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蒙古帝国

大蒙古國蒙古语ᠶᠡᠬᠡ
ᠮᠣᠩᠭᠣᠯ
ᠦᠯᠦᠰ
八思巴文ꡗꡠ ꡀꡦ
ꡏꡡꡃ ꡢꡡꡙ
ꡖꡟ ꡙꡟꡛ
西里尔字母Их Монгол Улс;1206年-1635年6月12日[1]),俗稱蒙古帝國[註 3],強盛時是一个横跨欧亚兩洲的全球帝國,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當時在蒙古人武力最興盛的時期曾發動三次大規模的蒙古西征。在此之後的元憲宗九年(1259年)至至大二年(1309年)之間,大蒙古國體系的最大疆域曾達到約2400萬平方公里[3](一说为3450萬平方公里)[4][註 4]。但自元憲宗九年(1259年)蒙哥去世後引發爭奪大汗之位的內戰,使帝國內部數度分裂以至走向瓦解。1217年至1368年蒙古人在中原建立了政權,1368年被明太祖朱元璋驅趕至長城以北,進入了北元時期,使其對於歐亞大陸的影響力從此逐漸式微。

大蒙古國
ᠶᠡᠬᠡ
ᠮᠣᠩᠭᠣᠯ
ᠦᠯᠦᠰ

Их Монгол Улс
1206年-1635年
立法机构:忽里勒台
大蒙古國疆域的擴大演變(1206年-1294年)
15世紀初瓦剌在北元滅亡後再次統一蒙古各部
京城 
• 1206年-1235年
曲雕阿兰
• 1235年-1260年
哈拉和林[註 1]
• 1260年-1368年
大都(今北京
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镇[註 2]
国君姓氏孛兒只斤
君主共40位
• 1206年-1227年
成吉思汗(開國)
• 1260年-1294年
忽必烈(元世祖)
• 1333年-1370年
妥懽帖睦爾(元惠宗)
• 1479年-1517年
達延汗
• 1634年-1635年
額爾克孔果爾(亡國)
常用语中古蒙古语近代汉语突厥语伊朗语
兴衰
• 1206年
成吉思汗征服漠北各部,於斡難河邊即大汗位,大蒙古國建立。
• 1218年-1234年
西遼西夏金朝
• 1219年-1259年
蒙古西征
• 1260年
忽必烈上都稱帝,帝國分裂
• 1271年12月18日
忽必烈於大都頒《建国号诏》,建國號「大元」。
• 1279年3月19日
元將張弘範厓山海戰擊敗宋軍,宋帝趙昺隨丞相陸秀夫跳海殉國,宋朝滅亡,元朝統一中國。
• 1368年9月14日
明朝徐達率軍攻陷大都(北京),元廷退居蒙古高原,史稱北元
• 1388年11月1日
脫古思帖木兒被殺,北元滅亡,也速迭兒稱大汗,大元國號廢除。
• 1453年
瓦剌統一蒙古,也先綽羅斯氏)稱大汗。
• 1635年6月12日
末代大汗林丹汗之子额哲投降后金,大蒙古國正式滅亡。
宗教騰格里信仰薩滿教),後一些可汗分別改宗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其他流行的宗教
通币硬幣(如迪拉姆)、蘇赫(Sukhe)、紙幣(背部用絲綢銀錠裝飾的紙質錢幣,以及元帝發行的交鈔
今属于

大蒙古國是由蒙古人铁木真于1206年在斡难河边建立,號“成吉思汗”。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难河河源,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以及由尼伦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等)並始有「成吉思汗」之稱號時的元太祖元年(1206年)。大蒙古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元憲宗九年(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西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第一次西征(1219年-1221年 / 1223年)由成吉思汗發動並為主帥,滅西遼花剌子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并越過高加索山擊破钦察人各部。

第二次西征(1236年-1242年)於窩闊台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首先征服了伏尔加保加利亚(卡马突厥国),接著滅亡位於东欧平原基輔羅斯,進而擊潰波蘭王国,又使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等國大敗,前锋遠達当时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國東部在匈牙利治下的达尔马提亚以及現今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第三次西征(1256年-1260年)於蒙哥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旭烈兀為主帥,滅亡了木剌夷(暗杀组织)、兩河流域阿拔斯王朝,並重創叙利亚阿尤布王朝(蒙古军曾短暫占领叙利亚,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發起征伐而驱逐)。大蒙古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個國家。

然而,大蒙古國在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阿里不哥爭位所引發的內战之後走向分裂。尽管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然而他主張其承襲了“蒙古大汗”之位的繼承權並沒有獲得一致承認,直到元成宗時期才達成內部共識,使元朝的宗主地位獲得認同;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被稱為四大汗国;其他一些大蒙古國時期建立的小型汗國多依附于四大汗國。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立國號為“大元”全稱大元大蒙古國,自稱“蒙古大汗”。至元十六年(1279年)大元灭南宋。自此被元控制的領地包括蒙古高原和現今中國大部分地區。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蒙古四大汗国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註 5])與大元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在忽必烈身故後,其繼任者元成宗與四大汗國達成協議,以大元國皇帝為名義上的“蒙古大汗”,之後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

大元皇帝元惠宗被漢人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驱逐出中原(長城以北),大元丟失中原地區後版圖縮小回蒙古高原地區,史稱北元。北元亡于天元十年(1388年)[註 6],之後以統領東部蒙古的韃靼[註 6]作為其後繼代表,主要由其首領繼承“蒙古大汗”的稱號,同時與西部蒙古的瓦剌以及明初羁縻下的兀良哈等勢力並立,但這些蒙古勢力的控制範圍沒有再超出過蒙古高原。除此之外,明朝亦长期和察合台汗国及其他已突厥化的小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7世紀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國均致滅亡。明崇祯七年(1634年),最後一任蒙古大汗林丹汗后金皇太極擊敗並病逝,明崇禎八年四月二十八日(1635年6月12日)其子额哲歸降皇太極,漠南蒙古諸部亦于後金天聪十年(1636年)正月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大汗、統轄漠南蒙古諸部,象徵“大蒙古國”的歷史正式結束。

國號

以族名為國號

蒙古的國號與族名相關,原稱為“哈木黑蒙古”(漢譯為“蒙兀國”),[6]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後自號“也克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國”),此後一直在各種語言中表達沿用。[7]

建「大元」國號

1260年忽必烈在中國登基,之後開始「行漢法」,至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271年12月18日),在進攻南宋取得不斷勝利的形勢下,元世祖採納劉秉忠王磐等漢臣建議,建「大元」國號,《建國號詔》曰:「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其意為「極大」,表明本朝疆土超過以前所有的王朝。元朝建號以後,原「大蒙古國」國號在漢文文書中不再使用,但蒙文文書中通常兩者並稱為“大元大蒙古國”。[8][9][10]

元朝時,「大一統」的觀念掀開了新的一頁。元朝的中外觀念是一體的中外觀。元吳師道詩:「今日八荒同一宇,向來邊檄不須論。」把原來視為外的地區「比於內地」,即元朝視全國為「內地」,包括中原、邊疆各民族在內。[11]蒙古文史籍中指蒙古及其周围地区为「五色四夷国」(蒙古语ᠲᠠᠪᠤᠨ
ᠥᠩᠭᠡ
ᠳᠥᠷᠪᠡᠨ
ᠬᠠᠷᠢ
鲍培转写tabun ongge dorben qari西里尔字母таван өнгө дөрвөн харь)。一说出自佛教的“五方色”,指东方黄,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青。《大黄史》等书称,五色者,青蒙古,白肃良合(高丽),黄撒尔塔兀勒(回回),红契丹(汉人),黑吐蕃(藏人);四夷者,谓后四者为青蒙古之属国。并认为五色四夷均出自一位君主。成吉思汗征服周围地区和民族,即谓收抚五色四夷国。可见是指居中的青色蒙古及周邻国家和民族,反映了蒙古帝国中后期蒙古人的世界观和民族观。[12][13]

恢復「大蒙古國」國號

元朝北返漠北之後,天元十年十月初三日(1388年11月1日)忽必烈後代的汗位最終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推翻,北元滅亡後蒙古也取消了國號上的「大元」,[14]恢復了「大蒙古國」國號直至政權結束,[15]大元國號的廢棄一定意義上意味著蒙古政權放棄爭奪中原的目標,轉為立足於蒙古本身。[16]中國明朝的相關史籍也普遍記載了「凡夷地稱莽官兒噶紮刺,北虜即野克莽官兒」。[5]

歷史

蒙古源流

源出室韋

蒙古部落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唐代。那時,在狃越河(今洮兒河)以北,西至俱輪泊(今呼倫湖)周圍,東至那河(今嫩江),北至黑龍江的地域內,分布著許多許多被統稱為「室韋」的大小部落,其中有一個「蒙兀室韋」部。蒙兀就是蒙古(Monggol)的唐代音譯。《舊唐書·北狄·室韋傳》記載:「大山之北有大室韋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東北界俱輪泊,屈曲東流,經西室韋界,又東經大室韋界,又東經蒙兀室韋之北,落俎室韋之南。」[17]

大山指今大興安嶺,望建河即今額爾古納河。根據這段史料,蒙兀室韋部的居地應在額爾古納河下游東南的大興安嶺北端地區。十三世紀蒙古人的歷史傳說稱,他們的祖先原來居住在名為「額爾古納昆」(Ergunequn,qun意為山崖)的地方,應是指額爾古納河附近的山林地帶,和漢文史籍所載唐代蒙兀部的居地正可以相互印證。[17]

大約在唐代後期(九世紀下半葉),蒙古部落從興安嶺山地向西面的草原地帶遷移。隨部落的分行,所占地盤逐漸擴大,有一部分遷到了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之源」的不兒罕山(今肯特山)地區。成吉思汗的先世就屬於這部分蒙古部落。[17]

蒼狼白鹿

元代史籍記載下來的蒙古人祖先傳說,反映了古代蒙古部落繁衍和遷徙的歷史過程。《元朝秘史》一開頭就講述蒙古人的起源,說是有一奉天命降生的蒼色的狼(孛兒帖赤那,Bortechino)和一白色的母鹿(豁埃馬闌勒,qo'ai-maral)相配了,渡過騰汲思海子,來到斡難河(鄂嫩河)源頭的不兒罕山立下營盤,生了個兒子名巴塔赤罕。傳到第十一代,有兄弟二人,兄都蛙鎖豁兒有四子,遷移出去成為朵兒邊部(Dorben,意為四);弟朵奔篾兒干娶豁里禿馬惕部女子阿蘭豁阿為妻,生二子,其後裔各成一部。朵奔死後,阿蘭豁阿感天光而孕,又生三子,長不忽合塔吉,後裔為合答斤部(名見《金史》,作合底忻),次不合秀撒勒只,後裔為撒勒只兀惕部(名見《金史》,作山只昆,元代又譯散只兀,珊竹);幼子孛端察兒,後裔為孛兒只斤部,從這一支又分衍出約二十個氏族或部落。孛端察兒就是成吉思汗的十世祖,《元史·宗室世系表》稱為「始祖」。[17]

阿蘭死後,兩個大兒子的子孫同其他各支蒙古人組成了蒙古迭兒列斤氏部落,即一般出身的蒙古人;三個小兒子的子孫組成了尼倫部落,因為他們是閃耀著神的光輝的後代,因此被看作純潔出身的蒙古人。其中第五子孛端察兒的後代稱為孛兒只斤氏,這就是成吉思汗所出生的氏族。[18]

蒙兀王国

在辽代,蒙古各部为契丹皇朝大辽的臣民,受辽朝直接统治。1125年,金灭辽,并大举南下,攻克北宋都城汴京,掳徽、钦二帝(参见靖康之耻);然后继续挥兵南下,直捣临安。南方战事紧急,金军虽然捷报频传,却也无暇北顾。于是蒙古草原上的孛儿只斤部落酋长合不勒趁机脱离辽朝自立,拓土开疆,威势日盛,附近各族于是在1127年推举他为蒙古部长,遂称“合不勒汗”。

不久,金太宗完颜晟宣召他入朝,席间合不勒汗酒醉失态,冒犯龙颜,自此便与金廷构隙(实际上,金廷一直为蒙古势力崛起感到不安)。合不勒汗回国后,金使前来诱他投降,他一怒杀死来使,整兵抗金。适逢金太宗逝世,熙宗即位。合不勒汗起兵连寇金边,陆续攻取了金朝的西平河北等二十七团寨。金朝既而又遣名将兀术(完颜宗弼)出征蒙古,两年未分胜负,于1148年与合不勒汗议和,割二十七团寨,岁给衣食,并册封合不勒为“蒙兀国王”。

合不勒死后,王位传于堂弟俺巴孩。金國由于内部虚弱,急切地想要削弱蒙古人的力量,遂决定在蒙古与塔塔儿(可能并非今日之“塔塔尔族”)两部落之间构隙。时塔塔儿部落的一个巫医疗死蒙兀部落一亲眷,被俺巴孩族人斩首。塔塔儿人兴兵复仇,战败,遂佯装乞和,借机掳走了俺巴孩父子数人。为发泄怨气,塔塔儿人竟将俺巴孩钉在木驴上游街,最后俺巴孩惨死。两族从此结下恩怨(一说“巫医事件”发生在合不勒汗时期,后俺巴孩即位,与合不勒的一个儿子一起带女儿去塔塔儿部联姻,结果途中被捕,被送交金廷,被金廷钉死于木驴)。

俺巴孩汗死之前,曾遗命其子合达安为其:“今后以我为戒,你們将五个指甲磨尽,便坏了十个指头,也与我每报仇”[19]。其继任者忽图剌汗(合不勒汗第四子),与合达安发起复仇战争。战争中忽图剌汗之侄也速该崭露头角,击败了塔塔儿人。他的妻子诃额仑在战斗中生下了一个孩子,此时正好俘获一个叫帖木真兀格的敌方将领。为了纪念这次的胜利,也速该为这个孩子取名为铁木真[註 7],即后来的成吉思汗

1170年,也速该死于一场宴会,蒙兀王国遂分崩离析。也速该之子铁木真也逃亡。

鐵木真統一漠北

蒙古历史系列条目
中原
(公元)
漠北高原
戰國時期
前476–前221
匈奴 东胡

前221–前207

前202–220
南匈奴 北匈奴 鲜卑
鲜卑 丁零
魏晉南北朝
220–589
柔然 高車

581–619
突厥汗国 鐵勒

618–907
東突厥
薛延陀部
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后突厥汗国
回鹘汗国
五代十國
907–979
契丹 阻卜 黠戛斯

960–1279
克烈 乃蛮
蒙兀
蒙古帝国

1271–1368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1368–1644
北元
韃靼(東蒙古) 瓦剌
喀爾喀 四衛拉特

1636–1912
清代蒙古
內属蒙古 外藩蒙古
內札薩克
蒙古
外札薩克
蒙古
中華民國
大陆时期
1912–1949
蒙古地方自治
大蒙古国
中華人民
共和國
1949至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
蒙古国
文化 · 地理
泛蒙古主義

蒙古部族的原居地為今黑龍江克鲁伦河上游、蒙古高原東部,為唐時稱「蒙兀室韋」的部落之一,亦有說是出於突厥韃靼,甚至是匈奴或吐蕃的後裔,現今東胡起源說成為學術界的主流學說。[20]13世紀(約中國南宋)前期,蒙古分為許多部族,其中之一為乞顏部,據今土拉河、鄂嫩河、克魯倫河上源的肯特山。其他重要部族,在東方為貝爾湖附近的塔塔兒,在西方為外蒙古中部的蔑兒乞、克烈,及科布多一帶的乃蠻,大都名義上臣服於金朝。[21]

十二世紀,蒙古草原部落林立,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經過長期的戰爭兼併,至十二世紀末葉,形成了塔塔兒克烈蒙古蔑兒乞乃蠻等相互結仇很深的五大部落集團,雄據南方的金朝也已衰弱,為蒙古統一提供了有利條件。鐵木真9歲時,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殘酷的現實使鐵木真認識到,要保存自己,恢復祖業,就要依靠和聯合一個強大的部落。於是在其父的「安答」克烈部首領脫里罕庇護下,收集離散部眾,力量逐漸強大。1189年,鐵木真被推舉為汗。[22]

鐵木真稱汗後,為增強經濟和軍事實力,鞏固汗權,展開了奪取東部地區的鬥爭,1195年(宋慶元元年)和1196年金朝兩次出兵攻打塔塔兒部,鐵木真聯合克烈部助金朝大敗塔塔兒於活勒札河(今烏力吉河),在回軍途中攻滅背叛盟約,抄掠其奧魯(老小營)的主兒勤部。鐵木真既獲得金的封賞,又消滅了與之爭奪汗位的乞顏氏中的長支貴族,名聲大振。[22]

1198年(宋慶元四年),金朝又遣軍征討弘吉剌、合答斤、山只昆等部。金朝的這幾次征伐,為鐵木真奪取富饒的呼倫貝爾草原掃清了障礙,鐵木真的實力迅速增強,引起貴族們的敵視,開始了與貴族聯盟的一系列戰役,最初由只剌札木合糾集泰赤烏等十三部3萬軍進攻鐵木真,鐵木真汗組成十三翼(古列延)迎戰於斡難河附近的答蘭版朱思。鐵木真失利。後魯的主兒扯歹、忙兀部的畏答兒、晃勒壇的蒙力克率部歸附鐵木真,鐵木真力量日益壯大。[22]

1200年,弘吉剌、朵兒邊、塔塔兒等十一部復聚會於阿雷泉,盟誓與鐵木真、王罕為敵。鐵木真得到其岳父的密告,乃會同王罕與十一部聯軍戰於捕魚兒海子(貝爾湖)附近,貴族聯軍大敗。翌年,被擊敗的貴族們再聚刊河(今根河),推札木合為「古兒罕」 ,誓與鐵木真為敵。鐵木真認真備戰,與王罕軍於海剌兒河(今海拉爾河)附近再敗貴族聯軍,鐵木真為鞏固後方趁勢攻滅了察罕塔塔兒、按赤塔塔兒等部,完全占據呼倫貝爾草原。[22]

1202年秋,闊亦田(約在哈拉哈河上游)之戰,又大敗由乃蠻杯祿汗拼湊起來的斡亦剌、泰赤烏、塔塔兒等部殘餘勢力的聯軍,札木合率部投王罕。至此,結束了與貴族聯盟之戰,鐵木真與克烈部王罕長期結盟。不久王罕背盟,加上札木合等的離間,鐵木真與王罕關系惡化。鐵木真曾欲以聯姻修補裂痕,遭到拒絕,王罕、札木合等設計謀殺鐵木真未成,又突襲之。鐵木真倉卒應戰於合蘭真沙陀(約今烏珠穆沁旗北境),因眾寡不敵,退至合合河(今哈拉哈河)上游整軍。此時,札木合等與王罕分裂,鐵木真偵知王罕無備,秘密包圍,激戰三晝夜,王罕父子敗逃,先後被殺。鐵木真獲得從未有過的勝利。[22]

最後一個對手是乃蠻。為準備與乃蠻的決戰,鐵木真按千戶制組編軍隊,設扯兒必那顏(統領)統率;又成立護衛軍,設80宿衛,70散班(魯華),軍隊更加強大。1204年納忽山之戰中乃蠻軍一觸即潰,太陽汗負傷死,鐵木真進抵阿爾泰山前,盡降其餘部,完成了統一漠北諸部的大業,為大蒙古國和以後元朝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22]

鐵木真征服乃蠻部後,為追擊王罕之子桑昆,為進攻金朝,解除對翼側的牽制,向西夏伸出觸角進行試探。蒙古軍於1205年3月,從也兒的失河不黑都兒麻地區回軍,經察罕泊、鄂洛克泊南下,進至西夏居延海(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50里處圍攻力吉里寨。該寨修築堅固,但蒙古軍在短時間內攻克,並將寨牆和基礎全部平毀。接著分兵進攻瓜州(今甘肅安西北部)、沙州(今甘肅敦煌)等地,又東攻定州(今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之乞鄰古古撒城和龍州(今內蒙古臨河)落思城。掃蕩黃河西岸、北岸,帶著許多戰利品和駱駝、牲畜後還軍斡難河。[23]

大蒙古國建立

1206年春,鐵木真下令建九腳白旄纛,在斡難河源頭召開忽里勒台,即皇帝位,建立大蒙古國(「也可·蒙古·兀魯思」)。薩滿教巫師闊闊出聲稱得到上天的啟示,命鐵木真為普天下之汗、諸王之王,諸王群臣共上尊號稱他為「成吉思汗」。[24]成吉思一詞的含義,有「海洋」、「有力」、「天賜」、「偉大」等諸多不同說法。此後,成吉思汗邁出了建立封建統治秩序的步伐。他將千百戶制度普遍推行於蒙古各部,以千戶、百戶、十戶的形式把全體蒙古人民組織起來,並封那些有功的那可兒們為千、百、十戶長,進行統管,且其職位世襲,史稱「莎余兒合勒」(即恩賜、分封之意)。這樣,千戶便成為蒙古社會最基本的行政軍事單位。不僅如此,成吉思汗還把蒙古國的臣民百姓視為自己的家產,除自己直接管領一部分人外,其餘部民均分封給自己的母親和兄弟子,他們每人得到若干千戶,稱為「忽必」。與此同時,成吉思汗還擴建了原有的怯薛(護衛軍),形成了一支由其直接掌管的萬人常備軍,其中包括千名宿衛士、千名箭筒士及八千名散班。這些官兵均由各級那顏及平民的子弟擔任,他們自備馬匹、武器和給養,而且還可以隨身帶有自己的「伴當」。因此,這些「怯薛」(護衛士)的身份往往高於在外的千戶長。除此之外,成吉思汗通過創制蒙古文字、設立也可扎魯忽赤(「扎魯忽赤」漢譯為「斷事官」)及編定《大札撒》等措施,建立起了大蒙古國的封建統治制度。至此,蒙古族的游牧宗法奴隸制開始向宗法封建制度轉化和過渡。[25][26][27][24]

成吉思汗建國以前,蒙古人還沒有文字。成吉思汗俘獲畏兀兒人塔塔統阿後,因他精通本國文字,就命他教子弟學習。其後又有不少畏兀兒人被用為蒙古貴族子弟的教師,他們對蒙古文的創制做出了貢獻。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之前,蒙古沒有成文的法規,人們遵行的只是傳統慣法。大蒙古國建立後,創制畏兀兒蒙古文,成吉思汗就用它發布命令、登記戶口、制定了具體的法律條款,稱為《大札撒》(漢譯作《成吉思汗法典》、《成吉思汗大法》)、記錄所辦案件等,成為加強統治的重要輔助手段。元太祖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任命其養子失吉忽圖忽為大斷事官。由大斷事官專門負責掌管民戶的分配。成吉思汗又命失吉忽圖忽審斷刑獄詞訟,負責懲治盜賊、察明詐偽、施以刑法。[28]《成吉思汗法典》頒布實施於元太祖元年(1206年),是世界上應用範圍最廣的成文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憲法性文件。《成吉思汗法典》建立了以民主為基礎的行政權與司法權分立的共和政體和一系列制度,其中,以兩權制約為基礎的判例制度比英國的判例制度產生早近600年。[29][30]

對外擴張

 
成吉思汗擴張前的歐亞地圖

征西夏

成吉思汗在建國前的宋開禧元年(1205年),率軍第一次入侵西夏。這次只是小規模的掠奪。元太祖二年(1207年)秋,成吉思汗借口西夏不肯稱臣納貢,再次興兵,攻陷西夏北部重鎮斡羅孩城。一年後的元太祖四年(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發兵,抵斡羅孩西關口。當時西夏皇帝為夏襄宗李安全,他令皇子李承禎為元帥,大都督府主高逸為副,率兵五萬抵擋,大敗,高逸被俘而死。蒙古軍再攻斡羅孩城,守將出降,太傅西壁訛答在城內堅持巷戰,仍不免力屈被俘。蒙古軍長驅直入,進逼中興府的外圍要隘克夷門(賀蘭山關口)。李安全急令嵬名令公率軍五萬拒戰。嵬名令公堅持了兩個月,最後中了蒙古軍的埋伏,兵敗被擒。克夷門既下,蒙古軍進抵都城中興府。成吉思汗派遣所俘的西壁訛答太傅入中興府談判,曉以利害。李安全自知難與蒙古軍為敵,遂將女兒察合公主獻給成吉思汗,表示願降蒙古,歲歲進貢,聯蒙抗金。至此,成吉思汗實現了他的戰略目標,他得以專心進攻更主要的敵國──金朝。屈辱的求和,加劇了西夏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不久,李安全被廢而死,他的堂侄李遵頊被立為帝,是為夏神宗。但在夏神宗之後,西夏仍然不能有效地抵御剽悍的蒙古騎兵,在成吉思汗四海揚威之際,終至亡國。[31]

征金

元太祖六年(1211年)秋,金朝邊境烏沙堡(在今內蒙古鑲黃旗境內)遭到成吉思汗的大將哲別的進攻。金兵統帥獨吉思忠領兵抵御,戰敗退兵,蒙古軍乘勝而進。從此拉開了成吉思汗攻金的序幕。金是蒙古諸部的宗主國,成吉思汗曾助金擊滅塔塔兒,以獲得金帝所授「察忽魯」(部長)之職為榮耀,在他即大汗位之後,仍每年親自赴金邊境入貢。金又是蒙古的世仇,俺巴孩汗、斡勤巴儿合黑、合答安把阿禿兒等都慘死於金人之手,成吉思汗常「念其欺凌」,誓為復仇。元太祖三年(1208年),金章宗死,衛紹王完顏永濟即位,即位之後,他向蒙古遣使下詔書,要求成吉思汗跪拜接受。成吉思汗問:「誰是新皇帝?」金使答:「衛王。」成吉思汗南面而唾,說:「我以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人做,這等庸懦之輩也配嗎?豈能向他跪拜!」言罷策馬北。完顏永濟從金使那裡聽到這個消息,便陰謀趁成吉思汗下次入貢殺之。成吉思汗得到密報,遂與金朝絕交,嚴兵設備,並於元太祖六年(1211年)先發制人,親率大軍南下,於是有了烏沙堡擊敗金將獨吉思忠之役。金兵潰敗,獨吉思忠以失於防御被解職,由完顏承裕主持軍事。完顏承裕不敢正面抗擊蒙古軍,一路撤退,退至宣平(今河北張家口市西南),以大軍三十萬守野狐嶺(今河北萬全縣膳房堡北)。成吉思汗命木華黎為蒙古軍先鋒,他策馬橫戈,大呼陷陣,成吉思汗繼以諸軍並進。金兵大敗,死者枕藉,整個原野都充滿了血腥氣味。成吉思汗追擊潰敗的金兵至會河堡(今河北懷安縣東),再殲金兵無數,完顏承裕隻身逃入宣德(今河北宣化縣)。野狐嶺之戰,「金人精銳盡沒」,蒙古人終於取得了進攻金朝的第一場大勝仗,他們以此為榮,很久以後還常常提起這件事。[31]

元太祖七年(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大舉南侵,攻占昌州、桓州、撫州,再攻金西京。因金將固守,蒙古軍退回。又攻金東京遼陽府,擄掠而去。元太祖八年(1213年)秋,成吉思汗自陰山進軍,經宣德州至懷來,大敗金完顏綱軍。乘勝進居庸關,威脅中都。蒙古軍兵分三路攻掠黃河以北的山東、河東、河北路州縣,直抵登州(今山東蓬萊)、萊州(今山東掖縣)海濱。元太祖九年(1214年)春,擄掠大批財物後又返回居庸關一帶,圍攻中都。金宣宗南遷金軍敗退,朝中混亂。駐守中都城北的右副元帥紇石烈執中在元太祖八年(1213年)八月殺衛紹王完顏永濟,迎立金世宗孫完顏珣繼帝位(金宣宗)。元太祖八年(1213年)九月,金宣宗完顏珣遣使向蒙古軍求和。元太祖九年(1214年)三月,中都被圍,金宣宗獻納人口財物,並將衛紹王女岐國公主獻給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許和退軍。元太祖九年(1214年)五月,金宣宗深恐蒙軍再侵,率皇室百官,運載珠寶財物,遷都到南京(開封)。成吉思汗得知金朝遷都南逃,再次統兵南下。元太祖十年(1215年)春,蒙古軍陸續收降中都附近州縣金朝將官,擊敗前來救援中都的金軍。元太祖十年五月初二日(1215年5月31日),完顏承暉眼看中都解圍無望,服毒自殺,抹撚盡忠棄城出逃。蒙古軍遂入中都。成吉思汗當時在桓州涼涇避暑,聞報後命石抹明安鎮守中都,遣失吉忽圖忽等登錄中都帑藏,悉載以去。元太祖十年(1215年),中都與遼東、河北、山東860餘城,皆為蒙古軍攻占。[32][33][34]

納金人才

占領金中都在戰略上的意義自不待言,除此之外,蒙古帝國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收獲,那就是耶律楚材(1190年-1244年)的投順。在對金戰爭中,成吉思汗很注意延攬金統治下原遼朝的遺民,著力將其收為己用。耶律楚材家族原為遼朝貴族東丹王後裔,且又長期在金朝擔任高官,地位與聲望皆十分顯赫。蒙古兵圍中都之時,耶律楚材適在中都,因而受到成吉思汗的注意。耶律楚材於「戊寅之春,三月既望」即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受成吉思汗召,於是他「始發永安(今北京),過居庸,歷武川(今河北宣德),出雲中(今山西大同西)之右,抵天山(今大青山)之北,涉大磧,逾沙漠。未決十旬,已達行在。」此番北行,既翻山越嶺又橫渡荒漠,歷時三月餘始抵達目的地,可謂艱苦,但耶律楚材可能當時並不知道這相對於他不久之後的遠行來說,不過是小小的短足而已。在綠連河畔(即今克魯倫河),耶律楚材被成吉思汗召見並受到賞識,成吉思汗命其「處之左右,以備咨訪」。這之後不久,耶律楚材就趕上了蒙古帝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西征。[35]

金廷南遷之後,已無力恢復對黃河以北地區的有效統治,而蒙古軍隊對所占州縣又多在殺掠後放棄,因此地方上的地主豪強紛紛起而割據自保,一時間「河北群雄如牛毛」。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封拜其「四傑」之一木華黎為太師、國王、都行省,全權負責對金戰事。此後不久成吉思汗統蒙古軍主力西征花剌子模,留給木華黎的蒙古軍只有大約13000人,另有汪古騎兵萬人。木華黎逐漸改變了過去肆行殺戮、得地不守的做法,大力招降並利用漢、契丹、女真等族地主武裝與金朝作戰,而金朝也以高爵招徕華北土豪,分別依附蒙、金兩方的地方勢力彼此展開了拉锯式的爭奪。此後十餘年間戰鬥雖有反覆,不過總的趨勢是附蒙一方漸居上風,越來越多的地方軍閥倒向蒙古。在山東,儘管南宋也加入了對當地勢力的爭取,但該地最終仍然落入蒙古的控制。蒙古對率部或納土歸降的軍閥、官僚,通常沿用金朝官稱,授予元帥、行省之類統軍管民之職,許其世襲,並可自關僚屬,稱為「世侯」。當時力量較強的世侯,河北地區主要有永清史天澤、易州(今河北易縣)張柔,山東地區則有東平嚴實、濟南張榮、益都李全等。[36]

滅西遼

在大規模的西征之前,蒙古就已經開始向西拓展勢力。攻滅乃蠻、蔑兒乞後,首先收服了畏兀兒。畏兀兒在宋朝時稱高昌回鹏,其地以哈剌火州(即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和別失八里(亦稱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為中心,首領稱亦都護(源於突厥語,意為「幸福之主」),臣屬於西遼。西遼在畏兀兒設少監之官進行監治,其人仗勢欺凌, 引起畏兀兒人不滿。元太祖四年(1209年),畏兀兒亦都護巴而朮·阿而忒·的斤殺西遼少監,遣使降於蒙古。元太祖六年(1211年),他又親赴蒙古朝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對其十分優待,以女許嫁,視為第五子,「使與諸皇子約為兄弟,寵異冠於諸國」。此後畏兀兒成為蒙古藩屬,須履行入質、納貢、從征等義務,同時亦都護的傳統稱號依然保存,並對畏兀兒領地和百姓享有世襲統治權。中亞地區還有另外一個依附於西遼的民族哈剌魯,居於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楚河一帶,是唐時西突厥支裔葛邏祿之後,首領稱阿兒思蘭汗。至此他們也殺掉西遼監護官,向蒙古歸降。這一時期,西遼在西方敗於勢力日漸上升的伊斯蘭教國家花剌子模,東部的畏兀兒、哈剌魯又相繼叛附蒙古,國勢衰頹。被蒙古擊敗的乃蠻王子屈出律逃到西遼,篡奪了帝位。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成吉思汗遣哲別率軍征討屈出律,將他捕獲殺死,西遼疆土盡歸蒙古。此前,居於貝加爾湖以西的森林部落禿馬惕部起兵反抗蒙古統治,殺死了成吉思汗的得力大將、「四傑」之一博爾忽吉利吉思等部也起而響應。成吉思汗派長子朮赤領軍鎮壓,將起事平定。[37]

第一次西征

1217年,由於花剌子模王朝边境城市讹答剌的城主海兒汗亦纳勒术私自扣留并处决了铁木真的大蒙古国派遣去十余人的商队,当时正在东亚进行蒙古金朝战争的铁木真原本不计划征发侵灭花剌子模王朝,于是铁木真再次派遣了以一个正使和两个副使组成的使节团再次前去花剌子模王朝要求当时的沙阿阿拉乌丁·摩诃末调查此事和惩罚凶手海兒汗亦纳勒术,但是这一次由于当时花剌子模王朝的沙阿阿拉乌丁·摩诃末的母亲—康里人—图儿干合敦在旧都玉龙杰赤令立朝廷,企图干预国政,并且海儿汗亦纳勒术图儿干合敦的侄子,所以沙阿阿拉乌丁·摩诃末也无法管制,于是海尔汗亦纳勒术再次自作主张,处决了这一次铁木真再次派去的使节团当中除了两个副使以外的所有成员,并烧掉了副使的胡须,于是铁木真决定暂缓东亚的蒙古金朝战争,為了對付花剌子模王朝筹备多时,1219年底—1221年亲自统率十万大军征戰花剌子模地区(今中亚河中地区阿富汗一带),攻占四十个主要城池。

花剌子模沙阿阿拉乌丁·摩诃末在1220年被惊吓而逃至里海东岸的孤岛病死。1220年铁木真派遣手下两员大将哲别速不台统帅25000人的蒙古军从撒马尔罕州出发,继续向西进军,攻占了诸如:克里米亚苏达克城(今乌克兰克里米亚苏达克)、奥可斯、木鹿、苏萨、纳西切万、比特利斯、阿尔吉斯、蔑剌合、迪亚巴克尔、埃尔比勒地区、刚加、尼西比斯地区、阿尼、卡尔斯城、锡瓦斯、额尔哲鲁木城、埃尔津詹、托卡特、开塞利城、起剌特、阿米德、保加尔人的卡马突厥国、蔑怯思城赞瞻、剌夷(今伊朗德黑兰省之南)、蔑剌合、图斯、可疾云、西模娘(今伊朗德黑兰省、塞姆南省)、沙马哈、屠杀,投降归顺的除外,和进攻当时高加索的亚美尼亚王国、格鲁吉亚王国、阿塞拜疆王国、罗姆苏丹国(1221年-1222年)、之后哲别和速不台统帅的25000人的蒙军折转北向逾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的打耳班关隘,进攻当时的钦察人和保加尔人的卡马突厥国、并在迦勒斯河战役打败基辅大公统帅的军队,之后继续向西进攻,沿着今乌克兰(当时这里还不完全属于基辅罗斯的疆土)一路杀掠到克里米亚半岛,之后向西折转进军到今乌克兰西部的德涅斯特河,但由于无法渡河,于是折转东返,东北向进军围攻基辅罗斯的政治中心基辅,但未能攻陷,于是朝东北向进军,并相继渡过德涅斯特河和顿河,于1223年9月征伐当时在伏尔加河中上游河谷的伏尔加保加利亚,之后相继渡过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于后于1223年向东返与当时于1222年从印度河河谷率领蒙古军主力撤军北返,并北向经过当时的旁遮普阿拉霍西亚、德兰吉亚那、逾越兴都库什山脉、巴克特里亚之后渡过阿姆河并且穿越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马尔基安娜、索格狄亚那)于来到锡尔河河谷,于1223年在此汇合,并再次召开了一次觐见大典,当时有很多西方国家都派遣使者来于蒙古帝国交好,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的教宗使者,之后于1224年的夏天来到额敏河和裕勒都斯河河谷,1225年的夏天回到蒙古帝国本土斡难河河源一带和哈拉和林一带。

統一北方

滅西夏

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成吉思汗結束西征東返後,決定先攻滅西夏,隨後集中力量從黃河上游渡河而南,東向攻伐金朝。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夏曾拒絕出兵助戰和不履行交納質子為理由,親率10萬大軍從東、西兩路向西夏發動了強大的鉗形攻勢。西路蒙古軍由大將阿答赤統帥,一路勢如破竹,連取沙州、肅州、甘州、西涼府等西夏重鎮;另一路大軍由成吉思汗親自統帥,自漠北南下,攻破黑水、無剌海等城,並於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附近黃河岸邊重創西夏軍主力,西夏天險喪失,夏献宗李德旺驚悸而卒,夏人立南平王李睍為主。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留一部分軍隊圍攻中興府,自己率師渡黃河而南,進入金朝境內,相繼攻破金朝控制的積石州、臨洮府、洮州、河州及西夏的西寧州,西夏和金朝的勢力由此退出河湟地區。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六月,成吉思汗駐軍甘肅清水(今甘肅清水縣)。元太祖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病逝於軍中,遺言「假道南宋,滅亡金朝。」年六十六歲,在位二十二年。追謚聖武皇帝,後又加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葬起輦谷。當月,西夏國主李睍因糧盡援絕,瘟疫流行,被迫獻城出降,被蒙古軍所殺,存續近兩個世紀的西夏宣告滅亡。[38][39][40]

聯宋滅金

元太祖成吉思汗去世後,暫由幼子拖雷監國。元太宗元年八月二十四日(1229年9月13日),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台繼承汗位,此後,便集中力量攻打金朝,蒙古軍進入甘肅東部地區。到成吉思汗去世時,蒙古已在對金朝作戰中取得壓倒性優勢,金朝只能固守黄河防線,苟延殘喘。據載成吉思汗臨終曾擬定借道於南宋、迂迴從後方給金朝致命一擊的戰略計畫。元太宗三年(1231年),大蒙古國第二代皇帝窩闊台在官山(今內蒙古卓資北)大會諸王,議定分兵三路伐金。窩闊台自統中路軍由山西正面發起攻擊,鐵木哥斡赤斤統左翼軍由山東進兵,拖雷則統右翼軍從寶雞南下,繞道宋境,包抄金朝後方。這一年冬天,窩闊台攻破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西),渡過黃河。拖雷從大散關入漢中,沿漢水東下,經過長距離的艱苦行軍,自鄧州(今河南鄧縣)繞出金朝背後。[38][41][42]

元太宗四年(1232年)春,拖雷趁天降大雪之機,大破金軍主力於釣州(今河南禹縣)南邊的三峰山,北上與窩闊台會師,金朝滅亡的大局已定。大將速不台包圍金南京,金哀宗完顏守緒棄城出逃。次年金將崔立獻南京降蒙古。金哀宗由歸德(今河南商丘)走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與南宋達成協議,合兵將金哀宗圍困在蔡州城內。元太宗六年正月初十日(1234年2月9日),金哀宗慌忙傳位於元帥完顏承麟,不久,城陷,金哀宗自縊身亡,完顏承麟亦被亂兵誅殺。至此,金朝滅亡,但是在秦、功一帶的金朝勢力依然存在。為此,窩闊台命次子闊端從攻宋前線領兵而西,規復河成地區。金朝滅亡後,按照蒙、宋協約,蔡州以南歸宋;蔡州以北歸蒙古。於是,蒙古大軍北還,留速不台鎮守河南。可是南宋淮東制置使趙葵卻建議乘蒙古撤軍之機,出兵收復中原。這一建議得到宋理宗趙昀的允准,命趙葵率軍6萬取汴京,徐敏子西攻洛陽。速不台率軍擊退了宋軍的進攻,使南宋收復三京(汴梁歸德洛陽)的舉動遭到失敗。這次交戰,成為蒙古決心討伐南宋的導火線。[38][41][43][44]

成吉思汗之后的扩张

1227年成吉思汗過世,遺囑由窝阔台继承大汗位,先由幼子拖雷監國,后在1229年最终召开庫利爾臺大会推舉窝阔台繼位。拖雷汗时代(1227年-1229年)加強对金朝的征伐。1229年,窝阔台继任大汗,1231年征伐高丽王朝,1233年消灭东真国,1234年3月9日攻灭金朝。随后再次發動西征,並順勢進軍歐洲;1236年打败钦察突厥部落,1238年2月占领莫斯科,1240年12月6日占领基辅,征服基輔羅斯諸國;之后兵分两路,入侵了波兰王國立陶宛摩拉维亚公國、匈牙利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奥地利公国、原南斯拉夫大部分地区,大败條頓騎士團國-波蘭联军,前锋进军到波兹南维也纳近郊和亚得里亚海的东海岸(即威尼斯共和国東方的达尔马提亚),欧洲为之震惊。正当此时,窝阔台逝世(1241年12月),遠征军於是东还。

后来拔都于1242年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城正式建立蒙古欽察汗國(又称金帐汗国或术赤汗国)。期间由绰马儿罕、拜住野里知吉带阔里吉思、阿尔浑八剌统帅的蒙古军逐渐征伐和屠杀蹂躏亚美尼亚王国格鲁吉亚王国科尼亚克苏丹国和大部分小亚细亚。1246年8月24日,贵由在窩闊台的王后支持下继位。拔都与贵由在長子西征以後不和,贵由在远征拔都途中病死,拔都本有資格承繼汗位,但他無意即位,另举拖雷的長子蒙哥为大汗。1251年,蒙哥继位。1253年派遣忽必烈取道西康南下灭大理国。蒙哥命旭烈兀西征中東地區(即旭烈兀西征,1256年—1259年);1258年,占领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達,灭阿拔斯王朝。1260年,占领马木留克王朝首都大马士革。这时,蒙哥在攻打南宋四川時,在合州城下战死,军队于是北还。

 
1300年以後元朝及其汗國的大致版圖。其中西亞深灰色部分为后来突厥化蒙古人势力建立的帖木兒帝國

欧洲

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1236年蒙古大军开始进攻钦察基辅罗斯;灭亡保加尔人伏尔加保加利亚并摧毁其都城;攻占蔑怯思城、里亚赞、科罗姆纳、莫斯科(1238年2月)、苏兹达尔、弗拉基米尔城、雅罗斯拉夫城、特维尔城、切尔尼戈夫、乞瓦基辅(1240年12月6日)、加利奇国、赫梅尔尼克、桑多梅日城、克拉科夫城、奥拉迪亚、琼纳德、佩斯城、科托尔等二十几个城市。1240年12月6日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攻占基辅。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兰王國立陶宛摩拉维亚公國、保加利亞匈牙利王國达尔马提亚和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直至追擊波西米亚王國及直逼奥地利公国维也纳近郊時受阻。但由於波蘭和匈牙利的潰败,以及神聖羅馬帝國轄下的諸侯國被蒙古人洗劫(摩拉維亞、西里西亞),無視了拔都招降書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認為蒙古下一個目標就是自己,於是開始調軍備戰並同時聯絡英格蘭王國法蘭西王國求助,之後蒙古軍進軍前往神聖羅馬帝國地區的重鎮,並再度直逼维也纳。1242年春天窝阔台的死讯传来,拔都和各支蒙古军统帅班师回朝。这是蒙古大军所到最西的地方。

中东

窝阔台死后经过乃马真脱列哥那称制、贵由汗斡兀立海迷失的一共十年统治;1251年7月,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的儿子蒙哥继位。1256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中東地區進行西征。1258年,西征军攻占并洗劫了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此战役致使智慧之家被毁,大量宝贵文献被扔进河中。1259年旭烈兀征叙利亚阿尤布王朝,1260年攻占大马士革阿勒颇。当年蒙哥在进攻南宋四川时战死(詳見釣魚城之戰)。旭烈兀回师争位,之后留下的由怯的不花统帅的2万蒙古军队在今以色列加利利交戰马木留克王朝,败于阿音札鲁特战役,標誌着蒙古帝国未能扩展到非洲

东亚

窝阔台时,1229年至1234年,蒙古灭金朝。1231年蒙古进攻高丽国,并迅速攻占除开最南端外的全部高丽国领土,高丽王室退守汉城城外的海域附近的江華島,之后,高丽国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并且已经臣服于大蒙古国;但是当时半岛上的高丽三别抄义军一直抵抗到1275年才臣服。窝阔台灭金之后,兵分三路大举入侵南宋(窝阔台攻宋之战),另一路征伐高丽国;但窝阔台于1241年12月去世,蒙古军撤军,之后所占疆土为南宋军队收复。后来经历乃马真脱列哥那、贵由汗、斡兀立海迷失的统治,期间对南宋的攻打限于边境的侵袭战争;到1251年蒙哥汗即位,才开始再次大幅扩张。在旭烈兀西征的同时,蒙哥于1258年率三路大军征伐南宋。1259年7月27日蒙哥在四川合州钓鱼城久攻不下,在一次战斗中中流矢受伤,不久就不治身亡了。正在进攻鄂州的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和从安南入侵南宋的兀良哈台军遂北返,忽必烈在开平自称大汗。在战胜也自称大汗的弟弟阿里不哥之后,1267年忽必烈开始营建大都,1285年建成。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全稱为“大元大蒙古國”,是为元朝的开始。1264年至1279年,经过对南宋的多年征战,元军终于灭宋。至1275年高丽已臣服于元朝,成为其属国。

蒙古曾于1257年征伐越南陈朝北部地区。灭宋之后,元朝军队又分别于1284年-1285年和1287年-1288年两度攻打越南北部的陈朝和南部的占城(又称占婆)。陈朝与其宿敌占城联合击退了入侵军。1277年元军开始进攻今缅甸北部的蒲甘王國;直到1287年元军才攻入蒲甘王国首都,之后在1303年又撤出该地区。元军于1292年至1293年对爪哇島发动的海上远征也失利。

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两次派军征伐日本(文永之役、弘安之役),但均以失败告终。一般认为台风是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

帝國分裂

 
元憲宗九年(1259年),蒙哥的鼎盛時期,帝國南部為印度和中國南宋。

蒙古的大汗,是各部族的共主,要由各部族公推,鐵木真的稱成吉思汗,便是各部族共上的尊號。其後,窩闊台之立,雖未經部族公推,但因有成吉思汗的遺命,部眾始無異議。到元定宗貴由繼位,已有争端。元定宗歿後,元太宗及拖雷後人,各欲爭位,元憲宗(蒙哥汗,拖雷之子)因拔都兀良哈台的援助,始得嗣位。元憲宗嗣位後,分遣宗室諸王於邊遠地區,而以其弟忽必烈領治漢地民戶,因此,元太宗子孫與拖雷子孫,遂生仇恨。[45]

元憲宗七年(1257年),蒙古兵分道伐宋。元憲宗入蜀。忽必烈攻鄂。元憲宗九年七月二十一日(1259年8月11日),元憲宗在釣魚山(今四川合川縣)暴死。元憲宗九年九月初一日(1259年9月19日),忽必烈聞訊元憲宗去世,對侍臣說:「我奉命南來,哪能無功而還!」渡江圍困鄂州(湖北武昌)。元憲宗九年(1259年)十一月,忽必烈得訊,其弟阿里不哥密謀繼位。忽必烈召群臣商議。謀士郝經力主和守議和,迎元憲宗靈樞,收皇帝印寶,北上爭位。正好這時宋丞相賈似道等派密使北上,願意以長江為界,每年貢銀、銅各20萬。忽必烈許可,引軍北還。中統元年(1260年)三月,忽必烈統兵到達開平(今內蒙古多倫縣北)。諸王和左右侍從勸忽必烈在開平即皇帝位,不要前往和林召開忽里勒台(即蒙古選汗大會)。忽必烈同意,宣布即大汗位,這年45歲。阿里不哥不服,也宣布為大汗,調兵遣將。海都也不服,依附阿里不哥。忽必烈平定關成後,親自統兵討伐阿里不哥。中統二年(1261年)十一月,兩軍在和林南南戈壁大戰,阿里不哥敗北。江淮大都督李璮叛亂,忽必烈統兵討伐,一舉平定。中統五年八月十四日(1264年9月5日),定都於燕(今北京),改稱中都。[46][47][48][49]

中統元年(1264年)四月,阿里不哥得知忽必烈先發制人,搶先宣布繼承汗位,於是便在和林召集另一個忽里勒台,在另外一些支持他的諸王的擁戴下,也宣布繼汗位。這樣,一場汗位爭奪的鬥爭,便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兄弟二人之間展開,為此爆發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戰爭。中統五年七月二十八日(1264年8月21日),走投無路的阿里不哥率領支持他的諸王玉龍答失阿速帶昔里吉與大臣不魯花忽察、禿滿、阿里察、脫忽思等人到開平,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的戰爭,由於忽必烈依靠中原漢地人力、物力的支持,最後取得了勝利。它在實質上,是主張「附會漢法」的蒙古貴族對守舊派的勝利。忽必烈獲勝的結果,使漠北與中原地區歸於統一,從而奠定了忽必烈統一全國的基礎。[50][51]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接受阿里不哥歸降時,曾鄭重地遣使通告欽察汗別兒哥、伊兒汗旭烈兀、察合台汗阿鲁忽等宗王,邀請他們按照蒙古傳統慣例,一同東來參加正式的忽里勒台選汗大會。但三汗很快相繼去世,他們的繼承人各主一方,對於共同選舉蒙古汗一事不感興趣,卻糾纏於彼此之間的領土爭端,大動干戈,形同敵國。正在崛起當中的海都,也一再拒絕忽必烈召其入翼的要求。這次忽里勒台會議的流產充分表明,過去那個統一的大蒙古國已經不復存在了。代之出現的,除了忽必烈以漢地為中心建立的元王朝外,就是各自獨立發展的欽察伊兒察合台窩闊台四大汗國。當然,在以後大部分時間裡,忽必烈及其子孫然被尊為成吉思汗的正統繼承人、「一切蒙古君主之主君」,元王朝也在名義上被視為各汗國的宗主國。元代史料經常籠統地稱四大汗國的統治者為「西北諸王」,把他們置於「宗藩」的地位。[52]

大元大蒙古國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史前
時代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传说時代
三皇五帝
新石器時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戰國 前475–前221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前202

220
西汉 前202–9
9–23
更始政權 23–25
东汉 25–220
三国
220–280

220–266
蜀漢
221–263

229–280

266–420
西晋 266–316
东晋
317–420
五胡十六国
304–439



420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西梁 555–587
西魏
535–557
东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907

979
後梁
907–923
十國
南唐
吳越
前蜀後蜀
荆南
南汉北汉
902–979

(契丹)

916–1125

西辽
1124–1218
定难军
881–982

西夏
1038–1227
後唐
923–937
後晉
936–947
後漢
947–951
後周
951–960

960

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國 1206–1635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1636–1912
中華民國
大陆时期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至今
相关条目

建立元朝

 
蒙古帝國於至正十六年(1279年)攻滅南宋後的最大疆域(總面積達2400萬平方公里)[註 4],但此时蒙古四大汗国其實已經取得實質上的獨立地位。

忽必烈於中統元年三月二十四日(1260年5月5日)即皇帝位於開平,並以「中統」為年號。「中統」意為「中華正統」,即忽必烈以中原正統標榜自己的新建王朝。在與阿里不哥的較量中,開平起到極為重要的基地作用,忽必烈自己也常駐開平,處理政務。但開平一直以來有都城之實而無都城之名。為了確保開平汗廷的統治地位,同時向全民灌輸一種新的意識,中統四年五月初九日(1263年6月16日),忽必烈將擴建改造後的開平,正式加號為上都。從而不論是在人們的意識上還是實際上的情況,由此上都成為了當時蒙古草原政治權力的中心。新建的帝國雖然開宗明義宣布「祖述變通」,但直至十年後,仍沿用原國號「Yeke Mongyal Ulus」,即「大蒙古國」。這一點對雄心勃勃致力於改革的忽必烈而言,不無遺憾。如同王惲《建國號事狀》所言:「伏見自古有天下之君,莫不首建國號,以明肇基之始。方今元雖紀而號未立,蓋未有舉行之者,是大闕然。」忽必烈只因考慮到蒙古貴族的認同程度,將「變通」的步伐邁得慢而穩。經過十年的經營,忽必烈意識到自己的地位已經逐漸穩固,便加快了變革的步伐。建國號、定都邑、立朝儀等一系列工作隨之展開。[53][54][55]

中統五年(1264年),改年號為「至元」。至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271年12月18日),取《易經》「乾元」之義,復加於原國號前,並稱「Daion Yeke Mongyal Ulus」,即「大元大蒙古國」,漢語簡稱「大元」。國號的變更正是體現了忽必烈「祖述變通」的思想。既要借助漢法,致力於「天下一家」和大一統的目標,還要繼承祖宗偉業,弘揚蒙古傳統,保持蒙古人的本色,堅守蒙古人的價值觀。從而建立一個蒙、漢二元的政治文化秩序。[53][56][10]

統一中國

忽必烈建國號大元,明確表示他所統治的國家已經不只屬於蒙古一個民族,而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繼續。至元九年二月初三日(1272年3月4日),忽必烈採納劉秉忠遷都的建議,改中都大都,正式定其為元朝首都。忽必烈於至元十一年正月初一日(1274年2月9日)在大都正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大都從此成為元朝的政治中心。[57][58][59]元朝建立後,元世祖繼續進攻南宋,主力集中在襄陽樊城一線。南宋軍民在襄陽、樊城堅守了6年之久。元軍攻占襄、樊後,分水陸兩路大舉東下,於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攻占臨安。南宋大臣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繼續抗元。趙昰死後,又擁立廣王趙昺為帝,最後退到南海崖山建立流亡政權。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日(1279年3月19日),元將張弘範進攻崖山,宋軍大敗,陸秀夫負帝投海而死,南宋滅亡。至此,元朝統一了全國。[60][61][62]

成吉思汗的先祖以一束箭不易折斷的道理,來教導兒子團結的重要性,可是成吉思汗的後代為了權力和利益,卻引起了蒙古帝國分裂的危機。成吉思汗死後,他的兒子和孫兒繼續開拓蒙古帝國的版圖,並相繼成立自己的汗國,這些汗國都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後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而開戰,內戰維持了四年,最後忽必烈勝出,成為了蒙古帝國的大汗,並建立元朝。可是,忽必烈一直主張漢化,引起了蒙古各派的不滿,窩闊台汗國和察合台汗國都反對忽必烈,漸漸成為獨立的汗國,而欽察汗國早在蒙哥在位時已得到獨立,四大汗國之中只有伊兒汗國承認忽必烈為大汗。此後四大汗國一直各自為政,甚至互相攻伐。直至忽必烈的孫子元成宗繼位,蒙古各派意識到彼此之間的鬥爭是破壞祖先留下來的基業,於是四大汗國與元朝達成和議,重新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開設驛路,關塞恢復往來,蒙古皇室內部的紛爭遂告結束。 [63]

忽必烈即帝位後,採取了一系列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措施,遂遭到仍居住漠北、沿襲蒙古舊俗的許多貴族宗王的不滿。他們擁兵割霸一方,時時想以武力推翻忽必烈的統治。其中,又以西北地區的海都和東北地區的乃顏勢力最為強大。[64] 忽必烈被迫先後派遣皇子那木罕、皇孫鐵穆耳(即元成宗),輔以重臣安童伯顏土土哈等,出兵鎮守北方。經過長達二十多年的交戰,直到元成宗即位後,西北的疆域才得到安定。[64]

西北宗藩之亂

自從貴由駕崩之後,蒙古大汗的傳承就由窩闊臺後裔轉為拖雷後裔,但窩闊臺後王海都等人一直致力於和元朝爭奪成吉思汗的正統繼承人之位。海都是窩闊台之孫,自蒙哥奪得帝位,窩闊台的子孫就受到排擠,海都也被請發到天山東北的海押立之地。當阿里不哥舉兵與忽必烈爭奪帝位時,海都曾支持阿里不哥,反對忽必烈。阿里不哥敗降後,海都又遍交西北諸王,擁兵割據,數次率軍東向,並曾攻打和林。西北疆域一時之間征戰四起,動蕩不安。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海都策反東部藩王乃顏等,自己挺進漠北草原,都哇進攻畏兀兒地,連下別失八里、火州、哈密立等地,忠於元朝的亦都護火赤哈兒·的斤戰歿,忽必烈親征東道藩王,平定了叛亂。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都哇聯兵越阿爾泰山南下,元朝派甘麻剌和皇侄海山迎戰,決戰帖堅古山(阿爾泰山與札下哈河之間),海都受傷死於歸途,都哇也受傷,窩闊台汗國自是衰落。繼任可汗為海都之子察八兒,窩闊台汗國與察合台汗國存在了約30年的同盟關係已經瓦解。大德七年(1303年),察八兒與篤哇遣使元朝罷兵議和,承認了元朝的宗主國地位。大德八年(1304年),察八兒與都哇大戰,元軍乘勢攻察八兒,察八兒降於都哇。至大二年(1309年),都哇死,察八兒參與都哇諸子的汗位爭奪,又失敗,逃往元朝,封汝寧王,窩闊台汗國舊地全部為新繼位的察合台汗國新君也先不花吞併,窩闊台汗國亡。[65]

乃顏是塔察兒國王之孫,祖上自國初即受命坐鎮遼東,五六十年間,兵強馬壯,稱霸一方。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忽必烈為加強對遼東的管理,設置東京等處行中書省,乃顏的權益受到威脅,於是他西連海都,起兵對抗。翌年,忽必烈一面派大將伯顏駐守和林,防止海都與乃顏合兵,一面親率重兵出征,直搗乃顏的大本營。經過數次激戰,乃顏寡不敵眾,戰敗被俘,隨即被處死。[64]

海都及乃顏的叛亂雖然都已平定,但元朝政府不得不長期在漠北駐以重兵,控制政局。這也就為此後駐守漠北的鐵穆耳、海山等人手握重兵,入京奪取帝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並對大都政局的變化,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64]

帝位爭奪

元憲宗死後,元世祖忽必烈更打破公推的慣例,自立於開平。元世祖季弟阿里不哥不服,自即汗位於和林,元世祖自將兵擊降。繼而元太宗孫海都叛變,元師討之,雖獲克捷,但因其地險遠,終元世祖之世,未能將他平定。元世祖鑒於以前汗位繼承的紛爭,乃仿效漢制,定傳子之局。然元世祖以後皇位繼承的鬥爭,仍不因傳子之局而稍減。[45]

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1294年2月18日),元世祖死,太子真金已先死,故諸王中覬覦帝位者,頗不乏人。重臣伯颜,奉元世祖遺命,立真金第三子鐵穆耳,是為元成宗,諸王始無異議。元成宗在位十三年而死,太子德壽先卒,左丞相阿忽臺等謀奉皇后臨朝聽政,而以宗室阿難答為帝。元成宗之侄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遣使迎其兄海山於漠北,並殺阿忽臺等。海山至大都(北平市),殺皇后及阿難答與諸王,然後即位,是為元武宗,而立其弟為太子。元武宗在位四年死,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是為元仁宗。元仁宗本有傳位武宗子和世㻋之承諾,因奸相鐵木迭兒進言,乃有傳子之意,因於延祐二年(1315年),出和世㻋鎮雲南。元武宗舊臣皆感憤怒,遂於次年奉和世㻋謀叛,事敗走漠北,依察合台汗國,元仁宗乃立皇子碩德八剌為太子。延祐七年(1230年),元仁宗死,太子即位,是為元英宗。[45][66]

元英宗推行新政,引起蒙古、色目貴族中保守派的不滿。至治三年八月初四日(1323年9月4日),元英宗自上都南還大都,途中駐蹕於南坡。御史大夫鐵失、知樞密院事也先鐵木兒等趁元英宗熟睡之機,以阿速衛兵為外應,發動政變,刺殺元英宗和拜住,此即「南坡事變」。也孫鐵木兒即帝位於龍居河,詔改次年(1324年)為泰定元年(史稱他為泰定帝)。泰定五年(1328年),泰定帝病死。其子阿剌吉八即位於上都,改元天順,史稱天順帝。同時,留守大都的燕鐵木兒發動政變,立元武宗之子圖帖睦爾為帝,改元天曆,是為元文宗。之後,兩都之爭由此展開。天順元年十月十三日(1328年11月14日),上都陷落,天順帝被俘。天曆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329年2月27日),和世㻋即位於和林,是為元明宗。天曆二年八月初六日(1329年8月30日),元明宗暴斃於王忽察都之地(被元文宗和燕鐵木兒毒死)。天曆二年八月十五日(1329年9月8日),元文宗再即帝位。之後,他又做了近4年皇帝,於至順三年八月十二日(1332年9月2日)病逝於上都,因其後悔毒死元明宗,遺詔傳位於元明宗之子。至順三年十月初四日(1332年10月23日),年僅7歲的元明宗次子懿璘質班即帝位,是為元寧宗,但在位43天就去世,是元朝諸帝中最為短命的皇帝。這樣,在10年中(1323年~1332年),元朝前後更換了5個皇帝。元寧宗死後,元王朝開始步入其統治的晚期。[67][68][69][70][71][72][73][74]

元末民變

 
元統三年(1335年)的亚洲。此时四大汗国之一的窝阔台汗国已灭亡,元朝與各汗國的統治範圍固定為約2270万平方公里。

至順三年(1332年),元文宗、元寧宗相繼去世。燕帖木兒請立元文宗子燕帖古思。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欲立妥懽帖睦爾,遂遣使靜江迎回。然為權相燕帖木兒所疑問,遷延數月不得立。決策國事皆由燕帖木兒及元文宗皇后,至燕帖木兒死。至順四年六月初八日(1333年7月19日),妥懽貼睦爾即皇帝位於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改元元統。即位後,清除燕帖木兒勢力。以伯顏為右丞相,獨擅相權,把持朝政,肆行貪暴,天下貢賦多入伯顏家。又仇視漢人,排斥儒士。至元元年(1335年),停止科舉取士,大量起用蒙古、色目人為官,又擅貶宗王,引起朝野不滿。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妥歡貼睦爾支持脫脫逐走伯顏,以脫脫為右丞相。脫脫執政,改變排漢政策,恢復科舉制,提倡文治和經史,史稱「脫脫更化」。但因朝政積弊過深,連年水旱災荒,使國庫空虛。以致濫印190萬錠,至元鈔10萬錠,使鈔法敗壞,物價上漲,社會矛盾激化,各地起義不斷。至正二年(1342年)始,黃河泛濫,沿河州郡災荒連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以工部尚書賈魯發河北、河南、山東等地15萬民工治河,導致各地農民大起義。[75][76]

14世紀中葉,在元朝統治下的中國開始了反抗蒙古人統治的鬥爭。至正八年(1348年),鹽商方國珍首先掀起了反抗,接著由宗教秘密結社的白蓮教徒組織的紅巾之亂在各地興起。由此引起了元朝政權的衰落。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紅巾軍餘黨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攻擊元大都,元惠宗妥懽貼睦爾(元順帝)逃往開平府,後退至內蒙古的應昌府。至正三十年(1370年),明軍追擊至應昌府,元惠宗病死,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勉強脫走後繼帝位,這就是元昭宗。此後,元昭宗以喀喇和林為根據地,對明朝進行防禦。這時,元朝殘餘勢力依舊強大。宣光二年(1372年),明軍15萬人分三路進入漠北蒙古高原,在土拉河方面遭到元軍迎擊,數萬人戰死後退卻。宣光八年(1378年),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死去,繼承他的是被認為是其弟的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天元九年(1387年),明軍進入東北地區,木華黎國王的後人納哈出率領的20餘萬元軍降於明軍。為了挽救由此產生的東部戰線的危機,脫古思帖木兒親自前往捕魚兒海湖畔,打算與高麗取得聯繫夾擊明軍。然而在天元十年(1388年),卻遭到明軍奇襲而大敗,在數十騎的陪伴下,向喀喇和林落荒而逃。途中,在土拉河畔被阿里不哥後人也速迭兒的軍隊殺死。也速迭兒殺死北元皇帝,廢棄大元國號,自立為汗,稱蒙古可汗,明人稱韃靼可汗。[77][78]

後蒙古時代

四十四萬蒙古國

自天元十年(1388年)也速迭兒殺害北元皇帝篡位稱汗之後,蒙古開始逐漸分裂為東蒙古本部韃靼(亦稱“Döchin Mongol”,四十万户蒙古),西部瓦剌(亦稱“Dörvön Oirad”,四万户卫拉特),明初統治者羈縻下的兀良哈哈密等部落。[79][80][81]被蒙古史學家合稱為「都沁·都爾本」,意為四十四萬戶。北元敗亡之後,蒙古在內亂和明朝的打擊之下陷入動蕩,歷經四代傳至坤帖木兒時,鬼力赤於明建文四年(1402年)殺害坤帖木兒,繼而登上大汗之位。明正統三年(1438年),瓦剌的太师脫歡扶植大汗脫脫不花擊敗同時並立的大汗阿岱,統一了蒙古諸部。[82]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脫歡之子也先入侵明朝,俘虜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史稱土木堡之變[83]也先後成為蒙古歷史中唯一一個非黃金家族的大汗,但隨著瓦剌的失敗,蒙古再次陷入混亂。15世紀達延汗滿都海哈屯統一東蒙古諸部,史稱「達延汗中興」。蒙古本部的重新統一重振了黃金家族的力量,並將瓦剌驅逐到西域[84]然而,達延汗在帝國以封地的名義分封於其兒子與親戚,導致了帝國統治的權力下放。[85]儘管權力下放,但是達延汗與蒙古貴族之間仍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孛兒只斤家族的內鬥並不嚴重,隨著蒙古汗國權威的旁落,土默特部的俺答、喀爾喀部的阿巴岱紛紛稱汗,大汗的權力只能局限於察哈爾部。直到林丹汗統治期間(1604年-1634年),蒙古在內部的紛爭中削弱了自身的力量。[86]明崇禎八年四月二十八日(1635年6月12日),後金政權大舉進攻下林丹汗之子額哲投降滿洲統治者皇太極,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國歷經430年之後正式宣告滅亡。[1][87]

伊兒汗國

位於波斯的伊兒汗國早年與元朝關係密切,隨後在合贊汗等君主的推動下伊斯蘭化,汗國卻因為經歷多年內鬥而變得虛弱,後來更分裂成四個王朝。最終大伊朗地區在15世紀被帖木兒征服。[88]

欽察汗國

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建立後,又分出白帳汗國(拔都的哥哥所建)、青帳汗國(拔都的弟弟所建)等。因為蒙古人居於少數,欽察汗國到14世紀前期已經突厥化,萬戶即形同獨立王國,彼此內戰。14世紀末,花剌子模、克里木、保加爾逐漸從金帳汗國中分裂出去。15世紀時,欽察汗國先後分出了西伯利亞汗國喀山汗國克里木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獨立王國(王室都是蒙古貴族),欽察汗國的殘餘政權大帳汗國只剩下不多的領土。這時,曾經被蒙古人統治了二百餘年的的莫斯科公國強大起來。1480年,莫斯科公國擺脫欽察汗國控制。1502年,大帳汗國被克里米亞汗國攻滅。[89]

察合台汗國

元朝後期,皇室內訌,無暇西顧,天山南北各地實際控制權都落入軍事實力強盛的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及後裔們建立的察合台汗國統治下,察合台汗國對天山南北各地的政治統治使該地政治、經濟、文化強制性地走向一體化。至正七年(1347年),察合台汗國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廣大中亞綠洲城鎮地區後來演化為帖木兒帝國;東部的天山南北諸地則以察合台汗後裔黑魯·帖木兒為首建立了東察合台汗國(1554年~1680年這段歷史也稱做葉爾羌汗國)。東察合台汗國時期,蒙古統治者與中原王朝如明朝、清朝都有密切交往,商貿關係非常頻繁。據各種文獻記載,這些察合台後人自稱臣屬,朝貢不斷。這種局面為後來清朝統一天山南北創造了一定條件。除此之外,這一時期由於察合台後代及王公貴族的大力倡導推廣,伊斯蘭教在天山北部地區得到廣泛傳播,蒙古貴族集團的伊斯蘭化極大地促進了伊斯蘭教在西域諸地各民族的傳播。至16世紀初,包括哈密在內的新疆各地都放棄佛教,皈依伊斯蘭教。隨著民族遷徙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經過分化和重新組合,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回、維吾爾等民族經過這場洗禮後開始走向近代民族。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東察合台汗國為南下的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領兵所滅,天山南北皆在準噶爾部貴族統治之下。[90]

疆域

美國人斯塔夫里阿塔斯在《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一書中講:「由於蒙古帝國的興起,陸上貿易發生了一場大變革。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一個政權橫跨歐亞大陸,即: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西伯利亞到波斯灣。14世紀中葉,義大利一本小冊子通過描寫一條起自頓河河口的塔那(Tana,今日亚速 Azov)、橫穿中亞的商路,概述了蒙古和平時商業的重大意義。」[91]

行政區劃

蒙古在被征服地区仿效中国的金朝设立行台尚书省。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就设立了燕京等处行尚书省,燕京行省最初的管辖范围是金国北部故土;成吉思汗去世后,继承成吉思汗蒙古大汗之位的窝阔台先后消灭了西夏和金国,至此,西夏故土和金国南部故土全部成为了燕京行省的一部分。1251年蒙哥汗在庭州设立了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在呼罗珊设立阿母河等处行尚书省。汗廷管辖东至太平洋,南至印度洋,北达钦察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其他地区分封给黄金家族的诸王作为兀鲁斯(封地)。

政治制度

外交

 
1246年蒙古大汗贵由致英諾森四世的信件

大蒙古国建立后征伐不断,与周边各国也有大量使臣往来,13世纪时有不少欧洲人从西方来到东方,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早于马可波罗二三十年就已有不少欧洲传教士曾从西方来到东方,其中有两位西欧传教士柏郎嘉宾鲁不鲁乞,就曾分别于1246年和1253一1254年来到蒙古地区,并记载了有关蒙古社会各方面情况的行记。

12世纪40年代起,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等便多次派出传教使团到蒙古地区去了解蒙古的各方面情况,并到蒙古传教,停止进攻基督教世界,其中最早率领使团前往蒙古地区的是柏郎嘉宾。1245年4月,六十多岁的柏郎嘉宾从法国里昂出发,经过波希米亚、波兰到达基辅,然后从基辅出发经过钦察草原、南俄罗斯草原,于1246年4月到达伏尔加河畔拔都的营帐里,拔都无法做决定,让他继续东行,到哈拉和林去见蒙古帝国的最高统治者。1246年7月,柏郎嘉宾到达即将举行登位大典的蒙古大汗之位继承者贵由处。8月他参加了贵由的登位大典。他在贵由的驻地昔刺斡耳朵住了4个月左右。同年11月,他带着贵由答复教皇的蒙文诏书及波斯文译文启程,沿着原路返回欧洲。1247年秋,柏郎嘉宾回到里昂,将贵由的答复书交给英诺森四世,并交上这次出使的详细报告。用拉丁文写成的报告后来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于世,并以《蒙古史》或《普兰·迦儿宾行记》的书名留传至今。

1247年小亚美尼亚的国王海屯一世派了他的兄弟森帕德到蒙古帝国的中心哈拉和林商议结盟。1254年森帕德带回了邀请海屯国王回访的消息,当时拔都正驻扎在伏尔加河流域下游,他召集作为蒙古附庸的海屯去朝拜蒙哥大汗。蒙古大汗蒙哥赐予亚美尼亚王海屯一份诏书,不许任何人欺负亚美尼亚人,并授予了亚美尼亚地区教堂的自治权。亚美尼亚人将此次出访记录在了《海屯王中亚记行》。[92][93]

大蒙古国和南宋因为都与金国为敌,曾短暂建立联盟灭金,然而在端平入洛之后双方败盟,郝经等人作为大蒙古国的使者被南宋拘留。

軍事

公元1204年,铁木真在消灭克烈部王汗之后,利用与乃蛮部决战前夕的战斗间隙,把军马集中在合勒合河旁进行整编。铁木真下令所有军队依十进制组成十户、百户、千户,并委派了各级那颜为各级军事首领一即十户官、百户官、千户官。这就是整编中正式确立的千户制,成吉思汗将全蒙古百姓划分为95千户。它改变了过去部落联盟的松散性,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军事组织形式。并采用功臣后代宿卫斡耳朵的方式建立怯薛用以拱卫汗廷。[94]

經濟

蒙古帝国在鼎盛时期统治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东欧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国。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技术交流,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交流。整个丝绸之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只有一个帝国控制,这使得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比其他分裂时期要容易得多。

商業

“成吉思汗统治后期,他造成一片和平安定的环境,实现繁荣富强,道路安全,骚乱止息。因此,凡有利可图之地,哪怕是远在西极和东鄙,商人都向那里进发。”[95]蒙古人在丝绸之路沿线设立驿站,欧亚大陆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便利了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的活动。交易的主要商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高价格低重量、易运输的货物,如香料(不仅包括胡椒、生姜和肉桂等香辛料,还包括芳香料、染料和药物)、丝绸、珍珠、宝石、贵金属和毛皮等;二类是大宗商品,包括谷物、木材、黑色金属、蜡、布匹、酒、糖、盐、鱼等;三类是奴隶和牲畜。印度及远东地区出产胡椒、生姜、藏红花、丝绸、珍珠、棉花和亚麻等。蒙古帝国时期欧亚贸易的北部路线重新畅通,卡法塔纳成为黑海北部重要的貨物集散地。贸易发展的促使一些商业重镇的崛起或复兴,伊尔汗国首都大不里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96]

畜牧業

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一直是适宜畜牧生产的,除少数地方覆盖有很稀疏的森林外,其他地区均为盛产野草的天然放牧区。“这里不适合种植作物,却适合饲养畜群,即便算不上十分理想,至少也是相当适宜的。”大蒙古国的牧民们牧养牛、马、羊和骆驼等牲畜,“逐水草放牧”为其主要经济活动。为了保护草场,《大扎撒》的法令规定“禁草生而斸地者,遗火而爇草者,诛其家”。破坏草原、烧荒毁草的人,要被处以诛其家的重刑,惩治相当严厉。窝阔台汗当政时期,“在没有水的地方挖掘出井,使百姓得到水和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畜牧环境、扩大了草场,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97]

技術及手工業

 
欧洲人描绘的万安宫“银树”喷泉

当蒙古人攻下一座城市或者王国时,如果他们发现了有技能的人,例如工匠、手艺人或技师等,这些幸运的灵魂就能免遭屠戮,而被送往特定的地点,为蒙古人工作。他们可能会加入蒙古军中,并成为炮兵或技师。不过,其他工匠则被派去为蒙古宫廷制造物品,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金银匠巴黎人威廉·比希耶(William Buchier),据鲁不鲁乞记载,他曾在哈拉和林设计并制造了著名的银制酒喷泉。

除了帝国首都和林,最著名的地方是镇海城,城中有一座颇具规模的作坊,里面有汉人工匠,其中很多人在1265年左右被允许回到华北,在大都和上都附近工作。这可能是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并拒绝给予海都等人技术资源的一个结果。另一座城市白八里(意为“富饶之城”)建于色楞格河畔,成为珠宝与金器的设计和制造中心。在蒙古草原上建立这些制造中心是个合乎逻辑的选择,这也使后勤制度的建立变得必要,以向居民供应食物和工作。当然,这也增加了前往蒙古草原的交通运输。

蒙古人通过俘获各国技术人员壮大实力,实现“以战养战”。在列格尼茨战胜波兰和条顿骑士团等势力的联军之后,蒙古诸王不里带走了所获的俘虏,其中有数量很大的一队日耳曼金矿工人。这些战俘在中亚度过了余生,在距今塔什干东北约270千米处的塔剌思附近为不里工作。蒙古通过入侵花剌子模帝国一战,也获得了数以千计的技术工匠。拉施德丁的估计说,蒙古人将10万名工匠迁往“东方之地”(bilad-i sharqi)。[98]

農業

虽然草原地区不适合种植业的发展,但在蒙古征战过程中是蒙古人“掠中国之人为奴婢”,并将他们运回草原,这些汉人因为“必采食而后饱”的饮食习惯,在水源相对充足的地区开辟出小片耕地,草原上出现了农业生产活动。对于这些农事活动,窝阔台是支持的。在哈拉和林境内,有个人种植萝卜获得了一些收成;另有一人在和林附近种植了一些柳树和杏树苗,并长出了嫩芽(由于严寒树在当地很难生长)。因为这些成绩,窝阔台对这2个人给予重赏。此后耕作活动持续进行,到1247年张德辉应忽必烈征召北上哈拉和林时,和林的居民已“多事耕稼,悉引水灌之,间亦有蔬圃”了。[97]

貨幣制度

大蒙古国根据被征服地区的传统铸造了不同种类的金银币,并广泛使用纸钞作为货币。

大蒙古国时代铸币
名称 语言 文字 图片
成吉思汗时期金第纳尔 波斯语 阿拉伯字母
 
乃马真后时期银迪拉姆 波斯语 阿拉伯字母
 
蒙哥汗时期银迪拉姆 波斯语 阿拉伯字母
 
大朝通寶 汉字
 
大朝金合 汉字
支鈔半分
交鈔半分
汉字
 

賦稅與徭役

蒙古大汗窝阔台即位之初,接受建议,初定地税之法,地税的税率“上田亩税3.5升,中田3升,下田2升,水田5升。”由于蒙古统治者的重视,设立专职官员负责商业税的征收。

社會文化

宗教

蒙古族原来信奉萨满教,这是原始的万物有灵信仰。除了主要信奉的萨满教,也有一部分信奉景教(基督教的一支),宗教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以后,向外扩张,接触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大蒙古国的诸汗,认识到宗教有利于统治的巩固,对各种能为自己“告天祝寿”的宗教原则上都是保护和支持的,当然有时也根据需要和爱好而有轻重之分。蒙古统治者对于各种宗教原则上都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多种宗教的兴盛,是蒙古前四汗时期文化的一大特色。[2]

思想

原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农业地区,当时称为“汉地”。成吉思汗对金用兵,夺取了包括金中都(今北京)在内的大片土地,金朝被迫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窝阔台汗时期,蒙古灭金,实现了对“汉地”的统治。“汉地”历来占主导的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原传统文化。成吉思汗接触过个别“汉地”士人,如契丹人耶律楚材,以及佛、道二教的代表人物,但中原传统文化在他的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窝阔台汗曾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议,采取过一些保护“汉地”文化的措施,如以考试方式确定儒户、立经籍所、封衍圣公等,但随着耶律楚材在政治上失势,这方面的措施没有再推行下去。此外,窝阔台汗还曾下令在燕京(今北京)兴办学校,培养翻译人才,此事指定全真派的道士负责。这是蒙古学校教育的滥觞。贵由汗在位时间很短,忙于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继起的蒙哥汗“自谓遵祖宗之法,不蹈袭他国所为”,“酷信巫觋卜筮之术”,对“汉地”的儒学没有兴趣。他曾问:“儒者何如巫、医?”实际是认为儒者无用。在蒙古上层,他的这种想法是普遍存在的。“汉地”的道教、佛教,得到蒙古统治者的扶持,声势日盛。因为利益冲突,佛、道二教在蒙古统治者主持下举行两次辩论,成为当时“汉地”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另一方面,“汉地”的汉人世侯,如东平(今山东东平)严氏、真定(今河北正定)史氏等,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做过一些招徕儒士文人、整治学校的举措,对于儒学的延续,起了有益的作用,当然规模是有限的。[2]

文學、史學與語文

蒙古族生活在漠北草原,从事游牧生活。原来没有文字,成吉思汗在建国前夕灭乃蛮部,俘获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命他用畏兀儿字母书写蒙古语,从而创立了回鶻式蒙古文,这是蒙古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2]

蒙古秘史》是用畏兀体蒙文写成的蒙古第一部史书,它的出现是史学的一件盛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伊尔汗国的史学家拉施德丁则根据《金册》等蒙古宫廷记录编撰了著名的蒙古史书籍《史集》。

在金朝统治下,士人们热衷于诗词歌赋,关心理学者极少。反之,理学在南宋统治地区得到很大发展,朱熹是南方理学的代表人物。窝阔台汗七年(1235)蒙古对南宋用兵,攻陷德安(今湖北德安)等地,大肆俘掠。儒生赵复、砚坚等因此北上,赵复在燕京开办太极书院,砚坚等在各地教授学生,南方理学得以北传。许衡、姚枢等人都成了理学信徒,后来相继入忽必烈幕府。在诗文方面,一批金朝“遗民”的创作,成为文坛的主流。遗民文学的特点,不外是怀念故国,感怀身世,有的还对蒙金战争造成的灾难进行批判。元好问是他们中最有影响的代表。异军突起的是新西域诗,耶律楚材和丘处机以诗歌记述他们的西域见闻,为当时的文坛增添了光彩。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杂剧开始成型,在城乡演出。在史学方面,金史特别是金朝亡国史的编纂成为一时风气,而多种蒙古和西域行记的出现,应视为这一时期文化的一个特点。[2]

人口

成吉思汗曾梦想“让青天之下皆成蒙古人之牧场”。很多古代文献都记载,在蒙古的扩张过程中,无数的古代文明遭到毁灭,无数城市被摧毁,根据R. J. Rummel估计,在蒙古帝国的入侵下有3000万人被杀。在蒙古帝国对西方的扩张过程中有2,000万人被屠杀;整个亚洲的人口分布亦发生重大变化。David Nicole 在The Mongol Warlords中说,“恐怖和大规模灭绝反对者是蒙古人屡试不爽的战术”[99]伊斯兰世界的东半部经历了恐怖的死亡与毁灭。从1219年到1260年,由于大屠杀和饥荒,波斯的总人口从1200万下降到110万[100]。在中亚河中地区大呼罗珊,自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时期建立的水利灌溉系统被彻底毁灭,同时也伴随着无数良田荒芜和成为沙漠;在西亚,自阿卡德帝国古巴比伦时期建立的水利灌溉系统被彻底毁坏,大量良田荒芜。据统计,西亚地区的耕地面积至今未恢复到蒙古人入侵之前的60%。中亞、西亞及東歐至少七十多个城市遭到蒙古军屠城,有的城市甚至被多次屠城,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和痛苦记忆。历史学家估计匈牙利王国(1241年—1242年)当时200万人口中的一半死于蒙古入侵。[101]基辅罗斯几乎所有的城市均被摧毁,投降者作为奴隶,大部分因繁重的劳役很快死去,战俘则加入蒙古军队继续西征。[102]其人口同样有大约一半死于蒙古入侵。此外,Colin McEvedy的《世界人口史地图集》(1978)估计俄国欧洲部分的人口从入侵前的750万下降到700万。[99]中国地区的人口在蒙古入侵的七十年间明显下降。在蒙古入侵以前(1200年),中国(包括金朝西夏南宋大理国)人口约有1亿4千4百万,甚至更多,而到1278年(1279年完全占领)只有7,000万人。[103]但学术界今天对此也有不同看法,认为人口数量的剧烈下降同样有人口统计的不完善和大规模遗漏或者蒙古军队带来的传染病的原因。[104][105][106]

然而蒙元史學家傑克·威澤弗德(Jack Weatherford)指出成吉思汗允許民眾自由地傳播有關他或蒙古人的最壞的和最難以令人置信的傳聞,當時成吉思汗意識到,傳播恐怖的最好方式不是通過士兵的行為,而是通過文人的筆。蒙古人操縱宣傳的機器並且經常誇大戰爭中的死亡人數,意圖散播恐懼。他亦指出:「儘管蒙古軍隊實行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殺戮,並幾乎是將死亡當作一種政策,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還將死亡當作是製造恐怖的一種思考方式,但他們卻以一種影響重大而又令人吃驚的方式,脫離了那個時代的普通慣例。蒙古人並不實施嚴刑拷打、毀傷肢體或使人殘廢。在那個時代,戰爭通常是以一種恐怖的形態來進行的,而且同時代的其他統治者,通過公開拷打或駭人聽聞的斷肢毀體方式,使用原始而又野蠻的策略,向民眾灌輸恐怖和驚悸……從中國到歐洲,文明世界的統治者和宗教領袖都依憑這些駭人聽聞的手段,通過恐怖來統治自己的民眾,通過驚駭來打擊敵人的信心。」;「與同時代文明軍隊的恐怖行為相比較,蒙古人並不是通過兇猛而又殘忍的行為來引起恐怖的,而是由於他們快速而又有效的征服,以及他們似乎完全輕視富人和有權勢者的生命而引起恐怖。」;「與傳播的恐怖傳聞相比較,起初向蒙古人投降的那些城市,得到了寬大而又仁慈的對待,於是那些城市居民就天真地懷疑起蒙古人的能力。投降之後,很多城市起初都忠順地服從,而一旦蒙古人離開他們的國家,他們就馬上反叛。由於蒙古人僅留下少數幾位官員進行管理,而且又沒有駐紮小部隊留守城市,居民們誤以為蒙古人的撤退是虛弱的表現,並且想當然地以為蒙古主力部隊將再也不會原路返回。對於這些城市,蒙古人是毫不留情的;他們迅速返回叛亂的地方,並徹底地摧毀它們。一個被徹底毀滅的城市是無法再次叛亂的。」[104]

对后世的影响

蒙古帝國和黑死病

通常认为,1346年,在蒙古欽察汗國军队进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又译克法,现乌克兰城市费奥多西亚)时,用抛石机将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尸体抛进城内,这是西方社會有紀錄以來第一次细菌战[107]。鼠疫原产中亚,其携带者是土拨鼠。在蒙古帝国之前鼠疫曾多次传入中国,所以虽然中国也曾发生过地区性鼠疫传染,但中医在与鼠疫的反复斗争中逐渐累积起经验,而欧洲人则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鼠疫。在卡法的一个热那亚商人将带病的跳蚤无意间带到意大利热那亚共和国,于是鼠疫在欧洲广泛传播,最终在1348年—1349年造成2,000万人死亡,成为令人闻之色变的“黑死病”,因为鼠疫患者皮下淤血、全身发黑而死。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鼠疫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把病菌带到中东,然后又传播到欧洲的。

1348年至1349年的黑死病使得当时欧洲丧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对人的关心的人文主义随之觉醒。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第一部代表作《十日谈》就是薄伽丘在黑死病泛滥最猖獗的时期写成的,描述1348年发生在意大利的可怕瘟疫。欧洲就此迎来了文艺复兴的曙光。

對各國的影響

俄羅斯

蒙古人來到俄羅斯前,俄羅斯的中心在基輔(今烏克蘭首都),蒙古人來到俄羅斯後摧毀了基輔,並一手扶植起莫斯科,把莫斯科打造成俄羅斯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的中心,而現在的俄羅斯,正是莫斯科的延伸。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形成有明顯的當年蒙古的因素。1920年代,俄羅斯的歐亞主義就說:「俄羅斯與西方不相干,與斯拉夫(Slavdom)也無關。」瓦西里·奧西波維奇·克柳切夫斯基和他的學生認為俄羅斯的統一,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勞。另一位歐亞主義哲學家尼古拉·特魯別茨柯伊在他的經典著作《論俄羅斯文化中的圖蘭成份》指出「莫斯科要感謝蒙古統治,俄羅斯政府制度也是蒙古式的。從本質上說,俄羅斯是一個東正教蒙古國家。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響,有大量蒙古語借字、郵政、稅收、服飾也受蒙古影響,軍法制度也是從蒙古學的。」[108]

西亞

受到第四代大汗蒙哥命令的旭烈兀,率領軍隊前往征服阿拉伯世界,攻陷並徹底破壞了曾經是世界大都市、領導世界史、為阿拉伯世界中心的巴格達。結果,阿拔斯王朝滅亡,阿拉伯世界的中心轉移到了埃及開羅。蒙古人以新都大不里士為中心,在西亞建立了伊兒汗國。[109]

歐洲

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成吉思汗借口蒙古商隊在中亞細亞的花剌子模國境被殺掠,率大軍開始西征。成吉思汗西征令歐洲諸國極為震撼,中國與歐洲諸國也開始普遍接觸。蒙古大軍所進行的大規模的東西兩方戰役,幾乎從印度河一直延伸到第聶伯河。從他進攻中原的第一次戰役開始,到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在12年之內,蒙古軍隊曾經到達太平洋、印度河和黑海。在13世紀歐洲受到極大震動,以城堡為中心的歐洲正把基督教世界的邊界向前推進,並與伊斯蘭教為敵。在此階段裡,伊斯蘭教仍然是基督教歐洲畏懼的唯一敵人。蒙古人的突然出現,不僅是一個晴天霹靂。用一位罗斯史學家的話來說:「由於我們的罪惡,我們不知道的部落來到了,沒有人知道他們是什麼人,他們是從哪裡來的一也不知道他們的語言是什麼,他們是什麼種族,他們信仰的宗教是什麼——只有上帝知道他們是什麼人,知道他們是從哪裡跑出來的。」「韃靼人從第聶伯河折回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從哪裡來的,也不知道他們再一次躲藏在哪裡。由於我們的罪惡,上帝知道,他是從哪裡把他們接來懲罰我們的。」[98]歐洲人對蒙古大軍的恐懼心態可見一斑,這影響到後來包括英國。這後來構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席卷西方的「黃禍」論的歷史起因之一。如清光緒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1905年3月30日)出版的《東方雜誌》上有一篇文章就說:「白人所謂黃禍之說,不知其起於何時。說者謂成吉思汗以鐵騎蹂躪歐洲,西歐婦孺亦嘗震驚於黃人之大創,而黃禍之說以起。」[110]

日本

元滅宋後,「日本知大宋失國,舉國茹素」,深表同情。其時日本正值北條氏控制的鐮倉幕府統治時期。元世祖忽必烈欲收日本為藩屬,於至元三年到至元十年(1266年~1273年)的七年間,先後七次遣使招降日本未果,遂於至元十一年(1274年)、至元十八年(1281年)兩次渡海遠征日本,都以失敗告終。北條政權受元軍兩次打擊,也一蹶不振。日野俊基日野俊基等發動勤王運動,推翻鐮倉幕府。不久足利尊氏崛起,與勤王派為敵,雙方相持不下,歷時50多年,史稱南北朝時期(1336年~1392年)。至足利尊之孫義滿時,南北朝對峙局面始告結束,但武人專政依然如故。足利義滿設幕府於京都室町,稱室町幕府(1336年~1573年)。[111]

朝鲜半島

高麗政權持續了約500年,但在末期時國土卻遭到元朝的大軍侵略,不得不成為臣從。高麗也跟著元朝過海攻打日本,即「元寇」事件。當元朝因紅巾之亂而衰退後,高麗便與元朝斷交。廢掉元朝干預之下所設置的行政機關,並重建高麗時代的各種制度。然而,隨著明朝在中國的崛起,高麗的政權也分成親明派與親元派而混亂不堪,親明派的國王被親元派所暗殺、喪失了統治能力。親明派的高麗武官李成桂眼見情勢不妙,於是當機立斷地發起政變、廢黜親元派的國王。接著,更迫使做為傀儡被拱上王位的國王讓位,建立朝鲜王朝,成為初代國王「朝鮮太祖」。李成桂所成立的朝鮮,被冠上其家族姓氏而稱為「李氏朝鮮」。繼高麗之後,李氏朝鮮也存續了500年。[112]

其他影響

  • 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2004年6月13日報導,英国牛津大学遗传科学家布莱恩·赛克斯在当年6月推出了有關男性Y染色體研究的新書《亞當的詛咒》,他在書中聲稱,成吉思汗可能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播種者」。追溯歷史,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騎兵將中國版圖擴張至歷史最大,同時也使其子孫在歐、亞兩洲的土地上繁衍,現在全球至少有1600萬男性,與成吉思汗有血緣關係。英倫三島也可能有他的子孫,其中還包括英國皇室家族。[113][114][115]

君主列表

  生前合法在位的大蒙古國君主(共40位)
  因拖雷家族內戰使蒙古帝國分裂,阿里不哥和忽必烈未獲普遍承認
大蒙古國君主年號
肖像 廟號 謚號 尊號 名諱 在世時間 年號 在位時間 陵寢
大蒙古國皇帝
  烈祖[116] 神元皇帝[116] 把阿禿兒[117] 也速該 1133年-1171年 1160年-1171年
  太祖[118]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118] 成吉思汗[27] 鐵木真 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 1206年-1227年8月25日 起輦谷
  睿宗[119] 英武皇帝[119] (太上皇)
也可那顏[120]
拖雷 1191年-1232年 1227年8月25日-1229年9月13日
仁聖景襄皇帝[119]
  太宗[121] 英文皇帝[121] 木亦堅汗[42] 窩闊台 1186年11月7日-1241年12月11日 1229年9月13日-1241年12月11日 起輦谷
昭慈皇后[122] 脫列哥那 ?-1246年 1242年-1246年
  定宗[123] 簡平皇帝[123] 貴由 1206年3月19日-1248年4月20日 1246年8月24日-1248年4月20日 起輦谷
欽淑皇后[124] 海迷失 ?-1252年 1249年-1251年
  憲宗[125] 桓肅皇帝[125] 蒙哥 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 1251年7月1日-1259年8月11日 起輦谷
  世祖[126]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126] 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127] 忽必烈 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 中統 1260年5月5日-1294年2月18日 起輦谷
薛禪汗[126] 至元
  阿里不哥 1219年-1266年 1260年-1264年8月21日
大元皇帝
  世祖[126]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126] 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127] 忽必烈 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 中統 1260年5月5日-1294年2月18日 起輦谷
薛禪汗[126] 至元
裕宗[128] 文惠明孝皇帝[128] 真金 1243年-1286年1月5日
  成宗[129] 欽明廣孝皇帝[129] 完澤篤汗[129] 鐵穆耳 1265年10月15日-1307年2月10日 元貞 1294年5月10日-1307年2月10日 起輦谷
大德
順宗[130] 昭聖衍孝皇帝[130] 答剌麻八剌 1264年-1292年
  武宗[131] 仁惠宣孝皇帝[131] 統天繼聖欽文英武大章孝皇帝[132] 海山 1281年8月4日-1311年1月27日 至大 1307年6月21日-1311年1月27日 起輦谷
曲律汗[131]
  仁宗[133] 聖文欽孝皇帝[133] 普顏篤汗[133] 愛育黎拔力八達 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 皇慶 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 起輦谷
延祐
  英宗[134] 睿聖文孝皇帝[134] 繼天體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135] 碩德八剌 1302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 至治 1320年4月19日-1323年9月4日 起輦谷
格堅汗[134]
顯宗[136] 光聖仁孝皇帝[136] 甘麻剌 1263年-1302年2月8日
  也孫鐵木兒 1293年11月28日-1328年8月15日 泰定 1323年10月4日-1328年8月15日
致和
  阿剌吉八 1320年-1328年11月14日 天順 1328年10月3日-1328年11月14日
  文宗[137] 聖明元孝皇帝[137] 欽天統聖至德誠功大文孝皇帝[138] 圖帖睦爾 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 天曆 1328年10月16日-1329年4月3日 起輦谷
札牙篤汗[137] 至順 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
  明宗[139] 翼獻景孝皇帝[139] 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聖孝皇帝[140] 和世㻋 1300年12月22日-1329年8月30日 天曆 1329年2月27日-1329年8月30日 起輦谷
忽都篤汗[141]
  寧宗[142] 沖聖嗣孝皇帝[142] 懿璘質班 1326年5月1日-1332年12月14日 至順 1332年10月23日-1332年12月14日 起輦谷
  惠宗[143] 宣仁普孝皇帝
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諡)[144]
烏哈噶圖汗[145] 妥懽帖睦爾 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 元統 1333年7月19日-1370年5月23日 起輦谷
至元
順帝
(明太祖朱元璋諡)[143]
至正
(北元)
  惠宗[143] 宣仁普孝皇帝
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諡)[144]
烏哈噶圖汗[145] 妥懽帖睦爾 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 元統 1333年7月19日-1370年5月23日 起輦谷
至元
順帝
(明太祖朱元璋諡)[143]
至正
  昭宗[146] 必里克圖汗[146] 愛猷識理達臘 1340年1月23日-1378年5月10日 宣光 1370年5月27日-1378年5月10日 起輦谷
  [147][148] 烏薩哈爾汗[149] 脫古思帖木兒 1342年3月7日-1388年11月1日 天元 1378年5月13日-1388年11月1日
蒙古大汗(韃靼可汗)
  卓里克圖汗[150][註 8] 也速迭兒 1359年-1391年 1388年-1391年
恩克卓里克圖汗[151][註 8]
  恩克 ?-1394年 1391年-1394年
  尼古埒蘇克齊汗[152] 額勒伯克 1362年-1399年 1394年-1399年
  托歡汗[153] 坤帖木兒 1377年-1402年 1400年-1402年
  月鲁帖木儿 1379年-1408年 1402年-1408年
  完者帖木兒汗 本雅失里 1379年-1412年 1408年-1412年
  答里巴 1395年-1415年 1415年
  斡亦剌歹 1387年-1425年 1415年-1425年
  阿岱 1390年-1438年 1425年-1438年
  岱總汗[154] 脫脫不花 1416年-1452年1月19日 1433年-1452年1月19日
  阿噶巴爾濟 1423年-1453年 1451年-1453年
  大元田盛大可汗[155] 也先 1407年-1454年 添元 1453年9月12日-1454年
烏珂克圖汗[156] 馬兒古兒吉思 1448年-1465年 1454年-1465年
  摩倫汗[157] 脫古思猛可 1437年-1466年 1465年-1466年
  滿都魯 1438年-1478年 1475年-1478年
  大元大可汗[158] 巴圖蒙克 1464年-1517年 1480年-1517年
達延汗[159]
  賽音阿拉克汗[160] 巴爾斯博羅特 1490年-1531年 1517年-1519年
  阿拉克汗[161] 博迪 1504年-1547年 1519年-1547年
  庫登汗[162] 打來孫 1520年-1557年 1547年-1557年
扎薩克圖汗[163] 圖們 1539年-1592年 1557年-1592年
  徹辰汗[164] 布延 1554年-1604年 1592年-1604年
庫圖克圖汗[165] 林丹巴圖爾 1592年-1634年 1604年-1634年
額爾克孔果爾 1622年-1641年3月4日 1634年-1635年6月12日


注释

  1. ^ 哈拉和林直到1235年才真正建成,1235年正式成为首都,1260年以前一直是大蒙古國的首都。
  2. ^ 今属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管辖。
  3. ^ 大蒙古国前期汉文文书也作“大朝”,为 Yehe Monggol Ulus的对译[2]
  4. ^ 4.0 4.1 由於北部疆界的界定差異,一說總面積達3450萬平方公里。
  5. ^ 欽察汗國建於1219年~1480年 / 1502年;察合台汗國建於1223年~1571年;窩闊台汗國建於1225年~1251年 / 1309年;伊兒汗國建於1220年 / 1256年~1357年。
  6. ^ 6.0 6.1 一说北元于1388年脱古思帖木儿死后就去「大元」国号或年号,一说1402年鬼力赤杀死坤帖木儿時,改称“蒙古”(“鞑靼”是明人他稱,自稱“大蒙古”)[5]、去皇帝号复称可汗
  7. ^ 《元朝秘史》作“帖木真”。
  8. ^ 8.0 8.1 ① 《蒙古源流》認為只有恩克卓里克圖汗,在位四年(1389年-1393年)。[151]
    ② 羅卜藏丹津《黃金史》認為有卓里克圖汗恩克汗:卓里克圖汗,在位四年(1388年-1391年)。恩克汗,在位四年(1391年-1394年)。佚名《黃金史綱》只記卓里克圖汗,在其過世到額勒伯克即位之間有四年的空缺 。[150]

参考文献

引用

  1. ^ 1.0 1.1 曹永年. 《内蒙古通史‧第二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7年9月: 第452頁. ISBN 9787811152111. (原始内容于2021-09-08) (中文). 林丹汗死後,察哈爾部眾紛紛投往後金,只有汗室困守大漠。1635年(崇禎八年,天聰九年)二月,後金派多爾袞等人率精騎一萬,遠征察哈爾余部。四月二十八日,清軍抵達林丹汗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駐地托裡圖,額哲母子被迫歸降。 
  2. ^ 2.0 2.1 2.2 2.3 2.4 陈高华. 元代文化史绪论. 《史苑》 (中华文史网). 2006, (4). 
  3. ^ Taagepera, Rein. .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1997-09, 41 (3): P.475–504 [2020-10-14]. ISSN 0020-8833. doi:10.1111/0020-8833.000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7) (英语). 
  4. ^ Dóra Mérai and Ágnes Drosztmér,Kyra Lyublyanovics,Judith Rasson,Zsuzsanna Papp Reed,András Vadas,Csilla Zatykó (编). GENIUS LOCI LASZLOVSZKY 60 - The Mongol Empire’s Northern Border: Re-evaluating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Mongol Empire. Budapest,Teréz krt. 13: Archaeolingua. 2018-11: P.8–13 [2022-01-23]. ISBN 978-615-5766-19-0.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1-23) (en,hu). 
  5. ^ 5.0 5.1 王鸣鹤《登坛必究》、郭造卿《卢龙塞略》、茅元仪《武备志》等记载,莽官兒噶紮刺(Монголын газар)意为蒙古地域,“野克莽官兒”即大蒙古。
  6. ^ 策·巴特巴雅尔; 郭岩 白丽娟(翻译). 哈木黑蒙古与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之间关系的本质. 蒙古学信息 (蒙古国·乌兰巴托). 2003, (3). 
  7. ^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 (编).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中華民國三年(一九一四)七至十二月份─》.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1982年12月1日: 第413頁. (原始内容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蒙古本種族之名,為游牧於不兒罕山近旁之小部落,不兒罕山者,今外蒙古車臣汗部北境克魯倫河(額爾古訥河上流)、鄂嫩河石勒喀河上流)間肯特山之支脈也,十二三世紀之交,成吉思汗崛起於此,吞併附近諸部落,並征服亞細亞之北部西部,逮其子孫,復席捲亞細亞之大半,及歐羅巴東部,於是類蒙古非蒙古諸部落,皆稱蒙古,旋更以之為國號。元世祖忽必烈,致書日本,自稱大蒙古國皇帝。十七世紀初,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致滿洲清太宗書中,亦稱蒙古國主,是其建國號為蒙古,較稱元稱韃靼,尤為有徵。然茲不過對外國而言,究未可謂為國號,亦未可謂為地名也。 
  8. ^ 邱樹森. 《元史辭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 山東敎育出版社. 2002年11月1日: 第29頁. ISBN 9787532830954. (原始内容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大元】元朝國號。至元八年(1271),在進攻南宋取得不斷勝利的形勢下,元世祖採納劉秉忠、王磐等漢臣建議,建「大元」國號。《建國號詔》曰:「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其意為「極大」,表明本朝疆土超過以前所有的王朝。元朝建號以後,原「大蒙古國」國號在漢文文書中不再使用,但蒙文文書中通常兩者並稱。 
  9. ^ 《建國號詔》 (中文). 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紀統。肇從隆古,匪獨我家。且唐之為言蕩也,堯以之而著稱﹔虞之為言樂也,舜因之而作號。馴至禹興而湯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還,事殊非古。雖乘時而有國,不以利而制稱。為秦為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且皆徇百姓見聞之偶習,要一時經制之權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我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頃者耆宿詣庭,奏草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在古制以當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茲大冶流形於庶品,孰名資始之功。予一人底寧於萬邦,尤切體仁之要,事從因革,道協天人。於戲!稱義而名,固非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負於投艱。嘉與敷天,共隆大號! 
  10. ^ 10.0 10.1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八‧本紀第八‧世祖二》. 中華民國 (中文). 乙亥,建國號曰大元,詔曰: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紀統。肇從隆古,匪獨我家。唐之為言蕩也,堯以之而著稱;虞之為言樂也,舜因之而作號。馴至禹興而湯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還,事殊非古。雖乘時而有國,不以義而制稱。為秦為漢者,蓋從初起之地名。日隨曰唐者,又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見聞之狃習,乃一時經制之權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我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頃者,耆宿詣庭,奏章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在古制以當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茲大治流形於庶品,孰名資始之功,予一人底定於萬邦,尤切體仁之要。嘉與敷天,共隆大號。咨爾有眾,體予至懷。 
  11. ^ 劉信君. 楊雨舒 , 编. 《中國古代治理東北邊疆思想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年9月1日: 第15頁. ISBN 9787206057953. (原始内容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元朝時,「中華一統」的觀念掀開了新的一頁。元朝的中外觀念是合一體內的中外為「中華一體」的觀念。《元史·外夷傳》是把元朝統一的地區視為中國,而把鄰國視為外(四海),即元代的四海觀念基本上是鄰國的觀念;元朝仍有中外觀念,但它不是分華夷的「內諸夏而外夷狄」的舊觀念,而是在統一中國內的內地與邊疆的新觀念;元朝已經形成包括八荒在內,體現中華一宇區域的統一觀念。元吳師道詩:「今日八荒同一宇,向來邊檄不須論。」把原來視為外的地區「比於內地」,即元朝視全國為「內地」。體現在行政設置上,就是元於絕大部分地區設行省、路、府、州、縣,變「蠻夷之鄉」為「內地」,即納入「中華一體」之中,中國包括中原、邊疆各民族在內。 
  12. ^ 贺希格; 陶克陶. “五色四夷”考.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6, (4): 48–53. 
  13. ^ 五色四夷国. 国学大师. 
  14. ^ 白㿟皛.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出版社. 2003年7月1日: 第346頁. ISBN 71050554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月18日) (中文). 脫古思帖木兒一行西逃和林,行至土刺河,遇到也速迭兒率兵襲擊。脫古思帖木兒被擒,以弓弦縊死。太子天寶奴同時遇難。也速迭兒奪了脫古思帖木兒的印璽,在和林自立為汗。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的後裔。阿里不哥當年激烈地同忽必烈爭奪帝位,又是反對使用漢法的貴族保守勢力的代表。也速迭兒奪位,取消「大元」的國號,不建漢語年號。北元及其宮廷的歷史至此落下帷幕。 
  15. ^ 蔡美彪. 〈明代蒙古與大元國號〉. 《南開學報》. 1992年, (第1期). 
  16. ^ 羅軍. .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1月2月25日: 第72頁. ISBN 9789865221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元朝沒有被完全消滅,而是整體撤退到北方大草原,歷史上叫「北元」,於是朱元璋派兵猛攻,一度攻破元上都,燒毀都城,北元趕緊上書,不敢稱「元」,改回國號「蒙古國」,朱元璋才放過它。因為一國不能二主,稱「元」,說明你還對漢族政權有野心,終有恢復疆土企圖,稱「蒙古國」,就是外邦,你只要安心你的領土,就互不干涉。 
  17. ^ 17.0 17.1 17.2 17.3 白壽彝. 《中國通史·第八卷·中古時代·元時期(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第332頁–第333頁. ISBN 9787208001091. (原始内容于2022-10-21) (中文). 蒙古部落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唐代。那時,在狃越河(今洮兒河)以北,西至俱輪泊(今呼倫湖)周圍,東至那河(今嫩江),北至黑龍江的地域內,分布著許多許多被統稱為「室韋」的大小部落,其中有一個「蒙兀室韋」部。蒙兀就是蒙古(Monggol)的唐代音譯。《舊唐書·北狄·室韋傳》記載:大山之北有大室韋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東北界俱輪泊,屈曲東流,經西室韋界,又東經大室韋界,又東經蒙兀室韋之北,落俎室韋之南。大山指今大興安嶺,望建河即今額爾古納河。根據這段史料,蒙兀室韋部的居地應在額爾古納河下游東南的大興安嶺北端地區。十三世紀蒙古人的歷史傳說稱,他們的祖先原來居住在名為「額爾古納昆」(Ergunequn,qun意為山崖)的地方,應是指額爾古納河附近的山林地帶,和漢文史籍所載唐代蒙兀部的居地正可以相互印證。大約在唐代後期(九世紀下半葉),蒙古部落從興安嶺山地向西面的草原地帶遷移。隨部落的分行,所占地盤逐漸擴大,有一部分遷到了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之源」的不兒罕山(今肯特山)地區。成吉思汗的先世就屬於這部分蒙古部落。元代史籍記載下來的蒙古人祖先傳說,反映了古代蒙古部落繁衍和遷徙的歷史過程。《元朝秘史》一開頭就講述蒙古人的起源,說是有一奉天命降生的蒼色的狼(孛兒帖赤那,Bortechino)和一白色的母鹿(豁埃馬喇勒,qo'ai-maral)相配了,渡過騰汲思海子,來到斡難河(鄂嫩河)源頭的不兒罕山立下營盤,生了個兒子名巴塔赤罕。傳到第十一代,有兄弟二人,兄都蛙鎖豁兒有四子,遷移出去成為朵兒邊部(Dorben ,意為四);弟朵奔喪兒干娶豁里禿馬惕部女子阿蘭豁阿為妻,生二子,其後裔各成一部。朵奔死後,阿蘭豁阿感天光而孕,又生三子,長不忽合塔吉,後裔為合答斤部(名見《金史》,作合底忻),次不合秀撒勒只,後裔為撒勒只兀惕部(名見《金史》,作山只昆,元代又譯散只兀,珊竹);幼子孛端察兒,後裔為孛兒只斤部,從這一支又分衍出約二十個氏族或部落。孛端察兒就是成吉思汗的十世祖,《元史·宗室世系表》稱為「始祖」。 
  18. ^ 朱耀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傳》. 中華民國: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3月1日. ISBN 9789573245858. (原始内容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阿闌死後,兩個大兒子的子孫同其他各支蒙古人組成了蒙古迭兒列斤氏部落,即一般出身的蒙古人;三個小兒子的子孫組成了尼倫部落,因為他們是閃耀著神的光輝的後代,因此被看作純潔出身的蒙古人。其中第五子孛端察兒的後代稱為孛兒只斤氏,這就是成吉思汗所出生的氏族。 
  19. ^ 佚名 撰. 《元朝祕史》 卷一. 鲍思陶 点校. 济南: 齐鲁书社. 2005: 23. ISBN 7-5333-1481-6. 
  20. ^ 张永江. 蒙古族的起源与中国的蒙古史研究 (PDF). 《中国文化研究》. 2007: 149–164. 
  21. ^ 黃大受. 《中國通史(下)》.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 第583頁. ISBN 9789571100326. (原始内容于2022-10-21) (中文). 蒙古部族的原居地為今黑龍江上游、外蒙古東部,為唐時室韋部落之一,稱蒙古室韋,亦有說是出於韃靼,甚至是匈奴或吐蕃的後裔。南宋前期,蒙古分為許多單位,其中之一為乞顏部,據今土拉河、鄂嫩河、克魯倫河上源的肯特山。其他重要部族,在東方為貝爾湖附近的塔塔兒,在西方為外蒙古中部的蔑兒乞、克烈,及科布多一帶的乃蠻,名義上大都臣服於金。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內蒙古大辭典》編委會 (编). 《內蒙古大辭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第60頁-第61頁. ISBN 9787204014002. (原始内容于2022-10-21) (中文). 十二世紀,內蒙古草原部落林立,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經過長期的戰爭兼併,至十二世紀末葉,形成了塔塔兒、克烈、蒙古、蔑兒乞、乃蠻等相互結仇很深的五大部落集團,雄據南方的金朝也已衰弱,為蒙古統一提供了有利條件。鐵木真9歲時,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殘酷的現實使鐵木真認識到,要保存自己,恢復祖業,就要依靠和聯合一個強大的部落。於是在其父的「安答」克烈部首領脫里罕庇護下,收集離散部眾,力量逐漸強大。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被推舉為汗。鐵木真稱汗後,為增強經濟和軍事實力,鞏固汗權,展開了奪取東部地區的鬥爭,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和二年(公元1196年),金兩次出兵攻打塔塔兒部,鐵木真聯合克烈部助金大敗塔塔兒於活勒札河(今烏力吉河),在回軍途中攻滅背叛盟約,抄掠其奧魯(老小營)的主兒勤部。鐵木真既獲得金的封賞,又消滅了與之爭奪汗位的乞顏氏中的長支貴族,名聲大振。宋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金又遣軍征討弘吉剌、合答斤、山只昆等部。金的這幾次征伐,為鐵木真奪取富饒的呼倫貝爾草原掃清了障礙,鐵木真的實力迅速增強,引起貴族們的敵視,開始了與貴族聯盟的一系列戰役,最初由只剌札木合糾集泰赤烏等十三部3萬軍進攻鐵木真,鐵木真汗組成十三翼(古列延)迎戰於斡難河附近的答蘭版朱思。鐵木真失利。後魯的朮赤台、忙兀部的畏答兒、晃勒壇的蒙力克率部歸附鐵木真,鐵木真力量日益壯大。宋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弘吉剌、朵兒邊、塔塔兒等十一部復聚會於阿雷泉,盟誓與鐵木真、王罕為敵。鐵木真得到其岳父的密告,乃會同王罕與十一部聯軍戰於捕魚兒海子(貝爾湖)附近,貴族聯軍大敗。翌年,被擊敗的貴族們再聚刊河(今根河),推札木合為「古兒罕」 ,誓與鐵木真為敵。鐵木真認真備戰,與王罕軍於海剌兒河(今海拉爾河)附近再敗貴族聯軍,鐵木真為鞏固後方趁勢攻滅了察罕塔塔兒、按赤塔塔兒等部,完全占據呼倫貝爾草原。1202年秋,闊亦田(約在哈拉哈河上游)之戰,又大敗由乃蠻杯祿汗拼湊起來的斡亦剌、泰赤烏、塔塔兒等部殘餘勢力的聯軍,札木合率部投王罕。至此,結束了與貴族聯盟之戰,鐵木真與克烈部王罕長期結盟。不久王罕背盟,加上札木合等的離間,鐵木真與王罕關系惡化。鐵木真曾欲以聯姻修補裂痕,遭到拒絕,王罕、札木合等設計謀殺鐵木真未成,又突襲之。鐵木真倉卒應戰於合蘭真沙陀(約今烏珠穆沁旗北境),因眾寡不敵,退至合合河(今哈拉哈河)上游整軍。此時,札木合等與王罕分裂,鐵木真偵知王罕無備,秘密包圍,激戰三晝夜,王罕父子敗逃,先後被殺。鐵木真獲得從未有過的勝利。最後一個對手是乃蠻。為準備與乃蠻的決戰,鐵木真按千戶制組編軍隊,設扯兒必那顏(統領)統率;又成立護衛軍,設80宿衛,70散班(魯華),軍隊更加強大。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納忽山之戰中乃蠻軍一觸即潰,太陽汗負傷死,鐵木真進抵阿爾泰山前,盡降其餘部,完成了統一漠北諸部的大業,為大蒙古國和以後元朝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23. ^ 業喜. 《蒙古族古代名將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04年10月1日: 第32頁. ISBN 9787806448724. (原始内容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鐵木真汗征服乃蠻部後,為追擊王罕之子桑昆,為進攻金,解除對翼側的牽制,向西夏國伸出觸角進行試探。蒙古軍於1205年3月,從也兒的失河不黑都兒麻地區回軍,經察罕泊、鄂洛克泊南下,進至西夏國居延海(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50里處圍攻力吉里寨。該寨修築堅固,但蒙古軍在短時間內攻克,並將寨牆和基礎全部平毀。接著分兵進攻瓜州(今甘肅安西北部)、沙州(今甘肅敦煌)等地,又東攻定州(今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之乞鄰古古撒城和龍州(今內蒙古臨河)落思城。掃蕩黃河西岸、北岸,帶著許多戰利品和駱駝、牲畜後還軍斡難河。 
  24. ^ 24.0 24.1 拉施德丁; 余大钧,周建奇(译). 《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 商务印书馆. 1983年 (中文). 當始自伊斯蘭教歷602年7月的巴兒思亦勒即虎年(1206年)幸福地蒞臨時,初春,成吉思汗下令建九腳白旄纛,隆重地召集舉行了大忽里勒台。在這次忽里勒台上他獲得了「成吉思汗」的尊號。 
  25. ^ 廖楊. 《中國西北古代少數民族宗法文化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年8月1日: 第226頁. ISBN 9787563356782. (原始内容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源頭召開忽里台,諸王群臣共上尊號稱他為「成吉思皇帝」。此後,成吉思汗邁出了建立封建統治秩序的步伐。他將千百戶制度普遍推行於蒙古各部,以千戶、百戶、十戶的形式把全體蒙古人民組織起來,並封那些有功的那可兒們為千、百、十戶長,進行統管,且其職位世襲,史稱「莎余兒合勒」(即恩賜、分封之意)。這樣,千戶便成為蒙古社會最基本的行政軍事單位。不僅如此,成吉思汗還把蒙古國的臣民百姓視為自己的家產,除自己直接管領一部分人外,其餘部民均分封給自己的母親和兄弟子,他們每人得到若干千戶,稱為「忽必」。與此同時,成吉思汗還擴建了原有的怯薛(護衛軍),形成了一支由其直接掌管的萬人常備軍,其中包括千名宿衛士、千名箭筒士及八千名散班。這些官兵均由各級那顏及平民的子弟擔任,他們自備馬匹、武器和給養,而且還可以隨身帶有自己的「伴當」。因此,這些「怯薛」(護衛士)的身份往往高於在外的千戶長。除此之外,成吉思汗通過創制蒙古文字、設立也可扎魯忽赤(「扎魯忽赤」漢譯為「斷事官」)及編定大札撒等措施,建立起了大蒙古國的封建統治制度。至此,蒙古族的游牧宗法奴隸制開始向宗法封建制度轉化和過渡。 
  26. ^ 張豈之. 王天有; 成崇德 , 编. 《中國歷史:元明清史》.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12頁. ISBN 9789571128696. (原始内容于2022年7月28日) (中文). 1206年春,鐵木真在斡難河源召開貴族大會,即大汗位,建立大蒙古國(蒙古語也可·蒙古·兀魯思)。薩滿教巫師闊闊出聲稱得到上天的啟示,命鐵木真為普天下之汗、諸王之王,稱號為「成吉思汗」。成吉思一詞的含義,有「海洋」、「有力」、「天賜」、「偉大」等諸多不同說法。 
  27. ^ 27.0 27.1 宋濂. 《元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 (中文). 元年丙寅,帝大會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於斡難河之源,諸王群臣共上尊號曰成吉思皇帝。是歲實金泰和之六年也。 
  28. ^ 章愷. 《正說元朝十五帝(新版)》. 中華民國: 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8年1月10日: 第24頁-第25頁. ISBN 9789864022786. (原始内容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成吉思汗建國以前,蒙古人還沒有文字。成吉思汗俘獲畏兀兒人塔塔統阿後,因他精通本國文字,就命他教子弟學習。其後又有不少畏兀兒人被用為蒙古貴族子弟的教師,他們對蒙古文的創制做出了貢獻。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之前,蒙古沒有成文的法規,人們遵行的只是傳統慣法。汗國建立後,創制畏兀兒蒙古文,成吉思汗就用它發布命令、登記戶口、制定了具體的法律條款,稱為《大札撒》(漢譯作《成吉思汗法典》、《成吉思汗大法》)、記錄所辦案件等,成為加強統治的重要輔助手段。一二○六年,成吉思汗任命其養子失吉忽圖忽為大斷事官。由大斷事官專門負責掌管民戶的分配。成吉思汗又命失吉忽圖忽審斷刑獄詞訟,負責懲治盜賊、察明詐偽、施以刑法。 
  29. ^ 謝選駿. 《謝選駿全集第27卷:士農工商(讀史筆記)──等級制度構建文明社會》. 美利堅合眾國: Lulu Press,Inc.英语Lulu.com. : 第264頁-第265頁. (原始内容于2022-10-31) (中文). 《成吉思汗法典》頒布實施於公元1206年,是世界上應用範圍最廣的成文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憲法性文件。《成吉思汗法典》建立了以民主為基礎的行政權與司法權分立的共和政體和一系列制度,其中,以兩權制約為基礎的判例制度比英國的判例制度產生早近600年。 
  30. ^ . [2011年12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8月28日) (中文). 《成吉思汗法典》頒布實施於公元1206年,是世界上應用範圍最廣的成文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憲法性文件。《成吉思汗法典》建立了以民主為基礎的行政權與司法權分立的共和政體和一系列制度,其中,以兩權制約為基礎的判例制度比英國的判例制度產生早近600年。 
  31. ^ 31.0 31.1 林幹. 《內蒙古歷史與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第496頁-第498頁. ISBN 9787204050666. (原始内容于2022-10-31) (中文). 成吉思汗在建國前的1205年,率軍第一次入侵西夏。這次只是小規模的掠奪。1207年秋,成吉思汗借口西夏不肯稱臣納貢,再次興兵,攻陷西夏北部重鎮斡羅孩城。一年後的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發兵,抵斡羅孩西關口。當時西夏皇帝為襄宗李安全,他令皇子承禎為元帥,大都督府主高逸為副,率兵五萬抵擋,大敗,高逸被俘而死。蒙古軍再攻斡羅孩城,守將出降,太傅訛答在城內堅持巷戰,仍不免力屈被俘。蒙古軍長驅直入,進逼中興府的外圍要隘克夷門(賀蘭山關口)。李安全急令嵬名令公率軍五萬拒戰。嵬名令公堅持了兩個月,最後中了蒙古軍的埋伏,兵敗被擒。克夷門既下,蒙古軍進抵都城中興府。成吉思汗派遣所俘的訛答太傅入中興府談判,曉以利害。李安全自知難與蒙古軍為敵,遂將女兒察合公主獻給成吉思汗,表示願降蒙古,歲歲進貢,聯蒙抗金。至此,成吉思汗實現了他的戰略目標,他得以專心進攻更主要的敵國一金國。屈辱的求和,加劇了西夏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不久,李安全被廢而死,他的堂侄遵頊(音須)被立為帝,是為夏神宗。但在神宗之後,西夏仍然不能有效地抵御剽悍的蒙古騎兵,在成吉思汗四海揚威之際,終至亡國。1211年秋,金國邊境烏沙堡(在今內蒙古鑲黃旗境內)遭到成吉思汗的大將哲別的進攻。金兵統帥獨吉思忠領兵抵御,戰敗退兵,蒙古軍乘勝而進。從此拉開了成吉思汗攻金的序幕。金是蒙古諸部的宗主國,成吉思汗曾助金擊滅塔塔兒,以獲得金帝所授「察忽魯」(部長)之職為榮耀,在他即大汗位之後,仍每年親自赴金邊境入貢。金又是蒙古的世仇,俺巴孩汗、斡勤巴儿合黑、合答安把阿禿兒等都慘死於金人之手,成吉思汗常「念其欺凌」,誓為復仇。1208年金章宗死, 衛紹王永濟即位,即位之後,他向蒙古遣使下詔書,要求成吉思汗跪拜接受。成吉思汗問:「誰是新皇帝? 」金使答:「衛紹王永濟。」成吉思汗南面而唾,說:「我以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人做,這等庸懦之輩也配嗎?豈能向他跪拜!」言罷策馬北。永濟從金使那裡聽到這個消息,便陰謀趁成吉思汗下次入貢殺之。成吉思汗得到密報,遂與金國絕交,嚴兵設備,並於1211年先發制人,親率大軍南下,於是有了烏沙堡擊敗金將獨吉思忠之役。金兵潰敗,獨吉思忠以失於防御被解職,由胡沙主持軍事。胡沙不敢正面抗擊蒙古軍,一路撤退,退至宣平(今河北張家口市西南),以大軍三十萬守野狐嶺(今河北萬全縣膳房堡北)。成吉思汗命木華黎為蒙古軍先鋒,他策馬橫戈,大呼陷陣,成吉思汗繼以諸軍並進。金兵大敗,死者枕藉,整個原野都充滿了血腥氣味。成吉思汗追擊潰敗的金兵至會河堡(今河北懷安縣東),再殲金兵無數,胡沙隻身逃入宣德(今河北宣化縣)。野狐嶺之戰,「金人精銳盡沒」,蒙古人終於取得了進攻金國的第一場大勝仗,他們以此為榮,很久以後還常常提起這件事。 
  32. ^ 史仲文; 胡曉林; 薛德震. 百卷本《中國全史》編輯工作委員會 , 编. 《百卷本中國全史‧第十一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第216頁. ISBN 9787010014562. (原始内容于2022-10-31) (中文). 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大舉南侵,攻占昌州、桓州、撫州,再攻金西京。因金將固守,蒙古軍退回。又攻金東京遼陽府,擄掠而去。貞祐元年(1213年)秋,成吉思汗自陰山進軍,經宣德州至懷來,大敗金完顏綱軍。乘勝進居庸關,威脅中都。蒙古軍兵分三路攻掠黃河以北的山東、河東、河北路州縣,直抵登州(今山東蓬萊)、萊州(今山東掖縣)海濱。二年春,擄掠大批財物後又返回居庸關一帶,圍攻中都。宣宗南遷金軍敗退,朝中混亂。駐守中都城北的右副元帥紇石烈執中在金貞祐元年(1213年)八月殺衛紹王允濟,迎立金世宗孫完顏珣繼帝位(金宣宗)。九月金宣宗完顏珣遣使向蒙古軍求和。1214年三月,中都被圍,金宣宗獻納人口財物,並將衛紹王女岐國公主獻給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許和退軍。五月,金宣宗深恐蒙軍再侵,率皇室百官,運載珠寶財物,遷都到南京(開封)。成吉思汗得知金朝遷都南逃,再次統兵南下。1215年,中都和遼東、河北、山東860餘城,皆為蒙古軍攻占。 
  33. ^ 楊訥. 《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及其子孫》. 中華人民共和國: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22年2月24日: 第38頁. ISBN 9789888763788. (原始内容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1215年春,蒙軍陸續收降中都附近州縣金朝將官,擊敗前來救援中都的金軍。五月,完顏福興眼看中都解圍無望,服毒自殺,抹撚盡忠棄城出逃。蒙軍遂入中都。成吉思汗當時在桓州涼涇避暑,聞報後命石抹明安鎮守中都,遣失吉忽禿忽等登錄中都帑藏,悉載以去。 
  34.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三‧本紀第三‧太祖下》. 中華民國 (中文). 夏五月庚申,金右丞相兼都元帥承暉仰藥死,眾以城降。石抹明安入中都,遣使來獻捷。帝駐蹕桓州之涼陘,命忽都虎等按視中都帑藏,以石抹明安為太傅,兼管蒙古、漢軍都元帥。 
  35. ^ 胡阿祥; 彭安玉. 《中國地理大發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4年1月1日: 第43頁. ISBN 9787806037867. (原始内容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占領金中都在戰略上的意義自不待言,除此之外,蒙古帝國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收獲,那就是耶律楚材(1190-1244年)的投順。在對金戰爭中,成吉思汗很注意延攬金統治下原遼朝的遺民,著力將其收為己用。耶律楚材家族原為遼朝貴族東丹王後裔,且又長期在金朝擔任高官,地位與聲望皆十分顯赫。蒙古兵圍中都之時,耶律楚材適在中都,因而受到成吉思汗的注意。耶律楚材於「戊寅之春,三月既望」即1218年受成吉思汗召,於是他「始發永安(今北京),過居庸,歷武川(今河北宣德),出雲中(今山西大同西)之右,抵天山(今大青山)之北,涉大磧,逾沙漠。未決十旬,已達行在。」此番北行,既翻山越嶺又橫渡荒漠,歷時三月餘始抵達目的地,可謂艱苦,但耶律楚材可能當時並不知道這相對於他不久之後的遠行來說,不過是小小的短足而已。在綠連河畔(即今克魯倫河),耶律楚材被成吉思汗召見並受到賞識,成吉思汗命其「處之左右,以備咨訪」。這之後不久,耶律楚材就趕上了蒙古帝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西征。 
  36. ^ 張豈之. 王天有; 成崇德 , 编. 《中國歷史:元明清史》.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13頁. ISBN 9789571128696. (原始内容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金廷南遷之後,已無力恢復對黃河以北地區的有效統治,而蒙古軍隊對所占州縣又多在殺掠後放棄,因此地方上的地主豪強紛紛起而割據自保,一時間「河北群雄如牛毛」。1217年,成吉思汗封拜其「四傑」之一木華黎為太師、國王、都行省,全權負責對金戰事。此後不久成吉思汗統蒙古軍主力西征花剌子模,留給木華黎的蒙古軍只有大約13,000人,另有汪古騎兵萬人。木華黎逐漸改變了過去肆行殺戮、得地不守的做法,大力招降並利用漢、契丹、女真等族地主武裝與金朝作戰,而金朝也以高爵招徕華北土豪,分別依附蒙、金兩方的地方勢力彼此展開了拉锯式的爭奪。此後十餘年間戰鬥雖有反覆,不過總的趨勢是附蒙一方漸居上風,越來越多的地方軍閥倒向蒙古。在山東,儘管南宋也加入了對當地勢力的爭取,但該地最終仍然落入蒙古的控制。蒙古對率部或納土歸降的軍閥、官僚,通常沿用金朝官稱,授予元帥、行省之類統軍管民之職,許其世襲,並可自關僚屬,稱為「世侯」。當時力量較強的世侯,河北地區主要有永清史天澤、易州(今河北易縣)張柔,山東地區則有東平嚴實、濟南張榮、益都李全等。 
  37. ^ 張豈之. 王天有; 成崇德 , 编. 《中國歷史:元明清史》.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15頁-第16頁. ISBN 9789571128696. (原始内容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在大規模的西征之前,蒙古已經開始向西拓展勢力。攻滅乃蠻、蔑兒乞後,首先收服了畏兀兒。畏兀兒在宋時稱高昌回鹏,其地以哈剌火州(即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和別失八里(亦稱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為中心,首領稱亦都護(源於突厥語,意為「幸福之主」),臣屬於西遼。西遼在畏兀兒設少監之官進行監治,其人仗勢欺凌, 引起畏兀兒人不滿。1209年,畏兀兒亦都護巴而朮阿而忒的斤殺西遼少監,遣使降於蒙古。1211年,他又親赴蒙古朝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對其十分優待,以女許嫁,視為第五子,「使與諸皇子約為兄弟,寵異冠於諸國」。此後畏兀兒成為蒙古藩屬,須履行入質、納貢、從征等義務,同時亦都護的傳統稱號依然保存,並對畏兀兒領地和百姓享有世襲統治權。中亞地區還有另外一個依附於西遼的民族哈剌魯,居於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楚河一帶,是唐時西突厥支裔葛邏祿之後,首領稱阿兒思蘭汗。至此他們也殺掉西遼監護官,向蒙古歸降。這一時期,西遼在西方敗於勢力日漸上升的伊斯蘭教國家花剌子模,東部的畏兀兒、哈剌魯又相繼叛附蒙古,國勢衰頹。被蒙古擊敗的乃蠻王子屈出律逃到西遼,篡奪了帝位。1218年,成吉思汗遣哲別率軍征討屈出律,將他捕獲殺死,西遼疆土盡歸蒙古。此前,居於貝加爾湖以西的森林部落馬惕部起兵反抗蒙古統治,殺死了成吉思汗的得力大將、「四傑」之一博兒忽,吉利吉思等部也起而響應。成吉思汗派長子朮赤領軍鎮壓,將起事平定。 
  38. ^ 38.0 38.1 38.2 秦永章. 《甘寧青地區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出版社. 2005年5月1日: 第45頁. ISBN 9787105069323. (原始内容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1225年,成吉思汗結束西征東返後,決定先攻滅西夏,隨後集中力量從黃河上游渡河而南,東向攻伐金國。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夏曾拒絕出兵助戰和不履行交納質子為理由,親率10萬大軍從東、西兩路向西夏發動了強大的鉗形攻勢。西路蒙古軍由大將阿答赤統帥,一路勢如破竹,連取沙州、肅州、甘州、西涼府等西夏重鎮;另一路大軍由成吉思汗親自統帥,自漠北南下,攻破黑水、無剌海等城,並於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附近黃河岸邊重創西夏軍主力,西夏天險喪失,國主李德旺驚悸而卒,夏人立南平王李睍為主。翌年(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留一部分軍隊圍攻中興府,自己率師渡黃河而南,進入金朝境內,相繼攻破金朝控制的積石州、臨洮府、洮州、河州及西夏的西寧州,西夏和金朝的勢力由此退出河湟地區。六月,成吉思汗駐軍甘肅清水(今甘肅清水縣)。七月,病逝於軍中。當月,西夏國主李睍因糧盡援絕,瘟疫流行,被迫獻城出降,被蒙古軍所殺,存續近兩個世紀的西夏王國宣告滅亡。元太祖成吉思汗去世後,暫由幼子拖雷監國。1229年,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台繼承汗位,此後,便集中力量攻打金國,蒙古軍進入甘肅東部地區。1234年正月,金哀宗完顏守緒在蔡州自殺,金朝滅亡,但是在秦、功一帶的金朝勢力依然存在。為此,窩闊台命次子闊端從攻宋前線領兵而西,規復河成地區。 
  39. ^ 陳全力; 侯欣一. 《帝王辭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華書店. 1988年: 第191頁. ISBN 9787541903311 (中文). 宋寶慶三年(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七月,病死於清水行營,遺言假道南宋,滅亡金朝。年六十六歲,在位二十二年。追謚聖武皇帝,後又加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葬起輦谷。幼子拖雷監國。 
  40.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三‧本紀第三‧太祖下》. 中華民國 (中文). 已丑,崩於靈州。帝臨崩,渭左右曰:「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途於宋,金,宋之世仇也,必許我,則由唐、鄧直搗大梁。金雖撤潼關之兵以自救,然千里赴援,士馬俱疲,吾破之必矣。」言乞而崩,年七十有三。 
  41. ^ 41.0 41.1 張豈之. 王天有; 成崇德 , 编. 《中國歷史:元明清史》.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14頁-第15頁. ISBN 9789571128696. (原始内容于2022年7月30日) (中文). 到成吉思汗去世時,蒙古已在對金朝作戰中取得壓倒性優勢,金朝只能固守黄河防線,苟延殘喘。據載成吉思汗臨終曾擬定借道於南宋、迂迴從後方給金朝致命一擊的戰略計畫。1231年,蒙古第二代大汗窩闊臺在官山(今內蒙古卓資北)大會諸王,議定分兵三路伐金。窩闊臺自統中路軍由山西正面發起攻擊,鐵木哥斡赤斤統左翼軍由山東進兵,拖雷則統右翼軍從寶鷄南下,繞道宋境,包抄金朝後方。這一年冬天,窩闊臺攻破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西),渡過黃河。拖雷從大散關入漢中,沿漢水東下,經過長距離的艱苦行軍,自鄧州(今河南鄧縣)繞出金朝背後。1232年春,拖雷趁天降大雪之機,大破金軍主力於釣州(今河南禹縣)南邊的三峰山,北上與窩闊臺會師,金朝滅亡的大局已定。大將速不臺包圍金南京,金哀宗棄城出逃。次年金將崔立獻南京降蒙古。金哀宗由歸德(今河南商丘)走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與南宋達成協議,合兵將金哀宗圍困在蔡州城內。1234年一月,城破哀宗自殺,金亡。 
  42. ^ 42.0 42.1 柯劭忞. 《新元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 中華民國 (中文). 秋八月已未,諸王百官會於怯綠連河闊迭額阿剌勒,請帝遵太祖遺詔即位,共上尊號曰木亦堅合罕。 
  43. ^ 章愷. 《正說元朝十五帝:解密歷史真相走出《野史》誤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群言出版社. 2005年: 第57頁. ISBN 9787800805608. (原始内容于2022-10-31) (中文). 1234年元月,慌忙傳位於元帥承麟,不久,城陷,哀宗自縊身亡,承麟亦被亂兵誅殺。至此,金朝亡於蒙古。金國滅亡後,按照蒙、宋協約,蔡州以南歸宋;蔡州以北歸蒙古。於是,蒙古大軍北還,留速不台鎮守河南。可是南宋淮東制置使趙葵卻建議乘蒙古撤軍之機,出兵收復中原。這一建議得到宋理宗的允准,命趙葵率軍6萬取汴京,徐敏子西攻洛陽。速不台率軍擊退了宋軍的進攻,使南宋收復三京(汴梁、歸德、洛陽)的舉動遭到失敗。這次交戰,成為蒙古決心討伐南宋的導火線 
  44.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 中華民國 (中文). 己酉,大兵克蔡州,金主自縊死,承麟為亂兵所殺。金亡。金息州行抹捻兀典降於宋,大兵追殺之。 
  45. ^ 45.0 45.1 45.2 黃大受. 《中國通史(下)》.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 第620頁-第621頁. ISBN 9789571100326. (原始内容于2022-10-31) (中文). 蒙古的大汗,是各部族的共主,要由各部族公推,鐵木真的稱成吉思汗,便是各部族共上的尊號。其後,窩闊台之立,雖未經部族公推,但因有成吉思汗的遺命,部眾始無異議。到定宗貴由繼位,已有争端。定宗歿後,太宗及拖雷後人,各欲爭位,憲宗(蒙哥汗,拖雷之子)因拔都及兀良哈台的援助,始得嗣位。憲宗嗣位後,分遣宗室諸王於邊遠地區,而以其弟忽必烈領治漢地民戶,因此,太宗子孫與拖雷子孫,遂生仇恨。憲宗死後,元世祖忽必烈更打破公推的慣例,自立於開平。世祖季弟阿里不哥不服,自即汗位於和林,世祖自將兵擊降。繼而太宗孫海都叛變,元師討之,雖獲克捷,但因其地險遠(註六),終世祖之世,未能將他平定。元世祖鑒於以前汗位繼承的紛爭,乃仿效漢制,定傳子之局(註七)。然世祖以後皇位繼承的鬥爭,仍不因傳子之局而稍減。至元三十一年(西元一二九四年),世祖死,太子真金已先死,故諸王中覬覦帝位者,頗不乏人。重臣伯颜,奉世祖遺命,立真金第三子鐵穆耳,是為成宗,諸王始無異議。成宗在位十三年而死,太子德壽先卒,左丞相阿忽臺等謀奉皇后臨朝聽政,而以宗室阿難答為帝。成宗之侄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遣使迎其兄海山於漠北,並殺阿忽臺等。海山至大都(北平市),殺皇后及阿難答與諸王,然後即位,是為武宗,而立其弟為太子。武宗在位四年死,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是為仁宗。仁宗本有傳位武宗子和世㻋之承諾,因奸相鐵木迭兒進言,乃有傳子之意,因於延祐二年(西元一三一五年),出和世球鎮雲南。武宗舊臣皆感憤怒,遂於次年奉和世球謀叛,事敗走漠北,依察哈台汗國,仁宗乃立皇子碩德八剌為太子。七年(西元一三二0年),仁宗死,太子即位,是為英宗。 
  46. ^ 向斯; 王鏡輪. 《中國歷朝皇宮生活全書(下冊)》. 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文出版社. 1996年8月: 第1014頁. ISBN 9787507504316. (原始内容于2022-07-27) (中文). 憲宗七年,公元1257年,蒙古兵分道伐宋。憲宗入蜀。忽必烈攻鄂。九年七月,憲宗在釣魚山(今四川合川縣)暴死。九月,忽必烈聞訊憲宗去世,對侍臣說:我奉命南來,哪能無功而還!渡江圍困鄂州(湖北武昌)。這年十一月,忽必烈得訊,其弟阿里不哥密謀繼位。忽必烈召群臣商議。謀士郝經力主和守議和,迎憲宗靈樞,收皇帝印寶,北上爭位。正好這時宋丞相賈似道派密使北上,願意以長江為界,每年貢銀、銅各20萬。忽必烈許可,引軍北還。公元1260年三月,忽必烈統兵到達開平(今內蒙多倫縣北)。諸王和左右侍從勸忽必烈在開平即皇帝位,不要前往和林召開庫里爾台即蒙古選汗大會。忽必烈同意,宣布即大汗位,這年45歲。阿里不哥不服,也宣布為大汗,調兵遣將。海都也不服,依附阿里不哥。忽必烈平定關成後,親自統兵討伐阿里不哥。中統二年(公元1261 年)十一月,兩軍在和林南南戈壁大戰,阿里不哥敗北。江淮大都督李璮叛亂,忽必烈統兵討伐,一舉平定。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八月,定都於燕(今北京),改稱中都。 
  47.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六‧本紀第六‧憲宗》. 中華民國 (中文). 癸亥,帝崩於的魚山,年五十有二。史天澤等奉樣宮北還,葬起輦谷。廟號憲宗,追謚桓肅皇帝。」 
  48.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七‧本紀第七‧世祖一》. 中華民國 (中文). 九月壬寅,諸王穆哥自合州遣使,以憲宗凶問告,且請北歸。帝曰:「吾奉命南征,豈可無功而返。」 
  49.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八‧本紀第八‧世祖二》. 中華民國 (中文). 乙卯,改燕京為中都。 
  50. ^ 于大光. 《影響中國的100個人物》. 中華民國: 太雅出版有限公司. 1994年4月12日: 第90頁. ISBN 9789579329682. (原始内容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四月,阿里不哥得知忽必烈先發制人,搶先宣布繼承汗位,於是便在和林召集另一個忽里台,在另外一些支持他的諸王的擁戴下,也宣布繼汗位。這樣,一場汗位爭奪的鬥爭,便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兄弟二人之間展開,為此爆發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戰爭。一二六四年七月,走投無路的阿里不哥率領支持他的諸王大臣到開平,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的戰爭,由於忽必烈依靠中原漢地人力、物力的支持,最後取得了勝利。它在實質上,是主張「附會漢法」的蒙古貴族對守舊派的勝利。忽必烈獲勝的結果,使漠北與中原地區歸於統一,從而奠定了忽必烈統一全國的基礎。 
  51. ^ 宋濂. 《元史‧卷五‧本紀第五‧世祖二》 (中文). 庚子,阿里不哥自昔木土之敗,不復能軍,至是與諸王玉龍答失、阿速帶、昔里給,其所謀臣不魯花、忽察、禿滿、阿里察、脫忽思等來歸。詔諸王皆太祖之裔,並釋不問,其謀臣不魯花等皆伏誅。 
  52. ^ 張豈之. 王天有; 成崇德 , 编. 《中國歷史:元明清史》.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37頁-第38頁. ISBN 9789571128696. (原始内容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接受阿里不哥歸降時,曾鄭重地遣使通告欽察汗別兒哥、伊利汗旭烈兀、察合臺汗阿鲁忽等宗王,邀請他們按照蒙古傳統慣例,一同東來參加正式的忽里臺選汗大會。但三汗很快相繼去世,他們的繼承人各主一方,對於共同選舉蒙古汗一事不感興趣,卻糾纏於彼此之間的領土爭端,大動干戈,形同敵國。正在崛起當中的海都,也一再拒絕忽必烈召其入翼的要求。這次忽里臺會議的流產充分表明,過去那個統一的蒙古國已經不復存在了。代之出現的,除了忽必烈以漢地為中心建立的元王朝外,就是各自獨立發展的欽察、伊利、察合臺、窩闊臺四大汗國。當然,在以後大部分時間裡,忽必烈及其子孫然被尊為成吉思汗的正統繼承人、「一切蒙古君主之主君」,元王朝也在名義上被視為各汗國的宗主國。元代史料經常籠統地稱四大汗國的統治者為「西北諸王」,把他們置於「宗藩」的地位。 
  53. ^ 53.0 53.1 曹永年. 《內蒙古通史‧第二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7年9月: 第261頁-第263頁. ISBN 9787811152111. (原始内容于2022-07-26) (中文). 忽必烈於1260年即位開平,並以「中統」為年號。「中統」意為「中華正統」,即忽必烈以中原正統標榜自己的新建王朝。在與阿里不哥的較量中,開平起到極為重要的基地作用,忽必烈自己也常駐開平,處理政務。但開平一直以來有都城之實而無都城之名。為了確保開平汗廷的統治地位,同時向全民灌輸一種新的意識,1263年(中統四年) ,忽必烈將擴建改造後的開平,正式加號為上都。從而不論是在人們的意識當中,還是實際上,上都成為了當時蒙古草原政治權力的中心。新建的帝國雖然開宗明義宣布「祖述變通」,但直至十年後,仍沿用原國號「Yeke mongyal ulus」,即「大蒙古國」。這一點對雄心勃勃致力於改革的忽必烈而言,不無遺憾。如同王惲《建國號事狀》所言:「伏見自古有天下之君,莫不首建國號,以明肇基之始。方今元雖紀而號未立,蓋未有舉行之者,是大闕然。」忽必烈只因考慮到蒙古貴族的認同程度,將「變通」的步伐邁得慢而穩。經過十年的經營,忽必烈意識到自己的地位已經逐漸穩固,便加快了變革的步伐。建國號、定都邑、立朝儀等一系列工作隨之展開。1264年,改年號為「至元」。1271年(至元八年),取《易經》「乾元」之義,復加於原國號前,並稱「Daion Yeke mongyal ulus」 ,即「大元大蒙古國」,漢語簡稱「大元」。國號的變更正是體現了忽必烈「祖述變通」的思想。既要借助漢法,致力於「天下一家」和大一統的目標,還要繼承祖宗偉業,弘揚蒙古傳統,保持蒙古人的本色,堅守蒙古人的價值觀。從而建立一個蒙、漢二元的政治文化秩序。 
  54.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七‧本紀第七‧世祖一》. 中華民國 (中文). 辛卯,即皇帝位。遣高麗世子倎歸,以兵送之,仍赦高麗境內。 
  55.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七‧本紀第七‧世祖一》. 中華民國 (中文). 戊子,改開平府為上都,達魯花赤兀良吉為上都路達魯花赤,總管董銓為上都路總管兼開平府尹。 
  56.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八‧本紀第八‧世祖二》. 中華民國 (中文). 丁巳,以改元,赦天下,詔曰:應天者惟以至誠,拯民者莫如實惠。膠以菲德,獲承慶基,內難未勘,外兵弗戢,夫豈一日,於今五年。敕天地之畀矜,暨祖宗之垂裕,凡我同氣,會於上都。雖此日之小康,敢聯心之少肆。比者星芒示警,雨澤愆期,皆闕政之所由,顧斯民其何罪。宜布維新之令,溥施在宥之仁。據魯不花、忽察、脫滿、阿里察、脫火思等,構禍我家,依成吉思皇帝札撒克正典刑訖。可大赦天下,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自至元元年八月十六日昧爽以前,除殺祖父母、父母不赦外,其優餘罪無輕重,咸赦除之。敢以赦前事相告者,以其罪罪之。 
  57. ^ 戴逸; 龔書鐸. 《中國通史》. 中華民國: 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2006年: 第341頁. ISBN 9789867103000. (原始内容于2022-07-27) (中文). 忽必烈建國號大元,明確表示他所統治的國家已經不只屬於蒙古一個民族,而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繼續。至元九年(1272)二月,忽必烈採納劉秉忠遷都的建議,改中都為大都,正式定其為元朝首都。忽必烈於至元十一年(1274)正月在大都正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大都從此成為元朝的政治中心。 
  58.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八‧本紀第八‧世祖二》. 中華民國 (中文). 壬辰,高麗國進使賀建國號。改中都為大都。 
  59.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九‧本紀第九‧世祖三》. 中華民國 (中文). 十一年春正月己卯朔,宮闕告成,帝始禦正殿受皇太子、諸王、百官朝賀。高麗國遣使賀正旦,兼貢方物。 
  60. ^ 陳勇. 《國史綱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4年3月1日: 第343頁. ISBN 9787810586719. (原始内容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元朝建立後,元世祖繼續進攻南宋,主力集中在襄陽、樊城一線。南宋軍民在襄陽、樊城堅守了6年之久。元軍攻占襄、樊後,分水陸兩路大舉東下,1276年攻占臨安。南宋大臣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繼續抗元。趙昰死後,又擁立廣王趙昺為帝,最後退到南海崖山建立流亡政權。1279年2月,元將張弘範進攻崖山,宋軍大敗,陸秀夫負帝投海而死,南宋滅亡。至此,元朝統一了全國。 
  61.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九‧本紀第九‧世組三》. 中華民國 (中文). 甲申,宋主顯遣其知臨安府事賈餘慶等賈傳國璽及降表至伯顏軍前。 
  62. ^ 脫脫. 《宋史‧卷四十七‧本紀第四十七‧瀛國公・建國公・永國公》 (中文). 癸未,有黑氣出山西。李恆乘早潮退攻其北,世傑以淮兵殊死戰。至午潮上,張弘範攻其南,南北受敵,兵士皆疲不能戰。俄有一舟檣旗僕,諸舟之檣旗遂皆僕。世傑知事去,乃抽精兵入中軍。諸軍潰,翟國秀及團練使劉俊等解甲降。大軍至中軍,會暮,且風雨,昏霧四塞,咫尺不相辨。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以十餘舟奪港而去,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尸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世傑葬之海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宋遂亡。 
  63. ^ 方舒眉; 馬星原. 《中國歷史大冒險11:元朝天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20年4月1日: 第93頁. ISBN 9789620874697. (原始内容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成吉思汗的先祖以一束箭不易折斷的道理,來教導兒子團結的重要性,可是成吉思汗的後代為了權力和利益,卻引起了蒙古帝國分裂的危機。成吉思汗死後,他的兒子和孫兒繼續開拓蒙古帝國的版圖,並相繼成立自己的汗國,這些汗國都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後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而開戰,內戰維持了四年,最後忽必烈勝出,成為了蒙古帝國的大汗,並建立元朝。可是,忽必烈一直主張漢化,引起了蒙古各派的不滿,窩闊台汗國和察合台汗國都反對忽必烈,漸漸成為獨立的汗國,而欽察汗國早在蒙哥在位時已得到獨立,四大汗國之中只有伊兒汗國承認忽必烈為大汗。此後四大汗國一直各自為政,甚至互相攻伐。直至忽必烈的孫子元成宗繼位,蒙古各派意識到彼此之間的鬥爭是破壞祖先留下來的基業,於是四大汗國與元朝達成和議,重新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開設驛路,關塞恢復往來,蒙古皇室內部的紛爭遂告結束。 
  64. ^ 64.0 64.1 64.2 64.3 曹子西. 《北京通史‧第五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書店出版社. 1994年10月1日: 第72頁-第73頁. (原始内容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忽必烈即帝位後,採取了一系列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措施,遂遭到仍居住漠北、沿襲蒙古舊俗的許多貴族宗王的不滿。他們擁兵割霸一方,時時想以武力推翻忽必烈的統治。其中,又以西北地區的海都和東北地區的乃顏勢力最為強大。海都是太宗窩闊台之孫,自蒙哥(憲宗)奪得帝位,窩闊台的子孫就受到排擠,海都也被請發到天山東北的海押立之地。當阿里不哥舉兵與忽必烈爭奪帝位時,海都曾支持阿里不哥,反對忽必烈。阿里不哥敗降後,海都又遍交西北諸王,擁兵割據,數次率軍東向,並曾攻打和林。西北疆域一時之間征戰四起,動蕩不安。忽必烈被迫先後派遣皇子那木罕、皇孫鐵穆耳(即元成宗),輔以重臣安童、伯顏、土土哈等,出兵鎮守北方。經過長達二十多年的交戰,直到成宗即位後,西北的疆域才得到安定。乃顏是塔察兒國王之孫,祖上自國初即受命坐鎮遼東,五六十年間,兵強馬壯,稱霸一方。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忽必烈為加強對遼東的管理,設置東京等處行中書省,乃顏的權益受到威脅,於是他西連海都,起兵對抗。翌年,忽必烈一面派大將伯顏駐守和林,防止海都與乃顏合兵,一面親率重兵出征,直搗乃顏的大本營。經過數次激戰,乃顏寡不敵眾,戰敗被俘,隨即被處死。海都及乃顏的叛亂雖然都已平定,但元朝政府不得不長期在漠北駐以重兵,控制政局。這也就為此後駐守漠北的鐵穆耳、海山等人手握重兵,入京奪取帝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並對大都政局的變化,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65. ^ 薛宗正. 《絲綢之路北庭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1日: 第606頁. ISBN 9787228115501. (原始内容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至元二十四年(1287)局勢又變,海都策反東部藩王乃顏等,自己挺進漠北草原,篤哇進攻畏兀兒地,連下別失八里、火州、哈密立等地,忠於元朝的亦都護火赤哈兒戰歿,忽必烈親征東道藩王,平定了叛亂。元大德五年(1301)海都、篤哇聯兵越阿爾泰山南下,元派甘麻剌和皇侄海山迎戰,決戰帖堅古山(阿爾泰山與札下哈河之間),海都受傷死於歸途,篤哇也受傷,窩闊台汗國自是衰落。繼任可汗為海都之子察八兒,窩闊台汗國與察合台汗國存在了約30年的同盟關係已經瓦解,大德七年(1303)察八兒與篤哇遣使元朝罷兵議和,承認了元朝的宗主國地位。大德八年(1304)察八兒與篤哇大戰,元軍乘勢攻察八兒,察八兒降於篤哇。至大二年(1309)篤哇死,察八兒參與篤哇諸子的汗位爭奪,又失敗,逃往元朝,封汝寧王,窩闊台汗國舊地全部為新繼位的察合台汗國新君也先不花吞併,窩闊台汗國亡。 
  66.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十二‧本紀第十二‧世祖六》. 中華民國 (中文). 癸酉,崩於紫檀殿。在位三十五年。年八十。 
  67. ^ 戴逸; 龔書鐸. 《中國通史》. 中華民國: 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2006年: 第352頁. ISBN 9789867103000. (原始内容于2022-10-21) (中文). 英宗推行新政,引起蒙古、色目貴族中保守派的不滿。至治三年(1323)八月,英宗自上都南還大都,途中駐蹕於南坡。御史大夫鐵失、知樞密院事也先貼木兒等趁英宗熟睡之機,以阿速衛兵為外應,發動政變,刺殺英宗和拜住,此即「南坡事變」。也孫鐵木兒即帝位於龍居河,詔改次年(1324)為泰定元年(史稱他為泰定帝)。1328年,泰定帝病死。其子阿剌吉八即位於上都,改元天順,史稱天順帝。同時,留守大都的燕鐵木兒發動政變,立武宗之子圖帖睦爾為帝,改元天曆,是為文宗。之後,兩都之爭由此展開。十月,上都陷落,天順帝被俘。天曆二年(1329)正月,和世球即位於和林,是為明宗。八月,明宗暴斃於王忽察都之地(被文宗和燕鐵木兒毒死)。九月,文宗再即帝位。之後,他又做了近4年皇帝,於1332年病逝於上都,因其後悔毒死明宗,遺詔傳位於明宗之子。十月,年僅7歲的明宗次子懿瑋質班即帝位,是為寧宗,但在位43天就去世,是元朝諸帝中最為短命的皇帝。這樣,在10年中(1323~1332),元朝前後更換了5個皇帝。寧宗死後,元王朝開始步入其統治的晚期。 
  68.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十八‧本紀第十八‧英宗》. 中華民國 (中文). 八月癸亥,車駕南還。是夕,駐蹕南坡。御史大夫鐵失、知樞密院事也先帖木兒、大司農夫禿兒、前平章政事赤斤帖木兒、前雲南行省平章政事完者、鐵木迭兒子前治書侍御史鎖南、鐵夫弟宣徽使鎖南、典瑞院使脫火赤、樞密院刊使阿散、僉書樞密院事章台、衛士禿清及諸王按梯不花、孛羅、月魯鐵木兒、曲律不花、兀魯思不花等同謀弒逆,以鐵失所領阿速衛兵為外應,鐵夫、赤斤帖木兒先殺中書右丞相拜住,遂弒帝於行御。在位三年,二十有一。 
  69.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文宗上》. 中華民國 (中文). 辛丑,同知樞密院事脫脫木兒、通政使也不倫並知樞密院事,御史中丞亦列赤為御史大夫。齊王月魯帖木兒、東路蒙古元帥不花帖木兒圍上都,倒刺沙奉皇帝寶出降。月魯帖木兒殺遼王脫脫。 
  70.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本紀第二十‧明宗》. 中華民國 (中文). 丙戌,帝即位於和林之北。 
  71.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本紀第二十‧明宗》. 中華民國 (中文). 庚寅,帝暴崩,年三十。葬起輦谷。 
  72.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文宗上》. 中華民國 (中文). 己亥,皇太子複即位於上都大安閣,大赦天下……
蒙古帝国, 本條目講述由成吉思汗建立的, 正式國號为大蒙古国的政权, 其他同名政權參見元朝, 博克多汗国, 大蒙古國, 蒙古语, ᠶᠡᠬᠡᠮᠣᠩᠭᠣᠯᠦᠯᠦᠰ, 八思巴文, ꡗꡠ, ꡀꡦ, ꡏꡡꡃ, ꡢꡡꡙꡖꡟ, ꡙꡟꡛ, 西里尔字母, Их, Монгол, Улс, 1206年, 1635年6月12日, 俗稱蒙古帝國, 強盛時是一个横跨欧亚兩洲的全球帝國, 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 當時在蒙古人武力最興盛的時期曾發動三次大規模的蒙古西征, 在此之後的元憲宗九年, 1259年, 至至大二年, 1309年,. 本條目講述由成吉思汗建立的 正式國號为大蒙古国的政权 其他同名政權參見元朝 博克多汗国 大蒙古國 蒙古语 ᠶᠡᠬᠡᠮᠣᠩᠭᠣᠯᠦᠯᠦᠰ 八思巴文 ꡗꡠ ꡀꡦ ꡏꡡꡃ ꡢꡡꡙꡖꡟ ꡙꡟꡛ 西里尔字母 Ih Mongol Uls 1206年 1635年6月12日 1 俗稱蒙古帝國 註 3 強盛時是一个横跨欧亚兩洲的全球帝國 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 當時在蒙古人武力最興盛的時期曾發動三次大規模的蒙古西征 在此之後的元憲宗九年 1259年 至至大二年 1309年 之間 大蒙古國體系的最大疆域曾達到約2400萬平方公里 3 一说为3450萬平方公里 4 註 4 但自元憲宗九年 1259年 蒙哥去世後引發爭奪大汗之位的內戰 使帝國內部數度分裂以至走向瓦解 1217年至1368年蒙古人在中原建立了政權 1368年被明太祖朱元璋驅趕至長城以北 進入了北元時期 使其對於歐亞大陸的影響力從此逐漸式微 大蒙古國ᠶᠡᠬᠡᠮᠣᠩᠭᠣᠯᠦᠯᠦᠰ Ih Mongol Uls1206年 1635年九斿白纛 查干蘇勒定 定宗貴由的御璽立法机构 忽里勒台大蒙古國疆域的擴大演變 1206年 1294年 15世紀初瓦剌在北元滅亡後再次統一蒙古各部京城 1206年 1235年曲雕阿兰 1235年 1260年哈拉和林 註 1 1260年 1368年大都 今北京 上都 今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镇 註 2 国君姓氏孛兒只斤君主共40位 1206年 1227年成吉思汗 開國 1260年 1294年忽必烈 元世祖 1333年 1370年妥懽帖睦爾 元惠宗 1479年 1517年達延汗 1634年 1635年額爾克孔果爾 亡國 常用语中古蒙古语 近代汉语 突厥语 伊朗语等兴衰 1206年成吉思汗征服漠北各部 於斡難河邊即大汗位 大蒙古國建立 1218年 1234年滅西遼 西夏及金朝 1219年 1259年蒙古西征 1260年忽必烈於上都稱帝 帝國分裂 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於大都頒 建国号诏 建國號 大元 1279年3月19日元將張弘範於厓山海戰擊敗宋軍 宋帝趙昺隨丞相陸秀夫跳海殉國 宋朝滅亡 元朝統一中國 1368年9月14日明朝徐達率軍攻陷大都 北京 元廷退居蒙古高原 史稱北元 1388年11月1日脫古思帖木兒被殺 北元滅亡 也速迭兒稱大汗 大元國號廢除 1453年瓦剌統一蒙古 也先 綽羅斯氏 稱大汗 1635年6月12日末代大汗林丹汗之子额哲投降后金 大蒙古國正式滅亡 宗教騰格里信仰 薩滿教 後一些可汗分別改宗藏傳佛教 伊斯蘭教 基督教等其他流行的宗教通币硬幣 如迪拉姆 蘇赫 Sukhe 紙幣 背部用絲綢或銀錠裝飾的紙質錢幣 以及元帝發行的交鈔 前身 继承蒙兀國塔塔兒花剌子模王朝西遼西夏大金宋基輔羅斯伏爾加保加利亞庫曼汗國阿蘭王國大理國基馬克汗國 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国欽察汗國伊儿汗国大元北元帖木儿帝国大明後金今属于現屬於 中華民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 蒙古 俄羅斯 朝鲜 韩国 不丹 尼泊尔 阿富汗 亞美尼亞 阿尔察赫 阿塞拜疆 白俄羅斯 格鲁吉亚 匈牙利 印度 伊朗 伊拉克 哈萨克斯坦 科威特 吉尔吉斯斯坦 老挝 摩尔多瓦 緬甸 巴基斯坦 波蘭 羅馬尼亞 斯洛伐克 叙利亚 塔吉克斯坦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烏克蘭 乌兹别克斯坦 越南本页面包含特殊字符 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 否则可能出现乱码 问号 空格等其它符号 本页面包含蒙古文字母 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为蒙古文字母 否则可能出现未成連寫體的字母或其他符號 大蒙古國是由蒙古人铁木真于1206年在斡难河边建立 號 成吉思汗 據 蒙古秘史 其創始於斡难河河源 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 塔塔尔 泰赤乌 蔑儿乞 乃蛮 克烈 汪古以及由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等 並始有 成吉思汗 之稱號時的元太祖元年 1206年 大蒙古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 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 金朝 西遼 花剌子模等國 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 至元憲宗九年 1259年 蒙哥去世前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 中國西北 西南 東北 華北 中亞 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第一次西征 1219年 1221年 1223年 由成吉思汗發動並為主帥 滅西遼 花剌子模 亚美尼亚 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 并越過高加索山擊破钦察人各部 第二次西征 1236年 1242年 於窩闊台汗在位時期發動 以拔都為主帥 首先征服了伏尔加保加利亚 卡马突厥国 接著滅亡位於东欧平原的基輔羅斯 進而擊潰波蘭王国 又使匈牙利王国 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等國大敗 前锋遠達当时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國東部在匈牙利治下的达尔马提亚以及現今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第三次西征 1256年 1260年 於蒙哥汗在位時期發動 以旭烈兀為主帥 滅亡了木剌夷 暗杀组织 兩河流域的阿拔斯王朝 並重創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 蒙古军曾短暫占领叙利亚 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發起征伐而驱逐 大蒙古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個國家 然而 大蒙古國在中統元年 1260年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所引發的內战之後走向分裂 尽管忽必烈于至元元年 1264年 击败阿里不哥 然而他主張其承襲了 蒙古大汗 之位的繼承權並沒有獲得一致承認 直到元成宗時期才達成內部共識 使元朝的宗主地位獲得認同 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 察合臺後王封地 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實上的獨立地位 被稱為四大汗国 其他一些大蒙古國時期建立的小型汗國多依附于四大汗國 至元八年 1271年 忽必烈立國號為 大元 全稱大元大蒙古國 自稱 蒙古大汗 至元十六年 1279年 大元灭南宋 自此被元控制的領地包括蒙古高原和現今中國大部分地區 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蒙古四大汗国 欽察汗國 察合台汗国 窝阔台汗国 伊儿汗国 註 5 與大元之间互不统属 战争不断 在忽必烈身故後 其繼任者元成宗與四大汗國達成協議 以大元國皇帝為名義上的 蒙古大汗 之後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 大元皇帝元惠宗被漢人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於至正二十八年 1368年 驱逐出中原 長城以北 大元丟失中原地區後版圖縮小回蒙古高原地區 史稱北元 北元亡于天元十年 1388年 註 6 之後以統領東部蒙古的韃靼 註 6 作為其後繼代表 主要由其首領繼承 蒙古大汗 的稱號 同時與西部蒙古的瓦剌以及明初羁縻下的兀良哈等勢力並立 但這些蒙古勢力的控制範圍沒有再超出過蒙古高原 除此之外 明朝亦长期和察合台汗国及其他已突厥化的小汗國同時並存 直到17世紀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國均致滅亡 明崇祯七年 1634年 最後一任蒙古大汗林丹汗被后金皇太極擊敗並病逝 明崇禎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1635年6月12日 其子额哲歸降皇太極 漠南蒙古諸部亦于後金天聪十年 1636年 正月聚瀋陽 承認皇太極為大汗 統轄漠南蒙古諸部 象徵 大蒙古國 的歷史正式結束 目录 1 國號 1 1 以族名為國號 1 2 建 大元 國號 1 3 恢復 大蒙古國 國號 2 歷史 2 1 蒙古源流 2 1 1 源出室韋 2 1 2 蒼狼白鹿 2 1 3 蒙兀王国 2 2 鐵木真統一漠北 2 3 大蒙古國建立 2 4 對外擴張 2 4 1 征西夏 2 4 2 征金 2 4 3 納金人才 2 4 4 滅西遼 2 5 第一次西征 2 6 統一北方 2 6 1 滅西夏 2 6 2 聯宋滅金 2 7 成吉思汗之后的扩张 2 7 1 欧洲 2 7 2 中东 2 7 3 东亚 2 8 帝國分裂 2 9 大元大蒙古國 2 9 1 建立元朝 2 9 2 統一中國 2 9 3 西北宗藩之亂 2 9 4 帝位爭奪 2 9 5 元末民變 2 10 後蒙古時代 2 10 1 四十四萬蒙古國 2 10 2 伊兒汗國 2 10 3 欽察汗國 2 10 4 察合台汗國 3 疆域 4 行政區劃 5 政治制度 6 外交 7 軍事 8 經濟 8 1 商業 8 2 畜牧業 8 3 技術及手工業 8 4 農業 8 5 貨幣制度 8 6 賦稅與徭役 9 社會文化 9 1 宗教 9 2 思想 9 3 文學 史學與語文 9 4 人口 10 对后世的影响 10 1 蒙古帝國和黑死病 10 2 對各國的影響 10 2 1 俄羅斯 10 2 2 西亞 10 2 3 歐洲 10 2 4 日本 10 2 5 朝鲜半島 10 3 其他影響 11 君主列表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3 1 引用 13 2 来源 14 研究書目 15 外部链接 16 参见國號 编辑以族名為國號 编辑 蒙古的國號與族名相關 原稱為 哈木黑蒙古 漢譯為 蒙兀國 6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後自號 也克蒙古兀鲁思 大蒙古國 此後一直在各種語言中表達沿用 7 建 大元 國號 编辑 1260年忽必烈在中國登基 之後開始 行漢法 至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1271年12月18日 在進攻南宋取得不斷勝利的形勢下 元世祖採納劉秉忠 王磐等漢臣建議 建 大元 國號 建國號詔 曰 可建國號曰 大元 蓋取 易經 乾元 之義 其意為 極大 表明本朝疆土超過以前所有的王朝 元朝建號以後 原 大蒙古國 國號在漢文文書中不再使用 但蒙文文書中通常兩者並稱為 大元大蒙古國 8 9 10 元朝時 大一統 的觀念掀開了新的一頁 元朝的中外觀念是一體的中外觀 元吳師道詩 今日八荒同一宇 向來邊檄不須論 把原來視為外的地區 比於內地 即元朝視全國為 內地 包括中原 邊疆各民族在內 11 蒙古文史籍中指蒙古及其周围地区为 五色四夷国 蒙古语 ᠲᠠᠪᠤᠨᠥᠩᠭᠡᠳᠥᠷᠪᠡᠨᠬᠠᠷᠢ 鲍培转写 tabun ongge dorben qari 西里尔字母 tavan ongo dorvon har 一说出自佛教的 五方色 指东方黄 南方赤 西方白 北方黑 中央青 大黄史 等书称 五色者 青蒙古 白肃良合 高丽 黄撒尔塔兀勒 回回 红契丹 汉人 黑吐蕃 藏人 四夷者 谓后四者为青蒙古之属国 并认为五色四夷均出自一位君主 成吉思汗征服周围地区和民族 即谓收抚五色四夷国 可见是指居中的青色蒙古及周邻国家和民族 反映了蒙古帝国中后期蒙古人的世界观和民族观 12 13 恢復 大蒙古國 國號 编辑 元朝北返漠北之後 天元十年十月初三日 1388年11月1日 忽必烈後代的汗位最終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推翻 北元滅亡後蒙古也取消了國號上的 大元 14 恢復了 大蒙古國 國號直至政權結束 15 大元國號的廢棄一定意義上意味著蒙古政權放棄爭奪中原的目標 轉為立足於蒙古本身 16 中國明朝的相關史籍也普遍記載了 凡夷地稱莽官兒噶紮刺 北虜即野克莽官兒 5 歷史 编辑蒙古源流 编辑 源出室韋 编辑 蒙古部落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唐代 那時 在狃越河 今洮兒河 以北 西至俱輪泊 今呼倫湖 周圍 東至那河 今嫩江 北至黑龍江的地域內 分布著許多許多被統稱為 室韋 的大小部落 其中有一個 蒙兀室韋 部 蒙兀就是蒙古 Monggol 的唐代音譯 舊唐書 北狄 室韋傳 記載 大山之北有大室韋部落 其部落傍望建河居 其河源出突厥東北界俱輪泊 屈曲東流 經西室韋界 又東經大室韋界 又東經蒙兀室韋之北 落俎室韋之南 17 大山指今大興安嶺 望建河即今額爾古納河 根據這段史料 蒙兀室韋部的居地應在額爾古納河下游東南的大興安嶺北端地區 十三世紀蒙古人的歷史傳說稱 他們的祖先原來居住在名為 額爾古納昆 Ergunequn qun意為山崖 的地方 應是指額爾古納河附近的山林地帶 和漢文史籍所載唐代蒙兀部的居地正可以相互印證 17 大約在唐代後期 九世紀下半葉 蒙古部落從興安嶺山地向西面的草原地帶遷移 隨部落的分行 所占地盤逐漸擴大 有一部分遷到了鄂嫩河 克魯倫河 土拉河 三河之源 的不兒罕山 今肯特山 地區 成吉思汗的先世就屬於這部分蒙古部落 17 蒼狼白鹿 编辑 主条目 孛兒帖赤那和豁埃馬闌勒 元代史籍記載下來的蒙古人祖先傳說 反映了古代蒙古部落繁衍和遷徙的歷史過程 元朝秘史 一開頭就講述蒙古人的起源 說是有一奉天命降生的蒼色的狼 孛兒帖赤那 Bortechino 和一白色的母鹿 豁埃馬闌勒 qo ai maral 相配了 渡過騰汲思海子 來到斡難河 鄂嫩河 源頭的不兒罕山立下營盤 生了個兒子名巴塔赤罕 傳到第十一代 有兄弟二人 兄都蛙鎖豁兒有四子 遷移出去成為朵兒邊部 Dorben 意為四 弟朵奔篾兒干娶豁里禿馬惕部女子阿蘭豁阿為妻 生二子 其後裔各成一部 朵奔死後 阿蘭豁阿感天光而孕 又生三子 長不忽合塔吉 後裔為合答斤部 名見 金史 作合底忻 次不合秀撒勒只 後裔為撒勒只兀惕部 名見 金史 作山只昆 元代又譯散只兀 珊竹 幼子孛端察兒 後裔為孛兒只斤部 從這一支又分衍出約二十個氏族或部落 孛端察兒就是成吉思汗的十世祖 元史 宗室世系表 稱為 始祖 17 阿蘭死後 兩個大兒子的子孫同其他各支蒙古人組成了蒙古迭兒列斤氏部落 即一般出身的蒙古人 三個小兒子的子孫組成了尼倫部落 因為他們是閃耀著神的光輝的後代 因此被看作純潔出身的蒙古人 其中第五子孛端察兒的後代稱為孛兒只斤氏 這就是成吉思汗所出生的氏族 18 蒙兀王国 编辑 在辽代 蒙古各部为契丹皇朝大辽的臣民 受辽朝直接统治 1125年 金灭辽 并大举南下 攻克北宋都城汴京 掳徽 钦二帝 参见靖康之耻 然后继续挥兵南下 直捣临安 南方战事紧急 金军虽然捷报频传 却也无暇北顾 于是蒙古草原上的孛儿只斤部落酋长合不勒趁机脱离辽朝自立 拓土开疆 威势日盛 附近各族于是在1127年推举他为蒙古部长 遂称 合不勒汗 不久 金太宗完颜晟宣召他入朝 席间合不勒汗酒醉失态 冒犯龙颜 自此便与金廷构隙 实际上 金廷一直为蒙古势力崛起感到不安 合不勒汗回国后 金使前来诱他投降 他一怒杀死来使 整兵抗金 适逢金太宗逝世 熙宗即位 合不勒汗起兵连寇金边 陆续攻取了金朝的西平 河北等二十七团寨 金朝既而又遣名将兀术 完颜宗弼 出征蒙古 两年未分胜负 于1148年与合不勒汗议和 割二十七团寨 岁给衣食 并册封合不勒为 蒙兀国王 合不勒死后 王位传于堂弟俺巴孩 金國由于内部虚弱 急切地想要削弱蒙古人的力量 遂决定在蒙古与塔塔儿 可能并非今日之 塔塔尔族 两部落之间构隙 时塔塔儿部落的一个巫医疗死蒙兀部落一亲眷 被俺巴孩族人斩首 塔塔儿人兴兵复仇 战败 遂佯装乞和 借机掳走了俺巴孩父子数人 为发泄怨气 塔塔儿人竟将俺巴孩钉在木驴上游街 最后俺巴孩惨死 两族从此结下恩怨 一说 巫医事件 发生在合不勒汗时期 后俺巴孩即位 与合不勒的一个儿子一起带女儿去塔塔儿部联姻 结果途中被捕 被送交金廷 被金廷钉死于木驴 俺巴孩汗死之前 曾遗命其子合达安为其 今后以我为戒 你們将五个指甲磨尽 便坏了十个指头 也与我每报仇 19 其继任者忽图剌汗 合不勒汗第四子 与合达安发起复仇战争 战争中忽图剌汗之侄也速该崭露头角 击败了塔塔儿人 他的妻子诃额仑在战斗中生下了一个孩子 此时正好俘获一个叫帖木真兀格的敌方将领 为了纪念这次的胜利 也速该为这个孩子取名为铁木真 註 7 即后来的成吉思汗 1170年 也速该死于一场宴会 蒙兀王国遂分崩离析 也速该之子铁木真也逃亡 鐵木真統一漠北 编辑 蒙古历史系列条目中原 公元 漠北高原戰國時期前476 前221 匈奴 东胡秦前221 前207漢前202 220 南匈奴 北匈奴 鲜卑鲜卑 丁零魏晉南北朝220 589 柔然 高車隋581 619 突厥汗国 鐵勒唐618 907 東突厥薛延陀部单于都护府 安北都护府后突厥汗国回鹘汗国五代十國907 979 契丹 阻卜 黠戛斯宋960 1279 遼 克烈 乃蛮蒙兀蒙古帝国元1271 1368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明1368 1644 北元韃靼 東蒙古 瓦剌喀爾喀 四衛拉特 清1636 1912 清代蒙古內属蒙古 外藩蒙古內札薩克蒙古 外札薩克蒙古中華民國大陆时期1912 1949 蒙古地方 自治 大蒙古国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至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国文化 地理泛蒙古主義查论编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元太祖像 蒙古部族的原居地為今黑龍江 克鲁伦河上游 蒙古高原東部 為唐時稱 蒙兀室韋 的部落之一 亦有說是出於突厥韃靼 甚至是匈奴或吐蕃的後裔 現今東胡起源說成為學術界的主流學說 20 13世紀 約中國南宋 前期 蒙古分為許多部族 其中之一為乞顏部 據今土拉河 鄂嫩河 克魯倫河上源的肯特山 其他重要部族 在東方為貝爾湖附近的塔塔兒 在西方為外蒙古中部的蔑兒乞 克烈 及科布多一帶的乃蠻 大都名義上臣服於金朝 21 十二世紀 蒙古草原部落林立 互相攻劫 人不安生 經過長期的戰爭兼併 至十二世紀末葉 形成了塔塔兒 克烈 蒙古 蔑兒乞 乃蠻等相互結仇很深的五大部落集團 雄據南方的金朝也已衰弱 為蒙古統一提供了有利條件 鐵木真9歲時 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 殘酷的現實使鐵木真認識到 要保存自己 恢復祖業 就要依靠和聯合一個強大的部落 於是在其父的 安答 克烈部首領脫里罕庇護下 收集離散部眾 力量逐漸強大 1189年 鐵木真被推舉為汗 22 鐵木真稱汗後 為增強經濟和軍事實力 鞏固汗權 展開了奪取東部地區的鬥爭 1195年 宋慶元元年 和1196年金朝兩次出兵攻打塔塔兒部 鐵木真聯合克烈部助金朝大敗塔塔兒於活勒札河 今烏力吉河 在回軍途中攻滅背叛盟約 抄掠其奧魯 老小營 的主兒勤部 鐵木真既獲得金的封賞 又消滅了與之爭奪汗位的乞顏氏中的長支貴族 名聲大振 22 1198年 宋慶元四年 金朝又遣軍征討弘吉剌 合答斤 山只昆等部 金朝的這幾次征伐 為鐵木真奪取富饒的呼倫貝爾草原掃清了障礙 鐵木真的實力迅速增強 引起貴族們的敵視 開始了與貴族聯盟的一系列戰役 最初由只剌札木合糾集泰赤烏等十三部3萬軍進攻鐵木真 鐵木真汗組成十三翼 古列延 迎戰於斡難河附近的答蘭版朱思 鐵木真失利 後魯的主兒扯歹 忙兀部的畏答兒 晃勒壇的蒙力克率部歸附鐵木真 鐵木真力量日益壯大 22 1200年 弘吉剌 朵兒邊 塔塔兒等十一部復聚會於阿雷泉 盟誓與鐵木真 王罕為敵 鐵木真得到其岳父的密告 乃會同王罕與十一部聯軍戰於捕魚兒海子 貝爾湖 附近 貴族聯軍大敗 翌年 被擊敗的貴族們再聚刊河 今根河 推札木合為 古兒罕 誓與鐵木真為敵 鐵木真認真備戰 與王罕軍於海剌兒河 今海拉爾河 附近再敗貴族聯軍 鐵木真為鞏固後方趁勢攻滅了察罕塔塔兒 按赤塔塔兒等部 完全占據呼倫貝爾草原 22 1202年秋 闊亦田 約在哈拉哈河上游 之戰 又大敗由乃蠻杯祿汗拼湊起來的斡亦剌 泰赤烏 塔塔兒等部殘餘勢力的聯軍 札木合率部投王罕 至此 結束了與貴族聯盟之戰 鐵木真與克烈部王罕長期結盟 不久王罕背盟 加上札木合等的離間 鐵木真與王罕關系惡化 鐵木真曾欲以聯姻修補裂痕 遭到拒絕 王罕 札木合等設計謀殺鐵木真未成 又突襲之 鐵木真倉卒應戰於合蘭真沙陀 約今烏珠穆沁旗北境 因眾寡不敵 退至合合河 今哈拉哈河 上游整軍 此時 札木合等與王罕分裂 鐵木真偵知王罕無備 秘密包圍 激戰三晝夜 王罕父子敗逃 先後被殺 鐵木真獲得從未有過的勝利 22 最後一個對手是乃蠻 為準備與乃蠻的決戰 鐵木真按千戶制組編軍隊 設扯兒必那顏 統領 統率 又成立護衛軍 設80宿衛 70散班 魯華 軍隊更加強大 1204年納忽山之戰中乃蠻軍一觸即潰 太陽汗負傷死 鐵木真進抵阿爾泰山前 盡降其餘部 完成了統一漠北諸部的大業 為大蒙古國和以後元朝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22 鐵木真征服乃蠻部後 為追擊王罕之子桑昆 為進攻金朝 解除對翼側的牽制 向西夏伸出觸角進行試探 蒙古軍於1205年3月 從也兒的失河不黑都兒麻地區回軍 經察罕泊 鄂洛克泊南下 進至西夏居延海 今內蒙古額濟納旗 東南50里處圍攻力吉里寨 該寨修築堅固 但蒙古軍在短時間內攻克 並將寨牆和基礎全部平毀 接著分兵進攻瓜州 今甘肅安西北部 沙州 今甘肅敦煌 等地 又東攻定州 今內蒙古阿拉善左旗 之乞鄰古古撒城和龍州 今內蒙古臨河 落思城 掃蕩黃河西岸 北岸 帶著許多戰利品和駱駝 牲畜後還軍斡難河 23 大蒙古國建立 编辑 1206年春 鐵木真下令建九腳白旄纛 在斡難河源頭召開忽里勒台 即皇帝位 建立大蒙古國 也可 蒙古 兀魯思 薩滿教巫師闊闊出聲稱得到上天的啟示 命鐵木真為普天下之汗 諸王之王 諸王群臣共上尊號稱他為 成吉思汗 24 成吉思一詞的含義 有 海洋 有力 天賜 偉大 等諸多不同說法 此後 成吉思汗邁出了建立封建統治秩序的步伐 他將千百戶制度普遍推行於蒙古各部 以千戶 百戶 十戶的形式把全體蒙古人民組織起來 並封那些有功的那可兒們為千 百 十戶長 進行統管 且其職位世襲 史稱 莎余兒合勒 即恩賜 分封之意 這樣 千戶便成為蒙古社會最基本的行政軍事單位 不僅如此 成吉思汗還把蒙古國的臣民百姓視為自己的家產 除自己直接管領一部分人外 其餘部民均分封給自己的母親和兄弟子 他們每人得到若干千戶 稱為 忽必 與此同時 成吉思汗還擴建了原有的怯薛 護衛軍 形成了一支由其直接掌管的萬人常備軍 其中包括千名宿衛士 千名箭筒士及八千名散班 這些官兵均由各級那顏及平民的子弟擔任 他們自備馬匹 武器和給養 而且還可以隨身帶有自己的 伴當 因此 這些 怯薛 護衛士 的身份往往高於在外的千戶長 除此之外 成吉思汗通過創制蒙古文字 設立也可扎魯忽赤 扎魯忽赤 漢譯為 斷事官 及編定 大札撒 等措施 建立起了大蒙古國的封建統治制度 至此 蒙古族的游牧宗法奴隸制開始向宗法封建制度轉化和過渡 25 26 27 24 成吉思汗建國以前 蒙古人還沒有文字 成吉思汗俘獲畏兀兒人塔塔統阿後 因他精通本國文字 就命他教子弟學習 其後又有不少畏兀兒人被用為蒙古貴族子弟的教師 他們對蒙古文的創制做出了貢獻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之前 蒙古沒有成文的法規 人們遵行的只是傳統慣法 大蒙古國建立後 創制畏兀兒蒙古文 成吉思汗就用它發布命令 登記戶口 制定了具體的法律條款 稱為 大札撒 漢譯作 成吉思汗法典 成吉思汗大法 記錄所辦案件等 成為加強統治的重要輔助手段 元太祖元年 1206年 成吉思汗任命其養子失吉忽圖忽為大斷事官 由大斷事官專門負責掌管民戶的分配 成吉思汗又命失吉忽圖忽審斷刑獄詞訟 負責懲治盜賊 察明詐偽 施以刑法 28 成吉思汗法典 頒布實施於元太祖元年 1206年 是世界上應用範圍最廣的成文法典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憲法性文件 成吉思汗法典 建立了以民主為基礎的行政權與司法權分立的共和政體和一系列制度 其中 以兩權制約為基礎的判例制度比英國的判例制度產生早近600年 29 30 對外擴張 编辑 成吉思汗擴張前的歐亞地圖 征西夏 编辑 主条目 蒙古滅西夏之戰 成吉思汗在建國前的宋開禧元年 1205年 率軍第一次入侵西夏 這次只是小規模的掠奪 元太祖二年 1207年 秋 成吉思汗借口西夏不肯稱臣納貢 再次興兵 攻陷西夏北部重鎮斡羅孩城 一年後的元太祖四年 1209年 成吉思汗第三次發兵 抵斡羅孩西關口 當時西夏皇帝為夏襄宗李安全 他令皇子李承禎為元帥 大都督府主高逸為副 率兵五萬抵擋 大敗 高逸被俘而死 蒙古軍再攻斡羅孩城 守將出降 太傅西壁訛答在城內堅持巷戰 仍不免力屈被俘 蒙古軍長驅直入 進逼中興府的外圍要隘克夷門 賀蘭山關口 李安全急令嵬名令公率軍五萬拒戰 嵬名令公堅持了兩個月 最後中了蒙古軍的埋伏 兵敗被擒 克夷門既下 蒙古軍進抵都城中興府 成吉思汗派遣所俘的西壁訛答太傅入中興府談判 曉以利害 李安全自知難與蒙古軍為敵 遂將女兒察合公主獻給成吉思汗 表示願降蒙古 歲歲進貢 聯蒙抗金 至此 成吉思汗實現了他的戰略目標 他得以專心進攻更主要的敵國 金朝 屈辱的求和 加劇了西夏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 不久 李安全被廢而死 他的堂侄李遵頊被立為帝 是為夏神宗 但在夏神宗之後 西夏仍然不能有效地抵御剽悍的蒙古騎兵 在成吉思汗四海揚威之際 終至亡國 31 征金 编辑 主条目 蒙金戰爭 元太祖六年 1211年 秋 金朝邊境烏沙堡 在今內蒙古鑲黃旗境內 遭到成吉思汗的大將哲別的進攻 金兵統帥獨吉思忠領兵抵御 戰敗退兵 蒙古軍乘勝而進 從此拉開了成吉思汗攻金的序幕 金是蒙古諸部的宗主國 成吉思汗曾助金擊滅塔塔兒 以獲得金帝所授 察忽魯 部長 之職為榮耀 在他即大汗位之後 仍每年親自赴金邊境入貢 金又是蒙古的世仇 俺巴孩汗 斡勤巴儿合黑 合答安把阿禿兒等都慘死於金人之手 成吉思汗常 念其欺凌 誓為復仇 元太祖三年 1208年 金章宗死 衛紹王完顏永濟即位 即位之後 他向蒙古遣使下詔書 要求成吉思汗跪拜接受 成吉思汗問 誰是新皇帝 金使答 衛王 成吉思汗南面而唾 說 我以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人做 這等庸懦之輩也配嗎 豈能向他跪拜 言罷策馬北 完顏永濟從金使那裡聽到這個消息 便陰謀趁成吉思汗下次入貢殺之 成吉思汗得到密報 遂與金朝絕交 嚴兵設備 並於元太祖六年 1211年 先發制人 親率大軍南下 於是有了烏沙堡擊敗金將獨吉思忠之役 金兵潰敗 獨吉思忠以失於防御被解職 由完顏承裕主持軍事 完顏承裕不敢正面抗擊蒙古軍 一路撤退 退至宣平 今河北張家口市西南 以大軍三十萬守野狐嶺 今河北萬全縣膳房堡北 成吉思汗命木華黎為蒙古軍先鋒 他策馬橫戈 大呼陷陣 成吉思汗繼以諸軍並進 金兵大敗 死者枕藉 整個原野都充滿了血腥氣味 成吉思汗追擊潰敗的金兵至會河堡 今河北懷安縣東 再殲金兵無數 完顏承裕隻身逃入宣德 今河北宣化縣 野狐嶺之戰 金人精銳盡沒 蒙古人終於取得了進攻金朝的第一場大勝仗 他們以此為榮 很久以後還常常提起這件事 31 元太祖七年 1212年 成吉思汗再次大舉南侵 攻占昌州 桓州 撫州 再攻金西京 因金將固守 蒙古軍退回 又攻金東京遼陽府 擄掠而去 元太祖八年 1213年 秋 成吉思汗自陰山進軍 經宣德州至懷來 大敗金完顏綱軍 乘勝進居庸關 威脅中都 蒙古軍兵分三路攻掠黃河以北的山東 河東 河北路州縣 直抵登州 今山東蓬萊 萊州 今山東掖縣 海濱 元太祖九年 1214年 春 擄掠大批財物後又返回居庸關一帶 圍攻中都 金宣宗南遷金軍敗退 朝中混亂 駐守中都城北的右副元帥紇石烈執中在元太祖八年 1213年 八月殺衛紹王完顏永濟 迎立金世宗孫完顏珣繼帝位 金宣宗 元太祖八年 1213年 九月 金宣宗完顏珣遣使向蒙古軍求和 元太祖九年 1214年 三月 中都被圍 金宣宗獻納人口財物 並將衛紹王女岐國公主獻給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許和退軍 元太祖九年 1214年 五月 金宣宗深恐蒙軍再侵 率皇室百官 運載珠寶財物 遷都到南京 開封 成吉思汗得知金朝遷都南逃 再次統兵南下 元太祖十年 1215年 春 蒙古軍陸續收降中都附近州縣金朝將官 擊敗前來救援中都的金軍 元太祖十年五月初二日 1215年5月31日 完顏承暉眼看中都解圍無望 服毒自殺 抹撚盡忠棄城出逃 蒙古軍遂入中都 成吉思汗當時在桓州涼涇避暑 聞報後命石抹明安鎮守中都 遣失吉忽圖忽等登錄中都帑藏 悉載以去 元太祖十年 1215年 中都與遼東 河北 山東860餘城 皆為蒙古軍攻占 32 33 34 納金人才 编辑 占領金中都在戰略上的意義自不待言 除此之外 蒙古帝國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收獲 那就是耶律楚材 1190年 1244年 的投順 在對金戰爭中 成吉思汗很注意延攬金統治下原遼朝的遺民 著力將其收為己用 耶律楚材家族原為遼朝貴族東丹王後裔 且又長期在金朝擔任高官 地位與聲望皆十分顯赫 蒙古兵圍中都之時 耶律楚材適在中都 因而受到成吉思汗的注意 耶律楚材於 戊寅之春 三月既望 即元太祖十三年 1218年 受成吉思汗召 於是他 始發永安 今北京 過居庸 歷武川 今河北宣德 出雲中 今山西大同西 之右 抵天山 今大青山 之北 涉大磧 逾沙漠 未決十旬 已達行在 此番北行 既翻山越嶺又橫渡荒漠 歷時三月餘始抵達目的地 可謂艱苦 但耶律楚材可能當時並不知道這相對於他不久之後的遠行來說 不過是小小的短足而已 在綠連河畔 即今克魯倫河 耶律楚材被成吉思汗召見並受到賞識 成吉思汗命其 處之左右 以備咨訪 這之後不久 耶律楚材就趕上了蒙古帝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西征 35 金廷南遷之後 已無力恢復對黃河以北地區的有效統治 而蒙古軍隊對所占州縣又多在殺掠後放棄 因此地方上的地主豪強紛紛起而割據自保 一時間 河北群雄如牛毛 元太祖十二年 1217年 成吉思汗封拜其 四傑 之一木華黎為太師 國王 都行省 全權負責對金戰事 此後不久成吉思汗統蒙古軍主力西征花剌子模 留給木華黎的蒙古軍只有大約13000人 另有汪古騎兵萬人 木華黎逐漸改變了過去肆行殺戮 得地不守的做法 大力招降並利用漢 契丹 女真等族地主武裝與金朝作戰 而金朝也以高爵招徕華北土豪 分別依附蒙 金兩方的地方勢力彼此展開了拉锯式的爭奪 此後十餘年間戰鬥雖有反覆 不過總的趨勢是附蒙一方漸居上風 越來越多的地方軍閥倒向蒙古 在山東 儘管南宋也加入了對當地勢力的爭取 但該地最終仍然落入蒙古的控制 蒙古對率部或納土歸降的軍閥 官僚 通常沿用金朝官稱 授予元帥 行省之類統軍管民之職 許其世襲 並可自關僚屬 稱為 世侯 當時力量較強的世侯 河北地區主要有永清史天澤 易州 今河北易縣 張柔 山東地區則有東平嚴實 濟南張榮 益都李全等 36 滅西遼 编辑 主条目 蒙古攻西辽之战 在大規模的西征之前 蒙古就已經開始向西拓展勢力 攻滅乃蠻 蔑兒乞後 首先收服了畏兀兒 畏兀兒在宋朝時稱高昌回鹏 其地以哈剌火州 即高昌 今新疆吐魯番 和別失八里 亦稱北庭 今新疆吉木薩爾 為中心 首領稱亦都護 源於突厥語 意為 幸福之主 臣屬於西遼 西遼在畏兀兒設少監之官進行監治 其人仗勢欺凌 引起畏兀兒人不滿 元太祖四年 1209年 畏兀兒亦都護巴而朮 阿而忒 的斤殺西遼少監 遣使降於蒙古 元太祖六年 1211年 他又親赴蒙古朝見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對其十分優待 以女許嫁 視為第五子 使與諸皇子約為兄弟 寵異冠於諸國 此後畏兀兒成為蒙古藩屬 須履行入質 納貢 從征等義務 同時亦都護的傳統稱號依然保存 並對畏兀兒領地和百姓享有世襲統治權 中亞地區還有另外一個依附於西遼的民族哈剌魯 居於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 楚河一帶 是唐時西突厥支裔葛邏祿之後 首領稱阿兒思蘭汗 至此他們也殺掉西遼監護官 向蒙古歸降 這一時期 西遼在西方敗於勢力日漸上升的伊斯蘭教國家花剌子模 東部的畏兀兒 哈剌魯又相繼叛附蒙古 國勢衰頹 被蒙古擊敗的乃蠻王子屈出律逃到西遼 篡奪了帝位 元太祖十三年 1218年 成吉思汗遣哲別率軍征討屈出律 將他捕獲殺死 西遼疆土盡歸蒙古 此前 居於貝加爾湖以西的森林部落禿馬惕部起兵反抗蒙古統治 殺死了成吉思汗的得力大將 四傑 之一博爾忽 吉利吉思等部也起而響應 成吉思汗派長子朮赤領軍鎮壓 將起事平定 37 第一次西征 编辑 主条目 蒙古征服花剌子模 1217年 由於花剌子模王朝边境城市讹答剌的城主海兒汗亦纳勒术私自扣留并处决了铁木真的大蒙古国派遣去十余人的商队 当时正在东亚进行蒙古金朝战争的铁木真原本不计划征发侵灭花剌子模王朝 于是铁木真再次派遣了以一个正使和两个副使组成的使节团再次前去花剌子模王朝要求当时的沙阿阿拉乌丁 摩诃末调查此事和惩罚凶手海兒汗亦纳勒术 但是这一次由于当时花剌子模王朝的沙阿阿拉乌丁 摩诃末的母亲 康里人 图儿干合敦在旧都玉龙杰赤令立朝廷 企图干预国政 并且海儿汗亦纳勒术是图儿干合敦的侄子 所以沙阿阿拉乌丁 摩诃末也无法管制 于是海尔汗亦纳勒术再次自作主张 处决了这一次铁木真再次派去的使节团当中除了两个副使以外的所有成员 并烧掉了副使的胡须 于是铁木真决定暂缓东亚的蒙古金朝战争 為了對付花剌子模王朝筹备多时 1219年底 1221年亲自统率十万大军征戰花剌子模地区 今中亚河中地区 阿富汗一带 攻占四十个主要城池 花剌子模沙阿阿拉乌丁 摩诃末在1220年被惊吓而逃至里海东岸的孤岛病死 1220年铁木真派遣手下两员大将哲别和速不台统帅25000人的蒙古军从撒马尔罕州出发 继续向西进军 攻占了诸如 克里米亚苏达克城 今乌克兰克里米亚苏达克 奥可斯 木鹿 苏萨 纳西切万 比特利斯 阿尔吉斯 蔑剌合 迪亚巴克尔 埃尔比勒地区 刚加 尼西比斯地区 阿尼 卡尔斯城 锡瓦斯 额尔哲鲁木城 埃尔津詹 托卡特 开塞利城 起剌特 阿米德 保加尔人的卡马突厥国 蔑怯思城赞瞻 剌夷 今伊朗德黑兰省之南 蔑剌合 图斯 可疾云 西模娘 今伊朗德黑兰省 塞姆南省 沙马哈 屠杀 投降归顺的除外 和进攻当时高加索的亚美尼亚王国 格鲁吉亚王国 阿塞拜疆王国 罗姆苏丹国 1221年 1222年 之后哲别和速不台统帅的25000人的蒙军折转北向逾越太和岭 今高加索山 的打耳班关隘 进攻当时的钦察人和保加尔人的卡马突厥国 并在迦勒斯河战役打败基辅大公统帅的军队 之后继续向西进攻 沿着今乌克兰 当时这里还不完全属于基辅罗斯的疆土 一路杀掠到克里米亚半岛 之后向西折转进军到今乌克兰西部的德涅斯特河 但由于无法渡河 于是折转东返 东北向进军围攻基辅罗斯的政治中心基辅 但未能攻陷 于是朝东北向进军 并相继渡过德涅斯特河和顿河 于1223年9月征伐当时在伏尔加河中上游河谷的伏尔加保加利亚 之后相继渡过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 于后于1223年向东返与当时于1222年从印度河河谷率领蒙古军主力撤军北返 并北向经过当时的旁遮普 阿拉霍西亚 德兰吉亚那 逾越兴都库什山脉 巴克特里亚之后渡过阿姆河并且穿越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 马尔基安娜 索格狄亚那 于来到锡尔河河谷 于1223年在此汇合 并再次召开了一次觐见大典 当时有很多西方国家都派遣使者来于蒙古帝国交好 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的教宗使者 之后于1224年的夏天来到额敏河和裕勒都斯河河谷 1225年的夏天回到蒙古帝国本土斡难河河源一带和哈拉和林一带 統一北方 编辑 滅西夏 编辑 元太祖二十年 1225年 成吉思汗結束西征東返後 決定先攻滅西夏 隨後集中力量從黃河上游渡河而南 東向攻伐金朝 元太祖二十一年 1226年 成吉思汗以西夏曾拒絕出兵助戰和不履行交納質子為理由 親率10萬大軍從東 西兩路向西夏發動了強大的鉗形攻勢 西路蒙古軍由大將阿答赤統帥 一路勢如破竹 連取沙州 肅州 甘州 西涼府等西夏重鎮 另一路大軍由成吉思汗親自統帥 自漠北南下 攻破黑水 無剌海等城 並於靈州 今寧夏靈武西南 附近黃河岸邊重創西夏軍主力 西夏天險喪失 夏献宗李德旺驚悸而卒 夏人立南平王李睍為主 元太祖二十二年 1227年 正月 成吉思汗留一部分軍隊圍攻中興府 自己率師渡黃河而南 進入金朝境內 相繼攻破金朝控制的積石州 臨洮府 洮州 河州及西夏的西寧州 西夏和金朝的勢力由此退出河湟地區 元太祖二十二年 1227年 六月 成吉思汗駐軍甘肅清水 今甘肅清水縣 元太祖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 1227年8月25日 病逝於軍中 遺言 假道南宋 滅亡金朝 年六十六歲 在位二十二年 追謚聖武皇帝 後又加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廟號太祖 葬起輦谷 當月 西夏國主李睍因糧盡援絕 瘟疫流行 被迫獻城出降 被蒙古軍所殺 存續近兩個世紀的西夏宣告滅亡 38 39 40 聯宋滅金 编辑 元太祖成吉思汗去世後 暫由幼子拖雷監國 元太宗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1229年9月13日 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台繼承汗位 此後 便集中力量攻打金朝 蒙古軍進入甘肅東部地區 到成吉思汗去世時 蒙古已在對金朝作戰中取得壓倒性優勢 金朝只能固守黄河防線 苟延殘喘 據載成吉思汗臨終曾擬定借道於南宋 迂迴從後方給金朝致命一擊的戰略計畫 元太宗三年 1231年 大蒙古國第二代皇帝窩闊台在官山 今內蒙古卓資北 大會諸王 議定分兵三路伐金 窩闊台自統中路軍由山西正面發起攻擊 鐵木哥斡赤斤統左翼軍由山東進兵 拖雷則統右翼軍從寶雞南下 繞道宋境 包抄金朝後方 這一年冬天 窩闊台攻破河中府 今山西永濟西 渡過黃河 拖雷從大散關入漢中 沿漢水東下 經過長距離的艱苦行軍 自鄧州 今河南鄧縣 繞出金朝背後 38 41 42 元太宗四年 1232年 春 拖雷趁天降大雪之機 大破金軍主力於釣州 今河南禹縣 南邊的三峰山 北上與窩闊台會師 金朝滅亡的大局已定 大將速不台包圍金南京 金哀宗完顏守緒棄城出逃 次年金將崔立獻南京降蒙古 金哀宗由歸德 今河南商丘 走蔡州 今河南汝南 蒙古與南宋達成協議 合兵將金哀宗圍困在蔡州城內 元太宗六年正月初十日 1234年2月9日 金哀宗慌忙傳位於元帥完顏承麟 不久 城陷 金哀宗自縊身亡 完顏承麟亦被亂兵誅殺 至此 金朝滅亡 但是在秦 功一帶的金朝勢力依然存在 為此 窩闊台命次子闊端從攻宋前線領兵而西 規復河成地區 金朝滅亡後 按照蒙 宋協約 蔡州以南歸宋 蔡州以北歸蒙古 於是 蒙古大軍北還 留速不台鎮守河南 可是南宋淮東制置使趙葵卻建議乘蒙古撤軍之機 出兵收復中原 這一建議得到宋理宗趙昀的允准 命趙葵率軍6萬取汴京 徐敏子西攻洛陽 速不台率軍擊退了宋軍的進攻 使南宋收復三京 汴梁 歸德 洛陽 的舉動遭到失敗 這次交戰 成為蒙古決心討伐南宋的導火線 38 41 43 44 成吉思汗之后的扩张 编辑 主条目 蒙古征戰 1227年成吉思汗過世 遺囑由窝阔台继承大汗位 先由幼子拖雷監國 后在1229年最终召开庫利爾臺大会推舉窝阔台繼位 拖雷汗时代 1227年 1229年 加強对金朝的征伐 1229年 窝阔台继任大汗 1231年征伐高丽王朝 1233年消灭东真国 1234年3月9日攻灭金朝 随后再次發動西征 並順勢進軍歐洲 1236年打败钦察突厥部落 1238年2月占领莫斯科 1240年12月6日占领基辅 征服基輔羅斯諸國 之后兵分两路 入侵了波兰王國 立陶宛 摩拉维亚公國 匈牙利 保加利亚第二帝国 奥地利公国 原南斯拉夫大部分地区 大败條頓騎士團國 波蘭联军 前锋进军到波兹南 维也纳近郊和亚得里亚海的东海岸 即威尼斯共和国東方的达尔马提亚 欧洲为之震惊 正当此时 窝阔台逝世 1241年12月 遠征军於是东还 后来拔都于1242年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城正式建立蒙古欽察汗國 又称金帐汗国或术赤汗国 期间由绰马儿罕 拜住 野里知吉带 阔里吉思 阿尔浑八剌统帅的蒙古军逐渐征伐和屠杀蹂躏亚美尼亚王国 格鲁吉亚王国 科尼亚克苏丹国和大部分小亚细亚 1246年8月24日 贵由在窩闊台的王后支持下继位 拔都与贵由在長子西征以後不和 贵由在远征拔都途中病死 拔都本有資格承繼汗位 但他無意即位 另举拖雷的長子蒙哥为大汗 1251年 蒙哥继位 1253年派遣忽必烈取道西康南下灭大理国 蒙哥命旭烈兀西征中東地區 即旭烈兀西征 1256年 1259年 1258年 占领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達 灭阿拔斯王朝 1260年 占领马木留克王朝首都大马士革 这时 蒙哥在攻打南宋四川時 在合州城下战死 军队于是北还 1300年以後元朝及其汗國的大致版圖 其中西亞深灰色部分为后来突厥化蒙古人势力建立的帖木兒帝國 欧洲 编辑 主条目 长子西征 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 1236年蒙古大军开始进攻钦察和基辅罗斯 灭亡保加尔人的伏尔加保加利亚并摧毁其都城 攻占蔑怯思城 里亚赞 科罗姆纳 莫斯科 1238年2月 苏兹达尔 弗拉基米尔城 雅罗斯拉夫城 特维尔城 切尔尼戈夫 乞瓦基辅 1240年12月6日 加利奇国 赫梅尔尼克 桑多梅日城 克拉科夫城 奥拉迪亚 琼纳德 佩斯城 科托尔等二十几个城市 1240年12月6日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攻占基辅 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兰王國 立陶宛 摩拉维亚公國 保加利亞 匈牙利王國的达尔马提亚和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直至追擊波西米亚王國及直逼奥地利公国的维也纳近郊時受阻 但由於波蘭和匈牙利的潰败 以及神聖羅馬帝國轄下的諸侯國被蒙古人洗劫 摩拉維亞 西里西亞 無視了拔都招降書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認為蒙古下一個目標就是自己 於是開始調軍備戰並同時聯絡英格蘭王國及法蘭西王國求助 之後蒙古軍進軍前往神聖羅馬帝國地區的重鎮 並再度直逼维也纳 1242年春天窝阔台的死讯传来 拔都和各支蒙古军统帅班师回朝 这是蒙古大军所到最西的地方 中东 编辑 主条目 旭烈兀西征 窝阔台死后经过乃马真脱列哥那称制 贵由汗和斡兀立海迷失的一共十年统治 1251年7月 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的儿子蒙哥继位 1256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對中東地區進行西征 1258年 西征军攻占并洗劫了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 此战役致使智慧之家被毁 大量宝贵文献被扔进河中 1259年旭烈兀征叙利亚阿尤布王朝 1260年攻占大马士革和阿勒颇 当年蒙哥在进攻南宋的四川时战死 詳見釣魚城之戰 旭烈兀回师争位 之后留下的由怯的不花统帅的2万蒙古军队在今以色列的加利利交戰马木留克王朝 败于阿音札鲁特战役 標誌着蒙古帝国未能扩展到非洲 东亚 编辑 窝阔台时 1229年至1234年 蒙古灭金朝 1231年蒙古进攻高丽国 并迅速攻占除开最南端外的全部高丽国领土 高丽王室退守汉城城外的海域附近的江華島 之后 高丽国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 并且已经臣服于大蒙古国 但是当时半岛上的高丽三别抄义军一直抵抗到1275年才臣服 窝阔台灭金之后 兵分三路大举入侵南宋 窝阔台攻宋之战 另一路征伐高丽国 但窝阔台于1241年12月去世 蒙古军撤军 之后所占疆土为南宋军队收复 后来经历乃马真脱列哥那 贵由汗 斡兀立海迷失的统治 期间对南宋的攻打限于边境的侵袭战争 到1251年蒙哥汗即位 才开始再次大幅扩张 在旭烈兀西征的同时 蒙哥于1258年率三路大军征伐南宋 1259年7月27日蒙哥在四川合州的钓鱼城久攻不下 在一次战斗中中流矢受伤 不久就不治身亡了 正在进攻鄂州的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和从安南入侵南宋的兀良哈台军遂北返 忽必烈在开平自称大汗 在战胜也自称大汗的弟弟阿里不哥之后 1267年忽必烈开始营建大都 1285年建成 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全稱为 大元大蒙古國 是为元朝的开始 1264年至1279年 经过对南宋的多年征战 元军终于灭宋 至1275年高丽已臣服于元朝 成为其属国 蒙古曾于1257年征伐越南陈朝北部地区 灭宋之后 元朝军队又分别于1284年 1285年和1287年 1288年两度攻打越南北部的陈朝和南部的占城 又称占婆 陈朝与其宿敌占城联合击退了入侵军 1277年元军开始进攻今缅甸北部的蒲甘王國 直到1287年元军才攻入蒲甘王国首都 之后在1303年又撤出该地区 元军于1292年至1293年对爪哇島发动的海上远征也失利 1274年和1281年 忽必烈两次派军征伐日本 文永之役 弘安之役 但均以失败告终 一般认为台风是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 帝國分裂 编辑 元憲宗九年 1259年 蒙哥的鼎盛時期 帝國南部為印度和中國南宋 参见 蒙古四大汗国和拖雷家族內戰 蒙古的大汗 是各部族的共主 要由各部族公推 鐵木真的稱成吉思汗 便是各部族共上的尊號 其後 窩闊台之立 雖未經部族公推 但因有成吉思汗的遺命 部眾始無異議 到元定宗貴由繼位 已有争端 元定宗歿後 元太宗及拖雷後人 各欲爭位 元憲宗 蒙哥汗 拖雷之子 因拔都及兀良哈台的援助 始得嗣位 元憲宗嗣位後 分遣宗室諸王於邊遠地區 而以其弟忽必烈領治漢地民戶 因此 元太宗子孫與拖雷子孫 遂生仇恨 45 元憲宗七年 1257年 蒙古兵分道伐宋 元憲宗入蜀 忽必烈攻鄂 元憲宗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1259年8月11日 元憲宗在釣魚山 今四川合川縣 暴死 元憲宗九年九月初一日 1259年9月19日 忽必烈聞訊元憲宗去世 對侍臣說 我奉命南來 哪能無功而還 渡江圍困鄂州 湖北武昌 元憲宗九年 1259年 十一月 忽必烈得訊 其弟阿里不哥密謀繼位 忽必烈召群臣商議 謀士郝經力主和守議和 迎元憲宗靈樞 收皇帝印寶 北上爭位 正好這時宋丞相賈似道等派密使北上 願意以長江為界 每年貢銀 銅各20萬 忽必烈許可 引軍北還 中統元年 1260年 三月 忽必烈統兵到達開平 今內蒙古多倫縣北 諸王和左右侍從勸忽必烈在開平即皇帝位 不要前往和林召開忽里勒台 即蒙古選汗大會 忽必烈同意 宣布即大汗位 這年45歲 阿里不哥不服 也宣布為大汗 調兵遣將 海都也不服 依附阿里不哥 忽必烈平定關成後 親自統兵討伐阿里不哥 中統二年 1261年 十一月 兩軍在和林南南戈壁大戰 阿里不哥敗北 江淮大都督李璮叛亂 忽必烈統兵討伐 一舉平定 中統五年八月十四日 1264年9月5日 定都於燕 今北京 改稱中都 46 47 48 49 中統元年 1264年 四月 阿里不哥得知忽必烈先發制人 搶先宣布繼承汗位 於是便在和林召集另一個忽里勒台 在另外一些支持他的諸王的擁戴下 也宣布繼汗位 這樣 一場汗位爭奪的鬥爭 便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兄弟二人之間展開 為此爆發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戰爭 中統五年七月二十八日 1264年8月21日 走投無路的阿里不哥率領支持他的諸王玉龍答失 阿速帶 昔里吉與大臣不魯花 忽察 禿滿 阿里察 脫忽思等人到開平 向忽必烈投降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的戰爭 由於忽必烈依靠中原漢地人力 物力的支持 最後取得了勝利 它在實質上 是主張 附會漢法 的蒙古貴族對守舊派的勝利 忽必烈獲勝的結果 使漠北與中原地區歸於統一 從而奠定了忽必烈統一全國的基礎 50 51 至元元年 1264年 忽必烈接受阿里不哥歸降時 曾鄭重地遣使通告欽察汗別兒哥 伊兒汗旭烈兀 察合台汗阿鲁忽等宗王 邀請他們按照蒙古傳統慣例 一同東來參加正式的忽里勒台選汗大會 但三汗很快相繼去世 他們的繼承人各主一方 對於共同選舉蒙古汗一事不感興趣 卻糾纏於彼此之間的領土爭端 大動干戈 形同敵國 正在崛起當中的海都 也一再拒絕忽必烈召其入翼的要求 這次忽里勒台會議的流產充分表明 過去那個統一的大蒙古國已經不復存在了 代之出現的 除了忽必烈以漢地為中心建立的元王朝外 就是各自獨立發展的欽察 伊兒 察合台 窩闊台四大汗國 當然 在以後大部分時間裡 忽必烈及其子孫然被尊為成吉思汗的正統繼承人 一切蒙古君主之主君 元王朝也在名義上被視為各汗國的宗主國 元代史料經常籠統地稱四大汗國的統治者為 西北諸王 把他們置於 宗藩 的地位 52 大元大蒙古國 编辑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史前時代註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传说時代 三皇五帝 新石器時代 黄河文明 长江文明 夏前21世纪 前17世纪商前17世纪 前11世紀周前11世紀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 前771东周前770 前256 春秋 前770 前476戰國 前475 前221秦 前221 前207西楚 前206 前202汉前202 220 西汉 前202 9新 9 23更始政權 23 25东汉 25 220三国220 280 魏220 266 蜀漢221 263 吳229 280晋266 420 西晋 266 316东晋317 420 五胡十六国304 439南北朝420 589 宋 420 479 北魏 386 534齐 479 502梁 502 557西梁 555 587 西魏535 557 东魏534 550陳 557 589 北周557 581 北齐550 577隋 581 619唐 618 907武周 690 705五代十國907 979 後梁907 923 十國 吳 南唐吳越 閩前蜀 後蜀荆南 楚南汉 北汉 902 979 辽 契丹 916 1125西辽1124 1218 定难军881 982西夏1038 1227後唐923 937後晉936 947後漢947 951後周951 960宋960 1279 北宋960 1127南宋1127 1279 金1115 1234大蒙古國 1206 1635元 1271 1368北元 1368 1388明 1368 1644南明 1644 1662後金 1616 1636清 1636 1912中華民國大陆时期 1912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 中華民國臺灣時期 1949至今相关条目中国史学史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朝代 中国首都 中国语言 艺术史 经济史 教育史 科技史 法制史 新闻史 军事史 水军史 中国历史年表查论编主条目 元朝和北元 建立元朝 编辑 蒙古帝國於至正十六年 1279年 攻滅南宋後的最大疆域 總面積達2400萬平方公里 註 4 但此时蒙古四大汗国其實已經取得實質上的獨立地位 忽必烈於中統元年三月二十四日 1260年5月5日 即皇帝位於開平 並以 中統 為年號 中統 意為 中華正統 即忽必烈以中原正統標榜自己的新建王朝 在與阿里不哥的較量中 開平起到極為重要的基地作用 忽必烈自己也常駐開平 處理政務 但開平一直以來有都城之實而無都城之名 為了確保開平汗廷的統治地位 同時向全民灌輸一種新的意識 中統四年五月初九日 1263年6月16日 忽必烈將擴建改造後的開平 正式加號為上都 從而不論是在人們的意識上還是實際上的情況 由此上都成為了當時蒙古草原政治權力的中心 新建的帝國雖然開宗明義宣布 祖述變通 但直至十年後 仍沿用原國號 Yeke Mongyal Ulus 即 大蒙古國 這一點對雄心勃勃致力於改革的忽必烈而言 不無遺憾 如同王惲 建國號事狀 所言 伏見自古有天下之君 莫不首建國號 以明肇基之始 方今元雖紀而號未立 蓋未有舉行之者 是大闕然 忽必烈只因考慮到蒙古貴族的認同程度 將 變通 的步伐邁得慢而穩 經過十年的經營 忽必烈意識到自己的地位已經逐漸穩固 便加快了變革的步伐 建國號 定都邑 立朝儀等一系列工作隨之展開 53 54 55 中統五年 1264年 改年號為 至元 至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1271年12月18日 取 易經 乾元 之義 復加於原國號前 並稱 Daion Yeke Mongyal Ulus 即 大元大蒙古國 漢語簡稱 大元 國號的變更正是體現了忽必烈 祖述變通 的思想 既要借助漢法 致力於 天下一家 和大一統的目標 還要繼承祖宗偉業 弘揚蒙古傳統 保持蒙古人的本色 堅守蒙古人的價值觀 從而建立一個蒙 漢二元的政治文化秩序 53 56 10 統一中國 编辑 主条目 宋元战争 忽必烈建國號大元 明確表示他所統治的國家已經不只屬於蒙古一個民族 而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繼續 至元九年二月初三日 1272年3月4日 忽必烈採納劉秉忠遷都的建議 改中都為大都 正式定其為元朝首都 忽必烈於至元十一年正月初一日 1274年2月9日 在大都正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大都從此成為元朝的政治中心 57 58 59 元朝建立後 元世祖繼續進攻南宋 主力集中在襄陽 樊城一線 南宋軍民在襄陽 樊城堅守了6年之久 元軍攻占襄 樊後 分水陸兩路大舉東下 於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 1276年2月4日 攻占臨安 南宋大臣文天祥 張世傑 陸秀夫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繼續抗元 趙昰死後 又擁立廣王趙昺為帝 最後退到南海崖山建立流亡政權 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日 1279年3月19日 元將張弘範進攻崖山 宋軍大敗 陸秀夫負帝投海而死 南宋滅亡 至此 元朝統一了全國 60 61 62 成吉思汗的先祖以一束箭不易折斷的道理 來教導兒子團結的重要性 可是成吉思汗的後代為了權力和利益 卻引起了蒙古帝國分裂的危機 成吉思汗死後 他的兒子和孫兒繼續開拓蒙古帝國的版圖 並相繼成立自己的汗國 這些汗國都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 後來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而開戰 內戰維持了四年 最後忽必烈勝出 成為了蒙古帝國的大汗 並建立元朝 可是 忽必烈一直主張漢化 引起了蒙古各派的不滿 窩闊台汗國和察合台汗國都反對忽必烈 漸漸成為獨立的汗國 而欽察汗國早在蒙哥在位時已得到獨立 四大汗國之中只有伊兒汗國承認忽必烈為大汗 此後四大汗國一直各自為政 甚至互相攻伐 直至忽必烈的孫子元成宗繼位 蒙古各派意識到彼此之間的鬥爭是破壞祖先留下來的基業 於是四大汗國與元朝達成和議 重新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 開設驛路 關塞恢復往來 蒙古皇室內部的紛爭遂告結束 63 忽必烈即帝位後 採取了一系列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措施 遂遭到仍居住漠北 沿襲蒙古舊俗的許多貴族宗王的不滿 他們擁兵割霸一方 時時想以武力推翻忽必烈的統治 其中 又以西北地區的海都和東北地區的乃顏勢力最為強大 64 忽必烈被迫先後派遣皇子那木罕 皇孫鐵穆耳 即元成宗 輔以重臣安童 伯顏 土土哈等 出兵鎮守北方 經過長達二十多年的交戰 直到元成宗即位後 西北的疆域才得到安定 64 西北宗藩之亂 编辑 主条目 窩闊台汗國 自從貴由駕崩之後 蒙古大汗的傳承就由窩闊臺後裔轉為拖雷後裔 但窩闊臺後王海都等人一直致力於和元朝爭奪成吉思汗的正統繼承人之位 海都是窩闊台之孫 自蒙哥奪得帝位 窩闊台的子孫就受到排擠 海都也被請發到天山東北的海押立之地 當阿里不哥舉兵與忽必烈爭奪帝位時 海都曾支持阿里不哥 反對忽必烈 阿里不哥敗降後 海都又遍交西北諸王 擁兵割據 數次率軍東向 並曾攻打和林 西北疆域一時之間征戰四起 動蕩不安 至元二十四年 1287年 海都策反東部藩王乃顏等 自己挺進漠北草原 都哇進攻畏兀兒地 連下別失八里 火州 哈密立等地 忠於元朝的亦都護火赤哈兒 的斤戰歿 忽必烈親征東道藩王 平定了叛亂 大德五年 1301年 海都 都哇聯兵越阿爾泰山南下 元朝派甘麻剌和皇侄海山迎戰 決戰帖堅古山 阿爾泰山與札下哈河之間 海都受傷死於歸途 都哇也受傷 窩闊台汗國自是衰落 繼任可汗為海都之子察八兒 窩闊台汗國與察合台汗國存在了約30年的同盟關係已經瓦解 大德七年 1303年 察八兒與篤哇遣使元朝罷兵議和 承認了元朝的宗主國地位 大德八年 1304年 察八兒與都哇大戰 元軍乘勢攻察八兒 察八兒降於都哇 至大二年 1309年 都哇死 察八兒參與都哇諸子的汗位爭奪 又失敗 逃往元朝 封汝寧王 窩闊台汗國舊地全部為新繼位的察合台汗國新君也先不花吞併 窩闊台汗國亡 65 乃顏是塔察兒國王之孫 祖上自國初即受命坐鎮遼東 五六十年間 兵強馬壯 稱霸一方 至元二十三年 1286年 忽必烈為加強對遼東的管理 設置東京等處行中書省 乃顏的權益受到威脅 於是他西連海都 起兵對抗 翌年 忽必烈一面派大將伯顏駐守和林 防止海都與乃顏合兵 一面親率重兵出征 直搗乃顏的大本營 經過數次激戰 乃顏寡不敵眾 戰敗被俘 隨即被處死 64 海都及乃顏的叛亂雖然都已平定 但元朝政府不得不長期在漠北駐以重兵 控制政局 這也就為此後駐守漠北的鐵穆耳 海山等人手握重兵 入京奪取帝位 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並對大都政局的變化 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64 帝位爭奪 编辑 元憲宗死後 元世祖忽必烈更打破公推的慣例 自立於開平 元世祖季弟阿里不哥不服 自即汗位於和林 元世祖自將兵擊降 繼而元太宗孫海都叛變 元師討之 雖獲克捷 但因其地險遠 終元世祖之世 未能將他平定 元世祖鑒於以前汗位繼承的紛爭 乃仿效漢制 定傳子之局 然元世祖以後皇位繼承的鬥爭 仍不因傳子之局而稍減 45 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 1294年2月18日 元世祖死 太子真金已先死 故諸王中覬覦帝位者 頗不乏人 重臣伯颜 奉元世祖遺命 立真金第三子鐵穆耳 是為元成宗 諸王始無異議 元成宗在位十三年而死 太子德壽先卒 左丞相阿忽臺等謀奉皇后臨朝聽政 而以宗室阿難答為帝 元成宗之侄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遣使迎其兄海山於漠北 並殺阿忽臺等 海山至大都 北平市 殺皇后及阿難答與諸王 然後即位 是為元武宗 而立其弟為太子 元武宗在位四年死 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 是為元仁宗 元仁宗本有傳位武宗子和世㻋之承諾 因奸相鐵木迭兒進言 乃有傳子之意 因於延祐二年 1315年 出和世㻋鎮雲南 元武宗舊臣皆感憤怒 遂於次年奉和世㻋謀叛 事敗走漠北 依察合台汗國 元仁宗乃立皇子碩德八剌為太子 延祐七年 1230年 元仁宗死 太子即位 是為元英宗 45 66 元英宗推行新政 引起蒙古 色目貴族中保守派的不滿 至治三年八月初四日 1323年9月4日 元英宗自上都南還大都 途中駐蹕於南坡 御史大夫鐵失 知樞密院事也先鐵木兒等趁元英宗熟睡之機 以阿速衛兵為外應 發動政變 刺殺元英宗和拜住 此即 南坡事變 也孫鐵木兒即帝位於龍居河 詔改次年 1324年 為泰定元年 史稱他為泰定帝 泰定五年 1328年 泰定帝病死 其子阿剌吉八即位於上都 改元天順 史稱天順帝 同時 留守大都的燕鐵木兒發動政變 立元武宗之子圖帖睦爾為帝 改元天曆 是為元文宗 之後 兩都之爭由此展開 天順元年十月十三日 1328年11月14日 上都陷落 天順帝被俘 天曆二年正月二十八日 1329年2月27日 和世㻋即位於和林 是為元明宗 天曆二年八月初六日 1329年8月30日 元明宗暴斃於王忽察都之地 被元文宗和燕鐵木兒毒死 天曆二年八月十五日 1329年9月8日 元文宗再即帝位 之後 他又做了近4年皇帝 於至順三年八月十二日 1332年9月2日 病逝於上都 因其後悔毒死元明宗 遺詔傳位於元明宗之子 至順三年十月初四日 1332年10月23日 年僅7歲的元明宗次子懿璘質班即帝位 是為元寧宗 但在位43天就去世 是元朝諸帝中最為短命的皇帝 這樣 在10年中 1323年 1332年 元朝前後更換了5個皇帝 元寧宗死後 元王朝開始步入其統治的晚期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元末民變 编辑 元統三年 1335年 的亚洲 此时四大汗国之一的窝阔台汗国已灭亡 元朝與各汗國的統治範圍固定為約2270万平方公里 至順三年 1332年 元文宗 元寧宗相繼去世 燕帖木兒請立元文宗子燕帖古思 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欲立妥懽帖睦爾 遂遣使靜江迎回 然為權相燕帖木兒所疑問 遷延數月不得立 決策國事皆由燕帖木兒及元文宗皇后 至燕帖木兒死 至順四年六月初八日 1333年7月19日 妥懽貼睦爾即皇帝位於上都 今內蒙古正藍旗東 改元元統 即位後 清除燕帖木兒勢力 以伯顏為右丞相 獨擅相權 把持朝政 肆行貪暴 天下貢賦多入伯顏家 又仇視漢人 排斥儒士 至元元年 1335年 停止科舉取士 大量起用蒙古 色目人為官 又擅貶宗王 引起朝野不滿 至元六年 1340年 二月 妥歡貼睦爾支持脫脫逐走伯顏 以脫脫為右丞相 脫脫執政 改變排漢政策 恢復科舉制 提倡文治和經史 史稱 脫脫更化 但因朝政積弊過深 連年水旱災荒 使國庫空虛 以致濫印190萬錠 至元鈔10萬錠 使鈔法敗壞 物價上漲 社會矛盾激化 各地起義不斷 至正二年 1342年 始 黃河泛濫 沿河州郡災荒連年 至正十一年 1351年 四月 以工部尚書賈魯發河北 河南 山東等地15萬民工治河 導致各地農民大起義 75 76 14世紀中葉 在元朝統治下的中國開始了反抗蒙古人統治的鬥爭 至正八年 1348年 鹽商方國珍首先掀起了反抗 接著由宗教秘密結社的白蓮教徒組織的紅巾之亂在各地興起 由此引起了元朝政權的衰落 至正二十八年 1368年 紅巾軍餘黨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 攻擊元大都 元惠宗妥懽貼睦爾 元順帝 逃往開平府 後退至內蒙古的應昌府 至正三十年 1370年 明軍追擊至應昌府 元惠宗病死 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勉強脫走後繼帝位 這就是元昭宗 此後 元昭宗以喀喇和林為根據地 對明朝進行防禦 這時 元朝殘餘勢力依舊強大 宣光二年 1372年 明軍15萬人分三路進入漠北蒙古高原 在土拉河方面遭到元軍迎擊 數萬人戰死後退卻 宣光八年 1378年 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死去 繼承他的是被認為是其弟的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 天元九年 1387年 明軍進入東北地區 木華黎國王的後人納哈出率領的20餘萬元軍降於明軍 為了挽救由此產生的東部戰線的危機 脫古思帖木兒親自前往捕魚兒海湖畔 打算與高麗取得聯繫夾擊明軍 然而在天元十年 1388年 卻遭到明軍奇襲而大敗 在數十騎的陪伴下 向喀喇和林落荒而逃 途中 在土拉河畔被阿里不哥後人也速迭兒的軍隊殺死 也速迭兒殺死北元皇帝 廢棄大元國號 自立為汗 稱蒙古可汗 明人稱韃靼可汗 77 78 後蒙古時代 编辑 四十四萬蒙古國 编辑 主条目 韃靼 蒙古 和瓦剌 自天元十年 1388年 也速迭兒殺害北元皇帝篡位稱汗之後 蒙古開始逐漸分裂為東蒙古本部韃靼 亦稱 Dochin Mongol 四十万户蒙古 西部瓦剌 亦稱 Dorvon Oirad 四万户卫拉特 明初統治者羈縻下的兀良哈 哈密等部落 79 80 81 被蒙古史學家合稱為 都沁 都爾本 意為四十四萬戶 北元敗亡之後 蒙古在內亂和明朝的打擊之下陷入動蕩 歷經四代傳至坤帖木兒時 鬼力赤於明建文四年 1402年 殺害坤帖木兒 繼而登上大汗之位 明正統三年 1438年 瓦剌的太师脫歡扶植大汗脫脫不花擊敗同時並立的大汗阿岱 統一了蒙古諸部 82 明正統十四年 1449年 脫歡之子也先入侵明朝 俘虜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鎮 史稱土木堡之變 83 也先後成為蒙古歷史中唯一一個非黃金家族的大汗 但隨著瓦剌的失敗 蒙古再次陷入混亂 15世紀達延汗與滿都海哈屯統一東蒙古諸部 史稱 達延汗中興 蒙古本部的重新統一重振了黃金家族的力量 並將瓦剌驅逐到西域 84 然而 達延汗在帝國以封地的名義分封於其兒子與親戚 導致了帝國統治的權力下放 85 儘管權力下放 但是達延汗與蒙古貴族之間仍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孛兒只斤家族的內鬥並不嚴重 隨著蒙古汗國權威的旁落 土默特部的俺答 喀爾喀部的阿巴岱紛紛稱汗 大汗的權力只能局限於察哈爾部 直到林丹汗統治期間 1604年 1634年 蒙古在內部的紛爭中削弱了自身的力量 86 明崇禎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1635年6月12日 後金政權大舉進攻下林丹汗之子額哲投降滿洲統治者皇太極 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國歷經430年之後正式宣告滅亡 1 87 伊兒汗國 编辑 主条目 伊兒汗國和帖木兒帝國 位於波斯的伊兒汗國早年與元朝關係密切 隨後在合贊汗等君主的推動下伊斯蘭化 汗國卻因為經歷多年內鬥而變得虛弱 後來更分裂成四個王朝 最終大伊朗地區在15世紀被帖木兒征服 88 欽察汗國 编辑 欽察汗國 又稱金帳汗國 建立後 又分出白帳汗國 拔都的哥哥所建 青帳汗國 拔都的弟弟所建 等 因為蒙古人居於少數 欽察汗國到14世紀前期已經突厥化 萬戶即形同獨立王國 彼此內戰 14世紀末 花剌子模 克里木 保加爾逐漸從金帳汗國中分裂出去 15世紀時 欽察汗國先後分出了西伯利亞汗國 喀山汗國 克里木汗國 阿斯特拉罕汗國等獨立王國 王室都是蒙古貴族 欽察汗國的殘餘政權大帳汗國只剩下不多的領土 這時 曾經被蒙古人統治了二百餘年的的莫斯科公國強大起來 1480年 莫斯科公國擺脫欽察汗國控制 1502年 大帳汗國被克里米亞汗國攻滅 89 察合台汗國 编辑 元朝後期 皇室內訌 無暇西顧 天山南北各地實際控制權都落入軍事實力強盛的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及後裔們建立的察合台汗國統治下 察合台汗國對天山南北各地的政治統治使該地政治 經濟 文化強制性地走向一體化 至正七年 1347年 察合台汗國分為東 西兩部分 西部廣大中亞綠洲城鎮地區後來演化為帖木兒帝國 東部的天山南北諸地則以察合台汗後裔黑魯 帖木兒為首建立了東察合台汗國 1554年 1680年這段歷史也稱做葉爾羌汗國 東察合台汗國時期 蒙古統治者與中原王朝如明朝 清朝都有密切交往 商貿關係非常頻繁 據各種文獻記載 這些察合台後人自稱臣屬 朝貢不斷 這種局面為後來清朝統一天山南北創造了一定條件 除此之外 這一時期由於察合台後代及王公貴族的大力倡導推廣 伊斯蘭教在天山北部地區得到廣泛傳播 蒙古貴族集團的伊斯蘭化極大地促進了伊斯蘭教在西域諸地各民族的傳播 至16世紀初 包括哈密在內的新疆各地都放棄佛教 皈依伊斯蘭教 隨著民族遷徙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 經過分化和重新組合 哈薩克 烏孜別克 柯爾克孜 回 維吾爾等民族經過這場洗禮後開始走向近代民族 清康熙十九年 1680年 東察合台汗國為南下的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領兵所滅 天山南北皆在準噶爾部貴族統治之下 90 疆域 编辑美國人斯塔夫里阿塔斯在 全球通史 1500年以前的世界 一書中講 由於蒙古帝國的興起 陸上貿易發生了一場大變革 歷史上第一次 也是唯一的一次 一個政權橫跨歐亞大陸 即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 從西伯利亞到波斯灣 14世紀中葉 義大利一本小冊子通過描寫一條起自頓河河口的塔那 Tana 今日亚速 Azov 橫穿中亞的商路 概述了蒙古和平時商業的重大意義 91 行政區劃 编辑蒙古在被征服地区仿效中国的金朝设立行台尚书省 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就设立了燕京等处行尚书省 燕京行省最初的管辖范围是金国北部故土 成吉思汗去世后 继承成吉思汗蒙古大汗之位的窝阔台先后消灭了西夏和金国 至此 西夏故土和金国南部故土全部成为了燕京行省的一部分 1251年蒙哥汗在庭州设立了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 在呼罗珊设立阿母河等处行尚书省 汗廷管辖东至太平洋 南至印度洋 北达钦察草原的大部分地区 其他地区分封给黄金家族的诸王作为兀鲁斯 封地 政治制度 编辑参见 大扎撒和忽里勒台外交 编辑 1246年蒙古大汗贵由致英諾森四世的信件 大蒙古国建立后征伐不断 与周边各国也有大量使臣往来 13世纪时有不少欧洲人从西方来到东方 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 早于马可波罗二三十年就已有不少欧洲传教士曾从西方来到东方 其中有两位西欧传教士柏郎嘉宾和鲁不鲁乞 就曾分别于1246年和1253一1254年来到蒙古地区 并记载了有关蒙古社会各方面情况的行记 12世纪40年代起 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 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等便多次派出传教使团到蒙古地区去了解蒙古的各方面情况 并到蒙古传教 停止进攻基督教世界 其中最早率领使团前往蒙古地区的是柏郎嘉宾 1245年4月 六十多岁的柏郎嘉宾从法国里昂出发 经过波希米亚 波兰到达基辅 然后从基辅出发经过钦察草原 南俄罗斯草原 于1246年4月到达伏尔加河畔拔都的营帐里 拔都无法做决定 让他继续东行 到哈拉和林去见蒙古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1246年7月 柏郎嘉宾到达即将举行登位大典的蒙古大汗之位继承者贵由处 8月他参加了贵由的登位大典 他在贵由的驻地昔刺斡耳朵住了4个月左右 同年11月 他带着贵由答复教皇的蒙文诏书及波斯文译文启程 沿着原路返回欧洲 1247年秋 柏郎嘉宾回到里昂 将贵由的答复书交给英诺森四世 并交上这次出使的详细报告 用拉丁文写成的报告后来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于世 并以 蒙古史 或 普兰 迦儿宾行记 的书名留传至今 1247年小亚美尼亚的国王海屯一世派了他的兄弟森帕德到蒙古帝国的中心哈拉和林商议结盟 1254年森帕德带回了邀请海屯国王回访的消息 当时拔都正驻扎在伏尔加河流域下游 他召集作为蒙古附庸的海屯去朝拜蒙哥大汗 蒙古大汗蒙哥赐予亚美尼亚王海屯一份诏书 不许任何人欺负亚美尼亚人 并授予了亚美尼亚地区教堂的自治权 亚美尼亚人将此次出访记录在了 海屯王中亚记行 92 93 大蒙古国和南宋因为都与金国为敌 曾短暂建立联盟灭金 然而在端平入洛之后双方败盟 郝经等人作为大蒙古国的使者被南宋拘留 軍事 编辑公元1204年 铁木真在消灭克烈部王汗之后 利用与乃蛮部决战前夕的战斗间隙 把军马集中在合勒合河旁进行整编 铁木真下令所有军队依十进制组成十户 百户 千户 并委派了各级那颜为各级军事首领一即十户官 百户官 千户官 这就是整编中正式确立的千户制 成吉思汗将全蒙古百姓划分为95千户 它改变了过去部落联盟的松散性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军事组织形式 并采用功臣后代宿卫斡耳朵的方式建立怯薛用以拱卫汗廷 94 經濟 编辑蒙古帝国在鼎盛时期统治从东亚到中亚 西亚 东欧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国 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 技术交流 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交流 整个丝绸之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只有一个帝国控制 这使得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比其他分裂时期要容易得多 商業 编辑 成吉思汗统治后期 他造成一片和平安定的环境 实现繁荣富强 道路安全 骚乱止息 因此 凡有利可图之地 哪怕是远在西极和东鄙 商人都向那里进发 95 蒙古人在丝绸之路沿线设立驿站 欧亚大陆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便利了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的活动 交易的主要商品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高价格低重量 易运输的货物 如香料 不仅包括胡椒 生姜和肉桂等香辛料 还包括芳香料 染料和药物 丝绸 珍珠 宝石 贵金属和毛皮等 二类是大宗商品 包括谷物 木材 黑色金属 蜡 布匹 酒 糖 盐 鱼等 三类是奴隶和牲畜 印度及远东地区出产胡椒 生姜 藏红花 丝绸 珍珠 棉花和亚麻等 蒙古帝国时期欧亚贸易的北部路线重新畅通 卡法 塔纳成为黑海北部重要的貨物集散地 贸易发展的促使一些商业重镇的崛起或复兴 伊尔汗国首都大不里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96 畜牧業 编辑 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一直是适宜畜牧生产的 除少数地方覆盖有很稀疏的森林外 其他地区均为盛产野草的天然放牧区 这里不适合种植作物 却适合饲养畜群 即便算不上十分理想 至少也是相当适宜的 大蒙古国的牧民们牧养牛 马 羊和骆驼等牲畜 逐水草放牧 为其主要经济活动 为了保护草场 大扎撒 的法令规定 禁草生而斸地者 遗火而爇草者 诛其家 破坏草原 烧荒毁草的人 要被处以诛其家的重刑 惩治相当严厉 窝阔台汗当政时期 在没有水的地方挖掘出井 使百姓得到水和草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畜牧环境 扩大了草场 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97 技術及手工業 编辑 欧洲人描绘的万安宫 银树 喷泉 当蒙古人攻下一座城市或者王国时 如果他们发现了有技能的人 例如工匠 手艺人或技师等 这些幸运的灵魂就能免遭屠戮 而被送往特定的地点 为蒙古人工作 他们可能会加入蒙古军中 并成为炮兵或技师 不过 其他工匠则被派去为蒙古宫廷制造物品 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金银匠巴黎人威廉 比希耶 William Buchier 据鲁不鲁乞记载 他曾在哈拉和林设计并制造了著名的银制酒喷泉 除了帝国首都和林 最著名的地方是镇海城 城中有一座颇具规模的作坊 里面有汉人工匠 其中很多人在1265年左右被允许回到华北 在大都和上都附近工作 这可能是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并拒绝给予海都等人技术资源的一个结果 另一座城市白八里 意为 富饶之城 建于色楞格河畔 成为珠宝与金器的设计和制造中心 在蒙古草原上建立这些制造中心是个合乎逻辑的选择 这也使后勤制度的建立变得必要 以向居民供应食物和工作 当然 这也增加了前往蒙古草原的交通运输 蒙古人通过俘获各国技术人员壮大实力 实现 以战养战 在列格尼茨战胜波兰和条顿骑士团等势力的联军之后 蒙古诸王不里带走了所获的俘虏 其中有数量很大的一队日耳曼金矿工人 这些战俘在中亚度过了余生 在距今塔什干东北约270千米处的塔剌思附近为不里工作 蒙古通过入侵花剌子模帝国一战 也获得了数以千计的技术工匠 拉施德丁的估计说 蒙古人将10万名工匠迁往 东方之地 bilad i sharqi 98 農業 编辑 虽然草原地区不适合种植业的发展 但在蒙古征战过程中是蒙古人 掠中国之人为奴婢 并将他们运回草原 这些汉人因为 必采食而后饱 的饮食习惯 在水源相对充足的地区开辟出小片耕地 草原上出现了农业生产活动 对于这些农事活动 窝阔台是支持的 在哈拉和林境内 有个人种植萝卜获得了一些收成 另有一人在和林附近种植了一些柳树和杏树苗 并长出了嫩芽 由于严寒树在当地很难生长 因为这些成绩 窝阔台对这2个人给予重赏 此后耕作活动持续进行 到1247年张德辉应忽必烈征召北上哈拉和林时 和林的居民已 多事耕稼 悉引水灌之 间亦有蔬圃 了 97 貨幣制度 编辑 大蒙古国根据被征服地区的传统铸造了不同种类的金银币 并广泛使用纸钞作为货币 大蒙古国时代铸币 名称 语言 文字 图片成吉思汗时期金第纳尔 波斯语 阿拉伯字母 乃马真后时期银迪拉姆 波斯语 阿拉伯字母 蒙哥汗时期银迪拉姆 波斯语 阿拉伯字母 大朝通寶 汉字 大朝金合 汉字支鈔半分交鈔半分 汉字 賦稅與徭役 编辑 蒙古大汗窝阔台即位之初 接受建议 初定地税之法 地税的税率 上田亩税3 5升 中田3升 下田2升 水田5升 由于蒙古统治者的重视 设立专职官员负责商业税的征收 社會文化 编辑宗教 编辑 蒙古族原来信奉萨满教 这是原始的万物有灵信仰 除了主要信奉的萨满教 也有一部分信奉景教 基督教的一支 宗教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以后 向外扩张 接触到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等多种宗教 大蒙古国的诸汗 认识到宗教有利于统治的巩固 对各种能为自己 告天祝寿 的宗教原则上都是保护和支持的 当然有时也根据需要和爱好而有轻重之分 蒙古统治者对于各种宗教原则上都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 多种宗教的兴盛 是蒙古前四汗时期文化的一大特色 2 思想 编辑 原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农业地区 当时称为 汉地 成吉思汗对金用兵 夺取了包括金中都 今北京 在内的大片土地 金朝被迫迁都南京 今河南开封 窝阔台汗时期 蒙古灭金 实现了对 汉地 的统治 汉地 历来占主导的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原传统文化 成吉思汗接触过个别 汉地 士人 如契丹人耶律楚材 以及佛 道二教的代表人物 但中原传统文化在他的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 窝阔台汗曾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议 采取过一些保护 汉地 文化的措施 如以考试方式确定儒户 立经籍所 封衍圣公等 但随着耶律楚材在政治上失势 这方面的措施没有再推行下去 此外 窝阔台汗还曾下令在燕京 今北京 兴办学校 培养翻译人才 此事指定全真派的道士负责 这是蒙古学校教育的滥觞 贵由汗在位时间很短 忙于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 继起的蒙哥汗 自谓遵祖宗之法 不蹈袭他国所为 酷信巫觋卜筮之术 对 汉地 的儒学没有兴趣 他曾问 儒者何如巫 医 实际是认为儒者无用 在蒙古上层 他的这种想法是普遍存在的 汉地 的道教 佛教 得到蒙古统治者的扶持 声势日盛 因为利益冲突 佛 道二教在蒙古统治者主持下举行两次辩论 成为当时 汉地 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 另一方面 汉地 的汉人世侯 如东平 今山东东平 严氏 真定 今河北正定 史氏等 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做过一些招徕儒士文人 整治学校的举措 对于儒学的延续 起了有益的作用 当然规模是有限的 2 文學 史學與語文 编辑 蒙古族生活在漠北草原 从事游牧生活 原来没有文字 成吉思汗在建国前夕灭乃蛮部 俘获畏兀儿人塔塔统阿 命他用畏兀儿字母书写蒙古语 从而创立了回鶻式蒙古文 这是蒙古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 2 蒙古秘史 是用畏兀体蒙文写成的蒙古第一部史书 它的出现是史学的一件盛事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伊尔汗国的史学家拉施德丁则根据 金册 等蒙古宫廷记录编撰了著名的蒙古史书籍 史集 在金朝统治下 士人们热衷于诗词歌赋 关心理学者极少 反之 理学在南宋统治地区得到很大发展 朱熹是南方理学的代表人物 窝阔台汗七年 1235 蒙古对南宋用兵 攻陷德安 今湖北德安 等地 大肆俘掠 儒生赵复 砚坚等因此北上 赵复在燕京开办太极书院 砚坚等在各地教授学生 南方理学得以北传 许衡 姚枢等人都成了理学信徒 后来相继入忽必烈幕府 在诗文方面 一批金朝 遗民 的创作 成为文坛的主流 遗民文学的特点 不外是怀念故国 感怀身世 有的还对蒙金战争造成的灾难进行批判 元好问是他们中最有影响的代表 异军突起的是新西域诗 耶律楚材和丘处机以诗歌记述他们的西域见闻 为当时的文坛增添了光彩 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杂剧开始成型 在城乡演出 在史学方面 金史特别是金朝亡国史的编纂成为一时风气 而多种蒙古和西域行记的出现 应视为这一时期文化的一个特点 2 人口 编辑 成吉思汗曾梦想 让青天之下皆成蒙古人之牧场 很多古代文献都记载 在蒙古的扩张过程中 无数的古代文明遭到毁灭 无数城市被摧毁 根据R J Rummel估计 在蒙古帝国的入侵下有3000万人被杀 在蒙古帝国对西方的扩张过程中有2 000万人被屠杀 整个亚洲的人口分布亦发生重大变化 David Nicole 在The Mongol Warlords中说 恐怖和大规模灭绝反对者是蒙古人屡试不爽的战术 99 伊斯兰世界的东半部经历了恐怖的死亡与毁灭 从1219年到1260年 由于大屠杀和饥荒 波斯的总人口从1200万下降到110万 100 在中亚河中地区和大呼罗珊 自希腊 巴克特利亚王国时期建立的水利灌溉系统被彻底毁灭 同时也伴随着无数良田荒芜和成为沙漠 在西亚 自阿卡德帝国和古巴比伦时期建立的水利灌溉系统被彻底毁坏 大量良田荒芜 据统计 西亚地区的耕地面积至今未恢复到蒙古人入侵之前的60 中亞 西亞及東歐至少七十多个城市遭到蒙古军屠城 有的城市甚至被多次屠城 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和痛苦记忆 历史学家估计匈牙利王国 1241年 1242年 当时200万人口中的一半死于蒙古入侵 101 基辅罗斯几乎所有的城市均被摧毁 投降者作为奴隶 大部分因繁重的劳役很快死去 战俘则加入蒙古军队继续西征 102 其人口同样有大约一半死于蒙古入侵 此外 Colin McEvedy的 世界人口史地图集 1978 估计俄国欧洲部分的人口从入侵前的750万下降到700万 99 中国地区的人口在蒙古入侵的七十年间明显下降 在蒙古入侵以前 1200年 中国 包括金朝 西夏 南宋 大理国 人口约有1亿4千4百万 甚至更多 而到1278年 1279年完全占领 只有7 000万人 103 但学术界今天对此也有不同看法 认为人口数量的剧烈下降同样有人口统计的不完善和大规模遗漏或者蒙古军队带来的传染病的原因 104 105 106 然而蒙元史學家傑克 威澤弗德 Jack Weatherford 指出成吉思汗允許民眾自由地傳播有關他或蒙古人的最壞的和最難以令人置信的傳聞 當時成吉思汗意識到 傳播恐怖的最好方式不是通過士兵的行為 而是通過文人的筆 蒙古人操縱宣傳的機器並且經常誇大戰爭中的死亡人數 意圖散播恐懼 他亦指出 儘管蒙古軍隊實行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殺戮 並幾乎是將死亡當作一種政策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 他們還將死亡當作是製造恐怖的一種思考方式 但他們卻以一種影響重大而又令人吃驚的方式 脫離了那個時代的普通慣例 蒙古人並不實施嚴刑拷打 毀傷肢體或使人殘廢 在那個時代 戰爭通常是以一種恐怖的形態來進行的 而且同時代的其他統治者 通過公開拷打或駭人聽聞的斷肢毀體方式 使用原始而又野蠻的策略 向民眾灌輸恐怖和驚悸 從中國到歐洲 文明世界的統治者和宗教領袖都依憑這些駭人聽聞的手段 通過恐怖來統治自己的民眾 通過驚駭來打擊敵人的信心 與同時代文明軍隊的恐怖行為相比較 蒙古人並不是通過兇猛而又殘忍的行為來引起恐怖的 而是由於他們快速而又有效的征服 以及他們似乎完全輕視富人和有權勢者的生命而引起恐怖 與傳播的恐怖傳聞相比較 起初向蒙古人投降的那些城市 得到了寬大而又仁慈的對待 於是那些城市居民就天真地懷疑起蒙古人的能力 投降之後 很多城市起初都忠順地服從 而一旦蒙古人離開他們的國家 他們就馬上反叛 由於蒙古人僅留下少數幾位官員進行管理 而且又沒有駐紮小部隊留守城市 居民們誤以為蒙古人的撤退是虛弱的表現 並且想當然地以為蒙古主力部隊將再也不會原路返回 對於這些城市 蒙古人是毫不留情的 他們迅速返回叛亂的地方 並徹底地摧毀它們 一個被徹底毀滅的城市是無法再次叛亂的 104 对后世的影响 编辑蒙古帝國和黑死病 编辑 通常认为 1346年 在蒙古欽察汗國军队进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 又译克法 现乌克兰城市费奥多西亚 时 用抛石机将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尸体抛进城内 这是西方社會有紀錄以來第一次细菌战 107 鼠疫原产中亚 其携带者是土拨鼠 在蒙古帝国之前鼠疫曾多次传入中国 所以虽然中国也曾发生过地区性鼠疫传染 但中医在与鼠疫的反复斗争中逐渐累积起经验 而欧洲人则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鼠疫 在卡法的一个热那亚商人将带病的跳蚤无意间带到意大利的热那亚共和国 于是鼠疫在欧洲广泛传播 最终在1348年 1349年造成2 000万人死亡 成为令人闻之色变的 黑死病 因为鼠疫患者皮下淤血 全身发黑而死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鼠疫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把病菌带到中东 然后又传播到欧洲的 1348年至1349年的黑死病使得当时欧洲丧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对人的关心的人文主义随之觉醒 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第一部代表作 十日谈 就是薄伽丘在黑死病泛滥最猖獗的时期写成的 描述1348年发生在意大利的可怕瘟疫 欧洲就此迎来了文艺复兴的曙光 對各國的影響 编辑 俄羅斯 编辑 蒙古人來到俄羅斯前 俄羅斯的中心在基輔 今烏克蘭首都 蒙古人來到俄羅斯後摧毀了基輔 並一手扶植起莫斯科 把莫斯科打造成俄羅斯的政治 軍事和經濟的中心 而現在的俄羅斯 正是莫斯科的延伸 今天 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形成有明顯的當年蒙古的因素 1920年代 俄羅斯的歐亞主義就說 俄羅斯與西方不相干 與斯拉夫 Slavdom 也無關 瓦西里 奧西波維奇 克柳切夫斯基和他的學生認為俄羅斯的統一 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勞 另一位歐亞主義哲學家尼古拉 特魯別茨柯伊在他的經典著作 論俄羅斯文化中的圖蘭成份 指出 莫斯科要感謝蒙古統治 俄羅斯政府制度也是蒙古式的 從本質上說 俄羅斯是一個東正教蒙古國家 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響 有大量蒙古語借字 郵政 稅收 服飾也受蒙古影響 軍法制度也是從蒙古學的 108 西亞 编辑 受到第四代大汗蒙哥命令的旭烈兀 率領軍隊前往征服阿拉伯世界 攻陷並徹底破壞了曾經是世界大都市 領導世界史 為阿拉伯世界中心的巴格達 結果 阿拔斯王朝滅亡 阿拉伯世界的中心轉移到了埃及的開羅 蒙古人以新都大不里士為中心 在西亞建立了伊兒汗國 109 歐洲 编辑 元太祖十三年 1218年 成吉思汗借口蒙古商隊在中亞細亞的花剌子模國境被殺掠 率大軍開始西征 成吉思汗西征令歐洲諸國極為震撼 中國與歐洲諸國也開始普遍接觸 蒙古大軍所進行的大規模的東西兩方戰役 幾乎從印度河一直延伸到第聶伯河 從他進攻中原的第一次戰役開始 到元太祖十八年 1223年 在12年之內 蒙古軍隊曾經到達太平洋 印度河和黑海 在13世紀歐洲受到極大震動 以城堡為中心的歐洲正把基督教世界的邊界向前推進 並與伊斯蘭教為敵 在此階段裡 伊斯蘭教仍然是基督教歐洲畏懼的唯一敵人 蒙古人的突然出現 不僅是一個晴天霹靂 用一位罗斯史學家的話來說 由於我們的罪惡 我們不知道的部落來到了 沒有人知道他們是什麼人 他們是從哪裡來的一也不知道他們的語言是什麼 他們是什麼種族 他們信仰的宗教是什麼 只有上帝知道他們是什麼人 知道他們是從哪裡跑出來的 韃靼人從第聶伯河折回了 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從哪裡來的 也不知道他們再一次躲藏在哪裡 由於我們的罪惡 上帝知道 他是從哪裡把他們接來懲罰我們的 98 歐洲人對蒙古大軍的恐懼心態可見一斑 這影響到後來包括英國 這後來構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席卷西方的 黃禍 論的歷史起因之一 如清光緒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1905年3月30日 出版的 東方雜誌 上有一篇文章就說 白人所謂黃禍之說 不知其起於何時 說者謂成吉思汗以鐵騎蹂躪歐洲 西歐婦孺亦嘗震驚於黃人之大創 而黃禍之說以起 110 日本 编辑 元滅宋後 日本知大宋失國 舉國茹素 深表同情 其時日本正值北條氏控制的鐮倉幕府統治時期 元世祖忽必烈欲收日本為藩屬 於至元三年到至元十年 1266年 1273年 的七年間 先後七次遣使招降日本未果 遂於至元十一年 1274年 至元十八年 1281年 兩次渡海遠征日本 都以失敗告終 北條政權受元軍兩次打擊 也一蹶不振 日野俊基 日野俊基 等發動勤王運動 推翻鐮倉幕府 不久足利尊氏崛起 與勤王派為敵 雙方相持不下 歷時50多年 史稱南北朝時期 1336年 1392年 至足利尊之孫義滿時 南北朝對峙局面始告結束 但武人專政依然如故 足利義滿設幕府於京都室町 稱室町幕府 1336年 1573年 111 朝鲜半島 编辑 高麗政權持續了約500年 但在末期時國土卻遭到元朝的大軍侵略 不得不成為臣從 高麗也跟著元朝過海攻打日本 即 元寇 事件 當元朝因紅巾之亂而衰退後 高麗便與元朝斷交 廢掉元朝干預之下所設置的行政機關 並重建高麗時代的各種制度 然而 隨著明朝在中國的崛起 高麗的政權也分成親明派與親元派而混亂不堪 親明派的國王被親元派所暗殺 喪失了統治能力 親明派的高麗武官李成桂眼見情勢不妙 於是當機立斷地發起政變 廢黜親元派的國王 接著 更迫使做為傀儡被拱上王位的國王讓位 建立朝鲜王朝 成為初代國王 朝鮮太祖 李成桂所成立的朝鮮 被冠上其家族姓氏而稱為 李氏朝鮮 繼高麗之後 李氏朝鮮也存續了500年 112 其他影響 编辑 據英國 星期日泰晤士報 2004年6月13日報導 英国牛津大学遗传科学家布莱恩 赛克斯在当年6月推出了有關男性Y染色體研究的新書 亞當的詛咒 他在書中聲稱 成吉思汗可能是歷史上最成功的 播種者 追溯歷史 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騎兵將中國版圖擴張至歷史最大 同時也使其子孫在歐 亞兩洲的土地上繁衍 現在全球至少有1600萬男性 與成吉思汗有血緣關係 英倫三島也可能有他的子孫 其中還包括英國皇室家族 113 114 115 君主列表 编辑主条目 元朝君主列表 蒙古大汗和蒙古可汗世系圖 生前合法在位的大蒙古國君主 共40位 因拖雷家族內戰使蒙古帝國分裂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未獲普遍承認 大蒙古國君主與年號 肖像 廟號 謚號 尊號 名諱 在世時間 年號 在位時間 陵寢大蒙古國皇帝 烈祖 116 神元皇帝 116 把阿禿兒 117 也速該 1133年 1171年 1160年 1171年 太祖 118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118 成吉思汗 27 鐵木真 1162年5月31日 1227年8月25日 1206年 1227年8月25日 起輦谷 睿宗 119 英武皇帝 119 太上皇 也可那顏 120 拖雷 1191年 1232年 1227年8月25日 1229年9月13日仁聖景襄皇帝 119 太宗 121 英文皇帝 121 木亦堅汗 42 窩闊台 1186年11月7日 1241年12月11日 1229年9月13日 1241年12月11日 起輦谷 昭慈皇后 122 脫列哥那 1246年 1242年 1246年 定宗 123 簡平皇帝 123 貴由 1206年3月19日 1248年4月20日 1246年8月24日 1248年4月20日 起輦谷 欽淑皇后 124 海迷失 1252年 1249年 1251年 憲宗 125 桓肅皇帝 125 蒙哥 1209年1月10日 1259年8月11日 1251年7月1日 1259年8月11日 起輦谷 世祖 126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 126 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 127 忽必烈 1215年9月23日 1294年2月18日 中統 1260年5月5日 1294年2月18日 起輦谷薛禪汗 126 至元 阿里不哥 1219年 1266年 1260年 1264年8月21日大元皇帝 世祖 126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 126 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 127 忽必烈 1215年9月23日 1294年2月18日 中統 1260年5月5日 1294年2月18日 起輦谷薛禪汗 126 至元裕宗 128 文惠明孝皇帝 128 真金 1243年 1286年1月5日 成宗 129 欽明廣孝皇帝 129 完澤篤汗 129 鐵穆耳 1265年10月15日 1307年2月10日 元貞 1294年5月10日 1307年2月10日 起輦谷大德順宗 130 昭聖衍孝皇帝 130 答剌麻八剌 1264年 1292年 武宗 131 仁惠宣孝皇帝 131 統天繼聖欽文英武大章孝皇帝 132 海山 1281年8月4日 1311年1月27日 至大 1307年6月21日 1311年1月27日 起輦谷曲律汗 131 仁宗 133 聖文欽孝皇帝 133 普顏篤汗 133 愛育黎拔力八達 1285年4月9日 1320年3月1日 皇慶 1311年4月7日 1320年3月1日 起輦谷延祐 英宗 134 睿聖文孝皇帝 134 繼天體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 135 碩德八剌 1302年2月22日 1323年9月4日 至治 1320年4月19日 1323年9月4日 起輦谷格堅汗 134 顯宗 136 光聖仁孝皇帝 136 甘麻剌 1263年 1302年2月8日 也孫鐵木兒 1293年11月28日 1328年8月15日 泰定 1323年10月4日 1328年8月15日致和 阿剌吉八 1320年 1328年11月14日 天順 1328年10月3日 1328年11月14日 文宗 137 聖明元孝皇帝 137 欽天統聖至德誠功大文孝皇帝 138 圖帖睦爾 1304年2月16日 1332年9月2日 天曆 1328年10月16日 1329年4月3日 起輦谷札牙篤汗 137 至順 1329年9月8日 1332年9月2日 明宗 139 翼獻景孝皇帝 139 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聖孝皇帝 140 和世㻋 1300年12月22日 1329年8月30日 天曆 1329年2月27日 1329年8月30日 起輦谷忽都篤汗 141 寧宗 142 沖聖嗣孝皇帝 142 懿璘質班 1326年5月1日 1332年12月14日 至順 1332年10月23日 1332年12月14日 起輦谷 惠宗 143 宣仁普孝皇帝 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諡 144 烏哈噶圖汗 145 妥懽帖睦爾 1320年5月25日 1370年5月23日 元統 1333年7月19日 1370年5月23日 起輦谷至元 順帝 明太祖朱元璋諡 143 至正 北元 惠宗 143 宣仁普孝皇帝 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諡 144 烏哈噶圖汗 145 妥懽帖睦爾 1320年5月25日 1370年5月23日 元統 1333年7月19日 1370年5月23日 起輦谷至元 順帝 明太祖朱元璋諡 143 至正 昭宗 146 必里克圖汗 146 愛猷識理達臘 1340年1月23日 1378年5月10日 宣光 1370年5月27日 1378年5月10日 起輦谷 147 148 烏薩哈爾汗 149 脫古思帖木兒 1342年3月7日 1388年11月1日 天元 1378年5月13日 1388年11月1日蒙古大汗 韃靼可汗 卓里克圖汗 150 註 8 也速迭兒 1359年 1391年 1388年 1391年恩克卓里克圖汗 151 註 8 恩克 1394年 1391年 1394年 尼古埒蘇克齊汗 152 額勒伯克 1362年 1399年 1394年 1399年 托歡汗 153 坤帖木兒 1377年 1402年 1400年 1402年 月鲁帖木儿 1379年 1408年 1402年 1408年 完者帖木兒汗 本雅失里 1379年 1412年 1408年 1412年 答里巴 1395年 1415年 1415年 斡亦剌歹 1387年 1425年 1415年 1425年 阿岱 1390年 1438年 1425年 1438年 岱總汗 154 脫脫不花 1416年 1452年1月19日 1433年 1452年1月19日 阿噶巴爾濟 1423年 1453年 1451年 1453年 大元田盛大可汗 155 也先 1407年 1454年 添元 1453年9月12日 1454年 烏珂克圖汗 156 馬兒古兒吉思 1448年 1465年 1454年 1465年 摩倫汗 157 脫古思猛可 1437年 1466年 1465年 1466年 滿都魯 1438年 1478年 1475年 1478年 大元大可汗 158 巴圖蒙克 1464年 1517年 1480年 1517年達延汗 159 賽音阿拉克汗 160 巴爾斯博羅特 1490年 1531年 1517年 1519年 阿拉克汗 161 博迪 1504年 1547年 1519年 1547年 庫登汗 162 打來孫 1520年 1557年 1547年 1557年 扎薩克圖汗 163 圖們 1539年 1592年 1557年 1592年 徹辰汗 164 布延 1554年 1604年 1592年 1604年 庫圖克圖汗 165 林丹巴圖爾 1592年 1634年 1604年 1634年 額爾克孔果爾 1622年 1641年3月4日 1634年 1635年6月12日注释 编辑 哈拉和林直到1235年才真正建成 1235年正式成为首都 1260年以前一直是大蒙古國的首都 今属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管辖 大蒙古国前期汉文文书也作 大朝 为 Yehe Monggol Ulus的对译 2 4 0 4 1 由於北部疆界的界定差異 一說總面積達3450萬平方公里 欽察汗國建於1219年 1480年 1502年 察合台汗國建於1223年 1571年 窩闊台汗國建於1225年 1251年 1309年 伊兒汗國建於1220年 1256年 1357年 6 0 6 1 一说北元于1388年脱古思帖木儿死后就去 大元 国号或年号 一说1402年鬼力赤杀死坤帖木儿時 改称 蒙古 鞑靼 是明人他稱 自稱 大蒙古 5 去皇帝号复称可汗 元朝秘史 作 帖木真 8 0 8 1 蒙古源流 認為只有恩克卓里克圖汗 在位四年 1389年 1393年 151 羅卜藏丹津 黃金史 認為有卓里克圖汗與恩克汗 卓里克圖汗 在位四年 1388年 1391年 恩克汗 在位四年 1391年 1394年 佚名 黃金史綱 只記卓里克圖汗 在其過世到額勒伯克即位之間有四年的空缺 150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1 0 1 1 曹永年 内蒙古通史 第二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7年9月 第452頁 ISBN 9787811152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9 08 中文 林丹汗死後 察哈爾部眾紛紛投往後金 只有汗室困守大漠 1635年 崇禎八年 天聰九年 二月 後金派多爾袞等人率精騎一萬 遠征察哈爾余部 四月二十八日 清軍抵達林丹汗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駐地托裡圖 額哲母子被迫歸降 2 0 2 1 2 2 2 3 2 4 陈高华 元代文化史绪论 史苑 中华文史网 2006 4 Taagepera Rein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Patterns of Large Polities Context for Russia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1997 09 41 3 P 475 504 2020 10 14 ISSN 0020 8833 doi 10 1111 0020 8833 000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7 27 英语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Dora Merai and Agnes Drosztmer Kyra Lyublyanovics Judith Rasson Zsuzsanna Papp Reed Andras Vadas Csilla Zatyko 编 GENIUS LOCI LASZLOVSZKY 60 The Mongol Empire s Northern Border Re evaluating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Mongol Empire Budapest Terez krt 13 Archaeolingua 2018 11 P 8 13 2022 01 23 ISBN 978 615 5766 19 0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1 23 en hu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引文格式1维护 未识别语文类型 link 5 0 5 1 见王鸣鹤 登坛必究 郭造卿 卢龙塞略 茅元仪 武备志 等记载 莽官兒噶紮刺 Mongolyn gazar 意为蒙古地域 野克莽官兒 即大蒙古 策 巴特巴雅尔 郭岩 白丽娟 翻译 哈木黑蒙古与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之间关系的本质 蒙古学信息 蒙古国 乌兰巴托 2003 3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 编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 初稿 中華民國三年 一九一四 七至十二月份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1982年12月1日 第413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蒙古本種族之名 為游牧於不兒罕山近旁之小部落 不兒罕山者 今外蒙古車臣汗部北境克魯倫河 額爾古訥河上流 鄂嫩河 石勒喀河上流 間肯特山之支脈也 十二三世紀之交 成吉思汗崛起於此 吞併附近諸部落 並征服亞細亞之北部西部 逮其子孫 復席捲亞細亞之大半 及歐羅巴東部 於是類蒙古非蒙古諸部落 皆稱蒙古 旋更以之為國號 元世祖忽必烈 致書日本 自稱大蒙古國皇帝 十七世紀初 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 致滿洲清太宗書中 亦稱蒙古國主 是其建國號為蒙古 較稱元稱韃靼 尤為有徵 然茲不過對外國而言 究未可謂為國號 亦未可謂為地名也 邱樹森 元史辭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 山東敎育出版社 2002年11月1日 第29頁 ISBN 97875328309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大元 元朝國號 至元八年 1271 在進攻南宋取得不斷勝利的形勢下 元世祖採納劉秉忠 王磐等漢臣建議 建 大元 國號 建國號詔 曰 可建國號曰 大元 蓋取 易經 乾元 之義 其意為 極大 表明本朝疆土超過以前所有的王朝 元朝建號以後 原 大蒙古國 國號在漢文文書中不再使用 但蒙文文書中通常兩者並稱 建國號詔 中文 誕膺景命 奄四海以宅尊 必有美名 紹百王而紀統 肇從隆古 匪獨我家 且唐之為言蕩也 堯以之而著稱 虞之為言樂也 舜因之而作號 馴至禹興而湯造 互名夏大以殷中 世降以還 事殊非古 雖乘時而有國 不以利而制稱 為秦為漢者 著從初起之地名 曰隋曰唐者 因即所封之爵邑 且皆徇百姓見聞之偶習 要一時經制之權宜 概以至公 不無少貶 我太祖聖武皇帝 握乾符而起朔土 以神武而膺帝圖 四震天聲 大恢土宇 輿圖之廣 歷古所無 頃者耆宿詣庭 奏草申請 謂既成於大業 宜早定於鴻名 在古制以當然 於朕心乎何有 可建國號曰大元 蓋取 易經 乾元之義 茲大冶流形於庶品 孰名資始之功 予一人底寧於萬邦 尤切體仁之要 事從因革 道協天人 於戲 稱義而名 固非為之溢美 孚休惟永 尚不負於投艱 嘉與敷天 共隆大號 10 0 10 1 柯劭忞 新元史 卷八 本紀第八 世祖二 中華民國 中文 乙亥 建國號曰大元 詔曰 誕膺景命 奄四海以宅尊 必有美名 紹百王而紀統 肇從隆古 匪獨我家 唐之為言蕩也 堯以之而著稱 虞之為言樂也 舜因之而作號 馴至禹興而湯造 互名夏大以殷中 世降以還 事殊非古 雖乘時而有國 不以義而制稱 為秦為漢者 蓋從初起之地名 日隨曰唐者 又即所封之爵邑 是皆徇百姓見聞之狃習 乃一時經制之權宜 概以至公 不無少貶 我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 以神武而膺帝圖 四震天聲 大恢土宇 輿圖之廣 歷古所無 頃者 耆宿詣庭 奏章申請 謂既成於大業 宜早定於鴻名 在古制以當然 於朕心乎何有 可建國號曰大元 蓋取 易經 乾元之義 茲大治流形於庶品 孰名資始之功 予一人底定於萬邦 尤切體仁之要 嘉與敷天 共隆大號 咨爾有眾 體予至懷 劉信君 楊雨舒 编 中國古代治理東北邊疆思想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年9月1日 第15頁 ISBN 97872060579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元朝時 中華一統 的觀念掀開了新的一頁 元朝的中外觀念是合一體內的中外為 中華一體 的觀念 元史 外夷傳 是把元朝統一的地區視為中國 而把鄰國視為外 四海 即元代的四海觀念基本上是鄰國的觀念 元朝仍有中外觀念 但它不是分華夷的 內諸夏而外夷狄 的舊觀念 而是在統一中國內的內地與邊疆的新觀念 元朝已經形成包括八荒在內 體現中華一宇區域的統一觀念 元吳師道詩 今日八荒同一宇 向來邊檄不須論 把原來視為外的地區 比於內地 即元朝視全國為 內地 體現在行政設置上 就是元於絕大部分地區設行省 路 府 州 縣 變 蠻夷之鄉 為 內地 即納入 中華一體 之中 中國包括中原 邊疆各民族在內 贺希格 陶克陶 五色四夷 考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6 4 48 53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五色四夷国 国学大师 白㿟皛 元朝宮廷軼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出版社 2003年7月1日 第346頁 ISBN 71050554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月18日 中文 脫古思帖木兒一行西逃和林 行至土刺河 遇到也速迭兒率兵襲擊 脫古思帖木兒被擒 以弓弦縊死 太子天寶奴同時遇難 也速迭兒奪了脫古思帖木兒的印璽 在和林自立為汗 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的後裔 阿里不哥當年激烈地同忽必烈爭奪帝位 又是反對使用漢法的貴族保守勢力的代表 也速迭兒奪位 取消 大元 的國號 不建漢語年號 北元及其宮廷的歷史至此落下帷幕 蔡美彪 明代蒙古與大元國號 南開學報 1992年 第1期 羅軍 止學 揭示信仰的奧秘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1月2月25日 第72頁 ISBN 9789865221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22 中文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 元朝沒有被完全消滅 而是整體撤退到北方大草原 歷史上叫 北元 於是朱元璋派兵猛攻 一度攻破元上都 燒毀都城 北元趕緊上書 不敢稱 元 改回國號 蒙古國 朱元璋才放過它 因為一國不能二主 稱 元 說明你還對漢族政權有野心 終有恢復疆土企圖 稱 蒙古國 就是外邦 你只要安心你的領土 就互不干涉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17 0 17 1 17 2 17 3 白壽彝 中國通史 第八卷 中古時代 元時期 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第332頁 第333頁 ISBN 97872080010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21 中文 蒙古部落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唐代 那時 在狃越河 今洮兒河 以北 西至俱輪泊 今呼倫湖 周圍 東至那河 今嫩江 北至黑龍江的地域內 分布著許多許多被統稱為 室韋 的大小部落 其中有一個 蒙兀室韋 部 蒙兀就是蒙古 Monggol 的唐代音譯 舊唐書 北狄 室韋傳 記載 大山之北有大室韋部落 其部落傍望建河居 其河源出突厥東北界俱輪泊 屈曲東流 經西室韋界 又東經大室韋界 又東經蒙兀室韋之北 落俎室韋之南 大山指今大興安嶺 望建河即今額爾古納河 根據這段史料 蒙兀室韋部的居地應在額爾古納河下游東南的大興安嶺北端地區 十三世紀蒙古人的歷史傳說稱 他們的祖先原來居住在名為 額爾古納昆 Ergunequn qun意為山崖 的地方 應是指額爾古納河附近的山林地帶 和漢文史籍所載唐代蒙兀部的居地正可以相互印證 大約在唐代後期 九世紀下半葉 蒙古部落從興安嶺山地向西面的草原地帶遷移 隨部落的分行 所占地盤逐漸擴大 有一部分遷到了鄂嫩河 克魯倫河 土拉河 三河之源 的不兒罕山 今肯特山 地區 成吉思汗的先世就屬於這部分蒙古部落 元代史籍記載下來的蒙古人祖先傳說 反映了古代蒙古部落繁衍和遷徙的歷史過程 元朝秘史 一開頭就講述蒙古人的起源 說是有一奉天命降生的蒼色的狼 孛兒帖赤那 Bortechino 和一白色的母鹿 豁埃馬喇勒 qo ai maral 相配了 渡過騰汲思海子 來到斡難河 鄂嫩河 源頭的不兒罕山立下營盤 生了個兒子名巴塔赤罕 傳到第十一代 有兄弟二人 兄都蛙鎖豁兒有四子 遷移出去成為朵兒邊部 Dorben 意為四 弟朵奔喪兒干娶豁里禿馬惕部女子阿蘭豁阿為妻 生二子 其後裔各成一部 朵奔死後 阿蘭豁阿感天光而孕 又生三子 長不忽合塔吉 後裔為合答斤部 名見 金史 作合底忻 次不合秀撒勒只 後裔為撒勒只兀惕部 名見 金史 作山只昆 元代又譯散只兀 珊竹 幼子孛端察兒 後裔為孛兒只斤部 從這一支又分衍出約二十個氏族或部落 孛端察兒就是成吉思汗的十世祖 元史 宗室世系表 稱為 始祖 朱耀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傳 中華民國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3月1日 ISBN 97895732458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阿闌死後 兩個大兒子的子孫同其他各支蒙古人組成了蒙古迭兒列斤氏部落 即一般出身的蒙古人 三個小兒子的子孫組成了尼倫部落 因為他們是閃耀著神的光輝的後代 因此被看作純潔出身的蒙古人 其中第五子孛端察兒的後代稱為孛兒只斤氏 這就是成吉思汗所出生的氏族 佚名 撰 元朝祕史 卷一 鲍思陶 点校 济南 齐鲁书社 2005 23 ISBN 7 5333 1481 6 张永江 蒙古族的起源与中国的蒙古史研究 PDF 中国文化研究 2007 149 164 黃大受 中國通史 下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 第583頁 ISBN 978957110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21 中文 蒙古部族的原居地為今黑龍江上游 外蒙古東部 為唐時室韋部落之一 稱蒙古室韋 亦有說是出於韃靼 甚至是匈奴或吐蕃的後裔 南宋前期 蒙古分為許多單位 其中之一為乞顏部 據今土拉河 鄂嫩河 克魯倫河上源的肯特山 其他重要部族 在東方為貝爾湖附近的塔塔兒 在西方為外蒙古中部的蔑兒乞 克烈 及科布多一帶的乃蠻 名義上大都臣服於金 22 0 22 1 22 2 22 3 22 4 22 5 內蒙古大辭典 編委會 编 內蒙古大辭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第60頁 第61頁 ISBN 9787204014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21 中文 十二世紀 內蒙古草原部落林立 互相攻劫 人不安生 經過長期的戰爭兼併 至十二世紀末葉 形成了塔塔兒 克烈 蒙古 蔑兒乞 乃蠻等相互結仇很深的五大部落集團 雄據南方的金朝也已衰弱 為蒙古統一提供了有利條件 鐵木真9歲時 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 殘酷的現實使鐵木真認識到 要保存自己 恢復祖業 就要依靠和聯合一個強大的部落 於是在其父的 安答 克烈部首領脫里罕庇護下 收集離散部眾 力量逐漸強大 宋淳熙十六年 公元1189年 被推舉為汗 鐵木真稱汗後 為增強經濟和軍事實力 鞏固汗權 展開了奪取東部地區的鬥爭 宋慶元元年 公元1195年 和二年 公元1196年 金兩次出兵攻打塔塔兒部 鐵木真聯合克烈部助金大敗塔塔兒於活勒札河 今烏力吉河 在回軍途中攻滅背叛盟約 抄掠其奧魯 老小營 的主兒勤部 鐵木真既獲得金的封賞 又消滅了與之爭奪汗位的乞顏氏中的長支貴族 名聲大振 宋慶元四年 公元1198年 金又遣軍征討弘吉剌 合答斤 山只昆等部 金的這幾次征伐 為鐵木真奪取富饒的呼倫貝爾草原掃清了障礙 鐵木真的實力迅速增強 引起貴族們的敵視 開始了與貴族聯盟的一系列戰役 最初由只剌札木合糾集泰赤烏等十三部3萬軍進攻鐵木真 鐵木真汗組成十三翼 古列延 迎戰於斡難河附近的答蘭版朱思 鐵木真失利 後魯的朮赤台 忙兀部的畏答兒 晃勒壇的蒙力克率部歸附鐵木真 鐵木真力量日益壯大 宋慶元六年 公元1200年 弘吉剌 朵兒邊 塔塔兒等十一部復聚會於阿雷泉 盟誓與鐵木真 王罕為敵 鐵木真得到其岳父的密告 乃會同王罕與十一部聯軍戰於捕魚兒海子 貝爾湖 附近 貴族聯軍大敗 翌年 被擊敗的貴族們再聚刊河 今根河 推札木合為 古兒罕 誓與鐵木真為敵 鐵木真認真備戰 與王罕軍於海剌兒河 今海拉爾河 附近再敗貴族聯軍 鐵木真為鞏固後方趁勢攻滅了察罕塔塔兒 按赤塔塔兒等部 完全占據呼倫貝爾草原 1202年秋 闊亦田 約在哈拉哈河上游 之戰 又大敗由乃蠻杯祿汗拼湊起來的斡亦剌 泰赤烏 塔塔兒等部殘餘勢力的聯軍 札木合率部投王罕 至此 結束了與貴族聯盟之戰 鐵木真與克烈部王罕長期結盟 不久王罕背盟 加上札木合等的離間 鐵木真與王罕關系惡化 鐵木真曾欲以聯姻修補裂痕 遭到拒絕 王罕 札木合等設計謀殺鐵木真未成 又突襲之 鐵木真倉卒應戰於合蘭真沙陀 約今烏珠穆沁旗北境 因眾寡不敵 退至合合河 今哈拉哈河 上游整軍 此時 札木合等與王罕分裂 鐵木真偵知王罕無備 秘密包圍 激戰三晝夜 王罕父子敗逃 先後被殺 鐵木真獲得從未有過的勝利 最後一個對手是乃蠻 為準備與乃蠻的決戰 鐵木真按千戶制組編軍隊 設扯兒必那顏 統領 統率 又成立護衛軍 設80宿衛 70散班 魯華 軍隊更加強大 宋嘉泰四年 公元1204年 納忽山之戰中乃蠻軍一觸即潰 太陽汗負傷死 鐵木真進抵阿爾泰山前 盡降其餘部 完成了統一漠北諸部的大業 為大蒙古國和以後元朝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業喜 蒙古族古代名將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04年10月1日 第32頁 ISBN 9787806448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鐵木真汗征服乃蠻部後 為追擊王罕之子桑昆 為進攻金 解除對翼側的牽制 向西夏國伸出觸角進行試探 蒙古軍於1205年3月 從也兒的失河不黑都兒麻地區回軍 經察罕泊 鄂洛克泊南下 進至西夏國居延海 今內蒙古額濟納旗 東南50里處圍攻力吉里寨 該寨修築堅固 但蒙古軍在短時間內攻克 並將寨牆和基礎全部平毀 接著分兵進攻瓜州 今甘肅安西北部 沙州 今甘肅敦煌 等地 又東攻定州 今內蒙古阿拉善左旗 之乞鄰古古撒城和龍州 今內蒙古臨河 落思城 掃蕩黃河西岸 北岸 帶著許多戰利品和駱駝 牲畜後還軍斡難河 24 0 24 1 拉施德丁 余大钧 周建奇 译 史集 第一卷 第二分冊 商务印书馆 1983年 中文 當始自伊斯蘭教歷602年7月的巴兒思亦勒即虎年 1206年 幸福地蒞臨時 初春 成吉思汗下令建九腳白旄纛 隆重地召集舉行了大忽里勒台 在這次忽里勒台上他獲得了 成吉思汗 的尊號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廖楊 中國西北古代少數民族宗法文化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年8月1日 第226頁 ISBN 97875633567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公元1206年 鐵木真在斡難河源頭召開忽里台 諸王群臣共上尊號稱他為 成吉思皇帝 此後 成吉思汗邁出了建立封建統治秩序的步伐 他將千百戶制度普遍推行於蒙古各部 以千戶 百戶 十戶的形式把全體蒙古人民組織起來 並封那些有功的那可兒們為千 百 十戶長 進行統管 且其職位世襲 史稱 莎余兒合勒 即恩賜 分封之意 這樣 千戶便成為蒙古社會最基本的行政軍事單位 不僅如此 成吉思汗還把蒙古國的臣民百姓視為自己的家產 除自己直接管領一部分人外 其餘部民均分封給自己的母親和兄弟子 他們每人得到若干千戶 稱為 忽必 與此同時 成吉思汗還擴建了原有的怯薛 護衛軍 形成了一支由其直接掌管的萬人常備軍 其中包括千名宿衛士 千名箭筒士及八千名散班 這些官兵均由各級那顏及平民的子弟擔任 他們自備馬匹 武器和給養 而且還可以隨身帶有自己的 伴當 因此 這些 怯薛 護衛士 的身份往往高於在外的千戶長 除此之外 成吉思汗通過創制蒙古文字 設立也可扎魯忽赤 扎魯忽赤 漢譯為 斷事官 及編定大札撒等措施 建立起了大蒙古國的封建統治制度 至此 蒙古族的游牧宗法奴隸制開始向宗法封建制度轉化和過渡 張豈之 王天有 成崇德 编 中國歷史 元明清史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12頁 ISBN 97895711286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7月28日 中文 1206年春 鐵木真在斡難河源召開貴族大會 即大汗位 建立大蒙古國 蒙古語也可 蒙古 兀魯思 薩滿教巫師闊闊出聲稱得到上天的啟示 命鐵木真為普天下之汗 諸王之王 稱號為 成吉思汗 成吉思一詞的含義 有 海洋 有力 天賜 偉大 等諸多不同說法 27 0 27 1 宋濂 元史 卷一 本紀第一 太祖 中文 元年丙寅 帝大會諸王群臣 建九斿白旗 即皇帝位於斡難河之源 諸王群臣共上尊號曰成吉思皇帝 是歲實金泰和之六年也 章愷 正說元朝十五帝 新版 中華民國 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8年1月10日 第24頁 第25頁 ISBN 97898640227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成吉思汗建國以前 蒙古人還沒有文字 成吉思汗俘獲畏兀兒人塔塔統阿後 因他精通本國文字 就命他教子弟學習 其後又有不少畏兀兒人被用為蒙古貴族子弟的教師 他們對蒙古文的創制做出了貢獻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之前 蒙古沒有成文的法規 人們遵行的只是傳統慣法 汗國建立後 創制畏兀兒蒙古文 成吉思汗就用它發布命令 登記戶口 制定了具體的法律條款 稱為 大札撒 漢譯作 成吉思汗法典 成吉思汗大法 記錄所辦案件等 成為加強統治的重要輔助手段 一二 六年 成吉思汗任命其養子失吉忽圖忽為大斷事官 由大斷事官專門負責掌管民戶的分配 成吉思汗又命失吉忽圖忽審斷刑獄詞訟 負責懲治盜賊 察明詐偽 施以刑法 謝選駿 謝選駿全集第27卷 士農工商 讀史筆記 等級制度構建文明社會 美利堅合眾國 Lulu Press Inc 英语 Lulu com 第264頁 第265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31 中文 成吉思汗法典 頒布實施於公元1206年 是世界上應用範圍最廣的成文法典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憲法性文件 成吉思汗法典 建立了以民主為基礎的行政權與司法權分立的共和政體和一系列制度 其中 以兩權制約為基礎的判例制度比英國的判例制度產生早近600年 世界上最早的憲法 成吉思汗法典 出版發行 2011年12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8月28日 中文 成吉思汗法典 頒布實施於公元1206年 是世界上應用範圍最廣的成文法典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憲法性文件 成吉思汗法典 建立了以民主為基礎的行政權與司法權分立的共和政體和一系列制度 其中 以兩權制約為基礎的判例制度比英國的判例制度產生早近600年 31 0 31 1 林幹 內蒙古歷史與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496頁 第498頁 ISBN 978720405066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31 中文 成吉思汗在建國前的1205年 率軍第一次入侵西夏 這次只是小規模的掠奪 1207年秋 成吉思汗借口西夏不肯稱臣納貢 再次興兵 攻陷西夏北部重鎮斡羅孩城 一年後的1209年 成吉思汗第三次發兵 抵斡羅孩西關口 當時西夏皇帝為襄宗李安全 他令皇子承禎為元帥 大都督府主高逸為副 率兵五萬抵擋 大敗 高逸被俘而死 蒙古軍再攻斡羅孩城 守將出降 太傅訛答在城內堅持巷戰 仍不免力屈被俘 蒙古軍長驅直入 進逼中興府的外圍要隘克夷門 賀蘭山關口 李安全急令嵬名令公率軍五萬拒戰 嵬名令公堅持了兩個月 最後中了蒙古軍的埋伏 兵敗被擒 克夷門既下 蒙古軍進抵都城中興府 成吉思汗派遣所俘的訛答太傅入中興府談判 曉以利害 李安全自知難與蒙古軍為敵 遂將女兒察合公主獻給成吉思汗 表示願降蒙古 歲歲進貢 聯蒙抗金 至此 成吉思汗實現了他的戰略目標 他得以專心進攻更主要的敵國一金國 屈辱的求和 加劇了西夏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 不久 李安全被廢而死 他的堂侄遵頊 音須 被立為帝 是為夏神宗 但在神宗之後 西夏仍然不能有效地抵御剽悍的蒙古騎兵 在成吉思汗四海揚威之際 終至亡國 1211年秋 金國邊境烏沙堡 在今內蒙古鑲黃旗境內 遭到成吉思汗的大將哲別的進攻 金兵統帥獨吉思忠領兵抵御 戰敗退兵 蒙古軍乘勝而進 從此拉開了成吉思汗攻金的序幕 金是蒙古諸部的宗主國 成吉思汗曾助金擊滅塔塔兒 以獲得金帝所授 察忽魯 部長 之職為榮耀 在他即大汗位之後 仍每年親自赴金邊境入貢 金又是蒙古的世仇 俺巴孩汗 斡勤巴儿合黑 合答安把阿禿兒等都慘死於金人之手 成吉思汗常 念其欺凌 誓為復仇 1208年金章宗死 衛紹王永濟即位 即位之後 他向蒙古遣使下詔書 要求成吉思汗跪拜接受 成吉思汗問 誰是新皇帝 金使答 衛紹王永濟 成吉思汗南面而唾 說 我以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人做 這等庸懦之輩也配嗎 豈能向他跪拜 言罷策馬北 永濟從金使那裡聽到這個消息 便陰謀趁成吉思汗下次入貢殺之 成吉思汗得到密報 遂與金國絕交 嚴兵設備 並於1211年先發制人 親率大軍南下 於是有了烏沙堡擊敗金將獨吉思忠之役 金兵潰敗 獨吉思忠以失於防御被解職 由胡沙主持軍事 胡沙不敢正面抗擊蒙古軍 一路撤退 退至宣平 今河北張家口市西南 以大軍三十萬守野狐嶺 今河北萬全縣膳房堡北 成吉思汗命木華黎為蒙古軍先鋒 他策馬橫戈 大呼陷陣 成吉思汗繼以諸軍並進 金兵大敗 死者枕藉 整個原野都充滿了血腥氣味 成吉思汗追擊潰敗的金兵至會河堡 今河北懷安縣東 再殲金兵無數 胡沙隻身逃入宣德 今河北宣化縣 野狐嶺之戰 金人精銳盡沒 蒙古人終於取得了進攻金國的第一場大勝仗 他們以此為榮 很久以後還常常提起這件事 史仲文 胡曉林 薛德震 百卷本 中國全史 編輯工作委員會 编 百卷本中國全史 第十一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第216頁 ISBN 97870100145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31 中文 1212年 成吉思汗再次大舉南侵 攻占昌州 桓州 撫州 再攻金西京 因金將固守 蒙古軍退回 又攻金東京遼陽府 擄掠而去 貞祐元年 1213年 秋 成吉思汗自陰山進軍 經宣德州至懷來 大敗金完顏綱軍 乘勝進居庸關 威脅中都 蒙古軍兵分三路攻掠黃河以北的山東 河東 河北路州縣 直抵登州 今山東蓬萊 萊州 今山東掖縣 海濱 二年春 擄掠大批財物後又返回居庸關一帶 圍攻中都 宣宗南遷金軍敗退 朝中混亂 駐守中都城北的右副元帥紇石烈執中在金貞祐元年 1213年 八月殺衛紹王允濟 迎立金世宗孫完顏珣繼帝位 金宣宗 九月金宣宗完顏珣遣使向蒙古軍求和 1214年三月 中都被圍 金宣宗獻納人口財物 並將衛紹王女岐國公主獻給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許和退軍 五月 金宣宗深恐蒙軍再侵 率皇室百官 運載珠寶財物 遷都到南京 開封 成吉思汗得知金朝遷都南逃 再次統兵南下 1215年 中都和遼東 河北 山東860餘城 皆為蒙古軍攻占 楊訥 世界征服者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 中華人民共和國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22年2月24日 第38頁 ISBN 97898887637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1215年春 蒙軍陸續收降中都附近州縣金朝將官 擊敗前來救援中都的金軍 五月 完顏福興眼看中都解圍無望 服毒自殺 抹撚盡忠棄城出逃 蒙軍遂入中都 成吉思汗當時在桓州涼涇避暑 聞報後命石抹明安鎮守中都 遣失吉忽禿忽等登錄中都帑藏 悉載以去 柯劭忞 新元史 卷三 本紀第三 太祖下 中華民國 中文 夏五月庚申 金右丞相兼都元帥承暉仰藥死 眾以城降 石抹明安入中都 遣使來獻捷 帝駐蹕桓州之涼陘 命忽都虎等按視中都帑藏 以石抹明安為太傅 兼管蒙古 漢軍都元帥 胡阿祥 彭安玉 中國地理大發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4年1月1日 第43頁 ISBN 97878060378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占領金中都在戰略上的意義自不待言 除此之外 蒙古帝國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收獲 那就是耶律楚材 1190 1244年 的投順 在對金戰爭中 成吉思汗很注意延攬金統治下原遼朝的遺民 著力將其收為己用 耶律楚材家族原為遼朝貴族東丹王後裔 且又長期在金朝擔任高官 地位與聲望皆十分顯赫 蒙古兵圍中都之時 耶律楚材適在中都 因而受到成吉思汗的注意 耶律楚材於 戊寅之春 三月既望 即1218年受成吉思汗召 於是他 始發永安 今北京 過居庸 歷武川 今河北宣德 出雲中 今山西大同西 之右 抵天山 今大青山 之北 涉大磧 逾沙漠 未決十旬 已達行在 此番北行 既翻山越嶺又橫渡荒漠 歷時三月餘始抵達目的地 可謂艱苦 但耶律楚材可能當時並不知道這相對於他不久之後的遠行來說 不過是小小的短足而已 在綠連河畔 即今克魯倫河 耶律楚材被成吉思汗召見並受到賞識 成吉思汗命其 處之左右 以備咨訪 這之後不久 耶律楚材就趕上了蒙古帝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西征 張豈之 王天有 成崇德 编 中國歷史 元明清史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13頁 ISBN 97895711286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金廷南遷之後 已無力恢復對黃河以北地區的有效統治 而蒙古軍隊對所占州縣又多在殺掠後放棄 因此地方上的地主豪強紛紛起而割據自保 一時間 河北群雄如牛毛 1217年 成吉思汗封拜其 四傑 之一木華黎為太師 國王 都行省 全權負責對金戰事 此後不久成吉思汗統蒙古軍主力西征花剌子模 留給木華黎的蒙古軍只有大約13 000人 另有汪古騎兵萬人 木華黎逐漸改變了過去肆行殺戮 得地不守的做法 大力招降並利用漢 契丹 女真等族地主武裝與金朝作戰 而金朝也以高爵招徕華北土豪 分別依附蒙 金兩方的地方勢力彼此展開了拉锯式的爭奪 此後十餘年間戰鬥雖有反覆 不過總的趨勢是附蒙一方漸居上風 越來越多的地方軍閥倒向蒙古 在山東 儘管南宋也加入了對當地勢力的爭取 但該地最終仍然落入蒙古的控制 蒙古對率部或納土歸降的軍閥 官僚 通常沿用金朝官稱 授予元帥 行省之類統軍管民之職 許其世襲 並可自關僚屬 稱為 世侯 當時力量較強的世侯 河北地區主要有永清史天澤 易州 今河北易縣 張柔 山東地區則有東平嚴實 濟南張榮 益都李全等 張豈之 王天有 成崇德 编 中國歷史 元明清史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15頁 第16頁 ISBN 97895711286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在大規模的西征之前 蒙古已經開始向西拓展勢力 攻滅乃蠻 蔑兒乞後 首先收服了畏兀兒 畏兀兒在宋時稱高昌回鹏 其地以哈剌火州 即高昌 今新疆吐魯番 和別失八里 亦稱北庭 今新疆吉木薩爾 為中心 首領稱亦都護 源於突厥語 意為 幸福之主 臣屬於西遼 西遼在畏兀兒設少監之官進行監治 其人仗勢欺凌 引起畏兀兒人不滿 1209年 畏兀兒亦都護巴而朮阿而忒的斤殺西遼少監 遣使降於蒙古 1211年 他又親赴蒙古朝見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對其十分優待 以女許嫁 視為第五子 使與諸皇子約為兄弟 寵異冠於諸國 此後畏兀兒成為蒙古藩屬 須履行入質 納貢 從征等義務 同時亦都護的傳統稱號依然保存 並對畏兀兒領地和百姓享有世襲統治權 中亞地區還有另外一個依附於西遼的民族哈剌魯 居於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 楚河一帶 是唐時西突厥支裔葛邏祿之後 首領稱阿兒思蘭汗 至此他們也殺掉西遼監護官 向蒙古歸降 這一時期 西遼在西方敗於勢力日漸上升的伊斯蘭教國家花剌子模 東部的畏兀兒 哈剌魯又相繼叛附蒙古 國勢衰頹 被蒙古擊敗的乃蠻王子屈出律逃到西遼 篡奪了帝位 1218年 成吉思汗遣哲別率軍征討屈出律 將他捕獲殺死 西遼疆土盡歸蒙古 此前 居於貝加爾湖以西的森林部落馬惕部起兵反抗蒙古統治 殺死了成吉思汗的得力大將 四傑 之一博兒忽 吉利吉思等部也起而響應 成吉思汗派長子朮赤領軍鎮壓 將起事平定 38 0 38 1 38 2 秦永章 甘寧青地區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出版社 2005年5月1日 第45頁 ISBN 9787105069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1225年 成吉思汗結束西征東返後 決定先攻滅西夏 隨後集中力量從黃河上游渡河而南 東向攻伐金國 1226年 成吉思汗以西夏曾拒絕出兵助戰和不履行交納質子為理由 親率10萬大軍從東 西兩路向西夏發動了強大的鉗形攻勢 西路蒙古軍由大將阿答赤統帥 一路勢如破竹 連取沙州 肅州 甘州 西涼府等西夏重鎮 另一路大軍由成吉思汗親自統帥 自漠北南下 攻破黑水 無剌海等城 並於靈州 今寧夏靈武西南 附近黃河岸邊重創西夏軍主力 西夏天險喪失 國主李德旺驚悸而卒 夏人立南平王李睍為主 翌年 1227年 正月 成吉思汗留一部分軍隊圍攻中興府 自己率師渡黃河而南 進入金朝境內 相繼攻破金朝控制的積石州 臨洮府 洮州 河州及西夏的西寧州 西夏和金朝的勢力由此退出河湟地區 六月 成吉思汗駐軍甘肅清水 今甘肅清水縣 七月 病逝於軍中 當月 西夏國主李睍因糧盡援絕 瘟疫流行 被迫獻城出降 被蒙古軍所殺 存續近兩個世紀的西夏王國宣告滅亡 元太祖成吉思汗去世後 暫由幼子拖雷監國 1229年 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台繼承汗位 此後 便集中力量攻打金國 蒙古軍進入甘肅東部地區 1234年正月 金哀宗完顏守緒在蔡州自殺 金朝滅亡 但是在秦 功一帶的金朝勢力依然存在 為此 窩闊台命次子闊端從攻宋前線領兵而西 規復河成地區 陳全力 侯欣一 帝王辭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華書店 1988年 第191頁 ISBN 9787541903311 中文 宋寶慶三年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 1227年 七月 病死於清水行營 遺言假道南宋 滅亡金朝 年六十六歲 在位二十二年 追謚聖武皇帝 後又加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廟號太祖 葬起輦谷 幼子拖雷監國 柯劭忞 新元史 卷三 本紀第三 太祖下 中華民國 中文 已丑 崩於靈州 帝臨崩 渭左右曰 金精兵在潼關 南據連山 北限大河 難以遽破 若假途於宋 金 宋之世仇也 必許我 則由唐 鄧直搗大梁 金雖撤潼關之兵以自救 然千里赴援 士馬俱疲 吾破之必矣 言乞而崩 年七十有三 41 0 41 1 張豈之 王天有 成崇德 编 中國歷史 元明清史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14頁 第15頁 ISBN 97895711286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7月30日 中文 到成吉思汗去世時 蒙古已在對金朝作戰中取得壓倒性優勢 金朝只能固守黄河防線 苟延殘喘 據載成吉思汗臨終曾擬定借道於南宋 迂迴從後方給金朝致命一擊的戰略計畫 1231年 蒙古第二代大汗窩闊臺在官山 今內蒙古卓資北 大會諸王 議定分兵三路伐金 窩闊臺自統中路軍由山西正面發起攻擊 鐵木哥斡赤斤統左翼軍由山東進兵 拖雷則統右翼軍從寶鷄南下 繞道宋境 包抄金朝後方 這一年冬天 窩闊臺攻破河中府 今山西永濟西 渡過黃河 拖雷從大散關入漢中 沿漢水東下 經過長距離的艱苦行軍 自鄧州 今河南鄧縣 繞出金朝背後 1232年春 拖雷趁天降大雪之機 大破金軍主力於釣州 今河南禹縣 南邊的三峰山 北上與窩闊臺會師 金朝滅亡的大局已定 大將速不臺包圍金南京 金哀宗棄城出逃 次年金將崔立獻南京降蒙古 金哀宗由歸德 今河南商丘 走蔡州 今河南汝南 蒙古與南宋達成協議 合兵將金哀宗圍困在蔡州城內 1234年一月 城破哀宗自殺 金亡 42 0 42 1 柯劭忞 新元史 卷四 本紀第四 太宗 中華民國 中文 秋八月已未 諸王百官會於怯綠連河闊迭額阿剌勒 請帝遵太祖遺詔即位 共上尊號曰木亦堅合罕 章愷 正說元朝十五帝 解密歷史真相走出 野史 誤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群言出版社 2005年 第57頁 ISBN 9787800805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31 中文 1234年元月 慌忙傳位於元帥承麟 不久 城陷 哀宗自縊身亡 承麟亦被亂兵誅殺 至此 金朝亡於蒙古 金國滅亡後 按照蒙 宋協約 蔡州以南歸宋 蔡州以北歸蒙古 於是 蒙古大軍北還 留速不台鎮守河南 可是南宋淮東制置使趙葵卻建議乘蒙古撤軍之機 出兵收復中原 這一建議得到宋理宗的允准 命趙葵率軍6萬取汴京 徐敏子西攻洛陽 速不台率軍擊退了宋軍的進攻 使南宋收復三京 汴梁 歸德 洛陽 的舉動遭到失敗 這次交戰 成為蒙古決心討伐南宋的導火線 柯劭忞 新元史 卷四 本紀第四 太宗 中華民國 中文 己酉 大兵克蔡州 金主自縊死 承麟為亂兵所殺 金亡 金息州行抹捻兀典降於宋 大兵追殺之 45 0 45 1 45 2 黃大受 中國通史 下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 第620頁 第621頁 ISBN 978957110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31 中文 蒙古的大汗 是各部族的共主 要由各部族公推 鐵木真的稱成吉思汗 便是各部族共上的尊號 其後 窩闊台之立 雖未經部族公推 但因有成吉思汗的遺命 部眾始無異議 到定宗貴由繼位 已有争端 定宗歿後 太宗及拖雷後人 各欲爭位 憲宗 蒙哥汗 拖雷之子 因拔都及兀良哈台的援助 始得嗣位 憲宗嗣位後 分遣宗室諸王於邊遠地區 而以其弟忽必烈領治漢地民戶 因此 太宗子孫與拖雷子孫 遂生仇恨 憲宗死後 元世祖忽必烈更打破公推的慣例 自立於開平 世祖季弟阿里不哥不服 自即汗位於和林 世祖自將兵擊降 繼而太宗孫海都叛變 元師討之 雖獲克捷 但因其地險遠 註六 終世祖之世 未能將他平定 元世祖鑒於以前汗位繼承的紛爭 乃仿效漢制 定傳子之局 註七 然世祖以後皇位繼承的鬥爭 仍不因傳子之局而稍減 至元三十一年 西元一二九四年 世祖死 太子真金已先死 故諸王中覬覦帝位者 頗不乏人 重臣伯颜 奉世祖遺命 立真金第三子鐵穆耳 是為成宗 諸王始無異議 成宗在位十三年而死 太子德壽先卒 左丞相阿忽臺等謀奉皇后臨朝聽政 而以宗室阿難答為帝 成宗之侄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遣使迎其兄海山於漠北 並殺阿忽臺等 海山至大都 北平市 殺皇后及阿難答與諸王 然後即位 是為武宗 而立其弟為太子 武宗在位四年死 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 是為仁宗 仁宗本有傳位武宗子和世㻋之承諾 因奸相鐵木迭兒進言 乃有傳子之意 因於延祐二年 西元一三一五年 出和世球鎮雲南 武宗舊臣皆感憤怒 遂於次年奉和世球謀叛 事敗走漠北 依察哈台汗國 仁宗乃立皇子碩德八剌為太子 七年 西元一三二0年 仁宗死 太子即位 是為英宗 向斯 王鏡輪 中國歷朝皇宮生活全書 下冊 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文出版社 1996年8月 第1014頁 ISBN 9787507504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27 中文 憲宗七年 公元1257年 蒙古兵分道伐宋 憲宗入蜀 忽必烈攻鄂 九年七月 憲宗在釣魚山 今四川合川縣 暴死 九月 忽必烈聞訊憲宗去世 對侍臣說 我奉命南來 哪能無功而還 渡江圍困鄂州 湖北武昌 這年十一月 忽必烈得訊 其弟阿里不哥密謀繼位 忽必烈召群臣商議 謀士郝經力主和守議和 迎憲宗靈樞 收皇帝印寶 北上爭位 正好這時宋丞相賈似道派密使北上 願意以長江為界 每年貢銀 銅各20萬 忽必烈許可 引軍北還 公元1260年三月 忽必烈統兵到達開平 今內蒙多倫縣北 諸王和左右侍從勸忽必烈在開平即皇帝位 不要前往和林召開庫里爾台即蒙古選汗大會 忽必烈同意 宣布即大汗位 這年45歲 阿里不哥不服 也宣布為大汗 調兵遣將 海都也不服 依附阿里不哥 忽必烈平定關成後 親自統兵討伐阿里不哥 中統二年 公元1261 年 十一月 兩軍在和林南南戈壁大戰 阿里不哥敗北 江淮大都督李璮叛亂 忽必烈統兵討伐 一舉平定 至元元年 公元1264年 八月 定都於燕 今北京 改稱中都 柯劭忞 新元史 卷六 本紀第六 憲宗 中華民國 中文 癸亥 帝崩於的魚山 年五十有二 史天澤等奉樣宮北還 葬起輦谷 廟號憲宗 追謚桓肅皇帝 柯劭忞 新元史 卷七 本紀第七 世祖一 中華民國 中文 九月壬寅 諸王穆哥自合州遣使 以憲宗凶問告 且請北歸 帝曰 吾奉命南征 豈可無功而返 柯劭忞 新元史 卷八 本紀第八 世祖二 中華民國 中文 乙卯 改燕京為中都 于大光 影響中國的100個人物 中華民國 太雅出版有限公司 1994年4月12日 第90頁 ISBN 97895793296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四月 阿里不哥得知忽必烈先發制人 搶先宣布繼承汗位 於是便在和林召集另一個忽里台 在另外一些支持他的諸王的擁戴下 也宣布繼汗位 這樣 一場汗位爭奪的鬥爭 便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兄弟二人之間展開 為此爆發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戰爭 一二六四年七月 走投無路的阿里不哥率領支持他的諸王大臣到開平 向忽必烈投降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的戰爭 由於忽必烈依靠中原漢地人力 物力的支持 最後取得了勝利 它在實質上 是主張 附會漢法 的蒙古貴族對守舊派的勝利 忽必烈獲勝的結果 使漠北與中原地區歸於統一 從而奠定了忽必烈統一全國的基礎 宋濂 元史 卷五 本紀第五 世祖二 中文 庚子 阿里不哥自昔木土之敗 不復能軍 至是與諸王玉龍答失 阿速帶 昔里給 其所謀臣不魯花 忽察 禿滿 阿里察 脫忽思等來歸 詔諸王皆太祖之裔 並釋不問 其謀臣不魯花等皆伏誅 張豈之 王天有 成崇德 编 中國歷史 元明清史 中華民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37頁 第38頁 ISBN 97895711286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至元元年 1264 忽必烈接受阿里不哥歸降時 曾鄭重地遣使通告欽察汗別兒哥 伊利汗旭烈兀 察合臺汗阿鲁忽等宗王 邀請他們按照蒙古傳統慣例 一同東來參加正式的忽里臺選汗大會 但三汗很快相繼去世 他們的繼承人各主一方 對於共同選舉蒙古汗一事不感興趣 卻糾纏於彼此之間的領土爭端 大動干戈 形同敵國 正在崛起當中的海都 也一再拒絕忽必烈召其入翼的要求 這次忽里臺會議的流產充分表明 過去那個統一的蒙古國已經不復存在了 代之出現的 除了忽必烈以漢地為中心建立的元王朝外 就是各自獨立發展的欽察 伊利 察合臺 窩闊臺四大汗國 當然 在以後大部分時間裡 忽必烈及其子孫然被尊為成吉思汗的正統繼承人 一切蒙古君主之主君 元王朝也在名義上被視為各汗國的宗主國 元代史料經常籠統地稱四大汗國的統治者為 西北諸王 把他們置於 宗藩 的地位 53 0 53 1 曹永年 內蒙古通史 第二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7年9月 第261頁 第263頁 ISBN 9787811152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26 中文 忽必烈於1260年即位開平 並以 中統 為年號 中統 意為 中華正統 即忽必烈以中原正統標榜自己的新建王朝 在與阿里不哥的較量中 開平起到極為重要的基地作用 忽必烈自己也常駐開平 處理政務 但開平一直以來有都城之實而無都城之名 為了確保開平汗廷的統治地位 同時向全民灌輸一種新的意識 1263年 中統四年 忽必烈將擴建改造後的開平 正式加號為上都 從而不論是在人們的意識當中 還是實際上 上都成為了當時蒙古草原政治權力的中心 新建的帝國雖然開宗明義宣布 祖述變通 但直至十年後 仍沿用原國號 Yeke mongyal ulus 即 大蒙古國 這一點對雄心勃勃致力於改革的忽必烈而言 不無遺憾 如同王惲 建國號事狀 所言 伏見自古有天下之君 莫不首建國號 以明肇基之始 方今元雖紀而號未立 蓋未有舉行之者 是大闕然 忽必烈只因考慮到蒙古貴族的認同程度 將 變通 的步伐邁得慢而穩 經過十年的經營 忽必烈意識到自己的地位已經逐漸穩固 便加快了變革的步伐 建國號 定都邑 立朝儀等一系列工作隨之展開 1264年 改年號為 至元 1271年 至元八年 取 易經 乾元 之義 復加於原國號前 並稱 Daion Yeke mongyal ulus 即 大元大蒙古國 漢語簡稱 大元 國號的變更正是體現了忽必烈 祖述變通 的思想 既要借助漢法 致力於 天下一家 和大一統的目標 還要繼承祖宗偉業 弘揚蒙古傳統 保持蒙古人的本色 堅守蒙古人的價值觀 從而建立一個蒙 漢二元的政治文化秩序 柯劭忞 新元史 卷七 本紀第七 世祖一 中華民國 中文 辛卯 即皇帝位 遣高麗世子倎歸 以兵送之 仍赦高麗境內 柯劭忞 新元史 卷七 本紀第七 世祖一 中華民國 中文 戊子 改開平府為上都 達魯花赤兀良吉為上都路達魯花赤 總管董銓為上都路總管兼開平府尹 柯劭忞 新元史 卷八 本紀第八 世祖二 中華民國 中文 丁巳 以改元 赦天下 詔曰 應天者惟以至誠 拯民者莫如實惠 膠以菲德 獲承慶基 內難未勘 外兵弗戢 夫豈一日 於今五年 敕天地之畀矜 暨祖宗之垂裕 凡我同氣 會於上都 雖此日之小康 敢聯心之少肆 比者星芒示警 雨澤愆期 皆闕政之所由 顧斯民其何罪 宜布維新之令 溥施在宥之仁 據魯不花 忽察 脫滿 阿里察 脫火思等 構禍我家 依成吉思皇帝札撒克正典刑訖 可大赦天下 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 自至元元年八月十六日昧爽以前 除殺祖父母 父母不赦外 其優餘罪無輕重 咸赦除之 敢以赦前事相告者 以其罪罪之 戴逸 龔書鐸 中國通史 中華民國 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2006年 第341頁 ISBN 9789867103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27 中文 忽必烈建國號大元 明確表示他所統治的國家已經不只屬於蒙古一個民族 而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繼續 至元九年 1272 二月 忽必烈採納劉秉忠遷都的建議 改中都為大都 正式定其為元朝首都 忽必烈於至元十一年 1274 正月在大都正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大都從此成為元朝的政治中心 柯劭忞 新元史 卷八 本紀第八 世祖二 中華民國 中文 壬辰 高麗國進使賀建國號 改中都為大都 柯劭忞 新元史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三 中華民國 中文 十一年春正月己卯朔 宮闕告成 帝始禦正殿受皇太子 諸王 百官朝賀 高麗國遣使賀正旦 兼貢方物 陳勇 國史綱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4年3月1日 第343頁 ISBN 9787810586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元朝建立後 元世祖繼續進攻南宋 主力集中在襄陽 樊城一線 南宋軍民在襄陽 樊城堅守了6年之久 元軍攻占襄 樊後 分水陸兩路大舉東下 1276年攻占臨安 南宋大臣文天祥 張世傑 陸秀夫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繼續抗元 趙昰死後 又擁立廣王趙昺為帝 最後退到南海崖山建立流亡政權 1279年2月 元將張弘範進攻崖山 宋軍大敗 陸秀夫負帝投海而死 南宋滅亡 至此 元朝統一了全國 柯劭忞 新元史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組三 中華民國 中文 甲申 宋主顯遣其知臨安府事賈餘慶等賈傳國璽及降表至伯顏軍前 脫脫 宋史 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瀛國公 建國公 永國公 中文 癸未 有黑氣出山西 李恆乘早潮退攻其北 世傑以淮兵殊死戰 至午潮上 張弘範攻其南 南北受敵 兵士皆疲不能戰 俄有一舟檣旗僕 諸舟之檣旗遂皆僕 世傑知事去 乃抽精兵入中軍 諸軍潰 翟國秀及團練使劉俊等解甲降 大軍至中軍 會暮 且風雨 昏霧四塞 咫尺不相辨 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 以十餘舟奪港而去 陸秀夫走衛王舟 王舟大 且諸舟環結 度不得出走 乃負昺投海中 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 七日 浮尸出於海十餘萬人 楊太后聞昺死 撫膺大慟曰 我忍死艱關至此者 正為趙氏一塊肉爾 今無望矣 遂赴海死 世傑葬之海濱 已而世傑亦自溺死 宋遂亡 方舒眉 馬星原 中國歷史大冒險11 元朝天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20年4月1日 第93頁 ISBN 97896208746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成吉思汗的先祖以一束箭不易折斷的道理 來教導兒子團結的重要性 可是成吉思汗的後代為了權力和利益 卻引起了蒙古帝國分裂的危機 成吉思汗死後 他的兒子和孫兒繼續開拓蒙古帝國的版圖 並相繼成立自己的汗國 這些汗國都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 後來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而開戰 內戰維持了四年 最後忽必烈勝出 成為了蒙古帝國的大汗 並建立元朝 可是 忽必烈一直主張漢化 引起了蒙古各派的不滿 窩闊台汗國和察合台汗國都反對忽必烈 漸漸成為獨立的汗國 而欽察汗國早在蒙哥在位時已得到獨立 四大汗國之中只有伊兒汗國承認忽必烈為大汗 此後四大汗國一直各自為政 甚至互相攻伐 直至忽必烈的孫子元成宗繼位 蒙古各派意識到彼此之間的鬥爭是破壞祖先留下來的基業 於是四大汗國與元朝達成和議 重新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 開設驛路 關塞恢復往來 蒙古皇室內部的紛爭遂告結束 64 0 64 1 64 2 64 3 曹子西 北京通史 第五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書店出版社 1994年10月1日 第72頁 第73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忽必烈即帝位後 採取了一系列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措施 遂遭到仍居住漠北 沿襲蒙古舊俗的許多貴族宗王的不滿 他們擁兵割霸一方 時時想以武力推翻忽必烈的統治 其中 又以西北地區的海都和東北地區的乃顏勢力最為強大 海都是太宗窩闊台之孫 自蒙哥 憲宗 奪得帝位 窩闊台的子孫就受到排擠 海都也被請發到天山東北的海押立之地 當阿里不哥舉兵與忽必烈爭奪帝位時 海都曾支持阿里不哥 反對忽必烈 阿里不哥敗降後 海都又遍交西北諸王 擁兵割據 數次率軍東向 並曾攻打和林 西北疆域一時之間征戰四起 動蕩不安 忽必烈被迫先後派遣皇子那木罕 皇孫鐵穆耳 即元成宗 輔以重臣安童 伯顏 土土哈等 出兵鎮守北方 經過長達二十多年的交戰 直到成宗即位後 西北的疆域才得到安定 乃顏是塔察兒國王之孫 祖上自國初即受命坐鎮遼東 五六十年間 兵強馬壯 稱霸一方 至元二十三年 1286年 忽必烈為加強對遼東的管理 設置東京等處行中書省 乃顏的權益受到威脅 於是他西連海都 起兵對抗 翌年 忽必烈一面派大將伯顏駐守和林 防止海都與乃顏合兵 一面親率重兵出征 直搗乃顏的大本營 經過數次激戰 乃顏寡不敵眾 戰敗被俘 隨即被處死 海都及乃顏的叛亂雖然都已平定 但元朝政府不得不長期在漠北駐以重兵 控制政局 這也就為此後駐守漠北的鐵穆耳 海山等人手握重兵 入京奪取帝位 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並對大都政局的變化 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薛宗正 絲綢之路北庭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1日 第606頁 ISBN 9787228115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至元二十四年 1287 局勢又變 海都策反東部藩王乃顏等 自己挺進漠北草原 篤哇進攻畏兀兒地 連下別失八里 火州 哈密立等地 忠於元朝的亦都護火赤哈兒戰歿 忽必烈親征東道藩王 平定了叛亂 元大德五年 1301 海都 篤哇聯兵越阿爾泰山南下 元派甘麻剌和皇侄海山迎戰 決戰帖堅古山 阿爾泰山與札下哈河之間 海都受傷死於歸途 篤哇也受傷 窩闊台汗國自是衰落 繼任可汗為海都之子察八兒 窩闊台汗國與察合台汗國存在了約30年的同盟關係已經瓦解 大德七年 1303 察八兒與篤哇遣使元朝罷兵議和 承認了元朝的宗主國地位 大德八年 1304 察八兒與篤哇大戰 元軍乘勢攻察八兒 察八兒降於篤哇 至大二年 1309 篤哇死 察八兒參與篤哇諸子的汗位爭奪 又失敗 逃往元朝 封汝寧王 窩闊台汗國舊地全部為新繼位的察合台汗國新君也先不花吞併 窩闊台汗國亡 柯劭忞 新元史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世祖六 中華民國 中文 癸酉 崩於紫檀殿 在位三十五年 年八十 戴逸 龔書鐸 中國通史 中華民國 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2006年 第352頁 ISBN 9789867103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21 中文 英宗推行新政 引起蒙古 色目貴族中保守派的不滿 至治三年 1323 八月 英宗自上都南還大都 途中駐蹕於南坡 御史大夫鐵失 知樞密院事也先貼木兒等趁英宗熟睡之機 以阿速衛兵為外應 發動政變 刺殺英宗和拜住 此即 南坡事變 也孫鐵木兒即帝位於龍居河 詔改次年 1324 為泰定元年 史稱他為泰定帝 1328年 泰定帝病死 其子阿剌吉八即位於上都 改元天順 史稱天順帝 同時 留守大都的燕鐵木兒發動政變 立武宗之子圖帖睦爾為帝 改元天曆 是為文宗 之後 兩都之爭由此展開 十月 上都陷落 天順帝被俘 天曆二年 1329 正月 和世球即位於和林 是為明宗 八月 明宗暴斃於王忽察都之地 被文宗和燕鐵木兒毒死 九月 文宗再即帝位 之後 他又做了近4年皇帝 於1332年病逝於上都 因其後悔毒死明宗 遺詔傳位於明宗之子 十月 年僅7歲的明宗次子懿瑋質班即帝位 是為寧宗 但在位43天就去世 是元朝諸帝中最為短命的皇帝 這樣 在10年中 1323 1332 元朝前後更換了5個皇帝 寧宗死後 元王朝開始步入其統治的晚期 柯劭忞 新元史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英宗 中華民國 中文 八月癸亥 車駕南還 是夕 駐蹕南坡 御史大夫鐵失 知樞密院事也先帖木兒 大司農夫禿兒 前平章政事赤斤帖木兒 前雲南行省平章政事完者 鐵木迭兒子前治書侍御史鎖南 鐵夫弟宣徽使鎖南 典瑞院使脫火赤 樞密院刊使阿散 僉書樞密院事章台 衛士禿清及諸王按梯不花 孛羅 月魯鐵木兒 曲律不花 兀魯思不花等同謀弒逆 以鐵失所領阿速衛兵為外應 鐵夫 赤斤帖木兒先殺中書右丞相拜住 遂弒帝於行御 在位三年 二十有一 柯劭忞 新元史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文宗上 中華民國 中文 辛丑 同知樞密院事脫脫木兒 通政使也不倫並知樞密院事 御史中丞亦列赤為御史大夫 齊王月魯帖木兒 東路蒙古元帥不花帖木兒圍上都 倒刺沙奉皇帝寶出降 月魯帖木兒殺遼王脫脫 柯劭忞 新元史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明宗 中華民國 中文 丙戌 帝即位於和林之北 柯劭忞 新元史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明宗 中華民國 中文 庚寅 帝暴崩 年三十 葬起輦谷 柯劭忞 新元史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文宗上 中華民國 中文 己亥 皇太子複即位於上都大安閣 大赦天下 span,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