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礼记

禮記》,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家學者解說《禮經》和「禮學」的文集。這些篇章原本分散流傳,數量頗多,大多無法確知作者的姓名身分,所以《漢書·藝文志》泛稱為:「《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學所記也。」。漢代的儒者選錄這些「《》之記文」,編輯成書,作為教授《儀禮》的參考[1]。漢代授禮學者,自后蒼起分三家,戴德大戴禮記》八十五篇,戴聖《小戴禮記》四十九篇,慶普《慶普禮記》四十九篇,其中《慶普禮》不傳,《大戴禮》殘缺,而以《小戴禮》最為通行,一般所稱的《禮記》通常就是指《小戴禮記》。

礼记
全名:《礼记
礼记集说
作者孔子後學
编者戴圣
语言中文
成书年代战国时代
主题禮樂制度和君子修養
连载状态篇数:49篇
系列作品

汉景帝时魯恭王劉餘因整修宮室,毀壞孔府舊宅,得古文經《礼》五十六篇於壞壁之中[2][3]。其中有十七篇与今文經《禮》相同,餘下三十九篇則屬於逸《禮》。禮家將〈奔丧〉、〈投壶〉等逸禮篇章錄於《禮記》而流傳下來,其餘篇章因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後來散逸不传[4][5]

《礼记》全書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饒具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不仅涉及了周朝的禮樂制度,也重視君子的道德修養和治世理想。其中有名的篇章,有〈大學〉、〈中庸〉、〈禮運〉等等。〈大学〉与〈中庸〉為朱熹选入“四书”,作為君子修身的指引。〈禮運〉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6],又稱為〈禮運·大同〉篇,反映了儒家治世的理想境界。

篇章

文本承续

孔颖达《礼记正义》引郑玄《六艺论》:“汉兴,高堂生得《礼》十七篇;后得孔氏壁中、河间献王古文《礼》五十六篇、《记》百三十一篇”。小戴传《礼记》四十九篇的说法,也是从东汉郑玄开始的,依据的是也是孔引《六艺论》:“案《汉书·艺文志》、《儒林传》云,传《礼》者十三家,惟高堂生及五传弟子戴德、戴圣名在也”、“今礼行于世者戴德、戴圣之学也”、“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记》是也,戴圣传《记》四十九篇,则此《礼记》是也。”而“大戴删古《记》,小戴删大戴”的说法,依据为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引晋陈邵《周礼论·序》所云:“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礼》为四十九篇,是为《小戴礼》。后汉马融、卢植考诸家异同,附戴圣篇章,去其繁重,及所叙略,而行于世,即今之《礼记》也。郑玄亦依卢、马之本而注焉。” 唐贞观官撰《隋书·经籍志》也使用了类似说法。

晚近以来,多人对删书说法提出了怀疑,对大戴礼记、小戴礼记的篇章数与篇章异同,以及材料来源,乃至汉时是否存在大戴礼记,是否已成书并流传,都提出了问题。因为《汉书·艺文志》做为书目,没有记载大小戴传的是哪些内容,以及是否为礼之《记》。《汉书·艺文志》原记载为:“《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十七?)篇,《记》百三十一篇,......。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不过,《汉书·艺文志》下文记载了二戴“立学官”:“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汉书·儒林传》另处记载了二戴师承及授业事。现在知道,汉人在使用“礼”与“礼记”这两个词时,界限不是那么清楚的。而当代新发现的简帛文献对廓清文本传承带来了新的期望,如郭店楚简文字的分析就证实了《缁衣》篇的源头出于先秦。

注疏

地位

朱熹撰有《朱子家禮》一书,他認為“《禮記》只是解《儀禮》”[9]。「《儀禮》是經,《禮記》是解《儀禮》。且如《儀禮》有〈冠禮〉,《禮記》便有〈冠義〉;《儀禮》有〈昏禮〉,《禮記》便有〈昏義〉。以至燕、射之禮,莫不皆然。」

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10]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 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 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许慎 、卢植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记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
  2. ^ 《漢書卷五十三·列傳第二十三·景十三王傳》“魯恭王餘以孝景前二年立為淮陽王。吳、楚反破後,以孝景前三年徙王魯。”“恭王初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宮,聞鐘磬琴瑟之聲,遂不敢復壞,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
  3. ^ 《移書讓太常博士》「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篇。」
  4. ^ 陸德明《經典釋文》:「鄭《六藝論》:公後得孔氏壁中河間獻王古文《禮》五十六篇,《記》百三十一篇,《周禮》六篇。其十七篇與髙堂生所傳同,而字多異。劉向別錄云古文《記》二百四篇。藝文志曰《禮》古經五十六篇出于魯淹中。」
  5. ^ 孔穎達《禮記正義》:「漢興後得古文,而禮家又貪其說,因合於《禮記》耳。〈奔喪〉禮」司兇禮也……謂之逸《禮》,其〈投壺〉禮亦此類也。」
  6. ^ 郭沫若《儒家八派的批判》:“《礼记·礼运》一篇,毫 无疑问,便是子游氏之儒的主要经典。那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洙泗考信录》考得孔子任大司寇時年五十二歲,此时子游年仅七岁,如何能论“大同小康”之义。
  7. ^ 「昏」「婚」。
  8. ^ 《南康府志》:「太宗文皇帝纂修大全,特取其書,頒行天下,列聖相承,教人取士亦皆遵行」。
  9. ^ 《朱子語類·卷八十七》
  10. ^ 《揅经室续集三集》

书籍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禮記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链接

礼记,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周禮或儀禮, 禮記, 儒家經典之一, 是孔子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家學者解說, 禮經, 禮學, 的文集, 這些篇章原本分散流傳, 數量頗多, 大多無法確知作者的姓名身分, 所以, 漢書, 藝文志, 泛稱為, 百三十一篇, 七十子後學所記也, 漢代的儒者選錄這些, 之記文, 編輯成書, 作為教授, 儀禮, 的參考, 漢代授禮學者, 自后蒼起分三家, 戴德, 大戴禮記, 八十五篇, 戴聖, 小戴禮記, 四十九篇, 慶普, 慶普禮記, 四十九篇, 其中, 慶普禮, 不傳, 大戴禮, 殘缺, 而以.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周禮或儀禮 禮記 儒家經典之一 是孔子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家學者解說 禮經 和 禮學 的文集 這些篇章原本分散流傳 數量頗多 大多無法確知作者的姓名身分 所以 漢書 藝文志 泛稱為 記 百三十一篇 七十子後學所記也 漢代的儒者選錄這些 禮 之記文 編輯成書 作為教授 儀禮 的參考 1 漢代授禮學者 自后蒼起分三家 戴德 大戴禮記 八十五篇 戴聖 小戴禮記 四十九篇 慶普 慶普禮記 四十九篇 其中 慶普禮 不傳 大戴禮 殘缺 而以 小戴禮 最為通行 一般所稱的 禮記 通常就是指 小戴禮記 礼记全名 礼记 礼记集说作者孔子後學编者戴圣语言中文成书年代战国时代主题禮樂制度和君子修養连载状态篇数 49篇系列作品汉景帝时魯恭王劉餘因整修宮室 毀壞孔府舊宅 得古文經 礼 五十六篇於壞壁之中 2 3 其中有十七篇与今文經 禮 相同 餘下三十九篇則屬於逸 禮 禮家將 奔丧 投壶 等逸禮篇章錄於 禮記 而流傳下來 其餘篇章因藏之秘府 世人难得一见 後來散逸不传 4 5 礼记 全書以散文撰成 一些篇章饒具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 有的气势磅礴 结构谨严 有的言简意赅 意味隽永 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 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 警句 精辟而深刻 礼记 不仅涉及了周朝的禮樂制度 也重視君子的道德修養和治世理想 其中有名的篇章 有 大學 中庸 禮運 等等 大学 与 中庸 為朱熹选入 四书 作為君子修身的指引 禮運 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 6 又稱為 禮運 大同 篇 反映了儒家治世的理想境界 目录 1 篇章 2 文本承续 3 注疏 4 地位 5 参见 6 参考文献 6 1 引用 6 2 书籍 7 延伸阅读 8 外部链接篇章 编辑曲礼上 曲礼下 檀弓上 檀弓下 王制 月令 曾子问 文王世子 礼运 礼器 郊特牲 内则 玉藻 明堂位 丧服小记 大传 少仪 学记 乐记 杂记上 杂记下 丧大记 祭法 祭义 祭统 经解 哀公问 仲尼燕居 孔子闲居 坊记 中庸 表记 缁衣 奔丧 问丧 服问 间传 三年问 深衣 投壶 儒行 大学 冠义 昏义 7 乡饮酒义 射义 燕义 聘义 丧服四制文本承续 编辑唐孔颖达 礼记正义 引郑玄 六艺论 汉兴 高堂生得 礼 十七篇 后得孔氏壁中 河间献王古文 礼 五十六篇 记 百三十一篇 小戴传 礼记 四十九篇的说法 也是从东汉郑玄开始的 依据的是也是孔引 六艺论 案 汉书 艺文志 儒林传 云 传 礼 者十三家 惟高堂生及五传弟子戴德 戴圣名在也 今礼行于世者戴德 戴圣之学也 戴德传 记 八十五篇 则 大戴记 是也 戴圣传 记 四十九篇 则此 礼记 是也 而 大戴删古 记 小戴删大戴 的说法 依据为唐陆德明 经典释文 序录 引晋陈邵 周礼论 序 所云 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 谓之 大戴礼 戴圣删 大戴礼 为四十九篇 是为 小戴礼 后汉马融 卢植考诸家异同 附戴圣篇章 去其繁重 及所叙略 而行于世 即今之 礼记 也 郑玄亦依卢 马之本而注焉 唐贞观官撰 隋书 经籍志 也使用了类似说法 晚近以来 多人对删书说法提出了怀疑 对大戴礼记 小戴礼记的篇章数与篇章异同 以及材料来源 乃至汉时是否存在大戴礼记 是否已成书并流传 都提出了问题 因为 汉书 艺文志 做为书目 没有记载大小戴传的是哪些内容 以及是否为礼之 记 汉书 艺文志 原记载为 礼古经 五十六卷 经 七十 十七 篇 记 百三十一篇 凡 礼 十三家 五百五十五篇 不过 汉书 艺文志 下文记载了二戴 立学官 汉兴 鲁高堂生传 士礼 十七篇 讫孝宣世 后仓最明 戴德 戴圣 庆普皆其弟子 三家立于学官 礼古经 者 出于鲁淹中及孔氏 与十七篇文相似 多三十九篇 汉书 儒林传 另处记载了二戴师承及授业事 现在知道 汉人在使用 礼 与 礼记 这两个词时 界限不是那么清楚的 而当代新发现的简帛文献对廓清文本传承带来了新的期望 如郭店楚简文字的分析就证实了 缁衣 篇的源头出于先秦 注疏 编辑 禮記註疏 東漢鄭玄注 禮記注 唐孔穎達疏 禮記正義 六十三卷 五經正義 十三經注疏之一 大學章句 一卷 中庸章句 一卷 南宋朱熹著 四書章句集注 禮記集說 十卷 元陳澔撰 明代科舉取士必讀經典 8 禮記析疑 四十八卷 清方苞著 禮記集解 五十卷 清孫希旦著 地位 编辑朱熹撰有 朱子家禮 一书 他認為 禮記 只是解 儀禮 9 儀禮 是經 禮記 是解 儀禮 且如 儀禮 有 冠禮 禮記 便有 冠義 儀禮 有 昏禮 禮記 便有 昏義 以至燕 射之禮 莫不皆然 阮元在 书东莞陈氏 学蔀通辩 后 说 朱子中年讲理 固已精实 晚年讲礼 尤耐繁难 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 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 五伦皆礼 且如殷尚白 周尚赤 礼也 使居周而有尚白者 若以非礼折之 则人不能争 以非理折之 则不能无争矣 故理必附乎礼以行 空言理 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 10 参见 编辑月令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皮锡瑞 经学通论 三礼 汉所谓 礼 即今十七篇之 仪礼 而汉不名 仪礼 专主经言 则曰 礼经 合记而言 则曰 礼记 许慎 卢植所称 礼记 皆即 仪礼 与篇中之记 非今四十九篇之 礼记 也 其后 礼记 之名为四十九篇之记所夺 乃以十七篇之 礼经 别称 仪礼 漢書卷五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景十三王傳 魯恭王餘以孝景前二年立為淮陽王 吳 楚反破後 以孝景前三年徙王魯 恭王初好治宮室 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宮 聞鐘磬琴瑟之聲 遂不敢復壞 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 移書讓太常博士 及魯恭王壞孔子宅 欲以為宮 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 逸 禮 有三十九篇 陸德明 經典釋文 鄭 六藝論 公後得孔氏壁中河間獻王古文 禮 五十六篇 記 百三十一篇 周禮 六篇 其十七篇與髙堂生所傳同 而字多異 劉向別錄云古文 記 二百四篇 藝文志曰 禮 古經五十六篇出于魯淹中 孔穎達 禮記正義 漢興後得古文 而禮家又貪其說 因合於 禮記 耳 奔喪 禮 司兇禮也 謂之逸 禮 其 投壺 禮亦此類也 郭沫若 儒家八派的批判 礼记 礼运 一篇 毫 无疑问 便是子游氏之儒的主要经典 那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 但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谓子游 少孔子四十五岁 洙泗考信录 考得孔子任大司寇時年五十二歲 此时子游年仅七岁 如何能论 大同小康 之义 昏 通 婚 南康府志 太宗文皇帝纂修大全 特取其書 頒行天下 列聖相承 教人取士亦皆遵行 朱子語類 卷八十七 揅经室续集三集 书籍 编辑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禮記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大戴禮記葉衡 選註 禮記 學生國學叢書 台北市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4年12月 OCLC 37636933 延伸阅读 编辑 编 在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 在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禮記部 出自陈梦雷 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链接 编辑 大戴禮記 原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繁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簡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小戴禮記 原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繁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簡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工藤卓司 近一百年日本 禮記 研究概況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礼记单注本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礼记 amp oldid 7287138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