj 17 237 240李方桂首先假定互相押韵的音节必有相同的主元音 以此拟出四元音系统 i u e 和 a 他还拟了3个双元音 ie ia 和 ua 以假设 诗经 中分别与 e 或 a 押韵 但在中古汉语中有别的韵母 17 243 247 i u ie e ia a ua李方桂接受高本汉 d和 g 但没能将它们与开音节清晰地分开 还向所有韵部推而广之 剩下的字加上 r 1 331 333他还假设唇 软腭音也可做韵尾 这样 李方桂拟音中每个音节都必以下列辅音中的某个收尾 2 48 p m r d t n g k ng gw kw ngw李方桂将上声和去声分别记作后缀 x和 h 并未提及它们具体的音值 17 248 250 白一平 1992 编辑 白一平的专著 上古汉语音系手册 在1990年代取代了李方桂拟音 白一平并未给出拟音形式构成的词典 而是有着大量例子在内的书 其中包含 诗经 每个韵部的字 他对自己方法的描述可谓事无巨细 Schuessler 2007 中的上古汉语所有词汇采用简化的白一平拟音 白一平对声母的讨论基本与蒲立本 李方桂的假说相同 他构拟流音 l hl r hr也与蒲立本相同 1 196 202不同于李方桂 他将 ɦ和 w从 g和 gʷ中区分出来 1 209 210新拟的 z 清浊近音 hj j分布受限 1 206他描述为 尤为尝试性的 主要基于稀疏的图形证据 1 202 203 白一平系统辅音系统 1 177 唇音 齿音 硬颚音 f 软腭音 咽音普通 咝音 普通 唇化 普通 唇化塞音或塞擦音 清 p t ts k kʷ ʔ ʔʷ送气 ph th tsh kh kʷh浊 b d dz g gʷ鼻音 清 hm hn hng hngʷ浊 m n ng ngʷ边音 奇清 hl浊 l擦音或近音 清 hr s hj x hw浊 r z j ɦ w和蒲立本 李方桂的系统相似 介音有 r j 及组合 rj 三种 1 178 180不过和李方桂假设 rj 用于使软腭音颚化a不同 白一平和遵循蒲立本的假设 认为它是重纽韵的来源 1 178 179 214白一平拟音最大的贡献是确证了六元音假说 包拟古最早在1980年提出原始汉语拥有6个元音音位 这是基于与其他汉藏语系语言的同源词 借词比较而作出的 27 47白一平通过重分析传统韵部 从内部证实了上古汉语的六元音系统 例如 传统的元部对应中古汉语三个不同的韵母 李方桂试图用构拟 ian an和 uan的方式实现调和 但白一平发现它们在 诗经 中实际上并不押韵 因此可被分析为 e a和 o三个不同的元音音位 这样一来 传统的31部就应被重新划为超过50部 它们在 诗经 实际押韵中有更好的统计学表现 1 367 564 白一平拟音六元音系统 1 180 i ɨ u e a o郑张尚芳和斯塔罗斯金也分别构拟出相似的元音系统d 3 42 43 5 343 429白一平的韵尾辅音也基本与中古汉语相同 另外加了 wk 同位异音为 kʷ 以及韵尾后可加的 ʔ或 s 1 181 183 中古汉语阴声韵 中古汉语入声韵 中古汉语阳声韵平 上 去 入 平 上 去 p m mʔ ms j jʔ js ts t n nʔ ns ʔ s ks k ŋ ŋʔ ŋs w wʔ ws wks wk白一平推测了声门塞音出现在塞音韵尾后的可能性 证据有限 且入声韵和上声韵的接触集中于 k 这用简单的听感相似也能解释 1 323 324 郑张尚芳 1981 1995 编辑 郑张尚芳首先在省内期刊上发表了自己一系列关于上古汉语的想法 其传阅度并不广 他在2003年出版了专著 上古音系 迅速在中国内外的学术界获得了关注 28 郑张尚芳拟音接受了潘悟云的假说 即中古汉语3个喉音声母来自上古汉语小舌塞音 这样一来就与其他部位的塞音系列平行了 3 14他认为上古汉语缺乏塞擦音声母 因此中古汉语塞擦音反映的是上古汉语的 s 复辅音 这样一来 基本辅音格局如下 3 18 郑张尚芳拟音的声母系统 唇音 齿音 硬颚音 软腭音 小舌音塞音 清 p t k q gt ʔ送气 ph th kh qh gt h浊 b d g ɢ gt ɦ鼻音 送气 mh nh ŋh浊 m n ŋ擦音 清音 s边音 送气 lh浊 l近音 送气 rh浊 w r j郑张尚芳 w介音只能出现在软腭音和小舌音声母后 与其他拟音的唇 软腭音和唇 喉音对应 3 25他接受了 三等无标记 假说 不给三等字构拟 j 介音 而是给非三等字构拟长元音 3 48 53郑张尚芳还改进了传统的韵部系统 形成与白一平 斯塔罗斯金相似的六元音系统 其中 ɯ对应白一平的 ɨ和斯塔罗斯金的 e 3 33 43 i ɯ u e a o郑张尚芳论证上古汉语韵尾塞音是浊音 与中古藏语一致 3 60 61他也接受了中古汉语声调的辅音来源 3 63 68 白一平 沙加尔 2014 编辑 罗杰瑞对Baxter 1992 的评价是 白一平的读者想必会对他的方法与结论印象深刻 他会将已有传统方法运用到极致 要想在他之上有突破 必须要基于一套相当不同的方法 29 705 白一平在与法国语言学家沙加尔合作时开始尝试一些新方法 后者在研究上古汉语派生变化时运用了白一平体系的变体 14 他们运用补充证据 其中包含词法理论演绎出的词族关系 罗杰瑞的原始闽语 与其他方言距离更远的瓦乡话等方言 借到其他语言中的早期借词 以及出土简牍中的通假现象 30 3 4 30 37他们还试图运用假说演绎法 不从数据归纳模式 而是提出假设 再用数据验证 30 4 6白一平和沙加尔保持六元音系统不变 将 ɨ改成了 e 韵尾辅音也基本不变 新加的 r用于解释 j和 n间的接触 即斯塔罗斯金的假说所称 30 252 268 声母 编辑 声母系统基本上对应白一平 1992 的那些 罕见声母 z j和 hj被改造了 他们遵循罗杰瑞的提议 没有为三等音节拟 j 介音 而是认为非三等音节带喉音化声母 这样一来使声母数量翻倍 30 43 68 76 g 他们也采纳了潘悟云将喉音改为小舌塞音的意见 不过还是保留了声门塞音 32 白一平 沙加尔声母辅音 唇音 齿音 软腭音 小舌音 喉音普通 咝音 普通 唇化 普通 唇化 普通 唇化塞音或塞擦音 清 p pˤ t tˤ ts tsˤ k kˤ kʷ kʷˤ q qˤ qʷ qʷˤ ʔ ʔˤ ʔʷˤ 送气 pʰ pʰˤ tʰ tʰˤ tsʰ tsʰˤ kʰ kʰˤ kʷʰ kʷʰˤ qʰ qʰˤ qʰʷ qʰʷˤ浊 b bˤ d dˤ dz dzˤ ɡ ɡˤ ɡʷ ɡʷˤ ɢ ɢˤ ɢʷ ɢʷˤ鼻音 清 m m ˤ n n ˤ ŋ ŋ ˤ ŋ ʷ ŋ ʷˤ浊 m mˤ n nˤ ŋ ŋˤ ŋʷ ŋʷˤ边音 清 l l ˤ浊 l lˤ擦音或近音 清 r r ˤ s sˤ浊 r rˤ他们假设小舌声母是中古汉语 l 以外的以母的第二个来源 因此将中古汉语与软腭 喉音 而不是齿音相联系的以母谐声系拟作小舌音 例 32 中古汉语 上古汉语白一平 1992 白一平 沙加尔 2014 舉 kjoX kljaʔ k q r aʔ gt k r aʔ與 yoX ljaʔ m q r aʔ gt ɢ r aʔ白一平和沙加尔承认 类型学上看一种语言有这么多咽化很罕见 并称这种情况的持续时间应该不会很长 30 73 74斯塔罗斯金发现汉语非三等与三等的词汇可以和米佐语同源词的长短元音对应 再加上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内的平行证据 假设咽化的非三等音节 CˤV C 来自早期的双音节 CVʕV C 其中两个元音相同 也即一个被浊咽擦音分隔开的元音 33 词根结构 编辑 与白一平 1999 系统最大的差别在于沙加尔提出的音节结构 词根可以是单音节也可以是前面加上辅音的音节 14 14 15 紧密结合 的声母前复辅音 如肉 k nuk 用 m loŋ s 四 s lij s 松散结合 的声母前复辅音 如脰 ke dˤok s 舌 me lat 脣 se dur 相似的词根结构也发现于现代嘉绒语 高棉语和泰雅语 14 13沙加尔认为这样的类似单音节抑扬格组合可以只用一个汉字表示 在诗句中也被算作单音节 30 53次要音节偶尔会被写下来 这可以解释非否定句中少数几个 不 pe 和 無 me 14 81 88白一平 沙加尔体系下 这些辅音前缀形成了上古汉语词法派生的一部分 例如 他们拟鼻音前缀 N 不及物化前缀 和 m 施事格前缀 作为中古汉语清浊异读字的一个来源 两者在藏缅语族中都能找到同源的前缀 30 54 56不同的声母基于于原始闽语比较 苗瑶语系和越南语的早期借词拟出 30 83 99 以唇音为例 声母拟音 中古汉语 原始闽语 原始苗瑶语 越南语 白一平 沙加尔上古汉语拟音 h ph ph pʰ ph H pʰ 30 102 105 mp me pʰ 30 177 178p p p b H p 30 99 102 v H C p 30 168 169 p mp me p 30 176 177 Ne p 30 174b bh v H L m p 30 123 127 mb m b 30 131 134 C b 30 170 172 b b b L b 30 105 108 b H L N p 30 116 119 b mb v L me b 30 178 179 Ce b 30 188 189m mh hm m H C m 30 171 173 m m m L m 30 108 111x w x m 30 99 111 112比较 编辑不同的拟音实际上给中古汉语的声母与上古证据的多样对应提供不同解释 上古证据包括谐声 拟声母 和 诗经 韵部 拟韵母 声母 编辑 高本汉首先支持上古同声符的字一定有相同调音部位 而且 鼻音声母与其他声母互谐少见 16 17 18因此 谐声系可基于其中的字在中古汉语的声母分成不同的类 这些类就对应着上古汉语的声母种类 34 132 137一个谐声系内可能包含相当不同的中古汉语声母 这种情况一般用复辅音解释 不同类型谐声系的上古汉语声母构拟 谐声系种类 中古汉语 例字 上古汉语构拟李方桂 白一平 高本汉 蒲立本 李方桂 白一平唇塞音 35 幫 p p 彼 陂 稟 禀 方 枋 p p p p 滂 ph ph 被 披 雱 妨 p ph ph ph 並 b b 皮 被 彷 旁 b b b b 來 l l 稟 廩 bl vl bl b r 唇鼻音 36 明 m m 勿 物 亡 忙 母 每 m m m m 曉 x w x w 芴 忽 衁 巟 悔 海 xm mh hm hm 齿塞音 卷舌塞音与硬颚音 37 端 t t 睹 都 當 黨 等 t t t t 透 th th 攩 鏜 t th th th 定 d d 屠 瘏 堂 棠 待 特 d d d d 知 ṭ tr 褚 著 t tl tr tr 徹 ṭh trh 躇 瞠 祉 t thl thr thr 澄 ḍ dr 著 持 d dl dr dr 章 ts tsy 者 渚 掌 止 趾 t i t i tj tj 昌 tsh tsyh 惝 敞 齒 t i th i thj thj 禪 dz dzy 署 尚 裳 侍 時 d i d i dj dj 書 s sy 奢 暑 賞 詩 si sthj stj 齿塞音 s 与j 38 透 th th 稌 胎 t 8 th hl 定 d d 涂 途 盾 遁 殆 迨 d d d l 徹 ṭh trh 輴 t 8l thr hlr 澄 ḍ dr 除 除 治 di dl dr lr 心 s s 枲 s s8 st sl 邪 z z 敘 徐 循 鈶 耜 dzi sdy rj zl 書 s sy 賖 始 si 8 i sthj hlj 船 z zy 楯 d i d i dj Lj 以 ji y 余 餘 㠯 台 di zi d i r lj 齿塞音与l 39 來 l l 離 剌 賴 禮 l l l C r 透 th th 獺 體 t l lh hl hr 徹 ṭh trh 离 魑 t l lh hlj hrj 齿鼻音 40 泥 n n 怒 奴 餒 n n n n 娘 ṇ nr 女 拏 諉 狃 紐 ni nl nr nr 日 nz ny 如 汝 緌 ni nj nj nj 透 th th 妥 t n nh hn hn 徹 ṭh trh 丑 t n nhl hnr hnr 書 s sy 恕 sni nh i hnj hnj 心 s s 絮 綏 羞 sni snh sn sn 咝音 41 精 ts ts 佐 嗟 借 精 ts ts ts ts 清 tsh tsh 差 瑳 鵲 錯 青 請 ts tsh tsh tsh 從 dz dz 鹺 籍 藉 請 情 dz dz dz dz 心 s s 昔 惜 姓 性 s s s s 莊 tṣ tsr 斮 tṣ tsl tsr tsr 初 tṣh tsrh 差 差 tṣ tshl tshr tshr 崇 dẓ dzr 槎 dẓ dzl dzr dzr 生 ṣ sr 生 甥 s sl sr srj 软腭音与硬颚音 42 見 k k 車 稽 監 k k k k 溪 kh kh 庫 稽 k kh kh kh 匣 ɣ h 檻 g g g g 群 g g 耆 鰭 g i gy gj gj 章 ts tsy 旨 指 t i ky krj kj 昌 tsh tsyh 車 t i khy khrj khj 禪 dz dzy 嗜 d i gy grj gj 來 l l 黎 藍 籃 gl ɦl gl g r 喉音 43 影 ʔ ʔ 焉 音 愔 ʔ ʔ ʔ 曉 x x 呼 呼 歆 x x x x 匣 ɣ h 乎 g ɦ g ɦ 云 j hj 焉 gi ɦ i gj ɦj 软腭鼻音 44 疑 ng ng 我 餓 倪 掜 堯 僥 ng ŋ ng ng 曉 x x 羲 犧 鬩 曉 膮 x ŋh hng hng 日 nz ny 兒 唲 繞 襓 ni ŋy ngrj ngj 書 s sy 燒 sni ŋhy hngrj hngj 软腭音合口 45 見 kw kw 刮 季 九 軌 kw kw kw kʷ 溪 khw khw 闊 k w khw khw kʷh 匣 ɣw hw 話 g w gw gw gʷ 群 gw gw 悸 頄 仇 g wi gwy gwj gʷj 喉音合口 46 影 ʔw ʔw 汙 迂 郁 ʔw ʔw ʔw ʔʷ 曉 xw xw 吁 訏 諼 賄 xw xw xw hw 匣 ɣw hw 緩 g w ɦw gw w 云 jw hwj 于 宇 爰 猨 有 洧 gi w ɦw i gwj wj 软腭鼻音合口 47 疑 ngw ngw 吪 訛 ngw ŋw ngw ngʷ 曉 xw xw 化 貨 xw ŋhw hngw hngʷ 介音 编辑 一般构拟中古汉语有两个介音 韵图中划入合口的韵 切韵 音节带 w 与开口对立 2 32 三等韵介音 j 高本汉假设这两个介音都是自上古就存在的介音 然而 自雅洪托夫的工作以来 大多数拟音都省略了 w 转而拟唇化软腭音和唇化咽音声母 24 359 17 233 234 1 180蒲立本及以后的多数拟音都有 r介音 而 j介音更有争议 中古汉语的等 编辑 高本汉注意到中古汉语韵母可被划为不同的几类 每种可搭配的声母都不一样 这些类由宋朝韵图中 分置在不同的列来表示 有三类韵出现在第一 二 四列 他将它们分别称为一 二 四等 剩下的就是三等韵 其中有些 纯三等韵 只出现在第三列 其他 混合三等韵 也能出现在二等或四等位置 48 24高本汉忽视了重纽 后来学者们强调了它的重要性 李荣将韵图与 切韵 早期版本进行了系统比较 识别出7等韵母 下表展示了 切韵 中不同等的韵母和声母的配合情况 以及每种组合出现的韵图列数 48 25 1 63 81 中古汉语韵母种类 声母系列 中古声母 中古韵母I II III IV纯 混 重纽唇 唇 1 2 3 3 3 4 4齿音 齿塞音 1 4卷舌塞音 2 3 3齿 软腭音 硬颚咝音 3 3咝音 齿咝音 1 4 4 4卷舌咝音 2 2 2软腭音 软腭音 1 2 3 3 3 4 4喉音 喉音 1 2 3 3 3 4 4基于这些组合 上中古汉语声母可划为两大类 钝音声母 唇音 软腭音和喉音 可接任一种韵母 锐音声母 齿音和咝音 分布更受限 1 59 60高本汉认为中古汉语四个等源自颚介音和一部分上古汉语元音 更近的拟音认为二等来自上古 r介音 雅洪托夫和蒲立本早期拟音写作 l 这一组分也用于解释塞音与来母 卷舌音接触的谐声系 以及重纽的区别 1 258 267 280 282一般认为中古汉语三等韵带一个硬颚组分 一等和四等韵在韵书中具有完全相同的分布 48 32 33 三等介音问题 编辑 中古汉语三等韵母和其他韵母间有着本质差异 绝大多数学者都相信中古汉语三等韵母带硬颚介音 j 高本汉假设上古汉语也存在 j 他记作 i 这也是到1990年代绝大多数拟音的做法 李方桂和白一平都遵循此说 1 287 290其他学者则认为 中古汉语的三等介音是上古汉语中不存在的 是后起的 证据如 早期音译时三等字对应的外语音节不带任何可能的介音 藏缅语同源词和现代闽语反映缺乏介音 先秦语法词多为三等字等 31 400 402 49 183 185 12 95人们一般同意 三等音节和非三等音节在上古汉语中并不相同 而这对立具体如何实现 有许多不同的假说 1 288 31 400 斯塔罗斯金和郑张尚芳认为 是通过非三等音节的长元音实现 50 160 161 3 48 57这是蒲立本假说的拓展 8 379 15 550罗杰瑞则认为三等音节在上古汉语中无标 剩下的音节以卷舌 r 介音 或咽化为标志有标 后两者阻止了音节的颚化 31 白一平和沙加尔进一步拓展了此说 在所有非三等音节中都拟了咽化 30 43 68 76三等 非三等对立实现的诸说见下 元部非入声音节构拟 中古汉语 上古汉语构拟 种类 A B等 韵母 高本汉 1 370 371 373 李方桂 1 370 371 373 罗杰瑞 31 403 405 白一平 1 370 371 373 郑张尚芳 3 58 白一平 沙加尔 30 43 274 277I 寒 Can Can Can Cˤan Can Caːn Cˤan 非三II 山 Cɛn Căn Crian Cren Cren Creːn Cˤren刪 Caen Can Cran Cran Cran Craːn CˤranIII 仙B Cjen Ci an Cjian Cen Crjan Crjen Cran Cren Cran Cren 三仙A Cjien Cjen Cen Cen元 Cjon Ci ăn Cjan Can Cjan Can CanIV 先 Cen Cian Cian Cˤen Cen Ceːn Cˤen 非三韵母 编辑 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 诗经 中押韵的字有相同的主元音和韵尾 争议在于具体的元音如何构拟 传统的 诗经 31部可归纳为四元音系统 李方桂拟作 i u e 和 a 其中 e 和 a 在中古汉语对应超过一个韵 为解释其中的差异 李方桂又拟了 ie ia 和 ua 三个双元音 17 243 2471970年代初 包拟古曾假设早期汉语有六元音系统 27 47郑张尚芳 斯塔罗斯金和白一平先后独立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这样一来传统31部应当重新划分为超过50部 3 42 43 5 343 429 1 180 253 254 813白一平用 诗经 押韵进行统计学分析 为这一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不过以 p m 和 kʷ 为韵尾的字还是偏少 1 560 562对于中古阳声韵的上古韵部 六元音系统展现了更加平衡的分布 每个韵尾都有五或六个韵 每个韵又能依介音分为四个韵母 3 40 一等或四等韵来自不含 r 介音的非三等音节 二等韵来自含 r 介音的非三等音节 混三等或重纽三等韵来自含 r 介音的三等音节 纯三等或重纽四等韵来自不含 r 介音的三等音节 锐音声母字不分两种三等韵 而以声母表现 中古汉语阳声韵的上古来源 诗经 韵部 中古韵母 上古汉语一四 二 混三 纯三四 李方桂 白一平 郑张尚芳 3 40 43侵 1 548 555 添 em 咸 ɛm 侵 im 侵 jim iem im im覃 om em ɨm um ɯm談 1 537 543 添 em 鹽 jem 鹽 jiem iam em em談 am 銜 aem 嚴 jaem j am am am om覃 om 咸 ɛm am om um真 1 422 425 先 en 山 ɛn 真 in 真 jin in in in文 諄 1 425 434 痕 on 先 en k 殷 jɨn ien ɨn ɯn魂 won 山 wɛn 諄 win 文 jun en un un元 1 370 389 先 en 山 ɛn 仙 jen 仙 jien ian en en寒 an 刪 aen 元 jon an an an桓 wan 刪 waen 仙 jwen 元 jwon l uan on on蒸 1 476 478 登 ong 耕 ɛng 蒸 ing eng ɨng ɯŋ耕 1 497 500 青 eng 庚 jaeng 清 j i eng ing eng eŋ陽 1 489 491 唐 ang 庚 aeng 陽 jang ang ang aŋ東 1 505 507 東 uwng 江 aewng 鍾 jowng ung ong oŋ冬 中 1 524 525 冬 owng 東 juwng engw ung uŋ入声韵一般与阳声韵平行 中古汉语的 k多了三种 较新的构拟认为它们上古为 wk 对应唇化软腭音声母 kʷ 1 301 302 中古汉语入声韵的上古来源 诗经 韵部 中古韵母 上古汉语一四 二 混三 纯三四 李方桂 白一平 郑张尚芳 3 40 43緝 1 555 560 怗 ep 洽 ɛp 緝 ip 緝 jip iep ip ib合 op ep ɨp up ɯb葉 盍 1 543 548 怗 ep 葉 jep 葉 jiep iap ep eb盍 ap 狎 aep 狎 jaep m ap ap ab ob合 op 洽 ɛp ap op ub質 1 434 437 屑 et 黠 ɛt 質 it 質 jit it it id物 術 1 437 446 沒 ot 屑 et k 迄 jɨt iet ɨt ɯd沒 wot 黠 wɛt 術 wit 物 jut et ut ud月 1 389 413 屑 et 黠 ɛt 薛 jet 薛 jiet iat et ed曷 at 鎋 aet 屑 jot at at ad末 wat 黠 wɛt 薛 jwet 月 jwot uat ot od職 1 472 476 德 ok 麥 ɛk 職 ik ek ɨk ɯg錫 1 494 497 錫 ek 陌 jaek 昔 j i ek ik ek eg鐸 1 484 488 鐸 ak 陌 aek 藥 jak ak ak ag屋 1 503 505 屋 uwk 覺 aewk 燭 jowk uk ok og覺 沃 1 518 524 沃 owk 屋 juwk ekw uk ug錫 ek iekw iwk iug ɯug藥 1 532 536 多样 藥 jak akw awk aug oug錫 ek iakw ewk eug質部和物部的部分字中古汉语为去声 其他情况均与齿音韵尾平行 李方桂遵循高本汉假说 拟作上古 d 1 325 336李方桂 h后缀是为了表示去声的上古来源 而没有讨论其具体音值 17 248 250中古的祭部只有去声 以及一些只有去声的止摄韵 下面以 H表示 祭部与月部平行 李方桂拟作 dh 比较晚的拟音都采用奥德里库尔的推论 认为中古去声来自上古 s 韵尾 ts在中古演变为 j 1 308 319 中古汉语次入韵上古来源 诗经 韵部 中古韵母 上古汉语一四 二 混三 纯三四 李方桂 白一平 郑张尚芳 3 40 43質 部分 1 436 437 齊 ej 皆 ɛj 脂 ij 脂 jij idh its ids物 術 部分 1 438 446 咍 oj 齊 ej k 微 jɨj iedh ɨts ɯds灰 woj 皆 wɛj 脂 wij 微 jwɨj edh uts uds祭 1 389 413 齊 ej 皆 ɛj 祭 jejH 祭 jiejH iadh ets eds泰 ajH 夬 aejH 廢 jojH adh ats ads泰 wajH 皆 wɛj 祭 jwejH 廢 jwojH uadh ots ods阴声韵一般与齿音或软腭音韵尾的韵平行 1 292 298 中古阴声韵的上古来源 诗经 韵部 中古韵母 上古汉语一四 二 混三 纯三四 李方桂 白一平 郑张尚芳 3 40 43脂 1 446 452 齊 ej 皆 ɛj 脂 ij 脂 jij id ij il微 1 452 456 咍 oj 齊 ej k 微 jɨj ied ɨj ɯl灰 woj 皆 wɛj 脂 wij 微 jwɨj ed er uj ul歌 1 413 422 歌 a 麻 ae 支 je 麻 jae n ar iar aj al el戈 wa 麻 wae 支 jwe uar oj ol之 1 464 472 咍 oj 皆 ɛj 之 i eg ɨ ɨ支 佳 1 491 494 齊 ej 佳 ɛɨ 支 je 支 jie ig e e魚 1 478 483 模 u 麻 ae 魚 jo 麻 jae n ag iag a a侯 1 500 503 侯 uw 虞 ju o ug o o幽 1 507 518 豪 aw 肴 aew 尤 juw egw u u蕭 ew 幽 jiw iegw iw iu ɯu宵 1 526 532 豪 aw 宵 jew agw aw au ou蕭 ew 宵 jiew iagw ew eu因为中古汉语庄组歌部没有 j韵尾 李方桂拟为 r 17 250 251 265 266然而 闽语和客家话歌部白读 其他语言早期借词和其他汉藏语同源词许多都有 j韵尾 1 294 297注释 编辑 初唐陆德明 经典释文 注 诗 邶风 燕燕 燕燕于飞 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 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 实劳我心 于 南 字下注 如字 沈云协句宜乃林反 今谓古人韵缓 不烦改字 同聲必同部 1 831 中古汉语形式以高本汉 李方桂拟音给出 蒲立本将声门塞音写作 22 141 李方桂将声门塞音写作 17 237 白一平将他拟的硬颚音描述为 尤为尝试性的 主要基于稀疏的图形证据 1 203 罗杰瑞本来假设咽化只出现在没有卷舌 不带 r 介音 的非三等音节中 31 每种主要声母都有咽化 非咽化形式 9 0 9 1 9 2 9 3 9 4 9 5 9 6 9 7 9 8 后接长元音 引发颚化 凡韵 jom只出现在唇音声母后 是嚴韵的圆唇变体 与鹽韵 jem也互补 1 539 11 0 11 1 11 2 11 3 软腭音后为 o 唇音后为 wo 锐音后为 e 此韵母只出现在软腭音和喉音后 在唇化软腭音或唇化喉音后可拟作 an 1 375 乏韵 jop仅出现在唇音后 为業韵的圆唇变体 14 0 14 1 麻韵三等 jae只出现在普通咝音和硬颚音后 其分化的原因未知 1 414 479 481 庄组部分为尤韵 juw参考 编辑文献 编辑 1 00 1 01 1 02 1 03 1 04 1 05 1 06 1 07 1 08 1 09 1 10 1 11 1 12 1 13 1 14 1 15 1 16 1 17 1 18 1 19 1 20 1 21 1 22 1 23 1 24 1 25 1 26 1 27 1 28 1 29 1 30 1 31 1 32 1 33 1 34 1 35 1 36 1 37 1 38 1 39 1 40 1 41 1 42 1 43 1 44 1 45 1 46 1 47 1 48 1 49 1 50 1 51 1 52 1 53 1 54 1 55 1 56 1 57 1 58 1 59 1 60 1 61 1 62 1 63 1 64 1 65 1 66 1 67 1 68 1 69 1 70 1 71 1 72 1 73 1 74 1 75 1 76 1 77 1 78 1 79 1 80 Baxter 1992 2 00 2 01 2 02 2 03 2 04 2 05 2 06 2 07 2 08 2 09 2 10 Norman 1988 3 00 3 01 3 02 3 03 3 04 3 05 3 06 3 07 3 08 3 09 3 10 3 11 3 12 3 13 3 14 3 15 3 16 3 17 Zhengzhang 2000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Zhengzhang2000 help 4 0 4 1 Dong 2014 5 0 5 1 5 2 Starostin 1989 Norman 1973 Norman 1986 8 0 8 1 Pulleyblank 1992 9 0 9 1 Coblin 1983 10 0 10 1 Pulleyblank 1973 Downer 1959 12 0 12 1 Schuessler 2007 Handel 2012 14 0 14 1 14 2 14 3 14 4 Sagart 1999 15 0 15 1 15 2 15 3 Handel 2003 16 0 16 1 16 2 16 3 Karlgren 1923 17 00 17 01 17 02 17 03 17 04 17 05 17 06 17 07 17 08 17 09 17 10 17 11 17 12 17 13 Li 1974 1975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Li1974 1975 help 18 0 18 1 18 2 Karlgren 1957 Yakhontov 1970 20 0 20 1 20 2 Yakhontov 1965 21 0 21 1 21 2 21 3 Yakhontov 1978 79 22 00 22 01 22 02 22 03 22 04 22 05 22 06 22 07 22 08 22 09 22 10 Pulleyblank 1962a Haudricourt 1954a 24 0 24 1 Haudricourt 1954b 25 0 25 1 Pulleyblank 1962b Mei 1970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Mei1970 help 27 0 27 1 Bodman 1980 Zhengzhang 2003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Zhengzhang2003 help Norman 1993 30 00 30 01 30 02 30 03 30 04 30 05 30 06 30 07 30 08 30 09 30 10 30 11 30 12 30 13 30 14 30 15 30 16 30 17 30 18 30 19 30 20 30 21 30 22 30 23 30 24 30 25 Baxter amp Sagart 2014 31 0 31 1 31 2 31 3 31 4 Norman 1994 32 0 32 1 Sagart 2007 Sagart amp Baxter 2016 Branner 2011 GSR 25 668 740 Pulleyblank 1962a 134 135 Baxter 1992 188 199 GSR 503 742 947 Pulleyblank 1962a 135 137 Li 1974 1975 235 236 Baxter 1992 188 189 GSR 45 725 961 Pulleyblank 1962a 107 109 Li 1974 1975 228 229 232 233 242 Baxter 1992 191 195 229 GSR 82 465 976 Pulleyblank 1962a 114 119 Li 1974 1975 231 232 Baxter 1992 196 199 225 226 GSR 23 272 597 Pulleyblank 1962a 121 122 Li 1974 1975 237 Baxter 1992 199 202 GSR 94 354 1076 Pulleyblank 1962a 119 121 131 133 Li 1974 1975 236 Baxter 1992 191 196 222 GSR 5 798 812 Pulleyblank 1962a 126 129 Li 1974 1975 232 Baxter 1992 203 206 GSR 74 552 609 Pulleyblank 1962a 86 88 98 107 110 114 Li 1974 1975 233 235 Baxter 1992 199 206 208 210 214 GSR 55 200 653 Pulleyblank 1962a 86 92 Li 1974 1975 233 Baxter 1992 207 209 210 GSR 2 873 1164 Pulleyblank 1962a 92 95 Li 1974 1975 235 237 Baxter 1992 208 209 GSR 302 538 992 Pulleyblank 1962a 95 98 Li 1974 1975 233 235 Baxter 1992 214 216 GSR 97 255 995 Pulleyblank 1962a 95 98 Li 1974 1975 233 235 Baxter 1992 217 218 GSR 19 Pulleyblank 1962a 92 Li 1974 1975 235 237 Baxter 1992 216 217 48 0 48 1 48 2 Branner 2006 Pulleyblank 1977 1978 Zhengzhang 1991 sfnp error no target CITEREFZhengzhang1991 help 引用 编辑 Baxter William H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2 ISBN 978 3 11 012324 1 Baxter William H Sagart Laurent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ISBN 978 0 19 994537 5 Bodman Nicholas C Proto Chinese and Sino Tibetan data towards establishing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van Coetsem Frans Waugh Linda R 编 Contributions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issues and materials Leiden E J Brill 34 199 1980 ISBN 978 90 04 06130 9 Branner David Prager What are rime tables and what do they mean Branner David Prager 编 The Chinese Rime Tables Linguistic Philosophy and Historical Comparative Phonology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 34 2006 ISBN 978 90 272 4785 8 Phonology in the Chinese Scrip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arly Chinese Literacy Li Feng Branner David Prager 编 Writing and Literacy in Early China PDF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85 137 2011 2021 12 17 ISBN 978 0 295 99337 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08 08 Coblin W South A Handbook of Eastern Han Sound Glosses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3 ISBN 978 962 201 258 5 Dong Hongyuan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Routledge 2014 ISBN 978 1 317 74389 7 Downer G B Derivation by Tone Change in Classical Chinese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1959 22 1 3 258 290 JSTOR 609429 doi 10 1017 s0041977x00068701 Handel Zev J Appendix A 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Old Chinese Phonology Matisoff James 编 Handbook of Proto Tibeto Burman System and Philosophy of Sino Tibetan Reconstruc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43 576 2003 2021 12 17 ISBN 978 0 520 09843 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9 Valence changing prefixes and voicing alternation in Old Chinese and Proto Sino Tibetan reconstructing s and N prefixes PD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012 13 1 61 82 2021 12 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12 17 Haudricourt Andre Georges De l origine des tons en vietnamien The origin of tones in Vietnamese Journal Asiatique 1954a 242 69 82 English transl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Marc Brunelle Comment reconstruire le chinois archaique How to reconstruct Old Chinese Word 1954b 10 2 3 351 364 doi 10 1080 00437956 1954 11659532 English transl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Guillaume Jacques Karlgren Bernhard Analytic dictionary of Chinese and Sino Japanese Paris Paul Geuthner 1923 ISBN 978 0 486 21887 8 Grammata Serica Recensa Stockholm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1957 OCLC 1999753 李方桂 Studies on Archaic Chinese Monumenta Serica 1974 1975 31 219 287 JSTOR 40726172 已忽略未知参数 translator surname 帮助 已忽略未知参数 translator given 帮助 梅 祖麟 中古汉语的声调与上声的起源 PDF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970 30 86 110 2021 12 17 JSTOR 2718766 doi 10 2307 271876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12 17 Norman Jerry Tonal development in Mi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73 1 2 222 238 The origin of Proto Min softened stops McCoy John Light Timothy 编 Contributions to Sino Tibetan studies Leiden E J Brill 375 384 1986 ISBN 978 90 04 07850 5 Chine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978 0 521 29653 3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by William H Baxter Book Review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93 52 3 704 705 JSTOR 2058873 doi 10 2307 2058873 Pharyngealization in Early Chine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94 114 3 397 408 JSTOR 605083 doi 10 2307 605083 Pulleyblank Edwin G The Consonantal System of Old Chinese PDF Asia Major 1962a 9 58 144 2021 12 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08 08 The Consonantal System of Old Chinese part 2 PDF Asia Major 1962b 9 206 265 2021 12 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12 17 Some new hypotheses concerning word families 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73 1 1 111 125 The final consonants of Old Chinese Monumenta Serica 1977 1978 33 180 206 JSTOR 40726239 How do we reconstruct Old Chine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92 112 3 365 382 JSTOR 603076 doi 10 2307 603076 Sagart Laurent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9 ISBN 978 90 272 3690 6 Reconstructing Old Chinese uvulars in the Baxter Sagart system PDF 4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 Tibet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2007 2021 12 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2 04 04 Sagart Laurent Baxter William H A Hypothesis on the Origin of Old Chinese Pharyngealization 上古漢 gt 語咽化聲母來源的一個假設 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16 9 2 179 189 2021 12 17 doi 10 1163 2405478X 00902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2 17 Schuessler Axel A Dictionary of Early Zhou Chines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7 ISBN 978 0 8248 1111 2 ABC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Old Chines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ISBN 978 0 8248 2975 9 Starostin Sergei A Rekonstrukcija drevnekitajskoj fonologiceskoj sistemy Reconstruction of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Old Chinese PDF Moscow Nauka 1989 2021 12 17 ISBN 978 5 02 016986 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04 24 俄语 Yakhontov S E Drevnekitajskij jazyk Old Chinese PDF Moscow Nauka 1965 2021 12 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7 10 31 俄语 The phonology of Chinese in the first millennium BC rounded vowels Unicorn 1970 6 52 75 已忽略未知参数 translator given 帮助 已忽略未知参数 translator surname 帮助 translation of Yakhontov S E Fonetika kitayskogo yazyka I tysyacheletiya do n e labializovannyye glasnyye Problemy vostokovedeniya 1960 6 102 115 由Jerry Norman翻译 Old Chinese Phonology PDF Early China 1978 79 5 37 40 2021 12 17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3 12 31 translation of Chapter 2 Phonetics of Yakhontov 1965 郑张 尚芳 Decipherment of Yue Ren Ge Song of the Yue boatman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1991 20 2 159 168 2021 12 17 doi 10 3406 clao 1991 13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21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Old Chinese 由Laurent Sagart翻译 Paris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2000 ISBN 978 2 910216 04 7 上古音系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ISBN 978 7 5320 9244 4 阅读更多 编辑董 同龢 上古音韻表稿 1997 1948 2021 12 17 ISBN 978 5 666 71063 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2 17 书评 编辑 Baxter 1992 Behr Wolfgang Odds on the Odes 1999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May 2011 Boltz William Note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Old Chinese PDF Oriens Extremus 1993 36 2 186 207 2021 12 17 JSTOR 2404737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7 09 Coblin W South William H Baxter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Monumenta Serica 1995 43 509 519 JSTOR 40727078 doi 10 1080 02549948 1995 11731284 Norman Jerry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by William H Baxter Book Review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93 52 3 704 705 JSTOR 2058873 doi 10 2307 2058873 Peyraube Alain William H Baxter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T oung Pao 1996 82 1 3 153 158 JSTOR 4528688 doi 10 1163 1568532962631094 法语 Pulleyblank Edwin G Old Chinese phonology a review articl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3 21 2 337 380 JSTOR 23753918 Baxter William H Reply to Pulleyblank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4 22 2 139 160 JSTOR 23756589 Pulleyblank Edwin G Reply to Baxter s repl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4 22 2 161 169 JSTOR 23756590 Sagart Laurent New Views on Old Chinese Phonology Diachronica 1993 10 2 237 260 doi 10 1075 dia 10 2 06sag Sagart 1999 Beckwith Christopher I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Laurent Sagart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2002 44 2 207 215 JSTOR 30028844 Mair Victor Laurent Sagart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PDF Sino Platonic Papers 2004 145 17 20 2021 12 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7 10 Miyake Marc Laurent Sagart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2001 30 2 257 268 2021 12 17 doi 10 1163 19606028 900000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9 24 Rubio Gonzalo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by Laurent Sagart Language 2001 77 4 870 doi 10 1353 lan 2001 0238 Schuessler Axel Book Review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PD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000 1 2 257 257 2021 12 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08 05 Ting Pang Hsin Morphology in Archaic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02 30 1 194 210 JSTOR 23754869 Sagart Laurent Response to Professor Ting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02 30 2 392 403 JSTOR 23754076 Ting Pang Hsin Monosyllabic characters in Chinese a rejoinder to Professor Sagart s repl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02 30 2 404 408 JSTOR 23754077 Zhengzhang 2000 Boltz William Zhengzhang Shangfang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Old Chinese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2002 31 1 105 116 2021 12 17 doi 10 1163 19606028 900001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9 22 Schuessler 2007 Starostin Georgiy Axel Schuessler ABC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Old Chinese PDF Journal of Language Relationship 2009 1 155 162 2021 12 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7 15 Baxter amp Sagart 2014 Goldstein D M William H Baxter and Laurent Sagart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015 78 02 413 414 doi 10 1017 S0041977X15000361 Harbsmeier Christoph Irrefutable Conjectures A Review of William H Baxter and Laurent Sagart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PDF Monumenta Serica 2016 64 2 445 504 2021 12 17 doi 10 1080 02549948 2016 125988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12 17 YouTube上的Presentation Hill Nathan W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Archiv Orientalni 2017 85 1 135 140 2021 12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2 17 Ho Dah an Such errors could have been avoided review of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16 44 1 175 230 doi 10 1353 jcl 2016 0004 Jacques Guillaume On the status of Buyang presyllables A Response to Professor Ho Dah A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17 45 2 451 457 2021 12 17 doi 10 1353 jcl 2017 0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2 17 List Johann Mattis Pathmanathan Jananan Sylvestre Hill Nathan W Bapteste Eric Lopez Philippe Vowel purity and rhyme evidence in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Lingua Sinica 2017 3 5 139 160 doi 10 1186 s40655 017 0021 8 Ma Kun 历史比较下的上古汉语构拟 白一平 沙加尔 2014 体系述评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of Old Chinese a review of the system of Baxter and Sagart 2014 PDF 中国语文 2017 4 496 509 2021 12 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08 06 中文 Schuessler Axel New Old Chinese Diachronica 2015 32 4 571 598 doi 10 1075 dia 32 4 04sch Baxter William H Sagart Lauren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A response to Schuessler Diachronica 2018 34 4 559 576 doi 10 1075 dia 17003 sag Starostin George William H Baxter Laurent Sagart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PDF Journal of Language Relationship 2015 13 4 383 389 2021 12 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7 15 外部链接 编辑StarLing databas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Georgiy Starostin 白一平 沙加尔上古汉语构拟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多维视野下的上古音研究 文汇学人 2017年8月11日 2 6 2021年12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2月17日 中文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上古汉语拟音 amp oldid 7287942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