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殉葬

殉葬又稱陪葬,是指以器物、畜牲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證死者亡魂冥福。以活人陪葬,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人殉并不同于人祭,并不具有人祭的宗教性质,且人殉中也会有自愿殉葬的现象。

中國自古以来,有賜已死之人陪葬帝王貴族、尊親屬等的風俗,這多半是一種褒揚死者的作法。明清時期民国初年,更为常见的是女性因貞節旌表之故在丈夫未婚夫逝世时,自杀以殉。此类行为备受政府和民众推崇。1914年起,中華民國北洋政府依据《中華民國褒揚令》、《褒揚條例施行細則》对守寡殉夫的贞妇烈女进行褒扬。1928年后,对殉夫妇女的表彰因中華民國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而结束。

中國

先秦和秦汉时期

殉葬习俗在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等中就已开始出现。根據考古發現,商朝貴族死后有时会有战俘或死者亲属、亲兵作为殉葬品,即人殉,既有自愿也有强制的情况[1]。甲骨文记载的商朝的人祭約一萬三千,其中四分之三爲武丁時期,主要爲戰爭俘虜,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最多的一次殺了585个战俘进行人祭;但这些其实属于人祭而并非人殉,严格区分下,商代的人殉规模远小于其人祭规模[2]。商代殉人最严重的是安陽小屯侯家莊發掘的殷陵大墓M1001(商王武丁的陵墓),这里的殉葬者则有百余人之多,而商代中下层贵族墓的殉人规模通常只有一至数人。[2][3]武丁之后商朝的人牲和人殉都在不断减少,商代晚期墓葬中明器越来越多见而用于祭祀的器物愈发少见,反映出殷人中至少部分群体逐渐有薄葬化的趋势。[4][5]西京雜記》卷六記載:“幽王(周幽王)冢甚高壯,羨門既開,皆是石堊,拔除丈餘深,乃得雲母深尺餘。見百餘屍縱橫相藉,皆不朽。唯一男子,餘皆女子,或坐或臥,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周王陵至今尚未被考古发现,但在西周时期的宝鸡茹家庄西周墓、长安张家坡西周墓、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琉璃河燕侯墓地、辛村卫侯墓地、北赵晋侯墓地M114、陕西武功县黄家河西周墓、黎城西关西周墓(周代黎国为姬姓诸侯国,姬姓楷侯墓及其下属有殉人[6][7][8])、西安大原村西周墓、宁夏姚河塬遗址、曾国的郭家庙墓群等地均发现有殉人现象,尽管其中一些墓如卫侯大墓、燕侯大墓已受到严重的盗掘而不易将尸体保存下来。[9][10][11][12][13][14][15][16]西周的沣西车马坑中用人殉葬的比例之高并不亚于殷墟[17][18],而这里的战车形制属于周人的戎车风格[19]。《墨子·节葬下》中說,“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大体上反映了西周春秋时期的殉人情况。东周时期人殉虽然逐渐衰落,但在鲁国东南部的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殉人墓和山东临沂凤凰岭殉人墓、曾侯乙墓、临猗程村魏氏墓地、河南陕县后川魏氏墓地、汲县山彪镇M1墓(春秋晚期的一位姬姓魏氏贵族墓)、吴王陵区等多地也都发现过殉人[20][21][22][23]。而流行殉人的绛县横水墓葬的族属被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是戎狄、鬼方或怀姓九宗,但有学者用充分证据论证了绛县横水墓葬实际上是曲沃代翼时期晋国曲沃小宗的墓地,与之对应的大河口墓地则是曲沃代翼时期被击败而杀害的晋侯公室墓地。[24]由于周人是后进性民族[25],两周时期的周人在使用人牲人殉的同时会普遍吸收商人和东夷的腰坑殉狗、日名、族徽等习俗(尤其是在西周前期),墓向、葬式、腰坑殉狗、日名、族徽、青铜器形制等已经很难成为直接界定周人与殷遗民或其他族群之间的标准,而绛县横水墓葬中姬姓贵族的大量商文化因素并不奇怪。[24][26][27][28][29][30][31][32]

《左传·哀公三年》:秋,季孙有疾,命正常曰:「无死。南孺子之子,男也,则以告而立之。女也,则肥也可。」。这说明鲁国统治者上层在季桓子之前是流行殉人习俗的,而季桓子特意嘱咐不要再用人殉葬。《禮記·檀弓下》記載,陳乾昔臨死時囑咐兒子讓兩個婢女與他殉葬,其子說:“以殉葬,非禮也,況又同棺乎?”說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摒棄殉葬漸成新風。春秋戰國時期,开始流行以陶俑、木俑代替人殉葬(最早的陶俑见于商代晚期[33],但直到春秋晚期俑殉才开始流行[34],秦始皇的兵馬俑即為最典型的俑殉实例)。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死时,“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从此秦国开始流行殉人现象。秦景公墓中发掘出166具殉人和20个人牲。战国中期,秦献公下令禁止人殉。[35]秦始皇死时,最有名的陪葬物並非活人,而是象徵保衛的兵馬俑,虽然秦始皇陵尚未被挖掘,但是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秦始皇生前的宫妃和工匠全部杀死在陵墓中,《汉书》中则记载秦始皇陵杀殉了数万人。[36]

汉朝以後,汉高祖刘邦和汉宣帝刘询均反对人殉制度,但人殉现象在社会上照样存在。除了西汉南越王墓等边远地区存在人殉现象外,汉景帝的阳陵和汉武帝的茂陵周围均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刑徒尸骨,这些刑徒中不少是被腰斩处死而被掩埋在帝陵四周进行陪葬[37][38][39]。西汉晚期以后,帝陵已经不见刑徒墓陪葬的情况,殉人现象可能逐渐式微。[40]从西汉晚期到宋朝,除边远地区以外,殉葬多半是偶然的事件,不再是一种制度或盛行的习俗,如史书记载三國時吳將陳武戰死,孫權下令以陳愛妾殉葬,但却受到时人的批评。[41]

遼金元時期

遼金年代,一些邊疆民族依然保留著活人殉葬的習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死後,皇后述律平甚至強迫一百多名大臣殉葬。金代女眞貴族下葬風俗是不用棺槨但要殉葬,『死者埋之而無棺槨,貴者生焚所寵奴婢、所乘鞍馬以殉之』(宋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成吉思汗死時,灵柩经过之处,所遇之人“尽杀之”以殉葬,杀了近两千人,另外还用四十名貴族女子殉葬。[42]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死时杀殉了两万多人。[43]而这些记载的可信度尚有争议。到了大蒙古国改国号为元朝后,蒙古族的殉葬现象可能已经终止。[44]有學者根據偽書心史》的記載,認為初的人殉是因循元朝人殉制度,但是明朝官方编修的元朝史料中均未提及到殉人,明朝的人殉与蒙元有无继承关系在学术界尚无定论。[45][46]

明清時期

明朝初期起,殉葬制度在中原地區被明太祖重新恢復[44]。除皇帝的妃嫔外,宗室藩王亦有效仿。明太祖生前命自己亡故兒子的妻妾殉葬,如秦王朱樉王氏。明太祖死时,有十數名后宫女子殉葬[47]明惠宗對生殉宮女的家屬進行了表彰和封賞,“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以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由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本所千、百户,其官皆世袭。以诸人皆西宫殉葬宫人父兄,世所称朝天女户者也。”明成祖亦对殉葬持支持态度,永乐初年,朝廷讨论要革除明惠宗升授的官员,但明成祖表示,他每这几家都是好职事,不动[48]。明成祖死后有十六個妃子和幾十名無位號的宮御生殉,所被迫殉葬的妃嬪中還有朝鮮女子韓麗妃,朝鮮史書載有集體殉葬時女子們的哭泣哀求情景,慘不忍睹[49]

明仁宗有五妃生殉[50],其中包括有寵、有三個兒子并家有侯爵封號的郭貴妃明宣宗有十名女子殉葬,除其一為惠妃何氏(追贈貴妃),其餘皆無妃位,英宗年間方為她們追贈妃號,加以謚號。

明英宗反對殉葬,但因政治原因也曾在復辟成功後親自下令其弟明代宗的妃嬪殉葬。直到明英宗去世前才命令废除活人殉葬[51]。《明史·英宗后纪》評論他,“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王世貞在《弇山堂别集[48]》中稱:「此誠千古帝王之盛節。」繼任皇帝明憲宗忠實執行之,自此,明朝妃嬪殉葬制度被從法制上禁絕。但皇族要求妻妾殉葬的思想仍存。成化十年(1474年)七月甲戌[52],遼王朱豪墭上奏嫡长子朱恩鏋病故,兒子的妻妾們“俱无所出,宜令殉葬”。明宪宗表示:“先帝上宾,顾命,毋令后宫殉葬,可以为万世法。况王府前此未尝有用殉者。今辽王葬其子乃欲以其妇殉之,何其戾耶,礼部其移文所司启王勿用迁其妇别室毋令失所。”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寧河康僖王朱美堛逝世,宫人王氏等人俱自尽,并赠夫人。王世贞认为这是明宪宗“以其节烈而旌之,不知其亦从殉也”[48]

清兵入關之前,后金社会存在活人殉葬的記載。天命八年(1623年),努尔哈赤的妹妹沾河姑逝世,“以两女殉之”[53]。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死,大福晋阿巴亥殉葬,一說為努爾哈赤的命令“俟吾终,必令殉之”,一說為阿巴亥感太祖生前的宠爱,自愿殉死;实则很可能是皇太極為繼承權爭奪,逼殺嫡母的結果。另有侍臣雅荪,因逃避殉葬而被逮捕处死[54]。清太宗死,侍从敦达里、安达里两人当众自杀殉葬。

入关之后的顺治朝,此风仍存。《湯若望回憶錄》載董鄂妃去世後,清世祖將30名宮女太監殉葬。世祖死時,貞妃董鄂氏和侍從傅達理兩人自殺殉葬。到清聖祖康熙年間,御史朱斐上书,“屠残民命,干造化之和。僭窃典礼,伤王制之巨。今日泥信幽明,惨忍伤生,未有如此之甚者。夫以主命责问奴仆,或畏威而不敢不从,或怀德而不忍不从,二者俱不可为训。且好生恶死,人之常情,捐躯轻生,非盛世所宜有。”康熙十二年(1673年)禁奴仆殉主,明令彻底废除活人殉葬之習。社会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是女性殉夫

民国时期

1914年起,北洋政府依据《褒扬条例》、《褒扬条例条例实施细则》对守寡、殉夫的贞妇烈女进行褒扬。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就家庭倫理與婦女問題进行讨论,对传统道德伦理进行批判。其中,胡适于1918年7月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貞操問題》。他绝对反对褒扬贞操、推崇自杀殉夫的法律,“以近世人道主义的眼光看来,褒扬烈妇烈女杀身殉夫,都是野蛮残忍的法律,这种法律,在今日没有存在的地位。”1928年后,官方推行的貞節旌表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取代中華民國北京政府而结束。

印度

 
印度寡婦殉夫("Ceremony of Burning a Hindu Widow with the Body of her Late Husband"), 取自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a and India, 1851年.

在古印度吠陀时期,寡妇是可以改嫁的,公元2世纪以后寡婦不許改嫁,以後規定日漸嚴苛,必須殉葬,殉葬制度又稱娑提(亦作薩蒂),是古印度神話故事中的一名年輕女神,娑提因父親侮辱她的意中人濕婆神而跳入聖火中自殺,然後轉生為雪山神女與濕婆重逢。

印度在哈拉巴文化时期和吠陀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殉现象,并一直持续到了莫卧儿帝国时期和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其中寡妇殉夫则是古印度殉葬的一个子类别。而目前在印度传世文献中所能见到的殉葬行为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拉蔚威玛(Raviverma)王妃殉葬。印度人相信一个殉葬的妇女将能够升上天堂,殉葬者要穿上當新娘時的全套盛裝,坐上柴堆,然后再點火,可能跟死去的夫婿一起燒化,或單獨自焚。如果死者多妻,则正妻与死夫一起殉葬,其余妻子要单独自焚。

印度教時代在上層和拉其普特人中寡婦殉葬的風俗非常盛行,1817年英国统治孟加拉邦时,平均每天有两名寡妇自焚。1819年孟加拉邦竟有839名寡妇殉夫。

1829年寡婦殉葬被英國官方宣布為非法,印度婦女當時上街示威遊行,要求還婦女以殉夫的權利,殉夫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偏远村落仍有保留。今日印度寡婦自焚殉葬事件仍時有所聞,並且受到推崇,但大多數寡婦都是被迫殉葬的。

1987年,印度拉賈斯坦邦一村莊有位18歲少婦魯普·坎瓦爾被逼自焚死,印度全境掀起抗議風潮,為此印度政府曾修訂防止寡婦殉葬的法律,任何與娑提有關的行為最高刑罰可以是死刑終生監禁[55]

日本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殉死
假名じゅんし
平文式罗马字Junshi

在日本,殉死指緊隨死去的君主而自殺的行為,形式一般是切腹

1912年明治天皇駕崩後,日本陸軍大將乃木希典在明治天皇葬禮當天切腹自盡,其妻乃木静子亦自刎殉死。1989年昭和天皇駕崩之後亦有多人殉死[56][57]

「殉葬」與「陪葬」

有少數人誤會,「殉葬」只限於活人或動物,事實上並沒有這麼嚴苛的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辭典網路版把「殉葬」解釋為「用人、俑或器物等陪同死者下葬」、「亦作陪葬」,並不限於活體。

參見

注釋与参考文献

  1. ^ 黄同华《殷商人祭人殉性质考辨》,《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
  2. ^ 2.0 2.1 王恩田. 关于殉葬问题的再认识[J]. 齐鲁学刊, 1983(1):6.
  3. ^ 唐际根《殷墟:一个王朝的背影》
  4. ^ 郜向平. 商墓中的毁器习俗与明器化现象[J]. 考古与文物, 2010(1):8.
  5. ^ 许莉莉. 清华简所见商末周初史事初探[D]. 烟台大学.
  6. ^ 邹芙都, 余霞. 西周黎国政治军事地位及姻亲关系初探[J]. 史学集刊, 2017(3):10.
  7.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黎城县文物博物馆. 山西黎城西关墓地M1与M10发掘报告[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21(4):47.
  8. ^ 禚孝文. 由西关,西南呈墓地遗存及清华简再论西周黎国[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6.
  9. ^ 黄展岳《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问题》,《考古》1987年02期
  10. ^ 黄展岳《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新资料概述》,《考古》1996年第12期
  11. ^ 商彤流,孙庆伟,李夏廷《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
  12. ^ 《北京附近发现的西周奴隶殉葬墓》,琉璃河考古工作队,《考古》1974年第5期
  13. ^ 初仕宾《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
  14. ^ 王斌《曾国墓葬探析》,《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5. ^ 刘随盛《武功县黄家河西周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年
  16. ^ 李伯谦《周人经略西北地区的前哨基地——姚河塬遗址》,《华夏文明》2018年第2期
  17. ^ 龚留柱《秦汉兵马俑文化传承的臆测》,秦汉文化比较研究:秦汉兵马俑比较暨两汉文化研究论文集/吴永琪,杨绪敏,邱永生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4
  18. ^ 卢连成、陈昶《长安沣西早周墓葬发掘记略》,《考古》1984年09期
  19. ^ 袁慧静《两周时期车马礼仪制度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20.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临猗程村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
  21. ^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1959年
  22. ^ 刘雄《山彪镇与琉璃阁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3.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年
  24. ^ 24.0 24.1 . [2022-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25. ^ 张诒三. 《论语》"先进于礼乐"章索解[J]. 齐鲁学刊, 2019(4):9.
  26. ^ 王志友. 商周时期的腰坑葬俗[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0(6):6.
  27. ^ 孔令敏. 西周时期周人使用腰坑情况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8. ^ 曾宝栋, 杨杨. 浅谈商周时期墓葬中腰坑的功能和意义[J]. 殷都学刊, 2017, 38(3):6.
  29. ^ 劉源. 讀金短札:伯雍父是殷人還是周人[J]. 出土文献, 2013(1):6.
  30. ^ 刘源. 周承殷制的新证据及其启示[J]. 历史研究, 2016(2):16.
  31. ^ 曹斌《恭懿之际西周国家的转型》:“‘周人不用日名’命题的提出已有60年,多数学者支持此说。但是比较明确的反例也不断出现。召公、燕侯一支的旧器不提,近年公布的应国墓地西周早、中期之际的M229出土的一对应事爵、觯铭文‘应事作父乙宝’;春秋早期M8应公鼎‘应公作尊簟鼎珷帝日丁子子孙孙永宝用’……同时,该命题还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反用现象,即更多的研究者将日名铜器全部归为殷人或殷遗民的铜器,这在西周诸多学术问题的讨论中都有集中表现。要论证周人不用日名,首先就要论证使用日名的是哪些人,因为即便周人不用日名也绝不等于使用日名的都是殷人,但遗憾的是即便该命题的支持者也极少系统论证该问题……所以周人甚至周王使用日名的现象在前文所述墓地的出现并不意外……不然就会出现周人克商后,殷人数量不见减少反而可能增多的新问题……日名制的消失是西周前、后期社会礼仪文化改制的体现之一,类似的还有族徽现象……在受封的统治阶层中,一部分在诸侯国内部任职而未被‘赐地’的贵族则可能仍然延续旧的族氏制度,如琉璃河墓地M253出土堇鼎的器主‘堇’,这也是为什么在西周前期族徽现象始终不见减少的原因……西周前期的大贵族集团迅速势微,周王和贵族之间的等级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礼制类的器物被完全禁止, ‘礼’的界限更加严格,带来的变化是贵族和平民的等级差距也被拉大,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整个国家社会分层更加清晰,等级化明显……恭懿之后西周国家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国家政策调整明显,西周的国家模式和礼制文化建立,周文化的统治秩序确立,形成了以王权为中心的集权化政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正是对于西周后期国家体制的描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7(3).
  32. ^ 罗泰《宗子维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COTSEN考古研究所,2006年
  33. ^ 辛夷《关于殷墟出土的“带手梏的陶俑”》,《史学月刊》1985年第02期
  34. ^ 黄展岳《东周俑葬与人殉》,《文物天地》1997年05期
  35. ^ 北大汉简周训
  36. ^ 《汉书·楚元王传》: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官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
  37. ^ 程艳妮《汉阳陵馆藏西汉刑具概述》,《文博》2009年第3期
  38. ^ 石宁《汉阳陵刑徒墓地考古与西汉刑徒生活探析》,《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39. ^ 《汉武帝茂陵考古调查、勘探简报》,《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2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茂陵博物馆
  40. ^ 汉哀帝义陵考古调查、勘探简报[J]. 考古与文物, 2012(5):10.
  41. ^ 《三國志·吳書》
  42. ^ 何建民《中國殉葬史》&冯承钧《成吉思汗传》
  43. ^ 《马可·波罗游记》:蒙古大汗时,杀最良之马以供大汗来世之用,蒙兀没时,送葬之途次,遇人尽杀之,其数在2万人以上。
  44. ^ 44.0 44.1 曲義偉主編《中國禁史(第二冊):侍妾文化史》,時代文藝出版社,2002年,第642頁
  45. ^ 周永坤《解禁中的人權──中國大陸人權研究》P46
  46. ^ 《心史》:「虜主及虜主婦死,剖大木刳其中空,僅容馬革裹屍納於中,複合其木,僭用金束之於外,皆歸於韃靼舊地,深葬平土,人皆莫知其處。往葬日,遇行路人,盡殺徇葬。」
  47. ^ 明人毛奇龄《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48. ^ 48.0 48.1 48.2 弇山堂别集·卷十五》殉葬宫妃之典:英宗遗命止宫妃殉葬此诚千古帝王之盛节,而未有能考,累朝从殉之人与事者故略记之。髙皇帝殉葬宫人系建文中追封,不可考,独有所谓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者,初以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本所千户百户。永乐初议革建文升授官员,上曰他每这几家都是好职事不动,通调孝陵卫带俸世袭至今,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太宗殉葬诸妃,考仁庙録不见赠谥,当是误遗之耳。洪熈元年七月,追谥皇庶母仁宗贵妃郭氏曰恭肃淑妃,王氏曰贞恵丽妃,王氏曰恵安顺妃,谭氏曰恭僖,充妃黄氏曰恭靖,内郭氏、二王氏即二十二年十月所册立者也。宣徳十年八月,追赠皇庶母宣宗恵妃何氏为贵妃谥端静,赵氏为贤妃谥纯静,呉氏为恵妃谥贞顺,焦氏为淑妃谥庄静,曹氏为敬妃谥庄顺,徐氏为顺妃谥贞恵,袁氏为丽妃谥恭定,诸氏为恭妃谥贞静,李氏为充妃谥恭顺,何氏为成妃谥肃僖,其册辞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又考正统四年六月,周宪王有炖薨,无子,乙酉,上贻书王弟祥符王有爝,令其自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各遣归其家,又十日乙未宪王府以王正室巩氏等死殉,事闻,赐谥贞烈赠夫人,施氏、欧氏、韩氏、陈氏、张氏、李氏俱赐谥贞顺赠夫人,予祭及葬用一品礼,未及闻上命故也,当是时帝甫十三,而有此书其止殉张本哉。至成化四年辽王豪墭上言,嫡长子恩鏋,天亡子,欲以其妇冯氏、妾曹氏殉,上贻书切责之,令移其妇妾于宫中,供养如法,毋使失所。然二十二年,宁河康僖王卒,宫人王氏杨氏张氏段氏俱自尽,俱赠夫人,赐祭及葬,盖上以其节烈而旌之,不知其亦从殉也,呜呼英庙之仁泽逺且大矣。
  49. ^ 《李朝實錄》:帝(永樂帝朱棣)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輟,俱引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韩氏临死,顾谓金黑(韓麗妃的乳母)曰:“娘,吾去!娘,吾去!”语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与崔氏俱死。诸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诀。韩氏泣谓仁宗曰:“吾母年老,愿归本国。”
  50. ^ 《明宣宗實錄》記有:貴妃郭氏,諡恭肅;淑妃王氏,諡貞惠;麗妃王氏,諡惠安;順妃譚氏,諡恭僖;充妃黃氏,諡恭靖。
  51. ^ 《稗事彙編》記載:明英宗臨崩時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
  52. ^ 《明宪宗宝训·卷之二》明礼○成化十年七月甲戌.辽王豪墭奏嫡长子恩鏋病故.其继妃冯氏妾曹氏俱无所出宜令殉葬.上曰.先帝上宾.顾命毋令后宫殉葬.可以为万世法.况王府前此未尝有用殉者.今辽王葬其子乃欲以其妇殉之.何其戾耶.礼部其移文所司启王勿用迁其妇别室毋令失所
  53. ^ 满文老档·第五十九册 天命八年九月[……]十二日,汗之妹小福晋殁,以二女殉之。汗因其妹亡而欲前往时[……]
  54. ^ 《天聪东华录》雅荪出微贱,因叶赫兵临兀扎鲁城时,有大功,太祖擢为大臣,宠任独优,尝以殉葬自矢。后太祖崩,不殉葬且轻慢丧礼,至是复欲逃,故杀之。
  55. ^ Commission of Sati (Prevention) Act, 1987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09-10-25.(1987年制止非法薩蒂運動)印度政府國家婦女資源中心(NCRW)。
  56. ^ 1989年1月8日 讀賣新聞「昭和天皇崩御 『お供』と87歳男性が後追い自殺/和歌山」
  57. ^ 1989年1月9日 毎日新聞「『一兵士としてお供』と昭和天皇の後追い自殺-茨城」

其他资料

  • 梁发芾:历史上的后妃宫女活人殉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张廓:《多妻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家庭结构》
  • 何建民:《中国殉葬史》

殉葬, 此條目論述以中國和印度為主, 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請協助補充內容, 以避免偏頗, 或討論本文的問題,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人祭, 又稱陪葬, 是指以器物, 畜牲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 以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 以活人陪葬, 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 人殉并不同于人祭, 并不具有人祭的宗教性质, 且人殉中也会有自愿的现象, 中國自古以来, 有賜已死之人陪葬帝王, 貴族, 尊親屬等的風俗, 這多半是一種褒揚死者的作法, 明清時期至民国初年, 更为常见的是女性因貞節旌表之故在丈夫, 未婚夫逝世时, 自杀. 此條目論述以中國和印度為主 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請協助補充內容 以避免偏頗 或討論本文的問題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人祭 殉葬又稱陪葬 是指以器物 畜牲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 以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 以活人陪葬 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 人殉并不同于人祭 并不具有人祭的宗教性质 且人殉中也会有自愿殉葬的现象 中國自古以来 有賜已死之人陪葬帝王 貴族 尊親屬等的風俗 這多半是一種褒揚死者的作法 明清時期至民国初年 更为常见的是女性因貞節旌表之故在丈夫 未婚夫逝世时 自杀以殉 此类行为备受政府和民众推崇 1914年起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依据 中華民國褒揚令 褒揚條例施行細則 对守寡 殉夫的贞妇烈女进行褒扬 1928年后 对殉夫妇女的表彰因中華民國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而结束 目录 1 中國 1 1 先秦和秦汉时期 1 2 遼金元時期 1 3 明清時期 1 4 民国时期 2 印度 3 日本 4 殉葬 與 陪葬 5 參見 6 注釋与参考文献 7 其他资料中國 编辑主条目 中國生殉史 先秦和秦汉时期 编辑 殉葬习俗在大汶口文化 良渚文化 龙山文化 齐家文化 二里头文化等中就已开始出现 根據考古發現 商朝貴族死后有时会有战俘或死者亲属 亲兵作为殉葬品 即人殉 既有自愿也有强制的情况 1 甲骨文记载的商朝的人祭約一萬三千 其中四分之三爲武丁時期 主要爲戰爭俘虜 據甲骨文記載 商王最多的一次殺了585个战俘进行人祭 但这些其实属于人祭而并非人殉 严格区分下 商代的人殉规模远小于其人祭规模 2 商代殉人最严重的是安陽小屯侯家莊發掘的殷陵大墓M1001 商王武丁的陵墓 这里的殉葬者则有百余人之多 而商代中下层贵族墓的殉人规模通常只有一至数人 2 3 武丁之后商朝的人牲和人殉都在不断减少 商代晚期墓葬中明器越来越多见而用于祭祀的器物愈发少见 反映出殷人中至少部分群体逐渐有薄葬化的趋势 4 5 西京雜記 卷六記載 幽王 周幽王 冢甚高壯 羨門既開 皆是石堊 拔除丈餘深 乃得雲母深尺餘 見百餘屍縱橫相藉 皆不朽 唯一男子 餘皆女子 或坐或臥 亦猶有立者 衣服形色不異生人 周王陵至今尚未被考古发现 但在西周时期的宝鸡茹家庄西周墓 长安张家坡西周墓 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 琉璃河燕侯墓地 辛村卫侯墓地 北赵晋侯墓地M114 陕西武功县黄家河西周墓 黎城西关西周墓 周代黎国为姬姓诸侯国 姬姓楷侯墓及其下属有殉人 6 7 8 西安大原村西周墓 宁夏姚河塬遗址 曾国的郭家庙墓群等地均发现有殉人现象 尽管其中一些墓如卫侯大墓 燕侯大墓已受到严重的盗掘而不易将尸体保存下来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西周的沣西车马坑中用人殉葬的比例之高并不亚于殷墟 17 18 而这里的战车形制属于周人的戎车风格 19 墨子 节葬下 中說 天子殺殉 眾者數百 寡者數十 將軍 大夫殺殉 眾者數十 寡者數人 大体上反映了西周春秋时期的殉人情况 东周时期人殉虽然逐渐衰落 但在鲁国东南部的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殉人墓和山东临沂凤凰岭殉人墓 曾侯乙墓 临猗程村魏氏墓地 河南陕县后川魏氏墓地 汲县山彪镇M1墓 春秋晚期的一位姬姓魏氏贵族墓 吴王陵区等多地也都发现过殉人 20 21 22 23 而流行殉人的绛县横水墓葬的族属被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是戎狄 鬼方或怀姓九宗 但有学者用充分证据论证了绛县横水墓葬实际上是曲沃代翼时期晋国曲沃小宗的墓地 与之对应的大河口墓地则是曲沃代翼时期被击败而杀害的晋侯公室墓地 24 由于周人是后进性民族 25 两周时期的周人在使用人牲人殉的同时会普遍吸收商人和东夷的腰坑殉狗 日名 族徽等习俗 尤其是在西周前期 墓向 葬式 腰坑殉狗 日名 族徽 青铜器形制等已经很难成为直接界定周人与殷遗民或其他族群之间的标准 而绛县横水墓葬中姬姓贵族的大量商文化因素并不奇怪 24 26 27 28 29 30 31 32 左传 哀公三年 秋 季孙有疾 命正常曰 无死 南孺子之子 男也 则以告而立之 女也 则肥也可 这说明鲁国统治者上层在季桓子之前是流行殉人习俗的 而季桓子特意嘱咐不要再用人殉葬 禮記 檀弓下 記載 陳乾昔臨死時囑咐兒子讓兩個婢女與他殉葬 其子說 以殉葬 非禮也 況又同棺乎 說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摒棄殉葬漸成新風 春秋戰國時期 开始流行以陶俑 木俑代替人殉葬 最早的陶俑见于商代晚期 33 但直到春秋晚期俑殉才开始流行 34 秦始皇的兵馬俑即為最典型的俑殉实例 史记 秦本纪 记载 秦武公死时 初以人从死 从死者六十六人 从此秦国开始流行殉人现象 秦景公墓中发掘出166具殉人和20个人牲 战国中期 秦献公下令禁止人殉 35 秦始皇死时 最有名的陪葬物並非活人 而是象徵保衛的兵馬俑 虽然秦始皇陵尚未被挖掘 但是据 史记 秦始皇本纪 记载秦二世将秦始皇生前的宫妃和工匠全部杀死在陵墓中 汉书 中则记载秦始皇陵杀殉了数万人 36 汉朝以後 汉高祖刘邦和汉宣帝刘询均反对人殉制度 但人殉现象在社会上照样存在 除了西汉南越王墓等边远地区存在人殉现象外 汉景帝的阳陵和汉武帝的茂陵周围均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刑徒尸骨 这些刑徒中不少是被腰斩处死而被掩埋在帝陵四周进行陪葬 37 38 39 西汉晚期以后 帝陵已经不见刑徒墓陪葬的情况 殉人现象可能逐渐式微 40 从西汉晚期到宋朝 除边远地区以外 殉葬多半是偶然的事件 不再是一种制度或盛行的习俗 如史书记载三國時吳將陳武戰死 孫權下令以陳愛妾殉葬 但却受到时人的批评 41 遼金元時期 编辑 遼金年代 一些邊疆民族依然保留著活人殉葬的習俗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死後 皇后述律平甚至強迫一百多名大臣殉葬 金代女眞貴族下葬風俗是不用棺槨但要殉葬 死者埋之而無棺槨 貴者生焚所寵奴婢 所乘鞍馬以殉之 宋 徐夢莘 三朝北盟會編 成吉思汗死時 灵柩经过之处 所遇之人 尽杀之 以殉葬 杀了近两千人 另外还用四十名貴族女子殉葬 42 马可 波罗游记 记载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死时杀殉了两万多人 43 而这些记载的可信度尚有争议 到了大蒙古国改国号为元朝后 蒙古族的殉葬现象可能已经终止 44 有學者根據偽書 心史 的記載 認為明初的人殉是因循元朝人殉制度 但是明朝官方编修的元朝史料中均未提及到殉人 明朝的人殉与蒙元有无继承关系在学术界尚无定论 45 46 明清時期 编辑 明朝初期起 殉葬制度在中原地區被明太祖重新恢復 44 除皇帝的妃嫔外 宗室藩王亦有效仿 明太祖生前命自己亡故兒子的妻妾殉葬 如秦王朱樉妃王氏 明太祖死时 有十數名后宫女子殉葬 47 明惠宗對生殉宮女的家屬進行了表彰和封賞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 建文帝以张凤 李衡 赵福 张弼 汪宾 孙瑞 王斌 杨忠 林良 李成 张敏 刘政等 由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 进为本所千 百户 其官皆世袭 以诸人皆西宫殉葬宫人父兄 世所称朝天女户者也 明成祖亦对殉葬持支持态度 永乐初年 朝廷讨论要革除明惠宗升授的官员 但明成祖表示 他每这几家都是好职事 不动 48 明成祖死后有十六個妃子和幾十名無位號的宮御生殉 所被迫殉葬的妃嬪中還有朝鮮女子韓麗妃 朝鮮史書載有集體殉葬時女子們的哭泣哀求情景 慘不忍睹 49 明仁宗有五妃生殉 50 其中包括有寵 有三個兒子并家有侯爵封號的郭貴妃 明宣宗有十名女子殉葬 除其一為惠妃何氏 追贈貴妃 其餘皆無妃位 英宗年間方為她們追贈妃號 加以謚號 明英宗反對殉葬 但因政治原因也曾在復辟成功後親自下令其弟明代宗的妃嬪殉葬 直到明英宗去世前才命令废除活人殉葬 51 明史 英宗后纪 評論他 罢宫妃殉葬 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王世貞在 弇山堂别集 48 中稱 此誠千古帝王之盛節 繼任皇帝明憲宗忠實執行之 自此 明朝妃嬪殉葬制度被從法制上禁絕 但皇族要求妻妾殉葬的思想仍存 成化十年 1474年 七月甲戌 52 遼王朱豪墭上奏嫡长子朱恩鏋病故 兒子的妻妾們 俱无所出 宜令殉葬 明宪宗表示 先帝上宾 顾命 毋令后宫殉葬 可以为万世法 况王府前此未尝有用殉者 今辽王葬其子乃欲以其妇殉之 何其戾耶 礼部其移文所司启王勿用迁其妇别室毋令失所 成化二十一年 1485年 寧河康僖王朱美堛逝世 宫人王氏等人俱自尽 并赠夫人 王世贞认为这是明宪宗 以其节烈而旌之 不知其亦从殉也 48 清兵入關之前 后金社会存在活人殉葬的記載 天命八年 1623年 努尔哈赤的妹妹沾河姑逝世 以两女殉之 53 天命十一年 1626年 努尔哈赤病死 大福晋阿巴亥殉葬 一說為努爾哈赤的命令 俟吾终 必令殉之 一說為阿巴亥感太祖生前的宠爱 自愿殉死 实则很可能是皇太極為繼承權爭奪 逼殺嫡母的結果 另有侍臣雅荪 因逃避殉葬而被逮捕处死 54 清太宗死 侍从敦达里 安达里两人当众自杀殉葬 入关之后的顺治朝 此风仍存 湯若望回憶錄 載董鄂妃去世後 清世祖將30名宮女太監殉葬 世祖死時 貞妃董鄂氏和侍從傅達理兩人自殺殉葬 到清聖祖康熙年間 御史朱斐上书 屠残民命 干造化之和 僭窃典礼 伤王制之巨 今日泥信幽明 惨忍伤生 未有如此之甚者 夫以主命责问奴仆 或畏威而不敢不从 或怀德而不忍不从 二者俱不可为训 且好生恶死 人之常情 捐躯轻生 非盛世所宜有 康熙十二年 1673年 敕禁奴仆殉主 明令彻底废除活人殉葬之習 社会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是女性殉夫 民国时期 编辑 1914年起 北洋政府依据 褒扬条例 褒扬条例条例实施细则 对守寡 殉夫的贞妇烈女进行褒扬 新文化运动中 中国知识分子就家庭倫理與婦女問題进行讨论 对传统道德伦理进行批判 其中 胡适于1918年7月在 新青年 发表文章 貞操問題 他绝对反对褒扬贞操 推崇自杀殉夫的法律 以近世人道主义的眼光看来 褒扬烈妇烈女杀身殉夫 都是野蛮残忍的法律 这种法律 在今日没有存在的地位 1928年后 官方推行的貞節旌表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取代中華民國北京政府而结束 印度 编辑 印度寡婦殉夫 Ceremony of Burning a Hindu Widow with the Body of her Late Husband 取自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a and India 1851年 主条目 娑提 習俗 在古印度吠陀时期 寡妇是可以改嫁的 公元2世纪以后寡婦不許改嫁 以後規定日漸嚴苛 必須殉葬 殉葬制度又稱娑提 亦作薩蒂 是古印度神話故事中的一名年輕女神 娑提因父親侮辱她的意中人濕婆神而跳入聖火中自殺 然後轉生為雪山神女與濕婆重逢 印度在哈拉巴文化时期和吠陀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殉现象 并一直持续到了莫卧儿帝国时期和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其中寡妇殉夫则是古印度殉葬的一个子类别 而目前在印度传世文献中所能见到的殉葬行为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拉蔚威玛 Raviverma 王妃殉葬 印度人相信一个殉葬的妇女将能够升上天堂 殉葬者要穿上當新娘時的全套盛裝 坐上柴堆 然后再點火 可能跟死去的夫婿一起燒化 或單獨自焚 如果死者多妻 则正妻与死夫一起殉葬 其余妻子要单独自焚 印度教時代在上層和拉其普特人中寡婦殉葬的風俗非常盛行 1817年英国统治孟加拉邦时 平均每天有两名寡妇自焚 1819年孟加拉邦竟有839名寡妇殉夫 1829年寡婦殉葬被英國官方宣布為非法 印度婦女當時上街示威遊行 要求還婦女以殉夫的權利 殉夫现象屡禁不止 一些偏远村落仍有保留 今日印度寡婦自焚殉葬事件仍時有所聞 並且受到推崇 但大多數寡婦都是被迫殉葬的 1987年 印度拉賈斯坦邦一村莊有位18歲少婦魯普 坎瓦爾被逼自焚死 印度全境掀起抗議風潮 為此印度政府曾修訂防止寡婦殉葬的法律 任何與娑提有關的行為最高刑罰可以是死刑或終生監禁 55 日本 编辑日語寫法日語原文殉死假名じゅんし平文式罗马字Junshi在日本 殉死指緊隨死去的君主而自殺的行為 形式一般是切腹 1912年明治天皇駕崩後 日本陸軍大將乃木希典在明治天皇葬禮當天切腹自盡 其妻乃木静子亦自刎殉死 1989年昭和天皇駕崩之後亦有多人殉死 56 57 殉葬 與 陪葬 编辑有少數人誤會 殉葬 只限於活人或動物 事實上並沒有這麼嚴苛的限制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辭典網路版把 殉葬 解釋為 用人 俑或器物等陪同死者下葬 亦作陪葬 並不限於活體 參見 编辑人祭 中國人殉史 米諾斯文明注釋与参考文献 编辑 黄同华 殷商人祭人殉性质考辨 青岛教育学院学报 1990年 2 0 2 1 王恩田 关于殉葬问题的再认识 J 齐鲁学刊 1983 1 6 唐际根 殷墟 一个王朝的背影 郜向平 商墓中的毁器习俗与明器化现象 J 考古与文物 2010 1 8 许莉莉 清华简所见商末周初史事初探 D 烟台大学 邹芙都 余霞 西周黎国政治军事地位及姻亲关系初探 J 史学集刊 2017 3 10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黎城县文物博物馆 山西黎城西关墓地M1与M10发掘报告 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21 4 47 禚孝文 由西关 西南呈墓地遗存及清华简再论西周黎国 J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0 1 6 黄展岳 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问题 考古 1987年02期 黄展岳 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新资料概述 考古 1996年第12期 商彤流 孙庆伟 李夏廷 天马 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 文物 2001年 北京附近发现的西周奴隶殉葬墓 琉璃河考古工作队 考古 1974年第5期 初仕宾 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 考古学报 1977年 王斌 曾国墓葬探析 华中师范大学 2009年 刘随盛 武功县黄家河西周墓地 中国考古学年鉴 1984年 李伯谦 周人经略西北地区的前哨基地 姚河塬遗址 华夏文明 2018年第2期 龚留柱 秦汉兵马俑文化传承的臆测 秦汉文化比较研究 秦汉兵马俑比较暨两汉文化研究论文集 吴永琪 杨绪敏 邱永生主编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2 4 卢连成 陈昶 长安沣西早周墓葬发掘记略 考古 1984年09期 袁慧静 两周时期车马礼仪制度研究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临猗程村墓地 文物出版社 1994 年 郭宝钧 山彪镇与琉璃阁 科学出版社 1959年 刘雄 山彪镇与琉璃阁再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陕县东周秦汉墓 科学出版社 1994年 24 0 24 1 晋国 综述 山西倗伯霸伯墓与河南淅川楚墓新解系列 2022 01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22 张诒三 论语 先进于礼乐 章索解 J 齐鲁学刊 2019 4 9 王志友 商周时期的腰坑葬俗 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20 6 6 孔令敏 西周时期周人使用腰坑情况研究 D 辽宁师范大学 曾宝栋 杨杨 浅谈商周时期墓葬中腰坑的功能和意义 J 殷都学刊 2017 38 3 6 劉源 讀金短札 伯雍父是殷人還是周人 J 出土文献 2013 1 6 刘源 周承殷制的新证据及其启示 J 历史研究 2016 2 16 曹斌 恭懿之际西周国家的转型 周人不用日名 命题的提出已有60年 多数学者支持此说 但是比较明确的反例也不断出现 召公 燕侯一支的旧器不提 近年公布的应国墓地西周早 中期之际的M229出土的一对应事爵 觯铭文 应事作父乙宝 春秋早期M8应公鼎 应公作尊簟鼎珷帝日丁子子孙孙永宝用 同时 该命题还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反用现象 即更多的研究者将日名铜器全部归为殷人或殷遗民的铜器 这在西周诸多学术问题的讨论中都有集中表现 要论证周人不用日名 首先就要论证使用日名的是哪些人 因为即便周人不用日名也绝不等于使用日名的都是殷人 但遗憾的是即便该命题的支持者也极少系统论证该问题 所以周人甚至周王使用日名的现象在前文所述墓地的出现并不意外 不然就会出现周人克商后 殷人数量不见减少反而可能增多的新问题 日名制的消失是西周前 后期社会礼仪文化改制的体现之一 类似的还有族徽现象 在受封的统治阶层中 一部分在诸侯国内部任职而未被 赐地 的贵族则可能仍然延续旧的族氏制度 如琉璃河墓地M253出土堇鼎的器主 堇 这也是为什么在西周前期族徽现象始终不见减少的原因 西周前期的大贵族集团迅速势微 周王和贵族之间的等级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礼制类的器物被完全禁止 礼 的界限更加严格 带来的变化是贵族和平民的等级差距也被拉大 正所谓 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 整个国家社会分层更加清晰 等级化明显 恭懿之后西周国家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国家政策调整明显 西周的国家模式和礼制文化建立 周文化的统治秩序确立 形成了以王权为中心的集权化政体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诗经 小雅 北山 正是对于西周后期国家体制的描述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7 3 罗泰 宗子维城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COTSEN考古研究所 2006年 辛夷 关于殷墟出土的 带手梏的陶俑 史学月刊 1985年第02期 黄展岳 东周俑葬与人殉 文物天地 1997年05期 北大汉简 周训 汉书 楚元王传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 下锢三泉 上崇山坟 其高五十余丈 周回五里有余 石椁为游馆 人膏为灯烛 水银为江海 黄金为凫雁 珍宝之臧 机械之变 棺椁之丽 宫馆之盛 不可胜原 又多杀官人 生埋工匠 计以万数 程艳妮 汉阳陵馆藏西汉刑具概述 文博 2009年第3期 石宁 汉阳陵刑徒墓地考古与西汉刑徒生活探析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 汉武帝茂陵考古调查 勘探简报 考古与文物 2011年第2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茂陵博物馆 汉哀帝义陵考古调查 勘探简报 J 考古与文物 2012 5 10 三國志 吳書 何建民 中國殉葬史 冯承钧 成吉思汗传 马可 波罗游记 蒙古大汗时 杀最良之马以供大汗来世之用 蒙兀没时 送葬之途次 遇人尽杀之 其数在2万人以上 44 0 44 1 曲義偉主編 中國禁史 第二冊 侍妾文化史 時代文藝出版社 2002年 第642頁 周永坤 解禁中的人權 中國大陸人權研究 P46 心史 虜主及虜主婦死 剖大木刳其中空 僅容馬革裹屍納於中 複合其木 僭用金束之於外 皆歸於韃靼舊地 深葬平土 人皆莫知其處 往葬日 遇行路人 盡殺徇葬 明人毛奇龄 彤史拾遗记 记载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 其中所殉 惟宫人十数人 48 0 48 1 48 2 弇山堂别集 卷十五 殉葬宫妃之典 英宗遗命止宫妃殉葬此诚千古帝王之盛节 而未有能考 累朝从殉之人与事者故略记之 髙皇帝殉葬宫人系建文中追封 不可考 独有所谓张凤 李衡 赵福 张璧 汪宾者 初以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本所千户百户 永乐初议革建文升授官员 上曰他每这几家都是好职事不动 通调孝陵卫带俸世袭至今 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 太宗殉葬诸妃 考仁庙録不见赠谥 当是误遗之耳 洪熈元年七月 追谥皇庶母仁宗贵妃郭氏曰恭肃淑妃 王氏曰贞恵丽妃 王氏曰恵安顺妃 谭氏曰恭僖 充妃黄氏曰恭靖 内郭氏 二王氏即二十二年十月所册立者也 宣徳十年八月 追赠皇庶母宣宗恵妃何氏为贵妃谥端静 赵氏为贤妃谥纯静 呉氏为恵妃谥贞顺 焦氏为淑妃谥庄静 曹氏为敬妃谥庄顺 徐氏为顺妃谥贞恵 袁氏为丽妃谥恭定 诸氏为恭妃谥贞静 李氏为充妃谥恭顺 何氏为成妃谥肃僖 其册辞曰 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 又考正统四年六月 周宪王有炖薨 无子 乙酉 上贻书王弟祥符王有爝 令其自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 年少有父母各遣归其家 又十日乙未宪王府以王正室巩氏等死殉 事闻 赐谥贞烈赠夫人 施氏 欧氏 韩氏 陈氏 张氏 李氏俱赐谥贞顺赠夫人 予祭及葬用一品礼 未及闻上命故也 当是时帝甫十三 而有此书其止殉张本哉 至成化四年辽王豪墭上言 嫡长子恩鏋 天亡子 欲以其妇冯氏 妾曹氏殉 上贻书切责之 令移其妇妾于宫中 供养如法 毋使失所 然二十二年 宁河康僖王卒 宫人王氏杨氏张氏段氏俱自尽 俱赠夫人 赐祭及葬 盖上以其节烈而旌之 不知其亦从殉也 呜呼英庙之仁泽逺且大矣 李朝實錄 帝 永樂帝朱棣 崩 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 當死之日 皆餉之於庭 餉輟 俱引昇堂 哭聲震殿閣 堂上置木小床 使立其上 挂繩圍於其上 以頭納其中 遂去其床 皆雉頸而死 韩氏临死 顾谓金黑 韓麗妃的乳母 曰 娘 吾去 娘 吾去 语未竟 旁有宦者去床 乃与崔氏俱死 诸死者之初升堂也 仁宗亲入辞诀 韩氏泣谓仁宗曰 吾母年老 愿归本国 明宣宗實錄 記有 貴妃郭氏 諡恭肅 淑妃王氏 諡貞惠 麗妃王氏 諡惠安 順妃譚氏 諡恭僖 充妃黃氏 諡恭靖 稗事彙編 記載 明英宗臨崩時說 用人殉葬 吾不忍也 此事宜自我止 後世勿復為 明宪宗宝训 卷之二 明礼 成化十年七月甲戌 辽王豪墭奏嫡长子恩鏋病故 其继妃冯氏妾曹氏俱无所出宜令殉葬 上曰 先帝上宾 顾命毋令后宫殉葬 可以为万世法 况王府前此未尝有用殉者 今辽王葬其子乃欲以其妇殉之 何其戾耶 礼部其移文所司启王勿用迁其妇别室毋令失所 满文老档 第五十九册 天命八年九月 十二日 汗之妹小福晋殁 以二女殉之 汗因其妹亡而欲前往时 天聪东华录 雅荪出微贱 因叶赫兵临兀扎鲁城时 有大功 太祖擢为大臣 宠任独优 尝以殉葬自矢 后太祖崩 不殉葬且轻慢丧礼 至是复欲逃 故杀之 Commission of Sati Prevention Act 1987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9 10 25 1987年制止非法薩蒂運動 印度政府國家婦女資源中心 NCRW 1989年1月8日 讀賣新聞 昭和天皇崩御 お供 と87歳男性が後追い自殺 和歌山 1989年1月9日 毎日新聞 一兵士としてお供 と昭和天皇の後追い自殺 茨城 其他资料 编辑梁发芾 历史上的后妃宫女活人殉葬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张廓 多妻制度 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家庭结构 何建民 中国殉葬史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殉葬 amp oldid 7660143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