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辣椒素

辣椒素(英語:Capsaicin)又名辣素,辣椒鹼,即反式-8-甲基-N-香草基-6-壬烯酰胺,分子结构式为(CH3)2CHCH=CH(CH2)4CONHCH2C6H3-4-(OH)-3-(OCH3,是辣椒属植物红辣椒的活性成分。它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都有刺激性并可在皮膚中产生灼烧感。辣椒素和与其相关一些的化合物并称为辣椒素类物质(英語:Capsaicinoids),它们可能是辣椒为阻止草食动物啃食和真菌寄生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一般鸟类都对辣椒素类物质不敏感。纯的辣椒素是一种斥水亲脂、无色无嗅的结晶或蜡状化合物。

辣椒素
IUPAC名
8-Methyl-N-vanillyl-trans-6-nonenamide
英文名 Capsaicin
别名 (E)-N-(4-羟基-3-甲氧基苄基)-8-甲基-6-壬烯酰胺
识别
CAS号 404-86-4  
PubChem 1548943
ChemSpider 1265957
SMILES
InChI
InChIKey YKPUWZUDDOIDPM-SOFGYWHQBQ
EINECS 206-969-8
ChEBI 3374
KEGG C06866
IUPHAR配体 2486
ATC代码 M02AB01
性质
化学式 C18H27NO3
摩尔质量 305.41 g·mol⁻¹
熔点 62–65 °C
沸点 210–220 °C(0.01毫米汞柱)
危险性
欧盟危险性符号
有毒 T
警示术语 R:R24/25
安全术语 S:S26-S36/37/39-S45
MSDS [1]
NFPA 704
1
2
0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历史

1816年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布霍尔茨首次提取到不纯的辣椒素化合物。由于是从辣椒属植物中提取的,他将这种物质称为“capsicin”(也就是为『蕃椒油』)。虽然在1876年John Clough Thresh就分离出了纯度很高的辣椒素,并将其命名为“capsaicin”(即为『辣椒素』),但直到1898年才由Karl Micko首次分离出纯净的辣椒素。辣椒素化学成分的确定是在1919年由E. K. Nelson首次完成的,他也部分确认了辣椒素的分子结构。[1]1930年E. Spath和S. F. Darling完成了对辣椒素的人工合成。[2]1961年,日本化学家S. Kosuge和Y. Inagaki从红辣椒中分离出了若干种辣椒素的类似物并将它们命名为“capsaicinoids”(即“辣椒素类物质”)。[3][4]

德国药物学家鲁道夫·布克海姆和匈牙利医生Endre Hőgyes[5]分别在1873年和1878年发现辣椒油(也就是部分纯化的辣椒素)与黏膜接触时能引起灼烧感并增加胃酸分泌。

辣椒素类物质

所有辣椒素类物质都是C9-C11支链脂肪酸和香草基胺合成的酰胺类化合物,不同辣椒素类物质的主要差异在于脂肪烃侧链长度、是否存在双键和分支点以及相对辣度。辣椒素是辣椒中的主要辣椒元,是辣味的主要决定因子,其次是二氢辣椒素[6]这两种化合物的辣度差不多是降二氢辣椒素、高二氢辣椒素和高辣椒素的两倍。不同纯辣椒元的稀溶液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辛辣感,但其浓溶液无此差别。而ω-羟基辣椒素则是一种不辣的辣椒素类化合物[7],此外在甜椒中存在无辣味的类辣椒素物质辣椒素酯(capsiate)、二氢辣椒素酯(dihydrocapsiate)[8]和去甲二氢辣椒素酯(Nordihydrocapsiate)[9]。辣椒素酯具有与辣椒素类物质相同的侧链脂肪酸,但分子结构中的香草基胺被香荚兰醇(vanillyl alcohol)代替。

一般认为,辣椒素类物质被是由香草基胺与带支链结构的脂肪酸在红辣椒果实内部子房隔壁上缩合而成的。具体而言,辣椒素是由香草基胺和8-甲基-6-烯基-壬酰辅酶A反应得到的。[10][11]辣椒素的生物合成取决于基因座pun1上残留的基因AT3,它被公认为是一个脂酰基转移酶编码。[12]

除了这些天然的辣椒素类物质外,还有一种人造的辣椒素类物质N-香草基壬酰胺(VNA或PAVA)。虽然它也存在于辣椒属植物的油性树脂中,但更多情况下是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的。[13]它能作为参比物质用于测定其他辣椒素类物质的相对辛辣度。

辣椒素的名称 缩写 通常情况下相关物质的质量分数 史高维尔
指数
化学结构式
辣椒素 C 69% 16,000,000  
二氢辣椒素 DHC 22% 16,000,000  
降二氢辣椒素 NDHC 7% 9,100,000  
高二氢辣椒素 HDHC 1% 8,600,000  
高辣椒素 HC 1% 8,600,000  
N-香草基壬酰胺 PAVA 9,200,000  

自然功能

辣椒素大量存在于辣椒属植物果实的胎座组织(用以保护种子)、内膜中,在果实的肉质部分也有少量分布。虽然辣椒种子附着在辣椒果实内壁的白髓上同时白髓又含有高浓度的辣椒素,但辣椒种子本身却不产生任何辣椒素。

辣椒素植物的种子通常由鸟类散播。鸟类动物中能与辣椒素及其相关化学物质结合的TRPV1通道不会对这些辣椒素类物质作出响应(相反哺乳动物的TRPV1通道因其功能多样性和选择性灵敏度而使其会对辣椒素产生响应从而产生辣的味觉)。红辣椒种子随辣椒果实被鸟类摄入,经消化道被排出后仍可发芽,但具有臼齿的哺乳动物在食用辣椒果实的过程中会磨碎辣椒的种子使其失去发芽能力。因此自然选择的结果使辣椒果实中的辣椒素含量增加,因为这样做能减少辣椒果实被不能帮助其传播繁殖的哺乳动物啃食。[14]此外,对野生辣椒的进化生态学研究显示辣椒素作为抗真菌剂阻止病原真菌镰刀霉菌,而受到这种真菌感染的辣椒种子生存能力降低、死亡率增大。[15]


作用机理

辣椒素产生的灼烧和疼痛感,是来自于和感官神经元的化学作用。辣椒素是香草素英语vanilloid家族的成员,与香草素受体亚型1跨膜受体(TRPV1)结合。[16]TRPV1在1997年被首次克隆。TRPV1是离子通道类型的受体。[17]它被热、质子、物理磨损刺激时将允许阳离子穿过细胞膜,导致去极化。去极化作用又产生动作电位。因此,辣椒素分子与TRPV1受体结合后,产生类似过热或物理磨损的感觉,这就解释为什么辣椒素的辣味被描述为烧灼感。

早期的研究显示,相较于其他化学激动剂,辣椒素唤起一个惊人长期电流,这其中必有一个显著的限速因子。[18]在这之后,所述的TRPV1离子通道已被证明是瞬时受体电位英语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离子通道超家族英语Protein superfamily成员,因此现在被称为为TRPV1。有许多不同的瞬时受体电位已经被证明是对温度的不同范围敏感,并且可能负责对我们环境温度的感知。

因此,辣椒里的辣椒素实际上不引起类似于触碰到而产生的化学烧伤英语chemical burn,也没有任何直接的组织损伤。暴露于辣椒素引起的炎症被认为是身体对神经兴奋的反应。例如,辣椒素诱导支气管收缩的作用方式被认为涉及C纤维英语Group C nerve fiber释放神经肽[19]。总的来说,是身体以为自己灼伤或擦伤,所以导致炎性反应。如果暴露在大量辣椒素下,炎症可导致组织损伤,正如其他触发炎症反应的物质一样。

用途

食品

由于辣椒素与黏膜接触能引起灼烧感,所以常在食品中加入辣椒素来增加食物的辣味。高浓度的辣椒素也能在皮肤的一些敏感区域引起灼烧感。常用史高维尔指数来衡量辣味物质的辛辣程度。

防身

市售的防身噴霧通常內含有辣椒素,噴向敵人可造成敵人受刺激而失去行動能力,效果從幾分鐘至一小時不等,不會留下永久性傷害。

参考资料

  1. ^ E. K. Nelson. . J. Am. Chem. Soc. 1919, 41 (7): 1115–1121 [2012-10-06]. doi:10.1021/ja02228a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4). 
  2. ^ Ernst Späth, Stephen F. Darling. . Chem. Ber. 1930, 63B (3): 737–743 [2012-10-06]. doi:10.1002/cber.1930063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5) (德语). 
  3. ^ S Kosuge, Y Inagaki, H Okumura. Studies on the pungent principles of red pepper. Part VIII.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tions of the pungent principles.. Nippon Nogei Kagaku Kaishi (J. Agric. Chem. Soc.). 1961, 35: 923–927. 
  4. ^ S Kosuge, Y Inagaki. Studies on the pungent principles of red pepper. Part XI. Determination and contents of the two pungent principles. Nippon Nogei Kagaku Kaishi (J. Agric. Chem. Soc.). 1962, 36: 251. 
  5. ^ Endre Hőgyes. Mittheilungen aus dem Institute für allgemeine Pathologie und Pharmakologie an der Universität zu Klausenburg. NAUNYN-SCHMIEDEBERG'S ARCHIVES OF PHARMACOLOGY. 1878, 9 (1-2): 117–130. doi:10.1007/BF02125956. [永久失效連結]
  6. ^ 成善汉,吴艳阁,贺申魁. 辣椒素生物合成路径及调控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08, 6 (2): 335–340 (中文). 
  7. ^ Díaz J., Pomar F., and Bernal A. Peroxidases and the metabolism of capsaicin in Capsicum annuum L.. Phytochemistry Reviews. 2004, 3 (1-2): 141–157. doi:10.1023/B:PHYT.0000047801.41574.6e (英语). [永久失效連結]
  8. ^ Kobata K., Todo T., Yazawa S., Iwai K., and Watanabe T. . J. Agric. Food Chem. 1998, 46 (5): 1695–1697 [2012-10-07]. doi:10.1021/jf980135c.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4) (英语). 
  9. ^ Kobata K., Sutoh K., and Todo T. Nordihydrocapsiate, a new capsinoid from the fruits of a nonpungent pepper, Capsicum annuum.. J. Nat. Prod. 1999, 62 (2): 335–336. PMID 10075779 (英语). 
  10. ^ Fujiwake H., Suzuki T., Oka S., Iwai K. Enzymatic formation of capsaicinoid from vanillylamine and iso-type fatty acids by cell-free extracts of Capsicum annuum var. annuum cv. Karayatsubusa.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Chemistry. 1980, 44: 2907–2912. 
  11. ^ I. Guzman, P.W. Bosland, and M.A. O'Connell. Chapter 8: Heat, Color, and Flavor Compounds in Capsicum Fruit". David R. Gang (编). Recent Advances in Phytochemistry Vol.41: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Phytochemicals. New York, New York: Springer. 2011. ISBN 978-1-4419-6961-3. 
  12. ^ Charles Stewart Jr, Byoung-Cheorl Kang, Kede Liu, Michael Mazourek, Shanna L. Moore, Eun Young Yoo, Byung-Dong Kim, Ilan Paran, Molly M. Jahn. . The Plant Journal. June 2005, 42 (5): 675–88 [2012-10-06]. PMID 15918882. doi:10.1111/j.1365-313X.2005.02410.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4) (英语). 
  13. ^ Howard L. Constant, Geoffrey A. Cordell and Dennis P. West. . J. Nat. Prod. 1996, 59 (4): 425–426 [2012-10-07]. doi:10.1021/np96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4) (英语). 
  14. ^ Tewksbury, J. J.; Nabhan, G. P. . Nature. 2001, 412 (6845): 403–404 [2012-10-07]. PMID 11473305. doi:10.1038/350866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3) (英语). 
  15. ^ Joshua J. Tewksbury, Karen M. Reagan, Noelle J. Machnicki, Tomás A. Carlo, David C. Haak, Alejandra Lorena Calderón Peñaloza, and Douglas J. Levey.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808–11811. [2010-06-30]. doi:10.1073/pnas.080269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英语). 
  16. ^ Story GM, Crus-Orengo L. Feel the burn. American Scientist. July–August 2007, 95 (4): 326–333. doi:10.1511/2007.66.326. 
  17. ^ Caterina, MJ; Schumacher, MA; Tominaga, M; Rosen, TA; Levine, JD; Julius, D. The capsaicin receptor: a heat-activated ion channel in the pain pathway.. Nature. Oct 23, 1997, 389 (6653): 816–24. PMID 9349813. doi:10.1038/39807. 
  18. ^ Geppetti, Pierangelo & Holzer, Peter (1996). Neurogenic Inflammation. CRC Press, 1996.
  19. ^ Fuller, R. W., Dixon, C. M. S. & Barnes, P. J. (1985). Bronchoconstrictor response to inhaled capsaicin in humans" J. Appl. Physiol 58, 1080–1084. PubMed, CAS, Web of Science® Times Cited: 174

辣椒素,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辣椒紅素, 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仅供参考, 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 请咨询专业人士, 詳見醫學聲明, 英語, capsaicin, 又名辣素, 辣椒鹼, 即反式, 甲基, 香草基, 壬烯酰胺, 分子结构式为, 2chch, 4conhch2c6h3, och3, 是辣椒属植物红辣椒的活性成分, 它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都有刺激性并可在皮膚中产生灼烧感, 和与其相关一些的化合物并称为类物质, 英語, capsaicinoids, 它们可能是辣椒为阻止草食动物.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辣椒紅素 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仅供参考 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 请咨询专业人士 詳見醫學聲明 辣椒素 英語 Capsaicin 又名辣素 辣椒鹼 即反式 8 甲基 N 香草基 6 壬烯酰胺 分子结构式为 CH3 2CHCH CH CH2 4CONHCH2C6H3 4 OH 3 OCH3 是辣椒属植物红辣椒的活性成分 它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都有刺激性并可在皮膚中产生灼烧感 辣椒素和与其相关一些的化合物并称为辣椒素类物质 英語 Capsaicinoids 它们可能是辣椒为阻止草食动物啃食和真菌寄生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一般鸟类都对辣椒素类物质不敏感 纯的辣椒素是一种斥水亲脂 无色无嗅的结晶或蜡状化合物 辣椒素IUPAC名8 Methyl N vanillyl trans 6 nonenamide英文名 Capsaicin别名 E N 4 羟基 3 甲氧基苄基 8 甲基 6 壬烯酰胺识别CAS号 404 86 4 PubChem 1548943ChemSpider 1265957SMILES CC C C C CCCCC NCC1 CC OC C O C C1 OInChI 1 C18H27NO3 c1 14 2 8 6 4 5 7 9 18 21 19 13 15 10 11 16 20 17 12 15 22 3 h6 8 10 12 14 20H 4 5 7 9 13H2 1 3H3 H 19 21 b8 6 InChIKey YKPUWZUDDOIDPM SOFGYWHQBQEINECS 206 969 8ChEBI 3374KEGG C06866IUPHAR配体 2486ATC代码 M02AB01性质化学式 C18H27NO3摩尔质量 305 41 g mol 熔点 62 65 C沸点 210 220 C 0 01毫米汞柱 危险性欧盟危险性符号有毒 T警示术语 R R24 25安全术语 S S26 S36 37 39 S45MSDS 1 NFPA 704 1 2 0 若非注明 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 25 100 kPa 下 目录 1 历史 2 辣椒素类物质 3 自然功能 4 作用机理 5 用途 5 1 食品 5 2 防身 6 参考资料历史 编辑1816年克里斯蒂安 弗里德里希 布霍尔茨首次提取到不纯的辣椒素化合物 由于是从辣椒属植物中提取的 他将这种物质称为 capsicin 也就是为 蕃椒油 虽然在1876年John Clough Thresh就分离出了纯度很高的辣椒素 并将其命名为 capsaicin 即为 辣椒素 但直到1898年才由Karl Micko首次分离出纯净的辣椒素 辣椒素化学成分的确定是在1919年由E K Nelson首次完成的 他也部分确认了辣椒素的分子结构 1 1930年E Spath和S F Darling完成了对辣椒素的人工合成 2 1961年 日本化学家S Kosuge和Y Inagaki从红辣椒中分离出了若干种辣椒素的类似物并将它们命名为 capsaicinoids 即 辣椒素类物质 3 4 德国药物学家鲁道夫 布克海姆和匈牙利医生Endre Hogyes 5 分别在1873年和1878年发现辣椒油 也就是部分纯化的辣椒素 与黏膜接触时能引起灼烧感并增加胃酸分泌 辣椒素类物质 编辑所有辣椒素类物质都是C9 C11支链脂肪酸和香草基胺合成的酰胺类化合物 不同辣椒素类物质的主要差异在于脂肪烃侧链长度 是否存在双键和分支点以及相对辣度 辣椒素是辣椒中的主要辣椒元 是辣味的主要决定因子 其次是二氢辣椒素 6 这两种化合物的辣度差不多是降二氢辣椒素 高二氢辣椒素和高辣椒素的两倍 不同纯辣椒元的稀溶液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辛辣感 但其浓溶液无此差别 而w 羟基辣椒素则是一种不辣的辣椒素类化合物 7 此外在甜椒中存在无辣味的类辣椒素物质辣椒素酯 capsiate 二氢辣椒素酯 dihydrocapsiate 8 和去甲二氢辣椒素酯 Nordihydrocapsiate 9 辣椒素酯具有与辣椒素类物质相同的侧链脂肪酸 但分子结构中的香草基胺被香荚兰醇 vanillyl alcohol 代替 一般认为 辣椒素类物质被是由香草基胺与带支链结构的脂肪酸在红辣椒果实内部子房隔壁上缩合而成的 具体而言 辣椒素是由香草基胺和8 甲基 6 烯基 壬酰辅酶A反应得到的 10 11 辣椒素的生物合成取决于基因座pun1上残留的基因AT3 它被公认为是一个脂酰基转移酶编码 12 除了这些天然的辣椒素类物质外 还有一种人造的辣椒素类物质N 香草基壬酰胺 VNA或PAVA 虽然它也存在于辣椒属植物的油性树脂中 但更多情况下是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的 13 它能作为参比物质用于测定其他辣椒素类物质的相对辛辣度 辣椒素的名称 缩写 通常情况下相关物质的质量分数 史高维尔指数 化学结构式辣椒素 C 69 16 000 000 二氢辣椒素 DHC 22 16 000 000 降二氢辣椒素 NDHC 7 9 100 000 高二氢辣椒素 HDHC 1 8 600 000 高辣椒素 HC 1 8 600 000 N 香草基壬酰胺 PAVA 9 200 000 自然功能 编辑辣椒素大量存在于辣椒属植物果实的胎座组织 用以保护种子 内膜中 在果实的肉质部分也有少量分布 虽然辣椒种子附着在辣椒果实内壁的白髓上同时白髓又含有高浓度的辣椒素 但辣椒种子本身却不产生任何辣椒素 辣椒素植物的种子通常由鸟类散播 鸟类动物中能与辣椒素及其相关化学物质结合的TRPV1通道不会对这些辣椒素类物质作出响应 相反哺乳动物的TRPV1通道因其功能多样性和选择性灵敏度而使其会对辣椒素产生响应从而产生辣的味觉 红辣椒种子随辣椒果实被鸟类摄入 经消化道被排出后仍可发芽 但具有臼齿的哺乳动物在食用辣椒果实的过程中会磨碎辣椒的种子使其失去发芽能力 因此自然选择的结果使辣椒果实中的辣椒素含量增加 因为这样做能减少辣椒果实被不能帮助其传播繁殖的哺乳动物啃食 14 此外 对野生辣椒的进化生态学研究显示辣椒素作为抗真菌剂阻止病原真菌镰刀霉菌 而受到这种真菌感染的辣椒种子生存能力降低 死亡率增大 15 作用机理 编辑辣椒素产生的灼烧和疼痛感 是来自于和感官神经元的化学作用 辣椒素是香草素 英语 vanilloid 家族的成员 与香草素受体亚型1跨膜受体 TRPV1 结合 16 TRPV1在1997年被首次克隆 TRPV1是离子通道类型的受体 17 它被热 质子 物理磨损刺激时将允许阳离子穿过细胞膜 导致去极化 去极化作用又产生动作电位 因此 辣椒素分子与TRPV1受体结合后 产生类似过热或物理磨损的感觉 这就解释为什么辣椒素的辣味被描述为烧灼感 早期的研究显示 相较于其他化学激动剂 辣椒素唤起一个惊人长期电流 这其中必有一个显著的限速因子 18 在这之后 所述的TRPV1离子通道已被证明是瞬时受体电位 英语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离子通道的超家族 英语 Protein superfamily 成员 因此现在被称为为TRPV1 有许多不同的瞬时受体电位已经被证明是对温度的不同范围敏感 并且可能负责对我们环境温度的感知 因此 辣椒里的辣椒素实际上不引起类似于触碰到酸或碱而产生的化学烧伤 英语 chemical burn 也没有任何直接的组织损伤 暴露于辣椒素引起的炎症被认为是身体对神经兴奋的反应 例如 辣椒素诱导支气管收缩的作用方式被认为涉及C纤维 英语 Group C nerve fiber 释放神经肽 19 总的来说 是身体以为自己灼伤或擦伤 所以导致炎性反应 如果暴露在大量辣椒素下 炎症可导致组织损伤 正如其他触发炎症反应的物质一样 用途 编辑食品 编辑 由于辣椒素与黏膜接触能引起灼烧感 所以常在食品中加入辣椒素来增加食物的辣味 高浓度的辣椒素也能在皮肤的一些敏感区域引起灼烧感 常用史高维尔指数来衡量辣味物质的辛辣程度 防身 编辑 市售的防身噴霧通常內含有辣椒素 噴向敵人可造成敵人受刺激而失去行動能力 效果從幾分鐘至一小時不等 不會留下永久性傷害 参考资料 编辑 E K Nelson THE CONSTITUTION OF CAPSAICIN THE PUNGENT PRINCIPLE OF CAPSICUM J Am Chem Soc 1919 41 7 1115 1121 2012 10 06 doi 10 1021 ja02228a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8 04 Ernst Spath Stephen F Darling Synthese des Capsaicins Chem Ber 1930 63B 3 737 743 2012 10 06 doi 10 1002 cber 1930063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7 15 德语 S Kosuge Y Inagaki H Okumura Studies on the pungent principles of red pepper Part VIII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tions of the pungent principles Nippon Nogei Kagaku Kaishi J Agric Chem Soc 1961 35 923 927 S Kosuge Y Inagaki Studies on the pungent principles of red pepper Part XI Determination and contents of the two pungent principles Nippon Nogei Kagaku Kaishi J Agric Chem Soc 1962 36 251 Endre Hogyes Mittheilungen aus dem Institute fur allgemeine Pathologie und Pharmakologie an der Universitat zu Klausenburg NAUNYN SCHMIEDEBERG S ARCHIVES OF PHARMACOLOGY 1878 9 1 2 117 130 doi 10 1007 BF02125956 永久失效連結 成善汉 吴艳阁 贺申魁 辣椒素生物合成路径及调控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08 6 2 335 340 中文 Diaz J Pomar F and Bernal A Peroxidases and the metabolism of capsaicin in Capsicum annuum L Phytochemistry Reviews 2004 3 1 2 141 157 doi 10 1023 B PHYT 0000047801 41574 6e 英语 永久失效連結 Kobata K Todo T Yazawa S Iwai K and Watanabe T Novel capsaicinoid like substances capsiate and dihydrocapsiate from the fruits of a nonpungent cultivar of pepper CH 19 Sweet of Pepper Capsicum annuum L J Agric Food Chem 1998 46 5 1695 1697 2012 10 07 doi 10 1021 jf980135c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8 04 英语 Kobata K Sutoh K and Todo T Nordihydrocapsiate a new capsinoid from the fruits of a nonpungent pepper Capsicum annuum J Nat Prod 1999 62 2 335 336 PMID 10075779 英语 Fujiwake H Suzuki T Oka S Iwai K Enzymatic formation of capsaicinoid from vanillylamine and iso type fatty acids by cell free extracts of Capsicum annuum var annuum cv Karayatsubusa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Chemistry 1980 44 2907 2912 I Guzman P W Bosland and M A O Connell Chapter 8 Heat Color and Flavor Compounds in Capsicum Fruit David R Gang 编 Recent Advances in Phytochemistry Vol 41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Phytochemicals New York New York Springer 2011 ISBN 978 1 4419 6961 3 Charles Stewart Jr Byoung Cheorl Kang Kede Liu Michael Mazourek Shanna L Moore Eun Young Yoo Byung Dong Kim Ilan Paran Molly M Jahn The Pun1 gene for pungency in pepper encodes a putative acyltransferase The Plant Journal June 2005 42 5 675 88 2012 10 06 PMID 15918882 doi 10 1111 j 1365 313X 2005 02410 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7 04 英语 Howard L Constant Geoffrey A Cordell and Dennis P West Nonivamide a Constituent of Capsicum oleoresin J Nat Prod 1996 59 4 425 426 2012 10 07 doi 10 1021 np96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8 04 英语 Tewksbury J J Nabhan G P Seed dispersal Directed deterrence by capsaicin in chilies Nature 2001 412 6845 403 404 2012 10 07 PMID 11473305 doi 10 1038 350866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4 13 英语 Joshua J Tewksbury Karen M Reagan Noelle J Machnicki Tomas A Carlo David C Haak Alejandra Lorena Calderon Penaloza and Douglas J Levey Evolutionary ecology of pungency in wild chil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808 11811 2010 06 30 doi 10 1073 pnas 080269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06 英语 Story GM Crus Orengo L Feel the burn American Scientist July August 2007 95 4 326 333 doi 10 1511 2007 66 326 Caterina MJ Schumacher MA Tominaga M Rosen TA Levine JD Julius D The capsaicin receptor a heat activated ion channel in the pain pathway Nature Oct 23 1997 389 6653 816 24 PMID 9349813 doi 10 1038 39807 Geppetti Pierangelo amp Holzer Peter 1996 Neurogenic Inflammation CRC Press 1996 Fuller R W Dixon C M S amp Barnes P J 1985 Bronchoconstrictor response to inhaled capsaicin in humans J Appl Physiol 58 1080 1084 PubMed CAS Web of Science Times Cited 174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辣椒素 amp oldid 7288219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